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数学试题 > 离离原上草

离离原上草

时间:2021-04-23 09:37:38 来源:学生联盟网

  1955年,从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垦荒为肇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劳动,毛泽东发起的“上山下乡”运动就此达到高潮。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空前绝后。
  “上山下乡”是当年的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家共同生活、共承命运,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他们对那段生活的记忆最为深刻,因而也就愈加怀念。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有人自称:“在广阔天地里度过青少年时代的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感受——决不后悔。”也有人因为失去了受教育机会,后来的生活差强人意而抱怨那段蹉跎岁月。
  总之,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草原大火
  2016年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客人,浩浩荡荡汇聚到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他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拄着拐杖,虽然年龄、性别、职业各异,霜雪染白了他们的鬓角,但依然被人们称为知青,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身份。
  步履蹒跚,泪眼婆娑,神情肃穆,他们来此的目的,是受邀参加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揭碑典礼,更主要的是祭奠长眠在这里的69名战友。这是知青情感的感召,这是战友记忆的呼唤。为了一群将生命永远定格在40多年前的兄弟姐妹,这群兵团历史活的见证人,又一次唤醒了那段燃情岁月,唤醒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英雄故事。
  1969年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1971年,兵团职工达到10万人,其中包括75000名知识青年。到1972年,兵团下辖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境内的一、二、三、四师和锡林格勒盟境内的五、六师,兵团总人数包括家属在内达到了17万人。其中,兵团五师驻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五师43团驻西乌珠穆沁旗宝日格斯台牧场。1972年那场震惊全国的草原大火就发生在宝日格斯台牧场。
  1972年5月5日清晨,43团二连驻地东约5公里处,执行采石任务的该连6班战士杨树生、杜根村,将前一晚烧剩的牛粪灰倒进蒙古包外的防火坑内,因灰热,加上坑内有枯草,上午11时40分,死灰复燃,引发草原大火。6班战士奋力扑救,有的战士用身体滚扑,但因起火地位于风口,当时风力达7级以上,未能扑灭,火势迅速向东蔓延。
  曾为四连战士的张实毅回忆说:“我们前一天开了‘五四’青年节的联欢会,第二天中午12点20分左右,我们当时是在一班,看见西北方向浓烟滚滚,火大约有3层楼高,战友们义无反顾地冲向了火海。”
  当时,位于火势东南方向的43团四连,于中午12时30分发现火情,指导员贺龙光立即集合队伍,经简要动员和分工后,分两路奔赴火场。
  当贺龙光和副指导员杜恒昌带的一路战士进入1059高地脚下时,南侧烈火猛然袭来,加之风大草深,风向突变,旋风卷起烈火,将战士们包围。
  张实毅回忆当时的情况,简直就像是做了一个噩梦,他说:“当时我就随着战友们冲进了火里,然后,浑身上下就被火烧着了,后来,我一睁眼,战友已经背着我向卫生室跑了。我回头一看,很多战友倒在了火场上。”
  此时,人力在大火面前已经无可作为。紧急关头,贺龙光下令撤退,身边的十几个人迅速撤离火场,但多数冲在前面的战士却深陷火海。杜恒昌和三班长胡国利等部分战士已经冲出了火场,进入麦地,当看到还有战友困在火海,便奋不顾身返回去救人,结果再也没能出来。
  水火无情,整个过程仅半个小时,就有66名战士当场烧死,重伤16名,轻伤11名。后又有3名重伤员在抢救过程中身亡,共有69名年轻的战士死去,这是25位女战士和44位男战士,年龄最大的27岁,最小的15岁。
  他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可现在,他们只剩下了烧焦的尸骨,简陋的遗物,以及肝肠寸断的父母亲和曾经相约报效祖国的战友们。
  这场火灾震惊了党中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了电话指示,总参谋部派直升飞机接送伤员,北京军区派来医疗队紧急抢救,内蒙古党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救助措施和善后处理。
  遵照上级指示,43团于5月7日在团部西侧掩埋了烈士遗体,并于5月16日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兵团司、政、后机关以及各团代表,43团全体官兵30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与会者抽泣着,互相搀扶着,怀着沉重的心情向亲密战友默哀致敬。当年的工副连战士李平代表全体兵团战士发言,几乎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到今天再想起当时的情景,他还是说:心很痛、很沉。
  在追悼会上,内蒙古政府授予69名兵团战士革命烈士称号,并拨款16万元筹建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这些正值青春的兵团战士,永远长眠在了这片草原上。
  李平说:“这些战士们都有一种精神,当时都往上冲,都想把火消灭在我们团境内,后来参与打火的人大约上万。这种精神就是当时提倡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震撼大草原的生命哀歌,是五师之殇、兵团之殇、知青之殇,更是所有兵团战士永远的痛。这69名兵团战士,如同一株株刚刚返青的小草,还没有完全长成就结束了生命,他们的人生迅如彗星,但是,却发射出夺目光彩,虽然短暂却不失尊严。
  让我们记住这69位烈士的名字:
  杜恒昌、胡国利、吴炳仪、王占祥、王爱民、毅强、尹国茹、曹荣芝、刘慧、高志新、唐亚志、王凤英、刘孝、张金来、舒宝立、吴淑琴、张振来、敖敦、李春侠、查日斯、樊淑琴、李玉香、王孝忠、许克俭、赵根柱、马福宏、陈勇、金双全、马志明、齊远平、李瑞琴、王继光、赵玉琴、刘建平、杨红原、王洪远、力丁、张国通、韩学良、刘建国、刘玉功、王学尧、王锦、龚占歧、刘长海、赵月秋、张金、吴福贵、苏小存、陈玉玲、何丽华、任凤彩、赖玉琴、王邵武、李富才、张如成、张钦第、宁田田、王孝、云金平、杨丽华、陈敏英、青春、畅孟记、郭增喜、燕亮、聂建新、张国顺、张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