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体会 > 青少年如何追星【《青少年追星现象》1200字】

青少年如何追星【《青少年追星现象》1200字】

时间:2019-11-10 09:25:0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青少年追星现象》1200字

浅谈青少年问题研究之追星现象

系(院):

姓    名:

学    号:

日    期:

何为追星?

追星一词来源于红极一时的小虎队。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

提及追星,家长朋友往往会对其嗤之以鼻,并说一声“他有什么好的”来予以否认。普遍看来,大家对“追星”现象持一边倒的态度。其实,追星本是一个中性词。但由于媒体杂志过多的负面报道使之已然成为一个带有负面影响的词汇。

大多数人均对追性行为抱有偏见。这也不为奇怪。近年来多起追星负面新闻均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例如,杨丽娟辍学追星刘德华事件;一位中学生为一睹偶像尊容,在偶像下榻的宾馆内的床底下忍饥挨饿 “潜伏”17小时等等。此类追星现象不胜枚举。正是因为这些过激的、不健康的追星者使得人们对追星一词抱有偏见。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激行为?

我认为致使部分青少年对追星持有过激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家庭原因

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没有给出正确引导,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缺少对事物、行为的正确的判断力。负面、消极的家庭环境也是造成孩子过激追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逃避家庭、生活,部分孩子会像杨丽娟一样患上精神障碍方面的疾病,让追星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唯一追求。

二、个人原因

逃避成长中的责任,逃避现实。很多孩子都会疯狂地迷恋明星,从心理角度分析,他们其实是渴望找一个更强大的“爸爸”或“妈妈”。他们的疯狂,是在逃避本该承担成长的责任,因为正常的成长必然带来挫折感,而这些被溺爱坏了的孩子是无法承受的。

其中家庭因素是重要原因。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极大的。父母和家庭应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的人生之路。家人应多多爱护关注孩子,与孩子经常进行心理沟通,如过发现孩子有异常言行,应及早求助,及早进行咨询和治疗。

其实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追星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情。尤其是13~18岁,许多少男少女热衷于偶像崇拜,这是他们在走向心理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桥梁:寻找人生的理想、目标和梦想,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探索人格独立的道路„„当他们到达成人的彼岸,自然就轻松跨过了那座仰望星星的桥梁,而走上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

因此,我们不必因青少年追星而过多烦恼、担心。在青少年追星时,家长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是不会做出过激行为的。我们要正视追星现象,社会人士不应过于偏激。绝大多数的公众人物的身上是拥有优秀品质的,如super junior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尚雯婕的特立独行、坚持自我,俞灏明的坚强等等。青少年以拥有正能量的公众人物为偶像也会时常激励自己,向他们心中的偶像学习,从而使青少年自己不断成长进步。青少年树立一个健康的偶像,对他今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都会有所帮助和影响。

追星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引,没有一个自我清醒的意识。青少年只要理性,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正确看待偶像和追性行为,偶像身上的正能量对于他们的成长还是大有裨益的。

作文二:《浅谈青少年追星现象》2300字

浅谈青少年追星现象

走进大小型书店,你会看到书店的一角放满了明星的海报﹑书籍等,这就为追星族们提供了很大的物质来源。

那么到底什么是明星?

名星是什么?名者,是说他们知名度较高,影响比较大。星者,是说他们如天上的星星,都占居着一个位置,在那里引人注目,闪闪发光。他们就像成市里的霓虹灯,没有他们成市的夜晚就会失去梦幻般迷人的灿烂。他们就像田野里的鲜花,没有他们大自然就会失去生命活力的象征。他们是对艺术的夸张,他们是对生活的宣染,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人们才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但是他们毕竟不同于衣、食、居、行,让人离不开。

“追星”作为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虽然历史并不久远,但是其发展势头之迅猛,是所有的人都始料不及的。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崇拜的偶像是科学家陈景润、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而80年代后,正在校园处于追星的同学们,影视明星则成为他心目中最完美的明星。

追星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情。青少年的确从明星身上学到好多好的东西。如:某些歌星、影星为慈善事业捐款、看望爱滋病孤儿等等公益活动。某些星本身的品行就比较好,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心朋友、同事等等。这些完全可以为青少年做榜样,是值得青少年学习的。从这方面来说这是可取的,并且是可以大力宣传的。

追星是一种精神享受。就像养花爱好者把喜怒与花草联系在一起,养宠物者把哀乐与小动物联系在一起,集邮爱好者把情感寄托在邮票上一样,只是各自的爱好不同而已。

正是有了追星的喜怒哀乐,年轻的生活才显出了更多的五彩缤纷。青少年大都不会要求自己取得明星那样的大成就,只是跟着自己的喜好走,听自己喜欢明星的歌曲就觉得比较动听,看自己喜欢的明星影视就觉得比较亲切,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比赛就觉得比较精彩。做自己所爱,就是一种享受,只有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会有更多的激情。

人生需要偶像,孩子更需要偶像,偶像使人的生活变的充实、丰富,偶像会使人的心脏跳动的更加有力,生活的目的更加明确!慎重选择值得追的星,以他为榜样和偶像,在给你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超过他,也成为明星”的念头回激起你更多的潜能!

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能正确追星和崇拜偶像,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没有盲从性,能正确分析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树立一个好榜样,以“星”做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样青少年们的发展有了方向,有了目标,这样,就有利于自己身心,使之不会盲目前进;青少年们崇拜明星,并使他们获得了明星成功的“秘诀”及成才的方法,利用这方法,推动着青少年们的前进;追随明星,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质,逐渐加深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他们从自己崇拜的偶像中悟出他所以成功的原因,总

结出他的偶像走向成功的秘诀,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去实践;或者看到明星有不足之处,就不断地检验自己,发现自身也有相同的不足,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这对于他们尽快地发现自己、尽快地成才或者自我认识、自我调整无疑是具有推动作用。

但是,如果青少年花过多的时间于追星,而不顾自己的学习。那就不可取了。某些青少年盲目地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想成为某某明星那样的人,但自己又不去学习、努力、行动。盲目的活在自己的空想世界中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也看到不少青少年,由于他们辨知能力有限,缺乏社会经验,甚至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懂得偶像身上哪些东西才是值得自己仿效的,不能分清是非黑白,只是盲目地跟风模仿,只是一味崇拜,盲目学习,连明星的不良生活习惯等都一概兼容并包。还有人起初模仿起明星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进而发展到模仿其生活方式等等,相互攀比,对学业荒废不顾,憧憬着能像某明星一样被星探发现一夜成名,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结果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还丢失了自身原本很宝贵的自然、纯朴。

有些青少年为了看明星的演唱会而逃学,整天沉迷在明星的世界里,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还有些青少年对于别人对自己明星不好的评价,就坚决拥护自己的明星,不允许他受到任何伤害,所以,对批评偶像的人动手动脚,但不知道在此时,他伤了自己多少的知己,这说明了我们青少年的自制力还比较差,对偶像的过于拥护,容易造成情绪上的波动,他们似乎成为了明星们忠实的奴仆,置于明星忠实走狗的地位。

这种状态的出现,真令人担忧啊!

为一个遥远的“星”浪费自己的精力,空耗生命中只有一回的青春,实在太不值得了。  青少年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1.慕拜心理。青少年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人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2.从众心理。在青少年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青少年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所以,追星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

冰心有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一个人惟有付出,才有收获。

学习是最重要的,青春时期使我们的黄金时期,是定格我们一生的时期,若我们这个时候,不努力勤学苦练,而把大量的钱财,精力和时间投入的追星中,岂不是荒废自己?我建议现在把精力投入学习,今后在追星也不迟呀!

正确认识追星现象,正确引导追星情结,让我们的青少年明天都能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和耀眼之星!

作文三:《浅谈青少年追星现象》2300字

浅谈青少年追星现象

走进大小型书店,你会看到书店的一角放满了明星的海报、书籍等,这就为追星族们提供了很大的物质来源。

那么到底什么是明星?

名星是什么?名者,是说他们知名度较高,影响比较大。星者,是说他们如天上的星星,都占居着一个位置,在那里引人注目,闪闪发光。他们就像成市里的霓虹灯,没有他们成市的夜晚就会失去梦幻般迷人的灿烂。他们就像田野里的鲜花,没有他们大自然就会失去生命活力的象征。他们是对艺术的夸张,他们是对生活的宣染,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人们才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但是他们毕竟不同于衣、食、居、行,让人离不开。

“追星”作为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虽然历史并不久远,但是其发展势头之迅猛,是所有的人都始料不及的。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崇拜的偶像是科学家陈景润、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而80年代后,正在校园处于追星的同学们,影视明星则成为他心目中最完美的明星。

追星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情。青少年的确从明星身上学到好多好的东西。如:某些歌星、影星为慈善事业捐款、看望爱滋病孤儿等等公益活动。某些星本身的品行就比较好,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心朋友、同事等等。这些完全可以为青少年做榜样,是值得青少年学习的。从这方面来说这是可取的,并且是可以大力宣传的。

追星是一种精神享受。就像养花爱好者把喜怒与花草联系在一起,养宠物者把哀乐与小动物联系在一起,集邮爱好者把情感寄托在邮票上一样,只是各自的爱好不同而已。

正是有了追星的喜怒哀乐,年轻的生活才显出了更多的五彩缤纷。青少年大都不会要求自己取得明星那样的大成就,只是跟着自己的喜好走,听自己喜欢明星的歌曲就觉得比较动听,看自己喜欢的明星影视就觉得比较亲切,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比赛就觉得比较精彩。做自己所爱,就是一种享受,只有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会有更多的激情。

人生需要偶像,孩子更需要偶像,偶像使人的生活变的充实、丰富,偶像会使人的心脏跳动的更加有力,生活的目的更加明确!慎重选择值得追的星,以他为榜样和偶像,在给你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超过他,也成为明星”的念头回激起你更多的潜能!

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能正确追星和崇拜偶像,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没有盲从性,能正确分析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树立一个好榜样,以“星”做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样青少年们的发展有了方向,有了目标,这样,就有利于自己身心,使之不会盲目前进;青少年们崇拜明星,并使他们获得了明星成功的“秘诀”及成才的方法,利用这方法,推动着青少年们的前进;追随明星,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质,逐渐加深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他们从自己崇拜的偶像中悟出他所以成功的原因,总结出他的偶像走向成功的秘诀,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去实践;或者看到明星有不足之处,就不断地检验自己,发现自身也有相同的不足,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这

对于他们尽快地发现自己、尽快地成才或者自我认识、自我调整无疑是具有推动作用。

但是,如果青少年花过多的时间于追星,而不顾自己的学习。那就不可取了。某些青少年盲目地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想成为某某明星那样的人,但自己又不去学习、努力、行动。盲目的活在自己的空想世界中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也看到不少青少年,由于他们辨知能力有限,缺乏社会经验,甚至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懂得偶像身上哪些东西才是值得自己仿效的,不能分清是非黑白,只是盲目地跟风模仿,只是一味崇拜,盲目学习,连明星的不良生活习惯等都一概兼容并包。还有人起初模仿起明星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进而发展到模仿其生活方式等等,相互攀比,对学业荒废不顾,憧憬着能像某明星一样被星探发现一夜成名,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结果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还丢失了自身原本很宝贵的自然、纯朴。

有些青少年为了看明星的演唱会而逃学,整天沉迷在明星的世界里,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还有些青少年对于别人对自己明星不好的评价,就坚决拥护自己的明星,不允许他受到任何伤害,所以,对批评偶像的人动手动脚,但不知道在此时,他伤了自己多少的知己,这说明了我们青少年的自制力还比较差,对偶像的过于拥护,容易造成情绪上的波动,他们似乎成为了明星们忠实的奴仆,置于明星忠实走狗的地位。

这种状态的出现,真令人担忧啊!

为一个遥远的“星”浪费自己的精力,空耗生命中只有一回的青春,实在太不值得了。

青少年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1.慕拜心理。青少年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人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2.从众心理。在青少年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青少年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所以,追星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

冰心有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一个人惟有付出,才有收获。

学习是最重要的,青春时期使我们的黄金时期,是定格我们一生的时期,若我们这个时候,不努力勤学苦练,而把大量的钱财,精力和时间投入的追星中,岂不是荒废自己?我建议现在把精力投入学习,今后在追星也不迟呀!

作文四:《浅析青少年追星现象的现状及特点.》4200字

浅析青少年追星现象的现状及特点

【摘要】: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影视、传媒、网络尤为显彰。

【关键词】:青少年  超女  追星  明星  现状对策

超级女声,家喻户晓, 是2004年由中国湖南卫视与上海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一个新锐品牌,一个“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该活动以一种不分唱法,不论外型,不问地域的互动性,参与性超强的“海选”为主要特征,只要喜爱唱歌的女性,均可报名参加。通过层层淘汰选拔,带给广大电视观众无尽快乐享受,在全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2005年8月以来,轰轰烈烈的第二届超级女声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一大奇迹。有统计显示,2005年超级女声的收视人群高达几亿,参与报名的人数多达10余万,参与投票的群众多达数百万。仅在总决赛的当晚,观众的手机短信投票支持率就已超过一千万条。而在随后的一系列有关“超女”的全国巡回演唱会更是吸引了大批的“超女”迷的狂热关注。对于“超级女声”引发的如此高的群众参与性,流行范围的广泛性,在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意义,并且凭借它巨大的影响力已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超女”现象。

一、青少年“追星”的现状及特点

(一)“追星”形式的多元化

偶像,作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伴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所崇拜的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这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的巨变。当下的中国,人们对偶像的理解早已经历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过程,崇拜对象也涉及各个行业、阶层,其中以中小学生为代表的“追星族”更是对偶像崇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一些“追星族”的典型实例中我们看到,偶像对一些中小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不乏盲目模仿者。当今青少年追星已经不局限在专辑、书籍、海报上了,他们追星的方式还有很多,有以团队的方式上街为偶像投票的,有用手机发信息投票,有上网为他们加油助威的,更有甚者直接抢路人的手机为自己偶像投票,青少年的狂热与崇拜已经用多种方式宣泄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当然还有一些青少年刻意的去模仿超女的发型、穿着打扮以及说话方式等。

(二)为了“追星”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从青少年“追星”的多种方式上来看他们的开支也不少,短短的一条短信则要花费一元,有的不甚发十几条、几百条,为的就是让自己偶像能够不要淘汰。大多数追星的人都是中学生,他们没有任何收入,他们的钱都是父母给的零花钱,有的青少年

不仅发信息投票,有的还买电话卡为自己的偶像投票。自05年超女过后,各大商家推出的相关书籍也热卖,如《超女星座》、《超女宝典》等等。有些歌迷还花钱为偶像买礼物,有寄给他们的、有在他们住的酒店等候亲手送给他们。可想而知,这些没有任何收入的青少年在追星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三)“追星族”逐渐从独立个体向组织群体发展

过去的追星都是单一的去喜爱和崇拜自己的偶像。而如今追星形式已不在是单一的去追星,而是由个体改为团体,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偶像支持团体。如“玉米”、“醒目”、“花生”等,这些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团体名称,不仅如此歌迷还自发的组织起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起来开展一些交流活动,为了就是给自己喜爱的偶像加油助威。

二、青少年“追星”的根本原因

(一)“追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

每个人在小的时候崇拜父亲,到了少年的时候就会崇拜英雄,这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过程。现在的青少年他们之所以追星就是他们想在生活中找一个可以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于是“明星”随着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应运而生,走进当代青少年的生活中,越来越多新的明星不断的在社会中涌现出来,给二十一世纪带来了更强烈的影响力,更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感情需要使“追星”成为一种必然

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而情感贫瘠的环境里,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的方针的颁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不在和以前老一辈的人一样有许多兄弟姐妹,而且现在的父母为了工作对子女的关爱越来越少,长期下来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就越来越少。这样给他们内心造成一定的阴影,所以每当他们听见歌手唱的伤感的歌时,有种像在唱自己,觉得歌词里的一词一句就是自己的写真。从而,他们因为某首歌而崇拜上某位歌手。

(三)追求时髦,寻求刺激,使“追星”成为一种风气

由于大部分青少年都还是学生,他们对社会的经验还是很缺乏,他们不能分辨是非,他们只知道盲目和身边的同学学,和别人攀比。他们认为这样就是潮流,其实许多都没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只是一味的学。21世纪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哪位歌星最红,他们就追谁。他们喜欢在一起聊自己的歌星,搜集他们的资料,谁了解多谁就有本事,不知道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很多人在超女过后都学着参赛者的发型、言语和穿着。他们认为这样很浪漫,最终自己就好象成了自己的崇拜的偶像了。

(四)向往成功使“追星”成为对生活体验的结果

青少年对偶像“成功”的崇拜,不能不说是因为当前的市场经济氛围、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未来的就业竞争、父母对独生子女的高期望值等原因,把青少年推向了一种必须奋斗、必须拼搏、必须进取的新生活环境。事业的成功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内蕴。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们的知名度和伴随知名度带来的荣耀与财富,令青少年真实地看到了朦朦胧胧的成功,他们渴望成为这样的辉煌成功者。于是,他们热情地追随眼前的成功者,认为能够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占尽风光的,必定不是平庸之辈。于是很多的青少年抱着这种寻求成功者成功奥秘的心态,成为狂热的追星族的一员。

三、青少年“追星”中存在的问题

(一)“追星”导致青少年盲目崇拜,丢失自我

追星不是不好,但不要过度,如果为了追星导致自己荒废学业就太不值了,不要追一些表面的东西,明星的精神我们可以去学习,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动力,不要一味的崇拜,整天沉迷在明星的世界里。从而丢失了自身原本很宝贵的自然、纯朴。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美丽,不必依附明星,不必借助星辉照亮自己的生命。真正的追星就要去了解他们成功的背后的故事,要学习他们的坚持与努力。

(二)“追星”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错位

短短的时间超女比赛就能打造出多位女歌星,从一个平凡的女孩变成当今最红的女歌星。这样让每个都有明星梦的人都很羡慕,都也想去参加,所以让许多青少年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都想自己以后成为一名明星。正是因为每个有明星梦的人想成名,他们才会特别注意超女的动态,从而自己也就成为追星族的一员,这种短时间就能成名对他们的诱惑太大,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滋长投机取巧心理,而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给青少年带来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和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而使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分大大减少。如果长时间受到这种影响的话,将会让青少年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还会使他们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兴趣与需要结构发生变异,使价值取向出现错位。

(三)“追星”导致社会角色类型错位

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模仿的对象特别重要。从传媒效应上来讲,“超级女声”是在青少年中具有很大社会效应的偶像,它为这些青少年提供了参照的榜样,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对偶像的认同,进而仿效其行为特质、仪容特征等。而被卷入“超级女声”狂潮的大多是十几岁的中小学生。他们并没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演唱技巧和艺术水平。况且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生产技能。这使得他们对自我扮演何种社会角色没有一个恰当评估,导致社会角色类型的错位,使他们同主流社会形成一种离散关系。

四、青少年“追星”的对策及建议

(一)引导青年文化潮流,发现和培养健康向上的青春偶像

偶像对当今青少年的成长、行为方式、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媒体、舆论对偶像的宣传、报道太平凡了,我们应该大力的加强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用真实、丰富、生动的人格魅力,给予青少年以理性的启迪和感情的教育,从而强化正面偶像的榜样作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追星都成为了共有的现象。其实“追星”并不奇怪,也不是很可怕,关键的是家长和教师引导青少年以一个正确的观点去追星。

(二)引导青少年建立一种积极、文明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让青少年清楚的认识“追星”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他们当前应当以学业为重,摆正学习和追星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这才是关键。我们并不提倡一味的死读书。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追星可以让他们适时喘一口气。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课余时间里可以谈论一些时尚的明星,或是听听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娱乐之后有动力继续学习。只要不过分,这都是好事。但应注意适度原则,适当的把追星当成一种娱乐。

(三)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是学生,学生是没有任何收入的,他们消费都是父母给的零花钱。而他们却在追星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金钱,超出了作为一名学生的消费额度。因此,应该压缩“追星”的消费资金,严格抵制那些“追星”的高消费。这种青少年高消费现象随处可见,他们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不仅扭曲了孩子们的人际关系,还不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我们应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安排个人开支,了解和学会计划家庭开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而学校和家长都应对青少年进行自主消费的指导,提倡消费合理,计划消费。不要让虚荣心作怪,和别人进行攀比,在追星的过程中不要盲目的去花费。

(四)加强青少年心理辅导,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理智的心态

青少年有权利追星,这一点我们应当尊重。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他们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那些艰辛的历程,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许多明星的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引导青少年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追星,不要盲目的去追,这样对他们的健康才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场轰轰烈烈的“超级女声”比赛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当代青少年“追星”的狂热。青少“追星”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都提醒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愿真正追星族    越来越多,让追星不仅成为一种时髦,更多的是成为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8./doc/891330  2008-6-22-百度快照

[2]://  .baidu./紫飞/blog/item.html

[3]孙云晓,《青春期“追星综合症”观察与透视》,《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作文五:《浅析青少年追星现象的现状及特点.》11100字

浅析青少年追星现象的现状及特点

【摘要】: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影视、传媒、网络尤为显彰。"超女"现象作为社会环境、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一种正在发生的重要现象,与青少年有直接联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将有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因此,“超女”现象对解读青少年心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青少年“追星”的现状特点、根本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对青少年“追星”现象提出个人观点。

【关键词】:青少年  超女  追星  明星  现状对策

超级女声,家喻户晓, 是2004年由中国湖南卫视与上海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一个新锐品牌,一个“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该活动以一种不分唱法,不论外型,不问地域的互动性,参与性超强的“海选”为主要特征,只要喜爱唱歌的女性,均可报名参加。通过层层淘汰选拔,带给广大电视观众无尽快乐享受,在全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2005年8月以来,轰轰烈烈的第二届超级女声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一大奇迹。有统计显示,2005年超级女声的收视人群高达几亿,参与报名的人数多达10余万,参与投票的群众多达数百万。仅在总决赛的当晚,观众的手机短信投票支持率就已超过一千万条。而在随后的一系列有关“超女”的全国巡回演唱会更是吸引了大批的“超女”迷的狂热关注。对于“超级女声”引发的如此高的群众参与性,流行范围的广泛性,在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意义,并且凭借它巨大的影响力已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超女”现象。

一、青少年“追星”的现状及特点

(一)“追星”形式的多元化

偶像,作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伴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所崇拜的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这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的巨变。当下的中国,人们对偶像的理解早已经历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过程,崇拜对象也涉及各个行业、阶层,其中以中小学生为代表的“追星族”更是对偶像崇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一些“追星族”的典型实例中我们看到,偶像对一些中小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不乏盲目模仿者。当今青少年追星已经不局限在专辑、书籍、海报上了,他们追星的方式还有很多,有以团队的方式上街为偶像投票的,有用手机发信息投票,有上网为他们加油助威的,更有甚者直接抢路人的手机为自己偶像投票,青少年的狂热与崇拜已经用多种方式宣泄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当然还有一些青少年刻意的去模仿超女的发型、穿着打扮以及说话方式等。

(二)为了“追星”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从青少年“追星”的多种方式上来看他们的开支也不少,短短的一条短信则要花费一元,有的不甚发十几条、几百条,为的就是让自己偶像能够不要淘汰。大多数追星的人都是中学生,他们没有任何收入,他们的钱都是父母给的零花钱,有的青

少年不仅发信息投票,有的还买电话卡为自己的偶像投票。自05年超女过后,各大商家推出的相关书籍也热卖,如《超女星座》、《超女宝典》等等。有些歌迷还花钱为偶像买礼物,有寄给他们的、有在他们住的酒店等候亲手送给他们。可想而知,这些没有任何收入的青少年在追星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三)“追星族”逐渐从独立个体向组织群体发展

过去的追星都是单一的去喜爱和崇拜自己的偶像。而如今追星形式已不在是单一

的去追星,而是由个体改为团体,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偶像支持团体。如“玉米”、“醒目”、“花生”等,这些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团体名称,不仅如此歌迷还自发的组织起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起来开展一些交流活动,为了就是给自己喜爱的偶像加油助威。

二、青少年“追星”的根本原因

(一)“追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

每个人在小的时候崇拜父亲,到了少年的时候就会崇拜英雄,这是大部分人都会

经历的过程。现在的青少年他们之所以追星就是他们想在生活中找一个可以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于是“明星”随着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应运而生,走进当代青少年的生活中,越来越多新的明星不断的在社会中涌现出来,给二十一世纪带来了更强烈的影响力,更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感情需要使“追星”成为一种必然

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而情感贫瘠的环境里,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的方针的颁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不在和以前老一辈的人一样有许多兄弟姐妹,而且现在的父母为了工作对子女的关爱越来越少,长期下来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就越来越少。这样给他们内心造成一定的阴影,所以每当他们听见歌手唱的伤感的歌时,有种像在唱自己,觉得歌词里的一词一句就是自己的写真。从而,他们因为某首歌而崇拜上某位歌手。

(三)追求时髦,寻求刺激,使“追星”成为一种风气

由于大部分青少年都还是学生,他们对社会的经验还是很缺乏,他们不能分辨是

非,他们只知道盲目和身边的同学学,和别人攀比。他们认为这样就是潮流,其实许多都没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只是一味的学。21世纪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哪位歌星最红,他们就追谁。他们喜欢在一起聊自己的歌星,搜集他们的资料,谁了解多谁就有本事,不知道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很多人在超女过后都学着参赛者的发型、言语和穿着。他们认为这样很浪漫,最终自己就好象成了自己的崇拜的偶像了。

(四)向往成功使“追星”成为对生活体验的结果

青少年对偶像“成功”的崇拜,不能不说是因为当前的市场经济氛围、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未来的就业竞争、父母对独生子女的高期望值等原因,把青少年推向了一种必须奋斗、必须拼搏、必须进取的新生活环境。事业的成功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内蕴。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们的知名度和伴随知名度带来的荣耀与财富,令青少年真实地看到了朦朦胧胧的成功,他们渴望成为这样的辉煌成功者。于是,他们热情地追随眼前的成功者,认为能够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占尽风光的,必定不是平庸之辈。于是很多的青少年抱着这种寻求成功者成功奥秘的心态,成为狂热的追星族的一员。

三、青少年“追星”中存在的问题

(一)“追星”导致青少年盲目崇拜,丢失自我

追星不是不好,但不要过度,如果为了追星导致自己荒废学业就太不值了,不要

追一些表面的东西,明星的精神我们可以去学习,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动力,不要一味的崇拜,整天沉迷在明星的世界里。从而丢失了自身原本很宝贵的自然、纯朴。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美丽,不必依附明星,不必借助星辉照亮自己的生命。真正的追星就要去了解他们成功的背后的故事,要学习他们的坚持与努力。

(二)“追星”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错位

短短的时间超女比赛就能打造出多位女歌星,从一个平凡的女孩变成当今最红的

女歌星。这样让每个都有明星梦的人都很羡慕,都也想去参加,所以让许多青少年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都想自己以后成为一名明星。正是因为每个有明星梦的人想成名,他们才会特别注意超女的动态,从而自己也就成为追星族的一员,这种短时间就能成名对他们的诱惑太大,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滋长投机取巧心理,而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给青少年带来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和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而使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分大大减少。如果长时间受到这种影响的话,将会让青少年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还会使他们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兴趣与需要结构发生变异,使价值取向出现错位。

(三)“追星”导致社会角色类型错位

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模仿的对象特别重要。从传媒效应上来讲,“超级女

声”是在青少年中具有很大社会效应的偶像,它为这些青少年提供了参照的榜样,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对偶像的认同,进而仿效其行为特质、仪容特征等。而被卷入“超级女声”狂潮的大多是十几岁的中小学生。他们并没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演唱技巧和艺术水平。况且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生产技能。这使得他们对自我扮演何种社会角色没有一个恰当评估,导致社会角色类型的错位,使他们同主流社会形成一种离散关系。

四、青少年“追星”的对策及建议

(一)引导青年文化潮流,发现和培养健康向上的青春偶像

偶像对当今青少年的成长、行为方式、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媒体、舆论对

偶像的宣传、报道太平凡了,我们应该大力的加强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用真实、丰富、生动的人格魅力,给予青少年以理性的启迪和感情的教育,从而强化正面偶像的榜样作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追星都成为了共有的现象。其实“追星”并不奇怪,也不是很可怕,关键的是家长和教师引导青少年以一个正确的观点去追星。

(二)引导青少年建立一种积极、文明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让青少年清楚的认识“追星”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他们当前应当以学业

为重,摆正学习和追星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这才是关键。我们并不提倡一味的死读书。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追星可以让他们适时喘一口气。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课余时间里可以谈论一些时尚的明星,或是听听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娱乐之后有动力继续学习。只要不过分,这都是好事。但应注意适度原则,适当的把追星当成一种娱乐。

(三)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是学生,学生是没有任何收入的,他们消费都是父母给的零花

钱。而他们却在追星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金钱,超出了作为一名学生的消费额度。因此,应该压缩“追星”的消费资金,严格抵制那些“追星”的高消费。这种青少年高消费现象随处可见,他们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不仅扭曲了孩子们的人际关系,还不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我们应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安排个人开支,了解和学会计划家庭开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而学校和家长都应对青少年进行自主消费的指导,提倡消费合理,计划消费。不要让虚荣心作怪,和别人进行攀比,在追星的过程中不要盲目的去花费。

(四)加强青少年心理辅导,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理智的心态

青少年有权利追星,这一点我们应当尊重。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他们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那些艰辛的历程,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许多明星的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引导青少年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追星,不要盲目的去追,这样对他们的健康才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场轰轰烈烈的“超级女声”比赛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当代青少年“追星”的

狂热。青少“追星”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都提醒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愿真正追星族    越来越多,让追星不仅成为一种时髦,更多的是成为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8./doc/891330  2008-6-22-百度快照

[2]://  .baidu./紫飞/blog/item.html

[3]孙云晓,《青春期“追星综合症”观察与透视》,《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可加现状(背景)处:

“追星”是一种新鲜提法,就其实质而言,追星与英雄崇拜、明星崇拜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现象是一种阶段性的现象。

人类的最初阶段,崇拜大自然;人的少年时代,崇拜英雄。这是人由自然人走向社会的人所必需经历的过程。人从懂事那天起,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以自身的经历、自己的期望影响孩子;学校以国家的需要教导孩子。少男少女在种种的“教导”中,也朦朦胧胧地对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丰富的想象。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需要寻找一个可以仿效的活生生的人物。于是“明星”便应这种社会需要和少男少女的身心需要应运而生。

实际上,明星崇拜早已有之,甚至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明星崇拜,只不过随着朝代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明星”标准不同罢了。

五十年代的人崇拜保尔.柯察金。那个时代的少男少女均会背诵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一段名言引导了整整一代人。他们吟诵着这段名言长大,吟诵着这段名言奔赴祖国需要的每个地方。我常常在艰苦的地方看到当年保尔的崇拜者,他们用几十年的岁月在实现着少年时代的愿望......

七十年代曾经有过“白卷”明星。这个闪耀一时的明星几乎造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断层。多少正在求学的少男少女丢下课本闹革命。十多年后,这些人重返校园,重新拿起课本,去完成由于错误的追随而荒废的学业。一个不该出现的明星给多少少男少女带来灾难,甚至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当今社会的明星现象纷繁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活跃,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的追求也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少男少女心目中的明星,不再具有当年明星那样强烈的对时代的影响力,不再具有那种万众崇拜一星的模式。但是,对少男少女的个人发展而言,这种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追星的利与弊:

三、追星的积极意义

尽管世人对少男少女追星现象贬多于褒,对少男少女的追星行为阻多于导,但谁也不能否认,追星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

(一)、“星”成为少男少女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伊谢康认为:“少年期最主要的心理现象就是成年感。成年感的主要表现是有了新的抱负水平,即预料他未来可能达到某种地位。”少男少女在他们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身上看到了他们“新的抱负水平。”

少男少女正处于“英雄崇拜期”。他们自觉地为自己选择了“英雄”,只要选择准确,这位“英雄”便对他的一生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这“英雄”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首先我认为不少少男少女所追的“星”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榜样,他们将追星的意念、热情转化为他们为事业成功而努力奋斗的动力。这种意义上的追星,其实质与“榜样”教育殊途同归。

少年人是需要榜样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无论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意识地为其未成年人选择、树立榜样。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然而,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是历来为社会树榜样的,以倡导少年人去学,这种方式有时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也就是说社会树的榜样并非就能得到少年人由衷的敬佩与热爱。少年人也就未能将这种“向榜样学习”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内在的意愿,这样便使这种学习流于形式。这样的例子很多。学雷锋做好事,便是很普遍的一例。

少男少女们“追星”则不同,“星”是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确立的,他们由衷地敬佩、崇拜,心甘情愿地学习去仿效,去努力提高自己以使自己与偶像重合为一。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觉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所以这时候“星”的影响力特别大,感召力也特别强,效果也特别明显。

当今著名歌星蔡国庆,少年时候便崇拜歌唱演员,希望长大了也到舞台上唱歌。偶然一次听李谷一的演唱,一下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歌可以这么唱,像谈天一样直唱到人的心里去。于是,少年蔡国庆立志要像李谷一老师那样去唱歌,像李谷一老师那样把歌唱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蔡国庆学习着、探索着、琢磨着自己究竟怎样唱才能像李谷一老师那样深受欢迎。最后,蔡国庆终于成功了。如今,他唱红了中国,也唱出了国门,成为第一位赴日本灌制个人音带的中国通俗歌手。

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是少年时受到政治明星肯迪尼的“感召”,而立志像肯尼迪那样去当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出身贫寒,是从美国偏远小州阿肯色州走向白宫的。小时候的克林顿原想将来当一名医生、记者或做一个音乐家。然而1963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目睹了当时国际政坛明星——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风采,并为之倾倒。当总统肯尼迪握住这位阿肯色州小男孩双手的时候,他并不知自己的明星风采影响了克林顿的一生,美国总统成了克林顿人生的目标。那年克林顿才17岁。他从华盛顿一回到故乡阿肯色州,见到他母亲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包,拿出他和总统握手的照片让母亲看。他母亲说:“我看懂了他的表情,他的心思,我知道他日后要干什么。”

是的,17岁的克林顿心中出现了他自己的明星——肯尼迪,这颗星领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生存的目标:他要成为这颗星,他要成为美国总统!于是,克林顿拒绝了路易斯安那州提供的音乐学院奖学金(尽管他有出色的音乐才能)。他千里迢迢来到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20年后,他终于走入了白宫,成为他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那颗星——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或许,当克林顿明星一样在荧屏、报章飞扬风光的时候,又一颗种子落在了某一个少年人的心田。

20年奋斗有多艰难,唯有克林顿自己最清楚。用20年的时间去实现少年“星”愿,可见“星”的力量多么巨大。

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一位著名的记者曾说:她上中学时最崇拜法拉奇,就是因为这个崇拜,她放弃物理,改学文科,狠伤了常给她吃小灶的老师的心。她有一张大学同学的合影,四位风华正茂的纯情少女笑逐颜开,且照片上题有字:未来的法拉奇。如今,这些女性中虽没有像法拉奇一样遍访世界风云人物,名扬全球,却也在各自领域干得格外地如火如荼,大有新闻界“数风流人物还看我辈”之势,令人刮目相看。

少男少女的“追星”现象,表明他们在为自己寻找、确立偶像,这种偶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他们“新的抱负水平”。在这个年龄段,少男少女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目标。并自觉地为自己树立一个追求的典范,继而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去追求、去拼搏,这对少男少女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以及事业的成功是很有益处的。

(二)、“追星”过程使少男少女多少获得了成功的“秘诀”及成才的方法

有一位歌星的故事是许多人熟悉的。那时候,歌迷们几乎都知道她的名字,喜欢她的歌。然而,最早她并不唱歌,练的是二胡。她从小习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得一往情深。那时候社会风靡港台歌曲,特别是邓丽君的歌。那么委婉,甜蜜,柔情似水。这歌声如甘露一般,滋润了笼罩在“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的吼声中长达十年的人民的心。邓丽君成了明星,她的歌带一辑一辑地出,仍然供不应求。练二胡的小女孩也跨入了“追星”的行列,她喜欢歌、喜欢唱,但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放弃二胡去当歌星。邓丽君给了她信心。首先是周围的人发现了她,16岁的她被推上舞台,观众们一下接受了她,她的歌带也成了歌迷们的抢手带。她最初被人称为大陆的“小邓丽君”。慢慢地,人们发现她有了自己的风格。她一如邓丽君那样令观众感到亲切、温暖,但她更有少女的纯情,更有逼人的青春气息。她活泼、爽朗、清纯、质朴、宛如海边吹来的一缕凉爽的风,海底闪烁的一枚五彩的贝壳。从学习邓丽君开始,到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歌星,她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她在邓丽君的歌里发现了自己潜藏的素质,她在“追星”的过程中丰富发展了这种潜藏的素质,最终向社会呈现了一个独特的成功的自我。

几乎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崇拜明星,追随明星,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质,逐渐加深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检验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他们从自己崇拜的偶像中悟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总结出他的偶像走向成功的秘诀,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去实践。这对于他们尽快地发现自己、尽快成才无疑具有推动作用。以这种方式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无疑对社会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三)、为社会发现人才,向社会推出明星

一群少男少女在班上传抄一本手抄诗集,这本手抄诗集最后突破发行百万册的大关。一位女孩精心制作的“明星簿”,向社会推出了文坛明星。

人们一定还记得风靡一时的汪国真热,记得汪国真《年轻的潇洒》、《年轻的思绪》、《年轻的风》。那时候,汪国真的诗集出现在每个书摊,在每个少男少女的

手中流传;那时候汪国真的诗集出现了九个盗版本;那时候,汪国真应邀南来北往,去各地签名售书。汪国真每到一处售书,就会出现一次汪国真热。人们排起长龙,心急的少男少女拥挤着,叫喊着,唯恐买不到汪国真签名的书。

实际上这位被全国少男少女热情追随的诗坛新星就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他们自己推出来的。汪国真上大学时开始学写诗,一直很勤奋。但是,除了最初两首打油诗毫不费力地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之外,汪国真的很多诗作都长时间地搁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汪国真毫不气馁,不停地写,不停地寄,不停地接到退稿,不停地改寄别的报刊。后来,在一些地方报、地方刊物的夹页里,报缝中,慢慢出现了汪国真的小诗。然而就是这些被编辑们出于填补版面空白而随意刊出的小诗,却在少男少女的心中激起了浪花。在很多不被人留意的小报小刊间,少男少女们发现了汪国真,并且不因大刊物大编辑的“轻视”而小看了汪国真,他们视他为自己的明星。于是,有了《汪国真诗集》的手抄本。手抄本在中学课堂里流传。

出版界被感动了,被这群“小上帝”感动了。终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风》、《年轻的潇洒》、《年轻的歌》,汪国真的诗集走俏全国,掀起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汪国真”热。

汪国真诗中的热情、诗中的哲理、诗中的温情、诗中勃勃向上的青春活力,一下子深深地迷住了少男少女们。他的诗的确给少男少女以鼓励、以美感、以热爱生命的积极进取的动力。少男少女们自然而然地以汪国真的诗激励自己,以汪国真的诗传达自己对生命、对友情、对爱情的理解与向往。

少男少女们以自己的内心渴望在万马奔驰的文坛中找出了“千里马”汪国真,以自己的热情追随向社会推荐了汪国真,在寂寞的诗坛刮起一股青春的风。这也该算是追星一族对社会的贡献吧。

可见,少男少女的追星现象的确有其积极的因素。除上所述之外,“追星”过程也的确丰富了少男少女的精神生活与业余生活,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给平淡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新鲜浪漫的色彩。

四、追星的消极意义

哲学家们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辩证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少男少女的追星现象亦如此,而且犹如它的积极意义一样,它的消极意义也一样让人一目了然。

(一)、影响少年们的身心健康

不少少年,为了追星,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半宿半宿地听歌,整天昏昏沉沉地幻想,这明显影响了少年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不利于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的追星少年为了追星,为了买彩照,为了买磁带,不得不节省早餐,有的甚至为了购买一二百元的演唱会门票,不惜去医院卖血!重庆有一位小姑娘,为了逼迫父母给她买门票的钱,不惜去跳嘉陵江!更有不少少女,病态地把自己所崇拜的明星当成自己的恋人,害起单相思病,一旦听说自己的梦中“情人”有了女朋友,或结了婚,便痛不欲生,觉得自己的“恋人”被别人“插足”抢走了,从而产生了类似“失恋”的感觉,颓废消沉,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

(二)、不利于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少年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乃至人格个性的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少年心中的榜样及其对榜样的摹仿、少年期的追求和行为,对他们整个精神面貌的形成,都有

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今,追星族们因为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而产生了“光晕效应”,对他们的生活习性、爱好、穿着,甚至宠物都盲目地摹仿、追求、喜爱起来。比如他们刻意摹仿明星们的发式、衣着,到处打听明星们的嗜好,自己也学着去做。有一个少年听说某明星不爱吃某种菜,自己也就不再吃。这种盲目摹仿,并不利于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另外,追星的钱从哪来?如果只是节约早餐,那只是危害身体,而如果为了钱走上歧途,那就危害到少年的道德品质

了。

有一个女孩,为了买280元高昂得吓人的门票,绞尽脑汁,无计可施,最后不得不向家长伸手。但她清楚地知道,月薪只有200多元的工薪阶层的父母,是绝不会给她钱让她去看某歌星的演唱会的。怎么办?只好骗。于是她以买书、买本、买学习用具、还同学钱、捐献、帮助同学等多种借口,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舅舅等索要了200多元,加上自己节省的零用钱,好容易凑够了,等她欣喜若狂地跑到售票处时才知道,正门是买不到票的,而黑市票价却已被票贩子们“炒”到了500元一张,她焦急无奈。这时她应该悬崖勒马了,但对某位歌星已经追得走火入魔的她,为了一睹心中偶像的庐山真面目,不惜铤而走险——把本来是纯洁无瑕的手伸向父亲的钱包„„当然钱是没“偷”到,票也没买成,但可悲的却是,她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她学会说谎,并向着不光彩的行为迈出了第一步,走到了犯错误的悬崖。我们希望她绝不要再迈第二步了!除了这个例子之外,重庆的一位小姑娘,为买门票向父母要钱(150元一张门票),不惜跳嘉陵江,这种行为,同样也对她的品德形成是很不利的。因此,希望少年朋友冷静下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千万别“一失足成千古恨”哪!

(三)、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看看价格表吧!一盘原版磁带,少说也得10块钱(9.8元)。哪个“追星族”、“发烧友”没个二三十盘?而且新歌带还在源源不断地出呢!追星族们对它们的需求是“欲壑难填”的。一张巨星的大彩印,也要3元左右一张,看看追星少年的床头、墙上有多少?再说门票,就更没边儿了:张学友的演唱会,在北京,门票官价卖到280元;刘德华在重庆,标价750元,而黑市炒到1500元一张!如果我们哪位追星的少男少女们,异想天开,想去亲临目睹自己崇拜的偶像的风彩,你们的工薪阶层的父母能承受得了吗?难怪重庆有的女孩只好去卖血!其实,就别说身临其境了,就是花在磁带、彩印上的钱,就已经使不少父母叫苦不迭了!不知少年朋友们想过没有,你们的父母大多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工薪又少,物价又涨,养老育小,本来就已经是节衣缩食了,父母辛辛苦苦把你们拉扯大,你们是纯消费阶层,自己对父母的生活无补,倒也罢了,怎么还能用这种不必要的开销来加重父母的负担呢?你们想一想,是不是?

(四)、让坏人混水摸鱼,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上海某校一学生,出面组织了一个“黎明歌迷会”,吸引了大批黎明的歌迷。他们组织的活动,仅某公园一次,就有700多人参加,其中大多数是十四五岁的少女;入会者,每人交会费20元,于是会员们蜂拥而至,踊跃加入。今年9月,黎明到上海举办演唱会,歌迷会长说要组织歌迷与黎明见面,这更吸引了众多追星族、发烧友们,他们扔出了钱,满怀激情地眼巴巴地等着一睹黎明的风采。谁知一等两等,

如泥牛入海无消息,不但黎明没会着,连会长也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所谓会长,原来是个骗子,他骗了歌迷的钱,携款逃跑。歌迷大呼上当,但为时已晚。

有人群,就有好坏,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们一心追星,就难免有不法之徒混水摸鱼了。

再有,港台歌星每次演出,票价本来已经定得很高了,但由于捧场众多,供不应求,导致黑市票价被票贩子们一炒再炒,高得吓人,钱源源流入票贩子的腰包,反而给他们开了一条“致富之路”,这恐怕也是发烧的少男少女们所始虑不及的。 由于追星族的过度狂热,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每次“巨星大腕”们开演唱会、见面会,都成了不安定的时刻。场内场外(没票的歌迷从始至终等在场外)狂呼乱叫,歌迷们对歌星围、追、堵、截,歌迷要求崇拜的歌星签名等等,都有可能造成人身的伤害。这种事在港台也时有发生。比如刘德华在香港开演唱会,歌迷为抢汽球,而被踩成重伤。至于演出场地周围混乱,小偷趁机作案等,那更不在话下了。少年朋友们可知道,当你们狂热追星时,父母是多么不放心你们的安全呀!

所以说,追星要有个适度性原则,追求到了超度的地步,就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了。有人说,少年们的追星热是中学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反弹,是初中生寻求摆脱学习压力的反应,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反弹也好,反应也好,总不能反过了头,走向反面。课业负担过重,的确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要求学校切实加强音体美课,开展对身心有益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还是切实可行的。少年朋友不妨一试,也许你会知道,那比盲目追星有意义得多。

作文六:《对青少年“追星”现象的透视和剖析》3100字

最近“伪娘”越来越多地曝光于大众媒体中,对于“伪娘”这个词的由来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太深的了解。这个词用最浅显的理解就是“假的女子”,的确,在网络图片中有时那些看似漂亮的女生其实生理特征是一个真正的男性。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之为“异装癖”。曾经,“异装癖”作为一种性心理障碍不被众人所接受,但是现在的媒体却在大范围地宣传这种文化,会对年轻一代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是理解“异装癖”的,作为一个正常的男子,由于其遗传或者环境的影响,他不能够在男性的形象中得到认同,对女性形象的迫切渴望,折磨着其身心。但是将这种个体的身心障碍扩大转变成社会的传播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些掺杂着“负”性的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可想而知,单单是正常的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曾经的“杨丽娟事件”似乎还在眼前晃动,再比如电影“古惑仔”“成就”了多少街头混混,还有当年的“F4”增加了多少的校园暴力事件……

最近,学校心理咨询室就来了这样一个学生,她只是说了“韩庚不帅”,就引来了一位同班同学的谩骂。高中生之间谈影视明星是正常的事情,几乎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偶像存在,这个偶像可能是政治家,可能是历史学家,可能是个学者,也可能是一个影视明星或者体育明星。青少年崇拜偶像是一种自然的普遍的现象,因为这与人类童年的图腾和神灵崇拜是相似的,但是对于偶像的狂热崇拜就必须引起人们的深思。在“杨丽娟事件”出现之时,许多专家、学者对于青少年“追星”现象有过深刻的阐述,在这里,我仅就青少年“追星”谈谈初步思考。

对于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已经有很多人从慕拜心理,从众心理,以及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等方面作过详细的探讨,在这里就不多作赘述。

1.青少年“追星”是学校生活的一种心理调节

上文已经说过,我认为青少年崇拜偶像是一件自然的普遍的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另外,青少年为心中偶像而做的迷狂举止,可看作是他们对自己学校生活的一种心理调节。弗洛伊德将其人格理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是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而自我则受到了其思想及现实的制约,超我就到达了道德的层面。青少年寻找快乐的本性在漫长的必要的学习时间里,被现实原则严密封锁。于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高度压缩、聚集的孩童本性就不顾一切地寻隙而出,冲向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的快乐原则。他们的自由时间之所以差不多投向“明星”、“网络”、“音乐”,投向大众媒体制造的娱乐世界,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失衡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释放,只有在意象世界的造梦机制、理想图解和安慰语气中得到虚假的安慰。

2.青少年“追星”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在表现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自我受到本我、超我及外部世界的胁迫,如果无法忍受其压力,就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还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生存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青少年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有一位学者将青少年的发展历程用“过山车”来比喻,这个形容恰当地表现了青少年时期身体及心理的动荡及飞速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使得青少年会产生比成年人或儿童更多的焦虑反应,自身解决焦虑反应就需要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现在,青少年谈恋爱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及地域位置的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将两性的吸引看作是邪恶之念,堕落之心。然而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使得他(她)对异性有着好奇,对恋爱有着期待。这两种想法的冲突,有一部分学生就选择了压抑其对异性及恋爱的想法。就是将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明星的出现使得这种压抑的想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如果某一个明星或者公众人物的形象符合其内心对异性的定位,那么就会将对异性的情感转移到这位明星或公众人物身上,将对明星的情感替代了对异性的情感,使得自己的异性好奇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缓解了异性幻想带来的焦虑。所以说很多人崇拜的明星都是异性,异性的明星满足了其对恋爱需要的一种满足。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满足了胜利和安全的需要,自然就会有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

适当地追求偶像的确可以缓解学生在恋爱心理上的焦虑,但是将偶像的形象无限地放大,放大到没有任何的瑕疵,就将利变成了弊。

3.青少年“追星”是受晕轮效应的影响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被媒体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几乎每一位明星都是可标榜的时尚人士。青少年将这种偶像的气质想象得完美无暇,将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了高度的认同、崇尚并伴有依恋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与偶像明星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一个“公众距离”(人际距离处于7.5米以上,类似于一种演讲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会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在青少年与明星的人际交往中,因为明星的良好形象使得青少年对其第一印象良好,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就非常难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有所差距;又因两者处于公众的距离,没有过多的接触,那么“晕轮效应”就会放大,使得青少年将偶像明星身上的闪光点无限地放大,最终抹杀缺点,使其变成一个完美的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追求明星的无理性和盲目性的一面。

以上我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基本框架阐述了对青少年“追星”的看法。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在理解其产生的缘由之后,才能找到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那么缓解学生的盲目“追星”心理也不能单单依靠心理健康教师的调节,要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认识到青少年追求偶像的现状,并了解其成因及有利点,在情感上理解青少年“追星”的行为。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偶像明星也是存在缺点的,正确认识崇拜偶像的多面性,使学生走出情绪化、极端化、全盘性的迷雾。最后是指导的全面性,往往我们只是注意到了崇拜偶像的极端分子,却忽略了这个极端分子对于周围人的伤害。就如同在上面所述的本校心理咨询室的一个来访对象面临的问题:只是因为说了韩庚不帅,就遭到了同班同学的谩骂。为叙述方便,暂且称来访者为A,骂人者为B。可以肯定的是B是一个极度崇拜韩庚的学生,在他认为韩庚所有的一切都是优点,所以在听见同学说了“韩庚不帅”之后就有了过激行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将B作为主要的辅导对象,的确如此,B的行为是最需要辅导的,但是A也必须进行辅导,如果没有及时地缓解其内心的委屈,就可能会使两个学生的矛盾变成两个团体的矛盾。所以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我先安抚了A的情绪,并指导其理解B的行为,将B的极度崇拜心理向A讲解清楚;另外,联系其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与其共同商议举行一次“我崇拜,我理性”为主题的班会。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找B谈话,因为B还处于自己的思维误区,直接的探讨会使他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所以在与B的沟通中先是班主任的谈话铺垫,最后由心理健康教师来进行安慰性的指导,才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在青少年“追星”的问题上要重视,但不是强硬地打压,要在情感上理解,在认知上指导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其实学校心理咨询与教学工作一样要在情感和认知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是这里情感的作用要比认知的作用大很多。

青少年时期处于一个半成人的状态,充满矛盾,急剧变化,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幼稚性并存、交替地出现。所以说在这个阶段出现极端的“追星”现象也是正常的,学校、家庭应共同努力使其平安度过动荡期。

作文七:《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利弊分析》5600字

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利弊分析           国际经贸学院   电子商务071班   陈小莉   2023207105

一、背景

中国飞人“刘翔”一直以来都是被国人追捧的超级巨星,但最近这个大众偶像竟然也过了一把“追星瘾”。在微博中刘翔“晒”出了自己在世博会闭幕彩排期间与众多明星合影的10张照片。照片中,不乏刘翔与成龙、杨澜、李宁、韩红、黄奕,以及申雪和赵宏博等各界大牌明星的合影,但所有照片的最高位置——微博开头第一张,就是刘翔与刘德华的珍贵合影。对此,刘翔还得意的表示:“真好啊。等着刘天王值了。”

“不见刘德华,我决不嫁人”,2007年,沸沸扬扬的杨丽娟事件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但是血与泪的教训至今却让人深省。伦理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是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和幸福的权利,杨丽娟也不例外。她用13年青春时光去追逐她喜爱的明星。也许杨丽娟认为她是快乐的,也许她很享受这13年追星的过程,所以对此人们似乎也不必过多地指责,但是杨丽娟所追求的“快乐”却是以带给家人痛苦、导致家庭负债累累、家破人亡的结局为代价的,这样的“快乐生活”我们还是不必追求的好。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明星崇拜问题的思考。

二、追星现象的行为表现

明星有是何方神圣呢?所谓的明星即歌星、影视明星等。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他们对现代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渲染,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生活娱乐。“追星”是从以前就开始了的,在六七十年代,人们追求的明星是科学家、文学家等,而现在的青少年都喜欢追求影视明星、歌星等。在青少年的心中,很少的一部分人的偶像是自己的父母,也有一些人的偶像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家之类的人,但更多的人是喜欢当红的明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追星”的观念越来越丰富,在物质生活方面许多人以从众心理为主,尤其是有的同学有攀比的心理,追求时尚、潮流,这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风俗。因此,许多青少年都崇拜明星,“追星”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有些青少年过分迷恋偶像而荒废学业,废寝忘食,用大量金钱购买有关明星的产品,对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

大人们对青少年的追星现象颇为不解,甚至反感,但追星族们对此却振振有词、乐此不彼。这其实与青少年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关。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反映,此时青少年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立远大理想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而偶像是他们理想自我的载体,青少年又富有幻想和创新,当他们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平衡和补偿。另一个原因,是青少年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青少年在自我意识萌芽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许多事情埋在心里,而追星能使自己感到自由和安全,精神也有了寄托。具体有一些几种原因:

(1)发现理想的未来自我。很多少男少女便是如此卷入“追星族”的。少男少女在最爱编织梦幻的季节里,编织着未来的理想自我的梦,并从所崇拜的“星”们身上,印证他们的梦。他们追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为勾画理想自我的形象,并使这理想的自我逐步成为真实自我

的过程。所以,他们为那些与他们心目中理想自我形象相似的“星”们,捧出了少男少女最真挚的感情和最热情的崇拜。

(2)追求时髦。现代的生活潮流、多彩的社会风景,促使少男少女总想成为社会独特的一族,现代潮流中腾跃的浪花。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独特喜好,他们只是跟着潮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

(3)崇拜心理。青少年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为英俊帅气,女的则青春活泼,外形艳丽;球星也都是英姿勃勃,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之势。这些难免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在心理学上,前一种崇拜形态可谓表层性欣赏,其特点是欣赏偶像人物的特征。它还可能导致对偶像认识的“光环效应”,把偶像一切都看得尽善尽美,即使他(她)有什么缺点,也会被淡化。这就好比在偶像身上镀上一层又一层的金边,使其愈加金光灿烂、光彩照人。

(4)从众心理。在青少年当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四、青少年追星的利与弊

(一)青少年追星的利

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追星和崇拜偶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没有盲从性,能正确分析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种人都能健康成长。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演艺。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明。„„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值得我们崇拜吗?王杰也是一个有名的歌手,他的成名不是靠运气,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取得的,他所走的人生道路是艰辛的。曾被生活所压迫的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当过推销员,出租车司机,不管生活多么苦,他总是以微笑来面对,最终走向了成功。难道这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像这样的明星不胜枚举,这样的明星值得我们崇拜,值得我们敬仰。

追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青少年处于由孩子向成人的发展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时期,他们的理想、愿望正处于迷茫和混沌中,需要自我的实现和完善,他们既想摆脱儿童的心理,又想像成人那样体现成熟。明星的出现使他们眼前一亮,从明星的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追随他们、崇拜他们,已成为心中的渴求。

追星是青少年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种表现。大多数明星都有一技之长,或在体育竞技上,或在艺术上。加上其外观或是英俊潇洒,或风姿绰约,体现了美的风采,年轻人常常被他们吸引,从思想、行为和外表等去模仿学习。

追星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型时期,性的发育正走向成熟,但性意识仍是朦朦胧胧,对异性产生好感,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异性的影子。在年轻人的眼里,明星是快乐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最有成就的典范。他们都向往梦幻般的青春,生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了明星,成为顶尖人物,并以此成为生活中的目标。

另外,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展现于大众,进入他们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去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偶像,当前的追星也是这样。因此,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对,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现问题,而要积极引导,使之理性化。

(二)青少年追星的弊

大家都知道,我们学生自控能力差,很难管束自己。一旦坠入追星的迷阵,就很难再逃脱!就比如有一位高中生因盲目地追周杰仑,把他妈妈给他上学的钱拿出来购买关于周杰仑的产品,甚至还买了一套房子住在周杰伦家旁,因而花光了他妈妈给他上学的所有的钱。由此可见,这还能说追星好吗?童年时代是我们学习的最佳阶段,如果把这时间用来追星,就会浪费许多的宝贵时间,从而让我们的童年变成一片空白的回忆!并且,明星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是非好坏,只是他们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点儿成绩。比如名噪一时的刘晓庆,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可后来却因为偷税漏税而沦为罪犯。再比如赵薇,穿印有日本国旗图案的衣服,而出了洋相。追这样的“星”又有何意思呢?经济负担也是一个大问题。假如一位同学迷上了追星,就会大量关于这类的商品,从而增加了经济负担。有项新闻曾任意地对全市的一百多个学生作过此类调查,有94%的学生有过购买偶像的相片、海报、写真集等此类物品,而其中经常性购买的就占57%。我们还了解到外面商店关于此类商品很多,但价钱都很昂贵,像一张海报一般在2元到25元左右,一张CD盘一般在10元到30元左右,而一本印刷精美的偶像写真集就大都在15元、20元、30元„„甚至一本几百元的都有。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说,经常性购买这类物品无疑将大大增加父母、家长们的经济负担。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而将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大都是因为他们长的帅、漂亮或喜欢听他们的歌,看他们演的戏。有的人说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偶像,并搜集了许多关于偶像的资料。他们所谓的了解就是知道明星的爱好,喜欢的颜色,喜欢吃什么等等。他们以为了解了这些就称得上是一个超级funs了。而知道这些对自己有什么用呢?这样做无非是在浪费时间做无聊的事。有些人更为可笑,为了自己的偶像居然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记得在一张报纸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女孩因为没买到自己偶像的演唱会门票而起了自杀的的念头。这样做值得吗?要我说,这样的人就太无知了,为了一个和自己不相干的人,居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也太傻了。

五、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明星崇拜

青少年阶段对明星的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非常正常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杨丽娟事件”的发生而对现在青少年的明星崇拜行为大加鞭挞,而应该辩证地看待青少年的明星崇拜现象。

一方面,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大多外表俊美,光彩照人,并且大多都具有一技之长和过人之处,比如表演的才能、歌唱的才能等。青少年对他们心中喜欢的明星狂热地崇拜,享受追星的快乐,成为他们枯燥学习生活中调味剂。许多明星艰辛的奋斗历程、曲折的人生历练,也深深地打动了无数青少年的心,使他们认识到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日之功,都需要付出艰辛。若使青少年将明星崇拜的热情转化为自身奋斗向上的动力,那明星崇拜也不能说就不是件好事。

此外,明星也不专指歌星、影星。著名的学者、专家、为我们所敬仰的、有杰出成就的人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心中明亮的星,成为青少年追随的明星。现今炙手可热的学者如易中天、于丹等,他们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杰出的口才征服了人们,不都成了万众瞩目和争相追逐的明星吗?所以,青少年对明星酌崇拜,不在于是否崇拜,而在于崇拜的是谁,崇拜的是什么,以及从所崇拜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另一方面,我们反对盲目崇拜。青少年去喜爱一个人,去崇拜、敬仰一个人本没有错,但这种爱若超出了一定限度,就会变成非理性的追捧和盲从,会造成心理失衡,损害自己和亲人,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多数追星的青少年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为了追星花费父母大量金钱,更有甚者如杨丽娟,为了追星竟然让父母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而且始终不思改悔,最终落得了家破父亡的悲惨境地,不能不令人痛惜。这种牺牲亲情,脱离人生正常轨迹的盲目明星崇拜,折射出狂热追星的负面效果,所以说青少年对明星的崇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崇拜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就需要我们对青少年时期的明星崇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避免负面效果的发生。

六、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明星崇拜

青少年时期追求偶像和明星崇拜是不足为怪的正常现象,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自然会从狂热的明星崇拜中冷却下来。但是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就难免走入误区。所以,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也是他们应该肩负的责任。

首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对于每一个青少年来说,家庭是他们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担当着教育子女的重要任务。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没有人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但这种爱也要有度,如果对孩子过度溺爱、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盲从、一味迁就,就会使他们形成“只让人为我,不懂我为人”的思想,就会导致如杨丽娟不顾父母年迈仍然我行我素的行为。所以,父母对正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对他们的正常行为要支持,对他们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及时制止,绝不纵容,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向正确方向发展。

其次,学校教育责任重大。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教育青少年学生,无论是明星还是大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做的每一件事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身上的优点。青少年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只要努力,今日的青少年就有可能变成明日之星。学校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扭转和改变他们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引导他们的审美趣味,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学校教育绝不能忽视对青少年的亲情教育,要引导他们去体会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爱父母、爱家庭、爱亲友的亲情感。

再次,社会教育影响深远。青少年不仅是家庭成员、学校成员,也是社会成员,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只重经济利益,轻视文化素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上涌现了许多选秀节目,使偶像崇拜成为一种全民运动,青少年观众被卷在里面,极尽激情和疯狂。不能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营造正确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全社会的严重失职、失范。所以,应加强全社会对这些现象的理性思考,政府也要汲取教训,加大对文化活动的合理调整,举办读书会、科技展等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杨丽娟事件”只是个案,但是这个极少发生的特殊事件却折射出当前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严重失职。青少年的明星崇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明星崇拜所丧失的自我和亲情。真的希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人间悲剧不再重现。明星崇拜要有度,我们要让它成为青少年成才道路的快乐驿站,而不是影响正常轨迹的绊脚石。青少年就如东升的太阳、初成的青松,只有用心去培育,用心去呵护,才能使艳阳挂天际,青松更葱郁。

作文八:《认知理论与青少年_追星_现象》3900字

第18卷  第7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8 No.7 2009年7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l.  2009

文章编号:1008-8717(2009)07-0111-02

认知理论与青少年“追星”现象

李  明  澈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青少年“追星”现象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很多社会学者、青少年问题研究者等等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也有学者从人的认知层面对此问题加以阐释。本文沿用认知语言学的思维,从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心理空间角度分析青少年“追星”现象,以期分析追星现象的必然性和症结所在,并探讨他们“追星”的认知根源。

关键词:“追星”现象;认知解读;ICM;心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几乎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对娱乐界、体育界等的一些明星产生羡慕之情,将他们确立为自己仰慕的对象,自己的偶像。同时也极度渴望自己可以成为与自己偶像一样的人,甚至某些“粉丝”会将自己的偶像想像成自己未来的恋人、配偶等。

“追星”现象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统计(孙云晓,2002),追星族占到该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以中小学生为最,占据70%。“追星”可以激励青少年努力奋进,以自己的偶像作为自己的榜样。然而,这种“追星”现象有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时会给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他们将太多的时间、金钱花在收集偶像的个人资料和近况,刻意模仿偶像的言行举止与嗜好。某些明星的不良行为、性格缺陷甚至可能会把青少年带入歧途。比如,前不久媒体上传播的沸沸扬扬的某女生“追逐”刘德华,花费巨额金钱,并致使家破人亡。因此,我们认为“追星”现象值得进一步给予关注。

对于“追星”现象,不少学者(ibid)(孙天威等, 2002),从社会学、青少年问题、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试图解开青少年“追星”之谜。但是,“追星”毕竟是与青少年的心里认知紧密相联的,也许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这一问题更加具有说服力,更能取得成效。于是,也有学者(刘宇红,2005)基于认知语言学,从概念合成理论、心理空间理论和移情理论(移情是将自我的身份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分析青少年“追星”行为的认知心理过程,剖析“追星”现象的症结所在;认知科学研究人们的心理、智力和智能行为认知语言学的

收稿日期:2008-10-27

111

终极目标是“to characterize the types of cognitive events whose occurrence constitutes a given mental experience”(Langacker, 1986)。因而,借助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能会更好地阐释青少年“追星”现象。本文拟从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心理空间两个角度分析青少年的“追星”现象。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提取相似事物的共有特点,将之作为这一类事物的典型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此类事物的抽象概念,再对此进行命名,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Lakoff(1987)从认知角度将概念范畴称为集合认知模型,范畴成员就是一个个认知模型,其中典型的范畴成员就被称为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例如,我们谈到“鸟”这一范畴时,它的典型特点包括“有羽毛”、“会飞翔”、“有喙”等等。这些特点就组合成了“鸟”的ICM。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对成功的憧憬。渴望成功是他们“追星”行为的原动力之一。孙云晓(2002)认为,“歌星、影星们的知名度和伴随知名度而来的荣耀与财富,令青少年逼真地看到了朦朦胧胧的成功,他们渴望成为这样的成功者”。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成功”人士——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逐渐地形成了自己对他们及“成功”的认识。他们将他们的认知对象——各明星的特点分别抽象提取出来,再进行融合整合,形成对概念“成功”的认识。他们在幻想中,将明星甲帅气的外表、明星乙动听的歌喉、明星丙的创作才能、明星丁奢华的生活方式等等抽取出来,集中到一起,就组成了“成功”的理想化

认知模型,这一过程可用图1表示。

青少年们渴望成功,当他们看到明星们一个个鲜活的成功的例子的时候,他们得付出很多的认知处理努力

(主要是想像和角色转换的努力),总是将自己的意识投射到明星的物质性存在上,形成一种幻想的、意念中概念结构。把明星当成理想爱人的轮廓时,将现实空间中的自我与明星投射到幻想空间之中,并在幻想空间中把异性的明星当作自己的恋人、情人甚至配偶。空间投射可由图2表示。青少年追星族们更容易对异性明星产生好感。如果他们一旦认同幻想空间中的二人关系(追星族与明星),这种关系就会在日常的追星活动中被不断强化,并且把自己的幻想空间和现实空间等同起来。过着现实与幻想不辨的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明星有恋人或者结婚之后,就会觉得自己被明星抛弃而痛不欲生,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图1:“成功”ICM的合成

青少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生理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好感和好奇心。心里的那个理想的恋人、情人形象也开始构建,形象也越来越清晰。孙天威和杨志刚(2002)也认为性成熟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强烈,以至于“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那么,他们的“恋人或者情人”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产生过程与图1类似,他们会在自己接触到的明星中搜寻其中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将不同明星的特点集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恋人或者情人”的概念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三、心理空间投射

美国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Fauconnier,1985)中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该著作系统地考察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他提出的空间构造语、基点、焦点和视点等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巨大,甚至已成为文学语言学分析的常用术语。心理空间是人们谈论实体和其各种关系时建构的一些可能世界和有关某一领域的信息集装箱。心理空间建构和连接的基本思想是,当人们思维和谈话时,人们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建构并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进展,人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并且借助于可及原则连接起基础空间和新空间M。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和描写认知视角的不同的信息辨认度,考察语言的用法是进行认知研究的重要工具。”心理空间的连接或者投射可使人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去指称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这些连接或者投射包括语用功能,转喻、隐喻和类比等。“Fauconnier提出了辨认原则用来规范实体与指称的词语之间的关系。辨认原则认为,如果第二个认知域可从第一个认知域中辨认或在触发词与目标词之间有联系,那么一个命名和描写实体的词语(触发词)可辨认另一认知域的实体(目标词)。”

心理空间的投射是人类思维组织的组成部分。虽然语言为这种投射提供了颇多的素材,但是,投射本质上不是语言的,它们是存在于概念形成之中的。

投射技术原本是在心理测量中用来评估人格的一种方法。“所谓投射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态度、愿望、情绪、动机等人格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即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③ 112

图2:空间投射示意图

四、结语

我们从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心理空间两个角度对青少年“追星”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解释他们“追星”的形成之因。青少年从对明星们的认知中,获得了“成功”的理想认知模型。只要某个明星符合这一模型,他/她就会成为该模型的典型,从而成为青少年们的偶像。青少年之所以崇拜明星、“追逐”明星,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世界、明星的真实世界于幻想的世界之间相互投射,相互影响。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和社会工作人员需要从心理和认知的层面对青少年加以引导。激励他们学习明星好的方面,去除不好的方面,使得自己能够身心健康。 注释:

①://zhidao.baidu./question/17913133.html ②ibid

③://bluecc03.spaces.live./blog/s!F6A1218E5DD E6F0!107.entry 参考文献:

[1]Croft, W. et al. (2004).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Fauconnier. (1985).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in Natural Language. MIT Press.

[3]Langacker, R.W. (198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rammar. Cognitive Science, 10, 1-10.

[4]刘宇红.少男少女追星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80-83.

[5]孙天威,杨志刚.《流星花园》与青少年追星心理.社会,2002,(7).

[6]孙云晓. “追星综合症”观察与透视.中国青年研究,2002,(2).

[7]王文斌等.汉英隐喻习语和的认知对比考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36-40.

作文九:《青少年追星现象微探及其对策》3600字

作者:刘飞

菏泽学院学报 2008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03(2008)01-0129-03

在青少年中,“追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追星族”有自己固定的偶像,他们购买偶像的碟片海报,收集他们的花边新闻,省吃俭用买偶像的演唱会门票,彻夜排队只为见偶像一面,有些甚至发展成了“追星恋”,在得知偶像结婚后悲痛万分,绝食自尽,或不时出现其它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本文旨在探索“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追星现象产生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及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一、“青少年追星”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宏观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复杂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活跃,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炒股、买彩票等发财致富途径增多,娱乐行业的发展使传统价值取向发生动摇。明星拍戏唱歌,台前尽显风光,台后结交名流,挥霍无度。明星们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让很多青少年都趋之若鹜,人生观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无法正确看待娱乐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在追星过程出现一些偏激行为。市场经济让市场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了,让每行每业也都拥有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但同时由于它的开放性、复杂化,势必会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

第二,媒体传播的复杂化

由于传播渠道日益增多,我们可以听到看到的娱乐新闻数不胜数,大至明星出席慈善活动,小至明星拍托。媒体记者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大肆宣扬明星的私生活,制造新闻。明星的人气被炒作起来了,媒体的收视率也提高了。各大电视台也都推出各种各样的选秀活动,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等,很多家长和学生不惜千心万苦去参加种种选秀比赛,希望能崭露头角,一炮走红。对于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救灾抢险的英雄事迹有些节目就未必争相报导。

(二)微观原因

第一,生理的逐渐成熟,情感上的寄托

伴随着身体上的急剧变化,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别,并对异性产生了朦胧的好奇之心。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身心骚动的阶段,在“潜伏期”蛰伏的性和攻击驱力,现在感觉到要摧毁自我本身及其防御。“力必多”的再次爆发,使得青少年显得精力相对过剩。“潜伏的或升华的心理性欲冲动自然表露出来,需要重新加以统整”。①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异性,关注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明星。这些明星又恰恰是经过了包装后的超级帅哥美女,他们有着迷人的外表,性感的身材,自然就成了青少年心中爱慕的对象。青少年粉丝极力去模仿明星的一言一行,大量地收集明星的各种资料。无形之中,他们已把自己朦胧的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在这些明星身上。以至于很多追星族在知道自己的偶像结婚之后悲痛欲绝,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第二,理想目标的缺失,价值观的偏离

追星现象因其广泛存在于青少年中,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的表现是对明星们有着强烈的情感,广泛收集明星的海报,通过多种渠道探听明星的私生活,了解明星的生日、身高、爱好及明星们的感情纠纷。他们把明星的生活当做自己的理想生活,殊不知明星背后的难言之隐。在“追星族”眼中,偶像就是他们的全部,他们以明星做为他们学习效仿的榜样,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一夜成名。在价值观上,大多数青少年把某某明星当做心目中的偶像,而不是把科学家文学家等当作努力的目标。

第三,受关注程度的不足,真实自我的迷失

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重新建构阶段,是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半成熟的时期。他们渴望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渴望树立自己独特的个性。但由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变化,很多家长因工作上的原因对孩子关注的更多的是身体上的物质上的,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面对外来世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心理冲突,青少年处于精神困惑之中,他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判断,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云亦云。当荧屏上的耀眼明星刺激他们的眼球时,他们就会去盲目地追逐模仿明星的言行、穿着,以求能融合在群体中,并得到情感上的寄托和依靠。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面对当前的青少年追星现象,我们极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青少年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一)价值理念

我国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青少年社会问题反映了我国的青少年教育还缺少深层的价值理念的支撑,他们没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理想。如果有理想的话,也只是梦想有一天也能成为明星。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查金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青少年的价值观,不应该只羡慕明星耀眼的光环,应该理性看待娱乐圈这一特殊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认真学习,在任何一个行业也能取得好成绩。

(二)理想目标

人们的社会理想、心中楷模是人们对其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等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青少年来讲,正是各种行为习惯价值理念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是尤其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我们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心中,长大后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理想。培养他们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热爱科学,吃苦耐劳,长大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②青少年是祖国的下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地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才能朝一个方向前进。有些明星文化素质很低,对我们祖国的历史了解甚少,不具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青少年不能对明星盲目崇拜,要看到明星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没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明星就不是一个好公民。

四、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③青少年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为衡量价值最基本的尺度,用以评价好坏得失,权衡长短轻重,而不是把明星的喜好做为自己选择的标准。明星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并不是完美至极的圣人,青少年不能全盘模仿他们,而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为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要求和检验自己的言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由于我们还处在转型期,自身文化建设上还不够成熟,“青少年追星”这一社会现象出现了一些不合理行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指导和规范我们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我们的青少年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才能保证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不盲目追捧明星、崇拜金钱,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收稿日期:2007-11-02

注释:

①东文博:《弗洛伊德主义论评》,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8页。

②③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2006-12-01],://.zgic.gov./Html/zz/12280850_2.html.

作者介绍:刘飞,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生。(福州 350007)

作文十:《如何对待青少年学生追星现象》1100字

6、追星是当代青年人的普遍现象,学习《班主任的法律法规》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追星行为?

正确对待青少年学生追星现象

对于青少年的追星现象,人们往往责备多于理解,担忧多于引导。在分析和探究其原因时也多半注意孩子本身的问题。其实,我们能从青少年的心理上找到规律性的原因。   从心理学上看,青少年时期处于一个半儿童半成人的状态,是一个充满矛盾、急剧变化、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交替出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充满着朦胧、幻想、天真、幼稚、盲目与大胆等特色。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往往不愿安静,容易冲动,进行各种活动时容易分心,自觉控制自己情绪和理智支配行动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确立、不成熟,他们的理想在这个时期还比较模糊,带有具体性和表面性。

他们喜欢模仿某些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当做自己的偶像。但这种对偶像人物的模仿多半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动态性。他们较多的是模仿人物的外部行为和表面特征,如模仿他们的服装、发型、语言、动作等,而不注意人物的内心品质。因此,这种对偶像的崇拜与模仿是不稳定的,极易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和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原因告诉我们:对他们的追星现象不要横加指责和过分担忧,也不要笼统地反对和排斥。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俞禁愈追,明里不追暗里追的不利局面。

其实,青少年的追星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喜欢模仿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只是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其健康成长。正是由于青少年对其偶像有着绝对的信任与执着,无论是偶像的外在表现还是偶像的内在精神品质都成为了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以“星”做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样青少年们的发展有了方向,有了目标,这样,就有利于自己身心,使之不会盲目前进。

对待青少年的追星现象,我们要采取宽容、参与和讨论的做法。就是与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为什么喜欢某个明星?长大了做什么?现在该怎么做?在讨论、探究、思索、渐悟、筛选中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入正题。对他们的单纯幼稚甚至可笑的想法也不笑话、不讥讽,给他们留下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纠正、自我提高的空间和余地。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把追星引上健康道路,是责无旁贷的。我们应该摘掉“有色眼镜”,走进青少年,帮助其形成批判性思维,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从而寻找偶像的精神内核。我们还应引导青少年从不同层面来认同偶像,探究偶像取得成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重视其青春美貌、多才多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