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体会 >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1600字:长恨歌读后感3000字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1600字:长恨歌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19-10-26 09:35:0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1600字

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只有三部十二个章节,我却看了四个多月。每晚不忍多翻,只徜徉在那三四页间的细枝末节,合上书本时总要给我无尽的空间,萌发许多的遐想。阅读之始,一个女人的序幕就开始拉开,待到读完,一个生命已经在樯橹间灰飞烟灭,秋风萧瑟中再也没有她残存的世界。

王琦瑶,本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人,但纵观其一生,却从来没有完整过。这世界本是残酷,而王琦瑶年轻时就已经将恶果种下,美丽的容颜,再配上一颗虚荣浮华的心,已经为她日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须不知一切要命运来搭载,人生八字载不住,纵然是心比天高,终究是命比纸薄,想要的得不到,生活的琐碎花絮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在《长恨歌》里,王琦瑶是有两幅写真的,一幅在开头,一幅在结尾,一个是她生命的预兆,另一个是她沉寂消逝的丧钟,全是真实的她自己,别人想替也替不了的。

正如上海的弄堂,“从制高点看,也是一番颇为壮观的景象,点和线恰如中国画的皴法,然而一点一划又似乎细工笔一样。老式的天窗精致乖巧,木棂窗格也是细雕细做,屋披上的瓦也是细工细排的,连窗台上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王琦瑶就是生长在这样的弄堂,日照水洗,是岁月研磨成的小家碧玉,不管怎样摇身变化,底气仍然是上海弄堂里一般人家的女儿。且看弄堂里的景致也如王琦瑶的:花盆里栽的凤仙花、宝石花和青葱青蒜,屋顶上空着的鸽笼,碎了和乱了的瓦片,那沟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铺的,有的是石卵拼的。那里的路面是饰着裂纹的,阴沟是溢水的,水上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还有灶间的油烟气的。——就是这样的气息,这样的底蕴造就了王琦瑶,当通过程先生、蒋丽莉母女的努力使她的艺术照片登上了《上海生活》杂志的封面,并被评上“沪上淑嫒”,继而参加上海小姐竞选,众望所归地被评上“三小姐”时,她的心已经在浮华中膨胀,虚荣塞满了心中的每一个孔眼。尽管还只是铅华洗尽的三小姐,没有大小姐二小姐的雍容华贵,没有她们那样的应酬场面,也没有她们被人们拿来当偶像的魅力,而她王琦瑶却是最大众化的,也是最直接的,就这样的她,她的心也不属于自己了。自从认识了李主任,她的心再也返朴归真不起来,再也由不得她了,隔三差五的吃请,老凤祥的戒指,雕刻西班牙风格花纹的木盒,爱丽丝的公寓,她的心已在开始往外面滑。当她住进爱丽丝公寓的一刹那,她的身份已经更新——她从一个花季少女沦落成了二奶,这是她心甘情愿的,虽然有物质引诱的因素,却彻头彻尾没有一个人逼她。

也正如讲的上海弄堂里的闺阁:通常是做在偏厢房或是亭子间里,总是背阴的窗,拉着花窗帘。纸上的百合花,被面上的金丝草,全都像用细笔描画过的,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上海弄堂里的闺阁,也是白手起家和拿来主义的,贞女传和好莱坞情话并存,阴丹士林蓝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也念,“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唱。它也讲男女大防,也讲女性解放。——王琦瑶正是上海旧弄堂人家的女儿,从小拥有的就是这样的闺阁,在这样的闺阁里梳头洗面,在这样的闺阁里略施粉黛,吃的不是鲍鱼燕窝,而只是居家过日子的青菜豆腐千张鱼肉家常菜。这样的闺阁本应是平常心的闺阁,这种环境里出来的王琦瑶也应该是淡雅无痕的王琦瑶。这闺阁养就的心,只要放入这个世界,不受红尘干扰也是无妨的,一旦干扰浸染,就再也洗不干净了。书中说“屋顶上放飞的鸽子,其实放的都是闺阁的心,飞得高高的,看那花窗帘的窗,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样子,还是高处不胜寒的样子”,这就是王琦瑶的真实感觉。李主任把她安顿在爱丽丝公寓,成了金丝鸟,也成了笼中鸟,她不知道李主任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回来,当李主任在家的时候,她又担心哪天他会抽身而去,这是一个心里没有底的女人,一切由不得她。她把爱丽丝公寓当成了她的全部,而李主任却只当作人生的一点,是可有可无的一点,有需要就回来,没有需要就让她的心凉着,风干了晾干了全不管,公寓和金条就俘虏了王琦瑶的整座心。当李主任飞机失事后,一个新的局势来临了,一个新的黎明来临了,但王琦瑶的梦还没有彻底醒转,还有残留的痕迹和不灭的梦魇。

作文二:《王安忆《长恨歌》》7500字

王安忆《长恨歌》研读

一、 作家自述

走上独特性的道路是20世纪作家最大的可能,也是最大的不幸。20世纪是个能源危机的时代,小说的思想部分与物质部分已被一代一代作家几乎消耗用尽,剩下的可能性已经很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将生活与小说关系中思想的部分与物质的部分视为一体,并且反感于拆分为两部分的讨论,认为那样机械的做法,会损失小说的艺术。我将小说视为一种带了宿命意味的天然,将小说的完成视作一种感应的实现。所以,在我将这关系一体化之后,又进一步地将其虚化和神化了。当我比较顺利地写作了若干短篇,甚至于若干中篇,而终于写作长篇而不甚顺利的时候,那一个被我虚化与神化的联系竟幻灭似的消失了,我几乎是被迫地要求寻得一种具有实体性、规范性的手段,就好比黄金分割的那样肯定的比例数据,而我找不到。就在我想找又找不到的时候,我则发现,小说是有科学性的、机械的、物质的部分。一些美丽的故事和完满的经验,足以走完一个短篇的行程,甚至勉力走到中篇的终点。然而,一部长篇,则要在故事与故事之间,经验与经验之间,逻辑地联络与推动。这一个逻辑的联络与推动究竟是什么呢?它包含了一种创造宏伟建筑的可能性,而我们毕竟是应当去创造一个宏大的存在。

摘自王安忆:《小说的物质部分》,《王安忆自选集》,

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339页。

《长恨歌》确实写得很用心,当时作家出版社计划出我和贾平凹的自选集,要求其中有一部新长篇,在我开始考虑写什么时,这个题材就在脑海里出现了。应该说,它在我心里其实已沉淀很久了。我个人认为,《长恨歌》的走红带有很大的运气。譬如,当初张爱玲的去世引发了张爱玲热,许多人把我和她往一块儿比,可能因为我们写的都是上海故事,对上海的怀旧时尚客观上推动了读者关注写上海故事的小说。其实我在写作时根本没有什么怀旧感,因为我无“旧”可怀。

事实上,我写《长恨歌》时的心理状态相当清醒。我以前不少作品的写作带有强烈的情绪,但《长恨歌》的写作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人物和情节经过严密推理,笔触很细腻,就像国画里的皴。可以说,《长恨歌》的写作在我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致的状态。     《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因为你得把这口气一直坚持到最后,不能懈掉。写完后我确实有种成就感。《长恨歌》之后,我的写作就开始从这种极致的密渐渐转向疏朗,转向平白。这种演变我自己觉得挺好。

摘自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

《文艺报》2000年11月11日。

上海是座有意思的城市。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无数故事,我还没有写完。有人说我的小说“回避”了许多现实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我觉得我不是在回避。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譬如上海街头妇女着装从各色旗袍变成一式列宁装,我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历史。因为我是个写小说的,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我不想在小说里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我觉得无论多么大的问题,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     生活经验对一个作家而言很重要。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不是直露露的描摹,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的状态。写实是一种陷在许多规矩限制中的写作。许多经典小说在假定的前提下,按照逻辑精确设计人物和情节,这是作家创作中所获得快感之一,同时也是需要功力的一种劳作。我在年轻时候也容易喜欢一些情绪化、浪漫的东西,现在我真心赞叹那种上乘的写实功力。

摘自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匕谈(长,ttt&)》,

《文艺报》2000年11月11日。

我为什么写作?有时我问自己,却发现这不是一个答案能解决的。

说来说去,我写作的初衷只是为了找一条出路,或是衣食温饱,或是精神心情,终是出路。我以为是找着了,便这么源源不断地写了下去„„我用我整个真实的心情去写,写作成了我的习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多年来的彷徨不定终于得到了解脱。

当我写出我的哀乐时,便有人向我呼应,说我写出了他们的哀乐。我感到了人心的相通,并且自以为对人们有了一点责任。因此便想着要把小说做得更好一些,内容更博大一些,担负的人生更广阔一些。这时候,我第一次开始检讨我的自我。我感到了我的自我的狭小和封闭,我试图着拆除圈住我的自我的围篱,透过我自我那么一点小小的悲欢哀乐,极力与世界万物沟通、牵连,使它能够包容、折射更多更大的历史、社会和诸多人生的映象。在我努力着这一些的时候,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少去了许多哀怨,而更加明澈,我觉出了生活的无穷乐趣。假如有人间我:“为什么写?”我便回答:“为了生活得更好。”假如有人问我:“为什么生活?”我便回答:“为了写得更好。”这颇像一条追着自己尾巴跑的狗。可是,历史是由地球无穷的周转而延长,那么人生的意义,也可以存在着无穷循环之中。

我力图写着广博的人生,于是便遇着了许多的幸与不幸,面对这么多的幸与不幸,我感到我自己那一点悲欢的渺小,甚而觉出了我的自我的渺小。我再一次检讨着我的自我,从我自身的悲哀中找出自己应负的责任,我写着这一世界的幸与不幸中,人自己应负的责任。每当我对自己的文章有所不满,想着要写得更好的时候,紧接下来的行动必定是回到自我里来作一番省察,检讨,扩充,提高,然后再忘我地埋头于文章,周而复始。当我越来越成为一个名作家,越来越被人所知道、赞扬或者是批评,我便越来越深地和无可奈何地感到,我应对更多的人生负有着责任。我想着:要使我的人生,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悲欢哀乐,我的我,更博大,更博大,更博大。

从此我便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的小说是和着我的人生贴近着,互相参加着。我的人生参加进我的小说,我的小说又参加进我的人生。于是,我便再也回答不出,我终究是为什么写作了。

摘自王安忆:《小说家档案〃王安忆专辑〃自述》,《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二、重要评价观点

1952年,张爱玲辞离了上海,以后寄居异乡创作亦由盛而衰,但借着王安忆的《长恨歌》,我们倒可以想像,张爱玲式的角色,如葛薇龙、白流苏、赛姆生太太等,继续活在黄

浦滩头的一种“后事”和“轶事”的可能。小说的第二部及第三部分别描写王琦瑶在五六十年代及80年代的几段孽缘。王安忆俨然把张爱玲《连环套》似的故事,从过去的舞台搬到了今天的舞台。一群曾经看过活过种种声色的男女,是如何度过他(他)们的后半辈子?张爱玲不曾也不能写出的,由王安忆作了一种了结。在这一意义上,《长恨歌》填补了《传奇》、《半生缘》以后数十年“海派”小说的空白。

摘自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读书》1996年第6期。

《长恨歌》以40年代选举“上海小姐”为故事引子,这事件本身就包含了现代城市繁华与浅薄的双重文化特性,尽管它在形成之初也带有主流文化的色彩(如电影导演劝阻王琦瑶参加选举时所举的理由),但事过境迁,它成为王琦瑶们私人性的文化记忆,作为一种都市民间文化的品种保持了下来。50年代的上海进人了革命时代,革命的权力像一把铁梳子篦头发似的,掘地三尺地扫荡和改造了旧都市文化。但王安忆的聪慧和锐敏,使她能够在几乎化为齑粉的民间文化信息中捡拾起种种记忆的碎片,写成了一部上海都市的“民间史”。虽然她没

有拒绝重大历史事件对民间形成的影响,如“解放”、“文革”和“开放”。但她以民间的目光来看待这种强制性的权力入侵,并千方百计地找出两者的反差。时代要求人民成为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拧在机器上并完全受制于机器,而王琦瑶们擅长于把“人生往小处做”,即便身处螺丝钉的境地,也能够“螺蛳壳里做道场”,做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因为是以个人记忆方式出现的私人生活场景,芥末之小的社会空间里,仍然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的民间世界。

摘自陈思和:《逼近世纪末的小说》,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3卷),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458页。

王安忆用《长恨歌》做题目,它使人想起了白居易的著名长诗《长恨歌》。这种自然联想提醒批评家和读者:“《长恨歌》有个华丽却凄凉的典故,王安忆一路写来,无疑对白居易的视景,作了精致的嘲弄。”只可惜,这种常识往往阻碍人们深究其理。

在王安忆与白居易之间,在此《长恨歌》与彼《长恨歌》之间,必定有着某种如小说般纠葛相缠的联系,否则一个明智的作家是决不会用自己洋洋30万字的心血去和一个脍炙人口的名篇撞车的。毫无疑问,王安忆借用典故的传统(这传统里不仅包含着唐玄宗、杨贵妃的典故,甚至还包含了“烽火戏诸侯”、“倾城倾国”等一系列的典故),只不过是为解构的方便,将基点定位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上。

从解构典故出发,王安忆首先着重表现并且重新阐释了“史诗”与“女人”两个概念。史诗作为一种记述“参加集体的而非个人的开拓事业的历史人物或传奇人物„„的业绩”的样式,它既不存在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不存在于王安忆的《长恨歌》中,但作为“安史之乱”的一段史实,作为上海那样“一个城市的故事”,它们在作者的心中未尝没有一些史诗的构想。从现代意义上说,评论家认为“史诗是叙事文学形式的最初例证,同时又是严肃文学的例证”。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长篇叙事诗,王安忆的《长恨歌》作为歌行体般的长篇小说,其精神实质都是和史诗这种例证交相辉映的。只不过白居易要的是一种生离死别的帝王爱情佳话,而王安忆则别有所求。如果说白居易对史诗精神的追求尚且停留在“历史人物或传奇人物”这一质素上,王安忆则已立志于把史诗精神导人一个现代城市的日益平凡的女人身上。

摘自万燕:《解构的“典故”》,《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王琦瑶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转变的时代,但她是社会体制外的边缘人,是历史洪流所不易冲刷到的卑微的小人物。但又是力求自食其力的、与世无争的小人物。她使读者产生深切的悲悯之情,就因为这个小人物是那么美丽、善良和柔弱!小说虽然也多少反映出时代前进的脉动,但它写的绝算不上什么重大题材。然而在作者细腻人微的笔墨下,上海弄

堂深处的风情和各种人物,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小说的文本也是独特的,它描写风物的笔法充满通感和睿思,絮絮道来,极富陌生化的效果,耐人寻味。可以说,小说的文学价值大于它的题材价值。

摘自张炯:《迤逦山峦的尖峰——第五后茅盾文学奖评选印象》,

《文学报》2000年11月2日。

《长恨歌》从上海小姐的艰难世路,写出了小人物眼中的上海城市历史,这可称之为一种“新历史小说”。所谓“新”,关键是复活了城市人的历史经验,渲染了浓郁的城市情调。这种经验和情调可供阐释的成分很充裕,对正处于现代化过程的大众来说有丰富的寓意。过去我们的文学重心在农村,小说中再现了大量的乡村体验。但在现代化转换中,城市的文化具有前导性,是乡村的榜样,应当成为当代人的体验中心。文学必须参与这个历史性的转移,达成新的美学升华。

摘自杨扬:《长篇小说走势如何?—上海部分评论家联系本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纵谈》,《文学~)2000年12月2日。

当90年代以强调女性性征和性别经验为特点的女性主义文学兴起之际,王安忆却特别强调作为一个作家关注人性和人类生存状况的普遍性。她的作品也因此而愈益走向一种廓大而澄明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靠历史或人生的故事建筑起来的,也不是靠理智或观念的逻辑演绎出来的,更不是某种性别或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晶”(黑格尔语),而是在参透了历史与人生、在消弭了理智和观念,同时也熔铸了性别与性格之后所进入的一个圆融通脱的化境。她的《长恨歌》就是进入这种化境的一个产品。读《长恨歌》,如读《红楼梦》,既不能坐实了看历史和人生,也不能抽象了看哲学和观念,而是要细细地咀嚼涵咏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静观默察、妙语熟参,从中去体味历史和人生的那一点终极的大悲剧和大虚空。     摘自於可训:《小说家档案〃王安忆专辑〃主持人的话》,

《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三、作品简析

《长恨歌》最初连载于《钟山》第2、3、4期,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曾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个典型的海派传奇故事,小说在对旧日上海小姐王琦瑶近半个世纪的命运的叙述中,对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情作了精细的描绘。它讲述的是一个上海小姐在新社会中的生活故事:1946年的王琦瑶当上了“上海小姐”,成为政治要人李主任的情妇;解放后,则过着自食其力的“边缘人”的生活。到了20世纪80年代,王琦瑶“上海小姐”的传奇故事,吸引了一个叫“老克腊”的20多岁青年人,于是出现了一段“忘年恋”。最后王琦瑶被一个无关的人杀害。

《长恨歌》以女性视域书写了一部城市的历史,王安忆曾不止一次地说过,《长恨歌》是“一部非常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这确实使中国女性文学显得不同凡响。在过去的写作中,女性与历史是没有发生直接关系的,但是在《长恨歌》这里,整个城市的兴衰都是通过王琦瑶来呈现的;上海的繁荣、上海的政治动荡、上海的社会变迁,都在王琦瑶情爱生活中,甚至在王琦瑶服装时尚爱好上面呈现出来。在王安忆笔下,城市使女性再生,女性又给城市加进了新的理解与诠释。城市与女人水乳交融,合而为一。

同时,王安忆在写一个城市的故事的时候,却总是去研究一个女人的命运。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往往体现女性的其妻性母性之美,王琦瑶的美是一种散发物质气息和欲望气息的美,这是一种城市人的美。王琦瑶用她的美貌和性换取了物质也换取了她一生的安逸富足,所以“物质关系中的性别,才是城市的意味”。而且,关于命运的思考升华了小说的城市故事。王琦瑶最初去电影厂拍片惊异于床上自杀的电影镜头,觉得似曾相识;几十年后,在她

生命的末日,脑海里重现这个镜头,回答了命运的制约。这体现了城市人命运的偶然性,让我们体会到历史和人生的那一点大悲剧和大虚空。显而易见,王安忆的城市之思也就是对物质、生命、时间之思,她打开了女性主义写作的广阔视域,同时接通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关心的命题:物质、生命、时间。

王安忆在探索城市的女性命运时,也深切地关注着城市里说不尽、道不完、琐琐细细的日常生活。小说所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的普通人的最日常的生活场景: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式的女人„„这种普通的“生活”本质是什么呢?王安忆曾说过:“在这里面生活着的人不是想创造一种惊心动魄的大历史,而是想创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日常生活,创造维系许许多多普通人最本质的生命延续的东西。”王琦瑶们的生活过得多么别致,或者说是那么精心地去经营她们的日常生活。这传达的的确是不一样的历史观、价值观。

当我们体会着王安忆的叙述时,会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张爱玲的上海记忆。可以说,正像上海记忆属于张爱玲那样,上海记忆也属于王安忆。张爱玲已经为上海的情和义、爱和恨画下了不是最美却是最惊心动魄的图画,《长恨歌》的情感记忆则是对张爱玲之后的上海形象的空白性填补。

四、重要研究论著目录

1.王安忆:《小说的物质部分》,《王安忆自选集》,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2.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文艺报》2000年11月11日。

3.王安忆:《小说家档案·王安忆专辑·自述》,《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4.罗岗:《找寻消失的记忆——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疏解》,《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

5.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读书》1996年第6期。

6.陈思和:《逼近世纪末的小说》,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3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7.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

8.万燕:《解构的“典故”》,《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9.张炯:《迤逦山峦的尖峰——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印象》,《文学报》2000年11月2日。

10.杨扬:《长篇小说走势如何?——上海部分评论家联系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纵谈》,《文学报》2000年12月2日。

11.於可训:〈小说家档案·王安忆专辑·主持人的话》,《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季爱娟)

五、名师导评

王安忆在90年代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1995)。《长恨歌》的成功首先在于她写活了一个奇特的女人--王琦瑶。王安忆自己说,她写《长恨歌》就是要表现一种苍凉,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沧桑感。小说三卷其实就是写的王琦瑶人生的三个阶段。第一卷写的是解放前四十年代的生活,对生活充满浪漫想象的王琦瑶在16岁时当选上海小姐,做了李主任的

她和康明逊有了一种似真似幻又似乎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情。她怀上了康明逊的孩子,却不得不让萨沙来背黑锅。王琦瑶就是在一种灰暗无望的精神状态里生下了女儿薇薇。第三卷写的是70、80年代上海日趋

在《长恨歌》中,王琦瑶虽然是小说的毫无疑问的中心和主体,但是王琦瑶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她既是一种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又似乎是上海和历史的某种象征。《长恨歌》的成功在于作家在写活了王琦瑶这个人的同时,也写活了一个城市,一个时代, 一段历史。王安忆没有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处理历史事件,而是把历史全部碎化为王琦瑶的生活。在小说中历史没有被正面表现,但40年的历史变迁在故事的缝隙和人生的片断里又完全是清晰可感的,它甚至被赋予了精神化的感伤气息。王安忆所要表现的苍凉,既是人生的苍凉,又更是一种历史的苍凉。另一方面,王安忆在王琦瑶的一生里面,确实也写透了上海,上海是王琦瑶生活的背景,又是王琦瑶精神的依托。小说没有从大处写表面的繁华的上海,而是从细微处写上海的细胞,写上海的血液,作者对上海形象的把握与描绘极尽其详,又直入骨髓,更重要的是小说并不为写上海而写上海,而是把上海人性化,溶化在人物的命运里。上海是真实的王琦瑶们的上海,王琦瑶也是真实的上海的王琦瑶。王德威评为:

王安忆对现代小说叙述艺术的成熟理解在《长恨歌》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整部作品从容不迫,舒卷自如,没有刻意的雕琢,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小说第一章甚至用4节的专门篇幅放开来叙述上海的弄堂、 闺阁、流言、鸽子,完全静态的描写, 没有人物,如果没有高度的艺术自信,很难设想它会取得艺术上的成功。也有人思考王安忆的

(吴义勤执笔)

作文三:《长恨歌__王安忆》6100字

长恨歌

作者简介: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语

 长恨歌》体现人间情怀,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

 《长恨歌》的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叙述方式,抒写了一位40年代平民出身,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的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渐渐地浸润出了那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的感染力。

《长恨歌》简介:

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精致的家常的美,她既有为人处世的世故,也有爱恨交织的情意。1946年,17岁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她先是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上海解放前夕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长恨歌》这部小说以委婉从容细致的笔调,虚构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

我们可以从她虚荣而又务实、精致而又凄凉的生活中窥见很多人类共通的无奈,人活着就是一种艰辛,无处可逃,别无选择。

同时,在更深层面上,小说可以说是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长恨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描述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女主人公王琦瑶一生都在不停的追寻,追寻她想要的爱情与生活,但现实环境的熏陶、“男性世界”的包围,和她自身性格与价值观的影响,使她求而不得,最终以悲剧收场。小说全文无一“恨”字,但王安忆恰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凸显“恨”。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挣扎,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与咆哮,只有空中鸽群悲鸣的声音,只有王琦瑶临终前摇曳的灯光,一如片场,一如人生琐碎的平直,人在历史与时间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为何以“长恨”为题,恨谁?谁恨? “长恨”两个字用在王琦瑶身上恰如其分,王琦瑶是一位兼着美丽与世俗,兼着精致与优雅,兼着自食其力与徘徊不定的女人,终其一生,她是寂寞的、惆怅的、无奈的、充满悲剧性的。纵使有些人有些事在她的生命中激起过波澜,但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在她心中永远充满着“恨”,恨自己、恨别人、恨环境、恨时代,最后也落个含“恨”而死的下场。

  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

起伏。

    王安忆以绵密细致,委婉从容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

写了王琦瑶的一生命运,王琦瑶的故事同时也蕴含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如王安忆自己所说,王琦瑶的形象就是我心目中的上海。在我眼中,上海是一个女性形象,她是中国近代诞生的奇人,上海和女性一样,她没有传统,没有历史,忽然被抛上新舞台,流光溢彩,令人眩目。上海的女性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更有一种韧性,能委屈自己,却永远不会绝望。上海这个城市的精神就像上海的女性,没有太高的升华,却也没有特别的沦落…… 上海小姐王琦瑶的生活背景——上海的弄堂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提到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有时难免令读者以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小说版。其实两者并没有一点儿关系的!

小说中最令人触目的是主角王琦瑶的出场。作者花费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目的只有一个:衬托王琦瑶像是吸尽黄浦精华的结晶。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是专供老妈子一里一外扯闲篇;窗边的后门,是供大小姐提着书包上学堂读书,和男先生幽会的„„」细致和属於女性的笔触,具体描写弄堂的一切。

事实上,在王安忆发表了《长恨歌》后,便有学者或文学评论将之归类为张爱玲的「延续」,试想像着如葛薇龙、白流苏、赛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台由中华民国的上海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海,一群曾经过着声色的男女,如何在夸张禁欲的政权里,度过馀生。

1.一个好故事

小说分三部,每部章节若干

至第一部第二章,小说才开启了对故事的讲述。在一片波涛汹涌的弄堂景观中,王琦瑶的故事缓缓展开:这位上海弄堂的普通女儿,靠着美貌与内秀,在1946年“上海小姐”的竞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人瞩目的“三小姐”。骨子里的不安分,让她拒绝了对她一往情深的程先生而跟了一个有权势的国民党官僚,做了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1949年,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经历短暂的外乡避难后重回上海,在一条名为“平安里”的弄堂里隐藏身份,过着她的平凡日子。在对日常生活的精致而琐碎的维系中,王琦瑶与几个怀着与她同样心情的人一起,平静地度过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造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中间经历了与几个男子不成功的恋爱,并有了一个私生女儿。“文革”结束后,已近中年的王琦瑶,成为女儿薇薇的时代里人们追慕和怀想旧时上海的依凭,旧时光好像要回来了,但她却成了旁观者。王琦瑶试图用大员留给她的金条换得怀旧的“老克腊”的陪伴,但这盒金条使她死于女儿同学的男友(一个名叫“长脚”的流氓)以抢劫为动机的凶杀。故事就此结束。

2.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

1949年,上海解放,“三小姐”和“旧时代”都被抛进了历史。王琦瑶被迫到邬桥避难,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安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柴米油盐的普通人。政权的更迭改变了她的命运,但并没有改造她的生活。她的“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时代在翻天覆地,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着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还有打情骂俏„„节选的部分就描述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3.王琦瑶

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1) 弄堂生活——无法选择的出身

王琦瑶是走在夹着油烟和泔水风中的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流言和鸽子是王琦瑶身边特有的氛围与景致。

“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 ’,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  像王琦瑶这样虽出生在弄堂,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已经一步步侵蚀着他们原有的保守情节。他们潜意识中已经承认并接受了这个金钱化、利益化的商业大都市,上海的上流生活对王琦瑶来说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她渴望去打破,渴望成为这繁华世界的弄潮儿。

(2)时间与人的错位——王琦瑶与四个男人的情感纠葛

王琦瑶一生都在追逐爱,可她的爱情从来没有来得刚刚好的时候,为了一个“情”字淹没的喧嚣世界,这未免也太残忍。王琦瑶所邂逅的这四个男人组成了她全部的情感纠葛,如焰火般华丽而又短暂的凄苦人生是对王琦瑶的真实写照。

上海弄堂文化与王琦瑶的形象内涵

王琦瑶爱漂亮,会装扮,有点小幻想,小虚荣。她美丽但不张扬,她就是上海堂弄里走出的女孩,但她比她们优越,她有一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她的美丽成就了她,也毁了她。

A.李主任——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王琦瑶正值花样年华之时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人到中年的李主任。一位貌美如花,一位有权有势,这样的结合,似乎避免不了一场交易。

可能这场交易本来就不公平,但王琦瑶的虚荣还是为她换来了所谓“夫妻恩义”的雕花木盒。李主任成了伴随她一生的错误。

B.康明逊——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

如果说“等”是王琦瑶悲剧的始源,那么便是康明逊将王琦瑶的长恨悲歌吟唱到了高潮。

这段爱情就像被下了诅咒,从开始就注定了无望。王琦瑶对他又是倾其所有,可事实证明康明逊的寡情与软弱,他承担不起这份责任。天下男儿皆薄幸,只有王琦瑶自己去承担这份债,未婚先孕生儿育女,独自吟唱长恨悲歌。

C.程先生——错误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

从故事的刚刚开始,程先生就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和她一起同悲喜。他或许是最有耐心的一个人,任凭王琦瑶做出怎样的选择,程先生都对她不离不弃,就在那个只谈吃的年代,对于挺着大肚子的王琦瑶,是程先生担当起了做父亲的责任,什么都没有追问。程先生是最适合王琦瑶的一个人,他可以给王琦瑶身份、爱情,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凡夫俗子,王琦瑶对他只有恩没有爱,或许只是因为程先生出现的时间不对。如果王琦瑶没有去片厂,没有成为三小姐,没有见识到成功、辉煌还有上流社会的繁华,或许王琦瑶就会和程先生在一起,过着生儿育女的幸福生活,那么后面所有的故事都跟着颠覆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程先生自杀了,那种痛彻心扉的痛,整整迟来了二十年,此时,她的心彻底的死了。

D.老克腊——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畸形之恋或许是她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留恋,是心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是王琦瑶最后的华彩。老克腊只是一个沉溺在过去时代的怀旧之人,当他第一次见到王琦瑶,他似乎见到了上个世纪的“遗物”,“恍惚间他看见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影。”

王琦瑶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似乎都以悲剧收尾。她每次都满怀激情的憧憬她的爱情,可结局却一次比一次凄惨。和李主任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贞洁,和康明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名誉,和老克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金钱。总之,为了男人,她搭上了她全部的爱,最后还搭上了她的性命,却没有一个男人给他一次完完整整的爱情。王琦瑶的一生仿佛都在黑暗之中,似乎度过了马上就是黎明,无奈怎么挣扎也度不过

(3)王琦瑶的个人性格和价值观潜伏着长恨悲歌的阴影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才是决定人物命运的内在因素。王力教授讲授悲剧时曾说“并不是每个死去的人物都能成为悲剧人物,也并不是一定是死去的人物才能成为悲剧人物,悲剧人物最核心的特点是具有悲剧性格,只有具有悲剧性格才能成为悲剧人物,悲剧性格是 成为悲剧人物的关键所在„„”

A.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B. 聪明而富有心机

C. 软弱与坚强并存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长恨歌》中“真爱”对于王琦瑶来说就如水中月镜中花。有爱才有恨,求爱而不得,如何能不恨。王琦瑶年轻时的梦想破灭使王琦瑶固守一方的世界也坍塌了,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她想要的生活,她自身的美丽也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消磨掉,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过程是缓慢的同时也是触目惊心的。它让我们联想到时间的磨蚀力,关于命运,关于日常生活对人的生命的销蚀等永恒话题,让我们从这首属于王琦瑶地长恨悲歌中得到启示。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

王琦瑶的身世遭遇具有象征意义

代表“过去时”的上海,是由历史与现状构成的上海旧幻的神话。王安忆试图将上海40年飘摇变迁的历史浓缩于王琦瑶一个人的经历之中,试图将旧上海的风貌浓缩在王琦瑶生活的那个陋巷蜗居之中。

主题

1.日常与历史

我觉得事件总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等它成为事件实际上已经从日常生活增值了。历史的变化都是日常生活里面的变化。”也就是说,“历史”在《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里,并不是由时间构成的,而是被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所搭建的,这种日常的平凡琐细构成了历史的底子。

2.时尚与怀旧

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穷。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物质代码,成为新一代的消费时尚,人们依托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的文化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像。在这个意义上,《长恨歌》似乎应景地为人们提供了怀旧的资料。

3.女人和城市

关于《长恨歌》,王安忆坦言:“在那里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王琦瑶这个角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她的一生也即上海40年文明进程与社会变迁的映射。

王安忆之所以看中王琦瑶这个人物,写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份苍凉。一份逼人的、摆脱不了的苍凉。这份苍凉与其说来自命运来自历史变迁,不如说来自生命本身;与其说来自王琦瑶,不如说来自王安忆自己。这份怆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对生命的感悟,是对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的一首挽歌、一声叹息。"长恨歌"最大的成功正在于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这份实在的、透自骨髓、挥之不去的苍凉。

还得略谈“长恨歌”的不足。比如说,关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比如说,王琦瑶被长脚杀死...... 薇薇这个人物可有可无,没有也许更好。作者想通过青少年薇薇写出那个年代,可薇薇没写好那年代也没写好。明确让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写微微的用心(又一个刻意)。王琦瑶为什么会死?作者想以她的死来加强悲剧效果,加强她身上存有的那种怆凉感。然而,王琦瑶身上的怆凉感不是靠死来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怎么活下去怎样活出怆凉来。长脚杀王琦瑶杀得莫名其妙,杀得太戏剧化,这一杀,将一本沉甸甸的书、将一个严肃的作家,“杀”出了一些轻浮、杀出了一些稚嫩。

然而,“长恨歌”纵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她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长恨歌"不可取代,王安忆不可取代。

作文四:《论王安忆《长恨歌》》10600字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描述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女主人公王琦瑶一生都在不停的追寻,追寻她想要的爱情与生活,但现实环境的熏陶、“男性世界”的包围,和她自身性格与价值观的影响,使她求而不得,最终以悲剧收场。小说全文无一“恨”字,但王安忆恰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凸显“恨”。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挣扎,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与咆哮,只有空中鸽群悲鸣的声音,只有王琦瑶临终前摇曳的灯光,一如片场,一如人生琐碎的平直,人在历史与时间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

关键词:王琦瑶;长恨;爱情;男权;性格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为何以“长恨”为题,恨谁?谁恨? “长恨”两个字用在王琦瑶身上恰如其分,王琦瑶是一位兼着美丽与世俗,兼着精致与优雅,兼着自食其力与徘徊不定的女人,终其一生,她是寂寞的、惆怅的、无奈的、充满悲剧性的。纵使有些人有些事在她的生命中激起过波澜,但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在她心中永远充满着“恨”,恨自己、恨别人、恨环境、恨时

代,最后也落个含“恨”而死的下场。

一、王琦瑶的成长过程渗透着其长恨悲歌的诱因

(一) 弄堂生活——无法选择的出身

王琦瑶是走在夹着油烟和泔水风中的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流言和鸽子是王琦瑶身边特有的氛围与景致,“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

人 ’,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生活平淡如水弄堂是王琦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此时的上海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作家王安忆如是说“上海四百年前只是个渔村,既荒凉又没有根基,当外因资本涌入以后,上海仅有一点本土文化也很快被淹没,一九四九年以后,上海还未长成的殖民化组织又被新的工农联盟所取代,所以上海的文化总是被切断。”[1]所以此时的上海兼具着中西文化,兼具着传统与现代的气息。这样就造就了上海的耀眼与繁华,造就了有诱惑性的“东方小巴黎”,同时也造就了上海人。像王琦瑶这样虽出生在弄堂,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已经一步步侵蚀着他们原有的保守情节。他们潜意识中已经承认并接受了这个金钱化、利益化的商业大都市,上海的上流生活对王琦瑶来说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她

渴望去打破,渴望成为这繁华世界的弄潮儿。

(二) 片厂——改变命运的尝试

其实弄堂里还不乏一景致——“她们梳一样的发式,穿一样的鞋袜,像恋人一样手挽着手”,这就是“小姊妹情谊”。王琦瑶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几乎都与这“情谊”有关,是吴佩珍陪同王琦瑶迈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步,去片厂试镜。片厂不像弄堂和校园生活那样普通、庸常、世俗,片厂是流言蜚语后的神秘气氛,是繁花锦簇后掩映着的一夜成名的虚荣。这种成功与失败的巨大落差吸引着王琦瑶跃跃欲试。当导演打电话通知王琦瑶去试镜时,她的心怦怦直跳,手心都发凉了。盼望、等待、挣扎、折磨,这人生中复杂的经验,在去试镜前王

琦瑶都经历了。试镜失败,只不过是片厂的一件小事,但对于王琦瑶来说,这个失败经历却是刻骨铭心的。“那情景有一种莫名的悸动,是王琦瑶平静生活中的一个戏剧性的片刻。这一片刻的转瞬即逝,在王琦瑶心里留下了感伤的色彩”。 “片厂”,为摆脱平庸的生活去片厂试镜,却以失败告终,生活又恢复成一潭死水一样的平静。这样的结果对于王琦瑶这样的女子,她怎会甘心?王琦瑶的悲剧也自此拉

开了帷幕。[2]

(三) 上海小姐——人生的转折点

生活不可能没有一丝涟漪,试想一下,如果她片厂试镜成功,王琦瑶可能就会整天忙于拍戏,而无暇顾及“上海小姐”的竞选。她的人生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可是,失望到极点的王琦瑶却偏偏碰上了“比竞选市长还众心所望的事情”。此时的王琦瑶一心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她拿出了所有的赌注,使出浑身解数,全押在了此事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亦没有退步的可能,她只能一直向前走,可是一步走错步步皆错。[3] “竞选上海小姐”这件事为王琦瑶所吟唱的长恨悲歌画上了重重的一笔。由于经历了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她不想再像其他女人一样,在弄堂里面结婚生子,平淡一生。“这样出身的女子,不见过世面还好,见过世面的就只有走这条道了”,王琦瑶似乎早已看到了这条道的便捷,于是她才拿出自己的青春与美色来和命运作赌。此时的王琦瑶就像一只黑暗中的飞蛾一样,一直在寻找光亮。“王琦瑶的心被世俗利益占满了,心灵没有了对生活的距离感,何谈什么审美!她成为了社会中的尤物,历史不过又演出了一幕‘美人配英雄

'的传统闹剧故事。王琦瑶终于住进爱丽丝公寓过起了金丝雀的生活,这是她童年的梦啊!”,可王琦瑶终究是上海弄堂的女儿,骨子里与生俱来俗气与精明使他无法达到掌握自己命运的境地。时代改

变,李主任飞机失事,她又从辉煌的顶点落下来。

解放后,她开始了低调的独立生活,似乎更加敏锐与坚定了,但这“聪敏与鉴定完全来自孤独无援的境地,是自我的保护与争取,其实是更加绝望的。”,这种绝望只有从辉煌顶点跌入深渊的人才能体会到。、

二 、“男性的上海”将王琦瑶推向深渊

《长恨歌》不仅仅叙述王琦瑶悲剧的一生,同时将人物的多舛命运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联系起来。上海这样比较开放的环境让女人从闺阁走向了社会,但她们毕竟生活在一个“雄性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女人不会成为社会的中心与主宰,大多只会处在依附和受伤害地位。所以她们看起来不过是摆放的五彩缤纷的花,供不同的男人欣赏或把玩罢了,王琦瑶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出场,本身就预示着一种悲剧。试想一下,一个从来不愁吃穿的人,一旦被卷入

自力更生的环境中,结局会怎样?

(一)时间与人的错位——王琦瑶与四个男人的情感纠葛     王琦瑶一生都在追逐爱,可她的爱情从来没有来得刚刚好的时候,为了一个“情”字淹没的喧嚣世界,这未免也太残忍。王琦瑶所邂逅的这四个男人组成了她全部的情感纠葛,如焰火般华丽而又短暂

的凄苦人生是对王琦瑶的真实写照。

1.李主任——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王琦瑶正值花样年华之时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人到中年的李主任。一位貌美如花,一位有权有势,这样的结合,似乎避免不了一场交易。李主任把王琦瑶看作是忙碌公事中的一点“放松”与“安慰”,作为精神上的一种调节,可关键是“王琦瑶求的是一股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李主任则只求一点”“李主任要的那一点,正好是王琦瑶的全部,王琦瑶的一股脑儿也恰巧是李主任的那一点”,女人总是容易把感情全身心的投入,而男人比女人要复杂得多。[4]王琦瑶把自己的全部世界都留给了李主任,这或许是王琦瑶悲剧的源头之一吧!他忙她等,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伴随着李主任的空难而消逝了。可能这场交易本来就不公平,但王琦瑶的虚荣还是为她换来了所谓“夫妻恩义”的雕花木盒。李主任成了伴随她一生的错误。

2.康明逊——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

如果说“等”是王琦瑶悲剧的始源,那么便是康明逊将王琦瑶的长恨悲歌吟唱到了高潮。在王琦瑶刚刚心如止水的时候,康明逊的出现让她心里荡起一丝涟漪。出现的正是时候,或许刚刚好填补了王琦瑶那颗受伤的心。爱情总是能让人情不自禁,那一步还是跨越了,“翻云覆雨”后的结果又让人无法承担,这段爱情就像被吓了诅咒,从开始就注定了无望。王琦瑶对他又是倾其所有,可事实证明康明逊的寡情与软弱,他承担不起这份责任。天下男儿皆薄幸,只有王琦瑶自己

去承担这份债,未婚先孕生儿育女,独自吟唱长恨悲歌

3.程先生——错误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

从故事的刚刚开始,程先生就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和她一起同悲喜。他或许是最有耐心的一个人,任凭王琦瑶做出怎样的选择,程先生都对她不离不弃,就在那个只谈吃的年代,对于挺着大肚子的王琦瑶,是程先生担当起了做父亲的责任,什么都没有追问。程先生是最适合王琦瑶的一个人,他可以给王琦瑶身份、爱情,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王琦瑶对他只有恩没有爱,或许只是因为程先生出现的时间不对。如果王琦瑶没有去片厂,没有成为三小姐,没有见识到成功、辉煌还有上流社会的繁华,或许王琦瑶就会和程先生在一起,过着生儿育女的幸福生活,那么后面所有的故事都跟着颠

覆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程先生自杀了,那种痛彻心扉的痛,整整迟来了二十年,此时的王琦瑶已经心灰意冷,她的心彻

底的死了。

4.老克腊——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畸形之恋或许是她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留恋,是心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是王琦瑶最后的华彩。老克腊只是一个沉溺在过去时代的怀旧之人,当他第一次见到王琦瑶,他似乎见到了上个世纪的“遗物”,“恍惚间他看见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影。”对之爱不释手,当他慢慢走进王琦瑶,他与她之间产生了一种感动。当老克腊说“你是没有年纪的”,王琦瑶埋在心底的多年旧梦又一次被召唤醒。旧梦浮起之后,老克腊成了王琦瑶全部的生活寄托,而老克腊却只把她当做是他“怀旧”事物中的一件“活物”。当他发现时间在女

人生上留下的痕迹“隔宿的腐气”,他最终从他生活中逃跑了。[5]老克腊的负心离去使得王琦瑶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变成了绝望。此刻即

使没有长脚的出现,王琦瑶也已经彻底的死了。

王琦瑶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似乎都以悲剧收尾。她每次都满怀激情的憧憬她的爱情,可结局却一次比一次凄惨。和李主任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贞洁,和康明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名誉,和老克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金钱。总之,为了男人,她搭上了她全部的爱,最后还搭上了她的性命,却没有一个男人给他一次完完整整的爱情。王琦瑶的一生仿佛都在黑暗之中,似乎度过了马上就是黎明,无奈怎么挣扎也度不过。【9】王琦瑶所吟唱的这曲长恨悲歌真可谓是“此恨绵绵

无绝期”!

(二)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影响

王琦瑶所生活的社会是男权社会,实行的是男权秩序,拥有的文化是男权文化,女性精神世界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海洋的包围下,往往受到根深蒂固的男性意识的压迫和侵染,同时被这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扭曲自身命运。“女性似乎永远陷入无比尴尬的困境:既不能超越自我,又不能做简单的回归。她们只是被外部世界所钳制,外部世界的变化、压迫是内部世界改变或压抑的根源。无论她们离开男人或依傍男人,她们的命定归宿,她们命运的方向,都将接受男人的控制或指引。这个父权社会包办了整个女性的成长史”。纵观王安忆的《长恨歌》,无论是李主任还是康明逊亦或是老克腊,他们都不自觉的充当

了时代或文化的代名词,或多或少的左右了王琦瑶的命运。

李主任,“是军人的气派,腰背很挺,不苟言笑。周围人也都有趋奉之色,有些是赔小心的,气氛总有几分紧张”,可见李主任不是普通人,无论从衣着外貌还是从周围人得表现来看。“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贴入正题的。是权利使然,也是人生苦短”,所以李主任是权利的代名词,王琦瑶成为“三小姐”以后,就是被李主任的势力和权力所征服,李主任忙的时候王琦瑶所做的只有等,他只是李主任精神的一点小小的寄托。[6]王琦瑶作为一个女人,她甘心做他的金丝雀,甘心做他的的附属品,甘心情愿为他付出一切。王琦瑶的吃穿住行都依靠着李主任,李主任仿佛是她的救命稻草,王琦瑶紧紧依附着他。因此,李主任遇难后,那棵稻草没了,王琦瑶便如浮萍,只能靠着李主任给她的那箱金子度日。 “康明逊是二房所生的孩子,却是他家唯一的男孩,是家庭正宗的代表”,并且“康明逊知道,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所以封建的家族观念在康明逊心里根深蒂固。因此康明逊和这个所谓“寡妇”的女人,发生真正关系并有了结果后,又如何能承担得起。本身他的家族也不允许让这样一个女人进入自己的家门,于是康明逊选择了逃跑。康明逊怕,他害怕传统的大家庭,害怕社会的舆论,害怕传统的道德婚姻,他不敢与传统势力作斗争,他的骨子里充满了怯懦与卑怯[7]康明逊是一个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男人,他又如何能承担得起王琦瑶的命运。康明逊对王琦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王琦瑶付出的满腔热情没有得到回报,恰恰是王琦瑶悲剧形成的一个转折点。

这么多男人一个个都是王琦瑶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而她只是暂时收容过客的招待所。他们想走便走想留便留,都无需向王琦瑶请示,她对于他们来说,摆脱实在太容易了。王琦瑶只是作为这些男性的“他者”而存在,从未以真正的主体形式出现过。“男人说女人可以被界定、被归类、被擒服——可以被理解、被解释、被诊断,男人可以在合理选择的过程中组建自己的未来,而女人的本性则决定了她的行为,限定了她的思维,使她永远只能靠情感度过一生”,王琦瑶就是这男性世界的牺牲品。在这样的世界里,王琦瑶就注定充满悲剧。因此当所有男人都离他而去时,王琦瑶只能独自吟唱这一首哀婉的长恨

悲歌。

总之,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总是被影响、改变、压抑甚至是扭

曲,左右着女人的命运

三、王琦瑶的个人性格和价值观潜伏着长恨悲歌的阴影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才是决定人物命运的内在因素。王力教授讲授悲剧时曾说“并不是每个死去的人物都能成为悲剧人物,也并不是一定是死去的人物才能成为悲剧人物,悲剧人物最核心的特点是具有悲剧性格,只有具有悲剧性格才能成为悲剧人物,悲剧

性格是 成为悲剧人物的关键所在„„。”

(一)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王琦瑶出身在城市进程初期的小市民家庭,由于受新文化的熏陶,她不安于自己应有生活状况与命运。和小姊妹吴佩珍交往让她明白了现实和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和小姊妹蒋丽莉交往,使她看清楚了什么是

有钱人家的晚会。“流光溢彩的客厅”、“花团锦簇的厅后花园”、“落地窗”、“铺满花砖的平台”,这些都使王琦瑶急于跻身上流社会,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于是她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设计了一个个梦幻般的角色,王琦瑶就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她对自己的生活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幻想“片厂”能让她实现一个明星梦,她幻想李主任能让她进入到上流社会,幻想康明逊能给她想要的名分和爱情,她幻想老克腊能真真正正的对她不离不弃。[8]可“上海小姐”、“爱丽丝公寓”、“爱情”一切都是虚幻的。幻想终归是幻想,在现实面前,它们就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王琦瑶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幻想里,从不关心国家政局变化,不看书不读报,对外面所有的都不闻不问。她的生活经历了抗战、内战、解散、物质紧张的三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王琦瑶却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无论时代如何颠倒也打扰不到她。她似乎全然不知,她打扮、吃饭、闲聊,与一个个男人周旋。总之时代似乎与她无关,但她却受到时代的左右。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的女子终究会被社会所抛弃,成为悲

剧。

(二)聪明而富有心机

王琦瑶生活在弄堂里,耳濡目染身边的小姊妹长大后过着“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他开始渐渐想摆脱这种命运,挣脱这种枷锁。她想要一种富足华丽、传奇一样的生活,于是她从小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技巧,她的小聪明、小手腕、小心思,她的进退有度、大方、矜持是弄堂生活智慧的结晶。她的心里早已想好进入上流社会

的途径。首先,她知道自己很美,并且明白美貌的分量,美貌就像一把钥匙,可以为他开一扇崭新的人生大门。其次,她认为摆脱弄堂生活,融入繁华都市的最好方法就是嫁一个好人,这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9]明白了这些,王琦瑶较同龄人来说就更加成熟和聪明。 她开始去片厂试镜,参加上海小姐竞选。表面上是别人的怂恿,其实王琦瑶只不过是用矜持成功的掩饰了她的野心。这是以退为进的方法。和李主任在一起也是王琦瑶的聪明之处。就在那最后的时刻真正来临时,王琦瑶的冷静让人觉得可怕,“她觉得这一刻谁都不如李主任有权利,交给谁都不如交给李主任理所当然”,“在芯子里做人,见不得人的,确是实惠”。 [10]李主任身上那绚丽的光环让王琦瑶为之奋不顾身,这样看来,王琦瑶似乎并不是要嫁一好人,而是要嫁

一好命运。

王琦瑶太聪明。太富有心机了,她的思想过于复杂,她不停地权衡利弊、得失,不停地思考,她最终迷失了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她丧失了起初最本质的目标。所以说王琦瑶吟唱的长恨悲歌与她聪明而富

有心机的性格息息相关。[11]

可能是王琦瑶一开始就没有看清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她几乎是凭着城市小资产阶级家庭长期沉淀的那种改变庸常生活跻身上流社会的“本能”,就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她所认为的属于

自己的人生旅程。

(三)软弱与坚强并存

王琦瑶这个人物好像离我们很近,可能是因为她是一个矛盾体,性格十分复杂,如软弱与坚强并存。王琦瑶也算是一个小女人,她心甘情愿地在爱丽丝公寓面“等”,当李主任出事后,她选择逃避,逃避现实。[12]她来到了邬桥疗伤。软弱其实真的是女人的天性。但是更有坚强贯穿在王琦瑶地性格中。“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他百年的爬墙虎”。这就是王琦瑶地人生观,是何等地勇敢、疯狂而又洒脱。面对一个个男人的负心离去,她没有被打倒,她就像一个坚强地角斗士,心里总会燃起希望。康明逊地不负责对王琦瑶的打击非常大,想想,未婚先孕在当时那个时代将会受到多少谩骂与谴责。

[13]尽管如此,王琦瑶还是不想回到弄堂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她永远

都不肯退而求其次,她坚强的固守着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王琦瑶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她想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王琦瑶坚强、清醒的一面。但她又像笼的鸟,早已失去了在树林里自由盘旋的能力、勇气与兴趣,她总想去依附男人,而没有勇气自己冲出这个漂亮的金丝笼,这是她软弱麻木的一面。[14]纵观王琦瑶的这种软弱与坚强并存的矛盾性格,相互对立、相互消长,既能够鼓起她的勇气与激情,使她勇于追求,也牵制了她的思维。这种性格就成了王

琦瑶吟唱长恨悲歌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长恨歌》中“真爱”对于王琦瑶来说就如水中月镜中花。有爱才有恨,求爱而不得,如何能不恨。王琦瑶年轻时的梦想破灭使王琦瑶固守一方的世界也坍塌了,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她想要的生活,她自身的美丽也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消磨

掉,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过程是缓慢的同时也是触目惊心的。[15]它让我们联想到时间的磨蚀力,关于命运,关于日常生活对人的生命的销蚀等永恒话题,让我们从这首属于王琦瑶地长恨悲歌中

得到启示。

命运捉弄的悲歌——浅谈王安忆的《长恨歌》

这一个故事,开始不久就准备结束;这一个故事,快乐很少悲伤很多;这一个故事,感情复杂情绪难言……这是一个关于四十年代上海小姐悲剧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遗物,更是一曲命运的挽歌……     王琦瑶是一个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旧式女子,美丽却不骄傲。她十六岁那年受追求者程先生鼓励参加了“上海小姐”的竞选,意外地得到了第三名,人称“三小姐”。后来她得到军方神秘人物李主任的垂青,竟成为他的“金丝雀”;及后李主任惨死,她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地回到家乡,和单纯的阿二有一份似有还无的感情。三年以后她收拾心情回到上海,又与一大户人家的独生子康明逊堕入情网。后来他们因为她的怀孕而分开。王独自养大女儿薇薇,晚年与一名二十六岁的青年老克腊有一段畸恋。最后因为黄金而为人所杀。

这就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的主要情节。二十九万字所诉说的,就只是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那么的简单,却又那么让人沮丧。五个男人从她的生命中匆匆走过,只是那样略一驻足稍事停留,随即便转身离开,一切恢复宁静,彷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人。他们或许有过真感情,或许有过快乐,但是快乐与爱都是偷来的,那

么轻那么少那么不经考验。而苍凉和绝望却由此至终如影随形。他们紧紧地捉住快乐,尽情享受转瞬即逝的爱恋,却不知他们原来仅仅是呼吸着,生存着,心却如一团死水,灵魂早已抽空。故事快到尽头却似断未断,直到人一个个死去,岁月一天天溜走。他们这一群可怜可悲可叹的旧时代的遗物,全都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一切正如程先生自杀之前所说,“其实,一切早已经结束,走的是最后的尾声,可这个尾拖得实在太长了。”

小说中处处抒写旧时代中人的身不由己,却又处处不吝笔墨地大肆渲染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四十年代的繁华,四十年代的浪漫,四十年代的从容。王安忆对四十年代旧上海的向往和怀念使王琦瑶回忆中的四十年代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彷佛早已忘记四十年代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王琦瑶在四十年代的旧梦中沉迷,王安忆在王琦瑶的梦里沉醉。四十年代作为一个大背景,在王琦瑶的脑海中没有概念,如果李主任不是在那个时代死于非命,王琦瑶便会安稳地在“爱丽思公寓”这个金丝笼中一直守候,忘却时间和年龄,直到被房子的主人赶出。而人早已变成非人矣!

可以说,王琦瑶对命运对未来对人生的渴求是矛盾的,却又是合理的。一方面她渴望四十年代旧上海的繁华,另一方面却渴望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的生活。因此概括出来,她渴望精致的外表下细水长流的生活,热闹的是外表,平静的是内心。只是她年轻之时对此毫不知晓,因而被繁华的外壳欺骗了而已。小说中对此有一段精彩描述:     “四十年前的这根本其实是不张扬的,不张贴也不作广告,一粒

米一棵菜都是清清爽爽,如今的日子不知怎么的变成了大把大把的,而且糊里糊涂的,有些像食堂里的大锅菜;要知道,四十年前的面,都是一碗一碗下出来的。……”

繁华和平淡,本就是人生的两面,王安忆却把它推到了极致,美到了极致,也就痛到了极致。王琦瑶的美本来就是细水长流的,是“一点一滴累计起来的美,不会减,只会加”“好看是不露声色的美,要精心仔细去品的”,但是她却经历了最繁华的时代和最惨痛不堪的人生。本来她在经历了大悲大恸之后明白了青春和繁华的不可遇不可留,便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希望重过无风无雨的生活,就像上海平安里所有的人家一样,过着把一寸一寸的日子过得精细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她不再需要大富大贵,只想抓住眼前的仅有,却连这样也不可得。她本是很有主见的女子,但是一切都不由她来决定。有很多次,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接受了追求她的男子,但还是不得安稳,所有男人无一例外都离开了她,情愿或不情愿。他们有的自私,有的耿直,有的单纯,有的霸道;有的是生离,有的是死别,有的则是生死两茫茫。但是这些对于王琦瑶,又有什么不同呢?总之她已经一无所有。     王安忆对她笔下的人物是宽容的,同情的,她一直以一种大悲悯来看待这些茫茫命运下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无论他们做错了什么,总有不得已的理由,离开王琦瑶的男人,也全部都是真心爱过王琦瑶的。但是这更突出了人不可改变的什么东西,显得更加绝望。的确,岁月无情,命运茫茫,人生无常,感情无奈……诸如此类的描写充斥了整部小说,成为基调一般的东西。人在其中渺小得像一颗灰尘。正

如书中所说,倘若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缝。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

正因为这种感情,王安忆的这本书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大坏蛋,有的只是小人物们不断地犯错。程先生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他对王琦瑶的爱情最深最长久,却始终不懂得爱不是强求,不是可怜,不是同情,因此不断向王琦瑶乞求爱;李主任是一个军阀式的人物,一度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内心却孤独懦弱,因此怜惜王琦瑶想要照顾她却误了她一生;康明逊生于大户人家,对于家庭却没有半点归属感,甚至跟母亲的感情也是相当淡漠,他向王琦瑶寻求慰藉,倾诉心事,却始终没有背叛封建大家庭跟王琦瑶走到一起的勇气,只好一再说“我没有办法”,只好在王琦瑶怀孕之后借故走掉;老克腊是一个潇洒的新式的青年,他对王琦瑶的感情不是爱情,只是怜惜,只是同情,还有对于旧日旧上海的莫名的怀旧情绪。他想抓住旧日繁华的一角,于是抓住了王琦瑶,几经辛苦的敲开了她本来早已关闭的心门,但是这段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的感情随着老克腊对往事了解的深入始终是没有结果的,因此他不理王琦瑶的苦苦哀求决然离开……

而对于杀死王琦瑶的凶手“长脚”,王安忆的感情是最为复杂的。她放下了自己的感情,没有写上哪怕一句判断是非的话,只是力求表现得客观,公正,轻描淡写地写出了事情的经过,同时着力挖掘了长脚性格和家庭中的特质,写了命运对于他的残酷无情,家庭对他童年的伤害,和他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心酸和无奈。因此,她想告诉人们

的就是,这就是命运,这只是命运。不是谁的错。这对于善良的人来说有些不可理喻,因为那个是杀人凶手,因为他导致王琦瑶惨死,然后把她保存了一生的财产一扫而空。但事实上,如果不是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捉弄,谁希望如此?谁活该如此?而且对于王琦瑶,长脚确实不是罪魁祸首。

其实王琦瑶的死是必然的。受过了这么多爱情的伤害和美丽的拖累,她的心已经死亡。她不求将来不求名分不求惊天动地的爱情,只是向往平静,渴望安稳从容细水长流的人生,却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一次又一次被无情背叛,一次被一次更加绝望。她总是用尽全力去爱一个人,但是结果却弄得自己满身伤痕。到了最后一次,她终于抛开所有尊严,语无伦次地乞求老克腊不要离开她,给她几年时间,却使他头也不回毫无留恋地快步逃开。她潜意识里一直等待一段真正全身心投入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她努力的保护着自己曾经姣好的容颜,拒绝年龄留下的痕迹。但是到了最后的背叛,她已经鞭长莫及,像一瓶经过了长久发酵的酒,打开了瓶盖,随即变酸;她想要到最后奋力一跃,却终于粉身碎骨。她的灵魂早已被谁杀死,长脚只是干脆地把她的肉体也消灭掉而已。事实上,王琦瑶死亡之前的面容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她“头发是干的,发根是灰白的,发梢却油黑油黑”,“多么丑陋和干枯啊”!因此,王琦瑶的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彻底的安静,王琦瑶终于不需要生活在谎言、背叛、流言、回忆和孤单下。经过了长久的苦苦挣扎,死亡对于王琦瑶来说可以是一件愉悦的事。而最后的最后,她竟然发觉眼前的一切和四十年前片厂拍的影

片场景一模一样。她终于知道原来四十多年以前,她的命运已经赫然出现在眼前,只是当时她没有察觉而已。中间的辛酸,原来都是命运的捉弄,一早便已注定,多少努力都是枉然。……

然后,上海的弄堂里仍然是壮观的景象,是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上海每一条弄堂里,仍然有着是非的空气;上海弄堂里的闺阁,仍然是八面来风的闺阁,愁仍然是喧喧嚣嚣的愁,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永无止境。你看见谁和谁在一起,也许他们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他们又为何在了一起。

下面略谈

然而,

作文五:《读王安忆《长恨歌》》1300字

读王安忆《长恨歌》

——小天井里的诉说

《长恨歌》给人的感触不是强烈的,掺入了几乎是太多的女人的细腻。这细腻是对男人轰轰烈烈的事业理想的解构。但王安忆并不是女权主义者,她没有去想占领传统男性的领地,她只是关照了女人独有的小天地。这一小天地显然满足不了女强者,女能人的抱负,这一小天地仅仅是那么多用感情维系生命的小女子的精神家园里的小天井而已。

这小天井太狭小了,再大的政治风波也被裁减到可怜的几缕乱头风——平常女子不关心这些。平常女子关心的是衣服,小菜,点心,关心的是家常,聚会,派队;关心的是嫉妒,谣言和自己的美貌;关心的是感情,家庭和男人。如果说这是不公平,这就是不公平,社会造成了女人,女人也顺从了社会,《长恨歌》不是用女权主义的笔调批判这不公平的,《长恨歌》是用小女子的心怀来顺从这不公平的。     王安忆写弄堂,写闺阁,写公寓,写乡村,都是这样一句一句的,轻声的,在下雨的天井里和你述说。说的不是实在的事物,说的是融入女子心情的感悟。因而,她细腻。这使得小说不再是环环相扣,不再是曲折晦涩,小说的故事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述说着的心情,就如同王琦瑶是被杀死,还是老死,还是死在老克蜡的怀里,似乎并不重要。读者会产生相似的感动,悲哀,或者是一种自怜的心情。与其他小说为他人,为社会,以至于为民族为人类而心潮澎湃不同,《长恨歌》的读者会为自己或者为自己的爱人,哭泣和感动。女性读者的

契合或者更深一层,在阅读的过程中,她们也许会不再去理会王琦瑶,而想的是自己感情和命运。这是一种深切的关照,一种女人对女人的深切的而且是亲切的关照,是在下雨的庭院里窃窃私语的关照,这关照是关照到心里去的,说的是体几的话,说的不是大男人们慷慨的宣言。从少女,到少妇,到中年,到老年;在虚荣的顶点,在温柔的蜜月,在创伤后的沉寂,在平白的寂寞日子,乃至在岁暮的怀旧的憧憬里……这一切一切,当男人们在为着似乎更伟大的事业而忙碌,只是在疲惫时才想到爱的港湾时,女人们有谁来关照?没有谁,只有王安忆的《长恨歌》。

对于男性读者,小说是倾诉而决不是控诉。甚至这倾诉也是装着笑脸,有一句没一句,洗着青菜或锅碗,在下雨的天井里的倾诉,雨声是她的伴奏,因而使得整个过程都在一种戚戚的氛围中。男性很少有时间去听这些倾诉的,除了忧郁的青年和沧桑的知识分子,所以在小说的读者群中,男性肯定是少数的。但当你去倾听,你会发现她尽管只是数落自己的命运,丝毫没有责怪的意识,甚至还会对她钟情的男人显露出喜爱的神色。但你的心情不会好,一句一句说到心里,自然是愧疚,还会有对全体的检讨,尽管这些都是不必的。你会发现你对女人了解是多么的少,而这少的原因是因为你敷衍,你有一种不自觉的自大,你从来不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去了解女人。即便是你的母亲,你也仅仅觉得她只是一个母亲而已。而事实上,感情在男人不到一半,却是女人的全部。

王琦瑶的一生是摇碎的繁华,是女人做到了灿烂,做到了极至。只有浅陋的读者才会怀疑文本的真实,这是一种生活的叠加,用做女人的哀与喜叠加起来。她的每一个层面都是真实的,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琐碎的女人;这整体的王琦瑶也是真实的,她是平常女人的全部。上面已经说过,这全部的主角是情与爱。

作文六:《论王安忆《长恨歌》》11000字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描述了一个女人 的悲剧一生,女主人公王琦瑶一生都在不停的追寻,追寻她 想要的爱情与生活,但现实环境的熏陶、“男性世界”的包围, 和她自身性格与价值观的影响,使她求而不得,最终以悲剧 收场。小说全文无一“恨”字,但王安忆恰是想用这种方式来 凸显“恨”。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挣扎,没有惊天动地的呐 喊与咆哮,只有空中鸽群悲鸣的声音,只有王琦瑶临终前摇 曳的灯光,一如片场,一如人生琐碎的平直,人在历史与时 间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 关键词:王琦瑶;长恨;爱情;男权;性格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为何以“长 恨”为题,恨谁?谁恨? “长恨”两个字用在王琦瑶身上恰如 其分,王琦瑶是一位兼着美丽与世俗,兼着精致与优雅,兼 着自食其力与徘徊不定的女人,终其一生,她是寂寞的、惆 怅的、无奈的、充满悲剧性的。纵使有些人有些事在她的生 命中激起过波澜,但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在她心中永 远充满着“恨”,恨自己、恨别人、恨环境、恨时代,最后也 落个含“恨”而死的下场。 一、王琦瑶的成长过程渗透着其长恨悲歌的诱因 (一) 弄堂生活——无法选择的出身 王琦瑶是走在夹着油烟和泔水风中的典型的上海弄堂 的女儿。流言和鸽子是王琦瑶身边特有的氛围与景致,“每天

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 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 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 ’,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 馆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生活平淡如水 弄堂是王琦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此时的上海又是什么样子 的呢?作家王安忆如是说“上海四百年前只是个渔村,既荒凉 又没有根基,当外因资本涌入以后,上海仅有一点本土文化 也很快被淹没,一九四九年以后,上海还未长成的殖民化组 织又被新的工农联盟所取代,所以上海的文化总是被切 断。”[1]所以此时的上海兼具着中西文化,兼具着传统与现 代的气息。这样就造就了上海的耀眼与繁华,造就了有诱惑 性的“东方小巴黎”,同时也造就了上海人。像王琦瑶这样虽 出生在弄堂,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已经一步步侵蚀着他们 原有的保守情节。他们潜意识中已经承认并接受了这个金钱 化、利益化的商业大都市,上海的上流生活对王琦瑶来说就 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她 渴望去打破,渴望成为这繁华世界的弄潮儿。 (二) 片厂——改变命运的尝试 其实弄堂里还不乏

一景致——“她们梳一样的发式, 穿一 样的鞋袜,像恋人一样手挽着手”,这就是“小姊妹情谊”。王 琦瑶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几乎都与这“情谊”有关,是吴佩珍陪 同王琦瑶迈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步,去片厂试镜。片厂不像弄

堂和校园生活那样普通、庸常、世俗,片厂是流言蜚语后的 神秘气氛,是繁花锦簇后掩映着的一夜成名的虚荣。这种成 功与失败的巨大落差吸引着王琦瑶跃跃欲试。当导演打电话 通知王琦瑶去试镜时,她的心怦怦直跳,手心都发凉了。盼 望、等待、挣扎、折磨,这人生中复杂的经验,在去试镜前 王琦瑶都经历了。试镜失败,只不过是片厂的一件小事,但 对于王琦瑶来说,这个失败经历却是刻骨铭心的。“那情景有 一种莫名的悸动,是王琦瑶平静生活中的一个戏剧性的片 刻 这一片刻的转瞬即逝 在王琦瑶心里留下了感伤的色彩” 。 , 。 “片厂”,为摆脱平庸的生活去片厂试镜,却以失败告终,生 活又恢复成一潭死水一样的平静。这样的结果对于王琦瑶这 样的女子,她怎会甘心?王琦瑶的悲剧也自此拉开了帷幕。 [2] (三) 上海小姐——人生的转折点 生活不可能没有一丝涟漪,试想一下,如果她片厂试镜 成功,王琦瑶可能就会整天忙于拍戏,而无暇顾及“上海小姐” 的竞选。她的人生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可是,失望到 极点的王琦瑶却偏偏碰上了“比竞选市长还众心所望的事 情”。此时的王琦瑶一心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她拿出了所有 的赌注,使出浑身解数,全押在了此事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亦没有退步的可能,她只能一直向前走,可是一步走错步步 皆错。[3] “竞选上海小姐”这件事为王琦瑶所吟唱的长恨悲歌

画上了重重的一笔。由于经历了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她不想 再像其他女人一样,在弄堂里面结婚生子,平淡一生。“这样 出身的女子,不见过世面还好,见过世面的就只有走这条道 了”,王琦瑶似乎早已看到了这条道的便捷,于是她才拿出自 己的青春与美色来和命运作赌。此时的王琦瑶就像一只黑暗 中的飞蛾一样,一直在寻找光亮。“王琦瑶的心被世俗利益占 满了,心灵没有了对生活的距离感,何谈什么审美!她成为 了社会中的尤物 历史不过又演出了一幕‘美人配英雄'的传统 , 闹剧故事。王琦瑶终于住进爱丽丝公寓过起了金丝雀的生 活,这是她童年的梦啊!”,可王琦瑶终究是上海弄堂的女 儿,骨子里与生俱来俗气与精明使他无法达到掌握自己命运 的境地。时代改变,李主任飞机失事,她又从辉煌的顶点落 下来。 解放后,她开始了低调的独立生活,似乎更加敏锐与坚定 了

,但这“聪敏与鉴定完全来自孤独无援的境地,是自我的保 护与争取,其实是更加绝望的。”,这种绝望只有从辉煌顶点 跌入深渊的人才能体会到。、 二 、“男性的上海”将王琦瑶推向深渊 《长恨歌》不仅仅叙述王琦瑶悲剧的一生,同时将人物 的多舛命运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联系起来。上 海这样比较开放的环境让女人从闺阁走向了社会,但她们毕 竟生活在一个“雄性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女人不会成为

社会的中心与主宰,大多只会处在依附和受伤害地位。所以 她们看起来不过是摆放的五彩缤纷的花,供不同的男人欣赏 或把玩罢了,王琦瑶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出场,本身就预示着 一种悲剧。试想一下,一个从来不愁吃穿的人,一旦被卷入 自力更生的环境中,结局会怎样? (一)时间与人的错位——王琦瑶与四个男人的情感纠葛 王琦瑶一生都在追逐爱,可她的爱情从来没有来得刚刚 好的时候,为了一个“情”字淹没的喧嚣世界,这未免也太残 忍。王琦瑶所邂逅的这四个男人组成了她全部的情感纠葛, 如焰火般华丽而又短暂的凄苦人生是对王琦瑶的真实写照。 1.李主任——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王琦瑶正值花样年华之时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 人——人到中年的李主任。一位貌美如花,一位有权有势, 这样的结合,似乎避免不了一场交易。李主任把王琦瑶看作 是忙碌公事中的一点“放松”与“安慰”,作为精神上的一种调 节,可关键是“王琦瑶求的是一股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李主 任则只求一点”“李主任要的那一点,正好是王琦瑶的全部, 王琦瑶的一股脑儿也恰巧是李主任的那一点”,女人总是容易 把感情全身心的投入,而男人比女人要复杂得多。[4]王琦瑶 把自己的全部世界都留给了李主任,这或许是王琦瑶悲剧的 源头之一吧!他忙她等,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伴随着李主 任的空难而消逝了。可能这场交易本来就不公平,但王琦瑶

的虚荣还是为她换来了所谓“夫妻恩义”的雕花木盒。李主任 成了伴随她一生的错误。 2.康明逊——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 如果说“等”是王琦瑶悲剧的始源,那么便是康明逊将王琦瑶 的长恨悲歌吟唱到了高潮。在王琦瑶刚刚心如止水的时候, 康明逊的出现让她心里荡起一丝涟漪。出现的正是时候,或 许刚刚好填补了王琦瑶那颗受伤的心。爱情总是能让人情不 自禁,那一步还是跨越了,“翻云覆雨”后的结果又让人无法 承担,这段爱情就像被吓了诅咒,从开始就注定了无望。王 琦瑶对他又是倾其所有,可事实证明康明逊的寡情与软弱, 他承担不起这份责

任。天下男儿皆薄幸,只有王琦瑶自己去 承担这份债,未婚先孕生儿育女,独自吟唱长恨悲歌 3.程先生——错误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 从故事的刚刚开始,程先生就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和 她一起同悲喜。他或许是最有耐心的一个人,任凭王琦瑶做 出怎样的选择,程先生都对她不离不弃,就在那个只谈吃的 年代,对于挺着大肚子的王琦瑶,是程先生担当起了做父亲 的责任,什么都没有追问。程先生是最适合王琦瑶的一个 人,他可以给王琦瑶身份、爱情,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我们 这些凡夫俗子,王琦瑶对他只有恩没有爱,或许只是因为程 先生出现的时间不对。如果王琦瑶没有去片厂,没有成为三 小姐,没有见识到成功、辉煌还有上流社会的繁华,或许王

琦瑶就会和程先生在一起,过着生儿育女的幸福生活,那么 后面所有的故事都跟着颠覆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程先生自杀了,那种 痛彻心扉的痛,整整迟来了二十年,此时的王琦瑶已经心灰 意冷,她的心彻底的死了。 4.老克腊——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畸形之恋或许是她对尘世的最后一 丝留恋,是心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是王琦瑶最后的华彩。老 克腊只是一个沉溺在过去时代的怀旧之人,当他第一次见到 王琦瑶,他似乎见到了上个世纪的“遗物”,“恍惚间他看见了 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影。”对之爱不释手,当他慢慢走进王琦 瑶,他与她之间产生了一种感动。当老克腊说“你是没有年纪 的”,王琦瑶埋在心底的多年旧梦又一次被召唤醒。旧梦浮起 之后,老克腊成了王琦瑶全部的生活寄托,而老克腊却只把 她当做是他“怀旧”事物中的一件“活物”。当他发现时间在女人 生上留下的痕迹“隔宿的腐气”,他最终从他生活中逃跑了。 [5]老克腊的负心离去使得王琦瑶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变成了 绝望。此刻即使没有长脚的出现,王琦瑶也已经彻底的死了。 王琦瑶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似乎都以悲剧收尾。她每次 都满怀激情的憧憬她的爱情,可结局却一次比一次凄惨。和 李主任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贞洁,和康明逊在一起她搭上了 她的名誉,和老克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金钱。总之,为了

男人,她搭上了她全部的爱,最后还搭上了她的性命,却没 有一个男人给他一次完完整整的爱情。王琦瑶的一生仿佛都 在黑暗之中,似乎度过了马上就是黎明,无奈怎么挣扎也度 不过。【9】王琦瑶所吟唱的这曲长恨悲歌真可谓是“此恨绵 绵无绝期”! (二)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影响 王琦瑶所生活的社会是男权社会,实行的是男权秩序,拥有 的

文化是男权文化,女性精神世界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海洋 的包围下,往往受到根深蒂固的男性意识的压迫和侵染,同 时被这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扭曲自身命运。“女性似乎永远陷入 无比尴尬的困境:既不能超越自我,又不能做简单的回归。 她们只是被外部世界所钳制,外部世界的变化、压迫是内部 世界改变或压抑的根源。无论她们离开男人或依傍男人,她 们的命定归宿,她们命运的方向,都将接受男人的控制或指 引。这个父权社会包办了整个女性的成长史”。纵观王安忆的 《长恨歌》,无论是李主任还是康明逊亦或是老克腊,他们 都不自觉的充当了时代或文化的代名词,或多或少的左右了 王琦瑶的命运。 李主任,“是军人的气派,腰背很挺,不苟言笑。周围人也都 有趋奉之色,有些是赔小心的,气氛总有几分紧张”,可见李 主任不是普通人,无论从衣着外貌还是从周围人得表现来 看。“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

回,直接贴入正题的。是权利使然,也是人生苦短”,所以李 主任是权利的代名词,王琦瑶成为“三小姐”以后,就是被李 主任的势力和权力所征服,李主任忙的时候王琦瑶所做的只 有等,他只是李主任精神的一点小小的寄托。[6]王琦瑶作为 一个女人,她甘心做他的金丝雀,甘心做他的的附属品,甘 心情愿为他付出一切。王琦瑶的吃穿住行都依靠着李主任, 李主任仿佛是她的救命稻草,王琦瑶紧紧依附着他。因此, 李主任遇难后,那棵稻草没了,王琦瑶便如浮萍,只能靠着 李主任给她的那箱金子度日。 “康明逊是二房所生的孩子,却是他家唯一的男孩,是家庭正 宗的代表”,并且“康明逊知道,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 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他有多 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所以封建的家族观念在康明逊心里根 深蒂固。因此康明逊和这个所谓“寡妇”的女人,发生真正关 系并有了结果后,又如何能承担得起。本身他的家族也不允 许让这样一个女人进入自己的家门,于是康明逊选择了逃 跑。康明逊怕,他害怕传统的大家庭,害怕社会的舆论,害 怕传统的道德婚姻,他不敢与传统势力作斗争,他的骨子里 充满了怯懦与卑怯[7]康明逊是一个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男 人,他又如何能承担得起王琦瑶的命运。康明逊对王琦瑶造 成了严重的伤害。王琦瑶付出的满腔热情没有得到回报,恰 恰是王琦瑶悲剧形成的一个转折点。

这么多男人一个个都是王琦瑶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而她只是 暂时收容过客的招待所。他们想走便走想留便留,都无需向 王琦瑶请示,

她对于他们来说,摆脱实在太容易了。王琦瑶 只是作为这些男性的“他者”而存在,从未以真正的主体形式 出现过。“男人说女人可以被界定、被归类、被擒服——可以 被理解、被解释、被诊断,男人可以在合理选择的过程中组 建自己的未来,而女人的本性则决定了她的行为,限定了她 的思维,使她永远只能靠情感度过一生”,王琦瑶就是这男性 世界的牺牲品。在这样的世界里,王琦瑶就注定充满悲剧。 因此当所有男人都离他而去时,王琦瑶只能独自吟唱这一首 哀婉的长恨悲歌。 总之,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总是被影响、改变、压抑甚 至是扭曲,左右着女人的命运 三、王琦瑶的个人性格和价值观潜伏着长恨悲歌的阴影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才是决定人物命运的内 在因素。王力教授讲授悲剧时曾说“并不是每个死去的人物都 能成为悲剧人物,也并不是一定是死去的人物才能成为悲剧 人物,悲剧人物最核心的特点是具有悲剧性格,只有具有悲 剧性格才能成为悲剧人物,悲剧性格是 成为悲剧人物的关 键所在……。” (一)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王琦瑶出身在城市进程初期的小市民家庭,由于受新文化的 熏陶,她不安于自己应有生活状况与命运。和小姊妹吴佩珍 交往让她明白了现实和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和小姊妹蒋丽莉 交往,使她看清楚了什么是有钱人家的晚会。“流光溢彩的客 厅”、“花团锦簇的厅后花园”、“落地窗”、“铺满花砖的平台”, 这些都使王琦瑶急于跻身上流社会,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事情,于是她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设计了一个个梦幻般的角 色,王琦瑶就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她对自己的生活有着不 切实际的幻想。她幻想“片厂”能让她实现一个明星梦,她幻 想李主任能让她进入到上流社会,幻想康明逊能给她想要的 名分和爱情,她幻想老克腊能真真正正的对她不离不弃。[8] 可“上海小姐”、“爱丽丝公寓”、“爱情”一切都是虚幻的。幻想 终归是幻想,在现实面前,它们就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 王琦瑶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幻想里,从不关心国 家政局变化,不看书不读报,对外面所有的都不闻不问。她 的生活经历了抗战、内战、解散、物质紧张的三年、文化大 革命和改革开放。王琦瑶却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无论时代 如何颠倒也打扰不到她。她似乎全然不知,她打扮、吃饭、 闲聊,与一个个男人周旋。总之时代似乎与她无关,但她却 受到时代的左右。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的女子终究会 被社会所抛弃,成为悲剧。

(二)聪明而富有心机 王琦瑶

生活在弄堂里,耳濡目染身边的小姊妹长大后过 着“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他开始渐渐想摆脱这种命运,挣 脱这种枷锁。她想要一种富足华丽、传奇一样的生活,于是 她从小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技巧,她的小聪 明、小手腕、小心思,她的进退有度、大方、矜持是弄堂生 活智慧的结晶。她的心里早已想好进入上流社会的途径。首 先,她知道自己很美,并且明白美貌的分量,美貌就像一把 钥匙,可以为他开一扇崭新的人生大门。其次,她认为摆脱 弄堂生活,融入繁华都市的最好方法就是嫁一个好人,这也 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9]明白了这些,王琦瑶较同龄人来 说就更加成熟和聪明。 她开始去片厂试镜,参加上海小姐竞选。表面上是别人的怂 恿,其实王琦瑶只不过是用矜持成功的掩饰了她的野心。这 是以退为进的方法。和李主任在一起也是王琦瑶的聪明之 处。就在那最后的时刻真正来临时,王琦瑶的冷静让人觉得 可怕,“她觉得这一刻谁都不如李主任有权利,交给谁都不如 交给李主任理所当然”,“在芯子里做人,见不得人的,确是 实惠”。 [10]李主任身上那绚丽的光环让王琦瑶为之奋不顾 身,这样看来,王琦瑶似乎并不是要嫁一好人,而是要嫁一 好命运。

王琦瑶太聪明。太富有心机了,她的思想过于复杂,她不停 地权衡利弊、得失,不停地思考,她最终迷失了自己,聪明 反被聪明误,她丧失了起初最本质的目标。所以说王琦瑶吟 唱的长恨悲歌与她聪明而富有心机的性格息息相关。[11] 可能是王琦瑶一开始就没有看清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什 么是真正的幸福,她几乎是凭着城市小资产阶级家庭长期沉 淀的那种改变庸常生活跻身上流社会的“本能”,就义无反顾 的踏上了她所认为的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三)软弱与坚强并存 王琦瑶这个人物好像离我们很近,可能是因为她是一个矛盾 体,性格十分复杂,如软弱与坚强并存。王琦瑶也算是一个 小女人,她心甘情愿地在爱丽丝公寓面“等”,当李主任出事 后,她选择逃避,逃避现实。[12]她来到了邬桥疗伤。软弱 其实真的是女人的天性。但是更有坚强贯穿在王琦瑶地性格 中。“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他百年的爬墙 虎”。这就是王琦瑶地人生观,是何等地勇敢、疯狂而又洒脱。 面对一个个男人的负心离去,她没有被打倒,她就像一个坚 强地角斗士,心里总会燃起希望。康明逊地不负责对王琦瑶 的打击非常大,想想,未婚先孕在当时那个时代将会受到多 少谩骂与谴责。[13]尽管如此,王琦瑶还是不想回到弄堂过 普普通通的生活,她永

远都不肯退而求其次,她坚强的固守 着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王琦瑶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她想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 活,这是王琦瑶坚强、清醒的一面。但她又像笼的鸟,早已 失去了在树林里自由盘旋的能力、勇气与兴趣,她总想去依 附男人,而没有勇气自己冲出这个漂亮的金丝笼,这是她软 弱麻木的一面。[14]纵观王琦瑶的这种软弱与坚强并存的矛 盾性格,相互对立、相互消长,既能够鼓起她的勇气与激情, 使她勇于追求,也牵制了她的思维。这种性格就成了王琦瑶 吟唱长恨悲歌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长恨歌》中“真爱”对于 王琦瑶来说就如水中月镜中花。有爱才有恨,求爱而不得, 如何能不恨。王琦瑶年轻时的梦想破灭使王琦瑶固守一方的 世界也坍塌了,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她想要的生活,她自身的 美丽也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消磨掉,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被 毁灭的过程是缓慢的同时也是触目惊心的。[15]它让我们联 想到时间的磨蚀力,关于命运,关于日常生活对人的生命的 销蚀等永恒话题,让我们从这首属于王琦瑶地长恨悲歌中得 到启示。

命运捉弄的悲歌——浅谈王安忆的《长恨歌》 这一个故事,开始不久就准备结束;这一个故事,快乐很少 悲伤很多;这一个故事,感情复杂情绪难言……这是一个关 于四十年代上海小姐悲剧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遗物,更

是一曲命运的挽歌…… 王琦瑶是一个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旧式女子,美丽却 不骄傲。她十六岁那年受追求者程先生鼓励参加了“上海小 姐”的竞选,意外地得到了第三名,人称“三小姐”。后来她得 到军方神秘人物李主任的垂青,竟成为他的“金丝雀”;及后 李主任惨死,她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地回到家乡,和单纯的 阿二有一份似有还无的感情。三年以后她收拾心情回到上 海,又与一大户人家的独生子康明逊堕入情网。后来他们因 为她的怀孕而分开。王独自养大女儿薇薇,晚年与一名二十 六岁的青年老克腊有一段畸恋。最后因为黄金而为人所杀。 这就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的主要情节。二十 九万字所诉说的, 就只是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 那么的简单, 却又那么让人沮丧。五个男人从她的生命中匆匆走过,只是 那样略一驻足稍事停留,随即便转身离开,一切恢复宁静, 彷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人。他们或许有过真感情, 或许有过快乐,但是快乐与爱都是偷来的,那么轻那么少那 么不经考验。而苍凉和绝望却由此至终如影随形。他们紧紧 地捉住快乐,尽情享受转瞬即逝的爱恋,却不知他们原来

仅 仅是呼吸着,生存着,心却如一团死水,灵魂早已抽空。故 事快到尽头却似断未断,直到人一个个死去,岁月一天天溜 走。他们这一群可怜可悲可叹的旧时代的遗物,全都免不了 悲剧的结局。一切正如程先生自杀之前所说,“其实,一切早

已经结束, 走的是最后的尾声, 可这个尾拖得实在太长了。 ” 小说中处处抒写旧时代中人的身不由己,却又处处不吝 笔墨地大肆渲染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四十年代的繁华,四十 年代的浪漫,四十年代的从容。王安忆对四十年代旧上海的 向往和怀念使王琦瑶回忆中的四十年代美到无以复加的地 步,她彷佛早已忘记四十年代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 一个什么概念,王琦瑶在四十年代的旧梦中沉迷,王安忆在 王琦瑶的梦里沉醉。四十年代作为一个大背景,在王琦瑶的 脑海中没有概念,如果李主任不是在那个时代死于非命,王 琦瑶便会安稳地在“爱丽思公寓”这个金丝笼中一直守候,忘 却时间和年龄,直到被房子的主人赶出。而人早已变成非人 矣! 可以说,王琦瑶对命运对未来对人生的渴求是矛盾的, 却又是合理的。一方面她渴望四十年代旧上海的繁华,另一 方面却渴望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的生活。因此概括出来,她渴 望精致的外表下细水长流的生活,热闹的是外表,平静的是 内心。只是她年轻之时对此毫不知晓,因而被繁华的外壳欺 骗了而已。小说中对此有一段精彩描述: “四十年前的这根本其实是不张扬的,不张贴也不作广 告,一粒米一棵菜都是清清爽爽,如今的日子不知怎么的变 成了大把大把的, 而且糊里糊涂的, 有些像食堂里的大锅菜; 要知道,四十年前的面,都是一碗一碗下出来的。……”

繁华和平淡,本就是人生的两面,王安忆却把它推到了 极致,美到了极致,也就痛到了极致。王琦瑶的美本来就是 细水长流的, 是“一点一滴累计起来的美, 不会减, 只会加”“好 看是不露声色的美,要精心仔细去品的”,但是她却经历了最 繁华的时代和最惨痛不堪的人生。本来她在经历了大悲大恸 之后明白了青春和繁华的不可遇不可留,便成为了一名普普 通通的护士,希望重过无风无雨的生活,就像上海平安里所 有的人家一样,过着把一寸一寸的日子过得精细的有滋有味 的生活。她不再需要大富大贵,只想抓住眼前的仅有,却连 这样也不可得。她本是很有主见的女子,但是一切都不由她 来决定。有很多次,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接受了追求她的 男子,但还是不得安稳,所有男人无一例外都离开了她,情 愿或不情愿。他们有的自私,有的耿直,有的单纯,有的霸 道;

有的是生离,有的是死别,有的则是生死两茫茫。但是 这些对于王琦瑶,又有什么不同呢?总之她已经一无所有。 王安忆对她笔下的人物是宽容的,同情的,她一直以一 种大悲悯来看待这些茫茫命运下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无论 他们做错了什么,总有不得已的理由,离开王琦瑶的男人, 也全部都是真心爱过王琦瑶的。但是这更突出了人不可改变 的什么东西,显得更加绝望。的确,岁月无情,命运茫茫, 人生无常,感情无奈……诸如此类的描写充斥了整部小说, 成为基调一般的东西。人在其中渺小得像一颗灰尘。正如书

中所说,倘若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 缝。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 正因为这种感情,王安忆的这本书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 好人, 也没有绝对的大坏蛋, 有的只是小人物们不断地犯错。 程先生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他对王琦瑶的爱情最深最长 久,却始终不懂得爱不是强求,不是可怜,不是同情,因此 不断向王琦瑶乞求爱;李主任是一个军阀式的人物,一度呼 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内心却孤独懦弱,因此怜惜王琦瑶想 要照顾她却误了她一生;康明逊生于大户人家,对于家庭却 没有半点归属感,甚至跟母亲的感情也是相当淡漠,他向王 琦瑶寻求慰藉,倾诉心事,却始终没有背叛封建大家庭跟王 琦瑶走到一起的勇气,只好一再说“我没有办法”,只好在王 琦瑶怀孕之后借故走掉;老克腊是一个潇洒的新式的青年, 他对王琦瑶的感情不是爱情,只是怜惜,只是同情,还有对 于旧日旧上海的莫名的怀旧情绪。他想抓住旧日繁华的一 角,于是抓住了王琦瑶,几经辛苦的敲开了她本来早已关闭 的心门,但是这段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的感情随着老克腊对往 事了解的深入始终是没有结果的,因此他不理王琦瑶的苦苦 哀求决然离开…… 而对于杀死王琦瑶的凶手“长脚”,王安忆的感情是最为 复杂的。她放下了自己的感情,没有写上哪怕一句判断是非 的话,只是力求表现得客观,公正,轻描淡写地写出了事情

的经过,同时着力挖掘了长脚性格和家庭中的特质,写了命 运对于他的残酷无情,家庭对他童年的伤害,和他在社会中 摸爬滚打的心酸和无奈。因此,她想告诉人们的就是,这就 是命运,这只是命运。不是谁的错。这对于善良的人来说有 些不可理喻, 因为那个是杀人凶手, 因为他导致王琦瑶惨死, 然后把她保存了一生的财产一扫而空。但事实上,如果不是 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捉弄,谁希望如此?谁活该如此?而且 对于王琦瑶,长脚确实不是罪魁祸首。 其实王琦瑶的死是必然的。受

过了这么多爱情的伤害和 美丽的拖累,她的心已经死亡。她不求将来不求名分不求惊 天动地的爱情,只是向往平静,渴望安稳从容细水长流的人 生,却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一次又一次被无情背叛,一次被 一次更加绝望。她总是用尽全力去爱一个人,但是结果却弄 得自己满身伤痕。到了最后一次,她终于抛开所有尊严,语 无伦次地乞求老克腊不要离开她,给她几年时间,却使他头 也不回毫无留恋地快步逃开。她潜意识里一直等待一段真正 全身心投入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她努力的保护着自己曾 经姣好的容颜, 拒绝年龄留下的痕迹。 但是到了最后的背叛, 她已经鞭长莫及, 像一瓶经过了长久发酵的酒, 打开了瓶盖, 随即变酸;她想要到最后奋力一跃,却终于粉身碎骨。她的 灵魂早已被谁杀死,长脚只是干脆地把她的肉体也消灭掉而 已。事实上,王琦瑶死亡之前的面容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她

“头发是干的,发根是灰白的,发梢却油黑油黑”,“多么丑陋 和干枯啊”!因此,王琦瑶的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是一种 彻底的安静,王琦瑶终于不需要生活在谎言、背叛、流言、 回忆和孤单下。经过了长久的苦苦挣扎,死亡对于王琦瑶来 说可以是一件愉悦的事。而最后的最后,她竟然发觉眼前的 一切和四十年前片厂拍的影片场景一模一样。她终于知道原 来四十多年以前,她的命运已经赫然出现在眼前,只是当时 她没有察觉而已。中间的辛酸,原来都是命运的捉弄,一早 便已注定,多少努力都是枉然。…… 然后,上海的弄堂里仍然是壮观的景象,是城市背景一 样的东西;上海每一条弄堂里,仍然有着是非的空气;上海 弄堂里的闺阁,仍然是八面来风的闺阁,愁仍然是喧喧嚣嚣 的愁,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永无止境。 你看见谁和谁在一起,也许他们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他们又 为何在了一起。 下面略谈足在她获得的 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作文七:《长恨歌 王安忆》300字

亦凡主页

亦凡商城

新闻中心

商务助理

聊天广场

四海纵谈

贺卡天地

亦凡书库

长恨歌

王安忆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第一部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

第二部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

第三部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

发表评论  |   其他读者评论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

?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设计版权所有,挪用必究。1997-1999

作文八:《长恨歌读后感》6900字

长恨歌读后感(一):

一个四十多岁的女生,一口气读完了《长恨歌》,这部描述一个女生四十年的情与爱的长篇小说。手急急地翻动着页面,眼睛在字的海洋里快速扫过,而这一切都是急切的、突突乱蹦的心脏使然!我不喜爱看杯具的人生,然而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长成在上海弄堂中的王琦瑶风雨飘摇四十年后却是悲悲切切地离开,而且是死于非命,一个她一生都无比生厌和憎恶---上海瘪三的手里!我不禁哀叹:成也一生、败也一生,其实成败都是留作身后他人的评说,对本人,最重要的是:认真地过生活

王琦瑶有过聚焦灯光和眼球的辉煌。上海小姐桂冠的光辉穿过时刻的长廊,甚至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上海余光犹在。刚刚风靡上海的party,会正因有以前的上海小姐而大有人气,尽管王琦瑶只是坐在灯光的背影处看着电视,或者在微风拂面的窗户旁透过舞动的窗帘看着外面的风景,或者在衣服和包的海洋里为舞动的脚步做着评说,为西班牙的拉丁舞在年轻的舞步中的篡改鸣不平、为舞场的乌烟瘴气感到遗憾&她的沉寂、坦然和甘寂寞为浮躁的年轻人们压着场子,使飞速前进的时代有了坐标,也为怀旧的年轻人的一双眼睛构建了着力点;偶然在舞池摇曳她的身影,会让人们怀念旧上海的严谨、刻板还有庄严!透过她考究的衣着、精致的小包、有板有眼的舞步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骚!

绝不放慢的,爱丽舍宫的人在他们永远是神秘的,他们总是用揣测和决定他们或她们。在常人眼里特殊的王琦瑶,过着再正常但是的生活,清晨从小贩手中接过盛满牛奶的瓶子,在沙发上织着永远织不完的毛衣或者围巾,看着太阳的影子在屋子里移动着,计划着一日三餐,起居生活,低着头走路,定期地光顾理发店、裁缝店,她懂得什么样的料子是最好的,什么样的围巾怎样样的打法,发式的最佳就应是怎样的&她永远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但是仿佛这世界上就她自己,很少有亲人,也许孤独的外在,恰好是复杂的内心吧!她的房子在里弄但是窗帘、椅垫儿、枕套却留着爱丽舍宫的芳香,她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呢,里弄的墙面由于年久斑斑驳驳,邻居家的小孩子在过道上玩过家家,随意丢弃的东西横卧着,让她的漂亮的皮鞋无处落脚,洋车是没有办法到里弄里的,路灯也是这天亮明天黑的,整个里弄她好个别。当然她也会把鸽食放到厨房的外台上,她还像小的时候一样喜爱鸽子。

的权威,正因他是以自由换得的、不好羡慕他人的自由,正因自由是放下以后的补偿,生活要自己过,不好刻意的追求也不好苛求!生活原本就是自自然然!不是认命、那是坦然和从容,这份坦然和从容是生活的历练!

长恨歌读后感(二):

碧波荡漾的渌水,环抱着飞檐斗拱,文彩辉煌的沉香亭,沉醉的太白大笔一挥,梨园女伶的歌声便穿云裂石,美艳的宫娥翩翩起舞,吴带当风。这是独属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宝时代的繁华魅影。

镜头微转,水汽氤氲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误入凡间一精灵。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二、发展:无法承受的感情之重

过去的他,也许真的是孤独吧!纵然贵居万人之上,坐拥佳丽三千,可愈听得尘世喧嚣,愈觉那些温暖与己无关,沾染着别人的热闹,只更衬得自己形单影只。直到她那个精灵一样的女子,她让他觉得,自己的?不再沧桑漂泊。于是,他忘记一切、不顾一切地爱她。爱是有理由辜负全世界的只是,多么可笑,唯独拥有一切的他,没有这样的资格!可他还是顺遂了自己的心,让感情的光环无比灿烂,灿烂到光环之外那些攀龙附凤的猢狲们已悄然地贪婪地爬向了名利场的顶端。葬礼的号角夹杂在夜夜笙歌中,是否有人听到?

也许多年后他会明了:当年愚笨如他们,从不懂得将幸福吝啬些支配,凭着任性肆意挥霍,直到两手空空,物是人非。

三、高潮:一场盛大的逃离

所有的浪漫最后在叛军的铁蹄声中被无情地撕碎,他们最后为这一场华丽而奢靡的感情付出了代价。由远及近的渔阳鼙鼓,轻易地践踏着一个王朝的光荣与骄傲。从此,霓裳如何映羽衣,南国荔枝无佳人。红颜,何其自然地成了祸水!应对不发的六军,应对他的愁容,她轻扯嘴角,要多冷血才会忍心让早已青丝变白发的他更添愁霜呢?纤纤素手执起那束残忍的白绫,也许,在身体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迟。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说,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纵是那天,他也没有如此不安过。

四、没有结局的结局

之后的之后,他不记得了。似乎,那日后,全世界都已剧终。

哪里有什么海外仙山呢,但是是他心甘情愿地蜷缩在回忆里编造的一个又一个传说罢了,他不依不饶地紧紧抓住那些只会让他难过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己罢了。

他说,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观望的烟花。他说,余生,用来忘记她。

他必须不会知道,千年后会有一首歌告诉他,烟花易冷,会有一首歌告诉他,雨纷纷时,旧故里,只有草木深。

他只知道,没有她,爱不像爱!

后记

我不想把《长恨歌》丝丝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讽喻诗。在我看来,《长恨歌》更像是一部感情史诗电影,诗人便是那技艺不凡的导演,在他的执导下,只有爱,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长恨歌读后感(三):

翻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有种自己跟着书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活了一辈子的感觉,如果不是校园里操场上嘈杂的声音告诉我,这是在现实里、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我也许真的会以为自己被长脚掐死在黑夜里。就这样,又翻开了《长恨歌》

那时王琦瑶才十几岁,还是女高的学生,单纯、善良、美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到电影棚里试镜进而结识摄影师彭先生,彭先生给王琦瑶拍的照片沪上淑媛让王在上海的小圈子里火了一把。他对王琦瑶的好感与日俱增,推荐她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王琦瑶成功当选三小姐,彭先生怎样都没想到,正是这三小姐的称号,让她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远。王琦瑶被李主任包养了,在爱丽丝,王琦瑶是拿自己的全身心爱他,只要能见上他一面,能陪陪她,就能让她像孩子一样兴奋。他给了她一个西班牙雕花盒子,里面装着金条,也许一切早有预兆。李主任死了,他死后,她的生活就像身体失去了骨头,只剩下血肉,酥酥软软的。在这期间,程先生一向在寻找等待王琦瑶

王琦瑶跟随外婆到苏州老家散心,乡间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滋补药,她渐渐对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瑶于苏州,就像一朵盛开的牡丹一不留意来到了油菜花园,是朴素中的亮点。老家的阿二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他爱她,她爱怜他,他为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该会上海的时候了。毕竟,她是属于大上海的女生。从此,他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了痕迹。阿二是王琦瑶生命中一个匆匆的过客,相遇的一瞬间,给她送去了一缕阳光,带来了温暖。阿二,是她生命中的插曲,飘过后,便只能是错过。

回到上海,王琦瑶在平安里胡同开了诊所,结识了严师母和毛毛娘舅。在不停地聚会、吃饭、聊天中,王琦瑶爱上了康明逊也就是毛毛娘舅,他们发生了关联,王琦瑶怀孕了。迫于家庭压力,他离开了她,她本想打掉孩子,但在去医院的路上,她把孩子留了下来。似乎是个自己留下一件财产似的,康明逊走了,她就什么都没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这孩子。

那几年的上海,经济萧条,排队买米时,她偶遇了程先生,记忆虽被时光风化,但还留下斑驳的残角;面庞虽被时刻冲刷,却还依旧有那年的风韵。他们相视一笑,为了她,程先生一向未娶。此后的每一天,程先生都来王琦瑶家里精打细算些柴米油盐的小事情,宛然一对恩爱的夫妻。只是程先生从没有在她家留宿过,照顾好她睡觉之后即使再晚也要会自己的家。谁不想就这样一向简简单单下去,就这样,守着一份小幸福,度过余下的几十年。但是,孩子的满月酒上,康明逊被邀请来了,程先生看出了端倪,应对自己心爱的女生,他没有办法这样骗自己继续下去,他选取了离开

孩子薇薇逐渐长大,薇薇没有王琦瑶的姿色、气质,是没有打磨过的毛糙的玉石。女儿的成长并没有让王琦瑶简单下来,反而更多了些麻烦。她要打扮、要时尚,却又不听信王琦瑶的指点,对母亲,是带着些嫉妒的。女儿的朋友张永红倒是天生懂得时尚的精髓,且和王琦瑶是一致的。薇薇嫁人出国后,张永红倒经常来陪她。

这时的王琦瑶已经50多岁了,虽然打扮的大方得体、显得你年轻,但年龄毕竟是经历过年龄的人,身体上怎样会不带有年龄的痕迹呢!她结识了20多岁的老克蜡。在感情来临时,她逃避,她不敢承认。克服了种种心理障碍之后,爱过了一段时刻之后,她应对的竟是老克蜡的抛弃,理由是她不再年轻了。她试过挽留,也注定只能是徒劳。张永红的男朋友长脚得知王琦瑶有金条,行窃不成,把她掐死在黑夜里。生命条令的最后一瞬间,她想到40年前在片场看到的情景,仿佛是此刻的自己

王琦瑶死了,她的死是个杯具,她的40年生,也是个杯具。我常常想,如果王琦瑶没有到片场试戏、如果她没有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如果他没有认识李主任是不是后面的一切杯具都不会发生了呢?他会和程先生相爱、恋爱、结婚,然后过着一个平凡女生的生活。但是没有这么多如果,王琦瑶还是王琦瑶,杯具就是杯具。书中王琦瑶曾想:她这辈子,要说做夫妻,也就是和李主任了,虽然不是光明正大,倒也是实打实的。她的一辈子,身边停留过很多男生,却没有一个是陪她走到最后的。她不断地爱,得到的确实不断地伤害,当一个个人都离她远去,剩下遍体鳞伤的自己,在孤独中死去。

看完了《长恨歌》,我也像活了一个世纪那么久,令我感慨的不仅仅仅是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还有王安忆对王琦瑶各个阶段生活状态、心里的描述,以及同时代周围人的描述,无论是王琦瑶的哪个年代,还是那个年代的人,王安忆都将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能够说,这本书是一个女生荡荡起伏的一生,也是上海那个年代生活的逼真记录。

《长恨歌》,一个写进女生心坎里的小说,一个微小女生的情感生命,一个时代的记忆变迁。

长恨歌读后感(四):

长恨歌读后感

无意在书摊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刻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能够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齐,成了一部小说。时刻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正因它但是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但是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正因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因此就应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

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以前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能够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思考。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正因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以前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能够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向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奇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因此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就应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

渐渐地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正因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因此,只会是错着走,难道不是长恨吗?好象除了叹气,就只得长恨了。

长恨歌读后感(五):

正因白居易的《长恨歌》,更让我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感兴趣,趁着暑假的空闲最后拿起了这本书。

精致一词是我读着《长恨歌》一书时最深的感触。

小说的语言是精致的:对上海特色景物的描述运用的是极其细腻绚烂的笔触,不是诗却胜似诗,参差交错的长短句,整齐划一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修辞,打造出了全书精致的语言。作为语文老师,深感受用,心中想着必须要推荐给学生看看,学习其中精致的语言。

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极其精致的人儿:她的容貌是精致的,她的梳妆打扮是精致的,她所营造的小资生活是精致的-----这样一个精致的人儿,命运却是不济的。正因选美成为了大上海知名人物,也是正因选美使她的人生从此走上了不归路。这与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杨贵飞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不一样的是杨贵飞是红颜薄命把长恨留给了唐明皇,而王却是寿命极长,经历了三代世事变迁,终身被恨缠绕着,直至死也是含着恨。

王琦瑶对自己命运的选取是身为女生的我们所不可取的,但她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营造方法却是值得我们一学的。俗话说:女生要上的厅堂,下的厨房,王就是这样一个女生,她经历过大世面,无论走到哪,她都能够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她也能在自己家中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状况下为朋友们带来诸多欢乐,诸多惬意,让大家获得了一种精致的生活。

精致的语言,精致的王琦瑶都来自作者精心的创作,想象着作者王安忆也就应是个精致的女子。

长恨歌读后感(六):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这首先要说上海滩,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会第一个想起张爱玲。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女作家堪与张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张的,从张的文字中总会读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给我一种隐晦、枯燥、烦闷之感。<长恨歌&里我读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发生在深深的弄堂里,发生在影子里,见不得人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灯红酒绿与纸迷金醉里,活在飘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瑶就是在这个世界出场的,学生时代有两个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正因男生,正因事故。吴佩珍离开的莫名其妙,蒋丽莉却又走的太狠。当王琦瑶被程先生推上杂志封面,就注定了王的杯具、自己的杯具。竞选上海小姐,满足了她的虚荣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从此开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后,程先生是再明白但是了。遇见李主任是必然的,社会使然。王选取李主任既是主动也是被动的,李主任毕竟有那么多另女生心动的东西,而王更是要强要虚荣的,更重要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寂寞与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之间是有爱的,那窗口的无数个等待,那远处一次次的鸣笛声,那一个人的爱丝丽公寓,苍老了王

琦瑶的青春,冷却了王琦瑶的爱。李主任终归是死了,空了王琦瑶,仿佛整个上海只剩王一个,从此连等待都没有了。这也本是李主任要给的结局,他给不了她足够的幸福,他有政务,他有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有果。-

离开了上海,邬桥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时的王琦瑶就应是安静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画,还有个可爱的阿二。。。如果王就将此生付在此间,也许没有长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后她不属于邬桥,她已经是上海的一部分了,迟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头,我能想象到王琦瑶苍桑与无助的样貌。到那里我已经读不下去了,我不知道这个女生还会有怎样的不幸。最后她还是跟康明逊睡在一张床上,她甚至没对他报多少幻想了,谁会娶自己这样一个女生呢?唯有长恨,唯有长恨。怀孕了,这个该死的逃开了,嫁祸给可怜的萨莎,那些个黑暗的日夜,那些个空房里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过说对自己好的男生都哪里去了!也许,男生的本质就是负心。在某一个时刻,王琦瑶心里是有恨的,但无论怎样,无奈有之,叹息最多。时过境迁,唯有叹息一点。-

之后,程先生,这个最痴心人的出现,带给了她多少鲜活的成份呢。长恨,唯有长恨,还是长恨。许多年有意无意的错过,误会了痴心人儿许多许多,看看落满尘埃的相机,剥落陈旧的墙壁,以前的王琦瑶、过去的程先生都已经不在,不再回来。这算不算一对苦命人?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长恨啊,唯有长恨!-

时隔多日,重续此篇,让人厌恶,也正应了<长恨歌&的后半部分。专业评论家说王琦瑶死的唐突,我个人觉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述过多,阿二的结局也少了交代。贯穿故事始终的唯有王琦瑶,唯有老上海。

作文九:《长恨歌的读后感》2000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这段令人赞叹又令人遗憾的历史。“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句平淡的话引出了杨玉环这个看似普通大家闺秀的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鲜明的表现出杨玉环脱俗的魅力,她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动人,使所有宫中的妃子都为之黯然失色,同时也为后面的隐患埋下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伏笔。

“春宵,不早朝,侍宴,春游”,无一不表现出作者的痛惜,由于唐明皇过度的宠爱玉环,导致国政荒废,宫里宫外莺歌燕舞,百官整日只知寻欢作乐,也为唐朝的衰败埋下了导火索。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出乎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各地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衰败的唐朝,在这次战争中练练败退,六军被迫停留在马嵬坡,面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将士的激动之情是难以容忍的。在军谏之下,唐明皇悲伤的望着那位曾经深爱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看着玉环被军士推出去的时候,他心中是如此的无奈却又焦急。可看着军士激动的情绪,自己没有能力去抚慰。看着自己破碎的山河,自己却没有能力挽回。他只能仰望着天空,默许了军士,然后独自一人默默地流泪。

终于,安史之乱结束了,宫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景色依然是不变的景色,可是赏景的人却已离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我们读出了唐明皇心中那股难以言喻的心痛。

“云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绘出一种仙境的生活,在那里,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时的“玉环”虽然依旧有着倾城的容貌,不过脸色却较之以前已显憔悴。内心思念着明皇,却音容相隔在2个不同的世界。“唯将旧物表深情,鈿合金钗寄将去”。睹物思人,这估计是十分悲伤的事吧。所有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小小的物品上。。。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2句话不仅写出了对国家衰败的惋惜,也写出了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爱情的惋惜。虽然我痛恨唐明皇沉迷女色,荒废江山,导致一代王朝从此湮没。但我同时也为唐明皇和杨玉环至死不渝,纯真的爱情所有感动。

长恨歌,让我读出了一个别样的恨,一首不会逝去的歌 .

-----------------------

我似乎总是在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例如:电影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事件评论等等。难道我是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谈耳。

《长恨歌》,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从朋友处借来已有半年之久。迟迟没有读起来,是因为这小说开头过于怪异,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讲上海的琐碎,没有丁点儿故事情节,直到有时间耐着性子读下去才发觉它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整个小说开始的几个小章节里,作者用尽绣花针般的笔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琐碎来了个淋漓尽致的展示。这展示还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电子显微镜来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个女人,作者以这女人身上的一个毛孔为基本出发点,向读者做一种让人感觉深入骨髓后再无法深入的介绍。王安忆只是白描,光这白描就已经让人觉得势不可挡,喘不过气。

渐渐的故事才在旧上海农堂里的诸多琐碎中蔓延开来。

《长》觉得是个悲剧,电影版的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悲剧的调调。上海的农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爱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挥之不散。《花样年华》就是例证。

《长》写的是爱情还是一个女人?似乎两者本是不可分离的,写爱情离不开女人,写女人不写爱情也塑造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女人。王琦瑶的悲剧是由于过于依赖的爱情造成的。虽然她看起来总是特别的独立,可这独立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可依靠的爱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诞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随一波又一波人的离开,自己的生活内容一茬接一茬的改变。

王琦瑶凭借选美一举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轨迹也就由此确定,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其实,之后的遇见都事偶然,无论对方是谁,彼此发生怎样的纠缠都只是在转折点之后,走上另一条路之后必然发生的事情当中的一个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与之前某一个决定性的选择有关。

虽然王安忆不是要讲偶然,但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当王琦瑶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时已是春光不再之时。然而有些非比寻常经历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凭这智慧在已经不再青春的年纪里青春了一两把。只是后来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红颜薄命,虽然王琦瑶死时已经红颜不再,说薄命也有牵强,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觉有普遍性所以还是要用了这个词来形容。

有谁知道当时有多少个王琦瑶,又有多少个人如王琦瑶一样死去呢。

王琦瑶就是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开始的时候,人们为那旖旎的涟漪欢呼呐喊,待到风平波息时,所有人转身离去,她则石落水底。

王安回忆讲的是故事,能从故事里看到什么,只有看了才知道。

作文十:《《长恨歌》读后感》800字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夜,静的出奇。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