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 【《《沉思录》读书笔记00》2200字】沉思录读书笔记5000字

【《《沉思录》读书笔记00》2200字】沉思录读书笔记5000字

时间:2019-11-15 10:11:0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沉思录》读书笔记00》2200字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的功绩十分卓越,他是一个拥有强悍军事才能的将军,其次,他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古罗马在他的统治时期经济政治文化达到了巅峰时期,即便是他最后不能挽救古罗马的灭亡,但是其功绩和才能是不用质疑的。而最重要的是,马克·奥勒留是一个智慧的哲学家,他崇尚理性和世间,不尚奢华,热爱美德,相信灵魂的不休性,认为个人与社会的不可分离性,他相信自省的力量,追求真,善,美。正如他自己所述:“因为善与我同在,正义与我同在。”

“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面,面对茫然的未来,人总会在灵魂独处时重新思索这个关于人

的千古之谜。马可·奥勒留对此进行了思考,写下了这本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沉思录》。而这本不休的经典著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外物而言,人该如何做?二是对于他人的善与恶,我们应该怎么做?三是对于自我,如何看待自己身上的包括死亡,痛苦,名声等一切事物,又如何去获得一种使自己心灵感到的平静和幸福?

从这本书中,我可以看到作者自身的决绝,智慧和勇气。“你应该······”这不是对读者的教导,这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的省察,更是对自己的教训和向导。正如作者在“第一课——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处世:怀善向人,规训克己”中所提到的他从每一个他直接或者间接认识的每一个人身上学到的智慧和品格,可以看到作者那种追求真理的天性本质——“只要仰仗神及神的赐予和帮助,以及神所给予的灵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我立即附和本质地去生活。”这是他所想,也是他所做。

可以说,作者的内心是强大的,更是充实和幸福的,因为他宽恕每一个人的恶和肤浅,了解命运的走向,明白生命的归属。“我不可能被他们之后总的任何一个人所伤害,是因为没有人能将什么是丑强加于我身上”;“既不要再对你现在的命运不满,也不要畏惧未来。”从他的言语中,我可以看得到那种“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志和坚定,他信仰着实践和努力——“一生的时间限度都已经给你

划定好了,如果你不抓住和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来消除你头脑中的乌云,他将会很快流逝,你也将走向死亡,一切不可逆转。”“把你生命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当做是最后一次来做······”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要同自己的同类友好相处,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相互联系的,“因为它们是伴随那合乎自然形成的事物而产生的,有助于装饰这些事物,并且它们令人愉快;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中产生的事物有一种情感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在伴随着结果而产生的事物中,没有一个在他看来不是在某种意义上是如此匹配以致令人愉悦。”的确,事物本身无善无恶,只不过是人得主观感受赐予事物感情和善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联系起来的,世界上的一切的本质在于你如何去看待,一事一物,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看它的方式。“别人看到的,”布莱尔说,“不过是黎明越过了山头,而我看到的,是上帝的孩子在欢欣呐喊。”

作者信仰真理,追求理性,他倡导“无须畏惧死亡”,因

为“死亡如同产生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产生是由相同的元素复合而成,死亡是分解为相同的元素。”“对于宇宙有用的每一物总是好的和合宜的。因而生命的终结对每一个人来说不是恶,因为它不是耻辱,因为它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也不违背共同利益,二世善的,因为它是合宜的,有利的,符合宇宙的。”所以,既然明白了死亡不是恶的和不美的,又何须去畏惧死亡呢?死亡来临时,我们无须眷恋生命,二世要满心欢愉地等待死亡的到来。死亡如此,更何惧痛苦?至于名声和财富,那更是虚无罢了。追求名声和财富的人的存在时短暂的,这些追求的东西也是易逝的。因为无论是声明赫赫的人还是平庸之辈,所有人的生命归属都是回归到从那所来的自然,生下来的,无非是那些属于真理,美德的不休之物,其他的所有,都是虚无。

人生必须学会做什么?人必须要知道些什么?人要追求什么?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短暂的?死亡可怕吗?痛苦可耐否?名声不休吗?真理和善,值得去追寻吗?如何追求幸福和平静?······作者在《沉思录》中都给了他的答案。 生命短暂,真理不朽,善存永恒,死亡何惧,名声虚无,痛苦云烟,而幸福,就在你的行动之中:“如果你能一举正确的方向前进,以正确的方法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平静的幸福中度过你的生活。”

纵观整本书,我看到的,是一个心存希望的普通人追求人

生幸福的自省之书,不是什么治国方略,更不是什么教诲之典,正如书名“沉思录”一样,这本书,记录的,不过是马克·奥勒留的沉思而已。想到这里,我想起了王尔德的一句话:“一个人最辉煌的时刻,我毫不怀疑,是他跪倒在地,双手捶胸,将一生的罪孽和盘托出之时。”

作文二:《-沉思录读书笔记》1000字

《沉思录》读书笔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而会迷茫,时而会因为失败而变得暴躁,或者由于冲动无法冷静,这时我们需要沉思。在读完《沉思录》,我觉得我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指航的路标,为以后的人生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在读完沉思录后,我意识到: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诸于你,你都要怀着崇敬接受;不玷污内心的神明,不让各种妄想搅扰它,而是使它保持宁静,规规矩矩地侍奉它,不说违背真理的话,不做违背正义的事,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你的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他也绝不动怒,终其一生不偏离这条道路,顺着这条路,你将获得纯碎,宁静,随时准备告别人世,没有任何勉强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从书中我亦了解到人最大的幸福就是遵从理性,合乎自然: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心内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

每当我们的人生处于迷茫或者堕落的时候,你就要牢牢记住: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滩黏液,明天也不过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尘。所以,在这短暂的有生之年,让自己过得合乎自然吧,怡然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就像一枚熟透之后即将坠地的橄榄,感激承托它的大地,感激生养它的枝干。

从马克西莫斯,我学会了自制,不因他人而动摇自己的意志;无论是疾病还是其他的困境中都始终积极乐观;他的性格既亲切和蔼又端庄,两者结合的这么完美,足以成为我的表率;他做事勤恳,毫无怨言。他表里如一,从不口是心非,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出大惊小怪的样子,也没人听过他出语抱怨;他做事不冲忙,也不拖拉,也没有涨然若失或意志消沉的时候,他不去讨好他人,也不会表现的暴躁或者多疑。他心地仁厚,宽宏大量,而且为人正直;与其说他不曾背离正道,不如说他一直在正道上前行。

无论何时何地,这都是你能够做到的:要满足于命运现在分配给你的一切,要公正地对待你现在的邻人,要谨慎地保持你现在的想法,以免那些你还没有完成把握的念头混进你的思想。

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要处之泰然;服从内心的原则,行事公正‘也就是说,一切的想法和行为都要尽到社会的义务,因为你的本性要求这样。不要空谈一个好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只管去做一个好人吧!要不断地告诉自己,时间乃是一个整体,所有事物的实体也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于物质的整体而言都像是一粒无花果的种子,于时间的整体而言就像是砖头的一下转动。

作文三:《沉思录读书笔记》2400字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奥勒留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从马可·奥勒留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修养的人,不是单单以地位、金钱、容貌来衡量的人,而是一个时刻自省自律的人,一个敢于挑战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在这个快速进步、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心难免变得浮燥。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与自身进行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剖析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告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时刻沉思自身责任良知。我们要时刻深思自己的工作责任,马可·奥勒留在文中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时刻沉思自身道德品质。马可·奥勒留在卷一中就如此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

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作文四:《沉思录读书笔记》2200字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这样的一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只能让你慢慢浏览,静静品读,凝神静气反复摸索。这是一本有着点化之功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让人边读边走神儿的书。我读《沉思录》的时候,会经常深入其思想,脱离日常的喧杂而进入沉思······

我钦佩于奥勒留,这个一代帝王的伟大卓越的思想与其人格魅力,他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神话。奥勒留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梁实秋曾感叹道:“以一世英主而身兼哲学家者除了奥勒留外,恐无第二人了。”

奥勒留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它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处宫廷和身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拂去浮躁,慢慢走进他的沉思,且听他的心灵之语,不知会不如他一样宁静下来?“一切的事物消逝得这么快,他们的形体消失在这宇宙里,在永恒中他们亦很快被遗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诱惑我们的,或用痛苦威吓我们的,或被虚荣所艳羡的——多么无价值„„”这沉思着的奥勒留,仿佛是赫拉克里特了——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一切都在流逝,一切均不构成价值,所谓的帝王之位,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由于他这种超越尘世的思维,使得奥勒留非常淡薄他那万人景仰的位置。即位至尊,他并不因之而喜,他只是把皇帝当成自然安排给他的一个过程,一个职位,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这个自然的过程,尽善尽美地做好他职责之内的事情。奥勒留用他的智慧和善良施福泽于民,但他否认他是在做好事,他亦不要人民的赞誉。他在他的《沉思录》里写道:“名誉算什么呢?试看,一切事物很快就被遗忘,过去与未来是什么的一片空虚!赞美之辞是何等的虚妄!” 奥勒留具有强烈的出世精神,他渴望一种灵魂的生活,像苏格拉底那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说:“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

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引退并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诚然,他没有去做庄子式的隐士,飘逸于林间。也不像佛祖那样放弃王位去托钵寻道。而是如孔子所主张的,在其位,则谋其政,积极做好他的政务,为了罗马帝国,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怀着一种出世的精神,悲悯入世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奥勒留亦是这样想着的么?他说:“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乃是最为庸俗的事,因为你随时可以退隐到你自已的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已的灵魂更为清净,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即边可获得宁静。”隐居在自已的心灵里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灵魂?奥勒留并没有隐于朝,他兢兢业业治理国家,隐居在灵魂里。 奥勒留戎马一生,宠辱不惊,他没有把权力看作是庄子认为的腐鼠,也不沉迷权力,而是把皇权视为他生命中的职责。他恪守罗马法律,权力受制于宪政体制。公元161年,奥勒留为了实现权力的更大分立,特别邀请维鲁斯做皇帝,于是罗马帝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两位皇帝共治的局面。作为具有宇宙意识的哲学家,视物质为稍纵即逝的思想者,他的宽容是他思想意识的必然。公元175年,罗马将军卡西乌斯在亚洲反叛,自立为帝,奥勒留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表示愿意逊位给他的叛将,后卡西乌斯被部将所杀,叛乱就此平息。当将领们前来进献卡西乌斯的头颅时,奥勒留说:“我甚遗憾没有宽恕他的机会了。”他这样说并非是如某类人似的表演慈悲,而是他视人世若尘埃的宇宙精神的必然体现。

奥勒留深受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影响,认为幸福是过一种理性的生活,理性即是道德,遵循自然之道便为德,“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终归是一快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颜色,在理性的正途上,阻止你前进的人,永远不能妨碍你做正义的事。”他像一个孔子式的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思考怎样去做一个厚德之人,他的道德观又不时地有宗教色彩在闪现,对神充满了虔敬。他说:“要爱人类,要追随神。”一边爱着人类,一边追随神,具体这样心灵的人,淡泊于名利是非常自然的了。 两千年前奥勒留写下了《沉思录》,两千年后,今天的人们读来依然会感到震撼,这也许就是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但在今天看来,这位帝王的“独白与沉思”,与其说是悲观的,倒不如说是更接近于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宁静和豁达。一个人一旦具有了胸襟博大、高瞻远瞩的意识,心理视野就开阔多了,尘世的琐屑烦恼肯定也不至于对他造成多大的伤害。

王丽婷

小教(一)班

110101284

作文五:《沉思录读书笔记》2500字

读《沉思录》有感

常记得老师的上课的时候一句话“读经典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似乎每一部经典书籍你都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和以极大的耐性去攻读,无论博览群书的人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开始我对这句话没什么感觉,但是等到我看了这本书,看了好几十页直到看到结束,才知其中之难。

为什么说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很大原因是其晦涩难懂的语言,封面上有这样的一书评:“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说《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它甜美,忧郁,高贵。”然后到现在实在还不能感受到其甜美之意,试举一例子:“那在我们心中的支配部分,当它合乎本性时是如此爱好那发生的事情,以致它总是容易地使自己适应于那可能发生和呈现于它的东西。因为它不要求任何确定的手段,而是在无论什么条件下都趋向于自己的目标;它甚至从它对立的东西中为自己获得手段,”在我看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中文翻译总想把所有的地方翻译到位,结果一大堆代词和副词混在一起,常常让我大惑不解,直望着书页发愣

但尽管这样,通过一番的头脑风暴,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得到不少感悟,具体如下:

1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惊叹于马可·奥勒留人格之完好。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罗马皇帝,在旁人看来,他的生活该是那么美好幸福。然而当时过去如此兴盛的罗马帝国早已摇摇欲坠,国外战乱频繁,国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他废寝忘食的工作,用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与敌人战斗上,在他书上也写道“引自安提斯坦尼:国王的命运就是行善事而遭恶誉”可见他的生命是如此的不如意。然而这些都不阻碍他拥有那些高尚的品格。他热爱生命以及周围一切,因而对自己的一切都怀着一个感恩的心,感恩所有帮助,教育他的人,为他树立榜样。“我为我有好的祖辈、好的父母、好的姐妹、好的教师、好的同伴、好的亲朋和几乎好的一切而感谢神明。我也为此而感谢神明”甚至感恩于自我的不足,感谢神明“使我并不熟谙修辞、诗歌和别的学问,假如我看到自己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的话,本来有可能完全沉醉于其中的”:对自己极有自制力,坚忍且宽容。“不要烦恼和生气地对待那些生你气的人,继续走你的路,完成摆在你前面的工作。”“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同时作为一名哲学家,马可奥勒留也具有超出他自身和时代的目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本应互相帮助,互爱,“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他尊重那些反对自己的人的意见,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内心原则即追求理性和真善美。“判断每一符合你本性的言行,不要受来自任何人的谴责或话语的影响,而如果做说一件事是好的,不要把它想做对你是无价值的。因为那些人有他们特殊的指导原则,遵循着他们特殊的活动,你不要重视那些事情,而是直接前进,遵从你自己的本性和共同的本性,遵循两者合而为一的道路。”这些话都给我们展现了个做事执着的,待人宽容的帝王形象。

2 《沉思录》最有名的话无非是“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惟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这是多么奇怪的想法啊——能够活上万年的生命和只能活上极短的日子的生命,最长和最短的生命成为了同一,他们所能拥有的和失去的只有现在。既然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既然人生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稍纵即逝,那么,我们惟一的选择便是认认真真地把握现在,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过程和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当下。既然时间不能增加长度,那么我们可以扩展他的广度,只有活在当下,我们才能将时间永恒化,就像歌里所唱的那样:我的未来不是梦,认真过好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跳动”

3、“先前熟悉的词现在被废弃了,同样,那些过去名声赫赫的人的名字现在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忘却了,克米勒斯、凯撒、沃勒塞斯、利奥拉图斯以及稍后的西皮奥、加图,然后是奥古斯都,还有赫德里安和安东尼。因为所有的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变成仅仅一种传说,完全的忘记亦不久就要覆盖它们。我说的这些也适用于那些以各种奇异的方式引人注目的人,至于其余的人,一旦他们呼出最后一口气,他们就死去了,没有人说起他们。总而言之,甚至一种永恒的纪念又是

什么呢?只是一个虚无。那么,我们真正应该做出认真努力的是什么呢?”这不禁令我想起以前三国电视剧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对普通人来说,追求光明正大的名声是一个值得追求的行为,但它绝对不是我们每个人最大最后的追求。然而人生苦短,对于浩瀚的宇宙只是匆匆一瞬,你所努力的所获得的名声在很多年后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都只留下只言片语在子孙那里,也许早已被人遗忘,如沙粒沉入荒原,水滴进入大海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散。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也很多,但大多数对我们的一生,对整个宇宙都只是微不足道的,那我们又何必常常痛苦,纠结于此呢?人的一生,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为自己以及你爱的和爱你的人努力的活着并享受生命的每一刻,热爱生命并且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一切。

撇去其晦涩的语言不管,说实话,《沉思录》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它收录马可奥勒留一生的总结与反思,即使过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对我们还有着强烈的警示作用。温总理曾说过:“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的确,以上所写也只占了作者众多的感悟很少的一部分。

《沉思录》是我这个只读了一遍的人还不能彻底了解的,不过我在以后还会细细品味它,品味马可奥勒留那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文六:《《沉思录》 读书笔记》1300字

“当你的环境好像是强迫你烦恼不安的时候,赶快敛神反省,切勿不必要停留在那不和谐的状态之中。不断地返回到内省和谐的安静,你便可得到更大的力量。”

环境的因素既然客观存在不可控,但内心的精神世界依旧是有章可循。正人先正己,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我们不想安静,而是迫于“树欲静而风不止”修炼,时时返回内省和谐的安静,

身后的美名,现世的声誉,”

如果事事那么心智就是不成熟的,也无法在遇到困宠辱不惊,而不是过分的去在意各种功利世俗的较量,现在年轻,但不可把奋斗等同于功利,也不要把任何一件事物看作是绝对重要的。

你自己觉得某一件事颇为棘手,莫以为别人也必无法处理,不过任何事,凡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合于人性的,你要认为自己亦可

以做。

的确,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在这方面还是要时时保持平衡,这样学习的心态和方式才会端正。比如你认为自己很难处理一些偏逻辑的,理工类的东西,但事实上你也曾“看进去”过,也许你不能做的和别人一样好,但你不能没有和他们做的一样好的欲望。竞争上扬者,勇往直前。

包屑洒在鱼池里,气凌人,可以等量齐观的。

如果你沉迷于声色犬马,那而如果你追求的是人类的真善美,所以当你发现周围的环境是各你不必惊慌,那也看的出那些人的价值所在;如果你遇见更优秀善良的人的时候,则请保持一颗永远学习着的心。

永远不可忘记:主宰的理性,在收摄中圆满自足的时候是坚强无敌的。所以它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非基于什么道理,只是为了坚强作对,如果它对某事下一判断而且有理有据,其鉴定当更有甚于此者。所以不被情感所控制的心灵,有如一个坚强的堡垒,一个人没有比这个更为易守难攻的堡垒去藏身的了。没有发现这堡垒的人是愚昧无知的,发现而进不去藏身是不幸的。

成长的经历表明,虽然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人格,行。而且情绪的,向而向前行进。

是一个成熟的智慧的人的显著标志。说到底还是要自己来过,需要给自己足够的自由的心灵空间。

集中注意力于你面前的事物,无论其为一件行为,或是一个原则,或是其所代表的意义。

活该受这样的报应!因为你情愿明天做一个好人,而不是今天做一个

好人。

请学会专注。这个命题你学好多年,却仍没学好。为什么?很难吗?未必吧。专注于脚下的路,专注于眼前的事,把握当下,把握今朝。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没法分散到做其他不要紧的事,比如虚掷时光,比如过度享受。

铲除“我是受了伤害”的观念,受伤害的感觉立刻就消灭了,铲除那感觉秒闪还立刻也就消灭了。

人没有那么脆弱,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受了伤害,其实是源于自己看待事物总是以“我是对的一方”“我是受害者一方”来看待,这种敏感的心态也是不快乐的一个源头之一。宽恕是一种自我解脱。

人,你已是这个世界的一公民,延续一百年或五年,有什么关系呢?法律是对大家一样的。从这世界中被赶出去,不是被一位暴君赶出去,也不是被一位不公正的法官赶出去,而是被当初把你安放进去的自然之道所赶出去,那又有什么难过之可言呢?雇用喜剧演员的地方长官,随时可以命令那演员从台上下去。“但是我尚未演完我的五幕戏,我才演完三幕。戏了,因为这戏是否已经完成,来决定。你不负任何责任,愉快的。

一炉。的启示。

注意!对于禽兽,不可怀着禽兽对于人类的感想。

否则又与禽兽何异?时刻记着要做一个理性的人。

作文七:《读书笔记之《沉思录》》1200字

读书笔记之《沉思录》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作文八:《《沉思录》的读书笔记200字》1800字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却没有一般的哲学书的晦涩难懂,毫不浮华说教。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是对自我的剖析与告诫,因而绝对真诚坦白,读来口有余香。哲学书就象钻石,不同角度它都能折射出美丽的光华,不同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领悟。

不能不承认,在刚刚打开这本书时,更多的是带着为了短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心浮气躁。但读到最后,确还是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我从中受益最深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平和理智、诚实宽容

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我认为可以作为理解《沉思录》的一把金钥匙。正如书中所讲,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碰到任何事情首先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学会友爱,持之以恒,真诚对待每个人。在用心工作的过程中,收敛自身戾气,牢记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每日三省,心平气和去听取并尊重他人不同意见。以诚待人、以实树人、以信用行事、以友爱容人,人人相互信任,个个真诚向善,人际关系融洽,社会自然充满生机活力!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也引进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有人总以自我为中心,肆意发泄怒气、怨气,展示霸气、傲气,鼓捣恶气、邪气,伤人伤已;有人总为欲望左右,见利忘义,说假话,办假事,造假货,搞假绩,丧失做人的尊严和良知;有人心胸狭隘,专好琢磨人,从不琢磨事,喜好品头论足,甚至捕风捉影、搬弄是非;有人不辨事理,总认为自己遭遇不济,却不能够自省,而是一味迁怒于社会,从而丧失理智,残害无辜,做出灭绝人伦的事来如此种种,究其根本便是没有明白做人的道理,不知道如何做好人,无法达到平和理智,诚实宽容的人生高度,迷失在人性的歧途里。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在鞍马劳顿之余,常不断自省,不断向内锤炼,虽历经时空变迁,给人留下甜美、忧郁和高贵的魅力。

我们现在正在构建和谐社会,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试想社会上每个人都成为内心平和、待人和气的人,社会又怎会不和谐?我们常说以人为本,其中一层意思就肯定人作为个体的这种基础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聪明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审查自己的缺点和行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而乐思,学以致用

端正学习态度,将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培养学而不厌的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少一些应酬,多一些阅读;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 以学而乐思的精神,通过学思结合,认真琢磨,反复思量,总结心得,汲取营养。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静下心来学,沉下心来思。带着问题学,带着困惑学,带着困难学,将繁杂变得简单、粗略变得细致、浅薄变得精深。注重学习效果,坚持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我们今后谋划工作思路的能力、推进工作进展的举措和破解工作难题的本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三、敬业乐群,快乐工作

作为有思想的人,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与超越自我的快感必须通过在工作中挑战各种困难来实现。工作是合乎本性的事情,只有具有工作信仰的人才是一个完整、高贵、气宇轩昂、直立行走的人。人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尝试花多些时间与人沟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与团队合作的艺术,善于借助外力,在互惠中共生。顺从本性,选择你喜欢的工作,爱你所选择的工作。自愿工作,主动工作,认真工作,高效工作,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四、善待人生,实现自我

经营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把今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惜时如命。在不堪重负时,应当学会做减法;懂得适可而止,与其无望地追求,不如智慧地放手;经常运动,健康的人会更乐观;学会做一棵松树,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做好生命中该做的事情,不给人生遗憾的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使命和目标而竭尽全力,让自己的每一分钟都能创造价值。

《沉思录》所蕴含的哲理是广泛而深刻的,绝不是浅尝辄止可以完全体会的。在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只是管中窥豹,换个角度会收获更多。我想这也正是温总理读了100遍还要天天读的原因吧。最后想引用《沉思录》里的一句话作为拙文的结尾,也与大家共勉:

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

作文九:《《软件开发沉思录》读书笔记 - JavaEye技术网站》2800字

《软件开发沉思录》读书笔记

文章分类:IT生活

这本书非常薄, 里面的作者却不少, 来自thoughtworks的各个层面, 其中心就是围绕敏捷这个东西在说事儿, 没有必要从头看到尾, 各取所需吧. 比如对我来说, 只有"对象健身操"这一章勉强是看完了的.

优秀设计背后的核心理念其实并不高深. 比如内聚性, 松耦合, 零重复, 封装, 可测试性, 可读性以及单一职责. 这七条差不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了.

理解了封装就是隐藏"数据, 实现细节, 类型, 设计或者构造", 这只是设计出良好封装的代码的第一步而已.

最"极端", 最"变态"的准则:

方法只使用一级缩进 拒绝使用else关键字 封装所有的原生类型和字符串 一行代码只有一个"."运算符 不要使用缩写 保持实体对象简单清晰 任何类中的实体变量都不要超过两个. 使用一流的集合 不使用任何的getter/setter/property

庞大的方法通常缺少内聚性, 一个常见的原则就是将方法的行数控制在5行之类.

对于简单的条件判断, 我们可以使用卫语句和提前返回替换它.

如果代码的每一行都有多个".", 那么这个行为就可能是发生错误的位置了, 也许你的对象需要同时与另外两个对象打交道. 而且这些过量的"."说明你破坏了封装性. 尝试让对象为你做一些事情, 而不要窥视对象内部的细节. 封装的主要含义就是, 不要让类的边界跨入到它不应该知道的类型中.

比如一个采用多点的类: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Board {

class Price {

String representation;

class Location {

Price current;

String boardRepresentation() {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for (Location l : sequares()) {

sb.append(l.current.representation.substring(0, 1));

return sb.toString();

private Location[] sequares() {

return null;

public class Board {class Price {String representation;}class Location {Price current;}String boardRepresentation()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for (Location l : sequares()) {sb.append(l.current.representation.substring(0, 1));}return sb.toString();}private Location[] sequares() {return null;}}

重构之后: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RefactorBoard {

class Price {

String representation;

String character() {

return representation.substring(0, 1);

void addTo(StringBuffer sb) {

sb.append(character());

class Location {

Price current;

void addTo(StringBuffer sb) {

current.addTo(sb);

String boardRepresentation() {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for (Location l : sequares()) {

l.addTo(sb);

return sb.toString();

private Location[] sequares() {

return null;

public class RefactorBoard {class Price {String representation;String character() {return representation.substring(0, 1);}void addTo(StringBuffer sb) {sb.append(character());}}class Location {Price current;void addTo(StringBuffer sb) {current.addTo(sb);}}String boardRepresentation()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for (Location l : sequares()) {l.addTo(sb);}return sb.toString();}private Location[] sequares() {return null;}}

我们总会不知觉的在类名, 方法名或者变量名中使用缩写. 请抵制这个诱惑. 缩写会令人困惑, 也容易隐藏一些更严重的问题.

想想你为什么要使用缩写, 因为你厌倦了一遍又一遍的敲打单词, 如果是这种情况, 也许你的方法调用过于频繁, 你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消除一下重复了? 因为方法的名字太长? 这可能意味着有些职责没有放在正确的位置或者有缺失的类.

尽量保持类名和方法名中只包含一到两个单词, 避免在名字中重复上下文信息. 比如某个类是Order, 那么方法名就不必叫做shipOrder()了, 把它简化成ship().

每个类的长度都不能超过50行, 每个包中包含的文件不超过10个.

代码超过50行的类所做的事情通常都不止一件, 这回导致他们难以被理解和重用. 小于50行的代码的类还有一个妙处: 它可以在一屏显示, 不需要滚屏, 这样程序员可以很容易, 很快速地熟悉这个类.

创建这样的小类会有什么挑战呢? 通常会有很多成组的行为, 它们逻辑上是应该在一起的, 这时就需要使用包机制来平衡, 随着类变得越来越小, 职责越来越少, 加之包的大小也受到限制, 你就会逐渐注意到, 包中的类越来越集中, 他们就能够协作完成一个相同的目标. 包和类一样, 也应该是类聚的, 有一个明确的意图. 保证这些包足够小, 就能使它们有一个真正的标识.

大多数的类应该只负责处理单一的状态变量, 有时候也可以拥有两个状态变量, 每当为类添加一个实例变量, 就会立即降低类的内聚性. 一般而言, 编程如果遵守这些规则, 你就会发现只有两种类, 一种只负责维护一个实例变量的状态; 另一种类只负责协调两个独立的变量. 不要让这两种职责同时出现在一个类中.

作文十:《《启示录》读书笔记(2)》400字

《启示录》读书笔记(2)

经文1:1—8

启示录1:1—8是全书的引言。耶稣基督的启示是揭开属灵之事的奥秘。我们深信神乐意指示我们知道关乎他藉他的仆人所说的预言,让我们知道整个世界的将来如何。因为这正是神启示的目的。

耶稣基督既然与神同等,为什么还要神赐他启示?因为他曾降世为人,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人只能凭基督的“指示”而得着启示。而使徒约翰只是传递耶稣基督启示的人。

神的启示传递的顺序:神把启示赐给基督,基督差遣使者,使者晓谕约翰,约翰传给神的众仆人。

神藉使者所晓谕约翰的,有三方面的启示:“神的道”即神的话语;耶稣基督的“见证”,在此特指启示录里所讲的信息;约翰记下自己亲眼所见的或听到的各种异象与启示。

我们如何从这启示蒙福?那就是读启示或听启示,遵守启示录中所记的教训和吩咐,知道了预言就赶紧把握蒙受救恩的机会,赶紧悔改,热心事奉。神的“恩典”是根据神的恩惠和怜悯而赏赐给我们的。领受救恩之机会,并非靠人的聪明才智。蒙恩的机会是神的恩典,千万不要错过。神的恩典并不必须赐给每个人,也不可能等待每个人

接受。若人超过了神长久的忍耐宽容,那就失去了蒙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