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小学数学 > 熏炉里飘出的千年余香

熏炉里飘出的千年余香

时间:2021-10-23 14:26:57 来源:学生联盟网

熏炉里飘出的千年余香熏炉是家庭常用之物,一般用作熏香用。中国古代很 早就开始使用,秦汉时期较为常见,东汉时期特别流行,一 般家庭都使用陶制的熏炉。熏炉的整体造型较为一致,有炉 盖,有炉盘,有底座;盖上有出烟的小孔,有的炉盘上也有 出烟的小孔; 早期的炉盘、底座的形态和豆 (豆是古代盛莱盘 子)一样,稍晚的时候有的底座部分变成承盘。

  另外有一种博 山炉,是熏炉的一种,因为炉盖上雕塑成群山的样子,故称 为“博山炉”。那么熏炉是如何使用的呢 “朱火燃其中,青 烟扬起间”,正是熏炉使用的形象写照,即将正在燃烧的香 料放在炉中,香气就从盖上的炉孔中弥散出来。看来,熏炉 里的香是需要烧的。熏炉里燃烧的是一种植物,当时人称之 为“薰”,“薰者,烧取其烟以为香也。

  ”所以熏炉又称为香 炉。当然,和现代人们所说的供神拜佛用的香炉不一样。汉 代的熏炉主要用于净化居室内的空气,如汉代诗文中有“芳 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 ,这里所说的“芳香”就是指熏炉 中薰出来的香气。在山东临淄出土了两件珍贵的汉代鎏金铜熏炉,为豆 形,有弧顶形盖,盖上透雕两条首尾相互衔咬的龙纹,透雕 形成许多不规则的炉孔,香气就从这些炉孔中散出。

  乍一看,这两件熏炉在形状上和同时期的其他普通熏炉没有多大区 别,但这两件熏炉通体鎏金,就显示出与众不同来了。在今 天的人们眼里是件宝贝,在汉代同样是稀世珍品。中国古代 虽然很早就开始使用黄金,但一直到汉代,黄金的存量非常 少,因此十分珍贵,也成为等级和身份的标志,一般只有王 侯贵族使用黄金饰品。鎏金是一种工艺,即将金粉和水银混 合成浆或溶液,涂于器物表面,然后加热烘烤,水银就会蒸 发,金粉留在了器物表面,这样就成了鎏金器。鎏金器虽不 比纯金器珍贵,但同样是身份等级的标志,文献上就记载说 王侯的车需要“金涂五末” ,指的是将王侯乘坐的车的一些 附件做成鎏金器,以彰显王侯的尊贵。上面提到的鎏金铜熏 炉出自西汉齐王陵墓的陪葬坑中,应该是齐王生前使用的实 用品。齐王是西汉时期分封在山东的诸侯王,这时期齐国的 实力十分强大,齐国都城临淄的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皇都所 在地长安,这从齐王家小小的一件日用器物也可窥见一斑。熏炉虽说是日常生活用品,但贵族之家为了追求熏炉的 外观装饰,将之当作工艺品或珍玩,于是不惜工本制作。上 述齐王陵墓出土的鎏金熏炉就是一例。另外,全国各地还发 现一些做工昂贵的熏炉。如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中出 土的一件竹节状熏炉,炉盖和炉柄上雕塑龙纹,且龙纹鎏金,柄部高挑,整器高 58 厘米,外观蔚然大方。河北满城中山 王墓出土的一件博山炉,以错金银工艺取胜,炉盖上的博山 多达六七重,群山之间雕刻人物树木走兽,整件器物华美精 致而别有情趣。

  这些金银装饰的熏炉,非寻常人家可以使用。

  不仅因为花费很高,而且只能是能工巧匠才可以做成。当时 人就曾感叹 “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 。尽管如此,熏炉 毕竟是实用器,一般人家只求简单实用,多以陶制成,陶熏 炉多朴实无华,少有精细的做工和装饰。熏炉除了用作熏香,还可以去虱灭蚊,文献上曾记载说,将衣服放在熏笼上,虱子会从衣服上统统掉下来。熏香还有 消困解乏的功效。熏炉在汉代风行,特别是博山炉,可能也 与汉代人信仰神仙的思想有关,从熏炉中袅袅飘出的烟气与 想象神仙世界中的云气十分相似,事实上,到东汉以后,博 山炉就成为人们求仙的一件道具。南北朝时期开始普遍烧制瓷器,因此也发现了一些瓷熏 炉,形态大体和汉代熏炉相似。此后熏炉较为少见,可能以 别的形式替代了。西安何家村出土了一件唐代球形的银香 囊,尺寸不大,直径仅有 4.5 厘米。但这件香囊和熏炉使用 方法不太一样,其上有一根链条,是悬挂在衣物上的。也就 是说,香囊是随身携带的,仅仅是个人用品,而熏炉是家庭 用品。

  香囊内部结构似陀螺,在晃动的时候,可以保持平衡,这样香草就不会掉出来。文献中也记载过唐代杨贵妃的香 囊,大概这件银香囊可与之相媲美吧。(责编石 晓 )读者飞鸿对收藏界的建议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对贵刊有了深厚感情,希望收 藏界越办越红火。建议收藏界再设置一项栏目,让读 者、作者、藏者都能参与进来,既是读者,又是作者,还是 鉴赏家。这样,会使收藏界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读者 一年比一年增多。凡是订阅收藏界的人,他都或多或少 有些藏品,都是热爱收藏事业的,但不一定能认识自己的藏 品,都想从杂志上学习点知识,对藏品有更进一步认识了解。

  这些人不一定有高深理论知识,长篇大论发表评论是少数,简单的鉴评几句还可能。增设这一栏目,是给有中低知识人 说话机会。这个栏目可叫“亮宝评比台” ,不管何人有宝,每次只亮一件宝物,只要自己认为是真品,本人就发表鉴评,同彩照同时刊登,人人都有鉴评的权力,谁要有同样藏品,可以再发表出去,让大家同时鉴赏、解析、辨别真伪,这样 也让读者、作者、藏者成为一体了,藏界队伍就会巩固发展。

  同时还能揭开部分藏品的真伪,有句俗言,不怕不识货,就 怕货比货。不要把 (收藏界 当成少数人的广告部或当代画家宣传 工具。只有让人人参与,杂志才能持久。河北 祝建邦读专家“点评” ,谈“几可乱真”2007 年 11 月,看到某杂志第 11 期的广告页面刊登的某 公司一则广告,宣传他们有一支颇具权威的古陶瓷专家和技 术大师,专生产元、明、清古瓷,产品“不失神貌” ,“几可 乱真”,我颇感不解。最近又读到收藏界 2008 年第 1 期 杨静荣等著名专家对当代 “官窑时代” 的点评,我十分仰赞。

  我认为,我们当代的艺术成果有理由模仿古代,超过古代,但对标准的、地道的“几可乱真”我不能苟同。我是个一辈子从事法律业务的检察干部,在从领导岗位 退休后仍在办案,而且自身也爱好古玩。不久前,我曾为别 人卖假、购假而形成的刑事案子上法庭处理犯罪案。当今的 仿古瓷“几可乱真” ,而又由一些居心叵测者进购去不费劲 地做旧之后行骗,使得大喊“练眼力”也无济于事的不少人 成为受害者,换而言之,“几可乱真”的生产者无异于人们 一直反对的唯利是图者,为仿古充真的诈骗犯充当了帮手。我认为,国家立法应当出面“维持秩序” ,出台仿古瓷 生产规范 ( 如规定仿品加标识 ),化解矛盾冲突。这也是为和 谐社会谱写篇章。我一孔之见若不妥,供广泛研酌。湖北 庄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