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招聘试题 > 【《珠算的起源》500字】 珠算最早起源哪个时期

【《珠算的起源》500字】 珠算最早起源哪个时期

时间:2020-01-15 09:19:5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珠算的起源》500字

!!

七美德和七宗罪之说,数字7意味

独立2007年到来之际,英国《报》列举了77个与人类有关

。的数字“7”

根据美国科学研究,7小时是人类每天最理想的睡眠时间。在酸碱度测试中,7代表着中性,而纯水人类的短时记忆容的PH值就是7。

量以复述出7位数为正常水平。

在许多文化中,7都是个吉利数字。背上有7个点的七星瓢虫是幸运的象征。在日本的古代神话中,决定人间福德的是7位神仙。七福神据说起源于佛教的七难即灭、七福即生的观念。在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中,数字7写出来像个大大的“字。V”

有趣的数字

希望、慈着完美。7美德是:诚信、善、正义、勇敢、节制和宽容。7宗罪是:傲慢、暴怒、懒惰、贪婪、嫉妒、暴食和淫欲。犹太教的传统婚礼结束后,要再连续庆祝7天,向新郎新娘表示祝福。

穿过7号球衣的足球队员包括像贝克汉姆和坎通纳这样的著名球

“7”

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有

员。就连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也是得到了7个小矮人的帮助。

但是7也与一些不好的事有关。比如人们常说婚姻要经历危险的“七年之痒”。迷信的人认为,如果打碎镜子就会有7年不走运。□

(摘自《环球时报》段聪聪/文)

7大行星,以至于在许多语言中,一

星期7天都是用这7大行星来命名。

在佛教故事中,佛祖一出生就能行走,向东南西北各走了7步,步步生莲花。在天主教和基督教里有

--

作文二:《汉字的起源(手抄报)》1000字

汉 字 的 起 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

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 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猜字谜:

1、二兄弟各自立            2、人不在其位 3、人有他则变大            4、人我不分 5、人都到了                6、上下串通 7、人无信不立              8、八十八 9、八兄弟同赏月            10、刀出鞘 11、十一个读书人           12、十二点 答案在报上找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象 形 法

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写成 ,

“月”写成 , “水”写成

, “牛”写成  等等。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

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 意 法

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

“明”字写成 ,意为“日”和“月”带

“旦”字写成 ,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形 声 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

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作文三:《汉字手抄报:汉字的起源》300字

汉字起源的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万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作文四:《童话手抄报:童话的起源》500字

童话故事最初是传统口述民间故事的一部分,通常会被讲述的具戏剧性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3]因此,童话的历史难以考证。尤其是早期不识字的说书人所说的故事,通常都没有任何书面纪录可供后世参考。最早有以文字形式流传的童话故事是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自此之后童话故事开始在写作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诸如公元100至200年间阿普列乌斯(Apuleius)所著《金驴记》(The Golden Ass)出现的爱神与美女(Cupid and Psyche)或是公元200至300年间印度的《五卷书》,但由故事本身无法得知这些故事是不是反应当时当地社会所流传的民间故事。许多证据显示许多之后童话故事集里的故事都是根据民间故事重新编写而成的。这些故事合集通常根据更古老的民间故事而来,像是《一千零一夜》、《吸血鬼的故事》(Vikram and the Vampire)及《彼勒与大龙》(Bel and the Dragon)。除了这些合集之外,中国的道家哲学家,像是《列子》与《庄子》,也都将一些童话故事以他们的表现方式出现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而在较广泛的定义中,《伊索寓言》(公元前六世纪)是西方世界第一本著名的童话集。

作文五:《汉字的起源(手抄报)》1000字

汉 字 的 起 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

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 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猜字谜:

1、二兄弟各自立            2、人不在其位 3、人有他则变大            4、人我不分 5、人都到了                6、上下串通

7、人无信不立              8、八十八 9、八兄弟同赏月            10、刀出鞘 11、十一个读书人           12、十二点 答案在报上找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象 形 法

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写成 ,

“月”写成 , “水”写成

, “牛”写成  等等。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

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 意 法

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

“明”字写成 ,意为“日”和“月”带

“旦”字写成 ,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形 声 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

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作文六:《汉字的起源(手抄报)》1000字

汉 字 的 起 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 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猜字谜:

1、二兄弟各自立            2、人不在其位 3、人有他则变大            4、人我不分 5、人都到了                6、上下串通 7、人无信不立              8、八十八 9、八兄弟同赏月            10、刀出鞘 11、十一个读书人           12、十二点 答案在报上找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象 形 法

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写成 ,

“月”写成 , “水”写成

, “牛”写成  等等。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

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 意 法

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明”字写成 ,意为“日”和“月”带

“旦”字写成

,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形 声 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汉

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502班

作文七:《腊八手抄报的内容:腊八粥的起源》500字

腊八粥的起源腊八粥的起源,始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则是起源于我国古代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苍。1. 神农氏的始作蜡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易经?系辞》说:“需者,饮食之道也”,即需要的主体是饮食。《礼记?礼运》说:“孔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即:礼俗之初是从保证饮食开始的。食物来自于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兴起,始自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发明农具,树艺五谷。《易经·系辞》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五谷。”耒耜是农耕用具,即翻田的犁。耒是犁柄,耜是犁铲,翻田耕种,收成五谷。所谓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句,赵岐《注》说:“五谷者,谓稻、黍、稷、麦、菽也。”菽是豆类的总称。五谷收成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于年终十二月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并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祭的含义是庆丰收之意,祷祝则是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昆虫不作,灾害不生,再来一个好收成。这就是蜡祭。蜡音乍(zhà),也音岔(chà),是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祭祀农神的祭名,即农历每年十二月祭农神之称。蜡还音拉(là),与腊同音。于是,蜡祭也被称作腊祭,腊祭是蜡祭的转称。

作文八:《2016年元宵节手抄报:元宵节的起源》1000字

1.汉文帝纪念平吕

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道教的“三元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东汉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起源于“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作文九:《端午节手抄报:端午节的起源》1000字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所以《夏小正》上说:“(五月)蓄兰,菽糜”(蓄:积、聚。菽:采集。糜:蓄糜)。《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同时,五月也有许多的禁忌。据应劭(公元178)的《风俗通�6�1释忌篇》记载,汉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俗谚。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荐席”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史记�6�1孟尝君列传》就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个恶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首先引了吴均(公元467-520)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汉书�6�1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互相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作文十:《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节的两种起源说法》1000字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是什么呢?

起源考证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2]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