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学习资料 > 德语学习 > 贝多芬传赏析【《《贝多芬传》赏析》1300字】

贝多芬传赏析【《《贝多芬传》赏析》1300字】

时间:2019-11-23 09:21:4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贝多芬传》赏析》1300字

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在充满苦难的生活中,孤独而又骄傲的度过了短暂的一生。贝多芬创作出无数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作品,鼓舞了无数的后人,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享受他所带来的优美旋律,让无数的音乐人仰视他光辉的作品,也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话题。    一、高傲诠释生命真谛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没有妻子,也没有后代,在众多的褒贬声中带着深深地遗憾在孤独和困苦中走完了生命旅程。贝多芬是一个创作音符和传播音符的天才,或许他是上帝派来使者,让他用一曲曲优美的音乐陶醉世人,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贝多芬用一个个拥有力量的音符打击着昏睡的人们,用尽毕生心血将命运的敲门声擂得响彻云霄。也许是上帝嫉妒他,让这个伟大的音乐家童年悲惨、恋爱受挫、甚至双耳失聪。但是,贝多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未停止与命运做顽强的斗争。即使在他生命结束后的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音符依然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流淌,他似乎在用音乐这个无国界的独特语言告诉世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贝多芬生命的苦难之源――悲惨的童年。童年时,母亲不幸逝世,而父亲则是个酒鬼,生活负担过早落在了贝多芬身上。也许这种人生开端对任何人而言都很不公平,但是却毫不留情的降临在贝多芬身上。因此,贝多芬过早地担负重任,年少时便开始操心经济问题。这种经历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他不与命运妥协的动力和源泉。许多人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高傲的人,而且这种高傲无法被世人理解。可是,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贝多芬外表的高傲,却忽视了他内心的慈悲与善良。贝多芬将生活的理解与苦难融进他的作品当中,让他的作品时而愤怒、时而忧郁、时而呐喊。但是,贝多芬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年轻人的天真与活力,表现出积极幸福的一面。    二、逆境中爆发创造    贝多芬苦难的接力棒――失败的爱情。毫无疑问,贝多芬对于爱情是忠贞的,但因外界的阻碍,贝多芬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爱情抛弃了贝多芬,让他陷入不修边幅的境地,但沉沦却没有让贝多芬成为一个浪荡子,而是让他在沉沦中成功突围,并将自身的音乐才华完全释放,让他的作品到达音乐的顶峰。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它可让人走进美丽的天堂,也可让人堕入痛苦的地狱,而贝多芬的爱情让他在痛苦的地狱中,独自在音乐殿堂里幸福地歌唱。    贝多芬困难的爆发点――双耳失聪。双耳失聪对音乐家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他的指挥乱成一团。在浮躁的心理支配下,贝多芬并没有屈服,而是渐渐找到了新的出路,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安慰和新生,创作出《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在人生的困难面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将命运的不幸与生命的坚强融入到创作中,融入幸福的音乐河流中。    三、艺术解读人生    德国作家菲利克斯・胡赫在撰写《贝多芬传》的时候无疑是真诚的,作者怀着一颗敬仰甚至是膜拜的心态,用敏锐的思想、细腻的文笔描写了贝多芬苦难而又坚强的一生,将贝多芬的真实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贝多芬传》中感受到贝多芬的痛苦与孤独。读者会发现,贝多芬虽然在音乐领域做了一场伟大的改革,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但是他的音乐却遭到封建主义卫道者反对,这些封建主义卫道者压榨他、批判他、折磨他。因此让贝多芬一直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贝多芬向往一份美好的爱情,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但是因为他不是贵族,导致

作文二:《名人传(贝多芬人物赏析)》7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

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曰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精神的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曰,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曰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作文三:《贝多芬赏析》2700字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赏析

院     系: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赏析

《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

《第九交响曲》1842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一曲终了,背对观众的贝多芬全然没有察觉全场观众的狂热激动,听不到观众五次鼓掌还不停歇。直到一位女歌手牵着他的手,让他面对观众时,他才看见全场起立的观众向他鼓掌,泪水夺眶而出....这部作品是 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 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 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 把席勒的诗《欢乐颂》用人声写进交响曲,以表达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愿。为 实现这一宏伟的构思,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创造性地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贝多芬交响曲发展的顶峰。经前三个乐章的铺垫后,进入了急板的第四乐章----人们经历了  艰苦的斗争和深沉的思考,所期待的欢乐就要到来。

“斗争——欢娱——沉思——欢乐颂”九个字便是一曲终了。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

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 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整个曲子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

纵观整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就会发现,每一个乐章紧密联系,前三个乐章都给第四乐章做了很好的铺垫,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渴望。当然贝多芬没有照搬

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出了一定的改变,是自己的乐章听起来激动人心。让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最后,这种气氛表现到了极致,整个曲目无比光明,无比辉煌。

听贝多芬的作品,探寻他的心灵历程一直是喜欢贝多芬音乐的朋友非常愿意 去做的一件事。

贝多芬不仅是一位音乐巨人更是一位人中之杰,他的人格是多样化的。贝多 芬既有英雄豪情的一面,也有深沉、忧伤的一面,还有天真的、温柔的、童性 的„„,他的音乐风格非常的多样化。

很多人认为是耳聋、贫穷、孤独和不公平的世界造就了贝多芬。可是不幸的 命运,可以使人产生挣脱、抗争、向上的力量,也可以使人彻底沉沦,变成一个 终生抱怨的悲观者和失败者。是理想和自尊造就了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最匮乏的就是爱。他父亲暴戾,总是阴错阳差的无法结婚,他很 早就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必须辅以「脑海中的乐符」来创作、晚年又被他想认养 晚年作伴的侄子背叛....他这一生一直没有爱。因此他的音乐严肃深沉、甚至是 严厉的,但是到了晚年的大和解、大博爱,这又是一个多么让人不可思议的心灵 历程啊。这是一种神秘的体验,是贝多芬只能透过音乐来言说的神秘。而我们, 也只能透过对他的作品的聆听,进入那不可言语的、两个主体间的从对抗、呐 喊,到哀告直至生命的陪伴者的神秘历程。 总结,在速度和力度上,都让人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欢乐——比心中的忧伤更为深沉。”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欢乐颂》的乐队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笑出声来,连听众都一个个神情严肃,沉浸在一种精神享受之中,其情绪与在听悲歌时是一样的。这时听众和演者都陶醉于一种美感之中。体裁:交响曲。形式: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风格: 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对于音乐我缺少了一份热切的喜爱,但《第九交响曲》却让我却隐约的觉得音乐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种愿望的体现,他把自己的感情以及对现实中的不满通过音乐来表达。整个乐章所描述的生活,即人们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终于得到解放,得到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理想的世界,正是贝多芬所向往的,从侧面也体现出了他的智慧与坚强不屈。

参考文献:《贝多芬传》(法)罗曼.罗兰

《欧洲音乐史》张洪岛

《欧洲音乐简史》钱仁康

作文四:《《贝多芬传》》1800字

《贝多芬传》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生活历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崇高品质,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2. 学习本文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 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的理想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讴歌欢乐追求博爱的伟大情怀。

2. 通过苦难和斗争达到欢乐的发展过程的描写,表现贝多芬非凡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

3. 《第九交响曲》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的理解。

教学设想:

1. 本文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习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条件允许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

2. 课前播放、聆听《第九交响曲》,以增加对乐曲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布置预习

1.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作品。

2. 带着“贝多芬在德国优秀阶级中享有的声威,不但是艺术方面的,而且是道德方面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在学习本文之前,坚持预习情况,可以出示投影和多媒体。

1. 音、形、义检查,略。

2. 课文阅读情况检查,及时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的

针对性。

(三)导入新课

1. 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交流感受后进入课文学习。

2. 简介作者罗曼·罗兰和翻译家傅雷先生,简介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师生可以互为补充。

(四)明确学习目标

1. 学习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理想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讴歌欢乐、追求博爱的伟大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 通过苦难和斗争达到欢乐的发展过程描写的学习,理解《第九交响曲》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

3.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 学生用五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后的点滴感受。

2. 师生质疑,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第九交响曲》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什么?它的原题又是什么?

(2)如何理解“在一阙交响曲内引进合唱,在技术上有极大的困难”?

(3)作者为何要描写贝多芬在演出《第九交响曲》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欢迎这一细节?

(4)《第九交响曲》是如何表现欢乐这一主题的?

3. 师生讨论,解疑

(六)局部研读,加深理解

1. 加速浏览课文第二、第三段,思考:

(1)贝多芬毕生的计划是什么?

(2)这样理解“他踌躇了一生”?

(3)《第九交响曲》在艺术上是如何创新的?

讨论后明确:①贝多芬毕生的计划是讴歌欢乐。②歌颂欢乐是贝多芬毕生的追求,贝多芬想把这个主题放在某一大作品的结局,一直至创作《第九交响曲》时,也还没拿定主意是否放在《第九交响曲》上。③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乐器演奏的基础首次引进合唱,用歌颂欢乐的合唱掀起高潮,人们和乐队的巧妙结合,使《第九交响曲》获得了辉煌的效果。引进合唱,开交响曲创作之先河,这是贝多芬对交响曲极大的贡献。

2. 熟读课文第五段,思考:

(1)在《第九交响曲》中,作者对欢乐的追求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讨论后明确:作者对欢乐的追求这一情感是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形式的变化体现的。《第九交响曲》经历了和平柔美—坚强刚毅—激情澎湃的感情变化过程,具体来说经历了①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忽然一片静默;②接着“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③主题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④“欢乐”抓住了生命,征服了痛苦;⑤沸腾的乐章回溯贝多芬一生的经历;⑥整个人类拥抱着欢乐,音乐激情到达高潮,感情到达高潮,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2)如何理解“‘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他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泪下’”?

讨论后明确:描写中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给人的质感和巨大的精神作用。

(七)感悟理解,赏析交流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可以从以下方面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进行赏析交流:

(1)你最喜欢的段落;(2)你最喜欢的句子;(3)你受到的教益、启示;(4)其他方面。

(八)拓展延伸

1. 再次播放《第九交响曲》,学生默读课文,细细体会交响曲中所蕴含着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

2. 班级讨论: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大师?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3. 课外阅读傅雷翻译的《名人传》。

4. 以贝多芬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报,班级内展览、交流。

作文五:《读《贝多芬传》》3100字

读《贝多芬传》

一直就很喜欢听轻音乐,喜欢它的纯粹的音律。虽然没有歌词的帮衬,但是却更容易感觉到它最原始想要呈现的情感。第一次听贝多芬的音乐是那首《献给爱丽丝》。那个时候只是单纯的觉得旋律很美,很好听,没有想过要去了解这个作曲者。现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贝多芬的一生以后,再去听他的一系列的作曲,会从中获得很大的力量。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暴,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大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2个兄弟的教育责任。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在给沙德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其实,对于这种感觉,我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但是,我相信那一定比我在想念亲人,想要叫他们却没有人可以回应的那种感觉要更加痛。

我记得,贝多芬在1816年时说过:“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样的话语,在看到的那一瞬间,让我对贝多芬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同情的感情。然而,这之后,我想我的这种情愫是个错误,因为贝多芬是何其骄傲,他从不向命运低头,这样的情感对于他,可以算是羞耻的。可以说,贝多芬的童年是悲惨的,他没有像莫扎特一样享受过家庭带来的温暖,但是他对那个时代和消磨那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在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从那以后,直到他1827年逝世,他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具有特别吸引力的城市。关注他作品的人会发现,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在他到维也纳后不久,痛苦就慢慢的向他靠近了。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而他却独自一人守着这个可怕的秘密,连最亲近的好友都不告知。直到1801年才写信告诉了2个朋友。在1802年的遗嘱中贝多芬说耳聋已经开始了6年。所以,当我们查看他的作品的时间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贝多芬的全部作品都是在耳聋之后写的。

其实,最初贝多芬只是患了耳咽管炎,到后来变成剧烈的中耳炎,因为治疗不善等原因才会导致耳聋的程度逐渐增加,但是当时还没有完全聋。对于一些低而深的音,贝多芬还是能够感知到的。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没有什么是能够比失去听力更残酷的了。他无法去聆听他用心血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多么的美好。这种悲剧般的愁苦,在《悲怆奏鸣曲》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想要从中挣脱的感觉。

如果说,耳聋是让贝多芬陷入绝望的原因之一的话,那么爱情的背叛就是另一个很大的因素。我最开始了解到贝多芬的时候还没有看《贝多芬传》的书,而是看了它的影片,在影片中主要讲述的就是贝多芬一段爱情经历。或许是因为影片的重点本就不在他的音乐上,那时我只是觉得他是热情的人。他的爱情要求是干净的。在看了小说以后,听了他的乐章以后,我发现一个人的性情果然会体现在任何事情上面。他的爱情,犹如他的音乐是一样的。我羡慕这样的贝多芬。

在《贝多芬传》这本书里,我认识到的是一个不向命运投降,敢爱敢恨的贝多芬。他有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却是不幸的。他总是交替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而这些无疑都成为了他灵感的源泉。当他的爱情背叛他的时候,他

也会绝望,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贝多芬是热情的,但是他却不会滥情。可以说,他的一生就爱了两个女人。第一个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因为个人的自私离开了他,是他一度萎靡不振。而拯救了他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另一段爱情,而是他挚爱的音乐。当他再次爱上他所认为的永远的爱人的时候,两个人却因为误会和时间的交错又一次离别了。再次被背叛的贝多芬,用了各种方式去报复他的爱人,只因为他的爱转变成了恨。可是,就像是俗话说的那样,爱的越深,恨才会越深。热烈的爱情只能演变成浓烈的恨,我不知道贝多芬在死之前是否有察觉到这一点。但是,我想他应该是有发现的。毕竟在他的一生,他都是未婚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不再相信爱情了。

像贝多芬这样的一生,悲苦的一生,其实现实中会有很多,只是我们都没有发觉到。但是,要找到像他那样的爱情,在我眼里,现如今的社会中是很难找到的。这或许会让人觉得悲观,但是时下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这其实不能算是个人的领悟,而是这个社会下,大家的感慨。

或许,大家会觉得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这一点,我并不想去否认。可是,是不是忘了换个角度去看待他的一生呢?他的确童年没有享受到家的温馨,甚至过早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是他仍有他所爱的家人;他的确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但是他深爱过两个人;他的确受到了病痛的折磨,以致于失聪,然而他依旧可以创作,挚爱着的音乐还是陪伴着他度过终生。

试想一下,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中,有多少人可以有真正爱过的人,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着自己喜欢的愿意做的事业。眼下要找到一个会全心全意爱着对方过一生的人,简直比找正版商品还要难。时下要找到一个不抱怨自己工作的人,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是佩服贝多芬的。事实上,在我眼里,我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是佩服并且尊敬他的。究其一生,我想说他是个伟大的人。纵使有很多人讨厌,甚至是厌恶他的人品,但是这些人都不得不承认他贝多芬在音乐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些曾鄙夷过他的人,或者是那些对他恶言相向的人,在听到他的音乐的时候,都会为之折服。那些在他失聪表演失败时嘲笑过他的人,都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他们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音乐对贝多芬的意义。即使是失聪了,他仍然会想办法进行创作,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他对音乐的这份执着,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学的来的。

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其实,贝多芬展现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对自己心爱的事的执着,还有那份勇气和不屈。无论命运怎么样捉弄他,他都会紧紧的咬住它,不向它低头,就如同他自己说的那样—他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现在的我们都缺少了这份勇气,我们都一再的屈服于命运了。难得有人跳出来反抗的时候,我们竟会用一种惊奇的眼光像看异形一样去看待他。当然在那个时代也会有这样的目光,只是贝多芬不在意,而现在的人太过在乎了。

在写这篇报告的时候,我又一次让自己沉浸在了贝多芬的乐曲中。我发现这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觉得仿佛是在他的精神领域里。我相信“如果你不能读懂作者作曲时的心情,那么这首乐曲对你就是噪音”这样的话。因此当我在看完《贝多芬传》的书以后,我觉得我离他又近了一步。

《贝多芬传》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在书里写道:要使心灵惯于愁苦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中回忆着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

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在最颓废的时候,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将忧郁的情绪一扫而空。生命的沸腾掀起了乐曲的终局。贝多芬是渴望幸福的,他也是渴望痊愈的,他充满了希望。在他所作的曲中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明快的节奏。这些轻快的旋律,是他用自己对音乐的敏感创造出所需要的欢乐。也正是他所创作的欢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贝多芬就是一个伟人,他用他的音乐鼓舞着一代代的人们,他用他的生平给予人们希望,告知人们命运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己放弃希望,放弃快乐幸福的权利。虽然每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会令乐曲的意味有所变化,但是我相信贝多芬想要表现的那份积极的精神是不会改变的。我敬仰这位用毕生精力来创作希望的音乐家—贝多芬。

作文六:《贝多芬小传》1000字

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个小子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疾病的后遗症促发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本来献给拿破仑的,可拿破仑称帝了,改成了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又和别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暇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罗曼.罗兰在传记的最后这样概括了他的一生: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穆特演奏 卡拉扬指挥

作文七:《贝多芬作品赏析》1400字

贝多芬作品赏析之《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四乐章(op.125)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 把席勒的诗《欢乐颂》用人声写进交响曲,以表达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愿。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构思,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创造性地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贝多芬交响曲发展的顶峰。

第四乐章:(合唱),急板、变奏与回旋的混合自由式。经前三个乐章的铺垫后,进入了急板的第四乐章----人们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和深沉的思考,所期待的欢乐就要到来。

这一乐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器乐部分,包括序奏、宣叙调、前面三个乐章的回忆和欢乐主题的出现;第二是声乐部分,是一部用庞大的人声合唱写成的回旋变奏曲。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做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 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瓦格纳称之为“恐怖的号角声”。但它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所否定:“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

原来,贝多芬的构思是在这段宣叙调的地方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因此,他把唱词乐段向后推移。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

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

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第一次展示无任何伴奏,随后逐渐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突然,“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声了。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

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变化,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

作文八:《贝多芬音乐赏析》3300字

姓名:张研

学院:资源环境与化工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音乐赏析

班级:过控151

学号:5801415032

一、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擅长作曲、指挥及钢琴演奏,被称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广为流传,不仅在欧洲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尊称为“乐圣”,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 “维也纳三杰”。他一生命运坎坷曲折,童年时代随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天赋,后追随海顿学习作曲,音乐才华受到了广泛关注。他生活在“开明专制”时期,形成了大胆创新、我行我素的性格,同时主张共和主义,向往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所有这些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2.创作背景

1801年,贝多芬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关于这首作品,最令人熟知的一个故事就是在银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钢琴声由一间简陋的茅房中传来,原来是他的乐迷——一个贫穷的盲女在弹奏,他深受感动,于是为盲女创作了此曲。不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并非贝多芬所取,他只是标注了“幻想曲风格”。“月光”是贝多芬去世多年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音乐的激发下灵感迸发,于月色中为乐曲起了这个名字。

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正值而立之年,但耳聋的日益严重让他的生活陷入了绝望。然而一个女学生的出现使他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之火,这就是伯爵的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贝多芬全心地投入到了这段恋爱。然而,热烈的感情并没有维持很久,年仅十七岁的朱丽叶·圭恰尔迪很快便移情别恋,嫁作他人妇。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准备结束生命。但对于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没有放弃自己,在失恋的痛苦中创作了这首作品。

3.作品特色

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评论这首作品:“感人至深的充满能量与浪漫的音调,令人精神振奋的旋律,时而像是熊熊燃烧的怒火,时而又如濒临绝望的哭泣。曲调中蕴藏的真挚诚恳,深受人喜爱,也极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说它是一首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贝多芬标记这首《升c小调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为 “幻想曲式奏鸣曲”,这就显示出了它自由、即兴的特点。它突破了一般奏鸣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且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灵活。贝多芬不仅改变了奏鸣曲式第一乐章长期统治的地位,还将持续的柔板代替了以往所常用的快板。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人心的快板。全曲速度由慢变快,感情表达也逐步加强。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低音八度进行、圣咏似的和弦平稳进行、连贯三连音的和声音型等创作手法及其独特的曲式、调性与和声安排,使乐章结合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既有从远方传来的低声倾诉,又有围绕于身边的温柔细语,还有回荡在宇宙间的呼啸呐喊。

4.不一样的“月光”

虽然《月光奏鸣曲》长久以来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但其实音乐界人士对于这首曲子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在他们心中蕴藏着很多不一样的“月光”。 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就不赞同用“月光”解释该曲,他说:“音乐中描绘的月光,应该是静谧、温柔、朦胧和明亮的,传达着舒缓的情绪。而《升c小调奏鸣曲》的开篇就是悲怆的阴云密布,毫无月色而言,满是阴郁,末乐章又洋溢

着激昂的热情,状态与让人心旷神怡的皎洁明月毫无关联,唯有短小的第二乐章勉强可视为一瞬间的月光。”而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则把第一乐章的基调看作是传递贝多芬失去爱情的创伤。无独有偶,《贝多芬传》的作者罗曼罗兰也倾向于把此曲所传达的意境与贝多芬的失恋心境相结合。他认为,曲中的幻想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反而是失恋之痛的情思更为明显,尽是忧伤的哭诉。

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对《月光奏鸣曲》的解析,是他在欣赏了两次现场演奏之后的真切感受。一次是李斯特,另一次是安东·鲁宾什坦,他认为整首奏鸣曲就是一出很精彩的悲剧,第一乐章所表达的是冥想的状态,中间掺杂着不安的预感,“音乐仿佛由遥远的某处渐渐传入耳朵,我们所听到的一部分是忧郁的哀思,一部分是缱绻的回忆,并带有对于未来的惆怅。”

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人的心中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既能引人共鸣,又能带来不同的遐思,这正是优秀作品的特点。

二、《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形态及审美分析

1.第一乐章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最广为人熟知的,不仅因为它极富诗意的乐曲美感,还由于在三个乐章中,它是最容易弹奏的,很多初学者都愿意试谈这首乐曲。贝多芬摒弃了奏鸣曲一贯的不可改变的多乐章规则,在这一乐章集中体现了“幻想”的风格。

乐章由四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序曲小结开始,为整的气氛埋下了伏笔,音乐的速度、调性、节拍和伴奏的三连音的音型特色纷纷确立。随着中音区“轻轻的来”,这个主题进入了细致沉静的表达,并伴有一定的忧郁色彩;转而中间部的三连音又蜿蜒前行,音调逐步提升,让人逐渐感觉到了紧张与不安;最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的平静再次呈现出来,似乎于淡淡的月色下悄然结束了全曲。

这个饱含了寂静沉思与温柔倾诉的乐章,让人似乎真的看到了一轮明月高悬于平静的海面之上,银色光点笼罩着一切,美妙的和声又为曲子增添了一些诗情画意,灵动的韵律传递着细腻的情思。三连音分解和弦始终贯穿曲子,和声色彩朦胧,既有冥想的静默,又有欲言又止的哀伤,所有乐思都建立于宛如心跳的旋律之上,可以说这一乐章是即兴曲中的先驱。贝多芬没有区分大小调,而是自然地转换同名大小调,在短短的六十几个小节的音乐中,进行了灵活的曲式运用与和声处理,表现出了缜密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创作技法,给人以无限的启示。

2.第二乐章

作为中间的过渡乐章,其与第一、第三乐章相比的确显得个性优美,恰如李斯特所形容“两侧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两小节的短小乐句构成了它的旋律,最初的八小节形成了它的基本主题,尤其富有独创性的是,从第八小节起,贝多芬就加入了多种切分节奏和不同的乐句构成,虽然这一乐章比较短小,但它类似于小步舞曲的复三部曲式,把第一乐章的忧伤与第三乐章的激昂衔接得十分完美。 这段典雅、可爱的短小音乐的两个部分都是由同一主题及伴奏发展而成的,给人有一种超然物外之美,悲伤的心情似乎得到了片刻慰藉。中部曲式由双重重音交替出现,并伴有令人意外的神秘感,而连奏与断奏的呼应又使主题的变奏显得更加自然。

3.第三乐章

尽管没有典型的回旋曲作为轻松愉悦的曲末章,不过贝多芬设计了独特的第三乐章,它充满戏剧性的高潮表达方式就犹如协奏曲一般华丽。同时,这也是贝多芬钢琴作品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罗曼·罗兰认为它是“心灵的力

量终于征服了痛苦”。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贝多芬终于将内心的情感一层层的解剖,融入到了音乐之中,他对现实的抗争、对感情的倾诉,随着音乐一泻千里,奔涌向前。但仔细聆听,仍可以辨别出在激烈的感情中依然充满着优美的韵律,这是贝多芬坚毅、不屈的精神体现,令人惊心动魄。

这是一个充满爆发力的乐章,侧耳倾听,琶音的组合犹如狂风暴雨下的海浪击石,在疯狂的怒吼中迸发着激烈的情感,音乐的强度递增,一浪高过一浪。贝多芬没有设计趋于缓和的结尾,反而加大了力量,以最强烈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屈与坚定。他只是将再现部当中主部的规模进行了微减,将副部的旋律起伏扩展为琶音,而后汹涌的感情戛然而止。但进入展开部后,戏剧性的高潮又出现了,再现部之后的结束部呈现得十分庞大。

通过这一乐章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才能之高超,它的表现力在迂回婉转、汹涌激昂的过渡中显得卓尔不凡。在主和弦上升和猛烈下降的最强奏中结束全曲的设计,使得音乐的效果达到了最佳。第三乐章作为末章升华了全曲,充分表达了贝多芬对于生命与感情的理解,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对于音乐的热爱。

三、结语

《月光奏鸣曲》中贝多芬对于炽烈感情的表现力毋庸赘言,第一乐章的柔情与静谧、第二乐章的轻快与可爱以及第三乐章的磅礴与激昂都结合得天衣无缝。音乐中表现出的丰富的内容、磅礴的气势、细腻的情感、独具匠心的布局设计、巧妙的乐章组合等都深刻地展现了贝多芬内心的惆怅与翻涌、对于现实的控诉和对于未来的坚定。相信这首不朽的杰作会万古流芳,以它特有的感染力,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舞着人们的精神。

作文九:《赏析贝多芬的》2000字

赏析贝多芬的《月光曲》

贝多芬,音乐史上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他是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 《暴风雨》《热情》等等。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月光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首作品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月光曲》的主要创作灵感来源于贝多芬失恋后的痛苦心情。贝多芬与朱丽叶·琪察尔迪的感情迫于当时的阶级压力而告终贝多芬在恋爱失败后将封建等级制度所带来的强烈痛苦和悲愤情感全部融入到了这首感情激切的钢琴曲中。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听完这首钢琴曲后将其中的第一乐章比喻成“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月光曲》因此得名。

《月光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但彼此间又相互联系、形成整体。整首乐曲主要特点在于:第一乐章是一段温柔舒缓的音乐通过节奏的变换营造出安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旋律较欢快的第二乐章将平缓的第一乐章与激昂的第三乐章连接起来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最后是情感激烈的第三乐章,用大起大落的旋律变化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时代和命运的不满以及抗争情绪。

第一乐章中,贝多芬以一个慢乐章来取代了典型的又长、又强、又快的快板乐章作为第一乐章,并将“幻想”主题集中在这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的华彩乐段里。第一乐章体现了奏鸣曲快板曲式:曲首四小节是引子,呈示部C小调第一主题从第5小节开始,第二主题b小调从第15小节开始,展开部f小调从第23小节开始,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属音延续了13个小节,它为全曲的统一埋下了伏笔。再现部从第42小节开始并回到C小调,从第60小节开始以左手弹奏如歌的旋律进人尾声。第一乐章以缓慢柔和的曲调让欣赏者感觉到自己仿佛伫立在海边上,向远处望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让人充满希望, 给人安慰使人从悲

伤中脱离而出。

第二章的最初八小节形成了基本主题,它来源于柔板乐章最初的三个低音,这个主题立刻重复。但从第8小节开始贝多芬增加了多种切分节奏和不同的乐句构成,这些都具有相当的独创性。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 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 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 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舒缓的过渡乐章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不过, 这月光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短暂的憩息。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 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

典型的奏鸣曲末乐章通常是轻松欢快的回旋曲,但是贝多芬却让结构重心和乐曲高潮从第一乐章挪到最后一个乐章,让人耳目一新,颇有创意。第三乐章是一个真正的奏鸣曲快板乐章,它的尾声因拥有一个协奏曲般的华彩乐段而显得优雅华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呈示部第一主题是一系列的琶音,每个乐句末尾都带有一个爆发性重音特征。G小调第二主题出现在第21一24小节中,主题在第25小节以切分节奏逐渐加强且反复,然后延长到第43小节中解决。第三主题在第43小节中以重复的和弦断奏开始,并在激烈的气氛中兴起后随之消退,与前两个主题形成对比。呈示部以一个短小的尾声结束,它暗示了第一乐章的如歌的主题。展开部作为这首奏鸣曲快板乐章的中间段落以C大调开始。再现部从第102小节开始,第一主题是主部主题头14个小节的准确再现。第三乐章在一个适度的琶音高潮和两个很强的和弦上结束。

第三乐章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 也是奏鸣曲的情感中心, 激动的音符完全超出了古典主义的清澈典雅, 而进入了个人化的内心世界的表达。第三乐章如潮涌来,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 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 犹如激烈的狂怒。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发出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的节奏, 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 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 突然沉寂下来, 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两个主题或交织、或对比、或发展、或重现, 感情如奔腾的海水, 难以止息。

从第一乐章到第三乐章,音乐旋律由低到高情感表达逐步升华;同时在演奏过程中利用短时间内的强烈节奏变化来加强感情表达。两种表达手法的结合使贝多

芬的创作情感更加饱满、更显立体。贝多芬的升C 小调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预见了情感挣脱形式, 成为音乐作品主宰的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这部不朽的奏鸣曲在世代杰出演奏家的非凡演奏中将一定会辉煌地像其他古典键盘音乐一样的永世长存、万古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