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军事 > 《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3000字:什么是思辨能力

《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3000字:什么是思辨能力

时间:2019-11-22 09:21:1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3000字

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作者:安雪花 吴卓娅 王冬梅

【摘要】本文基于Bloom教学目标分类,提出学习者的思辨能力有待提高,而论文写作可以体现作者的思辨能力。随着英语在学术交流中重要地位和主要媒介语言的建立,非英语为母语的学者需要了解被学术团体接受和认可的学术写作范式。本文结合Swales的体裁分析理论,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论文写作中作者的思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思辨能力 论文写作 Bloom教学目标分类 体裁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为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MS201312,JGXM20125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2-01

一、引言

西方国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尤其重视,体现在学校各个教学阶段,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校会普遍开设旨在培养学习者批判思维能力的课程。在课堂里,教师致力于使学习者学会思考,而不是记住事实知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5,转引自于咏昕[1])。在国内,文秋芳(2009,2010)[2][3]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影响思辨能力的因素。

Critical thinking被定义为观察、体验、反思、推理和交流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信息进行积极有效地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估的过程,以往的文献中有将其译为“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指基于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同一概念“critical thinking”的不同译法,为讨论方便,本文采用“思辨能力”概念。

二、Bloom教育目标分类

对思维的分类有很多,但Bloom[4]的经典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至今为教育界认可,在本文也将采纳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他认为思维技能是可以从低级到高级技能分成六个层面: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

第一,记忆层面,主要指记忆知识,对学过的知识和有关材料能识别和再现。第二,理解层面,主要指对知识的掌握,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材料的意义和中心思想。第三,应用层面:指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第四,分析层面:指能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第五,综合层面,指把各个元素或部分组成新的整体。第六,创新层面: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的判断。

Bloom的学生Anderson and Krathwohl(2001)[5]在Bloom的分类基础上又提出新的六个思维技能: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新,这个分类与Bloom的经典分类法是类似的,二者都认为思维技能是从低级到高级递进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应用此分类法,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因而,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己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三、写作中的思辨

Swales[6]以Halliday[7]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建立了语篇体裁理论。每一个专业领域,由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共享一定的程序、目的和语篇形式,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Swales提出“体裁教学法”,根据语篇的“语步”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对语篇的各部分的体裁特征作了概括总结。    在论文写作中,按照Swales提出体裁分析法,论文写作应该含有下列部分:引言、研究方法、结果、讨论,即IMRD[6]。以论文中“引言”写作为例,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部分,展示作者对相关领域的文献积累和阐明写作的重要性。文献综述体现学术的可传承性,

写作重要性的体现作者对相关学术的贡献。Swales[6]体裁分析法中的“语步”分析,可以把引言部分分成三个语步:确立主题范围(Establishing a research territory)、确立研究定位(Establishing a niche)、占据该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

第一个语步的实现要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可以展示作者对所研究领域的进展程度的了解。第二个语步可以由三种方式实现:1)质疑以往研究的不足;2)指出以往研究的空白领域;3)在某个角度对以往研究的延展和补充。作者若只是对前人研究心存敬畏并罗列其文献,那就很难实现“确立主题范围”的语步,因此思辨能力尤其重要。思辨能力体现于观察和收集前任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体验、反思、推理,并能够进行积极有效地应用、分析,从而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观点。按照Bloom教学目标分类解读,文献理解和记忆是不能够实现思辨能力的,要能够应用和分析文献,从而实现综合材料,达到创新的最高技能水平。最后一个语步是“占据该研究地位”,从而使得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承认,并接受其论文。

四、结论

随着英语在学术交流中重要地位和主要媒介语言的建立,要求非英语母语学者了解为学术团体所接受和认可的学术写作的范式,并按照这种约定的范式写作。本文结合Swales的体裁分析理论,基于Bloom教学目标分类,提出学习者在论文写作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结合论文写作中的引言的写法,提出论文写作需要体现作者的思辨能力,从教学实践角度,结合体裁教学法,探讨如何在学生论文写作教学中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咏昕.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6):51-54.

[2]文秋芳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5):350-355.

[3]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0, 1:37-43.

[4]Bloom, B.S., Krathwohl, D. R.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by a mitte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xaminer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M]. New York, Longmans, 1956.

[5]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eds.)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 New York: Longman, 2001.

[6]Swales, J.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0.

[7]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Edward Arnold London, 1985/1994.

作文二:《加强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性》4500字

加强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性

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不行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

小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

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数量与质量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

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

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

作文三:《概念辨析:提高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能力》8900字

作者:叶黎明李建生

中学语文教学 2015年05期

议论文是以“理”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但是,分析说理能力不足,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个硬伤。学生写议论文,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例”服人,喜欢举例子,却不善于分析说理,或者说理不透、不深,写出来的文章显得肤浅和幼稚,禁不起反驳。

分析说理能力的不足,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表现为以下三点:

1.单向思维。就是在论证时不考虑反面意见,片面选取对自己的立论有利的证据,却屏蔽那些对立论构成威胁的不利证据。比如,学生想证明“勤奋出人才”,会列举古今中外一大堆以勤奋著称的名人,证明这些人的成功离不开勤奋,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思维。读者只需举出一个勤奋却没有成功的反例,便可以轻而易举反驳论点。这种不考虑反面意见,立论与论证考虑不周、对论题认识褊狭与肤浅的现象,都会极大地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2.单层论证。即在同一个层面上,通过堆砌相同或相似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而不是多角度多层次渐次展开论证,文章往往缺乏纵深感。比如,论证“社会需要诚信”,罗列各种负面新闻说明我们正面临诚信危机,整个行文的逻辑就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分析,即,因为A、B、C、D……都缺乏诚信,所以呼唤诚信。这样的因果分析,显然过于简单化。

3.感情用事。指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出现倾向性、绝对化、煽情等理性不足的问题。比如以下这段文字:“大家熟知的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得过16枚奖章,得到各种头衔107个。是什么使她得到这么多令人羡慕的荣誉?是持久的决心!是什么使她得到这么多耀眼的桂冠?是持久的意志!”这里作者用斩钉截铁的语气,把居里夫人的成就归因于持久的决心和意志,显然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而连续两个设问、两个感叹号,有点煽情。在例证环节,学生最喜欢使用排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说理的效果。直奔结论,却没有提供证据;堆砌材料,却不会展开分析。

说理能力不足,之所以会成为议论文写作的一个通病,跟写作教学缺乏这方面的方法论有关。有关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大多都围绕例证法开发相应的策略,如正反对比论证、归纳升华法等。对于议论文写作中分析什么、如何分析,缺乏整体性的思考。

下面这则教学案例,谈的是如何通过概念的辨析,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广度。而概念辨析,是议论文分析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该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概念辨析:加强思维深度的有效途径

对议论文的概念进行辨析、澄清,是一种很有效的作文指导策略,它不仅可以防止偏题,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思维、打开思路、加强思维深度的方法。

笔者曾以“引入概念辨析,加强思维深度”为主题,给学生做过多次指导,并提炼出三种有效的方法:

1.拆分核心概念,区分内涵和外延。

2.引入矛盾概念,写出对立中的统一。

3.引入相似概念,辨析二者(多者)区别。

为了更好地说明以上三点,下面以几则实例加以说明。

一、拆分概念

师:有的时候,对议论文论题或论点中的核心概念我们不妨咬文嚼字,一分为二,分别对拆分后的两个概念作内涵的剖析和外延的界定,充分挖掘二者意义的区分,从而显出思辨的深度。下面给大家三个题目——“看见”“融合”和“锻炼”,想想可以怎样构思?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我选择分析“看见”,先区别“看”和“见”二者的内涵,再谈二者的关系。

生:从“锻炼”一词来看,一个是金字旁,一个是火字旁,分析“锻”和“炼”的区别或许可以从这里切入。

生:对于“融合”一题,可以先充分论述“融合”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再将其分为“融”与“合”作进一步“精确”阐发。

师:好,那我们动笔写一写。

(5分钟后交流)

生:我写“看见”:人们用自己的眼睛不仅去寻找光明,而且认识世界,这源自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看”是用眼观察,“见”是用心体会,只有仔细用眼观察生活,方能凭借自己的学养智慧用心体会,进而发现事实的真相,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选择“看”似乎自然而然,然而由“看”是否真能有所“见”,以及所“见”多少和真实与否难以轻易界定。换言之,我们“看”的方式往往决定我们“见”的内容,而唯有用不带成见、纯粹的视角,才能使我们获得切实和真实的所见。

生:我尝试对“锻炼”进行分析:“锻”是重锤打,“炼”是烈火烧。火,考验真金;灾难,考验勇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淬炼自己的意志、能力,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人是靠磨砺成材的,能够选择适当的环境磨砺自己的人将会是这个世界最好的适应者。

师:很好,两位同学写得有深度。说明拆分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深度的立意,形成深刻的观点。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我是先合再分,在整体论述“融合”的多方面的意义后再拆分二者作补充阐述的:“融”,在万象盛色的簇拥中彰显本色,故能成就文化的多彩与丰富;“合”,在广阔无垠中探索一条狭长之道,故能造就思想的深度与高度。然而,“融合”并不是巅峰的保障,亦非成功的必经之路,它是世界大体之趋势,但在这股潮流中,核心的内涵不可丧失,本质的价值不可颠覆,否则思想文化的融合将只是棱角的打磨机,招致一种趋于平庸的圆融。

师:很不错,说明拆分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路、推进文意,使你的论述更严密。

二、引入概念

师:议论文的论点,往往带有肯定或否定的趋向,当我们肯定(或否定)某一趋向(或现象)时,可以适当引入与之矛盾的概念,从否定(或肯定)的角度,进一步辨析二者的差别,来加强思维的深度;或引入相似(或相关)的概念,辨析二者(或多者)的区别,使文章对论点的分析更为深入透彻、无懈可击。

请看下面这幅漫画(投影):

漫画作文也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形式,有时比材料作文更复杂,既需要关注画面中的形象,又需要关注画面中的文字。漫画中刀刀狗选好了地儿,上完了饵,下好了钩,定下心,做好了垂钓的一切准备,然后说了一句“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大家看立意行文时怎样引入概念进行辨析?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材料中是看似简单的画面和一句话“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这句话从整个画面来看有思维的张力。首先,“鱼”是客体,对应的主体即“我”,“鱼的事”即对应“我的事”,由此我们可以辨析“鱼的事”和“我的事”两种不同的为事观和处世观。

生:我由“鱼”想到了“渔”。刀刀狗的话折射的是一种垂钓的心态,它不是单为鱼而垂钓,也不是专为结果而等待,因此可以比较辨析“鱼”和“渔”,或者由此引申论述“捕鱼者”和“垂钓者”的不同。

师:你们俩是引入了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其他同学呢?

生:也可以整体理解这句话。在一般人看来,它反映的是一种“无为”的心态,但这句话置于漫画中,表面上看似无为,其实质是一种“有为”,有时候,看似无为的“有为”即“大为”,由此,文章可以辨析“无为”和“有为”这两种心态。

师:很好!你是引入了矛盾的概念进行辨析,并运用矛盾对立与统一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更富有思辨性。

刚才大家的立意构思很好,下面我们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面的立意或自己的立意作些分析,用200字左右把关键内容写出来。

(5分钟后交流)

生:我是以《顺物性,尽人事》为题作如下阐发:拙以为,许多事都需要顺物性、尽人事。顺物性,就是指按照事物的天命,不强加外力,顺其自然,以缓和的方式发展;尽人事,是指以顺物性为前提,通过人事的作用,帮助事物正确发展。顺物性是为事的出发点,尽人事是为事的助力器。

生:我写的是《鱼的事,我的事》:漫画中有言,“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鱼的事”是从局外人的视角来冷静审视,“我的事”是自身主动力驱使下的积极参与。“我的事”是“鱼的事”的基础,“鱼的事”是在“我的事”基础上的提升。没有自身对事务的参与,又何来鱼事之观呢?同样,若缺少鱼事之观,“我的事”的道路或许在我们一味冲刺和前进中误入了偏执与不知所措的死胡同,走不出,又不舍离开。

生:我以“无得之心与有得之态”作辨析:刀刀垂钓,或问曰:“鱼何时来?”答曰:“此乃鱼之事。”刀刀可谓是智者,钓鱼者求得并非是大鱼,而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心态,倘若过分追求大鱼,垂钓于我何益焉?由此及彼,处于世间的我们何尝不是一个垂钓者?可惜的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代,我们之中鲜有人秉着无得之心去垂钓。而这缺失的无得之心,在我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唯有拥抱一颗无得之心,我们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尽好每一份职。但是,仅止步于无得之心又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无得之心的基础上怀有有得之态,如此,方可完善自我。怀无得之心,守有得之态,完善自我,完善社会!

生:我就“等、遇和追”谈谈我的看法:“鱼”,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果实,即指付出一定努力后的回报。然而,并非所有人能一举成功。所谓“大成”,往往是经历落寞、积累、坚持后抵达的相对而言的“满”。“鱼”同“遇”也。我们不妨把它理解成“机遇”,就刀刀而言,等待看似停在原地,但并不是故步自封,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与“遇”同等重要,“等”要比“追”更难得,在我们还没看清方向,找准目标前,值得去等,而在一切努力都已付出之后,我们也应学会去等。最终在“灯火阑珊处”遇见那“鱼”时,每个人收获的不仅是欣喜和满足,更多的是苦尽甘来的淡味。

师:以上同学都写得很好,那么,我们在引入概念辨析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引入概念不能太突兀。开头先要分析题目或材料中的核心概念,进而引出相关概念。

师:也就是说要架设由核心概念到引入概念的思维桥梁,否则论述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引入概念后要对概念作界定,必要时澄清其内涵和外延。

师:对,要及时界定概念。

生:论述时要处理好核心概念与引入概念的关系,根据不同的题目或以阐发核心概念为主、以引入概念辨析为补充,或全文转换成关系型作文来写。

师:有道理!总之要具体文题具体分析。还有补充吗?

生:引入的概念最好是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这样更能体现出思辨的张力。

生:还有最好是谐音词或形似词,这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

师:好,大家说得很好。生活中,我们说1米7的个头和1米6比起来是高个,但和1米9的人站一块儿,就是矮个了。写作同样如此,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现、有创造,“引入概念辨析”实质是一种比较思维、创造性思维。最后,老师还要补充一点,“引入概念辨析”在打开思维、拓展思路、深化立意上是有效的,但不是万能的,不可滥用;在“引入”时要注意合情合理,切忌牵强附会;要注意启发性,避免陈词滥调。

李建生老师的课例教的是议论文写作中概念分析的策略。概念分析,是抽象说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写议论文的薄弱点。在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对论点进行片面论证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分析,缺乏分析意识,对现象或问题持混沌的认识,其结果是,写出来的议论文要么观点乏味,要么论述空泛。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李老师的课,从概念分析入手,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旨归,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课例开头,李老师概括自己从教学中提炼出来的三种概念辨析法。这三种方法,可以说是深得分析之道。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解、辨析,是将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一个问题分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或各个层次,从中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关系。从这个定义来看,分析的要领:第一是要分解、分化,李老师说的“拆分概念”,符合这个要领;第二是要区分、辨析,李老师说的引入矛盾、相似概念,也符合这个要领;第三是要析出,析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主题。这一点在本案例中尚未言及。

写作教学之难,难在文体知识的开发上,李老师围绕概念辨析,开发出三点具体可操作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并结合练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的指导的确启发了学生进行批判与创造性的思考,在“写作可以教、必须教”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这堂课在分析策略的指导上,也有进一步研讨的空间。比如,李老师给学生三个词:看见、融合、锻炼,让学生尝试拆分概念,从课堂表现来看,拆分概念似乎被玩成了拆字游戏,说明学生还未真正理解这个策略。

在谈分析策略之前,首先要明白:议论文写作中,为什么要分析,分析什么。因为,分析的目的与内容,决定了分析策略的具体选择和运用。

一、清楚分析的意义与内容

(一)分析的意义

在议论文写作中,为什么要分析?一言以蔽之,分析是为了暴露论题的复杂性。还是以“勤奋出人才”为例,如果不经分析,乍一看,该论题貌似很有道理,可是仔细分析成才的原因,就会发现,除了勤奋之外,还有其他种种可能的原因,包括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家境优渥、社会环境良好、天赋出众、情商高等。甚至,对于勤奋和成才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给出不同的解释,就是那些家境、智力不如常人的学生,可能更希望通过勤奋改变现状,而聪明的孩子不是通过苦干而是通过巧干通向成功。根据这一解释,是才华的高低决定了勤奋,而不是相反。分析了论题,也暴露了复杂性,下一步做什么?推敲立论,反复琢磨论点的最佳表达,而不是随便写下一句口号式的论点,诸如“呼唤诚信”“感谢贫困”“享受快乐”,然后寻找例子,跳过论证,直奔结论,真正应了“无知者无畏”这句话。

(二)分析的内容

在议论文写作中,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读者分析。读者分析对所有文体的写作来说都很关键,对议论文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议论文以说服人为目的,要达到目的,就一定要分析说服的对象。通常情况下,读者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1)作者与读者的社会关系。(2)读者对题目的了解程度。(3)读者对题目的态度和立场等。那些持不同或反对意见的读者,是议论文分析的重点,分析他们持不同或反对意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确定说服的内容、结构、风格、措辞等。

第二层面是论点分析。议论文的论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立场、态度的声明(对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你是如何看的),比如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你怎么看?支持或反对,就是论点。(2)对策建议(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你怎么处理),比如如何消除教育的不公平?你提出的对策建议,就是论点。(3)评价(对一个事件、产品、政策等的评价)。(4)解释(你认为这个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是什么)。不同论点,所需的论证方式各有侧重,比如:立场声明类的论点,论证通常分两步走——(1)支持论点,(2)反驳质疑;对策建议类的论点,论证也分两步——(1)原因分析,(2)对策可行性论证。分析论点属于哪种类型,有助于确定论证思路、结构与方式。[2]

第三层面是关键词分析,也可称为核心概念分析。对话题、论题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确立论点、寻找最佳的论证方式。

第四层面是论据分析。论据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正确性分析,主要检查论据是否恰当,有没有歪曲事实,是否与论点相关等。(2)可信度分析,主要检查事实或数据的来源是否可信,例子是否具有代表性,权威言论是否具有公信力等。(3)一致性与完整性分析,检查论据是否采用了双重标准,是否犯了绝对化错误,是否断章取义,隐瞒或忽略证据中对论点不利的细节等。

二、掌握有效的概念分析策略

下面,我结合课例,就分析的第三个层面——关键词分析,谈谈具体的策略。

策略一:将概念分门别类,析出子概念

在议论文写作中,面对话题或材料,如果不想人云亦云,而是想确立有价值、有创意的论点,就必须学会从话题或材料中抽取核心概念进行分解。以课例中的“看见”为例,由“看见”联想到另一个关键词“视而不见”,根据态度可将“视而不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主观的“视而不见”(对于不想看见的东西,故意忽略或装作看不见)、客观的“视而不见”(由于“视”的方式不当导致看不见)。而后一种“视而不见”,又可以再细分成以下几种情况:看到表面却看不见实质,看到显性的却看不到隐性的,看到当下却看不到趋向……懂一点概念的区分,在话题作文中就会有八面来风的感觉,从整体到部分,从混沌到清晰,的确有助于打开思路,发现主题。

1.分类。

分解概念,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先开发分类标准,再在分类标准下确定子概念。以“老实人不会吃亏”这样一句谚语为例。要分解“亏”这个概念,可以开发以下的分类标准:程度、影响时间、存在形态等。按程度,分为小亏和大亏、局部亏和全亏;按影响时间,分为眼前亏和长远亏;按存在形态,分为有形的亏和无形的亏、物质的亏和精神的亏。

2.多角度界定概念。

概念的内涵随主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分解概念的另一种办法,就是多角度把握概念的内涵。如“老实人不会吃亏”中,“老实”这个概念,从性格的角度,等同于木讷、胆小、温顺;从能力的角度,等同于愚笨;从道德的角度,等同于诚实守信;从行为的角度,等同于循规蹈矩。

怎样才能多角度地把握概念的复杂内涵呢?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搜索引擎,查阅辞典中的“义项”,了解概念的所有内涵。

(2)在没有工具书或网络的情况下,利用汉字的音、义特点,特别是利用汉字的构词法,找出与概念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谐音词、成语、谚语、俗语、名言等,了解概念的各种内涵。

(3)在罗列概念的各种内涵后,还应该为每个概念的内涵确定类别标识。比如,当作者把“老实”界定为“木讷、胆小、顺从”时,应该为这个义项贴上“性格”这个类别标签,这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确定概念的某个义项的类别标签,有助于作者意识到立论的适用范围,这样可以避免论点绝对化、简单化等错误。比如,“老实人容易吃亏”这句话放到性格层面、交际领域,似乎更有道理,而如果放到道德层面或制度层面,似乎另当别论。

分解概念后,要回到论题,去揣测原论题中概念可能对应的内涵及外延,而观点的创新或主题的发现,就可以从转变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入手。比如“老实人不会吃亏”这句话,“老实”对应的内涵可能是“诚实守信”,“亏”对应的外延可能是“长远亏”,其本义是说,诚实守信的人,也许会吃点眼前亏,但从长远看,生活不会亏待他们。如果我们把“老实”界定为“循规蹈矩”,就可以反向立意“老实人必会吃亏”,来论证创造力才是制胜的法宝。

策略二:辨析概念,发现差异性与矛盾性

概念分析,除了对概念进行分类、多角度界定概念内涵这两种分解办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别的概念,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差异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来发现主题。在上述课例中,就漫画作文《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学生引入“渔”“垂钓者”“捕鱼者”“有为”和“无为”等概念进行辨析,将一个形象的话题引向抽象思辨,做法值得肯定。

如何引入别的概念?哪些概念值得引入呢?

1.在种属、交叉、矛盾对立等各种关系中寻找可辨析的概念。

以高考作文话题“科技改变生活?”为例。“生活”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讨论这样的话题,不妨从种属关系入手,将“生活”拆分成“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及“生活目的”等子概念,在子概念的罗列中,我们会发现,也许“科技改变生活”更合适的表达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部分”,或“有一些生活是科技无法改变的”。同样是这个话题,另一个概念“改变”是一个中性的词,我们不妨从矛盾关系入手,引入“好”与“坏”两组概念,将科技对生活的改变一分为二,科技对生活有促进、提升、改善的一面,也有扰乱、破坏的另一面,概念辨析显然有助于掘进话题讨论的广度与深度。

2.概念辨析是为了发现差异性、矛盾性。

无矛盾不分析。差异性和矛盾性是议论文写作中概念辨析的出发点。

因此,假如讨论的话题没有出现明显的矛盾对立的概念,引入概念,制造矛盾,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在漫画作文“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中,“鱼”和“我”是潜在的一组相对的概念,对钓鱼的人来说,鱼来不来本来就是“我的事”,怎么现在只是“鱼的事”呢?这就是矛盾。概念辨析,就要揪住话题中的矛盾点,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我的事”是什么事?从“我的事”无关“鱼的事”,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态度,如何评价这种态度等。又比如,在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不少网友呼吁“让数学滚出高考”,理性的读者能从这个话题中析出“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这两个矛盾对立的概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不难发现,“让数学滚出高考”这种言论代表了教育中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教育追求实用没有错,但“有用”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无用之用”,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样,如果以数学只是教会了数钱的理由要求它滚出高考,那么语文、英语、科学等其他学科究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凭什么留下?同一领域相关概念的比较,也有助于我们发现话题中的矛盾。

通过相关、相对、矛盾概念的辨析所获得的现象、事物的差异性或矛盾性,在写作中最好以反问句的形式罗列成问题清单,作者可以根据问题清单发现主题(论点),以“让数学滚出高考”的话题为例:

(1)如果只是因为数学太难,为什么非得“滚出”,而不是降低难度?(将“滚出”与“保留”作比较,发现处理方式的矛盾)

(2)如果只是因为数学太难,物理、化学难道就不难吗?(将数学与其他理科科目作对比,发现学科之间的矛盾)

(3)如果只是因为数学无用,语文、英语难道就很有用吗?(将数学与其他文科科目作对比,发现学科之间的矛盾)

(4)让文科生深受其害的,究竟是数学还是数学教学?(将数学与数学教学加以辨析,发现问题归因的矛盾)

上述的问题还可罗列很多。在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问题清单的形式锁定概念辨析中发现的矛盾,以概念分解→辨析→寻找差异性和矛盾性→罗列问题清单→发现主题(立论)为步骤进行训练,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说理能力。

作者介绍:叶黎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11121);李建生,上海市崇明中学(202150)。

作文四:《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作者:安雪花 吴卓娅 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