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 > 2023年度陶行知教育名篇15篇

2023年度陶行知教育名篇15篇

时间:2024-04-15 12:40:11 来源:学生联盟网

陶行知教育名篇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15篇,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教育名篇1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1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为人处世,不假、不虚、不滑,做个“真人”,做个“实人”,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诚信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诚信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在一个小镇上,有个锁匠,修锁技艺高超,并且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大家都喜欢到他店里修锁。每次他修完锁都会说:“我修过的锁,若是不满意或有任何问题,随时等候你们来换。”他的正直和诚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锁匠经营的小店规模越来越大,锁匠也渐渐老了。为了把自己的修锁技艺传下去,他培养了两个徒弟。

两个徒弟性格各异,大徒弟性格外向,脑子也很灵活,老锁匠教给他的技巧,他一学就会。小徒弟呢,平时不喜欢说话,有时候,反应也有些慢,不过师傅教给他的知识,他一直很认真地学习。

老锁匠有些为难了,两个徒弟,他都很喜欢,但是只有一个人能得到真传。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准备对他们进行一次考验。 老锁匠在两个房间各放了一个加锁的箱子,让两个徒弟去开锁。很快,大徒弟把锁打开了,小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大家都以为大徒弟是胜利者。老锁匠问大徒弟:“箱子里有什么?”顿时,大徒弟眼

睛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啊。”老师傅转向小徒弟,小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注意里面有什么。”

片刻之后,老锁匠郑重宣布,小徒弟为他的惟一接班人。大徒弟很不服气,老锁匠微微一笑说:“做我们这一行,要讲究一个信字。我收徒弟,不仅仅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还要有高超的职业道德——诚信。”

老锁匠接着说:“一个成功的锁匠,必须做到心无私念,对钱财视而不见,心中装的只有锁。否则,一念之差,用修锁的技法去打开门锁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诚信,是人生的一大考题。在考试中,我们能否拒绝作弊,捡到钱财,我们能否坚持还给失主┉┉

而你想怎样在你的人生考卷上作答呢?

近年来,很多人失去了诚信。欺骗隐瞒多了,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也泛滥了。但是我们要坚信,社会中还是有诚信,在你我他身上都可以看到诚信的影子。毕竟,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倡导并和千千万万善良的正直的人在一起。呼唤诚信,让我们身边共同种植培育起诚信的森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人生,漫长路远,面对的诱惑也很多,在人生的考卷面前,拥有诚信,做最真诚的自己。

没有信,没有德,惟有能力,是修不成正果的,还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心中才能有一把永远打不开的锁。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2

迟到的借口

案例背景:

现在学生们都有很强的个性,我们要去改变他们一些长期形成的坏习惯,还真不容易,这不仅仅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更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用心去分析去处理,用足够的机智去帮助他们成长。我规定我任课班学生每节要准时到教室。上个学期迟到者屡禁不止较多,特别是早自修,通校生迟到很普遍,几个“老油条”已经让我无法忍受,天天行政扣分,对班级的影响非常的大,于是我决定在适当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勤教育。 矛盾冲突:

1.20xx学年第一学期,某天,班级三人通校生迟到,到校时间是8点20,学校早自修开始是7点20,整整迟到1小时,还有校服不穿,胸卡不挂,一共扣行政分4.5分,天哪这对班级考核是致命的打击,虽然班级不怎么好,但是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中午三人叫到我办公室询问情况,一人无话可说确认迟到是自己的事,一人(张某)说电瓶车坏了,一人(余某)说起床迟了,我对这三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2. 第二天,其中两人(张、余)又迟到了,询问情况后的借口,一人(张某)说昨天回家感冒了,早上起来迟了,一人(余某)说公交车误点了。我通知家长,询问情况,但是家长由于不在家,他们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不能确定。我对这两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且让他们写了保证书。

3、第三天,校门口没有扣分。但是据学生说学生到班级早自修时间是在7点40分左右,询问两人情况后得知,学生进校门时已经迟到,为了避免不扣行政分,他们是爬墙进来的。这使我感觉这两人以前可能天天迟到,只是没有扣行政分,他们有可能是爬墙或者别的途径进来的。

4、第四天迟到,借口:张某去电瓶车带余,但是余某起来迟了,到等候的地点迟了,导致两人一起迟到。学校对电瓶车带人是严格禁止的,但是他们这样做完全不对,对他们两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

整整一个月里,这两人的借口是五花八门,而且迟到是没有任何的提高,我对于两人措施也是做了很多,有适当罚站,帮着同学们做值日,有背弟子规,有写保证书,有叫家长到学校来一起进行教育,有科办直接处分等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20xx学年第二学期第一周周三早自修,我7点30到教室时,还有2位学生未到,于是一团燃烧的怒火在我心中产生,这两位学生已经是迟到的常客,开学后已经教育了很多次了,但是居然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我的脸色是非常难看的,我走进教室,询问了班长他们两人到位情况,确定两人还未到过班级。此时两位男生走进了教室,他们给我的理由有是在上厕所。当然我是不会相信的,其中一人还背着书包呢,我强压着胸中的这团怒火,因为当着学生的面大骂的效果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他们已经是老油条了。“你们到我办公室吧,我有事和你说,其他 www.jingyou.net 学生继续早自习。”说完我带着两个学生去办公室了。

解决过程:

1、对于这两个学生,我首先让他们到办公室门口站会儿,反思一下迟到的严重后果,然后叫学生讲给老师听,然后我也没有骂学生,拿出一本弟子规,让学生背第一段,并且要能够讲出里面所涉的故事。学生讲到迟到会给班主任增添很多麻烦,班主任天天必须打电话询问家长,迟到要给班级考核致命的打击,迟到容易和其他学生作不好的榜样等。学生在背了半个小时的弟子规后,顺利背出。我还表扬了他们,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下次迟到还要背后面一段,并且还要写思想汇报。

2、第二次这两个学生又迟到了,我叫他们做了同样的事,但是这次他们被弟子规用了一个小时,写了500字的思想汇报。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下次迟到还要上缴手机一周。

3、第三次,他们背弟子规怎么也背不了,又写了500字的思想汇报,又要保管手机一周,但是学生始终不肯交出手机,最后在我的退让下,同意可以暂缓交手机,但是如果下次再迟到,那上缴两周,并且这次的弟子规还是要抽时间到我处来背。

4、这两位学生很少迟到,已经改了这个坏习惯。

案例反思:

当我看到竟然有学生不把班级的规定当回事,迟到,并且理由是随便瞎编的上厕所时,作为班主任真的是很有一种挫折感,可以说是满腔怒火。但仔细想想,如果只是发一下脾气,即使学生表面上承认了错误,但心里可能还是不平衡,觉得班主任在小题大做。另外,如果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教育除了会影响到学生面子外,最主要的是还会使他们和老师对着干。所以思量再三我带学生会办公室解决比较好。并且要适当惩罚,慢慢加重,特别是后来让学生上缴手机和背弟子规,找到了学生的难受点,由于学生自己都感觉犯错多次,自己也感觉难为情,自然愿意受惩罚。这样就让学生克制了坏习惯的养成,其实许许多多烦琐的小事,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分析去处理,哪怕再小的事,首先要重视,并且要始终关注和处理,让学生感觉如果再下去,可能自己也要吃不了兜着走了,也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3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国难与教育》一篇中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在与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2008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国人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垮,反而越挫越勇,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上下为四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民众自发涌上街头广场,为死者默哀,为生者加油,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面,我们会把悲痛化为力量,力量从天安门前迅速地散发至全国人民的心头上。在这一刻,我们都同样流着悲伤和振作混合而成的泪水。再这一刻,全国人民的心都紧紧连在了一起,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在这一刻,陶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大放光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1943年11月,《新华日报》发表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隐者,他们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匪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其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将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联系我们的教育工作,很显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匪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新世纪的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4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

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5

方明,1970年1月生,199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院长、总规划师,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获奖作品: 1 《融情村——华人学者聚会中心设计竞赛》获首届中国建筑作品大赛二等奖,1991年 2《湖州东白鱼潭住宅小区》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2001年;获第三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03年;获建设部建设试点部级奖规划设计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0年。 3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总体规划》获“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村镇项目”二等奖,2001年。 4《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新村规划》获“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村镇项目”二等奖,2005年;获“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005年;获“第十一届首都城市规划汇报展”优秀规划设计奖,2004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科研课题;参与国家和建设部建设社会主。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6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七八年,其实作为一位年轻老师,更多的是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能得到进步。陶行知理论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生活即教育” “创造的教育”“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提供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美术教学,不正是这样吗?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课堂,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知识的价值,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会用学习到的知识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无不体现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学习《画汽车》一课时,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汽车玩具带到课堂,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车,并一起观察汽车的外形、色彩,探索汽车的功能。有的同学家里有汽车就说的津津有味,不了解地同学也听的很专注,同学们说着,讨论着,最终老师将话题引向高科技的汽车,以“假如以后你自己拥有了汽车,你最希望你的汽车是什么造型?什么颜色?具有什么样特殊的功能?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教学不再是枯燥的形色,而就在熟悉的生活中,产生了要探究学习的情感与认知需要。

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贴近生活。课堂教学只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让学生感到确实是“学有价值的知识”。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7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人物评价

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人民网评)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中山网评)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8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再联系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9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指出:“自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稚园之效力;自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趁早给它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幼儿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在生活中向幼儿渗透感恩他人的习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幼儿园小班幼儿大多在三岁左右,幼儿入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育他们怎样说“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早晨小朋友吃早餐、中午小朋友吃午饭时,我们都教小朋友说“谢谢老师!”让小朋友在享用别人的劳动时学会感恩他人,到中班、大班时,我们就尝试着让孩子自己轮流分饭、分菜,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幼儿园游戏很多,但在游戏中我们始终渗透文明礼貌的概念,让幼儿从小在心灵里就播种文明礼仪的种子。

第二,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在儿歌、故事中培养幼儿独立精神。刚刚开学,大多幼儿不愿意上学,出现厌学情绪。我们就给他们耐心讲故事、教儿歌、做游戏吸引他们。我们幼儿园从小班到中班、大班,始终把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例如小班学生,在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儿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也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好”。幼儿园小朋友在歌唱中就会萌发独立意识,中班、大班的小朋友,我们就讲故事,寓教于乐,我们认为只有从小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长大后才会有出息。

第三,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精神。

在幼儿教育中避免死记硬背,着重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在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创新,表扬有创新精神的小朋友。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一文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呢?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要多多鼓励小朋友,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如今的幼儿园课程讲究活动游戏化,在20-30分钟内将教育目标以游戏等多种形式实现,让孩子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变幼儿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的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幼儿的任何想法给予肯定,肯定他们内心快乐的童话世界。

在一日活动及区角活动中,我们教师经常会面对幼儿各种想法和问题,有些问题在成人的眼光看来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大人思想的客观定式。幼儿不一样,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充满好奇和可以改变的,面对这样的幼儿,这样的创意提问,教师该做的还有很多,鼓励,表扬之外,变成幼儿的好伙伴,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之爱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坚持的原则,必将爱的思想发扬光大。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10

书,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是我们的长者——不断启迪我们;它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一位知心的朋友,跟我们面对面地交流,教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育人。风华正茂的我们,拥有飞扬的教育激情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抱负。而读书,正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我深深地感受到:书是我永远的老师,让我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自我完善!

记得有人曾说过: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利用暑假,我好好研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其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回想十几年前,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认为凭借着学生时自己优秀的表现,成为优秀教师也不会太遥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通过对《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仔细研读,我深深地折服于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主要有这么两点感受: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

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书籍是教师创新的源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让“经师”成为“人师”,让“庸师”成为“高师”。我常常觉得,我们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只要我们能努力追求,就能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与书同行,让专业化成长早日驶向理想的彼岸!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11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很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例如2007年3月,县上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竞赛,我代表南诏镇教师到大仓参赛,所执教的《快乐的小青蛙》获得一等奖,当时也没有仔细去想成功的原因,读了先生的文章后,使我真正明白了,那次比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到了自主阅读,合作识字,探究自悟。并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我想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我班五年级上学期从段家庄分校来了12名学生,其中有一名叫谢国成的学生,由于低段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成绩很差,上课好比听天书,无心学习,经常讲话或玩东西影响同学。课后经常欺负同学,有时还约小伙伴去池塘里游泳。简直让我费尽心思。但是,5月份我带学生到村子里做好事,居然发现他干劳动很卖力,我当许多村民和学生表扬他,他开心极了,干得更卖力了。从那以后,我觉得谢国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也很少听到学生告他的状了。上课也安静多了。借此,我经常安排他一些事情,他多数都完成得很好。学习了陶先生的一些理论使我真正懂得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匪,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我试着用以上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慢慢德,我发现班里那几个“小捣蛋们”不再和我对着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匪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12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

‚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辬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13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版 平装 ISBN: 7504130540 条形码: 9787504130549 商品尺寸: 20.2 x 13.8 x 2.6 cm 商品重量: 422 g 品牌: 教育科学出版社 ASIN: B0011AULSY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14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为人处世,不假、不虚、不滑,做个“真人”,做个“实人”,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诚信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诚信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在一个小镇上,有个锁匠,修锁技艺高超,并且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大家都喜欢到他店里修锁。每次他修完锁都会说:“我修过的锁,若是不满意或有任何问题,随时等候你们来换。”他的正直和诚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锁匠经营的小店规模越来越大,锁匠也渐渐老了。为了把自己的修锁技艺传下去,他培养了两个徒弟。

两个徒弟性格各异,大徒弟性格外向,脑子也很灵活,老锁匠教给他的技巧,他一学就会。小徒弟呢,平时不喜欢说话,有时候,反应也有些慢,不过师傅教给他的知识,他一直很认真地学习。

老锁匠有些为难了,两个徒弟,他都很喜欢,但是只有一个人能得到真传。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准备对他们进行一次考验。 老锁匠在两个房间各放了一个加锁的箱子,让两个徒弟去开锁。很快,大徒弟把锁打开了,小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大家都以为大徒弟是胜利者。老锁匠问大徒弟:“箱子里有什么?”顿时,大徒弟眼

睛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啊。”老师傅转向小徒弟,小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注意里面有什么。”

片刻之后,老锁匠郑重宣布,小徒弟为他的惟一接班人。大徒弟很不服气,老锁匠微微一笑说:“做我们这一行,要讲究一个信字。我收徒弟,不仅仅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还要有高超的职业道德——诚信。”

老锁匠接着说:“一个成功的锁匠,必须做到心无私念,对钱财视而不见,心中装的只有锁。否则,一念之差,用修锁的技法去打开门锁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诚信,是人生的一大考题。在考试中,我们能否拒绝作弊,捡到钱财,我们能否坚持还给失主┉┉

而你想怎样在你的人生考卷上作答呢?

近年来,很多人失去了诚信。欺骗隐瞒多了,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也泛滥了。但是我们要坚信,社会中还是有诚信,在你我他身上都可以看到诚信的影子。毕竟,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倡导并和千千万万善良的正直的人在一起。呼唤诚信,让我们身边共同种植培育起诚信的森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人生,漫长路远,面对的诱惑也很多,在人生的考卷面前,拥有诚信,做最真诚的自己。

没有信,没有德,惟有能力,是修不成正果的,还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心中才能有一把永远打不开的锁。

陶行知教育名篇篇15

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假期骨干教师培训时,我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一书,我坦言自己以前对陶行知先生其说知之甚少,对“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不配在中国做教师。”的说法曾经表示过不屑,从教二十年了,自认为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辞劳苦,不也做的好好的吗?可是读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给我点亮了一盏心灯。当通过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他所创立的经典教育理论时,不仅被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深感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还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适度教育更是要求我们对待后进生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陶行知先生还反对限制儿童的嘴、时间和空间的做法。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陶先生反对的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五六十人的大班额、三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单元课时的限制、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等等,这些是不是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呢?课堂上并不是每个想说的就能有机会说,因为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因为课堂总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能解放,因为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等同的。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放每个孩子的嘴、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庆幸我们学校实施适度教育研究,把学习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学习,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应该能够感知到今天教育的变化吧。

掩卷沉思,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面镜子,照到了我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将把陶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深入反思,树立全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努力获得一种职业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