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学习资料 > 韩语学习 > 鲁迅读后感1000字_《关于鲁迅的读后感300字》1000字

鲁迅读后感1000字_《关于鲁迅的读后感300字》1000字

时间:2019-11-30 09:18:4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鲁迅的读后感300字》1000字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关于鲁迅爱惜时间的。本文从两个方面写了鲁迅爱惜时间的:一方面是写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时间抓得很紧,就连一分钟都不肯放过。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就连生病的时候,也想着病好后要什么,逝世的前三天,还在努力的工作。第二方面是写鲁迅爱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未迟到,就算是下着大雨,也准时赶到。因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什么两样。”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他在三十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鲁迅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就是因为他将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的时间内多做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要是这样,鲁迅的延长多少人的生命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鲁迅在短暂的人生中,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这些是更好的体现了他人生的价值,所以珍惜时间,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珍惜一分钟的时间,时间久了,那得节约多少时间呀!像鲁迅先生这样珍惜时间的人可得有人在啊!

自古以来,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他们没有一位不是不珍惜时间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项发明,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数学家陈景润,夜以继日,潜心于研究数学难题,光是演算的稿纸就有几麻袋,但终于解开了这道难题;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临死前还争分夺秒地写《资本论》;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一个失去知觉的高位截瘫患者,在不长时间里就掌握了日语、英语等几门外语,完成了《海边诊所》的翻译„„

和这些名人相比,我可差远了。以前我背课文总花上一两个小时,一边背课文一边看电视或是听音乐,总觉得自己一心可以二用,美得不得了。还有的时候,我只顾着看电视,妈妈喊我吃饭,我总说:“等一会。”非要在那儿磨蹭几分钟,妈妈又喊我吃饭,我又说:“等一会。”结果又在那磨蹭了几分钟,直至妈妈不耐烦地走过来强行关了电视,我才不得不乖乖地去吃饭。这种行为是多么不应该啊!以后我一定要改了这个坏毛病不可。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可每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属于一个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么他所拥有的时间也即将宣告结束,人生短暂,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作文二:《关于鲁迅的读后感300字》1100字

关于鲁迅的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关于鲁迅爱惜时间的。本文从两个方面写了鲁迅爱惜时间的:一方面是写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时间抓得很紧,就连一分钟都不肯放过。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就连生病的时候,也想着病好后要什么,逝世的前三天,还在努力的工作。第二方面是写鲁迅爱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未迟到,就算是下着大雨,也准时赶到。因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什么两样。”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他在三十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鲁迅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就是因为他将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的时间内多做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要是这样,鲁迅的延长多少人的生命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鲁迅在短暂的人生中,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这些是更好的体现了他人生的价值,所以珍惜时间,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珍惜一分钟的时间,时间久了,那得节约多少时间呀!像鲁迅先生这样珍惜时间的人可得有人在啊!

自古以来,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他们没有一位不是不珍惜时间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项发明,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数学家陈景润,夜以继日,潜心于研究数学难题,光是演算的稿纸就有几麻袋,但终于解开了这道难题;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临死前还争分夺秒地写《资本论》;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一个失去知觉的高位截瘫患者,在不长时间里就掌握了日语、英语等几门外语,完成了《海边诊所》的翻译……

和这些名人相比,我可差远了。以前我背课文总花上一两个小时,一边背课文一边看电视或是听音乐,.99o.总觉得自己一心可以二用,美得不得了。还有的时候,我只顾着看电视,妈妈喊我吃饭,我总说:“等一会。”非要在那儿磨蹭几分钟,妈妈又喊我吃饭,我又说:“等一会。”结果又在那磨蹭了几分钟,直至妈妈不耐烦地走过来强行关了电视,我才不得不乖乖地去吃饭。这种行为是多么不应该啊!以后我一定要改了这个坏毛病不可。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可每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属于一个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么他所拥有的时间也即将宣告结束,人生短暂,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99o./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99o./dushubiji/

【1】 【2】

作文三:《鲁迅先生文章的读后感》900字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野草》读后感 《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战。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也受到了强大的鼓舞。 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 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温室里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丽,但野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却更为人赞赏。 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样。 野草代表着强盛的生命力,我赞美它。

作文四:《鲁迅文章的读后感》600字

《故乡》读后感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

作文五:《鲁迅先生文章的读后感》1800字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在南京的 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1902年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 “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

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我们从《鲁迅自传》中看不到一丝先生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总之,先生光辉的一生,无愧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实感人、精彩纷呈的人生。

作文六:《鲁迅文章读后感》800字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当事人孩子们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作文七:《鲁迅文章读后感》2900字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

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 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

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篇二: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它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篇三:朝花夕拾读后感

鲁迅的名字,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读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我很少去搜索关

于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写的哲学。但他的文笔,总让人感觉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朴实,真诚,平易近人。   当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总是很多感慨。它真实的记录了鲁迅的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经历。回忆那些清末的生活习惯。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有很多人说,写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在现实世界受到的种种坎坷跟曲折,还要在自己的文字里,创建一个世界。《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里它是无价的,在我心里,它就是一个曲折老人记录童年的回忆录。

黄金时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能给我们细细去回味。琐碎的回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

不一样的时代童年,一样的快乐回忆。惹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篇四:朝花夕拾读后感

偶然收到一条朋友的短信,才发现已许久没有联系,突如其来的关心让人觉得温暖。不自觉地想起初中的生活,彼此形影不离的那段日子,平凡而冗长,却依然清晰无比,甚至是每个细节。

很早就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文中描绘了许多他童年的生活以及早年的经历。当读到《范爱农》中的一段:“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在书上踌躇满志的鲁迅,原来也像我一样,在那个纠结的年龄里,对范爱农又爱又厌,正如我们那年为一颗糖而与好朋友争吵,继而又在好友安慰中与她深深拥抱。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当这些字句映入眼帘,我仿佛回到了自己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小时候也许就是这样吧,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不管什么都会触动我们甜甜的笑。或许每个人都在回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吧。即使是曾经的不开心,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仿佛当下的生活永远比不上过往的岁月。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过去。正如黄磊说,“你在某个午后看见一位老人,很老很老,阳光下,坐在街角。你哪能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你哪能知道他的一生。”《朝花夕拾》或许不仅是鲁迅写给读者看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看的。可读着读着,又觉得它不仅指引我们体会鲁迅,更让我们回味自己。

于是本不该是朝花夕拾的年纪,却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

然而,总有人说人不能活在过去,活在回忆里。我也懂得,人应活在当下,活在今朝,活在自己的阳光里。所以,“朝花夕拾”过后,能做的,只有把握当下的时光!

篇五:朝花夕拾读后感

每次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总会有一股激昂之情在心头腾涌。可当我翻开《朝花夕拾》这本书时,它让我感受到的则是童年的美好和那渐渐遗忘的乐趣。

《朝花夕拾》这册杂文集就具有这样的魔力。它用淳朴,清新的语言描写出了鲁迅童年是种种有趣的事。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则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文章。在文章里,鲁迅写出了他对《山海经》是如此的渴望,甚至彻夜难眠。而长妈则是为了完成鲁迅日夜渴求的愿望,让鲁迅得到知识的果粮,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种朴实而真挚的爱着实令我大为感动。

在那个年代里,小孩子能得到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而又有多少人为了汲取知识的养分而苦苦渴慕。而在我们生活的现代,书店,网站遍布,各式各样的书籍随手可得,可又有多少人用心地去阅读?大的、小的书店、书城林立,在其中的人却寥寥无几。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一部分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像阅读这样能让人精神愉悦的事却很少有人去做,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鲁迅的童年充满欢乐,那是一种淳朴,自然的欢乐。而现代孩子们的欢乐却来自于网络游戏,以及一些本不是他们这个年纪该做的事,却乐在其中。我多想像鲁迅那样与大自然做朋友,与可爱的小虫们为邻,而不是整天在钢筋水泥间穿梭,可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会实现呢?

这也正是我们再阅读《朝花夕拾》中应该有的反思,如此才会有进步。

作文八:《鲁迅文章读后感》800字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想必不少人读过吧。讲的是严冬早晨的一场“车祸”,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故事中,“我”一直坚信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我”。

然而现如今,又是怎样一番姿态。新闻媒体频频报道,豪华轿车车主、有钱有势的人渣将他人生命视作可以用臭铜钱等价交换的商品。他们凭借着几千上万的所谓名酒的酒劲,将座下高档的吃油机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在红灯高悬、测速器狂闪的公路上,醉醺醺地邪笑着,由魔鬼牵引着奔向地狱。

而一旦出了事故,不是逃逸,就是找人顶替。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伤者的生命安危,掏出的手机也不是坚定的拨打120,而是找找上头有没有人能够“帮个忙”。奥迪、三菱、保时捷,这些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车,俨然成为了夺命狂徒。它们优异的性能,似乎只能体现在能将受害者撞飞多高、多远。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鲁迅先生如是说。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确实令他痛心。社会有黑暗面,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这些黑暗面当然也只是五彩社会中的小部分。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那些可怕的事故发生以后,总是有热心群众第一时间赶到抢救伤者,叫救护车,报警,拍下现场照片并指认肇事者。

身在他乡,迷路,落魄街头。总会有根本没有印象的面孔对着你微笑,拉着你疾步穿行于陌生的城市,把你安顿下来,然后风一样的消失。让刚才还在抱怨这个地方无趣冷漠的你心中油然一股暖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是的,我所描述的美好并不多。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作文九:《鲁迅文章读后感》800字

读书笔记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呐喊》、《彷徨》之类的大作。但我尤其爱读的是鲁迅先生的一些小的杂文,先前读过的《漫骂》、《一思而行》、《论秦理斋夫人事》等等,都是一些很棒的文章,没有紧密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就是用一些极吸引人的小事件来告诉我们社会角落里的一些丑恶的事,一些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的话,一些麻木的人还不知道的情况,鲁迅先生大多都用其独特的视角,狠狠地抨击了这些事实。

先前我读过了一篇文章《革命文学》,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从指挥刀下骂去,从裁判席上骂下去,从官营的报上骂去,真是伟哉一世之雄,妙在被骂者不敢开口。而又有人说,这不敢开口,又何其怯也?对手无‘杀身成仁’之勇,是第二条罪状,思愈足以显革命文学家之英雄。所可惜者只在这文学并非对于强暴者的革命,而是对于失败者的革命。”

后来我查过那时候大革命失败了,正是革命的落潮期,而革命文学的呼声却异常的响亮。在这样动荡的时候,有的人犹疑,有的人惊恐,有的人慷慨激昂,鲁迅也敏感的意识到有必要冷静地去看待革命与文学。他先后的几篇文章和演讲中对于如何看待革命、文学的功用、革命文学、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言简意赅地发表了看法。他写过一篇题为《“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的文章,文中也提到:“但这不过是一个最露骨的事实。其实是,即使并非帮友,他们所谓‘文艺家’的许多人,是一向在尽‘宠大’的职分的,虽然所

标的口号,种种不同,艺术至上主义啊,国粹主义呀,名族主义呀,为人类的艺术呀,但这仅如巡警手里拿着前膛枪或后膛枪、来福枪、毛瑟枪的不同,那终极的目的却只一个:就是打死反帝国主义即反政府,亦即“反革命”,或仅有有些不平的人民。”鲁迅的文章是令我着迷的,着迷于这种不怕打压的精神,着迷于这份淡然自若的心境,说白了,就喜欢那股“拽劲”!

鲁迅说过要用笔来拯救中国人,我想以他一人之肩,或许稍显薄弱,但现在观之,鲁迅显然是成功的!

作文十:《鲁迅文章读后感》4400字

小感——关于鲁迅与其作品

对于鲁迅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许多著作中有很细致很深入的论述,其中就包括一些分量极重的大部头著作。这首先要归功于众多学者多年来对先生的辛勤研究,但同时我认为这些研究中仍有些许的不足,那就是缺少对作家本人家庭生活的了解,以及家庭生活对其艺术创作影响的研究。要么是就文章而论文章,要么仅从国民批判性这一大的无边的范畴出发,能再进一步的也就是从鲁迅所受教育和所涉猎的书籍中追随先生的思想。我们似乎更重视鲁迅战斗精神的阐发,更着重鲁迅作品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分析。但这种侧重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走向,有时也容易出现牵强附会。远离鲁迅作品本身的偏颇,甚至会在客观上导致拔高鲁迅和神化鲁迅的倾向。对一个伟人进行全面周详地了解,也应该从他的生活中去寻找他创作和斗争的原动力。这当然不是无聊的八卦,而是研究的需要。尽管同样也有许多专写鲁迅生活的文章作品,但那也仅仅是传记类的单纯描述罢了,并没有讲到与鲁迅作品有多大关系。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也有将鲁迅的生活同他的创作联系起来的著述,可也实属凤毛麟角,这确是很遗憾的。

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失和的事想必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两人决裂之后,并非完全视对方为仇人,反而都一直无法忘怀往日的情谊。在《周氏三兄弟》中讲到:周作人曾于1925年10月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一首诗《伤逝》,用的是笔名。诗中传达了他对已经不可再得的兄弟之情的追念,‚只嘱咐你一声珍重!‛鲁迅也看到了这一篇,九

天之后,也写了一篇小说,就是《彷徨》集子里的《伤逝》。小说对于男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有这样的描写:‚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的破屋是这样的寂静和空虚。......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这段写的正好是绍兴县馆里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合住过的补树书屋的景物。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里,发表了一段‚读后感‛:《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鲁迅在写了《伤逝》之后两个星期,又写了一篇小说《兄弟》,写张沛君照看生病的弟弟靖甫的故事。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在1942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这写的是鲁迅作人兄弟间的事情:‚大约是在一九一七年的春末夏初罢,他和二弟作人同住在绍兴会馆补树书屋,作人忽而发高烧了。那时候,北京正流行猩红热,上午教育部有一位同事且因此致死。这使鲁迅非常担忧,急忙请德医悌普耳来诊,才知道不过是疹子。第二天他到教育部,很高兴地对我讲述了悌医生到来之迟,和他的诊断之速,并且说:‘启孟原来这么大了,竟还没出过疹子。’‛《鲁迅小说新论》一书中也有对《兄弟》的论述,虽然作者也提到了鲁迅的上述经历和许寿裳的那段叙述,而且还引用了许寿裳的里一段话:‚这篇小说的材料大半属于回忆的成分,很可以用回忆文体来表现的,然而作者那时别有伤感,不愿做回忆的文,便做成这样的小说了。这篇小说里含讽刺的成分少,而抒情的成分多,就因为有作者本身亲历的事实在内的缘故。‛但作者认为小说中的‚沛君‛和‚靖甫‛这两个人物的关系是基本上脱离了真人的轨迹的,如

果把鲁迅的‚一个侧面‛等于沛君,是将作家和他笔下的人物纠结得太紧,所以认为张沛君是一个‚隐潜的自私的慈爱者‛,‚这是对中国就得家族制度的愤慨的抨击‛。事实上,如果分析作品却不愿与作者生活经历相结合,不愿真正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把握作品,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小说《伤逝》更多的说法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有一些和心绪是‚参考‛了鲁迅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尽管鲁迅曾与韦素园否认道:‚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显然,我们不能因为鲁迅的‚哈哈‛一笑而认为两者真就没有关系。事实上鲁迅的‚哈哈‛是笑那些以为小说即自传的演绎的谬见。鲁迅在‚三一八‛惨案以后,决定南下,一来是为了躲避北洋政府的通缉,二来他与许广平决定建立共同的生活。朱安在北京,因而还呆在北京不合适宜。他们不想重复涓生于子君的悲剧,使纯洁的爱为‚面包问题‛而发生变化,以致彻底失去物质的营养而变得枯萎苍白。因为他们明白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他们商量好:大家好好给社会服务两年,一方面为事业,一方面也为自己积聚一点必需的钱。

鲁迅母亲鲁瑞一生育有四子,但第四个儿子椿寿在父亲去世两年后也因患急性肺炎在得病第二天就死了,只在世上呆了六年。椿寿的早夭让母亲悲伤万分,日思夜想,不吃不睡,精神恍惚。有时做着针线活计却不觉缝错了行,有时闭目养神却仿佛看见了椿寿的影像。这样在鲁迅小说《明天》中 有关单四嫂子失去她心爱的儿子宝儿的艺

术描述中,似乎寻见鲁迅母亲失去她椿寿之后的些许情形。文中写道儿子死了以后,单四嫂子哭了一晚上,‚老拱的歌声已经寂静,咸亨也熄了灯。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想信所有的事。—— 鸡也叫了。......单四嫂子张着眼,呆呆坐着。‛《鲁迅的婚姻和家庭》一书中,在写到鲁迅‚举家北迁‛回到故乡后有这样的描述:接着,鲁迅又去祭扫了祖父和祖母的坟,将死后一直未安葬的父亲安葬完毕,又给四弟迁了葬,将一切母亲想办的事都办妥,足足忙了一个月,才举家北上。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同样有主人公吕纬甫为其夭折的弟弟迁葬一事。‚......我仍然铺好被褥,......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如果不愿意,是不必两段描述联系在一起的。但在一些鲁迅小说评论中将吕纬甫为小兄弟的迁葬视为‚自我欺骗‛,认为‚吕纬甫在迁葬中的所作所为,是既要满足母亲的希求心,同时又要满足自己的希求心。这也正是他‘人’心未尽的表现。‛却为何对鲁迅迁葬没有异议。我们也许需要更新的理论来重新认识鲁迅的作品,而不是脱离作者本身生活的漫无边际断章取义的引证论述,这于鲁迅作品的解读似乎也并无多大益处。

在鲁迅父亲去世后,本家的长辈们就想重新分配住房。长辈们要他签字画押,鲁迅却不肯屈服,坚持要禀告尚在狱中的祖父,长辈们的污言秽语、声严色厉地数落并没有使鲁迅让步,他决心教他们碰壁而去,不欢而散。但这对鲁迅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小说《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说的:‚我父亲死去之后,因为夺我屋子,要我在笔据上画花押,我大哭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热心地围着使劲来对

我......"就是写自己对这事的回忆,鲁迅还曾在《题》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如果不了解鲁迅青年时的这些经历,又怎能深刻理解封建旧家族对他的伤害,又怎能理解他的孤独和彷徨呢。对鲁迅对现实无奈的理解是看到周建人《鲁迅故家的败落》中鲁迅祖母死后安葬的记述:‚祖母的呼吸越来越弱,终于停止了,我们打电报要大哥回来。祖母娘家的亲丁、内侄玉叔叔来了,族长熊三公公和近房传奶奶等长辈也来了,聚集在小堂前,黑压压的一屋子人,他们第一大问题是怎样对付重孙,我的大哥。他一回国来,对所有的传统、礼教,这也看不惯,那也有意见,这次对祖母的丧葬仪式,一定要变换花样,可万万不能依他。总之,全都照旧......大哥始终只是静静地听着,神色自若。在他们讲完以后,他还是没有作声。沉默充满了会厅......大哥简单地吐出了几个字:‚都可以的。‛这很出他们的意外。这与《孤独者》中魏连殳在祖母的葬礼上有着异乎寻常的相似。在《鲁迅的小说新论》中却对魏连殳有这样的评价:他用‚骄傲‛和‚玩世不恭‛来对付这难堪的场面,但是这孤傲和玩世的结果是‚逆来顺受‛。他既不表白,又不宣传自己的主张,那么剩下来的只是忍气吞声的屈服和卫道士们的高奏胜利的凯歌。他思想上的‚孤芳自赏‛和行动上的‚同流合污‛正说明了他日后堕落的必然性。作者认为‚鲁迅绝不是魏连殳,他不是孤独者;在当时,他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战士。‛当然,我想谁都不会认为鲁迅就是魏连殳,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孤独和无奈。当他们面对一个近乎封闭的被一群愚昧的旧势力所把持的社会时,也

希望反抗,可响应者寥寥无几,只能无奈地说 :‚都可以‛。也许这种孤独和无奈才是他们那代人最痛苦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被鲁迅的仇视者诟病的和被鲁迅的拥护者大力辩护的是鲁迅的婚姻。在《鲁迅的婚姻与家庭》和《三人行》中对鲁迅的婚姻有详细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与朱安的婚事,鲁迅在事前是知情的(最起码在鲁迅去日本留学前已经得知)。鲁迅在去日本后给母亲的心中明确表示反对,并提出‚要朱家姑娘另外嫁人‛的意见。可是,母亲坚持自己的想法。鲁迅为此毅然剪发明志,并给同在日本的友人许寿裳写了那首《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其中,‚灵台无计逃神矢‛也有鲁迅为婚事而冤苦的一层含义。尽管鲁迅十二万分的不同意,但在母亲的再三央求下,同时他还记得自己少年时母亲的艰辛:十三岁时,祖父科举案发,家里因此遭大变故;十六岁时,父亲久病而逝,母亲悲痛欲绝;十八岁那年,年仅六岁的四弟,突然短命夭亡。母亲的心已经是伤痛累累,再不能让她伤心失望。于是只得回国完婚。鲁迅称之为‚母亲娶媳妇‛,因而我们可以说鲁迅与朱安的成婚并非或者说不完全是来自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而是鲁迅极重的孝道。他本可反抗,一走了之,或者干脆就不回国。但他作为家中长子,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曾说:‚我有一个母亲,还有些爱我,愿我平安,我因为感激她的爱,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的做......‛为了母亲高兴,为了她有个伴,就这样,牺牲了鲁迅自己的幸福,也牺牲了朱安的幸福(尽管她嫁与别人也未必幸福)。有人认为朱安受封建思

想毒害,与有着新思想的鲁迅是极为不配的。这固然是实情,但朱安并无过错,而且应该说是一个好人,却让她成为这种旧式婚姻与新市思想交锋的牺牲品,也是不公平的。朱安晚年,因迫于生活困窘,无奈宣布出售部分鲁迅藏书。许多人听后赶紧去劝说甚至指责朱安,朱安听了停好一会儿,才悲愤冲那些人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我呀!‛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因而说在这一点上鲁迅是有过失的,固然鲁迅也是受害者,但程度不同,并且鲁迅后来与许广平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的痛苦,朱安则只能一辈子守着活寡。因无子嗣,在鲁老太太去世后,她的生活更是凄清孤苦。但我们也不能过分苛责鲁迅,毕竟时代的错误不能让一个人承担,而他也做了良心上的最大弥补。

从这些简单的例子来看,我们在研究鲁迅的作品是,了解鲁迅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每个研究鲁迅的学者和爱好者所绕不开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也不需将他的每篇作品都还原为生活细节,只是想通过对鲁迅生活的了解,更能了解文章的实情,而不至于无端进行艺术拔高,也不会导致走入神化鲁迅的绝境。

参考书目:《鲁迅的婚姻与家庭》 、《三人行》 、 《周氏三兄弟》  、《鲁迅的小说新论》  、《走进鲁迅世界〃诗歌卷》  、《关于鲁迅的辩护词》  、《鲁迅故家的败落》  、《名人笔下的鲁迅以及鲁迅部分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