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历史试题 > 故乡的老屋 《故乡的老屋》1300字

故乡的老屋 《故乡的老屋》1300字

时间:2019-11-06 09:54:4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故乡的老屋》1300字

记忆中老家有两间茅草屋,在高庄房6户人家的东南边,东西走向,门朝东南,房前屋后长着各种瓜果蔬菜,什么冬瓜、南瓜、黄瓜、菜瓜、青菜、黑桃乌、菠菜等应有尽有,家中每年都会养一些鸡呀、鹅呀,这些都是餐桌上难得吃到的美味。

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确实很苦,鱼和肉一年吃不了几次,小孩子最盼家中来客人,正因只有来客人或做大事时,家中才能吃上大鱼大肉。平时就连鸡蛋也舍不得吃,一般人家都会拿到小店换取油盐酱醋调味品等。有关坚持不懈的名言

门前有一颗老槐树,长得根深叶茂,炎炎夏日,老槐树宛如一把巨型伞,家人一齐在树下吃饭、纳凉、拉家常,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离老屋门前二三十米远的地方,就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甘甜纯净,那时的农村尚未有自来水,河水可直接用于做饭烧菜和饮用。

在我们那个年代,兄弟姐妹一般都比较多,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们兄弟姐妹4人,小孩子之间的争吵是难免的,但大家在一齐很快乐、很开心,儿时的老屋装满了我们所有的故事和难忘的回忆。

我记得两间老屋最值钱的要数三根金木梁(老家方言,指杉木),父亲经常会同我和哥唠叨:家中也没有什么值钱的,只有三根‘金木梁’,将来你与哥分家时,一人一半吧。我当时十分纳闷,三根如何分?难道第三根一人一半不成。向女生表白的话

回想起儿时的生活,能够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全家6口人只住在两间屋子里,拥挤程度不难想象。东房放置着两张简陋的床铺,冬天床上铺上厚厚的稻草用以御寒,儿时父亲的呼噜声成了我最好的催眠曲。

在老屋中我以前有过一次十分危险的经历。有一次正当全家人吃饭的时候,客厅的一格山墙突然倒了,好在我避让及时,才不至于酿成大祸,全家人虚惊一场,吓得父母说不出话来,母亲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眼泪涮涮往下流,说不清是庆幸是内疚。

我们兄弟姐妹4人都是在老屋出生的,那时候根本没有上医院生小孩一说,都是村庄上有经验的接生婆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据母亲回忆,当时正处于寒冬腊月大雪天,父亲在几十公里外的兴化卖茨菇,我是由当时村庄上的李奶奶接生的,出生时因脐带绕脖,又是申猴年生,故父母给我起了一个叫猴脐的乳名。养儿方知报娘恩,如今我也为人之父,想想父母那时把姐弟4人拉址大,真是不容易啊!

父亲一辈子就盼着能早日住上新房子,但这个愿望终究未能实现。父亲因吃苦受累

太多,最后有一天倒下了,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三年,最终在老屋离世,也没能住上新房,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遗憾。我永远也忘不掉父亲在世时对我和哥哥的嘱托:有爸在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如果哪一天我走了,你们要更坚强,照顾好妈妈。

在我15岁的时候,父亲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62岁。母亲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父亲用手帕包的70多元的毛票,那是父亲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未曾想他自己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却想着用积攒下的钱用于将来建新房子,给哥哥娶媳妇。

如今要告慰父母的是,我们家不仅仅建起了新房子,而且还盖起了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小康生活已经实现,哥哥也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兄弟姐妹生活一切安好,请九泉之下的父母亲大人放心吧。

子欲孝而亲不待。父母亲尽管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也早已不复存在,但老屋的故事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父母亲的谆谆教悔我们将永记心间,不图别的,只求一辈子做个好人。

作文二:《故乡的老屋》900字

故乡的老屋

——被年岁斑驳了的迟暮的老屋,承载着我们怀抱的天真梦想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你如何奔波,如何忙碌,一旦有那么一天,当你突然间停下脚步,你会发现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最难忘的是充满着你童年欢声笑语,心酸苦楚的老屋。

记忆中的故乡,清静安详,邻里和睦;村落环山,绿树环绕,涓涓流水淌过;村民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记忆中的老屋,没有红砖绿瓦,没有修饰整齐的墙,只有灰色脆弱的薄瓦,黄色的脆弱的泥砖,有棱有角的石砖。屋顶的横梁木的缝间,依然有一个燕子巢,小时候每年的春秋季节总有燕子啄新泥,筑新巢,生蛋,孵小鸟,这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乐趣,弥补了我们农村小孩的童趣。长满青苔的天井,里面还有满满的一盆富贵竹,马兰花,种这些植物是我们最喜欢的事。拥有大石台作围墙的院子,是我们小孩子玩耍的乐园,比如跳房子,跳绳等;而且大人们晚上特别喜欢坐在石台上乘凉聊天。

老屋要住一大家子人,所以房子比别人家的要大,而且格局也不一样,因为不够,还在门口加建了一个红砖的小厨房,每个小家只有一个房间,依旧记得那个只有厚实黑泥铺的小房间,两张床挤得满满的,睡不下还会到顶上木板做的堆杂物的地方睡觉,这仅是堆积全家所有杂物的地方。小时候淘气,还从那里掉下来。两个客厅,一大一小,大厅中安放着我们信仰的佛,若是地板潮湿的时候,你可能随时给供奉的佛祖一个大礼。一个传统的八仙桌,端正的放着。客厅才是我们小孩子玩闹的天堂。

姑姑离家30多年再次回到故乡的老屋,曾经遗失在这里的天真,曾试想过寻回,所以踏进这里,依然像个小孩子一样无邪,笑得那么天真。离开这座老屋已数十载,依旧希望回到学生时代,可以无忧无虑体验天真时光,任性的笑,尽情地笑。想要找回童年所有的开心时光,所有记忆深处的东西,等到以后慢慢回味。

老屋啊老屋,装着多少童年的故事,装着多少儿时的梦幻,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依然站立到现在,在高楼大厦中,装着无尽的乡思,是我们梦牵魂绕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一直有一个深沉的声音呼唤着我们回去,一直有座矮矮的斑驳的身影羁绊着我们。 时光荏苒,时间留不住我们的青春,留不住我们不断前进的脚步。但是家乡的老屋可以留住我们的欢声笑语,辛酸劳累,天真活泼,可以装载住我们最纯真的最美好的记忆。家乡的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飘落,飘落在我的心间,发酵成一瓶最醇香的美酒,留着慢慢回味。

作文三:《故乡的老屋》3500字

情地 抚去 光时 沉 的淀 双, 手紧贴 在老屋 的   庞面 上,静 静地  感悟 岁月下 留沧的 ,桑 那道 一  的伤道痕  下,似 隐藏 了乎我儿 的时影子。 老屋 如  慈 祥的 母亲 把,一切  包 容岁 月 的,迹 在痕 这里  沉淀。 繁杂在 的世 ,间老屋如 片一心灵的净   土 让我静,地 找回 静自己。  故 乡的老 屋不知 是  时何建 的盖,只模  糊  糊模 记是 得我在 牙牙语 的年龄 。盖学座这 房 ,  子父 亲经 母历了  辛千苦万 用父 。亲话的 :说  “为 的是 争那一口气 给 女子有落个脚 归宿 。的 ”  那时  ,我们 一家五 口人 挤 在一间屋 里  ,  方 的北农村家家 都 土睡炕,  问屋一 ,子米两长占   满屋  宽度 子的炕被  称为满 间炕 泥。 堵炕一墙 ,   几根撑 的柱支 ,然子 后上拼泥和 麦 着草千捶万  捶 成 砸干 晒炕的  面,就 成 了 农人村 一一代代传  衍孙 ,流完子汗 憩休的 方地 ,我和哥 哥们 都是 在这样 的 土 上炕长 大。的   冬天 夜晚的,风呼 呼地刮 着, 真冷 。 亲 母在灯  下补缝 裳衣 , 们兄妹 我个几 争抢往 炕洞着   里添  禾 ,柴那里   面, 星有星   点点的  温 暖 在跳 跃  炕。 洞的墙 壁被 火得 黑乎乎熏的  也许 ,只 有这 些 乎黑 乎墙壁才的能证  实它 曾经 是 么多温 的馨  多少, 只臂伸手在 一 起,多双少 膀肩 聚在集 起  , 屋子 的欢里 笑声语 曾震碎经 多檐 下少

+  乡一白 老 譬  范会

条  。  微 黄灯光的下  ,们我挤 一张在 方桌上 , 吸  着收改  变运命的精  食神 粮此,时 ,乎黑乎 的 老   显得屋那  明亮么 屋子。 中正  的“ 书山有  路 勤  径为,学 海无涯苦 作 舟 是沉” 的父默 亲亲笔 书  的 写。他希 我们望 出走农家  , 不再和祖辈一 样  背  日头过着山 吃国。粮 是我家 们个那 期每时 一 个孩

子梦的 。想  我  海 脑经常 显里瓢 泼现 大时老 雨外滴屋  滴 答答 情的景  那, 时我 经坐常 在屋里 炕的 上透,

过小小的玻 璃窗框 , 看着院 子没 里脚的 积  雨,  想 着在 雨 风忙里碌未归 的  妈爸 ,担心 害 和怕时  刻萦 在绕 心 头直 到望见爸, 妈回  家身影的,我  才喜极而 泣  。   天 冬,哥哥们常 在 院子里支 起 个一破 捕 筐 捉麻雀  ,下 面散 些放吃食 ,引条麻线到 屋里 ,   这  种戏把 像被麻好 看雀穿,收获 寥  。寥 但 是,

从 未 消打 哥哥过们 再捕 捉次的念 头 。 打小 些有

,小家老叫 “  后 怕,黑 ”里到 夜院上角茅 房  是 跑去跑总  回, 屋进  哐“当 ”一声 把  摔上门 ,  然 爬上后 炕, 速钻迅温进暖的

被窝。    几 何时 ,曾们我这 些稚 幼的孩童 秋 在 天 的夜  晚 看着 ,光 月映屋 进内,嫦仙娥子似乎 就在  遥远 的地方  翩起 翩 。舞在 个没有 那欢乐的偏僻  乡 村 月,光 就人 是间的霓 虹灯,  场上麦捉 迷藏 的笑声常 常能响到夜半 三更。   电  机走进 视屋老 是在1 9  89 年 , 亲在 父上  卖 了粮镇食买  来回  的。黑 的 ,白十 英 寸四。电  视天 是线父亲  了一放棵 树榆立在 屋墙老 角 边。   的到 收台并不 的 多,也就 三两个 。 那正时播热连  剧 续 《望 》,渴偏 偏电信视 不好号 。哥把 哥天 线 拨 得像弄 要飞 只蜻 蜓的 我,们着看电 里视的   雪花 一会变,多一会 变 少, 急道 ,叫啦好,再  调一  点,  好啦 。有时碰  停上 电, 视 寂静 了,电  老屋寂  静 了,寂静得我们  想 。我们哭多想  天每  着看 视电 ,一直看  电到里视  说 : “亲 的爱观众  朋 友 ,再见。 ” 然 ,后一片雪 花 。那白 时愿 的 望 出息得没 很,就  是望将希来 有一天 , 买能 一

5 0

水流影

台在大 一点 的  视机 ,电 停不电 ,天 天看 到  花

雪白。

I 原昧

后我 外 出读来书  , 在外工作  老,  仅屋 成 偶了 尔回 去歇 歇脚 的  地 。老方屋 几 十年 为三  代  遮人 挡 风 ,雨它累  了,  老它了,  矮 它 了   每 。次回  家着 穿 高跟 鞋 , 踮踮 脚 ,就一能 摸   到 它的 顶。 疑 惑 ,当着 年,五 人口怎  挤么在  这 老屋 下过  日的子?   但  是 老在 屋的任  何 落 ,都 可角 以 找到失  去 的 时 光 以 及己自,一 座  小 的矮老屋可  收以   一个 人藏 或几  代 人童年 少年 老  的年经历,是    时用 空编 年 的历 史 博 馆 物在。又  深又 黑又  窄  窗 台的 缝里,  有我扔进 去   的奶奶  妈和妈  鞋 纳 底 时下来 的针咬 头, 窗上台有我刻  的儿字。   那 么 破 旧脏 乱  , 下雨 时   各处  水 漏 屋 的子 ,竟然   会 容包那么 多 的东   。原 西来 从 家 人  里 出去 ,走身世  却要 家 的一 里一草  木帮 他 记着 。老  屋 一 个家 是几 人 代 不觉 的历自史  许  ,多年   轻的履 历  可以 从它  们古 老 的  身体 翻 出   来  那 么 多。次梦  见老屋  那 , 该是里灵 魂  归的

宿吧 !

薯昧  人兰

◇世 彭 民

到一红年薯季, 回经每烤红过摊位,薯

扑鼻而   来 香的味  总 会让我  停  下脚 步 忍,不  住 买   上 几 个, 那 软 酥酥 甜 、 润 润的 薯 红   ,不只 是 满 足 腹口之  欲而,  是 因为 薯红在    心里 我承 了载 太的东西 。多    八七  十 代 年, 村 农生活 苦  ,家

家户 户

里 地头 都种  有  薯 红 我 家, 散地 瘠薄  父 ,亲  为  了多 收 红 点 , 薯总  是地把翻 了又   翻慢,   慢 那地 些 地都  变 成 肥了 沃 之地 。父  亲 一般  都   选 雨 会 泥 湿 时后把 红 薯  秧 栽插 下 去,很

快 绿嫩的红 薯 藤  叶迅   速 蔓 延,  一 片绿 片

叶改  革放开 ,村 子了  的老 里 屋都  变 了成 红砖 蓝 瓦 的  楼 ,高往 坎日 不坷平  的土 路由  水泥  路 代替了 ,外 面 世 界 的  华繁 吸着 引 我的 老 父乡亲  。在 房 新子的衬  托 下 老,屋越 发 显  得 矮 小 老衰, 仿 佛尽 沧 桑 历的 老人 。 我 曾着 劝试 说爸 妈 , 老 屋把翻新  吧了 ?爸妈   :说“ 你 们  离家 是燕的 ,得子你给们  留窝 啊个!”   故 乡  老 屋 年的 站年  风在 霜里,守  着 我护  已 年迈的 父母,不 离  弃不 尽 。管 经已有  水了 泥 凝 的 固楼高,可  老 屋还是是  顽强 地 挺 在立 它们  的身 旁 , 虽然 它那 是 样老 态的 龙钟 ,老  让得我 酸 心 。  我  几 度 说 爸 劝 和妈 我 们同  住,都被  拒 绝  他 们 说 :。 “   不住惯  市城 里的 床舍,  得 不 屋 ,老舍 不 得 屋老 的里 炕, 不 掉土忘炕 上 的  欢  乐 痛 和 苦。”爸妈 说  :“ 睡 在 这炕   上,踏   实”!   老屋 沉  不 语 默 。岁月深 处  它 ,与我 日   年迈渐的父 母 温 ,暖 相 依。  发稿

,丁  爱 芳

着 挨我, 我挤  着你 ,铺 满 每 一 寸 裸 露的    地 ,土 风微过拂, 起 跳了调 皮的 舞 蹈   初 夏。  时 候的 ,一 放   回 家学  ,父亲  就 赶   着 我们去   翻 除 藤草。红 薯 藤  一年 翻 上要 两 到   三 次, 那时 我很 是 不  解, 红  藤 薯长 得

好 好  为的  么 要什三 番 五 次   去地翻动 。父   亲  ,说藤 长  得 太 ,红快薯 就 吸 收  不到 营  ,养  没  收有 了。   看成到 细   的 密土地 弄 出道   道缝裂, 一   个红个薯   笑 “逐 颜开 ” 似的  拼命  朝外拱  父  , 总母是笑 得 合拢嘴不。

作文四:《故乡的老屋》1800字

坐在故乡老屋的门口,心沉沉的,说不好为什么,这个冬天真冷,阴霾遮挡了暖阳,天空一直是灰暗的,赤裸裸的土坯墙斑斑剥剥,沟壑丛生。在灰暗的天空下,似乎更加苍老了。稀松的墙壁如瘫软的病体,在风中抖动,几根瘦弱的木棍支撑着摇摇晃晃的墙壁。害怕手指轻轻一碰,就会灰飞湮灭,荡然无存。

我们的老屋是青一色的土坯墙,58年建设丹江水库,在原来村子后边一公里左右,后靠而建的房子,没有参差不齐之分,一排一排,端端正正的矗立在平坦的土地上,像入伍的新兵迎接一个又一个晨曦的检阅,经历着一年又一年的风雨洗礼。

故乡的老屋老了,泥土与扎碎麦芥混合脱成的坯,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涤已经破烂不堪,没有浆水的躯体看起来那么老迈。室内屋顶的椽子也被饥饿的蛀虫钻出一个个小洞,白色的屑沫簌簌下落。麻杆做成的茇拨也腐朽了,裸露出很多很多陈旧的瓦,那寄托光明的琉璃瓦,也变的昏昏暗暗。

曾几何时,我们这些幼稚的孩童望着屋顶那一块明晃晃的琉璃瓦,产生多少美丽的幻想,“如果屋顶都是透明的琉璃瓦,是不是就没有黑夜了,一直是白昼。

善良的母亲含笑不语,可是她的微笑却是那么的深不可测,让我们闭口无言。手托腮傻呆呆的继续做梦。看着月光映进屋内,嫦娥仙子似乎就在翩翩起舞。在哪个没有任何娱乐的时代,月光就是人间的霓虹灯,稻场上捉迷藏的笑声常常能响彻到夜半三更。

老屋框架几十年为三代人遮风挡雨,他累了。墙角因为冬天烤火熏得黑糊糊的,也许只有这些黑糊糊的墙壁才能证实它曾经是多么的温馨,多少双手臂伸在一起,多少肩膀聚集在一起,欢声笑语曾经震碎多少茅屋檐下的冰条。

微弱的煤油灯下,我们挤在一张方桌上,吸收着改变命运的精神食粮,此时,黑糊糊的老屋显的那么明亮,堂屋正中的毛主席画像似乎更加慈祥,“知识改变命运,”“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海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些我们早已经背的滚瓜烂熟。学校教室的墙壁上就用大头丁钉着这些至理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还没有那么伟大,走出农家,不再和祖辈一样背着日头过山是母亲的愿望。吃国家粮是我们那个时期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可是人生总有诸多的不如意,生活在河边的我们年年饱受涨水的灾害,庄稼年年被淹没,我们始终逃不出贫穷的魔掌,破烂的衣服,粗糙的杂粮养育着我们这些面黄肌瘦的娃娃。能不能把书读完都是未知数,吃国家粮就更是雁在天上飞,想想而已。

贫穷的生活,苦难的岁月,只有老屋陪着我们一路风雨的走过,当我们一个个脱离面黄肌瘦,细腰麻杆但却能展翅高飞的时候,故乡的老屋真老了,像爷爷斑白的胡子在风中婆娑,像父亲佝偻的脊背在田野上耕耘。

老屋门前的一排柳树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在这个冬天的风中晃动着枝桠,劈劈啪啪,枝桠相互碰撞,似乎想打破冬日沉寂的村庄。

一对喜鹊的巢穴就搭建在柳树的枝桠上,没有叶子的庇护,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着几根稀薄的树枝,没有喜鹊的巢穴一丝暖气也没有,唧唧喳喳的喜鹊不知道在哪一年的哪一天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就留下这一座空空的巢穴,等着鹊归。

故乡的老屋也是年年站在风霜里。守护着我贫穷的父老乡亲,不离不弃,尽管已经有了红砖蓝瓦的新房,还有水泥凝固的平方,可是老屋还是顽强的挺立在它们的身旁,可是它却是那样的老态龙钟。老的让我心酸,土坯的斑驳,是我前辈用泪水浇灌而成。

我映望着冬日的天空,沉闷的空气笼罩着我往日蓬勃的村子。开放了,日子一天天好过,往日坎坷不平的泥土路由水泥路代替了,外面世界的繁华吸引着我的父老乡亲,不交税的土地也留不住他们。只留下老幼妇孺耕种着他们赖依生存的土地。

淘金的队伍带走了一拨又一波人,我的兄弟姐妹穿梭在一个又一个城市。老幼妇孺的

故乡没有了生机,平坦的土地上蹒跚着衰老的身影,就像故乡的老屋,老态龙钟,黑土地上玉米干枯的叶子被北风肆虐着,呼啦啦地响,在诉说着什么?

那灰暗的天空,那缓慢的脚步,那孩子脸上的污垢,我曾经贫穷但却温馨的村庄在哪里?

压抑的思绪在冬天里放飞,眼睛在赤裸裸的老屋前迷漫,泪水掩饰着寂寞的心房,干瘪的嘴唇在蠕动,苍老的问候像钳子在撕扯着我的心脏。老屋和老屋里的人都老了,没有生机。

额前的几缕头发遮盖着我的眼睛,灰色的天空在慢慢的变黑,我讨厌这样的冬天,干冷干冷的,它不能刷新我的村庄,不能给老幼妇孺温暖。富裕的乡亲,但是却苦了老屋和老屋里的老人。

母亲粗糙的手像槐树的皮,但却依然拿着细细的绣花针,在没有阳光的冬天里,她的老花镜也没有光,黯淡,就是黯淡,她安静地绣着春日才有的花朵青草,一朵一朵,一片一片,安静得如我苍老的村庄,处子般挺立在空旷的土地上,没有声响。

静,安静的可怕,冬日的故乡,故乡的老屋。

作文五:《故乡的老屋》1900字

BTGY职工文苑

[散文专页]

春的讯息

□牛小平

你听到冰雪消融的声音了吗?那是沉睡了一冬的大地苏醒了,地

面上的积雪开始融化,仔细听它碎裂时发出的欢快声,在冰雪下春天已经开始了喧闹。

冰雪完全消融了,大地露出了她清爽的装容,天气一天比一天好,天是那样的高远,有的时候天空明净的连一丝云都没有。仍然是春寒料峭,呼吸着凉丝丝的空气,仰看高远的天空,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等待的过程有点漫长,无论是杨树还是榆树,抑或是白蜡树的枝条,像是一副副美丽的剪影,在风中舒展着他们的腰枝,而你依然看不到一点点的绿意。

清明节过后,榆树的芽开始膨胀,随后白蜡树饱涨的芽也开始萌发,放眼望去,有些树木已经发芽展叶,呈现出点点绿意,榆叶梅粉红的花蕊更加点缀了这个季节,之后你就会看到桃花开放了,一树一树粉红的桃花,像是翩翩起舞的蝶儿。一场春雨荡涤了空气中的浮沉,在雨中别有一番感受的滋味在心头,听淅淅沥沥的雨声,当你突然发现地面上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冒出的小草,那么清新动人地呈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是该感谢春天,还是该感谢生命。抑或二者都有,春天孕育了生命,生命在春天中萌发。

春的讯息是在冰雪中、在空中、在风中、在枝头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迎春花的开放,是它自身有着一颗要开放的心,我们无须等待。新疆的春天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她的魅力,都说春意昂然,而此时你感觉到的只是静逸、清新。新疆的春天是淡雅的,它并不喧哗,可是它在积蓄力量,它在静悄悄地孕育,以它质朴的心,培植着一种昂扬的精神力量,终会在那么一刻,春天就会向人们展示它所有的美。□

故乡的老屋

□李丽芳

我离开故乡十几年了,至今仍很思念故

乡的老屋。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老屋是曾祖父遗留下来的。老屋是两层结构的老式土坯房,楼板及房梁是粗木的,屋顶铺着青瓦,经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洗礼,居住过四代人。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的老屋度过的。记得刚懂事那时候,母亲披星戴月地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我总是被奶奶看住在家里,奶奶给我讲故事,在她说不完的故事中印象最深在满天星星的夜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晚我总是趴在奶奶身上看天河,寻找牛郎和织女的位置,希望她们能在七夕的夜晚相逢。老屋的背后是一座小山,长满毛竹和灌木丛,每年的春雨过后,竹笋一夜之间破土而出,趁着奶奶有事的功夫就溜出去,找小朋友们拔竹笋,然后找个偏僻的地方玩摆家家的游戏,“叽叽喳喳”地学着大人模样用竹片切好,再找上几个蚌壳装上,尽管小手、鼻子、脸蛋都冻得通红,但我们却玩得开心。山上的竹笋似乎拔不完,前面拔过的地方几天后又能长出笋来。

小学的时候,我和弟弟每天晚上都要坐在灯下做作业,母亲总是陪伴在我们旁边,为我们补衣服、搓麻线、纳鞋底,夜深了,她总是督促我们早点睡觉,不要耽误第二天起早上学。睡下后,母亲总要翻身起床为我们重盖几次被子。自上初中后,我就离开了朝夕相处的老屋,在学校住宿。每次放假回来,当我踏上故乡的土地,看见父母们走出老屋为我拿行李,看到默默伫立在夕阳中的老屋,经历风雨长期的侵袭,墙体的土坯砖开始剥落,砖缝的石灰浆变得灰黄,屋顶的青瓦变得发黑,瓦片上还能见到青苔,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伤感。

2003年,父母盖了楼房,终于搬出老屋住进了楼房,老屋从那以后便闲置在一边,变成了一曲怀念的老歌,变成了我家变迁的见证,变成了父母记忆深处的思念,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

故乡的老屋,是你带给我童年的幸福和快乐,陪伴我走过多少个春夏秋冬,我思念你———故乡的老屋。□

爱,需要

我们的表达

□张海蓉“妈妈,节叮铃铃,电话响了,-日-快-乐!”突然间,我哽咽

地说不出话来,有一股暖流顿时涌了出来,泪珠随之滚落。过了一

“什么节会,我暂缓情绪后逗她,

日啊?”“母-亲-节,妈妈的节日。”电话传来女儿烨烨甜甜的声音。她还不满三岁。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亏欠女儿,不到一岁,就把她送到我的父母家。父母家不在本市,女儿每年回来住的时间还不到两个月,就和度假一样。她一天天长大,会说好多好多话,会记得爸爸妈妈的节日。在每个节日里都打电话,她那稚嫩的声音每一次都撞击着我的心灵,姥姥姥爷带着她两年了,他们对女儿的呵护与疼爱,胜过对待当年的我。可是多少个节日里,我何时像女儿这样问候过父母亲?他们一直在为我付出,从不奢求任何回报。而我呢,平时忙于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忽略了这份亲情。

我的双亲,当我为理想欢歌,为青春快乐的时候,你们在我身边,告诫我未来并非一帆风顺;当我为人情所伤,世故所扰的时候,你们在我身边,抚摸我的伤痕;当我为挫折所困,自怨自艾的时候,你们还在我身边,抚平我的愁绪,为我鼓劲加油。当我想到这一切时,明白了: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感恩不能等待,爱需要我们的表达。我立刻拿起了电话,“妈,……”□

栏目责编:磊石

兵团工运

54

2012/6

作文六:《故乡的老屋》1100字

故乡的老屋

偶然读到一篇描写老屋的文章,倍感亲切,感慨之余想起了故乡的老屋。那是我出生,度过童年的地方,在我出生之前就不知已经存在了多少年,直到考上高中住校后才离开老屋。一晃十几年,当年的老屋早已重修,漂亮而且坚固,但心中保留的记忆仍是那时的老屋。

老屋据说是爷爷年轻时建造的,也是爷爷辛苦劳作一辈子唯一像样的产业。我的印象中老屋的格局与现在完全不同,那时的柴房、马房、猪舍都已经拆了新建。老屋的东偏房是柴房,里面不仅放柴禾,也是一个杂物间,纺车、碾子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老物件都堆放在里面,虽然早已不用,但爷爷奶奶却舍不得丢弃。那里也成为我们的游乐园,大伯家的堂哥与我年纪相仿,每逢放假都会来老家小住,我们会拿着爷爷为我们削制的木枪大战一场。捉迷藏,看小猫都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由于是柴房,柴草杂乱的堆放着,也成了猫们舒适的家园,时不时的就有邻家的小猫在里面安家,产崽,每当发现有猫出没,我和堂哥都会好好的探究一番,看是不是有猫产崽。虽然大人们总是叮嘱会把小猫吓坏,一旦发现小猫幼崽我们还是会忍不住爬上去观看,结果是猫妈妈叼着小猫搬出柴房。

偏房的西边是马房,爷爷养着一头大骡子,黄毛黑棕,

非常精神。我们经常偷偷的把精饲料喂给它,也常常惹得爷爷臭骂一顿,他怕我们把骡子喂馋、挑食,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我们给它“开小灶”,往往假期结束后好多天它才能正常进食。马房的边上有一颗老槐树,很粗很大,听爷爷说他小时候就已经在了,我们常常爬到树上抓知了,乘凉、荡秋千,但更喜欢老槐树的却是爷爷。每天上午,爷爷都要支起躺椅,边乘凉边听收音机,那个样子非常享受。夏天,他也会在树下搓草绳,给我们讲打鬼子的故事。那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老屋是土坯结构,每年都要刷一层泥,简称“泥房”。“泥房”是每年很隆重的工作,每年春天大人们都会运回大量的泥土,选定日子,一大早把土铺开,弄成圆坑状,混入压碎的麦秸,灌满水,男人们开始“和泥”,女人们则开始准备各种好的菜,饺子或者包子,有时也会请邻居帮忙,吃的就更丰盛了,这也是孩子们除了过年最兴奋的时候。活好了泥,开始 “泥房”,几个人有的在房顶,有的在地面,有的甩泥,有的接泥,有的抹泥,分工明确,忙而不乱,配合相当默契。后来我慢慢长大,也曾参加过几次“泥房”,遗憾的是只学会了和泥,却没有学会抹泥。一般的房子刷泥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刷过泥的老屋像穿上了新衣,平整而光滑,在接下来一年中这件新衣将保护着老屋的安全,保护的一家人的平安。

爷爷奶奶过世后,老屋空了下来,我们搬进了砖砌的新

屋,后来工作结婚,又住进了楼房,但最令人怀念的是每当夜幕降临后那一抹昏黄的灯光,灯光下爷爷搓着草绳,奶奶拉着风箱边添柴,边搅拌着大锅里的炒菜,也许是一盘土豆丝,也许是一盆大白菜,但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作文七:《故乡的老屋》2300字

故乡的老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读诗书,得知古代不少文人,山水田园才是他们的心灵归宿地。于是,我不由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故乡的老屋。我的故乡在沙文镇的沙田寨,沙田坐落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山腰上。

老屋的太多情结难以忘怀。

爸爸一直在外地,是外公、外婆在故乡的老屋里帮助妈妈呵护我们长大。

老屋坐西向东,墙体全部用灰褐色的泥土筑成,约0.5-0.8米厚;支撑屋顶的柱子和横梁是粗大、去了皮的原木做成,表面用桐油刷过,很多年都能见其本色;屋顶是用质地最坚硬的老茅草自下而上层层错落有致覆盖,只有茅草的最靠根部暴露在外,防腐能力特别强;房顶的厚度约1尺有余,保温、隔音效果特别好;进入室内,冬暖夏凉。 老屋的正面是水库。每年雨水较多的季节,我们家门口的院子离水面只相隔一块土,约50米左右。水面平静如镜,在对面茂密森林的倒映下,更加碧绿澄清。有一年涨水的季节,我趁大人不注意就跑到门口的土坎边一块大石头上坐着洗脚(实际是玩水)。洗着洗着,我感觉自己坐着的石头缓缓往下移动,还没来得及反应,我的裤管、上衣逐渐被淹没……那一刻,我已经意识到什么,但似乎一切都来不及了,索性

眼睛一闭,随其自然……深夜,万籁俱静,冥冥中,家里好像有窸窸窣窣之声,努力睁开惺忪的小眼睛,发现外婆正拿着一个鸡蛋朝我走来。外婆喜极而泣:“我的儿啊,你总算醒过来了……”随即用那只鸡蛋滚遍我的全身后,放到我嘴边让我呵三口气,然后一手握着那只鸡蛋、一手拿着火把朝水库边我落水的地方走去,嘴里不停地呼唤:“小…英…,你…的…三…魂…七…魄…回…家…来…喽…,你要来…就快快来…,不要在阴山背后挨,阴山背后的黄风大…,一风吹你滚下来……”外婆用自己的三寸金莲往返在家与水库之间共七七四十九次,同时一直一声接一声地呼唤——为我叫魂。我睡在前屋靠窗的小床上,听到外婆的呼喊声不停地在山水间回荡……听着听着,鼻子慢慢发酸,滚烫的泪水不断顺着脸颊滑落到耳旁、浸湿襟裳。

老屋的左面是一片竹林。竹林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竹画。那一棵棵翠绿的竹子像高挑的仙子,伸出无数绿臂,与清风共舞一段段动人的舞蹈。竹叶虽然都由“个”字形的叶子组成,但一律都簇拥着向上。到冬天,一棵棵高高竹子像一个个守疆护土的卫士,为老屋抵御呼呼的北风,让老屋安然度过无数个严寒的冬季。夏天,竹林间传出阵阵蝉唱,堪比天籁。如果下雨时,无论有多少雨水,都会由每组“个”字形的叶子汇聚到小竹枝上,然后由各个小竹枝全汇聚到竹竿,最后顺着竹竿往下侵润竹根、滋

养竹笋,整片竹林形成一把巨大的天然雨伞。每当此时,抬一条凳子坐在竹林里看雨景、听雨声,能清楚地看到细雨如丝、大雨如洗,清楚地听到庄稼、竹笋拔节、剥壳的“啵、啵”之声。后来能识文断字后,知道大画家郑板桥酷爱竹子,无竹不居,留下了大量的竹墨字画;东坡先生也早有感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才知道竹子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有如此高的低位。于是我再对我们的家审视一番,虽是茅屋,在翠竹的掩映下,堪与古代文人的“雅居”比美,在我心目中,用“雅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闲时,外公最喜欢让我们陪他到竹林里去写字。外公端正地坐在条几前,我们在旁边给他磨墨、叠纸,外公一边写字一边教诲:“写字就像做人,一横要平,一竖要直,一点要落地有声,不能漂浮。不能像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老屋后面是自留地。每年春季,外婆都在老屋后的自留地里种些黄瓜。进入夏季,“人”字形的瓜棚上就自少而多慢慢挂满黄瓜。开始的几天,可能只有一个或几个,我们天天都去观察它们的成长,一旦发现哪个长大了,就迫不及待享受。一般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否则,一不小心,黄瓜长大的时候可能会被别人先发现,那只有想想黄瓜味道的份了。后来我总结出一个办法,在黄瓜棚下铺上席子什么的,然后告诉外婆我去黄瓜地里看书。其实,我是躺在瓜棚下佯装看书,不知什么时候可能发现某片瓜叶下边会藏着一个青翠欲

滴、香甜可口的黄瓜。每当这个时候,迅速摘下宝贝黄瓜,咬一口慢慢咀嚼、回味,然后静下心来一边欣赏着自己喜欢看的书。那种滋味美不可言!是童年的味道……

老屋前面是院子。从小到大,我们都喜欢坐在院子边里的石梯上看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喜欢铺一块麻布在院子中的石板上,躺在上边看银河、数星星......一个夏日傍晚,西边的晚霞刚刚褪尽,妈妈刚满面尘灰地从生产队的庄家地里回来,背靠老屋、面向水库坐在石梯上歇息,弟妹们给妈妈打来清凉的洗脚、洗脸水。突然,妈妈用手指着东边:“孩子们快看!”我们朝妈妈手指的方向什么也没看见,自然全部围向妈妈身边。妈妈急切地说:“就那么一瞬,太阳每天升起的那里闪过一道红光,一个巨人头像出现在那里,周围还闪耀着光辉......”妈妈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吉兆!这是个吉兆!我们国家将有大变革!”

果然不出妈妈所料,没过几天,收音机里每天都播放要对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妈妈是知识分,我还没出世,她就先后在某广播站任播音员、某学校任教师,后来因为社会制度原因,爸爸被诬陷、妈妈受牵连而让妈妈有几年没用上自己的长处而去生产队耕种。妈妈参加生产队劳动期间,因为身材瘦小、不懂农业技术而吃了不少苦头不说,还没有任何待遇,我们是靠外公、外婆从牙缝里挤出的粮食再加上野菜养大的。对于妈妈来说,那段时间收音机里播送

的消息无异于惊天春雷。于是,妈妈每天忙完生产队的农活后,吃过晚饭,待一家老小都进入梦乡后,就在自己房间里点上昏黄的煤油灯,开始写关于爸爸被诬陷、自己被牵连的有关诉讼材料。然后天不亮就背着香葱等农作物出门赶往相距7公里的沙子哨坐公共汽车,到贵阳出售后,准备好下一次去贵阳询问有关事宜的交通费后,再到市有关执法机关起诉爸爸受害的事宜。妈妈又走上了心爱的讲台,直至妈妈的一头黑发被粉笔灰染白。

如今,故乡的老屋已经不存在了,但关于老屋的很多往事却永久地刻录在我脑海深处。

(刘萍)

作文八:《故乡的老屋》1300字

故乡的老屋

我故乡王老屋位于梅城镇落塘村,这里青山绿水,高树荫庇。老屋就坐落其中。

老屋分三进。第一进,大门。两尺来高的长方青石槛左右各一,上面矗立着高大的木门框。一块木坊架在木坊上,坊上镶嵌着大理石浮雕——“旧锡(通‘赐’)寿昌”。平常日子,全老屋同姓家族的男女老少都到这儿歇息聊天、拉家常。石槛便成了大人们最好的坐席,坐在光滑的石槛上,背靠木框,舒心、塌实。因此,谁先到来,谁就抢占“先机”,但从不出现争夺战。石槛从早到晚总是忙碌着,接应着大小不同的屁股、小脚丫,石槛前上映者热闹的话剧、热播着精彩的故事,散发着乡土气息。

从大门向前走十几步,便是第二进,中厅。在孩子眼里,中厅那么高,仰起脖子,还不能正视屋顶的瓦片,四根高大的柱子立在扁圆形石墩上,石墩乳白色,莲花台似的,煞是好看。柱子须两个小孩才能合抱得过来,屋顶一根横梁横贯半空,横梁上面雕刻着“龙凤戏珠”,是中厅最美的图案。中厅的热闹略低于大门前,偶见几个孩子在石墩边望望、抱抱,腿脚不便的老人,就在此歇息。

再向北,过十级步,便到了堂厅。这是老屋的主建筑。东、西、北各十来根大木柱(相当于现在的钢精立柱)中间全用厚木板穿接而成墙体,因年代较远,颜色较黑,族人们称为“鼓门”。北边鼓门前立了一个长方香案,同样棕褐色,香案上整齐地排列

着祖宗排位,庄严、肃穆。头顶上方三根木横梁支撑着小椽柱、瓦片,因为接受了太多的香火,横梁的图案模糊,在孩子眼里更显神秘,但是孩子进入此地,却一点不恐惧,因为逢年过年办喜事,这里是最热闹的地点,洋溢着笑声与喜气,同样也是殡送已故先人的仪式大厅。挤满了大人、小孩。每年腊月二十四,负责祭祀的族长,便清干净堂厅,燃烧香纸鞭炮,接回祖宗,于是大家族同聚,守岁的氛围便降临了,年三十正式祭祖、守岁。族长沿着老屋一周边走边高喊“过年了,纳福”,声音响亮、浑厚、亲谊绵长,于是族人家家拿起早备齐了的香纸、鞭炮,大人、小孩齐聚堂厅,族长点燃蜡烛,摆上香案,香案上有族长用米粉制作的“猪、羊、牛”祭品,还有彩师在祭品上画上彩画,腊肉、鸡、鱼摆在石案上供奉祖先。其他族人汇集香纸,足足堆了1米高,燃放鞭炮,鞭炮接连不断响半小时以上,族人轮流磕头、祭拜,说着、笑着,等香纸燃尽,祭祖的仪式结束,族人各自回自家吃年饭,堂厅仍烛光摇曳,灯火通明。

经过一宿的问候、守岁、畅享,不觉东方大亮,于是族长的声音又在回荡——“拜年了„„”孩子赶紧揉揉惺忪的睡衣,全家人都穿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新鞋,拿了香纸、鞭炮、齐聚堂厅,这次不在堂厅燃放,须到南门——一进的大门外,于是年初一清晨,天空中清晰地久久地回响着鞭炮声、嬉笑声、„„门前池塘的水波也在欢笑、荡漾,塘坝上的两颗千年枫树也在点头、摇曳„„

平常日子里堂厅成了孩子俱乐部,玩玩鹰抓小鸡游戏,跳房子„„母亲、奶奶是最好的观众。

社会在进步,打工族增多,老屋做为故事的见证人,日渐苍老,昔日华彩渐成残垣断壁。于是族人商量:干脆重建,往日的木立柱、鼓门、玉石墩都被弃在荒野,代之青砖墙、卷闸门。三进的门依然站立、保存,作为象征,所幸那大门前的一对青石槛依然扛着昔日的大木门框,架着横栏上“旧锡寿昌”,向后人述记着老屋的往日的故事,延续着未来。但卷闸门却上了锁着。每回故里,我总在卷闸门前抚摸、瞻望„„

作文九:《故乡的老屋》1700字

作者|永恒    摄影|老Kft

光阴的故事,每天匆匆忙忙地续写着锅碗瓢盆的交响,年轮的增长是无法阻挡的疯狂。有些记忆早已被逝去的时光埋藏,有些记忆已经被岁月的灰尘蒙上,有些记忆却是时刻的不能遗忘!就像总有一个想念的人令你牵肚挂肠,总有一首深情的老歌令你时常回放;总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令你泪水汪汪;总有一段难忘的时光令你情不自禁的回望;总有一个熟悉的地方令你铭记心房。

故乡的老屋,不思量, 自难忘!那是简陋的一栋草房,是用泥土堆垒的几面墙,屋里的光线还算明亮,偶尔有些暗淡无光。记得只有每年春节时,家里才会把天棚用白灰刷新一场,再用白报纸把墙壁裱糊一次,幸好还有几张鲜艳的纸画锦上添花。记得圈画边的大红纸条尤其耀眼,溢满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幸福和吉祥的光芒。尽管老屋很简陋,却留下我童年清贫单调的时光,更留下我和家人无数的笑声朗朗。

故乡的老屋,有南北通风的几扇窗。即使炎热的夏天,房间也特别的凉爽。每天清晨习惯地打开窗户,灿烂的阳光就会照耀温暖的土炕,屋檐下的燕窝里欢快地叽叽喳喳,燕子们如同把美妙的歌曲吟唱。花园里的各种花竞相开放,蜂舞蝶飞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似乎一切都充满勃勃生机。尤其在屋檐下精彩绽放的牵牛花,紫色和粉色的花朵儿似一个个小喇叭,散发着浓郁的芬芳,使老屋久久地飘香。

然而寒冷的冬天,老屋却令人有些恐慌。清晨的屋里尤其寒凉,水缸里的水都冻成冰碴。而窗玻璃上天然雕塑的美丽的窗花儿,却令人赞叹不已。有的窗花儿像树木,有的像小山,有的像动物、有的像花朵,形状各异,美轮美奂!而老屋的取暖,只能靠热乎的火炕和炕上一个大火盆微薄的散热量。夜晚睡觉时盖两床被子还是难以抵御寒风的侵袭,早晨起来棉衣服都是冰凉,真的不愿意穿上。所以那些年的冬天心里不知不觉的就会惆怅!

故乡的老屋,尽管家徒四壁,但却弥漫着温馨和温暖的舒畅。每当晚饭后,尽管夜晚的煤油灯闪烁着微弱的光。但是爷爷习惯地忙着编炕席和大大小小的筐,奶奶却要做家人的一些棉薄衣裳;老爸忙着为社员们做账;老妈却要洗全家人的衣裳,还要打麻绳、纳鞋底等等;而我和弟弟就要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尽管煤油烟有些呛鼻子和眼睛,但是静谧祥和的夜晚,煤油灯却照耀着一家人忙碌微笑的脸庞。这时如果清澈如水的月光照进房间,也会照亮我们快乐幸福的时光。

故乡的老屋,仿佛是一道年久珍藏的画廊,轻描淡写出那年那月的清贫时光。温暖的火炕,高大的水缸;做饭的大锅,烧火的玉米杆儿,都是记忆中难忘的念想。俭朴的条件,贫困的生活;封闭的村庄,落后的思想;无奈的彷徨 ,简单的梦想……后来家里能拥有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已经是高质量生活的时尚。俭朴的服装,没有补丁,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就是不一样的漂亮。土豆白菜,大碴子,小米饭和玉米面饼子,粗茶淡饭却是纯绿色的口粮,日久弥香,终生难忘!

故乡的老屋,几十年走过岁月的雪雨风霜;几十年记录者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沧桑;几十年见证着一代代人的艰难成长;几十年把家人的快乐和幸福收藏;几十年把生活的辛酸苦辣品尝……故乡的老屋,曾亲眼目睹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面对生活的艰辛而无尽的惆怅。最终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背上行囊。即使吃尽千辛万苦,也要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打拼的远方!

故乡的老屋,如今已改变了模样。昔日“土气”的脸庞,已被妆扮成红砖红瓦、宽敞明亮的新房。整洁的院落,停放着漂亮的私家车辆,高高的院墙,高大的铁门熠熠闪光。屋内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电视墙、台式电脑、手提电脑、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人们生活条件正在与日的改善和提高,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四通八达的道路,为村子经济的繁荣,贡献出巨大的力量。村民美好幸福的生活正在蒸蒸日上,到处都是繁荣富强的景象!

故乡的老屋,虽然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旧貌换新颜的荣光,溢满生命的辉煌。无论走过多少山青水秀的风光,无论走过多少繁华美好的时光,心里依然会把昔日的老屋铭想。我亲爱的老屋,你那难以抹去的爱呀,你那令我无法忘记的深情呀,会时刻敲打我无眠的心房,更会永远温暖我走在时光静好,岁月无恙的路上!

作者简介:永恒,原名康丽艳。现在从事英语教学,在生活报及其他平台发表过一些诗歌和文章

作文十:《故乡的老屋(散文)》1300字

故乡的老屋,是粤北山村典型的客家民居。很大的四合院,里外两层,之间有一鹅卵石铺成的过道。外层是两楼一底的木板楼房,墙壁用白灰泥沙与鹅卵石筑就,非常坚固。屋里黑漆漆的,窗户是只有十多公分宽、约五十公分长的炮眼似的小孔――是因为建房那个年代偷盗成风,怕人把猪牛偷去的缘故。   故乡的老屋,翠竹掩映,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全姓二十多户人都住在这个大院里。   解放前,老屋在我们那里属高档住宅,但乡亲们的住房并不宽敞,大多是几代人蜗居在一两间屋里。我家也只有三十多平方米的一间房子,随着兄弟姐妹长大,后来底楼被隔成两室一厅,楼上存放谷子和杂物,楼下住人,所谓的厅既是厨房又是住房、饭厅、澡堂,还是耕牛房。   解放后的十多年,老屋容颜一直依旧。   1963年,我怀着保家卫国的理想,投笔从戎,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土,别了承载着我童年、少年记忆的老屋,带着一个又一个梦参了军。   这一别,身在异乡四十载。   其间,我曾回故乡五次,前三次是在“文革”期间,每次回去,看到的都是乡村那幅古老的田园生活图:老牛暮归、炊烟袅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亲们“团居”在没有变化的老屋里。   看到故乡山河依旧,面貌未改,我不禁感叹:人生易老天难老啊!   1978年,我又回到故乡,回老屋去看望年迈的母亲。我看到家乡阡陌纵横,稻浪滚滚,山水草木,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不同的是,老屋旁屹立起一座座泥砖做墙、青瓦盖顶的房子。原来,改革开放给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乡亲们肚子饱了、票子多了,便开始改善居住条件,在老屋旁建起了新房。我家也不例外,大哥、三哥和四哥都先后盖起了好几间新房。   最近一次回故乡是前年清明节。这时,父母和大哥已逝世多年,我回故乡是给他们扫墓,了却我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这次回去,我认不出故乡来了。   以前,通往村里、通往老屋高低不平的泥泞弯曲的小道,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老屋旁边的一座座泥砖房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错落有致、造型各异、上下两层别墅式的楼房。   我跟随四哥的脚步走进他的红砖楼房,进门是四十多平方米的院子,有序地放着农具、摩托车、自行车。楼板是钢筋水泥预制而成,上下两层六室两厅,楼上还有一个晒台,卫生间、厨房各种设施一并俱全,墙壁刷了白色涂料,显得干净、宽敞、通风透亮。客厅里摆放着彩电、音响设备、木制沙发、电话和饮水机。   目睹四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生活”,我联想到四十多年前离开故乡时,稀饭难以填饱肚子、晚上油灯如豆的日子……   走出四哥的楼房,我又来到老屋,看到她的墙壁被岁月剥蚀,满身伤痕累累,窗台已爬满青苔,房子里的泥砖隔墙有些已坍塌,屋脊和椽子望着天空,我心底顿生一股苍凉。   四哥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老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已多年没人住了。”   啊,那孤寂的老屋!如今已成为新农村的一种点缀,我不禁心生祖国变化之快、农村变化之大、社会发展之迅速的感叹:老屋啊,你经历无数春夏秋冬风雨雷电的侵袭,阅尽风云变幻,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我的故乡的老屋,那是一帧蕴意深厚的历史插图,耐人吟读、品味……(图:无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