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 > 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

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10-30 14:50:01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要:《爱弥儿》是法国作家卢梭在教育领域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述成一位理想的教师,把爱弥儿描述成一名理想的学生,讲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和教育历程。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本文试图选取一种比较开阔的视角,就爱弥儿的成长历程进行分阶段阐释,并对其未婚妻苏菲的教育以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同时借助类似教育方法的平行比较,深入发掘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Emile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French writer Rousseau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this work, Rousseau describes himself as an ideal teacher and Emile as an ideal student, which tells the growth and education process of Emile from birth to the age of 20.Rousseau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ducating children at different ages according to their ag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select a relatively broad perspective, interpret Emile"s growth process in stages, and describe the education of his fiancee Sophi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parallel comparison of similar education methods, it explores the enlightenment of Emile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關键词:爱弥儿;卢梭;儿童;教育

Emile;Rousseau;Children;education

《爱弥儿》,这部被称为“教育的自然福音”的著作,全书共分5卷。作者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在当时,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占据统治地位,学校教育与世隔绝,法国的天主教会统治着学校教育,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压抑。具体表现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原罪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的种种约束、限制和惩罚而改变儿童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这种教育引起了启蒙学者的批评,卢梭从“天赋人权”出发,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阐述了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和教育,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归于自然”不仅是他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美国教育家柯蒂斯(S·J·Gurus)指出:“卢梭的教育思想跟他的政治哲学是结为一体的,不理解他的教育理论,就不能正确了解他的政治哲学。”由此可见卢梭教育理论的重要性。这部著作由于极力抨击了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主张教育要合乎儿童发展的天性,因而便犹如天文学上的“哥白尼革命”一般,在世界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震动。

《爱弥儿》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世界性的,本文试图选取一种比较开阔的视角,就爱弥儿的成长历程进行分阶段阐释,并对其未婚妻苏菲的教育以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同时借助类似教育方法的平行比较,深入发掘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自然教育——明确教育目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开明宗义地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主张人的生活要“回归自然”,当然,教育作为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回归自然。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这便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一).“把儿童看作儿童”

卢梭指出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就是自然的教育,而人的教育即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则是指人们对受了影响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在卢梭看来,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只有人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是完全不能或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当我们把三种教育配合一致时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所能控制的“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能配合人所不能控制的“自然的教育”的话,三种教育才能更好地达到某种一致性,进而使儿童对这配合圆满的三种教育保持习惯——“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这样,教育便归于自然了。

在儿童身上施以自然教育也就是让儿童成为“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在生命的开始的时候,教育就开始了,一个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作为一个学生而存在的,只是他不是任何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如此看来,顺应自然,是教育的必然。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当儿童的心灵尚处于蒙昧的状态时,是不应该被过早地灌输各种教育理念的,否则这就等同于在儿童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个罪恶的根。因此教育者不要企图用理性来教育此时的儿童,而要以感觉教育为主。用理性去教孩子其实是本末倒置,因为在人的一切官能中,首先发育的是感官,是各种生理感觉,理智是最难于发展而且也是发展得迟的,所以我们不应该用理智去发展其他的官能,而且小孩子本身就是不懂得道理的,反之他们就没有必要受什么教育了。孩子的天职并不是辨别善恶,也不是要拥有什么判断能力,“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进程进行教育,教育的一切方法都是应该从此原理中产生的” ,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就只是“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把儿童看作儿童,让孩子做孩子,这是大自然的安排。

(二).由外化转为内化

卢梭是一个不惧怕浪费时间的老师,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即“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卢梭认为儿童最初几年的所接受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他很明白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在感受事物时大部分都是靠感官去吸收吸纳并内化这些体验,这便是要使教育由外化转为内化,因此,在教育爱弥儿时,他从来不直接告诉爱弥儿“应该怎样做”,也从不教爱弥儿什么是知识。但爱弥儿确实在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又一个情境中体会到了真正的知识:在“种蚕豆”的故事中,卢梭找农场主帮忙,让爱弥儿通过自己劳动的实际付出去体会别人的辛苦,爱弥儿由此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财产权;爱弥儿被老师带着去蒙莫朗锡镇北的森林,用他所知道的知识在森林中找到了回家的路,爱弥儿不是看着地球仪学会地理的;在学习物理时卢梭带爱弥儿观看魔术师小鸭子的表演,让爱弥儿自己发现磁石异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

当儿童用自己的身体接触外界时可以体验和感受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而这些体验和感受其实都蕴藏在儿童日常生活的玩耍中。玩耍本来就是一件重要的事,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玩耍让儿童沉浸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并慢慢积聚一种自我形成的力量。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道,“在玩耍中,儿童通常超越了自己的年龄,超越了他每天的日常表现;他好像高出自己一头。就像放大镜的聚焦点一样,玩耍将所有的发展趋向凝聚起来。”带儿童观察、体验,看似浪费时间,其实却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当儿童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时,就会遇到与自己现存的思维结构不符的新情况,由此被迫让这种新情况产生意义,于是这种为了打破不平衡的行为便构成了智力发展的动力;皮亚杰喜欢把儿童称为“小科学家”,而卢梭早就已经陪着“小科学家”进行探索了。“在玩中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在当代教育中被喊腻了的口号,早在两百多年前,卢梭就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夸美纽斯也指出,“從游戏里面,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日后环境需要时有用的事。” 这种教育的内化效果正是通过“把时间白白放过去”得到的。好的内化教育会成为儿童的内在动机,从内心萌生出学习的欲望,而不是因为其他任何的威逼利诱与煞费苦心的好言相劝才勉强去学习的,“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是十分乐于去了解、探索和接受的,而这正是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欲念。” 一旦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欲望,要想达到其他目的也是轻而易举的了。

“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这也就要求教育者要不怕浪费时间,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的天性。“你不要急于达到什么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达到那个目的”,“你急于达到目标,结果反而不如慎重前进的快”。这更说明,孩子的发展若是顺应孩子内心的自然而不只是为了满足教育者和家长的期望便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达到了最佳教育效果,其作用才会内化至孩子的内心,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便是卢梭说的,“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然而最可怕的就是教育者自以为是地将那些为求得名誉或成功的内部动机植入儿童的心灵并标榜为儿童的内在动机,儿童虽然也能有自觉性地做事,但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自由的选择,因此并不会觉得快乐;若是能取得暂时的成绩,那也是教育者自欺欺人罢了。

二. “教育是一种习惯”

教育一个孩子,不仅要帮助他们构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还要照料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当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一个好的生活模式的时候,自然以后也坏不到哪里去。好的习惯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卢梭希望孩子不要染上任何不好的习惯,而夸美纽斯更是直接表示,在孩子们的整个受教期间要节制饮与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谈话与缄默等。

(一) 饮食

卢梭是母乳喂养的忠实拥趸者,他认为做母亲的人就应该负起她们的责任来。如果母亲不能亲自授乳哺育,要请保姆的话,不能选择一个感情放纵、脾气暴烈的人来做保姆,因为她的脾性已败坏了她的乳汁。

授乳期间不用刻意改变乳母的平常的食物,而且,多吃蔬食的乳母产生的植物性乳汁对婴幼儿也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在孩子断奶长牙后,要用柔软的东西磨练他们正在成长的牙齿;与其吃奶面糊,不如给他们嚼食干果和面包皮。而且尽量少吃肉汤和肉汁。儿童期的孩子身体正在成长,所以需要很丰富的食物以补充营养。但不能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纵容自己的口味,更不能因此而贪食,“贪食是意志不坚决的人的一种恶习”。

当孩子渴了的时候,直接喝清水就行了,甚至是不用加热的。但是成人也要根据水的不同性质选择给孩子喝的时间。在饮食方面,成人应该是顺其自然,如果是有一些讲究的,也要注意不要让儿童看出来了。

(二) 睡眠

洛克认为,如果有什么是儿童可以充分享受的,那就是睡眠。卢梭也指出孩子最好有较长时间的睡眠,养成益于健康的“日出而起,日落而眠”的习惯,但是要能在有所需要的时候可以毫无危险地打破法则。比如,孩子睡觉时受得起打扰,他也可以睡晚起早,能习惯突然被人叫醒等等,这样才不会使他的体质变弱。如果孩子不能自觉地在一定的时候醒来和起床,我们就要培养他养成这个习惯。

但我认为卢梭的这种方法能用在爱弥儿身上,只是因为爱弥儿是被虚构出来的一个儿童,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幼小的儿童拥有足够多的睡眠,他们睡着了以后就不轻易打扰,更不要用急遽巨大的声音使他们受到惊吓;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再限制睡眠时间,至于具体的操作就必须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体质及健康状况来决定。

(三)说话

卢梭指出,“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这一点除了说明教育是外化到内化的产物以外,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孩子学习说话这个方面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已经对周围的说话声作出反应了。因此,保姆的胡言乱语和老师的啰啰嗦嗦的话,都是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发展的。

在语法方面,成人不用操心孩子的语序和用词,只要我们在孩子们面前说正确的话,孩子们是会不知不觉地纯化自己的语言的。在音量方面,城里的孩子因为过分依赖保姆,所以不如在乡村生活的孩子说得那么清楚。在腔调方面,只要孩子不是装模作样的,就不用太担心。相应地,孩子说话时发出清晰的音节和洪亮的声音,也有助于训练他们的听力。

三 女子教育——适合自身特点

在《爱弥儿》第五卷中通过对爱弥儿未婚妻苏菲的教育描述,卢梭阐释了自己关于女子的教育思想。

(一)与男子相似的“天性教育”

女孩子,长成一个成年女人后,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都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和男人一样,“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悟性和求知的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 ,她们也有“同样的器官、同样的需要和同样的能力”,身体的结构和面貌也相像,因此,卢梭主张她们也要像男子一样接受适合天性的教育。

卢梭指出“身体先精神而生”,跟男子一样,女子也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尤其是,她们的天职是做母亲,只有“母亲的身体好,孩子的身体才能好”。而且,就培养身体来说,也是不应该“妨碍和束缚天性”的,“生命、健康、理性和舒适,应该是压倒一切的,不舒适的事物绝不会显得优美”;另一方面,女子拥有健康的体魄也是获得幸福的条件之一, “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固然是可以引起人家的同情,但是,要想得到人家的喜欢,就必须长得活活泼泼,身体健康”。但并不要因此就要求女子的身体要“壮而有力”,只要有一定体力使做起活来感到轻松就行了,灵巧才应当是她们身上主要的品质。

和男子一样,女子不用考虑“请男老师教还是请女老师教”,而是“爱学什么就自由自在地去学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好的愿望,便是第一个成功。

(二) 适合女子自身特点的女子教育

男女不同性别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向奔向大自然的目的的,既然他們在体格和性情上是不完全相同的,那么他们所受的教育也必须有所不同,这样才能“有利于女子各方面素质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卢梭甚至说,“如果在妇女们的身上去培养男人的品质,而不去培养她们本来应该具备的品质,这显然是在害她们”。

男女之间是有一些共同的游戏的,但他们也各自有适合于自己的爱好。镜子、珠子、花边和布娃娃,尤其是后者,对女孩子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而打扮、化妆和管理家务等等正是“大自然和理性给女性安排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她们的爱好“是切合使命的”。一旦爱好与天性契合,就不必担心了,她们会“自觉自愿地学习这些东西”。

与男子先进行感官教育再进行理智教育相反的是,卢梭主张女子从小要有宗教信仰。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向女孩子灌输宗教教条,因为,不论男孩女孩,在那个年龄都是不能理解宗教的,但女孩子需要的是“榜样”。虽然夸美纽斯说“榜样”的意思是“兼指活的榜样和书本上的榜样”,更进一步说明“事实上活榜样更重要,因为它们产生的印象更强烈”,但他在女孩子虔信方面还是更赞成给她们看一些关于虔信的书籍。这一点,卢梭则坚持了初衷。

男女两性都具有良知,而女孩子要更温顺一些,温顺是女性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一个女人应当具备的第一个重要的品质是温柔”,卢梭特别重视女子的德性教育,他说“一个德行优良的妇女就等于是一个天使”。卢梭的教育目的是为男人培养一位富有魅力的女人,为孩子培养一位富有德行的母亲。

卢梭认为一位有才识、有能力的女子所受到的知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A)语言能力的培养。说话是使人喜悦的艺术,女子因为拥有柔和的舌头,开始学说话的时间比男子要早,说的也是使别人喜欢的话。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教育让女孩子“不因说实话而显得粗鲁”。只有这样才能让女孩子们学会礼貌,而这个只是顺着她们的天性罢了。(B)算术能力的培养。卢梭认为算术有助于女子将来理财管家。因此,女子应该学习一些初步的算术知识。(C)审美能力的培养。女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促进家庭的和谐。

四.《爱弥儿》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局限性

从希腊人最早运用的反思教育模式以来,教育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为了教育的发展长期进行着各种努力。让·雅克·卢梭在教育史上的影响力就如哥白尼在宇宙学方面的影响力一样,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自然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从卢梭开始,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与前期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足社会个体的需求和注重幼小儿童的教育成了教育的重心,这种教育范式促成了人们教育思想的转化。

与卢梭一国同胞的约翰·海因利希·裴斯泰洛齐是卢梭教育思想的真正继承者。他在自己儿子身上实践了卢梭的教育理论,虽然很不成功,但是这更坚定了他追求卢梭教育理念的信念。而后实验学校的创办和孤儿院的建立都让裴斯泰洛齐渐渐成长为一位教育实践家,其教学研究成果体现在他撰写的《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这部伟大的教育理论著作中。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道德培养的真正原动力是他们的母亲”,我认为这是裴斯泰洛齐对于教育界的伟大贡献,母亲与幼儿的互相依恋是孩童儿童期重要的财富,只有幼儿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情感的满足,才有可能在以后的人生中独立自主;一个女人,尤其是作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

如果我们承认让·雅克·卢梭是孩子童年的解放者,那么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就是幼儿教育的鼻祖、预言家以及最主要的提倡者。福禄贝尔提出了“幼儿园”这个概念,并强调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他曾经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助于组织和指导游戏的物质材料来指导儿童的游戏;让儿童在参与游戏时达到自然本性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福禄贝尔为了激发儿童的自发学习行为,专门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设备,这就是“恩物”。福禄贝尔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初在欧洲教育界享有盛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家,她深受卢梭的自然教育、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以及两位医学博士让·伊塔德和爱德华·塞贡的影响,自己在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蒙氏创办了“儿童之家”,她为孩子们制定的教学法包括体育、感观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等等,从饮食到服饰也有自己独到的阐释。与卢梭所见略同的是,蒙台梭利明确地知道,教育必须顺从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必须以儿童为中心。不同于卢梭的“放任”的是,她会在对孩子早期就进行知识教育,将其与感观教育结合起来,提早让孩子接受听说读写算等方面的教育;除了初步的知识教育,蒙氏的教育内容还涉及到实际生活练习和感官训练。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使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而不因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形成虚假刺激。

卢梭在18世纪开创的解放儿童的革命在20世纪英格兰的夏山学校达到了最高点。夏山的创办人及校长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的理念是: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来夏山之前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也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尼尔是一位注重孩童心灵自由教育的教师,也正是尼尔自由中的关心他人的思想将自由与放纵区别开来。夏山学校是日本巴学园模式的前身,巴学园为许多儿童带来了福音,其魅力我们可以在著名作家、著名演员黑柳彻子的小豆豆系列书籍中窥探一二。中国的巴学园则由李跃儿老师创办,她将整个生命都投入到了巴学园,而这里的孩子们的天性也得到了解放,完完全全做自己。中西方的这些学校的创办就是将卢梭的自然教育付诸了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卢梭是一位宣传母乳喂养具有优越性的先驱,而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小巫就是一位坚持母乳、相信母乳并将其实践,也在年轻父母一代中颇有影响的教育者。她认为母乳是“天然的健康的零食”、“天然的镇静剂”、“天然的止痛药”、“天然的滋补品”。她甚至说,“母乳喂养远远不止于一种喂养手段,它是母亲理解和满足宝宝需求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哺乳时母子身体之间的亲密接触与交流,使得妈妈和宝宝在身心两方面感到合二为一,在宝宝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母亲对于爱抚和关怀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母子息息相关,相依为命。” 西尔斯医生也指出,母亲可以通过喂奶更加深刻细致地了解宝宝的性格和需要,也更加充分地掌握成功养育自己孩子的诀窍。小巫这样一位受过中西方教育冲击的新时代女性坚持做到了母乳喂养,也深受年轻父母的拥戴,在当今并不多见。如今也有很多如卢梭所说的,和那个时代一样的“玩弄小聪明”的女人,为了自己的身材和一时的贪图享受忽略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母乳喂养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父母的重视,这也充分说明卢梭教育观的前瞻性。

(二)《爱弥儿》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卢梭在教育上的高见及远见是很多自称教育家的人望尘莫及的。就像一个固执的女权主义者一直为女权运动而努力奋斗一样,卢梭一直坚定地持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的观点,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而他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无可比拟。

但是卢梭所强调的教育理念与自己的教育行为之间有巨大的反差,而且卢梭过于在意教育者掌握那种“有意制造出来的无意场景”的教育模式(我们用一个吸引人的东西去分儿童的心,但不要被儿童发现这是为了是有意分散他们的心的);他希望爱弥儿练习跑步,却以竞争为手段用奖励作目的,虽然也达到了教育者的目的,但没有考虑儿童的自主需求;他认为儿童应该要承担“自然后果”(儿童要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这一点遭到了美国知名教育学者艾尔菲·科恩的批判,被认为是一种“轻惩罚”,和所有的惩罚手段一样,会引发恶性循环。

跟夸美纽斯提倡的大众化教育理念不同的是,卢梭沿着洛克的教育方向只关心贵族教育,好在他的继承者裴斯泰洛齐及后继的教育者发展了平民教育。

结论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可见教育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教育不仅重要,而且神奇,爱尔维修这样说道:“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但是,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有一套合适的教育体系是最好不过的了。时间证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非常先进而且适合当今时代的,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也如同卢梭本人告诫我们的,我们不能完全盲目地相信他的教育主张,有点批判性比较好。

參考文献:

[1]小巫著. 让孩子做主[M].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8.

[2]小巫著. 接纳孩子[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比)雷蒙·特鲁松著,李平沤、何三雅译. 卢梭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美)萨利·肖尔茨著,李中泽、贾安伦译. 卢梭[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 儿童的人格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苏)A.C.马卡连柯著,丽娃译. 家庭和儿童的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意)亚米契斯著,梁海涛、蔡雪萍译. 爱的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张建威、董大平译. 蒙台梭利育儿全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9](英)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 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英)A.S.尼尔著,王克难译. 夏山学校[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11](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著,卢立涛、安传达译. 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美)雷夫·艾思奎斯著,邱宏译. 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4](美)玛莎·西尔斯、威廉·西尔斯著,赵家荣译. 西尔斯母乳喂养全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15](美)艾尔菲·科恩著,小巫、耿丹译. 无条件养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