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设计 > 武昌起义手抄报 《关于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手抄报评比的通知》600字

武昌起义手抄报 《关于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手抄报评比的通知》600字

时间:2019-11-21 10:10:1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手抄报评比的通知》600字

关于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手抄报评比的通知

各系、校区:

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一直还在路上。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历史功绩,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团委联合基础理论教研室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手抄报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手抄报内容: 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主题,采自由创作的方式,通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辉业绩,弘扬民主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二、手抄报评选:

院团委、基础理论教研室的老师对手抄报来稿进行评选。分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并对获奖作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参赛对象: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各系、校区学生,以个人为参赛单位。

四、手抄报要求及版权归属

1、手抄报于2011年11月16日前以系、校区为单位交至院团委。

2、规格:统一为A3纸,四边各留出2CM;

3、排版:做到报面整洁、美观、活跃,图文并茂,题目富有特色且鲜明;

4、书写:文字内容统一用黑色钢笔或黑色中性笔书写,书写端正,不能涂抹;

5、绘画:可用水彩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勾线笔、颜料等;

6、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参赛者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7、已出版或已经在媒体上(含网络)发表的作品不可参与此次活动。

注意事项:请在手抄报的背面注明系、校区、班级以及姓名。

院团委

2011年10月19日

作文二:《辛亥革命手抄报策划书》800字

“我与祖国共奋进”之手抄报宣传活动策划书

活动简介:今年是辛亥革命101周年,为加强同学们的爱党意识,为鼓励我院12.11级同学团结互助、奋发学习,与祖国共奋进,学习部决定举办手抄板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本次手抄报比赛,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同学们对书法、绘画、文学等技能的学习热情,和对党的关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开阔学习的视野,同时,扩大我院在校内的影响。

活动主题:我与祖国共奋进

活动时间:2012年十月

主办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活动说明:

1.纸张规格统一为4开纸(即A3纸)。

2.可组队参赛,但每队不可超过4人。

3.可以以中文版、英文版或双语版的形式刊出。

4.手抄报名称:自定,要求简明、贴切(不能用“手抄报”来命名)。

5.版面组织无要求。

6.版面制作可使用手抄文字和手绘插图或贴图。

7.版面制作用笔可任意选择,但铅笔除外(不包括彩色木铅笔),作图用笔自备。

特别提示:作品需围绕纪念辛亥革命101周年展开,内容丰富积极健康,形式不拘,主题突出;可附带自制手抄报创意说明;用色协调、版式美观、图文布局合理;标题制作醒目、大方。

评分参考:

1.报纸的主题

2.选取文章的内容,若文章为原创作品则将有相应的加分

3.排版、字体、手绘插图

4.整体效果

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

1)宣传:通过会议通知本党支部各成员活动相关事宜。

2)报名参赛:在会议中直接提交各参赛小组成员名单。

2、活动中期:

参赛选手制作手抄报

将作品交到本支部书记处进行评选

3、活动后期:

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开会进行相关表彰事宜。

4、注意事项:

1)、海报尽可能持久的保留,避免被覆盖。

2)、做好人员配置并与其他支部进行协调。

3)、活动期间做好工作记录。

4)、所有费用一律以发票作为报销凭证。

5)、要提前准备好展板及桌椅。

6)、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

活动经费预算:

奖品一等奖价值30元,二等奖20元,三等奖10元,总计60元。

作文三:《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5200字

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背景变革之道: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文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满汉种族问题,因清初长期的盛世,在文字狱的压抑以及剃发制度的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到了1890年代以后,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

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此外,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清朝末年,以八旗、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总评:立宪与新政成了催命符。革命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团体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政治主张:民族革命VS民主革命 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江山,建立共和体制等。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成立于1904年2月15日的华兴会的政治主张是“驱逐鞑虏,复兴中华”。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认为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被认为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被认为是民生主义。但是革命党在宣传政治主张时,更多地是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这样能够煽动起民众的反满情绪,更重要地是能最大程度上的团结各种力量。至于清朝覆灭后,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进行什么样的社会改革,当时的人都认为等取得成功以后再考虑。发展历史 陈天华18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孙中山于1895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闻名国际。杨衢云则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1900年,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1901年,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广东籍留日学生遂请冯斯欒、郑贯一、李自重、王宠惠、冯自由、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1904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日俄战争),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

年10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著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衞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同盟会在1907年虽曾一度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衞、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1906年2月,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馀人。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1906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学团体,1909年又组织成立南社,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1907年7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刘揆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共进会是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阶层和群体 支持革命的力量有很多,包括留洋回国的学生及知识分子、会党群众、海外华侨、新军、农民、游民、外国人等。新兴知识阶层以留洋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为主体。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兴办新学并鼓励留学,很多年轻士子或进入新式学堂,或留洋学习。在陶成章的倡导下,很多士子捐官学军,到日本学习军事,如徐锡麟等。1900年代,中国出现了留日热潮,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已经累计万人多,在日本留学生周围,集结了一大批反清中坚力量。1908年起,革命党人将发动群众起义的重点转向新军。革命党人在新军内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向士兵进行革命的宣传。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投入当时兴办的新军当兵,成为新军中的有生力量。文学社社长蒋翊武和许多骨干如刘尧澄(刘复基)、詹大悲、王宪章、张廷辅、蔡大辅、王文锦都是投营当兵的青年。后来组织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很早就同新军建立了联系。除了中国人及华侨外,支持及参与辛亥革命的还有部分外国人;当中以日本人对中国革命的参与最为积极。不少革命组织都是在日本成立和运作;而中国同盟会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合下在东京成立,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会成为会员(甚至包括日本社会思想大家北一辉,后于日本二二六事件后被判死刑)。在多次革命起义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参与,部分更在起义过程中牺牲。宣统三年(1911年)5月所成立的内阁竟然是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3名内阁成员中有8名是满族其中还有5名是皇族,该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这样的结果更使立宪派人士大为失望。也因此种下在武昌起义之后,各省士绅由支持立宪转而附和并支持革命。点击本文《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中的图片可以查看原图。

作文四:《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5200字

亥革命手抄报资料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背景

变革之道: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

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

满汉种族问题,因清初长期的盛世,在文字狱的压抑以及剃发制度的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到了1890年代以后,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

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清朝末年,以八旗、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总评:立宪与新政成了催命符。

革命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革命团体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 政治主张:民族革命VS民主革命

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江山,建立共和体制等。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成立于1904年2月15日的华兴会的政治主张是“驱逐鞑虏,复兴中华”。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认为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被认为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被认为是民生主义。

但是革命党在宣传政治主张时,更多地是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这样能够煽动起民众的反满情绪,更重要地是能最大程度上的团结各种力量。至于清朝覆灭后,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进行什么样的社会改革,当时的人都认为等取得成功以后再考虑。

发展历史

陈天华18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孙中山于1895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闻名国际。杨衢云则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

1900年,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1901年,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广东籍留日学生遂

请冯斯欒、郑贯一、李自重、王宠惠、冯自由、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

1904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日俄战争),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著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 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衞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同盟会在1907年虽曾一度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衞、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906年2月,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馀人。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 1906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学团体,1909年又组织成立南社,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

1907年7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刘揆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共进会是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

阶层和群体 支持革命的力量有很多,包括留洋回国的学生及知识分子、会党群众、海外华侨、新军、农民、游民、外国人等。

新兴知识阶层以留洋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为主体。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兴办新学并鼓励留学,很多年轻士子或进入新式学堂,或留洋学习。在陶成章的倡导下,很多士子捐官学军,到日本学习军事,如徐锡麟等。

1900年代,中国出现了留日热潮,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已经累计万人多,在日本留学生周围,集结了一大批反清中坚力量。

1908年起,革命党人将发动群众起义的重点转向新军。革命党人在新军内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向士兵进行革命的宣传。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投入当时兴办的新军当兵,成为新军中的有生力量。文学社社长蒋翊武和许多骨干如刘尧澄(刘复基)、詹大悲、王宪章、张廷辅、蔡大辅、王文锦都是投营当兵的青年。

后来组织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很早就同新军建立了联系。

除了中国人及华侨外,支持及参与辛亥革命的还有部分外国人;当中以日本人对中国革命的参与最为积极。不少革命组织都是在日本成立和运作;而中国同盟会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合下在东京成立,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会成为会员(甚至包括日本社会思想大家北一辉,后于日本二二六事件后被判死刑)。在多次革命起义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参与,部分更在起义过程中牺牲。

宣统三年(1911年)5月所成立的内阁竟然是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3名内阁成员中有8名是满族其中还有5名是皇族,该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这样的结果更使立宪派人士大为失望。也因此种下在武昌起义之后,各省士绅由支持立宪转而附和并支持革命。

作文五:《辛亥革命的定义》2400字

辛亥革命的定义

所谓“辛亥革命”,确切地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这一革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但却不能简单地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它始自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延及同年11、12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的建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4.清政府腐败无能,加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抗税斗争和收回权益的斗争爆发 ,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涨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

在政治方面,更定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刑罚及“预备仿行宪政”等

在经济方面,努力振兴各项实业,主要有发展垦殖业、奖励民族工商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及兴办交通、矿业、金融事业等

在军事方面,废除旧式武科科举、举办武备学堂、裁减旧军、编练新军、举办警政等

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与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及大力派遣留学生等。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派代表:孙中山

改良派(立宪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关系

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存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两派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者开脱罪责,认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我哉!”两派都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两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民主建政的全部。

革命派和改良派代表着同一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这个阶级在政治上的两翼:左翼的革命派希望用革命阵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右翼的改良派希望不冒革命风险为自己争得较好的境遇。两派的分裂和对立,正是中国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表现。

论战的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这场激动人心的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当时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战,反满——革命——建立共和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联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925年 享年59岁),学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仅仅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三个月后,代表旧势力的袁世凯极其领导的北洋军便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在政治上,他恢复帝制;在经济上,他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他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潮。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独立、民主、共和”一去不复返,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革命纲领具有模糊性,最终导致革命主体的复杂性。以同盟会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甚至幻想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第二,此次革命在后期脱离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其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团结一切革命力量。从革命政党内部来说,成分复杂、派系繁多、矛盾尖锐。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作文六:《辛亥革命的东西》8800字

“忆辛亥,祭烈士”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

“忆辛亥,祭烈士”主题团日活动

二、活动背景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遥想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武昌,举起了革命的大旗,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以孙中山先生为先驱的革命党人,为了开创一个“民主、民权、民生”的时代,浴血奋战着,一小部分人成功了,他们名垂青史;更多人牺牲了,但他们有着一个让我们敬仰的名字——“烈士”!他们有的为我们所熟知,有的却默默地淹没在历史中,但不熟悉却不意味着忘却,这次,我们要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时,去祭奠这些伟大的人们。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本次活动由支部全体成员参加,在烈士公园举行,各成员秉承团结友爱精神,勿忘先辈情怀的宗旨,通过介绍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参观烈士塔、烈士长廊、烈士纪念堂,进行辛亥革命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既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同学们领略烈士的风采;同时也使同学们在一个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学习历史、勿忘国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更加努力。

四、活动时间

2011年10月19日下午2点半到4点(普及辛亥革命知识)

2011年10月20日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去烈士公园)

五、活动地点

外院305  长沙市烈士公园

六、活动对象

外国语学院10级日语二班团支部全体成员

七、活动形式

本次活动以普及辛亥革命知识,参观烈士塔、烈士长廊、烈士纪念堂,进行有关辛亥革命知识竞赛的形式举行。

八、活动流程

(一)            准备阶段

1、召开支部会议,讨论本次团日活动的可行性,并明确分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宣传委员许雪莹通过QQ、短信,下寝等方式宣传该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调动同学参与积极性

3、组织委员李依负责调查好乘车路线并预定好场地

4、生活委员谢琼波负责组织人员采购所需物品

5、团支书鲁佳丽及宣传委员许雪莹,精确策划活动当天所需进行的活动

6.班长吴婷廷负责找知识竞赛需要的题目。

7. 肖宇彤、黄毅负责购买竞赛所需奖品

8.博客联络员制作有关辛亥革命知识的PPT

(二)实施阶段

1.博客联络员李玉琳通过PPT的展示向同学们讲解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

2.组织支部成员在预定地点集合

3、有组织的前往烈士塔、烈士长廊、烈士纪念堂进行参观。

4、进行知识竞赛,将同学分为两组,以比赛从形式宣传革命历史知识

5、聚餐阶段:支部成员围坐一团,畅谈大家对大学生活的感想,对未来的展望。在琐碎言语中达到彼此了解的目的

6、集体拍照留念

(三)总结阶段

1、返校后召集支部成员撰写活动感想,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2、团支书鲁佳丽撰写活动总结。

3、宣传委员许雪莹撰写活动新闻稿发布到班级QQ群。

4. 博客联络员李玉琳把活动图文发在博客上,加强活动影响力。

九、活动预算

车费:62元  奖品(阿尔卑斯糖):15元

合计:77元

十、注意事项

1、切实明确安排人员负责支部成员往返途中的安全问题

2、任务分配落实到个人,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安排好活动小记者,进行拍照、新闻撰写等工作

4、做好后续工作,注意团队离场时垃圾的清理,以保护环境

活动意义

以“重走辛亥路”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让我们重温了100年前唤起国民爱国热情的辛亥革命,重走辛亥路,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增强了团员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党史知识竞赛,增加了团员们对党史党情的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任重道远且义不容辞。谨以此次团日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们最崇高的敬意。

活动背景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为了充分调动我团支部团员的积极性、务实性和创新性,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引导团员们理性爱国、甘于奉献、善于创新,我团支部组织了以“重走辛亥路”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会议目的:

1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通过开展入党党员民主生活会,对近代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帮助党员同志们的提高知识记忆,学习先辈们的永不言败、坚持革命的伟大精神。

2 分享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希望党员同志们以及当代大学生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兴中孙中山 ▪ 陈天华 ▪ 杨衢云 ▪ 杨鹤龄 ▪ 陈少白 ▪ 尤列 ▪

会 陆皓东

华兴黄兴 ▪ 宋教仁 ▪ 章士钊 ▪ 刘揆一  会

同盟

革命人会

士 光复蔡元培 ▪ 陶成章 ▪ 秋瑾 ▪ 徐锡麟 ▪ 龚宝铨 ▪ 章炳麟 ▪ 会 熊成基 ▪ 陈魏  共进张振武 ▪ 焦达峰 ▪ 孙武 ▪ 熊秉坤 ▪ 伍廷芳  会

文学蒋翊武 ▪ 刘复基 ▪ 张廷辅 ▪ 胡瑛  社

邹容 ▪ 陈其美 ▪ 徐宗汉 ▪ 林觉民 ▪ 廖仲恺 ▪ 谭人凤 ▪ 其他林森 ▪ 唐绍仪 ▪ 咸马里 ▪ 阎锡山 ▪ 胡汉民 ▪ 赵声 ▪ 成员 陈炯明 ▪ 郑祖荫 ▪ 蔡锷 ▪ 汪精卫  革命黎元洪 ▪ 吴兆麟 ▪ 何贯中 ▪ 李济深  军

执政光绪帝 ▪ 慈禧太后 ▪ 隆裕太后 ▪ 爱新觉罗·溥仪 ▪ 爱新觉皇族 罗·载沣 ▪ 爱新觉罗·载洵

立宪康有为 ▪ 梁启超 ▪ 谭嗣同 ▪ 严复  派

清政府 出洋戴鸿慈 ▪ 端方 ▪ 李盛铎 ▪ 尚其亨 ▪ 爱新觉罗·载泽 ▪ 绍英  大臣

镇压萨镇冰 ▪ 荫昌 ▪ 博尔济吉特·瑞澄  军

北洋袁世凯 ▪ 段祺瑞 ▪ 冯国璋 ▪ 徐世昌 ▪ 吴佩孚 ▪ 曹锟 ▪ 张勋  军阀

没有孙中山先生,我们的汉家儿郎有可能头上还是留着‘东业病夫’的辫子;穿着蜈蚣马褂;头戴瓜壳帽!或者中华已无存,国人变成亡国奴!!琉球和锡金及所谓的缅甸禅邦中华果敢人就是现实版的亡国奴!!!

革命尚未成功,同事仍需努力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和传承辛亥革命精神,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爱国热情,文学院于近日开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团日活动。

主题团日活动紧密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辛亥革命》、《第一大总统》、诗歌朗诵、图说辛亥,召开辛亥精神讨论会等方式,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于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

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同学们对历史的认识,增强了历史责任感。辛亥志士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为百姓谋福祉的爱国精神让同学们深受教育和感动,纷纷表示将会把辛亥革命精神化作学习、生活、工作的强大动力,争当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10月9日晚7时,文化传播学院新生各班举办了以“唱响红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文传学院团委书记郭英俊到场与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夜晚。

各班首先组织同学们共同学习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试题》,重温了许多历史事件,认识到纪念辛亥百年正是对先烈和志士们敬仰和怀念的表达。随后,一场辛亥革命知识答题活动使大家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历程和风云人物。最后,大家以唱歌、跳舞、朗诵的形式宣传辛亥革命精神。《军中姐妹》《故乡的云》《我的中国心》等一首首红歌唱的气氛活跃、兴致高涨。郭英俊书记一首《军港之夜》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此次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对辛亥革命精神的认识产生了升华。

在本次活动中,各团支部紧紧地围绕“振兴中华矢志不渝”这一主题,以相关视频播放及PPT展示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并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中心,通过诗朗诵、智力竞答、书写个人学年梦想、讨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了辛亥革命之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主人翁精神。

据了解,学院将陆续开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征文大赛等相关活动。

团日活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为了充分调动我团支部团员的积极性、务实性和创新性,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引导团员们理性爱国、甘于奉献、善于创新,我团支部组织了以“重走辛亥路”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1年6月10日

三、活动对象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0级汉语三班团支部所有成员。

四、活动形式

1、纪念国父孙文——6月10日早乘车前往中山陵风景区,后徒步前往中山陵主陵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后因中山陵当日闭馆,只在天下为公祠下留影纪念。随后前往中山书院参观。)

2、重走辛亥路主题班会——6月10日下午在文心104召开以“重走辛亥路”为主题的班会,以辛亥革命历程、重要人物、辛亥革命意义为线索,展列出众多图片并附上简单的注释,让同学们重温历史,铭记先烈。历史从来不应被遗忘,铭记过往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职责所在。班会的第二部分是党史知识竞赛,各同学积极参加,踊跃答题,现场气氛活跃。

五、活动总结

1、记录、整理及收集团员青年们的活动感想,并举行研讨会分享大家的看法以及今后的打算。

2、上传活动照片,及时更新班级主页。

六、活动意义

以“重走辛亥路”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让我们重温了100年前唤起国民爱国热情的辛亥革命,重走辛亥路,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增强了团员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党史知识竞赛,增加了团员们对党史党情的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任重道远且义不容辞。谨以此次团日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们最崇高的敬意。

九州辛亥百年杰,半壁东南三楚雄,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10月24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班、工商管理和金融七班的同学在学海楼举行了以“学习辛亥革命精神,不忘百年辛亥路”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近一百五十人参与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大家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学习和弘扬了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活动在《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拉开了序幕,电影生动再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虽然只是截取了一小段,但还是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百折不挠,坚强不屈、顽强奋斗的精神。电影结束后,在宋波、李依姗的主持下,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是由市场营销班的三名同学向大家介绍了电影的主要人物,从孙文到林觉民,辛亥革命的历程仿佛就在大家面前展开,他们的一生传奇而精彩。而庄琪琳和王浩同学的情景再现更是掀起了本次活动的高潮,他们两人分别扮演了历史上前线赴死的革命战士黄兴和传播思想的先驱分子孙中山。他们为共同信仰而奋斗,这个信仰就是孙文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活动的第三项,是由工商班给大家带来得革命先烈鲜为人知的故事,大家在感受先烈们大义凌然之气时,也感受到了先烈们柔情可爱的一面。

在活动的尾声,金融班的同学给我们带来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他在小爱中领悟了大爱,在起义之前就抱着必死的决心,但在这时,还是忍不住想要写一份遗书给自己的至爱。同学们在《与妻书》中,感受到了一个革命者对家人的不舍与依恋,感受到了一个革命者的平凡与伟大。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辛亥革命自武昌首义迄今已经一百周年了,一百年前的革命时代,多少革命烈士的壮烈牺牲,多少思想先驱的从容赴死。而一百年后的改革时代,辛亥革命仍是也将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商学院)

2011年4月9日下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在体育馆北门开展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系列团日活动。此次活动以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      本次活动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很多过路的同学都停下脚步,倾听着讲解员讲解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然后,认真的填写关于中国共产党及辛亥革命的调查问卷。并且,写下了自己对伟大祖国母亲的寄语。还表示,一定会谨记历史,发扬革命精神。认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本次展示活动,旨在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集成革命先烈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应用于学习之中,拓宽了大学生视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完善大学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才,为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4月23日上午,经济系10级会审一班团支部组织一次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大家在团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山陵。活动中,同学们经过中山陵牌坊,陵门,牌亭,并进入祭堂瞻仰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大家被革命先驱所提出的“博爱”、“天下为公”等坚定信仰与爱国信念所震撼。通过参观众多文物古迹,同学们在欣赏着园林的美景的同时,感叹历史风云,深思历史给我们的启迪。

本次活动不仅给了大家瞻仰一代伟人的机会,更加强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相信大家会更加努力学习,创先争优,争当一名优秀的青年学生。(郑访贤 文)

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深刻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北外俄语学院团总支组织俄语学院本科各年级团员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

10月15日早上8点,俄语学院一行来到了国家博物馆,步入复兴之路主题展厅。一进入展厅,同学们就被那些逼真的场景所震撼。复兴之路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回顾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样一个宏大深刻的思想主题。 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各个部分展厅,浏览了展出的宝贵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感受到了不同时期中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通过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

本次活动是北外俄语学院团日活动的有益探索,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多种多样、形式新颖、主题丰富的团日活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北外俄语学院团总支的一贯工作理念。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一次极富内涵而意义深远的活动,大大提升思想境界,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经过这样思想升华,同学们将在日后的学习工作更加努力,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10月24日,建筑工程学院“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团日活动在建工楼409、506如期举行。我院11级土木一、二班全体学生

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团日活动打破以往的形式,大家用小品、朗诵、歌声等形式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辛亥革命。除此之外,团支部同学还为大家播放了精心制作的PPT以及相关电影。受此气氛的影响,大家纷纷发表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以及自身的感想。活动在一首红歌中结束。 此次团日活动,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自己所传承着的光荣感、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团员自身素质,培养其爱国精神,磨练意志,促进团支部建设,加强班团协作。

活动主题: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活动形式:参观张自忠烈士陵园、知识竞答、写活动感想

活动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增强团员同学对辛亥革命史的认识,增加班级凝聚力。

活动过程:

本次团日活动的时间:2011 年 10月 14 日时间 地点:重庆北碚张自忠烈士陵园  人数:40人

上午九时许,我们来到了张自忠烈士陵园,同学们神情严肃,列队缓缓走进烈士陵园(我班同学在烈士陵园外合照)庄严而令人敬畏的烈士陵园给同学们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张自忠英雄的高大身影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首先全班同学在学生代表王昭然的带领下在张自忠先生的墓前进行了庄严地宣誓,接着,同学们手拿鲜花依次给烈士献花,然后全体同学为烈士鞠了深深一躬。在墓前同学们神色庄重,表情严肃,表达着对张自忠烈士的崇佩之情。接着,我们走到烈士花园,在烈士花园学习了辛亥革命的革命史,同学们认真学习着,头脑里闪现着革命的一个又一个画面,有的激动,有的伤心。学习完革命史之后,开始了革命知识竞答环节。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竞答,气氛活跃。最后同学们自行参观了张自忠烈士纪念馆,观看了关于张自忠先生事迹的纪录片,大家都为之震撼不已。回到学校之后,大家都积极写学习感想,发表到班级博客。

意义:

这次团日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认识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认识到他们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为了抵抗外族的战争和侵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因此,在这个和平年代里,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牢记烈士的遗愿,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去实现先烈们未竟的事业,去创造祖国无限美好的明天!

一是开展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学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看辛亥革命记录影片、写辛亥革命感想等形式,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牢记历史、弘扬精神,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首义精神,宣传武汉作为辛亥首义之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我校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校纪委书记刘功成指导和校团委统一组织策划,我校各级学生组织和各学院学生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教育纪念活动,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在学校掀起了纪念辛亥革命的高潮。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访辛亥革命遗址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校团委的统一指导下,各学院重访辛亥革命遗址,深切缅怀和追忆革命先烈。

10月8日,环境工程学院党团员代表寻访了蛇山、烈士祠、抱冰堂等部分辛亥革命遗址,以宣传板、问卷等形式对百年辛亥进行了宣传。10月10日下午,会计学院100多名学生来到有“文谷”之称的武昌楚天181创意产业园,参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举办的《辛亥革命百年全球华人书画作品展》。电子电气学院学生党团员代表到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缅怀革命先烈,学习英雄事迹。此次重访辛亥革命遗址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不断提升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生座谈会

10月10日,由校团委主办、学生联合会承办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学生座谈会在阳光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103活动室举行,校纪委书记刘功成,校团委书记、学工部部长高建勋教授出席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围绕辛亥革命和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进行了热烈

深入探讨和交流,畅谈武汉首义成功的历史轨迹和历史必然,热议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座谈会上,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个人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从我做起,担负责任,不辱使命。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特色团日活动

10月10日晚,校团委支部联系班级电子电气学院电气1102班举办“辛亥百年”主题班会在阳光校区03-514举办,校团委副书记、学工部副部长刘欣出席,和同学们一起缅怀革命先烈,学习英雄事迹。10月11日,在南湖校区主楼门前,艺术学院用“活体雕塑”特色团日形式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各班级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纪念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明确了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定了理想信念,立志要不断创造无悔的青春业绩,为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缅怀革命先烈 与祖国共奋进”纪念辛亥革命PPT大赛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号召广大青年学习革命先烈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由学校开展 “缅怀革命先烈 与祖国共奋进”PPT大赛在阳光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各学院各参赛队伍从不同的角度,用同一种方式缅怀伟大革命先烈,赛后参赛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PPT制作和讲解的形式来再次回忆历史,感受更加深刻,立志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电影展播

电影中看百年辛亥。国庆放假期间,历史大片《辛亥革命》和反映辛亥革命历史题材的《十月围城》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放映,上千师生观看了这两部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影片。

10月期间的每个周末,大学生活动中心都将放映两部有关辛亥革命题材的电影,本次主题展播的影片创作形态多样化,艺术表达个性化,多角度展现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艰难曲折,表现了民族存亡危难时刻,中华民族肩负大义、奋起抗争的豪迈家国情怀。使得我校学子铭记近代史上国家和民族遭受的深重苦难,倍加珍惜现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美好光景,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此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让我校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跨时代意义,引

导了我校广大青年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促使广大青年学生传承革命先烈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刻苦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做时代有用之才。

作文七:《辛亥革命的启示》700字

辛亥革命的启示(读“1911大清国是怎么没的”有感)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意义,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有重大意义。

经过文艺复兴,欧洲在17、18世纪走向近代化,形成国民国家。19世纪,继非洲和拉丁美洲殖民地化之后,英法等国在亚洲积极推进殖民地化政策。这时,中国清朝已经开始走向衰弱,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直接遭到欧美列强的侵略,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状态,甚至面临像印度那样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危险。

在这样的形势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忧国之士奋起主张变革,分为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孙中山起初主张牺牲较少的改良主义,但此路不通便成为革命派。经过10次起义失败,终于1911年10月10日革命成功。1912年1月,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孙中山被推举为大总统。

因为革命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而改良主义牺牲较少,所以这些年来,革命主义不如改良主义之说盛行。但这种观点是以现实的和平环境议论革命与战争年代,是不顾历史条件的主观臆断。历史证明,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

尽管辛亥革命成功了,但当时的国内外条件迫使中国陷入长期分裂状态。

是国际政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国和印度等文明古国重新展翅的时期。对中国来说,将是海峡两岸共同振兴中华、对人类作出新贡献的100年。要达到这个崇高使命,就必须坚持在振兴中华的过程中实现和平统一

这就是以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思想积极绘制王道之蓝图。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第6讲说到,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之后,以固有的道德和和平为基础统一世界,实现一个大同之治。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在中国,不管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都将大同世界作为为之奋斗的目标,可见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作文八:《辛亥革命的认识》9300字

结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结果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此外,革命要成功就要:第一,要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要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制度。

2.由于力量不够强大,最后成果被袁世凯夺走

3.民主、革命等思想观念被人民接受

一、反满思想的普遍认同与国内民族革命

在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中,革命志士宣传得最多也最无歧义的无疑是其中的民族主义,即革命排满。随着清帝宣告退位,清朝的历史命运由此终结。若以反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了,革命先驱们大致完成了国内民族革命的任务。

不少论著为了突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价值与意义,认为孙中山一代民主革命先驱的反满只是手段,是革命者为了发动群众而从策略层面提出的,创建民国才是目的。倘若根据孙中山等人反满的实际意图及其实效,此论似乎还可进一步推敲。

孙中山等革命者的反满言行尽管是在为创建民国开辟道路,在客观上具有手段的作用,但他们并非只把反满当作手段,而是同时视为目的。《民报》的主要代言人汪精卫当年就曾郑重宣称:“以排满为达民族主义之目的,以立国为达国民主义之目的,此两目的誓以死达,无所谓以此为目的,而以彼为手段也。”《民报》的另一位重要作者朱执信针对梁启超误解革命宣传家陈天华的遗书中关于政治革命的见解,也强调说:“星台(陈天华字星台--引者)对于种族革命之观念,实为最后决心,一定不摇,以为目的,而非以手段。”

革命者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及至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即将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汉族出身的北洋军首领袁世凯将于下午通过形式化的选举接任之,孙中山即于“11时率各部及右都尉以上将校赴明孝陵行祭告礼,军士数万”,向“我高皇帝”祭告推翻清朝的“光复”之功。此举至少也反映了孙中山等人的一种潜意识,表明他们就是把反满作为革命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之一,而且非常重要。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J.Hobsbawm)认为:“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人类发明。'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modernterritorialstate)是息息相关的,若我们不将领土主权国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讨论,所谓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尤其我和葛尔诺都特别强调:在民族建立的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重要性,比方说,激发民族情操的各类宣传与制度设计等。将'民族'视为是天生的、是上帝对人类的分类,这样的说法实则是民族主义的神话。”此论对许多欧洲国家而言,可谓一语中的,对地域辽阔和族群关系比较复杂的近代中国却未必适应。由“夷夏之辨”所派生的既成观念与满洲军队入关后镇压汉人所留下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极端性的故事,以及清朝统治者在吸收汉文化与重用部分汉族官员的同时对绝大多数汉人所采取的压制与防范政策,就容易积蓄和强化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而且不乏历史优越感的汉人族群情绪,并且随时都有激活的可能。

自满洲劲旅直捣幽燕以降,满汉矛盾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是否就一定是趋于缓和,似乎还有待专题探讨。“一般而言,我们都颇能透过文献去了解知识分子的想法,可是,我们却很难透过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穿平民百姓眼中的世界”。至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许多文献

资料不难证明,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反满口号之所以一呼百应,就是因为国内民族主义颇有市场。震天价响的反满声浪并非全属人为地造势所致。

在反清革命大本营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尽管并非所有的“种族”观念就是反满的同义词,但反满民族主义所获得的共鸣的确非同一般。还在同盟会成立不久,浙籍官费留日学生沈祖燕致清朝军机大臣瞿鸿禨告密函即称:“盖受业痛恶该党,暗中略有布置,凡有举动,颇先知之。„„查革命党之阴谋,至为险毒,专以排满为主义,其中有虚无党专主暗杀。„„近两月来,其党羽由日本入京者甚多,其注意在谋逆,并与政府为难,不可不严加戒备。平时出入,固宜多设拥护,晚间尤须加意巡缉。„„更有甚者,该党平时蓄意与政府为仇,而尤切齿于汉大臣,以其辅政为不宜也。至其中有湘人,则更有大反对我函丈者,何则?若辈以曾、左、胡、彭削平大难,为残杀同种,斥为罪魁,今于吾师之辅政,实同此意。今此兆已萌,危机时伏,实有确知,并非耸听”。

同盟会骨干汪东的一段回忆也能说明问题。他说:“太炎的文辞渊雅,立论以经史为依据,这样就使当时的士大夫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震动。我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跟着祖父住在镇江府训导衙门里。我祖父已将近八十岁了,常常严厉教训我们不要为革命'谬论'所鼓惑。我却从别人手中弄到一本登载《驳康有为书》的《国民报》,偷偷地把他放在祖父桌上。祖父看见了,仔细读了一遍,便问我:'这是你拿来的吧?'我一口承认了,原准备大受斥责,谁知祖父却笑道:'这篇文章很有道理。'于此可见文字宣传,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因人说法,收效才大。”尽管成书于1903年的《驳康有为书》与早在1901年8月就已停刊的《国民报》之间不可能有何直接关联,很可能是回忆人误将章太炎的《正仇满论》当做《驳康有为书》,或者把刊载《驳康有为书》的《苏报》误做《国民报》,但并不影响我们了解汪东的祖父这一类士大夫从内心深处认同于反满的思想动向,值得关注。章太炎也说:“鄙人束发读书,始见《东华录》,即深疾满洲,誓以犁庭扫闾为事”。

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些动向也能说明问题。华兴会起义事泄时,堂堂在籍刑部侍郎龙湛霖的家中就匿藏着革命元戎黄兴这样的“钦犯”,黄兴得以从长沙安全转移上海,也离不开龙家子弟的精心打点。四川按察使赵藩非但同情川籍同盟会会员谢奉琦,还斗胆营救他。及至营救未果,他又愤而辞职。此举固然反映了皇权的神圣灵光在清朝的腐朽统治下已所剩无几,也同行为人潜在的民族意识不无关系。

曾经在《新湖南》中公开主张“离绝满政府”,“以排满与排外二重之刺激力,进入于汉种之心目”的杨毓麟虽已作为清朝考察宪政5大臣之随员,不再明显地站在反满革命立场,但他仍未忽视“满汉种界”这一基本事实。他在致出洋5大臣之一端方的私函中,即谈道:“夫满汉种界,乃历史事情之一节耳。过此以往,终必有浑融之一日,岂独满汉而已,即黄、白、棕、黑,亦必有浑融之一日,岂独黄、白、棕、黑而已,即生物界亦必有浑融之一日。当其未浑融之时,从历史事情而称之则曰满汉种界,固不必其无界也,历史事情之痕迹使然也。及其既浑然后,所谓界者何在?且复成何种意味?惟当其欲浑融而未浑融之过渡时代,乃有此种有无两见之辩说,一则欲以为有,一则欲以为无,以为有者固有,以为无者亦未见其浑融也。此则生心害政之根据所为潜伏者矣!三百年来,渐趋浑合而痕迹未净者,坐此害之也。”

此类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连声嘶力竭为清朝辩解的梁启超也并不完全否认。他在笔战正酣时还口吐真言:他之所以反对种族革命,“诚非有所爱于满洲人也。若就感情方面论之,鄙人虽无似,抑亦一多血多泪之人也。每读《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未尝不热血溢涌。故数年前主张排满论,虽师友督责日至,曾不肯自变其说;即至今日,而此种思想,蟠结胸中,每当酒酣耳热,犹时或间发而不能自制。苟使有道焉,

可以救国,而并可以复仇者,鄙人虽木石,宁能无歆焉!”只因他认定排满并不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反而会遭来内乱与列强干涉,导致“亡国”,才反对种族革命。可以说,“接近康、梁的人士如杨度,即已见到'排满革命'四字在社会上可以成为无理由的宗教;而革命党人,更知道民族主义乃源于一种感情,一种根性”。

正是基于满汉矛盾的存在,瞿鸿禨案头的一份关于预备立宪的分析材料就对清朝预备立宪的前景感到悲观。这份材料为江翰所寄,它出自日本法学博士中村进午之手。作者说:“满人汉人之争阋,由来伙矣。立朝者,或欲因立宪以弭此争端,不知在他国所谓保守、进步主义之争,在清国议会,即成为满汉两种之争。满人若以为籍自己立宪之功,为能得亿兆之心,必有感戴讴歌之报,其愚遂不可及矣。选举之结果,议员之多数为汉人所占无疑,然则立宪之结果,于满人有何利益?诚不待智者而后决也。使满人之势力尚足以匹汉人,则犹可言,然其争亦适足以召清国分裂之祸。北美合众国之南北战争,所得之善果,岂清国所能梦见者乎?清国之力,尚不足以防内国之变,更何能抵抗列强分割之事乎?内顾之忧,外患之可乘也。”中村进午的这一番话固然不无夸大清末满汉矛盾之嫌,但他提前道出了慈禧太后特别是慈禧的后继者载沣等人的后顾之忧,对于我们了解慈禧太后等人为何对国会请愿运动异常警惕,认识国内民族革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也许不无启示。

二、政治革命与民权政治的开端

通过辛亥革命,孙中山等人还在清帝退位前,就在南京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朕即国家”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的要件都已大致备齐,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孙中山用左手托起中华民国这块招牌之际,就用右手托起了人的尊严。一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接位的政治三角戏都是在中华民国的政治舞台上开场的,不是“私了”。南北议和中的最大赢家袁世凯虽然念念不忘专制独裁,也不得不在这个新生而脆弱却又不可轻视的民权政体之下做文章,最终弄得身败名裂《军政府宣言》中关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庄严号召,已逐渐化为广大国民的共同理念与行动,作为新的传统去规范国人。透过政治斗争的云雾,后世研究者不难从民主革命的先驱们那筚路蓝缕的足迹中看到历史前进的脉络。

无庸讳言,政治革命的成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在政党政治的舞台上,常见旧官与新贵互争权力,党同伐异,旧式朋党之风依然盛行,清末的贪污腐化现象似无根本的好转。况且,新生的民主制度也不尽健全,“《临时约法》没有规定行政机关抗衡立法机关的权力和程序(如解散议会的权力和程序),这种偏向于扩大立法机关权力的做法不合乎西方民主政治中三权分立制度所蕴含的制衡原则,不利于政治对抗的合法化。”动辄发火,吵吵闹闹成为家常便饭,给专制独裁者与帝制复辟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会动荡不安,人民不无怨气。凡此种种,均可从当年革命的历史条件中找到解释,似乎还不能作为认定孙中山等人的政治革命就只意味着失败,除非我们同时认定革命者应该迅速成就一个包你满意的民权政体。

平心而论,无论就武力反满而言,还是就创建民国而论,革命党人的主观条件都并不理想。如果说在完成反满任务的层面上,革命党人的主观条件不够成熟但客观条件已相对成熟,那么,欲期在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君主专制基础的国度里创建优质高效的民国大厦,快速完成政治革命的任务,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都并不成熟。

孙中山等多数革命者原来以为,只要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建立以汉人为主的国家政权,只要推翻了君主制,中国就能走向富强,因而向国人抛出种种承诺。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革命者自身,都对新生的民国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多,是为人之常情。   革命领袖孙中山对政治革命的结局先是最满意,后来又埋怨最多,对其成效反而谈得很少。曾经抨击暴力革命和反对民主立宪制的梁启超却在为这场革命叫好。他在1912年归国时面对北京报界发表演讲是如此,10年之后仍然照旧。孙中山与梁启超之间关于辛亥革命历史结局的认识差异,主要反映了恨铁不成钢的职业革命家与学者型政论家之间的差异,后者的学术含量自然较前者为多。因本文篇幅有限,笔者当另文专述。倘若有人以为梁氏是从安于现状与讨好当局出发而设论,那就未免后诬前人了。

革命固然应该为建设者开辟道路,但任何革命都不可能取代建设本身。在革命的武力与民主素养均未完全到位时所发生的辛亥革命尽管不曾为建设者彻底摧毁中国专制主义的社会土壤,但它毕竟给建设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对于一个拥有两千余年君主专制传统的国家和人民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胜利。诚如带着同盟会的革命履历走向共产党的林伯渠在纪念辛亥革命30周年时所指出的:“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既然民权政治的诸多条件尚未具备,政治革命本身就失败不到哪里去,除非那个供建设者们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已遭废弃,不应苛求和指望当时的革命者除了誓死捍卫《军政府宣言》的原则外,还能做更多的事情。至于这场革命的价值和意义,恰恰需要为数更多的建设者用劳动和智慧去证实和充实,而不是看客式地指手画脚。这是因为,尽管后来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改变以往发生的事情,但是,“已经发生之事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将要发生之事的结果。”

总之,由国内民族革命所带动的政治革命固然没有取得十分可喜的成就,但革命者大致已达到自己所预期的政治目的,他们所获得的与他们能获得的大体一致。就此而言,美国学者费维恺的见解比较切合实际:“由于二十世纪初年中国实际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说辛亥革命取得比其事实上达到的目标更多的成果是困难的。为了推翻清朝和皇朝政治制度,为了破坏,证明传统社会合法的保守准则,这些有效的成就是重要的。”

三、革命的实质

近20年来,随着海内外学术交往的增多,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一度成为许多中外史家所关注的焦点。关于“资产阶级”的概念使用与清末资本主义发展水准的判断似乎已不再成为海内外学者在辛亥革命性质对话中的主要障碍,关键在于判断革命性质的标准问题。所谓革命的性质,是指革命的实质或本质内涵。除了台湾学者外,我国绝大多数学者都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虽然不是资本家出身,但他们已经从思想上转入资产阶级阵营,他们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第

二、革命者所要创立的民权政治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也反映着中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要求;第三、辛亥革命恰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

笔者也曾服膺于此论。近年来,经过进一步推敲,笔者主张从革命的具体目标与实际效果为依据,重新把握辛亥革命的性质或实质。与其说辛亥革命主要是阶级利益与阶级关系的变动,还不如说是国内民族关系与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动,是国内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结合。

自从英、法联军攻占京师和火烧圆明园之后,特别是《中日马关条约》之后,清朝统治阶级的改革或社会新生力量的暴力举动(包括孙中山的武装反清与康、梁师徒的武装勤王)都在程度不一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20世纪的前10年,既是孙中山坚苦卓绝地谋求反清的10年,也是清朝政府谋求“新政”的10年。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谋求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观意图比较明确,措施也不少,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也并不缓慢,如果将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作为主要依据之一,那么,就需要对也在谋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革命对象清朝政府作出准确的定性分析,它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辛亥革命的革命性究竟主要体现在哪里?如果说清朝政府还是一个维护小农经济的“封建”政权,显然不妥,一切都在变化中。如果既承认清末“新政”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又以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由确认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那么,辛亥革命的革命性与必要性岂非需要大打折扣?

我国史学界曾经充分地注意到思想主张或救国纲领的阶级性,但容易忽略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且不说满汉矛盾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制约是如果显著,也不论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角色与思想意识在中外民族矛盾的大背景下是否已分化得使人一眼就能认出,至少从曾、左、李引进“器物”,到康、梁等引进制度,从康、梁引进君主立宪制,到孙中山等人引进民主立宪制,他们首先是将引进之物作为救亡手段来考虑,其阶级意识并未泾渭分明。与其说几代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与实效都反映或取决于阶级属性与阶级力量的变化,还不如从认识论的角度去探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过程是如何由浅入深的。再说,从人类民主政治理论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中经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到向往“代议制共和国”的康德,思想家们主要是在结合不同时期的经验性知识,从学理上探究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完善人类政治体制,尽管有关探究与思想家们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条件不无关系,但未必都像唱双簧那样,直接对应于作为有产者的资产阶级,许多严谨而优秀的思想家首先是基于人类整体命运与个人的学术认知,而不是羡慕资本家的财富及看重其政治利益去讨好式地发表见解。人类许多优秀思想主张的纵向承继关系往往容易被反映论所遮蔽。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就是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意念出发而不是从本国资本家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出发来选择民主立宪制的。他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机会上还说“中国现在资本家还没有出世”,稍后还提出“节制资本”的口号。我们除了应当指出这位革命领袖的判断失误以外,也许还应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把握时代潮流的孙中山本人并不承认他就是这个总想发家致富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在实际上是否代表着这个阶级的利益,则有待确证。

在西欧,“在封建的中世纪的内部孕育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它进一步的发展中,注定成为现代平等要求的代表者,这就是市民等级。„„由于人们不再生活在像罗马帝国那样的世界帝国中,而是生活在那些相互平等地交往并且处在差不多相同的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独立国家所组成的体系中,所以这种要求就很自然地获得了普遍地、超出个别国家范围的性质,而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为人权。”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尽管勉强类似于西方“市民等级”的社会群体在进入近代之后也姗姗来迟,但迟至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从革命精英到一般民众,平等和人权并未成为一致的政治要求,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大概不仅仅取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已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广大绅商就只赞

同梁启超倡导的君主立宪制,并不赞同以暴力反清为前提的民主立宪制。前者之于君主立宪制的呼唤,也并非出于对人权的自觉,而是谋求富强。关于平等、人权等概念,且不说革命领袖孙中山等人究竟宣传过多少,至少认同此义的革命者就不多,遑论他人。

孙中山于事后总结说,他之所以确定在反满成功之后选择民主立宪制,“其理由有三: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此自学理言之者也;满洲之人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亡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为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言之者;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而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端自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有此三者,故余之民权主义,第一决定者为民主。”这3个理由中,就没有一个是从资产阶级或绅商或“市民等级”的参政等利益来考虑的。

至于辛亥革命在实际上是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也亟待推敲。部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以同盟会骨干为主体的临时参议院于1912年8月通过的《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中关于选举人的资格规定,恰恰不利于广大资本家参与新生的民国政权,该法第4条规定选举人必须具备下列资格之一:

“(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

(二)有值五百元以上不动产者,但于蒙、藏、青海得就动产计算;

(三)在小学校以上毕业者;

(四)有与小学校以上毕业相当之资格者。”

我们知道,我国当时尚未实行所得税与营业税,“直接税”还只有田赋一项,不少资本家用于企业经营的地皮与房屋都是租赁或典借而来,资本家的文化程度又是普遍偏低。上述规定就意味着相当多的资本家特别是在我国资产阶级群体中占有重要比重的商业资本家将与众议员的选举无缘。不惟如此,由于省议员选举资格的规定与以上条款完全相同,参议院议员又是通过省议会选出,乃至相当数量的资本家就失去选举省议会与国会两级议员的全部权利。“对于资产阶级在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下应享有的权利,共和制度不仅没有给予特殊的照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歧视。”“尽管选举法没有排除不具备选举人资格的人当选议员的可能,但一个阶级、阶层的选举人越少,其成员当选议员的必然也越少。所以,国会选举法作如上规定,实际上是在相当程度上把资产阶级排斥在国会和省议会之外,大大限制了他们参与中央与地方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利。这不能不引起自以为对创建共和贡献最大的资产阶级的愤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替资产阶级说话,要求修改选举法中的有关条款,以便资本家参与选举的不是昔日的革命者,而是被后世研究者视为“封建旧官僚”的袁世凯。当袁世凯根据各地工商界人士的要求,就有关选举资格多次向临时参议院提出修改意见请予通过时,却一再遭到临时参议院的回绝。显然,就参政情况而言,与其说是作为辛亥革命重要成果的临时参议院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还不如说恰恰是袁世凯在为资产阶级

奔走,而且还遭到临时参议院的否决。个中差异,既是我们在确认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时所不能回避的,也是我们在探讨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事业为何屡遭挫折的原因时不可忽略的。

倘若坚持用阶级分析的视角去挖掘革命的实质,也许应当紧紧围绕革命政纲的实际内容与实际效果去寻找革命本身与某个阶级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政治行为的实质。如果可以这样试着去做,那么,由梁启超、张謇等多年倡导的君主立宪运动倒是既具有反抗君主专制的政治革命之意义,又不乏资产阶级化的绅商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具有资产阶级的阶级基础,似乎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尽管他们并不赞成使用暴力和排满,尽管在孙中山等革命者面前还显得有些被动,但相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他们是较为主动的,恰恰是他们最终将统治者拖上政治体制改革这条船,让后者疲于应付。“皇族内阁”出笼时,他们就与反清革命志士握手言欢,孙中山等人由此才真正获得资产阶级的阶级基础。

久保田文次先生指出:“作为普通名词的革命派可以被认为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立宪派”,这是颇有见地的。如果把梁启超等真诚的君主立宪论者的言行也纳入辛亥革命的本义中来讨论,而不仅仅视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背景,那么,就现有的研究格局来看,如何看待和平请愿式的君宪运动与暴力反清式的民宪运动的实质性差别及其成效,如何确定辛亥革命的主体性内涵,似乎还颇为棘手。倘若认真解答好此类问题,方可更有说服力地回应某些西方学者关于“士绅运动”或“城市改良派上流阶层的革命”等定性之论。倘若既不愿完全放弃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确定革命性质,又不愿重新界定和扩大“辛亥革命”的内涵,那就无法将阶级分析法贯彻到底,所得结论就难免力不从心。正如久保田文次先生所说:“辛亥革命是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对这个问题本身的讨论已经很久了。但是,如果辛亥革命是革命的话,那么是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是'革命'?如果不是'革命',又是为什么呢?不考虑这些问题,就难以深入探究。”倘若根据辛亥革命之于国内民族革命与政治体制转换两方面的实际成效,揭示其实质,也许可以克服概念演绎的缺陷,避免某些两难的境地。

作文九:《辛亥革命的背景》2000字

辛亥革命的背景

研究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弄清它的前因后果,那么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就更有必要探求它的前因,也就是辛亥革命的背景。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整个时代背景去切入,没有一定的社会条件革命的发生就无从谈起。那么,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呢?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中国的政治、经济几乎完全处于列强的掌控之下。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获得东北的控制权,1903-1904年,英国派军侵入中国西藏,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长江流域,中国已经被列强瓜分的支离破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需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钱从哪里来呢?只能压榨百姓,增加苛捐杂税,而腐朽的官僚体制滋生了一批吃里扒外的寄生虫,中饱私囊,致使民怨载道,这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

1901年的清末新政以及1906年的预备立宪,表面上要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所谓君主立宪完全是胡扯。君主是真,立宪是假,那么其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延续反动统治。比如说1911年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有9个满人,其中7个是皇族。纸是包不住火的,立宪派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也很愤怒,也不相信清政府了。因此,清政府这场自救运动不仅没能延续封建统治,反而激化了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速了其统治的灭亡。

19世纪初20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的发展。这为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光有资产阶级不够,还需要智慧的、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群只想剥削人民、无知的资产阶级大地主能救中国吗?不可能的嘛!而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产生就要得益于清政府的那场自救运动了。在清末新政中就有兴学堂,鼓励留学的措施,这使很多有志青年开始广泛的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而这批人后来就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看来清政府还真是作茧自缚啊。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就是历史条件已经具备,那么怎样成为英雄就要看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的行动了。

其实孙中山本来没想用暴力手段来实现中国的变革与进步。早在1894年,孙中山北上想李鸿章上书,期望统治阶级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很显然,李鸿章肯定是不会care的。可正是这次北上使孙中山意识到清政府已是朽木不可雕也,他确信用和平方式实现变革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以暴力革命来推翻清王朝的通知。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1895年,孙中山策划了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开始流亡海外。(第二次广州革命——黄花岗起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以暴力手段实现民主政治的第一步。那么确定的行动方式之后,实践还需要思想上的指导。这个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

1905年,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三民主义就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这里,我简要的介绍一下三民主义的

内容。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追求民族平等,国家独立,,推翻满清专制统治。民族主义鲜明地反对了封建专制统治,但却没有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而且并没有把矛头对准整个统治阶层,放过了汉族军阀、官僚、地主,这些人对之后的革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他没有说出人民在国家的地位,这实际上忽略了真正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的增价收归国有,由国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土地。但这就能实现国家富强,消除贫富差距吗?显然是不能的。这样的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所有制,农民还是没有土地。

但不管怎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底是一个比较完整,目标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对革命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了,行动方式、指导思想都确立了,革命是不是就能顺利开展了呢?还差最后一步——发动群众。没有人怎么革命?虽然资产阶级在这一方面一直比较失败,但作为革命的一项准备工作,我们还是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毕竟人家也是努力过的嘛。

革命的宣传工作除了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支持革命的文章,作为同盟会机关报的《民报》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但使革命思潮得到最广泛传播的还要归功于在1905-1907年间的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最大程度地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至此,辛亥革命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均已形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就让我们静候一场狂风暴雨般的革命吧。

作文十:《辛亥革命的资料》6800字

辛亥革命的过程:

(一)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9月,保路风潮扩展为全省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接连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负责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十名,造成流血惨案。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二)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9月下旬,革命党人感到形势紧迫,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由于形势瞬息变化,起义推迟。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预定起义的那一天,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闭城搜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在这种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革命士兵开始主动行动。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11日,起义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议局,在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的参与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革命党的领袖们未亲身参加起义,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士兵对自己掌握政权没有信心,清湖北新军协统 黎元洪 在革命士兵的枪口逼迫下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11月,湖北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它是全国第一个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拟定的地方宪法。

(三)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独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如直隶、山东、河南;有的远在边陲,革命党势力较弱,如新疆、奉天。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

辛亥革命最终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功绩:①结束了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②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推动了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统治。

(2)教训:①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始终不敢这样做,因而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②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③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迫使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致使伪装共和的袁世凯轻而易举地窃取了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归于失败。④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和资本主义失之交臂,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斗争仍任重而道远。

《辛亥之歌,之武昌首义》

硝烟滚滚、联军汹汹

这天朝,仍沉沉于梦乡

条约长长、特权张张

那权贵,更紧紧握权杖

这是繁华中国的寒冬

进步的思想,已经在蕴育生长

那是璀灿中华的黑夜

革命的星火,已经在燃烧闪亮

风起云涌的时代,士气激昂的武昌

黄鹤楼上,文学社大摆点兵场

晴川阁畔,共进社专设全武堂

革命党人,方筹划满满

革命机关,却爆炸响响

党人生死存亡之际,革命功败垂成关头

工程营的勇士,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打响了这开天辟地的一枪

楚望台立时兵马汇聚,枪炮声大响

武昌城迅捷猛攻督署,四面起火光

清奴心崩胆裂,急急逃命仓皇

勇士势如破竹,立立光复武昌

革命的号角,在天际里震响

英雄儿女,急急奔赴救亡的战场

革命的星火,在暗夜里燃亮

中华大地,速速燃起冲天的火光

火焰冲冲,已经光芒万丈

火轮旋旋,多么势不可挡

星星之火,把迷茫的眼睛照亮

燎原之火,把封锁的心房照亮

革命之火,把中国的黑夜照亮

伟大之火,把中国的明天照亮

《辛亥之歌之缅怀孙中山先生》

辛亥革命之火,将腐朽的王朝燃烧

辛亥革命之光,把中华的暗夜照亮

光明的中国,又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您,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您,中华儿女的先总理

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中华大地

让革命的火花,绽放在神州华夏

一百年后的今天

您,乘着中华复兴的长风

在今夜遨游四方

月神挂起明月,为您领航

云神驾起祥云,为您飞翔

雷神手按光剑,左边护望

风神腰佩风刀,右边站岗

百仙紧紧相随,把您簇拥在中央

从巍巍昆仑,到高岭莽莽

从朗朗天山,到海水洋洋

从阿尔泰山,到宝岛台湾

从蒙古草原,到万里石塘

到处都流光逸彩,闪耀着繁荣和富强

到处都欢歌笑语,流露出幸福和希望

您的继承者,正在实践您的主张

您的后来人,正在实现您的梦想

此时此刻,您定然是心潮澎湃、泪水盈眶

您静静地伫立,似乎将往事回想

您想起了,年少求学远渡重洋

您想起了,年轻气盛捣毁神像

您想起了,上书权贵时的幻想

您想起了,创建兴中会的愿望

您想起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

您想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

您想起了,伦敦蒙难的时光

您想起了,创建同盟会,革命者欢聚一堂

您想起了,为了重振山河,您多少次远走奔忙

您想起了,曾经五次,远走檀香山

您想起了,曾经六次,奔波于南洋

您想起了,曾经七次,西经欧美

您想起了,曾经八次,东渡扶桑

您想起了,曾经九死一生,纠合英雄,建旗倡义

您想起了,曾经十次起义尝败,而尤冒险猛进

您想到了,熊熊燃烧的辛亥火光

您手杖一指,就飞临昔日的武昌

黄鹤楼上,一百只黄鹤上下飞舞

晴川阁畔,一百只江豚远近逐浪

工程营里,一百队勇士威武雄壮

楚望台前,一百声礼炮唤醒四方

点将台上,一百年佳酿,您为英雄斟上

东方惭白,一百只雄鸡放声唱晓

您又手拂云霞,乘着清风归去

但辽远的空中,传来了您勉励的话语:“

中国革命兮,已经成功

中华复兴兮,尚需时日

中原同志兮,仍需努力……”

1. 本次班团会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从班团会筹备期开始就调动了每位同学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同学们产生了班级凝聚力和班级认同感。老师特别加强了对班团干部的工作能力的培养,放手发动他们做好筹备工作,并带领班团干部们从制订计划到分配任务、从确定班团会主题与内容到选择活动形式和确定班团会议程,从竞选班团会主持人到班团会会场的布置和环境的安排等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人,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谋划、自己组织、自己主持。老师还做到了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听取班团干部的汇报、建议,多给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多让学生当家做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这并不否认老师在组织主题班团会过程中紧扣主题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全程监控作用。

2. 开好主题班团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值得我们去研究。而很多老师往往把这个问题看简单了,认为主题班团会无非就是大家发发言、讨论讨论或是围绕主题搞几个节目,因此虽然抱着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去做,但往往由于主题班团会的形式千篇一律,内容枯燥乏味或与学生的现状脱节,致使效果却并不怎么好。我们完全可以将主题班团会从内容到形式外延到课外,让同学多体验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指导思想,使德育工作鲜活起来,生动开展。

3. 主题班团会要真正收到效果,提高同学们的认识水平,还必须有总结反馈巩固提高这一环节。开完主题班团会后,我们让大家写了对此次班团会的感想。通过看感想,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在各方面的进步,比如,胡洁同学在感想中写到:“我平时不爱说话,但这次为了锻炼自己,我去了宣传组,通过此次班团会,我感觉自己再也不怵在众人面前讲话了。”于雅欣同学写到:“这次班团会我的任务是带领我组同学到慕田峪长城做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始我很胆怯,后来看到外宾和游客那样友好,也给我增加了不少信心,以后我们还会经常去那里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通过感想充分体现了此次主题班团会的教育实效性。

总之,搞好主题班团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动学生,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中,才能提高德育实效性,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对“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一点感想

王明洋

对于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无论怎样高调,无论出于怎样的政治目的,它的“小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妥协性、不彻底性”的性质是难以改变的。

或许是接受的“正统教育”的“先入为主”,在理论上,我无法接受“此一时彼一时”的评价,对于有意“以一种现象掩盖另一种现象”的扭曲,还有些许抵触。在感情上,亦无法接受。孙中山就是孙中山,他不是救世主,不是毛泽东,远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遑论“开天辟地”了。所以对于他的“歌功颂德”,一要尊重历史,二要尊重感情,三要面对现实。历史、感情不多讲了。面对现实意味着什么?台湾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祖国统一,大势所趋,别无选择。但这需要条件,需要机遇,不可心急,更不能“急功近利”。如今突然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如此的高调,如此的隆重,乃至不惜“掩盖”乃至篡改历史,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我在昨天的央视看到一则纪念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提到北伐时期的“4.12”反革命政变,只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对屠杀共产党员的最大“刽子手”蒋介石,只字未提。太过分了吧。为了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不至于如此地“抹杀历史”“替名人讳”吧?对此,大陆人民怎么看?台湾人民又怎么看?台湾当局不会因为你的“曲意逢迎”,而“尽释前嫌”,而把台湾“拱手相让”,甚至难免小觑于你,或许会因此更加地提防于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起码在诚信上要大打折扣的。你既然可以把历史当成小丑任意打扮,就可以把“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或“创造历史的英雄”当成小丑任意打扮。你既然不尊重历史,又怎么能够尊重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即历史的延续。既然能“抹杀”历史,为什么就不能“抹杀”现实?所以,对于“辛亥革命”纪念的“愈是轰轰烈烈”,台湾当局愈是紧张,愈是“惶惶不可终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难怪台湾当局政要把美国的“军售”视为“救命稻草”了。倘若为了实现“祖国统一”,不惜出卖自尊,不惜伤害广大人民的阶级感情,你怎能得到人

民的广泛支持?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虽说“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但这团结绝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否则,你想调动的“积极因素”势必成为“消极因素”。做人不能没有气节,更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做一个有用之人   文 / 涓涓溪水

To be a useful person in the stream

The value of life, people's way of life will be different. Some people think that money is the best way of life, life to the pursuit of money. Money as the best interests, his way of life is to do business to make money, life in a very petitive market condition. The money was to earn many, the heart also got great satisfaction, but state of mind is always in a state of tension, mind not calm. They are like little time to listen to grown-ups story in that way: one person to sun hill to pick up gold, said that when the sun rises, can pick up. The sun was rising, he was picked up, and then pick up the last one, the sun finally rose up, he also to sprint, eventually the rays of the sun. There is also a person is not seeking to forge ahead, a halcyon days, nor seek the stimulus money, also do not engage in interested things, a wage a day. The car to have a look that never opened, bottle also does not need help, not caring about others, also do not care about their own, as long as they live, but is still alive. This person also there are plenty of people who.

I think, people live not just for survival, is to be a useful person. Life is to be rich, but money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t is the meaning of human life and value. For who live, live for yourself or others. I think people live not just for themselves, should be for others to live is more meaningful.

Because life is not isolated, living in the crowd, who is living, and people live together in a meaningful. There is a saying

knowledge, your temperament, your talent, your ability, how to embody? How to know you are a useful, only used by the people.

I once thought, as the state civil servants, public service is a useful person, so you may not be in the civil service positions for lif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work? How to be a useful person? I want to live not idle, although live good, but can also attack idle idle. Therefore, we learn something, from being have something to do. Learn something useful for others? To be

useful to others of many things, but most is the use value. Only the culture broad and profound, spread very far. I want to learn calligraphy! Painting! Poetry! The music! Have more time to write something, something through cultural transmission, can leave some thought. I want to learn calligraphy, painting, also do not seek fame or money, as long as I will be considered, do a useful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