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对爱情的看法》1200字|对爱情的理解和看法1500字

《对爱情的看法》1200字|对爱情的理解和看法1500字

时间:2019-09-12 09:12:3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对爱情的看法》1200字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很多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生活也是如此,少了爱情就像一道菜少了盐,无论多么忙碌的人,无论多么冷酷的人,也无论多么独立的人,总希望有个爱自己同时自己也爱的人在身边,在心灵最静默时候依偎在身旁,一同感受生活的冷暖。有句古话不是这样说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啊,在短暂的生命中会有几个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我们又怎么愿意轻易把自己的内心交给他人,只有处子般的初恋那样吧,才会象飞蛾扑火般的义无返顾,我想那才是真的让人心动的爱情。 我想没有真正爱过的人这一生一定是很遗憾的,也是很可怜的。设想当我们年老,偶然相遇,然后一同来回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时,应该是很温馨的吧?心里肯定想说:“我们曾那么相爱过呢!”当然,只有曾经一起和你相伴的那个特定的他才能感受到那份牵肠挂肚思念。轻轻的,你过得好吗?

在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恋爱没有好坏,只是要看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人便会有什么样的恋爱经历。是啊,爱情就像一本书,有些爱情只是浮光掠影,知道个所以然,而有的爱情却像一本耐读的书,让你拿起来后就不想放下,它深深的吸引着你让你不由自主的将你的感情全部投入。

经过爱情的人大概都会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看法吧,因为经历不同,感受也就不同。  爱情有品位之高低,这是经历时间才能历练出来的。我想爱情应该有三重境界吧!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芸芸众生中要找到自己爱,同样爱自己的人不容易,在这之前,肯定经历了一番寻觅和等待,而只有在寂寞和孤独中,不懈追求,永不言弃,敢于争取,才会盼来“六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爱情路上,两个人出发了,但路途是那么坎坷,在起伏跌宕的日子里,在挫折面前,我们会感到疲惫,但爱情是两个人一起经营,只要相互信任,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用心将两个人紧紧相连,在大的困难也敌不过相依相伴的忠贞。在经历过一番磨难后,即使衣带宽了,人也憔悴了,但最终还是不后悔的。因为两个人的爱情价值已经显现出来了,所以还是选择继续前进。

第三重:“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克服寂寞孤独,顶住挫折与疲惫之后,最真最有价值的感情不经意间就来到了身边。如此不期而遇,是感情的爆发,是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回报,是用真心付出后的收获,是两个人心心相印的诠释,这时候,要是没有世俗的阻挡,或者说还有世俗这个词,那恐怕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两人相伴一生了,因为已经没有足够推翻两个人用真心搭建起来的爱巢的理由了。即使有,即使有,那么还有什么不可屏弃的呢?毕竟,该到收获的季节了,那爱情的果子应该香甜醇美的吧,足够两人品尝一生了,所以他们再也不会分开了,再也分不开了、、、、、

可是,爱情真的是这样那么简单吗?它不是我们主观上能控制的东西。

它很深澳很奇特,一千年一万年都有人乐意去尝试爱,并乐此不倦,心甘情愿、、、,可是会有几对人最终能走到一起并真正得到幸福?

谁也不敢轻谈未来,我只能祈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还记得那句话吗?

但愿人长久、、、、、

作文二:《对爱情的看法》4600字

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

已有 4 次阅读  26分钟前   标签:  爱情  婚姻  家庭  思考

几天前,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我在大学教书时候的女学生打来电话,讲述了她最近的感情遭际。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儿子,夫妇感情还算不错。但是自从与公婆住到一起以后,她感到丈夫、公婆和儿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密,仿佛水乳交融,而自己却融不进去,像一个孤单的外人。在她与公婆产生矛盾的时候,丈夫由于左右为难而呈现出一种“不作为”的状态,令她非常失望;加上结婚已久,婚姻生活本来就很平淡,于是她就寄情于爱情小说,从中寻求安慰。这个时候,一位已婚男士出现了,他向她倾诉自己的婚姻苦恼,二人“同病相怜”,很快堕入爱河。女的如飞蛾扑火一样,扑向一段新的、所谓的“美好”感情。不久,在女方的强烈要求下,女人的丈夫与她离婚了;而后,那个已婚男人也离了婚。

如果事情就到此为止,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女人在领导和同事的舆论压力下身心交瘁,春节前想到男方那里去休养几天,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男方却告诉她:自己马上就要结婚了,婚礼正在紧张的筹办过程中——可是新娘却不是她。女人立刻懵了,她简直不能明白眼前发生了什么:她已经离了婚,而且怀了男人的孩子,可是现在他居然要跟别人结婚?!男人痛哭流涕,说自己是爱她的、跟别人结婚是非自愿的,等等,求她把孩子打掉。她打了。她希望男人跟自己结婚,男人却故作犹豫不决。离男人的婚礼只有三天的时候,她给我打来电话,问我该怎么办。

听了她的讲述,我叹息不已。想到当年那个年轻纯洁的女孩子,如今受到这样的身心重创,不禁深为惋惜。不学佛的人,只有告诉她认清形势、不要再对那个男人抱有幻想、好好调养自己之外,也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了。

但是这件事却勾起了我的思考。佛教徒也是人,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一样不得不面对各种婚恋问题和家庭问题。据我的耳闻目睹,遇到婚变和其它家庭变故的时候,居士们处理成功的少,陷入困境中不能自拔的多,尤其是女居士。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的心态、水平和表现,与没有学佛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从佛法的角度,对爱情、婚姻和家庭树立起正见;其次是没有把佛法真正地应用于生活实践。

那么,什么是爱情呢?笔者自己总结了一个定义:爱情,就是恋爱双方对对方我执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凡夫都是有我执的,一般的小人物,又不是古代的皇上,随时都有人观察你的脸色、等着满足你的需求,大家都只是芸芸众生而已,那么这个时候,由于业力的推送,人群中冒出一个人来,他(她)格外地欣赏你、在乎你,盛赞你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如鹤立鸡群,如明月处星:你的容貌多么美丽,你的心地多么善良,你的性情多么温柔,你多么有才情,多么能干,多么优秀,等等等等,千好万好,数之不足——总之,在此时,万千人中,我眼中只有君一人而已一一遭逢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因缘不偶,作为凡夫,你的“我执”便

被这一切深深地陶醉了,感到一种分外的愉悦。于是你怀着一种类似于被伯乐发现了的千里马的心情,投桃报李,对这个“独具慧眼”的人刮目相看,青眼有加,二人彼此发掘、彼此欣赏,遂成其姻好。

读罢上述过程,你看出来了吗?除了前世业力的作用之外,一般情况下,双方总是有一个人先爱上了另一个人,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我执;对方受到感动,又反过来去满足追求自己的人的我执。对于追求者来说,他的投入是要求回报的,也就是说,我先满足了你的我执,之后你也要满足我的我执。如果不满足会怎么样呢?他(她)就会痛苦不堪,甚至因爱生恨;而对于被追求者来说,则是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你令我的我执感到愉悦。实质上被追求者爱的是什么呢?是他(她)自己。自己的我执得到充分满足时候的陶醉感觉,就是爱情的感觉。由此可见,爱情和婚姻的男女主角相处的过程,就是两个人的我执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两个人我执的一种游戏。

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和体会,爱情有三个特性。

第一:‘如露亦如电’一一爱情是短暂而无常的。

爱情就象花一样,从一粒种子开始,发芽,抽枝,到含苞欲放,初放、盛放,乃至凋零,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阻止花儿的凋零,因而也就没有人能够阻止爱情的凋萎与终结。

爱情又象人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也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气干云;也曾貌美如花,也曾如临风玉树,而今或是人到中年,或是垂垂老矣,神采飞扬的那一刹那青春,又安在哉!人生本已如白驹过隙,青春更是稍纵即逝,而爱情,则不过是青春鼎盛时期的一道闪电罢了。谁人见过闪电永远停驻在天空中?又有谁见过露珠儿在太阳底下不被晒化、之后蒸发得无影无踪呢?

既然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那么爱情作为有为法的一种,又岂能独免?除非爱情是无为法,而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就不必追求佛法了,只需去追求爱情就好了;我们也不必学佛了,只要去学习那些痴男怨女就好了。推论至此,作为佛****的你,岂不觉得可笑?

第二:“如梦、梦、泡影”——爱情是空幻的。

为什么说爱情是空幻的呢?由于无始劫以来的业力纠缠,大部分人一生中不止跟一个异性有缘,而最终得以结婚的,通常只有一个。请你试着回想一下,从你青春萌动的时候开始,你所心仪的那个人,到后来你为之心动的一个个异性,他们是否都还鲜活地留存在你的记忆里?如果每一个人都细节清晰地保存在你的记忆里,那么我只能说:佩服你是个天生的情种。事实上,除了眼前整天面对的那个人,其它的人,早已湮没在现实的琐碎中、岁月的烟海里。

是的,偶然当你回想的时候,你知道是有这么回事儿,但是,当时的事、当时的人,就象老照片一样,有些模糊不清了。回忆到往事,就象做了一场梦,而

一段段的感情经历,就象一个又一个内容相异的梦。有的时候感觉往事是那样地遥远,以至于觉得仿佛发生在前世。甚至有的时候会想:它真地发生过吗?还是没有发生过?虽然答案常常是肯定的,但是没有什么比自己的这些感受更能说明感情经历的空幻了。

唐人李商隐在((锦瑟))中写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等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描述了一种倘恍迷离、如梦似幻的心境,把追忆时的那种怅惘的心情写到了极致。其实大部分人回忆起事隔不远的感情遗憾时,是会有一些惆怅的;但是等他到中、晚年,惆怅亦不见,只有无言了。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借着主人公福贵的口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了做和尚”。为什么老了想做和尚呢?因为他用一生体会到了人生的幻灭,触摸到了生命和生活的空性。 。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其实应该注意去体会人生的空性。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吗?当戏中的人正欢天喜地、或者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你拿起遥控,把电视“啪”地一关,这个时候,不管故事是多么地九曲回肠、情节正进展得多么如火如荼,荧屏上唯余一片空白和沉寂。那些戏中人、戏中事,那些爱恨情仇,又在哪里呢?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有的精彩些,有的平淡些,但是不管你正进行到哪里,只要阎王爷拿起遥控“啪”地一关,你的人生屏幕立刻就会一片空白,你曾经如此投入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化为泡影、无影无踪,你的这一期业报就结束了。事如至此,你觉得自己这一生中所经历的任何事情,还有什么真实可言吗?如果说整个人生都是空性的,那么,作为人生一个组成内容的爱情,又焉能不空?

第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一爱情是因缘法,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生有灭的。

两个人的相爱是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它有很多条件,比如前世的因果,今世的外表、相貌、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等。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样发生变化,只要在恋爱一方的心目中认为它是重要的,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男人通常很注重女人的色相,,当一个女人人老珠黄的时候,男人厌弃她,而喜欢靓丽的青春少女,是最常见的。这个时候,由于女人的衰老,色相这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爱情就消失了,男人便撒手去追逐新的爱情去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的,经常是很多条件发生了变

化,爱情也便随之摇摆变化,乃至逐渐磨灭掉了。

了解了爱情是因缘法,我们就理解了它的生与死。当条件具足的时候,它就生起;当条件不具足的时候,它就消亡。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因缘有聚,亦必有散,散了的时候,让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爱情呢一一它已经尸骨无存了。

爱情既然有上述三种特性,那么,爱情是不是压根儿都不曾存在过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幻觉呢?也不是。当初那个人说“爱你一万年”、“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时候,他(她)是真的;现在他(她)变了,爱上了另外一个人,这也是真的。这恰好说明了爱情的无常和生灭变迁,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人都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本身既已疑幻疑真,那么这基础的坚固与否,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婚姻就好比一条绳子,它想把爱情捆绑住。爱情既是空性的,用婚姻捆绑它,就象用绳子捆绑空气一样,能绑得住吗?爱情既是无常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永恒了吗?爱情既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不分崩离析了吗?不,爱情的特性不会因为婚姻的形式而改变,否则就不成其为特性了。

那么,我们人类为何还要选择婚姻这种形式呢?这是因为,第一,所有的爱情滋味都差不多,过程都大同小异。“三千溺水,我只取一瓢饮”,人们常常把这视为对爱情的专一,实际上,这一瓢水,与再取它三千瓢水,滋味会有什么差别?不都是水吗?体验过了一次爱情,就不要再浪费人生了,省下精力干点别的,比如学佛修行什么的。佛陀曾经说过,世界上如果再有第二件象爱欲这样的事情,就没有人能修行得成了,可见爱欲的为祸之大。这样的大患,一已足矣,何可再三再四?

第二,为了人类的集体安全和个体安全。如果没有婚姻约束,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就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财产、子女、淫杀等等,不胜枚举。如果人们打着爱情的旗号,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人类社会就会被欲望的潮水所淹没,陷入痛苦和混乱之中。所以,为人类全体计,为自已的切身利益计,我们都需要婚姻。

既然婚姻从爱情那里承袭了无常、空性和生灭的特性,那么它出现任何变化或变故,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作为修行人,此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而不是被变故所震惊和击倒。在生活中,通常被动的一方,也就是被遗弃的一方,会感到自己被全盘否定了——他(她)不要我了,他(她)选择了别人。被遗弃者的我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变得自卑起来,常常尽其余生也走不出这个心理阴影,这一生就被摧毁了。实际上,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过的,婚姻的离散从根本上是因为爱情的无常等特性,也因为前世的缘分已尽,还因为对方的不觉悟——他(她)只是业力之河上的一只空瓶子,随波逐流而已,丝毫没有把握自己的能力。被遗弃者虽然不能说一点儿责任也没有,但是如果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把自己全盘否定掉,也是不明智的,毫无必要。作为学佛者,你应该清

楚地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一颗明月珠在心里,所以你不比任何人差。

((优婆塞戒经)中说,菩萨有二种,一种出家,一种在家,而在家菩萨修行尤难。何以故? “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多年的艰难探索中,我总结了三句话,愿与在家菩萨们共勉:“心是道场,家是寺庙,生活是大禅师”。落实了这三句话,我们就能随时、随地、随事、随人修行了,就能“立处皆真”,不负此生。

作文三:《对爱情的看法_1000字》10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关于爱情这个话题,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以前特喜欢看言情小说和肥皂剧或者听说身边的某某和某某“在一起”了。陌生是因为没有真正尝过爱情的滋味。虽然高中时在朋友的撮合下谈过一次,但还没来得及去品味就被班主任给扼杀在摇篮里了。  谈起爱情,便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关于爱情的诗句、名言。比如:问世界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随;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只羡鸳鸯不羡仙;等等。爱情真的有那么伟大吗?能让人生死相随?  在我所见所闻中,有许多因为爱情而成功,有许多因为爱情而去伤害别人或自己的。作为一个局外人,也许我没有资格评论别人在爱情中所做的傻事。但我有权利发表自己对爱情的看法。我有时在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在谈恋爱,结果却有这么大的不同。我想原因应该归咎恋爱双方吧。他们要不没有在分手时处理好;要不就是哪一方不遵守“游戏规则”——感情出轨了,脚踏两只船;要不是两个人不相互理解造成误会;等等,太多太多了。  我觉得爱情应该建立在两个人有共同的理想、一致的追求,最重要的是彼此间的理解和宽容。爱情是真心为对方考虑而不是希望对方时时刻刻记得并在自己的身边。爱一个人是无怨无悔地位对方付出而不是索求和占有。  在当今社会,经济日益发达,人们也越来越现实了,于是便有了“爱情等于面包,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对于这个观点我并不否定,但我也不赞同。我认为爱情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精神上的升华,怎么能在把它放在现实中实质上的物质上去衡量呢?记得有一次,听了张华老师的关于爱情的讲座印象特别深刻,尤其是其中的那小故事,讲的是校园里“廉价的爱情”——两个人谈恋爱,周末去烈士公园约会,来回共花了4块钱搭公共汽车,中午时买了两个甜蜜面包来充饥花费了4块,再买了一瓶甜蜜矿泉水花了1.5元,参观公园时,拿手机拍了许多记录爱的相片,这次约会总共才花费了9.5元,是不是很廉价,还比不上许多人约会时的车费呢。可是他们的爱情也廉价吗?他们的幸福也廉价吗?他们的快乐也廉价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相反比起那些去什么风景名区,去吃什么大餐,可能他们过得更幸福快乐。  爱情并不等同于面包,它比面包可贵多了。也许会有人说,既然你说爱情比面包贵多了,那为什么有那么情侣因为经济不好而分手?我想说经济不好两个人可以奋斗一起努力。既然世界上有一些人是在老了或残了后努力而变得成功,你一个年轻人,一个正在被爱情滋润的人有什么借口说不行!     高三:丁丁

作文四:《对爱情的看法》1000字

爱情,是个华丽的舞台,不同的演员演绎着不同情节曲折的故事,舞台留给他们很多的欢笑。

上帝说∶爱情就像贝壳,不要捡最大地或者最漂亮的只要捡自己最喜欢的。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因为有了爱情,人世间便一多了一份理解与关爱,多了一份温馨与甜蜜。 常常伴随爱情而来的是幸福,这种幸福不建立在物质或财富上,她是心灵的享受,是爱情的结晶。伴随爱情而来的还有责任,如果爱他,你就必须对你的爱担去责任。因为爱他,那他便会是你的牵挂,你的思念,甚至是你心灵的寄托。因为爱他,你会关心他,爱护他,照顾他。让他因为有你的存在,而更加的快乐,你也 会在这份快乐中收获快乐。 爱上一个人,他会把你的心占的满满的,满的不能再容下其他的东西。你会去关注他,渴望着去了解他,更渴望着被他了解。你或许会制造出许多的偶遇,虽是你的有意安排,但你一定会告诉他这或许就是缘分,这个慌撒的连自己都会相信。 两个人相爱,便是心的交融,看到他,心里是他,看不到他,心里牵挂的还是他。你会时刻的想知道在你不在他身边的那一刻,他在做什么。在你高兴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他,渴望把这份喜悦与他分享。在你悲伤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不是想与他分担这份悲伤,儿时想着任何让自己爱的人避免这种悲伤。在你寂寞时,渴望着他陪在你的身旁,即便是什么也不说,就这样默默的坐着,这就够了。你会在他需要你的时候,放下手上的工作,跑去陪他,即使手上的工作很重要,这就是爱。爱情不是游戏,谁也玩不起,这话说出来,或许会有人笑我。那我告诉你,那爱情当游戏玩的人,玩的不是爱情,玩的是自己的良心,自己的愚昧与无知。 爱情就象绚烂的玫瑰花,让你只想盯着傻傻的看,长久的。爱情就象雪花,来的无声无息,爱的纯洁,爱的晶莹,爱的剔透。 相爱的过程便也是相互了解的过程,虽然相爱的两个人会激励的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但也会暴露出彼此的不足,比如他的固执,她的刁蛮任性。这便让彼此学会适应,学会为爱的人改变,或许着很难,如果你爱他,你就能做到。 不是每个爱情都能长久,有的爱情会让你疲惫,让你想早点结束这种疲惫。虽然在很多的时候会给对方带来伤害,或许这种伤害便是最好的结局,虽然有很多的不情愿。如果对方因爱而疲惫,如果你还爱他,你会选择离开他,爱他就给他幸福,给他自由的空间。爱是付出,不是索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幸福,如同不存在绝对的爱情,来来往往,离离散散,这就是爱情。

作文五:《我对爱情的看法》1400字

我对爱情的看法--写给想好好去爱的人[心语]

1.感情这个东西,真的很难说,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宝贵2.爱情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永远都只可意会它的隽永,过分地去推算,相反会输3.激情总会过去的,不要将激情与爱情划上等号,真正的爱情是有一定的过度阶段的,婚前的爱情,到了婚后就成了感情,到老了就成了恩情4.一个人在说爱你时,请看着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比较不会骗人,但更多的是要注意他在行动上的表现5.很多事情,没有必要去求根问底,因为,你知道了只会让你承担更多的痛苦,宁愿保持一种模糊的状态,但知道了,就一定要大气地去接受,毕竟,心里永远承载着悲哀的人,是给不了另一个人幸福的6.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好,也要爱他的坏,不要想着因为爱一个人就想去改变他,除非他的想法是一种堕落的表现,你只能从旁辅助他,相信他,让他理解到自身的不足,如果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身上的话,只会让你们两个人都很累,越走越远7.人的一生还有很多路要走,不要认为只要爱情就可以很好地活下去,你要为了你与他的将来以及你与未来的他的将来好好地努力,毕竟,人要用面包来喂养生命,然后才能用生命来培养爱情8.永远都要记得给爱情双方以自由,人与人之间的爱,是用感情来维系的,不要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来抨击自己认为不对的东西,大家都有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大家都有自己想去追求的东西

9.爱情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集,但切记不要将自己完全并入别人的生命,也不要妄图将别人完全拉入自己的心里,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霸道且完全占有的爱,永远保有自己的心,用7分来爱人,用3分来爱自己,你们都会快乐得多10.如果你是男人,成不了人家的第一,那么希望你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嫉妒,如果摆在一定的心灵高度上,也不过是一种纯洁的隐痛,丝毫无损你对一个人的爱。受过伤的女人,更需要去珍惜,也更懂得珍惜11.如果有一天,你们不得不分开,不管基于何种原因,请给对方以自由,但你要尽自己的全力去争取,直到时间将某些东西冲淡,直到你另有了一个值得去爱的人12.永远记得,在这个随时都要变化的社会里,能遇到一个爱你的人,并愿意陪你一起向所有不安定的因素挑战,本就是一种伟大且悲壮的牺牲,所以,别要求太多,两个人能好好地守在一起,本就是一种奢侈,当你觉得自己付出了太多却得不到回报时,看看恋人的微笑,想想你所做的一切,不就是希望能给他幸福吗?然后笑笑自己的痴情,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继续度过有他相伴的日子13.爱情不是占有,也不是不求回报,只是明知得不到回报,也要有深深付出的勇气,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她幸福,不管这个幸福是不是你给他的14.如果你没有勇气,没有方向,没有将来,没有能力,最可恨的是没有爱的话,不要轻易占进一个人的身体,头脑发热时,要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只是人懂得使用工具而已15.这条写给男人们:永远不要做损害自己女人身体的事,爱她,你就要好好保护她;卑劣一点的男人,你不爱她(虽然本人极度鄙视你),也请你基于人道主义的精神不要给她留下太多的后遗症。在生理上,女人总处于弱势,你的所做所为,会对她造成一生的遗憾以上所有,写给想好好去爱一个人的男人们和女人们,这些都来自我的心,来自我对自己拥有过的一些东西的感悟,或许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与不理智。如果有一天,我领悟到了更多,我会回到这里继续给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让大家可以少走些弯路。不要伤害爱你的人,我们要的只是幸福

作文六:《爱情悲剧的看法》11900字

爱情悲剧的看法

1.绪论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

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了然于心时,就以男主人公的男性绝对话语的忏悔来颠覆男性中心的社会现实。这种在文本内视野后隐藏作者视野的复调手法,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2.透过《伤逝》看现实的冲突与人生的焦虑

2.1憧憬中的爱情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在和涓生恋爱一的那段时何,涓生给她谈的诸如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易卜生、娜拉等等内容,主要就是个性解放,个性解放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生建立起由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小家庭。这些描写,表现了个性解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作用。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这样,她的生活和思想必然流于空虚、庸俗,性格也变得怯弱起来。她以喂油鸡、养阿随填补空虚,甚至为油鸡而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空虚平庸的生活,必然使爱情也渐渐褪色。不仅是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摸,子君对涓生也没有先前的“善于体贴”了。她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阿随,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

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她为失去油鸡、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发生裂痕,但又为害怕失去涓生的爱而忧疑。婚前的勇敢和无畏在她已荡然无存。“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袭击的。

鲁迅曾写有《娜拉走后怎样》一文,指出娜拉在个性觉醒后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但如果没有经济权,没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很可能只有两条路:回来或是堕落。子君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条件下的娜拉。她因个性觉醒而从旧家庭出走,但却走进了小家庭。她不问不管小家庭以外的广大天地,也不问不管小家庭家务以外的广大社会生活。但是,没有整个社会的改革、解放,恋爱婚姻问题是不能真正解决的;个性解放思想是无法抵抗社会的压迫的,仅只一年,子君被迫又回到她所走出的旧家庭,在传统偏见的巨大精神压力下忧郁而死。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实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

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子君的冲破旧家庭牢笼的“壮举”使涓生油然产生“说不出的惊喜,知道中国的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然而正是这种无畏又不自知的举动使子君走向死亡。使“启蒙者”“空虚与寂静”的心理匮乏状态因为被启蒙者的皈依而获得虚幻的满足的代价是被启蒙者生命的消亡。文本的第二段落指出:“时间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快满一年了。”可以说,子君唯一的向往自由的心声满足了作为启蒙者的涓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他作为启蒙者的快感,弥补了涓生自身心理的“寂静和空虚”。荣格认为:“人类的启蒙起源于恐惧”,“无能力和软弱是人类永恒的经验和永恒的问题”

2.2现实生活与爱情的冲突

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涓生在恋爱和同居初期通过编织爱情来缓解生存的压力和克服无意识的对女人的恐惧,而在征服了子君即获取子君的爱后,他觉得这爱对缓解生存压力毫无益处,从而再次从虚幻浪漫的爱情中回到现实生活。他对子君的“爱”只是为了消除与生俱来的恐惧所带来的空虚和寂静,他需要通过编织爱情来消除恐惧,而当他“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个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了。”在征服了子君的肉体与心灵之后,涓生便开始了对子君的贬斥---“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

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涓生是具有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与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理念的混合体,这两种理念交互混杂产生尖锐冲突,这种冲突带来的不平衡状态使涓生对子君的感情起伏来得如此迅疾而猛烈,从而造成婚姻的悲剧与女性的悲剧。

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而不能整合性的生命逻辑,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3.透过《伤逝》看个性解放与妇女解放

3.1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

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

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

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

3.2人性弱点对生活的影响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

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

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

3.3 爱情生活需要经济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逼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

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

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

4.透过《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

4.1爱情是否需要理性

毋庸置疑,爱需要激情,需要无畏的付出。人生享受爱情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动与被激动的过程。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同样是在激情里,在激动与被激动中开始的,对于子君,她以爱情的全身心的拥抱来面对人生,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不能干涉我,在这里,子君一方面已经完成了自我的觉醒,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归宿。但是当他们义无反顾地把拥抱了爱情之后,生活开始逼迫着他们向理性回归。随着涓生的失业,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了,在同居之前所有思考所未完成的部分,这个时候都需要他们去理性地打量。对于涓生,在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之前,他是否有能力为爱情准备一切?没有!子君可以为爱情牺牲一切,但对于涓生,他不能为爱情牺牲事业,一句话物质是爱情的基础,在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之后,爱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由此看来,涓生的变心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爱情理性思考的不足。

4.2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

有一句话不无道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对于爱情中的双方来说,爱情是一种心心相印,是两情相悦,是快乐的男欢女爱。在没有同居

之前,涓生和子君是心心相吸的一对,是精神的绝对互动。同居以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具体,具体的生活把爱情中的女性彻底地改造了。子君和涓生已经没有太多的精神上的交流,子君不再与涓生如婚前一样热烈地讨论人生、文学,子君感兴趣的是如何打理好这个家,今天做什么吃什么。在涓生看来子君变得越来越俗。爱情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涓生开始从这个围城里逃离。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鲁迅没有回答,但他给了我们思考的课题。

其实,爱情和生活一样,平平淡淡才是它的真实内核。当我们把爱情看得不再平淡,给爱情付与了太多的内容的时候,一旦爱情演变成婚姻,危险便会随之而来。

所以,天地之间这个爱字,并非如我们年轻所想像的那样只要两情相悦就行了,也不是如我们的有些前卫主义者那样,爱情是一种游戏。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许她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去演绎,当我们在不懂爱情的年龄任我行,生命会给你开一个要你用一生去承受的玩笑。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5.透过《伤逝》看鲁迅关于妇女解放的探索

5.1妇女要解放,必须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子君不同于祥林嫂、单四嫂、爱姑等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农村妇女,她是受“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当涓生把打破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等自由民主观念灌输给子君时,子君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对自由解放的渴望。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幸福生活,她果断地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和涓生同居。妇女解放的新思想使这个单纯的姑娘心中曾升腾起一道亮丽的彩虹,这个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的姑娘,为了心中的渴望,不顾叔叔不再认她做侄女,面对世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目光,坦然如入无人这境,她的言行是对封建思想的蔑视和否定,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和挑战,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而迈出的勇敢的第一步,是人性觉醒的标志。鲁迅对他们这种反封建封建的精神、勇气、毅力给予了充分肯定。然而,这对恋人在同居不到一年感情就破裂了,其中原因不能不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索。

正是针对五四以来青年在追求幸福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鲁迅通过《伤逝》告诉青年:爱情应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妇女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地位,有了经济权,才可以真正实现妇女人格上的独立。

让我们回头看看:涓生用新思想使子君如坠梦中,然后一个西方骑士式的跪地求爱,赢得了子君的芳心,涓生跪地求爱的表现对于子涓来说具有难于估量的意义,这浪漫而惊心动魄的一幕永远定格在了子君的脑海中,她大概以为有此一幕,不枉此生了吧!何曾想过婚后怎么办?

家庭建立之初,他们也曾有过宁静和幸福,然而这种宁静和幸福是多么短暂啊!接踵而来的涓生失业对两人的爱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涓生对子君的抱怨和厌倦开始明显起来,两人的感情裂痕在一天天加深。涓生抱怨子君“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整天只知“吃了筹钱,筹来了吃饭”。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两个人的关系和感情开始变形,在涓生的抗争和催逼下,油鸡被吃掉,阿随被丢弃,子君也变得颓唐、凄苦、无聊,甚至于不太愿意开口,但恶梦并未结束,他们的情况越来越糟,竟至于连两个人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天冷的时候,涓生只好到无须买票的通俗图书馆,面对不死不活的火炉,精神上总觉有些温暖,他开始躲避、怨倦子君了,甚至觉得子君是一个捶着衣角的累赘,最终把子君遗弃了,把子君逼上了绝路。

回顾他们的爱情历程,确曾有过短暂而美好的时光,尤其是子君总在美好的回忆中生活,可是这个肥皂泡一样的梦,一旦落入现实生活的荆棘中,瞬间就破碎了,它不敌生活中的油、盐、酱、醋,经济上的威逼,使这对恋人走向了生死离别。

鲁迅先生通过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警醒那些受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个性的解放,妇女的解放都必须以生活为前提,离开了生活的土壤,爱情之花也将凋零。

5.2妇女要解放,必须要自立自强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进程中,三纲五常的古训束缚着中国妇女,以至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在妇女脑海中根深蒂固,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婚姻自主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太多的没有权利,造成了她们只能依赖于男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乃至“玩偶”“花瓶”,甚至于被认为是“衣服”,想穿就穿,想脱就脱。

她们的地位如此低下,她们也曾进行过抗争,祥林嫂第一次逃到了鲁镇做工谋生,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第二次被婆婆像牲畜般地卖给贺老六,她拼命反抗过,甚至临死还发出究竟有没有地狱灵魂的诘问;爱姑为了不被丈夫休掉,多少次的吵闹,最后还是被休回了娘家,她们的身上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得更为严重,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来更大的关切和同情。

那么,做为知识女性的子君又怎样呢?她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

牢笼,“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赢得婚姻自主的权利,但婚后呢?过起了当家太太的生活,只靠着涓生当小职员的微薄收入来生活,而这一唯一的经济来源也随着涓生的失业彻底断绝了,子君有的只是对爱情的回忆,涓生回应的也只是谎言,终至于涓生开始埋怨子君每日只是“川流不息”的吃饭,是“捶着一个人的衣角”使他“难于战斗”的累赘了。

子君的失败就在于她的依赖性和没有谋生的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只能靠别人“养”,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要别人养就得听人家唠叨,甚至于侮辱或遗弃。反之,不要人“养”,妇女们就应该积极投入到社会劳动中去,逐渐做到经济上能够独立,不再依靠别人,才能使家庭和睦团结,才能巩固妇女在社会上、政治上的地位,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5.3妇女要解放,还要有更高的人生目标

子君争取婚姻自主,勇敢地迈出了妇女寻求解放的第一步,但,可悲的是,她只走了这一步,就停止不前了。作为一个受新思潮熏陶的女性,子君拿起了婚姻自主的武器,去寻求妇女解放的道路,但当这一目标如愿后,就把全部心思投入到用爱组建的小家庭中,把它当作了人生的全部要义,把自己的全部寄托在涓生身上,完全没有了家

庭以外的斗志。同居后,子君因为怕房东太太嗤笑、奚落,就把轻易不肯吃的羊肉喂给了叭儿狗“阿随”;为了油鸡,与小官太太明争暗斗,私下里较劲,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只是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她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平庸、怯弱,已与现实生活脱轨。当她感觉到爱情出现危机时,只能靠温习往事和虚伪的温存来弥补爱情的裂痕,笼罩她们的是沉闷、隔膜和毫无生气的生活。作者一面对他们逝去的爱情而伤感,另一面又明确地否定了他们爱情的盲目性。

《伤逝》透过涓生新生的觉悟。反复渲染这样的思想:“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能把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思想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除了爱以外,还必须不忘奋斗,努力争取妇女做为一个人的更多的生存权利。

5.4妇女要解放,必须与整个社会解放融合在一起

从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一却为了爱”的盲目、狭隘的爱情观使他们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子君的到来,使原来寂寞、空虚的涓生充实起来;为了与子君结合,涓生“不与世交来往,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过起了一种自以为清静的生活。可人是社会的一份子,真的可以置身世外么?接下来就是失业的打击,子

君怯弱了,涓生也曾奋争过,他曾想过给别人抄写、教书、译书来谋求生活的出路,求别人“给一点艰辛时的帮忙”,但都犹如石沉大海。这时,涓生的自私心理完全暴露出来了,他想:“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我觉得新的希望只在我们的分离”,并错误地把陷入困境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子君。其实,子君勇敢地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本无可厚非,但涓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从此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子君、涓生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的赞扬和鼓励:不要胆怯。但仔细一想,恐怕就不太妥,虽然“忠告”是什么?作品未能点明,但从悲剧的结局来看,涓生的确应该接受些“忠告”,即使那些“胆怯、嫉妒”的朋友的话是不可取的。因为涓生、子君把自己孤立在这个社会之外本来就是不可取的,这告诉人们:爱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密不可分,离开了社会的解放,要想得到个人的爱情幸福是不可能的。

从客观方面来说,仅靠个人斗争是难于实现个人解放的。子君与有钱的家庭没了来往,涓生和旧日的友人也断了交情,正当他们的日子过得宭迫的时候,涓生又因谣言和小报告被局里辞退了,失业前,他们是“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失业后,连“维系残生”的“小米”也失去了。尽管他们也曾抗争过,然而力量毕竟是微弱的,在巨大的黑暗势力面前,简直就是无济于事!子君的父亲和叔叔的干涉阻挠,中断经济供给,鲇欲须的老东西,搽雪花膏

的小东西,房东太太的冷眼流语,这些顽固保守的道德观念,以及封建宗法制度,加速了这株爱情幼苗的死亡。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大团圆式的喜剧往往更为人们所青睐。这不仅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愉悦需求,更是迎合了人们向往并祈求世间万物都朝着真的,善的,美的方向发展的心理。悲剧带给我们或心灵的震颤,或情感的创伤,或赚取了我们大把的眼泪,与此同时也给我们以深沉的反思,灵魂的拷问。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他也正是把子君与涓生的美好爱情撕碎了展示给世人,同时也留给世人一个关乎生命,关乎自我价值,个人生存价值的反思。

作文七:《我对爱情的看法》1100字

我的爱情观

爱情,一直都被人们说的最多,说的多了,也就显得庸俗,只有少数能成为经典。作为当代的剩男,当你听到别人说到爱情时,似乎觉得很庸俗,但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状况下,我们得学会面对现实,就好像认识我很久的女生,第一次见到我时肯定都想吐,即使没吐出来,那也是干呕,但是她们吐着吐着就习惯了,因为我已经成为一个现实,她们逃避不了只能面对了,所以,当我在这说我的爱情观时,也不会显得那么庸俗,因为人们都吐的麻木了。

(一)适合就好。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男人看女人第一眼是看身材,第二眼是看外表,在这种外在条件和“美女与野兽”的庇护下,男人似乎被贬低了,“男人花心”、“男人好色”、“男人只喜欢美女”等等的抨击下成为了现实的大多存在,女人不会无缘无故去抨击男人,要么她失恋了,要么她没人要,要么她只喜欢女人,但是男人要负很大责任,谁叫上帝创造女人的同时又创造了男人呢?大多数人不敢追求爱情是因为自己的外在或是他人的外在,现实来说,外在美往往就成为我们的羁绊。我也喜欢美女,这一点我不可否认,因为美的东西吸引人呀!就好像人们精神废墟里的一朵花儿。人们买东西也会挑好看的,就好像好看的衣服穿在身上能给人精神的愉悦。但又不是人人都是美女或者帅哥,按照这种说法,很多人不是不配拥有爱情了吗?我认为,美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不是用来衡量爱情的工具和手段,美存在于本体世界,爱情存在于现实世界,二者不在同一个世界,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只能说美相对有优势地寻找爱情。在我的观念了,我不会说它丑,只会说它不美,假如我的另一半显得不美,我也只会说:“对于我来说,她的内在美完全覆盖了她的外在美,所以才没那么明显”。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好不好、美不美,只有合不合适。

(二)珍惜就是缘。

有一种关系,位于爱情于友情的中间地带,它是连接爱情与友情的线。我时常听朋友说,他喜欢他的朋友,但他不敢去面对,去追求,因为他怕破坏了这层关系,怕自己亲手把这条线剪断。一个人内心的害怕与恐惧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大多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它完全是感性的,要不是有无数的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那些后浪会更加汹涌的。于是,“缘份”就成为人们弥补自己缺失的情感的言辞。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我们没缘份”、“我的缘份还没到”、“我相信缘份”。我不否认缘份的存在,但我认为,缘份只能作为一种偶然因素,而不是必然因素,爱情就要在这些偶然因素的作用下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追求,爱情是追来的,而不是因为缘份到了就马上拥有了,即使你拥有了,但是没好好珍惜,那么最终还是

会说你们没缘份,所以,珍惜就是缘。

(三)结语。

爱情是零度的冰,友情是零度的水,而两个相爱的人是最好的冰水混合物,降温结爱情的冰,升温化为友情的水,这就是爱情与友情的暧昧。

作文八:《对于爱情的理解》2400字

姓名:谢冠鸿   班级:物理1201班   学号:121020056   短号:620645

罗伯特•斯滕伯格关于爱的理论研究

关于爱的研究,从柏拉图到诗经楚辞,从马丁·路德的超越性质的爱到唐宋诗人那超越时间空间的爱,从中世纪萌生的一种与游呤诗人和骑士联系在一起的“优雅的爱”到小说传奇中才子佳人式的饱受相思之苦的爱,纯粹的、永恒的、崇高的爱情一直是人们竭尽全力争取的梦想。但何谓爱情?又是人类追问了几千年都难以作答的问题。人们从社会、心理、情感、诗词、小说,甚至是科学、生理的角度⋯去分析爱情,努力寻找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会有爱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婚姻专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重点探讨了浪漫激情之爱的起源,并依据爱情三元理论将爱情分为四种类型以及相应的体验,以此解释男女之间的各种感情现象。罗伯特·斯腾伯格于1986年提出爱情的三元理论[1】,认为爱情应该有三个核心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mit—ment),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则主要指对对方的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腾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斯腾伯格用这三个成分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这三种成分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当三种成分的强弱不同时,三角形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形状,而此时的爱情表现特点以及它的含义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但在斯腾伯格看来万变不离其宗,以思想家的眼光,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爱情人与事,就象无数的彩色电影,五颜六色,但三元色是基本颜色,关键是怎样调色。斯滕伯格认为如果缺少了三个基本成分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被称为是爱情。如果三者皆无,很简单就是毫无关系的两人,或是简单熟人,连朋友都不是,被称之为无爱。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就会产生喜爱,也就是常说的喜欢。喜爱会发生在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缺少了激情和你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如果你爱恋的异性对你说“我爱你,但这不是爱情”。可能不是好消息。这人实际想说的是“我喜欢你,愿意和你聊天,你是个很不错的人,但我发现你对我没有性的吸引力”。当朋友之间激起了激情,或欲望那么两者的关系就不再是朋友那么简单了。如果仅有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

时,就是迷恋,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见钟情”颇为相似:我们对那个人没有任何了解,仅仅是第一面,迷人的外表激起了心中的欲望和冲动。同样,如果在这种“唤起”状态下,逐渐发展出亲密和承诺,那就是一段值得羡慕的人间爱情佳话了。

表1 爱情成分的特性比较

可以看出,斯腾伯格这里所用的“成分”一词并非指代心理过程,而是说人类的爱情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区分,或者干脆称之为三个维度似乎更为恰当。根据这三个成分在爱情中的多寡情况,可以把人类的爱情关系区分为八种类型(见表2的归纳,其中正号代表成分的存在,负号代表成分的缺乏)。 表2 爱情的类型

不同的爱情可以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等边三角形表示平衡的爱情,因为代表各个成分的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代表不平衡的爱情,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长,就表明这是主导成分;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短,就表明该成分的不足或缺少。这就是该理论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对斯滕伯格理论的个人理解与体会

我对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理论理解是异性之间需要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成分的存在,三者缺少了任何一两个后,爱情将不再是爱情,或者是畸形的、不完美的爱情。当今社会,会经常发现存在滥用“爱情”字眼的现象,一些男士看到漂亮性感的女人,就有了性的冲动,就交朋友,就同居,自认为这就是爱情。一些女孩也存在一种无知,当男朋友主动和她发生了性关系以后,就主观地认为是对方爱上了她才如此。就比如我们大学期间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一件事:某男生在校园里一不小心看到一位非常漂亮的女生,就会认为是一见钟情,会跟自己的舍友说‘我不可自拔的爱上了她,而女生就因为男生经常给她提供物质上的需求,之后答应男生做他的女朋友,为男生提供了激情,他们误认为这就是烂漫的爱情,可是到了毕业后会发现大多数会分开,没有真正的走在一起。其实他们之间可能只有激情,缺乏亲密和承诺。

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各种生存因素的影响,也会蒙蔽人们的眼睛,使人无法看到爱情的最本质的东西。比如,错把同情当爱情,所谓“英雄救美”现象,一方生存在很差的环境中(主要是一些年轻的女性),于是就引起了一些单身男士的怜悯,并主动给予各种帮助,进而发展到谈婚论嫁(当然女方的外貌应该引起男方的激情),于是男方的承诺就出现了。但两个人都忽略了爱情的另一角,那就

是亲密,两个人除了性的交流以外,是否在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上互相认同,是否能够彼此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支持和分享,这对爱情的发展和稳定同样很重要。现实中因为同情对方而与对方结婚,当对方的生存条件改善了以后,同情一方没有了怜悯感,被同情一方不再接受同情,而亲密感却始终没有发展出来。两个人之间就可能会因为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而无法有效交流,隔阂、矛盾就会随之而来。现实中某些男女,一方拼命追求另一方,不断对对方关心体贴,承诺更不在话下,而另一方却主动性甚至很差。但是久而久之,被追求的一方就会受到“感动”,同意了对方的要求。为什么双方对爱情的主动性差异很大。说明双方在爱情的激情或亲密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时一方的承诺对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就显得很勉强。上述种种所谓的爱情关系就为婚后的夫妻关系埋下了隐患。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的一见钟情,其实只是我们的欲望在作怪。所以,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十分有助于现代年轻人在各种复杂眼花缭乱的爱情美妙乐曲中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文九:《对于宪政的看法》1600字

对于宪政的看法

“宪政”(Constitutionalism or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是以宪法(立宪)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的核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第二是宪政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第三是宪政的实施首先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同时要确保公民的权利的保障。

宪政的运行与实现需要依靠五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宪法必须是良法,具有正当性;第二是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第三是以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本位;第四是以宪法和法制约束权力为重心;第五是以司法审查为保障,或者称为宪法的调控性。

在宪政模式下,每个人都有权参与政治的权利,所以说实施宪政的结果是相对均衡的权力分配,这才能保证相对均衡的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实施宪政很显然是让人民得益,既然是大家得益而不是少数人得益,所以不能光靠少数人去推行和施行宪政,应该必然要依靠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这也是为什么学界上一直强调的,如果没有一种大众文化,宪政是不可能的。

在宪政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其实近代社会通过法律的大量移植而实现法制现代化已经成为后进国家富强的共同趋势,但是要实现这一趋势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移植和本土资源的融合。处理好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的关系,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为推进法治进程提供强大动力;处理好法律移植与立足本国国情的关系,使本土法治的具体性与普遍性相统一。把观念更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通过制度与观念的互动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最终促进宪政的建设和实施。 宪政的实施与建设关注的不是它能作什么,而是它不能作什么。宪政的本质的确是而且必须是限政。宪政制度所约束的主要对象并非是一般国民,而是国家或政府等权力机构。宪政就是政治权力的多元化分配从而控制国家的强制力量的政治制度。宪政的意义就是限制政治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公共福利。它所奉行的原则是:政府权力必须有限,必须遵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宪政民主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是以宪法和法律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第二是实行分权制衡;第三是人民主权和民选政府;第四是建立宪法审查制度;第五是确保司法的独立;六是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宪政与民主、法治的职能分工各有不同,民主负责权力的归属,法治负责权力的实施,宪政负责权力的制约。将宪政、民主、法治三者结合起来乃是在可以达到的范围内的最优选择。而宪政本身就包含着法治,宪政的基本涵义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所以,宪政、民主、法治三者的结合可以化约为宪政民主,通过宪政民主促进宪政的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  实现宪政的建设需要五个方面的途径:第一是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契约精神,促进市民社会和社会力量的形成发展;第二是在制度安排上,宪政制度必须坚守主权在民、人权原则、法治原则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在于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第三是真正确立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是必要措施;第四是打造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必须树立起对宪法和法律的信仰以及契约精神等现代法观念。应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着力培养民族诚信文化、公民选

举文化、权力制衡文化,把宪政精神普及到现实生活中去,引导整个社会走向政治文明;第五是在宪政框架内发展我们的政党政治。只有通过这些途径,宪政才能够更好的实施。

而对于中国而言,实现宪政中国,像一些学者所提到的,首先,我们应该通过修宪、制定政党法和政治体制改革,明确党的领导权和国家权力的关系,使领导权掌握国家权力在宪法法律规定的具体途径和形式上进行,避免党权直接领导和支配国家权力,以解决宪法地位虚化、人大地位被架空等问题。其次,我们应当培养国民的宪法意识,让人们认真对待宪法,高度重视宪法的实施。再者,高度重视宪政具体制度、具体程序的建设及制度创新,大胆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中国的宪政虽然发展得很曲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制建设的不断进行和完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宪政的发展是有巨大的前景的,我们一定会看到中国宪政这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

作文十:《对于游戏的看法》1400字

游戏,一种娱乐?一种生活方式?

游戏世界,作为一个全新的,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约束很低的社会。不仅如此,道德约束也几乎是没有的。因为虚拟,一个人可以活出另一个自己想活却活不出来的样子。因为虚拟,一个人可以毫无顾忌,却不用付任何的责任。因此,游戏,让逃避现实者更愿意逃避,让放荡者更加放荡。并且游戏,触碰道德的底线----就是杀戮,也包括一颗残忍、恶毒、没有良知的心被虚拟的世界无限的放大了出来。当然了,我们也看到,很多的游戏,慢慢的在游戏中加进去道德的角色,不过并未做到对人的成长有利的效用。

很多在现实中不能看到自己价值的人,在游戏中却可以得到些微的满足,那么就会更加的沉溺。因为这些满足毕竟是虚拟的,在现实社会中式不被人认可的,因此也是短暂的。

同样的,为什么人选择游戏?选择虚拟?

游戏是一个死亡不是结束的世界。每个人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但毕竟是虚拟的,在游戏中的成就对现实而言,没有多大的帮助或者说激励作用。

我在想,如果游戏成为一种职业,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人人诟病的毒瘤。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诚然,RMB玩家的出现,使得现实和虚拟连接了起来。但虚拟不能产生相对的现实。现实却可以产生相对的虚拟。

作为游戏的开发商而言:

能做的,是在吸引RMB玩家的同时,也给非RMB玩家一个平台,让他们也能在另一个场所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价值或许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的。我们知道社会现状是拜金,金钱,权利,关系的社会。很多的固有价值不能被这个社会,以及被社会毒化的人群所认可的。在游戏中要让非人民币玩家看到,钱在某些时候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从而抵制金钱社会的文化观念,把个人的能力调动起来,给予玩家人定胜天的‘命运’(观念)。让玩家知道靠着自己的努力,可以达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靠着关系,金钱,权利。从而让社会和谐起来。

让玩家看到技术(个人能力)在成功中占有的成分大。以及,每个玩家同等的爆率。同等的奖罚制度。

游戏中也需要法律的,同样的也需要道德的约束。

那么,道德的约束只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让所有的人正视对游戏的态度。让游戏成为一个娱乐和成长的平台,就好像,迪斯尼一样的地方。法律上对游戏要有严格的审核制度。如今的泛滥游戏太多了。傻瓜版的升级方式,RMB玩家的优惠制度,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社会失去盼望,失去积极努力的心。

让游戏不仅仅成为一个虚拟的,让人沉溺,放荡,让人的欲望,邪情,无限放大的社会。而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虚拟的真实的社会。那么道德,也必然从现实的社会中延伸到虚拟世界的里面。从而一个人的成长不再是在现实中经历一件件的事情,从游戏中同样也可以。拼搏,团队,互助,友爱,个人努力,奋进,向上,为理想而付出,这就是成功。

同样的,我们也看到RMB只是给人相对的起点而已,并不能塑造一个相对的

结果。

其实,现实社会也是如此的。但有这样信心,想法,上进,拼搏的人已经微乎其微了。富二代成为一个成功的名词。我不知道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但我知道,这个词几乎毁了一代人的心态。

因为对于几乎所有的人而言,追求的都是一个相对的结果。让我们努力,从自身的改变做起。一切的经历,都是为了让自己成长。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要听有些所谓专家胡乱解释古人的道理。修身才是最基本的。

人生没有回头路。不要期待像单机版游戏那样的存档机制。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当死去的时候,后悔今生。因为来生,你不知道有还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