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英语试题 > 儒释道三家之实践精神

儒释道三家之实践精神

时间:2021-04-08 09:40:07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 要:儒释道三家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结晶,是往圣先贤实践探索中的智慧成果。在儒释道三家理论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其实践的精神,应把握实践为重,研究并存的道路,从践行中体会把握三家哲学真正的精神内涵。学是手段,修是实践,证才是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完善自我,方为文而化之的真实含义。
  关键词:实践精神;儒家;道家;佛家
  中国哲学以注重人之幸福与社会本身为本位,兼重性命本体的探索与研究。然与西方所不同的是,西方哲学多是通过个人之思考分析,推理判断而得出来的哲学结论,本体论、知识论等皆是如此所得,故可见其西方哲学流派繁琐,观点众多,争辩不休而无所终。反观中国哲学,以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势,虽有争论却可互相交流,互补而趋合,致使中国哲学结构简洁而内涵相承,历史演化而精神不变,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民族与格局,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与稳定性。中国哲学之发达于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展现,各家先贤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与哲学观点,后世之发展亦在此基础上,及至佛法东传,佛教建立,中国哲学体现其高度的包容性与融合性,以儒释道为主的三家打出了“三教合一”的旗号,展现了中国哲学的气魄与辉煌。可谓三家哲学之发展,枝叶繁茂而内涵统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有如此高的融合稳定性?原因在于先贤之哲学论述乃是达到自身高度修养的境界后随世而现的结果,其先贤哲人虽论说各异,但却拥有着相同高度的境界,可谓是同源生百流。故领悟三家哲学真正内涵的核心即在于实践,通过个人身心实证达到与古代先贤同样的高度与境界,方才领会中国智慧之博大与玄奥。
  一、儒家实践
  (一)儒家之理性精神
  儒家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中心,贯穿中华两千年,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构造与思想,成为了支持中华民族统一的精神支柱,延绵民族千年而不倒。与其相比,西方文化之统一,民族生命之久远,都需要靠宗教来维持,反则不足以维持文化的延续。然正如上所言,替代宗教而為中国文化中心的,是孔子之教化。而孔子的教化全然不立足于超知识处,正如《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所言,毫无宗教的独断、迷信、出世的色彩,但却起到了对人生同等的安慰勉励作用,具有谁莫与比的开明气息。像西方宗教所以制约人心的,大都是“鬼神”、“上帝”、“罪福”等观念,随之而来的祈祷等宗教仪式,皆是以超知识处为依托宣扬教义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儒家却全然不是如此,《论语·雍也》上说“敬鬼神而远之”;《论语·先进》上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分明的体现出了孔子全然不靠所谓的主宰、另一世界的罪福来支配人心的。宗教所具备之要素,儒家所不具备,然儒家之精神,却是西方宗教无论如何难以比拟的。儒家把视野回归人的本身,而非宗教的迷信与独断,而是完全信赖人类自己,通过自我反省约束来达到高度修养的生命境界。《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儒家对于人本身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理性上都是清楚的,相信人本身一定是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的,一时若不明白,经过自身反省思考终究会获得答案的。因此孔子绝不把教条的独断标准赋予人,而是引导人们进行用心反思,使他自己真正体会到事情的意义与本质,这亦正是儒家精神的伟大,只是教人自我反省这一条路,完全信赖自己的理性,如《论语·阳货》中记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榖既没,新榖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可见孔子绝非直接排斥其是非,而是通过道理与理由使其自己判断,通过自力反省实践而非外力以达到唤醒自身的意识目的,充满了开明的气氛与尊重人类本身的人文精神。
  (二)儒家之人格追求及其途径
  儒家致力于理想人格的打造,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而始终不离自身的磨砺实践。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个人内心的锤炼使其达到一定的人格境界,兼以期求“内圣外王”之道。在儒家的人格价值体系中,“仁、义、礼、智、信”为其核心,《孟子》: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论语》:“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体现出仁博爱奉献之胸怀。《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体现出刚正不阿的义利观念。《论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体现出礼法自我约束以达到和谐诚敬的修养及社会目的。《论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反映出孔子务实真诚的态度。《论语》:“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体现出诚信品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乃至治国安邦道路中的重要性。儒家所言如此,诚然不是一个思辨性的哲学理论,而恰是建立在自身实践之中,通过不断实践完善自己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在实践的途径中,儒家亦是有着清晰的思路。《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皆是对实践途径的明晰与指导,不可谓不周全。《论语》:“听其言观其行”,正是表述了通过实践来观察一个人真正的德行。故诚然于上者,若要真正理解或达到儒家之期望,非实践这一条路不可的,可见实践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