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社会学 > 教学:莫忘促进学生社会理想的形成

教学:莫忘促进学生社会理想的形成

时间:2022-10-21 19:40:0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一、 实践问题:凸显对学生理想教育的紧迫性

1.学生成长亟需理想教育

案例一学生甲,初一学生。甲对知识充满了好奇,有着很广的知识面,经常和老师讨论各方面的问题,他的理想是考上清华大学(至少是重点大学)。但是,在如何实现理想方面却是不太现实的。首先,学生存在着偏科现象。比如,喜欢数理化,不喜欢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平时里自学钻研数理化,然而对其他学科是敷衍应付。老师进行劝导说,不把各科学好是不可能考进重点大学的。他的解决方式是:我要考数理化奥赛,到高三时我要让清华北大破格录取。

案例二学生乙,初二学生。乙对学习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影响较大,家里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是私营企业老板,年收入比较多。因此,学生说,自己想将来跟着父亲做生意。但是现在学习的知识似乎没有用,所以不想学。

类似上述案例出现的问题,其实在中小学生当中是相当普遍的。它反映了学生在建立理想时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理想或者现有的理想是不科学的;二是对于如何实现理想缺乏现实的途径。这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但与此同时,也显示出学校教育教学对学生理想进行引导的必要性。

从心理上看,小学生的理想常常表现为具体形象,但多属天真幻想;初中学生的理想与社会性交织,但往往比较浪漫;高中阶段则较重视现实性,但面临未来生活与道德的选择,内心冲突尖锐激烈。他们共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因而缺乏科学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局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实践领域的忽视或效果不佳导致了学生心理及行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学者的问卷调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一些未能很好地树立人生理想的学生中,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语是‘没劲’。在没有理想追求日子里过得空虚无聊,‘跟着感觉走’成了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他们片面追求感官物质利益的刺激,盲目攀比消费,不能规划自己的近期目标,无心向学,早恋现象严重……”[1]同时,与此相伴的是学生在学校里违纪频频,增加了学校管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2.目前学生理想教育的缺陷

一直以来,理想教育存在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脱节的倾向。具体表现在,第一,从教育目的上看,理想教育被等同于社会理想教育,而忽视学生的生活理想、个人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的教育。第二,从教育方法上看,大多是形而上学的说教,导致学生的冷漠甚至怀疑,而真正忽视了学生个人的理想需要。第三,从教育方式上看,理想教育一直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的,而忽视理想教育其实也是其他各科教学的任务之一。一句话,理想教育“目中无人”。

3.问题更因时代而凸显

一般认为,个人理想涉及到个人美好未来,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社会理想涉及到社会美好未来,如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建设共产主义等,它反映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全社会人的共同愿望[2]。问题在于,社会理想是纯粹意识形态的东西,还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何联系?其作用机制何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提高理想教育的效果,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与发展,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紧密相连,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不仅牵涉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牵涉到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此成为新时期必须要探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 理论探索:追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1.哲学分析:个人理想是一种社会建构

哲学的价值在于对事物本身的反思与批判,它分析事物存在的依据及其发展趋势。理想存在的依据何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依据何在?哲学的分析将给我们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理想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以客观的现实为依据,把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所构想出来的关于未来的观念形态。理想的本质特征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社会历史性。”[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理想是建立在个人的需要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4]。而利益反映的正是个人的需要。所以,“理想是对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体现着人的目的要求”[3]。其次,个人理想的建立必须合乎规律。个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需要与理想最终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和检验。因此,个人的需要并不是其自发的“我想要”,它具有社会性,我们需要将个体的“我想要”转换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自觉的需要。

上述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密切关系其实来源于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建立与实现的直接依据。具体而言,个人理想如何在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中实现?社会学的研究给我们分析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作用机制。

2.社会学分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如何作用的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在《科学把握当代社会核心特征的基础》中指出,当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三大特征与实质:同向谐变、逆向冲突和相互建构。这给我们分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也存在着同向谐变关系。社会理想的实现是以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为标志的,它“拓宽了人的资源需求”,“提供了获取资源的更多机会”,“进一步激活了个人的攫取欲、占有欲和消费欲”。与此同时,个人理想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对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动力。第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也存在着逆向冲突关系。社会也会成为影响人发展的负面因素从而成为异化的东西。异化的社会阻碍人的发展,而人要发展,就需要承担起改造社会的理想,在改造社会中实现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然而,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相互构建的关系。“在谐变和冲突双向过程中,个人与社会都希望按照自己的理念规定来改变对方,然而结果是由对方型塑和构建了自己。个人一再理解到,他不可能独获解放、独享自由,他只能在自己的社会中找到或创建能够拥有的自由度;社会也发现,在它刻意型塑个人的过程中,却由个人型塑了自己。所以,个人的生活目标不只是个人的生活选择和意义赋予问题,它也反映着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机会与前途。”[5]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一致性成为二者相互转变的共同基础;第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为个人社会理想形成的现实条件;第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相互建构,成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互转化的核心机制。社会学给我们提供了个人理想社会建构的基本规律。

3.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是联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现实社会平台

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其对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为我们探索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决定了个人理想实现的社会平台。首先,个人理想能否实现要取决于社会是否需要以及需要的程度。在我国,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依然存在,劳动力通过市场进入生产过程。因此,个人理想的确立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而市场需求正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市场机制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协调起来。其次,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契合的程度,影响着个体劳动力价值的高低。从我国的分配体制来看,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通过市场来实现。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劳动力的商品所有权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的辅助因素。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要受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所以,当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时,也要考虑市场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个人理想越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个人的社会价值就越高,越能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获得更好的发展。

4.心理学分析:个人理想的社会关注程度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个人理想是理解人格的关键。人类行为的动力是由卑下向优越的奋斗,每个个体都沿特定的方向为实现一种独特的目标而奋斗。其次,个人理想的社会关注程度是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阿德勒指出,“社会关注发展完善的人追求的不是个人的优越,而是理想社会中所有人的完美。社会关注可以界定为与博爱有关的态度以及与人类种族的每个成员相通的情感。它本身体现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而不是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合作。”[6]

启示如下:第一,个人的理想是缘于个体生活的劣势以及人的自卑,因此,追求成功或优越是个人的动力。第二,个人理想必须要建立在对社会的密切关注的基础上。

不同学科各种视角联合起来使得我们对把握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第一,个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成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的基础。第二,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冲突成为个人建立社会理想的重要原因,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相互构建是个人理想形成的重要机制。第三,个人理想的社会满足需要程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将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第四,个人社会理想的建构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所以,促成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相互转化不仅影响个体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理想教育: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作用

学生社会理想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独特作用何在?

1.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个人理想由自发升华到自觉

自觉的理想是建立在对社会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当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认识到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清自己的社会使命并使之成为自己现实的理想时,个人理想就由自发升华到了自觉。和家庭、社会相比,学校的直接功能是传授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科学认识社会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2.课堂教学促使社会理想科学转化为个人理想

首先,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激起学生的社会兴趣,并建立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这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理想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再次,学科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修养,树立自己的生活理想。

3.帮助学生形成实现个人理想的科学途径

首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围绕个人理想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其次,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正确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让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中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形成社会与个人的良性互动。课堂教学的这些作用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

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想升华

怎样促进学生社会理想的形成?国内学者对学生理想形成进行了很多探索,总结出了很多的规律和结论。如对新时期理想教育内容和特点的研究、对理想教育规律的研究,也有对理想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等等,同时也有老师、学者就结合某个学科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理想。笔者以为,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社会理想进行引导的主要阵地。学生理想的全面形成离不开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

首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建构社会理想。

其次,在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现实冲突中建立社会理想。

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有些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观察社会问题,并鼓励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自己的理想,这也是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实,课堂教学中有很多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关注社会、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在最恰当的时宜不断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社会理想。假如我们的学校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己的理想,那么学生的精神状态将是焕然一新,我们的学校管理将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假如我们的社会人人都能把个人理想建立在社会理想的基础上,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将大大进步,这也将从深层次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理想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罗卫职.关于中学理想教育实效性的调查与思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 李少军.理想论:对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导言.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郑杭生,杨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03(1).

[6] Jess Feist.人格理论.李茹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