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阅读训练 > 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

时间:2022-10-23 13:05:02 来源:学生联盟网

【阅读指导】

先秦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主要是屈原的《离骚》)、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先秦诗歌以其丰富的内容,完备的韵律,精巧的构思,成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中《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主要是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因此鉴赏先秦诗歌,最重要的是掌握和理解先秦诗歌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一、品味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理解先秦诗歌的内容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通过品味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先秦诗歌内容的理解。

“赋”即“铺”,敷陈其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即直接表达某一事物或人物的言行情志,也可称为直陈法。如《氓》的整个叙事思路是女子恋爱——结婚——追悔——婚变——自哀——决绝的过程。具体来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运用“赋”的表现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布,向女子求婚。一方面表现出男子嬉皮笑脸有点不太严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伪装身份。

“比”就是比拟、比喻,以物比物,以人比物,以物比人。它是我国诗歌史上重要的思维形式与表现技巧。如《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的情感旺盛。“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抛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枯黄,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脱。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使文章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只有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才能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氓》中的三、四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过程。

二、抓住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体会先秦诗歌的意境

意境深远的诗歌,让人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引发哲理性的思考。如何才能体会出先秦诗歌的美好意境呢?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如《离骚》的比兴渗透在诗篇整体艺术形象的构思中,开拓了中国诗词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构成了一种象征,使诗歌既有丰富的形象性,又表现了诗人的美学观念。用王逸的话来概括就是“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喻小人。”这样,“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等意象就都有了与之对应又比较稳定的象征对象,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意象系统,从而创造出一种文采斑斓、寄托幽远的意境。

三、立足赋比兴等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立足先秦诗歌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还可以领会诗人的人格魅力。《离骚》中,诗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比兴传统,把物的某些审美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理想,通过联想和想象交融在一起,并发展成为一个五彩斑斓,情致缠绵悱恻的香草美人世界,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境界的审美扩张力。如写诗人的形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是坚持理想,博采众长,及时自修的诗人的崇高形象。这里诗人没有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镂形敷彩。通过披花戴草的比兴,实际生活中的诗人恍然变成了玉肌冰骨的“神仙”。正是这样的形象才与后边冰清玉洁的天国生活一致起来,从而为乘鸾驾凤神游天国打下基础。试想,前半部分如果不用比兴的方法使主人公的形象“神”起来,而照实描写实际生活中的原型,那就势必造成半边是神圣的天国,半边是凡俗的烟火,这样,诗歌就很难构成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完整统一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