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历史试题 > 【《和教师的谈话》2200字】 和教师的谈话

【《和教师的谈话》2200字】 和教师的谈话

时间:2019-10-26 09:31:2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和教师的谈话》2200字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记得当老师的第一天爸爸对我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对得起这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那时起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学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疑问。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从而获得了一次向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学习的机会。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习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习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习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习。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近。了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教育学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 “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习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和教师的谈话》的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他提到教师对学生

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琐碎,学生们在成长中总会反反复复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心平气和地面对各种学生错误。教学初,因年轻气盛,常为学生的错误而恼怒不已,大发雷霆,教育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学生不仅不能正视错误,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后来发现冷静得倾听,细心的教导,持续的关注,不断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听话。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相反,我精神抖擞,学生也是激情高涨,课堂热闹,课后有收获。老师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进入角色。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总之,书中赞可夫谈到的问题很多很多,我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些。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此我要把这本书当成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不断的阅读它研究它,让自己重新当一名渴求知识的学生,学习书中提到的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同时从正确的角度不断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21世纪新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文二:《和教师的谈话》2200字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全体教师学习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竟如此先进,如此科学。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教学原则;4、是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赞科夫说到教师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第七章中提到的是在美的世界里。赞科夫提到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入学一开始便要从他们的审美经验出发并且依靠这些审美经验来进行工作,抓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大

自然的审美情趣时,要进行得细腻巧妙。这让我回想起我之前让学生做的一次观察,主题是春天校园里的新发现。观察之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布置,没有告诉学生要如何细致地去观察。结果学生在他们的观察中只写到一些很表面的东西。有的这样写到:我发现小草发芽了,小树也发芽了。有的写到:我发现校园里有一个垃圾坑,墙上有很多美丽的图画。我本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春天的奇妙和每一种生灵在春天里的美妙生活。可是学生还不能善于觉察他们周围的美,甚至有的学生认知出现偏差,写到无生命的事物上去了。这次观察无疑是失败的。这样一对照赞科夫说的话,我受益匪浅。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的品质,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工  作  总  结

崔晓宇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教师一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无论在何岗位,担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我都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4、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

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平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作文三:《和教师的谈话》27100字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不断更新中)

“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地尊重教师。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位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学生的行为发自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第27页)由此我思考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以及师生距离问题。我们好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刚参加工作,总渴望能被学生迅速认可,迅速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往往注重与学生的友爱,急于和学生打成片,希望学生把自己当作朋友,接纳自己,于是昨学生一起学习、一一起玩耍,甚至随意和学生开玩笑,用心可谓良苦。过了一段时间会发现,自己在学生面前一点威信都没有,说过的话学生当做耳旁风,自己在与不在学生都很吵闹。有时正常的教学秩序都要难以维持。招致来自各方面的非议。有一部分老师于是是就得出结论“给学生好心但不能给好脸”,马上换个面孔,态度来个180度大转变。学生一下子受不了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反差,开始质疑老师原来的表现是不是虚伪,进而不信任老师,甚至怀恨老师形成敌对情绪。也有一部分老师无法从这种痛苦自拔,对自己丧失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过早地对职业形成抵触心理,对自我发展和学生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没有正确好老师个人和学生的关系造成的。正如赞可夫所说“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地尊重教师。”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首要原则是相互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这种尊重不是无原则的忍让,而是不自以为是、自命清高,是同情学生、体贴学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想学生之想,急学生所急。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这也是教师教育内容之一,学生有时不尊重老师,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该怎样尊重自己,或者是尊重的方法。教师需要与学生友爱相处,但这里的友爱是建立在尊重、和谐、快乐、共赢的基础之上,如果背离了这些原则,那么这样的友爱是不道德的,是缺乏教育意义的。 “有一句俗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假设您的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完成家庭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一切,当然不会使教师高兴,这些本身也不可能使教师对这个学生产生好感。我强调一下„事情本身‟这几个字,因为这里指的是外部的表现。但是在这些外部表现后面,可能隐藏着良好的品质,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良好品质。对于这种„难看的‟学生,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解他,教师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着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为了说清问题的实质,让我们打一个跟教学和教育并不相干的比喻。我们面前有一块土地,土质不好,而且掺着碎石子,它既不会叫人看了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最起码的收成。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进一番勘探,结果在地下深处发现了巨的宝藏。”(第29页)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待学生是只盯住他的缺点还是多发现他的优点。是教育理念的差别,更何况优点和缺点也是相对而言的。有一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位学生生性胆小,做事谨慎,自卑感特别强。有一天,他去找心理医生,寻求解决办法。当心理医生听完他的叙述后,微笑着对他说:“这怎么能说是你的缺点呢,你做事胆小谨慎,三思而后行,说明你对事认真负责,作风严谨细心。比如你从事精密科学的研究,保密工作,这正是你的优点”。 “那么勇敢就是缺点吗?”这位同学不解地又问。“这要看什么情况。比如上战场上,勇敢是一个战士必备的哗品质,面对敌人,你不勇敢,就会丧命。”心理医生继续解释。这位同学很迷惑,“这样说来它们都是优点了?”“对,不同的品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作用,说它们是缺点只是没有找准合适的位置而已”,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的智力表现的多样性,为我们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教育学生找到了更广阔的思路。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好,全面了解学生,全面评价学生,把学生看做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这一点很重要,既然是人的成长,就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加工制作),尊重学生的成长,教

育中,多换一角度,多一种观察视角,就可能多一份收获,多一份喜悦,多一份期待。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跟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有些类似的地方。当人们相互交谈的时候,他们彼此交流自己的知识,阐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争论,证明自己的观点。再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跟教学机器“进行对话”,会是一种什么情景。他按一下这样或那样的键钮,就能得到新的知识,并且能检查自己

对这些或那些定理的理解是否正确,等等。但这是多么枯燥,人的各种各样的思路的范围变得多么狭窄啊!要知道,由活的人所说出来的话,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的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火光,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作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第35页)是的,教育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教书匠,还需要情感的交流者和喜悦的分享者。教师要激发和唤醒学生笃未来生活的期待,要让学生看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一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接受,更重要的是激起创造新知的兴趣。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趔知识、品味成功喜悦、丰富情感体验、感悟生命真谛的场所。让课堂充满智慧和灵气的光芒,让课堂崩发人性和道德的火花生活并一像一条小溪那样总是有节律地、平静地潺潺流动着,生活中会有激动人和震荡,有高潮和低潮。这本是生活的法则。但常常也会发生这样的事,说是已经建立起来的精神交往受到破坏,开始出现一些与已经形成的想到敬爱的气氛不相协调的调子。有一次,一位教二年级的教师跟我谈起,她班上有一个叫任尼亚的男孩子,平时总是很和善,很新切的,突然对老师疏远了。她想弄清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是任尼亚总不开口,女教师觉得莫名其妙。‘也许,您曾经大声斥责过他,使他感到受了不应有的委屈?’我问道。女教师开始极力回想,终于让事实说话了我的猜测。‘可是,这事已经过去两个星期了!’女教师惊讶地喊道。我回答说:‘请您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比方说,一场大雷过去了,闪电击坏了一颗高大的橡树,狂风吹折了树木。虽然,大雷雨是过去了,又是蓝蓝天空,灿烂的阳光,可是大雷雨留下的痕迹,还将很久地提醒您想起它。在您讲的那件事情上,也有这种情况。不愉快的时刻过去了,您还是照常热情而亲切地对待任尼亚,可是在他的心灵里,所发生的事还没有平息呢。’许许多多的观察告诉我们: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第38页)生活并一像一条小溪那样总是有节律地、平静地潺潺流动着,生活中会有激动人和震荡,有高潮和低潮。这本是生活的法则。但常常也会发生这样的事,说是已经建立起来的精神交往受到破坏,开始出现一些与已经形成的想到敬爱的气氛不相协调的调子。有一次,一位教二年级的教师跟我谈起,她班上有一个叫任尼亚的男孩子,平时总是很和善,很新切的,突然对老师疏远了。她想弄清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是任尼亚总不开口,女教师觉得莫名其妙。‘也许,您曾经大声斥责过他,使他感到受了不应有的委屈?’我问道。女教师开始极力回想,终于让事实说话了我的猜测。‘可是,这事已经过去两个星期了!’女教师惊讶地喊道。我回答说:‘请您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比方说,一场大雷过去了,闪电击坏了一颗高大的橡树,狂风吹折了树木。虽然,大雷雨是过去了,又是蓝蓝天空,灿烂的阳光,可是大雷雨留下的痕迹,还将很久地提醒您想起它。在您讲的那件事情上,也有这种情况。不愉快的时刻过去了,您还是照常热情而亲切地对待任尼亚,可是在他的心灵里,所发生的事还没有平息呢。’许许多多的观察告诉我们: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第38页)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几周前的一位学生家长的来访。记得是个星期六,要举行全省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全校师生放假。下午张**同学的家长打电话说要和我谈谈。我答应在家等候。7点多时,张**的父母来了。在询问了张**在校情况后,他们主要谈教育子女的一些做法和困惑,从谈话中可以看出,双方的教育观点有一定的冲突,但主要还是以母亲为主。说起对于张**的教育和张丽的成长,张**母亲有板有眼,思想明晰、有理有据,态度坚决,教育理念也不落后,但她想不通的是,张**跟她很少

说话,有时刚说两句,就开始争吵。母女之间不太和谐。她说:“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过去生活太好了,

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还总觉得别人对不起她,特别烦,真不知是啥原因?”

我这样回答:“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确实现在的孩子比过去幸福多了,不愁吃不愁穿。但是现在孩子比过去的孩子需求更加复杂了,过去主要是温饱的需要,能吃饱穿暖已经是很大的愿望了,这种愿望简单直接而有实在。能不能满足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可以用外在的物质东西来衡量的。现在的出乱子,温饱已不是问题,他们更多的是情感的需求,如爱、尊重、赏识。这些情感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是很难判断的,就拿“爱”来说吧,那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可是为什么还会与子女有矛盾?是因为爱的表达方式孩子接受不了,孩子排斥强加的爱。所以在外人看来,尤其是在家长眼里,孩子生活应该很幸福,应该感激家长,更应该好好学习,甚至一刻不停地学习才好,哪儿来的那么多的烦恼和痛苦,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样矛盾自然产生了。所以说,我们也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孩子确实不容易。他们比起过去的孩子负担更重了,压力更大了,面临的社会更复杂了,未知因素和对未来的考虑太多了。他们不像我们小时候,对温饱问题有着强烈的感知,他们生活体验与我们不一样,痛苦和烦恼的出现我们有时也就无法理解了,这很正常。另外你刚才曾提到,从上初三以来,你们就开始一直争吵。我想也许在初三时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而且这件事她打击很大吧,您想一想?”张**母亲不假思索地说:“有,是在初二后半学期,一次老师打电话说近两周张**学习成绩有些下滑,还经常和几个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来往。我听了非常生气,我这么辛辛苦苦认你上学,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吗。当天便到在校门口找到那么学生,警告她们不要和张**来往。为这,我们吵了一架,后来她也知道我这是为她好,要是当时不管,

说不定高中都考不上。”

原来如此。

“这可能就是问题的根源吧?尽管张**后来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从理智上早已原谅了你,但情感上的创伤已经留下了痕迹,怪不得好现在班上个性十分明显,有时无缘无故地生气。现在你们吵架,但吵完后张**也很后悔,这一点我是通过周记知道的,她说,其实不想和你吵架,很理解的用心,但一时冲动,忍不住就吵起来,吵完了又觉得对不起你,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她说这也许是她的性格吧,今天听你这么一说,

我想根本原因在这儿。”我回答。

“对对对,张**有时吵完之后也给她爸说,她并不想给我顶嘴,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看来我也有一定的责

任,她爸有时也说我太严了,我没放在心上。”张**的母亲有点不好意思。

我笑着说:“现在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想不吵架不容易。’其实只要我们何等父母的,多换个视角,多一份平常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可能矛盾就会少一些,关系就会更和谐一

些”。

张**的父母回去了,故事也算告一段落,当时我并没有过多的思考。今天重读经典,觉得当时的想法还挺在道理。同时这也对我也有很大的触动:“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即使比方有着最密切最亲近的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总是免不了发生一些争执的。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但在母女之间也可能经常性发生吵闹,何况师生之间呢?(当教师真的好难!)

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师生关系?着重学生是一个原则,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教育的方法,教育还是一门艺术。批评学生时,要让学生明白,批评不是针对个人本身,而是批评这种行为,针对的全体学生,自己受

到批评是为做出的某种行为而付的代价,是自己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不是老师故意与你过去不去(老师是对事不对人)。

许许多多的观察告诉我们: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

的。”

2008.4.27

[ 本帖最后由 行走在风中 于 2008-5-24 11:40 编辑 ]

TOP

高级会员

帖子

1377

精华

积分

1945

威望

192

注册时间

2007-10-15  好,边读边悟,必有进步。  5楼

中 小 发表于 2008-4-30 15:16  只看该作者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TOP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552

注册时间

2008-4-3  谢谢版主!我会一直努力的!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4-30 15:34  只看该作者  回5楼: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TOP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4-30 15:43  只看该作者

之五

说明:《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 著;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9月出版(2005年1月重印)

“遗憾的是,学生为了逃避‘坏分数’和‘赚取’好分数,从而采取不诚实的手段的事例还是相当常见的。例如,学生总是在盘算,老师可能什么时候提问他,在估计要被提问的前一天,他就会用功学习布置的功课。一旦这位‘用功的’学生被提问过了,他就休息下来,不再用功了。当老师发觉学生在搞这些巧妙的把戏时,他就会采取多种多样的对策,以便迫使学生不停地用功学习。这么一来,学生和教师之间

就进行着一场特别的斗争:看谁比谁更多更好巧妙。

非常明显,在这类情况下,学习的动机就不是对知识的兴趣,而是为了取得分数。此外,分数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也起着不好的作用:实质上,学生在养成一些不道德的品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552

注册时间

2008-4-3  质。”(第43页) „„ “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分数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不好的分数,只有当学生由于低的评分而感到伤心时,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应当好好学习时,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促使学生的知识有所改善。但是实际情况远非都是这样的。”(第44页)

“追求分数对于掌握知识也会发生不良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材变成了获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取好分数的手段,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当学生把知道教材给教师检查过以后,他就觉得再也没有必要把这些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了。学生并不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它是按照人的心理活动的法则而在起作用的。”(第45页)

读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学英语的过程。

记得上初中时,班主任刘老师教我们英语。刘老师非常严厉,单词、对话、课文都要求背诵。每节课都会提问前一节学过的内容,回答不上来就会挨骂。那天要是有英语课,全班同学早上就一定在背英语。每次我们班的英语考试成绩都是全级最好的,我们特别佩服刘老师。到了初二,当时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大部分开始讨厌学英语,刘老师英语课堂上提问的学生也越来越少,慢慢地就固定在我们几个人身上。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刘老师提问我们的次序每次都一样。李高中、赵永平、我、张小军„„发现这个秘密,大家都很兴奋,尤其是像我这样意志薄弱的,就开始投机取巧背书,当遇到难一点的课文时,就按照次序只背提问自己的那部分内容,其它的则可以忽略,这样,早上花很少的时间,甚至比轮不到提问的同学还少的时间就能在课堂上赢得老师的表扬。当时在我心里总觉得,提问回答不上来,对不起老师,刘老

师当时在心目中就是严母形象,我们几个特别敬重她。

这就是这样坚持着学英语,在一直享受着老师的赞誉中走过初三,走进高中班。 高一英语老师姓王,刚从上海外语深陷毕业,也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上课英语多汉语少,我无法接受。我努力学习渴望在高手中能重新获得老师的表扬或关注,但是王老师很少提问,对学过的知识也很少检查,我背了好几篇课文,并没有换来老师的表扬,我也开始放松了。到了高三,英语已是一塌糊涂,当年高考只考了57分(150分的卷子)。后来多次想重新学习英语,一直未能坚持下去,这至今仍是我的一个心

病。

回顾我学英语的故事。我才明白,当时我和刘老师斗智斗勇胜利了,但现在我输了。当时我们学习英语根本不是对知识的兴趣,而是对老师的回报,就连当时英语学的最好的张小军同学也说,他对英语的刻苦就是因为刘老师对他太好了,不学英语觉得对

不起刘老师。我们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今天回味自己的体会,多了一份感慨,更多了几份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掌控学生学习的动机,如何运用自己行为的影响力,如何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促成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要学习转变,如何使表扬和批评更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552

注册时间

2008-4-3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有效地促进学习,一种教育手段的运用,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如何尽量避免或降低其不利影响,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立在外部的诱因尽管很美丽、很动人,但往往也很脆弱。正如今天部分老师功利性的读书和写作一样,当荣誉得到了,职称评上了,工资加上了,读书和写作也就没了兴趣。只有发自内心的,建立在自我需要的基础上的动机才会持久,内在的需求上真正持久的动力。那些美丽动人的外部诱因也只有在经过自我筛选被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时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我们经常说“好老师要影响学生的一生”是指教师的某种意志、人格已被学生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非永远停留在外部刺激水平上。                            2008.4.28 TOP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4-30 15:46  只看该作者  说明:《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 著;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2005年1月重印)                           读书笔记之六    “我相信,一年级学生能够弄懂一些简单的因果依赖性。可是,为什么在一年级就要研究这类复杂的问题呢?等孩子们稍微长大一点,并且在掌握读、写、算的技巧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以后,再教给这些不是更好吗?到那时候,也正好能腾出时间来研究自然界。   大家知道,为了训练技巧,常常损害了儿童对自然界的认识。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对掌握技巧抱着轻视的态度。正好相反,使儿童广泛地认识认识自然界,而且不仅是是自然界,还包括一般地认识周围世界,归根结底将有益于掌握技巧。   这是怎么一回事?   是这么一回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了多方面的深刻的认识,能够形成他们的鲜明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如果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压缩成使学生吃不饱的“口粮”,那么这正是学生对学习、对学校丧失兴趣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并不是学生的过错。学生年龄虽小,可是他们是多么渴望对近旁的、自己周围的,还有远处的事物多知道上些啊!而我们却迫使他们几乎天天跟词句和数字打交道。这种片面性和令人厌倦的单调性,自然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而儿童的内在的求知欲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对你们各位当教师的人,是用不着加以论证。”                                  (第53页)           可以看出,赞科夫是苏联教改的先行者。从1957年起,赞科夫在莫斯科第172

学校选了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班级作为实验班,又为该班选了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女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在十几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赞科夫提出了他的关于教学与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发展问题的主导思想,逐步形成了体现这一主导思想的五条“新教学论原则”,并且制定了新的小学实验教学计划、各种教学大纲,编写了各科教科书和教师参考书,也初步形成了小学各科的新教法体系。这些合在一起,总称为赞科夫的“小学教学新体系”或“实验教学体系”,以区别于苏联原来的“传统小学教学体系”。 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也已是七年有余,时至今日,课改的情况怎样,我不得而知,我没有参加课程改革,只是隐隐约约听到一些中小学老师闲聊时说,好像只变了几套教材,教法上也有所转变,也主要是为了适应新教材的需要,而不是教育思想的转变。50年前苏联教育的弊端我们依然面对。真的期待这轮课程改革能有所改观。 我们身边不乏厌学的学生。对他们,大多数教师除了指责之外还是指责。指责他们基础薄弱,指责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指责他们感情麻木,缺乏感恩的心„„ 也许他们真的是这样,那么是谁造成了这一局面呢?是初中和小学教育吗?也许有,个别学生入学时成绩确实一般,但他们中间现在也不乏有人走到班级的前列。是家长的原因吗?也许是吧,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孩子有病,往往家长需要治疗”。家长教育的影响要远大于学校的的影响。但那是指在小学、初中阶段,指学生在家庭影响范围之内。现在我们有好多住宿生,一学期回不了三次家,而且家长也多数出外打工,那么现在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到底还有多大?那些原来在初中非常优秀的学生,现在为什么成了学困生? 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一入学的适应性教育缺失,自我角色转换与定位的偏常,住宿环境和同伴的影响,以及人际交往的困难等。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教师也是促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训练技巧,把原本鲜活的教材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每天沉浸在题海之中,大量的试卷和作业淹没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再加上教师各自为阵的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使学生应接不暇地在许多“重要”、“十分重要”之间徘徊进而迷失。这也应该是课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吧!                                        2008.4.29 TOP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4-30 15:49  只看该作者  原来这些内容放在个人空间,因为不知道空间和论坛的使用。现在把以前写的先复制在这里,请大家批评!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552

注册时间

2008-4-3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雨后彩虹830 TOP

K12荣誉版主

帖子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4-30 17:44  只看该作者

3785

精华

48

积分

7296

威望

1466

注册时间

2007-3-29  继续精彩„„ 相信自己:我青春,我精彩;我反思,我进步;我努力,我成功!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552

注册时间

2008-4-3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TOP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4 11:11  只看该作者     说明:《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 著;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2005年1月重印) 读书笔记之七 “在一系列心理深感研究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对直观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复习上,因而在第一次知觉材料时不去注意深入思考它的内容,那么这对于识记是有害的。 不用讳言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学生,而且教师也常常指望着以后还会有多次的复习,因而对于教材的第一次知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里有多少强大的力量在影响着材料在记忆中保持的牢固性啊!复习只不过是牢固保持的条件之一。”(第79页) „„ “知识的广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出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性,而不必单调复习的次数过分地增多。”(第82页) „„ “乌申斯基早就说过:‘在每一次复习时,教师都应当把某些新的环节编织到儿童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痕迹的网里去,或者讲解以前有意留下来讲的东西,或者补充以前有意地没讲的某些细节„„’ 这些忠告是合理的,在复习时加进新的因素,当然比要示单纯地再现学过的东西有利得多。”(第87页) 心理学中有一个“首位效应”,意即对事物的和第一影响往往非常深刻,而且这次的影响以后很难改变。对于学习而言,初次认知某材料时,对材料保持着新鲜、好奇,注意力比较集中,识记效果好,随着刺激的频繁(不断地简单重复复习),新奇感下降,注意力下降,从而记忆效果也大打折扣。

“复习只不过是牢固保持的条件之一”,是手段不是目的。既然这种达成目标,手段方式有多种选择,而且复习并不是最佳选择,“滥用复习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损害”

(赞科夫),为什么要过分地依赖于它呢?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学,不正是陷入了对复习的盲目崇拜之中吗?从高一结束时起,便利一直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教学,现在是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时间,已经进入高三课程的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学习阶段。领导还一再强调,不能放慢速度,要为高三复习赢得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先作较快的时间结束课程,然后是一遍又一遍的复习!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并没有充分利用“首位效应”,学习效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生负担,也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复习成了技能的训练,教学只关注学生和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把既完成广泛的教育任务又发展牢固技巧结合起来呢?赞科夫认为“应当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复习是达到知识巩固性的途径之一,而绝不是惟一的途径。只有在合理地进行复习的情况下,它才能起到正确的作用”。 2001年10月,我开始进行“立体教学新体系”实验,这一教学法一开始便进入新课的学习,而没有传统的“复旧导新”环节,同时我在实验时,不要求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这可能与我所教学科特点有关系吧),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仍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增加材料的吸引力,几年来,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政治课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教学成绩也明显上升。 当时,我主要考虑保持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步骤的。今天重读经典,觉得对学习的每一种方法都应辩证地看待,应充分考虑其利弊,要全面而且有重点的分析,注意目的与手段,过程与方法的协调,尽量做到手段服务于目的,方法服务于发展。  2008.4.30  TOP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4 14:59  只看该作者     说明:《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 著;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2005年1月重印) 读书笔记之八 “在教学法(而且不单是劳动教学法,也包括俄语和数学教学法)里,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杜绝错误,预防错误。固然,让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放任自流,那是不正确的。如果儿童懂得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但是在完成地过程中犯了错误,那倒没有什么可怕的。何况这样的错误倒是有助于理解儿童做了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完成作业才算正确。有一句聪明的格言:‘要学会游泳,就得下水。’这句格言不仅对于劳动教学,而且对于低年级全部教学工作方法来说,都是很有益的。如果总是用一根背带牵着儿童走路,他们长大了就会成为意志薄弱、消极被动的人。当他们升入以后的各

威望

552

注册时间 个年级而必须独立掌握复杂的教材时,他们就会显得束手无策。”(第97页)  没有一个人天生会走路,都是在不断摔打中学会站立、学会行走、学会奔跑的。倘若

2008-4-3  第一次摔倒了便不再爬起来,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社会。“错误”或者“失败”都是一

种人生宝贵的资源。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中国母亲去美国探亲,有一天在草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地上散步,突然有一个美国小女孩摔倒了,她便好心地扶起来,小女孩的母亲从后面赶过来,不但没有表示感激,反而严肃地说,她这样做不是帮助孩子,而是破坏了孩

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552

注册时间

2008-4-3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子的自信,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我们的教育应注意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自立意识,面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能越俎代庖。据说现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教师成了主角。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害怕学生“失败”、“犯错误”急于求成而取而代之,可能是其中之一吧? 2008.5.1 TOP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6 07:40  只看该作者  说明:《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 著;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2005年1月重印) 读书笔记之九 “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一直非常强调这一点。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是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才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 遗憾的是,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在让学生看过一幅著名的画或者读过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后,教师马上就硬性的要求学生跟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用这种简单化的方法来对待艺术作品对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是完全错误的。从艺术作品的感知到见诸学生的行动,还有一条很复杂的路程,当然归根结底,深刻的内心感受是会变成行动的诱因的。本来,学生内心产生的感受,还可能在他的道德面貌中形成,从而在他的行动中带来某些良好的结果的,可是经过翻来覆去的一阵说教,反而把学生的那一点新鲜感受也抹煞干净了。少喊一些口号,多讲一些通俗易懂、令人信服的故事——这是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在《怎样给学生讲述列宁和讲些什么》一文里说过的话。”(第125页)   信念的培养需要持久的耐力。说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凡事要有个限度。超过

 当前离线  一定的限度则会过犹不及。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比喻。当一个

人刚刚从沙漠走出来,非常口渴。这时给他一杯水,他感到是救命之水;再给他第二

杯水,他会觉得珍贵,可以解决口渴问题;给他第三杯水,他还会认为有必要,能使

他摆脱对水的需求;第四杯水,他感到已经不需要,要喝完已经很困难;第六杯,喝

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了;第七杯,说不定会要他的命„„

水是生命的必需品,人体的三分之二成分是水,但是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从渴求水

到排斥水,正说明量的积累会引发质的突变,“晓之以理”是必要的,但若天天如此,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552   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则必然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有些老师经常强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忽视了说理用情的方式,老生常谈,久而久之,学生麻木了,反应迟钝了,也就不起作用了。学生知道老师说的有理,但还是拒斥它;孩子们都知道父母关爱他们,但仍然跟父母吵架、排斥他们或者故意漠视他们的关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让道理显得丰富多彩,让爱变得有滋有味,用故事说话,用行动证明。信念的培养不像组装机器,机械、单调、呆板。让信念培养方式多样化一些,人性化一些,也许这样的教育更符合教育的本真。    2008.5.5  TOP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6 08:27  只看该作者  说明:《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 著;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2005年1月重印) 读书笔记之十 是否可以说,教育科学应当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 这里所说的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指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教育学和各种教学法的书籍和文章里谈到这个问题时,几乎都是只讲智力发展,而且只讲到它的个别方面,如思维和言语等。毫无疑问,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在学生的精神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学生的精神成长绝不仅限于这一点。(第141页) 您谈到成百上千的教师参加了教育和发展实验室的实验,并且年复一年地坚持这项工作。实验教学体系在哪些方面他们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在学生的发展上和使学习掌握知识、技巧方面,成绩是怎样取得的? 我们对传统的小学教学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其所以在儿童的发展和学习上取得的效果很差,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给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内容非常贫乏,还有

注册时间 一味地强调那种多次的、单调无味的重复的教学方法。教学法专家们为了维护这种教

2008-4-3  法,就拿——比如说——可接受性原则这理由,据说内容更多更深的教材是小学生不

能接受的。但是我们实验室进行的研究、教师们的经验以及别人的一些研究都证明: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比传统教学法的捍卫者想像得的高得多。这就是说,过去那种学习是过分容易了。(第147页) „„ 大家常常看到,孩子们盼呀盼呀,终于盼到入学了。起初他们很爱学习,可是很快就

会冷淡下来,完成学校的作业时“没胃口”了。这时候,他们去学习的已经不是内心

的意愿,而是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了。

您的观察很准确。孩子丧失对学习的爱好,是因为教学的安排不正确。教育学的这种

过失还会造成另一种后果:儿童的智力既得不到充分的食物,学校布置的题目又单调

乏味地使人发呆,所以儿童的大脑索性就停止工作。(148页)

„„不应当忘记,一个人的形成是要经历许多阶段的。开头的阶段距离教育者的追求

的最终目标还很远,但是,如果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带着活跃的情感去达到这些阶段,

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去达到最终的目标。(第167页)

„„

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学生的真正的道德成长,并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和重复尽人

皆知的真理的结果,而是在儿童集体之中发生的。(第168页)

今天有关足够的时间来读书,一上午把《和教师的谈话》第八章“教学和发展”

的内容全部仔细读完。应该说这些内容都是比较熟悉的。文中高深难懂的大理论,而

是在谈1957年展开的实验教学,大量鲜活的事例和详尽的记录,让人几乎有亲历这

次实验的感觉。我们的教育学著作大都已经讨论了或者阐明了这些问题,然而遗憾的

是,更多地只是提出了这种问题的并探讨了这些问题形成的理论原因,而在实践中是

怎样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语焉不详,或者有也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大原则、空话

而已。因为这些是理论的出现是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实验的支撑,“我们的

教育学中没有儿童的身影”。“如果一个人的亲身观察很有限,就会流于夸夸其谈。

这种人对许多事情都能谈论一通,但是他的认识缺乏观察的坚实基础(150页)”。

赞科夫在进行了实验教学时,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只让那些自觉自愿的教师参加实

验。”此外,还告诉老师,他们中的任何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进行实验工

作,可以随时中止。我不知道我国新课程改革初期(1999——2001年)的具体工作是

怎样做的,理论是否是从中国教育实践中得来,参加实验的人员是否完全自愿,实验

过程是否全程跟踪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是后来推广过程我是知道的。

先是在一些优质学校 (优质学校、优质师资、优质生源)搞试点,这一点与

赞科夫从一个中师刚毕业的新教师参与实验是不同的。搞试点应该说是比较谨慎的做

易谷

高级会员

帖子

1121

精华

积分

1436

威望

129

注册时间

2004-9-9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法。但后来的让人无法明白的是,每年总有一批学校进入实验(是否可以继续这样叫?),原来的试点的成败对持续的推进工作几乎没有起任何作用。有一县教育局长在中考改革座谈会上说,早知道是这样,咱们不如一次性让所有学校都进入,免得现在这么麻烦。       新课改的目的是证明它优越性。在同等条件下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但是利用优质学校、选拔优秀教师来做的实验从起点上就比普通校、普通班高,这样的对比就是有也没有参考价值。 教师,尤其是参加新课改的教师都要被这样教过“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这几年教师培训力度最大,教师负担(心理、生理、经济)最重。大多数教师疲于应付,怨声载道。教学现状并无多大改观。“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果教师没有观念转变的内驱力,而仅外力是远远完不成的,这也是多个国家教育改革失败的教训之一。             2008.5.6 TOP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6 09:36  只看该作者  “说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真的吗? NLP与教育整合://.egoodu. QQ群:27611429

 当前离线   TOP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7 09:11  只看该作者

说明:《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 著;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9月出版(2005年1月重印)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552

注册时间

2008-4-3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读书笔记之十一  同样一个材料,可能教得枯燥乏味,让儿童原地踏步,毫无收获,也可以教得使儿童的思维向前发展。 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学生头脑,也要有正确的理解。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给学生的头脑里装的东西越多越好。我们的用意在于反对原地踏步,反对单调地重复讲过的教材。 不应当把我们的这一原则跟在教学工作中“赶进度”混为一谈(可是事实上常常有人是这么理解的)。我们反对在知识数量上和让学生完成的作业量上追求“最高记录”。我们感到,完全没有必要认为,让学生在一节课上演算的题目越多越好,做的练习越多越好。我们说引导儿童不断前进,并不是指地课堂上赶进度,应当使教师和学生都稳稳当当地工作。教师要不吝惜时间地耐心听学生把话说完:让他讲述自己想要说出的观察和印象,让他提出想要得到回答的疑难和问题;也不要吝惜时间跟儿童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实验班教师的经验证明,这种工作方式是会得到加倍的报酬的。(第188页)   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若单纯从知识的传授来说,教师比不过机器。机器只要学习者一按键钮,表达清晰。正确无误的知识便呈现给学习者,如果你需要,读它千遍也不厌倦。 然而教师的工作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因为学生需要知识,同时也更多 需要情感的交流.有时学生不仅仅需要感情的理解、认同,还需要一个听众。倾诉自己的想法,倾诉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愿望、释放自己的激情。 这时,教师无需多言,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而已。微笑着、品味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品味着生命的成长,感受着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2008.5.7 TOP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7 10:33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初级会员

帖子

170

精华

积分

245

威望

32

注册时间

2008-5-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TOP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8 09:53  只看该作者    说明:《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 著;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2005年1月重印) 读书笔记之十二 按照传统教学法的做法,对于差生常常大量布置各种各样的练习性的作业,把差生留下来补课。而且还劝告家长把孩子“抓得紧一点”。这一套对待差生的工作“体系”,只能使儿童的发展受到阻碍。儿童在学习上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虽然不是惟一的原因),正是在于他们的发展比较差。现在大家谈到学生学习差的问题时,经常提到这一点。 大家谈到一般学校里的差生问题,因为这种现象和我们刚才提到的实验班的差生问题有连带关系。的确,实验班的孩子们所要掌握的教材,比同龄的普通班的学生所学的教材复杂得多。但是,我们的教学安排跟传统体系不同:我们不是把重点放在大量的

552

注册时间 练习上,而是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第212页) 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

2008-4-3  使所有的学生而不只是特选择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教育学要求,是根据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伟大原则提出来的。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我们对待学生发展工作的苏维埃式的态度,与资产阶级教育学所遵循的路线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举例来说吧。在美国,有一些中学的数理化学科或者生物学科的教学组织得非常好。他们请大学教授来上课,设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学生还能就一些局部问题进行小型的科学研究。这样安排的教学,当然比普通学校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大的

发展。

但是这些特殊学校的学生成分是怎样的呢?这些学校招收的都是富裕阶层中天资最

高的学生。可以说,是把全体学生中的“精华”挑选出来的。至于一般学校其教学水

平和质量就低得无法比拟,学生在发展上所得到的收获就小得多。由此可见,认最优

越的教学条件所提供的发展上的进步,只为少数特选者所享有。(第219页)

当前,有一句口号非常流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据说切中素质教育的本质。

可是我们是否真的在努力实现着这一目标而不是仅作为一种口号?这次课改是否真

的能够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

首先,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十分严重。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

这是不争的事实。赞科夫说“使所有的学生而不只是特选择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

发展这一教育学要求,是根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伟大原则提出来的。”我国新课程

改革主要以美国模式为模板,确切地说是以美国精英教育为榜样而设计的。课程的设

置上偏重大城市实际,没有给农村(甚至一些西部的省会城市)提供选择机会,在高

考时,却要放在同一条线上比赛。他们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受害者,这是否符合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伟大原则”呢?

其次,现在学校评价机制偏差,以升学率为考评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使不

管哪一类学校(重点还是非重点),学校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优生身上,少数人身上。

若说对差生的关注,也只是关注成绩的起伏,并未深刻认识到成绩与发展的差别,而

广大中间学生则成了遗忘的角落。

我们有着很多成功的“转差”案例。这些案例更多的是以把学习成绩提高当作成功的

标志,其中少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更为遗憾的是有些经验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难

成体系,是便于利用和推广,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

随着苏联的解体,我们开始大肆的批判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弊端,而今更是言必称欧美,

“苏联模式”成了落后的代名词。但是当我们面对50多年前赞科夫的论断,是否该

高级会员

帖子

1287

精华

23

积分

2642

威望

552

注册时间

2008-4-3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反思一下,我们教育的性质是什么?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到某地最近出台了不念旧恶高中招生政策,其中高科持人员和纳税大户的子女在升学时享受加分资格。我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其他? 2008.5.8  TOP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8 09:56  只看该作者  说明:《和教师的谈话》/[苏]赞可夫 著;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2005年1月重印) 读书笔记之十二  按照传统教学法的做法,对于差生常常大量布置各种各样的练习性的作业,把差生留下来补课。而且还劝告家长把孩子“抓得紧一点”。这一套对待差生的工作“体系”,只能使儿童的发展受到阻碍。儿童在学习上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虽然不是惟一的原因),正是在于他们的发展比较差。现在大家谈到学生学习差的问题时,经常提到这一点。 大家谈到一般学校里的差生问题,因为这种现象和我们刚才提到的实验班的差生问题有连带关系。的确,实验班的孩子们所要掌握的教材,比同龄的普通班的学生所学的教材复杂得多。但是,我们的教学安排跟传统体系不同:我们不是把重点放在大量的练习上,而是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第212页) 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使所有的学生而不只是特选择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教育学要求,是根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伟大原则提出来的。 我们对待学生发展工作的苏维埃式的态度,与资产阶级教育学所遵循的路线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举例来说吧。在美国,有一些中学的数理化学科或者生物学科的教学组织得非常好。他们请大学教授来上课,设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学生还能就一些局部问题进行小型的科学研究。这样安排的教学,当然比普通学校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但是这些特殊学校的学生成分是怎样的呢?这些学校招收的都是富裕阶层中天资最高的学生。可以说,是把全体学生中的“精华”挑选出来的。至于一般学校其教学水

平和质量就低得无法比拟,学生在发展上所得到的收获就小得多。由此可见,认最优越的教学条件所提供的发展上的进步,只为少数特选者所享有。(第219页)

新手上路

帖子

2  精华

0     当前,有一句口号非常流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据说切中素质教育的本质。 可是我们是否真的在努力实现着这一目标而不是仅作为一种口号?这次课改是否真的能够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     首先,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十分严重。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这是不争的事实。赞科夫说“使所有的学生而不只是特选择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教育学要求,是根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伟大原则提出来的。”我国新课程改革主要以美国模式为模板,确切地说是以美国精英教育为榜样而设计的。课程的设置上偏重大城市实际,没有给农村(甚至一些西部的省会城市)提供选择机会,在高考时,却要放在同一条线上比赛。他们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受害者,这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伟大原则”呢?     其次,现在学校评价机制偏差,以升学率为考评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使不管哪一类学校(重点还是非重点),学校的%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