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设计 > 《55_祭黄帝陵》200字|祭黄帝陵时间

《55_祭黄帝陵》200字|祭黄帝陵时间

时间:2019-11-12 10:12:0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55_祭黄帝陵》200字

祭黄帝陵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作文二:《拜谒黄帝陵》1700字

我这个中华民族的后人,带着对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追寻,踏上了到黄帝陵的旅途。我为这次旅行起了个寻根的名字,因为作为华夏子孙的我就是去寻根的。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让我一路上都深切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厚重与博大,或许这是上天有意的安排,把黄帝留在了黄土高原,也许只有这里的厚重与博大才能安放得下黄帝。  历经历史沧桑数千年的黄帝陵座落在陕西黄陵县的桥山。桥山因山像桥而得名,桥山风光秀丽,古柏参天,山水吸人,景色迷人,世人均称桥山为风水宝地。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黄帝崩,葬桥山。”据说黄帝陵就是从汉代开始修建的。历史上各朝帝王对黄陵帝都进行过扩建与重修,来黄帝陵祭祀的帝王也不少,体现着历史后人对人文始祖的尊敬。面积333公顷的桥山,让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静静地躺在了这里,陪伴着他的便是6万多株参天古柏,绿树常青,象征着黄帝不朽的精神。  拜谒黄帝陵的路从轩辕庙开始。汉代建造的庙宇,经历史风云千年变迁,却依然不老,更显庄重与古朴。相传由黄帝亲手植下的黄帝手植柏与中华文明同岁,已有5000年的历史,它见证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变化,也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兴衰发展,它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世界柏树之父的美称。北宋以来历代帝王致祭黄帝的御制祝文,历代名人题咏和重修碑记,包括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的诗文、题字和祭文约五十余通石碑保存完好,其中还有由江泽民、李鹏为黄帝陵整修工程的题词以及董建华和何厚铧亲笔题写的港澳回归纪念碑也赫然立于庙内,给这座千年古庙增添了时代气息。1992年新建的祭祀院庄严而肃穆,厅前黄旗林立,让人心潮起伏。汉代风格的大殿按?“明堂”形制四面无壁,后檐屏风墙饰满浮雕,前有黄帝塑像,更渲染出一派庄严神圣气氛。或许是黄帝在冥冥中有些感觉,祭祀院前的大旗因为我们的到来而随风起舞,仿佛是谁挥动了大旗来欢迎我们这些华夏子孙,让我的心竟然有了一些激动,或许真的是与黄帝有了心灵感应吧!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在那个部落分散,各自为政的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其它部落的联盟首领,统一了中华大地,所以有了我们今天炎黄子孙的称呼。统一后,他开创了华夏文明,传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术,制音律,创医学等,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所以至今为我们所崇敬。  做为黄帝的子孙,我静静地立在黄帝陵前,数千年的历史风雨陪着黄帝陵,让我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更加关注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进步与兴盛。桥山因黄帝出名,我常想,上天让黄帝留在桥山,便是桥山的福祉。历史的战火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无数次燃烧,却从未在桥山弥漫。因为桥山的黄帝陵太厚重,厚重得谁都不敢去破坏。黄帝是幸运的,历史对黄帝也是照顾的。众多的部落首领,上天却独独垂青于他,炎帝也没能战胜他,于是上天把名誉与胜利都给了他,历史总是以成败来论英雄的,黄帝胜利了,他便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始祖。黄帝用他的智慧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大门!  黄帝陵让我感受到的是亲切与敬仰。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在祖先面前永远都是虔诚的。历年举办的祭祖大典总是能吸引无数的中华儿女参加,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内地,中华子孙总是急切地来到圣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表达着自己的一番心意。来到黄帝陵,海外的游子便有到家的感觉。在黄帝陵前,只有孩子对先人的怀念与崇敬,没有世态的炎凉冷暖,没有人心的险恶莫测。  历代的帝王也为黄帝陵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无数的帝王来到他的面前,祈求着江山的永固,自己的永生。可是无论他们跪拜得多么真诚,黄帝却没有保佑住他们的江山,因为黄帝知道真正能够保佑江山的是他们自己:行仁政,亲百姓,他们的江山自然而然会永固。可惜的是,帝王们大都没有做到,或许当时他们做到了,可他们的后代子孙却忘记了,江山从刘姓传到了李姓,又交给杨姓,历史就这样周而复始着,历经数千年,黄帝陵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帝王,却没有看到永远的不朽。  离开黄帝陵时,我的泪水不自觉便流了出来。黄帝,对你的拜谒我是真诚的,来到你的面前,我看到了中华祖辈开创历史的艰辛,也看到了一个中华先祖的智慧与力量。黄帝,我走了,我带着一个中华子孙寻根的虔诚而来,带走的是你对我们殷切的期冀。

作文三:《祭拜黄帝陵》500字

附:凤凰卫视祭黄帝陵文

维公元二零一六年四月四日,岁在丙申,序属三春,节届清明。值凤凰卫视庆典之际,忆廿载创业筚路蓝缕。其间辛苦遭逢,况味自不待言;吾心忠贯天日,惟祝告华夏祖宗。凤鸣香江,汇全球华人精英;凤翔千仞,创世界媒体传奇。怀诗者天地之心,立专业激情之范。飞黄河、越千禧,下西洋,跨两极,古今须臾扬中华文化;揭恐袭、浴战火、慰灾难、吁和平,四海一瞬报寰宇大事。富春山居图旷世合璧,两岸江山归一统;佛舍利瞻礼光照台港,域内天下尽归心。凭中华大时代浩荡东风,赖全球众华人鼎力襄助,凤凰一飞冲天,卓然自成一家,声名鹊起,享誉宇内。今日之凤凰,岂独凤凰人之凤凰乎?传中国声音,实为全球华人之精神家园。念兹在兹,不胜受恩感激!长乐不才偕同道之人谨以至诚专此拜谒,告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其辞曰:

沮水脉脉,桥山苍苍;春花烂漫,惠风和畅。

始祖懿德,泽被遐荒;千祀万代,华胄景仰。

五千年璀璨文明,绵远悠长;数万里锦绣河山,逶迤雄壮。

世纪更迭,神州开放;鼎新革故,巨龙腾骧。

大国汉唐气度,载道兴邦;各族砥砺奋发,再谱华章。

凤凰廿载,肇兴香江;躬逢盛世,寰宇锵锵。

同道新锐,器宇轩昂;客观理性,高爽俊朗。

五洲四海,筑梦无疆;中西津梁,令名昭彰。

今兹征程再起,云帆高翔;吾侪戮力同心,再铸辉煌。

中华崛起,春雷激荡;凡我族裔,携手幷航。

慰吾始尊,慨当以慷;大礼共襄,伏惟尚飨!

作文四:《黄帝陵简介》5000字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每年清明、重阳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祭祀已成中华民族传统祭祀盛典,2004年开始每年对黄帝陵祭祀升为国家公祭。陵区历经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整修自1993年开始,为此成立了黄帝陵基金会以筹措资金,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2001年8月竣工。

景区介绍

黄帝陵景区面积333公顷,有古柏超过六万余株,千年以上古柏三万余株,为中国境内保存最完善的古柏群。陵墓区和轩辕庙两部分。

陵墓区:通往陵区的石道边树有"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靠近陵区有"汉武仙台",传说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陵区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陵区西侧立有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人文初十大殿"系供奉黄帝的正殿,内有黄帝浮雕像,设有神龛,神龛四周饰以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纪念亭内陈列有中国近现代领袖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题词;墓前有祭祀亭,用于前来拜祭人祭祀之处,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黄帝陵"三个字,原为蒋中正于抗日战争期间题写,1956年铲除,1963年修复时换为郭沫若题写。

轩辕庙由轩辕庙和祭祀大殿二部分,均为1993年以后新修缮的建筑,整个建筑为全麻石结构,气势恢宏。

历代祭祀和修缮

历代帝王祭黄陵,大多派身边亲信大臣,带着皇帝亲笔写的"御制祝文"。

*前220年:传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自己手捧供品,身带佩剑,走向"黄帝祠"默默祈祷。

*前110年:元封元年十月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祭黄陵,并修筑"祈仙台"(汉武仙台)。

*唐朝时,祭祀黄帝陵成了国家公祭。[1]

*1040年~1043年: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三次祭黄陵。

*1061年:宋仁宗降旨黄陵栽柏树。

*1325年:元朝泰定二年,皇帝也孙铁木耳颁发保护黄帝陵庙令。

*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洪武皇帝遣中书管勾甘祭黄陵。之后多次遣人祭祀。

*1651年:清世祖顺治八年开始及其之后多次遣人祭祀。

*1908年: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陕西省政府多次祭祀;孙中山、蒋中正等多次作祭文遣人参与祭祀。

*1939年:清明节,毛泽东遣林伯渠祭祀。

*2006年,黄帝陵祭典活动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

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是中华民国政府为纪念黄帝之功绩,并表达对民族远祖之崇敬,于民国24年(1935年)将清明节订为"民族扫墓节"。民国24年(1935年)4月7日中央并派代表至陜西省中部县桥山之麓黄帝陵致祭,举行首次民族扫墓典礼,其后每年均比照办理。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改于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嗣为便利与祭人员于民族扫墓节安排祭祖扫墓活动。该项典礼之举办,具有记取并发扬我中华民族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之深远意义。

自民国40年(1951年)起于每年清明节举行中枢与台湾省各界遥祭黄帝陵典礼,初由台湾省政府办理,并由总统遣内政部部长代表主祭,假台北市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至民国69年(1980年)改由内政部主办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

惟民国九十八年(2009年)清明节由马英九总统亲临主祭,五院代表陪祭,中央各部会派员与祭。

历年祭文

*维中华民国八十九年四月五日,总统李登辉谨派内政部长黄昆辉,敬奉香花素果雅乐之仪,遥寄于黄帝之灵曰:

巍巍元祖,赫赫帝德;文武圣神,继天立极。肇建文明,道光华国;开物成务,有为有则。乃通舟车,始造书契;惠在生民,万世是泽。隆治垂衣,绥猷帝力;万国咸平,丕基以立。奕世灵休,垂法至今;绵绵冑裔,远绍前烈。比及迩世,屯难未灭;中枢播迁,三台人杰。作蒸民主,光昭日月;百策宏施,众志盘石。矢勤矢勇,惕励朝夕;猗欤盛哉,元祖所锡。万里东向,沮水九曲;灵爽常存,天佑黄族。节届清明,未克展谒;馨香上荐,式临辇跸。尚飨

*维中华民国九十年四月五日,总统陈水扁谨派内政部部长张建邦,敬奉香花清酌,遥寄于黄帝之灵曰:

赫赫皇祖,天纵至圣;承昊立极,懿铄景行。整顿乾坤,肇业布政;忧勤旷古,贤弼佐命。奕奕典谟,华鼎维新;万国宾服,德配鸿钧。安民乐利,仁泽渊深;文明肇建,有脊有伦。既造书契,并通舟车;乃调瑞历,隆治讴歌。洎乎近世,国步屯邅;华域板荡,中枢播迁。东南嘉域,台瀛人杰;惕励图治,继轨前烈。民主蒸蒸,光旸千古;济民礼乐,经建翘楚。庠序化育,精英济济;猗欤盛哉,中流柱砥。春归草绿,沮水悠悠;桥陵万里,灵爽长庥。

节届清明,久阙展谒;俎豆馨香,神兮来格。尚飨

*维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四月三日,总统陈水扁谨派内政部长余政宪,敬奉香花素果、清酌雅乐之仪,致祭于黄帝之灵曰:

惟我民族始祖。生而神灵,长而敦敏;修德砺行,绥抚黎民。征于涿鹿,战祸平服;披山通涂,万国宁处。帝乃顺天地之纪,立人伦之极;征幽明之占,解安危之难。建屋宇,造舟车;崇礼义,制书契。贤辅佐命,庶务维新;肇业奠基,文明以立。赫赫帝德,式效式则;仁泽宏恩,永世长存。绵绵冑裔,远绍遗绪;朝夕惕励,台澎疆域。践履民主,光旸千古;百策弘施,众志盘石。庠序化育,英才济济;政经科技,誉满寰宇。盛哉猗欤,元祖所锡。日月争竞,节届清明。春风骀宕,沮水浩荡;绿茵鲜妍,桥陵巍然。慎终追远,万里怀缅;饮水思源,俎豆晋献。至诚隆愿,神兮临鉴。

尚飨

*维中华民国九十四年四月五日,总统陈水扁先生谨派内政部部长苏嘉全,敬奉香花素果、清酌雅乐之仪,遥祭于我共生远祖黄帝在天之灵,而祝以文曰:

元祖黄帝,上承伏羲、神农,垂宪立法,仰以通神明之德,俯以类万物之情。下开王业千秋之盛,树仁政乐教之宏。道侔天地,德贯古今,洵生民之所未有。盖圣王在上,平章百姓,率作兴事,用美其德,以成其义,乃歌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何其盛也。审近世之潮流,继往圣之道统,内则博济施仁,外则讲信修睦,益以弘敷教育,昌明文化。进台湾于富强康乐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也。卓卓矩范,仪型作孚;仰瞻缅怀,遥祭追思。敬颂以诗曰:"明齐日月焕紫微,量合乾坤布清辉。太乙龙翔欣鼎革,极酉凤翥耀丰随。遥祭黄陵兴唐志,广宣帝德盛汉威。台湾宝岛绵正统,民生乐利泰安归。"谨掬肫诚。伏维

灵鉴。尚飨。

*维中华民国九十五年(西元2006年)四月五日,总统陈水扁先生谨派内政部部长李逸洋,代表中枢,敬奉香花素果之奠、清酌雅乐之仪,遥祭于我赫赫始祖

黄帝在天之灵,而祝以文曰:

尝思惟木有本,惟水有源。根之深者,叶必茂;积之厚者,流自长。故夫后昆之振拔,端赖前人之积德;而前人之创建,实冀后昆之守成。《尚书》曰"克笃前烈,克承厥勋",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岂漫然哉?曰若稽古,黄帝轩辕,上承伏羲神农玄德,宪象垂无疆之庥;下开唐尧虞舜政统,圣道弥九野之光。汤武顺天应人,王业纪千秋之盛美;周孔制礼作乐,仁心宣万代之鸿规,恒久深远,诚百世莫能易。黄花青冢,寄先烈之忠魂;碧血丹心,昭中华之正气。幸赖英灵福佑,尽天地之体,立人物之命,必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壮者有所致力,跻生民于安乐富庶之境界。今我宝岛台湾,励精图治,贻典谟于天下,同风教于域中;民主宪政恢宏,经建文教维新,兴复继绝,指日可待。神灵在上,馨香一瓣,醴酒盈樽,陟降有临,肫诚敬颂。伏维

灵鉴。尚飨。

附注说明

历年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的祭文,经询内政部部长信箱,回复如下"查本部并无出版祭文汇集等文献书籍,惟69年以后本部举办之祭典,部分祭文会随文归存于本部档案,台端如欲查阅,请依"内政部档案申请阅览须知"之规定。

黄帝,中国神话人物,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份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中国人自称的常见说法,而其中的黄帝又比炎帝更常被提及。按今天的观点看,炎帝及黄帝可能均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根据山海经,炎帝在阪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

《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传黄帝姓公孙,后改为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置尚有争议,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下辖新郑市。部分学者认为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市)。二月二,龙抬头,相传黄帝出生夏历二月初二,其出生地为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地区附近。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早前炎帝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蚩尤失败后,炎帝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起兵决战。炎、黄二帝展开阪泉之战,黄帝取得胜利。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

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技术,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如羲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10],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11]。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中医《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二部。但实际上可能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的作品。

黄帝崩,葬桥山(关于桥山的所在地历来有所争议,现今学术界较认可的说法是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之桥山,其上直至后唐仍有黄帝庙并享有祭祀,直至辽统治中国北方后,从此断祀)。而陕西黄帝陵则为一衣冠冢,因为长期处于中原汉族统治区域,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后,历朝历代每岁祭奠黄帝陵延续不断,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但实际上,黄帝陵只属一个衣棺冢,黄帝陵前碑亦有表明此事情,另外,根据文献记载,黄帝离开之时有彩云飞天,并乘搭彩云离开。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仙登于天";《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黄帝在道教中被尊为道家开创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包括一些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每年中国官方在黄帝故里河南新郑举行国家级拜祖大典,同时陕西黄帝陵也举行祭祀活动。

作文五:《黄帝陵祭祖》500字

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黄帝陵祭祖·祈福中华·新年祈福大典”在2017年元月一日9点50在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举行。

黄帝陵祭祖

届时,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将在2017新年的钟声里,齐聚黄帝陵共同为国家和民族祈福。

据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黄帝陵祈福活动组委会介绍,此次新年祈福大典,共分为“祈福五谷福袋、文化体验、祭文祈福”等环节。

黄帝陵祭祖

其中,今年祈福最大亮点,由著名学者祖祭官张成院长在祖祭仪式领诵的“祈福祭文”,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将在上午9点50,开始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祈福。

黄帝陵祭祖

此次活动期间还将举办易黄之道品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将在黄帝陵聆听张成院长围绕如何发扬黄帝精神、发展黄帝文化集中展开学习,共同探讨黄帝祈福文化活动的未来。

黄帝陵祭祖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是中华儿女谒陵祭祖的民族圣地。黄帝陵经过20余年的整修保护,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的精神象征所在。

黄帝陵祭祖

黄帝陵祭祖

黄帝陵祭祖

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在黄帝陵举办“黄陵拜祖·祈福中华”2017新年祈福大典,反映了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共同心愿,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美好祝福。

黄帝陵祭祖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作文六:《桥山黄帝陵》1900字

从西安到黄帝陵有近二百公里,车过渭水,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景观使我目不离窗外,这里没有陡峭的高山,没有奔腾咆嚎的河水,只有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山丰土厚,显得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丘上植披稀疏,偶尔可以看到一些灌木丛,在我们这些看惯了青山绿水的南方人眼中,又显得有些苍凉。但进入黄帝陵景区后,景观却与一路所见有天壤之别,我们在“神道”前面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处下车,一大片参天古柏一眼望不到边。这些古柏葱笼青翠,林林莽莽,为历朝历代祭陵人所栽,据说有8.2万株之多,大部分有千岁以上,其壮观,不是亲眼所见,是想象不到的。对此,人们只有一种解释,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黄帝崩,葬桥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桥山为古代中部县管辖,1944年改为黄陵县。作为黄帝陵景区的桥山,总面积有5 800余亩,因山势拱起如桥,因而得名。又象巨龙横卧,正欲冉冉腾飞,因而又有“桥山巨龙”之称。黄帝陵景区主要有两处参观的景点:黄帝陵与轩辕庙。

随着导游的指点,从盘龙庙往南眺望,见桥山主脊与对面的印台山(相传为黄帝的玉玺大印所成)之间形成一条“风水”轴线。黄帝陵坐桥山之巅,负阴抱阳,沮水(河)如带,三面环绕,四周众山肃立,左右护卫,那些庙台楼阁和各种建筑物都在风水线上。盘龙岗是龙头,两侧空地似龙睛,龙口大张,龙舌卷曲,我们拜谒的黄帝陵巧处在舌中心位置,如龙口所含珍珠。而桥山两侧的龙湾,风岭形成龙的前爪向东西伸展。最神奇的是,在“龙头”两边对称的位置上,也就是陵的前面左右方,矗立着两棵无叶古柏,右边一棵高约7米,左边一棵高约9米,其纹络呈麻花状旋至末梢,虽历千年而不朽,用手触摸,感觉冰凉。人们说这是一对“龙角柏”。最后,导游象作总结一样说:站在我们这个位置,南山有“卧虎回视”,东山有“栖凤长鸣”,西山有“万年寿龟翘望”。古人谓龙是四灵之长,虎是兽中之王,龟为甲虫之首,凤为百鸟之冠。一座桥山,龙虎龟凤,人间的吉祥之物,应有尽有,不愧为人文初祖的安身之所,我们怀着朝圣般的崇敬、虔诚的心情到此朝拜。

从“神道”返回往右拐,我们来到轩辕庙。轩辕庙始建于汉代,那时建造在桥山西麓,唐代宗重修,宋太祖开宝五年移置于现在这个地址,即“桥山巨龙”的龙尾上。近几年,海内外华人捐资、中央拨款进行重修,才有了现在这个规模。轩辕庙居北面南,背靠桥山龙背,隔沮水河与印台山相望。庙院呈长方形,长139.8米,宽83.3米,总面积17.3亩。庙内布局严谨、规范,整个建筑以庙轴线进行。

庙前有一占地360亩的印池,是利用沮水河的古道改建而成,印池之中,筑有人工岛,桥山倒影,山水相连。碧波荡漾,饶有情趣。在干旱少雨的陕北黄土高原,是一处难得的景观。

庙前区的入口广场占地10 000多平方米,是拜谒黄帝陵的起点,整个广场是用陕西秦岭山下蓝田县的天然大块河卵石5 000余块铺砌而成,象征我中华民族自黄帝以来五千多年的历史。

站在广场所看到的轩辕庙山门,是汉代的建筑风格。正门上方悬挂匾额,上书“轩辕庙”三字,进入庙内,左前方有黄帝手植柏树,树高19米,胸围11米,七人合抱有余,为“世界群柏之父”。历5 000年之世尘,亦根深叶茂,荫泽大地。再往前20余米,又有一古柏,树身斑痕密布有序,似有断钉在内,纵横成行,旁有一牌说明:汉武帝巡视朔方返还都城时,曾在此休息,挂甲于此树,名曰挂甲柏。

离轩辕柏不远处,立有“香港回归纪念碑”董建华先生亲自为纪念碑题写:“香港回归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为“香港回归纪念碑铭”。

沿中轴线,有诚心亭、碑亭。诚心亭是供前来祭祀的人们在此都要整理衣冠,平静心静,深怀至诚,缓步前行,直至“人文初祖”祭祀大殿前。祭祀大殿建于方形平台之上,大殿中央上悬匾额“人文初祖”四个大字,殿内有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二先生捐资8万元人民币制作的轩辕黄帝墨玉浮雕像,五色彩带,垂梁而下,显得肃穆庄严。这里红烛高照,香烟缭绕,人们行至此地都会顶礼膜拜。在碑亭明柱上有对联一幅,上书:纵横三万里,上下五千年。在碑亭内,存放着孙中山先生1912年为前来祭祖的代表团题写的“祭黄帝陵词”、毛泽东1937年4月5日为黄帝陵亲笔撰写的祭文、蒋介石1942年题写的“黄帝陵”等三块石碑。

轩辕庙东侧有一回旋式长碑廊,是香港同胞黄茂雄先生捐资10万元人民币所修建。碑廊内存放石碑50余幢,均系历代祭文,重修碑记及名人题词、赋诗。庙内在一边长0.74米、宽0.6米的青石之上,刻磨着相传为黄帝的一双硕大的脚印,其长度为0.52米,游人叹为观止。

谒陵归来,有一种历经一次历史“洗礼”的轻松与愉悦。我们这些龙的传人与龙的故乡――五千年的“血脉”息息相通。

(作者单位:宜春市审计局)

作文七:《2013祭黄帝陵文》300字

祭黄帝陵文省长 娄勤俭 惟公元二零一三年四月四日,岁次癸巳,节届清明。金蛇起 舞,玉宇澄清。华夏苗裔,共献至诚。恭祭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曰: 伟哉始祖,立极恢宏。肇造文明,开辟鸿蒙。武以止戈,四方 遂宁。文以治世,天下化成。绵绵瓜瓞,播迁寰中。五千年文明辉 煌,九万里江山巍峨。 回顾壬辰,华夏龙腾。航母护海疆,神九遨太空。十八大凝心 聚力,建小康深化改革。树崇俭之新风,尚务实之美德。科学发 展,厚养民生。两岸四地,携手共襄,四海龙脉,同宗同梦。蒙初 祖之德佑,赖中华之栋梁。民族复兴,可期可待。 仰桥山巍巍,俯沮水泱泱。吾祖功德,日月之光。大礼告成, 伏惟尚飨!—西元 2013 年 4 月 4 日于陕西省黄陵县

作文八:《黄帝陵简介》1400字

黄帝陵简介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生活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他合炎帝、败赤尤,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领尊先民们始制衣冠、造舟车、定算数、创医学、定音律、重农耕、养蚕桑,发明了指南车,建立了夫妻制,结束    开始了文明先河。黄帝列为五帝之首,被尊为奠基文明、肇造华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即指由黄帝纪元开始。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仙逝以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黄陵县也因此得名。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总面积600余公顷,沮水环绕,山丰土沃,拥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尤余株,是全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座四季长青、风景独特的绿岛奇观。黄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民族圣地,是个万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祭祀黄帝活动自古使然,上古时代人们将黄帝作为万能的天帝来祭祀膜拜。据文献记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岁岁祭祀黄帝陵,并逐渐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祭祀制度。陵庙内现存的百余通碑刻、千余篇祭文、万余棵古柏无不彰显着千朝古代,不分民族宗派,上至帝王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对始祖轩辕黄帝的崇敬景仰之情。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祭黄陵,曹植的《黄帝赞》,唐建宋迁的黄帝庙、唐诗宋词中赞颂黄帝的传世之作,元代保护古柏的法令,明代免税的法令和设置的五品护林官,清代见诸于史料的皇家祭祀33次,国父系中山、一代传人毛泽东那气壮山河的传世祭文,蒋介石、郭沫若、邓小平的题名题词都洋溢着历代炎黄子孙皆以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深感自豪和骄傲的情怀。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尊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贾广林、吴官正、李长春等同志都亲临黄帝陵谒陵祭祖。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党、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华、著名影星成龙等知名人士也先后前来祭祀黄帝陵,栽植纪念柏。每年清明、重阳的祭祀活动,都是官商军民、同胞侨胞数万人集聚黄帝陵,共成始祖恩德,抒发民族精感的民族盛典。 黄帝陵以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深厚的人文资源,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自春秋战国至今,先后重修、整修黄帝陵五十四次。特别是在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同志的倡尊和开怀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下,1992年至2004年历代最大规模整修黄帝陵工程相继完工,黄帝陵的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雄厚、肃穆、庄  的宏伟气势赫然展现。 黄帝陵景区包括黄帝陵园和轩辕庙两个景点。黄帝陵园位于古柏掩映的桥山之巅,园内有汉武仙台、祭亭、墓冢、龙驭阁等景点;轩辕庙谷称黄帝庙,是供奉和祭祀轩辕黄帝

的场所,座落于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东,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依次为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祭祀广场、轩辕殿。古柏大院中有誉为世界柏树之冠的“黄帝手植柏”和世界柏树之奇的汉武帝“挂甲柏”,有陈列历代记事、祭祀碑刻百余通。古柏大院西院建有文物、书画、祭祀文化展室及演艺大厅。 黄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头第一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民间文化旅游示范区。黄陵县被确定为中国黄帝陵祭祀文化之乡,黄帝陵祭典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今,黄帝已成为文明开元的象徵。黄帝陵已成为跨越时空,维系民族情感的强大纽带;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面旗帜;已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心驰神往、寻根祭祖的神圣殿堂。守陵儿女热切期盼全世界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前来黄帝陵谒陵祭祖、旅游观光。

作文九:《初拜黄帝陵》900字

桂林,我游过三次,真是山水甲天下。可作为老陕的我,却没有拜谒过近在咫尺的天下第一陵―黄帝陵。直到前年秋天,我才在西安工作的侄女艳艳的特邀下乘专车去黄帝陵寻根祭祖,拜谒黄帝陵。

刚到黄帝庙,我就被桥山的风水宝地吸引住了。映入我眼帘的是从天而降的绿色海洋、满山古柏、郁郁葱葱。据导游小姐说此山上生长着八万多株古柏,其中,千岁以上的占五分之一。由此可以说,黄帝陵古柏是我国生长最早、面积最大、环保最好的天然人造林之一。

进了庙门,一颗粗大茂盛的古柏映入我的眼帘。真像健谈的侄女在车上说的那样惊人!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七搂八扎半,疙里疙瘩还不算”。你说粗不粗?我在惊叹中走到已有五千年的“黄帝手植柏”前,见几个奇装异服的老外正在打量这棵古柏,据说那几位老外是林业行家,经考察认为这棵古柏是“世界柏树之父”。当然,这棵古柏就成了黄帝庙亮丽的奇观,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在此摄影留念,真是“黄陵古柏甲天下,八万余株皆挺拔,黄帝亲栽手植柏,古柏之父就是它。”

黄帝庙内还设祭碑厅,记载着历代帝王、伟人、名人拜谒祭祖活动的大量碑文。其中,有孙中山先生1912年元旦以大总统名义写的一首“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气壮山河石刻祭祖词,至今仍完好地保留在黄帝庙亭里。也有毛泽东、朱德合写的《祭陵词》。“……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此外,港澳回归后由董建华、何厚铧分别题写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以及台湾爱国名人邱逢甲抗日事迹和他专程拜谒黄帝陵撰写的《叶落归根》等8首诗文。邱逢甲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他坚信“台湾一定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1984年5月,美籍华人李政道也专程来黄帝陵祭祖,写下了“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的词句。

纵观历代帝王拜谒天下第一陵的轩辕黄帝陵的大量诗文,使我联想到,“自古中国一条龙,龙的祖先在黄陵”的歌词,启悟我们切不可忘记一脉相承的祖宗。因为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自豪感和凝聚力的纽带。虽说海峡两岸阻隔50年,但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个根系、一个祖先,所以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络绎不绝地来黄帝陵寻根祭祖,让龙的传人凝聚在一起,年年岁岁祭龙祖,世世代代谒黄陵。

作文十:《黄帝陵风光》400字

ﻺPyﻼ~6idu

5Gﻹeﻯ[-t_Q

YJC'Vaﻦ L'

>b5LﻮDl;b&

TQﻹ﻽lH64Qb

ﻲ>Ls.S5iH

﻾ﻥ_O w&)s>

5^rﻧﻣ*ﻴyﻢﻤ

ﻺ7~ﻧ:sa)ﻱW

ﻼDﻱ2yc0ﻰ?d

LiﻺM{ﻡﻮJ

#HAﻸﻲZﻱnsK

[\>4.i\^w

L2ﻲ)S\Kﻡﻱ

#e)ﻣy*[1dﻷ

o)Bﻤ 9Aﻶﻳ

ﻢk=ﻸRﻱTﻳ?w

iﻵﻼ?ﻡW,aJD

OsMI_"Yﻺeﻡ

ﻥ>fipad!ﻸ.d]8

VDﻴQBmCY}7

{ﻣ ~M"9Rq#

Gq0_%C:ﻶ*=

;Wgﻮ8g&ﻥxf

N9NﻣG(﻽]ﻰ:

1kSﻲ:$ 2%`

nL{TWBﻧ

gﻢ.3W6?we2

R﻾ﻧCir>ﻲ%J

@V|8l 'KF﻾

tdA%Wﻶ-ﻸX2

i]5ﻰ"Y*(Hx

fA6LZ8ﻮﻤ/ﻮ

<XﻷsK[rs<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