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翟良:高考议论文到底能不能抒情》3000字】抒情性议论文

【《翟良:高考议论文到底能不能抒情》3000字】抒情性议论文

时间:2019-09-08 09:12:1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翟良:高考议论文到底能不能抒情?》3000字

翟良:高考议论文到底能不能抒情?

文/翟良

因为自身与写作有关,与从事的教育有关,写作和指导写作成了我多年的乐趣。

“文章之道,自古称难。”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波老人家的感慨。然,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写作可谓“难上加难”,那份原本散漫不羁,随心所欲,超然物外的心啊,只能在迷茫和猜测中八股地玩着“雕虫小技”,写那么遥远,敷衍挣扎却那么近。

应试外,我写作着,满世界萦回飘舞,一支笔暖暖地晒着太阳;应试内,我指导着,发现有两人在导演一场命运的“悲剧”。而那两个人的“混沌”合作被无奈“围观”,被迷茫“神话”,被绝望“抨击”。还要“任性”多久?似乎没有了应试的标准答案。

长亭外,老翟抒情了三段了,戛然而止吧,不然会被误认为缺乏“理性思维”。咱们还是来看看何谓高考作文:高考作文(College Admission Essay)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高考)语文卷最后一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一般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一般满分为60分。

看到这个关于高考作文的百度百科,先挑点“毛病”。文体自选显得很“大气”很“人性”,但诗歌受“排挤”不知为何?诗歌源于古人的劳动号子和民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我的老乡孔夫子都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诗歌被“下架”的原因是命题人觉得考生不会写,还是担心阅卷人读不懂?这个问题也没有应试司空见惯的标准答案,成了当今科举的“万人谜”。

不说诗歌的问题了,咱们书归正传还是唠下高考议论文到底能不能抒情的问题。那么何谓议论文?百度百科里很详细: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值得欣慰的是,百度百科中的文章对议论文的语言作了这样的阐述,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说到这里,很多老师、家长和考生会一股脑认为高考议论文这是允许抒情的,你出来讲话是害人的。首先声明本人慈悲为怀,慈善多年,从不“杀‘生’”,倒是任性的教育导致很多魁元们不是自杀就是杀人。其实各位都没真正理解以上关于议论文语言的阐述,很显然他说的生动和感情色彩,是希望考生通过生动流畅的语言增强议论文的感染力,同时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也能彰显考生的论点,会有更强的说服力。也就是说,这里的感情色彩只是写好议论文的一种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很敞亮很豁达地告诉你,高考议论文完全可以纷纷扬扬地抒情,让考生半在人间,半入云端。

百度百科里的“声音”是否准确权威,还真不清楚,但高考议论文只说理不能抒情的观点却始终彼此起伏。首先命题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任凭那么多“千唤万呼”也“低调”地不出来;其次很多学者在国字头的大报撰文强调高考议论文告别抒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肖远骑老师在 《 中国青年报 》(2012年06月08日03版)发文认为,以往中国的高考议论文明显地带有抒情性,而世界上一些教育大国,都比较重视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肖老师的观察正是我关注的,以往的高考议论文明显带有抒情性,不难理解这些年高考议论文衍生了新的文体——抒情议论文。网上一堆考生家长在索取高考抒情议论文该怎么写,抒情议论文的叫法在坊间不断发酵,然而网上费尽周折也没找到有关抒情议论文的百度百科,这种似乎很神秘的“文体”被学者批评为没有理性思维,缺少理性精神。

肖远骑老师认为,世界上一些教育大国,都比较重视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举了法国和美国的高考作文题,文中说,“欧美这几年的作文题,往往是直接采用问句的形式出现,提出问题,抛出矛盾,启发学生理性思考,省去了学生审题的时间,又不带有命题者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认为,作文题和这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作文题不单单是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因为写作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事,高考作文应该更加重视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理性思辨力。   这会家长和考生晕了,允许语言生动形象,带感情色彩,又整版撰文要求告别抒情,到底是抒情还是不抒情?世上无难事,似乎抒情成了“左右为难”的事情。这个话题要谈谈议论文和“抒情议论文”的演变。写一篇议论文,局部尽管有“抒情”(语言生动形象)的成分,但作文整体还是一篇议论文,就像写一篇人物通讯,尽管有各种文学的抒情的手法,但只要不违背新闻的原则,仍然是一篇人物通讯。刚才说的这些,我们的高考命题人几十年都不出来发声,导致考生不知道该不该抒情,抒情又该把握怎样的度?很多有写作天赋的考生(像2005年河北高考生杨凤海等)竭力挣脱命题人的“捆绑”与“束缚”,作文本心情趣,一任自然,弥漫开放,精鹜八极,堪称佳作。恰恰是这个时候,读到该篇作文的阅卷人被震撼了,他们被洋洋洒洒、风流倜傥的文字所感染:天越来越热,看这考生的文章,比回家喝瓶啤酒都好使!

几乎是在美好的一刹那,高考满分作文诞生了。

后来,坊间就有了抒情的议论文“受宠”的“民谣”,各种书名的满分作文书籍“风生水起”,成为一种文化产业。若仔细看这些“抒情议论文”,不难发现文体偏离了议论文,其纵贯古今,横亘中外,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写成了一篇篇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这类美文与哲理散文(也编个别名:议论散文)很接近,因为这些校园“作家”语言成熟深邃,且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思维、联想思维和情感思维,一连串的审美效果自然会征服第一读者——阅卷人。尽管“跑体”了,但依然是人间少有的好文,况且是考生们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的“杰作”,没人不折服这种天赋和才气。

说到这里,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从议论文稀里糊涂地演变成“抒情议论文”,却成为无意于佳而佳,无意于传而传的好文,这么多年为何命题人与阅卷人没有一个深入的沟通呢?如果允许这种“演变”,完全可以告诉更多有才情的孩子,不要受议论文的约束调动情感细胞写抒情议论文。因为没人说这事,一年年板着面孔出题,一年年“一把鼻子一把泪”地推出满分美文,依然有近千万的考生被作文困扰着、恐惧着,甚至有考生烧香拜佛近乎绝望地喊出:“作文题难啊!我们从哪里下笔?神啊,给我一点灵感吧!”

冰冷地出题,流着泪地阅卷,今天看来多么可怕。

议论文到底抒情还是不抒情,我也困惑了很久,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迷茫的孩子,不能永远地困惑啊,正如高考作文点评家乙平先生在2005年给我的信中说的那样:“不能沉默,还要谈一些东西的,高考只有一座独木桥,我们研究一下命题人建的这座桥,建桥的人也许永远不会给你对话,我们只能默默地帮助孩子安全过桥。”我认为,议论文可以有华美的语言,可以适当抒情,抒情只为议论服务,但议论文在本质意义上的思想表达不能对情感产生一种依赖,议论是主体,抒情为辅助。而所谓的“抒情议论文”大多有哲理散文的影子,情感参与,想象的融入,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美丽动人”,但已不再是议论文的文体。如果考生信马由缰地写“抒情议论文”,那要看阅卷老师是不是一个像我一样如此较真的人了,每年阅卷人并非一班人马,较不较真不好说。我想,高考是博弈不是赌博,写不偏离议论文的抒情,更踏实,更靠谱。

作文二:《浅谈议论文的抒情表达方式》2600字

【摘 要】 在风格迥异的各种文章体裁中,论说文是很独特的;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剖析道理,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启发人们认识世界,以至尽情宣泄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真是魅力无限。笔者强调:无论哪种形式的抒情,决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为强化议论说理而抒情,即:理之所出,情之所动。

【关键词】 理之所出 情之所动 议论文 抒情

在风格迥异的各种文章体裁中,论说文是很独特的,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剖析道理,提示事物本质,规律,启发人们认识世界,以至尽情宣泄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真是魅力无限。

议论文体的发展同其它体裁一样,经历了悠久而复杂的过程,议论的表达方式也不断积累,完善。尽管“文无定法”,但古今名议中也可见表达方式之妙谛。而各种方式中,“抒情”少被人们谈到,这里,笔者就议论文中的抒情表达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来的文艺评论家都看重“情”对文的作用。情必以出,“无情之人未必能有工于文也”。(清王《文情》)情与论的关系也是论者关注的重点。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以为说理之文中,含情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要写好说理文,“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有一点形象思维。”(《文艺杂谈》)千百年来的 说理佳篇,如韩非之峭刻,李斯之雄辩,韩愈之瑰奇,苏轼之豪放……笔锋溢情,莫不发于议论。现代语言大师鲁迅、毛泽东的说理文在情理结合方面,更是独具特色,极富感染力。

1. 直抒情怀

议论中不借其他辅助形式,而从“我”的角度直接吐露感受,充分坦露作者胸怀,感情比单纯之议论浓郁强烈的多。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自始至终贯穿悲愤之情。首段结句“我将深味这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魂”,简直是以向反对派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示威者的姿态,表达了无比的蔑视和切齿的痛恨,完全是以和刘和珍站在同一立场上,传达了沉郁的悲惋和写作的目的。作者一悲一愤的感情显而易见。作者鲁迅先生用直抒情怀的手法,把那种肃穆、庄严、沉痛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2. 寓情于议

在议论中抒情,情议完美结合,古代文论家对此早有论述。清代学者叶燮说,天地万物,都有理,事,情可言,“三者缺一不成物……辟如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大乔滋植,情状万千,或有自得之趣,则情也。”比如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作者叙述夜游赤壁,置身于清风、白露、明月、水光之佳景中,饮酒,赋诗,极写游兴之浓。他又借吹洞萧者悲歌感叹,主客一问一答,充分展开对人生境遇的议论,阐述万物变与不变之情理:“盖将其变者而视之,则天地则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而否定了对人生的悲观态度,抒发了积极入世的情感。全文把景、情、议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情生义,以议托情,尤为出色。复杂的感情迸发出哲理的火花,深刻的哲理又闪光出感情的光彩,读之甚感生动形象。

3. 融入描写

不少大家,多在文中以描写为凭借而吐露真情,这与一般抒情重在突出“情”有所不同,其描写而生情,而情为议生色,细写之情,动人之情无不与议密切相关。梁启超在《少年之中国说》里,针对帝国主义讥笑中国“老大帝国”,针砭老人消极保守,历数老大中国之悲的同时,满腔热情讴歌少年中国,中国少年之英姿。文中以大量的比喻对比描写老年与少年之异:夕照,朝阳;瘠牛,乳虎;僧,侠;字典,戏文;鸦片烟,泼兰地酒,别行星之陨石,大汪洋之珊瑚岛……秋后之柳,春前之草;死海之潴为泽,长江之初发源……以此比老年,少年性格之不同,又对浔阳江头琵琶妇,西官白发宫娥,青门种瓜者,流于厄蔑之拿破仑,幽于锡兰之阿刺飞等,予以形象描写,以突现“老人”之志,结尾是神来之笔,连用“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等形象,尽写少年中国未来之美景,成功地描写激荡着爱憎分明之情,也增强了记述的力量。再如,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描写:“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这种描写不仅形象地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光辉的未来,而且也增强了议论的力量。

4. 借助排偶

排偶,不仅有句式相同(相似)结构整齐等长处,而且具有增强情势,和谐声韵等特色,因而深受文人们的钟爱,历代名家畅发议论也多用之。贾谊名篇《过秦论》(上),先极力把经营百余年的秦王朝推向不可一世的巅峰,接着用“然而”二字一转,自然引出全文主旨——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连用排偶,“陈涉之位,非尊于……之君也,锄栊棘,诽于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这些随处可见的排偶句,有如排浪聚起,迭章重视,致使节奏为之明快,情势为之强烈,读之如见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势不可挡,情在议中油然而生。

又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写道,“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这种作风是共产党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其文如排炮轰鸣,势不可挡,字字句句,渗透着作者对主观主义的憎恨之情,更为作者之议论增加文势,精彩。再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吗?》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连用四个“有……的人”结构,其赞美之情,自豪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 活用虚词

虚词意“虚”而情不“虚”,虚词之下自含无穷之思,所以文人也多用之,其中“……也”是最受青睐的。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以鱼与熊掌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阐述人必须坚守正义,不苟且偷生的道理,全文仅三百字,就用了十四个“也”,或陈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或判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或诘问“二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其文宛转迂回,回环反复,其情更增,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极有意味。

总之,议论文中的抒情表达方式,缤云纷呈,笔者就自己所悟到的,恐怕也未能一一说透。不过,笔者最想强调的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抒情,决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为强化广义说理而抒情,即:理之所出,情之所动。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文三:《浅析议论文中的抒情手法》2000字

浅析议论文中的抒情手法    作者/唐正兰    写作的基本功包括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及抒情等手法的基本能力。任何好文章总是以其中某种表现手法为主,而相机兼顾其他手法的综合精神作品。抒情虽作为多种表现手法之一,但它又往往时时渗透到其他手法之中,所以要写出出色的议论文,也应注重抒情。    一、议论文中的记叙抒情    议论文的议论,本是从文体的总体倾向而言的,在议论文中本来一直就包含着局部的记叙,且在一些记叙文字中,又可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里开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发生的事件,接着深情地补述了这事发生得特别突然,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马克思就去世了。这上面一字一句的字里行间,都饱含了作者恩格斯对亲密朋友的极为深厚的情谊。    议论文的记叙抒情还用于介绍事件经过情形的。比如《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道收到没有”。这些记叙文字,表面上看只是介绍了两个人之间的见面和书信往来的情况,但透过“只见过一面”与“仅回过他一封信”等字句,不难看出毛泽东与白求恩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特别明显地浸透了革命领袖对国际友人的留恋之情。    议论文中的记叙抒情,

(范文 )

既可以通过叙述典型事件,也可以通过介绍事件的特殊词语,还可通过与具体相关材料的艺术处理,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地表达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议论文中的说明抒情    在议论文中还存在说明性的文字,它们多用来说明情况、交代事实等。实质上,任何文章中的文字材料,总不可能是纯客观、没有感情倾向的,即使是议论文中说明性的段落。    例如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这段文字充满感情。用文言写成的议论文中,也有不少在说明中体现充沛感情的文字。例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文的《黄安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中,有“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篡。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的而语焉不祥,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一段话,从这段话中,人们不难体会出孙先生对牺牲的先烈,表示出了由衷的悼念和无尽的哀思!    从上述诸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议论文中的说明文字,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

爱憎感情,也正是由于受作者爱憎的影响,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提高了作品的说服力。

三、议论文中的描写抒情    在议论文中,还有更富有表现力的描写性抒情的文字。如果说记叙文是为了再现生活本身,说明只是为了解释客观世界,那么,描写则是为了描绘出

人事、景物的具体形象了。但是,议论文中的描写抒情,要比其他方法更为充分得多了。    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有段描写十分精彩、也抒发了感情:“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站,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借此

描写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无限自豪和由衷喜悦的心情!    在文言议论文中,通过描写来抒情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结尾:“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游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聹聹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这段动情的文字,热情地展示出新的未来中国的前程壮丽、锦绣辉煌。如果没有满腔的激情,定然难以产生这般如诗如画的优美文字。    议论文中的描写抒情,自然得益于描写的结果——形象。因为以形象为基础的形象思维,具有比抽象思维多得多的含蓄性、大得多的感染力和深远得多的想象空间。上面所举的描写抒情例子,或是写景、或是状

物等,透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表露出来的难道不正是作者要传达的浓郁感情吗?    总而言之,议论文的抒情手法在不同时代、不同特点的议论文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些各具特色的抒情文字,在具体的文章中起到了添彩增辉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训练时一定要饱醮感情,从而在议论文中写出最动情的撼人肺腑的文字。

作文四:《浅析议论文中的抒情手法》1900字

写作的基本功包括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及抒情等手法的基本能力。任何好文章总是以其中某种表现手法为主,而相机兼顾其他手法的综合精神作品。抒情虽作为多种表现手法之一,但它又往往时时渗透到其他手法之中,所以要写出出色的议论文,也应注重抒情。

一、议论文中的记叙抒情

议论文的议论,本是从文体的总体倾向而言的,在议论文中本来一直就包含着局部的记叙,且在一些记叙文字中,又可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里开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发生的事件,接着深情地补述了这事发生得特别突然,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马克思就去世了。这上面一字一句的字里行间,都饱含了作者恩格斯对亲密朋友的极为深厚的情谊。

议论文的记叙抒情还用于介绍事件经过情形的。比如《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道收到没有”。这些记叙文字,表面上看只是介绍了两个人之间的见面和书信往来的情况,但透过“只见过一面”与“仅回过他一封信”等字句,不难看出毛泽东与白求恩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特别明显地浸透了革命领袖对国际友人的留恋之情。

议论文中的记叙抒情,既可以通过叙述典型事件,也可以通过介绍事件的特殊词语,还可通过与具体相关材料的艺术处理,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地表达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议论文中的说明抒情

在议论文中还存在说明性的文字,它们多用来说明情况、交代事实等。实质上,任何文章中的文字材料,总不可能是纯客观、没有感情倾向的,即使是议论文中说明性的段落。

例如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这段文字充满感情。用文言写成的议论文中,也有不少在说明中体现充沛感情的文字。例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文的《黄安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中,有“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篡。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的而语焉不祥,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一段话,从这段话中,人们不难体会出孙先生对牺牲的先烈,表示出了由衷的悼念和无尽的哀思!

从上述诸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议论文中的说明文字,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也正是由于受作者爱憎的影响,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提高了作品的说服力。

三、议论文中的描写抒情

在议论文中,还有更富有表现力的描写性抒情的文字。如果说记叙文是为了再现生活本身,说明只是为了解释客观世界,那么,描写则是为了描绘出人事、景物的具体形象了。但是,议论文中的描写抒情,要比其他方法更为充分得多了。

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有段描写十分精彩、也抒发了感情:“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站,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借此描写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无限自豪和由衷喜悦的心情!

在文言议论文中,通过描写来抒情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结尾:“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游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聹聹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段动情的文字,热情地展示出新的未来中国的前程壮丽、锦绣辉煌。如果没有满腔的激情,定然难以产生这般如诗如画的优美文字。

议论文中的描写抒情,自然得益于描写的结果——形象。因为以形象为基础的形象思维,具有比抽象思维多得多的含蓄性、大得多的感染力和深远得多的想象空间。上面所举的描写抒情例子,或是写景、或是状物等,透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表露出来的难道不正是作者要传达的浓郁感情吗?

总而言之,议论文的抒情手法在不同时代、不同特点的议论文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些各具特色的抒情文字,在具体的文章中起到了添彩增辉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训练时一定要饱醮感情,从而在议论文中写出最动情的撼人肺腑的文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224731)

作文五:《“竞争” 议论文写作素材—抒情议论作文素材》34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传说玄奘刚剃度的时候,在名满天下、高僧群集的法门寺修行。有人劝玄奘说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研读经卷,这样,自己的才华才会很快显露出来。玄奘告辞时,方丈带着他到后山给他看了两种林木:一种生活在开阔的土地上,却长得乱枝纵横,又短又扭曲,只能用来做柴薪;一种生活在郁郁葱葱的林中,每一棵却都修长、挺直、高大。玄奘看后,幡然醒悟,决定留在法门寺,后来终于成为一代高僧。

请准确理解以上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写作角度

1、竞争有利于人的成长。

2、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竞争可以给人以压力。

4、竞争必须通过正当手段。

5、竞争能筛选出真正的人才。

6、竞争必须具备良好的斗志。

名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事例

1.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早年到过几个诸侯国,推行自己的连横合 纵之策,但无人理睬。回家又遭到亲戚朋友的白眼。于是,他便闭门不出,发愤读书,汲取广博的知识,以求得事业上的成功。苏秦夜以继日地伏案苦读,夜里读书打睡时,用锥子 刺自己的大腿来振作精神,坚持学习。他遍览群书,获得了渊博的知识,终于成为著名的游 说家,成为佩六国相印的“从约长”。

“缺乏自信力的人,谈不上竞争意识!缺乏崇高目标的人,也难以坚持卓越的竞争状态。”

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是人向上的不竭动力,竞争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竞争是完善自我,实现民族自强的根本途径。

2. 在非洲的一个草原,每天早晨斑马一睁开眼,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跑得更快,否则,我就会被豹子吃掉;而同一时刻,豹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是:我必须跑得更快一些,追上更多斑马,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同一时刻,斑马与豹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竞跑。

生活显然不像斑马与豹子般弱肉强食,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你看江河湖海,到处都是千帆竞渡。你看城市乡村,处处都是行色匆匆的芸芸众生,生活是公平的,在人生的每一道驿站,每一瞬间,我们若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得老远,或是淘汰出局。因此,无论你是斑马还是豹子,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向前奔跑。

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原以为我国的企业将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面临破产的危机。但事实证明,我们并没有失败,反而越挫越勇,有些企业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如海尔集团,这正是竞争的力量。优胜劣汰,自古就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管理,国际环境正像一个大漩涡,唯有逆流而上,才能取得胜利。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竞争,才能脱颖而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4. 一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与河西岸的羚羊相比,不仅繁殖能力强,而且奔跑的能力也强。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做了一项试验:从河的两岸各捉10只羚羊,彼此交换。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仅剩下3只,其余的都成了狼的囊中物。

动物学家揭开了谜底: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它们为了活命,必须同狼进行“竞争”,因此,它们越活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则相反,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能力,所以越活越弱小。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也就没有发展。其实人生到处都存在着竞争,球场、赛场、官场、战场、考场等等。有竞争才有压力和动力。竞争能让人奋起直追,不断超越自我。

5. 在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都是在竞争中成长的。比如姚明、李嘉诚等名人,他们就是在竞争中生存的。

我认为我的竞争对手让我在竞争中成长。有竞争才会有发展。也是竞争对手帮助自己发现软肋。既然有竞争,就要学会在竞争中生存。                                           在高手如云的NBA赛场,姚明在他们中间便显得难以鹤立鸡群,姚明不单单要和顶级球星竞争,还要和中国文化陌生的美国文化,美国的社会竞争,姚明的努力,不单单是为了他自己,为了火箭队,更是为了全中国13亿人们而竞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NBA这块地属于美国人的领土上开创了一块属于中国人的一片天。他变成了中国篮球树立在NBA的一面鲜红的旗帜,姚明的竞争精神和在竞争中生存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6. 有这样一则材料,美国阿里加涅州自然保护区为了使鹿更好地生活,消灭了狼。可鹿因为没有了狼这个天敌,整日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繁殖很快,终因食物短缺,不断死去。后来,重新引进了狼,鹿才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看完这则材料,我不禁哑然失笑。仔细品味,似乎领悟到鹿与狼之间的微妙关系:正因为狼的存在。才控制了鹿的数量,使鹿有了危机感,奋力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看来,危机感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各个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甚至各个企业之间,也在不断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竞争意识尤显重要。当前。呈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大有适之者存,不适之者亡的趋势。谁要是安居现状,不思进取,谁就将被社会淘汰。

7.  放眼当今世界,美国、日本都是强国,无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文化教育,都有着较雄厚的实力。可是美国人警惕自己“欧洲有超越之趋势”,日本提醒自己“国家面临崩溃的边缘”。他们看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强大竞争力。产生了一种危机感。因而千方百计发展科学技术。加速经济建设,使国力越来越强。从很大程度上看,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前途,有赖于人们的危机感,和由此而爆发的竞争力。

在竞争中生存,就要付出努力和精心的准备,才能赢得胜利,取得成功,要和这些名人一样都适应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要赶得上环境变化的脚步,要在竞争中生存。

我们处在竞争的世界里,人生充满竞争,“适者生存”是永不变的真理。

8. 北欧一家远洋捕捞公司发现捕到的沙丁鱼十分懒惰,不喜欢游动,半死不活,后来,他们想到了一个绝招,在船舱中放进几条鲶鱼,沙丁鱼为避免丧身年于口中,拼命游动,反而活的时间更长。

自然界发展的历史是“适者生存”,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百舸争流”竞争的历史。竞争意味着求新,竞争意味着突破,意味着活力,意味着发展。

生存与竞争

竞争,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从原始社会的若肉强食开始,一直到如今各行各业乃至各个国家间实力的较量,贯穿了历史的发展,遍布了世界的点滴。

蜿蜒而过的河流,将陆地分成两部分,也将本是同一种群的兔子分成两部分,千百年过去,当人们在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却惊奇的发现,一边的兔子孱弱而慵懒,另一边的兔子矫健而敏捷,后来人们发现,孱弱的一边没有天敌,食物充足,矫健的一边却有着凶猛的野兽。这便是自然的选择,想生存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磨练自己,而这种提升,就是在生存的竞争中得以实现,没有了竞争便没有了进步的动力,不能用进废退,自然界和人类便无从发展。

清朝后期,清政府闭关锁国,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资本主义国家却争先恐后的完成工业革命,提高国际竞争力,当炮火惊醒了美梦,却为时已晚,妄想挣脱竞争,差点国破家亡,改革开放,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终于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光辉篇章,人们生活安定富裕,参与到竞争中,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硬的更好的发展。因此,竞争不是让人淘汰,而是为了让人更加进步。

试想,世界如果没有了竞争,会是什么样子,当动物们饱食终日,心宽体胖时,一场小的自然灾害便会灭绝一个种群,当人们一团和气,不知上进时,社会变停止了发展。正所谓:强者不自勉,或死而泯灭于无闻;弱者能自立,则必有称于世。没有了竞争便没有了生命的延续,没有地球的欣欣向荣。

竞争,是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生物生存的竞争,就没有人类从刀耕火种到机器生产,成为世界的主宰;没有国家实力间的竞争,西班牙、葡萄牙便不会竞相探索新大陆,创造财富;没有竞争,就没有奥运会场上运动员的奋力拼搏屡创奇迹。竞争,给了世界活力。竞争,给了人们提升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

因此,不必惧怕竞争,竞争,有时就是生存的机会,当面对竞争时,我们要取长补短,为生命奏响竞争的雄伟乐章。

提示:刘翔  世界杯足球赛  冬奥会上的速滑赛等都是很好的素材。

初中在线://.789zx.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不收取任何费用,欢迎您下次再来。

作文六:《抒情与反抒情》600字

相声或小品演员兴致好的时候也会调侃一下诗人,他们会令人恶心地一声怪叫:“啊!大海!”。用句北京土话来说:我真想抽丫的!

我之愤怒绝不是来源于如此戏子恶心了我等诗人(要恶心诗人的话,我比他们要来得狠而且准),而是来自他们的愚昧,愚昧成那样还洋洋自得。

诗人=“啊!大海!”――这是来自中国百姓的常识。因之我们成为诗国;因之我们的这个诗国是可疑的,不开化的。

中国百姓的诗歌知识两千年没有变过。作为诗人我们面对着同样强大的传统势力。这传统也同样顽强地流淌在我们自己的血液里。

因此我必须硬着头皮说:“我是个彻底的反抒情诗人”。没有余地。我是在对自己强调。

浪漫主义的传统抒情,现代主义的冷抒情,后现代主义的反抒情,这是我对文学常识的简单归纳。我知道不论是冷抒情还是反抒情也都是新的抒情方式。我知道诗歌的本质很可能永远都是抒情的,诗的现代化所伴随的智性趋势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但我仍要高声强调反抒情。因为我更知道太正确的理论往往没用,而有用的说法又不那么正确――这也是常识。

抛开知识说点儿有意思的事儿吧,我用传统抒情的方式和女孩打交道她会说“酸!”;我用冷抒情她会说“汉子!”,但玩不好她就什么都看不出来,以为我“木”;我用反抒情你猜怎么着?――你应该具备这样生活的知识:她说“酷!”。

“酸”太傻,“汉子”太累,老绷着也了无生趣,我还是“酷”点儿吧,作为一名时代的诗人。

作文七:《《雨的抒情》》700字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地响。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要不然,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台湾南部雨量不多。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堆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作文八:《写景抒情4》3900字

驱山走海置眼前

写景抒怀诗(二)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写景抒情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2、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3、准确地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概括意境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第一步:名词(时间、地点)+ 形容词(景物特色);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翻译),并说出诗中有关意象各自的特点。

第三步:还应考虑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或如何)写景的? 1、先判断采用什么方法;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该方法达到的效果;

3、还应考虑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意象、意境特点常用词语:孤寂、闲适、雄阔、悲壮 、雄浑苍茫、凄迷幽远、悲凉凄清、

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等。

典型例题

【2012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

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

国忧民等。

[注]  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和诗歌内容,可有所取舍。

常见的写景方法

1、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正面侧面的结合 3、动静结合、声与色的结合(多种感官角度)    4、虚与实的结合、想象 5、点与面的结合       6、远与近的结合(多种视角)    7、白描 此外:侧面烘托   叠音词的运用   多种意象组合

巩固训练

1、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的分析。(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2、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图景)?  【情景描述】 2、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鉴赏】

答题方法:

1、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图景)?

3、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5分)

参考答案: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涩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连自然肌肉的心态。 (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6 分) 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如杜甫《绝句》首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诗中一二句实写景,三四句虚写景,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第二句描写了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手法

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也可以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比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推”“敲”,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且往往是以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密不可分。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作文九:《秋天抒情》300字

日志

[转]【秋天抒情】 2012-2-23 07:58阅读(0)转载自曾(zengss)

下一篇:【秋之赞】 |返回日志列表

转载(35)

分享(6)

评论

复制地址

编辑

点击此幻灯片链接地址即可下载:

://.gokuai./f/zYHk0S9g74f2mMDB

',1)">

转载(35)

分享(6)

评论

复制地址

编辑

个人日记 |公开 |标签:下载地址幻灯片

上一篇:【辛卯中秋祈福】 |下一篇:【秋之赞】 |返回日志列表

我的热评日志

评论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来坐第一个沙发

发表评论

表情 |更多功能

使用签名档 | 道具请选择道具隐身草彩虹炫天使之爱

发表取消  (可按Ctrl+Enter发表)

',2)">

',3)">

作文十:《2013抒情方式》2400字

高二培优诗歌鉴赏专题之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考纲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抒情技巧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山里的小诗〉:鸟儿出山去的时候 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告诉那住在谷口的女郎,说山里的花已开了。这算是一首表白爱恋的情诗,直接抒情,但含蓄、耐人寻味。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上文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间接抒情,诗歌常通过下列表现手法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自身要抒发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安史之乱后,诗人只身站在宜阳城头,极目远眺,只见土地荒芜,野草满目,城外流水东流复向西,再也难见农民用流水灌溉万顷良田。路转春山,人迹罕至,任春花吐

芳、鸟啼婉转、送尽春光。全诗说尽宜阳城外凋残荒凉,却不露乱离之事,于花落鸟啼之中,寄寓了多少兴亡之感!可谓“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情景交融:如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借梅的高洁表现了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质。

(3)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寓情于事: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情景交融的三种形式: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明晰思路,规范解题步骤

1、提问常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对这首诗(这个诗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式:你觉得这首诗哪两句写得好?为什么?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输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①,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②,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③,士甘焚死不公侯④。贤愚千载知谁是,满艰蓬蔫共一丘⑤。

注释:①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②“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邕过了惊蛰(zhe)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蛰,动物冬眠。③“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④“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⑤蓬蒿(hao),杂草。丘,指坟墓。

问: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