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 >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_1200字》1100字】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_1200字》1100字】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时间:2019-10-02 09:23:3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月是故乡明》读后感_1200字》1100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独坐沙滩上,仰望苍穹。广袤的夜空如一挂蓝色的丝绒帷幕,衬托着月的皎洁,星的闪烁。今夜的月也比平时分外的圆,如一轮银盘嵌在天幕之上。久违了,这月明、月圆之夜。  我不知何人初见月,亦不知这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来,月一直是美好的象征。诗仙太白曾举杯邀明月,文豪东坡也曾把酒问青天。亿万年来,万古的风尘湮没不了她的圣洁,千秋的轮回改变不了她的模样。在华夏儿女心中,月就是团圆,就是安宁,就是祥和。一百年来,侵略者的炮声震碎了月的圆满,玷污了月的圣洁。圆明园冲天的烈火,石头城下的一纸条约,卢沟桥畔的一声枪响,夺去了我们仰望明月的家园,也使我们清醒,深深领略到故乡的美好!明月千里,照着凄厉的海啸;漫卷的台风,卷着异国侵略者的铁蹄!月如无恨月常圆,月怎么能不恨呢?在这猛烈的炮声中!月怎么能不恨呢?在这连绵的战火中!月怎么能不恨呢?当她眼睁睁地看着儿女从母亲怀中被掳走,从此咫尺却似天涯!故乡的月啊,心痛得失去了皎洁的容颜,从此,再不见月明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后主的懦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历来是坚韧顽强的。面对着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受辱的华夏儿女勇敢地站起来了!月照在前线,那里有八路军英勇杀敌的热血;月照在后方,那里有老百姓推车支前的谷粮;月照在青纱帐,那里有游击队员矫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里有司令员彻夜不熄的灯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为赶走无耻的侵略者,让故乡的月重焕皎洁的华光!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英雄的中华儿女赶走了侵略者,可分离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谁说明月不谙离恨苦?多少人对月祈祷重逢的日子快些到来,多少人对月忆起故乡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母亲和儿女都深切体会到故乡明月的美好,企盼着能有一天重逢在故乡皎洁的圆月下。月,载不动这沉沉的乡情,她瘦了。可她坚信母子终会有团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着!  母亲企盼的目光燃烧了几个世纪,终于盼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百年的梦就要圆了,纵观千年的月将要更亮了。离别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乡的明月下,感叹着“月是故乡明”!  离别的三个儿女已有两个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可是他们的兄弟却仍在外漂泊。是你与母亲分别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还是被异乡的灯红酒绿所迷惑,忘记了故乡那皎洁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脉相连的母亲心里记挂着你,手足情深的弟兄们呼唤着你,故乡的明月等待着你啊!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默默守候着最后一个儿女归来的讯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时。我望着江畔一轮明月,抚今思昔,感慨万分。故乡圆满的明月曾是萦绕在多少人心头美好的梦,如今,梦已实现了大半。我们大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都遥望着海峡的那边,企盼着,何时月更明、更圆。

作文二:《《月是故乡明》读后感》1100字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独坐沙滩上,仰望苍穹。广袤的夜空如一挂蓝色的丝绒帷幕,衬托着月的皎洁,星的闪烁。今夜的月也比平时分外的圆,如一轮银盘嵌在天幕之上。久违了,这月明、月圆之夜。

我不知何人初见月,亦不知这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来,月一直是美好的象征。诗仙太白曾举杯邀明月,文豪东坡也曾把酒问青天。亿万年来,万古的风尘湮没不了她的圣洁,千秋的轮回改变不了她的模样。在华夏儿女心中,月就是团圆,就是安宁,就是祥和。一百年来,侵略者的炮声震碎了月的圆满,玷污了月的圣洁。圆明园冲天的烈火,石头城下的一纸条约,卢沟桥畔的一声枪响,夺去了我们仰望明月的家园,也使我们清醒,深深领略到故乡的美好!明月千里,照着凄厉的海啸;漫卷的台风,卷着异国侵略者的铁蹄!月如无恨月常圆,月怎么能不恨呢?在这猛烈的炮声中!月怎么能不恨呢?在这连绵的战火中!月怎么能不恨呢?当她眼睁睁地看着儿女从母亲怀中被掳走,从此咫尺却似天涯!故乡的月啊,心痛得失去了皎洁的容颜,从此,再不见月明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后主的懦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历来是坚韧顽强的。面对着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受辱的华夏儿女勇敢地站起来了!月照在前线,那里有八路军英勇杀敌的热血;月照在后方,那里有老百姓推车支前的谷粮;月照在青纱帐,那里有游击队员矫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里有司令员彻夜不熄的灯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为赶走无耻的侵略者,让故乡的月重焕皎洁的华光!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英雄的中华儿女赶走了侵略者,可分离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谁说明月不谙离恨苦?多少人对月祈祷重逢的日子快些到来,多少人对月忆起故乡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母亲和儿女都深切体会到故乡明月的美好,企盼着能有一天重逢在故乡皎洁的圆月下。月,载不动这沉沉的乡情,她瘦了。可她坚信母子终会有团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着!

母亲企盼的目光燃烧了几个世纪,终于盼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百年的梦就要圆了,纵观千年的月将要更亮了。离别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乡的明月下,感叹着“月是故乡明”!

离别的三个儿女已有两个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可是他们的兄弟却仍在外漂泊。是你与母亲分别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还是被异乡的灯红酒绿所迷惑,忘记了故乡那皎洁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脉相连的母亲心里记挂着你,手足情深的弟兄们呼唤着你,故乡的明月等待着你啊!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默默守候着最后一个儿女归来的讯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时。我望着江畔一轮明月,抚今思昔,感慨万分。故乡圆满的明月曾是萦绕在多少人心头美好的梦,

如今,梦已实现了大半。我们大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都遥望着海峡的那边,企盼着,何时月更明、更圆。

作文三:《《月是故乡明》读后感》1100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独坐沙滩上,仰望苍穹。广袤的夜空如一挂蓝色的丝绒帷幕,衬托着月的皎洁,星的闪烁。今夜的月也比平时分外的圆,如一轮银盘嵌在天幕之上。久违了,这月明、月圆之夜。

我不知何人初见月,亦不知这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来,月一直是美好的象征。诗仙太白曾举杯邀明月,文豪东坡也曾把酒问青天。亿万年来,万古的风尘湮没不了她的圣洁,千秋的轮回改变不了她的模样。在华夏儿女心中,月就是团圆,就是安宁,就是祥和。一百年来,侵略者的炮声震碎了月的圆满,玷污了月的圣洁。圆明园冲天的烈火,石头城下的一纸条约,卢沟桥畔的一声枪响,夺去了我们仰望明月的家园,也使我们清醒,深深领略到故乡的美好!明月千里,照着凄厉的海啸;漫卷的台风,卷着异国侵略者的铁蹄!月如无恨月常圆,月怎么能不恨呢?在这猛烈的炮声中!月怎么能不恨呢?在这连绵的战火中!月怎么能不恨呢?当她眼睁睁地看着儿女从母亲怀中被掳走,从此咫尺却似天涯!故乡的月啊,心痛得失去了皎洁的容颜,从此,再不见月明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后主的懦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历来是坚韧顽强的。面对着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受辱的华夏儿女勇敢地站起来了!月照在前线,那里有八路军英勇杀敌的热血;月照在后方,那里有老百姓推车支前的谷粮;月照在青纱帐,那里有游击队员矫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里有司令员彻夜不熄的灯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为赶走无耻的侵略者,让故乡的月重焕皎洁的华光!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英雄的中华儿女赶走了侵略者,可分离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谁说明月不谙离恨苦?多少人对月祈祷重逢的日子快些到来,多少人对月忆起故乡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母亲和儿女都深切体会到故乡明月的美好,企盼着能有一天重逢在故乡皎洁的圆月下。月,载不动这沉沉的乡情,她瘦了。可她坚信母子终会有团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着!

母亲企盼的目光燃烧了几个世纪,终于盼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百年的梦就要圆了,纵观千年的月将要更亮了。离别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乡的明月下,感叹着“月是故乡明”!

离别的三个儿女已有两个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可是他们的兄弟却仍在外漂泊。是你与母亲分别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还是被异乡的灯红酒绿所迷惑,忘记了故乡那皎洁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脉相连的母亲心里记挂着你,手足情深的弟兄们呼唤着你,故乡的明月等待着你啊!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默默守候着最后一个儿女归来的讯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时。我望着江畔一轮明月,抚今思昔,感慨万分。故乡圆满的明月曾是萦绕在多少人心头美好的梦,如今,梦已实现了大半。我们大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都遥望着海峡的那边,企盼着,何时月更明、更圆。

作文四:《16月是故乡明》700字

16.《月是故乡明》

一、教学时间:5月21日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品表现的季羡林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

2、通过阅读文本积累写作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与作品展开对话,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在教师批阅、讲解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月是故乡明》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借明月来抒发他对家乡深厚的思念及眷恋之情的一篇散文。不管是在情感内涵上,还是在写作技法上都堪称精品。

本节现代文阅读课应尽可能的发挥其潜在的影响力。首先,学生再读文章,以构思图的形式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次,师生就本文写作方面进行赏析,提炼出写作技法加以积累。最后,教师在批阅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进行点评、解答习题,是学生的答题技法更加规范。全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思维生成、能力提高为宗旨,教师也要发挥好引导、点拨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流程: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品表现的季羡林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

2、通过阅读文本积累写作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与作品展开对话,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在教师批阅、讲解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

五.教学反思: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文阅读理解关键在于一个“懂”字。不要吝惜时间,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让学生的自读代替教师的讲读。语文课更应该是阅读感受交流课,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讲授课。2、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能针对性的讲解,本节习题课必须是在教师批阅、记录基础上进行。这样,“对症下药”尽快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作文五:《月是故乡明》600字

在台北郊外的一座富丽堂皇的别墅里,宽阔的阳台上,坐着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将军,他满头银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含着泪水,他那颤抖的手中拿着一块未咬一口的月饼,它似乎很重、很沉,同月亮一般重、一般沉。他望着月亮,嘴里念念有词,心灵的雨花好像在飘洒,飘过前面的小山坡,飘过金门列岛,飘过海峡,飘到了那块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大陆,那是他出生的地方。故乡的亲人在干什么呢?他们一定在烧菜,烧很多很多的菜。堂前的供桌上,放着祖先的灵牌。每年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要进行一次祭祀,让这些祖先“回家”与亲人团圆。他们可知道,海峡的另一端还有一个他,正等着回家。

望着故乡的方向,心灵的时间在逆转。记得儿时,做了祭祀后,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弟妹欢聚团圆,享受着天伦之乐。那灯光也是这么相叠着,却是那么温暖、那么和谐。桌上放着一只土制的炭炉,炉上坐着一口锅,把菜放进去热热,吃一口,肚里就暖和和的。饭后,一家人坐在凉台上,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只和月亮一样大小的月饼。他把玩着,虽然没这么好吃,但得到的是蜜一般的甜,怎么也舍不得吃掉。至今,他还记得当时的夜景,朋亮是那么的圆,就像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金黄的月光像妈妈那略带红晕的脸。月光毫不保留地洒向大地,抚摸着他,那么柔,那么顺。年少的他幼稚地说了句:“这月真美!”

“是的,故乡的月最美,最明!”从思念中拔出来的老将军不由轻叹了一句,缓缓捧起月饼犹如捧起故乡的月,轻轻地咬一口,慢慢地咀嚼着,好像享受着故乡月的那份柔情。

作文六:《月是故乡明》4800字

《月是故乡明》教案

教学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 ?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 “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七、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八、重点探讨: (布置课前预习)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使人联想起故乡。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九、总结文本: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十、写作实践:(可安排在课前完成)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作文七:《月是故乡明》1700字

我这个在外漂泊了半个世纪的游子,在这花好月圆的中秋之夜,我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忽然想起我的故乡来。

俗话说:水是家乡美,月是故乡明。

我的家乡在微山湖西,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村北有一条小河叫姚美河,西起大沙河,逶迤百余里,流入美丽的微山湖。姚美河是一条富饶的小河,两岸盛产落花生、毛芋头,姚美河养育了几万勤劳勇敢的优秀儿女,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出生入死,打击日伪军;在解放战争中,妻子送郎去参军,母亲送子上战场,在淮海战役中支前打头阵;解放后,姚美河人民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辛勤耕耘。

难忘1953年整修姚美河的盛况。那年我16岁,利用寒假的机会,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修河洪流之中。整修姚美河主要是清理淤泥,将河床加深、加宽,使其集防洪、排涝、灌溉于一体。我们村主要负责清理淤泥工作。开始清理淤泥时,由于土质松软、河床较浅并不困难。待进入三九天时,北风怒嚎,滴水成冰,河床渐深,清理淤泥工程进入了攻坚阶段。但是,智勇双全的湖西百姓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想出简单的妙法攻破难关。人们用钢钎将冻土凿开一条缝,然后用铁扛将冻土撬开,再用铁锤把大块冻土砸成碎块,人们手搬、肩挑、车推,很容易就把冻土块运上河岸。这种方法又快又好,使清理淤泥工程进度明显加快。由于我平时缺乏劳动锻炼,干了一个星期,我的左腿扭伤了,走路一瘸一拐,大家劝我回家休息。我不愿回去,决心干到底。在乡亲们的劳动热情鼓舞下,我忘了疲劳,忘了伤痛,每天劳动不止。

春节到了,工地指挥部放假3天,让民工们回家吃顿年饭,可是谁也不肯离开工地。大家齐声说:我们在工地过个革命化的春节,争取提前完成任务。指挥部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大家的要求。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各村工地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家相互祝福,互相拜年。附近村庄的老乡得知民工大年初一不回家,赶紧送来热乎乎的饺子。大家眉开眼笑地吃完饺子,迅速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去。由于大家热情高干劲足,各村密切合作,整修姚美河工程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任务,于是姚美河变成了一条更加美丽富饶的河流。

改革开放以来,姚美河今非昔比,水中碧波荡漾,岸上杨柳成荫,两岸广阔的良田已改种水稻,清风拂面,稻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如今小麦与水稻轮种,粮食亩产上吨,已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姚美河两岸到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人民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啊,美丽的姚美河,我可爱的家乡!

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说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其实,月亮明亮各地是相同的,由于思乡的缘故,便觉故乡的月儿更圆更明。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是美丽的,周围绿树环绕,有一棵大柳树,树身两搂多粗,树冠遮云蔽日,像把巨伞。盛夏,枝叶繁茂,凉风习习,是全村男女乘凉、聊天的佳处。家门的南面,这是我家的祖坟,坟地里有十几棵翠绿的柏树,还有石碑,石床、石墩,是我假期休闲看书的好地方。我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以后我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可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

我望着空中皎洁明月,品尝着孩子从北京买来的稻香春月饼,不觉想起儿时吃月饼的往事。那时家贫,连吃饭都非常困难,哪里有钱买月饼呢?母亲只好用粉碎的米面,掺上稍许红糖、芝麻,和成面团,再包上点枣泥,做成一个个小饼,放在平底锅里煎成土月饼。这种土月饼其貌不扬,吃起来却十分香甜。后来我在北京工作,经济条件好了,每逢中秋回家探亲,我都跟父母买几斤稻香春月饼,可是父母对这些名牌月饼看得非常金贵,一块也舍不得吃,都把这些月饼送给亲友,或留给孩子当点心吃。如今父母都不在了,我只能遥望星空,放飞思念,告慰在天堂里的父母,现在人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中秋节再也不愁吃不到月饼了。愿父母在天之灵与孩儿同享幸福平安!

1976年我从北京调到华北油田工作,第二年我举家搬迁到团泊洼,把老屋交给我弟弟管理,从此我告别了家乡。

近日老家的弟弟来电话说,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的老屋早已不复存在,刘码头村已变成现代化的新农村,从村东到村西,是宽阔的水泥路,两边是5层高的楼房,周围是花草树木,环境优美,像个大花园。村西边的那条废弃的灌溉渠已经填平,变成了30米宽的安国大道。我的家乡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鸟语花香,更加美丽&&

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月是回忆,明亮的月亮在浩瀚的星空中闪烁。

作文八:《月是故乡明》800字

月是故乡明

今天上古代文学史,学到了杜甫。看到了这句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忽然间对“月是故乡明”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可能是身在异乡的原因吧。

我的理解是:月亮在故乡都会显得格外的明亮。平常,身处故乡,是不必抬头仰望月亮的,因为你的亲人就在你的身边。只有出门在外远离故土的人,才需要抬头仰望,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故乡的月亮,与此地的月亮相比较谁更胜一筹,我是不会用我的理性来判断,我只会用自己的感情与思念去判断,当然是故乡的月亮明亮啦。也许这就是护短吧,骨子里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自己故乡的月亮是最皎洁明亮的。但是换个角度想,果真如此吗?并不。我在那片故土生活了接近20年,那片土地给我的感觉就是归属与熟悉感,是任何城市都替代不了的。因而故乡的月亮也是最可爱与亲切的。

今天是2017年5月12日,距离开学2月19日来到学校生活已经82天了。思念如决堤的洪水倾而出。想念那座城市,那些夜晚依旧闪烁的灯光,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你们,以及我遗失的一颗始终难以融入这座城市的心。后天是母亲节了,在京东上挑了很久的礼物,深思熟虑,我认为实在是最重要。我竟然有一瞬间想买米和油给我妈,想想还是算了,毕竟这太过于实在了。后来终于敲定了老妈的礼物,下单付款一气呵成。然后看到京东部分零食在做活动,控制不住自己,选了几样,然后在购物车打算结算的时候又犹豫了。最终我还是没买。那时候在想,有点舍不得,有点心疼。可我还没想到我为什么犹豫了?

洗澡的时候,我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假思索地下单了老妈的礼物,而我的零食我却思索许久最终却没有下单?而且老妈的礼物的价位明显比我的零食高许多。为什么呢?是因为我懂事了呢?还是我太穷了?不过这答案似乎并不重要。我似乎懂了,所谓父母不也经常如此吗?尽量给自己孩子最好的,而对自己却万般的不舍。“总想给对方最好的,而对自己却是吝啬到可怕”。我懂了。懂得不早不晚。

感谢,我已长大,你还未老。

月亮是故乡的更加明亮。

明亮是因为我的故乡有你们的存在。

而你们存在的地方,我称之为故乡。

作文九:《月是故乡明》1200字

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这是季羡林老先生在他的散文《月是故乡明》中的一句话。很朴实,很真诚,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绚烂的修辞,但是这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引起了我们每个人的共鸣。月亮里有我们每个人所留念的故乡,不论你身在何处,飘零何方。于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于是,杜甫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于是,张九龄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中秋佳节,月饼、团圆往往就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到处都充满了祥和之气。从古至今,月亮总是人们寄托哀思,表达情感的一种载体,可以说她承载了中国千千万万人的思乡之情,是中国人的情感归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象征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承载着我们真挚的情感。即使远离故土,背井离乡,月亮却是那个永远陪伴我们的人。她永远陪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时时刻刻都忘不了家中的思念,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动力,支撑着我们努力的走下去。

月亮从小伴随我成长,小时候没有路灯,我们就迎着月光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与小伙伴在月光下玩耍,嬉戏。长大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走在城市的柏油路上,迎着霓虹的灯光,抬头看看月亮,越发现她早已湮没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之中,再也找不回儿时的感觉。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而我们却不在是儿时天真的我

们。三十而立,已过而立之年的我,肩负了太多的责任。事业、家庭这些都是我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为了儿时的梦想,为了家庭的期望,我们还不能停下脚步,还要努力工作,继续奋斗。

月亮是美丽的,纯洁的,古人用嫦娥来象征着月亮。月亮里有无尽的美丽,带着她那如花的笑靥。于是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有了“烟笼寒水笼沙,夜泊秦淮酒家”;有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古人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来形容月亮,她微弱的月光不知陪伴了多少人的寒窗苦读,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带给这些寒门学子的却是无尽的希望。

仰望明月,思绪飘向远方,那些语言记忆,如潮水般的流淌,月圆月缺感悟人生,中秋佳节思乡月。有人说:中秋是团圆,亦不离;有人说:中秋是思念,亦相守;有人说:中秋是回忆,亦希望。而我说中秋的到来如清风拂面般清爽、温柔,缓缓流逝的夏日,凉凉的秋雨,时间又悄悄溜走了。中秋也是游子最思念亲人、家乡的时刻,我们流浪在外,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家门口总有一双双眺望远方的眼睛,家里总有一桌桌香气扑鼻的饭菜,家总有絮絮叨叨却极暖心的话语。

中秋,一个温馨的夜晚,人们把思念和所有的情感化为一个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圆圆的月亮。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尝着一种惬意,一种温暖。举起酒杯,陪在父母身边的人品味的是一份幸福,千里之外的游子,也寄托着思念,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月是中秋分外明,2016年中秋佳节,我们一起寄出思念,收获温暖,对酒当歌,把酒言欢,共同谱写更美好的篇章。

环科餐厨邓世杰

作文十:《《月是故乡明》》1300字

《月是故乡明》

今年的中秋节是在老家安康度过。这也是十三年来的第一次。

1999年第一次离开父母,绿皮火车晃晃悠悠了30多个小时,把我带到北京上大学,2003年毕业后又来到总公司,虽然离家的日子已经很长,但对陕西的那个家依然亲切浓烈。

这是一个普通的西部小城,位于陕西、湖北、四川和重庆的的交界处,安静地躺在秦岭和巴山之间,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穿城而过。由于水质很好,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就选定从汉江取水。回家的日子尽管已是初秋,但江边依然有大人们在游泳,孩子们在玩水,女人们在洗衣服,一派安逸祥和。

家距离回族聚集区很近。尽管穆斯林的斋月已经在8月份结束,但醒目的弯月、绿底白字的经文,飘香的羊肉气味,都能让人立刻想象出开斋节的欢乐热闹。很长时间内,我都以为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就是回族(实际为壮族),因为他们处处影响着我的生活。从小听着宣礼塔传出的诵经声,吃着阿訇执刀屠宰的牛羊肉,逢年过节到清真寺的浴室去洗澡,街坊邻居中至今还有人常年戴着小白帽、围头巾、早中晚五次祷告。

高中校园已经焕然一新,阔气的大门口,一副对联每天与进出的学生相伴---迎晨曦而来想想今天干些什么,伴晚霞而归问问明天收获多少。这是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尽管已经过去很久,但至今对当时的高考口号记忆犹新。为了激励我们考到大城市,考到好学校,用知识改变命运,老师们挂在嘴边的就是“考得好,翻秦岭上学;考不好,翻院墙回家”。如今,同学们已经天南海北,带着孩子与老师围坐在一起,没有怕被责备的紧张,只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在家的日子,更多是与父母在一起。父亲由于脑溢血后遗症,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松活动,迈出的每一个步子,都是那样的艰难;说话有些含混不清,但依然对我嘘寒问暖,工作是否辛苦,家庭是否顺心,饭菜是否可口„„母亲悉心照顾着,没有任何的抱怨,所有的担子都自己一个人承担。

自己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在一天天变老。以前每次回家,父母都会同时在出站口等我,要在第一时间看到我。如今,出站口只剩下了母亲一个人,她看我的眼神依然满含挚爱,而我,却越来越内疚。当年当得知高考录取通知书已经投递到学校时,母亲不顾外面的瓢泼大雨,坚持把通知书赶快取回家,到家的时候鞋子、裤腿全部湿透。晚上一家人吃饭庆祝的时候,母亲哭了,她知道养了近20年的儿子这次真的要离开她的庇护,去一个陌生的环境了。以后每次离开,父母都要坚持到火车站送我,即使车已经开出很远,隔着车窗,还能感到他们站在那里,朝这边张望着。

父母的心理,是那样的一种谦卑、容易满足的感情。一个电话、一个问候,一个探望,就能让他们高兴好久,本来是我们应该尽到的义务,在他们那里却视为一种额外的馈赠。像大多数父母都会有的错觉一样,他们评价孩子的标准也难以客观,总是对优点夸大,缺点缩小。在亲戚、在邻居、在朋友面前,他们觉得我有出息,没有任何背景,从小地方来到了大城市,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他们也知道,我也是仅仅有了立足之地,既没有当官,也没有发财,按社会上成功的标准,还差的很远,但他们依然感到高兴和满足。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老家”、“故乡”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我们每次填写履历表时,必须在那个叫“原籍”或者“籍贯”的空格处,毫不犹豫或者别无选择的落笔。不管走到哪里,故乡,始终作为一个不被磨灭的存在,牢牢地长在心灵深处,和蔼地平静地望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