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英语试题 > [《苏轼的故事》6100字]关于苏轼的故事100字

[《苏轼的故事》6100字]关于苏轼的故事100字

时间:2020-01-13 09:24:5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苏轼的故事》6100字

苏轼的故事(一):

苏轼的故事: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爱国名言大全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故事(二):

苏家诗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

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好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苏轼的故事(三):

苏轼的故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能够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因此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期望能得到你的帮忙。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期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透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就应。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

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适宜的地方必须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苏轼的故事(四):

添字作诗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齐评文论诗。苏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改用舞和隐两字,改成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他俩的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淡雅而不俗。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

苏轼的故事(五):

苏轼的故事:苏东坡与枳椇子的故事

古往今来,英雄豪士多善饮酒,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政治上屡经坎坷,却能始终不改其乐,除了修养与文学造诣以外,据说也得益于薄薄酒。

苏东坡的薄薄酒就是微醺,即有必须的酒意,但决不是烂醉如泥,故有陶然之乐,而无昏狂之弊。这样饮酒是能够收到行气血、舒经脉效果的。

苏东坡饮酒虽然很少沉醉,但他却掌握了极好的醒酒药,准备随时帮忙朋友。《苏东坡集》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明他醒酒药的来历:

苏东坡的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医生都说是消渴(糖尿病),多年不能治愈,自认为没有期望了。苏东坡说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替他治疗,张肱认为揭患的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本热,因此欢喜饮水,饮水多,症状似消渴而不是消渴。于是用醒酒药治疗,多年不愈的疾病竟就此痊愈了。从此,张肱的醒酒药,也就成了苏东坡的醒酒药。

苏东坡的醒酒药是什么呢?就是中药枳椇子。

苏轼的故事(六):

口大无比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资料务必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苏轼的故事(七):

东坡鱼

苏轼不仅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这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样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之后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方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方?!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苏轼的故事(八):

错提中峡水

苏轼被贬黄州已成定局,就要上路了。尽管政见不合,但是荆公王安石还是设宴送别。席间,王安石求苏轼帮忙办一件事,他说,由于我小时候读书下功夫,累坏了双眼,从小就得了一种眼病。前几天太医给了我一个药方,需要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瞿塘峡的水来服药。这次你去黄州赴任,来回必得出入三峡,麻烦你回到时取一坛瞿塘峡的水给我带回来。苏轼觉得这是小事一桩,爽快地答应了。

苏轼来到黄州后,那天马太守来看望他,二人在菊园凉亭营救赏花,苏轼亲眼见到菊花落英,想起错改王安石的菊花诗,心中不快。第二天,苏轼去答拜马太守,说了自己的心事,向马太守提起去年读菊花诗得罪他的老师王安石之事。马太守听罢说道:那你去给老太师赔不是呀!苏轼为难地说:我是想去,但没有去京的差事呀!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去吧?马太守笑道:我那里正好有重阳节的贺表要送京城,你就去一趟吧。并请苏轼代写贺表。东坡大喜过望,谢过后,又想起荆公要他取长江中峡巫峡水治眼病一事,心想:此事必须要办好,将功补过。

动身去京,必走三峡,苏轼心里装着提水之事上路了,心想千万可别忘了呀。此时正值秋雨潇潇季节,水势很大,船儿顺流而下,景象万千。应对此景,苏轼想作一首《三峡赋》,饮酒构思,构想不成,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打水之事成了泡影。他一觉醒来,船到下峡西陵峡了,立刻想起了提水的事儿,就要回到巫峡取水,但是船工们认为这么大的水逆流而上是不可能的。船停了下来,苏轼想从那里打水行不行呢?就到岸上问老百姓,他们回答三峡的水是一样的,那里的都好喝。回来后苏轼就吩咐船工打了一坛子水带回京城。

回到京城,苏轼先来到相府面见王安石,准备先道菊花诗的歉,再说提水的事。道歉自是顺利,但是这水又出了麻烦。苏轼将水罐拿了出来,王安石见有水了很是高兴,就烧开沏茶,刚喝了一口就感觉不对劲。就问苏轼是那里的水,苏轼说是巫峡的,王安石就让他到书架上找到《水经注》这本书,并告诉他翻看某某页。苏轼依照王安石的话去查找,看到了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味不浓不淡之说。

从此事可见王安石之读书破万卷之势,数万的典籍对于他历历在目,天下奇才呀。而苏轼呢?正中了孔老夫子的训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苏轼的故事(九):

错改菊花诗

常言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作为大学士、才高八斗的苏轼偏偏与学富五车的王安石狭路相逢,能够说二人之间是有缘无分,一齐共事,同在朝廷,但政见不一,王安石主张革新变法,要快变,以摧枯拉朽之势创造一个新世界,而苏轼觉得时局需稳,改革要慢慢地来,二人引起了朝廷的政治分野。不巧的是,恰在这时苏轼错改了王安石的菊花诗。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残谢后不会凋落花瓣,因此才会有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于是他按照原韵,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写完等了一会儿,见王安石还没回来就走了。王安石回到那里,看了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的观察不够全面。再加上二人政见不和,王安石占了上风,苏轼败北,皇上决定左迁苏轼,往哪里贬呢?王安石推荐贬到黄州。苏东坡到了黄州后,一个秋雨飘零的日子,风雨交加之时,苏东坡与友人在菊园凉亭里饮酒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情景。这时才知道自己当初批错了王安石,觉得自己见识不广。从此,心里一向愧疚于王安石。

苏轼的故事(十):

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爱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这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这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苏轼的故事(十一):

牛粪与佛。

苏轼为官杭州时,与金山寺的著名高僧佛印成了好友。苏轼信奉佛学,经常和佛印一块儿禅悟佛道。有一天,苏轼与佛印在一齐打坐,苏轼很有闲情逸致,巴不得佛印夸自己两句,就问:你看看我坐在那里打坐像什么?佛印一动不动地静思片刻,静静地说:我看你像尊佛。说罢继续一门心思地打坐。苏轼得到了夸奖,心里一高兴便哈哈大笑起来,之后心眼子一转,问了佛印一句:那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佛印的心思不在这些逗壳子的话上,只想着禅佛,不在意地问:像什么?活像一摊牛粪。苏轼高兴得忘乎因此,佛印不动声色,仍旧一心一意地禅佛。苏轼回到家里,一五一十地把这件事讲给苏小妹听,炫耀自己的聪明,嘲笑佛印的蠢笨。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轼的故事(十二):

无肉与无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苏轼在黄州东坡种菜时写下的对联,是写给苏小妹的。

东坡上风光旖旎,遍布奇花异草,苏轼自是情绪开朗,也变得更加浪漫。高兴之中,苏轼在房前种了一大片竹子,看着自己的竹子雨后春笋,节节生长,自是怡然自得。但是生性刁蛮的苏小妹见状却闷闷不乐,埋怨哥哥浪费地亩,只知道玩乐,不懂生活之艰辛。在他看来,就应多种一些值钱的草药蔬菜,卖了钱,把生活过好,多买些鱼肉吃。于是苏轼就给妹妹写了这副对联规劝妹妹。在苏轼眼里,人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得活得艺术一些,作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从不一样方面解读了人生,要勇敢顽强,一片芳心,活出气节,清心寡欲尤其竹子的气节令苏轼景仰。苏轼嗜好画竹,他对竹子的一枝一叶都有深深的感悟,都能够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

苏轼的故事(十三):

东坡来历

苏轼也叫苏东坡。东坡一名是怎样来的呢?宋徽宗年间,因苏轼写了超多诬陷嘲讽朝廷的诗,于是就有了喧嚣一时的乌台诗案,宣判结果是苏轼被判入狱,后又被释放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活困窘,但是他有一个好上司闾丘孝。闾丘孝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又景仰苏轼的为人和才华,就高看苏轼一眼,把他视为知己朋友。黄州城外有一片地,草木丰茂,遍布奇花异草,山下不远处就是滚滚的长江水,这个地方被称为东坡。闾丘孝同情苏轼的生活境况,就通融官府让苏轼到东坡种菜,补充生活。苏轼欣然往之,在山上开垦荒地,种花种菜,消遣情绪,锻炼体魄,陶陶然,并在那里盖一草屋,在门匾上书有东坡雪堂。在苏轼看来,这是他人生的理想驿站,于是之后就自号东坡居士,习惯之,人们就称他苏东坡。

东坡还有一种说法,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关。苏轼和白居易虽然相距265年,但苏轼从小就喜爱白居易的作品。苏轼宦海沉浮、三起三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觉得自己和白居易命运相似,同病相怜的景况大致和白居易相似,因此,常把白居易作为自己的前身。当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曾赋有东坡向春暮,树木今如何?朝上东坡走,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生树的诗句。为了表示对白居易的崇敬,苏轼就取白居易诗中的东坡为号。

作文二:《苏轼的故事》2800字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

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作文三:《苏轼的故事》2900字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 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 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 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 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 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 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 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 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 “在下今日遇到 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 “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 上联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 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 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 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 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 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 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 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 “求教” 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 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 飘然而去。

苏轼羞

愧难当, 跑到门前, 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 境界为之一新, 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 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 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 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 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 “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 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 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 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 只道是出了什么事, 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 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 上篇标题 “寺态炎凉” 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 这一篇的标题 “一 盏明灯” 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 , 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 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 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 他对小妹倾慕已久,

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 谁知小妹一看, 淡如白水, 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 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 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 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 “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 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 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 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 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 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

,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 “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 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 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 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 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 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 只是微微一笑, 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无不精妙, 听了父兄的诗句, 两相比较, 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 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 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 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 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 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 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 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 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 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 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 你没猜出来吗?” 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 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作文四:《苏轼的小故事》8100字

苏轼的奇闻异事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赴宴吟诗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

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13、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

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补对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2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是‚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刘贡父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刘贡父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刘贡父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刘贡父戏弄了。又过了几天,刘贡父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刘贡父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刘贡父从早上聊到晚上,把刘贡父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刘贡父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2、与王安石的矛盾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23、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高俅的发迹史,说高俅被董将士转荐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端王的宋徽宗,最后平步青云,做了太尉。这位‚小苏学士‛,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别驾,居住在昌化军,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

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

25、苏东坡泄题之嫌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祐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

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一,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26、养生之道

苏轼不仅精通中医药学,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他通常会摸索出一些既能满足美食的养生方,又治病保健。

苏东坡常常到山野里去发掘一些药食两用山草野味。一次,他走到一片稻田附近,突然看到他平常喜爱吃的野荠(荸荠),便想解解馋,于是用衣服捧着荸荠来到附近的寺院,借用灶火煮粥。

方法是将荸荠500克,大米100克,生姜适量,煮成荠羹。荠羹可以补充维C,还有清热、利尿、平肝、和血、化痰的作用。

苏东坡还爱吃玉糁羹(山芋煮成的)。他常常下厨自己煮着吃,并且称这是健脾益气的佳品。

麦门冬饮也是苏东坡喜欢的饮品,他将麦门冬饮制成具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的家常饮料。并作诗说:‚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苏东坡在《辟谷说》写道:‚引首东望,吸初日光咽之。‛就是面向东方,吸纳灵气,以此来养生。

作文五:《苏轼的故事(二)》2500字

苏轼的故事(二)

题字助贫

苏轼在杭州作通判时,身无公务时,常到街头走走。有一天,他路过清河坊,看到一个小伙子在卖画儿。苏轼走近一看,感到一幅月梅画得不错。问道:“小伙子,这画是你画的?”小伙子点点头。

“这画是卖的?”小伙子又点点头。

苏轼虽然自己画画,画得很好,可是对于好画,仍是十分喜爱。他问明价格,摸出银钱,将画带回家中。

过了些时日,苏轼又经过清河坊,又见那小伙子面带愁容,在卖画。禁不住又走了过去问:“小伙子,你又来卖画了?”

小伙子又见到这位好心人,就将卖画的原因说了出来。原来,这小伙子叫宋文新,自幼迷恋画画,又肯刻苦用功,画得一手好画。但不幸的是,父亡母病,只好靠卖画束打点生活。每天在此挂出画后,看画的人不少,但看看下面的落款,就走开了。

苏轼听完他的话后,称赞他的画技不错,并十分同情他的遭遇,说:“你来此卖画已有多少日子?”

“一个多月。”  “卖了几幅了?” “一幅。”

这一说,使苏轼更加同情。心想,他的画已有相当功力,可惜没有名气,所以,无人问津。就说:“我来帮你一把如何?”宋文新正走投无路,连声表示感谢。

苏轼见小伙子如此认真,愈加敬爱。心想,这正应给他帮助,说:“你如以为虚伪之事不干,那么,我写真心实意之言,就不得推却。”

“好。”

“但不得反悔。”

“好。”

苏轼提起笔来,在一张画上写了“此画苏不及”五个字。

小伙子见了苏轼的题词,感到十分惶惑,连声说:“太守乃当今学士,小人不敢当,不敢当。”  苏轼说:“我题此字,自有道理,你不必担心。目前通是葬父养母要紧。”小伙子想想没法,只好签应了。

这件事发生后,一传十,十传百,不几天全杭州人都知道了,纷纷来看小伙子的画、买他的画,他的画很快都卖出去了。

宋文新葬父之后,去苏府拜访,又提起题词之事。苏轼笑笑说:“我题此五字,并非完全虚妄。”说毕,拿出他少年时画的一幅月梅和宋文新的月梅同时挂在壁上。

写不尽的苏轼

大唐的风烟已逝,连同大唐的繁华和大唐的那些曾经耀眼的星辰,大宋的帷幕拉开,时光流转,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髯。他就是苏轼。天才的苏轼、灵动的苏轼、超逸的苏轼、多情的苏轼、别致的苏轼!                    千古大家绝千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为了他的到来,巴山蜀水望穿了双眸,大宋文坛翘首了千年,是日月精华的一种成全吗?二十一岁刚过弱冠,便踏入京都,金榜提名,与其第同榜高中进士及第,让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惊叹,宋仁宗惊喜!大宋何幸,得此奇才!

难得的是苏轼是一座宝藏,时光是刀,世事如剑,在刀光剑影之中,腾挪飞跃的他练就了一身的才艺!历沧桑,逐逝水,那绝代的才华越是熠熠生辉,灼灼其华!横绝了千古难越的高度。

他绝在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但就整体的文学水平和社会影响来说,“三苏”才是独步天下的!

他绝在挣脱了唐五代以来词的侬丽香艳,开创了豪放一派,屈子之浩然,陶翁之淡远,太白之超迈,杜叟之沉郁,纳之笔端,轻蘸淡墨,巨笔一点,就点出北宋的半壁繁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绝在和欧阳修在散文上并称“欧苏”,在聆听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失意后,我们能够随着苏轼思接千古,情系一身,“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然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又有何防?“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轻裘雕鞍,纵马轻狂的过往他已经忘了,只有这明月清风的此刻才是心之向往!     他绝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又与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并称“苏黄”,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无穷理趣,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丽,是诗坛的一道绝妙的风景。

天地古今齐集笔下,日月风流情满江河,胸中沟壑,笔底波澜,前人谓之“苏海”,能够象苏轼这样能够在诗、词、文方面都堪称大家,真可谓千古一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苏轼已经遨游了仙境,其人间遗文,只是其脚下浮云吗?无言诉说着千古的风流!

而东坡的风流远不止于此,也许是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文学和艺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文学的个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成就艺术的个性,然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离不开个人的颖悟和灵慧。

他绝在斜执笔,用侧锋,笔挟伟力豪气。置“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训则于不顾,用既肥又扁的字形,吐露萧散风神。在苏轼那里,书艺与他的文学成就一样,随着生命的流走,阅历的加深,愈益闪放光辉,通向美妙的境界。他的书法丰润、雄健、朴拙、凝重、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因此被尊为书法“宋四家”之首。有“宋代第一书法家”之称,这无疑是他深厚的书法功力、高超的书法见解、强烈的个性、完美的人格,和精深博大的学养的一种外化,一种诠释,一种喷发。     他绝在以诗写画,以画蕴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之画,却是“画中有诗”!苏轼的画“取诸造物之炉捶,尽用文章之斧斤”,他没经过任何系统的绘画训练,所以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依靠厚实的书法功底,旺盛的诗意灵感,对宇宙万物的一点禅悟,寥寥数笔,一派生机,把平生心志托付与古木竹石,在北宋的画坛上,心有灵犀,孤鸿振翼,把一腔赤子的天真寄托于率性的画之逸趣中。平远中自有一份超然的深远和高远。和画竹名家文同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

他绝在不仅仅是这些,他还通音律,知稼穑,精品茗,谙歧黄之术,于天文、河治乃至烹调、酿造无不通晓。

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达到苏轼的高度就足以让人仰视了,然而苏轼却“诗、词、文、书、画”五绝天下,也许这些才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支点,使得他能够摆脱俗世之中那个“小我”,靠近那个超越了一己兴衰荣败的达观超脱的“大我”,做飘渺的孤鸿横渡人世的悲欢,做飘然的智者笑对蜗角虚名,做世外的高人斜睨人生沉浮,做红尘的过客留下千古风流。

作文六:《关于苏轼的故事》13800字

小编寄语:苏轼是我国著名的词人,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和文章,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关于苏轼的故事,一直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为让大家更多了解苏轼。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苏轼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苏轼的故事

材料的整理 2010年4月20日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古代名人,这份材料是精心整理的,每个故事的小标题都是自己添加的,目的是在保持苏轼一生材料连贯性的基础上又可独立阅读,你自己也可以加上富有创意的小标题。你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积累自己欣赏的,写自己深受触动的,也可以把文化精髓传递给你身边的人,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你的孩子听……

有些地方读不懂很正常,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材料。希望这份材料可以保存到你的书橱,更希望苏轼的人格文采可以根植在你的心灵……

一、眉州少年出才俊

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

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就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少了他车子就不完整了。他给长子取名 “轼”,是希望他收敛锋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禄,天下扬名;而“辙”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的头上,意思也是要儿子不慕名利,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苏轼说“三白'乃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耳!”还说他为官后,也爱吃“三白”。苏东坡的家境并不差,可他从小养成俭朴的美德。这对苏轼今后能正确、乐观而勇敢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3专心勤奋

少年苏轼是聪颖的更是勤奋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为了读书,他几乎断绝了社交活动和一切娱乐活动,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4爱好广泛

苏轼爱大自然,种松树万棵,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种树也有独到的方法,世称“东坡种松法”。书法家,收藏家,无论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会成为一面旗帜。兄弟两个很用功但并不死读书。每到春暖花开总要去踏青,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大自然。许多年之后成为兄弟两个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苏轼曾经写到: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坛星宿震京师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苏”。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远。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苏轼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远大。欧阳修不无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意欲大展宏图。

二、初入仕途,天妒奇才。

6手足分离

因为苏洵奉旨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在京城侍奉父亲,东坡则奉命到凤翔赴任,兄弟俩不得不就此分别。 东坡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所以特别难舍难分。苏辙一直把兄长送到郑州后,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别。 告别弟弟后,东坡独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无限的伤感,仿佛沿路的杨柳也和自己一样,在充满离愁别恨的绪风中,长条摇摇,“心絮”飘飘。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了渑(音免)池(今河南渑池县)的一座古庙。 几年前,东坡和子由赴京赶考时曾路过这座古庙,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兄弟二人还曾在庙墙上题下两首诗。可是,现在旧地重游,古庙已经颓败不堪,庙中的老僧也已经死了,过去题诗的墙早已坍塌,而故地重游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了。 世事沧桑是如此的无情,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7母亲去世

经历海选、考试的苏轼,一一都闯关成功的时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赶上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守孝期满,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爽,一路玩来,一路诗,发思古之幽情,《昭君村》《隆中》《屈原塔》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8 妻子早逝

到京师后,任命为凤翔判官,为官三载,时年二十六岁。任职凤翔是苏轼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也让他产生“从宦无边漫去乡”的感叹。苏轼在凤翔任满回朝。这时,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仅二十七岁。东坡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妻子的早逝令他伤心欲绝,一生都无法割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在十年后,东坡又一次与妻子梦中相会,醒来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江城子》。(见后面)

三、反对变法,外放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一)杭州

9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守丧(父亲去世)期满,第三次来到汴京。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旧两党的政治倾轧。 苏东坡反对新政,新党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他罗列罪名,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没有问他的罪,但是东坡已经觉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城”危机感。 东坡深知自身难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书要求离京外放,去做地方官。朝廷正不知如何处置这个碍手碍脚的大才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苏东坡离开政治斗争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是东南繁华之地,而且又远离政治中心,东坡在这里过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生活。

10 心境恬淡出佳作

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黑云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

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暴雨》)

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用西施比喻西湖,这是东坡的创举,后来西湖也因这首诗得名西子湖。

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

11深入民间 热爱生活

在杭州的生活,总体来说是非常舒适安逸的,但是东坡并非是一个只图个人享乐的人,他经常深入民间,考察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时还和农民一起参加田间劳动。他还发明了一种叫“秧马”的新式插秧机,并为推广这种农具写过一首著名的《秧马歌》。据说,这个时期,他还发明了“东坡肉”、“西湖鲤鱼”等美味佳肴。

(二)密州(今山东)

12灭蝗救灾 关注民生

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年),苏东坡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第二年春天,密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受灾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有些人甚至把婴儿抛弃在道旁。

面对如此惨烈的灾情,苏东坡一面积极组织灭蝗救灾,一面上书朝廷要求免去密州百姓的赋税。发现弃婴现象后,他又千方百计从府库中调拨粮食,救助这些弃婴,总共救活了几千人。在东坡的领导下,密州百姓终于战胜了蝗灾,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13开阔的心胸 美好的祝愿

在密州期间,东坡继续保持着强烈的创作激情。北方的高山大川和粗犷质朴的民风,开阔了他的心胸。在这个时期,东坡的词有了重大发展,初步形成豪放派词风,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作。东坡也对此颇感得意,他用一种近乎天真的口吻对朋友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怀念十年前去世的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人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谁?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这一年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东坡想起了分别七年,现在近在济南却不能前来团聚的弟弟苏辙,不禁心潮起伏,写了至今仍被人广为传唱的《水调歌头》(略)

(三)徐州

14亲临抗洪一线 百姓跪拜马前

熙宁十年(公元一○七七年),苏东坡出任徐州知州,这次他遇到了做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到任不足三个月,澶州的黄河大堤绝口,滚滚浊浪如山呼海啸般直扑徐州而来,徐州城下水涨了将近三丈,并且迅速渗入城中。 在此危急关头,东坡临危不乱,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并亲临抗洪第一线,在城上搭起帐篷指挥抗洪,表示誓与徐州城共存亡。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才战胜洪水,保全了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

此事令徐州百姓对东坡感激不尽,东坡离任的时候,全城百姓蜂拥而出,跪拜在东坡的马前,与东坡洒泪而别,这个场面令东坡终身感动不已。

(四)湖州

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苏东坡徐州任满,转为湖州知州。然而,上任不到三个月,一场噩梦就降临了。

四、乌台诗案,身陷囹圄

15写民生疾苦、揭新法流弊 招致“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刚刚上任不久的苏东坡正在湖州衙门办公,忽然闯进一伙凶神恶煞般的捕快,东坡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按倒在地,五花大绑起来。 原来从六月份以来,权监察御史何正臣等人先后四次上书弹劾苏东坡,说他做地方官期间写的诗文中,有“愚弄朝廷”、“指斥皇帝”的文字,要求严加惩办。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御史台又名乌台)审理此案,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一幕。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乌台诗案”纯粹是无中生有的文字狱。但是,东坡的诗文中的确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新法流弊的内容,这就给他的政敌留下了把柄。尽管他并无藐视朝廷之意,却有口难辩。

16 押送之前 幽默打趣

在押送东坡进京之前,官差特许他回家跟家人告别。到家时,全家人正在大哭,生性豁达的东坡为了安慰家人,讲了个幽默故事来调节悲伤的气氛:

他说,宋真宗曾经征召大隐士杨朴出来做官,杨朴被迫到朝中觐见真宗,真宗让杨朴作诗,杨朴根本不想做官,为掩饰才华就说不会作诗,真宗问道:“你离开家时朋友们没赠你几首诗吗?”杨朴回答说:“只有我老婆赠了一首。”真宗就让他念来听听,杨朴念道:

更休落魄贪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首幽默打趣的诗八成是他临时编的,却令全家人不由破涕为笑。

17一百三十天的审讯后积习难改

东坡被捕的消息在当地引起巨大震动,据当地县志记载,湖州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个个为之伤心落泪。苏东坡这些年做地方官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在民间声誉非常高,湖州百姓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好官,却无端被抓走了,这怎能不令百姓伤心呢?

与家人告别后,苏东坡就在长子苏迈的陪同下,被押送进京了。 关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开始了长达一百三十天的审讯。为了网罗更多的罪名,他们甚至对东坡严刑逼供。好在有个心肠非常好的狱卒对东坡十分恭敬,还每天晚上给他洗热水澡,东坡在狱中才不至于过得特别悲惨。

苏东坡被捕入狱,在当时震惊朝野,天下文人士大夫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就连新党领袖章敦也站出来为他说情。弟弟苏辙含泪上书,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爵和俸禄为兄长赎罪。许多元老重臣和皇太后也纷纷向神宗求情,当时,整个社会舆论都站在了苏东坡一边。

苏东坡在监狱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对他被从轻发落起到了决定作用。

当时,儿子苏迈每天到狱中看望东坡,给他送饭。父子俩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倘若听到坏消息就送鱼。有几天,苏迈离开京城到别处借钱,就委托朋友为父亲送饭,但是忘了告诉朋友这个暗号,结果那个朋友给东坡送去了熏鱼。东坡看到鱼后大吃一惊,心想事情已经恶化,大概凶多吉少,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辞极为悲惨。 他在诗中诉说了狱卒对他的虐待,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谈到兄弟手足之情时。 苏辙接到此诗后,感动万分,竟伏案而泣。他多了个心眼,让狱卒把这两首诗带了回去。按照当时的规定,像苏东坡这样的犯人写的任何东西,都必须呈交皇帝过目。宋神宗读到东坡的绝命诗后,也深受感动,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再加上朝野上下一片为东坡求情之声,就从轻发落,释放了苏东坡。

他真是积习难改,刚出狱就又诗兴大发,当天就写了两首诗。按文字狱“专家”们的审查标准,这两首诗中似乎又有“诽谤朝廷”的内容。 东坡放下笔,无可奈何地摇头笑道:“我真是无可救药!” 出狱后,苏东坡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

五、谪居黄州,东坡寄傲

18 宠辱偕忘 笑对人生

元丰三年(公元一○八○年)二月,苏东坡到达黄州,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文。实际上是个挂名的闲职,身份近似于流放。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阕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使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佛老思想成为他在逆境中的主要处事哲学。他把生死、得失、贵贱、毁誉都看作没有区别的东西,以此来逃避现实。但是,东坡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心如死灰的消极避世者,天生乐观的性情,使他在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美好人生的执著与追求。他在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中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夕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正是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处世态度,支撑着东坡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笑对人生,性格鲜活,令人倍感亲切的苏东坡的形象。

19 “东坡” “雪堂”

在这个期间,东坡的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他在给秦少游的信中说,他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块,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叉子挑下一块作为一天的开销,用剩下的就用一个竹筒存起来,用来招待客人。因此,他不得不另谋生计。

黄州的一个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要了一块荒地,从此,东坡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务农。他过去一直有弃官务农的打算,没想到在形势逼迫下真的做了农夫。

东坡的农场在郡城的东面,他就给这块地取名“东坡”。第二年冬天,他又在农场盖了一座草堂。在一个漫天大雪的日子里,东坡的新舍竣工了,他就给这座新房子取名“雪堂”。 “雪堂”的墙壁是东坡亲自油漆的,上面是他自己画的雪中的树林和独钓的渔翁。后来,他经常在“雪堂”宴请宾客。当时只有二十来岁的大画家米芾,就是在“雪堂”中认识了东坡,并得到了他的赏识。东坡去世七十年后,陆游还曾到这里凭吊,当时“雪堂”的正中还挂着一幅东坡的画像。

现在,无官一身轻,再也不用为公务烦心,苏东坡大量的时间都与家人一起度过,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十分幸福。唯一遗憾的是,几个孩子都没有什么才华,但是想到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孩子智商也都不高,东坡便写了些诗自我调侃一番,也就释然了。

20自我调侃

大约在这时,东坡收朝云为妾。朝云是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润之在杭州时买的侍女。这个女孩子天资极佳,非常崇拜东坡的才华。东坡晚年被流放在外,她始终追随在东坡左右,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东坡的生活。元丰六年(公元一○八三年),朝云生了个儿子,从面相上看似乎也不聪明,东坡写诗自我调侃: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1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黄州结交了许多性情相投的朋友,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陈季常和他那位跋扈霸道的泼妇老婆。陈季常的老婆是个大嗓门的婆娘,对丈夫管得特别严,常和丈夫吵嘴。东坡觉得这对整天吵吵闹闹的小两口特别好玩,就写了首诗跟陈季常开玩笑说: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竹杖落手心茫然。

其实,陈季常的老婆还是个大美人,虽然嗓门大点,脾气坏点,但是对他非常关心,夫妻感情特别好。没想到东坡的一个玩笑,使“河东狮吼”成了泼妇的代名词,陈季常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惧内的“典型”。不过,东坡的玩笑毕竟使他们“名垂青史”了,这似乎也很值得。

22 亲切仁爱

闲暇的生活使本来就很懂得品味人生的苏东坡,变得更会享受生活。这时,他的厨艺大增,发明了一系列有名的菜肴,朋友都非常喜欢到东坡家做客,品尝他做的各种美味佳肴。

东坡最让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肠。当他发现黄州一带有溺婴的野蛮风俗后非常痛心,马上给武昌太守上书要求政府出面杜绝这种现象,并成立了救儿会,救助那些被遗弃的婴儿。

23发幽思,悟哲理

苏东坡在黄州秀美山川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常和朋友一起出游,享受大自然的快乐。东坡四年黄州“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林语堂语)———《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

黄州城西北长江之滨,有一段崖石屹立的赭色石壁,叫做赤壁,苏东坡经常到这里游玩。元丰五年,东坡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陡峭的赤壁之上,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自己的抱负也已经如江水一样付之东流,东坡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后来,苏东坡又多次来到赤壁发怀古之幽思,参悟人生的哲理,写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千古奇文,(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就是出自这两篇文章)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两件无价的瑰宝。

六、离开黄州,浪迹江湖

24谪汝州途中 题西林壁上

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人,苏东坡刚刚在黄州安定下来,过起隐居式的快乐生活,就又被迫离开他的安居之地,再度卷进政治的漩涡。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年)四月,东坡被改任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他不得不离开黄州,到汝州赴任。

在赴任途中,东坡路过九江游览庐山,写了那首最著名的描写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5洗清芥蒂 尽弃前嫌

在九江住了几天后,东坡就带着家眷顺江而下到达金陵(今南京)。在金陵,苏东坡去拜见退休隐居于此的王安石,这时,王安石已经是疲惫颓唐的老人。

东坡和安石虽然都出自欧阳修门下,但是过去由于政见不和,两人之间多少有些抵牾。现在,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洗清了彼此心中的芥蒂,剩下的只有相互之间的钦佩与尊重。听说苏东坡到了,病中的王安石骑着驴亲自到江边码头迎接。

故人相见,格外亲切,两人每天在一起讨论诗歌和佛学。据说,有一次东坡和安石按照固定的韵脚和题目比赛作诗,结果东坡赢了,安石很谦虚地拱手认输,盛赞东坡才思敏捷。就这样,两人日日宴饮赏花,流连忘返,友谊取代了旧日的前嫌,安石写诗邀请东坡退休后,来和自己结邻而居,共度晚年,东坡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个邀请。可惜,王安石第二年就去世了,两人没能如愿以偿。

26辗转三州

离开金陵,东坡一路慢慢悠悠,浪迹江湖,直到年底才到达到达泗州(今江苏 ),其实他一点都不想到汝州去,因为在路过江苏时,他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就上书请求朝廷让他到太湖边的常州隐居,之后便在泗州住下来等候朝廷的答复。

在泗州时,发生了一件非常动人的故事。当时东坡住在张方平家,他认出了张方平儿子的妾。这个女子原本是黄州太守的妾,很受宠,太守死后亦即改嫁。东坡见到这个女子,不禁想起了已故的老朋友,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这个女子见东坡如此多愁善感,竟然笑起来,令东坡更加伤感难过。以后他经常用这个例子告诫朋友们不要纳妾。

不久,朝廷的答复到了,同意东坡到常州。元丰八年五月,东坡兴冲冲带着家眷到达常州。本以为这下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了,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东坡一家不得不重新开始辗转江湖的生活,经过两、三个月的跋涉,终于在十月十五日到达登州。可是,五天之后,朝廷又召他进京,因为这时朝中政局发生了变化,政治形势似乎对苏东坡越来越有利了。

七、重返朝廷,陷入党争

27风光无限 幽默淋漓

元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年)三月,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去世,十岁的哲宗即位,庇护旧党的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东坡此次重返朝廷,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就连最高统治者都对他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一次,皇太后召他进宫,东坡临告退时,太后送给他一包茶叶,又把一个刻着莲花的金烛台作为礼物送给他。这样的礼遇,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这个时候,苏东坡的名气之盛,达到了顶点,他受到了几乎所有人文士大夫的崇敬,甚至连他喜欢戴的一种特别高的帽子,都成了人们模仿的时尚,被叫做“子瞻帽”。

他的幽默天分发挥的淋漓尽致,经常即兴编各种笑话活跃气氛,凡是东坡在的地方总是充满了笑声,于是,社会上也就传出了许多关于东坡的趣闻轶事。

有个故事说,苏东坡经常向钱勰夸口说他喜欢简朴的生活,吃饭时只要有米饭、萝卜和一碗汤就很满足。一天,钱勰给东坡送来请柬,说要请他吃“三白大餐”。东坡很高兴,欣然赴宴。到了一看,“三白大餐”原来就是一碗白米饭,一盘白萝卜,一碗白开水。东坡正要发作,忽然想起自己过去的夸口,才知受了愚弄。

几天后,东坡也送给钱勰一张请柬,邀请他到府上吃“三毛宴”。宾主落座后,东坡指着空桌子大言不惭地说:“咱们这就吃吧。‘三毛宴’就是毛米饭、毛萝卜,毛汤。你千万不要客气啊。”(毛在当时与没读音相同)话音刚落,两人便相视开怀大笑。东坡一挥手,一桌丰盛的美味已经摆在面前。两人觥筹交错,不亦乐乎。

28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还有个故事说,有一天东坡酒足饭饱后,拍着自己的大肚皮问家里的女人,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一个侍女说:“这里面装着一肚子学问。”东坡摇摇头。另一个侍女说,装的是一肚子漂亮诗文。“不对,不对。”东坡仍然摇头。最后,聪明的朝云说:“你的腹中装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会心地看着朝云笑道:“知我者,朝云也!”

29司马光 “司马牛”——据理力争

虽然此次回京,苏东坡获得了极高的名望,生活也特别惬意,但是政治斗争的漩涡又把他卷了进去。司马光重新执政后,出于狭隘的党争之私见,开始全面废除新法,当时号称“元佑更化”。新法虽然有许多弊端,但是也有许多合理的地方。现在,毫无选择地彻底废除新法,显然对老百姓很不利。 虽然过去苏东坡是反对新法的中坚分子,但是,近十多年来,做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得以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合理的地方。所以,这时苏东坡毅然站出来反对“元佑更化”的倒行逆施。 他多次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全面废除新法。据说有一次他和司马光为废除新法的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法说服司马光,情急之下,他居然在朝堂之上对着司马光大叫:“司马牛!司马牛!”弄得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苏东坡的态度使旧党人士对他极其不满,视他为异己分子,开始有意排挤他,有人甚至把他比作另一个王安石。在新党当权时,东坡被视为旧党领袖,受尽迫害。现在旧党上台了,他却仍然被视为异己,遭受排挤,这真是造化弄人啊!

30子于是日歌,则不哭——生性放达

这时,他又和著名理学家程颐之间发生了抵牾,并进而演化成了“蜀洛党争”。

其实,东坡和程颐并没什么大过节,两人的矛盾都只是因为一些小事。司马光死后,官员们参加了一次庆典活动后又去吊唁,程颐认为刚参加庆典唱过歌,又去参加悲哀的吊唁活动,与古礼不合,就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说: “难道你们没念过《论语》吗?《论语》上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怎么可以刚唱完歌就去吊唁司马温公的亡灵?这实在是有违礼法。”

生性放达的苏东坡哪里受得了程老夫子的这付道学气,反唇相讥道: “《论语》上并没有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啊!”

于是,不顾程颐的反对,东坡带着大家到司马光家中去吊唁。吊唁结束后,他还当着众人的面,用嘲弄的口吻说:“诸位是否觉得,程夫子跟汉代那个迂腐鄙陋的俗儒叔孙通有得一比呢?”

大家哄堂大笑,程颐被弄得满脸通红。从此,两人之间就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苏东坡是个很淡泊的人,虽然他不经意得罪程颐引起“党争”,但他并不是个喜欢拉帮结派,搞政治倾轧的人,“蜀洛党争”给他的精神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再加上旧党的排挤已经使他心灰意懒,于是就请求出京去地方官,最后终于获准出任杭州知州。

八、四任知州、立业为本

31 名利官场虚飘飘

元佑四年(公元一○八九年)七月,苏东坡到达杭州出任杭州知州,这是他第二次做这个官。

杭州的衙门在城市中心,但是苏东坡却喜欢在较有诗意的地方办公,所以他常常住在离城十五公里的山里处理公务。有时候,他又把办公室搬到西湖的画船上,边饮酒品茗,欣赏西湖美景,边下笔如风,批阅各种公文。每天红日衔山的时候,他悠闲地骑马回家,杭城的老百姓站在道路两旁,欣赏这位大才子的风采。

他有一首民歌体的诗《虚飘飘》可以表达对名利官场的看法:

虚飘飘,画檐蛛结网,银汉鹊成桥。

尘渍雨桐叶,霜风飞柳条。

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曳余光横碧霄。

虚飘飘,比浮名利犹坚牢。

32东坡画扇 心系百姓

东坡在杭州做官期间,做了许多被人们津津乐道有趣的事情。

有一个商人因为欠债被告到东坡这里。东坡问他为何欠债不还,被告说他是开扇子店的,今年天气阴雨连绵,一把扇子都卖不掉,所以根本没钱还债,并非是成心赖帐。东坡听罢此话,停顿了一下,忽然眼睛一亮,计上心来,对那人说:“快回去拿些扇子来,我帮你卖。”

那人回去拿来二十多把扇子,放在东坡的案前,满腹狐疑地看着他,不知他卖的什么关子。东坡摊开纸扇,拿起笔墨,唰唰唰,顷刻之间就在这二十多把扇子上画满了枯松瘦竹等各种小画。东坡先生题了画的扇子,那可是价值连城,那人抱着扇子刚出衙门,就被闻风而来的收藏家们高价抢购一空。其实,像这类事情只是苏东坡在杭州时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33赈灾减赋 造福一方

在这个时期,他还为杭州做了许多造福百代的大事。

苏东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灾情,先是闹水灾,接着又是旱灾,水旱之后又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东坡一方面请求朝廷赈灾减赋,一方面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拨出专款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座公立医院,在受灾期间就救治了一千多名病人。在苏东坡的积极组织下,灾情得到有效缓解。灾情结束后,东坡又大兴土木,改造市政建设,使杭州焕然一新。

34 “苏堤”伟业 彪炳千秋

苏东坡在杭州办的第二件大事,是疏浚了两条沟通大运河和钱塘江的水道,把内河航运和海运联成一片,使江南水乡的水上交通更加便利。不过,他做的所有的事中,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对西湖的治理。

当时,西湖有一半水域已经被水草淤积堵塞,苏东坡经过认真考察,制定了治理规划:疏浚湖底,用淘出的泥和水草在里湖和外湖之间修一条长堤。长堤的修筑,既便利了交通,保证了西湖水质,又美化了湖光山色。后来,人们为纪念苏东坡,把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直到今天,“苏堤春晓”仍然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35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流离他乡

元佑六年(公元一○九一年)三月,苏东坡离开杭州回汴京。八月,他又离京到颍州做知州。这年冬天,颍州遭受雪灾,许多人饥寒而死,东坡又竭尽全力,投入救灾。第二年春天,他又调拨一万名民工兴修水利工程,造福颍州百姓。可是,工程还没结束,他就被调到扬州做知州,只好把工程交给其他人督办。

东坡在扬州只呆了不到半年,又被召入京,参加郊祀大典,并升官为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但是,朝廷中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使东坡非常不舒服,于是,他又请求外放。这次,他出任的是定州(今河北定县)知州。 这时,可怕的厄运已经开始向他慢慢走来。

九、九死南荒,文星陨落

36逆境中泰然啖荔枝 兰溪前慨然抒壮志

元佑八年(公元一○九三年)九月,皇太后高氏去世,十九岁的哲宗开始亲政。从此,旧党失去了政治后台,新党重新得势。 苏东坡首当其冲,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苏东坡到达惠州。这时候,他的长子苏迈也在岭南一带做官,骨肉在异地团聚,使东坡颇感欣慰。

岭南在当时是非常偏远落后的地方,被贬到这里可以说是最残酷的流放。但是,东坡是随遇而安的人,他骨子里的佛老哲学使他在逆境中泰然处之。虽然惠州的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亚热带的各种事物都令他感到新奇,东坡每天徜徉于荔枝林中,享受着适意的人生。他写诗说: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

(《食荔枝二首》之一)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37戏谑小诗惹祸端 一叶扁舟漂海南

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他丝毫没有被放逐的挫折感和失落感,相反,这次流放似乎成了一次惬意的休假生活。一个春日的清晨,东坡悠悠然从一帘清梦中醒来,远处的道院中传来一缕袅袅的钟声,东坡诗兴大发,随手写了一首略带慵懒的小诗: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敲五更钟。

(《纵笔》)

据说这首颇有戏谑意味的小诗传到当时的宰相章敦耳中,使之勃然大怒。在岭南这种不毛之地,你苏东坡还如此狂妄,那就让你到海南岛去舒服舒服。于是,绍圣四年,东坡又被贬到儋(音丹)州(今海南省儋县)。他只好把家属留在惠州,独自与小儿子苏过渡海去了海南。

38乐观豁达 永不消沉

海南岛当时虽然在宋朝的统治之下,但是居民大部分是黎族,属于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而且还没有开发,是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所有受迫害的旧党人士,苏东坡是唯一被贬到这里来的。然而,海南的艰苦仍然没能使东坡消沉下去,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一首《观棋》诗中,他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悠哉游哉,聊复尔耳。”

苏东坡在海南岛仍然不改其乐的消息,把朝廷里的新党气得没了办法,因为他们实在是找不出比海南岛更糟糕的地方来对付苏东坡了。

39倾其所能 播撒文明

海南的生活虽然艰苦一些,但是当地的官员和老百姓都非常尊重他,而且不断有朋友和崇拜者从大陆渡海到海南来看望他,所以东坡的心境特别好。闲暇之际,他常常走乡串户,热心地向农民推广大陆的先进生产技术,并且为当地老百姓免费治病。在密州时东坡就开始研究医学,现在他的医术已经相当高明了。

在这个时期,东坡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好学的青年。这些后生听说名满天下的苏东坡到海南了,纷纷从海南岛各地赶来向东坡求教。孟子说,得天下英才教育之,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点上,苏东坡和孟老夫子完全相同。他每到一地,都不忘为当地培养人才,奖掖后学,在海南当然也不例外。

苏东坡到海南之前,海南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从来没出过一个进士。自从东坡来了之后,海南一连出了好几个进士,而且都出自东坡门下,可见他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贡献之大。

40环境荒僻 自食其力

海南的条件的确太差了点,尽管东坡生性恬淡,对艰苦生活不以为然,却常常为没有好的纸墨感到苦恼。不过,这却激发了他发明创造的灵感。他过得是自食其力的生活,自己种地,自己砍柴。没有墨,就自己做。他还教当地人种地,改进农具,劝人务农。还办学培养人才,在儋州有创办了载酒堂,就是听课聚会的场所。据说,东坡为了试制一种新墨,差点把家里的房子都烧了,从浓烟中死里逃生后,他已经被熏的像一条黑糊糊的墨锭。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优质的新墨。

后来,杭州的一家文具店,自称出售的是东坡发明的墨。有苏东坡这块大招牌,生意自然很好,这家文具店竟然因此发了财。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苏轼一向谙于茶道,在儋州从从容容地煎茶,喝的是享受人生趣味的极致。

41历经磨难 从容淡定

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徽宗即位,由向太后垂帘听政。宋代的政局有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皇太后都比较喜欢旧党,向太后也不例外,所以她一当政就开始大赦被迫害的旧党人物。

这年五月,苏东坡被赦北归。这时,他已经打算终老海南,现在却又要北归,所以并不觉得特别高兴。北归渡海时东坡写道: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2旷世奇才 陨落途中

多年的冤屈终于昭雪,然而新的漂泊又开始了。在广西海岸登陆后,已经六十五岁高龄的苏东坡携带家眷迤俪北上。 第二年六月,到达常州后东坡病倒了,七月下旬病情极度恶化。二十八日,东坡的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经非常短促。全家人都默默地围在他的病榻旁,他悠悠然吐出最后一口气,于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常州停止呼吸,终年六十六岁。一位旷世奇才,与世长辞。

上面的关于苏轼的故事,为我们全面全面了解苏轼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希望大家好好看,积累这些知识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作文七:《苏轼的爱情故事》900字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轼的四个儿子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作文八:《苏轼的故事,苏轼小时候的有趣故事》600字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仁宗嘉二年举进士及第。殿试时,他献上25篇策论,很得仁宗皇帝的赏识,于是将苏轼录为翰林学士。苏轼一生贬谪不断,在被贬黄州时,是他作品创作最多之时,这时可以说是他一生文学发展的最高峰,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促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势。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画俱佳,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触动心灵的书籍

苏轼很小的时候,父亲因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则在家管教孩子。母亲给予苏轼的教诲,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苏轼小时候很喜欢读《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许多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伏;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苏轼的母亲经常以范滂为榜样来教育苏轼。

每当母亲讲起范滂的时候,苏轼便会问道:“娘,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欣喜地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我再高兴不过了!”

作文九:《苏轼与苏辙的故事》800字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这是兄弟第一次分手。子由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即请调至密州,因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于怀念子由,而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即著名的《水调歌头》一词)。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

苏轼在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感触很深,便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辙送苏轼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其后直至子瞻病卒于常州,他们再无缘相见。子瞻卒前亦以不见子由为大憾。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又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作文十:《苏轼的故事(二)(备课资料)》1300字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死了好

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