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精彩演讲 > 离别30年今日回延安【《离别四十年今日回延安》4600字】

离别30年今日回延安【《离别四十年今日回延安》4600字】

时间:2019-12-14 09:17:0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离别四十年 今日回延安》4600字

离别四十年 今日回延安(甘泉、延安篇)

(2012-09-14 09:22:03)

转载▼

上一篇博文《离别四十年今日回延安(道镇篇)》本来是作为一篇记录和回忆发出的,不料还被新浪编辑推荐到了博客首页,而且引起了不少博友的共鸣和回忆,之前未曾想到。也有博友提出一些异议,其实,我那时候还比较小,对于政治、前途什么的真的没有更多的概念,不像下放干部或者知青那样,对很多事情有了独立的思考。因此,文中只是旧时的记录和感受,真实的反映那个年代的生活,不涉及其他。

在陕北的日子,道镇是我家所在,平时要到道镇北边40华里的甘泉县城上学,多数时间是在甘泉度过的。现在回想起来,在甘泉的日子不到两年,但可以回忆的东西很多很多,许多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

从道镇到甘泉,途中经过三里峁、六里峁、甄家湾、米家沟、麻子街、窑店,40华里的山路,今天走起来依然熟悉亲切,只是道路变化比较大,从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几个大上坡也修得平坦了许多。

↓三里峁。

↓六里峁。

↓甄家湾。

↓米家沟。

麻子街。这是个有名的地方,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郝树才就在麻子街一天开荒四亩三分地,被人称为“气死牛”。↓

清泉沟口。当时这里是黄土路,向东35华里是大学的校部,再向东就是南泥湾了。我从陕北回北京的时候,就在清泉沟口学校的联络处上车,坐在一辆大解放卡车上面,历时12个小时,到达西安。↓

再向北路过姚店(以前叫窑店,里面有条沟,叫炭窑沟,因有个小煤窑而得名),就到了甘泉县城的南关。别看现在是柏油马路,以前县城南边极为荒凉,遇上过一次下大雨,山上的石头顺着雨水依山而下,把县城南边的路都堵死了。↓

甘泉县城只有这一条街道。↓

因为有了石油,甘泉变化比较大,问题也多了起来。↓

县城里也有了高楼大厦。↓

还有了“豪门会所”,不知服务对象是谁,估计道镇的老乡不会到这里来消费。↓

北关,过了这座石桥,就到了我们当年上学的地方。当年几乎每天都要经过这个石桥几次。↓

桥对面就是当年的汽车站,如今已经变成了商铺林立的街道。说到汽车站,我们在这里差点闯下大祸。当时县城里有个兰州来的知青,老家是甘泉的,父亲是兰州军区的高官,能弄到子弹。他从县武装部借了两支小口径步枪,我们就在汽车站后面的土坯墙上立了几个瓦片打靶玩,子弹的方向正对着这座石桥。正打得过瘾,突然跑过来两个人,说正走在桥上,耳边嗖嗖的飞过两颗子弹。这两个人当过兵,就沿着判断出来的方向找过来了,把我们大骂一顿,听完骂,吓得我们坐在地上冷汗直冒。↓

汽车站北侧,就是我们的学校—当年的甘泉县朝阳中学了。现在是甘泉县初级中学,高中部分另建新校舍搬走了。当然以前这座大楼是没有的,教室都是一排排的平房。↓

走进学校的校园,变化极大,丝毫没有当年的摸样了,只能凭借记忆,大概判断以前校园的布局摸样。进得校门两边是老师办公和教室的平房,后面两排平房是学生宿舍。图片中学生公寓的地方当年是个土坡,后来在土坡上我们自己从山里拉石头盖起了一排石窑洞,现在也都铲平了。石窑洞的西侧是几孔废弃的土窑洞,再往西就是学校的西墙,有个豁口,出去就是洛河滩。洛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向西北走向吴起。↓

学校里已经没有认识的人,原来的老师都已经退休了。原来的班主任后来到延安地区任教育局长,到北京来还一起坐过一次,打听到去年已经去世。我只能找个地方坐下来,望着昔日的校园和来来往往的学生,在脑海中搜寻着往日的记忆,并极力把那些久远的、支离破碎的记忆拼凑起来,追忆四十年前的时光了。↓

当年甘泉县除了县城是没有高中的,所以县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公社大队,是真正的农村学生。每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回校。当时学校的生活与今天差别相当大,吃、住、行和活动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

吃:我们是非农业户口,吃的是商品粮,每月定量30多斤,绝大部分是小米、玉米面等粗粮,细粮定量是2斤4两白面,还有3两食用油,半斤猪肉。学校每天吃两顿饭,上午9点和下午4点。主食大都是小米饭,一分钱一两。菜基本上就是清水煮土豆:土豆切成条,煮熟了撒一把盐,一把辣椒面出锅,二分钱一勺。每顿饭六两小米饭,两勺菜,一共1毛钱。当时商品粮的小米都是放了3年以上的陈小米,难以下咽,只好用开水泡了吃,最底下的一层不能吃,因为会沉淀下一层薄薄的黄土。2斤4两白面发的是面票,可以在食堂改善伙食的那天买白面馍馍,也可以自己领出白面来自己做。我们有时就领出来用脸盆和面,在宿舍的灶台上烙大饼吃。实在饿的馋的不行了,一周去县城里的小饭馆,只吃两样东西:一个是油糕,陕北的黏小米炸的,很香;一个是煮猪肝,陕北人当时不吃猪肝,所以一斤只要1毛7分钱。这次回陕北,只想吃点能引起当年回忆的东西,可惜,只找到了炸油糕。《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里面唱的“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就是这东西。↓

住:一开始住的是平房,土坯炕,记不得太多了,只记得冬天冷。陕北黄土高原海拔也有1000米,冬季气温可低至零下20多度。后半夜炕凉了,那种滋味难以忍受,只记得睡觉是穿着毛衣睡的,头上戴着棉帽子。后来盖起了石窑洞,密封性好了,但睡的是青石板炕,保温作用更差了。而且一张大炕10几个人,呼吸出水汽都集中在窑洞顶上,变成水珠往下滴。早上醒来,被子上面都是潮湿的。这次回去,看到学校后面还有一排当年老师宿舍的砖窑洞,条件是比较好的,也进去看了看。↓

窑洞前玩耍的孩子们,也许是现在老师们的后代。↓

劳动:在那里上学,劳动是放在学习之前的。除了放假回家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和家里挑水、劈柴的劳动外,在学校里参加的劳动也很多,而且是一些重体力劳动。

砍柴背柴:学校宿舍冬天取暖要靠学生自己解决。冬季到来之前,学校会放几天假,这几天自由活动,要进山把一冬天的取暖用木柴集齐,否则这一冬天就要挨冻。一把劈斧一条绳子,走20多里山路才能找到有柴的地方,砍好木柴还要会捆,要会捆出两个斜的肩带,背起来才舒服点。不过几十斤木柴背在背上,走几十里山路,那滋味只有背过的人才能体会。

开荒种地:学校在山里面有地,每年春天去,先放火烧荒,烧完后用陕北的老镢头“掏地”,后边的人跟着撒下种子,夏天去锄一次草,秋天就去割谷子了,那产量可想而知,好在陕北地多人少,有点收成就行。

积肥:所谓积肥,其实就是掏厕所,把厕所里的大粪和黄土混在一起,堆放起来放置发酵,就是上好的有机肥料,比化肥强多了。我们曾经创造过一下午积肥31000斤的记录。

拉石头:盖窑洞是我们自己从学校北边的一处采石场拉来的石头,车用的是陕北的“架子车”,就是现在常见的毛驴拉的那种车。男生每人一车,每车石头600多斤,女生则在路上的一处大上坡帮忙推一下车。一个来回8里地,每天来回6趟,计48里地。

烧石灰:学校的经费是有限的,同学家里也都比较困难,所以各班都自己挣点小钱作为班费。陕北的石灰石比较多,烧石灰工艺也并不复杂。我们班在校园里就有两个小石灰窑。这项劳动最可怕的就是出窑起石灰了。石灰还是热的,粉末飞扬,要把头都包好,才能下窑用铁锨铲出,10分钟必须换人,否则脚下的温度足以透过胶鞋把脚烫起泡来。

当年背柴、种地都是从这样的山沟里进去,走上7、8里地。以前是一片黄土高原的风貌,现在延安退耕还林,山上种了许多树木,山都变绿了。↓

学习:别看这小小的县中和来自农村的同学们,在那个年代学习如此认真并不多见,老师也都是陕西师大毕业的,教学水平也还可以,再加上除了劳动多,没有大城市那些轰轰烈烈的运动,在陕北学习还是有所收获。回到北京后正赶上“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才有了1977年高考一举中的。

军训:那段时间,每天都有“拉练”的军队在学校里驻扎,实际上就是对中苏边境增兵。我们也改为上午上课,中午把课桌椅堆放好,地上铺好草供军队宿营,下午就是半天的军训,队列、刺杀,由县中队的兵带着训练,历时整整半年。直到现在什么“突刺刺”、“防左侧击”、“防左弹仓击”等还能做得像模象样。

玩:那个年代有什么可玩的,真的没有。好在学校后边有条洛河,夏天游泳、冬天滑冰(从北京把冰鞋都带去了)。还有就是搞点“小偷小摸”的事情,有时候到老乡的玉米地里掰几根玉米,找点树枝架起来带着皮烧玉米吃。陕北老乡真是善良,看到偷他家的玉米也不说我们,反而叼着烟袋锅笑呵呵地看着,说“娃娃们烧玉米吃啊”,这年头是不行了。还有一次半夜和班上的同学去他姥爷的地里偷瓜,走在县城东边山上武斗期间挖的战壕里,摸黑前进。到了瓜地也看不见,摸到一个装一个,回来一看,一手提包瓜有一多半都是生的。

最刺激的一次是进山打黄羊,搞到了11发子弹,从某村的民兵连长处用5发子弹换了两支79步枪用。清早3点多就出发,5点多埋伏在山上(据说黄羊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开始活动),一个多小时也没见到一只黄羊。好不容易看到一群黄羊跑下山去,又因为两支枪不在一处不敢开枪(怕伤自己人),最后打到了一只野鸡,几乎被79步枪的子弹打烂了。

在学校西侧洛河边的留影。↓

说是回延安,但是真正的延安我只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刚到陕北的一个月后,我和一个同学决定自己骑自行车去,沿着210国道80里路。先要经过属于甘泉县的崂山。↓

210国道大变样。↓

途中要翻过一座大山—湫沿山,早年这里土匪出没,周恩来曾在这里遇险,红军牺牲了一个班才保护住周恩来。据说50年代单独的车辆都不敢从这里经过。↓

以前没有打通公路隧道,上山下山就要12里路。隧道打通后,原来上下山的路也都废弃了。这里已经是延安的地界了。↓

三十里铺。↓

↓又见到了延河水、宝塔山。

↓在延安的留影。当年的孩子们也都成材了,其中一人是现任紫光集团副总裁。

↓第二次去延安是冬天,在延安的留影。

今天的延安变化很大,主要是延安有煤炭、有石油,修通了铁路和高速公路,这些宝贵的能源给延安换来了大把的金钱。只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我看到道镇的老乡们依然过着变化不大的生活。↓

↓壮观的延安火车站。

延安到西安的公共汽车。过去是那种普通的大轿车,每天从延安到铜川,历时10个小时早上同时发车六辆,赶不上这一天就没有了。紧张的时候就发解放牌大卡车代替客车,我坐过一次,冬天冻得鼻涕流到嘴里了都不知道。↓

“全球化”使得国外的东西涌入延安,以前胡宗南匪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拿下延安,而今日美帝国主义的垃圾快餐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延安市场。↓

延安街头惊现“柳拐子病”患者,学名叫“大骨节病”,是延安地区地方病之一,还有一种是风湿性心脏病,当年是令人闻声变色两种疾病,不知如今预防控制得如何了。↓

延安对于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对于我党我军的革命干部们来说,是革命圣地,大会之前,人们趋之若鹜奔赴延安,甚至一票难求。↓

但是,对于我来说,延安只是中国西部一片我曾经生活过的黄土地,在那里我见到了中国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存状况,感受到陕北人的朴实善良,并且经历了很多人不曾经历过的艰苦生活,这些都深深埋藏在一个15、6岁少年的记忆之中,四十年过去未曾忘记,我会把它当作人生的财富,永远留存……

顺便说一句,陕北黄土高原是一片极具诗意的土地,为什么,我说不清,但是许多人和我都有一样的感受。你要是读过描写陕北生活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感觉到其中富含的诗意。当年我第一次读到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下子就把我带到那深远悠扬的黄土高原上,像在读一首诗。后来也和延安的一位作家聊起过这种感受,他也说,不知怎么,想写小说,不知不觉就写成了散文。所以,各位不妨把有机会把陕北当作旅游的目的地,去看看那片布满沟壑梁峁的黄土高原,去体验陕北老乡的淳朴善良,去捕捉那看不见摸不到的浓浓的诗意……

作文二:《离别在7月》500字

飨赣辏绲慕7月的天空染出一片神秘的灰颜。

雨,一直淅淅沥沥的下。

烟雨中若大的寻甸县显得那么冷清,我的心,也那么凉,那么凉。一阵寒风吹过,拂出我无限的忧伤。

从表姐家出来,一直到现在,我和表姐都沉默不语,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样,只是在人烟稀少的雨中,显得那么令人瞩目。一高一矮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被拉得老长老长。

我们就这样走着,满无目的的走着。

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从街头看到街尾,只有一家卖珍珠奶茶的小店开着门,孤寂的黑色中,我们就这样找到了一丝温馨,走进小店,暗暗的幽香环绕在我们的周围,那是只有奶茶才特有的。一时间,好陶醉!因为比较喜欢白色,而只有原味的奶茶才具有我想要的一切。而表姐呢,则是一种浪漫、幽默的个性女生,当然比较喜欢玫瑰类型的喽!

手挽手,走出了奶茶店。各自喝着奶茶又当起了思想者,天更黑了,又加上雨的袭击,衣服湿了一大片,甜甜的奶茶是我这时唯一的安慰,大口大口的喝着奶茶,时不时瞟瞟身边的她,发现她也正看着我,不觉两人相视一笑,便无语了,微笑,平时一个很简单、很简单的动作,在这时,竟然也守不住,任它消失在黑夜烟雨中……

回到禄丰,我真真正正的家,好想念那边的珍珠奶茶啊!,甜甜的奶茶是我永远忘不了的记忆,那微笑、那默契,永远消失在烟雨中,永远、永远……

作文三:《元宵节在我心中》1100字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每年的农历正十五夜,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新年的活动又推向另一个热闹的氛围。元宵的夜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游玩,猜灯谜娱乐,吃元宵,品尝食物美景,成为世代相传的民间习俗。

元宵节是一个欢庆新年的延续,如果说大年三十是人们热热闹闹的在各自的家里吃团圆饭,那么元宵节就是人们在户外进行的游玩观景的休闲活动。

追寻元宵节的行踪发现,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她的历史已经源远流长,不知多少人在她温暖的怀抱里享受到了多少的快乐,留下了多少的期盼,开始了新一年的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我儿童时的记忆里,过元宵节是比较有趣的活动之一。那时候家里穷,我的亲爱的妈妈就选用比较粗的一些胡萝卜从下半截切断,把中间的芯掏出来,挖一个洞,然后在里面倒进一些棉籽油,还要用刀削一些粗针似的小细木条,在木条上缠上点棉花做灯捻子。上灯的时候,也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了,因为妈妈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得让我帮忙上灯。于是乎,我们娘俩忙的团团转,她忙着造灯,一一点燃后,我就忙着把点好得灯放在妈妈指定得位置。大门口,一边放一盏,院子里的香台上放一盏,猪圈门上放一盏,厨房里放一盏,正房的每一间屋里都要放一盏,正屋的门两边也一边放一盏,院子里的正中间也要放一盏,家里的窗台上也要放一盏。总之,一家要点十几盏灯,上灯后,家家户户,亮亮堂堂的,一时平静的农村家院里,充满了热闹的景象。我们进住宁阳城后,过元宵节,那就更有看头了,每逢节日的晚上,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挤满了看花灯的人群,人们都不约而同的进入灯盏的大院里,看着不同形状的彩灯,真时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大的像圆盘,有的挂再树上像空中来客,有的放在屋檐下像飞鹰展翅,它们闪亮着,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不同的优美姿态,也展示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展示着人们无比愉快的心情。

元宵节,是孝敬老人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怪不得那汤圆是圆的,是甜的呢!那是我们的祈愿:汤圆圆圆,家家团圆;汤圆甜甜,幸福美满,你圆你的心愿,我圆我的梦幻。

我的热热的心里突然有了感动,一个普通的日子,之所以变成节日,原来那里寄托的是那浓浓的亲情呀!

于是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风情。城里家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最美丽期盼!期盼着新的一年有更好的人生生活,期盼着新的一年人们过上更加繁荣的好日子,期盼着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更圆满。

作文四:《在韩国过元宵节》900字

韩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元宵节也是韩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过,我国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韩国被称为“元夕节”或“大望日”,因为在韩国人眼里,正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大最圆的。

从首尔出发,我们在旅游团导游朴先生的带领下一路奔波,经青州、光州,最后到达韩国第二大城市釜山。此时正逢韩国的元夕节,我们团的行程是去海云台和龙头山公园游览。

早上出发前,朴先生带来一小桶清酒,又取了酒杯,为我们每个人都斟上满满一大杯。朴先生说,按照韩国的风俗,元夕节早上喝清酒也叫喝耳明酒,意味着一年都能随时听到好消息,耳朵不会得病,而且会变得更灵敏。韩国的清酒是用纯米酿造,散发着扑鼻的清香,入口分外醇美。我端起满满一大杯清酒一饮而尽。之后,朴先生又拿出花生、松仁、核桃等干果与我们分享,说元夕节这天,人们吃了干果皮肤一年四季不生疮,牙齿更坚硬。大家美滋滋地品完后,坐上大巴又踏上了旅途。

一路上大家玩得很开心,趁闲暇自由活动时,我只要看见旅游景点有食品超市就进去转转,可惜所有超市都没有汤圆卖,我不免有点失望。

下午回到酒店,我注意到朴先生手里拎着一袋杂粮,看到我不解的眼神,朴先生说:“今天是元夕节,晚餐要吃五谷饭。”说着他就把糯米、高粱米、红小豆、黄米、黑豆等洗净浸泡,然后放进电饭锅里煮,没多久,五谷饭就熟了。我们每人盛了一碗,吃在嘴里,有糯米的软,豆子的香。朴先生说元夕节吃过五谷饭的人一定会有一个丰收年,五谷丰登,硕果累累。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朴先生把我们带到酒店后面的一块空地上,用事先准备好的竹子搭了一间圆锥状的迷你小屋,又在屋顶上盖上了些松枝。朴先生说:“这是月亮屋,在正月十五的月亮下烧月亮屋并许愿,是韩国的风俗之一。”当一轮明月升起时,我们点燃了月亮屋,一边赏月一边许下新年的愿望。朴先生围着火堆跳起了朝鲜民族舞,还说竹子和松枝燃烧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可以驱走霉运。火烧得越猛,预示这一年的年景越旺。

听着朴先生虔诚的讲述,从喝清酒、品干果到吃五谷饭、烧月亮屋,元夕节被韩国人赋予了太多的美好期望。转念一想,红红火火地过日子,健健康康地享受生活,其实就是普天下老百姓共同的愿望啊!

(见习编辑:陆阿琳)

作文五:《元宵节在家乡》500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各民族的节日风俗不一样,我们家乡过元宵节热闹非凡,喜气洋洋。这天的活动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啊,似乎要把所有喜庆都融入这一天。

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他别是舞龙、舞狮最热闹,龙是花布做的,有的用十个人舞,龙头前面有一颗珠子。这个珠子叫“龙珠”,龙舞起来时很好看,像真的的龙一样,观众不断叫好,有些观众去摸龙,他们说摸了龙能治百病,一年都不会生病,舞的人舞的满头大汗,观众拍手叫好。

说舞龙精彩,还有根有意思的,这天人们都要走出户外,到处游玩,亲戚们一起去游玩,听他们说,又完了以后一年都不会生病,不过我想人们出去走一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春节间吃的好,喝的好,人们出去活动活动,锻炼身体当然不会生病。过元宵节这天还有个最吸引人的节目——看烟花,6点钟时广场已经来了很多人了,都在那里寻找好的位置,7:00了,到处人山人海,只听见“呯”的一声,礼花爆开,照亮了天空,接着又放了一个礼花,礼花爆开的时候是紫色的,非常好看,接着把礼花爆到水面上,礼花在水面上跳舞,大家都高兴的欢呼起来,我们闻到了许多火药味,突然,一个礼花爆开了,绿色马上变成红色,又变成了黄色,隔了几秒,又发出了几发,精彩的时候到了,一个礼花爆开了,像一帘瀑布飞流直下,真是有一落千丈的感觉。焰火晚会结束了,但是人们还留恋在晚会之中。

家乡的元宵节真是个快乐的节日。

作文六:《元宵节在家乡》800字

夸女生的句子

她年方十七,身材高桃,体态轻盈,言行举止端庄娴雅。乌发如漆,肌肤如玉,美目流盼,一颦一笑之间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风韵。她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美而不妖,艳而不俗,千娇百媚,无与伦比

她约莫十七八岁年纪,一张瓜子脸,容貌甚美

心下得意,不由得笑魇如花,明艳不可方物

一个绿杉少女手执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

犹如仙女一般,不禁-看得呆了.那船慢慢荡近,只见那女子方当韶龄,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肌肤胜雪,娇美无比,容色绝丽,不可逼视

这女童约莫十三四岁年纪,穿一身翠绿衣衫,皮肤雪白,一张脸蛋清秀可爱

只见那少女一双纤手皓肤如玉,映着绿波,便如透明一般

只见她抿着嘴,笑吟吟的斜眼瞅着自己,肤白如新剥鲜菱,嘴角边一粒细细的黑痣,更增俏媚只见她一张瓜子脸,颇为俏丽,年纪似尚比他小着一两岁

只见一个身穿藕色纱衫的女郎,脸朝着花树,身形苗条,长发披向背心,用一根银色丝带轻轻挽住.他望着她的背影,只觉这女郎身旁似有烟霞轻笼,当真非尘世中人但见她一般的瓜子脸蛋,眼如点漆,清秀绝俗

见那女人大约十八-九岁年纪,身形苗条,大眼睛,皮肤如雪,脑后露出一头乌云般的秀发

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书村网 .mcqyy. )

那女子约摸二十七八岁年纪,风姿绰约,容貌极美

那小姐相貌娇美,肤色白腻,别说北地罕有如此佳丽,即令江南也极为少有.她身穿一件葱绿织锦的皮袄,颜色甚是鲜艳,但在她容光映照之下,再灿烂的锦缎也已显得黯然无色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他回过头来,只见她左手扶桌,站在身后,右手拿着一柄飞刀,纤指执白刃,如持鲜花枝,俊目流眄,樱唇含笑,举手毙敌,浑若无事,说不尽的妩媚可喜

他见这少女一张瓜子脸,睫长眼大,皮肤白晰,容貌甚是秀丽,身材苗条,弱质纤纤

他眼前出现了一张清丽白腻的脸庞,小嘴边带着俏皮的微笑,月光照射在她明彻的眼睛之中,宛然便是两点明星

《夸女生的句子》Word文档下载

作文七:《在台湾过元宵节》9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在台湾过元宵节

作者:原野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