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小学语文 > 活着读后感100字 《活着—读后感》1900字

活着读后感100字 《活着—读后感》1900字

时间:2019-11-06 09:56:4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活着—读后感》1900字

《活着》读后感

姓名:XXX      学号:3XXXX   班别:12xx

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书中的‘我’到民间收集歌谣时,遇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了自己人生的曲折之路:老人福贵原是地主家的少爷,但因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业,接着父亲在心力交瘁中去世。正是贫困之时,福贵去为生病的母亲进城求医,不料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等到回家,才知道母亲不在世了,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养大一对儿女,女儿却在一次生病中变聋哑了。然而悲剧仍连连上演,儿子有庆在为县长夫人献血中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在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去,家珍也在几个月后离世。凤霞的丈夫是二喜,是个搬运工,因为吊车出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福贵只好把外孙苦根领回农村,不想苦根吃黄豆时被噎死了。如今,只剩下福贵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相伴过日子。

我在看这小说时,每想到这福贵的最后结局,时常哀叹不已。遭受了家道中落,父母离世,儿女意外死去等接连的打击,最后孤身一人活着,这真是人所能忍受的吗?但是,老人福贵在回忆的过程中却没有对命运的埋怨,对世道的不满,仿佛他所经历的一切只是一场梦。他叫那头老牛福贵,自己也是福贵。老人在犁田时对老牛说:“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似乎所有已经离去的家人仍在自己的身边,毕竟那些都是自己家人的名字啊。老人福贵其实讲的不是自己的故事,而是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所以‘我’喜欢听,他自然高兴,毕竟这是介绍他的家人给‘我’认识,虽然‘我’可能意识不到。

《活着》以老人福贵充满绝望的人生历程,阐述了生命活着的各种心酸和无奈,是对生命的普遍关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有对人类进步的某种普遍牺牲的警惕和关注。

有人说“这部作品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

这个说法的道理是行不通的,在作品中,老人福贵生命里的不幸异常惨烈,但老人依然在这不幸的命运中存活下来,在常人看来,他早该自杀好几次了。在老人福贵第一次产生自尽的念头时,是赌输了家产的时候,但“我想着那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就对自己说:‘算啦,别死啦。’”,到底这不幸不会随自己的死而消失,还是会连累家人。于是,福贵没选择自杀。可见,福贵这个人在活着时是有很多牵挂的,虽然知道以后的日子难熬,但却不能了无牵挂而去。在他被抓壮丁时,他惦记着回家;父母亲去世,他还有妻子和儿女要照顾;儿女意外身亡,他还要照顾妻子;妻子不在了,他还挂念着外孙…等到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时,其实已经习惯了苦难,毕竟过去多少不幸都经历了,连自杀的绝望感都没了啊。

但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过去,全家人的命运已经和自己连成一体,因为自己活着而存于世间,而不是毫无思想,麻木冷淡。

另外,有人说“《活着》是人世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令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

作品中有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这个倒没错,平凡而充满坎坷的命运,在寻求进步和安定的时代是很普遍的,汹涌的潮流中,许多人是难以的把握自己的命运的,这是人类进步的牺牲。这是人类需要认识和反省的。这段话后半段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就如“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于整个物质世界而言,人是其中的一种存在。但要说人类所追寻的是虚妄,这是极端的,那只能说人的野心太大了;要说当人类再也不能维持作为万物之灵的高贵形象而显的无意义,那只能说我们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本身的脆弱,否则人只会陷于从没有意义的地方寻找意义的尴尬境地。正如老人福贵不会问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他并不茫然无措,在他向‘我’叙述他的经历时,就可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虽然这一切都很痛苦,但老人绝不会无缘无故放弃,因为他找到了新的意义——带着一家人平凡的过去活着。

作者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种结论对许多人来说是残酷的,但事实却是如此,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所有一切在我看来,为活着本身而活并没有否定周围一切的意义,相似的存在使孤零零的人互相都根于活着这个基础。 联结起来,而这些又会是使我们得到新的意义。即使这一切在无常的命运看来,我们所拥有的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但因为活着,我们就能继续去创造新的意义。对于一个历遍无数艰难绝望活下来的人,更知道活着难,而死亡易。福贵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已经无所畏惧了。  如此看来,我明白,和许多人一样,我走上了一条只能活着直到生命终结的道路。这也许也是老人福贵所坚守的。

作文二:《活着,读后感》900字

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徐豪

当初读《活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买下它,因为书的内容不多且比较薄,所以我就印了一份来看,并为它做了个封面,封面上——福贵老人牵着他的老牛,头顶上的灰色天空和凄凉的田野,他们颤巍巍的背影,向着远方消逝。合上最后一页就好像度过了一生,福贵充满凄凉又悲情的一生,时光就这样在我翻页之间悄悄溜走,可谁也拉不回死亡的手,只能坦然面对着命运的捉弄,还是活着真好。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关于生死观,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甚至是关于未来的种种思考。

回想起主人公在民国时期的富贵生活,要钱有钱,要势有势,可是因为嗜赌成性,输尽了家财,气死了父亲,而后又被抓去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险些丢了性命。可他知道活着才能见到自己的妻儿,才能安稳稳过日子。他还是活了下来,可是真正的悲剧才刚开始:家珍患软骨病干不了活,儿子有庆抽血过多死去,凤霞因难产大出血离世,还有孙子苦根被豆子撑死。每每读到这些情节是热泪总会盈眶,都是身边最最亲爱的人,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消失在这个世界,作者带给我们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或许我们现在好好活着,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回忆是一笔享不尽的财富,胜过生前的所有物质和财产。当你老了,你什么也带不走,你只有在这世界上留下的记忆,会一直存在你深深的脑海里。到那时坐在摇椅上,和身旁那个相伴一生的人执手相看,去分享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福贵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变革,各种变动他仍不会就那样一死了之,支撑他活下去的原因也很多,从他

整个生命的角度看,这也是他对生前的一种忏悔,活着也就成为了一种悔过。然而换个角度来说,从他个人的态度来说,他就是一个对生命抱着美好的期望,对生活也从不抱怨,可见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

显然这是一部悲剧,鲁迅曾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情毁在你的面前。就这个意义而言,但是对于读者而言主人公仍坚强的活下去并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也不失为一种戏剧性的结尾,这让漂泊一生的身躯找到了依靠,不至于感到一种空虚,牛就好像是福贵他自己,在结尾处“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褪去”一切随风而起的尘埃都归于土地,海子也说过“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雨水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珍惜才能算是拥有。

作文三:《活着-读后感》1300字

《活着》读后感

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在读完之后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并让我深刻的思索“活着”的意义。余华先生赋予了这部作品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

《活着》通过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了一生的经历,凄惨的不可思议。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悲惨的人生遭遇: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活着》这部作品浓缩了一个历史阶段,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体现了“活着”的艰辛。

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作品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作品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但作品中历尽艰辛的主人公从头到尾都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口吻进行冷静的讲述,仿佛在描述一个荒诞的故事,而这又切切实实的发生在他的身上。凄惨的经历与超脱的心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主人公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但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

读完整部作品,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作品的题目——“活着”二字时,不禁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活着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先生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作品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对于工作了数年的我,人生阅历虽浅,但亦有所感受,在读毕《活着》后,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体会,活着的意义是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而一旦

认识到活着本身的意义时,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可延续。延伸到工作上,感悟如下:

1、活着,不要在工作上为自已找什么借口,工作是活着的一种责任。

2、作品中主人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因自己的错误而造成的痛苦是因为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后来他也因此有过深切的悔恨和反省,以及对自己的无法原谅,但这个事件也很快的戏剧性的演变为塞翁失马的幸运与欣慰。

主人公的一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在生活工作中当欲望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时,严于自律的重要性,不断反省反思的必要性,同时,对于工作上的不如意、不称心我们不必时时挂在心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作文四:《活着--读后感》1100字

《活着》读后感

翻开余华的《活着》,似乎被一股魔力吸引般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在合上书的一刹那,眼泪安静得滑落。是悲伤吗,不,似乎比悲伤更为沉重,是欣喜吗,不,似乎比欣喜更为强烈。

主人公福贵嗜赌成性,原先的地主少爷变成了一贫如洗的贫农。父亲在叹息中离开了人世,母亲相继在贫困中撒手人寰。福贵在悲痛中,却又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做了壮丁。终于在战场上保住性命的福贵回到了家中,还未感受到家人团聚的欣喜,却得知女儿凤霞因高烧而成了哑巴。在福贵和妻子家珍的辛苦劳作下,日子刚有些起色,儿子有庆为了救校长,献血过多而死。悲剧在这个时候才刚刚拉开帷幕,福贵的女儿产后大出血辞世,妻子病重永远离开了他,而紧接着,女婿二喜在搬运时被石板压死。正当外甥苦根慢慢长大,成为福贵最后的精神支柱时,苦根吃豆子撑死了。

整本书由一幕又一幕的悲剧组成,每看几页,都有眼泪湿润眼眶的感觉,直至最后,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福贵对耕着田的老牛说,“今天友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看着福贵把自己亲人的名字一一报给老牛听,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余华这本书的书名是《活着》,但主人公福贵身边的亲人却一一离他而去,永远得离开了人世。承受一次又一次亲人的离开,面对命

运一次又一次带来的沉重打击,福贵早已欲哭无泪。他没有堕落,没有怨恨,依旧带着乐观的态度生活。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是的,命运给予了我们很多,快乐和悲伤,幸福和不幸,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挫折。这些都是命运赋予我们的,是赐给我们人生的礼物。

25岁的我,不够成熟,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小波浪,就会打退堂鼓,会抑郁,会承受不了。当我在退缩的时候,恰恰就忘记了,这些是命运给予我的恩赐,是生命赋予我的责任,我应该像福贵一样去勇敢面对,去接受,去经历,去磨练自己的心志,去强大自己的精神。

在这个暑假,刘轶群借给我《活着》这本书,我很感动,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很幸福,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我要像福贵一样,坦然面对,淡定生活,体验生命赐予我的一切,感受幸福,去勇敢得活着,好好得活着。                      马佳音 2012年8月23日

作文五:《7、活着读后感》700字

《活着》读后感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作文六:《活着读后感》1200字

《活着》读后感

还记得第一次读《活着》是在高三那年。阴沉沉的午后,兀自悲痛在考试失利中。那时的我特别喜欢无病呻吟的感伤文字,特别非主流。“我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也不需要别人知道”,“常会想怎样才是最美的事,我想是死而后生”„„想着那些“忧伤”的话语,我觉得自己更忧伤了。唉,人活着为了什么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至今任然记得这句话给我的震撼,人活着就要好好的活着,不为别的。

《活着》主人公名叫福贵,可是他的一生却与“福贵”相去甚远,命途多舛,亲人相继离世,晚年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福贵年轻时候家境还不错,可是那时的他,活脱脱一个浪荡子,吃喝嫖赌,整日游手好闲干出不少荒唐事,最后一夕之间将家底输个干净。他茫然无措,后悔不已,自觉无颜去见父母妻儿。不久他的父亲也去世了。这算是福贵人生中的又一重大打击了。而后的福贵洗心革面,一辈子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但是命运却像一个刽子手,将他一次次打倒。贫困与劳累使得母亲身染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经历了九死一生后,好不容易再次回到故乡,却发现母亲早已病逝而他的女儿凤霞也变成了聋哑人。此后苦难接踵而至,妻子,孩子,女婿,外孙因为种种原因相继去世,晚年的福贵只有一头老牛相伴。如果说前半生的苦难是因为他的荒唐,那么后半生的不幸就是因为命运的玩弄了。

福贵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是他的坚强乐观。面对苦难他没有去抱怨,也没有去责怪。他平静的接受这一切,纵使生活将他一次次打倒,他依旧感恩生命感恩生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的这首诗可以说是福贵的写照。是的,上天赐予我们生命,是要我们好好地活着,即使前途荆棘丛生,活着依然高尚。人这一生至多不过匆匆百年,与其抱怨,不如乐观的活着,平淡是福,活着是福,人应惜福。那么当我们老了的那一天,也可以坦然回忆此生了。 我想《活着》之所以能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除却它带给人的精神洗礼之外,还有它的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朴素的感情。“要埋有庆了,我又舍不得。我坐在爹娘的坟前,把儿子抱着不肯松手,我让他的脸贴在我的脖子上,有庆的脸像是冻坏了,冷冷地压在我的脖子上。”余华先生只是这样样淡淡的写着,没有埋怨,也没有歇斯底里,却让我们对福贵的痛苦感同身受。有庆是个好孩子,可是就这样死了。是春生间接害死了他,福贵说“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换给我吧。”文化大革命中春生受到了残酷的迫害,福贵和家珍任然鼓励他好好活着。对春生,福贵和家珍不是没有怨的,只是他们没有去分个对与错,而是选择了宽恕和原谅,我想这便是人性的高贵之处了。

一本好书总是能带给我们带来启迪与思考,涤荡人的灵魂,《活着》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阅历愈深,越能够理解它的意义。“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作文七:《活着读后感》2900字

【第四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一种勇气——读余华小说《活着》有感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也许拨开书页,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

然而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这个灵魂时常躲闪,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浅难以以厚薄而论,因为它们载负的无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时常想着一本书的力量,纯粹的文字却冲击人的视听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灵,撞击思想,潜入意识。

《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了《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阵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文-革„„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终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悲剧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书里作者与读者一样是一个聆听者,他没有评论,甚至没有一声短短的叹息,他只是呈现着,但他想说的都悠悠地说了。

回味的时候,我常常惊讶,这仿佛是看见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

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赖,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著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第五篇】:活着读后感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华的《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喜欢与年迈的老者交谈,因为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为,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不过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转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

打着岁月的皱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选择做回那个积极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真幸运。

作文八:《《活着》读后感》1500字

苦难中的坚强

——《活着》读后感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有人曾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的《活着》用平静而缓和的语气叙述了主人公“福贵”悲剧色彩的一生。福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由于好赌而输光了整个家产,由于好吃懒做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富的时候除了具有一切富人所应有恶习外,他还要加倍;而穷的时候,甚至比所有那个时候的穷人还要穷,还要卑贱。然而,并没有因为他变成了一个穷人,命运就停止了对他的掠夺,而且这种掠夺是用最残忍的手段:死亡——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他被抓去当兵后回来,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生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难,唯一的心愿就是与福贵从今以后再不分开;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居然因吃豆子而撑死了!面对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最好的朋友一个一个相继的死去,每一次失去,我不知道富贵是何心情,但都让我这个旁观者悲痛欲绝,不知所措。书中人物各种不同的死因更是让我倍感死亡的恐怖。尤其看到他的儿子有庆为了怕弄坏鞋子而提着鞋子光着脚走在雪地里的时候,眼泪真的忍不住夺眶而出。我甚至有些责怪作者太过残忍和无情,不给这样一个卑贱的人留下一丁点什么。可是,书中的所有人,面对命运,他们没有任何抱怨,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懂抱怨,所有的一切,除了承受,还是承受。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鸡大了就变成鹅,鹅大了就变成羊,羊大了就变成牛,牛大了日子就好了。徐福贵式的朴实生活态度在温暖着我,其实,只要活着,生活的希望就永远在;只要认真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对你慷慨热情;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生活,生活就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活着》这部作品,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不是说生活的无聊、无趣,而是指它不是异想天开的一步登天,这种平淡它需要我们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求的理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和羡慕之种种其实就在身边。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相信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因为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

这本书,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的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

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我们感激,我们活着!

我更愿把《活着》看成一部另类的励志书,“蚁族”也好,“蜗居”也罢,不用为生活的不公而忿忿不平,其实苦难也是我们活着的另一种意义,它昭示着你的存在,激发着你的勇气,心中目标的实现,需要的是你的耐力和毅力。

作文九:《《活着》读后感》1000字

《活着》读后感

看完了余华写的《活着》,看到了主人公的悲惨遭遇,看到了人在面对现实面前要学会忍耐。

从一个富贵的二流子到孤苦的一个人,生活的打击接踵而至,战友所受的迫害,战场中的绝望,周围的亲人一个个的离去,没有期望,没有信念,没有理想,但是他仍然坚强的活着,为了责任,为了死去的亲人,为了活在这世上的勇气,最后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那头和他起相同名字的那头牛——福贵。

在悲剧的人身中,他同时学会了珍惜,家珍为他做的鞋子,在饥寒交迫时的一袋米,有庆的慢慢懂事,凤喜的婚姻,还有他的外孙,每一次的喜悦都让他感动的流泪。生命是可贵的,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学会了珍惜,但这种感受只有在两中情况下才会发生,一是失而复得,当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就像他一样,过去的富有,有妻子,却吃喝嫖赌,当失去了,才感受到妻子的好,有米的香。二是悲剧的不行,任何一点点小的幸福都会让你感受到弥足珍贵。

珍惜不是说珍惜就能珍惜的,这是人类最初的情感,不可能被理性所驾驭,假如没有发生那些事,即使别人再怎么说,福贵仍然是个二流子,因为他感受不到,所以,有些事必须感受了以后才会懂得,就像人生路一样,经历过了才会知道。

现在每天晚上都会出来散散步,逛逛西湖,每天2个小时的路程,一个来回,看了一天书累了,头也痛,出来走走,也回想下今天看的东西,偶尔也会思考下我的过去。日子过得挺充实,但却提不起劲,可能是少了份期盼吧。今天坐在平湖秋月的亭子里,忽然注意到了一副对联,想想每天逛这条路至少也要对这里的环境有所认识吧。对联是这样写的:“四时月好最宜秋,万顷湖平长似镜”里面可以找到平湖秋月四个字。

走到了孤山公园,看到了一尊大雕像,是明末清初名将陈英士,对他不熟悉,但是看到他骑在马上那威武的样子,至少可以勾勒出他当年的英姿,最后被袁世凯杀害时留下一联“扶颠持危,事业争光日月;成仁取义,俯仰无愧天人。”走到秋瑾墓碑前,看到赫然的一尊白雕像,却只看到孙文的题词,巾帼英雄,无他。周围的树木已遮挡住了基石,道路也被树木包围,只剩下窄窄的一条路,想当年他宁死不屈的精神,和现在只成为了西湖增添人文景色的一个陪衬,可叹可叹。

无论是谁,都会死,就像看史记时的心态,再怎么牛B的人,现在看看不就一张纸嘛,翻了3张好了,你的一生就没了,还得是特别厉害的人,项羽,曹操这类的,其他的或许只有一句话,甚至被时间埋没。人都得面对死亡,但是既然活着就得好好的过,以自己的方式活着为心态,以活着是一种责任为准则,勇敢的跨出心灵的种种障碍!

作文十:《活着读后感》2000字

活着

——读《活着》有感

一直听老师同学们推荐《活着》这本书,都说写的很好,故事情节虽平淡却富有内涵,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于是上个暑假我买了这本书,想说有时间就看看,但是却总因为各种事情的耽搁加上自己的懒惰而放下了这件事情,直到这个寒假我才终于看完了这本好评如潮的书。

看完《活着》,我一直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活着,我们活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或许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活着也有着不同的意义:艺术家为艺术而活;老师为教育而活;科学家为科研事业而活;农民为土地而活。而《活着》这本小说朴实且平静地叙述了死亡这件事情,包括了人以及动物的死亡。活着,是人最朴实,最基本的生存愿望与要求,它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与宝贵,人类所有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精神层面的需求都是建立在“活着”这一基本条件上。余华先生所描述的主人公——福贵,就是生命之藤结的果,可惜是一颗苦果,他一生命运坎坷却从未放弃活着的希望,也许就是《活着》的意义,也是活着的意义。

余华先生曾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而其书中的福贵就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富家子弟,有着“福贵”向量的名号,却因其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其老父亲因此成为了第一个离开福贵的亲人。沦落为农民的福贵也洗心革面,决定踏踏实实做人,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福贵的改过自新而优待他,他的悲剧才刚刚开始。穷困中的福贵因母亲生病去求医却在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此前他刚和离家的妻子和新生的小儿子团圆。他一被抓就是两年,家人对他音信全无,战场上死人堆里幸存的福贵终于回到了家,团聚的喜悦不言而喻,妻子家珍也含辛茹苦地养大了一双儿女,但母亲的离世,女儿凤霞也不幸成了哑巴又让福贵心痛不已。但带着“能活着就好”的信念的乐观的福贵仍带着妻儿们开始新时代的生活,日子穷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一家人也过得异常满足。然而不幸纷至沓来——儿子有庆因不负责地护士过度抽血而死。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片头二喜喜结良缘,却在产下一男婴后而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自始至终陪伴福贵的妻子家珍也患了软骨病,在女儿凤霞死后的三个月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悲剧仍未结束,女婿二喜是搬运工,搬运过程中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只能跟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日子十分艰苦,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心疼外孙的福贵便煮豆子给苦根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所有的亲人接连离开了福贵,只剩福贵还活着,一头老水牛陪着他活着。

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生离死别,却依然坚强的活着。他用他那颗单纯的只想好好活着的心,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一次次从苦难中走出来并坚强着,及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旧努力的活着,为自己而活,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生命而活着。或许像福贵这样仅仅是努力地为活着而活着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吧。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先生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领悟到的,刚开始看到前言中的这句话时,我并不是很赞同。想说人怎么可能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如果只是单纯的不想死而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毫无意义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的,没有为了某个人或者某样事去追求,去努力活得更好,活得精彩,那这个人的人生是枯燥的,是无意义的。可是看完《活着》,我才知道原来真的有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福贵活着的目标就是活着,他所努力认真追求的就是活着,对于他来说,活着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亲人在的时候,他活着,是为了给需要他的家人和自己希望,在所有人离他而去之后,

他依然活着,为了给死去的人慰藉。因为活着就有希望,即使仅剩福贵一人,他也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好好地活着,回忆那些活在他心里的人。 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正是这样一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家余华,促使他创作出了《活着》这样一篇伟大的文学作品,写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 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诚然,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赞同书中福贵的活法,认为他的活着只是苟延残喘,只是无意义地在世上挣扎着,认为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悲剧的他没有必要执着地活着。然而就我而言,像鲁迅先生那样终生为爱活着,为母亲活着,为妻儿活着,甚至是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劳苦大众活着,这样的他令人钦佩,同时也令人叹息,这样一生为他人而活,虽伟大却万分艰辛。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像《活着》中的福贵那样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经历了一切灾难之后的福贵,活着的意志,识福贵身上唯一不能剥夺走的东西。也许纯粹地活着的信念就是《活着》所传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