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设计 > 七言绝句作法_《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18600字

七言绝句作法_《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18600字

时间:2020-01-20 09:20:0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18600字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竹林七弦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 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 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 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 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 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 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 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 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 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 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 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 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 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 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 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

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

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 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 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 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 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 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小引》)。笔者偶然 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 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 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 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 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 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 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 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 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 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

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 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 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 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 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 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 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 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 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 “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 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 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 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

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 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 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 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 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 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 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 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 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 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 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 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 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

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 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 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 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 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 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 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 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 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 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 “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 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 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 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 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

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 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 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 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 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 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 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 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 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 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 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 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 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 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 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 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

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 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 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 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 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 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 “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 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 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 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 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 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 “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

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 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 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 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 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 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 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 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 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 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 “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 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 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 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 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 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 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

“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 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 “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 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 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 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 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 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 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 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 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 明复道奉恩时”;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 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观游 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

施食尔垂钩”;明刘绩《听胡琴》:“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 泪零。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明夏寅《春夜 曲》:“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春情一种无聊赖,自 起烧灯照海棠”;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 “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 我断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 “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 “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 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宋欧阳修《过中渡》:“得归 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 流”;明归有光《《初发白河》:“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 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 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 泪尽时”;李商隐《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明王恭《春雁》:“春风一夜 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 先说明其意者也。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

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明王儒卿 《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 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 《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 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宋陆游《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 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 “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 水部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 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元宋元《讨柴》:“海树年深成大材,一 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 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唐张祜《退宫人》:“开元皇 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清朱凤翔《村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 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 “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 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苏轼《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 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元高明《题青山 白云图》:“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

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 忽插入他意也。如唐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 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宋张咏《雨夜》: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 万里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 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韦庄《金 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 旧烟笼十里堤”;宋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 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唐韩 愈《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 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清孙原湘《画梅》:“新年无客到山家, 雨洒幽窗鼎沸茶。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 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 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 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李商隐《代赠》:“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 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郭震《老卒》:“老来弓箭喜

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杨凌《明妃 曲》:“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 羞向单于照旧颜”;明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 春风才过得幽寻。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 闻侠骨香”;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 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 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杨柳渡头 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 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 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 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 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明皇甫濂 《杨柳枝》:“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独有江边杨 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 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宋陆游《楚城》:“江 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 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 《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 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 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唐韦庄《鄜州 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 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明王时保《湖口县》:“青山一簇几 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 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 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宋苏轼《菡萏亭》: “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 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 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 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宋俞桂《江头》:“渔浦山边白鹭飞, 西兴渡口夕阳微。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南 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

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 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 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元 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 来。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清孙原湘《题扇》: “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 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 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唐李涉《登山》:“终 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 日闲”;宋陆游《夏日杂题》:“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 南沈。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明陈献章《得廷实 书》:“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东门春水无人钓, 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 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 漏长。独坐黄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宋陆游《梅花绝 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 青羊宫到浣花溪”。

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冯

先生从历代1381首七言绝句佳作中所归纳提炼的56种作法,也许 在信奉“至法无法”的读者看来,过于琐碎,甚至或许认为是 “陈词滥调”,若“陈陈相因”,有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理 虽固然,而势未必行。不妨以书法类比。书家一生追求,在有 其独特风格。然当其初始握笔,必从点画描摹作起,选帖、读 帖、临帖、默帖,乃为其日常功课,此七言绝句56法,其犹唐 代欧阳询“楷书结字36法”乎?其犹明代李淳“大字结构84法” 乎?其犹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 92法,未有书家认其“琐碎”也,必视为至宝,奉为圭皋,时时 研习,悟其妙道,以逐步形成其独特风格也。冯先生在其《七言 绝句作法举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 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规矩也,守此规矩,渐入 诗道,而后方能体会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 意’”(《红楼梦》黛玉语)。

壬辰六月初八

=======================================

七言绝句56法(冯振心)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

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

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

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

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

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

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

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明刘绩《听胡琴》:“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明夏寅《春夜曲》:“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

棠”;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宋欧阳修《过中渡》:“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明归有光《《初发白河》:“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李商隐《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明王恭《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明王儒卿《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

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宋陆游《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元宋元《讨柴》:“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唐张祜《退宫人》:“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清朱凤翔《村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苏轼《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如唐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宋张咏《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唐韩愈《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清孙原湘《画梅》:“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

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李商隐《代赠》:“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郭震《老卒》:“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杨凌《明妃曲》:“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明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维《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

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明皇甫濂《杨柳枝》:“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唐韦庄《鄜州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明王时保《湖口县》:“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

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宋苏轼《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宋俞桂《江头》:“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清孙原湘《题扇》:“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唐李涉《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宋陆游《夏日杂题》:“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茅檐三日潇潇雨,

又展芭蕉数尺阴”;明陈献章《得廷实书》:“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宋陆游《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冯先生从历代1381首七言绝句佳作中所归纳提炼的56种作法,也许在信奉“至法无法”的读者看来,过于琐碎,甚至或许认为是“陈词滥调”,若“陈陈相因”,有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理虽固然,而势未必行。不妨以书法类比。书家一生追求,在有其独特风格。然当其初始握笔,必从点画描摹作起,选帖、读帖、临帖、默帖,乃为其日常功课,此七言绝句56法,其犹唐代欧阳询“楷书结字36法”乎?其犹明代李淳“大字结构84法”乎?其犹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92法,未有书家认其“琐碎”也,必视为至宝,奉为圭皋,时时研习,悟其妙道,以逐步形成其独特风格也。冯先生在其《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规矩也,守此规矩,渐入诗道,而后方能体会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红楼梦》黛玉语)。

作文二:《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12500字

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规律 一对 二粘 三错

格式 共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

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

仄平。

加括号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一般来说一、三、五的平仄是不那么严格的,但有例外:

1不能三平尾、三仄尾 ;2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必须平声

 《平仄多音字总表 》

平仄可通用字总表 (91字)

中.重.从.供.降.撞.望.当.量.将.强.抢.相.长.藏.创.丧.浪.为.思.吹.骑字.遗.几.衣.予.疏.楷.泯.分.

闻.汗.观.难.冠.看.漫.翰.患.鲜.扁.便.传.研.扇.燕.旋.缘.漂.挑.调.夭.了.要.炮.教.敲.扰.号.操.

过.和.颇.荷.磨.些.华.污.更.横.并.令.行.正.盛.莹.听.乘.兴.胜.称.不.禁.任.担.三.渐.砭.占.巉.

中    平声  一东词组~间。~国。~原。~游.

例句  却嗟流水琴中意。——朱淑真《春昼偶成》

仄声  去声一送词组射~。~伤。~计。~意

例句  君看琴中意,何尝在玉徽。——宋祁《秋日四首》 重    平声  一东词组~复。~申。~阳。~逢

例句  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

仄声  去声一送词组~量。尊~。~兵。~大

例句  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从    平声  二冬词组顺~。服~。~父。~戎

例句  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仄声  去声二宋词组侍~。仆~。(名词)

例句  门前仆从雄如虎。—郑板桥《道情》

供    平声  二冬词组~求。~应。~需。~销

例句  地迥秋供爽,雨馀风荐凉。——郭俨《晓睡》  仄声  去声二宋词组~养。~认。~奉。~职

例句  休唱贞元供奉曲——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降    平声  三江词组投~。~伏。~龙伏虎

例句  投降赵卒本求生,——徐钧《白起》

仄声  去声三绛词组~低。~落。~生。~临

例句  不拘一格降人材。——龚自珍《己亥杂诗》

撞    平声  三江词组(读chuáng,平仄互用)

例句  檐马随风走,楼钟带月撞。——顾逢《秋夜宿山寺》 仄声  去声三绛词组~车。冲~。~见

例句  偶同婺女无忧客,来到天台撞见渠。白玉蟾《赠吴草裘》 望    平声  七阳词组了~,观~(平仄互用)

例句  好是慈恩题了望。——徐夤《曲江宴日呈诸同年》 仄声  去声二十三漾

词组  观~。看~。拜~。探~

例句  风烟望五津。——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当    平声  七阳词组充~。~家。~时。~初

例句  湖山如画恰当头。——周南《阙题》

仄声  去声二十三漾

词组  恰~。适~。妥~。~做

例句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量    平声  七阳词组计~。估~。思~。打~0

例句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诗》 仄声  去声二十三漾词组数~。质~。度~。气~

例句  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杜甫《最能行》 将    平声七阳词组~要。~至。~军。~才

例句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乐府诗集·木兰诗》  仄声   去声二十三漾词组~略。~令。~帅。~校

例句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杜甫《有感五首》 强     平声  七阳词组~壮。~大。刚~。~烈

例句   射人先射马,挽弓当挽强。——杜甫《前出塞》 仄声   去声二十二养词组~迫。勉~。倔~。~词

例句   天与岁寒终倔强,泽分淇澳转敷荣。——苏辙《林笋》

抢      平声七阳词组呼天~地。~风

例句    无端太史头抢地,安得扬雄赋上天。——陈傅良《和丁少詹韵》

仄声    去声二十二养词组~先。~占。~劫。~夺

例句    注:“抢”一般平声多,经查,唐诗宋词中没有用仄声的。

相     平声七阳词组互~。~等。~思。~识

例句   两相思,两不知。——鲍照《代春日行》

仄声   去声二十三漾

词组   凶~。宰~。~册。~机

例句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汪洙《神童诗》

长     平声  七阳词组~短。~空。~夜。~歌

例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仄声   去声二十二养词组年~。成~。增~。~大

例句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杜甫《兵车行》

藏    平声  七阳词组蕴~。收~。~品。~书

例句  守道无妨困,藏书不尽贫。——赵良坡《隐居》 仄声  去声二十三漾词组宝~。道~。~蓝。

例句  宝藏如山席六宗,楼船千叠水晶宫。——文天祥《哭崖山》 创   平声  七阳词组~伤。~口。~痛

例句  不呼则杖其背,尽创。——高启《书博鸡者事》  仄声  去声二十三漾词组~造。开~。~立。~办

例句  风经御寇仙游外,野识裨谌草创馀。——宋祁《官下》

丧    平声  七阳词组~事。~礼。~亡。治~

例句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礼记·檀弓上》

仄声  去声二十三漾词组~失。~生。~偶。~胆

例句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浪    平声  七阳词组沧浪

例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屈原 《楚辞·渔父》  仄声  去声二十三漾词组  波~。海~。巨~。风~

例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为    平声  四支词组以~。认~。~难。不~

例句  为仁不富,为富不仁。——桓宽《盐铁论·地广》 仄声  去声四寘 词组因~。~了。~何。~民

例句  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    平声  四支词组~想。~念。相~。~绪。

例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仄声  去声四寘词组(名词)

例句  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吹    平声  四支词组~灯。~嘘。~拂。风~

例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11月4日风雨大作》 仄声  去声四寘词组鼓~(名词)

例句  平仄互用

骑    平声  四支(qí)词组~马。~射。~兵。

例句  爽气收回骑月雨——陆游《村社祷晴有应》

仄声  去声四寘(jì)词组车~。北~(名词)

例句  欲留车骑少徘徊,归兴那知苦见催。--吴芾《送江朝宗还乡》

遗    平声  四支词组~俗。~闻。~址。~风。

仄声  去声四寘词组(名词)

例句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几    平声  五微词组~何。~回。~处。~曾

例句  本不固者末必几。——《墨子》

仄声  去声四纸五尾词组茶~。~乎。~率。

例句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项斯《江村夜归》

衣    平声  五微词组~服。~冠。~架。~裳

例句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仄声  去声五未词组(动词)

例句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易·系辞下》

予    平声  六鱼词组同“余”,我也

例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仄声  上声六语词组~以。赐~。赋~。给~

例句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疏    平声  六鱼词组~通。~松。~远。~忽

例句  疏石兰兮为芳。——屈原《湘夫人》

仄声  去声六御词组书~(名词)

例句  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杜甫《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

楷    平声  九佳词组~模。~书。正~。小~

仄声  上声九蟹词组(平仄互用)

泯    平声  十一真词组~灭。~除。~没。未~

例句  同时富贵人,泯灭知何穷。——张耒《白公祠》  仄声  上声十一轸词组(平仄互用)

分    平声  十二文词组~开。划~。~明。~行

例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关汉卿《窦娥冤》  仄声  去声十三问词组身~。~内。天~。情~

例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闻    平声  十二文词组~听。~讯。新~。传~

仄声  去声十三问词组闻(名誉)

论平声  十三元词组同“抡”。词组(动词)~语

仄声  去声十四愿词组~点。议~。辩~。理~

例句  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汗    平声  十四寒词组可~

例句  归来见可汗——《木兰诗》

仄声  去声十五翰词组~水。~流。~牛充栋

例句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观    平声  十四寒词组~看。~赏。~察。大~

例句  予观夫巴陵胜状——范仲淹《岳阳楼记》

仄声  去声十五翰词组楼~。台~。

例句  玄都观里桃千树 ——刘禹锡《戏赠看花君子》

难    平声  十四寒词组~关。~为。~怪。~听

例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仄声  去声十五翰词组灾~。危~。遭~。发~

例句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冠    平声  十四寒词组衣~。~戴。鸡~。树~

例句  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

仄声  去声十五翰词组~军。弱~

例句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 ——丘迟《与陈伯之书》

看    平声  十四寒词组~护。~押。~门。~青

例句  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仄声  去声十五翰词组~见。~齐。~望。~破

例句  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应圆。——李白《送别》

漫平声  十四寒词组(形容词、副词)

仄声  去声十五翰词组~流。迷~。~步。~游

例句  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翰    平声  十四寒词组(鸟羽)

仄声  去声十五翰词组浩~。~海。~墨。~林

例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患    平声  十五删词组忧~。

例句  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欧阳修《读书》 仄声  去声十六谏词组~难。祸~。隐~。防~

例句  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胡宏《好恶》

鲜    平声  一先词组~花。新~。~明。~美

例句  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仄声  去声十六铣词组~为人知。屡见不~。

例句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

扁    平声  一先词组~舟(名词)

例句  扁舟寻钓翁。——李白《还山留别金门知己》

仄声  去声十六铣词组~豆。~担。(形容词)

例句  儿生,欲令其头扁,皆押之以石。《后汉书·东夷列传》 便    平声  一先词组大腹~~。~佞。~巧

例句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玉台新咏·为焦仲卿妻作》

仄声  去声十七霰词组~当。~利。~衣。简~

例句  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传    平声  一先词组~递。~统。流~。~奇

例句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慎行论》 仄声  上声十七霰词组自~。纪~。~记。~略

例句  六艺经传。——韩愈《师说》

研    平声  一先词组~磨。~药。~墨。~究

例句  研核阴阳。——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仄声  上声十七霰词组  古同“砚”,砚台。

扇    平声  一先词组~动。~风。扇~。~耳光

例句  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西游记》 仄声  上声十七霰词组~子。~坠。~形。门~

例句  盖以杨门之扇。——《吕氏春秋》

燕    平声  一先词组~侣。~雀。~朋

例句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仄声  上声十七霰词组~赵。~山。~京。

例句  燕赵之君。——苏洵《六国论》

旋    平声  一先词组~转。盘~。天~。斡~

例句  十千五千旋沽酒。——李白《少年行》

仄声  上声十七霰

词组  ~而(副词)

缘    平声  一先词组~由。~何。姻~。边~

例句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仄声  上声十七霰词组~领。~口(衣边)

例句  平仄互用

漂    平声  二萧词组~零。~游。~浮。~流

例句   辞浮漂而不归。——陆机《文赋》

仄声  去声十八啸词组~白。~染。~洗。~亮

例句  又南有山,漂水出焉。——《山海经》

挑     平声  二萧词组~选。~担。~夫。~剔

例句   时挑野菜和根煮。——杜荀鹤《山中寡妇》

仄声   上声十七筱词组~拨。~动。~头。~起

例句   时挑野菜和根煮。——杜荀鹤《山中寡妇》

例句   故相如以琴心挑之。——《史记·司马相如传》

调    平声  二萧词组~控。~和。~解。烹~

例句  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仄声  上声十七筱词组~度。~动。曲~。~兵

例句   谁爱风流高格调。——秦韬玉《贫女》

夭     平声  二萧词组~~。~折。~娆。~桃

例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仄声  上声十七筱词组通“杳”。

了     平声  二萧词组明~。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例句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好了歌》  仄声   上声十七筱词组未~。~得。~望

例句   小乔初嫁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要     平声  二萧词组~求。~挟。

例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

仄声   去声十八啸词组须~。~好。将~。重~

例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炮     平声  三肴词组~炙。~烙。~制。~煎

例句   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炮煎。——陆游《离家示妻子诗》  仄声   去声十九效词组~兵。~弹。鞭~。花~

教     平声  三肴词组~课。不~。(动词)

例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仄声   去声十九效词组~正。~师。管~。请~

例句   择师而教。——韩愈《师说》

敲    平声  三肴词组~打。~击。~边。~门

例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仄声  去声十九效词组(平仄互用)

例句  磬声敲破一林秋。——真山民《宿南峰寺》

挠    平声  三肴词组~乱。阻~。~曲。~折

仄声  上声十八巧词组(平仄互用)

号    平声  四豪词组呼~。~叫。哀~。~啕

例句  号呼而转徙。——柳宗元《捕蛇者说》

仄声  去声二十号词组~令。编~。字~。~称

例句  号曰醉翁。——欧阳修《醉翁亭记》

操     平声  四豪词组~刀。~纵。~心。~行

例句   操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知音》

仄声   去声二十号词组~守(名词)

过     平声  五歌词组看~。用~

例句   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仄声   去声二十一个词组~度。~错。~程。~目。

和     平声  五歌词组~美。~平。~气。~畅

例句   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仄声   去声二十一个词组~面。~泥。唱~

例句   当哭相和也。——林觉民《与妻书》

颇     平声  五歌词组偏~。~僻。~久。~佳

例句   天不颇覆,地不偏载。——《史记·匈奴列传》

仄声   上声二十哿词组颇,稍也。

荷     平声  五歌词组~花。~叶

例句   荷叶之清香。——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仄声   上声二十哿词组负~

例句   负荷偏宜重,经纶别有源。——杨万里《虞丞相挽词三首》

磨     平声  五歌词组~练。~损。~灭。~难

例句   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仄声   去声二十一个词组石~。电~。~盘。~坊

例句   作牛便推磨。——王安石《拟寒山拾得》

些    平声  六麻词组~微。~许。(少也)

例句  年老爹娘无倚靠,早起晚些望顾照。——《清平山堂话本》  仄声  去声二十一个词组那~。(与兮同)

例句  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华    平声  六麻词组~丽。繁~。浮~。韶~

例句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赤壁怀古》

仄声  去声二十二祃词组(姓华)例句

污    平声  七虞词组~水。~秽。~浊。~辱

例句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仄声  去声七遇词组~染

更    平声  八庚词组~正。~衣。~新。~时

例句  长夜默坐数更鼓。——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

仄声  去声二十四敬词组~加。~好。~上

例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横    平声  八庚词组~幅。~写。~向。纵~

例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自嘲》

仄声  去声二十四敬词组蛮~。强~。~财。~祸

例句  横行天下。——《荀子·修身》

并    平声  八庚词组~州

例句  并、 汾乔木,望秋先陨。——沈括《梦溪笔谈》

仄声   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三梗、二十四迥.词组合~。兼~。~行。~且

例句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令     平声  八庚词组~狐(复姓)。交~

仄声   去声二十四敬词组命~。法~。时~。节~。

例句   群葩当令时。——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行     平声  七阳、八庚词组

例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走。~踪。言~。五

仄声   去声二十四敬词组品~(名词)树~子

正     平声  八庚词组~月。~旦。~朔

例句   明年正月。——《明史》

仄声   去声二十四敬 词组~义。~气。~好。~色。

例句   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

盛     平声  八庚词组~饭。~器

例句   食粥于盛。——《礼记·丧大记》

仄声   去声二十四敬词组兴~。~衰。~大。~名。

例句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莹     平声  八庚词组晶~。~白。~澈。~洁

例句   晶莹实萼排珠琲,旖旎芳丛簇绣帷。——程琳《海棠》  仄声   去声二十五径词组(平仄互用)

例句   浓紫鲜红兼莹白,春暄夏热更秋清。——张明中《金凤花》

听     平声  九青词组~力。~写。~觉。聆~

例句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仄声   去声二十五径词组(平仄互用)

例句   人间莫道无闻处,天听从今自我民。——周茂良《天聪洞》

乘     平声  十蒸词组~车。~便。~机。~兴

例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黄鹤楼》

仄声   去声二十五径词组~舆。~壶。野~(名词)

例句   公车千乘。——《诗·鲁颂·閟宫》

兴     平声  十蒸词组~盛。~旺。时~。~亡

例句   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仄声   去声二十五径词组雅~。游~。扫~。即~

例句   兴尽晚归舟。——李清照《如梦令》

胜     平声  十蒸词组~任

例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仄声   去声二十五径词组~地。~景。~似。~负

称     平声  十蒸词组自~。~呼。名~。~赞

例句   称贤荐能,未尝倦。——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

仄声   去声二十五径词组~心。~职。匀~。对~。

例句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宗臣《报刘一丈书》

不     平声  十一尤词组(与有韵“否”通)

例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仄声   入声五物词组~去。~多。~学。~知

例句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禁    平声  十二侵词组~受。不~。~得

例句  不能禁失吾之悲。——林觉民《与妻书》

仄声  去声二十七沁词组~欲。~闭。~地。~忌

例句  禁锢终身,不许仕进。——《后汉书·党锢传》

任    平声  十二侵词组(负荷)

例句  任,南蛮之乐也。——《礼记·明堂位》

仄声  去声二十七沁词组信~。~人。~从。~何

例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担    平声  十三覃词组~负。~任。~当。~待

例句  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林觉民《与妻书》

仄声  去声二十八勘词组~子。扁~。重~

例句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归田录》

三    平声十三覃词组~部曲。~国。~思。~维

例句  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仄声  去声二十八勘词组再~(平仄互用)

例句  终篇再三叹,推枕不成寐。——苏辙《和王适寒夜读书》

渐    平声  十四盐词组~渍。~洳。~染。~仁

例句  渐,渍也。——《广雅 》

仄声  上声二十八俭词组~进。~~。~次。~悟

例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砭    平声  十四盐词组~石。~针。

例句  世无扁和手,遗恨归砭剂。——辛弃疾《哭{匠斤换赣}》 仄声  去声二十九艳词组(平仄互用)

例句  士病吾能砭。——王安石《舟中望九华山》

占    平声  十四盐词组~卜。~卦。

例句  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法言·五百》

仄声  去声二十九艳词组~据。霸~。强~。~理

例句  占一山之胜。——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巉    平声  十五咸词组~岩。~峭。~峻。~崖

例句  乱峰巉似槊,一水淡如油。——苏轼《壬寓二月寄子由》  仄声  上声二十九豏

词组 (平仄互用)

例句  玉柱金庭路巉绝。——范成大《过松江》

词性不同,读音也不同:

扇烧吹调论兴令王荷间雍占治判傍施那殷任场俱谊茗暇倾惩癸泡探瞑

另附上108个多音字口诀

汉语108个多音字总结

1、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2、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

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喝: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4、着: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5、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几千年。

6、量: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7、沓: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a)之色。

8、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晚上关门)过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卖不动了。

9、载: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10、曝: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11、宁: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12、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湖北副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15、臭: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16、度:度(dù姓)老师宽宏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ó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动词)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òng)而散。

18、丧: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20、扎: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21、埋: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22、盛: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

23、伧: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

24、创: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疟:发疟(yāo)子就是患了疟(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28、行: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 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坏了,以后使用没把(bǎ)柄了。

31、传:《鸿门宴》是汉代传(zhuà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án)奇。

32、荷:荷(hé)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

33、涨: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就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34、奇:数学中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36、给: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有点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

39、巷: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40、薄: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要薄(bó)利多销。

41、拓:拓片、拓本的“拓”读 tà ,开拓、拓荒的“拓”读 tuò 。

42、恶:这条恶(è)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43、便:局长大腹便便(pián),行动不便(biàn)。

44、宿:小明在宿(sù)舍说了一宿(xiǚ)有关星宿(xiǜ)的常识。

45、号: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o)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46、藏:西藏(zàng)的布达拉宫是收藏(cáng)大藏(zàng)经的宝藏(zàng)。

47、轧:轧(zhá)钢车间的工人很团结,没有相互倾轧(yà)的现象。

48、卡:这辆藏匿毒品的卡(kǎ)车在过关卡(qiǎ)时被截住了。

49、调: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然后调(tiáo)解。

50、模: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51、没:驾车违章,证件被交警没(mò)收了,他仍像没(méi)事一样。

52、舍: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53、殷:老林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54、还:下课后我还(hái)要去图书馆还(huán)书。

55、系:你得系(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56、假:假(jiǎ)如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à),我们怎么办?

57、降: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g)落的敌人投降(xiáng)。

58、脯:胸脯(pú)、果脯(fǔ)不是同一个读音。

59、间: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友谊从来没有间(jiàn)断过。

60、石:两石(dàn)石(shí)子不够装一卡车。

61、劲: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62、茄: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é)。

63、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64、弹:这种弹(dàn)弓弹(tán)力很强。

65、颤: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

66、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67、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68、数: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uò)见不鲜了。

69、参: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cān)观吗。

70、会: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71、簸:他用簸(bò)箕簸(bǒ)米。

72、吓:敌人的恐吓(hè)吓(xià)不倒他。

73、胖:肥胖(pàng)并不都是因为心宽体胖(pán),而是缺少锻炼。

74、耙:你用梨耙(bà)耙(bà)地,我用钉耙(pá)耙(pá)草。

75、伺:边伺(cì)候他边窥伺(sì)动静。

76、好:好(hào)逸恶劳、好(hào)为人师的做法都不好(hǎo)。

77、咳:咳(haī)!你怎么又咳(ké)起来了?

78、处:教务处(chù)正在处(chǔ)理这个问题。

79、囤:大囤(dùn)、小囤(dùn),都囤(tún)满了粮食。

80、缝:这台缝(féng)纫机的台板有裂缝(fèng)。

81、澄:澄(dèng)清混水易,澄(chéng)清问题难。

82、扇:他拿着扇(shàn)子却扇(shān)不来风。

83、得:你得(děi必须)把心得(dé)体会写得(de)具体、详细些。

84、屏:他屏(bǐng)气凝神躲在屏(píng)风后面。

85、几:这几(jǐ)张茶几(jī)几(jī)乎都要散架了。

86、卷:考卷(juàn)被风卷(juǎn)起,飘落到了地上。

87、乐:教我们音乐(yụè)的老师姓乐(yụè),他乐(lè)于助人。

88、了:他了(liào)望半天,对地形早已了(liǎo)如指掌了(le)。

89、吭: 小李一声不吭(kēng),小王却引吭(háng)高歌。

90、粘:胶水不粘(nián)了,书页粘(zhān)不紧。

91、畜:畜(xù)牧场里牲畜(chù)多。

92、称:称(chèng同“秤”)杆的名称(chēng)、实物要相称(chèn)

93.弄:别在弄(lòng)堂在玩弄(nòng)小鸟。

94.俩:他兄弟俩(liǎ)耍猴的伎俩(liǎng)不过如此。

95、露:小杨刚一露(lòu)头,就暴露(lù)了目标。

96、重:老师很重(zhòng)视这个问题,请重(chóng)说一遍。

97、率:他办事从不草率(shuài),效率(lǜ)一向很高。

98.空:有空(kòng)闲就好好读书,尽量少说空(kōng)话。

99.泊:小船漂泊(bó)在湖泊(pō)里。

100.朝:我朝(zhāo)气蓬勃朝(cháo)前走。

101.膀:膀(páng)胱炎会使人膀(pāng)肿吗?

102.校:上校(xiào)到校(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103.强:小强(qiáng)很倔强(jiàng),做事别勉强(qiǎng)他。 104.塞(sài)外并不闭塞(sè),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105.辟:随意诬陷人搞封建复辟(bì)可不行,得辟(pì)谣。

106.倒:瓶子倒(dǎo)了,水倒(dào)了出来。

107.都:大都(dū名词)市的人口都(dōu副词)很多。 108.匙:汤匙(chí)、钥匙(shi)都放在桌子上。

作文三:《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18600字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表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r

(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d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

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

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

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

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

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

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

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

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

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

来多少

,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

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

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

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

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

“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

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

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

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

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

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

“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

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

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

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

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

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

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

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

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

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

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

“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

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

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

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

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

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

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

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

“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

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

“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

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

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

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

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

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

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

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

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

明复道奉恩时”;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

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观游

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

施食尔垂钩”;明刘绩《听胡琴》:“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

泪零。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明夏寅《春夜

曲》:“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春情一种无聊赖,自

起烧灯照海棠”;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

“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

隔海云东。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

我断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

“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

“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

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宋欧阳修《过中渡》:“得归

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

流”;明归有光《《初发白河》:“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

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

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

泪尽时”;李商隐《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明王恭《春雁》:“春风一夜

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

先说明其意者也。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

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明王儒卿

《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

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

《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

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宋陆游《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

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

“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

水部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

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元宋元《讨柴》:“海树年深成大材,一

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

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唐张祜《退宫人》:“开元皇

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清朱凤翔《村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

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

”、

“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

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苏轼《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

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元高明《题青山

白云图》:“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

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

忽插入他意也。如唐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

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宋张咏《雨夜》: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

万里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

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韦庄《金

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

旧烟笼十里堤”;宋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

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唐韩

愈《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

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清孙原湘《画梅》:“新年无客到山家,

雨洒幽窗鼎沸茶。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

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

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

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李商隐《代赠》:“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

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郭震《老卒》:“老来弓箭喜

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杨凌《明妃

曲》:“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

羞向单于照旧颜”;明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

春风才过得幽寻。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

闻侠骨香”;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

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

,而

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杨柳渡头

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

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

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

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

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明皇甫濂

《杨柳枝》:“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独有江边杨

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

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宋陆游《楚城》:“江

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

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

《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

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

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唐韦庄《鄜州

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

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明王时保《湖口县》:“青山一簇几

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

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

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宋苏轼《菡萏亭》:

“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

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

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

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宋俞桂《江头》:“渔浦山边白鹭飞,

西兴渡口夕阳微。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南

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

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

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

楼”。

第54法:

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元

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

来。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清孙原湘《题扇》:

“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

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

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唐李涉《登山》:“终

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

日闲”;宋陆游《夏日杂题》:“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

南沈。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明陈献章《得廷实

书》:“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东门春水无人钓,

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

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

漏长。独坐黄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宋陆游《梅花绝

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

青羊宫到浣花溪”。

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冯

先生从历代1381首七言绝句佳作中所归纳提炼的56种作法,也许

在信奉“至法无法”的读者看来,过于琐碎,甚至或许认为是

“陈词滥调”,若“陈陈相因”,有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理

虽固然,而势未必行。不妨以书法类比。书家一生追求,在有

其独特风格。然当其初始握笔,必从点画描摹作起,选帖、读

帖、临帖、默帖,乃为其日常功课,此七言绝句56法,其犹唐

代欧阳询“楷书结字36法”乎?其犹明代李淳“大字结构84法”

乎?其犹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

92法,未有书家认其“琐碎”也,必视为至宝,奉为圭皋,时时

研习,悟其妙道,以逐步形成其独特风格也。冯先生在其《七言

绝句作法举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

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规矩也,守此规矩,渐入

诗道,而后方能体会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

意’”(《红楼梦》黛玉语)。

壬辰六月初八

=======================================

七言绝句56法(冯振心)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法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

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

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

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

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明刘绩《听胡琴》:“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明夏寅《春夜曲》:“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宋欧阳修《过中渡》:“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明归有光《《初发白河》:“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李商隐《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明王恭《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明王儒卿《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宋陆游《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元宋元《讨柴》:“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唐张祜《退宫人》:“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清朱凤翔《村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苏轼《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如唐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宋张咏《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唐韩愈《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清孙原湘《画梅》:“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李商隐《代赠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郭震《老卒》:“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杨凌《明妃曲》:“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明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维《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明皇甫濂《杨柳枝》:“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唐韦庄《鄜州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明王时保《湖口县》:“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

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宋苏轼《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宋俞桂《江头》:“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清孙原湘《题扇》:“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唐李涉《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宋陆游《夏日杂题》:“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明陈献章《得廷实书》:“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宋陆游《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冯先生从历代1381首七言绝句佳作中所归纳提炼的56种作法,也许在信奉“至法无法”的读者看来,过于琐碎,甚至或许认为是“陈词滥调”,若“陈陈相因”,有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理虽固然,而势未必行。不妨以书法类比。书家一生追求,在有其独特风格。然当其初始握笔,必从点画描摹作起,选帖、读帖、临帖、默帖,乃为其日常功课,此七言绝句56法,其犹唐代欧阳询“楷书结字36法”乎?其犹明代李淳“大字结构84法”乎?其犹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92法,未有书家认其“琐碎”也,必视为至宝,奉为圭皋,时时研习,悟其妙道,以逐步

形成其独特风格也。冯先生在其《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规矩也,守此规矩,渐入诗道,而后方能体会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红楼梦》黛玉语)。

作文四:《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4200字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海江龙

【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

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

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

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

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关键词】典故;典型概括;清刚之美

唐代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

基础。它对内引入域外文明,对外弘扬盛唐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

因此而呈现出变革的气息,中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研究唐代的社

会文化,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给人们以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将有助于振

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使学术研究成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进而有助于社会主

义两个文明建设。因此,了解盛唐豪侠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显的很有必要。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稟受山川英灵之气

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而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

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声律那种风

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重视文辞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

“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

寒俊文士开大了入仕的希望之门。加之喜延纳才士的张说和张九龄先后为相,

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

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气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

复备风骨”,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1]这期间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王翰、

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

甫等,可见这一时期群星照耀,光彩夺目。然而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更与

众不同。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早年居灞

上,曾北游河陇遍地,于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

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约开元二十五(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

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

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

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在生前久负盛名,

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少

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有酒且长歌的性情中人。

他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不乏睥睨一世的狂

放气概。他的一再被贬,与不护细行的放纵不羁很有关系。因出身孤寒和守道

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侠士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

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与王翰、崔颢等都是豪侠型人士,他们热衷于人世间

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非常自信和自负,有种横绝一世、骏发严厉的狂

傲气概。尽管他们入仕后的境遇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

但仍不是雄杰之气。这群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寒俊文士,文学活动主要

在开元、天宝年间,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

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以下对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手法多样,多用典故

王昌龄在宫怨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

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①出,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之事而慨叹宫

女失宠之怨的。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母,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成帝偏宠赵飞燕

姊妹,他即求供养太后与长信宫,寂寞一生。作者运用含蓄的典故写出了宫女

失宠的怨恨之情,没有谁会知道明天是正常的明天还是不正常的意外。“奉帚平

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金殿指明皇太后之处所,丰帚指明落寞的处境,

持团扇徘徊指明风韵犹在而心有所不甘。班婕妤曾做《怨歌行》,以秋扇之见弃,

喻皇恩之中断。“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古代以日喻君王这里以

日影喻君王的恩宠。昭阳殿喻赵飞燕姊妹受宠之地,丑陋的乌鸦尚可飞过殿前,

泽被皇恩,而幽闭长信宫的自己却连见皇帝一面也不能。以黑比白,以丑比美,

以人比物,对比奇特、寓意屈折 ,使人体会到寂寞感伤之极。作者在《出塞》

中运用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的典故,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军,王昌龄是幻想能像李将军那样能使敌军闻风丧胆的

又有谁呢?诗人希望能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乱,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

生活。

二、高度集中,典型概括

诗歌由于篇幅有限,因此,要求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社会生活。七言绝句

只有短短四句,而“作绝句必须帕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

以便收到“以少总多,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所以,更需要做到高度的集中,

典型的概括。

王昌龄正是以他卓越的典型、集中和高度概括的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

将客观的事物反映在作者思想感情上最切妥、最精彩的部分,或作者主观中对

于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有着足以感动人的处所,概括出之,又或即使小小景物

或生活细节,皆人人意中所有而未尝形之笔墨者,能写来明白如话,光景犹新,

读者由其所已写者可以推见其未写者,由其部分可以推见其全体,即能于吟咏

之余,觉其情溢词外。

《出塞》(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诗人用诗

歌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把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景物溶入一个画面,造成准

浑阔大的艺术境界。第一句,是从远古的历史立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和具有

特定含意的具体景物联系起来,展示出从古及今,从今到古的悠长的历史时代。

第二句,又展示出从万里金闺到遥远的边塞广阔的空间。面对着雄关明月,戎

边的战士们自然会有种种诗意的悠远的历史想象—眼前这明月照临下的苍茫关

塞,从遥远的秦汉到现在,该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话剧,该出现过多少可歌

可泣的英雄事迹!它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就是这样让抒情主人公通过秦月、汉关

的诗意联想,抒写对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的追念,其中蕴含了丰富

的历史内容,也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但关山如旧,明月如昔,而征人

未还,战士们不由得会发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思

乡之情又显而易见。

《从军行》(其五),写挑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

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最出色的一幕,便画龙点睛

般地完成了对挑河大捷的艺术概括。这样写,并不使人感到简单、局促。因为

前两句巳交代了环境气候之恶劣、军容之严整、士气之高昂,这就予示了“前

军”胜利的必然性。同样,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也可以想象得出战

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动人情景,甚至还会想

得更远更多。同样,《出塞》(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这

两个细节的描写,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虽然没有写出

战斗的场面,读者自然也会想象得出。还有些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从

军行》其四),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称得上是“片言可以明

百意”。戎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人之凶悍、战士之忠勇、

边地之荒凉、风沙之猛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诸如此类富于概括力的句

子,在王昌龄的七绝中,比比皆是 。

三、 清刚之美的风格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

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在梁、陈时已较普

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

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

因而为诗人们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唐人的绝句,在唐诗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唐代诗歌中都

[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洪迈在《唐人万首绝句》称是:“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绝

句必须遵循定句、定字、定韵、对仗、合声律的规律,而其中最讲究平仄。王

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称:“七言在平仄上是五言的延长,在意义上也可以认为

是五言的延长。多数七言诗句都可以缩减为五言,而意义上没有变化,只不过

气更畅,意更足罢了”。但就是这“气更畅、意更足”才使得七言绝句所表达的

意义更加深刻了。李白与王昌龄的七绝正是用短短的28字,融入了自己高超的

写作技巧、概括了人生百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就如前人对他们的评价

一样,勿论有唐三百年,无复有骏乘者矣。被诗歌誉为“神品”或“七绝压卷”

的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

教胡马度阴山②”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

良将,诗把持续千年的边境多事、战氛难靖的历史现象,唐帝国政治、军事上

的腐败。诗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

潜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

[2]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

空的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

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

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的典态。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了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以上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注释】    ①:  陶明溶:《诗说杂记》

②:  王昌龄:《诗格》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

作文五:《试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6200字

文  学品

文艺生活

TL  RT R IE EIEA  U L   F

21 一2 0 1

O试

论  王昌龄 的 七言  绝句

陈 莹

(  西江范大学师,  西 江南 30昌2 ) 3   02 摘

要 :七 绝盛唐在盛 行。“家 王夫 子江” 宁诗王 昌龄是绝高手七,其 七成绝就越 , 卓材题 富丰 ,风不格。一

表现出或 含隽蓄永、情 悠长的柔 美思 ;或清朴丽的质优 ;美或豪迈雄浑的 壮美。 善用虚拟   、兴寄托比  、面托烘 侧 等 多样 手法入 诗。且格意雅高,  然为卓盛一唐大家    关。键 : 七绝词; 王 昌龄 ; 含蓄隽 永 ;声韵 美

图 分中 类  :号 0.  文 献 标2识 码 :     章文 编  号: 055 1 (  0 )6  0 —1  117 2   2  1A  —0   3 2 01 —0  0    2  1 8

诗至盛

, 唐诸兼体 。 备七言句绝是唐代最流行的在府乐歌 辞。 宋 荦 :说至诗唐代绝七  , 尽善“美 尽白帝。宫王 、卿 名流 、   方 以及妇外之人 ,外 作 佳累。累取而 讽之 , 往往令 人移 情 回,含 环咀, 不  能自己 ,此《真 、雅 》风》 《之 遗 也 响” 唐。代写作七绝 的诗  人队伍庞大   ,成也就非常高 。“七言 句 绝的唐诗声 , 律成完 于  初、 之际 ,盛作者 愈 多 加以。域歌 西大曲量输 , 入要新需 歌的 词

正 因 春“恨 长” “ ,遂 欲珠帘”卷 “ 抱和” 云而帘中见 月 朦  ,斜 , “,胧树 色昭隐阳 以他人承”宠宫写之女宠失, , 不言怨而  怨深 自。   其《长 秋信词譬 喻新巧 》,,  得遂人微讽浑厚婉之旨  。颜玉 不及   寒“色鸦 ,犹 朝阳 带影来日’昭 阳宫, ,  昭仪所赵居  宫,在方东 ,寒   带东方 鸦日而来 ,影见之  不如也 ,已优柔婉 丽   含,无蓄 穷,使人

唱叹” 他拟三汉代托婕妤班在长信宫中一个某天秋情事的 。

配以乐  ,人诗都们用绝利句的 式形 。因此 ,开  、 元宝天年间,  绝  盛行句  以,言七句为绝主 。 在众星璨的诗璀人群 里 ,尤” 又以王

龄的昌绝七长 ,见 他是盛最唐杰的七出绝代表作家。   “七言 句贵言微 旨绝远 ,浅情深 ,语 清如庙之 瑟 一,而 唱 三叹, 有 音者遗。矣元之开时 ,龙  标、供奉   允,称神 品”。高 棵也  他对予给了  很高的评价 ,盛唐句太 绝白于高人诸,  “可 伯少次 ,之   二篇什公盛 , 今亦列正为宗。 ”   纵所观作,  他通过常兴 比托 , 寄借的喻艺手法委术含曲蓄  地 表 达内情感心 ;或直 抒胸 , 细臆揣心。沈德潜境  :日标绝龙  “

而 ,不写及  “”  “犹带、” 用极为婉转得“ 。 我”有 着 洁白玉如

的容

颜,  曾集万千宠经 爱一于身, 也  今却如浑连身乌的老鸦黑不 都 如, 叹可怨可, 作者 以情的笔调触及同唐宫  廷女子 心灵的  从 ,

侧面反她映悲们不幸的人哀生运命 , 同也时 喻 了 隐自我落 失 、 不受 重用人生的理的缺想失。敢怒 不敢的怨愤言之借 着奉声

徘帚  徊之女   出扫一  ,地思   之 苦, 堪 言 ! 而 怒 怨不, 思  极   情哪  构巧 ,   不而  露 得,  厚温之 旨。 含

的他赠类投的 歌 ,表诗惜达难别之情 ,可谓舍婉是 柔 挚绵, 如潺 潺流水,  倾力 涌。“出莫道  秋江离难别,  船明 舟日长是

姬缓歌 君留 , 随意醉枫白露青寒 。《 ”重 李评事别 本》别  句来,  情幽怨, 旨 茫微, 深  意令 测人 之端 无 ,之不尽 谓唐之 人   安, 玩 不时易,  今反其乃语 莫道日难。 即  , 君别 安城 即 日长可 ,到然   《 语可则” 》 刘骚晌 日:绪微评思清 ”《 而 “( 旧唐》书本传 )

。此因  ,本拟文其对绝题七材艺和术格进风探索行和分析。

又何

须 行急 , 之劝 因中酒, 暂缓 舞 歌, 力留 。沉之何醉时勿  挽   忧 管夜,寒深。 休 浓依之情 恋, 不深甚乎?词婉 情 浓  ,浅语情 ,   长人心动 。扉他 还用喜月表心明, 借 共享月之寄相遥之情 思: 莫“

王龄 昌七  的 绝题 材特

点江宁

之诗,  存除疑之作 轶诗残 及句 ,外今  1存题4 ,7 5 16 首, 五古 6 5首  , 五 1律, 3首 五言 律 排3首, 五绝  1  4首 ,七古    首5, 七 2 , 首律七绝  7 首 。4七 绝所占有作 的品五分 一之还

要道 弦

愁歌谪远,  青明山不月曾空 龙标野宴”》“ 《 ;高 送客不能楼 醉 , 寂寒寂明江心” 月蓉楼芙辛送》渐“   《青山一道同;雨 云 ,  月何明曾 是乡两送 ”柴御侍 “》《 ;鄂渚 帆轻须发早  江边, 月为君 明 留”窦送》七 《  。昌龄边塞 多诗以府乐古入题诗 , 军从行》如《  首 ,出塞七 《 》

首二等。  他力揭着征戍示复者杂的内 世界心, 刻 画边戍疆 卒的 多 面象 。形在《 像从行军 》中 诗 ,组愁容满面 者“如 昏坐独海  黄 秋……无那风闺万里金愁 “”、撩乱 愁边听不 尽 ”报 ;壮国志 者

, 量且多高。 质的《  他出二塞首 之一》 秦(明月时 汉时关”和    “)《 长 信 词秋首五》(奉  平 帚明殿金”开被 后 人为益 “ 之 ) “唐七

人绝卷”压塞边可并高岑 诗三而 ,怨 诗可与 白李胜争。 , 宫   他 七的题绝材致可大分 三类为: 宫  、词 怨 闺类 一; 朋友投

一 类 赠 ;军 边塞一   。类 类 题材  ,有   千秋 ,为

人  赞称 。其  从 各  各甚  “

诗忧思怨绵缠, 含蓄蕴  藉 。边塞 或诗激 昂扬 , 慷慨越豪壮  或; 怅

述思 , 情尽曲卒之心 。”戍同 也体时出现 同共艺的美术感 特

如“ 明敕

驰星封剑宝 ,辞 君一取夜 楼”兰概 叹苦悲如者“  ; 表  回军请尘掩骨   莫,教兵士哭龙 ”荒 此类。诗句法严 , 谨道劲迈豪  。

、二 昌 七 绝龄的艺  术 风格   王

: 蓄隽永   , 含深悠 长 , 托喻 情寄情 。 “宁江《 长 信词 《 》、西   宫》曲《  、楼青曲》  闺 》怨  《《 、军行从》皆优 柔丽 ,婉 味无意 穷 ,风

内骨含, 精芒外隐   ,清庙朱如 , 弦一唱三叹 ,。 现”就这些材进题 行具 体

的分析  。  他的宫怨 格诗外柔 ,曲感情 细极。密 他 善以极常的事平物

龄昌写 这出多么脍炙人E 、 l风 不情 的诗一歌来 ,与 他  是独 的特艺手法术不分开。 他常借用的虚 的拟形式写心来情, 采   想象用来扩意大境,  深 化题主。在  西《秋怨宫》 照火西宫知  中“夜饮 , 明复 奉恩道时”分 乃梦 中 幻之境想, 因长 久冷被 落 , 正 自  然然邀而相会梦 分,明 “” 二 ,字梦境  与实现强烈反的差,  这  让女情宫何 以堪, 么多烈的浓讽 嘲意 味!在 (他下转   2第4 页)

诗入, 画 刻深的象 ,意 刻 在言意 外 ,辞意微长  替,些可怜 的那小 女子

唱 出 心灵 深 了 处无告  的 哀愁和 怨 愤 ,  有具  常 强非 烈 讽的

托寄味。 意西春怨宫》 《像 里无百赖无聊法遣闺卷怨的 女子  , 1

文学 品   析

艺 文 生

LT活R  T R EI EEI  A U L  F金。

1- 2 0  10

揶揄地说

自己没有钱  ,她 知明父知道亲自 己钱却有意故没

说有

就,希是望亲父由推导此出 自己 愿意借不给她钱真的实

法。想

周朴园

我:认你为次这说说得话多了。( 向太 ) 这两年他  繁学得像很了你。   在这对段中话,  冲正在周鲁大为海辩 护 ,觉父得不应该 亲开  他除 , 而父亲 周朴园全 不然理会 周冲话 的, 直以接一 “句我   认 为这次你话说说得太 了” 多来止这段终对话 ,没 接有周下冲 的 话 头,聊 到矿上受工人伤 事的 。情

()“ 式 准则” 四  方 的违 背对

违B质反量 则准的二条次 第 ,则. 即说话人故 意 一说些缺

乏 诚 意   缺 或乏足  证 据够 的话 ,从而 让  听话   人推  出某导  肯 种定 或否 定 的 含 义  。 例如   :

例3 :

萍  了: ,对 预备明我天离开里到矿家上去 。  周繁漪:  , 哦 得好很。——么什时候回来 呢 ?   在段对话 这巾,

萍告诉繁  自己漪打算矿上到 去 周, 人两的 暖 昧关系彼都心此知肚 ,明 而 时此又第三方周有 在冲场 , 繁漪 心 里在为正周萍 已不经 爱己自而痛苦纠 ,嘴上结 不却意愿 承认 自 己然爱着仍周萍 因此,意故现 出表己对周自要离开的 萍 在乎。 这不然显 缺是乏诚 意的,周 心里也萍清楚繁对漪自己的   感 ,因此情萍能周够 此由导 出繁推对漪他情别移恋的愤 和 怨

不满。  ( )

“ 系 准 则 ” 背  三违对 关  的

“式方则”准 要 求说者话提供信 息要时楚 清 白, 明免晦   避涩、歧  义 要,练简有条和。因此理, 当 话人故意违说背 以上则 准

时 ,听 话 人 也 应 中从推导 出相   的 应会话  含 义 。 如例 :

在 以

对话之上 前鲁,贵 四凤和正谈在论 凤四大和少周  爷萍 事情 的 ,时这候鲁大海突然 来 进了 。凤四不想让海知大道  这事件,  是于用糊 模“ 的我们回头  商”量 示鲁暗先不贵 谈论  来 要此 , 事等海走后大 再说, 鲁贵 也颇有默地契回 应了她 。 凤四 的

这句

“我们 回头商 ”量明违背显 了方准则式中 的一第条则 次

(即 免晦涩避) 向 鲁 贵递 传“ 了, 我不 想别让人道 ” 的知话会含

义鲁 贵 很好,地 理 解 了 这 个含 义  , 是 两 人 成于 功  瞒地 过 鲁大

海 。    三 、  结

“关系准 则” 求说话要者提所供 信的息关联或要相关因 。

此 当,说话 人  故意 说  不出相  关的 话语   ,时 会 产生 相  应 会 话   也的含 义  。如 下面的例 子 :

例 4  :

对过话 《 剧雨雷 》人中对物话的会 含话义推 导, 我们 可

以 到看  正是 :由于对莱斯 格项合作原则四 的违背 , 人物间的之 对 才能话传 递一出些额外 会话含的 义,是正些这外之音弦

才周

冲我: 以这些为替 人自的己一努群力 我,应们当 同 情 的。 且并们 我这样福 享,同他们 饭吃争,  不对是的。这 是时不髦  不时髦事的  。  周朴园 :知道你会是什么社? 读过几你关于社本会经济的 书 ?记我 我在得 德国念 书时候的  ,这方面于,  命自 比 这你   我

对 半 瓶种  醋社的 会思 想  要 彻 底 得多!

使 物人 性格更的 为 活和立体鲜, 也 正是这样才使 剧《话 雨雷

》 加 增 添 更 了文学魅   力 。 参 考文 :献

][ 然自, 1   何冉永平 .编新语 用概学[论 .M ] 京北大 学版出 社,0 209

冲周: , 听说矿上 对这次于受 伤工人的给一点抚不恤 爸 我

(接第上 1 页)《  8送魏 二》 ,  忆遥君 在湘月 潇 ,听猿 清  梦行军 后 “ 愁 》英之勇勇猛之  势; 军前战兆河夜

北  “ 已,生擒吐谷浑报”

长 里” 别 以后 , 君思不君 ,得 另 辟新 径, 想君日 夜 漂泊潇湘  ,  梦里听的猿寂愁苦孤状 之, 连中也 梦罩着沉笼沉的惜 情意别。 竞   造境幽深 , 情 味隽。 芦溪别》 永首诗都整使想用 之词象, 在 《 ,中  《 从军 行  》的壮场面。阔怪之 无 ,沈德潜 :日少伯塞上 , 诗“ 能  传多出义勇 。”   王 昌龄 所 创 作  的 七绝  不仅重   视意 格, 且 也重  视  声 。律  而

其且 以非朴质的常语言传达依惜依情别  ,人 寻味耐。时同  作者, 七绝语 言具有流转的声韵美, 可这体现用在谨韵 上严在这  还。常景抒情 , 借情景 交 , 景融为语 , 情以景情托 “。醉 江别橘 楼7  4首七  绝里 ,  用  ” 的“  近 十 首 有, 用“  ”  “和 ”选   阳韵 选寒 韵  尤 韵

又香 ,江风 雨引舟入 ”送凉 魏二 江楼上》 ,  《 橘柚,飘香 ,  惜依饯  别, 情深 意浓  从听。觉、 嗅 觉 、 视觉感 官交互用作,  造营 悲凉出 的 各在七也、 首  上以, 次用 较 得 多是 的 ”“ 侵, ”  ,八其  东韵 “ 韵   “  , 韵灰 它们各”三在 、四首 右 左他喜。用带音 鼻nn 的 韵, 、 g或

尤韵。这 韵 或响些亮 ,或 远悠, 都含 余 味有绝不 深 曲 悠的离远别氛围。在《 琵 琶行》  ,里  以琶先声琵  ,凄以冷秋 是 开 H的“乎”  叠韵的修辞手 法, “  ” 琶 如 “琵、扰  ”乱  月 收 尾, 不弹的尽如如愿 的边愁诉伴 随着 月愈色来愈沉 重,难  的 味 意。他还善双声 用、以排

, 遣辞 句 凝练, 境 浑  然。

意“ 山 高高” 关 “ ”等词,  这些词字 使用使的思婉转文绵缠 , 含  文意蓄 不露

。    王昌 的龄绝七术艺价 值远 高 可,是圣手谓凡。 他不创所作

七绝的 语格言外清新朴 质, 丽顺流  畅,采曲莲》  《采莲  中女 ,之呼欲出,  与人莲相照, 池乐花 美人俊。更起“句 荷罗裙花

裁 以” 明艳彩色出牵人公 主 。句 承 芙“ 蓉脸两边开” 进一 向步 描写莲采的外女 。 转句 形 乱“池 中入看见不” 陡然转 一, 因莲 花女之貌与 花无 异 女貌,容花,  此相乱 , 由不相故见 。 合句一也

的 绝七貌风面绰约姿  既有含:蓄永隽情思长悠的柔 , 又有清

美顺新 的畅美优,  更有迈雄豪的浑壮美。   参文考献:

…  )(. 清  宋荤漫 堂诗【 说】 .M学海类编 影本印,9 5 18.   【

2】施存蛰唐 诗话【百.  ] M华东师范学大 出版社,0 1 2  0.   []清) 3( 沈 德 . 《潜唐 诗裁集》别凡例  [ _】 中华书M局 ,9  157  f (

高榛编选.4  ) 】 明唐诗汇【品. 9 2 】 M8. 1

道语 破 , 犹 “ 闻是歌觉始人来有  一切”在 都意料之外, , 又在意

之料 中 如此 ,切亲 然 ,自此 美   酣 好 。畅如     在边塞 诗 里 , 风 格 迥 然   , 出现 深清  烈 壮 、 激慨昂 的 雄  其 表慷

浑之

美。气势 迈豪,  如恰“但使 龙 城将飞 , 叫胡在马度阴山 不”

出》 之塞雄之语 豪; 沙百 战黄金 甲,穿  “破 楼兰终不还不  从”  《

作文六:《七言绝句中的时空感》1300字

古典诗词很善于捕捉诗意、创造气氛、描绘意境。特别是那些优秀的绝句,寥寥二三十字,写出强烈的、立体的时空感,写出生活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给人以史诗性质、史诗意味的感受,叫人惊叹不已。

王昌龄是历代交口赞誉的边塞诗人,他的反映西北边地戍卒的艰苦生活和强烈感情的诗篇,脍炙人口,他没有实际生活是写不出这些诗来的。据考证,他早期是到过西北的,他到过甘肃固原一带,到过玉门关,可能还到过李白的出生地碎叶……这里只举他的一首《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一开始,写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边关,秦汉时的关隘戍卒把守着,一下子把时空感写了出来,使得“万里长征人未还”更有悲壮气氛。从秦汉以来,边塞战争不停,征人戍卒没有多少能平安而返的。三、四句又写到汉代名将李广,威震边塞,而目前没有李广这样的名将,战争更是艰苦,胜利相当遥远。

这首诗因为起句不凡,有史诗意味。他不仅写当前,还概括了历史。把现实与史实相照应、相比较、相联系,就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内容也就更丰富了,胸臆气魄也更宏伟了。说它内容更丰富了,是因为此诗既写了戍卒归期遥遥的艰苦,又写了盼望李广这样的名将守住边关的豪气;说它气魄宏伟,是因为它历史的时间感和“万里长征”的空间感,气势浑厚。

试想,没有“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联想,使它植根到历史的土壤中去,是不可能有如此的境界、氛围、气魄、深度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联想、构思,是这首诗的特色和成功之处。这样的联想、构思,给了它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使它不同于一般的边塞诗,使得它千年以来,盛传不衰。

唐代诗人中,写过不少咏史的诗。这些诗想象飞动,概括力很强,也善于把现实和历史紧紧绞到一起,赋以时空感,赋以大胆的想象、串联、跳跃和哲理。下面看几首描写金陵六朝遗迹的诗。先看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至今,南京还有朱雀桥、乌衣巷。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作朱雀门、立朱雀桥。乌衣巷内住着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的家族。曾几何时,衰落了。刘禹锡差不多在王谢盛世后的五百年,才写这首诗。经过宋、齐、梁、陈、隋、唐朝代的更迭,王谢早在几百年前就衰落了,沧海早已变为桑田。“旧时王谢堂前燕”,五百年后,“飞入寻常百姓家”,照常理是不可能的、不合理的,什么燕子能活五百年?但刘禹锡这样写了,而且写得很有特色,很生动,很有诗味。刘禹锡通过“旧时王谢堂前燕”,深入了历史变革,描写了盛衰更替,既是哀怨,又是提醒,写历史也是为写现实。这种把艺术根须伸进历史土壤的写法,使作品深厚沉郁。这样的写法,也表现在杜牧的《泊秦淮》中: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吴、晋开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从东晋灭亡(公元420年)到隋统一,南朝历时170年。南朝陈代最后一个亡国皇帝陈叔宝沉湎声色,写了《玉树后庭花》这支乐曲。陈亡于公元589年。杜牧的《泊秦淮》写于公元848年,中间间隔250余年,还隔了一个隋代。杜牧哪里还会听到歌女唱亡国之音呢?杜牧所以这么写,也是以历史比现实,用历史的色彩来画现实的图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作文七:《论晁补之的七言绝句》9200字

作者:陶文鹏

长江学术 2005年06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1053—1110),英爽不群,博学多才,兼擅诗文词赋与绘画,精于书画品鉴,又是最早的词评家。补之诗的成就不及词,但也是北宋后期的杰出诗人。时人称他“作诗文极有声”(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一引《复斋漫录》。),后人也赞他“诗特工”(注: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胡仔评:“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今人王锡九认为七言古诗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成就(注:王锡九:《宋代的七言古诗》(北宋卷)第27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补之的《补乐府》诗即《豆叶黄》、《渔家傲》、《御街行》抒写农家与渔民生活,抨击权贵,颇有汉乐府民歌风味,确是“辞格俊逸可喜”,但仅此三首。他的七古,特别是那些乐府歌行色彩浓厚的诗作,学习汉乐府民歌和李白、元稹、白居易、韩愈、苏轼的七言歌行,其中《长安行赠郭法曹思聪》、《和关彦远秋风吹我衣》、《行路难和鲜于大夫子骏》、《赠王顺之歌》、《跋遮曲》、《芳仪怨》等篇,或激昂慷慨、淋漓畅快,或爽朗清健、流畅婉转,颇得唐人乐府歌行感情充沛、气势壮大、章法跌宕、节奏多变、音韵铿锵的风神格调,堪称佳构。但绝大多数七古作品,未能避免宋人以议论、散文、学问为诗的缺点,大量使事用典,结构拖沓冗长,反复酬唱次韵斗工求胜,却缺乏诗情韵味。更有一些篇章,用僻字,押险韵,令人难以卒读。因此,笔者认为,晁补之的七古虽有较高成就,但说它们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成就,略嫌过誉,失于偏颇。

晁补之今存诗歌六百余首,七言古诗约一百四十首,而他的七言绝句却有二百二十三首,占其全部诗作三分之一以上,在各体诗作中数量第一,比七古诗多了七十多首。这些七绝诗中有不少情景相生韵味深长的佳作,历来为选家重视。清代严长明编选《千首宋人绝句》,便选了他的七绝五首。清代神韵派诗歌领袖王士禛曾举宋人七绝可追踪唐贤者数十首,其中就有晁补之的《扬州杂咏》。王氏赞赏补之与苏轼唱和的七绝组诗《陌上花八首》皆是“绝唱”,说晁诗“工妙不减苏公”(注:王士禛著、戴鸿森校点:《带经堂诗话》第204—209、359、70—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又称扬补之出守济南时作的七绝《将别历下二首》、《将行陪贰车观灯》、《赴齐州》、《谯郡对酒忆玉函山》等作,连同曾巩、苏轼、苏辙咏济南之什,“足敌唐北海(李邕)、子美(杜甫)、太白(李白)三公吟历下之作”(注:王士禛著、戴鸿森校点:《带经堂诗话》第204—209、359、70—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王士禛是清代七绝的大师,曾编选《唐人万首绝句选》,深谙七绝艺术三昧,手眼俱高。他对晁补之的七绝如此称扬,可见补之的七绝佳作已展现出他所标举的“清警”、“清远”、“神韵天然,不可凑泊”(注:王士禛著、戴鸿森校点:《带经堂诗话》第204—209、359、70—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高妙境界,艺术成就绝不在其七古之下。

谈到晁补之的七绝,不能不提补之之父晁端友。端友字君成,能诗,苏轼曾为其诗集作序,赞扬端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又说:“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注:苏轼:《晁君成诗集引》,《苏轼文集》第32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端友《新城集》与《晁端友诗》十卷,皆佚。《全宋诗》卷六六辑录其诗仅七首,其中七绝二首。《宿济州西门外旅馆》云:“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九锁山》云:“行尽青峰与碧溪,何须辛苦觅天梯。九山不锁寻真路,自是人心到后迷。”一写羁旅,一写山水,确有“新意奇语”。前一首以寒林、残日、栖乌、青灯、小雨,尤其是深夜疲马啮残刍之声,营造了一个幽寂、空漠的意境,烘托出诗人于羁旅中所感受到的人生漂泊、前路茫然之情。端友的外孙叶梦得说:黄庭坚常吟诵此诗的后一联,爱赏不已。他日得句云“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成《六月十七日昼寝》一诗(注:《石林诗话》卷上,《历代诗话》上第40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黄诗显然受到晁诗的启发。晁、黄二诗都成了宋人七绝的名篇。晁补之儿时从其父学,十五知读苏轼书,二十岁后成为苏轼门下士。他喜爱七绝并在这一诗体上取得较高成就,肯定受其父与其师的影响并得其真传,有家学与师承的渊源。

从题材看,晁补之的七绝并不丰富,基本上没有直接反映政治现实的重大主题的作品。只有一首《流民》写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被迫提着瓦罐荆篮流离于他乡道边,饥肠辘辘却无人施舍,只好捡起地上的榆荚来充饥。诗人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形象生动令人触目惊心的“流民图”,表达他对广大农民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除此之外,他的七绝诗都是叙写个人和朋友的日常生活情事,有即事摅怀、写景咏物、品题书画、赠别酬答等题材。乍看并无特异之处,细加分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他受党争株连南贬信州往返途中所写的山水行旅诗,以及晚年闲居缗城所写的田园隐逸诗。而他的词,写得最多最有特色的,也正是迁谪词与闲居词。补之词与七绝诗在题材内容上如此一致,足以表明中年的迁谪与晚年的闲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这两段生活经历,尤能激发他对世路坎坷、人生失意的内心积郁,激发他在理想破灭后陶醉园林、放浪形骸的狂逸情态,从而触引出他风发泉涌的灵感兴会,写出极具艺术个性光彩的词章与诗篇。

晁补之的迁谪诗和闲适词,有直叙其事、直摅胸臆之作,例如《宿采石追忆沈丘叔父同应诏渡此今二十七年矣而叔父谢世补之方远适泣涕成篇》:

二十七年前应诏,黄昏同上木兰舟。江山依旧人琴寂,白首南迁泪迸流。

此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诗人贬监信州盐酒税时。诗人回忆昔年随叔父应诏进京,在晚霞映照中同上木兰舟,心情何等兴奋;而今江山依旧,叔父已逝,他独自白首南迁,重过旧地,抚今追昔,不禁泪水迸流。二十八字从肺腑中自然涌出,两行苦涩的泪水亦随之奔迸纸上。诗直而不曲,却沉痛感人。

这种直陈情事之作,在晁补之的七绝中寥寥无几。诗人一般都是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试看《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贵溪是信江的一段,它由信州城南西流入赣江。玉山,一名怀玉山,是信江的源头。诗人倘佯在信州城南,遥望远方,但见万壑千岩阻遏着贵溪上游,溪水无法向东,便顺势而下。这一奇异景象突然触动了诗人悒郁悲凉、怀念京国的忧思,他感到造物主好像也理解他这个逐臣的心愿,故意教溪水向西流走,以安慰他的西望之意。客观的自然景象被诗人注入了主观情意,诗人便以这有人情味的自然景象反衬人间社会的冷漠无情,委婉深曲地抒发自己凄楚孤寂、企盼回朝的情思,使这首即景发兴之作耐人寻味。

无独有偶。补之的老师苏东坡在贬居黄州时,也曾写过一首《浣溪沙》词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在东坡笔下,溪水西流只是局部性喻象:而在补之词中,它却是全篇的核心兴象。东坡词抒写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与激人奋发的哲理,其思想格调高于补之诗所抒的自悲自怜和对朝廷的又怨又恋,但从对“溪水西流”景象的艺术处理看,补之诗营造出这一个性鲜明、饱含情味、寓意深长的意象,似胜于东坡词。苏门师徒这一词一诗,都是历代传诵的抒情杰作。

晁补之很善于从客观大自然中发现和选取恰当的物象,通过想像和移情的艺术熔铸,营构可感可触的意象,作为其深邃微妙、难以言说的情思的载体,写出含蓄蕴藉、意境清远的七绝佳作。请看《题谷熟驿舍二首》(其一):

驿后新篱接短墙,枯荷衰柳小池塘。倦游对此忘行路,徙倚轩窗看夕阳。

这是绍圣二年(1095)补之初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通判途经谷熟驿舍的题壁诗。诗中写他徘徊在驿舍轩窗旁,看舍后的新篱短墙,小池塘中的枯荷衰柳,还有那一轮冉冉西沉的夕阳,竟然陶然入神,忘了继续赶路。驿舍内外这些景物意象,都被诗人涂染上衰颓暗淡的色调,又经诗人简笔点染和巧妙布置,一同烘托出他在奔赴贬所的长途中疲劳厌倦、前途茫然、渴望随处为家、任运自适的复杂微妙心绪。诗意丰富,含而不露。将此诗同《宿济州西门外旅馆》相对照,一写驿舍歇息,一写旅馆夜宿,情调意境相似。补之此诗缺乏“疲马啮残刍”那样新奇绝妙的意象,但选取、提炼和巧妙组合多个意象来承载情思的表现手法是相同的。由于多个意象都统一在衰颓灰暗的色调之中,诗人又用平静、舒缓的语气来展示,使它们在平静中蕴含深厚丰富的情思,因此,此诗尤具其父端友诗那种“温厚静深”的神韵。

晁补之爱生活、爱自然、爱美。他在不少诗中倾吐出对山水、田园及种种美好事物的喜爱、神往之情意,如“少时勇游山,说山喜动色”(《次韵四弟以道十二弟叔予与法王唱和兼示无斁弟二首》);“老来山水兴弥深”,“它日只为林下计”(《复和定国惠竹皮枕谑句》);“可怜好月如好人,我欲招之入窗户”;“还朝便与山水疏,只有此月随吾庐”(《和王定国二首》);“忽惊宫瓦出新碧,更喜海棠舒小红”(《春雨呈文潜》);“落帆未觉扬州远,已喜淮阴见白鱼”(《赴广陵道中三首》其三)等。他也多次宣称,他的诗的灵感兴会,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景象,如“诗须山水与逢迎”(《送曹子方福建转运判官二首》其一);“忽见山光好诗轴”(《寄怀八弟三首》其三);“莫嫌马上过春风,得句桃溪柳涧中”(《赴蒲道中寄洛倅王定国》);“愁容顿与河水泮,佳思先随岸柳来”(《次韵杜天达见寄》)等等。因此,无论在被贬和遇赦的旅途中,还是在金乡闲居的日子里,他都没有放弃对于山水景色、田园风光以及各种美的事物的寻觅、发现和欣赏。在他的许多七绝作品中,都流露出对自然美、文化美和人生美的感叹、陶醉、向往和赞美。《旧说庐山有紫芝田百亩人莫得见偶于开先栖贤林中步两日各得一枝正紫如玉戏成一首》云:“千古芝田人不到,深林继日拾琼瑰。从今为记晁夫子,曾到芝田百亩来。”写他在庐山上采得两枝灵芝,想到日后将被视为百亩芝田的发现者载入史册,不禁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又如《出游龙虎山舟中望仙岩壁立千仞者不可上其高处穴中往往如囷仓棺椁云盖仙人所居也余意大水人宅山上所作》:“稽天巨浸洗南荒,尚有千峰骨立强。民未降丘应宅此,举头天壁有囷仓。”诗人出游贵溪县西南的龙虎山,见到千仞壁上有宛若囷仓的悬棺。他不相信仙人居处的传说,心想应是远古洪灾时人们宅于山上所作,于是以富于浪漫想像的诗笔描绘滔天洪流浸洗南荒的景象,并且表达出他对这神奇古迹的猜测、惊奇和赞叹之情。在这一类七绝诗中,诗人好奇爱美,乐于寻幽探胜的性格气质跃然纸上。

在晁补之的诗笔下,不仅庐山、九华山、石钟山、大孤山、马当风涛、开先飞瀑等名山大川,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风采,而且更多并不出名的自然山水,也被诗人的慧眼发现、灵心赏识,并以其生花妙笔描绘出其深蕴的美。例如:

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干越上清滩。秋晴云锦溪中过,玉石瑰奇一万般。

——《初上安仁滩清见毛发其中奇石五色可掇拾也从县令借图经溪曰云锦溪衬曰玉石村》

山上有山俱,巃嵷,谷中通谷更唅呀。借君筇杖穿奇崄,直至西峰小九华。

——《齐山怪石森耸其西峰曰小九华》

补之的田园闲居七绝,多写清幽秀丽的景色,但静中有动,表现诗人的恬淡襟怀和闲逸情趣,如下面二首:

十载京尘化客衣,故园榆柳识春归。深村芳物无由觅,蝴蝶双寻麦陇飞。

——《村居即事》

茅檐明月夜萧萧,残雪晶荧在柳条。独约城隅闲李令,一杯山芋校离骚。

——《约李令》

诗人在这些抒写乡居生活的诗中,尤善于捕捉乡村的时令风物,并用通俗浅近的语言表现,使诗篇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洋溢着清新活泼的民歌风味。例如:

小麦青青大麦稀,蚕娘拾茧盈筐归。放牛薄暮古堤角,三四黄莺相趁飞。

——《村居即事》

夏天村野田间或现或隐、或远或近、或静或动的人物、景物和环境,被诗人随意点染得那么生动有致、层次分明,沁透出乡村生活的气息和盎然诗意。读之,使人神清气爽,陶然怡悦。

而在他的山水行旅诗中,却更多地表现大自然的雄奇之态与飞动之势。请看:

山束江穷方崪起,江盘山过却重回。无风此水常呼汹,正用风狂水斗来。

——《大风过彭浪矶》

彭蠡宫亭浸全楚,号呼喷吐出喉中。此间旷荡无穷水,何处还容地火风。

——《湖口》

白虹昼下昆仑顶,半入青林久不回。下洞水轮穿地底,砅崖吼怒却重来。

——《开先寺前望瀑布》

高峰横江賥起,江水盘山而过,狂风搏斗急流,湖口号呼喷吐,瀑布如白虹飞下又穿地而出,砅崖怒吼。诗人雄劲之笔矫若游龙,把这些天地奇观,表现得如此气象雄大气势飞动,令人惊心动魄!古希腊诗人朗加纳斯说:“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注:《论崇高》,《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2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补之的这些山水诗似是为此目的而作。苏东坡有一枝宛若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的诗笔,最擅长描写瞬息万变、气势飞动的山水奇观,补之学得了老师的艺术本领。

作为画家和画论家,晁补之曾经辩证地、精辟地论述诗和画、形与神的相亲相生关系。他在《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中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他有多首题画七绝诗,都是既有画中态又传画外意的佳作。咏花鸟画的《题周廉彦所收李甲画三首》,每一首都有象征寄托。第一首《鹊》云:

上林花妥逐莺飞,愁绝江南雪里时。嚄唶何须旁檐喜,毰毸相对两寒枝。

诗人活现出画中喜鹊傍檐鸣叫之声与张羽相对寒枝之态,更以喜鹊昔年在上林苑中逐莺欢飞与今日愁绝于江南雪野相互对照,寄托自己迁谪失意之悲,令人如见其画,又于画外见意。如咏山水画的《题工部文侍郎周翰郭熙平远二首》:

渔村半落楚江边,林外秋原雨外天。谁倚竹楼邀大艑,天涯暮色已苍然。

洞庭木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欲指吴松何处是,一行征雁海山头。

用疏笔淡墨,展现郭熙所画的平远山水秋色,着意渲染一种萧疏、旷远、迷濛的意境氛围,从而抒写游子天涯羁旅的思乡愁情,扩充和深化了画境。再看一首《自画山水留春堂大屏题其上》:

胸中正可吞云梦,盏里何妨对圣贤。有意清秋入衡霍,为君无尽写江天。

这首诗仅以虚笔对画中山水秋景略作点染,却重在传写画外之意,表现诗人自我可吞吐云梦的阔大胸怀。全诗意境雄阔,气象奇伟,笔墨豪放洒脱,近似东坡的风格。

其实,在晁补之的七绝中,饶有画意的,又何止题画作品!那一首首山水诗田园诗,都宛如一幅幅视境鲜明的水墨或丹青。请读《出城三首》其一:

桃欲呈红柳弄阴,麦田青已没鞋深。春堤细雨篮舆湿,婆饼焦声在竹林。

近景红桃翠柳,中景麦田青青,远处春堤细雨濛濛,打湿了冒雨赏景的诗人乘坐的竹轿;忽然从竹林中传出阵阵鸟雀的欢鸣声,更使诗人心旷神怡。这是一幅有色、有声、有水墨浸染的田园春景图。再看《新城塔山对雨二首》(其一):

山外圆天一镜开,山头云起似浮埃。松吟竹舞水纹乱,坐见溪南风雨来。

王兆鹏先生赏析此诗云:“写景如画,却又表现出绘画所无法表现的时间之进程,景物之动态变化。‘风雨来’前,山头云气腾涌,溪边松涛吟唱,竹枝飞舞,水波乱翻。诗人的笔触像是摇动的镜头,把风雨来临前后景物不同的形态、声响一一展现,似有声画,如交响诗。”(注: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第38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如果说上举二首诗是由于诗人描绘景物鲜明生动而显呈出画意,那么下面的这首《示张仲原秀才二首》(其二),则明显地是诗人有意以画家的眼光和手法表现景物以营造画境:

城头急雨昏长川,城边清流鸥鹭闲。城西云黑电脚落,斜日正在城东山。

著名诗人兼学者林庚先生提出:创作现代新诗,要学习和借鉴古典诗歌的飞跃性、期待感和交织性。所谓交织性,就是各种形象交织在一起。他举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这两句诗把在水田里飞的白鹭和在夏木上叫的黄鹂连在一块,“漠漠”和“阴阴”形成了一种明暗的对比,就像一幅图画,这边是阴的,那边是亮的,“漠漠”之中的白鹭的形象特别明亮,两个东西之间就有互相陪衬互相交织的关系,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注:林庚、张鸣:《人间正寻求着美的踪迹——林庚先生访谈录》,《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用林先生的“交织性”说看晁补之这首七绝,一句一景,急雨、长川、清流、鸥鹭、黑云、紫电、斜日分别在城头、城边,城西以及城东山上呈现,它们互相交织,形成明与暗、黑与白、紫与金、急与闲、动与静、高与低的映衬对比,组成了一幅缤纷多彩、瑰丽奇幻的图画,强烈地冲击着读者视觉神经。

诗歌是想像的艺术,也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人创构独特的意象,展现诗的图画,营造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活跃的想像力、丰富的修辞手段、以及对语言的精心锤炼。晁补之在他的七绝创作中,显示出他作为杰出诗人必备的这些艺术才华、艺术素养与功力。先看他是如何飞腾诗的想像、联想与幻想彩翼的。《和王拱辰观梨花二首》(其二)云:“压沙寺里万株芳,一道清流照雪霜。银阙森森广寒晓,仙人玉仗有天香。”前二句将寺院中的梨花想像为一道清流映照着雪霜,已是不同凡响;后二句幻想飞到银阙森森的月宫中,只见那一树树梨花幻作仙人玉杖散发出天香。这幻想多么美丽神奇!《移笇山五杉归植里第》云:“一丘一壑感归心,过尽青山几茂林。自载五杉如碧凤,欲看春雨舞庭阴。”他从山上把五棵杉树移植到自家庭院中,却想像春雨中五只碧凤在庭阴里翩翩起舞。诗人以移情和想像将景物人格化的,有《将别历下二首》:“来见红蕖隘渚香,归涂未变柳梢黄。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鸳鸯鸂鶒绕渔梁,摇漾山光与水光。不管使君征棹远,依然飞下旧池塘。”诗人将别历下古城时,那趵突溪水殷勤相送;鸳鸯鸂鶒不管他的征帆已远,依然视其官舍为家园,飞下旧日的池塘嬉戏。在诗人的移情想像中,溪水和水鸟儿成了有灵性重情义的知己,亲切又新奇。

再看诗人是怎样运用敏锐活跃的联想来创造形象生动新鲜的比喻的。《题庐山》云:“南康南麓江州北,五百僧房缀蜜脾。尽是庐山佳绝处,不知何处合题诗。”蜜脾是蜜蜂以蜜蜡造成的连片窠房。诗人用它来比喻庐山上的五百僧房,使抽象的僧房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读者从蜜脾这个比喻可以想像出僧房之多、密、整齐,以及那金黄夺目的色彩,从而也就增添了诗的生趣和韵味。《扬州杂咏七首》(其五)更是凭着一个妙喻使全篇情境跃现的好诗:

皂荚村南三里许,春江不隔一程遥。双堤斗起如牛角,知是隋家万里桥。(注:隋家万里桥:吴战垒校注《千首宋人绝句》注云:“疑为万岁桥,隋建,今不存。唐李益《扬州送客》诗:‘南行直入鹧鸪群,万岁桥边一送君。’”)

诗人从双堤连接处隆起的景象,联想到两牛相斗时弯弯牛角相牴的情状,创造出一个极新鲜生动贴切的比喻。牛角相牴的喻象,同诗中“皂荚村”和“万岁桥”映衬对比,使人感觉趣味横生,呼吸到民间生活气息,进而触引出一种类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沧桑感。凭借这一个大胆、新奇、风趣的比喻,使这借原本平淡无奇的诗,成为人们一读便永不忘记的佳作。晁补之的七绝,还有不少作品不用比喻,不用拟人,不用象征,不用典故,全用赋的手法直接铺叙描绘,同样能显现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请看:

船头勾曲洪涛外,船尾长芦白雾中。千里山容初上日,一江帆影尽乘风。

——《晚发长芦》

急鼓冬冬下泗州,却瞻金塔在中流。帆开朝日初生处,船转春山欲尽头。

——《赴广陵道中三首》其二

这两首诗只有“白”、“金”两个色彩字,基本上是用白描手法直接描绘景物,把清晨舟行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景象,表现得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使诗的喜悦情调浓郁,节奏欢快,意境鲜活。可以说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笔。

晁补之七绝的语言,爽朗清健,流畅自然。但在一些作品中,也显出诗人推敲字句,特别是精心锤炼灵光四射的“诗眼”的功力。例如《东坡公以种松法授都梁杜子师并为作诗子师求余同赋》(其三):“佩牛未敢邀君出,射虎何当许我从。要看堂堂冠剑叟,苍然十万甲夫中。”诗人提炼“佩牛”与“射虎”两个典故,用“堂堂冠剑叟”笑对“苍然十万甲夫”形容友人栽成松林的情景,遣词造语豪迈恣逸,骨力遒壮,诚如诗人所说:“不怕夷门清著骨,故教诗句耸岩”(《子固席上雪得芟字》)。又如《栖贤寺三峡桥》:“绝壁秋标天外剑,深溪冬吼地中雷。上宫未信无人到,朱阁飞从顶上来。”“标”、“吼”二字准确生动,更妙是“飞”字,表现了朱阁凌空的气势,传达出仰望中幻觉朱阁飞来的动感。再看《安陶舟中》:

缭绕春堤去欲穷,参差烟坞到还通。依依润柳侵晨雨,细细吹花傍午风。

通篇对仗,对得工切、匀称、自然,毫不板滞。诗人有意在每句句首,都用两字连绵词形容景物。前一联“缭绕”与“参差”是叠韵对双声,后一联“依依”与“细细”是叠字相对。此诗可谓句句炼,字字炼,有意在语言形式上创格出新,并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为了充分展示补之锤炼琢磨诗的语言的高超造诣,我想再举一首诗为例:

江上秋涛喷玉岩,风锼月炼白云缄。为君一叩无人境,要听洪钟出万杉。

——《钟山有石故名》

在一首绝句中,竟连用“喷”、“锼”、“炼”、“缄”、“叩”、“听”、“出”七个动词,使全篇一气贯注,活泼流走。这七个字,个个生动传神,声音清亮。“锼”、“炼”、“缄”三字分别形容风、月、云对石钟山雕琢、熔炼、洗剥、环护的鬼斧神工,从而活画出此山的清幽、空寂、峻峭、神秘,尤显宋诗炼字清奇生新的特色。再加上后联一“叩”、一“听”、一“出”,读之如闻洪钟声出,在万杉之上回响不已。

以上,笔者对晁补之七绝的情思蕴涵与艺术造诣作了多方面的论析。毋庸讳言,补之的七绝并非尽善尽美。少数作品,如《欲求闲局理旧学作》、《次韵无极以道寄金山寺佛鉴五绝》、《与子真诸人饮求仁不与作怨诗因戏答》、《即事》等篇,或整首议论说理,或一味谈禅说佛,或堆垛生僻典故,或玩弄文字游戏,却缺乏诗情画意韵味。也有些比喻重复雷同,如“五百僧房缀蜜脾”后,又写出“五百伽蓝似蜜脾”。但综而观之,补之的七绝与其七古相比,佳作更多,既能显示他的“才气壮逸”(注: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和“凌丽奇卓”(注:《宋史》卷四四四《晁补之传》。)的艺术风格,又兼得其师苏轼诗清雄恣肆与其父诗“温厚静深”之长。因此,更全面、更符合实际的结论是:晁补之的七绝与其七古最能代表他的诗歌的最高成就。

注释:

(14)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作者介绍: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

作文八:《三、七言绝句的分解》11100字

三、七言绝句的分解

七言绝句也叫“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七言律诗的一半;就其平仄来说,七言绝句的格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和第三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也是四种。

1、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

首。因为首句用韵,所以是逢一、二、四句押韵。其平仄格式

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几首诗的平仄用这个格式。

① 无    题

鲁 迅

万家墨面没蒿菜,    (平)平(仄)仄仄平平, 敢有歌吟动地哀。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心事浩茫连广宇,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于无声处听惊雷。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莱lái、哀āi、雷léi,普通话不同韵,传统的诗韵可以

押韵,绍兴方言业可以押韵。

②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间、还、山”。“山shān”的韵脚是an,“间jiān”韵母是ian,“还huan”的韵母是uan,押的是an韵。

③ 南     园

李 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平)平(仄)仄仄平平,      晓月当帘挂玉弓。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不见年年辽海上,    (仄)仄(平)平平仄仄,         文章何处哭秋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虫、弓、风”。“虫chóng、弓gōng”的韵母是ong,“风fēng”的韵母是eng,押的是eng韵。

④ 已  亥  杂  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马齐喑究可哀。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我劝天公重抖擞,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拘一格降人才。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雷、哀、材”。“雷léi”的韵母是éi,“哀āi、材cāi”

的韵母是ai,“雷、哀”普通话不同韵,但古代可以押韵。

⑤ 嵌名诗﹒江泽民好 (史纪秀诗)

江山稳固寿星多, (平)平         泽树芳兰碧宙高。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民看金粉喜唱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         好天又出一天娇。   (平)平

此诗是2005年春日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到此社区做义诊,我见马鞍

山烈士章克满的老母亲现年高九十,一时兴奋即见而吟“江山稳固人长寿”为迎合七绝第一种平仄格式,将“人长寿”改成“寿星多”即合律又顺意。其诗韵脚是“多 duó”,“高gaó”“娇jiáo”。其韵母是óo,押的是ao韵。

朱德1940年五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朱德见景而吟。

⑥ 出   太   行

朱德

群峰壁立太行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险黄河一望收。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两岸俸烟红似火,    (仄)仄(平)平平仄仄, 此行可当蔚同仇。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首诗系用七绝第一种格式填写,诗韵脚是“头、收、仇”。其韵是“收shóu”“头tóu”,仇chóu”韵母是óu.押的就是这个韵。

⑦《寄语莲花峰二首》选一首 (史纪秀)

今领老龄初登峰,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攀莲花踩石磴。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体验登峰体健壮,    (仄)仄(平)平平仄仄, 莲花峰上观奇松。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峰fēng,磴dēng,松sēng”。其韵母eng、an。押的就

是en、an韵。此诗也符合七绝第一种格式填写。

2、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后

半首。因为首句不用韵,所以是逢二、四押韵。其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请读下面这两首诗。

① 南       园

李贺

长卿牢落悲空舍,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曼倩诙谐取自容。      (仄)仄 平平仄仄平      见买若耶溪水剑,            明朝归去事袁公。

《南园》的平仄用第二种格式。诗的韵脚是“容róng、公góng”,押的是ong韵。

② 登 飞 来 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闻说鸡鸣见日升。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不畏浮云遮望眼,   (仄)仄(平)平平仄仄 自缘身在最高层。   (平)平(仄)仄仄平平

《登飞来峰》的平仄,也用了第二种格式。其韵脚是“升shēng、层céng”,押的是eng韵。

③ 两岸荷同香愿君早归家(史纪秀)

—1985年台北市党部书记鲁庭甲的侄儿鲁肇秋回乡—采石看望老房子,我听此事经荷塘寓意而作荷花诗留念。

中国两岸荷同秀,    (平)平(仄)仄平平仄 荷叶花园是一家。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不说今年秋日早,    (仄)仄(平)平平仄仄 乡亲愿君早回家。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家、家”起步不韵只有二四押韵。家jiá ,韵母ia,押的 a韵。此首是三四句用三个同韵字排列使用,是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

3、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七言律诗第三种格式的前半首。这个格式是首句用韵,因此是逢一、二、四句押韵。其格

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①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    仄仄平平仄仄平       曙光初照演兵场。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中华儿女多奇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爱红装爱武装。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的韵脚是“枪qiāng、场 cháng、装zhuāng”,押的是ang韵。“场”字北京读上声,例外。下面这几首诗的平仄,都用第三种格式。

② 再游玄都观绝句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仄仄平平仄仄平  桃花净尽菜花开。    平平仄仄仄平平 种桃道士归何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度刘郎今又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的韵脚是“苔tái、开kāi、来lái”,押的是ai韵。第四句第五字照例应用仄声,、本诗“今”字是平声。

③ 漫    兴     杜甫

肠.

断春江欲尽头,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杖.

藜徐步立芳洲。    ○平平○仄仄仄平平 颠狂柳絮随风舞,    平平仄仄平平仄

轻.

薄桃花逐水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的韵脚是“头tóu、洲zhōu、流liǘ,押的是ou韵。

④ 以梅寓伟人(史纪秀)

—1957年以梅喻人反击某些人的攻击。我留诗纪念。

国破幸遇出朱毛,    仄仄平平仄仄平 梅花最喜冲寒开。    平平仄仄仄平平 神州大地花枝俏,    平平仄仄平平仄   玉洁冰心上层台。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首是按七绝第三种格式修改。起步韵母是一、二、四押韵。其韵脚是“毛máo、开kāi、台tāi”。其韵母是ao、ai,押的就是这个韵。

4、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七言律诗第三种格式的后半

首。因为首句不用韵,所以是逢二、四句押韵。其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① 无    题 鲁 迅

血沃中原肥劲草,    仄仄平平平仄仄 寒凝大地发春华。    平平仄仄仄平平

英雄多故谋夫病,    平平○

仄仄平平仄 泪洒崇陵噪暮鸦。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的韵脚是“华huā、鸦yā”,押的是a韵。

②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

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

仄仄平平仄 门.

泊东吴万里船。    ○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的韵脚是“天tiān、船chuán”,押的是an韵。

③ 题赠《中学生》

董必武,早期党员,国家领导人之一,1958年应《中学生》杂志社

请求而写。其诗如下:

逆水行舟用力撑,      ○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篙松劲退千寻。      ○

平 古云此日足可惜,      ○

平平○仄仄平平仄 吾辈更应惜秒阴。      ○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人作诗善于引典,其中“一篙退千寻”“寻”字就是引用古人使用的“一寻”为八尺。撑船不使劲,就要“一篙松劲”就会退回去八尺。“惜秒阴”是借用晋朝陶侃的话语“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尚惜分阴“。诗人说的是秒阴。

诗韵脚是“撑chéng,寻xún,阴yín”。其韵母是un、in,押的就是前韵。此诗是①②二句用同韵字排列使用,是七绝第四种格式。

④ 梅岭三章

陈毅诗,自选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得诗三首衣底。旋围解。

我选用其中第二首作七言绝句平仄声韵的第四种格式举样。其诗如下:

南国烽烟正十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此头须向国门悬。     平平仄仄仄平平        后死诸君多努力,     平平仄仄平平仄        捷报飞来当纸钱。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的韵脚是“年、悬、钱”。其韵是年nián、悬xuán、钱qián。其韵母是an,押的就是这个韵。

小结七言绝句四种格式的简便记法,分说如下: 一、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其格式与七律第一种格的前半首格式相同,因为格式中的“①,③-④”三句(是七律第一

二、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其格式与七律第一种格式的后半首格式相同,因为格式中的“③-④”二句(是七律第一种格式的⑦-

三、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其格式与七律第三种格式的前半首格式相同,因为格式中的“②

”句(是七律第三种格式四、七绝的第四种格式。其格式与七律第三种格式的后半首格式相同,因为格式中的“③-④

”句(是七律第三种格式的

四、五言律诗的分解

五言律诗也叫“五律”。每首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共

四十个字。从字数上来说,五言律诗比七言律诗每句少两

个字。从用韵来说,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相同。就平仄来说,我们可以把五言律诗看做是七言律诗格式的缩短,因为七言律诗减去每句的前两个字,剩下的后五字,就是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式也是四种。    1、五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减去前两字剩下的后五字。减去的前两字,用○○表示。试比较: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是首句用韵,因此是逢一、二、四、六、八句押韵。杜甫《月

夜忆舍弟》的平仄用的是第一种格式,是第一句、三四、七八四句允许三个同韵字排列使用。

①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     仄仄仄平平 秋边一雁声。     平平仄仄平

露从今夜白,     平平平仄仄 月是故乡明。     仄仄仄平平

有弟皆分散,     仄仄平平仄 无家问死生。     平平仄仄平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行、声、明、生、兵”,“声生shēng  ”的韵母是eng,

“行xíng、明míng、兵bīng”的韵母是ing,押的是eng韵。此系第一种格式。

下面再举两首诗为例。

②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        ○仄仄仄平平 孤高几百寻        平平仄仄平 凌霄不屈己        平平○平仄仄 得地本虚心        仄仄仄平平 岁老根弥壮        仄仄平平仄 阳骄叶更阴        平平仄仄平 明时思解愠        平平平仄仄 愿斵五弦琴        仄仄仄平平

《孤桐》的平仄同第一种格式。诗的韵脚是“森、寻、心、阴、琴”。“森sēn”的韵母是en ,“心xīn、阴yīn、琴qín”的韵母是in,“寻xún”的韵母是un,押的是en韵。这首也是五言律诗第一种格式。

③ 中  秋  月

李贽

飞镜何团团,     仄仄仄平平 中秋自可观。     平平仄仄平 举杯吞玉兔,     平平平仄仄 探影得金丸。     仄仄仄平平

肝胆千年在,     仄仄平平仄 式如下:

清光万古丹。     平平仄仄平 惟添头白雪,     平平平仄仄 顿减旅人欢。     仄仄仄平平

《中秋月》的平仄也是第一种格式。诗的韵脚是“团、观、丸、单、欢”。“单dān”的韵母是an,“团tuán、观guān、丸wán、欢huān”的韵母是uan,押的是an韵。

④携酒拜谒李青莲

—1952年元旦,采石大江中学举办庆祝晚会,我吟诗祝贺。

余生名采石,喜上太白楼。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拜谒诗仙好,偕友同道游。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倾樽迎驾酒,与君共斟酬。 玉盏赠先生,三杯祭水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爱读先生韵,曾也打油诗。 钢水炉火焠,红光照宇宙。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释:我上学的采石大江中学与太白楼是左邻右舍,故常登太白楼。    此首是从《我的六十年诗文选集》选出,是一首五言长律。其韵脚是

“楼lóu,游yóu,流liú,油yóu,酬chóu”。其韵母是ou,iu。

2、五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是上面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因为首句不用韵,所以是逢二、四、六、八句押韵。其格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面几首诗的平仄,就是用这个形式。

①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

中闻折柳,     春.

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

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寒hán、看kān、鞍ān、兰lán”,押的是an韵。

②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

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

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

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

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ēn”,押的是en韵。第

八句“浑.

欲不胜簪”的簪字有zān、zēn两读,这里读en韵。

③ 蜀 先 主 庙

刘禹锡

天.

下英雄气,     ○仄仄平平仄 千秋尚凛然。     平平仄仄平 势.

分三足鼎,     ○平平平仄仄 业复五铢钱。     仄仄仄平平

得相能开国,     仄仄平平仄 生儿不象贤。     平平仄仄平

凄凉蜀.

故妓,     平平○平仄仄 来.

舞魏宫前。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然、钱、贤、前”。“然rán”的韵母是an,“钱前qiān、贤xián”的韵母是ian,押的是an韵。

④ 舌战群魔 作者:董必武

为国谋团结,奔驰大后方。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只凭三寸舌,胜过万条枪。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暴露言词尽,从容任务偿。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声明离议席,理直气轩昂。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诗系董必武老同志,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老党员,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舌战群魔》是董圣1943年9月,出席国民党民政府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国民参政会第二次会议。

会上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造谣污蔑十八集团军,反共气焰十分嚣张。董必武立即言辞驳斥,发留结束后声明,从此再不参加这类造谣生事的会议。此诗系立即所作。

诗中还用了典故,即“三寸舌”,此系引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中所述:“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里是指会上的发言。

此诗韵脚是“方、枪、偿、昂。”其韵是“方fāng,枪qiāng,偿cháng,昂áng”。韵母是ang,此系五言律诗的第二种平仄格式,是“三四”与“七八”四句用三个同韵字排列使用。

3、五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是七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减去前两字剩下的后五字,与其相试比较: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格式是首句用韵,因此事逢一、二、四、六、八句押韵。李商隐《风雨》的平仄用第三种格式。

①《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    平平仄仄平 羁泊欲穷年。    仄仄仄平平

黄叶仍风雨,    ○

仄仄平平仄 青楼自管弦。    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    平平平仄仄 旧好隔良缘。    仄仄仄平平

心断新丰酒,    ○

仄仄平平仄 销愁又几千。    平平仄仄平

诗人借用风雨之夜,对自己的人生风雨作了感慨的描绘。一是自用宝剑的比较,自己是凄凉之剑,二是自比黄叶在风雨中飘落,三是自述孤独,既无新知己,又无旧相好,四是虽有伟大抱负,但无建树。在一个风雨的夜晚饮酒消愁。全诗是一首悲伤的命运交响曲,反复咏叹着自己人生的郁愤不平。

《风雨》的韵脚是“篇piān、年nián、弦xián、缘yuán、千qiān”,押的是an韵。

4、五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是上面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因为首句不用韵,所以是逢二、四、六、八句押韵。其平仄格式是:

10

平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请读下面柳宗元的一首诗。

① 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

柳宗元

驱车方向阙,    平平平仄仄

回.

首一临川。    ○仄仄仄平平 多.

垒非余耻,    ○仄仄平平仄 无谋终.自怜。    平平○仄仄平 乱.

松知野寺,    ○平平平仄仄 馀.

雪记山田。    ○仄仄仄平平 惆.

怅樵渔事,    ○仄仄平平仄 今还又落然。    平平仄仄平

《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的平仄,用第四种格式。其韵脚是“川、怜、田、然”。“然rán”的韵母是an,“怜lián、田tián”的韵母是ian,“川chuān”的韵母是uan,押的是an韵。

此外,还有超过八句的五言律诗,这类律诗叫长律,也叫排律。长律的平仄格式和律诗大致相同。例如:

②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   平平平仄仄 老去有谁怜。   仄仄仄平平 身.瘦带.频减,   仄仄平平仄 发.稀冠自偏。   平平平仄平 废.

书缘惜眼,   平平平仄仄 多.炙为随年。   仄仄仄平平 经.

事还谙事,   仄仄平平仄 阅.人如.阅川。   平平仄仄平 细.

思皆幸矣,   平平平仄仄 下此便翛然。   仄仄仄平平 莫道桑榆晚,   仄仄平平仄 微霞尚满天。   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对白居易咏老诗答诗。意在安慰白居易不要因年老而丧气。诗的前四句以叙家常的口气和生动的描绘写出了老时的形象。中间四句是写老年保养和阅历多的优点。最后四句以安慰的语气和极为形象的比喻,说明老年人老了仍能干一番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乐观的精神。“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是被引用来形容人老

11

心不老,趁晚年的宝贵时光为祖国多做贡献的情景。

《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诗共十三句,其平仄格式是五言律诗第四种格式前半首的重叠。此类律诗除头两句和末两句外,中间各句可用对仗句。长律一般多是五言诗,七言长律比较少见。

小结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律格式的简便的说法,现分说如下: 一、五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七律七个字减去前面二个字,按后五个字排出说明,其后均按五个字加以说明。第一种格式,其格式中的“①,

③-④,⑦-⑧”五句,用了同韵字排列使用,与七律第一种格式相同。

二、五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其格式中的“③-④,⑦-⑧”四句,用

了同韵字排列使用,与七律的第二种格式相同。

三、五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其格式中的“②,⑤-⑥”三句,用了同韵字排列使用,与七律的第三种格式相同。

四、五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其格式中的“①-②,⑤-⑥”四句,用了同韵字排列使用,与七律的第四种格式相同。

五、五言绝句的分解

五言绝句也叫“五绝”。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五言律诗的一半。就平仄来说,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恰好是五言律诗第一种格式和第三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五言绝句的格式也是四种。

1、第一种格式,是五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因

为首句用韵,所以是逢一、二、四句押韵。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下面这两首诗的平仄用这个格式,就是五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

① 塞  下  曲

卢纶(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月黑雁飞高,    仄仄仄平平 单于夜遁逃。    平平仄仄平

欲.

将轻骑逐,    ○平平平仄仄 大雪满弓刀。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高tāo、逃táo、刀dāo”,押的是ao韵。第

三第四字轻骑的“骑”旧读jì(去声),今多读qí(阳平),和骑马的“骑”不分。

② 马   诗                 李贺

飂叔去匆匆,     仄仄仄平平 如今不豢龙。   平平仄仄平 夜来霜压栈,     平平平仄仄

12

骏骨折西风。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匆cōng、龙lóng、风fēng”押的是eng韵。

③ 梅     花

2、五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五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后

半首。因为首句不用韵,所以是逢二、四句押韵。其平仄格式如下:

王安石

墙.

角数枝梅,      ○仄仄仄平平 凌寒独自开。      平平仄仄平

遥知不是雪,      平平○

平仄仄 为有暗香来。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梅méi、开kāi、来lái”。“梅、开”普通话不同韵,但是古代可以押韵。“梅花”也是五言绝句第一种格式。

④ 青   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仄仄仄平平 青松挺且直。     平平仄仄平 要知松高洁,     平平平仄仄 待到雪化时。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一、二、四韵是“松sōng,直zhí,时shí”其韵母是ang、i,押的就是这个韵。其诗选自陈毅诗《冬夜杂咏》中的一首,其写诗技法是①③④各句用了三个同韵字排列使用,故属五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它是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下面这几首诗的平仄用这个格式。

① 秋  浦  歌

李白

白 发 三 千 丈,      仄仄平平仄 缘 愁 似 个 长。      平平仄仄平 不 知 明 镜 里,      平平平仄仄 何 处 得 秋 霜。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长cháng、霜shuāng”,押的是ang韵。② 八  阵  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仄仄平平仄 名高八阵图。    平平仄仄平 江流石不转,    平平平仄仄

13

遗恨失吞吴。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图tú、吴wú”,押的是u韵。第三句第三字照例应是平声,本诗“石”字是仄声。

③ 经檀道济故垒

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    仄仄平平仄 荒营野草秋。    平平仄仄平 秣陵多士女,    平平平仄仄 犹唱白符鸠。    仄仄仄平平

诗的韵脚是“秋qiū、鸠jiū”,押的是ou韵。

3、五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五言律诗第三种格式的前

半首。其平仄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① 塞  下  曲

卢 纶

鹫翎金仆姑,     平平仄仄平 燕尾绣蝥弧。     仄仄仄平平 独立扬新令,     仄仄平平仄 千营共一呼。     平平仄仄平

《塞下曲》的平仄用第三种格式。诗的韵脚是“姑gū、弧hú、呼hū”,押的是u韵。

4、五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五言律诗第三种格式

的后半首。因为首句不用韵所以是逢二、四句押韵。其平仄格式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李贺《莫种树》的平仄用这个格式。

① 莫  种  树                  李 贺

园中莫种树,    平平平仄仄 种树四时愁。    仄仄仄平平 独睡南床月,    仄仄平平仄 今秋似去秋。    平平仄仄平

诗的韵脚是“愁chóu、秋qiū”,押的是ou韵。

对五言绝句的四种所说格式,再小结出一种简便的记法。其说明如下:

1、五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其格式中的“①,③-④”三句,用了同韵字排列使用,与五言律诗的前半首格式相同。

14

2、五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其格式中的“③-④”二句,用了同韵字排列使用,与五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后半首格式⑦-⑧二句相(2)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后半首是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同。

3、五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其格式中的第②句,用了同韵字排列使用,与五律第三种格式的前半首格式相同。

4、五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其格式中的“①—②”二句,用了同韵字排列使用,与五律第三种格式的后半首格式相同。

到此我们可以把前面所讲的小结如下:

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都是四种。

诗的第一句凡以“平平”脚收尾的就是第一种格式,以“平仄”脚收尾的就是第二种格式,以“仄平”脚收尾的就是第三种格式,以“仄仄”脚收尾的就是第四种格式。这四种格式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把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和第三种格式记住了,其它格式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不管是七言,还是五言,都可以从这两种格式类推出来。其规律是:

(1)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复是七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七言律诗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复则是七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

七言律诗第三种格式的前半首是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七言律诗第三种格式的后半首是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

(3)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分别减去前两字,剩下的后五字,就是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单记平仄格式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记住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和第三种格式的两首诗,其平仄格式就都记住了。

最好的记法,还是复习我给每种诗的诉说后面的小结,以用同韵字排列使用的数量以及七律与七绝的关系,五律与五绝的关系中,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就可以记住这种平仄声韵的规定,便于自己的写诗,但也不要受此格律限制,而是大胆地吟诗和写诗,然后再按此规则作调整。因为,吟出的诗虽不符合格律,但属于古风,或者说是现代诗,因此要用创新的手法写好诗。

15

作文九:《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9200字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李琳指导教师:张小丽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

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

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以诗咏史,由来已久。《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

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他直接出来议论褒贬,甚至做一假想”[3](P144)。《樊川集》共收录了杜牧各体诗四百五十一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共二百一十八首,而七言绝句又占大多数,约一百多首,其中咏史七绝又有四、五十首。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据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评历史,抒发新见

这类咏史诗中,诗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诗人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分有新意。如脍炙人口的《赤壁》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别致的诗,写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诗的前两句是兴盛之由,后两句因感慨而发议论。此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战争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只是将笔锋轻轻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

侥幸与偶然。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到:“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国家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4](P211)杜牧深谙军事,好论得失,很想有一番作为,但一直不为当时所重,才能无法施展,因此借咏史来抒发情怀。讥讽周瑜侥幸取胜,正是表明自己才具不凡,实胜周郎一筹。无怪乎清人吴乔对此诗赞赏有加,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云,用意隐然,最为得体。”[5](P558)

《题乌江亭》和《题商山四皓庙一绝》这两首咏史七绝则带有鲜明的史论色彩。前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过乌江亭,写下此诗。乌江亭,因附近有乌江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项羽自刎处。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难以预料。不期,本意是事先未约定,后常引申为意料之外。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地对待失败。其次,强调能够包羞忍耻的才是好男儿,即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做到忍辱负重,能正确对待失败,这是紧承首句对项羽正确面对失败进行委婉的批评。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能算是真正的男儿呢?“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所提建议的艺术概括,项羽拒纳忠言,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失去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契机。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此诗讽刺当时统治者面对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束手无策,而借题发挥,歌颂失败者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而睥睨那些侥幸取胜的人;立论精辟,风格俊爽,令人振聋发馈。再看《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吕氏强梁子嗣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诗之首句以吕后的强悍与刘氏子嗣的柔弱做强烈的对比。第二句说有这种看法并不是自己对人性抱持偏见。最后两句说,假设“南军不袒左边袖”,那么四老到底是安刘还是灭刘呢?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刘盈,历来诗人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胡曾等都是颂扬四皓辅佐之功,而杜牧则摒弃传统的看法,认为四皓扶助仁弱的太子刘盈,实际上最后造成吕氏的祸患。如果当初高祖废了惠帝,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则不会导致吕氏之乱。杜牧的假设,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引人深思。

(二)批判现实,讽谕时政

这类作品在杜牧咏史诗中数量最多,涵盖的历史范围也最广。晚唐社会内忧外患的政治现实,使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衰败倾覆之势已成。杜牧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和济世经邦的抱负,于是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唐王朝昔日的辉煌来抒发末世的感伤,对当时的统治者加以讽谕,希望那些醉生梦死不知亡国恨的执政者能有所警惕。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为唐代著名离宫。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及其宠妃杨玉环常来此游乐。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李、杨还在华清宫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果说,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么,华清宫就是这一转折点的历史见证。此诗选取进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凸显玄宗宠爱贵妃之情事,呈现出帝妃骄奢逸乐的生活。雄伟壮丽的群山背景中,一骑风驰电掣般奔来,“山顶千门次第开”,在极雄浑的气势下,蓦地以妃子的一笑作结,我们不能

不佩服杜牧的笔力。“妃子笑”是极具深意的,历史上的周幽王就是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最终导致国破身亡。杜牧此诗以见微知著的笔法,用鲜明可感的画面和具体生动的意象,让读者直接面对历史有所感悟。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为讨贵妃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尽在不言中。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中,诗人则直接指斥帝王荒淫丧国: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比较而言,此诗写得更为直露,因而吴乔讥之为“语无含蓄”[5](P556)。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上讲,此诗均堪称佳作。首句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安史之乱复杂的史事,杜牧却只用一句“数骑渔阳探使回”,就简单概括了安禄山的狡黠及玄宗的昏昧。诗的后两句,不着一字议论,却将玄宗沉迷于逸乐、执迷不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破”字,虽风骨峥嵘,却使讽刺、谴责之意毕现。全诗语虽直达,而构思奇巧,鞭挞有力,确属咏史诗之上乘。

又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由夜泊秦淮闻歌而感史抒怀,表达了对处于风雨摇摆中晚唐王朝国运的深重忧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诗的前两句描写秦淮夜色,渲染环境气氛。“笼”字用得巧妙,把烟水月沙结合了起来,绘成一幅淡雅美妙的图画。“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相传秦淮河是当时豪门贵族游宴的场所。“近酒家”则为下文作铺垫,引发出诗人的感伤情怀。“商女不知亡国恨”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乃是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和豪绅。《后庭花》据说是荒淫的陈后主所编制的乐曲,属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全诗表现了杜牧忧国的怀抱,也反映了晚唐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生活空虚的写照,语虽浅而意味深长。

(三)咏史寄托,暗寓己怀(三)咏史寄托,暗寓己怀

借诗抒发个人感慨,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表现出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杜牧此类诗往往写得凄恻旖旎,别具匠心。如《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在黄州治所黄冈城的东南七十里,此地多兰花,为古楚国之地,诗人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屈原遭谗被放逐的情形。作者远离京师,出守僻州小郡,与屈原流落沅湘、行吟泽畔之命运有相似之处。此诗由兰溪起兴,除了抒写对屈原的景仰之外,也寄寓了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感!

再如《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诗的开头两句写木兰白天像男人一样持弓征战沙场,但夜里在梦中却描画眉毛,借助梦境让自己恢复女儿身。木兰征战固然有英雄气概,日常生活却难免思念故乡,“几度思归还把酒”中的“几度”二字把她内心的矛盾深刻地描绘出来。“拂云堆上祝明妃”中“拂云堆”是神祠名,在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诗人把两位女性联系在一起,委婉动人,一个从军,一个和番,她们都是牺牲个人青春幸福,为国牺牲的典范。由此想到自己堂堂一男子汉,却无用武之地,不能为国家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诗人无限感伤的情怀。

二、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

杜牧咏史七言绝句之所以如此杰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他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善于翻案(一)善于翻案(一)善于

杜牧的咏史诗不落俗套,别有新意。这和他“文以意为主”的创作主张,以及注重从历代兴亡的研究中吸取有益当世的经验教训的态度有关。他在咏史诗中,往往借翻案以表现自己不凡的政治才华。所谓翻案,就是推翻前人已成定论的意见或看法,另立新说。翻案手法的运用,可使诗歌的立意变得新奇。杜牧在其咏史绝句中常把历史上本来已经有了定论的人或事,从反面提出质疑,大做翻案文章,出人意料的议论,容易启人遐想,发人深省。最著名的是《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一绝》及《赤壁》诸作,在翻案中均表现出他非凡的史识。吴景旭云:“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6](P1326)可谓一语中的。如《赤壁》一诗的“东风不与周郎便”,诗人就一改“周郎妙计安天下”的传统格调,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认为周瑜的成功实出侥幸,发人之未发。清人赵翼说过:“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7](P137)正道出了杜牧的这一特点。如在《题商山四皓一绝》中诗人就对四皓出山辅助太子刘盈提出反面意见。独出机杼,反说其事的翻案法,使枯燥无味的议论产生生动的形象,从而形成俊爽流利的风格。

(二)含蓄婉转

在创作富含现实政治思想内容的咏史诗时,杜牧往往采用含蓄婉转、掉尾一波的手法,使诗歌显得含蓄不露,却蕴有深刻内涵。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神秘一笑,与“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感叹,逗起一波,讽刺唐明皇和杨贵妃劳民伤财、沉迷逸乐,就显得非常得含蓄婉转,引人思考。

又如《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五陵”是西汉高、惠、景、武、昭帝的陵墓,为当时奢侈繁华之地,三国兵乱,被发掘。诗人借这个标志历史兴亡的遗物,感慨汉家王朝之衰落,深寓忧国之意。《唐诗品汇》引谢枋得注云:“汉家基业之广大为何如?今日登原一望,五陵变为荒田墅草,无树木可以起秋风矣。盛衰无常,废兴有时,有天下者观此,亦可以慄慄危惧。”可说是此诗的最佳注脚。

杜牧使用含蓄婉转的表现手法往往借彼说此,声东击西。或以暗中对比,深入一层,或寓情于景,拟人寄托。含蓄婉转、掉尾一波的表现手法,开拓与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婉转含蓄之美,真正做到了波澜起伏,一唱三叹。

问句(三)巧用巧用问

善用问句是杜牧咏史七绝的又一重要特色。有时,通过巧妙独特的设问,促人深思,使人从中领会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深刻涵意。如《题横江馆》云:“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又如《初冬夜饮》的末句:“明年谁此凭栏杆?”《题桃花夫人庙》的三、四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第三句突然转折,由脉脉含情的描述转为冷冷一问,“至竟(到底)息亡缘底事?”息亡不正为夫人的颜色吗?她的忍辱苟活,纵然无言,又岂能无咎无愧?这一问是对息夫人内心创伤的深刻揭示。而末句则从对面着墨,引出另一个女子来。那就是晋代豪富石崇家的乐妓绿珠。权贵孙秀因向石崇求绿珠不得,矫诏收崇下狱。石崇临捕时对绿珠叹道:“我今为尔得罪。”绿珠含泪回答:“当效死于君前。”遂坠楼而死。其事与息妫颇为类似,但绿珠对权势的反抗是那样刚烈,相形之下息夫人只见懦弱了。这里既无对绿珠的一字赞语,也无对息妫的一字贬词,只是深情一叹:“可怜金谷坠楼人!”然而褒贬俱在此中,令人觉得语意深远。

有时,则于反诘中倍见作者的情致。如《春申君》:

烈士思酬国土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黄歇见杀于李园乃历史事实,人们普遍为春申君抱屈,痛斥李园的阴险。诗人却翻陈出新,着眼于春申君门下的三千食客。是的,尽管春申君生前明晓大义、治国有方,养士三千、食客盈门,但他被刺身亡后,谁人肯出头为他报仇?杜牧用两个问句就道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问句的巧妙运用,深化了杜牧咏史绝句的思想内涵,更突出了咏史绝句的远韵、远神和流情婉转的风格。

三、杜牧咏史七绝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一)艺术特色

杜牧咏史七绝作品,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六引许彦周《诗话》)。杜牧在遵守以内容和气势为主、艺术形式为辅的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杜牧的咏史七绝,突破了咏史诗的旧传统,呈现出了崭新的艺术风姿,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首先,巧妙地把咏史与抒情结合,并加强对历史的评论,以议论入诗。杜牧善把史实作为寄托情思的媒介物,意在“从对象中寻回自我”,从而启人遐思,引起联翩的浮想;或发人深省,进行理性的思考。如构思别致的《赤壁》从反面落笔,抓住古战场上的一根折戟,并由此引起了感触,把全部的情思凝聚在一个细节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展示出周郎、二乔、东风、铜雀台这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尤其一“锁”之下得极其精妙,使整幅画面顿时活脱,令人涵咏不尽。在《隋宫春》一诗中,诗人写道:“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萋萋青草蔓延了整个故宫,极见隋宫之凄凉,抒情意味十分浓郁。但三句作者却出以“亡国亡家为颜色”这样的直接议论,使人陡地为之警醒,最后续以“露桃依旧笑春风”,这种咏史与抒情笔致的完美结合,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杜牧咏史突破了一般咏史诗的格局,加强了写景成分,将自然意象与历史陈迹编排在一起,变单纯的叙述为突出描写,着意渲染气氛,从而加强了咏史诗的诗情画意,使读者在其绘声绘色的描写中,形象具体地看到了诗人作品中的隐含画面。杜牧的咏史绝句中的深刻思想,常常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而是渗透在画面的背后,蕴含不露;或是在对史实的生动描述与气氛的着意渲染中,给人以形象的感染,从而产生深刻的思想启迪。《登乐游原》就是其中一例: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幅寂寞、荒凉的五陵秋景图,然而透过画面去领悟,诗人其实是借汉喻唐,在为衰败的晚唐王朝唱哀歌。这首诗的结句“五陵无树起秋风”情景交融,含义深沉,尤为警策有力。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树树起秋风,已不堪回首,况于无树耶?”[8](P105)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诗中则把写景、述史、咏怀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再次,借古喻今,寓意讽刺。这是杜牧咏史诗中最常见的风格特色:在怀古中寄寓着对现实政治的深切感慨,在咏史中饱含着对当前社会的有力批判。在杜牧的咏史绝句中,很少看到作者对胜利者的颂扬,而是对失败者的同情,对消亡王朝的怀念。这与当时已是气息奄奄的晚唐政局有密切关系,更是完全决定于他写咏史诗的动机与目的。杜牧吊古伤今,到历史上去寻借鉴,咏史的目的是要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如《赤壁》诗中,诗人之所以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那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雄姿勃发。

(二)诗歌影响

杜牧咏史七绝的出现,标志着史论式七绝咏史经过中唐时代的酝酿和发展至此已臻成熟。杜牧也因此成为咏史诗发展长途中一座新的里程碑。杜牧诗歌流传很广,影响具大。从众所周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可知。在当时也有不少著名诗人和杜牧交往、唱和,在创作上受到杜牧的影响,如许浑、张祜等。大诗人李商隐,把杜牧视为诗坛好友,他们的咏史诗创作相互影响,相互映衬。如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和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二和李商隐的《华清宫》等咏史诗都表现了他们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影响深远。肖驰在他的诗歌美学论著中说到:“咏史诗的艺术功能从述史向咏怀发展,而结束于史论诗体。正如同叙事诗从两汉的戏剧化走向中王唐的抒情诗化;然而伴随着这一转化的,是理性因素而不是感情因素的渐渐突出,是理性因素的消长支配着咏史诗艺术结构的变化。”[3](P144)咏史诗发展至宋代,受杜牧咏史绝句影响,宋人咏史诗的议论色彩进一步加强,受其影响较深的诗人有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以及南宋陆游、杨万里等。这些诗人常借

用杜牧诗意,抒发兴亡之感。如王安石,他作咏史诗,力求翻新,不唯古人之说,大胆突破。他根据杜牧的《题乌江亭》一诗也以《乌江亭》为题写了一首与杜牧唱反调的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诗人从历史的真实出发来评判项羽,认为西楚霸王刚愎自用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狂澜既倒而势难挽回的败局。杜牧和王安石都是意在总结项羽胜败易势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彼此诗意各有所异,但王安石反其意写之,让读者按照自己的认识去接受并品赏其中合理的成分,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眼光和冷静客观的思考。苏轼也通过自己大量创作为宋诗树立了散文化议论化的最高典范。在他数量众多的绝句中,这类特征的成功之作不胜枚举。如咏史之作《郿坞》、《王莽》、《骊山》等等。还有陆游的咏史诗创作《屈平庙》等均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明清以来,对杜牧豪健俊逸的诗风更是推崇。清初诗人归庄,思接千古,拢纷纭史事于笔下,写出长篇咏史曲《万古愁》与《击筑余音》,令人惊叹。明代的高启、杨稹等人以及清代的赵俞《督亢陂》、黄任的《彭城道中》、袁枚的《马嵬》和纳兰性德的《咏史》等均深受杜牧的影响,史论洒脱,文笔曲折而包蕴丰富。

结语

综上所述,杜牧咏史七言绝句,是其各体诗中较杰出的作品。由于出身公相家庭,杜牧少小孜孜,培养了其政治、军事才能。对经世济民、国家兴亡多有所关心。晚唐国势衰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加以仕途失意,这些都丰富了杜牧的生活,同时又丰富了杜牧的诗。唐前咏史诗多以议论隐藏不外现为工,而杜牧的咏史七绝却能以唱叹有致的笔调,抒发警策透辟的议论,借古讽今,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议论的奇警与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杜牧的七绝咏史诗大都属上乘之作,不仅在个人的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以鲜明的艺术风姿,矗立在粲若群星的晚唐诗坛。杜牧的咏史七绝使咏史诗这朵鲜花更加绚丽多姿,娇艳无比,并为这朵鲜花的怒放施足了充足的肥料,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嵘著,陈延傑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沈德潜.古诗源: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肖驰.中国诗歌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吴乔.围炉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赵翼.瓯北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吴景旭.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沈德潜.唐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

ONDUMU’SQIYANJUEJUONHISTORYDUMU’

LILin

Abstract:DUMu’spoemsonhistoryespeciallyQIYANJUEJUonhistoryhasrichconnotationandextensiverange.Therearemanytypes,suchasappraisingthehistory,satirizingtherealityandexpressinghisambition.DuMu’sQIYANJUEJUonhistoryhasbrightartisticfeature.Helikesreversingaverdictandusingthequestion,itmakeshispoemsmoreimplied.DUMuhasthereputationfor“thefirstmaster”ofQIYANJUEJUinthelateTangDynastybytheposter,hisQIYANJUEJUonhistoryalsowonthereputationof“thettywordsment”.

Keywords:DuMu;poemonhistory;QIYANJUEJU;artisticfeatureKeywords

作文十:《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9400字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 ,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

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

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 。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 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

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

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

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

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

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

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

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

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明刘绩《听胡琴》:“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明夏寅《春夜曲》:“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宋

欧阳修《过中渡》:“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明归有光《《初发白河》:“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李商隐《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明王恭《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明王儒卿《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宋陆游《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元宋元《讨柴》:“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唐张祜《退宫人》:“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清朱凤翔《村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苏轼《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如唐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宋张咏《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唐韩愈《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清孙原湘《画梅》:“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李商隐《代赠》:“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郭震《老卒》:“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杨凌《明妃曲》:“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明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维《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明皇甫濂《杨柳枝》:“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唐韦庄《鄜州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明王时保《湖口县》:“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宋苏轼《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宋俞桂《江头》:“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清孙原湘《题扇》:“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唐李涉《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

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宋陆游《夏日杂题》:“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明陈献章《得廷实书》:“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宋陆游《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冯先生从历代1381首七言绝句佳作中所归纳提炼的56种作法,也许在信奉“至法无法”的读者看来,过于琐碎,甚至或许认为是“陈词滥调”,若“陈陈相因”,有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理虽固然,而势未必行。不妨以书法类比。书家一生追求,在有其独特风格。然当其初始握笔,必从点画描摹作起,选帖、读帖、临帖、默帖,乃为其日常功课,此七言绝句56法,其犹唐代欧阳询“楷书结字36法”乎?其犹明代李淳“大字结构84法”乎?其犹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92法,未有书家认其“琐碎”也,必视为至宝,奉为圭皋,时时研习,悟其妙道,以逐步形成其独特风格也。冯先生在其《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规矩也,守此规矩,渐入诗道,而后方能体会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

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红楼梦》黛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