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设计 > 红楼梦读后感1200字左右_《《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600字

红楼梦读后感1200字左右_《《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600字

时间:2019-10-28 09:32:0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600字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

作文二:《《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1800字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林黛玉薛宝钗可谓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从宝玉梦游太虚,得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首诗开始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薛这辈子都脱不了干系。正册上的畿语是这样说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将二人的命运联系杂一起。“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缕魂,纠缠解不得,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躲不过,也逃不过。

一个是潇湘无暇,一个是蘅芜仙葩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是一个这样的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怜可爱。而薛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有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守云拙。”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闺秀,气度不凡,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也许是因为如此,令后来贾母更喜欢宝钗而非黛玉。黛玉就像一个瓷娃娃,让整个贾家疼着、惜着;宝钗就像一块翡翠,高贵得体,她的雍容华贵、细心聪明能为贾家撑起半边天。论外貌,两人都是绝世佳人,但论气质,则黛玉则活出真性情,做事只随着性子,不愿巴结,不愿讨好,孤高自傲。宝钗则处事圆滑,做事得体,言行举子顾全大局。在封建社会中,无疑宝钗的性子更胜一筹。

芙蓉傲岸芳自赏,牡丹雍容人皆怜

有那么一回,在贾宝玉的处所“怡红院”里林、薛都得了一句判词。林黛玉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即“芙蓉花”。薛宝钗的判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即“牡丹”。芙蓉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扑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清。牡丹则是富贵的象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的华丽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贵人家都爱上了这群芳之首——牡丹。黛蓉,宝钗如牡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看《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说话只随着性子,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不但不讨好别人甚至为了逞一时之能而出口伤人甚至是伤害了好友,而已她还容不得别人说她的半点不是,动不动就闹得梨花带雨。她之所以性情孤僻,与她的童年有很大关系,黛玉三岁时,一个瘌头和尚让她除了父母外不见他人方可平安了一世。虽然,林家人对和尚的话不太在意,但也养成了黛玉不喜热闹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所做之诗无不透露着忧郁的气息,引宝玉之花便是:“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黛玉幼年丧母,继而丧父,又岂能不悲?相比之下,宝钗与人随和,稳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一事上,宝钗不仅为王夫人解脱,还想出了用财物打发金钏儿家人的法子,宝钗将她圆滑的处事手段展露无遗。平时对待下人也是松紧有度,记不过亲也不过疏,“事不关己不开口”明哲保身。宝钗幼年丧父,还有一个不长进的兄长,硕大一个薛家全靠她与母亲苦苦支撑,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宝钗岂能不精明能干?宝钗曾说她与黛玉是一样的,在贾家他们同是寄人篱下,虽宝钗有母

有兄,但不长进的兄弟有无又有何区别?但她们又是不一样的,一个观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风,一个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们的性情又怎能相同呢?

命途多舛谁能异?

黛玉与宝玉是青梅竹马,两人朝夕相处,暗生情愫。但宝黛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最终成为“宝二奶奶”的是比黛玉迟来且关系更疏的宝钗。因为贾家一直爱惜着黛玉,将她捧在手心,但是终有一天他们倦了、厌了,贾家终于意识到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而是一个精明能干、能够保住家业兴旺的主家母。命运的路线偏生不按两人的想法而行,两人都是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局。一个泣前尘,一个叹无缘;一个魂散销香(谐音:潇湘),一个独守怡红(注:怡红院乃贾宝玉居所),她们的缘起缘灭都因一个宝玉。宿命依旧是宿命,躲不过,逃不过。

有人说黛玉和宝钗都是封建“齿轮”下的牺牲品,牺牲的是幽魂,葬送的是幸福。或许贾宝玉的出家也有一大部分原因起于二人。许是黛、钗使他看破功名利禄、勘破红尘。他们的结局,谁也不能怨,谁也不能恨,他们是一个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宿命,躲不过,也逃不过。

作文三:《《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500字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

她是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 她幼年丧母,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经常暗自垂泪,身上总有一股忧愁。

也许,故事中的宝钗更加迷人,但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喜欢她的坎坷人生,喜欢她的眼泪......她是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

宝钗虽有风情万种,却比不上黛玉一丝忧愁。

我喜欢黛玉的才气。在诗社开办的时候,一首“咏海棠”彻底征服了我。在其他人挥笔写作的时候,黛玉心不在焉的到处玩儿,最后黛玉速写了一首。那诗巧妙的将白海棠比喻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为诗增添了一丝忧愁。可 “潇湘妃子”没能敌过“蘅芜君”,但是,我相信,这不过是黛玉随意应付的一首诗,假如她好好写,一定不比宝钗差。所以,我喜欢黛玉。

我喜欢她的忧愁。她的忧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气质,也成了黛玉的标志。黛玉葬花、焚诗,或者说,黛玉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带着她独特的忧愁。宝钗虽然漂亮,才貌双全,但她没有多独特的一点。所以,我喜欢黛玉。

可是,黛玉还是含悲而终,这段美好的姻缘也破碎了。贾府也由盛到衰,什么“金玉良缘”,在黛玉眼中,一切都那么遥不可及。似乎一切,都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

在宝玉眼中,黛玉是好妹妹;在宝钗眼中,黛玉是普通人;在我眼中,黛玉的一切,都已化作一缕忧愁的轻烟,飞走了。

作文四:《[优秀作文]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1300字

夜深了,潇湘馆窗外的竹林曳曳,万叶千声皆是恨。天阶的秋色凉如水,月洞上笼着薄纱。是谁独坐在绿窗下对着题诗的旧帕,久久不愿入睡?那人“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那人里里外外有着一段自然地风流态度;那人便是林黛玉。

女子如花,美丽动人;女子如水,清纯可爱。西施有浣纱的沉鱼之色,杨妃有回眸的流慧妩媚,貂蝉更有羞花的风情万种;而黛玉则有自然的风流别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然而她的令人心醉,不仅仅是绝色的容貌,更因为她有一颗冰雪聪明的玲珑心。还有她满腹的诗情,纯洁的灵魂。

悄悄地推开半掩的门帘“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你保持着傲梅的高洁在等待。嫦娥在清冷的月窟缝制白衣,这是多么的孤独凄凉!多病的孤女在秋天的深闺你悄悄洒泪,又是多么的可怜哀伤!“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萧萧的凉风,凄凄的落叶,无奈的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眼前的景象是何等的令人肝肠寸断啊!这哪里是在咏白海棠,这分明是黛玉的自白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昔日的时光。落英缤纷的季节已悄然离去,如今花儿枯萎凋谢,褪尽了鲜艳的色彩,散尽了诱人的芬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满怀忧郁惆怅的你面对这暮春的残红是多么惋惜呵!飘落了一地,怎忍踏着花瓣来往行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道是大观园四季绚丽,但在你眼中不过是愁城一座。牡丹谢,桃花落,杨柳带愁,芍药含恨。你感伤,与花儿惺惺怜同命,于是就做了阶前的葬花人。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你的泪珠,随着秋花秋雨一起飘洒,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女儿情,情深似海;女儿情,情丝万缕……愁云惨淡,雨打芭蕉。罗衾怎奈得秋风五更寒,滴滴漏声,秋雨急促。不忍入眠,转过画屏看孤灯。蜡炬有心还惜别,伴着离人共泣。悲叹:“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孤世的潇湘妃子哭碎了那颗多愁多病的秋心。

燕去燕来春几度,琴韵慢,叹花红。梨花漫疏,溶溶月。索琴一曲,一枚词句从你唇边轻轻吟出。那样的不经意间,醉了诗意的芳菲,也触动了你苦楚的柔肠。琴声如诉,你的心事尽在音律之中,而知音却寥寥。

你是一个真性的诗人。侯门深似海,它滋生了黑暗,遮住了阳光。它憔悴了容颜,毁灭了青春。但却无法扼杀你的灵性。也扼杀不了你的个性。

人们在注意你的性格时,总说你“小性儿”,话语尖酸刻薄。但我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藏着的是你那颗强烈的自尊心。所以你敏感于闲言碎语,你像一根紧绷的弦,稍有拨动便惊颤了起来。实则你的“小性儿”正是追求爱情的专一,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再说,人们在责备你“小性儿”时,是否还该看到你不似宝钗圆滑世故,却具有的单纯;不似妙玉怪癖冷淡,却具有的宽容;不似凤姐精细过人,却具有的率直。

寄人篱下的你虽是个弱女子,当你却选择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人生道路,你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正是对贵族家庭种种黑暗的揭露,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啊!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你到底是为谁泣干了最后一滴泪水。嫣然一笑,你无悔。与落花缓缓归去,化作那世外仙姝寂寞林……

作文五:《[优秀作文]读后感一《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900字

在《红楼梦》里,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其中人们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因为无论容貌还是心灵,她都那么纯洁,美丽。

在满园春色的大观园中,最美丽,最体贴仆人,最令人信赖的小姐就是林黛玉了。她和紫鹃那么贴心--以姐妹相称,她从来没有对下人发过火儿,小丫头老婆子为她做事她都给赏钱,跟凤姐的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紫鹃愿意为她做一切。大观园中哪个小姐管丫头叫妹妹?恐怕只有感情细腻的林黛玉吧。

别看林黛玉对下人一副好脾气,但她也不是好惹的。周瑞家的把最后两朵宫花送给她,她立刻冷冷地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就一声也不敢吱了。

她对宝玉更是动不动就发脾气,但当两个人都明白了彼此的心后,反而不吵了。别人都以为林黛玉很任性,王夫人也不喜欢她。

即使林黛玉时常耍小性子,也无法掩盖她过人的才华。她不但诗写得好,还教会了香菱写诗。宝钗的文学才能不在黛玉之下,香菱就在宝钗身边,却跑到潇湘馆去拜黛玉为师。这是为什么?因为黛玉善良,热心。香菱的身份一半是丫环,小姐教丫环写诗,还是别人的丫环,只有林黛玉才会这么做。香菱是个孤女,黛玉却很尊重她。周瑞家的是王夫人身边的人,宝玉都叫她周姐姐,黛玉看不惯她仗势欺人就让她难堪。

说起黛玉算账的本领,真是棒!贾府中,财务大权一直在精明强干的凤姐手中,因为人手不够,凤姐需要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帮她算账,她选的是林黛玉。贾府人多,值得信赖的人不多,若是让别人知道贾府有时过得紧巴巴地可不行。探春也能干,早晚得出嫁,李纨也精明,却没太高的文化。林黛玉有文化,人品好,又不像凤姐那么贪婪,必然是两袖清风,因此凤姐让林黛玉帮她记账。她希望以后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后林黛玉帮她管家。

可惜,薛宝钗成了宝二奶奶,林黛玉子在宝玉结婚的当天含怨而死。当我们看到这里时都会为黛玉感到心痛。这充分说明的封建思想的残忍和昏庸。这种思想和林黛玉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思想把林黛玉逼死了,把宝玉逼得出家。

林黛玉的人文思想是要求平等,也给别人平等。当得不到平等和尊重时,她以死抗争。林黛玉的人文精神就是曹雪芹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说,林黛玉也是不朽的。

作文六:《红楼梦林黛玉》1800字

林黛玉

——用泪浇灌一生的爱情

如果说《西游记》如云,奇特玄幻,变幻莫测,那么《红楼梦》则似水,时而温柔,时而狂野。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一个个铁铮铮的硬汉,那么《红楼梦》就是一位位楚楚动人,但又命运悲惨的红颜。

有人说,《红楼梦》主角,是贾宝玉。但我觉得在《红楼梦》这部巨作中,每一个女子都是这台戏的主角,而宝玉是联系这些主角的一条重要纽带。

而在这众多的女子中,形象最为丰满的当属“为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两弯似蹙非蹙罥眼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林黛玉和贤良淑德的薛宝钗了。

而我最爱林黛玉,她让我心疼,让我怜惜。

我心疼她的淡泊脱俗。她不受功名利禄的熏陶,淡泊地面对一切,不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宝玉的不羁。她从不催促宝玉要去考取功名利禄,她要的只是无拘无束的生活,她要的只是平等地对待像她一样爱诗、才华横溢的女子,她要的只是能和宝玉能一生相守。就是这样等待了一辈子的潇湘妃子却最终因淡泊而死,在幽静脱俗的潇湘馆,她,无声无息地离开了她爱了一生,念了一生的怡红公子。

我心疼她的宁静多愁。即使她投生为了黛玉,曾经的绛珠仙子仍然如仙草一样宁静地看着世间的一切。她的眼里,仍然只有那个用雨露滋润她的神瑛侍者。元妃命诗,大家都在伴着元妃品析宝黛的诗作时,只有一心系着做不出诗来得宝玉,无声息地离开人群,为他做诗解围。但多愁伤感的诗人情怀,使她为宝玉流尽了一生的眼泪,使她注定一生体弱多病。宁静多愁注定了她悲惨的结局,最总没能为爱情去争取,没有迈出那一步,永远只是默默地看着心中的宝哥哥,一个人背负着那份不能与挚爱的度过余生的痛苦与悲伤。于是当泪还尽,爱亦长眠。

她幼小丧母,在宁国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自幼聪颖的黛玉,遵守这母亲临终前的叮嘱,小心翼翼地在祖母家生活着。眼看就要长大了,父亲却又离她而去。无依无靠的她,有些多虑多疑,尖酸刻薄。但那都只是她自我保护的武器,是软弱的心灵硬装强大的伪装。是为了生存的不得已之举。她只是想在宁国府活得像个人,她只是不想被认为自己是个软弱无用的寄人篱下的外孙女。于是,她尖酸刻薄,但又拿捏着恰好的分寸。尖酸刻薄,是悲凉,是无奈。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被人浇灌一生,受此滋润化作仙子后,这雨露之恩就不仅仅是涌泉相报了。于是曾经的绛珠仙子,为了报答曾经的神瑛侍者的雨露滋润,竟义无反顾地同去人间陪伴他经历世事。化身为黛玉的她用一生来陪伴神瑛侍者,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他的恩情。黛玉的泪都是为了宝玉,为了那个让她一见如故的人儿。泪竭了,命尽矣。她知道生命的最后一刻都牵挂着那个浇灌它一生的神瑛侍者,牵挂着那个为她痴狂的宝哥哥。     我心疼更是她的痴情痴心。第一眼,黛玉就觉得,宝玉似曾相识,对这个不同寻常的男子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命中注定,他们要纠葛一生,她定要为了他而活这一生。为他题诗受阻时解围,为他不顾辛苦地绣荷包,为他受罚挨打时落泪,为他生病痴呆时担心,为他娶他人为妻而失魂落魄,为他掀起盖头时吐血留憾,含恨离世。一口鲜血,一世眼泪,祭念了他们凄美的爱情。

但是宝玉的妻,不仅仅是他的妻,更重要的是,她是贾家的妻,是一个要照顾宝玉,照顾贾家的女主人。尖酸刻薄,体弱多病,多疑多情的黛玉,显然不是贤良淑德,善于交际的宝钗的对手。

可惜啊,尽管他们相爱,尽管他们为了对方时傻似狂,但是黛玉和宝玉的木石前缘终究是心事终虚化。一个为爱付出了全部,却含恨离世,一个因对方弃世,爱情理想破灭,万事成空,百念俱灰,终于悬崖撒手,复归到大荒山的本性世界。

黛玉出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她的结局,是注定。她的悲剧,是必然。上天注定她只是来还泪的,只是为了为宝玉流尽一生的眼泪。

正如《枉凝眉》中写的那样: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妄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黛玉的一生都是为了宝玉,但木石前缘最终还是输给了金玉良缘。

有时想想我会为黛玉的一生感到遗憾,就像紫鹃说的那样“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时,就将那甄宝玉配了她,只怕也是愿意的”。但是,黛玉爱的贾宝玉,不是长得一模一样的甄宝玉可以代替的。黛玉爱的是那个似傻如狂、不被世俗所束缚、会为她伤心着急的贾宝玉,那个独一无二的贾宝玉。

黛玉的一生是值得的,尽管我心疼她,尽管她没有如愿同宝玉在一起,但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找到了那份别人一辈子也没有得到的真爱。

作文七:《红楼梦林黛玉》7300字

一、林黛玉的外貌:

黛玉是小说中最有思想,最清醒的一位。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此处的“我”当然不区分男女性别,但事实上真正有思想的女人从来就不多。更有哗众取宠者说什么“漂亮的女人没思想,有思想的女人不漂亮”未必,不过凭心而论,在有思想的女人中,不漂亮的比漂亮的要来得多,而我们这位“造物主”,将这为数不多的可能性统统给了他笔下的林黛玉。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我们再看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金陵十二钗”中唯有黛玉的住处有竹相伴。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表示着文人的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这也预示着这名封建弱女子的不凡。走进潇湘馆看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粉香和脂香被这满屋子的墨香和书香代替,难怪刘老老道:“这必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这样的潇湘馆也只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居住最为适合了。

在读者初见黛玉时,作者也没有大手笔从头到脚的直接描写,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她便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这话虽没有直接写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一句“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黛玉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又借宝玉的口给她取名“颦颦”,更显得黛玉楚楚动人,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已跃然纸上,宝玉因这样一个神仙妹妹没有和自己一样的“通灵宝玉”。将其怒而掷之,清新脱俗的女子谁不喜欢呢!

黛玉超群出众的天生丽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样,她的内涵更不能忽视。

二、林黛玉的性格:

1、多疑、小性、爱生气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性的将多疑、小性、爱生气,目无下尘等等这样的评价用于黛玉。

看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一语未了, 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是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富有的皇商家的小姐薜宝钗容貌美丽、温柔大方,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片称赞,鲜明地表现了宝钗在婚姻问题上的绝对优势,这无疑让黛玉那原本就不松的心弦绷得更紧了。所以不安的她赶到梨香院,当她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心里是不高兴的。她本能找宝玉泄气,可又不好直说,到底是大家闺秀,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方法,让宝玉也明白是在说他,宝钗问起来,她给的回答也可以自圆其说。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不要说黛玉多疑小气,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至于是否处理的比她好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第十七回:

“少时黛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人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

这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

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幸好是一场误会,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谁都不闹不气的,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依我看,一个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情敌当成好姐妹的女子,气量是不会小的,她对情故都可以坦露心扉,姐妹相称,却唯独不放过一个小小的荷包,这其中必有原因。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情”字,除了宝玉,她还送给别人亲手做的小饰品吗?没有,只是宝玉一人。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可我们按照常理分析,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荷包虽小,情意深重。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随便送给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充分的理由生气,气宝玉,也气自己。“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

多疑、小性、爱生气,这些在黛玉这一角色中多有体现。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点评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对这个人物角色分析本身是不客观,对作者也是不尊重。我们说,分析人物要将人物和当时的环境相联系。

让我们看看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是独身女,聪明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原来的生活非常幸福,但她的幸福生活到她母亲病逝后就结束了。父亲认为女儿在外祖母身旁能有个照应,即使黛玉不愿意去,仍安排她住进了与众不同的贾府。小小年纪,单身外出,又寄人篱下,那种害怕、孤单、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再加上贾府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仕宦家族,处事要小心,她时刻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来要求自己。在这种压力下,她的这种复杂矛盾的个性也就形成了。

2、纯真率直、实话实说

在那么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荣国府里,每天都发生着“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推倒油瓶儿不扶”的事情。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森严等级制及家长制的控制下,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的恐怕要数黛玉最能代表了。

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 ,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

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

香菱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无奈被无情的命运玩弄股掌之中,一段学诗的日子,也便是她唯一的阳光明媚的生活了。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推敲。宝钗让香菱给她做伴,这么一来,香菱每天都可以和宝钗见面。我们都知道,宝钗的才学不在黛玉之下,为什么香菱没有拜宝钗为师呢?

原来很简单,当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宝钗说出心中所想时,宝钗不但没有支持,反而给她泼冷水,讥笑她是“得陇望蜀”,“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为做诗着了迷,乃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在宝钗看来可笑透顶,与她相比较,黛玉对香菱的态度就显得可亲可近,随和多了。

香菱来到潇湘馆,将她的这一迫切想法告诉黛玉,黛玉立刻以诚相待。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并将自己的诗集本借给香菱“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此外,她还耐心地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习作中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当场指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可不会像宝钗评香菱的诗那样,说话说半截“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怎么说。”黛玉的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有这样一位老师,香菱当然愿意请教了!

黛玉的才华在大观园里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一个诗化了的才女。这和她的家世,是有关系的,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们千金,黛玉自幼充养子,受到过极好的文化教养。在元妃省亲宝玉做诗,宝玉眼看就要江郎才尽之时,黛玉略一思索,便欣然替他作了首《杏帘在望》向元妃交了作业。没想到这道诗竟成了宝玉所做四首诗之冠,深得元妃赞赏。诗一直陪伴着她,她也用诗来发泄和悲愤,用诗去抒发欢乐和爱情。诗让她拥有与众不同的迷人气质,如果没有诗,黛玉也将是不完整的。这里,我们仍可以从做诗中看到黛玉的纯真

率直。

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赏月,两个女孩子无拘无束的即景联诗。沉浸在创作冲动中的她已忘了自己孤苦伶仃的处境,她的兴致极好,神采飞扬,每每张口先笑。当湘云对了一句好诗,她便真诚的回应“好对!比我的却好。”对到忘情之处是“又叫好又跺足”这些夸张的举动正是黛玉纯真可爱的真情自然流露。当她集中思维,全力以赴对出“冷月葬诗魂”的好诗句,湘云拍手称赞时,黛玉也十分自然坦率的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总之,在黛玉的生活里找不到半点虚假成分。如果将那位人见人爱,懂得为人处事的薜宝钗作为圆滑的代表,假的象征,那么黛玉便是真的化身了!

3、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黛玉的善良,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之间的相处便能了解。起初黛玉对宝钗是存有敌意的,因为她们都爱上了同一个男人,更何况那“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十分妩媚的宝姐姐在才貌方面与黛玉不相上下,再加上宝钗又有黛玉最为忌讳的“金锁”,更是让黛玉心存警惕。

如第二十九回的金麒麟事件: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了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她才是留心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需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在一起,黛玉便会找机会打趣对方,不是宝玉便是宝钗。可这两名女子的关系越往后相处越好,直到最后像姐妹一般,就连宝玉也感到吃惊,这全在于宝钗对黛玉的略表关怀,善用心计的宝钗分二步实现她的计划。书中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不甚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脱口而出,被宝钗记下,闹着玩的要审她,将个黛玉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宝钗见时机已成熟,便不往下问,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聪明的宝钗找到两人的共同爱好,一下拉近了二人的距离,逐渐瓦解黛玉对她的敌意。再以一种长者的口吻规劝黛玉“咱们

女孩儿不认字的倒好。”可怜的黛玉顿时感受到亲人抚爱般的温馨感,虽说她在荣国府里一直有外祖母的疼爱,可外祖母身边的人毕竟太多,与人交际又不是她的强项,要让黛玉挤入那是非,也是不可能的事。再说黛玉姓林,不姓贾,这样细致入微的话怎么着也用不到贾母来说,所以黛玉平日里很难听到这样暖人心的话。不仅如此,宝钗还仔细分析了她的病,认认真真提供了进补的方法。心地善良的黛玉不由感叹起来,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谢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别人的几句软话,几两燕窝便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将平时里对宝钗的陈见一一推翻,一枝烛光般的温暖竟化开了她心头的薄冰。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这些我们在感叹黛玉的痴情之余,更欣赏她内心的天真善良。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前面所提到的她教香菱作诗以及她的葬花之举中同样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是有血有肉,一个立体的形象。文中的她美貌出众、清新脱俗;文中的她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生气,作者立求在人物的塑造上驱于完美。他没有忘记,从古至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女子可以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可以不用才思敏捷,但一定不能没有爱情,尤其是有思想的女人,她们更懂得感情。

三、林黛玉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从二人的初次见面感觉便非同一般。一个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一个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到的。”二人这“远别重逢”似的感觉注定了他们之间要有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即将发生。更何况黛玉那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为她的爱情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心境。她没有父母的指教监护,黛玉可以与宝玉忘形的亲呢,相对自

由地发展他们心中的爱情,这微妙细腻的感情一直缠绕着他们。在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场景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宝黛之间的亲呢无忌。两小无猜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巧妙的借小耗子的嘴称赞他爱慕的小表妹是“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听的黛玉翻身爬起来,又笑又拧,好不热闹,二人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

秋窗风雨夕宝玉挑灯而至,临别时,刚刚披裳戴笠的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吃什么呢?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他经常刚下台阶,又复翻身回来,几个重复地问着:“你夜咳嗽几次?醒几遍?”这种繁琐重复的语言不仅黛玉听懂里面所包含的不寻常的爱,连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那不同的份量。

第三十四回,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放下后,冰雪聪明的黛玉马上就体会出宝玉赠绢的意思。有人认为作者在写宝玉赠帕情节与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中的一首歌词有关。歌曰:“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巾寄心知,知心拿了颠倒看,

(1) 横也丝(谐音“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我个人认同这种解释,

黛玉领会其意,便提笔在帕上写了三首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有泪,她要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

遗憾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她与宝玉的婚姻,像其它作品一样,如此美丽,圣洁的爱情之爱被无情的蹂孽,最终枯萎调谢。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我想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相矛盾。“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薜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处,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

第二十五回,凤姐借吃茶说笑话,赤裸裸地将黛玉和宝玉放在一起比较出来:“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还亏你么?” “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哪一点玷辱你?”这分明是从各方面拉开两个人的差距门第、根基家私这些个法砝顿时使宝黛的爱情天平失去了平衡。黛玉的才华学识,在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眼里,又值得了多少,他们需要的是门当户对,这

一条黛玉就通不过。

其次,宝玉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他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琏、薜蟠之流相比,确实别是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任做官,立身扬志,光宗耀祖的所谓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薜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以。”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侯们之家?绫锦纱罗池不过衰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只不过填了我这类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和封建正统观念是相对而立的,而黛玉和宝玉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是混帐话,也从来不说宝玉所讨厌听到的混帐话,她认宝玉为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基础上的。因此贾母是不会成全他们的,她还希望宝玉身边有一个能将他引入正途的人,很显然,林黛玉不是。

多少年来,黛玉那无力表达自己要求时,拿着绢子,指着箱子,喘成一处也说不出话来,只得闭了眼的形象。还有黛玉那接到诗帕,瞧也不瞧,挣扎着伸出另一只手来,狠命地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那令人心酸的样子是如此强烈震憾,弥留的黛玉决意不给负心的宝玉和冷酷的世界留下任何一点儿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她完成了最后的反抗,痴情的黛玉在莫大的遗恨中熄灭了自己的爱情之火,凄然离去。

这便是曹雪芹笔下命运多难的凄美形象,在黛玉的身上有很多优点,最为可贵的便是她的率直和真诚。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优点也会是缺点。正因为她的率直,说话直来直去,才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人;也正是因为她的率直,也就注定她不可能像王熙风、薜宝钗那样的八面玲珑、圆滑世故。

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而不可及。“黛玉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它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林姑娘虽然死了,但她的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思想感情的沉淀,时间愈久,停蓄愈厚,魅力愈大!以致林黛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共名。”

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写成完人,

也没有夸大她的缺点,我想这可能是为什么《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都给人真实感的原因吧!今天我关注黛玉,今后我将会继续关注下去。黛玉是真实而又虚幻的,她是我们的一个理想,她代表我们心底的某种呼声,那个在我们心灵深处时时会响起的一个声音。若不是,我们又怎么会在这样一个《红楼梦》的世界里邂逅的一个黛玉,找到了这样一条回家的路。

作文八:《红楼梦之--林黛玉》1700字

近日看了一篇博文,文章题为,曹雪芹是否与林妹妹是亲戚。作者认为宝玉为什么喜欢林黛玉不解。看过红楼梦的人们都知道,在红楼梦中。林妹妹为金陵十二钗首。。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黛玉可谓是从小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是位生性孤傲,心思敏感。但也是位多疑敏感,如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的一位女子。

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美女如云,才女如云了。金陵12钗,林黛玉(情情),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执(槁情,),秦可卿(情可轻),个个貌似天仙,才高八斗。而且个个对宝玉。宠爱有加,但是那个万人宠一身,万人爱一身的宝哥哥却对这位林妹妹情有独钟。这个金贵的宝哥哥却只爱林妹妹。大观园里,真正男人也只有几个吧,其中宝玉可谓最金贵。大观园中,美女就像天上繁星,而男人也就几个,自然这些男人成了女人们追逐的猎物。对于大观园中那些美女而言,林妹妹真是幸运中幸运者了。其实也不难理解吧,爱情是没有理由的。在爱的领域里没有相配不相配。只有爱不爱。

说心里话,站在女人的角度上,特别欣赏林黛玉的才华,和脱俗的气质。但很讨厌她那种柔弱,多疑,。敏感个性。。相比之下我更欣赏薛宝钗,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淡泊名利。林如果说有优势的话,只能是她的才华吧。我个人觉得,宝哥哥之所以爱这个林妹妹。可能是出于一种男性的本能吧。男性都有一种对柔弱的保护本能,也就是所谓的怜香惜玉吧。男人总以为在弱者面前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强大。恰好林黛玉就具备这种柔弱。后人也更用红颜薄命来形容林黛玉的命短。

作为现代女性,大部分人我想都不会愿意做林妹妹类型的女性。从女性本质上来讲,女性要温柔。但绝不能柔弱。温柔是女性最美好的品德。温柔的女性也是最容易扑捉男人心里的女性。我经常会听到一些男性说,喜欢温柔的女人,从男性角度上说,男人都比较向往美貌女子,但从本质上讲,男人还是比较偏向温柔的女性。毕竟美貌并不代表着女人味。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总是惯用林妹妹来形容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孩,其实我觉得那是对女性最大的侮辱。好像她成了我们女人软弱代言人。我记得以前有个朋友经常用林妹妹形容我。有次我明确的告诉他。你用林妹妹来形容我。简直是侮辱我。我绝不会像林那样的柔弱。当今社会,女人柔弱其实就是软弱。他听后。笑着说,做林妹妹类型的女人不好吗?男人喜欢。男人觉得在这种女人面前,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男人。

不可否认,林黛玉的才华也是非常之出众的。黛玉也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更说明她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她写的《葬花词》更为后人传颂。更验证了红颜薄命之说。人如落花自飘零。。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作文九:《红楼梦中林黛玉》5200字

《红楼梦中林黛玉》

高一(1)班

王晓萱

开题报告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她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受不了,最后凄凄惨惨的不幸夭折。

数百年来,黛玉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那无边的泪水吧。她的一生,就是还泪的一生,悲剧的一生。凄然与泪水相依相伴,落得个泪尽人亡。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给世人留下了诸如小心眼,多疑之类的印象,自古至今,备受争议。这个倾国倾城的潇湘妃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妨静下心来,倚一竿潇竹,探寻那绵绵的泪痕斑斑,探寻那一片黛色倾城…

研究经过

收集资料

有关林黛玉的文章

黛玉错过了多少人生之美

懂得两栖生活的人亦诗亦哲,深谙幸福的滋味: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美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都做得极好,但两人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侍儿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肯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事虽然也多,多半一笑置之。

两者比较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诗人都如此。

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恻哀怨,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运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让他的一生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一个不“执著”,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执著”诗意的人,对于世上的美丽,未见之先,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喟叹,见到之后,又为无法永久持有而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著”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啊!

东坡既然懂得两栖生活,亦诗亦哲,当然深谙幸福滋味。在他的眼里,“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笑看世事无常„„

假如世人都爱黛玉

鲁迅说,贾府的焦大是不会喜欢林妹妹的。不喜欢黛玉的,又岂止焦大一人。在我看来,世人大多不爱黛玉,便是正常。如果人人都喜欢黛玉,那她一定不是黛玉。孤标傲世者,常为凡俗之人所不能容忍。历来品质高洁者,多寂寞终生,无人能理解。更毋论喜欢。

在喜欢宝钗的同时又讨厌黛玉的人,十之八九都认为宝钗大度能容,黛玉刻薄小气,令人生厌。只是,大凡如此认为的人,恰恰缺乏宝钗的宽容大度。亦或者,对于弱小者,缺乏设身处地的同情。不能容忍一个孤女出自本能的自我保护。不能容忍一个女子对感情的至真至纯。他能容忍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那一点敏感和自尊。有人要说黛玉并非无依无靠,因为老太太是宠她的。可是谁都知道,老太太的宠爱,必定是短暂的。如若她有宝钗的家世显赫,全然无须为自己毫无保障的命运担忧,她的从容大度,必定不比宝钗差。只是,太多的人,不愿意多为别人考虑一点,哪怕只有一点。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以对自己更为严厉的标准对待别人,却从不自知。所以我常常看见,批评黛玉刻薄的人,往往,比黛玉更刻薄。           更有目光狭窄如那针尖者,分明一块美玉,那针尖探过去,便只见那点细微的瑕疵,全然不见整块玉的晶莹。只是用那针尖对准自己时,便干脆连瑕疵也看不见了,一寸一寸全是光辉。这样的人,其实不配对宝钗说喜欢。他们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如宝钗一般随和大度的人,却从不要求自己也这样对他人。否则,无法解释他们对黛玉的苛刻。

世外仙姝寂寞林。其实从开始,曹雪芹便没有打算让除了宝玉之外的任何人,发自真心地爱黛玉。很多人说什么“决不娶黛玉为妻”之类的话,但却不知,黛玉是宁死也不回嫁的!所以每每看到诸如“绝不娶黛玉为妻”之类的蠢话,我总忍不住哑然。更有何种女子适合为妻,何种女子适合为恋人之类的讨论,实在叫人啼笑皆非。适合或者不适合,必定有一个标准。你用这样的标准去寻找,找的一定不是真爱。好好一部传奇,就这样被糟蹋。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对于黛玉来说,世上唯有宝玉能知她如此之深。大观园里最寂寞的女子,从来不是黛玉。她的寂寞,是绝世而独立,可是,她有宝玉知她。大观园里最寂寞的女子,一直都是宝钗。她的寂寞,是身在闹市,却无人能近。纵是你对她千般好万般好,也休想知道她在想什么。她是淑女,她的家教让她看上去如此热情,又如此冷漠。

假如世人都爱黛玉,永远只能是假如。黛玉注定是要夭亡的,大观园里一众女子,也都注定了必然的悲剧。这世间常常容不得美好的事物存在太久。

评论黛玉的语段

林黛玉的性格固然有许多悲剧因素,而造成她不幸人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与封建社会的不相容。林黛玉的才情与抱负,她的生活理想和独立精神,她的高洁品质和不媚世俗的态度,她的不圆通和不妥协,都使她虽身为贵族却不能成为“大家闺秀”…

黛玉是盏茶,入口苦涩,得有心人细细品味,才晓得个中滋味;宝钗是坛酒,一揭盖儿就香气四溢,隔着三里也能熏人个半醉。

后人对《红楼梦》中极为重要女性的评价: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大意就是这些美人各有特色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但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人物,想也只有黛玉了。

研究人员对黛玉的小心眼有以下几点认识:(1)林黛玉只在一个问题上小心眼——和宝玉的关系上;(2)对于宝玉来说,这种“讽刺”、这种“挖苦”,有的只是幸福的感觉——所谓的“不是冤家不聚头”,比那些利益关系的奸男狗女要高许多层次;(3)黛玉在对待其他人上很大度——比如,的二十二回看戏时,湘云直嘴说那个戏子像黛玉…..而正当宝玉为化解黛玉和湘云之间的矛盾而着急时,黛玉却来找宝玉,拿走宝玉的悲叹诗去找湘云玩;(4)黛玉虽然主观上认为宝钗是情敌,处处给宝软话——但是,当宝钗向黛玉伸出和平之手时,黛玉接纳了宝钗的友谊,并以诚相待;(5)黛玉的小心眼和其他恶人的小心眼不可相提并论——贾环的小心眼使宝玉身受重伤,薛蟠的小心眼使宝玉遭受毒打,赵姨娘的小心眼使宝玉的心灵受到摧残……相比之下,黛玉的小心眼倒是有几分可爱!(6)黛玉在才干上决不小心眼——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第七十三回,黛玉主张迎春应该严管下人,还有黛玉的诗才;(7)不能否认黛玉说话很直,但这和小心眼完全是两码事。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的钟于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黛玉的完美就在于她的超凡,然而超凡就必然使她远离人群,曲高和寡。这最大的优点又成了她致命的弱点,于是她又显得那么不完美。

研究成果

黛色倾城   举世无双

在《红楼梦》中,曹雪琴用“红研娇娜”的绛珠草、用“珠泪斑斑”的湘妃竹、用“风露清愁”的芙蓉来形容黛玉的神韵,用“病如西子胜三分”和 “风流袅娜” 来形容黛玉的外在美丽,并用了很多细节描述黛玉的口尖心窄孤傲过分,但是仔细从字里行间看来,黛玉却是一个有气度、有眼光、有见识、有爱心的充满阳刚之美的女孩子。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诗,几位姐妹和宝玉的诗作中,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做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在咏白海棠时候,我们可以看出黛玉所做的“半卷湘帘半掩门”句句是精华,只是因为循规蹈矩的李纨认为“过于伤悲”才屈居宝钗之下,而在第二次诗社聚会的时候,黛玉就“魁夺菊花诗”了。之外,她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光彩夺目字字珠玑,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从写诗时候她的漫不经心却“笔落惊鬼神”衬托出了她才思敏捷的创作构思和高于大观园中众多才女如宝琴、宝钗、湘云的一面,被红学家称为“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数量多、艺术个性强、品味高尚的诗人。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不是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一见钟情”,而是建立在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有着共同追求观点一致的基础上。那天在溪边时,就想把这个肩膀借给你,留给你了。她即不象宝钗那样原来是一心要进宫当一个“才人”不成之后又觊觎“宝二奶奶”的宝座,也不象湘云那样热衷于金榜题名经济仕途,而是鄙视达官贵人、蔑视世俗人情,但在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环境中,她除了宝玉再不能和任何人直抒胸臆,而且对于当时的社会又“回天无力”,所以只能是“孤标傲世”,才给人以“目下无尘”的印象。她不象封建时代的少女那样盼望走一条嫁一个有权有钱的丈夫渡过一生,也不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是一个“只知道仕途经济学问”的庸俗之辈,只希望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心心相印的清白之人。       从一些细微的情节去看,黛玉是个厚道、实在、平和的人。在海棠结社时她的诗词被评为第二,连宝玉都要为她报不平,黛玉却毫不在意,在凹景馆和湘云联诗,她总是不断的为湘云叫好,对妙玉的词句更是由衷的叫好:“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黛玉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却没有半点高傲自大,对于初学做诗的香菱,她不象宝钗讥讽香菱“得陇望蜀”,而是诚恳的说:“既要做诗,你就拜我做师”,并且鼓励香菱说“什么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并且自此谆谆教诲毫无倦意,从来没有半点轻视和厌烦的表现。对于自己的丫鬟紫鹃,黛玉更是没有什么尊卑之分,所以紫鹃敢与在黛玉办错事和说错话的时候指责她“太浮躁了”“姑娘倒有七分不是”,黛玉在对待紫鹃、香菱的态度上没有主仆之分。

黛玉很多时候宽厚的,并不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就心存芥蒂。在妙玉招待她和宝钗以及宝玉的时候,妙玉冷笑她“竟然是个大俗人”,她毫不介意。在看到贾母对宝琴关怀备至的时候,连宝钗都有点眼红,黛玉却“赶着宝琴叫妹妹”。在听到宝玉所做的《芙蓉女儿诔》后,她并不介意宝玉对晴雯的由衷赞美。在看到宝玉为丫鬟调弄的胭脂溅到脸上之后,黛玉只是提醒他以后注意,并没有拈酸吃醋。在宝玉因为蒋玉菡挨打后,黛玉只是正话反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宝

玉向黛玉表明心迹:“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心甘情愿的”,黛玉丝毫没有抱怨。       黛玉的言行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宽厚仁爱的,充满了阳刚之美。       当然,我们从书中也看到了黛玉多愁善感、言谈尖刻、感情脆弱的一面,这和黛玉的身世凄苦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她是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住进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的,真正关心她的只有贾母一人,真正和她贴心的独独一个宝玉。这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使得这样一个尚未成年的、寄人篱下的、孤苦伶仃的女子“片言谁解素秋心”。在人人都是“看人下菜碟”的大观园,她只有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己维护自己的爱情和感情,这棵“因为生存在巨石下的小草”只能是长出弯曲的茎和苍白的叶子,这就形成了黛玉言语尖刻、生性敏感、看起来心胸狭窄的外在性格,其实我觉得敦敏咏颂曹雪琴的诗歌中有两句用在黛玉身上也很贴切: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那一片黛色倾城,只恐举世无双!

成员感受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深入的了解了黛玉这个人物,看到了一个与平常所理解不同的黛玉。她不仅美丽聪慧,而且心地善良,更有着自己的、不被理解的痛苦。她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敢女子,但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反抗注定是没有用的;她有着一些不公的评价,可细细品味,却是她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情理之举…曹雪芹把太多的心血倾注到了这个人物身上,他造就的黛玉是金陵城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除此之外,通过这次探究活动,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有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及社会能力等方面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作文十:《《红楼梦》之林黛玉》2100字

爱的使徒,情的化身——林黛玉

一部《红楼梦》,写尽千红万艳,弱水三千,我却独爱潇湘妃子林黛玉!

黛玉之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美貌,在大观园众多漂亮的女孩子里面也是无与伦比的,连“恍若神仙妃子”的凤姐也说“天下竟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可以想见,黛玉的美丽是多么迷人。     黛玉的美,不仅体现在她出众的外貌上,更体现在她富有意趣的才情上。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的姐妹中可说是独占鳌头,《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杏帘在望》……黛玉凭着自身的敏捷才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言志”,黛玉的诗,从来不是死板无趣的,而是风流灵巧,意趣十足的,这也是黛玉一直所追求的,她从不喜欢被束缚,即使身处深深侯府,心也一直向往着自由,渴望着无拘无束的自在。在她的诗里,黛玉将这种渴望表现了出来,她永远写不出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霄”,这是黛玉的可爱,也是她的无奈。她无法接收这个腐朽的封建社会对人的思想的禁锢,亦无法逃离这样的环境,最后只能泪尽而逝。

黛玉的的绝世才貌是她吸引人的一部分,但让她充满魅力,变得鲜活起来的,还有她独特的气质和性格。黛玉是个病西施样的美人,仿佛风一吹就要倒下去的虚弱模样,这是她的气质特点。但抛除外在表现出来的这一点,黛玉表现出来的内在是真正使她闪光的坚韧与孤傲。黛玉的小性儿众所周知,也为许多人所诟病,但哪个姑娘没点小性子?何况细细想来,黛玉的小性儿多是为宝玉而起的,她太害怕自己的感情被人抛弃,所以她对宝玉总是过多关注,但她爱上的是一个多情的少年,宝玉太博爱,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所以黛玉总是忧心,她的忧心不能通过大吵大闹表现出来,甚至不能挑明,于是只有一次次地试探,一次次地伤心,用尖牙利嘴表达出来不满,而这使她得了个刻薄的名声。但除了对宝玉使小性儿外,黛玉对待他人都是很好的,她不像宝钗能讨好所有人,她对待别人不过用一颗真心而已。黛玉年幼丧母,后年少离家,寄人篱下,父亲死后更是孤苦伶仃,无家人陪伴,加之自小体弱多病,性格便有些敏感内向。她不敢轻易交付自己的感情,所以她对待别人必然不会太热络,但是她对待别人从来真诚实意。香菱想学诗,按理来说应该找与自己较近的宝钗才对,可最后,是黛玉细细地教她学诗,和她讲方法意境,认了师徒,一点一点耐心地鼓励引导,最终使香菱学会了作诗。对待紫鹃,她亦视如姐妹,所以紫鹃才那样关心、维护她。和黛玉这样外冷内热的人相处,只有深交,才能了解到她清冷的外表下有着怎样美好的品质。

黛玉因为从小所处的环境而格外敏感,初入贾府时,便处处留心,步步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所以她活得辛苦。她用尽全力所维持的不过是自己最看重的尊严,她摔宫花,和宝玉吵嘴,都是为了尊严。本来,文人就有些孤高的气性,黛玉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家淑女更是注重尊严这一回事,最怕被别人耻笑。这其实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黛玉的自卑。真正拥有尊严的人,有着对自己的肯定与自信,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自自己的内心,而非要通过他人体现出来,黛玉内心是很自卑的,她没有父母的支撑,没有兄弟姐妹的扶持,她所有的,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和满腔不敢轻易交付的情。她只能一个人苦苦支撑,这弱小柔软却拼命假装强大的模样,只是令人更觉可怜,就像一直搁浅的蚌,明明无法抗战,却还是将壳紧紧闭住,做出一副厉害模样,其实,只有可怜罢了。

黛玉的性格率直叛逆,她对腐朽的封建社会不满,对压迫人性的仕途经济不满,对一切黑暗与束缚不满,她是叛逆的。黛玉所处的环境,恰恰充满了这些让她反感的事物,每个人都谈论仕途经济,封建家长们逼迫子女学习仕途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知己,唯有宝玉一人。黛玉从不和宝玉说些仕途经济的事,两个少年人,无声地抗拒着这个社会的腐朽,这也是黛玉能够支撑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宝玉挨打后,黛玉哭得眼睛肿起来,她是明白这样抗争的代价的,也明白这样抗争的艰苦,他们一直在坚持,可是现在,宝玉被打得这样

惨,差点就丢了性命,黛玉有点害怕了,她纠结万分,不甘心屈服又不够强大,但她对宝玉的关心还是占了上风,所以她抽噎着说:“你可都改了吧!”宝玉是懂她的,他没有放弃,他们一起,又再次坚持了下去。

但是,最后击垮黛玉的,并不是她无法坚持自己的反抗,而是她无法拯救自己的爱情。黛玉这样害怕而又渴望爱的人,不会轻易交付感情的,而一旦交付,便是永远的、强烈的、甚至决绝的全心全意的投入。黛玉本身便是情,她付出所有,也渴望得到回报,但宝玉这样的情种注定多情,所以黛玉总是为他而哭,一次次流泪,一次次试探,也曾为爱满心欢喜,也曾为爱忧心忡忡,时而醋性大发,时而娇憨可人,黛玉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用力地,笨拙地,不知所措,惶惶而过。却最终仍是没有抗争过这残酷的利益之逐,眼睁睁地看着爱情逝去,看着这封建礼教害了多少人!黛玉用她的死,表达了对这个腐朽的社会的最决绝的最后的抗争!这是无声的呐喊,也是黛玉生命中最后一次耀眼的闪烁。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也许,黛玉这样的人本来就不是为尘世而生,她适合的是一个纯净无垢的世界,在那里,她可以是一棵绛珠仙草,也可以是一位绛珠仙子,惟愿这一次,没有神瑛侍者,没有还泪之说,就这样,绚烂静美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