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军事 > 柳宗元 字 《柳宗元的境界》700字

柳宗元 字 《柳宗元的境界》700字

时间:2019-11-05 09:25:4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作文:柳宗元的境界》700字

柳宗元出生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贞元九年中进士,受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春,回到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

柳宗元的散文是说不尽的悲歌,也是几乎完美的人生境界。

柳宗元从出生到离世,由升官至贬谪,历尽千般磨难,万般打击。永州之贬对柳宗元而言永远是抹不去的伤痛,而这一贬就是十年,这使柳宗元这位政治上的中坚人物悄然转变成了文学领域的先锋。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于是,柳宗元便在这片蛮荒的永州土地上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崭新道路。

在《小石潭记》中,他这样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只是他身临其境的感觉么?不,不是的。柳宗元静静的坐在小潭上心中之苦诉不出,这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正是凝聚了他“安史之乱”后的伤感;不正是凝聚了他革新失败后的血与泪么?

我敬佩柳宗元,却并不是因为同情,因为柳宗元并非是一个可怜的人。即使在贬之际,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如释重负,他依旧追求着文学的境界。

他在《小石潭记》中这样写道:“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与柳宗元的心情相符么?不符合。柳宗元的“乐”,乐在景美;柳宗元的“悲”,悲在自己的失败。柳宗元没有像岳飞那样“怒发冲冠”的满腔怒火;也没有像郑燮那样“无官一身轻”的洒脱。他将自己的心完完全全的交给了山水,交给了自然,任意地将自己的心情寄予灵山秀水间,难道这不是柳宗元自我调节的理想境界么?

随着岁月的流逝,辗转到了现代。柳宗元那“虽万爱摒弃,不更乎其内”的品质流传到今天,我相信,柳宗元的境界也会随着时光升华,再生华……

作文二:《柳宗元的诗》1700字

柳宗元的诗

1、《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2、《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3、《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4、《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7、《再上湘江》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8、《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9、《溪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10、《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行行便濯缨。

11、《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12、《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13、《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15、《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6、《读书》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17、《饮酒》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18、《咏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19、《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泾水黄》

泾水黄,陇野茫。

负太白,腾天狼。

有鸟鸷立,羽翼张。

钩喙决前,钜趯傍;

怒飞饥啸,翾不可当。

老雄死,子复良。

巢岐饮渭,肆翱翔。

顿地纮,提天纲。

列缺掉帜,招摇耀铓。

鬼神来助,梦嘉祥。

脑涂原野,魂飞扬。

星辰复,恢一方。

20、《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  柳宗元名言

*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  柳宗元:溪居

作文三:《柳宗元擅长写什么类型作品柳宗元的名句有哪些》1600字

柳宗元擅长写什么类型作品柳宗元的名句有哪些

柳宗元擅长写什么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文学家。柳宗元擅长写的就是诗歌、山水游记、寓言作品、辞赋。

《江雪》画作

柳宗元和韩愈针对文章写作,发起了一场古文运动。柳宗元倡导文章应该以写实为主,反映现实,他们反对骈文空洞没有内容,提倡文章写作跟随时代而行,不要拘泥于形式。柳宗元在散文写作上,身体力行贯彻新型散文形式,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是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作品,记录在《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最负盛名的山水游记,也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以描绘小石潭周边的景色为主,突出了小石潭清澈、幽静的环境。柳宗元用了大量生动的语句来描绘小石潭,反衬出闲适的心情,抒发了柳宗元热爱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中,也有借美景抒发苦闷之情,他将志向寄托于山水,从侧面体现大自然之美。

在寓言写作上,代表作品有《临江之麋》、《黔之驴》等等,柳宗元用辛辣讽刺的语言,展现了社会世态的黑暗。《黔之驴》借以驴和老虎的故事来讽刺当时朝廷外强中干的官员,他们没有实力却只懂得冒充声势,身为弱者,要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他们看着可怕,实际上很好打败,柳宗元擅长用寓言故事讽刺现实百态。

柳宗元名句

柳宗元一生诗歌作品只有一百多首,在诗歌文豪辈出的唐代,柳宗元属于“少产量”

人。但是,柳宗元很多诗歌传唱度很高,其中以《江雪》、《渔翁》最为盛名。柳宗元画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柳宗元诗歌《江雪》中的名句。这首脍炙人口的《江雪》全篇内容是:千万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永州时,柳宗元游览永州的山山水水,借歌咏志,借景抒情。这首《江雪》描写了一片大雪茫茫场景,天寒地冻时节,森林之间连一只鸟都没有,路上也没有一个行人。此时,只有一位渔夫穿着蓑衣,坐在河边上垂钓。柳宗元以“孤舟蓑笠翁”来自喻自己孤苦悲凉的心境,也以雪来象征自己高洁的情操。这首诗歌是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品,虽然以描述冬天风光为主,是以景诉哀情的名篇。后来,画家根据“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绘画出了山水文人画,颇具古风之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是柳宗元诗歌《渔翁》中的名句。这两句是全诗篇的点睛之笔,仿佛诗人用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大自然水墨画。雾气朦胧的清晨,一位渔翁撑船在江面缓缓滑行,山水在水雾的装饰下,越发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随后,笔锋一转,借上联的景,抒发了自己苦中作乐的感情。

柳宗元的诗

柳宗元一生诗歌作品只有一百多首,在诗歌文豪辈出的唐代,柳宗元属于“少产量”诗

人。但是,柳宗元很多诗歌传唱度很高,其中以《江雪》最为盛名。

柳宗元雕塑

初学儿童都会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江雪》,全内容为:千万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永州时,柳宗元游览永州的山山水水,借歌咏志,借景抒情。这首《江雪》描写了一片大雪茫茫场景,天寒地冻时节,森林之间连一只鸟都没有,路上也没有一个行人。此时,只有一位渔夫穿着蓑衣,坐在河边上垂钓。柳宗元以“孤舟蓑笠翁”来自喻自己孤苦悲凉的心境。

除此之外,柳宗元以雪来象征自己高洁的情操。这首诗歌是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品,虽然以描述冬天风光为主,但是却抒发了柳宗元心中苦闷之情。

《溪居》也是柳宗元的诗歌代表作。全诗内容是: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柳宗元被贬谪至永州之后,写下这首山水田园诗。诗歌的首联交代了自己来永州的原因,因为被贬官,来到了风光秀丽的永州。颔联写了诗人的农田生活,每天和农夫为邻,悠闲在山水之间。表面上看来,很庆幸来到永州,得以过上闲适的田园生活。实际上,柳宗元借景抒发自己愁苦之情,仕途上不得志让柳宗元苦笑朝廷的黑暗和腐败。

本文作者:饮食行业头条

作文四:《关于柳宗元的高考优秀作文》1500字

2004 年高考优秀作文 包 容

——柳宗元在永州 秋日的天空明澈如洗,远山外残 阳似血。秋叶镀了一层金红,偶尔飘 落一片,静寂无声。失群的孤雁呜咽 着远去,衰蝉在凉风里嘶哑的哀鸣。 单薄的长衫终难抵风中的些许 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颤,挺了挺身 子。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然。身下的 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 想。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他暗暗 咬紧下唇——他怨,他恨,他怎能不 怨恨!

公元 805 年,永贞革新失败,他 被贬永州。 荒蛮的永州,瘴疫猖獗,民风剽 悍;阴险的政敌,不断监视,伺机发 难。怨恨,梦魇般纠葛在心头,日日 夜夜,夜夜日日。正值盛年的他,却 早已须发斑白、 形容枯槁、 步履蹒跚, 仇愤深深刻进他紧锁的眉间。 到永州的那天傍晚,他发现庭院 一隅有株矮矮的菊,不禁自嘲地苦 笑:自己就是这株墙角的菊——向前 看,只一堵寂寞的高墙;向上看,唯 一角狭小的天空。没有群芳环绕,没 有百花争妍。偶尔,抬头,有飞鸟淡 淡的翅影; 低头, 有蚂蚁匆匆的足迹。

是谁把她丢弃在这里?为什么命运 对她如此不公?她大概快要枯萎了, 他想。 然而,西风飒飒的一个清晨,她 忽然开放——如雪般洁白的花瓣优 雅的舒展,在寂寞的墙角吐着静静的 幽香。 那一天,怒放的白菊前,有一个 身影,久久伫立;有一道目光,渐渐 释然…… 他回到书房,关上了那扇朝北的 窗,却打开了心头一片豁然的天地。 然后,他拿起了笔。十年,他枯瘦的 手指间流泻出华夏文学不朽的骄傲。

面对人生的失意,包容,让他安 然。 公元 815 年,他被召回京,旋即 再贬柳州。 这一次,离开都城的路上,他目 光淡定,遥望天际,却没有再回望长 安。 在更为偏远荒僻的柳州,他走出 了书房,凭借一颗正直文人的良心, 开了荒、打了井、种了树、办了学、 释放了奴仆,营造出南国荒原中一道 绮丽的风景。 面对命运的坎坷,包容,让他淡 然。

感谢包容,是它留给我们歌咏永 州的不朽诗文;感谢包容,是它使柳 州迎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感谢包 容,是它塑造出一位光耀千古的文学 大师——柳宗元。 柳州城内, 柳侯祠的匾额至今光彩 夺目。那上面,闪耀着包容的熠熠光 芒„„ 【简评】这是一篇取材新颖,思想 深刻的考场作文,又是一篇有史可 证,想象合理的历史小说。作文依据 柳宗元政治生涯的坎坷遭际,充分发 挥大胆想象,记录人物心路历程,阐 发对话题“包容”的见解。作文分为 两层主体内容:被贬永州,满怀怨愤

和赏菊悟理,学会包容。两层主体内 容互不雷同。第一层主体内容表现遭

遇打击,失意怨恨的心理,以描写为 主;第二层主体内容讲述感悟包容, 创造辉煌的过程,以记叙为主。 作文符合一篇历史小说的基本 要求。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包括事件 发生的时间、 历史背景, 人物的命运、 经历,都严格遵照史实,绝无半点虚 构篡改。而小说中的细节,比如人物 的肖像性格、思想情感、心理变化, 又都能充分发挥想象,写得细腻丰 满,合情合理。在历史陈述和艺术创 造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分寸,以生动 传神的细节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心理

描写成功的塑造了柳宗元屡遭挫折, 学会包容,战胜痛苦,终有建树的光 辉艺术形象。小说特别善于运用形象 的语言表达抽象的含义,例如:“身 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 理想” “仇愤深深刻进他紧锁的眉间” “他枯瘦的手指间流泻出华夏文学 不朽的骄傲”等。小说的环境描写意 境优美,隽永含蓄。

2012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

每一次走进一己 之力就算粉身碎骨也不能立马改善 某些地区落后的现状。因此,他将眉 头紧锁,然而,在《痛并快乐着》一 书中,我却分明感到有一股向上之力 支撑着他,他永远不会倒下——那就 是他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耳畔依旧回响着杜甫先圣的:

作文五:《高二第四单元作文:柳宗元的背影(散文)》5600字

高二第四单元作文:柳宗元的背影(散文)

高二第四单元作文:柳宗元的背影(散文)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诗的作者是柳宗元。这首很有陶渊明诗韵的《种柳戏题》,清新恬淡,明白畅晓,趣味十足。是的,柳宗元追慕陶渊明,“山谷尝谓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做诗,而子厚诗为近。”(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若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怎奈柳刺史紧接着又来了一句“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这就可以见出,柳宗元效的只是陶诗风骨意味,而非陶氏隐逸寡欲的淡泊人生。一生都积极用世、追问生命意义的柳宗元,注定要振作有为,注定要有“惠”德“惠”政“传”布未来。元和十一年(816年)春天的柳宗元,已经破译“独钓寒江雪”谶意,已经誓言决绝卑污固守圣洁,已经和淳朴敦厚的柳州百姓水乳交融,他快乐,他一扫心底千层块垒,在柳堤,在百花盛开的时候种柳、放歌。澄碧透亮的柳江水,也很善解人意,在情暖的风中流淌着一串串属于他这位品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化伟人的故事。

这才一年的时间啊,郁抑灰冷绝望的心就有了如许这般彻底的改变。是何种因由让曾自认“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谬”的柳刺史重又有了信心,有了雄心,有了耐心的呢?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底,朝廷的征召让柳宗元“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踌躇满志拜别永州,一路高歌赶回帝都等待上位,岂料在京满打满算才三个月,生性狐疑的宪宗皇帝一道敕令下来,柳宗元及其同党只得再次起身离京。柳宗元被贬往比永州更远的“岭外”柳州,与同样命途多舛被贬连州的好友刘禹锡牵衣搭襻,洒泪东南官道。到了衡阳,落魄两雁还得分手,一个西南,一个东南,如此沦为孤雁,便只有孑孑而立形影相吊了。柳宗元对刘禹锡说:“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他有太多的懊悔和愤懑:“十年

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他说他可以不做官,只愿在长安郊外种地写诗,自食其力并为朝廷唱唱赞歌。但就这点愿望,最后竟也成空。在朝廷眼里,他是不可饶恕的罪人,与其他同党一道“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是何等巨大的打击!

柳州终于到了,荒凉凄冷早在料想之中。一州辖三县,人口三千出头,又在“岭外”,愚蛮不化,语俚鄙俗。比之永州,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而新贬地的燠热褥雨,疮疖瘴疠,较之永州之野的“异蛇”,更令柳宗元懊恼、沮丧。到柳州没几日,抑郁难耐的柳刺史登上城楼,借眼前景色大倒苦水:“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总而言之,“十年憔悴”的一贬再贬,柳宗元已经彻底看透了深藏金銮殿里的“圣主”那冷厉如刀的目光,那是除了皇帝老子他自己,对任何人都不放心的目光。故乡,此时已是可望不可即的幻景。“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登柳州鹅山》)啊啊,既然归去已属渺茫,那就且把他乡作故乡吧。

同样是贬斥,但这次已不复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等同八品但没有编制的闲官),而是在编在职的六品刺史大员了。刺史是一个州的最高首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柳州京城远隔千山万水,那么我就彻底地“将在外而君命有所不受”了。有了信心的柳宗元放开手脚,在柳州将自己经纶满腹的才华和壮志凌云的抱负张扬到了极至。边鄙蛮地的百姓虽然顽愚剽悍,心底却也还残存朴实憨厚的温暖。这就够了,我以诗书化民,民将永记我情。“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今天,我柳刺史在这柳江边种植柳树,将会成为人们今后谈笑的故事;这柳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为一种史迹„„看见柳树,人们会思念种树的人。但是惭愧啊,我却没有什么好的政绩流传下去。柳宗元谦和羞赧地一笑,将自己的背影完美地融进了南国这片热土。

抡圆了臂膀的柳宗元,文化引领,移风易俗,铲除恶习,狠狠地甩出几招漂亮的“自选动作”。

释奴婢。那时,柳州人多穷,能够充当借贷质押的,只有自己的亲生子女。借贷到期无力偿还,亲生骨肉就成了债主永久的奴隶。岁岁年年,日积月累,大量失去人身自由的奴婢,成了柳州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隐患。依例,奴隶终生不得赎身,在主人家做劳工,也不计工钱。柳宗元下令,奴隶做工要算工钱,奴隶可以用自己的工钱为自己赎身;奴隶家里有了钱,也可以直接拿钱替做奴隶的子女赎身。卑鄙者最聪明,他们一旦知道自己也可以获得解放,知道自己也可以拥有尊严,他们就会自觉地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解放和尊严而斗争。柳宗元一篇《童区寄传》,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新政由于照顾了奴隶主的经济利益,推进十分顺利,不到一年时间,大量可怜的奴婢就陆陆续续恢复了人身自由,回到各自的家,成了有尊严的人。柳宗元此举,被上级视为社会管理最佳模式予以推广,岭南各州因之陆续跟进。中原文明春风,徐徐吹越五岭,尽情抚拂、涵养壮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破恶习。柳州壮侗人家历来只信鬼神不信医,生病了找巫师,杀鸡宰鸭祭神祀鬼。巫师用鸡骨占卜,为事主祈求消灾除病。如果鸡鸭这些小头牲不起泡,就屠杀猪马牛羊等大家伙。还不灵,患者就只得哀叹“鬼神不留我了”,找块破布盖住头脸不吃不喝躺着等

死。死了却不埋,遗弃于野,瘴疠恶疾因之猖獗弥漫。此等恶习,令柳宗元瞠目结舌。倡导“统合儒释,宣涤凝滞”的柳宗元认为对这些“未化之区愚民”,“唯浮图事神而语大,可因而入焉,以佐教化。”佛家教义力量神奇而巨大,可以导入这种力量,辅佐我们教化民众,引领民众走向开放文明。于是柳宗元将捣弄巫术不事农耕之徒统统迁到偏远地方集中管理,然后放开手脚修复焚毁百年的大云佛寺等庙宇,有计划地利用佛教戒杀的主张和讲究大中之道的教义,引导百姓祛除滥杀牲口的陋习。早年钻研过医学的柳宗元,还深入患者木楼茅舍,望闻问切,开方抓药,治愈了一例例伤寒咳嗽、摆子痢疾。巫师神汉没了生意,只好撕了面具,老老实实脱鞋下田,自食其力。

上项目。柳州有柳江河,不缺水。但城中居民要到柳江河里取水,费力费时费神不说,搞不好还有被凶猛河水卷走的危险。但柳州人若要挥锄动土,必得高人择个良辰吉日;若要打井取水,那简直跟要他们的命没两样。柳宗元的这个动作今天我们叫“上项目”,他安排工人在城东门大张旗鼓掘土打井。开工当天,里三层外三层的市民将工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都想看看这个新市长的笑话。结果他们看到的是柳市长第一个上前执锨挖土,还一铲将土块抛出几米开外。敢动土的柳市长毛事没有,不仅没事,半个月后还让全城人喝到了从未喝过的甜井水。柳州人来劲了,他们纷纷四出查找水源,勘测地形。半年内柳州一口气打了十多口井,柳市长的自来水项目工程圆满竣工。

搞绿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柳宗元且仁且智,既乐山也乐水。这一点,柳氏诗文足资证明。乐山乐水就得美化山美化水,公务之余、法定节假日,柳宗元率全体干部职工走出公署家门搞义务劳动,他们开荒垦地,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新柳州。仅大云寺一带,他们就种竹三万竿,种菜上百畦;而在柳江河畔,他们遍植柳树,余荫及今。

兴文教。执文坛牛耳的文化大师柳刺史,当然深谙“文化强市”的战略意义。甫抵柳州,风尘未洗,柳刺史就着手重建文庙,修葺寺院,还在治所一旁创办长山书房,搜罗儒释经典,招来孺子童生,口授手教,培养读书种子。岭南诸生,早悉柳大师本事,如今大师南来,不啻救星临近,遂相约跋山涉水,不辞劳苦投其门下。得柳大师点拨,文章果然面貌一新;进京赶考,大多一举而中。“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躬身大地的柳宗元的背影,在柳州人眼里分明就是一尊神。“愿侯福我兮寿我,驱疠鬼兮山之左。下无苦湿兮高无乾,秔余充羡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韩愈先生在《柳州罗池庙碑》里以柳州人口吻吟诵“享神诗”称颂柳宗元业绩——祈愿柳大人啊给我福分给我寿缘,把瘴疠恶鬼赶到深山里去啊让我们没了忧患;低洼地方没了潮湿闷热之苦啊高坡之上不会干旱,我们的粮食堆满谷仓啊那些毒蛇蛟龙就让它们纠缠一堆沉下河底不再来祸害我们;我们这些您的子民啊矢志不移和从前一样有事就来禀报,我们对您的仰慕钦敬从开始到现在啊还将世世代代永无停息。

短短四年的刺史任上,在柳州这个未曾经受过先进文化的洗礼的“蛮荒”之地,柳宗元以他文化巨擘的情怀,勤政爱民,如春风化雨,如灯塔破雾,将中华民族又一个小兄弟领进了文明上升的境地。柳州开化了,柳宗元却倒下了,像一棵树,倒在他的任所。但从此,柳州就耸立起一个高大的背影,一支入云的标杆,一座世人永远仰望的丰碑。

唐宪宗永和十二年(817年)秋日,柳宗元与部将欧阳翼等在亭子饮酒,酒酣耳热之际,46岁的柳刺史对部将说:“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我被时势抛弃,寄居柳州,认识了你们并和你们交好,这是缘分啊。明年,我将要死去,我死了会成为神的。再过三年,请你们修座庙来祭祀我吧!)第二年,47岁的柳宗元真的死了。又过了三年,柳宗元的神灵果然出现在州署后堂,还托梦欧阳翼:“馆我罗池!”要求在罗池建庙。欧阳翼将此事说与地方贤达,大家马上动手建庙。罗池庙竣工那天,照例举行祭拜,又设宴祷告,祈求市长英灵永远庇护可怜的柳州百姓。有个远道而来姓李名仪的后生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柳市长,更兼自己本来就粗鲁少教,宴席上狂喝滥饮,直至酩酊大醉。这还不算,醉酒的后生颠三倒四,口出狂言,侮慢柳市长灵位,结果跌跌撞撞刚出庙门就倒地堂麻(柳州俚语:死的意思)——真真酒醒不见牛腊巴了。

这些故事见于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独尊儒教的韩愈对柳宗元的“统合儒释”很不以为然,为此两位好友还长期争吵不休。韩愈本人是从不言说“乱力怪神”的,但他这篇碑文,却把这些传说写得活灵活现。看来,韩愈也从了柳州人的心愿,把柳宗元看成真的成了神了。

柳侯寺《龙城石刻》残碑,是目前能见到的唯一的柳宗元手迹碑刻。碑文为:“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柳宗元,元和十二年”。它印证了柳宗元在厄运面前的不屈服,印证了柳宗元的敢说敢做,印证了柳宗元的凛然正气刚直不阿。事实上,柳宗元至死都不后悔参与并领导了“永贞革新”,至死都不认为他们的改革大逆不道不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意义。柳州四年,柳宗元以他耸入云天的政治道德、思想道德和文章道德,为柳州人树起了激恶扬善不拘不囿的龙的精神标杆,更熏陶出柳州人无论从政为官,从学为文绝少蝇营狗苟、阿谀媚上的铮铮风骨。此碑自明代发掘出来后,历朝历代求学求官远走天涯的文人士子,无不摩拓于纸珍藏怀中,以为精神武器。明代柳州戴钦、佘勉学、佘立、徐养正、张翀、孙克恕、龙文光、周琦等八人,史称“柳州八贤”,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不仅看到他们斐然的文采和清廉的节操,更看到他们一个个刚直不阿、勇斗权奸、浸透了柳宗元精神元素的人格魅力。

柳州文教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绵延千年不绝。南宋时期,吴敏、王安中、汪伯彦三丞相流落柳州,感于柳刺史往事,遂于柳江南岸驾鹤山麓修建驾鹤书院。这是已知广西最早的正规书院。学而优则仕。有宋一代,柳宗元曾经“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的融州,竟然出了覃光佃、覃庆元、覃昌爷孙三代进士为官造福苍生的奇迹,朝野为之震动,后人备受鼓舞。到了明代,柳州进士王启元归隐蟠龙山埋头读书著述,又建起“王氏山房”。灯塔山上,由是风云际会,王侯公卿、迁客骚人,莫不以到此一游为荣、为雅。

文化源脉不死,民族势必永固。柳宗元身后一千多年来,历代柳州地方官俱以柳宗元为榜样,施德政,兴文教,修葺柳侯寺,振臂疾呼楷模柳宗元。南宋名相王安中滞留柳州期间,吟诗告诫后生学子:“子厚文章百世师,寻常稽首望罗池。”明代广西参议解缙

则宣称:“子厚文章迈汉唐”!清代柳州知府谭襄世赞曰:“一代才名盛,千秋俎豆光。”清乾隆年间右江分巡道(道署柳州)王锦的《柳江书院碑记》,更是直接向青年学子喊话:“夫人文章得如柳,可以止矣。 即未能得其全而学其半,是虽上方不足,要已下比有余矣。”

文化的能量远远超越原子能量。一千多年来,柳宗元播下的文化种子不断裂变、积聚、裂变,持续释放出炫目光辉,整个柳州历史无比骄傲地厚重起来。如今,这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在柳宗元敢为人先精神鼓舞下,力倡柳州创造,同心同德建设“五美五好”新柳州。文化领域更是百花齐放,竞相争艳。不必说那饮誉海内外的《白莲》、《八桂大歌》等大型歌舞,也不必说那令人心醉的百里柳江画廊,更不必说柳州已经和正在修复、建设的柳江古人类遗址、园博园、工业博物馆、窑埠明清古镇、文宣庙和开元寺等特大型文化项目工程,单说那柳宗元曾经赏识有加的一块石头,现在已成了柳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柳州奇石就走出国门,先后在香港、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地举办展览,轰动一时。1994年,柳州举办中国第二届观赏石展,令海内外来宾对这座山水园林城市赞不绝口,叹为观止,“柳州国际奇石艺术节”从此成了一年一度石文化展示固定节目。柳州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石都”。

柳宗元在《柳州山近治可游者记》中提及“其壁曰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他采龙壁石制砚,送给连州哥们刘禹锡。刘禹锡得砚欣喜若狂,立马用此砚磨墨润笔,写下夸砚名诗。而《与卫淮南石琴荐启》,又让我们读到了柳宗元采龙璧石制作琴座,送给淮南节度使卫次公的雅事。可见,柳州有文字记载的玩石始祖乃文化大师柳刺史。

柳侯寺春明景和,罗池湖波澜不惊,古树藤萝荫蔽下的一物一景,都屏息静默,谛听柳宗元踩在青石板上的脚步声。

作文六:《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14200字

二是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比较。由于柳刘“二十年来万事同”,学界常将“柳刘”并提。早期人们较多关注二人在天人观、无神论和法家思想上的共同点,如赵纪彬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无神论思想 研究 》 87 、夏雯《柳宗元刘禹锡反对儒家道统的斗争》 88 、王应常《论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89 等。在研究者眼里他们就像两个始终站在同一思想战线、同有神论和儒家道统作斗争的战斗伙伴。后期则转向文学本位, 分析 二人在创作上的异同。80年代苏渊雷《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异同及柳的独创性》 90 云:“大抵刘诗通俗处近元白,精深不及子厚而婉丽过之”,“刘、柳诗高于退之处,正以他们浸淫骚雅,厚于性情,深入民间。诗外别有事在,触目感怀,故能言之若是清拔郁结、异彼退之之故为高调,转成险急也。”论述是很有见地的。90年代后,随着认识角度的多样化和认识层面的深化,研究者开始把刘柳比较研究放入到“贬谪文学”这一丰富的文化现象中来进行比较。如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 文学史》认为:刘柳 政治 遭遇的接近,奠定了他们诗歌思想 内容 的共同基础:抒写巨大人生感恨形成的刻骨凄怆,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但在贬谪心态和人生态度上,刘较乐观通达,柳则偏狭执着,所以在诗歌风貌上,“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所析颇为细致精切。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逝世日

中文名: 柳宗元

期:

Liu Zongyuan 外文名:

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

别名: 柳柳州、柳河东

国籍: 中国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民族: 汉族

主要成600余篇

长安(今陕西省西

出生地:

安市)

出生日

公元773年

期: 819年11月28日 职业: 思想家 就: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永州八记》,《柳河东集》,

品: 《柳宗元集》

柳宗元概述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中华书局1979年版)。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

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1)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的元气构成的,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构成的冤死,根本不存在至高无上可以支配人的命运的天,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2)天人不相预说。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张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

神。(3)对鬼神迷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释,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现。如果人们掌握了规范和瑰丽,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教育成就

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    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

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

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柳宗元的“师友”说是传统师道观中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学说,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

卷351_30 「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编竹成楥遂其生植感而赋诗」柳宗元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商山路边有棵孤松,人们砍伐它的枝条点火照明(利用松脂燃烧)。好事者喜欢它,用竹子编成围栏(保护它),让它好好的生长。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孤松挺拔(应该是挺字吧?)着翠绿的华盖,遒劲的老根盘临在宽广的路边。不因为危险而为自己防卫,却因为照明而被人所伤害。幸好遇上好心人施惠,有了藩篱的保护。还剩下一半儿的心在那里,承接上天的雨露。诗词不好翻的阿,反正大致就这个意思了吧。

这是诗人在元和十年诏回长安,再出柳州,途经商山而作。诗题中这样写道:“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其生植,感而赋诗。”正如详注中指出的:“盖有自况之意。”诗中处处写孤松,又笔笔写诗人自己。作者写松,取其冬夏常青,岁寒不凋的本色,正是写自己怀抱理想,坚定不移的品格;而一“孤”字,更托出自己去国离乡,茕茕孑立的特定心情。前四句写自己在仕途上的遭遇:秉正而行,光明磊落,却遭到奸党小人的迫害。

希望自己像孤松一样得人怜护,承受皇恩的滋润。

卷352_8 「种柳戏题」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这首诗是元和十一年(816)春天所作。柳宗元到柳州任刺使后。努力在自己权限范围之内兴利除弊,做一些有益于民的事。他亲自参加种植柳树,绿化城市,并即兴题咏,抒发了

柳州刺史柳宗元,

今日种柳柳江边。

人们当作谈笑的故事,

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

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

耸立的树干将要直刺蓝天。

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引起怀念,

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很显然,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一个勤政爱民,谦虚,有责任感,以身作则的父母官。

卷352_9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

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评析】: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

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卷352_10 「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柳宗元   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

仙山不属分符客,一任凌空锡杖飞。 作者柳宗元,因仕途失意,内心长期的压抑,已使他深深地投入了佛教之中。该诗中的这位“浩初上人”与“仙人山”已经无从考证。

“珠树玲珑隔翠微”,这是柳宗元想象中的“仙人山”。根据佛道二教的传说,极乐世界或海外仙山,都是“黄金铺地”,树上挂满了珍珠、水晶、宝石。并且禽兽驯服,龙凤起舞,人寿无疆,极乐无苦。这样的世界虽好,但却“隔翠微”,人间的山山水水与之无路可通。“病来方外事多违”,多年来,柳宗元一直沉疴在身,居家养病,不能作方外山水之游,常以为憾。

“仙山不属分符客”,古代天子分封诸侯,剖(分)符以为信物。柳宗元为地方州官,也算一方诸侯,故以“分符客”自居。恰恰这样尘缘未了,当然与“仙山”无缘了。

“一任凌空锡杖飞”,浩初上人是出家僧人,尘缘已了,当然可以手持锡杖,在“仙山”上,或五湖四海“飞”来“飞”去。

卷352_20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苏东坡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此诗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关于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诗人这样说:“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余味曲包。

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他不禁向自己的心灵发问道:这幼小的柑橘树究竟要过多久才能开花?将来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清人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唐宋诗举要》卷五引)

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卷352_44 「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赏析】

在柳宗元所写的诗歌中,跟愚溪相关而又流传至今的达六首之多。如《溪居》、《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雨晴至江渡》、《冉溪》、《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以及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另有涉及到愚溪的文章五篇,即:《愚溪对》、《愚溪诗序》、《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此外,他还曾经写过以“丘泉沟池堂溪亭岛”为内容的“八愚诗”,可惜已经失传。就现有的诗文看,其内容虽然都跟愚溪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借景抒情,且思想脉搏跟他个人经历、情感变化几乎完全相吻合的,还要数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

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柳宗元刚来永州的那几年,还念念不忘功名和仕途,对自己无罪获谴而愤愤不平,对世事不公深感委屈,牢骚满腹,曾经幻想着自己能够像贾谊一样,有朝一日被皇帝突然想起,法外开恩,重新起用自己。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永州山水的陶冶,纯朴民风的感染,加之赋闲日久,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与思考,原先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逐渐地冷却下来,代之以清醒、成熟和稳重。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佛教追求“禅定”境界,主张在“清静无为”之中去忘怀世事,潜心于体悟禅理经义。高僧们偏爱幽静的所在,与自然山水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和力,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大自然永恒宁静中妙悟禅机。佛家这种讲出世、重自然、追求平静、清幽的境界,对柳宗元的审美趣味影响很大。他亲自参加一些劳动,同耕田种菜的农民做邻居,和打猎捕鱼的人密切交往,不仅使他对民众的实际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感情上得以和普通劳动者相交流,从而促成了感情上的进一步变化,思想上的进一步交融,写出了“苛政猛如虎„„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的千古名篇《捕蛇者说》,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忠实代言人。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卷352_50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卷353_7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柳宗元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作者题咏海石榴诗共两首,此为后作。前作以《新植海石榴》为题。《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约写于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全诗明快晓畅,平朴直白,一气呵成。作者精当地运用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咏怀,以伤感为脉贯穿始终,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一幅人面鲜花两不同,一切都在寂灭中的夏景图,陈现了一种既有意苦争春,又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苦闷、颓废心绪。作者贬逐永州后未任实职,终日无所事事,只得寄意山水,移情栽植,在“几年封植爱花丛”的生活中打发岁月,排解忧愁,祈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境遇能有变化改观。但几年过去,朝廷依然是保守派专权,作者逆境如旧,一切都没有转机,心中充满了幽怨和无奈,正值盛年未老先衰,四十出头就已“始见”白发,而海石榴树年年长高长大,开放的花儿是那样的鲜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始见白发的作者面对“韶艳朱颜”,不禁黯然神伤,悲中从来,一股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凉涌上了心头,“从此休提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今生今世复出无望,只有相伴着海石榴长成古木而终老山林了。字里行间漫出的是一种死灰古井般的绝望与悲

戚,充分表现出了作者身处逆境求变不能,又不甘于困守永州之野的复杂、矛盾心态,是作者诗词中功力深厚的咏物佳作。

卷353_10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柳宗元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一诗,写作时间与植桂诗大致相同,心态也相拟,只是写法上略有不同,如果说植桂诗更多地表现了自己的孤悲之感的话,此诗则以自爱、自慰之情为主。

诗人创作此诗,心态上有两个特征。一是孤寂无依,世无知音之感。当时诗人刚贬谪永州,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作为被贬官员,行动很不自由,处境与囚徒相差无几。所以他常自称为“罪臣”、“楚囚”。心理常惶恐不已,彻夜难眠。再加上昔日志同道合的朋友都远贬荒凉遥远之地,贬官的身份也不便与他人接触。因而,伴随他的只是孤独、寂寞和无奈。另外一种心态特征是:怀才不遇又矢志不移。柳宗元的才能是全面的,为多数人所了解的,柳宗元主要是散文家和诗人。但被贬之前,柳宗元的理想绝不是做文人,而且有点不屑于做文人。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道:“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信中他向自己好友表白了昔日的理想。他的《冉溪》诗中“少时陈力希公候,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句子,更是直接说明了他的理想是辅助时政,建政立业,为此而不怕牺牲。事实上,他也确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三十四岁成为朝廷要臣足以说明了这点。永贞革新的失败,他失去了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一性格很类似流放中的屈原。在贬永时期,他关注着时局的变化,民生的疾苦,常与朋友以书信的形式讨论历史、政治和为官之道,希望被朝廷起用,再度施展政治才能。为了理想,他提携后进,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正如《冉溪》诗中写道:“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西园待成器。”这些大概是柳宗元在不自由状态下最大的所为吧。了解了柳宗元这样的心态,就很容易把握此诗的深层次的含义。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就是采用拟人化手法,把自己的心态物化成木芙蓉,木芙蓉自然成了他感情的载体、心灵的镜子和与读者沟通的渠道。诗中的木芙蓉具有鲜明的诗人的色彩:她孤寂、独自长在湘水西岸,任秋风疾吹,繁霜严打,无人爱怜顾惜;她完美,“盈盈”,是婀娜多姿的体形,“丽影”是艳丽动人的身姿,“浓香”是沁人的芳香,可谓集众美于一身;她自信,“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这种自信来自于“有美”。这种美与其说是木芙蓉的姿态、丽影和浓芳,不如说是诗人的才华、理想。因此,即使在孤独、冷落,被人诋毁、抛弃的处境里,他也没有沮丧、消沉和自暴自弃。他坚信自己总会有被人赏识的时候;他很有原则,处于世

上,就只能像木芙蓉一样,扎根高高的陆地,绝不与浮于水上的摇摆不定的芰荷同处。诗人对木芙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高文先生道明了诗人的用意:“此诗写木芙蓉美丽而孤独,深受风霜欺凌,诗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栽于住所轩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怜花亦即自怜”。诗人爱花,护花,实为自爱自慰。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抚平内心创伤,驱走孤独幽愁的常见方式。[

卷353_11 「早梅」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

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

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

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

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 “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卷353_18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①苦竹:竹的一种。杆矮小,节较其它竹为长,四月中生笋,味苦。

②危桥:高桥。属:连接。幽径:幽深的小路。

③迸:裂,开。箨(tuò):竹笋上一层一层的皮,即笋壳。

④ 筠(yún):竹皮。虚心:空心。

⑤瞰(kàn):望,俯视,向下看。

⑥聆:听。吟:成调的声音。

⑦差池:参差不齐。《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⑧嘲口哲(zhāo zhā):亦作“嘲哳”、“啁哳”,形容声音杂乱细碎。

⑨谅:料想,实在。要津:重要的渡口,隐喻重要的职位。

译文

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

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

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

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

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

作品鉴赏

柳宗元初贬永州,住龙兴寺,曾与和尚交往,探讨佛理。龙兴寺旧址在潇水东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门内。当年寺里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传弟子,与柳交往颇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并作《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赠巽上人。组诗《巽公院五咏》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写的是龙兴寺里有关事物和景色。这首《苦竹桥》是组诗的最后一首。

此诗更像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桥、幽径、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诗中突出了“苦节”与“虚心”。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抒发感概“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人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选集》)诗除了咏苦竹桥之外,还写到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故自然属于山水诗。

作文七:《柳宗元对山水的典范书写》4900字

自东汉而至南北朝的数百年间,山水游记渐成一体,文人染指遂多,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写作技巧与表达方式。如果将视野定格在此时,或许我们可以认为,此后的山水游记,只不过是沿着这条已经成型的路继续走下去罢了。但是柳宗元的出现,却从根本上变革了山水游记的写法,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典范。写于元和四年到元和九年这五六年间的《愚溪诗序》和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文学创作的集中体现。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他醉心于人与山水之间的同感共应,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相融共生、内蕴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体现了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   一、 结缘:人与山水之间的同感共应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九月,因被政敌所陷,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外放为远州刺史,赴任途中,又加贬为远州司马,未几,再贬永州司马。柳宗元被贬的官职,具体来说,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司马”本为刺史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但当时已经成为有职无权的冗员;“员外置”意为在定员以外设置的官,而“同正员”意为其待遇同正员一样。总之,柳宗元是一个无具体职务的“编外”官员。非但如此,朝廷甚至没有给他安排官舍,到达永州后,他只好寄居在城内的龙兴寺。寺内“凫鹳戏于中庭,蒹葭生于堂筵”,一派荒凉景色。加之气候潮湿、语言不通,又有“罪谤交织,群疑当道”,他日子并不好过。在元和四年(809)   的一封家书中,柳宗元向亲人倾诉自己身体上众疾交加,心理上抑郁苦闷,以至于“每闻人言,则蹶气震怖,抚心按胆,不能制止”。   然而,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柳宗元却没有一味消沉,他也在积极寻求精神的寄托。他自幼即信仰佛教,既寄居寺庙,便常与僧人谈禅论道,从青灯梵呗中寻找些许安慰。值得庆幸的是,一批与他遭遇相似的士人先后来到永州,这些人中,有些本就是柳宗元的旧交,比如吴武陵、元克等。这些人的到来,给了柳宗元精神上极大的安慰。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中,他说道:“拘囚以来,无所发明,蒙覆幽独,会足下至,然后有助我之道。”自此,柳宗元常与友人们游览饮酒,谈文论艺,尽管抑郁的心情仍然无法完全释怀,但毕竟有了倾诉的对象,也有了同道的理解,这让他在逆境中,仍能发愤作书,迎来了创作上的一个高潮。   元和五年(810)   ,柳宗元从城内移居潇水西岸的愚溪。这是柳宗元文学生涯中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情,此举开启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创作的新篇章,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新时代。值得注意的是,溪水本名冉溪,“愚溪”是柳宗元改的名字。为什么要将其改为愚溪呢?“愚”又有何深意?在《愚溪诗序》中,柳宗元说道:历史上的宁武子,是“邦无道则愚”,颜子则是“终日不违如愚”,这都不是真愚。而自己在“有道”的时代,却“违于理,悖于事”,以至于被发配到这种偏远的地方来,这才是真愚。这条溪水在别人看来虽然没有什么价值,但它的“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却正合乎自己的性格,所以“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柳宗元以“愚者”自况,而溪水和自己相类,故名其为“愚溪”。   整篇序,都着落在一个“愚”字上。“违于理,悖于事”,正说明了柳宗元不为小人所屈,高标自置的独立人格。这里的愚溪,亦为世所弃,正象征着他被贬的悲剧命运。这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同感共应的关系,也使得柳宗元对愚溪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柳宗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借愚溪以泄孤愤”的层面,而是更加积极地将心灵投入到自然之中,借对山水之美的发现,来表现自身的价值,并以此来质疑社会的现存秩序和道德标准。林云铭《古文析义》评论此文说:“本是一篇诗序,正因胸中许多郁抑,忽寻出一个愚字,自嘲不已,无故将所居山水尽数拖入浑水中,一齐嘲杀……然后以溪不失其为溪者代溪解嘲,又以己不失其为己者自为解嘲。”所谓“溪不失其为溪者”与“己不失其为己者”,也就是溪与人的固有价值,二者在这一点上得到契合。   二、 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相融共生   永州的山水其实并不出色,几无名胜可言,更遑论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会稽相比了。“永州八记”里所描写的,也都是十分平常的地方――甚至平常到本地人都不注意。比如《钴潭西小丘记》:“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再如《袁家渴记》:“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然而就是这些不为人在意的地方,在柳宗元笔下,却摇曳生姿,令人读来如在目前,心生向往。   对世人视而不见的景色,柳宗元为何能独具慧眼呢?根本的原因,还是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的“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具体说来,就是他的心灵审美与山水景致在精神上产生了契合,故而能对自然景物洞察入微,捕捉住别人所难以发现的美妙动人之处。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之前,描写山水的文字已有很多,但比较一下便可发现,前人所记的山水,多为名山大川或幽景胜迹,其美尽人皆知,通俗点儿说,就是“有的写”。而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既然没有出众的“硬件”,便更需要他洞幽烛微,充分发掘出永州山水的特点来。我们看“八记”里描写的,虽都是眼前小景,但却各具特色,有美的个性。同样写水,钴潭之水是“流沫成轮”,石涧之水是“流若织文”,而石渠之水则是“流抵大石,伏出其下”;同样写石,小石潭之石是“为坻,为屿,为��,为岩”,石涧之石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而小丘之石则是“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真可谓妙笔生花,气象万千。   柳宗元笔下所表现出的自然美,是与其人格美分不开的。他历经磨难却不改本色,一腔牢落,尽数倾之于山水。在观赏山水的同时,他将自己与山水融为一体,以山水自喻,借以寻求人生真谛。因此,他刻画永州的山水,不是纯粹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赋予了其血肉灵魂,将山水性格化了。他的笔下,多写怪石清流、奇树幽草,这同其本人高洁深邃、卓然独立的人格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写道:“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悠悠乎与颢气俱”,也就是养吾浩然之气;“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也就是与自然同化。     读这“八记”,会时时感受到有一个“我”在里面。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我”不同,这里的“我”强调的不是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而是一种与山水同感共应的亲切感,二者相爱相怜,如在目前。这种情怀,既不同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寥廓感,也没有“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或“孤鹤寒啸,游鸿远吟”的距离感。一方是地处荒郊、无人赏识的石潭溪水,一方是远谪永州、抑郁难申的作者,因为这相通的际遇而彼此引为了知己。永州山水因为有了柳宗元而得遇知音,并名传千古;而柳宗元又何尝不是借永州山水而得到了自我的解脱呢?   三、 内蕴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文学观念中,文章贵乎含蓄,如北宋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对文贵含蓄也有着自己的体会。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明确指出,写文章要“含蓄而不晦涩,明朗而不真露”。这十二字的主张,在“永州八记”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柳宗元虽然以一腔牢落来游览山水,但并没有大肆评讥;他笔下的山水,其秉性是峻洁的,同时又是含而不露的。柳宗元的感情,在“八记”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抒发是《钴潭西小丘记》中。他写道:“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这段文字大有深意。所谓“铲刈秽草,伐去恶木”无疑是象征着对恶势力的讨伐;而“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则象征着自己高洁人格的卓然独立。但即便是如此强烈的感情,柳宗元吐露出来,也是用隐喻的手法,而没有直接去宣泄;但读者却又能完全体会到,可谓力透纸背。与此相关,“永州八记”中一个典型的意象,便是“石”。石虽然是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柳宗元如此热衷于写石,尤其是写怪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石来隐喻自己的人格。清代沈德潜评论道:“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怒,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不怨而怨,怨而不怒”,这是对柳宗元山水游记内蕴美的最好概括。   在具有内蕴美的同时,“永州八记”又富有外在的形式美。   先看语言之美。柳宗元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文章语言“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的心得,通观这八篇游记,可以说无一篇不是字凝句炼,明丽流畅,含蓄而隽永。比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以“流沫成轮”四个字就形象地描绘出小溪“啮崖荡石”的情景;再比如《袁家渴记》中,仅以“舟行若穷,忽又无际”八个字,便将袁家渴山重水复的绝妙景观表露无遗。同篇中,还有“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香气”一句,最为后人所称赏。苏轼称其“善造语,若此句殆入妙矣”;林纾也赞道:“妙在捻出一个‘风’字。”   再看结构之美。“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数年内连续创作的一个系列,这八篇游记整体构思一气贯通,皆精裁密致,谨严有序。从总体上来看,以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发端,通过对西山及袁家渴周边山水景致的描绘,最后以《小石城山记》“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的向天发问作结。而在这“八记”中,自第二篇起,每一篇都各以不同方式与上篇相关联,前后呼应,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比如首篇写西山宴游,第二篇就以“钴潭在西山西”起笔;第三篇又以“潭西二十五步”发端,写小丘;而第四篇则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开篇。如此种种,一景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尤其令人折服的是,这八篇中,有时相隔一二年之久,但在柳宗元笔下,却犹如一日而就,毫无间隔之感,这可以说是其结构谨严、一气贯通的最突出体现。具体到每一篇,其结构之美也是如此。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全文仅二百余字,却错落有致,开始未写石潭,先写水声,有“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之妙;接下来依次写潭里奇石,潭边绿树,潭水游鱼,最后抒发内心感慨。全文由远及近,由旁及中,层层推进,极尽跌宕之能事。刘熙载《艺概・文概》评论道:“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可谓的论。   余论: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   “典范”之所以成为“典范”,另有一点,是要在开创基础上示之以轨则。柳宗元山水书写的典范性,若从整个文化史上纵向来关照,还关联到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   唐代之前的山水审美,其视角多是“仰观”与“俯察”,存在着一种距离感。楚辞、汉赋,自不待言;魏晋士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但他们在欣赏山水时,仍然时时受着玄理思辨趣味的影响,那份与自然的亲和,总让人感觉尚隔了一层   (陶潜算是个例外)   。但到了柳宗元笔下,那种隐藏在自然中的神秘感已经荡然无存,本来无生命的山水仿佛注入了更多的人间趣味。我们看“永州八记”中,柳宗元对山水之境的那种体察入微,对山水之意的那种亲和神会,可以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强调的那个“我”,至此不是消解了、变弱了,而是更强了,更加主体了,人与山水之间,变为了平等、毫无距离的知己关系。“八记”中,柳宗元其实仍然是以人观物,只是在外在的视角之外,另增加了一种内在的体察、沟通方式。正因为这种体察、沟通方式的改变,山水的境界在柳宗元笔下也似乎“变小”了。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宗元写道:“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笼而有之”四个字,在不经意间透露出的,正是这种变化的精神实质。人既然能与山水为友,那么这种关系便有了一种生活气息。在“八记”中,宗元有多处都写到购地、整地,山水在这里打上了明显的人的生命活动印记,换句话说,人不是要消泯在山水里,而是要以山水为“家”,这个“家”,既是物理的,又是精神的。   这种“笼而有之”、以山水为“家”的审美观,或者说,这种人变“大”而山水变“小”的审美观,不经意间完成了山水审美史上的一个转折。这种审美观,也体现在唐代之后的文人山水画和园林建造中。明末治园名家计成将中国园林的特点概括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旨趣,我们可以从柳宗元的山水书写那里找到源头。

作文八:《柳宗元写作素材》13700字

心系民生的柳宗元 柳宗元,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 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被贬柳州后, 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 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 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 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由家人出钱赎回。柳 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兴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并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 采取各 种方法鼓励儿童积极念书。 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 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 人,同时推广医学。他在从来不打井的柳州,接连打出好几眼井,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 甜的地下水。 角度•拯救提示 避开柳宗元的文学之成就,描述他刺史之功德,那种心系民生的情怀,令人感动。 实战•拯救片段 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 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 福永州百姓。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你以 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 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多少凄楚烟水中

一腔心事付幽胜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逆境出成果。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分析一些古代圣贤的创作情况时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 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其实,古往今来,大凡 成就万世不灭之著述的人,又有几个不是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呢?李煜如此,苏轼如此,柳 宗元也如此。 ● 作家档案 柳宗元: 773 年—819 年 字号:字子厚;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时代:唐代 籍贯: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生活经历: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官至中书令,因得罪武则天而死。其父柳镇,在 高宗时遇到安禄山之乱,携家避隐于王屋山。后上书言事而授官,在郭子仪属下任职,并累 次

升官。 柳宗元是个神童型的天才,史书称其小时候“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二十岁时与

刘禹锡为同科进士,官授校书郎。三十岁时与刘禹锡、吕温等结识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 是个奇才,把他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并准备大加重用。但不久“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 柳宗元也因为和王叔文的关系而被贬为邵州刺史。 在去上任的半路上, 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 马。与此同时,刘禹锡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类似处分,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里属“荒疠”之地,他便“自放山泽间”,与山水为伴。元和十年(公 元 815 年),他返京后复出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 819 年于柳州逝世。临死前,柳宗元写信 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 作品: 《河东先生集》 名望: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与韩愈共 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同时代的大诗人韦应物常被相提并论,合称“韦柳”, 是继“王孟”(王维、孟浩然)之后两个有名的田园诗人,被评论者认为是继承陶渊明的传统, 与王维、 孟浩然、 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和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 三苏 (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 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 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 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 “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 柳宗元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 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在《非国语》《时令论》《断刑论》《天说》 、 、 、 等论著中,他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 ,对唯心主义天命论 进行批判。 ▲ 突出成就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 它们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柳 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记”。这“八记”并非 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遥远,抒写胸中种种不平,

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 性格。 ▲ 评论资料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说:“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苏轼说:“殆天所赋,不可及也。” “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 子厚之流是也。” 宋代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明代龚文选说:“指数唐家士,名高柳柳州。” 解缙说:“子厚才名迈汉唐。” 明代柳州人王启元称赞:“柳之山川甲天下,盖天地开辟而已然矣。河东柳子厚以唐之文臣 来为吾柳刺史,则天所以开吾柳也”。 1961 年,郭沫若来游柳州时,曾有诗云:“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 三、作品在线 ◆ 作品概述 柳宗元经历和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柳宗元父辈已定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田宅,多藏书。柳宗元自

幼受母卢氏教育,4 岁能读古赋 14 篇。13 岁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 ,早有“奇名”。他 青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 第二阶段,在朝做官时期。贞元九年(793 年)春,20 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步入官场, 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 ,颂扬了在朝政大事 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 ,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 烈愿望。 第三阶段,贬谪远州时期。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 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 《永州八记》《三戒》《段太尉 、 、 逸事状》《贞符》《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等均为此时所作。 、 、 、 、 、 ◆作品读思 选文一: 《永州八记》 (选摘) 【导读】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 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 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 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然而, 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 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虽万受摈弃, 他 不更乎其内”,在永州之贬的 10 年里,柳宗元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转折。面对时时袭来的各种 苦难、忧郁、悲愤,他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 《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 【正文】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其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穷回溪,幽泉怪石,无

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 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 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 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 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 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 元和四年也。 (其八)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 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 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 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 不得一售其伎, 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整体感悟】 《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 、 、 、 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八记各自独立,又互 、 、 、 、 相联系,若断若连,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八记一方面准确地再现了优美的山水景色,使读 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和忧愤心情编织进去, 处处浮现着自己 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凄幽的情调。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从“始得”着意,以精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真切的描绘,通过对 登临西山山顶所见所感的抒写, 热烈赞美了西山的怪特, 表现了作者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和 在大自然中获得精神解脱的快感。 文章一开始, 就从作者被贬之后的忧惧和漫游中透露了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使笔下的自 然景物跟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又与烦嚣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 作 者放迹山水之间,游遍了永

州的奇山异水,就“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然 而却“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接下便写发现西山和始游西山的经过,着重写在山顶所见所感。登高眺望,其高下之势,岈 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 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 其所穷。 作者的描绘, 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 而是依据透视原理着力刻画登临眺望中收入 眼底的远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姿萦 青缭白的山水图画。 作者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 他对西山怪特的一再 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坚持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的自我表现。面对如 此美景,作者于是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直到“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 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当时常怀忧惧,满腔幽愤。而登临西山 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 暂时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作者先着力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 景色,然后转入到议论造物者的有无,用设疑的曲笔批判了天命观,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 谪、壮志难酬的悲愤。文章跌宕开合,尺幅千里,正如前人所说:“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 外奇情。”作者写小石城山的景物,主要是在抒发一种感想。当时有人认为美好事物是天用 来安慰被侮辱的贤人,有人认为美好景物是灵秀之气所造成的,作者都加以否定。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 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 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作者在这篇里发这种感想, 是因以上各篇中所发出的身世之感密切结合着的。 要是相信天是 有意志的,那么作者的被贬斥,是天意,也就用不到愁怨不平了。要是相信这些美好景物是 天用来安慰贤人,那就不免要自我陶醉,会忘掉自己遭受迫害的愁怨不平。正由于作者不相 信这些,所以把个人的身世之感同山水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从这些山水记中显出作 者不相信天有意志,感叹自己遭受迫害的思想情趣来: 一腔心事付幽胜, 多少凄楚烟水中! 【读思牵手】 永州,今湖南零

陵,在唐时还是一个未经多少开发的地区,僻远荒凉。永州司马只是安置流 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革新家,在这样的处境里, 还要时刻担心受更重的迫害,其心情之抑郁苦闷可以想见。但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柳 宗元却取得了如此光辉杰出的成就,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释疑参考】 可以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 但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这穷蹙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 范,就在这种环境下,就在这种心情下,柳宗元的郁郁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 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以及记叙文都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 《永 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这些代表柳宗元最高成就,散文史上 、 、 、 赫赫有名的篇章都莫不作于这僻远凄幽的永州。幸与不幸,曷可言哉! 选文二: 《种树郭橐驼传》 【导读】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 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 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 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 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 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正文】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 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 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 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 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

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 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 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 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 且不得暇,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 若是, 则与吾业者, 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鉴赏指导】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 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 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 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 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 通过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 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 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主张。 【读思牵手】 分析这篇寓言的写作特点。 【释疑参考】 1、简洁而生动 。

在一篇文章中, 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 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 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 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 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 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 “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 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 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 “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 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 “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 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

婉约而多讽 。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 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 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 4 段,一个“知种树而已” 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 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 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选文三: 《愚溪诗序》 【导读】 没有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致,没有才华横溢,官场得志的仕途生活,有的只是被贬 的牢骚和怨恨,如何才能一吐胸中的块垒呢? 【正文】 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 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齿斤][齿斤]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 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 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 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 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何哉?盖其流甚下, 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 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 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 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干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 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 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 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 ,纪于溪石 上。 【整体鉴赏】 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 ,为他的处境颇为不平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文章巧妙的艺术手 法而拍案叫绝。古人说:不平则鸣。身处险恶处境中的柳宗元心中的怨恨不能不说,又不敢 直接说;牢骚不能不发,又不敢直接发。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和王叔文一样丢掉性命。柳宗 元毕竟是散文大家,这

一篇《愚溪诗序》作为《八愚诗》的序,借题发挥,巧妙地抒发了心 声。 文章通篇以“愚”为线索,处处见“愚”,可是到底“愚”在何处呢?阅读文章自然不难找到答 案。文中有 “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似乎这“愚” 在于山水。可是山水何愚之有呢?无疑,作者是借溪说人,以溪自比。文中说,“适类于予”。 那么柳宗元和“愚溪”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不能兴云雨,无以利 世”。柳宗元真的“愚”而无用吗?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他一点也不“愚”。他 入朝主政,力图变法,只因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而落了个失败被贬。既然柳宗元不愚,那 么到底什么人愚呢?这一问,就触及了文章的要害。柳宗元一心为国家、为百姓变法,可是 一片忠心没有人看到,遇到攻击没有人主持公道。谁是愚人,不是清清楚楚吗?如此一步步 探询过来,便可知道作者以“愚”自损,是反话正说:世人皆“愚”,惟我独明。读到这一步就 明白, 为什么柳宗元发了这样的牢骚而没有引来杀身之祸了。 原来他把自己的思想隐藏在一 层层的遮掩之后。 【读思牵手】 作者为什么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 【释疑参考】 这里作者是综合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愚”。 宁武子能够分清“有道”和“无 道”,“有道”则“智”,“无道”则“愚”,可见不是真正的 “愚”;颜子虽然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 的意见,但是却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见是心领神会的,只是不说而已,这也不是 真正的“愚”。而“我”遇到圣明的君主却说了不合事理的话、做了不合事理的事,才是真正的 “愚”。作者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一是从实情看,这两个人的确是“大智若愚”, 更重要的是,这样说可以充分说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自嘲之中,把心中的不平,对宪 宗的不满表现得十分强烈,而又不留下任何把柄。 四、趣闻轶事 (一)改贬柳州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住了十年。到四十三岁那年,忽然接到皇上的诏书,召他进京。他十分高 兴,心想又可以回到故乡了。 同柳宗元一起被召进京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等四名被贬职的官员。原来,当时掌权的大 臣中有人怜惜他们的才能,建议把他们召回来使用。可他们一到长安,一些恨他们的大臣立 即在唐宪宗跟前说起他们的坏话来: “陛下,柳宗元这帮人对您心怀怨恨,可不能重用他们呐!” “陛下,他们当初搞什么„革新‟,无非想谋取高位,野心可大呐!无论如

何不能把他们留在朝 廷做官!” 唐宪宗听了直点头。没过一个月,柳宗元等五名官员又都被派往荒远地区去做官。柳宗元被 派到柳州(在现在广西柳州市)做刺史(一个州的长官) 。官职虽然比司马高,可地方却比 永州更远、更偏僻了。实际上是又一次流放。柳宗元虽然很失望,但是他还是去了,而且为 人民办了些好事。当时的柳州,草木丛生,人迹稀少,毒蛇猛兽经常出没,偷盗、劫杀成风。

居民大都住着草屋,多数不识字,迷信鬼神,人畜死亡率都很高,到处笼罩着荒凉恐怖的气 氛。 柳宗元决心改变这里的面貌。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采取种种措施,带领人民开垦荒地, 发展生产,种植树木,整顿治安,兴办学校,使柳州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出现一派新气象。他 还让一千多个奴婢获得了自由,与家人团聚。 春去秋来,一转眼,柳宗元来柳州三年多了。当初,他在江边种的柳树已经绿树成荫。这象 征着他几年的工作成绩,使他感到快慰。他打算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但是由于过度劳累和 生活条件太差, 他的身体越来越坏, 终于病倒了。经当地名医治疗, 也不见效。 第二年冬天, 柳宗元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四十七岁。 (二)为刘禹锡请调 就在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时,刘禹锡也调任播州。柳宗元认为播州太苦,简直不是人居住的 地方,而刘禹锡上有老母在堂,因此不忍心老人去那里吃苦。但如果其母不随刘禹锡同往, 则可能是母子永诀。 因此他上书皇上, 请求把自己的柳州刺史位置与刘禹锡交换, 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 为成全朋友孝行而自愿去那“非人所居”的地方受罪,而且可能是终身出不来,其崇高精神确 实令人感佩。 由于柳宗元的请求,加上碰巧还有其他大臣也去说情,最后终于把刘禹锡改调到连州,柳宗 元仍然去柳州任职。这件事不但载入史册,而且后人编辑唐人诗集、写作者简介时也经常把 这件事写进去。 (三)典当 柳宗元去柳州后,发现柳州的穷人常把家里的儿女拿去典当换钱。如果典当过期不能赎回, 则被典当的人和出面典当的人都要沦为富家奴婢。 柳宗元想方设法去赎这些被典当的人回家 与家人团聚。他想法让特别穷的人用劳动换取典当的钱,而家中人已经死了的,他便自己拿 钱去赎那些被典当的人,使他们免于沦为他人奴婢的悲惨命运。他这种真正是“父母官”的善 行,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人们仰慕他的为人 和文章,经过他亲自指点的读书人,文章都大有进步,人们尊称他“柳柳州”,其名声不胫而 走。 五、精彩语录 “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夫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而征赋乱。”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六.佳作欣赏 柳宗元的时间和空间 造化弄人。不管是洒脱的李白、严肃的杜甫,还是忠诚的屈原、恬然的陶潜,似乎人总是逃 不过命运的捉弄,追求什么偏偏得不到什么,得不到什么却又向往什么,执著而高洁的柳宗 元也毫无例外。 翻开《愚溪诗序》 ,刚开始我还无法把他和那个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最后终于柳州的 文人联系在一起:他用平实的语调为我们叙述了一条溪水的过去,它风景绝佳,冉氏尝居, 它水流清澈,曾可浣纱。这过去讲完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里走来了一位落寞、孤寂的诗 人,他说他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这时我感到了他的难过和抑郁。柳宗元来了,他一个人, 缓缓而行,这多少使我想到当年的行吟泽畔的忧郁的屈原,他带着那场维持了 146 天便归

于夭折的政治革新带给他的命运和创伤,满腔忧愤,无处可解,坐拥山水,却无心观赏。 失魂落魄的柳宗元又那里想到这一坐就是十年呢?余秋雨在他的《柳州祠》中这样写: “他的日子荒凉而孤寂。这期间。亲戚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又时时监视。”灾难使他万分 狼狈,蓬头垢面,我知道他将终生无法再从永州回来,回到他向往一展宏图的长安——朝廷 规定他终生不得量移,和他一样遭受着老死贬所命运的还有另外七个司马,即使是这样,我 依然没有读到他穷途末路的浓郁的感伤和寂寞, 直到他的文笔将那些浸透了强烈情感色彩的 景物一一在文中展开、铺陈,从溪到泉,由池而堂,步至愚亭,回头张望,又见愚岛,景物 历历,迤俪疏朗。就这样我们被他带入了那个世界,抬头是永州的山脉与天空,低头还是永 州的丘壑与溪泉,天空无限,而永州却也没有他的自由;流水东逝,带不走他的愁思。柳宗 元失去了他想要的空间——那聪明人聚集的朝野,但那里却留着他的梦想和志向,对于如今 坐在愚溪之上的他来说, 长安是忘记不得也归去不得的远方了。 他原需要一席之地来施展自 己的才华,兼济苍生,造福百姓,然而命运使他仅仅做了封建版图上的一枚棋子,被宪宗轻 轻一移,就到了荒芜人烟的永州,他需要更大的空间来稀释和缓解自己的哀愁与苦痛,于是 愚溪的一草一石就被哀痛的双眼染上了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愁怨,字字是景,句句是泪:然而 柳宗元有的是时间, 所以他熟悉这里每一条河流的每一处细微的转折, 他了解此处每一座丘 壑的每一次

无端的起伏,仿佛那就是命运本身,柳宗元用自己的生命去解读和剖析,他沉痛 而缓慢,谨慎而孤独,我们就这样被他的眼睛和心灵带着,去涉过那些山山水水,反复、回 环、舒展、迂曲,柳宗元用生命为我们做了永州风景的导航。因此他的笔下,景物是那样疏 朗熟稔,又是那样井然有序。那是柳宗元的全部空间,那也是柳宗元的全部时间了吧…… 此时, 我知道我是被他带到他的世界里去的了。 他在愚溪之上发现了溪水的, 不可灌溉, 不可入大舟,不能兴风雨,总而言之,无以利世,这是他爱的溪流,他却发现了它的可愚之 处,这是溪流的不幸,更是他自己的不幸,但更不幸的是,他也在这可愚的溪流之中发现了 自己的可愚。那一刻,柳宗元的心一定被自己刺痛了——向着遥远的长安观望,那里已是永 远的远方了,来路漫漫,归路更加漫漫;向更远的远方回顾,可是即使在历史的长卷中,柳 宗元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知音。天地茫茫,心海苍苍,他是真的孤独了,孤独得如同一个点, 醒目地画在永州的溪边,不肯淡去,也无法绚丽。 只有文字还是自由的,那是一只畅达痛快无可顾忌的豪笔,至少他还有它,可以在愚溪 之上洗涤尘杂,冲刷污秽,与溪水同纵同放,且歌且吟。他依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可他却 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柳宗元的永州岁月愤激处作旷达,旷达处却见愤激,终究是和那条“峻 急而多坻”的溪水一样的了,我想若是他知道八年之后他又被一纸诏书移到了离大一统版图 更远的柳州,又或者他所徜徉的不是那条湍急的溪流,而是一脉悠然的南山,一方如镜的池 塘,他会不会多一些平静了呢?在那条风景尤绝的溪边,他是不是还记得《南华经》里“上 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训诫了呢? 可是,也许,忘记了长安,安居于溪边,柳宗元就不再是柳宗元了吧…… 评析: 用文学的笔调来叙写客观的历史, 是近年来学生作文中涌现出来的最大亮点。 这篇作文可能 在这方面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本文以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蓝本,真切地带领我们走近了柳宗元,走进了柳宗元的精神 世界。 “灾难使他万分狼狈,蓬头垢面,我知道他将终生无法再从永州回来,回到他向往一展宏图 的长安”,柳宗元的遭遇和他的心态在这一个以“灾难”为主语的句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然 而命运使他仅仅做了封建版图上的一枚棋子,被宪宗轻轻一移,就到了荒芜人烟的永州”, 举重若轻的一句极富文学色彩的话,使我们读到的是长长的叹息和深深的悲凉。

还有“柳宗元用自己的生命去解读和剖析,他沉痛而缓慢,谨慎

而孤独,我们就这样被他的 眼睛和心灵带着,去涉过那些山山水水,反复、回环、舒展、迂曲,柳宗元用生命为我们做 了永州风景的导航”,似乎在写山水,似乎在作文章,又似乎在扣问生命,一段饱蘸着浓厚 情感、浸染着斐然文采的文字,使我们读后荡气回肠。 类似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文化底蕴”吧.

文章

生命如柳的柳宗元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柳这种生命力极强的树木却已一片翠绿。望着生机盎然的绿柳,我不禁想 起了柳宗元。这位中国文学史上大师级的人物一生与柳狠有机缘,当然这不仅仅因为他姓柳。 初登仕途的柳宗元,在科名和仕途上比起唐代的另一位文学大师韩愈要得意的多:21 岁登进士第, 31 岁做按察御史,顺宗时,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从而达到了他政治上的顶 峰。但好景不长,王叔文的政治革新由于受到宦官、藩镇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夭折,刚刚做皇帝才七个 月的顺宗也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宪宗),这一年是公元 805 年,其时,柳宗元 33 岁。这年的 11 月,柳 宗元与刘禹锡等 8 位改革派要员一起被贬为偏远州郡的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而柳 宗元则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从而开始了他后半生柳絮般飘零浮沉的孤寂生活。 但柳宗元毕竟是柳宗元,他犹如生命力顽强的柳条,随便折一段无论在哪里都会长出翠绿!在湖南 永州这块被人遗忘的蛮荒,他拿出了足以震动华夏的《永州八记》,但这是他以 10 年青春为代价的!公元 815 年正月,柳宗元被宪宗皇帝诏赴长安,诗人喜气洋洋心花怒放的赶到了长安,但迎接他的却是当头一 棒,他又被贬为更加荒凉的柳州。此时,当初的八司马,除了早逝的升迁的,则只剩五人,而这五人又在 同时被贬为远州刺史,高坐长安宝座的皇帝老儿又一次嘲弄了这些不安定分子。“十年憔悴更秦京,谁料 翻为岭外行。”诗人生命的柳絮又一次漂泊远行。 是柳就恬然自安,是柳就可随处扎根发芽!这块“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 稀少,瘴疫猖獗”(余秋雨《柳侯祠》)的地方又能怎样呢?柳是从不怨天尤人的!在这块“一听地名就 叫人惊栗”的“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 开始了耕耘。教人种树、种禾、养鸡、蓄鱼,并且“挖了井,办了 学”,“修了寺庙,放了奴婢”------当然一生爱柳的诗人最得意的还是教柳州的百姓插柳,这大概是诗 人的自砺也是为柳州后代造福吧。无论如何,每年的春天,诗人必定在柳江之滨插柳。跟着插柳的百姓们 还编成民歌:“柳州柳刺

史,插柳柳江边。柳色依然在,千株绿拂天。”而是人的好友吕温闻之也有诗作 相赠:“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株柳拂天。”对此,诗人有《种柳戏题》一诗,算是 对百姓和友人的回答:“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树人,惭无惠化传。”诗人的“惭无惠化传”更多的是自谦,所以,直到今天,柳州人仍然思念这 位“种柳柳江边”的柳刺史。 柳,这生命力顽强的柳!即使是飘浮不定的柳絮,一旦落地也会生根绽绿,勃发着盎然的生机!这 大约是使人一生爱柳的原因,因为是人不仅以柳自喻更以柳自励、自警! 生命如柳是柳宗元的写照,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作文九:《柳宗元的得与失》4300字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柳宗元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崭露头角,平步青云,身居高位,后因参与“永贞革新”,受到牵连,被朝廷一贬再贬,但在担任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期间,为后世留下了《永州八记》等诸多不朽诗文。为此,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即使让柳宗元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可以在一个时期内出将入相,但是用仕途上的得意来换取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何者为得,何者为失,必定有人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柳宗元在仕途和文学道路上截然不同的境遇,很好地验证了“文章憎命达”“词穷而后工”这一文学命题。为此,这则材料的核心意旨是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在审题过程中,需要思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应该怎样看待“得”与“失”?二是应该在什么事物上“得”,又在什么事物上“失”?三是应该怎样处理“得”与“失”的关系?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可以确立以下立意:

(1)从第一个问题切入:①得与失均有其原因和条件,不以得喜,不以失悲。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得,则必有所失。③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放下得失之心,享受追求之乐。④生命无需太多,莫为得失所累。⑤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

(2)从第二个问题切入:①名利皆身外之物,此心安处是吾乡。②追名逐利则患得患失,坚守道义则无惧得失。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多得少失。④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⑤失者不可谏,来者犹可得(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3)从第三个问题切入:①得到时不要忘记过去,失去时不要忘记还有未来。②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③只有深入思辨情势,才能科学权衡得失。④考量得失,既要想到“小我”,更要虑及“大我”。⑤小利,大利之贼;小祸,大祸之津。敬贪小利则大利必亡,不遗小祸则大祸必至。

【佳作展示】[记叙文]

“小土豆”也美丽

高海静

有人调侃说:“买水果要买长得丑的,有缺陷的。因为只有长得丑,它才肯一门心思生出其它本事,变得更甜。”

西西觉得自己就是一只丑瓜,而且还是特丑的一只。

说实在的,她那一脸痘痘真和蜂窝有得一拼,这副模样搁在任何女孩身上都是一场噩梦,也难怪有好动分子称她为“小土豆”。

有一次和她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小女孩长得挺水灵的,齐刘海,一双玻璃球般黑得发亮的大眼睛四处张望。她热心地把手里的奶茶递给小女孩,可是人家一点儿面子都不给,哇哇大哭着跑开了。她尴尬地站在原地,风拂碎发,送来一阵凄凉。

但她倒也看得开,既然长得不如其他女孩精致,她也不在意和他人抢风头,索性整日素颜,套上大头衫,大咧咧的像个男孩,亲切阳光,满满的正能量。

十七八岁正值花季,当别的女孩忸忸怩怩地穿着淑女装,蹬着增高鞋,以娇柔羞涩为美时,她却挺直腰杆,念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双手一挥,呵,还真像一个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巾帼英豪!

记得有一次大扫除,好多人看着那破烂不堪的抹布,脸皱成了苦瓜,后来在班主任威严的目光扫视下,迫不得已地伸出一根手指,挑起抹布在桌上轻抹,另一只手则死死地捂着鼻子,那样子就像以色列人被埃及奴役时一样狼狈。“没事儿,还是我来擦。”她一把抓过那皱成麻花的抹布,像做扩胸运动一样地擦着,那认真而又豪爽的样子,惹得大家相视一笑――小土豆有成为愤青的潜力嘛!

我也曾自作主张地为她向二姨打听美容秘籍,可她自己却说,我这张脸长得这么朴素,干嘛要改造啊!早上连镜子都不用照,可省时了!瞧她那自恋的样子,我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在一次班级联欢会上,她曾这样自黑:“我的脸其实作用挺大的,最大的的用处就是――避邪!晚上走夜路,我从不害怕,小混混看见我的美丽痘痘准扭头就跑!”“哈哈!”说真的,我也不知道她的乐观是真的,还是以此来维护她自己的尊严。但可以确定的是,她的心里一定装着一个爆炸的宇宙,可以震撼所有人。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清秀的脸蛋,没有姣好的身材,却有着一颗强大的心,可以征服一切。

嗯,“小土豆”也美丽!

[点 评]本文欲扬先抑,刻画了一个“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阳光女孩形象。“她”颜值不高,一脸青春痘,竟吓跑了街上的小女孩。为此,“她”走的就不是淑女路线,而是“超女”路线:神态自若,像巾帼英豪;性格大咧,像男孩子;动作豪爽,像愤青;语言超脱,像导师。何能如此?放下得失,生命的出口顿开。先抑后扬的构思,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形成了强劲的情感冲击波,而且昭示出全文深邃的主旨――“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野百合也有春天”。

【佳作展示】[散文]

望明月兮长颈鹿

戴昕�M

“一轮”是一套风景明信片,海蓝色背景中,一只白鹿凝望着一轮皎月,如梦似幻的水波好像要从卡片里溢出来。

“一轮”实在是很精致,我邂逅它时,恰巧读到了聂绀弩的诗:“望美人兮长颈鹿,思君子也细腰蜂。”明月也好,美人也罢,无非是一种理想,绝妙的比喻带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那只鹿也显得格外深情,分外令人怜爱。也许是心向往之,看到“一轮”的第一眼,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要亲近它,观赏它。可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数不多的“一轮”早已告罄了。

错过与求不得常常令人难以释怀,这鹿与月总让人想起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水底月是梦里月,杯中酒是心尖血。李白诗曰“且放白鹿青崖间”“树深时见鹿”,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只鹿呢?梦里身化白蹄鹿,竟夕痴望长安月。他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字字珠玑,篇篇飘逸。奈何生虽逢时,凌云之志难及,何其悲哉!     时隔四月,“一轮”成了一条裙子,同样的白鹿望月,却与明信片有着迥然不同的质感,叫人意醉情迷。再一问价格,居高不下,囊中羞涩的我只得悻悻而归。再次错过,我却不像上次那般难以释怀了。

佛有言,月中所有,乃大地山河影也。古代读书人共同欣赏、渴求的那一轮明月,或许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忙碌一生,有的人得到了自己的月亮,有的人竭尽全力却终无所获,而有的人自己没有碰到月亮,却成为了别人的月亮。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鹿,心里有一片广阔的天空。夜幕上缀着或明或暗的微小星子,悬着一轮圆满的月。有些鹿为了那月亮,努力伸长自己的脖颈,它们因为长长的脖颈而超过寻常的鹿,却仍然有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一轮月亮。太多的鹿穷其一生,也只能沐浴在月辉之中。甚至有一小群鹿见明月不可得,便转而去求星星,轻易地得偿所愿后,它们安于享乐,矫健的身体也渐渐地退化了。

对于那些长颈鹿来说,明月,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可是,对于观瞻着它们优美脖颈的我们来说,却是失之我幸,得之我命。譬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李煜、苏轼……

得月抑或不得月,不是我们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我们能选择的,不过是对月亮的态度。假如让观鹿者来抉择,恐怕会把那月亮愈悬愈高,促使那鹿把脖子伸得更长。但如果让鹿来做决定,是要那月亮,还是要那长颈,结果恐怕只有鹿自己知道了。

不同的命运造就了不同的人,细微末节的改变可能导致人生的天翻地覆,这不是我们能够妄加揣测的。做好自己这只鹿,也就够了。

[点 评]本文的亮色在于虚实结合。风景明信片和裙子上白鹿望月的图案是实写,作者由此而及诗文中鹿、月的意象,进而以鹿、月隐喻人对目标的追求。实写绘其“形”,故而文章飘逸着一种画面美;虚写传其“神”,故而文章又包孕着一种意蕴美。虚与实的巧妙结合,使得“失之我幸,得之我命”的意旨摆脱了说教的乏味,而带上了美感和理趣,让人在美的涵泳中吮吸着理的况味。“不思量,自难忘”是说理散文的一种境界,此文得之。

【佳作展示】[议论文]

别让幻想吸走现实的光

陆雪婧

生活中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和其他人分享某件东西的时候,选择后心中总会有那么一刹那后悔,潜意识中总认为别人的才更好。拥有的归属感让人渴望完美,因而幻想总会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正如有人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柳宗元的文学造诣本已难有人及,但他对自己仕途坎坷仍心有不甘,这足以证明幻想的巨大魔力。古往今来,王侯将相不胜枚举,但又有多少人敌得过时光的打磨,依旧闪耀在今人的视野里?柳宗元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文学上的卓荦成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文学和政治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文学更多的是靠感性,好文章的创作大多是“情动于衷,不抒不快”;而政治更多的却靠理性,无论在多么复杂的情况下,对客观事实的理性判断必须凌驾于感情的冲动之上。回看柳宗元,他更多的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他在永州的心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是他在柳州的思绪。这感情的潮水,更适合柳宗元用来浇灌自己现实的文学苑地,而他却幻想着用它来倒影仕途的海市蜃楼。

柳宗元的幻想来自于封建社会儒生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了他对现实的判断。他才气如云不可否认,但为政二字也并非想象的那般容易。既然得不到,又何苦身陷其中?赏一方山水,养一方百姓,乐时为文,哀时吟歌,岂不也是快意人生?何必困在幻想的哀痛中,抱憾终身!

如今的我们也时常为难自己,忽略本来拥有的,常常魂牵梦绕于幻想中,“如果……”“假如……”已成为最好的心灵鸡汤。有了财富,又羡慕安闲;拥有健康,又奢求功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本是古训,但在现实面前,我们总是舍不得又放不下。

还记得小时候读的童话故事里的渔婆,拥有了珠宝幻想房屋,拥有了房屋又渴望宫殿,到头来,一切成空。我们那时总是嘲笑渔婆的贪心,却不曾想自己现在也成了这样的小渔婆。

别再沦陷在幻想的泥沼中!关注现实,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你会发现也许你的寻常正是别人求而不得的珍宝。

拥抱生活,别让幻想吸走现实的光,拂去幻想的乌云,还生活一道明媚的阳光!

[点 评]本文剥茧抽丝,颇有见地。作者首先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剖析了柳宗元人生多舛、中年早逝的原因,逐层深入地指出“是感性的性格和‘学而优则仕’的主流价值观酿成了他命运的悲剧”;然后由唐代的柳宗元推及当今的芸芸众生,振聋发聩地指出“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与其整天幻想着去‘有我所爱’,倒不如现实地去‘爱我所有’”。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作者都能放出自己的深邃眼光,展开自己的理性思辨,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作文十:《柳宗元的贬谪诗》900字

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古文成就详见下节,其诗今存—百四十余首,大部分写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他的一些感时伤世之作,表达了“利安元元”、“济生人之患”的思想情怀,表现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如《田家》三首揭露胥吏之凶狠、赋税之苛重:“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公门少推恕,鞭扑恣狼籍。”《笼鹰词》《歧鸟词》、《放鹧鸪词》、《行路难》等也对现实有所揭露和讽刺。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但思想性格有明显的差异。二人虽同经忧患,但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倔强刚猛之气,对时弊的讥弹,对新贵的嘲讽,以及傲视困苦的昂扬奋进,虽然使他屡受打击,但毕竟令心中的郁结获得渲泄与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而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与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洁、幽峭孤直的怀抱中,但是这并不能真正帮他摆脱痛苦,因此,柳诗写百忧攻心的精神煎熬,写幽峭孤高的心境都十分深刻,这两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柳诗的独特风貌。

柳诗描写其贬谪中的痛苦,读来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觇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诗中以“惊风”“密雨”刻画忧患煎迫之状十分传神,这两句既可以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饱受惊惧的心情,而“岭树”一联则描绘出远贬蛮荒之地的凄凉孤独。全诗被凄风苦雨、萧骚不宁的气氛所笼罩,传达出内心的“茫茫愁思”。确如沈德潜所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唐诗别裁》)

其《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山似剑芒,割破愁肠的想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煎熬。

柳诗常有类似尖利峭硬的比喻,如“林邑东回山似戟”(《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左右六翮利如刀”(《吱乌词》);“奇疮钉骨状如箭,……支心搅腹戟与刀”(《寄韦行》)等。他还偏爱凄冷峭厉的意象,如“零露”、“寒光”、“幽谷”、“枯桐”等,诗中的色调偏于青、翠、碧等冷色调。这些共同塑造出冷峭的风格。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