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社会学 > 《《文天祥》读后感》300字_文天祥传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300字_文天祥传读后感

时间:2020-01-12 09:15:1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文天祥》读后感》300字

《文天祥》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悟,尤其是文天祥被俘后说过的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大概是:人生在世,难逃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文天祥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在元军大举南侵的危急时刻,文天祥立即贩卖家产.征集义兵组成了勤王军,投入抗元斗争之中,保卫国家。虽然最后斗争失败,文天祥不幸被俘,但文天祥那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赞颂。

在被俘的时候,文天祥不为花言巧语和高官俸禄所动,不为刑拘的折磨,视死如归,为国捐躯。我深深地被文天祥的精神感动了。他真伟大,真了不起,肯为了国家而捐躯,现在还有多少人有这种精神呢?

文天祥虽然已经离世七百多年了,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将会永存人间!将会永远被人歌颂!

作文二:《《文天祥》读后感》300字

生命自古以来就没有死亡,离开丹心的历史!这个ank子和铁的诗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造的。他的火焰爱国主义和崇高的民族完整使我深感震惊。

当我读文天祥为了招募人民币,把他自己的家庭卖给王室,我有些困惑,为什么他和一些人不投降呢?所以你可以每天生活不用担心和担心,也可以做更多的官方,那不是更好?哦!当我看到文天祥捕获的话后:国家死了,不能有两颗心。当我明白。文天祥面对说服,但是在太空中的太空,自古以来就没有死亡,离开丹心为历史!作为回复。这首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生活,谁没有死为国家死,它死了,留下这种诚意的心脏关心它的历史!文天祥的元朝传言,是极其鄙视的。元朝统治者看到他软,没吃,他被关在囚犯身上,把他关进监狱。三年监狱!没有让文天祥他出,他们担心时间的过程,把文天祥杀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     留在我们的心中。

作文三:《《文天祥》读后感》300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作文四:《《文天祥》读后感》400字

《文天祥》读后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习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六年级:吴伊妮

作文五:《[优秀作文]《文天祥》读后感》400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习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作文六:《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3900字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一)

每当看到《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便会想到、感受到当时它的作者——文天祥一身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气慨。

当时,身为将领的文天祥因战败被元军俘虏,可是,他宁死不屈,对元世祖手下的劝降置之不理,经过一番对文天祥没有效用的劝降之后,文天祥被关进了土牢,土牢环境恶劣,但土牢只能折磨他的肉体,却不可能摧毁他那比钢铁还坚硬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浩然正气,就可以战胜一切恶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一段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穷时节乃见(现),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日月星辰。在人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我出在太平年间,决心为朝廷效力,到了危急关头,才表现出我的气节,一一被记录在史册上。经过元世祖亲自劝降,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杀害了文天祥。

文天祥不过是一位平凡的百姓,但是他平凡而又伟大,他不是有什么特殊地位的人,但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不是什么诗人才子,却能写出令我们震撼的《正气歌》;他不是孔武有力的壮士,但他却如此坚强不屈,令人佩服!他写下的《正气歌》也告诉我们天地间不能没有镇住恶势力的正气。

我们这些小学生虽然现在不能为国捐躯,但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各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二)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着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是他战斗生活的记录,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尤其是那首千古传诵的五言长诗《正气歌》,更是大气磅礴,壮怀激越,气壮山河,感人至深,表现了他忠贞不屈的民族志节。

作者写这首诗时,已是被俘拘囚于元朝大都燕京监狱二年了。元朝统治者为了要在精神上摧折他的斗志,将他囚于兵马司的一间十分幽暗而逼仄的土牢中。时值夏日,袭人的水气、翻腾的土气、暴热的日气、炎虐的火气、腐败的米气、腥臊的人气,以及恶浊的秽气等诸气混然,灾疫侵人。在这样恶劣、污浊的环境里,很少有人不染疾病,不被恶气毒害。而文天祥却以孱弱的身体忍受着,既要拒侵之气于体外,又要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凛然不屈,坚持自己的爱国信念,以浩然正气战胜诸多邪气,用豪迈的气概、充沛的情感写下了不朽的《正气歌》。本文即从这首诗来论述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的形成、表现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三)

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正气歌》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王阳明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正气歌》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m.lz13.)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答李翊书》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钱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说过:“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在历史上,不断有正气的故事、正气的人物出现。我想举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写的《正气歌》很好的体现了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精神。

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后在自己的腰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这些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先贤传统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从孔孟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一点。孟子讲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就是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浩然之气。文天祥就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过来,这些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被后代继承的呢?靠文化的积累,靠我们的史书,靠文学以及其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诗文之中,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正是这些,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丢掉,不学历史了,或者历史不去讲这些东西,只记载生产力怎么发展,阶级斗争怎样进行,这些就都不为人知了。我们也应该认清我们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难所在。现在要从头做起,要告诉人们传统讲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帮他理解,让他去选择,这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事情。

在今天,这句话就具有了及其丰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种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所说的大气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尽相同的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境界宏大的阶梯。如果说文章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接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则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释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净。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着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们要学会以天为尺,放开辽阔的胸襟去接纳多彩的生命。学会用飞鸟的标准去读飞鸟,读出一首动人的飞鸟之歌;学会以海为度,张开宽广的臂膀去拥抱平凡的世界;学会以少年的情怀去读少年,读出一则风花雪月的吟唱;学会以老年的情怀去读老年,读出一则睿智达观的情怀。我愿以天为尺,将生命丈量成辽阔的苍穹;我愿以海为度,将生命稀释成浩瀚的海洋。

*  文天祥的爱国诗

*  文天祥:过零丁洋

*  文天祥的诗

作文七:《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3800字

每当看到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便会想到、感受到当时它的作者——文天祥一身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气慨。

当时,身为将领的文天祥因战败被元军俘虏,可是,他宁死不屈,对元世祖手下的劝降置之不理,经过一番对文天祥没有效用的劝降之后,文天祥被关进了土牢,土牢环境恶劣,但土牢只能折磨他的肉体,却不可能摧毁他那比钢铁还坚硬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浩然正气,就可以战胜一切恶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其中一段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穷时节乃见(现),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日月星辰。在人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我出在太平年间,决心为朝廷效力,到了危急关头,才表现出我的气节,一一被记录在史册上。经过元世祖亲自劝降,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杀害了文天祥。

文天祥不过是一位平凡的百姓,但是他平凡而又伟大,他不是有什么特殊地位的人,但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不是什么诗人才子,却能写出令我们震撼的;他不是孔武有力的壮士,但他却如此坚强不屈,令人佩服!他写下的也告诉我们天地间不能没有镇住恶势力的正气。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我们这些小学生虽然现在不能为国捐躯,但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各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二)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着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是他战斗生活的记录,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尤其是那首千古传诵的五言长诗,更是大气磅礴,壮怀激越,气壮山河,感人至深,表现了他忠贞不屈的民族志节。

作者写这首诗时,已是被俘拘囚于元朝大都燕京监狱二年了。元朝统治者为了要在精神上摧折他的斗志,将他囚于兵马司的一间十分幽暗而逼仄的土牢中。时值夏日,袭人的水气、翻腾的土气、暴热的日气、炎虐的火气、腐败的米气、腥臊的人气,以及恶浊的秽气等诸气混然,灾疫侵人。在这样恶劣、污浊的环境里,很少有人不染疾病,不被恶气毒害。而文天祥却以孱弱的身体忍受着,既要拒侵之气于体外,又要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凛然不屈,坚持自己的爱国信念,以浩然正气战胜诸多邪气,用豪迈的气概、充沛的情感写下了不朽的。本文即从这首诗来论述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的形成、表现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三)

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王阳明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钱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说过:“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在历史上,不断有正气的故事、正气的人物出现。我想举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写的很好的体现了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精神。

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后在自己的腰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这些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先贤传统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从孔孟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一点。孟子讲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就是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浩然之气。文天祥就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过来,这些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被后代继承的呢?靠文化的积累,靠我们的史书,靠文学以及其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诗文之中,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正是这些,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丢掉,不学历史了,或者历史不去讲这些东西,只记载生产力怎么发展,阶级斗争怎样进行,这些就都不为人知了。我们也应该认清我们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难所在。现在要从头做起,要告诉人们传统讲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帮他理解,让他去选择,这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事情。

在今天,这句话就具有了及其丰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种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所说的大气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尽相同的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境界宏大的阶梯。如果说文章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接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则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释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净。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着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们要学会以天为尺,放开辽阔的胸襟去接纳多彩的生命。学会用飞鸟的标准去读飞鸟,读出一首动人的飞鸟之歌;学会以海为度,张开宽广的臂膀去拥抱平凡的世界;学会以少年的情怀去读少年,读出一则风花雪月的吟唱;学会以老年的情怀去读老年,读出一则睿智达观的情怀。我愿以天为尺,将生命丈量成辽阔的苍穹;我愿以海为度,将生命稀释成浩瀚的海洋。

作文八:《《文天祥的故事》读后感》700字

《文天祥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看了《文天祥的故事》,让我认识了一位忠贞爱国的大英雄。

文天祥(6—1283),男,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从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至祥兴元年(1278)期间,元军不断进攻南宋,文天祥曾不幸被俘。期间,元军多次劝其投降,企图利用他的声望来收服尚未收服的两淮、江南、闽广等地。但文天祥宁死不屈。后来,文天祥出逃后在宋积极率军抗元,直至兵败被俘。

在监狱中,元多次派多人,包括: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元朝丞相孛罗、被俘的宋恭帝赵显、以及文天祥的家人等前来劝降,都被他坚定回绝。在监狱中,英雄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因宁死不屈,被处决。终年四十七岁。死后在他的身上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看完故事,我为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想想历史上多少人甘为亡国奴,多少背叛祖国的走狗,多少汉奸狗腿子,如果象文天祥一样,多一些对国家的忠心和坚强气概,多一些至仁至义的英雄品格。我们的国家也少一些磨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大。

不要说“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会需要这样的忠心爱国人士。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尽一个小学生的能力,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南京小庄附属第一实验小学三(2)班  黄瑞慈

作文九:《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500字

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

从古到今,爱国的人多如繁星。最近我上网搜查了许多英雄事迹,为国为民的邓小平爷爷、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战国的屈原„„

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的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那么多废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扣人心弦的《正气歌》。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坚决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竟然发现他肚子里没有一粒米,有也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我被这一个个故事感动了。我也明白了许多,只要做好每一件小事,也就是为祖国出了一份力。

作文十:《文天祥后代的爱国情结》6400字

在吉隆坡工作期间,我从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黄汉良会长等侨领口中,偶然闻悉文天祥的后代就定居于吉隆坡,极为惊喜,遂特意专程去寻访。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文平强博士,现任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文平强原为马来亚大学地理系教授与系主任,旋后在东亚研究系担任同样的职位。文先生曾经在英国HULL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哈佛燕京研究所、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及东京的亚洲经济研究所担任访问研究员,出任过文莱大学与东京创价大学客卿教授。此外,他还在爱丁堡大学、澳洲Griffith大学、韩国kyungnam大学做过短期的访问与研究工作。   据说,在马来西亚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华裔人士只有几十位,是备受尊敬的。因此,文平强先生得知我是中国的一名大学教授,是前来参加中马文化交流活动的,即非常热诚地邀约我会晤。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简称华研)设立在吉隆坡市中心的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内。那是一座美丽而典雅的建筑物,楼上的几大间整洁的套房就是华研的办公室。一位年轻的华人女士引领我穿过两间书架林立的编辑室和资料室,来到最里面的一间整洁的主任办公室。文平强先生显然已恭候多时,听到我们的脚步声,他即刻热情地迎接,一见如故地与我亲切握手、寒暄。   文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鲜明而美好的。大约1米8的颀长身材,瘦削而健朗的体型,淡红色的长袖衬衫,被皮带紧束在黑色的西装裤腰内,除了一支银色的钢笔套插在上衣的口袋外,全身别无他物,显得非常简朴而精干。再打量文先生的似曾相识的清秀面容,更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端庄儒雅的风度:灰白的短发,饱满的额头,闪光的镜片后面,一对慈和而睿智的眼睛炯炯有神。“您好!吴教授,很高兴能见到您。”一口流利的带有南洋华侨口音的普通话,似乎与他的学者身份非常吻合,使我联想到他在大学讲台上授课的音容笑貌。也许由于彼此有不少灵犀相通之处,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语言,我们在深绿色的皮沙发上一坐下来,只需一杯清茶,就滔滔不绝地聊个没完。   我们的话题真是海阔天空,包罗古今中外。从郑和与马来西亚的关系,谈到华人在“大马”的历史地位和现实状况。从古老的华夏文化在东南亚的流播和影响,谈到华研的创办经过、工作方向与成绩表现。特别对后者,文先生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原来,华研创办于1985年9月15日,乃是一个关注和适应大马华社文化、教育、经济诸方面需求的全国性学术研究中心,又是一个正式注册的非营利公司组织。华研的创办象征着大马华社历史的一个里程碑。其宗旨多元而广泛、涵盖面极广,但重点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研究探讨大马华人在文化、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课题,以及华社与其他社群乃至海外华人的关系。二是出版学术刊物,传播理论观点,举办研讨会,联系国内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制订研究合作计划,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三是作为马来西亚华社研究资料和文献整理中心,为各有关单位和群体提供服务、咨询和帮助。多年来,华社已出版一千多种图书。为强调和提升学术研究,华研相继出版了许多刊物,如自1997年始出版了《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1999年起又有学术丛书系列问世,2000年出版《人文杂志》双月刊,2003年推出《华研研究论文系列》等。到目前为止,华研共出版了63种刊物,其中54种为中文,8种为英文,1种为马来文。此外,华社经常举办学术研讨活动。文平强先生给我看了一份近几年来的研讨会名录,其主题都是相当重大而引人瞩目的,如“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人口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新世纪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动向研讨会”、“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百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马中关系:新世界秩序中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此外,华研还不时举办“新书推介礼”,向广大读者推荐华文出版物,我从文平强先生手中接过来的一张清单上见到了一系列书目,如《马华文学:内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史》、《中国文学新走向》、《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马来西亚华人人口:趋势与议题》、《马来人名中译手册》、《清流甘泉:与世界智者晤谈》、《难忘的世界之友》……不胜枚举。顾以上会名、书名而思其义,可见马来西亚华人学者的视野是相当开放和宽阔的,他们立足本土,植根华人文化传统,致力于马、华文化的交流、互补与融合,同时将马中文化置于全球华人世界的大版图、大格局中,促进其在国际平台上共同发展。而华研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中枢和纽带作用。   一个上午时间,文先生几乎都在向我讲述和展示华社与华研情况,竟然没有只言片语谈及他自己的家世和私事,而我最想了解的正是:眼前这位据传是文天祥的第二十四代子孙的家族史,他们是怎么从中国大陆迁徙到马来西亚的,对我们来说,内中的故事想必都是相当新奇而神秘的。可是,这时已快到1点钟了。   “吴教授,我们先去吃午饭吧。” 文先生站起来,热情地说,“一边吃一边谈。”于是,他带我下楼,走进就在中华大会堂一侧的餐厅里。那是个环境幽雅、清静的处所,像马来西亚的许多大酒店一样,其布局、装修和陈设是中西合璧的,墙壁上悬挂着中国字画和西洋水彩画,柜台上的餐具也是中西兼备。文先生爽朗地说:“我们两个都是花甲之年了,天气又热,我就点几个清淡些的菜。”我很赞同这种真率、实惠的想法,频频点头:“对对对,简单点,千万不要浪费。”文先生对这里的食品显然十分熟悉,他无须看菜谱就点了红烧咖喱牛肉、清炖鱼、炒瘦猪肉和两个时鲜素菜,外加一碗汤,既有马来西亚风味,又有福建菜肴的特色。饮料也是绿茶与咖啡并存,热水与冰块兼有。这顿饭吃得很舒服,很尽兴,我也达到了预想的目的――请文平强博士介绍他的家史,特别是近几代人侨居海外的原委始末、来龙去脉。   文先生告知我:他的父亲文子情生于1890年;母亲陈氏生于1903年,原籍广东惠阳,客家人。“我的父亲原来也在惠阳,他是背着我祖母(她是一位基督教教徒)跑到马来西亚的。当时我外祖母家住在西马。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的父亲母亲又迁到北婆罗洲。我就是1941年出生在北婆罗洲的。很不幸,就在我出世才几个月的时候,父亲就病故了,他老人家享年只有52岁。” 文平强不无惆怅地慨叹道,“我母亲生过5个男孩,7个女孩,可在我没出世前,就死了3个姐姐。我是最小的儿子,对父亲自然没有印象。只是从母亲和哥哥们那里,我对父亲的坎坷人生才知道了一些。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家父是非常爱国的,从他给我们5兄弟起的名字里就能看到他的一片忧国忧民之心。”文先生说,他们五兄弟的名字依次为:平世、平定、平中、平原、平强。说着放下筷子,拿起钢笔,接过我递上的笔记本,写了5个很工整的字:“世定中原强”。“我父亲的心愿,就是希望世界安定,中国强盛。”这使我倏然忆及文天祥表明安邦济世之壮心的诗句:“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平强先生介绍道:大哥平世、二哥平定在西马出世,生逢战乱,读书不多,都是普通平民。三哥平中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曾在广州财经学校任职,现定居香港。四哥平原生于中国,正是文子情远赴马来西亚30年因思念故乡而举家返国时期,他的职业是汽车司机,已退休。几个哥哥的子女都不错,大多上了大学,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及美国。平强先生自己是在55岁时退休的,他共有三子一女,长子、次子均从事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小儿子的专业是搞电子计算机,女儿则在毗邻的新加坡工作。一家人可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他特别说明,其母晚年过得很幸福,与子孙一起住在吉隆坡,直到2002年才去世,享年100岁。“我们祖孙几代人相处得非常团结、和睦,亲情相当浓厚。” 平强先生强调说,“我特别感激大哥二哥,是他们把我抚养成人的。”      当我把话题引到文家的先祖文天祥时,平强先生略顿了一下,沉吟道:“这个问题嘛,过去我并没有特别看重。总觉得,文天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英雄,身为他的后代当然是很自豪的,不过,我们同他老人家相隔的年代毕竟太遥远了,又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感性知识不多。”他喝了口茶,仿佛提了提神似的接着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我们回到广东老家,看到了家谱,才了解了一些情况。那时侯,我正好10岁,我大哥已经三十多了。”他回忆道:家乡的亲戚大多是农民,虽然文化不高,可他们对文天祥的故事十分熟悉,而且还保留着不少跟文天祥有关系的老习俗,譬如,文天祥因为被皇帝(宋理宗)亲自擢选为状元第一,文家人举行婚礼时可以打13下锣。据说,依照封建时期的旧礼,官吏出行鸣金开道,为知县者敲3下锣,为知府者出行敲7下锣,为道台者(省以下、府以上的高官)方可敲13下锣。直到民国时期,当地文家人仍保留着已延续几百年的传统习俗。家乡族人对文天祥始终如一的无限敬仰、怀念和隆重祭奠,使回国拜扫祖先、探望亲人的游子深受感染和教诲。从此,文平强格外关注文氏家族的历史演变,特别重视对文天祥生平、思想、事迹及著述的探索和研究。他说,他家中珍藏了一本“文氏族谱”,阅之,才得知文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概况,而他们这一辈应该是文天祥的二十四代孙。文平强见我对那本族谱很感兴趣,决定复印一本赠我。过了一天,他果然委派华研的同事潘玉婷小姐专程把两份复印件送到我的下榻处。   一份是《文信国公族谱》,另一份是郑良树先生撰写的文章《文天祥家族史迹的新资料――文氏族谱的发现及其价值》。郑良树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他在台湾就读后,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他记述了《文信国公族谱》的发现和问世过程:“马来亚大学地理系有副教授文平强博士,与良树游,情谊甚笃。本年初,良树游香港大学甫返,与语香江学术概况之余,间及香江文氏家庙,始知其为信国公后人,且秘藏有族谱一册。原谱线装毛笔书写,藏广东归善祖庙内,渊源邈远;今谱乃其兄长于十余年前移录南传,原子笔誊录,间有误笔错字。惟昭穆有序,世代可寻。”本谱卷首有文天祥传一则,传后转录文天祥诗歌多首,诗后有“族谱序”,作者是文天祥第十九代孙文士鹏,他生于乾隆丁已年七月二十二日,本谱完成于乾隆丁酉年,是年文士鹏40岁,距今已达二百余年。   根据这部族谱记载,文氏始祖“文时,字春元,行四。成都人。汉蜀守将文翁之后。五代唐庄宗同光乙酉官帐前指挥使、轻车都尉,来镇江西,巡吉安,至永新。遂家永新。子环。”由此下传,到文天祥为第十三世。关于文天祥的身世记载较详,全文如下:“文天祥,幼名云孙,字履善,一字宋瑞。生宋理宗端平丙申五月初二子时。宝佑乙卯,以易中乡举;丙辰,廷试状元及第,历官至少保、右丞相、枢密使,同督诸路军马,封信国公,尝辟本里东山为别墅,因号曰文山。归隐,起宅于斯。德佑乙亥,奉诏赴难勤王。景炎丙子十一月,潮阳败兵,被执系狱。元世祖屡诱以大用,不屈。至元壬午十二月初九,死节,年四十七。夫人欧阳氏与十二士收殡都城小南门外,后张毅甫奉柩归里,葬木湖大坑虎形。夫人值乱,留于燕,后子升迎归养三年,大年乙巳卒。次夫人颜氏、黄氏,空坑败,黄陷,走至兴国宝石寨,投崖碎身而死,士人葬之,今庙于彼;颜亦陷,死于崖洲,亦庙于彼。子二、女六,俱卒,遗命以侄升子为嗣。国朝景泰中都宪韩雍,请加赠谥,录用子孙。命赐谥忠烈。事实俱载宋、元史鉴及公传记诸篇,又有正气歌传后。今建大宗祠于广州城东,蒙太祖高皇帝表为天地正气古今一人。”   在抗元斗争中,文天祥的直系亲属除夫人欧阳氏外全部壮烈牺牲。因此,嗣子文升子便成为文天祥唯一的继承人。文升子乃是文天祥大胞弟文天球的第三个儿子。族谱记载:“文天球,讳璧,字宋珍,号文溪,与兄天祥同中乡举进士累官至知广东惠州、户部尚书。”“生四子:隆、京、升、新子。”而对文升子的记载是这样的:“入继天祥之后。生于景炎戊寅正月十五日,号学山。辛已,父丞相狱中书付之,命治春秋。父丧,归庐墓侧,后闻母欧阳夫人犹在燕,泣誓曰:‘父骨既归于土,母生不得养,我则非子也。’元大德戊戌,往迎母,得之燕京。元仁宗即位,敕江西省臣以礼聘公,乘传入朝,献九经策。上悦,受所献,命中书颁制,授奉训大夫、集贤院学士。”“六月二十六日,至赣,以疾卒。延佑初,追赠大中大夫、蜀郡侯,谥文庄。配徐氏,封夫人,生三子:富、实、弘;生三女。”往下继续查阅、推算,到文平强这一辈,已经是文天祥的第二十四代的子孙了。   族谱昭示,文天祥的子孙除了留传在国内(江西、广东等地)的以外,有些已迁徙到北美州和马来西亚,而在马来西亚定居的共有四支,即:文天祥的第二十二代子孙文亚元,第二十三代子孙文有谭、文子情和文亚苟。正如前文述及的,由于文子情思念故乡心切,曾一度率全家回国省亲,方有获族谱、传家史的条件;加以文子情的儿子文平强等有高深的文化教养,又才能重视对先祖文天祥家世和思想的研究。“开始,我对这件事的认识并不充分,后来才逐渐理解:了解族谱和家史,就是掌握和研究华人的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爱国主义传统。” 文平强对我推心置腹地说,“原本我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退休以后,尤其是三年前担任华研中心主任后,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几乎投入了晚年的全部精力,而且决心一直坚持做下去。可惜我因为长期在英国、马来西亚等英语国家读书和工作,汉语不精通,于是我努力学习汉文,现在已主要用中文来写作了,完成一篇论文,我还常常请汉文好的专家帮助修改、润色。有人对我们的工作意义不理解,觉得这些学术研究没有什么用处,但我认为,我们身在海外的炎黄子孙,是绝对不能数典忘祖的,每个华人、华裔都应该继承、发扬中国祖先和大马本地的华人优秀文化。”文先生坚信,他们的许多研究项目是有价值的,比如,他自己近年来对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的研究,就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读过他的几篇学术论文――《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略论其进展与前瞻》、《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比率下降:事实与回应》、《马来西亚的华人新村:人口变化与应付措施》等,顾名思义,就可窥见其内容是非常贴近华人社会的族群事业和生活实际的。   不过,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学者们,对于一些理论和思潮的岐见也会产生困惑。比如文先生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是在抵抗当时异族入侵的战争中涌现的,今天我们中国各民族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庭了,还可以宣传那些民族英雄吗?有段时间,有的少数民族对歌颂岳飞的文艺作品不是有争议吗?我谈了自己的观点:对于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是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要站在当时当地人民的立场上,判断是非,分清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落后。要是一切都以现在的状况和原则去衡量古人、往事,那就没有伟人与罪人之别了。正如我们现在重视中日友好关系,决不能否定当年日本侵略我国的罪行,更不能抹杀抗日英雄的历史功绩。我说,岳飞精忠报国的思想和《满江红》那样的词章,是永远值得称赞的。同样,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以及许多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如在狱中所写的《正气歌》,《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从文天祥就义时的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等等,这些金玉良言,难道不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文先生很赞同我的看法,我也被这位民族英烈后代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染。我们俩越说越投机、越有兴致,用罢午餐又一同回到办公室,继续海阔天空地畅谈。   临别前,我们俩照相留念。在选择背景时,文平强先生指着粉墙上悬挂的一幅彩色牡丹图,笑盈盈地说:“这张水墨花卉国画,我很喜欢。牡丹原为中国特产,是高贵和富丽的象征。我们就在这国花下面合影吧。”真是见微知著,处处都可显示一位海外赤子的爱国情结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