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 《方仲永读后感》600字:俗世奇人读后感600字

《方仲永读后感》600字:俗世奇人读后感600字

时间:2020-01-07 09:17:3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方仲永读后感》600字

方仲永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方仲永》,它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可它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神童,没有摸过笔,就会写字;没有上过学,就会作诗。而且作出的诗“文理皆有可观者。”本来他是应该接受教育,使他的天分充分发挥出来的,可是他的爸爸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天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以此来赚钱,使方仲永小小年纪就成了一个卖艺的!转眼间,仲永已经15岁了,按道理来说,他应该诗作得更好的,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他虽然还能作诗,可是诗已经作得没有以前好了。仲永21岁时,已经好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听说过他是神童的人看到他绝对想不到他5岁时就能够作诗!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触——方仲永天资聪颖,可是因为后天没有去学习,接受教育,而导致长大后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那么,我们这些平常人呢?方仲永是个天才,不学习都会变成普通人,我们这些普通人如果不学习的话应该连普通人都不如了吧!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成功,你就要努力!不然就算你再聪明也没有用。有人曾经说过:“笨鸟先飞早入林。”那些聪明的鸟如果不飞的话也永远都入不了林子。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不笨,我们不但先飞,而且也快飞,那么,就能够比那些聪明的,正在飞的鸟更先飞入那成功的林子里。天资,是上天给我们的恩惠。上天不一定公平——一些人天资聪颖,一些人却一点也不聪明。但是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学习,好好学习,不论自己的天资是否聪颖,总有一天,你终能成功!

作文二:《[优秀作文]《方仲永》读后感》600字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方仲永》,它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可它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

方仲永变成了普通人,责任全在他的父亲,因为他不让方仲永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尽管方仲永的天赋是多么的高,他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那么点,而他不再更新这些知识,不再添加,当人们听多了,对他的知识透彻了,他也就变成普通人了相反,那些天赋很差,不是神童的人,经过刻苦的学习,比别人多的付出,一定会从不是神童的人,变成神童。所以说,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落成普通人,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就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的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的学习和工作,终于打下了相对论的基础,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就一定能取得成就。

天资,是上天给我们的恩惠。上天不一定公平——一些人天资聪颖,一些人却一点也不聪明。但是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学习,好好学习,不论自己的天资是否聪颖,总有一天,你终能成功!

作文三:《读方仲永后》1000字

读方仲永后

今天,我再次执教《伤仲永》这篇古文。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虽然作者王安石写得有些夸张,但写出了方仲永之所以由神童变为常人,关键的一点,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他父亲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习,以致他的才华也就在世俗的恭维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在这里告诫“神童”的家长们,不要忽略了孩子的爱好,也不要一味地为让孩子们“成名”而把他们“捆”在急功近利的巢穴之中。让孩子们从枯燥、被动的学习中走出,从束缚的生活中走出来,去领略大自然,领略人生奋斗之乐趣吧!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跟仲永前途不同的神童。像我国着名的戏剧活动家田汉,小时聪颖过人,尤善吟诗联对。昔日有一墨客路过他家旁边的客店,曾书一句上联“二河两岩双江口”,久久无人对上。田汉11岁时,见之挥笔即书:“单人独马一杆枪。”田汉后来取得惊人的成就,除了他超人的才华,当然跟他平常刻苦发奋是分不开的。     金钱冲击、攀比虚荣,却也有被钱财或虚荣心迷了心窍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一鸣惊人”,一味地给孩子加作业,加压力,以致孩子整天头昏眼花,不仅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以后孩子一看到作业题,一提到学习,就有一种莫名的烦躁与恐惧。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其后果可想而知。

孩子这颗种子无论你放在什么样的土壤里他都会生根发芽的,经

长修剪势必要。关键是种子什么时候发芽,是种子内因决定的。温度,湿度是他发芽的关键。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主要原因在于他父亲,他目光浅短,愚昧无知,贪财误才,“不使学”的错误做法,耽误了仲永大好的学习时光,最终沦为常人。仲永出生在这样一个世隶耕的农民家庭里,一开始便注定了结局。难道就只是其父之过也?非也非也,若不是邑人有着和众心理,仲永的父亲也不会环谒于他们,不让仲永学习。如此说来,邑人也为“帮凶”之一。而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出在仲永本身。倘若他幼时的资质潜退是父亲的错,但他长大了却还不懂的学习的重要性,懒惰而不思进取,不正是他自己的责任吗?即便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没有条件学习,也要去创造条件。就像一个海绵只会挤出水分,却丝毫没有吸进“墨汁”,也总会江郎才尽的一天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我们无法决定出身,却可以创造未来。我们无法回到昨天,却可以把握今天。一个人的天资固然可贵,但后天的教育更为重要。付出的汗水和收获的硕果是成正比的。但愿当今的仲永似的孩子们成为千里马!是栋梁之才!

作文四:《方仲永讲义》5400字

方仲永讲义

一、全文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

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

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

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

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

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

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

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自寺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

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

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题目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 属于                              ②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来对待                        ④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  通“攀”,牵,引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C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理

即可)

6.活动题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参考: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苏秦悬梁刺股 、孙康映雪读书

三、全解

(1)、词解

1.隶:属于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3.未尝:不曾;4.求:要求5.异:对„„感到奇怪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16.稍稍:渐渐;17.或:有的人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19.邑人:同县的人;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到处拜访;24.使:让; 25.从:跟从;26.称:相当;27.闻:听说;知道 28.泯然:完全。指仲永的才华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31.通悟:通达聪慧3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33.固:本来。34.文理:文采和道理。35.利:以„„为利。36.可:值得。37.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38.谒:拜访.环谒:四处拜访.39.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40.异焉:对此(感到)奇怪41.彼其:他

42.贤:胜过43.材人:有才能的人44.自:回到45.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46.尝:曾经

(2)、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7.泯然众人矣!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四、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1、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对„„感到惊奇”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3)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2、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3、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 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 ”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六、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六、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七、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作文五:《邂逅方仲永》800字

邂逅方仲永

邂逅方仲永

在宋朝时的一个小镇里,有一个天资聪慧的小童,他能挥笔立就一首首诗。

如此聪明的小孩,长大后会怎样呢?升官?发大财?NO,NO,NO。在他展现自己才华的时候,父亲却携他乞讨,不让他上学。结果,一个天才在他父亲的手里泯灭了。多年后,竟与凡人无异,真让人啼笑皆非。

看完王安石的《伤仲永》,我不禁感慨万千。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却被活活伦为凡人。这说明了一个人不接受常人的教育,即使再聪明,也没有任何用处。

晚上睡觉时,满脑子都是方仲永,心里无数话想对他说,想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

迷迷糊糊地,我睁开了眼睛。棕色的实木房子连成一排,路边的灯笼或明或暗,却依然跳动着鲜红的火焰。旁边的小溪潺潺地流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这幅古色古香的画面真让人陶醉。

不知不觉中,一个高个儿小伙子向我走来。“你好”他先开了口。

“你好,请问有何贵干?”我立刻应了上去。

“你是来自哪里?”他困惑地问了一问,“我叫方仲永,很高兴认识你。”

我支吾着,立刻跳开了话题:“你就是金溪方仲永?”

“是的。我十分后悔十几年前的事情。本来一个受人尊敬的我,却因不能上学,而才华尽失,伦为凡人。想起这件事我就心痛。为什么当初父亲不让我上学,为什么要带我四处乞讨?王安石先生报我的经历写成了词,以警示后人,让后人不要效仿我。”他水汪汪的大眼睛暗淡了下来。

沉默许久的我开始发话了:“天生聪明是没有用的,关键看你是否能好好学习,热爱学习,就算不让你上学,你也要通过其它方式来获得知识,如:看书,攀谈等。”

“其实,我也想好好学习,可父亲不让我踏进校门一步,我也产生了无所谓的意思。这种意识,才最终害了我。”

我的身体渐渐透明,看来我也得走了,我对他说:“真正的天才是靠无数的汗水汇聚而成。而你,恰恰没有这种精神。你比别人一时优秀,不能代表你永远比别人优秀。希望你在美好的明天过得愉快,再见!”

我消失在了烟尘之中,可又出现在了自己舒服的大床上。那些宋朝的情景还在脑海里回荡。这到底是一个梦,还是我真的去了宋朝,我也不太清楚。

作文六:《方仲永练习》1700字

方仲永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膝盖(qī)   澎湃(bài)   怪哉(zāi)     宿儒(xù) ....

B.祈祷(qí)     鼎沸(fèi)     萋萋 (qī)     淋漓(lín) ....

C.哽咽(gěn)    喧闹(xuān)    丑陋(lòu)     倜傥(dǎng) ....

D.踱步(dù)     精髓(suí)     惩罚(chěng)   字帖(tiě) ....

2、下列词语完全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蝉蜕    臃肿    脑髓    人声顶沸

B.嫉妒    贮立    绵延    来势汹汹

C.木屐    徘徊    环遏    恭恭敬敬

D.骊歌    书塾    肿胀    芳草萋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 (     )

说话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凡有____发音器官的人都能说话,人通过说话表达意见、沟通思想、____感情、以协调人际关系,____社会交往,____人类文明和进步.

A.健康 交流 促使 推进        B.健全 交换 促使 推动

C.健康 交换 促进 推进        D.健全 交流 促进 推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6.仿照句子,续写两句。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

7、张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同学王晓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张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随手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王晓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2)张明该怎样说才得体?

二、阅读《伤仲永》,完成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     称前时之闻(        ) 收族为意(    )     卒之为众人(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受之天也(     )      泯然众人矣(    )        伤仲永(       )  父异焉(       )  稍稍宾客其父(          )(           )

父利其然也(               )          贤于才人远矣(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6、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三)、用原文填空。

(1)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是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_。

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其具体做法是                   。

(四).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作文七:《方仲永翻译》900字

23、方仲永

金溪县的农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

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本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我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

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作文八:《方仲永习题》3700字

《伤仲永》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伤.仲永(伤:         )             世隶.耕(隶:          )   未尝.识书具(尝:           )       父异.焉(异:         )    即书.诗四句(书:          )        自为.其名(为: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          )  (立就:...           )               (文理..

: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奇.:            )  (稍稍..:          )   (宾客..:             )  (乞.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            )(扳.:   (环谒..:             )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       泯然众人矣(泯然..

:             ) 贤于..材人远矣。(贤.:             )(于.: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日扳(..     ) 世隶.耕(   )  mǐn然(   ) 或以钱币qǐ之(   ) 三.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

①其诗以养父母„„

(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

③父利其然也(    )       ④其受之天也(

)⑤如此其贤也(    )       ⑥彼其受之天也(

①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②借一乡秀才观之(    )(2)③以钱币乞之(

)

④余闻之也久(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受之天也(    )

①环谒于邑人(

)    (3)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

④则其受于于者不至也(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五.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

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能力提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14.《伤仲永》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你从多角度评价                                      对学生:                                                                       对家长:                                                                     15.读了《伤仲永》,你有什么启示?

7.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9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10、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11、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12、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并自.为其名  贤.

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

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13、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综合答案

一略11分每空0.5二 略7分 三16分(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  ③这样  ④他  ⑤他的  ⑥他

(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

(3)①到  ②在  ③表示比较  ④动词后缀(各位同仁,此小题本人持保留意见 有待商榷) 四略16分  五 B  1分  六 5分《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宋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七 1 略 2分 2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分 3 略4分

4.2分 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2分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2分 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  2分.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8  3分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9  2分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10  2分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11  2分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12 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4分 ( 1)C1分(2)D 1分13 B 2分 14(1)A 1分(2)D 1分  15 D 2分16 A 1分 17   3分对学生:做学生的不论天资如何,都应该接受后天正常的教育,这样才能成才,即使天赋再好,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才。 对家长:做家长的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不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前程。对老师:做老师的不能因为学生的天赋好就放松对他的严格管教  18 略2分

作文九:《方仲永习题》3800字

《伤仲永》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解释加点的词

伤仲永(伤:         )             世隶耕(隶:          )   ..未尝识书具(尝:           )       父异焉(异:         )    ..即书诗四句(书:          )        自为其名(为:             ) ..①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②借一乡秀才观之(    )(2)③以钱币乞之(    )

④余闻之也久(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          )  (立就:...           )               (文理..

: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奇.:            )  (稍稍..:          )   (宾客..:             )  (乞.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            )(扳.:  (环谒..:             )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       泯然众人矣(泯然..

:             ) 贤于..材人远矣。(贤.:             )(于.: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日扳(..     ) 世隶.耕(   )  mǐn然(   ) 或以钱币qǐ之(   ) 三.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①其诗以养父母„„

(    )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③父利其然也(    )       

④其受之天也(    )⑤如此其贤也(    )       ⑥彼其受之天也(    )

)          )    

⑥受之天也(    )

①环谒于邑人(    )

(3)②于舅家见之(    )

③贤于材人远矣(    )

④则其受于于者不至也(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五.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能力提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14.《伤仲永》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你从多角度评价                                      _______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7.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9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10、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11、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12、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并自.为其名  贤.

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

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13、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对学生:                                                                       对家长:                                                                     15.读了《伤仲永》,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综合答案

一略11分每空0.5二 略7分 三16分(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  ③这样  ④他  ⑤他的  ⑥他

(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

(3)①到  ②在  ③表示比较  ④动词后缀(各位同仁,此小题本人持保留意见 有待商榷) 四略16分  五 B  1分  六 5分《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宋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七 1 略 2分 2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分 3 略4分

4.2分 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2分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2分 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  2分.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8  3分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9  2分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10  2分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11  2分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12 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4分 ( 1)C1分(2)D 1分13 B 2分 14(1)A 1分(2)D 1分  15 D 2分16 A 1分 17   3分对学生:做学生的不论天资如何,都应该接受后天正常的教育,这样才能成才,即使天赋再好,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才。 对家长:做家长的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不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前程。对老师:做老师的不能因为学生的天赋好就放松对他的严格管教  18 略2分

作文十:《方仲永别传》1600字

夏夜,凉风习习,荷花在池中摇曳,时不时传来青蛙的和鸣。

石桥上,站着一位青年男子,衣着华丽。他是谁?他就是我——新科状元方仲永。风景依旧,但看在我的眼里,却让我百感交集。

往事如烟„„

那年,也是这样的一个夜晚。二十岁的我,已经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农民。我家世代以耕田为业,吃不饱,穿不暖,生活贫困。一想到今后就要过这样的日子,我的心就隐隐作痛。更没想到的是,我竟为一碗米受尽白眼。父亲久病不起,想喝上一碗白米粥,可是,家里早就断炊了。我只好拿着碗,腆着脸再想向乡邻借。米不仅没借到,反而受到了无尽的奚落。那些尖刻的语言,像无数把锋利的刀,割着我的自尊。我的心在滴血。

过去,人们认为我是神童,想尽办法巴结我,恨不得把我捧上天。自从一个叫王安石的写了一篇《伤仲永》后,我就名声扫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被许多父母当做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不仅没人再请我写诗,就连做雇工也没人要。谁知祸不单行,父亲一病不起。开始,还有乡邻借米借面,后来人见人躲,弄得像现在这样,走投无路了。没想到,世态竟然这样的炎凉。端着空空的碗,站在石桥上,我万念俱灰。

不,不行,我不能这样颓废下去。想我还是幼童时便能作诗,上天其实待我不薄啊。我怎能辜负上天的宠爱,就这样草草地结束生命?“我——方仲永,在此立誓,此生定要发奋读书,光宗耀祖!”

回到家中,父亲告诉我,王安石王大人来过,送了米和一些钱,叮嘱我读书学习。     此后,父亲吃上了饱饭,病也好了。我便租了田,白天勤劳耕作,夜晚便挑灯夜读。一天,父亲对我说:“仲永,咱们家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业,当初不让你学习是为父的过错,如今你好好读书便是,田地为父一个人忙得过来!”我看见他眼里分明闪着泪光,我刚想拒绝,父亲便向我摇头,眼里尽是对我的浓浓爱意„„

寒来暑往,一晃就过去了五年。这五年,除了耕田种地,我足不出户,埋头读书。     一个春天的清晨,我告别父亲,悄悄地踏上了进京赶考的道路。一路我省吃俭用,节省下铜板买书读。渐渐地,我明白了,父亲当年所谓的“贪小钱”,不让我学习,是为了让我经过一番磨练,戒骄戒躁。王安石王大人写《伤仲永》,也是为了让我振作起来。他们的用心何其良苦啊。要不是王大人不时的暗中资助接济,我方仲永还不知道是怎么个样子。世人其实都不明白!不明白啊!

考试结束后,我自我感觉良好。我在客栈静等结果,但是心里却早已乱成一团麻,我真害怕,害怕落第。

“放榜了!放榜了!”路边一阵喧闹,我急忙跑下楼去,胡乱扒开人群,在“金榜”上寻找着我的名字,心都快要要跳到嗓子眼儿了。“探花”李四,“榜眼”赵三,“状元”郑书„„一路看下来,就是独独找不到“方仲永”三个字。不公,不公,老天不公啊!我拼死苦读,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个结果。当初立誓算什么?如今这样算什么?我颓然歪在地上,双目无神,好心人来拉我劝我,我不听不感不受。

“徐大人到,闲杂人等一律避开!”一侍卫高声叫道,看榜的秀才纷纷伏地,我也是。“刚才,不是皇榜,不知是哪个促狭鬼的恶作剧。圣上派下官徐某公布名次„„‘探花’刘秀,‘榜眼’张合,‘状元’——方仲永!三日后举行‘状元游’大典!”

“父亲,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王大人,我真是要谢谢你啊!’’我兴奋得手舞足蹈。街上的人,目光纷纷投向我,都想一睹新科状元的风采。

现在,我回到家乡,屏退左右,独自来到这石桥上。我想了很多很多。读书改变命运,“泯然众人”只要发奋学习,同样能够“贤于材人”。我要兴办学校,以《伤仲永》和“状元方仲永”为活生生的教材,践行王大人的人才观,让更多的人“受于人”,成为社会需要的“材

点评:这是一篇很有创意的作文。文章以《伤仲永》的故事为题材,展开想象,进行新编,揣想仲永之父之所以“不使学”,王安石之所以要写《伤仲永》,是为了磨练“神童”,以成其大才,借以表达“读书改变命运”,“只要只要发奋学习,同样能够‘贤于材人’”的主旨。构思新颖,别开生面。奇思妙想,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