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学习资料 > 日语学习 > 《浅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2400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2400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时间:2020-01-11 09:14:5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浅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2400字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1  摘 要 中华武术是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内容丰富、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本文就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形态进行研究。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文化特征 文化形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变,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武术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后备力量不足,致使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无法保持其系统性与完备性,许多拳种、刀术技术面临着濒危的局面,这成为了21世纪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武术的文化特性  武术作为一项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特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一项体育项目,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这些哲学思想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也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在武术理论中,以“阴阳变化”这种古代朴素辩证法为基本思想,演绎出对立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等等。这一武术理论思想体系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理论之中。中国武术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另外,武术练功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二)技击性  产生、发展于冷兵器时代的武术,技击性是其一个显著特征,并在古代军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武者在对抗中热衷于切磋技艺,在相互提高中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和套路两种表现形式。技击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并且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运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  (三)健身性  当今社会,人们一般都是以健身、技击实用等目的来进行武术锻炼。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分立在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也曾说过“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运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二、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形态  (一)传统武术的原始劳动形态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躲避禽兽的侵袭,在与禽兽的对抗中逐渐形成了拳打脚踢、跳跃滚翻等一些自然动作,这便成为了武术产生的基本因素与条件。后来人类将这些随意性的打击活动生产、狩猎提供的攻防相结合,经过历史过程的选择,提炼稳定化为一定的结构层次。当原始人进化到晚期阶段,直接从生产、狩猎中筛选出来的某些身体活动形式,经过特定目的的加工、嫁接和复合,逐渐从劳动、狩猎活动中分化出来,其动作形式的性质开始抽象、复杂起来,形成了传统武术的原始劳动形态。  (二)传统武术的宗教形态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由于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的不理解与恐惧,因而产生了万物都是受神灵主宰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一些宗教活动。据史料记载,巫术活动中的“图腾武舞”就与最早的具有实战意义的“武技动作”有密切联系。在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中,人们摹拟拳打脚踢的动作,喻以驱邪逐魔,慰藉人类的灵魂。至今,巫术活动中的“武舞”仍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构成了宗教形态的武术活动。  (三)传统武术的军事形态  在奴隶、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战争的激烈和武器的落后,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的这些攻防格斗技能,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开始形成技击性的武术。近代以来,由于热兵器的出现,军事形态的武术活动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削弱,但在局部冲突中,仍是重要的军事手段,现代军警训练中的擒拿与格斗练习就是其突出的体现。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传统武术文化也不例外,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从武术在现代运动中的发展中也能够看到,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郭建利.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审视[J].山西体育科技.2008.  [2] 王旭.试论武术文化对人形成良好个性的影响[J].山西体育科技.2008.  [3]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文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略述》5000字

作者:陈秀英

枣庄学院学报 2006年12期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6)05—0109—04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中国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也必然会受到所在时代、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所受影响的不同,而形成了现在千姿百态的武术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1  中国武术文化的渊源

由于中国武术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艺术、道德等,使他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1.1  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

我们必须追溯到几万年前,甚至更为遥远的史前时代: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必须一方面依靠群体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一方面发挥出自己顽强的斗志和强悍的体魄去进行积极的自卫,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敢的性格和格斗的技艺.这种原始社会形成的勇猛善习性和技艺,构成了与武术的萌芽极其紧密的文化关系.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

1.2  准武术文化形态

从时间上看,是指先秦到汉唐时期的武术.这一时期武术形式初步形成,武术意识逐渐出现.独立的武术形式的形成是准武术文化形态的一大特征,意味着武术已开始从原始社会多、杂状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经过秦汉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两晋南北朝的战乱、动荡、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军事技术分离走向竞技,而得到交流.到了隋唐五代,随着社会的繁荣,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并出现了套路的情形.汉代出现了系统的武术理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二十八篇”.“手博六篇”等论述.自两晋到隋唐,武术意识更加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口诀要术,说明人们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浓缩和概述,武术意识的出现促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从原始形态到形成.

1.3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式

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武术文化体系的完善;二是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成熟.宋代,民间武术界流行着:“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七载:“臣闻军器二十有六……武艺一十有八”.另外,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还出现了武术套路,武术流派,并且武术除了技击外,表演性也日趋成熟.明清时期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武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渗透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因而,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文化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在中国文化板块上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独特的分支.但是由于中国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个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注定了她与中国大地上的其他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独立于其他文化形态而存在.

2  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传统武术精神

中国武术精神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形态是各门派必守的武德.武德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武德有七:禁暴、践兵、保大、走坊、安民、和众和来财.《春秋榖粱传》中认为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武技书》、《太极拳谱跋》中都对武德做了规定.武术界与民俗中将不讲武德的视为可恶者,并极力赞扬德高望重的武林高手.如宋代爱国将领岳飞、文天祥,清代韩慕侠、程延华、张占魁、孙福全等人均被世人视为武德的楷模.在武术门派中均有“未习武者先修德”,“短武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说》提出:“习武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不可逞强凌弱.

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是中国武师授徒的常用语.“礼”,在中国含义颇丰,其中之一是泛指古代社会道德规范.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话.这里把德与礼连在一起,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当今讲武德修养要以礼为先,旨在倡导习武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

自古中国武林推崇“武以观德”,“尚德不尚力”的格言,几乎各个流派开宗明义都要讲明武德.这同中国是个重伦理的国家,以至有的学者称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或许有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武术重德还有它自身的特殊需要.纵观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武术是以人与自然搏斗,同敌对双方作战的行为密不可分,动起手来就要打败对手,制服对手,甚至杀死对手.如一些武侠小说中所描绘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虽然系文学创作笔法,不无虚构夸张之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武术是具有杀伤力的.所以,习武者重视武德修养.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仍然需要发扬传统武德中所具有的爱国、正义、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地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

3  中国武术文化与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是一座博大的宝库,是中华思想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枝鲜艳夺目之花,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包含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等许许多多的分支.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无论是政治、军事、农业、天文、地理,还是宗教、伦理、艺术、中医学等等,我们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它们各自的理论根据.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指导起决定作用.

3.1  中国武术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背向.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又被引申为一对辨证对立的范畴,被视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万物都可用阴阳来进行划分,世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于阴阳,阴阳学说是推动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内经》对阴阳联系方式用“阴阳离合”来概括.“离”就是分离、排斥的意思;“合”就是结合吸引的意思,“阴阳离合”就是说阴阳之间是能分能合,既相互排斥而又相互吸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学说中的这种分和合,分之为二。合则为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理,构成中华武术极为丰富神奇的技击理论和方法.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舟也.”这些阴阳离合的原理在中华武术中表现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虚实并举、刚柔相济等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五行,是将宇宙间的事物属性归纳为五类和五类间关系状态的概括.五行学说概括了世界上一切事物行为的属性,把事物间的各种联系方式概括为“互利”(相生)和“互害”(相克)两种关系.相生是表示事物间相互资助、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相克是表示事物间相互斗争和相互控制的关系.五行学说对中华武术的影响较大,它为中华武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构成了武术理论.形意拳的代表套路“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拳,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肾、心、肝、肺、脾五脏.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向武术的渗透,使武术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等.刚柔、动静、虚实相辅相成,寓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它们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不仅丰富了武术的技法,而且也促使武术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这正是中华武术阴阳五行思想精华之所在.

3.2  中国武术与道家学说

道家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主.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武术起到指导作用.

老子学说的主体思想是:“反者道之动”,老子从这个主体思想出发有一系列的发挥,如:“致虚极”、“守静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对虚实、动静、刚柔、曲直、强弱作了精辟地论述.老子的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向其对立的方向转化,而克制它的东西恰是其对立面,事物向哪个方向转化这是自然规律: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制快”无疑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最好体现.

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认为只有进入不受任何现实关系规定限制的境界,才能“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泾而不能寒,疾需破山而不能仞,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达到生死不惊,万物不介于怀的境界.

所谓“道”是一种只能用直接的体验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无规则又恰有规律的自然运行.正是庄子的这种思想将中国武学推向了最高顶峰.所谓武学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要摆脱武术招式技能等的束缚,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除武技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修养和感受能力.因此,在庄子的哲学思想引导下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归根结底就是养成一种旁若无人,无所畏惧,至刚至大的精神境界.

3.3  中国武术与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因而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武术自然不能例外.

儒家“武备”之说推动了动态型技击武术的发展,儒家以在家为孝,入国为速“作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子一再强调“礼”则是维持这一标准的秩序规范.但这套道德标准,远非言礼即定,仍需拳脚、刀枪做后盾,武术的本源正寓于争权夺利之中.所以孔子说:“有文事者,必须武备.”以后各朝代便把它列入“讲武之礼”、“军礼”的范畴,对中国技击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决定的作用.

讲求“仁、义、礼”的儒家哲学,大大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并成为其基础与核心.第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把德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致中国武术具有重礼节、尽忠、尽孝的特点.孔子所说的“德”,包括“义”和“信”两个内容.“义”主要包括君臣之义和父子之义,君臣之义就是君主使用臣于要按礼节,臣子事奉君主应忠心,实一不二,父子之义就是要讲求“孝”.因此“孝”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第二,儒家主张要构已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其理想人格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胸怀坦荡的“谦谦君子”.第三,儒家哲学具有十分深厚的功利色彩,讲求积极入世的社会作用.另外,孔子认为人要立下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后来孟子又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武术伦理有极大的影响.翻开中国武术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武林豪杰,如岳飞、文天祥等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体现出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宁死不屈的精神.

3.4  中国武术与中医学

武术与中医学同属于人体文化的范畴,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辨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武术则将中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不少武术家同时又是中医学家、气功学家.如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傅山,不光是博学多才,还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家,并擅长中医.在他的诗文和医学著作中关于打禅练功,以气功治病的记载屡见不鲜.又如武术家王子平先生,其武艺威震武林,他的伤科医术也很精湛.武术家郑怀贤教授,他以伤科明医声蜚海内外.并著有《正骨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术》等著作.可以说,中国民间的武术家几乎都懂得一些伤科医道,诸如推拿、按摩等.武术与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互渗透、相辅为用,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一些拳种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集健身、防身、修身、养生于一体.我们充分认识大力开展武术运动,对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具有神州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发扬武术传统文化的精神,以练武来改善精神面貌,塑造勇敢刚强的品格.

[收稿日期]2006—07—11

作者介绍:陈秀英,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陈秀英(1953—),女,山东汶上人,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研究。

作文三:《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2500字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 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土 壤。它除了具备一般的文化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 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一方面,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出 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与心理 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 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研究、分析、提升中华武术的本 质特征,完整体现其精神实质,对传统文化的根脉, 继承、发展、推广、繁荣武术,正确把握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武术发展的历史文化探源

武术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产生之初就带有传统文化的 韵味,从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初期,“北京人”制造和使用 粗制石器及棍棒狩猎,逐步获得使用武器和格斗搏杀的技 能,产生武术格斗的技术萌芽,到“仰韶文化“中出现的石斧、 石刀、石铲 骨鱼又及石制与骨制的箭、镞等,人们获得了劈、 砍、刺、扎的技术概念;从“蚩尤氏与黄帝斗”、“共工氏与祝融战”等部落之间的战争实践中产生的徒手搏斗技 能、武器搏斗技能及空手夺刀技能到《吕氏春秋》中“昔阴康 氏之始,民气郁瘀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之宣导之。”的 记载表明人们以“舞”的运动形式来锻炼筋骨、活动关节、调 节气息、祛除疾病;从周秦时代的“角力”、“手搏”、“击剑”、 “刺枪”,等到近代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武术已从单一的健 身技能发展成为集竞争、健身 教育、娱乐、广适及艺术观赏 性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 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 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 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活动体。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发 现,武术在其变迁、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征, 它既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受到当时历史条件下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渊源悠久的 中华武术数千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包括哲学思想、兵 学、宗教思想乃至中医学等有着诸多方面深刻的影响。 2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 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哲 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搏击理论及实践运用中, 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像道家的柔 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 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佛家讲究调心、调身、 调息,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儒家倡导以人与社会为核 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社会实践等。

2.1 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着某些原始而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辞海》在“易传”条目中 写道:“内容保存了中国古代若干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在肯定 事物运动变化永无穷尽的基础上,猜测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 度,就要变为它的反面。”而武术正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 极等原理为指导,以养生修炼为手段;结合武术的格斗和套 路而形成的一种技艺。从拳术名称上可以看出,如:太极拳、 八卦掌等。太极二字出于《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 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说太极是一切原动力, 是人的完整的整体。人的腹部为太极之中枢,两腰为两仪, 两手两足为四象,四肢各有两关节为八卦。腹为全身最中 部,此处一动,上下皆动,故太极拳要求体松、气固、神凝。八 卦掌更是根据阴阳生克制化之理,并且又据先、后天八卦的 区别而运用到武术上。并以此生生克克,故有延绵不断之道 理。拳理中的动静、开合、虚实、现藏、攻防等,都是根据阴阳 学说而来。除此之外五行学说也是武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如 形意拳是以直线出击的崩拳属木行。同时以五行相克原理 解释拳式的攻防作用。即以相生理论说明易生相连的拳式, 以相克理论说明相互制约的拳式。再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 人合一“的观点施之于武术,则要求练习者要“内外合一”。 如六合拳讲究“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等等。由此 可见,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术的形成与 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不弄懂、弄通武术中 的哲学问题,就难于把握武术的真谛。

2.2 武术与基本中医理论

论渗透到武术之中,使武术运动具有防病治病之功效。中医 理论中的天人相应观念强调武术要“以心合意传统体育与中医学同源于国传统文化,其许多养生原理植根于中医学理论。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动态平衡、中庸和谐、整体把握等一些思维方法和基本理,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气、形、神”相和谐于一整体。并要使人的身体与整个自然和谐,并与四季变化相适应。阴阳学说更是在武术运动中处处体现,如太极拳运动对姿势的要求,要做到百会上领与沉肩坠肘、松腰敛臀相结合,含胸与拔背相结合等;动作技术要求上领下沉、前推后撑、左与右及上与下、前与后的劲力对拔拉长等;运动特点则表现为动静相合、练养相合、内外合一,动作左右对称、周而复始、一气呵成等。在长拳中则表现为以动为主,动中求静、静中寓动、攻中寓防、防中有攻,培补元气,内外兼修。在形意拳中,其拳理、拳法则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内涵。脏腑与经络学说在武术中的表现为意守丹田,虚领顶颈,腹式呼吸,松和自然,循经取动,疏通经络等等。中医理论与武术文化,理论同源,相辅。

3 结语

武术融健身、搏击、观赏为一体,既具备了人类体育活动 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 学性、艺术性,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重要

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流动的传奇。将武术作为文化形态 来研究,无疑可使人们在高层次上对武术重新认识。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特别是希望武 术进入奥运会的今天,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更具有现实意 义。正如李瑞环同志所言,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很丰厚的国 家,这既使人们引以为豪,也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对待这 些文化遗产,处理得好,会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珍贵养料。 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着眼于新的 时代需求,取其精华,使之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因为只有民 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文四:《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600字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石头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意识作为武术的雏形期。后期产生田猎活动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在军队中还畅行“手搏”。周代设“序”学校中也把射、御、列为教育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拨天下英雄。在这个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其形式更接近今天武术的套路。汉代抢的应用达到巅峰,各种枪戟和使用方法开始出现。唐、宋、元、明时期武术达到鼎盛繁荣,百家争艳、门派林立。宋代以岳飞为代表著以《九要论》系统阐述了武术的精髓。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也把武术技击应用推到高点。还有以张三丰等民间武术家对中国武术发展和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民间称为功夫,民国初期普称国术;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体现的有关体育、健身、气功、及养生等。理论体系中总结前人经验的拳谱记录、富含了心法、身法、技巧及武学哲理。

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修炼。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棍等,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协调连贯、速度力量及优美姿态、攻防技巧等。

中国武术还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作文五:《中国传统文化-武术》21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一.我与武术

我从12岁起进入专业队训练,直到进大学之前。在这期间我每天的任务只有游泳,我的世界也几乎全被游泳所填满。对任何其余的任何事情都略知甚少,当然其中也包括武术。只是听教练说过如果我们能将武术中力发于足,枢与腰,达与肩,催与臂的力量带到我们游泳中的话,我们的游泳成绩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当时也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并没有悟出其中的道理。

第一次接触武术是在大二的上学期,刚开始学习武术觉得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于武术也没有太好的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觉得武术只是花拳绣腿,耍刀弄枪的空把式,在竞技体育中也只是表演项目,没有跆拳道、散打这样的项目来的精彩,学的实在。但通过老师慢慢的讲解自己才悟出中华武术其中的一点点精髓,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都是来自于不了解。实际上武术中每一招每一式中都暗藏了进攻与防守。与其他项目硬碰硬的较量不同,武术更注重于化力及借力,这不仅大大的减少了硬碰硬的所带来的伤害,还极大的增加了进攻的力量。让我彻底的改变了武术只是花拳绣腿,耍刀弄枪的空把式的看法。

二.中国武术与儒家传统文化

在思考中我总觉的是与我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抱着这样的疑问,我查了很多的文献资料。所以不难发现

我的想法是对的。中华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运动形式,在其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吸蕴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立、完整而又严密的武术文化体系,以及与其它体育项目截然不同的技术风格。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倡导尚武崇德形成传统。“习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式中国儒家伦理型文化胡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中的体现。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一种时代相传,被人推崇、认可的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和传统,这是中华武术的名族特色和优良传统。培育传统武德中所具有的尊师重道、讲理守信、重义轻财、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道德情操,才是武术的真谛。

三.武术的作用及对其他竞技体育的影响。

而武术在现今中国的推广并不乐观,不像跆拳道及散打等其他项目那样广受追捧。实际上大家的误区都和我原来的想法一样来自于不了解。再加上武术成才时间较长,现在很少有人会愿意花这样长的时间及精力去加以练习。但是我觉得如果说田径是运动之母的话,那我们也可以将武术看成是我们中国的人竞技之母。若果追溯到过去你会发现所谓的跆拳道,散打不过是原来中华武术的一个分支及演变而已。而所有的竞技体育运动的目的都是发掘自身的最大潜力,将自身能量发挥到最大化。而武术刚柔结合力点集中恰好可以概括到所有项目运动的精华中去。举一个很简单又看似与武术无关却又能证明我观点的例子吧!本学期的专业课,我们同时要上的还有排球,整个排球课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难度莫过于发球。但这一切对于李月来说好像

却是易如反掌。无论是从任何外在角度,我在发球上都比他更占优势,如身高、臂长。那我更清楚的知道我们两个之间的差距更不会是肌肉力量。当然在技巧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如果你看他发球时的力点与击球的响声,就可以解释的了我们两个真正的差异在哪里。就好似我们在学剑时,每个人都想把剑刺出响声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当然我们与他们之前的差异也绝对不是在肌肉力量上一样。而在发力时将哪个项目不需要结合浑身的力量发力呢?现在的我才逐渐的了解教练原来对我们说的那句话,真正的含义和为什么那样说。所以我觉得可以将武术作为竞技体育训练的辅助手段,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项目喜欢用瑜伽做自己项目的训练辅助手段一样,我觉得中华武术比他的价值更胜一筹。而对于将要练习竞技体育的人来说,武术也可以作为先行者,给予前期的栽培。一方面武术可以练习他们的耐性,而另一方面武术力与美,刚与柔的结合让他们在练习其余任何项目中都可以得以应用。

四.正确的认识中华武术

当然,武术现在更缺少的是专业型人才。大部分人让自己的孩子从事竞技体育都是跟风,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未来,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出路。但是如果学体育史你会发现所有的运动项目只有武术扎扎实实,彻彻底底的来源于中国,也就是说所有其他的运动你都是在学别人的(我这里的别人指的是外国人),而只有武术是别人毕恭毕敬的向你学习。如果你学英语你会发现,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外国人赋予自己专属名词,而只有中华武术被外国人毕恭毕敬的称为Chinese gongfu (中

国功夫)。这足以表现了他们对武术的肯定。如果你走出国门你可能才会体会到,让你引以为荣的竞技体育是什么,最让你骄傲的资本是什么。可能真正走到竞技体育这条道路的人少之又少,但请你更多的了解武术。因为无论你到世界的任何地方,Chinese gongfu (中国功夫)永远是你在竞技体育上骄傲的资本,因为他他来源于中国,兴起于中国,发扬与中国。虽然他不是奥运项目,不能参加世界比赛,但是此项目只有中国有,所以中国的就是最好的!

不想说过多华丽的词汇来修饰武术,我只想说中华历史五千年,又有多少文化、制度、国家、政策、思想可以像中华武术这样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华夏大地上经久不衰?为什么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并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和喜爱?这样经过历史考验的精华,被国际承认的国宝。难道不值得我们传承发扬及骄傲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文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讲稿》10400字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讲稿

一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略述(讲古代)

1.武术文化发展史回顾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 远古萌芽阶段

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必须一方面依靠群体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一方面发挥出自己顽强的斗志和强悍的体魄去进行积极的自卫,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敢的性格和格斗的技艺.这种原始社会形成的勇猛善习性和技艺,构成了与武术的萌芽极其紧密的文化关系.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

1.2 先秦到汉唐发展阶段

从时间上看,先秦到汉唐时期,武术形式初步形成,武术意识逐渐出现.经过秦汉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两晋南北朝的战乱、动荡、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军事技术分离走向竞技,而得到交流.到了隋唐五代,随着社会的繁荣,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并出现了套路的情形.汉代出现了系统的武术理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二十八篇”.“手博六篇”等论述.自两晋到隋唐,武术意识更加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口诀要术,说明人们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浓缩和概述,武术意识的出现促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从原始形态到形成.

1.3 宋元明清成熟阶段

宋代,民间武术界流行着:“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七载:“臣闻军器二十有六„„武艺一十有八”.另外,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还出现了武术套路,武术流派,并且武术除了技击外,表演性也日趋成熟.明清时期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2.传统武术文化内涵

2.1武德—武术文化核心

中国武术文化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形态是各门派必守的武德.武德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武德有七:禁暴、践兵、保大、走坊、安民、和众和来财.《春秋谷粱传》中认为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武技书》、《太极拳谱跋》中都对武德做了规定.武术界与民俗中将不讲武德的视为可恶者,并极力赞扬德高望重的武林高手.如宋代爱国将领岳飞、文天祥,清代韩慕侠、程延华、张占魁、孙福全等人均被世人视为武德的楷模.在武术门派中均有“未习武者先修德”,“短武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说》提出:“习武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不可逞强凌弱.

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是中国武师授徒的常用语.“礼”,在中国含义颇丰,其中之一是泛指古代社会道德规范.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话.这里把德与礼连在

一起,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当今讲武德修养要以礼为先,旨在倡导习武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

自古中国武林推崇“武以观德”,“尚德不尚力”的格言,几乎各个流派开宗明义都要讲明武德.这同中国是个重伦理的国家,以至有的学者称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武术重德还有它自身的特殊需要.纵观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武术是以人与自然搏斗,同敌对双方作战的行为密不可分,动起手来就要打败对手,制服对手,甚至杀死对手.如一些武侠小说中所描绘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虽然系文学创作笔法,不无虚构夸张之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武术是具有杀伤力的.所以,习武者重视武德修养.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仍然需要发扬传统武德中所具有的爱国、正义、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地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

2.2 中国武术文化与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包含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等许许多多的分支.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无论是政治、军事、农业、天文、地理,还是宗教、伦理、艺术、中医学等等,我们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它们各自的理论根据.

2.2.1中国武术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背向.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又被引申为一对辨证对立的范畴,被视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万物都可用阴阳来进行划分,世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于阴阳,阴阳学说是推动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黄帝内经》对阴阳联系方式用“阴阳离合”来概括.“离”就是分离、排斥的意思;“合”就是结合吸引的意思,“阴阳离合”就是说阴阳之间是能分能合,既相互排斥而又相互吸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学说中的这种分和合,分之为二。合则为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理,构成中华武术极为丰富神奇的技击理论和方法.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舟也.”这些阴阳离合的原理在中华武术中表现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虚实并举、刚柔相济等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五行,是将宇宙间的事物属性归纳为五类和五类间关系状态的概括.五行学说概括了世界上一切事物行为的属性,把事物间的各种联系方式概括为“互利”(相生)和“互害”(相克)两种关系.相生是表示事物间相互资助、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相克是表示事物间相互斗争和相互控制的关系.五行学说对中华武术的影响较大,它为中华武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构成了武术理论.形意拳的代表套路“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拳,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肾、心、肝、肺、脾五脏.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向武术的渗透,使武术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等.刚柔、动静、虚实相辅相成,寓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它们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不仅丰富了武术的技法,而且也促使武术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这正是中华武术阴阳五行思想精华之所在.

2.2.2 中国武术与道家学说

老子学说的主体思想是:“反者道之动”,老子从这个主体思想出发有一系列的发挥,如:“致虚极”、“守静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对虚实、动静、刚柔、曲直、强弱作了精辟地论述.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制快”无疑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最好体现.

2.2.3 中国武术与儒家学说

儒家“武备”之说推动了技击武术的发展。孔子一再强调“礼”维持封建阶级的统治秩序。但远非言礼即定,仍需拳脚、刀枪做后盾,武术的本源正寓于争权夺利之中.所以孔子说:“有文事者,必须武备.”以后各朝代便把它列入“讲武之礼”、“军礼”的范畴.

讲求“仁、义、礼”的儒家哲学,大大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并成为其基础与核心.第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把德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致中国武术具有重礼节、尽忠、尽孝的特点.孔子所说的“德”,包括“义”和“信”两个内容.“义”主要包括君臣之义和父子之义,君臣之义就是君主使用臣于要按礼节,臣子事奉君主应忠心,实一不二,父子之义就是要讲求“孝”.因此“孝”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第二,儒家主张要构已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其理想人格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胸怀坦荡的“谦谦君子”.第三,儒家哲学具有十分深厚的功利色彩,讲求积极入世的社会作用.另外,孔子认为人要立下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后来孟子又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武术伦理有极大的影响.翻开中国武术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武林豪杰,如岳飞、文天祥等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体现出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宁死不屈的精神.

2.2.4 中国武术与中医学

武术与中医学同属于人体文化的范畴。传统医学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武术则将中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不少武术家同时又是中医学家、气功学家.如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傅山,不光是博学多才,还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家,并擅长中医.在他的诗文和医学著作中关于打禅练功,以气功治病的记载屡见不鲜.可以说,中国民间的武术家几乎都懂得一些伤科医道,诸如推拿、按摩等.武术与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互渗透、相辅为用,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一些拳种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

二 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讲现代)

1 冲突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

1.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

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1.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 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

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追求“健与寿”。

1.3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2  互补

2.1 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传统武术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2 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2.3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传统武术所认可和接受。

3  冲突与互补的意义

3.1 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文化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交流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难以游离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之外。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3.2 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其中频繁的内部与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竞

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由于文化新血液的注入和文化生存空间的扩大,其文化的发展时间也必然相对延长。

三 荆楚武术之地域特色(主讲)

1.1灿烂的历史源流

据专家考证,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江汉地区广大河谷原野上,遍布着类似屈家岭文化的氏族部落。这些远古人类生活过的文化遗址,蕴涵着荆楚武术的源头。 商朝末年,楚部族的首领鬻熊投靠周文王,被其册封为子爵,“居丹阳”(今河南淅川丹淅之汇下王冈附近),在商县一带建立了楚国,此时的楚国人口稀少,土地狭小。这时楚国的疆域,虽比起在商县时要略大一些,但范围还小,方圆也不过三百来里。西周后期,楚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势力也逐渐增强,并多次遭到周朝的征讨,被逼之下南渡汉水入雎山,后将雎山改名为荆山,以荆山、武当山和汉水为天险与周相抗衡。周夷王的时候,“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接着,熊渠继续南下,灭了聃国。这时楚国已在江汉之间占据了广大的地盘,以荆山为中心,西到今南河上游的尼叉河和神农架林区;西南边境到巫峡东段和香溪流域了;东面则达漳河以东和蛮河流域的分水线上;南面则濒临长江,另外,楚又沿江东下在今武昌至湖口一带建立了鄂、越章等移民基地。春秋时期,周王室渐衰微,无力控制各诸侯,楚国乘势兴起。楚武王熊通在春秋初年“始开濮地而有之”,又灭掉了在沮水下游的权国,北灭飂国,又伐鄾、邓、勋等国,并汉水诸国,楚人威达黄河南岸,并淮水流域诸国。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后,再度向北扩张。楚国中衰,为吴王阖闾所败。后来,楚国为了复仇,拔除近邻的敌国隐患。春秋中期以后,楚国曾不断向古云贵高原拓展。古云贵地区在荆楚政治经济影响下,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古云贵地区也促进了荆楚的繁荣。 此时的楚国,比起西周末年的楚国,疆域增大了十倍左右,其疆域之大,成为春秋列国之首。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及不断积累狩猎和实战中的格斗经验,从而逐步促进了荆楚武术的形成。

1.2 独特的文化特色

楚文化是周代发祥并兴盛于今日湖北,进而覆盖于东周南土半天下和传播于先秦海内外的区域文化,它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张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说:“从楚文化形成之时起,华夏文化就分成了北南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楚文化的主源是祝融部落文化,干流是华夏文化,支流是南方蛮夷文化(荆蛮、巴、越、淮夷等等)。

楚人有重军崇武的习俗。这是由楚人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生存发展的切身经历所决定的。尚武的精神是楚君、大臣乃至士庶百姓的共同信仰。楚人这种尚武的民族精神是荆楚武术发展的基础。荆楚地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战争、动乱的历史条件是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

楚舞是楚国风俗重要内容之一,是伴随着楚族形成而产生的。舞就是手持武

器,在乐曲伴奏下操作演练,也是一种军体训练,也是练武的方式。楚舞“外求诸人以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兼容生长后来居上的多元艺术形式。据《汉武故事》记载,楚人创造了一种名为“角抵”的武嬉项目,这是现代中国摔跤和日本相扑的前身。

秦汉以来,自成体系的楚文化虽然转型而融入汉文化中不复存在,但楚文化的流风余韵却从未消歇。楚文化还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国,对古代中国周边诸国和近代西方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近代以来,西方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如果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抛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无疑是抛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丧失了独立性。

1.3 坚毅的生命力量

武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对抗运动、功法运动等。荆楚武术指起源于或主要流传于荆楚大地的武术,有武当派拳术、湖北地方拳种以及一些稀有拳种。

从远古至西周是荆楚武术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生产劳动和狩猎工具的发展,以及部落战争促成了武术的形成。春秋战国是荆楚武术发展的勃兴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激烈,楚人继承并应用了源于远古的荆楚武术,使其得到更加严酷的实战考验和突飞猛进的发展。这阶段荆楚武术发展有四个重要标志。其一,突出地体现在先进的楚国青铜兵器上。其二,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武术英才,如发明弩机的琴氏,弯弓射石,没入金饮羽的熊渠,有百步穿杨之功的养由基、一箭伏犀牛的楚宣王、相剑专家风胡子、辅助变法强兵的吴起等。其三,楚国武术理论的形成,如弓弩射术理论和剑技理论。其四,导引养生术已在上层知识分子中流传。在先秦诸子和屈原等的著作中均有论述。 秦代,荆楚民众盛行的角抵牛博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载:荆楚之人,五月间相结伴为相搏之喜,即扑也。两汉时期,荆楚武术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西汉王朝由于匈奴连年用兵,需要大量武士,将军李广将兵五千,多为荆楚剑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个分裂割据的动荡时代,但由于各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使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交流和飞跃,荆楚武术就是其中发展较快的事物之一。这一阶段由于军事征战激烈,出现许多身怀武技的猛将,如魏将李通是湖北武昌人,习珍、廖化、杨仪是襄阳人,马 谡、向宠是宜城人。唐宋时期是荆楚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用武之道,并建立了一套训练制度。唐代自879年起,开始在湖北设立团练。唐代武后时期,武举制开始在湖北推行,著名将领冯行袭就是由武举出身的湖北人。宋代继续兴武举,置义勇,也推动了竟出武术的发展。金兵入侵后,岳家拳在抗金斗争中诞生,并植根于黄梅、广济、蕲春一带。武当内家拳也在宋代形成。

元代在湖北推行禁武,但是民间秘密习武尚存,且民多剽悍,武技不凡,元末起义军著名领袖中有不少是湖北人。如徐寿辉是罗田人,陈友谅是沔阳人,明玉珍是随州人。明朝由于边患频繁,“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对士卒加以训练,为了操练兵马,教习武艺,朝廷还在各地设有一定规模的演武场所。据《湖北通志》的统计,明代湖北中武举人者454名,中武进士者92名。名人武将辈出对荆楚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清朝荆楚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朝廷重武,荆楚武杰受到重用。1861年汉口开埠后,西方近代体育传到湖北,武术在战场

上的作用越来越小,它的功能开始由征战向民间传统体育转移。此后,在湖北的军队和学校体育活动中,武术项目与近代体育项目并存,在民间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武术锻炼。

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荆楚武术的发展因为社会条件的变化有了不同的特色。武术活动进入国民体育运动行列,开始进行有组织的表演比赛,并建立了各层次武术组织,逐步形成武术教育体系。中华儿女寄希望于武术救国,称武术为“国术”。辛亥革命领袖人物崇尚武风,许多革命先驱都擅长武术,他们习武倡武,推动民间武术的发展,城乡拳场十分活跃。许多农村拳师到比较发达的城市授拳谋生,诸多拳种流派,如孔门、鱼门、严门、熊门等,因之向武汉汇集,加之北方拳师的南来,以武汉为中心的大中城市成为各派武术 聚集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等大中城市及大片乡村的相继沦陷,更多的荆楚民众参与练武行列,同军警一起接受武术训练,直接参与抗日战争。民间武术同革命斗争相结合,又有了新的特点。民国时期,湖北农村普遍有习武活动,农民爱好武术已成传统。农村武术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湖北农村的群众武术活动有明显特点,集中表现为一年两次的武术大聚会:一是农历正月半元宵节前的“打狮子”,即狮子舞。一是农历五月间的庙会、“单刀会”,也就是民间武术界通称的五月十三举行庙会、“单刀会”,进行武术演示活动。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武术事业也获得了新生,荆楚武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65年,古老的荆楚武术摆脱了千百年的封建束缚,朝向社会主义新时代迈进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1966年—1976年这段时期,荆楚武术的发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直到1972年,国家体委在济南举行了全国24个单位武术表演,湖北省只派去3人作为参观代表与会,尚无运动队可派。第三阶段为1977年至今。1977年开始,全国武术比赛走向正轨,湖北省体委于1978年组建省武术运动队。1981年6月湖北省武术协会成立。1982年12月5日—11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武术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制订了进一步加强武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任务。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湖北省体委召开了全省武术工作会议,传达了国家体委文件和会议精神,根据湖北实际作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1983年7月,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成立,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经过普查整理,各地民间武术活动活跃起来。民间武术团体和武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武术活动内容多种多样,竞赛项目有套路表演,也有散手、推手等。武术骨干阵容增强,武术专业著作增多,武术书刊出版喜人,武术的交流呈现好的势头,竞技武术水平明显提高,民间武术活动遍及城乡。总之,走过了数千年辉煌历程的荆楚武术,自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时期,它必将在改革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服务全人类。

1.4 厚实的武术蕴涵

1.4.1 拳种丰富

荆楚武术是由许多个不同拳种流派共同组成的一个武术大体系。体系内的不同拳种流派又自成体系,各具特点,均有数百年多年历史。如岳家拳、洪门拳、孔门拳、鱼门拳、熊门拳、严门拳、水浒门拳、窄门拳、佛门拳、土家族武术、隐仙门、大字门、小字门、单弓门、向门、鄂西苗族拳等和武当武术及其各派拳种。

1.4.2 雄兵利器

楚国长期使用青铜兵器,后期逐渐使用铁兵器,它的武库是最庞大而且最先进的。 论质材分为铁、铜、木、竹、皮等制品。铁兵器主要有剑、戈、矛、匕首、镞 ;铜兵器主要有剑、戈、戟、矛、匕首、镞、弩机等。木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兵器有弓、箭杆等。皮兵器有甲、胄等。论功能,可分为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两大类。进攻性武器有弓、矢、戈、矛等。防御性武器主要是甲、胄、匕首等。1975 年冬,在楚国故都纪南城东门外先后发现中小型墓葬 600 余座,获得了大量的随葬物,其中兵器的数量最引人注目,有各种兵器达 571 件,计各式青铜剑 172 把、各式铜戈 150 件、各式铜戟 7 件、各种青铜矛 15 件、竹弓25 张、木盾 17 件,另有箭簇、匕首若干。数量巨大、门类齐全,为楚国的兵器宝库,为研究古代兵器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标本。 从楚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如剑、戈、矛、戟、匕首、箭镞、弩等来看,这些兵器无论从制作的工艺,还是从锋利程度、质地之精良以及制作形制来看,都是相当先进的。

1.4.3 射术理论与养生术

传说中的后羿射日源于楚人善射,据史书记载:“楚有孤父者,生于荆山,生不见父母,为儿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逢蒙传于楚琴氏”。这说明,作为武术最古老的兵器形态——弓箭,是起源于上古时期荆楚先民。其后善射者有养由基、陈音等。楚人在善射的同时,又形成了较成熟的射术理论,有谈论如“夫射之道,身若戴板,头若激卵,左蹉、右横足,左手若附支,右手若抱几,举弩望敌,合心咽咽,与气俱发,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一身异散,岂况雄雌,此正身持弩之道也”。楚地还有铸剑名家及剑术高手,如风胡子、越女、盖聂、欧冶子等,并且形成了一套剑技理论,有论述如“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妇,夺之似惧虎,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战国初期,楚国的导引养生术已经在上层贵族中流传。《庄子•刻意篇》有:“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爱国诗人屈原的著作《远游》中,有不少的佳句道出了养生学的精髓。如“神”突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气功所谓“坐忘”之象);“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由鼻端内视,以求内气腾然);“漠虚静以恬愉兮,淡无为而自得”(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除”(神清心静,吐故纳新);“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求道须悟性,道无所不在);“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神魂不乱,道本自然);“一气孔子神兮,子中夜存”(子夜静虚,气清神来);“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虚静无为)等。

1.4.4 名家辈出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武术英才,如发明弩机的琴氏,弯弓射石,没入金饮羽的熊渠,有百步穿杨之功的养由基、一箭伏犀牛的楚宣王、相剑专家风胡子、辅助变法强兵的吴起等。其后,荆楚大地上也先后出现了许多武术名人名家,写下了武术史上辉煌的一页,如武当拳、洪门拳、孔门拳、鱼门拳等都是中华武术集大成的代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荆楚大地上被继续传承着。许多武术名人名家的轶事趣闻广为流传。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也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继承和发扬着。

作文七:《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武术文化会通》3400字

摘要: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也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又肩负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文章认为,我们应在中华武术文化与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注重培育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武术的继承与保护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发扬奠定基础。   关键词:武术文化;门派;继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91-02   武术,即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帮助人们猎取生活资料、抵御外敌、博取功名,更重要的是,武术一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用以强身健体。武术是中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武术已经成为代表中国走向国际的名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一、中华武术的门派   中华武术有四大门派,为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下面仅将少林派和武当派进行介绍。   1.少林派   素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语,可见少林派的悠久历史和武林地位。少林是中华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因以少林寺所传习拳械为基础形式,曾一度被民间誉为武林的“泰山北斗”,又称少林拳,少林武功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很多和尚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发现是因躯体衰弱所导致的,悟到修习佛事必须先强健体魄,于是效仿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武僧谭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人,技艺超群,秦王李世民邀请,参加讨伐王世充战役。出师大捷,解救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唐太宗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谭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武功,经受实际战斗的考验,拳艺更有发展,从此,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   2.武当派   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拳,也称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目前,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1.儒家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华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武之人最重要的就是“武德”。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华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2.道教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道教修炼的基本主张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实现,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一点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与道教文化的依附关系,同时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   三、中国传统武术辩证的思维方式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人类的文化创造是意显现为象,象著明为言的过程。所谓“文化创造”,可大体分为“宏观”、“微观”。宏观的,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类的一切创造;微观的,系指作为个体的个人的精神、物质活动。无论是“人类”或是“个人”,他们的创造历程,都是意→象→言:在此,意是象、言是用。――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或某种意,才去表达无形的意(体验)的、有形的象和言,使意(体验)得以显现。象、言是显现意体之用。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表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创造象,进而物化的过程:“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脑筋中把他构筑成了。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资本论》第一卷)。这种“观念地存在着”的“蜂房”,便是象;蜂房便是物化的象。   表意之象,包括精神之象及其物化形态――物质之象。当然,较为深层的精神之象,大多是不能物化的。     言,是表达体验的另一种方式。严格地说,言是一种特殊的象,或者说,言是象的特例。在某种意义上说,动物的“言”,也是表意之象。而人类的言,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都比动物的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有质的不同;究其根本,乃在于人意(体验)的深邃莫测,无穷无尽。人的言,不仅有闻之于声的口语,而且有见诸于形的文字。   我们的汉字系统,不仅是口头言语的书面符号,而且是一种特殊图像;就此而言,汉字在表的体验方面,比任何拼音文字都更优越。――然而,尽管言是一种特殊的象,但言在精神活动中就突出的功能,却是著象:著精神之象和物质之象,尤其是那些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言是象的表述。而且,言所表述的,只能是象;因为象(体验)是无形的,故不可言说;意须现为象,才能用言表述。那些原本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必须经过言的表述,才能具有特殊物化形态。   我们耳闻目睹的,是文化,是象,言。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它绚丽多彩的表层形态,而在于其文化形态,或象、言所表现的体验(意)、境界。为了同于这种体验、境界,我们必须遵循着与意→象→言相反顺序的言→象→意的途径,通透言、象,融入意的境界。   武术在我国又这悠久的历史,是博大精神的中华古典文化中一个优秀的文化分支,武术的缠身、发展紧随着种鸽中华文明前进的历程。我国传统武术一直以华夏民族生活范式的表现形式维系着民族的情感,体味着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多彩生活,他能使人进入一种高原的境界,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在中华武术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其中加入了诸多独创元素。其中的数字就能很好的体现,在中华武术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四、结语   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乃是武术星火相传的最广袤的肥沃土壤。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链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和谐内涵,寻求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传承途径,是每一个武术文化传承着的历史责任。所以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扬下去,将武术传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周玉倩.浅谈数字“2”在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应用.2012.   [2]王健.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华武术.2007

作文八:《浅析中国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100字

摘 要 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它既具备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研究、分析、提升武术的本质特征,完整体现其精神实质,对我们顺应传统文化的根脉,继承、发展武术事业,正确把握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武术 武术文化 传统文化  一、前言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土壤。它除了具备文化特点之外,自己拥有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研究、分析、提升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 体现完整的精神实质 ,正确把握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武术运动的特点  部分体育项目只注重人体机能的锻炼,强调通过锻炼把人体机能提高到“更高、更快、更强”的水平。而武术在注重锻炼人体机能的同时,还强调对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的修养。如果把人的各种锻炼作一个简单的分类,可划分为“内练”和“外练”两种。外练,即是对人的机体功能的锻炼和提高;内练,是指对人的学识、品德、思想、意识方面的锻炼和提高。这即是对传统武术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搏击理论及实践运用中,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像道家的柔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佛家讲究调心、调身、调息,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儒家倡导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社会实践等。  (一)武术文化的历史性、地域性  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观上存在由萌芽、成长、壮大的历史过程,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主要来源,例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学说,华佗五禽戏及河图洛书等古代文化是构成武文化的主要基石。武文化从上述文化土壤中萌芽产生,并在武术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为专业性武术理论,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普及而不断发展起来。  由于各地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差异,再加上传统武术门派观念的影响,使得武文化有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如:维吾尔族古老的高空走绳就是轻功的一种形式;再如蒙古族的摔跤,哈萨克人的骑马叨羊等,无不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这些地域差别导致了武文化鲜明的地域特点。  (二)武术的文化内涵充满了朴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武术理论受中国哲学影响较多。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易经》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武术文化也大量渗透《易经》的思想。《易经》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神奇莫测的变化均为阴阳对应所使然。由阴阳对应观念,衍生出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等等,此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的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和方法。  (三)武术的养生功能与道家的养生理论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是典型的道家气功修炼路线。注重“气”的练养,使既能强身,又能御敌,便成为后世武术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其最高成就便是举世闻名的太极拳的问世和推广。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武功,不仅表现在技击威力上,而且表现在强身延寿的特点上。只有内外兼修的武功才是练武的正路。只有这样,才能使练武者受到受益终身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特别是希望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今天,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更具有现实意义。总之,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传统武学,就没有中华武术。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造就了中华武术的玄奥神奇,才称之为瑰宝。才有中华武史的灿烂,武侠的传奇。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继承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发展中华武术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从而确保武术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武术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9).  [4]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6] 李静华,杜建军.传统文化对武术理论与技艺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报.2005(8).  [7] 郭维民.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J].西北成人教育报.2002(2).

作文九:《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武术》2000字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推进,由于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广泛传播,是当今世界文化处于一种大融合的时期。中国传统武术以它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武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实战中加以提炼并赋予生活理念与哲学思想的智慧的结晶。通过传统武术套路的学习和演练,武者可以更好地修炼身心。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武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角色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令周边的国家普遍地感到惊羡。中国在地区性的事务中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合作当中。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高度融合,把“中国风”带入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强盛也使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国的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体细微又超大规模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观察中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推进,由于电影、电视、网络等的传播,中国的武术(功夫)以它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武术成为中国人形象的重要标志。在国外,只要有人知道你是个中国人,就会把你和中国功夫联系在一起。为此,笔者对一些武术方面的知识加以阐述。   一、何为武术   武术简单来说就是技击之术。“武”在汉字解译中,是有“止”和“戈”组成,止戈为武。“术”可以理解为技术或者是一种方法。武术一词,笔者认为其意思在于停止战争,也就是说武术是由战斗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先民在战争之后总结格斗与防卫的技术,进行实践演练,同时也加强休养生息和个人的自我修炼,其表现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中国武术的传统套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实战技击中加以提炼并赋予生活理念与哲学思想的智慧的结晶。通过套路的学习和演练,武者可以更好地修炼自己的身心。   武术又是一个集合名词,这一概念的外延包含世界所有格斗技术的流派。例如,中国的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俄罗斯的桑搏,巴西柔术,还包括了现在中国散打、西方的拳击、蒙古的摔跤等,都可以称之为武术。每一武术流派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训练系统,而中国的传统武术更具有它的特殊性和神奇的色彩,它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生活理念都融入贯穿在武术的修炼之中。   二、何为武术套路   武术的套路,就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主,注意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的运动变化规律,符合有起势和收势的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形式。   三、何为传统的少林武术   传统的少林武术是将禅学、武学、医学,三者合一而进行修炼。以禅理为做人的基础和指标,以武学为方法而达到坐禅、禅定的境界。而从武学的修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心性及身体状况,可以熟知经络、穴位,精通医理,医理精通又可以陶冶禅心武德,从而禅通、武达、医理明。修行自身,济世为怀。少林传统武术特点,来回演练皆可于一线之上。即使是卧牛之地,一样可以原地翻身、跳跃、旋转,而不拘泥于场地。讲求的劲道是轻、灵、粘、滚,由易至繁,返璞归真。技击和防守上出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多以挑、拨、摆、压、挂、撩等动作为主。   四、武术拳法简介   1.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暗含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2.八卦掌:“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八卦掌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 扣、顺步法,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合一,步似行云流水。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以内功为基,达到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   五、何为功夫   功夫可以理解为一种技能,是时间与实践的产物,通过反复的练习,使自己的行动达到完美展现。对功夫概念的理解可以延伸和放大,比如,一个人炒菜的功夫很好,说明这个人做菜的技能水平相当高。武术和功夫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在西方很多国家,功夫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一个象征,这主要归功于李小龙先生,是他的功夫(技能)征服了世界的武术爱好者。   由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建议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设置中国武术课程,同时向来华留学生开设中国武术课程,而且大中专学校也应该开设武术课程,各城镇、乡村、社区都应该大力开展武术训练活动,定期举行武术赛事与表演,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健身的行列之中,树立和平中国、文明中国的大国形象,重塑中国人习武健身、英姿飒爽的文明形象,打造魅力中国人的新形象。

作文十:《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武术》2000字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武术

作者:耿恺斌 王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