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趣味数学 > 归园田居读后感 [《归园田居读后感》800字]

归园田居读后感 [《归园田居读后感》800字]

时间:2020-01-20 09:19:5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归园田居读后感》800字

《归园田居》诗歌魅力

《归园田居》描写诗人归隐田园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 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 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

《少无适俗韵》这首诗运用了白庙,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表现了作者摆脱黑暗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一些平常的农家失误,在世人笔下构成了一副恬静优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种豆”,“荷锄”,“戴月而归”,诗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可刚刚开荒的土地是贫瘠的,即使是种上抗贫瘠抗旱能力强的豆类为无济于事,还是“草盛豆苗稀”,但诗人还是安于这种生活,于是,用“但使愿无违”道出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心志.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作品既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这两首诗同样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 想,这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不仅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其中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和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x0d在艺术特色上,这几首《归园田居》相似之很多,尤其就艺术表现而言,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词:

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无绮丽怪诞可言;

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

3、字易:无生僻字,字字常见,质朴非常;

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

作文二:《《归园田居》.doc》3900字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2. 通过意象的分析,是学生体会到陶渊明的思想情感

3. 弄清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级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诗歌景物描写的独特魅力

2. 掌握陶渊明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影响

教学难点

1. 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

2. 诗歌景物描写的独特艺术魅力。

中山四路有一栋大厦,叫做渝中大厦,大厦的第五层有一个餐厅叫做“五斗米”,那么同学们每次路过或者是看到五斗米会想到什么呢?(吃饭)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猜想一下他为什么叫做“五斗米”呢?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担任彭泽令期间,郡里派督邮到县里巡查,县吏劝陶渊明“束带见之”,陶渊明说了一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挂冠归隐,直到逝世,从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也个有气节,有骨气的人,那么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陶渊明一起走进他的田园生活,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走进《归园田居》其一。(ppt展示课题)

我们说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一定要“知人论世”,同学们在初中学过关于陶渊明的诗歌,也了解过陶渊明,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

明确:同学们说得都很准确,也很完整,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是因为他开创

了田园诗一派,为魏晋文坛注入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想要在诗歌中给我们展示什么,他回归以后的生活快乐吗?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来寻找答案。请大家拿起笔,结合书下注释理清诗歌大意。(给大家3分钟时间)结合书下的注解理清诗歌应该是没有难度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请大家齐读课文。

正音:亩(mǔ)、拙 (zhuō)、荫(yìn)。(ppt展示)

现在请同学们对你们自己的阅读进行一下自我评价。

(学生可能会说:整齐,洪亮,清晰。节奏快,没有情感,)我认为同学们读得时候啊,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声音整齐,洪亮;但是感觉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呢缺少了那么一点东西。

现在我给同学们放一篇朗读,请同学们拿起笔划分停顿、节奏。

讨论:有比较才会有提高,同学们和朗读比较一下,是他读得好呢,还是我们同学们读得好呢?为什么呢?

(节奏舒缓,抑扬顿挫,情感丰富,)五言诗要求五言三顿,多为二二一或者是二一二,节奏较为舒缓。现在我们再把诗歌齐读一遍,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情感和节奏。

刚才读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带着情感,那么同学们认为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也就是说本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情感基调呢?

(情感基调):简言之就是始终贯穿于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情感,那么同学们通过阅

读,通过梳理诗歌大意,那么本文的情感基调应该是:先忧后喜,沧桑而又有悔恨到愉快,闲适。那么同学们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们一起来看看“韵”。什么意思呢,本性,气质,本性气质是“不适俗”,也就是不迎合世俗,质性自然,同样“性本爱丘山”也直接说出了作者本性是热爱丘山,质性自然的。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是说违背了本来的意愿的,是纯粹的失误,而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就要付出代价,什么代价呢,在尘网中呆了三十年,而尘网是什么呢?是官场生活,是世俗杂事,在官场生活了三十年之久,对于质性自然的作者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啊。作者在这里还是比较人性化的,他怕我们不能够准确地体会他的那种感受还给我们打了个比方,什么比方呢?作者将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都是一种非常受束缚,没有自由广阔空间的感觉。所以说可以见到作者对官场生活,对俗世的厌恶和渴望回归自然的迫切之感。所以前六句话给我们作者表达的是对官场或者是世俗生活的厌恶。

那么看一看接下来的几句作者有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是一种喜悦的,回归自然之后的喜悦之情。如果让你用现代文的语序重新这一段进行整理,我们可以怎么说: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茂盛浓密的柳树,整齐排列在房子周围的桃树李树,朦胧可见的村落,袅袅上升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放声鸣叫的鸡,整洁而又空旷的房舍,这样的景物美不美啊,舒不舒服呢,作者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一种喜悦的心情,是一种对乡村景物,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沉浸在一种喜悦的气氛当中。

最后作者在直抒胸臆,凸显诗歌主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以说整首诗歌,他的情感基调是先悲后喜,由悲到喜。理清了诗歌的情感基调,现在我们一起来带着情感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一下语速,语调,情感。

同学们读得好了很多,那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陶渊明描写的田园生活的美好了吗?想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呢,诗歌中的那些让你向往呢?

(Ppt展示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情感,就要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那么这些用来表达情感的景物在诗歌中叫做什么?(意象)

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那么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我们说选择意象是为了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诗歌意象的特点会影响或者是反映诗歌的意境特点,那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呢?提示一下同学们,对于这些景物我们是陌生呢还是熟悉呢,是常见的还是难得一见呢? 这些都是在农村中才可以经常见到的景物,也是农村生活必不可少的景物。所以说:

首先,在诗歌当中,选取了平常生活中所见的事物,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构成了纯朴自然,远离尘世的艺术境界。(ppt展示)

同学们我们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陶渊明给我们描绘的田园环境画一画。(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观察一下自己画得画,思考一下作者是不是简单的把景物堆积在一起(不是),那么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远近结合,内外结合),有一个东西同学们是不是没有画出来啊,什么呢?鸡鸣和狗吠同学们有没有画出来呢,没有,那么鸡鸣,狗吠,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从动态,前面是作者所看见的,这里是作者所听到的(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

作者先由近及远: “方宅十余亩”四句写近景,也就是家居周围的环境,“暧暧远人村”四句写远景,及农村的田园风光。在由远及近,由室外的风光转向室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那么我们说这样的意象写作角度和特点让我们的已经描写具有了什么样的特点呢?(有没有层次感,角度变换多不多,描写是不是全面具体)

诗人按照视线的逐步转移,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了农村田园风光和家居生活环境。(ppt展示)

同学们再看一看,诗歌中选择的景物是属于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或者说是动静兼有,诗歌中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十余亩”与“八九间”的数量词对举,“荫”与“罗”的静态动词运用,“暧暖”与“依依”的叠词呼应,无不在传达农村风光特有的美感;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二句,写听觉感受,属于动态的表现,但这里显然是以动写静,更显出田园的宁和气氛。

最后,不以奇丽取胜,着力展现景物的静态之美,构成和谐完整的诗歌意境。(ppt展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是一个官场污浊险恶,社会风气败坏的黑暗时代。像陶渊明这样心怀匡时济世志向的正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又欲洁身自好,便纷纷遁迹山林岩穴,但是回归田园之后陶渊明的生活是不是真的美好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陶渊明从官场回家之后,要自己去耕作,需要自己去辛勤劳作,正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到的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同样“开荒南野际”;正如他所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无心耕种,如果遇上灾荒,他可能颗粒无收,收成好的时候陶渊明也多以粮食酿酒。所以有可能经常吃

不饱,说不定这篇《归园田居》就是陶渊明饿着肚子写的,可是他为什么依旧把田园生活写的如此之美呢?

对官场生活,世俗社会的厌恶,是对“羁鸟”“池鱼”生活的痛恨,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对回归田园的一种执着追求,是对质性自然的一种守候。他回归田园之后开始了自食其力的艰辛的农业劳动,实践了“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菊花一样的人生追求。

情景交融,先有情后有景,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什么样的景物飙到什么样的情感,例如大家学过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在文章中选择了那些景物呢,(古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情景交融,那么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呢?

悲凉萧条,孤独寂寞,漂泊无依的游子

陶渊明通过这样的意象和意境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呢,他的田园诗歌有具

有什么样的风格特征?

平淡,自然,宁静,淳朴,清新,脱俗,同时田园诗歌也为魏晋文坛注入而新的活

力,开创了汉魏以来诗歌的新高度。

评价: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意思是说,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无华,但意蕴深远。

金.元好问曾在《论诗三十首》中这样论述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极力赞扬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露出真朴淳厚的本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的确,陶渊明的诗洗尽铅华,真朴淳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

验,他的成功也给了我们启示:作文要写出真性情,要有真情实感。”

“百世田园之祖,千古隐逸之宗”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典型代表,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诗文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于情中见景,于景中含情,充满了田园气息,歌咏了田园生活。影响了后代的文人:唐代王维,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将这一诗风继承发扬,形成了山水田园诗风,使之成为了诗歌的一大流派。

最后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纪念这位德艺双馨的隐士。

作文三:《《归园田居》PPT》500字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4567

恋旧林,池鱼思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

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

暧远人村,依依10墟里11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12有余

13

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少无适俗韵: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少:指少年时代。俗,世俗。韵,本性,

气质。

5:性本爱丘山: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性:天性,本性。

6:一去三十年:陶渊明自东晋孝武帝太原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东晋安帝义熙元

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一共十三年,这里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是“十三

年”之误。

7:羁鸟:笼中鸟

8:守拙归园田:固守住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9:暧暧:昏暗,模糊。

10: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11:墟里:村落。

12:空室。

13: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这首诗,探讨下列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

那么美?

二、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2、有风自南,翼比新苗。 .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

作文四:《归园田居.doc》3300字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本节课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学生走进诗中,了解诗歌大意,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其人其文,掌握诗中重要词句,熟悉诗歌大意。

2、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引导法,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学习。

2.通过讨论,对诗歌意象进行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情感态度与评价】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诵读视频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过程】1课时

一、 情境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代名词来自那篇文章?作者又是谁呢?对,就是《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另外一部表现田园乐趣的作品,《归园田居》。

二、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1、检测学生对陶渊明作品的预习掌握情况。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语言清新自然。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意境,因此陶渊明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补充)同时陶渊明还有一个称号,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隐逸诗人)一直在官僚与隐士的角色中徘徊,他

29岁出仕,不久又回家了,五六年后又出来做官,但时间都不长,直到41岁时,他才担任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直到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

2、历史故事:‘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五柳先生 .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问:从这个故事中可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从这个故事中可看出他是不受世俗束缚,喜欢自由的人。经过一番矛盾挣扎之后,他最终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田园生活,回归了乡村。他回归后怎样?快乐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歌《归园田居》,领略他笔下的田园风光以及归园后的心情。

三、 诵读感知,体悟诗歌语言风格。

1、个体朗诵。

2、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就朗读作出评价并强调诵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

4、学生再次集体朗读。(诵读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风格) 问:本首诗歌的语言风格是低沉缓慢,还是轻快明丽?在此中可能蕴含了诗人归园后怎么样的心情?

----轻快明丽。可能蕴含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四、文本鉴赏分析。

问: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它往往能传达或者暗示许多有效信息。从题目当中我们看出此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归“

引导:围绕归,作者写了四个方面⑴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归向哪里。

(一)从何而归?(请从原文中找句子)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题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1:这样比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鄙弃。

问题2:“误”。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又鲜明的表现了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二)从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问题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作者具有怎样的本性?

明确:热爱田园,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

追问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比喻和拟人。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就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淡然闲适的生活。从而表达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眷恋。

(三)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四)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问题1:诗歌中描写了哪些田园景象?有何特点?

明确:近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远处:村落、炊烟

声音:狗吠、鸡鸣

小结:采用视听觉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幽美。

问题2:诗歌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情?、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辞官归隐后的喜悦之情。

五、 自主探究。

老师问:有人说陶渊明的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的,是“不同流合污”精神品质的体现。那么你怎么看?

幻灯片展示他人评价:

“在古今诗人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的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 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小结。

六、

课堂小结。

本诗围绕题目“归”从四个方面: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表达了诗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以及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自由、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人的归去,也许正是古代的文人对自己人格精神家园的捍卫。

七、

1、

2、

八、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 根据文本及对陶渊明的了解,谈谈你眼中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厌恶、鄙视)

归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向往之情)

归向何处?    ----- 田园、自然之中

归去如何?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欣喜、愉悦)

【课后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和高洁情操的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这首诗的结构特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循序渐进。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围绕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问题,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反思这一节课,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不足:

一、做的满意的地方。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从题目入手学习,围绕“归”展开分析,结构紧凑,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问题的设置能抓住诗歌重点来提问,同时注重问题间的衔接和连贯性。由于学生基础较薄弱,因而在提问时,比较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3、授课方式多样。采用了诵读法、提问法、合作探究还有展示法,多方面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回答展示之后,采用了师生互评的方式,对展示的成果给予多角度的点评。特别是学生点评环节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不足的方面:

1、时间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2、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因而使探究的深入性上不足。

3、在探究题环节中,把自己的观点先亮明,无形中对学生有了暗示作用。因而在这一环节中,大多数学生都与我的看法相同却说不出明确的理由。

通过这次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在教学中的欠缺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深挖教材,力求教出新意,同时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敢于放开手,多给学生思考探究、展示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得,

每一天都有所进步。

作文五:《30.归园田居》5400字

29、诗词五首 《归园田居(其三)》

班级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 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 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课前检测 1. 关 于 作 者: 《归园田居 ( 其三 ) 》作者是 号 ,又名 , 著名诗人,世称 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字 , ,因宅边 姓名 组号

。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

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2. 背景透视:公元 405 年,陶渊明 41 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 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 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 首。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 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 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课堂导学 (一)正读 1. 听范读,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停顿。 2. 朗读展示,齐声读。 (二)译读 根据注释自译诗文,带着自己对诗文感情基调的理解,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并说说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1. 我能读(划分朗读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 我能绘(翻译诗文) 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种豆在 很 脚下,野草 而豆苗却 ,披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晨起来到田里

着月色 草木 衣服被打湿 (三)析读文本

回家。③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田间道路 , 傍晚的露水 , 不违背自己的 就行了。

了我的衣服。 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3. 我能思: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结构图。 首联 —— ( )

颔联 —— 归园田居 颈联 ——

尾联 —— ①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②颔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状态?

③颈联有什么作用?

④尾联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四、深度探究 1. 《归园田居(其三) 》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2. “种豆南山下” “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朴素如随口而出。你怎样 理解这样的写作手法? 3. 文章主旨: 《归园田居(其三) 》通过对 人在劳动中 的意愿。 的生活情态, 反映了诗人保持自己 的描写,表现出诗 、

五、达标测评 1. 《归园田居(其三) 》的作者 字 诗

歌多描写 点名主旨的诗句是 2. 默写课文。 ,号 及 ,世称 ,语言 。 , 著名 。长于 , , 而又极为精练,具 ;

有独特风格。本诗最能体现田园之乐的诗句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号

学习目的 1 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自己“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 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 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导入: 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 我们以美的享受, 给我们以美的熏陶。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 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 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 课上自学 1、生活如诗,诗的行行段段赋予我们激情和联想,我们爱诗没商量,我们怕诗 也没商量, 因为我们最怕背那些拗口的诗句, 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易学, 又有创新的背诗方法——唱诗。 方法就是给诗歌配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旋律唱出 来。 2、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二、交流讨论 1、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 到张丞相?

2、出示背景 孟浩然 (689---740) 襄阳人, 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 代表作 《过故人庄》 , 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 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 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关于诗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 寂寞, 想出来做官, 苦于无人引荐, 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 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 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四、精讲释疑、感悟语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 撼岳阳城。它描写的对象的是洞庭湖。写出景物水气蒸腾、广阔浩大、波涛汹 涌……的特点。*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 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 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

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说一说: 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朗诵——背诵——默写名句。

五、拓展延伸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 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 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 现在,我们班班委改选,看着你们,一个个都很能干、聪明,所以请大家以 “我 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说明你自己的能力何 在,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六、课堂检测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 2. 形成对偶的两组句子是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 是 4.翻译“端居耻圣明”:

。 。 ,比喻义 。

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终南别业》导学案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 3、欣赏诗歌描绘得优美的自然景色,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目标 1. 学习难点:目标 2. 学习方法:朗读、研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反馈: 二、教材助读: 1、作者王维(约 701—761) ,字摩诘,原籍太原,其父迁居于蒲州,遂为 河东人。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作大乐丞。后受宰相张九龄知遇,得为右拾 遗。后被贬,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但 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有《王右丞集》 。 姓名 组号

2、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4) ,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 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 政局变化无常, 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 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 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描写的,就是那种 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释题:

3、细读品味: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四、合作探究: 怎样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

五、学习小结: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渔家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运用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通过诵读体

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通过诵读,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你的联想和 想象能力。 3、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学习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思想倾向, 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学习难点: 激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学习方法: 以朗读为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 人称为“诗仙”。 ( )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 “诗史”之称,他的组 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 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 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 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 反映边塞生活的 《渔

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 《渔家傲》 , 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教材助读(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 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 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 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 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 1130)春间,她曾 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 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朗读词,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帆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四、欣赏意境 1、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殷勤 嗟 谩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如何理解?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

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6、小结: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 、 《醉花阴》 、 《一剪梅》 、 《声 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 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我们不妨读一读, 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长相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背诵整首诗,鉴赏并领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重点)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法指导 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学生提前完成) 1、填写作者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____,字_____,号________,满洲正黄旗人, 康熙十二年进士, 官一等侍卫, 大学士明珠之长子。 纳兰性德淡泊名利, 善骑射, 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 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纳

兰性德虽然在世短短三十一年, 但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 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纳兰词”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他是清代享有盛名 的大词人之一。名家曾赞扬他是“国初第一词手”、“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2、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 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 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查阅资料完成《学法大视野》中“基础预习” 。 4、 “词”简介:词,又称 “长短句”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配有曲调可以演唱。 词,有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 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一般分两段,称为上阕、下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表达相思缠绵之意, 故名长相思,双调三十六字。 二、自主探索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词中了用了四个“一”字,请赏析。

3、“身向榆关那畔行”中“身”字有何好处?

4、说说你对“夜深千帐灯”及“故园无此声”两句的理解。

5、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

容?

三、合作探究 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本词的表现手法?

四、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长相思》

五、拓展延伸 搜集纳兰性德其他作品,进行赏析。

六、课后作业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的相关练习。

10

11

作文六:《《归园田居》》700字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背诵并默写。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文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远离世俗回归田园的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师生交流

陶渊明的简介以及当时的背景。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第一次先学后教——阅读课文

1、导学: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读得准确流利。如果有读不准的地方,请标示出来。

2、交流:小组内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给予评价。

3、汇报:朗读成果展示,教师抽查,学生朗读,及时补充点评。

4、点拨(后教环节):归纳错误,及时改正,总结生字词,选出最佳朗读者。

五、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诗文

1、导学: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疏通文意。

3、汇报:各组选择自己读懂的句子,派代表翻译,班内交流。

4、点拨(后教环节):老师点拨并加以补充归纳。

六、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课文

1、导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

(1)总结四联的大意?

(2)体会情感?

2、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得出答案。

3、汇报:教师随机抽查小组成员,回答问题。

4、点拨(先学后教):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解释。明确:

首联:自己的农耕生活。

颔联:繁忙紧张的劳动场景。

颈联:承上两句,写景写人描述劳作的辛苦,田园生活的真实体验。 尾联:抒情,回归大自然,享受恬静生活。

七、课堂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对这种远离世俗喧嚣,自食其力生活的喜爱之情。。

八、当堂训练

背诵。

九、限时训练

想象当时的生活场景。

作文七:《归园田居2》4800字

归园田居(陶渊明)

单元计划模板

注:请在设定课程标准时,要充分研究国家新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提供了指向各科新课标的网站链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说明:在描述单元的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您一定会用到培训中制作的文档,请在用到这些文档的位置,注明相应的文件名,并设置链接,以便浏览者方便查看相应文件。建议按照教学实施进度的时间顺序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名词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记》。在这篇美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另一篇作品,再次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学魅力。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

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起主导作用的是道家思想。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作于归来后的第二年春天。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因此有隐逸诗人的美称。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含蓄委婉。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又被称为田园诗人。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等。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明确诗歌情感,并纠正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诗文。

(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个节拍或三个节拍,二三/二一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2)读清节奏;(3)读出感情。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诗意并质疑。

5、重点字词把握。

 适:适应,迎合。

 韵:气质,品性。

 尘网:像罗网一样束缚人的尘世,这里指官场生活。

 羁鸟:笼中鸟。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 池鱼:养在池中的鱼。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 守拙:固守住愚拙。这里指固守节操。

 荫:遮蔽 。

 暧暧:昏暗、模糊;

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 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词作,品味关键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作者,疏通了字词。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整体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

二、研读诗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归园田居》也就是他退隐后做的《归园田居》诗一组里的第一首。

1、每一首诗都有它的题眼,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那题目的意思是?

回到田园生活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下面四个问题来解读诗歌。

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  ③归向何处  ④归去如何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这四个问题。

问题(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问题: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官场生活

问题:这种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问题: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问题(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问题:“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

问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热爱田园生活,

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问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

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身在官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问题: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什么还要出仕?从哪句诗可以看得出来?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个大失误。在封建社会,人

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为官入仕。而此时作者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样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官场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一个“误”字显出作者是那么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的说法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长。)

问题(3)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

问题::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目的是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

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问题: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作者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

中,鸡鸣桑树颠。”

问题:诗人笔下描写的这八句田园景色抓住那些意象来写呢?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问题:这些意象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呢?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全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近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画外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里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动景。“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远近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问题: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这么美的田园生活,作者是向往,追求的。

问题: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

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问题(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问题:“无尘杂”“余闲”“返”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那

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问题: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三、艺术手法:

1、情景交融。

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讨论:

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呢?(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

作文八:《归园田居2》1200字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绘画美,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3、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领悟的意境美、语言美、图画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2、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和自制的PPT。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由古典诗歌“菊花”意象,引出诗人陶渊明,导入课文。

二、诵读正音,把握诗歌的节奏和停顿,领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走近诗人,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陶渊明一处因家境贫困而几次出任官职,但他生不逢时。东晋末年,战乱频繁,当时的官场腐败、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官场中的陶渊明饱受排挤。13年的为官经历中,只出任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在乱世之中,他的政治抱负是难以实现的。陶渊明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不满现实的他曾多次辞职。最后一次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里的小吏劝他“束带”迎接,他却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就此辞官回乡,任彭泽令前后只有八十多天,这时他只有41岁,此后就一直躬耕隐居,最后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死时63岁,死后被朋友们私下谥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有诗125首,分为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其中田园诗最多,成就也最高。陶渊明把自己归隐田园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风景画,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始祖。

陶渊明是汉魏晋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同时他也开启了中国文人“隐逸”的先河。

四、解释诗题

归园田居:回到园田去居住、生活,也即归隐田园。《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

五、把握重点字词,疏通诗意

六、阅读鉴赏、讨论探究

1、诗人为什么要归隐田园呢?在诗歌中可以找到诗人归隐田园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2、诗人回到怎样的田园去生活,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对于田园乡村,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描写景物时视角有什么变化?运用了哪些感官?

3、诗人对自己田园生活有何评价?诗人回到田园生活后有什么感受?

七、小结诗歌的美

图画美——白描勾勒出一幅宁静恬淡的田园水墨画。

意境美——恬淡闲适、质朴自然的境界。

语言美——质朴清新,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形象贴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八、如何看待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行为?这种行为可取吗?(也可设计为:陶渊明是继续出仕好,还是归隐田园好?)

点拨:不与统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园风光,令人赞叹;归隐田园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因素,这一点自然不应当苛求古人。

九、拓展阅读(课外分别选其咏怀诗、饮酒诗、田园诗自行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十、试背

十一、布置作业

作文九:《归园田居1》500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

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

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

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归园田居》的配乐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

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解释重点字词,了解句子意思。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遮盖;    罗:罗列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村落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    自然:指园田,又指天然本性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性格,天性本来就喜爱山林。

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已经有三十年了。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旧日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从前的水潭。

我在南边的野地里开荒种地,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归田园。

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茅草房八九间。

榆树和柳树遮蔽了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罗列在堂屋之前。

远处的村落模糊不清,村落的袅袅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吠声从深巷中传来,鸡鸣声传自桑树的顶部。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在空寂的屋子里心境悠闲。

我曾经长久地被囚禁在牢笼里面,现在才得以返回到大自然。

四、诗题解读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  “归”字

师:“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

明确:

1、从何而归?          2、 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 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上面的问题来解读这首诗歌。

1.从何而归?

提问: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要从何处归隐?

尘网   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以“尘网”、“樊笼”来比喻?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误”字显出了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提问:我们可以从文中哪里找到作者选择归隐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既然作者“性本爱丘山”,他为何又要出仕?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提示: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个“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

提问:根据文意,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向”在哪里?    (归向园田)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守拙”?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的压抑,没有自由可言,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我们可以认为后文就是在围绕自己固守的“拙”字展开描绘的。(可结合陶渊明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所以,诗人选择“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这是非常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段描写具有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PPT:     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提问: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归隐后的情感的诗句和词语。

明确:

无尘染  有余闲  久  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

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六、艺术特色

1.用白描的手法。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2.情景交融。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3.比喻生动形象。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4.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诗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是静景,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是动景,两者融合在一起,动静结合。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虽然是动景,但是只有幽静的环境才能听到,诗人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田园生活的宁静安谧。

5.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七、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八、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九、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完成《赢在课堂》P97中的“拓展阅读”中的16、17题。

附: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作文十:《归园田居》4600字

《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歌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陶渊明像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几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诗歌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诗歌主旨】

首尾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晨兴理荒秽]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荷锄] 扛着锄头。荷:扛着。

[草木张] 草木丛生。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归园田居(其三)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

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

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

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

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

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桃花源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人间仙境,是酉阳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星期天,我和妈妈迎着和煦的春风去目睹桃花源那美丽的风光。

刚到桃花源,映入眼帘的是“桃花源”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看到这三个字,就让我想到了桃花,阳春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一定会很美。我和妈妈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了桃花源。

刚进入大门,两边种着桃树,桃花粉红粉红,美极了,顺着石板路走,右边,一条溪水静静地流淌着,溪水清澈见底,形态各样的石子静静地躺在水底,洞顶不时滴下几颗水珠使原本静静流淌的小溪有了一线生机。左边的洞上,有一些好看的颜色。

顺着溪水继续向上登,溪水越来越深。鱼儿也在桃花溪里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鱼儿的颜色有许多,红的、白的、黑的,红白相间的等,好看极了,溪边还有许多人,有的在喂食,有的在静静地看,我也把事先准备好的鱼饲料给鱼吃,鱼饲料丢完了,我和妈妈又走起来。

不一会,一股沁人心脾的桃花香便传来了,我兴奋极了,用最快的速度跑到桃花林。只见一朵朵桃花盛开着。你瞧,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它们像一群玩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间就到了下午,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妈妈走出了桃花源。我相信,随着人们的建设,酉阳的改变,桃花源将以更新、更美、更迷人的风采,展现在人们眼前,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穿过这桃源古洞处继续前行,有四十数亩,是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田间小径交错相通,那豁然开朗的景观更叫人不由地重温起《桃花源记》传神的词句。特别是活水田边的桃花湖、桃花岛,周长400多米,水深3米,水色碧绿,一眼见底如圆镜般的平静,一幅秀色山水的“世外桃源”。立于此处用心感悟,遥想古人从这里乘舟逆流而上,于次洞前舍舟登岸,行数里,一座远离尘世的悠然村落现于眼前———这里溪水粼粼,茂竹翠山,碧绿清澈的湖畔,一位穿着蓑衣的古武陵人正在湖边的新柳下垂钓;他捕鱼的竹篓仍挂在山民精致木楼的屋檐下,独具情韵;他烤石烙鱼的火种仍在山民的木炭灶中熠熠如初„„。这不就是陶源明笔下的桃花源吗?相传当年李白来渝至此桃花源前,曾为这佳美的景色所倾倒。当他听到随从向他讲述这桃源古洞“钩山带河,连云做栈,前观雾霭,后藏洞天”的景致时,不禁发出:“莫非此处就是陶潜笔下的胜境”的疑惑,并随口吟诗一首:“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灵多草木,人尚古衣冠。”

沿着渔庄和秦人栈道的羊肠小道分路而上,我就这样顺着古武陵

人的足迹,怡然地走进了陶渊明的那篇长满岁月青苔的《桃花源记》里。当我的脚步终于站立在桃源村头时,放眼望去,花草辉映,落英缤纷,四野的景色和芳香的花朵显得更加五彩纷呈;悠悠白云是山的衣衫,汩汩溪流是山的笑语,迤逦板屋是山的饰品,那一座座板墙茅瓦的屋舍悄无声息地被那青山绿水环绕浸润着。木房内一提提金黄的玉米,一串串红红的海椒,一袋袋喷香的稻谷,一件件耕田的农具,加上古朴的建筑、宛延的竹廊、原始的民风、传统的作坊,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二千多年前遥远的历史里。再听到鸡犬相闻之声和看到农夫犁田的情景,谁都要感叹这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一派田园好风光。是啊,当年陶翁的一篇《桃花源记》,让一代代的后人为寻觅那文中的桃花源而绞尽脑汁。但无论世事怎样地真伪,相信那杀鸡温酒款待陶翁的古桃花源人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冰冷的乱石荒陵躺在极目处的萋萋山色中。依然如故的是古桃源人的后裔如他们祖先一样的古道热肠,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的到来:大红的标语、执彩旗的民居、树叶伴奏下翩翩起舞的山里少女、管乐八排锣鼓齐奏的苗家古乐、热恋中少男少女的山歌对唱、土制响铳鞭炮共鸣,更有抬着祖传牛皮大鼓的老者,列队笑盈盈的村嫂,他们质朴的欢迎词洋溢着一种真挚的诚意„„。看,那些趴在木楼窗口憨笑的山里娃儿,那些扎晾杆架怡然自得的白发老翁,岂不是穿越千年的陶令笔下的“黄发垂髫”?一代代的桃花源人在这片神秘的山谷中葱笼,生生不息。浓浓的古风人情和万般的幽绝景致,古武陵渔人眼中的桃源佳境,就这样活生生地在我们眼前展现。

从重庆酉阳桃花源可见当年陶渊明很有可能是隐居在这里,因为这里的风光确实怡人,且这里与世隔绝,而对于陶渊明这样的人来说,他早已对尘世的繁杂心生厌恶,能有这样一片山水秀美的地方,那对于陶渊明来说,确实是可以长时间隐居不出,尤其是 他在桃花源记中开售的一段话“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在这里全都显现出来,还是不多说了。这就往桃花源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