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外语考试 > 其他 > 【《曹雪芹》1500字】曹雪芹字什么

【《曹雪芹》1500字】曹雪芹字什么

时间:2019-10-30 09:28:4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曹雪芹》1500字

夜半看微信上有人发了一篇写“八大山人”的文章,配着其画作,一时间看的我毛骨悚然。“八大山人”不是八个山里人,是一个人。此人原名朱茸,原为明朝宗室,明亡后流落江湖,非僧非道非儒,以卖画为生,自号“八大山人”(连起来写很像“哭之笑之”)。不过我一直怀疑这位大师的画是否会有人买,你若仔细看看那画,好像每幅画里都有隐抑不住的抑郁不平之气、愤世嫉俗之情,其所画的花鸟虫鱼、山川木石也都像带着一双冷眼,旁观这纷扰人世间。

以“八大山人”为引子,今个儿闲聊一位与“八大山人”经历相似,而且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曹雪芹。此前本人说过,出于对新版红楼梦演员的兴趣,本人一时兴起,把原著又拿出来精研了一遍,还把什么周汝昌、周岭、刘心武这帮闲扯淡的红学家的大作都乱翻了一通。熟料还是没有领略到这部伟大著作的伟大意义,却对曹雪芹本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曹雪芹爷爷曹寅与康熙是发小(曹寅母亲当过康熙的奶妈),康熙亲政后,曹家三代担任江宁织造,富得流油。曹雪芹自幼生于“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长于“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标准的官二代兼富二代。孰料天有不测风云,康熙驾崩后,四爷雍正继位。这位四爷除了在后宫乱搞男女关系外(电视上演的,史书上没记),终其一朝的中心工作就是反腐败。曹家首当其冲被抄家拿办,

当时曹雪芹也就十多岁。据说后来还是凭着曹家内务府包衣的身份,曹雪芹在宗学里当教谕混口饭吃,中年以后更是穷困潦倒,一边卖画为生,一边著书黄叶村。说来奇怪,当时的资料对于这位百年难遇的旷世大才记载很少,用四个字概况就是“生平不详”。除了半部红楼梦外,好像没有留下任何诗文、画作,更别说有什么画像或手迹传世了。

估计大多数人都以为曹雪芹既然是贾宝玉的原型,那应该长的眉清目秀、玉树临风,要是拿个熟人做比,应该类似温小官人的形象。而据其友人的记载,曹雪芹却是一黑不楞腾的大胖子,嗜酒善谈、不修边幅,赶脚倒有些像李大胖子。而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形象“面如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则更像是当时的一位超级巨星,大名鼎鼎的纳兰容若(也叫纳兰性德)。这位纳兰容若,姓叶赫那拉(听着有些耳熟吧,与慈禧老佛爷是一家子,估计应算是慈禧的太爷爷辈),在康熙朝绝对称得上是万人追捧的人物,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首先,他爸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朝宰相纳兰明珠,其次他本人又文采风流兼武艺超群,在干好御前侍卫的本职工作同时,还抽空写了本词集——饮水词。按说那个时代的人随便写两手诗词很简单,不过不简单的是这位纳爷被另一位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为“北宋之后,一人而已”,想想这是个什么状况!《饮水词》流传甚广,直到现在还经常被文青们拿

出来淫,这里随便提溜两首出来淫一哈!“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等等,好词好句不胜枚举。

容若至少在两点上与贾宝玉相似,一是也有个表妹父母双亡,从小寄住他家,两人青梅竹马,两小胡猜。可惜容若他妈太强势(他妈姓爱新觉罗),不太乐意这门亲事,这位表妹后来自尽身亡。老刘(刘心武大师)编80回后故事时也认为林妹儿后来也是自裁了,要说这位刘大湿,本人还是很服气的,真是不疯魔不成活,看红楼梦都看成神经病了。二是权倾朝野的明相后来也是抄家结局,与红楼梦“树倒猢狲散”的中心思想很是契合。

又东拉西扯了不少,在此不再多说,以本人前段时间读红楼梦,眉批在书上连绉带抄的一首诗,拿出来献个丑,以作本文结尾。

红楼观后

“镜中青丝忽见苍,

无边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吹芙蓉树,

急雨斜敲琉璃墙。

昨在花柳繁华地,

今卧青灯古佛旁。 苦短人生驹过隙, 为谁辛苦为谁忙。”

作文二:《曹雪芹》1100字

(主题歌)

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繩床。

你笑我名门落魄,一腔惆怅,

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事态炎凉。

南山藏傲骨,偾事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

身前身后漫评量,君试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

啼啼笑笑的千古文章,千古文章。

(唱词)

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紅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唱词)泼墨挥毫铁腕悬,一块顽石难补天。

自在山头兀然立,奇姿硬骨傲林泉。

拙毫不称君王意,只配村中换酒钱。

但求一世无拘管,愿作鱼儿游在渊。

(唱词)

浓情重彩写双玉,并非是自我写照自悲啼。

书文中宝、黛二人寓意,酿苦酒皆因是与世道乖离。

况且我写书文非此一意,想为那异样的女子作传奇。

叹须眉自幼染官场俗气,

读经书,他们心灵腐朽,自陷淤泥,世代相袭。

唯有那少女心似明月皎洁如洗,

保童心,秉真情,她们却被窒息。

我要为薄命女儿哀叹哭泣,我要为艳丽群芳破樊篱。

血泪交凝润毫笔。

写出那、写出那正与副十二金钗,诸多女子在会芳园中,

日日忧,夜夜叹,朝朝啼,暮暮泣,

春愁、夏怨、冬感、秋悲,命惨凄  !

春愁、夏怨、冬感、秋悲,命惨凄  !

(唱词)

叔祖家悖伦事把我触动,联想起族中人纵欲金陵。

为惩戒众男儿不肖种种,须棒吓莫妄动风月之情。

我要在这书中安排一面镜,正照反照两不同。

正面照红粉佳人秋波送,反面照骷髅鬼物貌狰狞。

愿世人勿坠迷津沉酣梦,愿世人能把那欲壑填平。

(唱词)

去年時張燈結彩歌聲朗,

今日裏寂寂不聞奏宮商。

當日我心鬱悶悲歌輕唱,

怎料到娘娘果然不幸夭亡。

想姑母與娘娘命運一樣,

自嫁到那郡王府難出高牆。

自古侯門深似海,

思親淚暗拋灑夢裏沾裳。

引悲懷“判詞”一首湧心上,

《十二金釵》有新章。

(唱词)

泉水潺潺山花秀,不覺已到櫻桃溝。

別樣清香胸沁透,心曠神怡消萬愁。

跨過山溪手攀柳,順水登高溯源頭。

小山頂上一石陡,一泓清泉石下流。

手撫頑石見摯友,多似我絕塵不再惹煩愁。

憤世疾俗筆在手,改定書名詠石頭。

《十二钗》书名改做《石头记》,《迎探惜》已增为那《元迎探惜》。

会芳园也已把园名更改,大观园集群芳斗艳争奇。写宝玉园中住欢天喜地,主仆间如姐妹,小姐、丫环一般齐。

怎奈是荣宁二府污秽地,岂能容绿洲一片草凄凄!一阵阵大观园中起风雨

,惑奸馋大抄检驱逐司棋。

俏丫环晴雯残夭逝,贾迎春嫁豺狼一载捐躯。贾宝玉心灰意冷暗饮泣,走的走,亡的亡,主仆齐会晴空亮,那园中的姐妹各奔东西。

(唱词)

今日我来找你明言相告,你这部《石头记》已被传抄。有人说这部书诲淫诲盗,据我看书中意显更糟。后文中写败落更露芒角,怕只怕你书未作成,恼怒了当朝。到那时锒铛入狱家被抄,岂不是引火把身烧。你叔祖曹宜托我把你找,他劝你要迷途知返切莫要信手挥毫。你若是不听规劝走绝道,咱们翁婿二人两断交,免得我受牵连枉把祸来招。此事要你细思考权衡其利弊,那样为高?

作文三:《曹雪芹》9200字

目录

一、对贵族家庭人去梁空巢也倾的深切惋惜„„„„„„„„„„„„„„„„1

二、对红颜薄命女子不幸遭遇的沉痛悲悼„„„„„„„„„„„„„„„„„4

三、对痴男怨女爱情悲剧的深切痛惜„„„„„„„„„„„„„„„„„„„5

四、对整个人生空幻的无限感伤„„„„„„„„„„„„„„„„„„„„„7

五、作者对自己“无材补天”的深重悲哀„„„„„„„„„„„„„„„„„8 参考文献„„„„„„„„„„„„„„„„„„„„„„„„„„„„„„„8

曹雪芹悲剧思想探析

摘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悲剧。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悲剧美是一种感伤的美。本文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曹雪芹的悲剧思想。

关键词:曹雪芹  红楼梦  悲剧思想

曹雪芹是我国的著名小说家,其小说《红楼梦》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在清代即有“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在现代,《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肯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也难以计数,红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悲剧。在作者的主观思想中,有一种清醒的、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他的写作,这是曹雪芹所以能够打破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常常以大团圆作结的传统模式,完成《红楼梦》这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王国维语)的主要原因之一。《红楼梦》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曹雪芹的悲剧思想的内涵是丰富而多彩的,下面笔者分述之:

一、对贵族家庭人去梁空巢也倾的深切惋惜 《红楼梦》所写的四大家族的家族悲剧,主要以贾府的衰亡过程为描写对象。作者在小说开头用“末世”等字眼概括了贾府的特征,并通过小说中人物之口“演说”了贾府经济状况的入不敷出和“子孙一代不如一代”,使读者对这个赫赫扬扬、已历百载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现状及未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总体的把握。进而在以后

的具体描写中,对贾府中潜伏的上述危机通过日常生活画面进行细致生动的展现,同时又在有关章节中揭示了导致贾府败落的另两种重要原因,即由内部争夺激烈而出现的“自杀自灭”和因贾府部分人在外作恶太多而被抄家,最后一败涂地。此外,作者写贾府这个贵族世家的衰落还通过秦可卿给凤组托梦等方式作侧面烘托,又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树倒猢狲散”,“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忽喇喇似大厦倾”,“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等来暗示和比喻,极其贴切、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从家族的自我解剖入手,为这个赫赫扬扬已历百世的“诗礼簪缨之族”作传,详细记述了康乾时期勋臣世家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迎来送往、丧葬嫁娶,也包括福寿筵宴、权诈机变,深刻揭示了造成家族衰亡的真正原因,勾画了这个百年望族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清人二知道人有一见解颇为精辟:“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可谓罕见于世界文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自古皆然。贾府自“水”字辈至“草”字辈恰好五世,“君子之泽”所以“五世而斩”,正如书中所言:“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种深刻而理性的总结,真是一语破的。小说第二回中冷子兴对贾府现状及命运的分析可谓十分全面透彻的概括: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作者借冷子兴之口,从荒淫、奢侈到后继无人,从物质基础到精神世界,全面而深刻地道出了这个贵族世家的衰败命运以及不可避免的家族历史悲剧。

荒淫,是贾氏家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对此予以毫不掩饰的揭露。秦可卿是书中最早了结其故事的薄命女,是书文最靠前的重笔特写的人物。她与贾府男性之间有着微妙而暧昧的关系,其结果是悬梁自缢,“淫丧天香楼”,朦胧间昭示着这个贵族世家的堕落与肮脏。可卿一死,贾府的云板从此传出了深夜丧音。小说第六十三回,宁国府的老太爷贾敬去世,贾珍、贾蓉父子赶到铁槛寺奔丧,“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的确像孝子贤孙。可稍一有空,贾蓉便跑去和两个姨娘打情骂俏,公然和丫头胡闹,丑态百出,令人作呕,甚至恬不知耻地当着众人面说:“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流事,别讨我说出来。”即便是素有“凤辣子”之称的王熙凤之夫贾琏,也会趁着凤姐做寿之便,不顾女儿出痘子惧不洁,便和仆人鲍二的妻子百般淫乐;后来见贾珍的小姨子尤

二姐漂亮,又逼着尤二姐的未婚夫退亲,瞒着凤姐娶了尤二姐作妾。如果说贾蓉、贾琏的行为是被这个宗法家庭的太上家长贾母所谓的“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理论所容许的话,那么,“胡子苍白了”的贾赦竟让老婆去母亲贾母跟前讨要丫鬟鸳鸯作妾,则表明贾府这个外表庄严的勋臣世家,不管容许不容许,从老到小都过着荒淫放荡的生活。贾府的老奴焦大对府中这些无耻的现象曾痛恨地哭骂过:“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连生活于贾府之外的柳湘莲也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可见,贾府里的荒淫现象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作者正是借焦大和柳湘莲之口对这种荒淫无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

奢侈,是作者着重展示的导致家族败落的又一因素。这里且不谈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日常用度之铺张奢靡,仅就秦可卿丧事和元妃省亲两事,便可见贾府奢华糜费之一斑。可卿出殡,贾珍“恣意奢华”,用的是一千两银子无法买到的棺材,还有一百零八位禅僧拜忏,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醮,一百二十人打杂,除此之外,又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买通内监为贾蓉捐了个“御前侍卫龙禁尉”的官衔。元妃省亲,作者并没有写具体花费了多少银两,但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就耗银二万两。一边是“堆山凿址,起楼竖阁”、大兴土木地修建省亲别墅,一边是大量置办珍饰古玩,元妃“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奢华糜烂的生活使贾府终于到了“旧库的银子早已虚空,不但用尽,外头还有亏空”,“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昔日钟鸣鼎食的贾府终于彻底败落了。

后继无人,是作者突出描述的致使家族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老一辈的贾敬如行尸走肉,“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放在心上”,结果白白送了性命。贾赦妻妾成群,作威作福,恣意享乐。年轻的贾珍、贾琏、贾蓉等更是不肖子孙、“垮掉的一代”,他们本可以励精图治、拯救贾府于危机,却不学无术、沉湎于酒色、颓废堕落、丝毫没有廉耻,甚至挖本家族的墙脚。在贾氏家族的男性中,只有贾政似乎是个“端方正直”、“谦恭厚道”的人物,但头脑古板,迂阔而无“齐家”之能,除了板着面孔训斥宝玉甚至大加笞挞外,对贾府江河日下的局面也是一筹莫展。贾府中唯一有灵性的男性宝玉,却“行为偏僻性乖张”,既鄙视功名富贵,把科举考试讥讽为“钓名饵禄之阶”,又把那些追求功名仕途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不但痛恨那些“浊沫渣滓”的男人,钟爱那些聪明灵秀的女子,而且还一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追求以个人情爱为基础的爱情,以至于最后与家庭决裂而出家为僧。可以说,一代勋戚贵族之家的后人中,没有一个

可以承担起重振家族基业大任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形势只会为家族悲剧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贾府在这些儿孙们的荒淫堕落、奢靡挥霍、反叛背离中走向了末日。虽然,贾府势败后又有晚辈重孙贾兰、贾菌一干人“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可谓出将入相,贾兰的母亲李纨也一时成了“带珠冠,披凤袄”的诰命夫人。然而性命“无常”,紧接着便是“昏惨惨黄泉路近”,这当然不是李纨,而是贾兰们,想来他们的死“惨”得很。李纨丧失独子,到头仍是“老来贫”。至此,贾府子孙“挽回”家道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贾府终究还是无人“可以继业”,这个诗礼簪缨之族的一场人间悲喜剧终于落下帷幕,“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当然,作者对贾府败落的描写,是挥洒着“辛酸泪”的。可以说,贾府的由盛而衰,正是作者家庭演变的艺术写照。作为曾经生活于此环境中的作者,曹雪芹在如实地再现家族悲剧发生的全过程并客观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时,对家族悲剧命运也充满了悲悯和哀挽之情,因此,在作品中也试图塑造几位可以“齐家”的女性,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凤姐治丧、探春理家,皆是作者为摇摇欲坠的贾府推出的补救之人与补救之药方,但是,作者也冷静地写下了贾府补救无望的结局。凤姐的才干虽是“男人万不及一”,可是她在大刀阔斧地治乱治弊的同时,也弄权铁槛寺,收受贿赂,肥己害人,这说明她的本质与贾氏家族中的男性并无区别。探春确有“补天”之志,她的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也的确显示其识见与才干,但庶出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拥有凤姐那样的权威和地位,补救之方不仅没有扭转危机,却使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以致一发而不可收,节省出的四百两银子对于贾府庞大的开销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缓解入不敷出的局面。治理大观园的初衷却招致大观园被抄检,大观园从此萧疏衰败下去,“兴利除弊”只能获得失败的记录。作者非常清醒地写出了他不愿见到但又不能回避的事实:“金紫万千难治国”的贾府爷们固然是一群废物,“裙钗一二能齐家”的期望,也不过是一场梦。于是,贵族之家整体毁灭的悲剧不可逆转地上演了:元妃薨逝、宝玉疯癫、黛玉魂归、探春远嫁、贾府被抄、迎春故世、贾母逝去、鸳鸯自尽、恶奴招盗、妙玉遭劫、赵姨娘中邪、王熙风死去、惜春出家,最后宝玉也离家出走,做了和尚,真正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至此,作者的悲悯、哀挽之情已完全化为清醒的悲剧意识,毫不讳饰地完成了对“一个真实家族中所发生的真实的一切”的描述。

二、对红颜薄命女子不幸遭遇的沉痛悲悼

笔者认为,这一点是曹雪芹最为感伤和刻意表现的内容,可以说他的“一把辛酸泪”很大程度上是为这些女孩子流的。因为“为闺阁立传”是曹雪芹写《石头记》的主要目的之一;“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是他对众多女性悲惨命运的概括。在小说中,

这些闺中人无不归属于“薄命司”,在第五回中的人物判词和《红楼梦》曲中,揭示了她们的不幸遭遇和悲剧结局。无论是身为贵妃的贾元春、才干过人的贾探春、“脂粉队里的英雄”王熙凤、教子成名的李纨、清高自洁的妙玉、德容兼美的秦可卿等贵族妇女,还是“风流灵巧”的晴雯、倍受老祖宗信任的鸳鸯、花容月貌的尤二姐、纯真可爱的香菱,以及金钏、龄官、芳官等出身低贱的下层妇女,一个个“香消玉殒”、命运悲惨。作者正是饱蘸血和泪,为她们谱写了一首首挽诗,一曲曲悲歌。曹雪芹写造成这一幕幕妇女命运悲剧的原因,虽然有时流于唯心论的宿命论,但主要还是着眼于社会因素方面,如写有的是“生于末世运偏消”,有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有的是“造衅开端实在宁”,有的是“寿夭多因毁谤生”,有的是“不得其夫”,受折磨而死,有的是在封建主子迫害下,芳魂消耗„„这样写,比其它小说中把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纯粹归结为命里注定或个人性格所致,更具有社会意义,也见其现实主义描写的深刻性。这是曹雪芹的讨人之处。但我们又不能否认,作者对整个人生的看法(包括他的悲剧观)却是未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桎梏(这点后文详谈,此不赘)。这是尚未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思想武器之前的封建时代文学家所难以避免的。

三、对痴男怨女爱情悲剧的深切痛惜

儿女悲剧,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一群青年女子的人生悲剧。《红楼梦引子》云:“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这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千古情殇,它以注重“发泄儿女之真情”而具有超尘脱俗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女儿悲剧又可谓是以爱情婚姻命运为主的悲情世界。《红楼梦》开篇叙述创作缘起时,作者曾宣称本书“其中大旨谈情”,而且又重在为情中女子昭传;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作者以饱蘸血泪之笔创作了众多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年轻女性的品貌才智与其悲剧命运之间的反差进行了象征性、隐喻性的描述与暗示,并定下了‘悲金悼玉’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基调”。

“悲金悼玉”又称“怀金悼玉”,主要围绕宝玉与黛玉“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和宝玉与宝钗“金玉良缘”的婚姻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形成呼应。地位卑下的丫环、女伶,他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其悲剧自然不可避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因“风流灵巧”而遭人毁谤,抱屈而亡;“枉自温柔和顺”的袭人,自觉地信守封建礼法,却也是“空云似桂如兰”。其他如司棋、鸳鸯、芳官等,或因情被逐后自撞身亡,或不屈淫威自缢而死,或被迫“斩情归水月”,没一个有好的结局。身份高贵的公府千金们也没能因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且不说为情而死的黛玉,“金玉良缘”的牺牲品宝钗,其

他人也莫不如此。元春贵为皇妃,“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于宫廷政变中暴死,贾府随即大祸临头;迎春误嫁“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折磨致死;探春虽有齐家之才,却不幸生逢末世,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缁衣乞食;湘云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但“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总之,悲剧而展开。宝黛之恋“把异性之间的情感升华为诗意的、《红楼梦》的女儿悲剧构成了一个无可逃遁的命运之网,无纯净的美感”,“给人世留下了深长的感动”。他们的爱情虽有“木石前盟”的神秘色彩,但的的确确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美好的心灵之约、知己之爱,有一股独特的道德净化的精神力量,是作者心目中完美的人性体现。他们的爱情不同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中贫乏的郎才女貌式的爱情,而是升华为真正的个性觉醒。他们相互了解、相互体贴、相互尊重,灵魂契合,共同藐视封建礼教、宗法纲常,共同追求至真至纯的情感,因此这样的爱情既有悖于封建礼法,又超出了家族利益规范,具有超越时代的叛逆色彩。宝玉厌恶八股文,“无材可去补苍天”,无法和当时流行的仕途规则相容,“行为偏僻”,“重情不重礼”,想法痴呆执着,而且黛玉无“德”无财、孑然一身、羸弱多病、“孤标傲世”,二人的婚姻只能使他成为“于国于家无望”的人,直接关系到贾府的中兴。因此,封建家长不得不选择“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作为宝二奶奶的人选,戕残了宝黛之间的至爱真情,成就了“金玉良缘”,也酿成了宝玉与宝钗无爱的婚姻悲剧,因为宝玉虽曾对宝钗有好感,可存在严重的思想隔阂。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抱恨终生,宝钗婚后冷落而难堪,并未从“金玉良缘”中得到幸福。没有婚姻的爱情悲剧“木石前盟”和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金玉良缘”,可谓《红楼梦》大悲剧中极为重要的悲剧成分,正如《终身误》曲所唱:“空对着,山中高土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为“千红万艳”的命运而歌哭的女儿悲剧,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悲剧,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所有青春、情爱、美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的悲剧。作者将其纳入家族悲剧的框架,都是在家族环境中发生,随着家族的衰败而发展,最后与家族的灭亡一同结束,层层展示出青年女子们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毁灭的全过程。在遭遇家世变故后,作者已清醒地意识到腐朽家族连同其中的美好事物一同毁灭的悲剧已无可挽回,于是便以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彻底的悲剧意识,让所有的美与丑、善与恶最后同归于尽,而造成这些悲剧的深层原因,便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人们顶礼膜拜的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纲常名教以及封建文化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这是作者

面对那些被埋葬的无辜的肉体和灵魂,对社会结构和无孔不入的传统文化心理所发出的血与泪的控诉。

四、对整个人生空幻的无限感伤

笔者认为,这是曹雪芹悲剧意识的重要内容和总体体现,它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具体表现为《红楼梦》中所流露的浓厚的“色空”观念。这方面的说教和描写在小说中多处存在,而在前五回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如《好了歌》、《好了歌》解,以及《红楼梦曲》之尾曲“飞鸟各投林”,其中否定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姣妻孝子等世俗社会所追求的一切东西,并认为人生如梦,变幻无常,“分离聚合皆前定”。作者在经历和观察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及荣辱无常的历史与现状之后,徒然梦醒,带着无奈和辛酸完成对悲剧的追忆与创造。曹雪芹对悲剧的演绎始终带有末世的情怀,它不仅全面展示了公府侯门、贵族世家其家族命运无可救药的“末世”特征——腐朽、寄生、享乐、堕落,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末世中滋生的新生事物——由“儿女之真情”、如歌般的青春韶华所赞颂的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但末世时代,当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时,往往会扼杀新生的萌芽。于是,悲剧的时代造就了时代的悲剧。

在甲戌本《石头记》的“凡例”之后,有一首笼罩全书大意的标题诗,其中前四句云:“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而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作者也忠实地贯彻了他的“人生如梦,万境归空”的这一唯心主义的悲剧命题。如“飞鸟各投林”曲中的“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生命”均可在小说中得到验证;脂砚斋等人也在甲戌本《石头记》甄土隐所作《好了歌》解之旁,逐句加批,一一指明甄解所言何人何事,均予以坐实。曹雪芹的“色空”思想还表现在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上。第一回,作者交代那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被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携入红尘,到“诗礼簪缨之族”备享人间风月繁华之后,仍被送回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上面记载着它“历经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故事,其经历过程被作者概括为“因空见色,由色入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其最终结局是大彻大悟,了却尘缘,皈依正果。而贾宝玉正是这“顽石”的化身。这样的处理,不仅使这个人物带有一种神话色彩(作为小说家言,这点本无可厚非),而且给这个现实性很强的艺术典型蒙上了一层唯心主义的宗教阴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人物形象应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全书的思想主题。因为宝玉出家似乎不是他不满种种封建约束和周围环境(包括家庭和社会)的污浊之所为,而是感受到人生无常,好景易逝而看破红尘的消极厌世之举。另有论者指出:“梦幻思想还表现在它所描写的大观园所有主人公的命运上„„她们在八十回前和以后可以

预见的结局,无非也是春梦一场”。笔者以为所言极是,此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石头记》最终以“梦”命名,也是“人生如梦”这一思想的体现。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色空”观念就是《红楼梦》的思想主题。 五、作者对自己“无材补天”的深重悲哀

在《石头记》中,作者不止一次地流露出这一悲剧意识。脂砚斋等人对此也多有批注。如第一回,写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未用,便弃在青埂峰下。此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被一僧一道携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经历一番,而有了《石头记》一段故事,又被空空道人抄录问世。一般认为,这块“不堪入选”的石头即是作者自况。在上述叙事文字中,“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句旁,甲戌本有侧批云:“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在上段文字之后又有一首诗,句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首句有侧批是“书之本旨”;后句侧批是“惭愧之言,呜咽如闻”(均见甲戌本)。而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作者也通过宝玉喻己少年时“于国于家无望”的种种形迹。可以推想,作者的这种愧恨和悲哀之情随着年龄愈大而愈强烈,竟至成为他写作《红楼梦》的内驱力之一。

悲剧美是一种感伤的美。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在王国维的审美视野中,《红楼梦》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中的悲剧。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整体悲剧是作者梦醒后的彻悟,作者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进行的悲剧创作,较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这样的大悲剧感伤而不颓废,执着而又超越,深刻崇高而又魅力无穷,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具有永恒的、普遍的探索价值。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86.

[2]一粟.红楼梦卷(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2.

[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82.

[4]唐富龄.《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0.

[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550-551.

[6]鲁迅全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350.

[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A].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12.

[8]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186.

作文四:《曹雪芹》700字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芹圃,号芹溪,梦阮,清代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但“忽喇喇似大厦倾”,在先后几次宦海风波中(其中最后一次甚至查不出原因),曹家衰落,曹雪芹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至于以一部作品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这在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而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自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认为曹雪芹以其家族的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其中,后40回由高鹗制作,因为曹雪芹的手稿遗失了。

作者以贵族家庭的兴衰为主轴。为避免文字触及时事被清政府干涉,于是虚构朝代,隐去真事,并以描写闺阁女子来避讳。 这部巨著虽然虚构朝代、地点,而且假借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作为故事的因源,却在不经意中反映了清帝国下贵族的生活纪实。并且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婚丧祭祀制度,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园林造景、舟车行轿等等层面。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描写与戏谑。

作文五:《曹雪芹》13400字

曹雪芹

曹雪芹(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他本人生于南京。 他出身于富贵家庭,曾祖、祖父和父亲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显赫一时。雍正五年(1727年),大约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雪芹之父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家庭开始败落,此后一蹶不振。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最终贫病而卒。家庭由盛而衰,使曹雪芹的生活和思想发生巨变,得以接触到广大下层百姓生活,获得认识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因而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巨著。 他性格豪放,工诗善画。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姓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生卒:1715-1763(或作1764)描述: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祗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著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濎渐衰微。经历了生活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著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他以坚毅不屈的精神,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于文献资料极少,很多问题无法确知,只能存疑。从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中,我们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识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橡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各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

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三十年。乾隆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九一年)程伟元和高鹗第一次以活字排印出版,这已是一二O回本,书名也改为《红楼梦》了。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写的。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进士,做过内阁侍读等官职。他根据书线索??已经丢失的某些稿子,续写了《红楼梦》。使《红楼梦》成为有头有尾的完整小说。高鹗写的后四十回,虽不如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但高鹗保留了原作的悲刻结尾,其中黛玉之死,袭人改嫁等,也写得形象生动,精彩感人。高鹗的功劳也不可忽视。

雪芹的由来

曹家自被抄家以后,日子益发的困顿了。从城里迁到蓝靛厂火器营不久,发现这里房屋窄小,终日人声鼎沸,实在不宜写书,这才一狠心,索性搬到了西山脚下的正白旗居住。离正白旗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一茶馆,名唤“退翁亭”。这退翁亭茶馆名为茶馆,实则茶酒全卖。雪芹搬到正白旗不久,就成了退翁亭的座上客“举家食粥酒常赊”,这赊酒的地方就是指这里。  曹雪芹饱学多才,能诗善画,再加上他放荡不羁的个性,很快赢得了香山一带住户的尊敬。尤其是他惜老怜贫的品德,得到了山乡父老们的交口称赞。在这退翁亭茶馆里有一名伙计名唤“马青”,年在五十岁上下,此人每日聆听曹雪芹的高谈阔论,对他的为人更加佩服。每当曹雪芹赊酒的时候,他就自动捧出一盘小菜;每当雪芹食粥的日子,他就送上去几个烧饼天长日久,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就在雪芹搬到香山正白旗的第三年的春天,一连三日在退翁亭茶馆里见不到马青黟计。一打听,才知马青病了。他急忙到马青家里,进了马家的门一看,只见马青昏沉沉地倒在炕上迷糊著,他老伴把眼睛都哭肿了。他轻轻地拿过马青的手为平了脉,然后说道:“大嫂不必如此,待我用偏方为老马治疗一下,保他三、五日准好!”雪芹回到自己家后没顾上休息,就大步来到了正白旗的村头,原来这里长著一大片野芹菜,春风吹来,刚刚泛青不久,也就有两、三寸长。他急忙割了一小把,回家后点火就熬,野芹汤熬好后立即让马青服下。

没想到手到病除,连服三日后,马青又到退翁亭茶馆去上工了,把个马青夫妇喜得心花怒放,逢人便说:“曹爷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真是华陀再生了!”从此,雪芹不仅以才子闻名于西山,他的医道也逐渐得到了山乡父老的称赞,四方来家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好在药材方便,除家门口的水芹外,整个西山都是他的大药库,用中草药治好了数不清的疑难杂症。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儒家宗旨的影响下,为了进一步表达乡的自己的志向,在曹霑名字外,他就特意给自己起了个雪芹的号,意思是自己愿做一棵山芹,既可以为父老们充饥,又可以为穷汉袪病。以后又起芹圃和芹溪的号,而他的正名曹霑反而不被人所知了。

曹雪芹的传说(一)——曹雪芹的医德

“红楼”又热,曹公在天有灵,不知是喜是忧。然,百人读“红楼”既有百解,没什么高下之分,无非兴趣而已。现撷取一些曹公在北京留下的痕迹,是耶非耶,欢迎商榷。曹雪芹迁徙西山后,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百姓,特别是生活无靠的残疾者,雪芹非常同情他们的困苦,尤其是在他们得病之后,无钱医治,更增加了他们的苦恼。雪芹为了给无助的病人解除病痛,经常上山为病人采药,以减少他们的负担。香山地区曾经流传着关于曹雪芹为贫苦百姓治病的传说,《香山的传说》中就有张宝章、严宽先生搜集整理的《芹圃先生的医德》。崔墨卿先生搜集整理的《雪芹的由来》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北京清代传说》中还有张宝章先生记载曹雪芹为香山百姓治病的《手到病除》。我曾拜访过孔祥泽老先生,孔老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和吴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过来给穷人看病不要钱,每次来都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这位大夫搬

到桥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一次舒成勋先生曾对孔老说,在蓝靛厂原有多家药铺,雪芹经常到这些药铺给病人抓药或配药,这些药铺的名字舒老都一一记得,并说给孔老听,遗憾的是孔老当时没有记下。孔老还说:雪芹因医术高明,为不少的人治愈了病,一些有钱人的病被雪芹医好了后,常常要买些东西送于雪芹,以报雪芹医病之恩。雪芹往往告诉这些人,你不要给我买东西,你的钱先留着,一旦有病人看病,抓不起药,我让他找你,你把他的药钱给付了,这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吗?就这样雪芹为许多贫苦的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交口称赞雪芹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看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贯做好事。雪芹为西山百姓医病,不要钱,甚至为贫苦的百姓采药,出自于雪芹对西山百姓的爱,百姓口中、心中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曹雪芹的传说(二)——曹雪芹与白家疃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觉得曹雪芹住在香山健锐营,从没听说雪芹晚年的最后五年是在白家疃度过的。查阅有关资料,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确切地记载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雪芹迁徙白家疃,有原注为证:“春间芹圃(雪芹的号)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在该文后敦敏因请雪芹鉴定书画又先后两次去白家疃,不巧,雪芹都不在家。在后注中敦敏大致讲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况,为飨读者,引缀如下:“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雪芹留下的传记材料极少,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记述了曹雪芹迁徙白家疃的时间以及雪芹的一些言行,殊显重要。那么雪芹为什么要迁徙白家疃呢?从乾隆十五六年雪芹辞别宗学迁徙西郊,并几经迁徙,最后一次由香山迁到白家疃。有人分析有经济原因之说、有回避“舆论”之说、有屋塌之说、有“满汉轸域”(乾隆二三年间,规定旗人的家奴可以开户,即准许汉人出旗)之说、也有雪芹筑屋白家疃与怡亲王有关之说等不一而足。我则认为除了经济原因之外,雪芹为了寻找一方远避尘嚣,更为理想的著书、修书之所。只有亲临白家疃的人,才能体会到白家疃这个靠近西山脚下的小村有多美,青山似黛,植被丰沛,正如敦敏和张宜泉的诗中所道出的:“日望西山餐暮霞”、“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寂寞西郊人到罕”,均可证明雪芹的居处近山傍水,除了自然秀美以外,寂静和谐,是著书、修书的理想环境,我想比起香山健锐营的创作条件要好。遥想当年,雪芹为了著书,常常踱步于村西小石桥附近,缜密思考书中之情节„„只有小石桥还曾记忆起当年雪芹踱步沉思的身影。

曹雪芹的传说(三)——曹雪芹的传说

《红楼梦》中有个很重要的过场人物——空空道人。在关于曹雪芹的各种传说中,事涉此人的并不很多。但,这位神秘的道人于“红楼”成书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日前,笔者曾见到吴恩裕先生所著《有关曹雪芹十种》中的《考稗小记》曾说:“得魏君藏‘云山翰墨冰雪聪明’八字篆文,谓为雪芹所书。按篆文并不工。下署‘空空道人’有‘松月山房’阴文小印一方,刻技尚佳,„„见之者邓之诚先生谓的确为乾隆纸,而印泥则不似乾隆时物,盖乾隆时之印泥色稍黄云云。余为谓倘能断定为乾隆纸,则印泥不成问题。盖不惟此印泥本即为浅朱,即使为深朱亦不能必其为非乾隆时物。‘空空道人’四字尚好。此十二字,果为雪芹所书否,虽不可必,然1963年2月晤张伯驹先生,谓‘空空道人’四字与其昔年所见雪芹题海客琴樽图之字,‘都是那个路子’云。”吴先生虽然经两位大家鉴定为曹雪芹真迹,因印泥的颜色有碍,证据略显苍白。

这让我突然想起我的好友杨奕先生,他长期生活在白家疃附近的太舟坞,他曾写过《清代著名词人之一那兰性德》一文,讲到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白家疃有一座空空庙,这便是为雪芹的“空空道人”提供了直接证据。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因为庙中没有神祇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平整土地时被拆

除。„„虽已无文字记载,但从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建筑年代已无考证。现今有人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   杨奕先生仅推测空空庙与《红楼梦》的“空空道人”有关。但并没有点破“空空道人”就是曹雪芹。可能杨奕先生没有见到吴恩裕先生著的《有关曹雪芹十种》一书,或许也没有见到“云山翰墨冰雪聪明”这幅篆文小品。吴恩裕先生虽然请了当时著名鉴定大家鉴定为曹雪芹亲书,但始终没有弄清“空空道人”之号与雪芹的关系。白家疃的“空空庙”无疑为《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

为何雪芹先生在书画作品之中用他不常用的斋号?我以为早在乾隆二十四年雪芹在世的时候,《红楼梦》(当时仅限于抄本),已经被视为“谤书”了;也就是弘旿所谓的“碍语”;弘晓组织家人抄写《石头记》,不用外人,以至怡府书目中找不到他家存有这样一部书,就是怕人知道他家存有这部“谤书”,而此时雪芹(被抄家的后人)政治上受歧视,经济上陷入困顿,以至蓬牖茅椽,绳床瓦灶、鬻画为生,飧饔时有不继、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为了《石头记》的成书,为了顽强地生存下去,一些时候,雪芹不得不在作书画或写信札时,署自己不常用的斋号,“空空道人”即是其一,当然“空空道人”也不是空穴来风,作为雪芹先生不常用的斋号,也是有因缘的,他生活的白家疃村的“空空庙”,雪芹曾经用来为村民看病,便借过来作为自己的斋号,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倘若不了解白家疃的历史与渊源,亲自去探索与考证,自然无法了解雪芹先生当时所处的困境与现状。这正是雪芹先生起用“空空道人”斋号的用意,从而也为后人考证带来了难度,然而这进一步确凿地证明了“云山翰墨冰雪聪明”篆文小品为雪芹所书。愿请方家赐教!  另一旁证:吴恩裕先生在《考稗小记》所叙雪芹先生一行书信札,也证明雪芹签名用一不经见之别号,为飨读者,引缀如下:“魏宜之君言,1954年春,有人以曹雪芹书简求售,索价至数百万元(核今之币值数百元),亟祥询之,据云:彼所见之两页为雪芹行书信札,系寄某旗人者,略谓嘱作之诗,因忙至今始得奉上,不知合用否,请斧正等等。函后签名不作雪芹,而为一不经见之别号,但此别号为何,魏君已不多记意”。(见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十种》第132、133页)

曹雪芹的传说(四)——曹雪芹与广泉寺

香山广泉寺是惟一确切记载曹雪芹与好友张宜泉到过的地方,并且两人留有诗歌唱和,遗憾的是,雪芹先生的诗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宜泉先生按照雪芹诗歌的原韵和诗被记录下来,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今雨,墙贵可见补云阴。

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

朋友肖长江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到过此寺,和他谈起,他说此寺仅留古井一口。探访古寺的心情油然而生,老肖愿做向导。  文案工作必须提前做,查阅史籍是必不可少的。查阅《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一集(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徐公时先生撰写的《有谁曳杖过烟林——曹雪芹和张宜泉在北京西郊活动之断片》。徐先生是通过研究张宜泉先生的诗以及和雪芹先生家族有关系的朋友写的诗歌,找到了与曹寅同时代的好朋友宋荦(康熙三十一年任江苏巡抚),写有西山广泉寺的诗歌,韵脚全同,来推测这座水源头附近的废寺——广泉寺,遗憾的是徐先生没有到过广泉寺。  与老肖乘兴而行到水源头,绕过一个小山坡,路很窄,沿着羊肠小道前行,时陡时缓,有时还需要攀扶一些路旁的小树或灌木,体会到张宜泉先生诗中所说:“曳杖过烟林”的境况,时间不长便到了广泉寺。这个地方林木清幽,人迹罕至,广泉废寺已经没有任何建筑构件了,只有古井一口,是广泉寺惟一的遗迹,坐落在半山腰的古井,打得是很深的。《天府广记》曾经有广泉寺古井的记载,称其水质甘洌,适于烹茶。我突然发现古井的盖板上隐隐约约有文字,只是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仔细辨认为“广泉古井”为篆书,左边的字体只能辨认出繁写的“华”字以及“重修”二字,即便是这样,对我们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起码我们辛苦寻觅的广泉古寺,位置十分确切(事后查阅有关资料,

得知广泉古井上书写的文字是北洋政府大员周肇祥重修古井之后留下的)。  遥想当年雪芹与好友,信步憩废寺,当时他们所见的废寺,虽然残败,也不至于像现在没有任何遗迹可寻,雪芹与宜泉所看到的:零落的废寺,满目疮痍,自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情不自禁地感怀,感叹世间的悲欢离合,因此,写诗记述此事。

踏着雪芹先生和好友走过的足迹,回想着二百多年雪芹与宜泉寻访古寺的往事,此时感慨万千,雪芹的身世如在眼前,只有亲身经历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似的生活,以及经历过两次抄家后,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生活的雪芹,才能写出脍炙人口,享誉世界的《红楼梦》,让后人敬仰。

曹雪芹的传说(六)——曹雪芹和敦敏、敦诚“虎门数晨夕”

位于西城西单东侧的石虎胡同31号、33号院(上世纪60年代前为7号、8号院,今为民族大世界商场),两院相通,是北京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大宅。而且还曾为皇家府邸。这座府邸是大型的多重四合院。在北京众多的四合院中,这个院可以说是居住名人最多的院落之一。此院在明代为“常州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在清初,清政府把会馆迁移到南城,这里又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皇太极的小女即十四格格恪纯公主下嫁给吴应熊,故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驸马府”,又称“恪纯公主府”。现在北京的史地学者们为著文或探讨方便,仍习惯称这里为“驸马府”。到清雍正年间,为对八旗子弟教育,在这里建立清“右翼宗学”。(清左翼宗学在东城的灯市口)。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曾在这里任教。因曹公的好友敦诚有诗句“当时虎门数晨夕”,所以红学家们又称这里为“虎门”。就在这个大府的一个北院中,巍然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枣树。其高达15米,干周长达3米,始植于明初,距今已六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枣树之最”,人称“京都古枣第一株”。古枣树是北京的特色之一,在北京四合院中古枣树最多。因枣树“外表多荆棘,内中实赤心”,所以在很多名人故居中,都植有古枣树。像文天祥祠、于谦故居、杨昌继故居、鲁迅故居、老舍故居、田汉故居等。这棵古枣树的粗干盘错挺拔,犹如巨龙昂首向天,无数的枝干刺向半空。此后在这个大府里居住过很多古今文化名人,曹雪芹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人物。曹雪芹是什么时间到右翼宗学任教的呢?红学家们也没有定论。但有的红学家认为大约是在乾隆九年(1744年)左右。他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是什么呢?红学家们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助教,有的说是教师,有的说是舍夫,有的说是瑟夫(这个瑟夫是否为舍夫的谐音),还有的说是职员、夫役、当差等。总之,他是在宗学任教。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教,他是什么学历呢?有的红学家认为他是孝廉(即举人),但多认为是“贡生”,而且是“拔贡”。在清朝的学制中“贡生”有六贡,即恩、拔、岁、优、副、例。曹公的“拔贡”是顺天府的拔贡,是经朝考合格的,故能到宗学任教。而敦敏、敦诚兄弟是右翼宗学的学生,他们大约是在乾隆九年入学的。当时敦敏十六岁,敦诚十一岁。由于敦敏、敦诚兄弟聪明才奇,喜文善诗,和曹雪芹的关系虽是师生关系,尽管他们年龄相差也较大。但因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曹雪芹和两位学生的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在古枣树下谈古论今,逐渐由师生关系变成好友。敦诚有著名的《寄怀曹雪芹》诗,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他们“数晨夕”、“高谈雄辩”,不但经常在一起饮酒论诗,还有载可查,曹公曾几次到敦敏的住处“槐园”去。关于“敦敏槐园在何处?”红学家们虽多有考证,但今仍是个谜。但一致认为是在西城西南城墙根一带。(有的红学家认为是位于西单西南的南醇王府或袁家花园一带,过去这里是太平湖,但都没有确定。在复内北侧金融街上有两棵明代古槐,又靠近原墙根,这里会不会是“槐园”呢?尚有待于红学家们的考证)。而敦诚的“西园”,红学家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在阜成门内大街南侧一带。清右翼宗学是在乾隆十九年迁到宣武门内的绒线胡同。而这时,曹公已不在宗学。关于曹公是什么时间离开的宗学,红学家们也不太清楚。只是根据右翼宗学是在乾隆十九年时迁走,推算可能是在乾隆十六、七年左右离开宗学到的西山。现在的曹雪芹纪念馆,即过去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实际上也就是曹公故居,在1974

年4月发现了题壁诗,有的诗注有“丙寅”年,也就是乾隆十一年,证明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到西山。有红学家说,曹雪芹是在其好友及表兄福彭的帮助下住到西山的,福彭正是正白旗的都统。还有福彭英年早逝,是在乾隆十三年41岁时去世的。所以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在西山是可能的。在曹雪芹纪念馆的第三展室就明确写着:“约于乾隆十年左右,他为生活所迫,离开京城,结庐西山,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用血和泪铸成了他的举世名著的”。这也就是说,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离开清右翼宗学。总之,曹雪芹在清右翼宗学教学的时间不会太长。因红学家们多有著文,说曹公的思想感情是爱憎分明,疾俗愤世,甚至“傲骨狂形”,这当然是统治者所不容的。如果说曹雪芹在西山的伟大创举是写作《红楼梦》,那么,在右翼宗学结识敦敏、敦诚兄弟可以说是曹公的重要身世。敦敏、敦诚兄弟有关于曹公身世的诗作,大多是在曹公到了西山后,他们频频交往而作的。如名篇敦敏的《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敦诚的《寄怀曹雪芹》等诗,其例举不胜举,敦敏有《懋斋诗钞》等诗集,敦诚有《四松堂集》等诗集。诗中都有大量的有关曹公身世的诗篇。因有关曹公身世的记载很少,红学家们都是从敦敏、敦诚的诗作中寻找,所以敦敏的《懋斋诗钞》和敦诚的《四松堂集》被红学家们称为寻找曹公在北京身世的编年史。

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曹雪芹的祖上本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族正白旗的内务府。他的家庭从曾祖父到他的父亲,都担任清王朝要职。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视,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由此可见曹家的豪华以及与皇室关系的亲密。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一个百年望族外,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他的祖父曹寅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还会作诗填词写剧本。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但时间不长,他的父亲因事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曹家便急遽走向衰落。等曹雪芹成年后,流落在北京的西郊,过着贫困的生活。贵族家庭生活给曹雪芹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都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基础。   有关曹雪芹的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根据现在一些零星的记载,我们大概知道曹雪芹能诗、善画、嗜酒、狷傲。写作《红楼梦》时,他的生活极为窘困。最后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因贫病无医,再加上爱子早逝,伤痛过度而死,终年还不到50岁。

《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有些情节处理的很精彩。1792年,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并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红楼梦》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五光十色的荣国府。这是一个由少数主子和数百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这些贵族家庭成员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乐。就在这个贵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众多的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贾宝玉是贯串全书始终的人物。根据考证,这一形象中,有作者的亲身体验。贾宝玉生长在贵族之家,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爱读书,憎恨封建传统思想,厌恶束缚他的家庭,充满叛逆精神。由于他生活在一群美丽、单纯的侍女中间,而对生活在下层的女性饱含同情。   少女林黛玉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女性。这个寄居在荣国府中的弱女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她与贾宝玉两小无猜,后来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所扼杀。  曹雪芹可谓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共出现四百

五十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有些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感动的流泪。但是《红楼梦》也引起封建也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猛烈攻击,把它列为禁书。但无论怎么禁止,《红楼梦》仍然在群众中流传。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荣国府是文学名著《红楼梦》里人们最为熟知的地方,许多文章包括红学泰斗,都认定北京后海的清代恭亲王府及花园就是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原型。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建筑布局,以乾隆《南巡盛典》中江宁行宫即原织造署图与小说核对,似织造署更接近小说描写的格局制度。

荣国府的原型——清初江宁(南京)织造署和北京王公府邸融合的创造  江宁织造署是明朝永乐后在南京设的内府机房,为皇家织锦缎。清初江宁制造监督官均由京师内务府统管。康熙二年建署,曹雪芹曾祖曹玺主其事。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驻将军府,适曹玺去世,康熙去看望其家属(因曹玺妻孙氏为康熙之乳母)。其后二、三、四、五次南巡,至江宁皆驻于织造署,这时期是曹宅最兴旺时期,扩建了府署、花园。康熙末至雍正六年曹氏败落直至抄家迁北京。乾隆十六年南巡,将织造署改建行宫。据考证大约乾隆二十三年曹雪芹曾故地重游,至今南京传说《红楼梦》在南京写成。

江宁行宫在乾隆《南巡盛典》中绘有全图,用织造署图和小说荣国府对照,格局基本相同。如中路主体基本一致,只是正堂(《红楼梦》中荣禧堂)无东西耳房,但有位置可补;行宫图中之寝宫,正是小说中新花厅的位置;行宫图中西路之太后寝宫,正是贾母和宝玉、黛玉住处。前面的“朝房”正是小说中管事房、书房位置;行宫图中便殿、戏台、茶膳房,正是小说中荣庆堂、戏台、茶厨房位置等。同时,江宁织造署与北京的王府又有相当近似的一些特征,主要是组群排列的格局和兼容南北的建筑式样。如荣国府“三间兽头大门”,是北京王府外门形制。贾赦宅“黑油大门”,清代三品以下官用黑油漆;荣国府中的厢房鹿顶耳房钻山,这是只有北京才有的做法;穿堂、抱厦、倒座厅、暖阁,也都是北京大宅院常见的形式等。从作者曹雪芹经历来看,其聪明早熟,对幼年在江宁的生活环境必有清晰记忆,到北京后,经常出入恩主怡亲王府和亲戚平郡王府,有机会亲自体味北京王府,因此,以作者熟悉的自家宅第为蓝本,又结合北京王府的特点创作出荣国府也是很自然的事。

大观园的原型——圆明园中的“九州清晏”景区  圆明园是康熙赐予雍正的园林,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第一次大兴建是雍正三年至乾隆二年,基本上完成了“九州清晏”景区,当年乾隆命绘制了《圆明园全图》,并御题“大观”。第二次是乾隆三年至九年,完成了“四十景”,绘了四十景图,其时正是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其后作为内务府营造部门的家属(也可能有小差事),经常可以出入圆明园,对园中建筑熟悉。

从“九州清晏”与大观园总平面比较来看,二者基本相似。

基本格局上,如都是以湖为中心,周边布置景点;主要景点都是建筑组群,少数是单体建筑;每个组群都是围合式,但又都不完全对称等。

景物题材上,如海上仙境。圆明园有“蓬岛瑶台”、“方壶胜境”;大观园有“天仙宝境”,众人评说“蓬莱仙境”、“金门玉户神仙府”等。

建筑形象上,大观园中有几处只有圆明园才有的形象。如大观楼。“崇阁巍峨„„复道萦纡„„金辉兽面,彩焕螭头”,正是圆明园“方壶胜境”的写照等。

从造园匠师来看,《红楼梦》中提到大观园是“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山子某”是清代园林匠师的称谓。江南名师张涟(字南垣)号山子张,其次子张然在康熙时可能是由曹玺荐入宫廷主持御园工程28年,圆明园也应当出其手,子孙统号“山子张”。“张”与“野”同有放任不羁之意,可见山子野即暗指山子张。

(辽宁省辽阳市)

位于辽阳老城西小什字街口路东吴公馆院内(即吴恩培宅第)。有房屋21间,四周高墙围绕,属小四合院。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

1997年8月,为纪念曹雪芹祖籍在辽阳而设立,由著名红学家冯其庸题写馆名。它是继北京、南京等地纪念馆之后,在东北新建的唯一的一处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陈列面积480平方米,设4个展室,陈列内容围绕祖籍辽阳,以辽阳发现三块碑石的题名为主线。一是在喇嘛园的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六月《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上的“教官曹振彦”题名,二是在玉皇庙后金天聪四年九月“致政曹振彦”的题名,三是在新城弥陀寺清崇德六年(1641年)“曹世爵、曹得选、曹得先”三人的题名。前两块碑上的曹振彦是雪芹的高祖,后一块碑上三人是雪芹家族第三房人物。通过题名碑石拓片,结合《辽东曹氏宗谱》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再以沙盘形式作成展品。纪念馆中塑有曹雪芹坐像。 香山纪念馆

位于香山正白旗39号,是一座小型乡村纪念馆。

曹雪芹(1715-1764)是中国清代小说家,代表作为《红楼梦》。《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高超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古今中外读者的普遍喜爱,中外文学界成立有专门研究它的红学会。

曹雪芹纪念馆建于1984年,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馆藏主要有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馆内分为五个展室,分别陈列有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写作《红楼梦》的书斋;香山地区美丽的自然环境所给予文学家的灵感;二百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以及与故居有关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碑刻陈列,反映了曹家与香山地区的关系。

该馆原是以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座小型乡村博物馆。1971年在老屋的西壁上发现题壁诗,其中一幅与传说中的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基本一致,因此部分红楼梦学者考证此建筑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的地方。

陈列窒内

为记念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根据有关诗文所说曹雪芹的晚年"著书西山黄叶村"以及其他描述,特于北京植物园(原正白旗所在地)中辟地8公顷,建成曹雪芹纪念馆,借名"黄叶村"。纪念馆门口现有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题匾。展室中除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经历,还陈列有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许多实物资料。原来的题壁诗重新进行了临摹复制并按原状展出。黄叶村中林木葱郁,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而清静。村内不仅设有"河墙烟柳"、"薜萝门巷"、"竹篱茅肆"、"柴扉晚烟"等景点,还有茶馆、酒肆、古墩、石磨、水井和屋后的菜地,好一派悠闲的乡村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三十年。乾隆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九一年)程伟元和高鹗第一次以活字排印出版,这已是一二O回本,书名也改为《红楼梦》了。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写的。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进士,做过内阁侍读等官职。他根据书线索,也可能看到过曹雪芹所写的《石头记》八十回后已经丢失的某些稿子,续写了《红楼梦》。使《红楼梦》成为有头有尾的完整小说。高鹗写的后四十回,虽不如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但高鹗保留了原作的悲刻结尾,其中黛玉之死,袭人改嫁等,也写得形象生动,精彩感人。高鹗的功劳也不可忽视。但后四十回中写宝玉应试中举,儿子、侄子都科举成名,家道复兴等等,显然不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破坏了原书的主题,是应该指出的。

《红楼梦》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座高峰。曹雪芹对中国作家人格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对他的生平,迄今知之甚少。

他的生卒年,他活了多少岁,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卒于壬午除夕(1763年),有人说他卒于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有人说他卒于甲申春(1764年春)。有人说他活了40岁,有人说他活了48岁。就现有的材料来说,难有定论。

他的父亲是谁,也无定论。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是康熙帝的奶妈,因此受到康熙的特殊照顾,任命曹玺为江宁织造,负责主管采办皇室所需江南地区的丝绸,并监视南方各级官吏。曹玺去世后,他的祖父曹寅也历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将行宫设在江宁织造署,因为接待皇帝耗费较多,御史曾几次查出江宁织造亏欠银两,都被康熙特准以后补交,曹寅感激涕零。

曹寅去世后,儿子曹颙接替江宁织造职务只有三年即去世,康熙特准曹寅之妻过继一个儿子曹頫继承江宁织造职务,康熙仍然对待曹家亏欠抱宽容态度。

康熙去世后,雍正帝即位,几次江宁织造贡入的织物不合格受到雍正训斥,后来御史汇报曹頫任由管家监工,自己不理政事,再加上亏空银两。最终因其解送织物上京,骚扰驿站,勒索钱物,被山东巡抚参奏,雍正批示“本来就不是个东西!”,下令抄家,枷号催交亏欠,所有家产奴仆都赏给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新织造将北京房产17间和三对家仆给了曹寅之妻度日,是崇文门外蒜市口曹雪芹故居。乾隆帝即位后宽免其欠银,但家族已经没落。

曹雪芹可能在正黄旗义学担任过职务,后移居北京西山,因为独子夭亡,感伤成疾去世。  他面对家庭的大起大落,才写出著名的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但留下的是没有写完的一部作品。

百度百科

作文六:《曹雪芹》1200字

曹沾(zhān)(约1715.6.12~约1763),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但存有争议)清代小说家,诗人。祖籍山东宁海洲,汉人,远祖为宋朝曹彬,明末曾祖父曹峦(曹玺)被归降满洲的满洲正白旗人曹振彦俘获,成了他的养子,为此有了曹雪芹家的百年历史。曹雪芹因此写了中国长篇名著《红 乾隆六年(1741)曹雪芹和其叔父曹頫到辽东岫岩大孤山(现在东港市大孤山)探访本家曹宗政曹宗孔弟兄,为写《风月宝鉴》丰富资料,曹頫见大孤山风景秀丽,荒僻偏远是写书的好地方,便把曹雪芹留在此地改书稿《风月宝鉴》,曹雪芹用了十年功夫,终于把《风月宝鉴》改造成了千古奇书《石头记》。所以当时北京十年间不间曹雪芹的踪影。   乾隆十五年(1750)曹雪芹带《石头

记》书稿回到了北京。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续作《石头记》。  楼梦》。《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是依据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历史著作《三国志》创作的。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曹操、孙权、刘备割据一:打祝家庄(《水浒传》故事之一)方,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又叫《忠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差不多同时出现,是施耐庵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而成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水泊梁山108名英雄好汉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忍与腐朽,歌颂了好汉们除暴安良的英雄行为。

《西游记》是明朝人吴承恩把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民间传说相结合写成的。小说描写了曾经大闹天宫的神猴孙悟空护送师父唐僧去西天取经,在途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想象丰富,故事精彩,语言生动,是我国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全书120回,清朝人曹雪芹写了前80回,高鹗续写了后40回。这部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  桃园三结义(刘备 关羽 张飞)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的典故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张角率领农民起义,反抗朝廷,起义军头戴黄巾作 为记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皇帝为了镇压“黄 巾”,下令各地招收新兵。这天,刘备正看招兵的 告示,身后又挤过来一个黑脸大个儿, 名叫张飞。两个人便商量一起去参 军。

刘备和张飞来到一个酒馆。他们正喝着酒,一个红脸大汉进来了,喊道:“ 快给我拿酒来,我急着去参军呢!”刘备见他身材高大, 非常威风,就请 他一起喝酒。这人名叫关羽,因为杀了本地的恶霸, 才来到这里。刘备说:“ 我们一起干一番事业吧!”

三人喝完酒,一起来到张飞的桃园。 他们在桃园里对天起誓,结为兄弟。 这就是著名的“ 桃园结义”。

作文七:《曹雪芹_1200字》1300字

学校为了能让我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便让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早就听说新改造的曹雪芹公园景色优美,只是一直没有时间去那里看一看,我便约上了同学,一起向曹雪芹公园出发。在曹雪芹公园里逛着逛着,我便不由得陶醉在了优美的景色中。记得以前的这个地方,是个破旧的游乐场,甚至可用荒凉来形容。而现在,虽然算不上人山人海,但仍有许多大人和孩子在这里嬉戏玩耍、休闲娱乐,天空中飘着的风筝也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生机。不知不觉,我们已走出了曹雪芹公园,回头再望,曹雪芹的雕像吸引了我的目光。突然,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略有些可笑的疑问,曹雪芹是丰润人,那么我所走过的地方,是否也曾留下过曹雪芹的脚印呢?我不由得思索起来:曹雪芹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或受到了什么启发才写出了传世着作《红楼梦》呢?  回到了家里,我便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了解曹雪芹的资料和生平事迹。但是由于担心网上的资料不正确或不全面,我还查阅了关于曹雪芹的书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着名文学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关于曹雪芹,目前还存在着不少有争论的问题,不仅他的生卒年一直存在着争议,甚至连他的“字”“号”也不能十分确定,按照曹雪芹好友张宜泉的说法,应该是姓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但有的研究者认为他的“字”是“芹圃”,号“雪芹”。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1712年曹寅病故,其子曹顒、嗣子曹钕群蠹倘谓???臁K?亲嫠锶??娜说H未酥按?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锦绣”之乡生活中长大的,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管理参考资料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钜?ldquo;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钕掠?巫铮?ldquo;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  我的疑惑终于解开了,我不由得对曹雪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从小过着富贵奢华的生活,岂料家里突遭变故家境一落千丈。但是,过惯了奢华生活的曹雪芹并没有从此堕落一蹶不振。贫苦的曹雪芹在饱受生活的折磨后,深感世态炎凉,最后写出了传世着作《红楼梦》。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用来形容曹雪芹,再适合不过了。     初一:龙战骑士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文八:《曹雪芹》8200字

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 ,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80回稿子。

身平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故 ,其子曹顒、嗣子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五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

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由高鹗(或只是修订者)续书。 曹雪芹另著有《废艺斋集稿》。共分八册,论述问题包括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锦绣”之乡生活中长大的,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之交的2月12日壬午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泪干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的说法。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均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但80回后的内容散佚了)。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

所续。(《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改为《红楼梦》。)

曹雪芹另著有《废艺斋集稿》。共分八册,论述问题包括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

名字由来

据说,曹雪芹出生后三天,正是久旱逢喜雨,他的父亲曹頫(读“俯”)很高兴,就给他起名为“沾”,这个字取自诗经上的“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意思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与“久旱逢甘霖”有关。“沾”字也可以与“世沾皇恩”挂上钩,是感谢皇上的意思。

“雪芹”这两个字出自苏轼的诗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意思是说:泥土里留有芹菜的根,只有一寸多长。在这雪地里,它什么时候才能发芽生长呢?要等到春天到来,才可与斑鸠肉一起炒着吃呀!而且他的自注:“蜀八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泥芹之泥虽是污浊,但它“雪芹”却出污泥而不染。苏东坡常以“芹”自比。东坡兄弟诗里的“雪”,他也多是洁白而有保护之意。因此,曹雪芹就给自己改名为“雪芹”。这就是后来世界文学巨匠曹雪芹名字的来由。

曹雪芹就是贾宝玉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这个说法。《红楼梦》权威的观念:曹雪芹是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在贾宝玉的身影中有着曹雪芹的影子。从自己的经历中,写了一个全貌的清朝社会贵族人家的生活现状,全方位的写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书中描写了:琴棋书画,吃喝玩乐,还有家长里短的辛辣揭示,更有官场世事的险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名句语录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其静若何?红梅绽雪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才自清明志自高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之公子无缘。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眼前道路无经纬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

·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云其一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菊花诗忆菊-蘅芜君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种菊-怡红公子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画菊-蘅芜君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簪菊-蕉下客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对菊-枕霞旧友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菊影-枕霞旧友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西江月-宝琴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如梦令-黛玉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

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旷性怡情匾额-迎春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文章造化匾额-惜春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怡红快绿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春夜即事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宝玉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

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梅"字李纹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醉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花"字薛宝琴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宝钗黛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巧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

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富贵的,金银散尽,(宝钗)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欠命的,命已还,(迎春)欠泪的,泪已尽.(黛玉)冤冤相报实非轻,(秦可卿)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欲知命短问前生,(元春)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凤姐)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青埂峰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癞头僧疯话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癞头和尚弄玉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中秋对月口占五言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中秋对月口占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好了歌解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

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好风凭借里,送我上青天.·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 著红楼梦的原因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位石头谜,他画过石头画,写过石头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石头记》中的主人翁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幻化成的,“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通灵宝玉”,据考证就是雨花石。雨花石在南京产于“聚宝山”,在六合产于“灵岩山”,所以,曹雪芹把它神化为“通灵宝玉”。

在乾隆年间,曹雪芹住在正白旗写《石头记》。香山的老人爱说“《石头记》记石头”。曹雪芹写的这本书,从一开始说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被丢弃在青埂峰下,后来随着下界的神瑛侍者身入红尘,经历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直到顽石归天,全书结束,就是写的一块顽石的故事。

作文九:《曹雪芹1》7200字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zha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可惜,他的诗画留存下来的不多。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80回,曾以手抄本流传。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印刷出版,全书 120回,书名改为《红楼梦》。小说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从中表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渐趋崩溃的社会真实内幕,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以及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运用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自然、逼真地叙述和描写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矛盾中根据人物身分地位刻画人物,又善于以艺术氛围烘托人物内心情绪。他笔下的人物,如多情而又富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孤芳自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贤淑善良又巧于迎合的薛宝钗,泼辣、狠毒的王熙凤,逆来顺受的尤二姐,刚烈不屈的尤三姐等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在事件和人物的刻画上,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美与丑、虚与实、统治与被统治的描写相互补充,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红楼梦》语言简洁纯净,准确传神而多彩,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书中诗词歌赋的运用,对人物塑造、情节展开起了很好的作用。《红楼梦》的光辉成就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对后世家庭社会小说有极大影响

必答题:(每题100分)

☆ 《红楼梦》最早的传播者和评点人是脂砚斋。所谓的“脂评本”就是指由他评点的《红楼梦》抄本。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

☆ 第一回,关于《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 第一回,曹雪芹为《红楼梦》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贾夫人即贾敏。

☆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谈到宝玉的“孩子话”,对女儿、男子有句名言,即“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黛玉之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探花”是明清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三名。 ☆ 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宝黛初会,宝玉知道黛玉无字,便送给她“颦颦”二字。

☆ 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这是迎春)

☆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是探春)

☆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是惜春)

☆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其中的薄命女原名叫英莲,就是香菱。

☆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门子递给贾雨村一张“护官符”,上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宝玉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宝玉看《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首判词写的是袭人)

☆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袭人判词中“堪怜优伶有福”中的“优伶”是指蒋玉菡。

☆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宝玉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首判词写的是惜春)

☆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宝玉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首判词写的是凤姐)

☆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宝玉看《金陵十二钗正册》: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首判词写的是探春)

☆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宝玉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首判词写的是妙玉)

☆ 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留余庆》一曲云: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这首曲子中的“恩人”是指刘姥姥) ☆ 第九回中,贾政询问宝玉的学业,李贵慌忙应答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诗经·小雅·鹿鸣》的原文应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的《短歌行》曾援引这一句。)

☆ 第十五回,秦可卿出殡,贾政携宝玉拜谒北静王。北静王向贾政赞宝玉:“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其中的“雏凤清于老凤声”是李商隐的诗句,用《荀子》中的话来解释,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众姐妹为大观园各处题诗,其中一首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是林黛玉写的《杏帘在望》)

☆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其中元春制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物,谜底是炮竹。此谜是元春得宠和短寿的写照。)

☆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其中贾母制的灯谜是: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谜底是荔枝。此谜暗含“树倒猢狲散”之意。)

☆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其中探春制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物,谜底是风筝。此谜暗示探春远嫁不归。)

☆ 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玉向黛玉表白心迹,说在自己心里,黛玉排在第四位。(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

☆ 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撕扇子,表现了她的率性自由,桀骜不驯的性格。

☆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封书信:    不肖男芸恭请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前因买办花草„„忽见有白海棠一种„„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不便,故不敢面见。奉书恭启,并叩

安。                                                  男芸跪书。

(信中的父亲大人是贾宝玉。)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林黛玉作《咏菊》一首,其中颔联出句是“毫端蕴秀临霜写”,对句是“口齿噙香对月吟”。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刘姥姥来到一处院落,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这是黛玉的房间)

☆ 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想要强娶鸳鸯的是贾赦。

☆ 第五十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贾母、凤姐等人远远看见粉妆玉砌的世界里,(薛)宝琴与一个丫鬟站在山坡上,丫鬟怀抱一瓶红梅,不禁连声赞叹。忽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问:“那又是哪个女孩儿?”众人

笑答:“那是(宝钗、惜春、探春、宝玉、黛玉)。”贾母道:“我的眼越发花了。”

☆ 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其中的“冷二郎”是柳湘莲。

☆ 第六十九回,“觉大限吞生金自逝”的是尤二姐。

☆ 第七十回,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众人填词,其中令人拍案叫绝的一首《临江仙》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薛宝钗的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隐含其性情和志向。)

☆ 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拜晴雯,杜撰成一篇长文,名曰《芙蓉女儿诔》。

☆ 在大观园里,蘅芜苑住的是薛宝钗。

1、 名著背景:作者曹雪芹, 名霑,字梦阮,《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写于清朝,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前八十回为清朝曹雪芹作,后四十回多为高鹗续写的。 2、中心思想: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1、“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林黛玉 ,“美玉无瑕”指的是 贾宝玉 。 2、“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 林黛玉 之手。 (2003年鄂州市中考试题)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 》 4、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叫 曹雪芹 。

2、 1.香菱的本名是甄英莲;“有凤来仪”指潇湘馆这一间屋子。

2.元妃省亲时宝玉最后的那首《杏帘在望》是黛玉帮他做的。芦雪庵即景联句,首句是王熙凤起的。

3.起诗社时,探春给自己取名蕉下客,黛玉笑她是鹿 。宝钗给宝玉取的号是无事忙、富贵闲人。迎春在诗社中的别号是(菱洲居士),但她生性懦弱,仆人给她起的绰号是(二木头)。史湘云的别号是枕霞旧友。

4.“任是无情也动人”是指薛宝钗。宝钗在滴翠亭听到了小红与坠儿谁的对话。

5.“枉与他人作笑谈”出自李纨的判词。《红楼梦》中警

幻仙姑所介绍的乳名“兼美”的是秦可卿。

6.《红楼梦》以一部专书的形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就是“红学”。

7.《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

8.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

9.“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四句判词概括了香菱一生的遭遇和命运,其中“两地生孤木”是指夏金桂。

10.《红楼梦》的通行本是一百二十回,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作。

11.198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是以庚辰本为底本的。

12.《红楼梦》中涉及到贾府五代人,即“水”字辈、“代”字辈、“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

13.《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堪称小说的序幕。

14. 大观园中,宝玉住怡红院,宝钗住蘅芜院,迎春住缀锦园,惜春住的是藕香榭。

15.王梦阮和沈瓶庵的《红楼梦索引》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清世祖(顺治)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

16.《题红楼梦诗》二十首的《小引》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其作者是

明义。

17.《红楼梦》中的著名开场诗句“一夜北风紧”的作者是王熙凤。判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指得是晴雯。

18.《红楼梦》脂评本中,被称为脂怡本的是己卯本。《妙复轩评石头记》的评者是张新之。

19.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飞燕”指的是林黛玉。

20.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遣九龙杯”中的“浪荡子”指的是贾琏。

21.下列作品中,模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是《秋窗风雨夕》。

22.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所听到的戏文“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出自《西厢记》。

3、 23.《红楼梦》第十七回到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点了四出戏,其中“伏元妃之死”的是《乞巧》(出自《长生殿》。

24.(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出现的灯谜中,“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其作者是贾政。

25.《红楼梦》中第三回“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描写的是林黛玉。

26.贾府中的丫环雪雁服侍的主子是黛玉。

27.下列红学家中,属于考证派的是俞平伯。提出“四大家族”说法的红学著作(红楼梦试论》,其作者是陈觉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第一次将西方美学批评理论引入到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领域。

28.金陵十二钗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林黛玉;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贾探春;

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才思敏捷,活泼直爽,快人快语,但家道中落后寄人篱下,命运悲惨,此人是史湘云;错嫁中山狼的是贾迎春;绘制大观园图的是贾惜春;符合封建礼教规范的淑女是薜宝釵;

贾府中无人可比的媳妇是秦可卿;带发修行的是妙玉;有一对母女,她们是王熙凤、巧姐。

29.最卑躬屈膝的丫头是袭人;最有反叛性格的丫头是晴雯;性格最刚烈的丫头是金钏;最能干的丫头是鸳鸯;为追求自由婚姻而牺牲生命的丫头是司棋;宝玉房中有个奴婢,原是贾母的丫鬟,名叫珍珠,送给宝玉后,将其改名为袭人;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是晴雯;一心甘当奴婢,谄媚讨好主子的是袭人;一心钻营攀附的是小红。

30.贾府姐妹中,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探春的父亲是贾政,惜春的父亲是贾敬。

31.冷子兴演说中曾谈到贾赦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贾琏。

32.探春最初并不引人注目,但在《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显露志趣抱负,又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中表现出精明才干,使凤姐对她刮目相看。(填写《红楼梦》回目中的相关文字)

33.《红楼梦》中表明贾府收入主要书回的情节在第(五十三)回的( 除夕祭宗祠)一事上,表明贾府“排场费用,又不肯将就省俭”的主要情节是元妃省亲和元宵开夜宴两件事.

34.《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两处描写暗示了黛玉夭亡,宝玉出家的悲剧结局,一处是在第二十三回,另一处是在第三十回.

35.根据书中描写,在模样和性格上与林黛玉相似的人还有晴雯和龄官。

36.甄士隐的仆人霍启丢失了他的爱女英莲,他的岳父封肃又很势利,只有丫环娇杏反成为“人上人”。

37.《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贾宝玉的通灵宝玉 和薛宝钗的金锁,“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还泪之说”。

38.宝玉生日时在红香圃众人行的酒令是射覆和拇战,在怡红院行的酒令叫占花名儿。

39.《红楼梦》中曾有一处提到曹雪芹祖父曹寅创作的戏曲,这就是贾母在元宵节时点的戏,戏名叫《续琵琶》。

40.“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是太虚幻境中的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是秦可卿房中的一副对联。

41.[终身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42.[葬花辞]:“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43.[芙蓉女儿诔]:“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询谗,遂抱膏肓之疚。”

44.[唐多令,柳絮]:“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舍谁收?”

45.曹雪芹在第五回《终身误》中对宝钗和黛玉的行为表现、性格倾向加以比较,作了一个初步概括: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黛玉则是世外仙姝寂寞林。

46.“莫向东风怨别离”诗句是大观园中探春所作。

47.黛玉作《秋窗风雨夕词》是仿古代张若虚所作格调。

48.贾政把“花气袭人知昼(骤)暖”视为“浓词艳赋”,这句诗的作者是陆游。

49.宝玉填《寄生草》曲是宝钗生日(场合)看戏之后仿作的。

50.黛玉喜欢“留得残(枯)荷听雨声”,这句诗为李商隐所作。

51.第七十九回写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得到林黛玉的夸奖,并认为这篇诔文可与曹娥碑相并。

52.芦雪庵即景联句诗,是王熙凤说的第一句诗。

53.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一回中,有人抽的花签为梅花,题辞是“霜晓寒姿”,附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这人是李纨。

54.《菊花诗》中“菊梦”一首用的是八更韵。《柳絮词》中是林黛玉作了唐多令。

55.“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描写的是大观园中何处建筑:芦雪庵。

56.贾政不喜欢宝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抓周。

57.“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查到赵姨娘伤害探春。

58.“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红楼梦》中凤姐之口。“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红楼梦》中林黛玉之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楼梦》中小红之口。“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秦可卿之口。“蜂腰桥设言传心事”中的主要人物是小红。

59.《红楼梦》中凤姐讲“聋子放炮仗”的笑话是在什么

节日? 元宵。

60.《红楼梦》中涉及的外国地名中哪一个是虚拟的? 海西福朗思牙。

61.除宝玉挨打外,书中还描写了贾府中贾琏也挨过父亲的责打。

作文十:《曹雪芹》3900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祖先原为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满语音译,意思是家奴)。

曹雪芹上祖曹振彦,原是明代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大约于天命六年后进攻下辽阳时归附的。曹振彦在明金战争以及入关后平姜壤之叛的战争中立过功,历任山西吉州知州、浙江盐法道等官职。曹家的发迹,实是从曹振彦开始的。

? ?? ? 曹振彦之媳,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二年,曹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前后共21年,最后病故在江宁织造任上。曹玺死后,康熙命其子曹寅任苏州织造,后有继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曹寅和康熙自幼便有深厚的友谊,康熙五岁受书时,曹寅就是伴读,后曹寅又选授銮仪卫事,侍康熙左右,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曹寅一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后四次是在曹寅任职期间内,可见当时曹家的显赫以及和康熙帝关系之亲密。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诗善文,兼擅词曲,又是个有名的藏书家,曾主持《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的刊刻。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良好作用。曹寅死后,康熙命他儿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颙上任后三年后病故。康熙有特命曹寅胞弟曹荃之子曹頫过继曹寅并继任织造之职,曹家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共60余年。

雍正上台后,先从曹頫舅舅李煦开刀,抄了他的家,接着又发落到黑龙江最荒远苦寒之地,冻饿折磨致死。雍正五年,曹頫因“骚扰驿站”被捕,复以“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以及“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被革职抄家。曹頫入狱,并被“枷号”,曹家遂移居北京。据史料记载,曹家半在京曾居住“蒜市口十七间半”房屋。

曹雪芹一说是曹颙的遗腹子,另有一说是曹頫的儿子。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已未(1715年),另说是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在南京,曹雪芹在全家被抄后,迁回北京时年纪尚幼,按生于已未说是13岁。曹家回北京后的具体情况,文献绝少记载,不过曹家自抄家后,家道急剧败落确是千真万确的。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另一次更大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的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13岁前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13岁迁居北京以后,据红学家考证,初在宗学工作了工作了一个时期,这时他结识了敦敏敦城兄弟。乾隆十

五年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更加悲凉。他由贵族上层一下跌入社会底层的巨大变化中,饱尝了世态炎凉。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相反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态度。

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在小说第一回里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减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成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曹雪芹逝世年份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另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还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首(1764年初春)。曹雪芹死后,只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几个好友草草埋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曹雪芹《红楼梦》的未完成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书名亦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高鹗根据《石头记》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续作里,有的篇章和段落写得很精彩生动,如黛玉之死。但就总的思想艺术来说,和原著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人物性格走了样,有些情节的处理显然背离了原著精神,如贾府复兴、兰桂齐芳的描写等。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曹雪芹的《红楼梦

》世人皆知,而他的另一著作《废艺斋集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的作品,故只在爱好技艺的圈内人中流传。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旧观念,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目的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以之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曹雪芹曾热心教会残疾人于叔度扎糊风筝,助他以此业养家。他在《南鸢北鹞考工志》自序中道: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日:“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这不仅反映了曹雪芹与子叔度的友谊,更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济困、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

人生感悟:象曹雪芹一样无人见证的伟大牺牲

文/阎 真

我们可能设想一种无须人们见证和理解的牺牲,一种既不为现世功利也不为流芳千古的牺牲吗?这样的人有,你信不信?

牺牲精神是伟大的,但牺牲者总还是希望自己的牺牲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见证,这是人

之常情,无损于牺牲者的伟大。但我们可能设想一种无须人们见证和理解的牺牲,一种既不为现世功利也不为流芳千古的牺牲吗?这样的人有,你信不信?他就是曹雪芹。

曹雪芹的生平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个谜恐怕不大可能有解开的希望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本身也富于谜的意味。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还没有哪一部能够超越《红楼梦》,至少在我的艺术视野中如此。《红楼梦》不但像梁启超形容的那样“只立千古”,也“俯瞰万方”。曹雪芹,这位永远的艺术导师,令人无限倾倒的精神前辈,他浩淼无涯的襟抱,他深不可测的学识才情,他的无限情怀,无限感叹,无限寄寓,都使人们对其人其事有着无限的向往。

可是我们对他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一无所知,曹雪芹这个名字就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编码,这位先师就没有享有历史的充分认可。人们不但不了解他的一生,不知道他生卒的确切年份,甚至《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还存在争论。这怎么可能?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且,他生活的年代距今仅有两百多年!

后人只是朦胧地知道,曹雪芹少年时代曾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晚年贫病交加,“举家食粥”,终于在40多岁时“泪尽而逝”。像他这样一位千年一遇的人物,生前竟如此凄清、贫窘,不能不令人为他抱屈,令人对天道的公平抱有极深的怀疑。这样一位才华卓越的人物,生前应得到社会的礼遇照应,死后应得到后人的了解追怀。可惜,这只是善良的愿望。作者真是受到了天大的委屈。

我们从贾宝玉身上看到了作者的

身影,我们不能相信这样的人物是凭空捏造出来。还有林黛玉呢?还有薛宝钗、史湘云呢?还有晴雯、紫鹃、平儿呢?这样美好而极有才情的女子也曾在人间存在?她们是谁?人间真是永恒地有着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怅惘,使太多美好而生动的生命都默默随流水去了。

对这样一部生命凝聚之作,我们无法了解作者,只能凭作品去揣想他的心理能量和生命能量。这样一个曾经存在的生命,在某个历史瞬间某个寂寞的角落过着贫病凄苦的日子,干着一件极艰难伟大却不能设想现世回报的事情,他胸中有着吞吐千年汇聚万年之慨。

让我们深入曹雪芹的内心追问一声:付出一生的牺牲,写这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的动力是什么?

是富贵荣达吗?视富贵若浮云,多少人将这话挂在嘴边掩饰内心的渴望,或在无奈中聊以自慰,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了。是眼下的生活吗?写这么一本书实在不能使他从潦倒中解脱。何况以他的才情,作一个豪门清客,何处不留?又何至于衣食不给举家食粥?

或者为了名声?绝非如此。名声是一种社会承认,这对任何文人来说都是基本的心灵动力。对一个文人来说,淡泊名声比淡泊富贵更难得多。但在曹雪芹时代,小说不是文学正途,为一般人所不屑。更何况雍乾时代,文字狱遍布全国,文人动辄得咎,株连九族,《红楼梦》这样一部怨世骂时之作,又何敢传世以求名?但至少是为了身后的名声吧?这几乎是对作者心灵动力的最后解释了。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他的生平事迹会被全然埋没了呢?我觉得,一生行迹的埋没,是曹雪芹生前作出的经过了充分考虑的安排。

那么,曹雪芹,这位只立千古的奇才,他竭尽平生心血以至生命来写这部著作,那巨大的心灵动力何在?我们怎么去靠近这种生命的坚守,理解他的选择?曹雪芹是超凡的人,人们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去揣想他。他写《红楼梦》,只是为了一吐胸中之郁结,并希望后人理解这份情怀。这就够了。至于自己,他希望完全隐退。

大精神,大境界,然后有大文章。将现世的名利欲求置之度外了,这是极难得的;身后的名声也置之度外,这对于一个有巨大心理能量的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即使如此,仍愿主动地承受那样的精神重负!文学天才和道德圣者如此偶然而奇妙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由此看来,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是用一双俗眼去看他,这完全不合他的心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虽然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