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化学教学 > 特殊(残障)教育个人事迹材料感悟

特殊(残障)教育个人事迹材料感悟

时间:2021-08-26 17:21:49 来源:学生联盟网

特殊(残障)教育个人事迹材料感悟一

旭日东升,阳光普照,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但他们可以用灵秀的双手感受温暖(盲);欢声笑语,歌舞悠扬,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到,但他们可以用含情的双眸感知幸福(聪);人世沧桑,悲欢离合,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但他们可以用纯真唤出心中的天使(智)。这里就是库车县特殊教育学校,一个能让残障孩子幸福绽放,梦想成真的地方。

这所学校,汇聚了许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就是库车县特殊教育学校的郭xx校长。

郭xx从1997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曾荣获“优秀党务工作者”、“县级民族团结进步个人”和“县教育系统民族团结之星”等荣誉称号。在2013年9月,在众多光环笼罩下的她,被赋予了一项新的使命,担任库车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特教成立之初,整个学校只有5名老师和8个特殊的学生。简陋的校园、屈指可数的同事、寥寥无几的学生让她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她甚至在怀疑自己能不能担此重任,什么时候才能给学校和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三年、五年,亦或是更久……

郭xx知道,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于这些分辨能力、自理能力都很差的障碍学生来说,一个简单的数字、一句平常的问候,都成了教学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一遍又一遍、几十遍、上百遍的去教。除了给孩子们教学,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因为身体的残缺,少了平常孩子的健康体魄,甚至连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郭xx的班里有一个8岁的维吾尔族男孩叫小艾,重度智力障碍还伴有语言障碍,刚来的时候一句话都不会说,大小便也一直解决在自己的裤子里。面对这样的情况,郭xx依然全身心的照顾着小艾,上课手把手的教,下课领着他上下楼,陪他一起玩插片、搭积木。遇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就给他做清理,换上干净的裤子,裤子没的换了,就给他买新的。要说郭校长在坚持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没有痛苦和委屈,那当然不可能,但有一次,小艾又拉裤子了,在郭校长给他擦拭身体的时候,小艾突然回过头来对郭校长说了一句:“老师好”,就这一瞬间,郭校长觉得好像整个世界都随着这三个字静止了下来,泪水如开了闸的洪水夺眶而出。郭xx知道,对于小艾这种情况的孩子,他说老师好,并不是在问候,而是只有发自内心的,极力想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将这三个字完整的说出来,这一声“老师好”,胜过了千言万语,涤荡了郭校长所有的痛苦和委屈,永远不要说永远,只要努力,生命总是会有希望。

像小艾这样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的思维或许更多的活跃在自己的世界里,日常简单的写写画画,需要付出莫大的精力和专注,生活中的行为,更需要强制性的约束和长时间的习惯养成。这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来说是一份巨大的挑战,很多年轻的老师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在家的时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到了学校却扮演着医生、心理咨询师、宿舍管理员和妈妈的角色。甚至有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女老师,在没有照顾过病人,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克服了心理障碍,给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库车县特殊教育学校从2013年成立至今,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因为环境艰苦和教学困难而离开。在这四年里,他们既是孩子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父母,特殊教育学校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离不开郭校长和学校那些默默奉献、兢兢业业的特教老师。他们付出了比普通教师多百倍的努力和耐心,用无私的大爱滋润着这些折枝的幼苗,用知识的力量教育着这群特殊的孩子。郭xx把全部的精力和爱给了特殊教育,她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民族团结的赞歌,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填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特殊(残障)教育个人事迹材料感悟

“智能发展、社会适应、生活自理”是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三大目标,如何让智障儿童最大限度获得发展是张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在校长的鼓励下,他率先对智障儿童的生存教育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取适合孩子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突破传统课堂,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德育、认知、社会适应于一体,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认知、生活生存能力,促进了学生身体机能的康复。

教学工作中,他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客观评估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学生个别教育计划,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自己的教学,实现学生、教师、多媒体终端的互动教学,创设了直观、形象、高效的课堂,丰富了多彩的业余文体生活,把生存知识,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能力,“乘车、购物、存储、买卖、说写、遵守交通规则、自我安全保护、爱护环境、寻求帮助等”等社会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为了使孩子们获得最大限度发展,他不断创新教学过程,把课堂教学生活化,把康复训练实践化,通过为孩子们创设环境、生活展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方式,把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获得知识的体验。

他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残疾学生的生存教育方法;他撰写的论文《谈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在山东教育报发表,案例手工《糖葫芦制作》获省课例展示一等奖。

细心管理,甘于奉献

多年来,张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针对高年级学生年龄普遍较大的特点,他不断加强学生青春期教育,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建立正确的交往方式。为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经常组织学生到公园等地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义卖活动等;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侧重生活的监护和照顾,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学生一起玩闹,一起游戏,一起成长,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生自理能力差,他经常到宿舍帮他们整理衣被,把他们的脏衣服和床单、被罩带回家清洗。学生病了,就带着他们去医院治疗。在他的抽屉里,学生的病历也像作业本一样有厚厚的一叠。小冉同学突发胃炎,家长外出无法及时赶到,他去医院送汤送饭,晚上陪护在病床前;有一天凌晨4点女生小杰癫痫病犯了,第一次见到这种病发作的他,心里非常害怕。但没有自乱阵脚,喊来值班的领导及时送到人民医院,等小杰的父亲赶到时,孩子已经脱离了危险;月月同学,父母离异,父亲轻度智障,患有抑郁症,跟奶奶生活在一起,靠爷爷种地收入生活。了解这个情况后,多次给该生购买学习用品,过年送她几件像样的衣服,并发动其他老师们给予不少的资助。多年来,他帮助过的学生多的数不清,每当谈起他的学生,他都会滔滔不绝,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残疾程度、家庭情况他都会牢牢记挂在心里。

正是这些爱的付出,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起始于辛劳,收获于平淡,张老师看着一个个学生的成长幸福感油然而生。

为了不放弃每一个残疾儿童,学校对身体机能伴有严重缺陷、需要家长监护、不能到校进行集中就读的特殊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多年来,他积极要求参与学校的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送教上门的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性很大,家长的认识不一,学生居住地分散,送教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坚强的信念、无私的爱心驱使他不能停歇,张老师带领送教服务小组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不停的奔走于各个残疾孩子家庭,为残疾孩子带去教育和康复,为家庭带去温暖和希望。寒来暑往7个春秋,他的足迹也踏遍了商河县所有智障儿童的家庭,无论田间地头还是乡间小路都是他临时搭建的课堂,送教工作扎实、稳定、有序的进行,给残疾儿童送去了康复和技能,给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