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历史教学 > [《中国民风民俗》2000字]中国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中国民风民俗》2000字]中国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时间:2019-10-05 09:21:3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中国民风民俗》2000字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後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裏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後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

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裏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後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徵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後跑到泉边,迎接象徵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著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作文二:《俄罗斯民风民俗》6800字

俄罗斯民风民俗

(1)社交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

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

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铺着绣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盘上放上大圆面包和面包上面放一小纸包盐。捧出

称名问好在街上、商店、公共汽车等平常场合,你可称对方“您”(вы)或“同志”(товарищ)。

如果进一步交谈,你可以按对方性别年龄,分别称“先生”(господин)、“小

姐” (девушка)、“朋友”(друг)、“小伙(ребята)。与俄罗斯人在一个较正式的场合互相认识和交谈,要记住对方的全名,即要称呼他的名字还要加上父姓,以示尊敬和客气。而且,

要称“您”(вы),不能称“(ты)

革命期间和革后,“同志” 一词具有褒义,因此对陌生人,根据外表认为其是自己人、志同道合者,才称同志,对熟人、战友也称同志。但现在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用这个称呼的,如买东西、问路等,常用“公

民”、“小伙子”、“爷爷”、“婶婶”等词。

称呼对方一定要用他的正式头衔,除非他特意要求改用另一个称谓。

俄罗斯人的姓名通常排列为名字、父名、姓,但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中。名字和父名都可缩写成第一个字母。一般口头称姓或名。尊敬时称名字与父名,对长者有的只称父名。对家人有爱称,如伊万,称万尼亚或瓦纽沙;谢尔盖,称谢宴沙等。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

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妇女姓名多以“娃”,“姬” 结尾,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名字和父称保留不变。按照俄罗斯人的习惯,名字加父名是对成年人的尊称,而用它来称呼年轻人则显得滑稽可笑。彼此很熟悉的人习惯于直呼对方的名字,但年轻人直呼长者的名字是没有礼貌和不知分寸的表现。在家里,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不习惯叫“爸爸”“妈妈”时,可以叫老人的名字和父名,以示尊敬。在学校,学生对老师必须称呼名字和父名,表示尊敬和礼貌;而老师在课堂上叫学生时可以直接用姓。如果用名字称呼,则表示他对学生的友好、信任和器重;在工厂,师徒关系也是如此。农村和城市的称谓习惯不太一样。在农村里,老年人常用一个父名称呼对方,表示贴心和知已。关系密切的人,可用爱称,称呼伟人和名人

则习惯于单用一个姓氏,如罗蒙诺索夫、普希金、列宁、高尔基、斯大林、普京等。

交换名片最好随身带上大量名片。去会见俄罗斯官员时,要用其一面印有英文的名片,最好是一面印

有俄文的名片。

拜访与邀请到别人家做客,进屋要破门,得到允许才能人内。进屋先要脱去外套和帽子,然后向女主人鞠躬问好,并向男主人和其他人问好。主人见来访者进来时,会站起来迎上前去握手,请对方坐下后,再商谈工作。主客一起进客厅时,主人应走在前面,给客人开门;出门时应走在客人后面,以便随手关门。应邀,接到参加家宴的邀请后,可以送鲜花和酒、艺术品、书等礼物。不要到得过早,以免影响主人的准

备工作,也不要到得过迟,让主人和其他客人久候是失礼的。

遵守时间在俄罗斯赴约必须准时。最好先直接写信给自己要联系的机构,约定一个时间,并将自己想要讨论的问题告诉他们,附上有关贸易文件。同时民将这信的复印件递交本国大使馆的商务处,商务处则会协助你与有关部门联系,并取得他们的原则同意,这时方能前往有关机构进行访问。安排约会起码需要提前两三天。在任何情况下,约会无论是通过大使馆安排,还是自己直接安排,临去之前都德要再次得到

对方的确认。

吸烟须知公共场所不许吸烟,不许随地吐痰。在很空旷的大厅里,离人家很远抽烟,也会有人走过来“关照你”。俄罗斯人在这方面的公德意识是很强的。上烟时,一般要递上烟盒,让其自取,不能只给一

支。特别注意不要一根火柴点三个人的烟。男士吸烟时,先要问问你身旁女士介意不介意。

交谈忌讳一般俄罗斯人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言谈之间勿对其国家民族有轻侮之词,特别是苏联解体

后经济情况不佳,国际地位也日下,对此俄罗斯人特别敏感。

通用语言全国各地的官员、企业经理和工程师都讲俄语。俄语也是技术文件的主要用语。英语教育

及,为第一外语,许多高级官员都会讲英语。

言谈举止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妇女不能在男子面前摄裙而坐,露出大腿,也不能用裙子当扇子扇风,否则易造成引诱男人的误会。谈话时要看着对方,不能打断别人的谈话,以示尊敬。不应当着其他人与某人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说话。,在公众场合不能抠鼻孔、伸懒腰、抓痒、随地吐痰、大声咳‘嗽。若咳嗽时,必须用手帕捂住嘴,小声咳。与人交谈时不能用手指他人。在公共场所大声暄哗是不文明的,说话时指手划脚被看作是’缺乏教养。要上厕所时不能直说,而

要说“对不起,请等一等” 或“对不起,我去打个电话,请等一等”。

几个中国人在一起,千万别用中文说“飞(fei)

俄国人听了会觉得刺耳。

招待应酬俄罗斯人的一个古老习俗,就是喜欢用面包和盐招待客人。这一习俗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世纪。当时,匈奴帝国称雄欧亚大陆,为了防备和消灭敌人,匈奴头领阿提拉破坏了现今俄罗斯欧洲疆域的大部分晒盐场。到公元9—10世纪的罗斯公国时,盐已经成为稀有的贵重品,只有款待贵宾时,人们才能在宴席上开开眼而由于中世纪农业生产力的低下,面包无疑是富裕和地位的象征,在落后的古俄罗斯尤其如此。因此用面包招待客人不仅是为了显示主人的富有,而且更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和热情。通常,主人手捧面包,客人躬身接过面包,先对面包示以亲吻,然后掰一小块,撒上一点盐,品尝一下并表示感谢。当今,虽然面包和盐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来的珍贵价值,但仍然意味着善意和友情。另外,打翻了盐罐就表示要吵架。面包和盐是俄罗斯人友好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媒介。应邀到当地人家中参加晚宴或作客时,给女主献上一束鲜花,将会使她感到非常高兴。给主人的孩子送一些彩笔、智力游戏玩具等也是必要的。俄罗斯人好客,有一句谚语说得最妥切:烤炉里有什么,桌上有什么。不管食品供应如何紧张,但在请你吃饭时,还是尽其所有,并且把难得的美味留与客人。如果你不豪爽地吃掉喝掉,反会被认为是不

懂礼貌。

俄罗斯人好酒,世人均知。一般较高级的宴会都不上烈酒,但在招待会上,总会有几瓶伏特加(烈酒),

这是俄罗斯人喝酒的老规矩。在知识界是不劝酒的,但在农村主人常常率先干杯,一醉方休。此刻,如果

你能喝上一些,马上会被引为“朋友”和“知已”。

尊重女性的风气尊重女子是俄罗斯人的社会风尚。问候时,男子应先向女子问候;年轻者应先向长者问候;进屋的人应先向主人和其他的人问好。当妇女走进客厅时,男子应站起来表宗众挽,而男子走进客时,妇女可以不站起来,但必须面向来人,以示礼貌。在介绍人们相识时,总是把妇女先介绍给男子,妇女在回答时应主动伸出手去握手并说出自己的姓名。非因公结识时,青年男女要说出自己的名字,成年男女则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和父名。要向妇女介绍某个人时,应先征求她同意后再介绍。上公共汽车、进房间、上楼梯时,男子一般都让女子先行,并为其开门,即使对不认识的女子也需这样做。出门时男子帮助同行女子穿大衣、拉大门;在影剧院里,男子应先找座位让女子坐下后,自己再坐。请女子跳舞后,应送她回原来位置,致谢后再离去。照像时,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如果女子站着,男子不应坐着照。跟女子

在一起时,吸烟前一定要征得对方的同意。

(2)服饰礼仪

俄罗斯大都讲究仪表,注重服饰。在俄罗斯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但常戴帽子。在城市里,俄罗斯目前多穿西装或套裙,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前去拜访俄罗斯人时,进门之后务请立即自觉地脱下外套、手套和帽子,并且摘下墨镜。这是一种礼貌。

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服装是:男子是斜襟长袖衬衣,通常在领口和下摆有绣花,穿时在衬衣外面系一根腰带。衬衣一般是用麻纱布、白棉布做成,也有用色彩鲜艳的花布做成。裤子稍肥,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做成。在寒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是穿厚呢子外衣或毛皮外衣,头戴毡帽,脚穿高阁皮靴。女子的服装,一般是用麻布做的有垫肩的长衬衣。在俄罗斯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已出嫁的女子在衬衣外面要穿一件无袖长衣一“萨拉方”,在南部地区则穿一种手工编的带有方格图案的毛料裙子。

姑娘不戴头巾,仅用头巾盖住头的一部分,但已婚女子必须戴头巾,以便把头发全部包起来。在冬季,女子一般穿厚呢子或毛皮外衣,高筒皮靴。现在男子多穿西服,戴呢帽、便帽、礼帽,冬天戴皮帽,穿皮鞋、皮靴或毡靴。女子穿连衣裙、西服上衣或西服裙。过去女子不穿长裤,现在也有人穿。女子穿高跟鞋,冬天也穿皮靴。秋冬戴呢帽或皮帽,夏天系花头巾。

(3)餐饮礼仪

俄罗斯人的主食有:以黑麦、小麦等面粉制成的面包、各种麦子煮成的粥以及养麦粥。养麦粥的标准烹调法是在粥中加人鸡蛋或各种肉类。养麦面经发酵后掺人乳酪、果品烤成薄饼。这种饼薄而松软,呈半透明状,营养丰富。俄罗斯人以面包为主食,肉、鱼、禽、蛋和蔬菜为副食,喜欢吃炯、煮、烩的菜,炸、

烤也可。喜欢酸、甜、咸和微辣食品。他们不吃某些海味(墨鱼、海蜇、海参)和木耳。

俄罗斯人吃饭时不用碗而用盘子,盛汤用深盘。吃饭时,左手持叉、右手持勺或刀子。如果只用叉子,可用右手。吃饭时不许刀又乱响,也不许嚼出声来。汤剩不多时,左手向外抬起盘子,右手用勺子向外盛汤而不是向里。喝茶时,茶勺用完后应放在茶碟上,不能把勺留在茶杯里喝茶。俄罗斯人多数爱吃鱼、虾、羊肉、羊肉串、羊肉汤、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肠、牛肉、万牛排、红烧牛肉,不太爱吃猪肉。爱吃烤鸡、油炸马铃薯,也喜欢吃中国的糖醋鱼和北京烤鸭。蔬菜有黄瓜、西红柿、土豆、萝卜生菜、洋葱等。俄罗斯人一般对早餐和午餐比较重视,晚餐则较为简单。其饮食特点为:爱吃带酸味的食品,面包、牛奶甚至莱汤都要吃酸的。喜食冷菜,在进午餐时,必须有冷盘,凉菜的种类很多.如红黑鱼子、各种香肠、火腿、红鱼、咸鱼、酸蘑菇等。

俄罗斯人爱喝酒,特别爱喝烈性酒,其中最爱喝伏特加。一般会喝酒的人酒量都很大。他们爱喝红茶。茶里一般放柠檬片和糖。喝茶时吃果酱、面包、黄油、点心等。水火壶是俄罗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自古以来,用水火壶煮茶喝一直为俄罗斯人所喜爱。俄罗斯人常说:“水火壶一开,就把客人留下来了”。

在饮食习惯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他们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总的讲起来,他们的食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

一般而论,俄罗斯以面食为主,他们很爱吃用黑麦烤制的黑面包。除黑面包之外,俄罗斯人大名远扬的特色食品还有鱼子酱、酸黄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时,他们多不削皮。

在饮料方面,俄罗斯人很能喝冷饮。具有该国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们最爱喝的酒。

此外,他们还喜欢喝一种叫“格瓦斯”的饮料。

用餐之时,俄罗斯人多用刀叉。他们忌讳用餐发出声响,并且不能用匙直接饮茶,或让其直立于杯中。通常,他们吃饭时只用盘子,而不用碗。

参加俄罗斯人的宴请时,宜对其菜肴加以称道,并且尽量多吃一些,俄罗斯人将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经吃饱。

吃西餐,请左手持叉,右手持刀,面包用手拿,一般只有在使用好久时才把刀放下。举杯饮酒请用右手。嚼东西时把嘴闭上,不能嚼出声来。吃水果一般不削皮。在宴会上男士要照顾身旁的女士。注意,习惯是照顾坐在自己右边的那位!散宴后,按礼节应主动问右边的女士是否需要送她回家。俄国人喝茶与其说是为了解渴,不如说是为了充饥。一般是早餐时或在午饭与晚饭之间喝茶。茶里可以放牛奶、鲜奶油和糖。喝茶时还端上果酱、面包、黄油、点心等。用完茶勺后,应放在茶碟上,不能把勺留在茶杯里,带着勺喝茶。老人喜欢用茶炊煮茶喝,他们用小菜碟喝茶,单独吃糖。

( 4 ) 婚俗

传统的俄罗斯人的婚姻习俗颇为繁多。说媒时讲究单日说媒,忌讳星期三、星期五和12号。相亲时要祷告,并还要围桌走三圈。订婚名堂更多,如喝糖水定终身,一牧师主持订婚仪式后双方才可开始筹备结婚,举办订婚舞会等。结婚时摆“门形”婚宴,在城市婚礼上要三吻双亲,婚礼后还有结婚拜访周;在农村讲究铃声驱灾,新婚夫妇乘坐的马车要用鲜花和小铃裆来装饰。在婚宴上,按照俄罗斯习俗。新婚夫妇

要各掰下一块面包蘸盐后敬献给自己的父母,以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思。接着同自己的家长吻别,女伴们唱忧戚的送别曲。按照习惯,在宴会上新人不能多吃,而要当好第一次家庭主人,使来宾们尽情欢乐。一席间大家频频举杯,新娘新郎随着“苦啊、苦啊”的喊叫声,不断亲吻。人们时而高歌,时而起舞,整个婚宴充满喜庆气氛。现在在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城镇都有“结婚登记宫”,亦称“幸福宫”。这种“宫”,多为两层的楼房。一层是表格登记室、女宾室和男宾室;二层是登记厅、宴会厅、礼品间、鲜花间和休息室。现代俄罗斯的婚礼,多由“幸福宫” 的工作人员主持。在国歌声中,婚礼宣布开始。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新人挽手前进,双方亲友踏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缓缓进人登记大厅。接着,举行新人、证婚人签字仪式,众人在乐声中以掌声祝贺。一对新人把一名代表用盘呈上的戒指各为对方戴上,并接过结婚证书,在乐声中走出大厅。婚礼后,新婚夫妇到列宁纪念堂或无名烈士墓前献花默哀,以表示对前辈的怀念,然后乘彩车观光市容,举行喜宴等。

俄罗斯农村婚礼又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格。结婚的当天早晨,三匹马拉着的迎亲车队已飞驰到新娘的家门前。大车用彩带。树枝、鲜花装饰得非常美丽,车上坐着身穿白色绣花民族服装的新郎和他的年轻伙伴们,伙伴们拉着手风琴,弹着七弦琴,歌声、呼喊声和悠扬的乐曲声在农村的田园上空飘荡。在欢笑声中,新娘走出来和父母拥抱、吻别,然后农女友们的簇拥下坐上了彩车。浩浩荡荡的迎亲车队把亲人送往村苏维埃,举行结婚登记仪式。仪式完毕,宾主一起来到新郎的家,新郎新娘下了彩车,踩着撒满各色鲜花的地毯徐徐走来,大家向他们身上抛撒象征生活富裕的金色麦粒,祝愿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能像地毯一样平坦,周围开满鲜花,生活富足美满。新婚当天举行酒宴。宴会上还会加上让新郎劈木柴和生火的内容。这是考验新郎是否会持家。火光同时也象征着爱情,给新人带来温暖和光明。这种婚宴一般要持续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俄罗斯,不同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特殊婚礼习俗。

(5 )习俗禁忌

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

俄罗斯人特别忌讳“13” 这个数字,13号和星期五被认为是不祥之数,因为在这一天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被视为凶险和死亡的象征,所以人们尽量避免说这个数字。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俄罗斯人不说九重天,而说七重天。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俄罗斯人通常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运气,尤其相信马掌是表示祥瑞的物体,认为马掌代表威力又具有降妖的魔力。镜子碎了,意味着灾祸要来。盐撒了,会发生争执、吵架。家人出远门后忌讳马上扫地,否则他们就回不来了。姑娘坐在桌角,会嫁不出去。掉了刀,要来男客;掉了叉子或勺,会来女客;猫洗脸,将要去作客。打碎镜子,意味着个人生活中将出现不幸,而打碎杯子和碗,特别是盘子和碟子,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他隆重场合,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

亲人出远门之前,行者和送者都要坐下来,静坐几分钟。考试前不要理发,不然就会不及格。室内不许吹口哨,不然会把钱都吹走的。睡觉前不能扫地,否则会把钱都妇走。忌讳吃狗肉。俄罗斯学生考试时,习惯以反语相祝“祝你什么也打不着”,实际意思是祝你满载而归,祝你一帆风顺。以前,俄国猎人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祝贺胜利就一定不得手,因此习惯用反语相祝。这种祝贺方式也用于其他场合。俄罗斯人不同于中国人,喜欢用单数,如送花要送一枝、三枝、五枝等,双数反被认为不吉利。俄罗斯人自古有一种迷信,认为知道产期的人越多,出生就越困难,甚至会招来邪恶,因而在产前尽量保密。俄罗斯人认为生产是污秽的事,因而有在无人居住的地方生孩子的风俗,如在浴室、牛棚等地。遇到难产,有解扣、开锁等风俗习惯.

作文三:《衡阳民风民俗》6400字

衡阳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处于湖南省凹形面的轴带部分。周围环绕着古老宕层形成断续环带的岭脊山地,内镶大面积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红层的红色丘陵台地,构成典型的盆地形势。衡阳传统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地区,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衡阳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衡阳还是一个多民族市,湖南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包括衡阳人的生活特点,衡阳人的宗教信仰,衡阳人的居住民俗,衡阳人的季节特征,等衡阳人的各种文化特征。

关键词:水稻种植业;民族;龙狮舞;饮食;特色生活;文化。

衡阳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衡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集中在大河中下游,水源充足。衡阳市除湘江之外,耒水、蒸水、洣水,三条大河,数十条小河,在衡阳境内汩汩流淌,润泽着衡阳大地,成就了衡阳“鱼米之乡”的美称。衡阳市除湘江之外,耒水、蒸水、洣水,三条大河,数十条小河,在衡阳境内汩汩流淌,润泽着衡阳大地,成就了衡阳“鱼米之乡”的美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天然条件稻米是湖南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所产稻米占中国稻米总产量的很大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家,而湖南是中国的生产大省,衡阳则是湖南的生产大市。

衡阳人民很多年前就已经习惯了一日三餐,早餐是面粉类食物,中餐和晚餐则是一米饭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衡阳人民也在与时俱进,生活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不但有一日三餐,同时到了晚上也会去吃夜宵。感受生活的美好。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衡阳境内居住的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等30个民族。在湖南流传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佛教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僧人竺法崇到长沙传教,创建麓山寺,佛教自始传入湖南。公元677~744年,南禅七祖怀让禅师于南岳福严寺传法续嗣,至第四代,开临济宗、沩仰宗。公元743~790年,石头希迁和尚在南岳南台寺承汉传嗣,至第五代,开曹洞宗、云门宗、泫眼宗。史誉

出天行,南岳人祖祖辈辈对祝融火神十分敬重,每年都把第一柱香敬献给他。大年初一的零时钟声刚敲响,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向南岳庙,谓之“出天行”。出门后熟人见面不打招呼,避免“撞喜”,到了天亮见面才拱手贺岁。出庙时折一段树枝,捡几片树叶回家,谓之“捞柴(财)”。主妇们赶紧做好丰盛的饭菜,全家团聚一起吃完“年羹饭”才天亮。有民谣说:“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吃饭是衡山佬。”;划旱龙舟,每到端午节,三湘楚地以龙舟竞赛纪念屈原。南岳多高山而无江河,百姓便自制自作独特的旱龙舟以自乐。“旱龙舟”是用普通的竹子和彩布制成船状,人站在中间系在身上,一边划桨一边行走。划旱龙舟的比赛不是比速度,而是比表演水平。参赛者浓妆打扮,边划船边歌舞,别有一番情调。;春放荷灯在南岳古镇一带,人们别出心裁在水上放灯迎春或送春。灯系彩纸精制成荷花状,经熟桐油浸透后再以松香涂抹,使之不渗水,花芯灌少量茶油,再插灯芯,点燃后放入古镇内外诸溪流中,任其飘流,小溪便宛如闪光的“灯龙”。观灯者成千上万,川流不息,场面颇为壮观。赶秋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女子都佩银首饰。还有提着各种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来交易的。铳响炮鸣,鼓乐喧天,龙灯,狮子飞舞。人们围着能载 4 - 12 人的秋千周围相互对歌,荡秋千,直到太阳落坡。七月七,衡阳苗族人民身着盛装,聚集圩场,举行赛歌、跳舞、演戏、舞狮、玩龙等文化娱乐活动。

龙是衡州大地先民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相传天下南岳有八百蛟龙相拥护。千百年来,大凡重要庆典或祭祀,均张灯结彩,狮龙并舞,共呈吉祥。衡阳民间的龙有:布龙、纸龙、稻草龙、笋壳龙、板凳龙、娃娃龙、滚地龙、七巧龙、香火龙等。布龙最是普遍,各地因制作、耍法不同,名称亦有别异。在耒阳有游龙、长龙(100节以上)、滚地龙(龙背大,舞龙时只见龙身滚动,舞龙人不露面)。在衡东、衡山有布龙,衡阳县有疙瘩龙,衡南县有七巧龙。布龙耍法多样,有大小套之说,衡山县有大套72,小套36,是各种龙舞中套数最多的。衡南县九龙乡的七巧龙,经艺人不断创新,由一龙独舞发展到四龙共舞。1995年由衡南县文化馆刘小安辅导编排成大型龙舞《雁龙腾飞》,在全国舞龙锦标赛中获二等奖。  清代以来,衡阳县内龙舞盛行,俗称“滚龙灯”,龙身为竹扎布面或稻草编织,下设木柄,木柄多少不一,但需成单数。“龙灯”有10余个种类,以九龙乡的“七巧龙”、接观乡的“青蛙龙”、花桥镇的“滚地龙”、双林乡的“娃娃龙”、车江镇的“硬龙”尤具特色。每年元宵佳节期间,城乡龙舞形成高潮,万人围观,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落,通宵达旦。“七巧龙”原名“狗婆龙”,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从桂阳传入衡南九龙,龙身长13.67米,身围0.5 米,经过艺人不断创新,由一龙单舞发展成4龙共舞,集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一杆挥动,四龙齐舞,或起或落,或穿或跳,或结或解,或聚或散,变幻无穷。布龙舞  1876年光绪《衡山县志》载:“正月舞龙灯,谓之敬龙神,于以祈福,消灾。”龙舞古今广为流传。布龙舞又称黄龙舞,俗称舞龙灯,有龙头,蛇头、虾头之分;有七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不等。每节用竹篾织成篓状,装上长约一米的木柄,套上带有龙鳞,用白布镶边的大型龙被。表演时,众人手擎木柄,动作协调一致,以立、跪、卧几种姿势飞舞,舞出“二狮滚球”、“二龙献珠”、“孔明翻书”、“猴子跳涧”、“双凤朝阳”等72大套和36小套节目。纸龙舞  由宽12公分,长580公分的两层皮纸相贴而成,着粉红色,边沿各夹一根麻线,中间贴一条宽约2公分的金、银箔以示龙脊,各色丝线贴成三角形以示龙鳞。系上一根长约80公分的木棍,持以起舞,活似真龙,有“双龙出洞”、“黄龙缚腰”、“画眉跳涧”、“螺丝脱壳”、“飞蛾扑火”等6个大套和11个小套。1956年艺人罗春和表演纸龙舞,获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汇演一等奖。1957年衡阳市郊区农民袁少忠表演纸龙舞,被湖南省文化局选拔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82年衡阳县官埠乡农民洪余庆表演纸龙舞,获湖南省文艺会演一等奖。稻草龙  保存于衡阳县九市乡、常宁县城关镇两江村。衡阳县九市乡的稻草龙制作精美,是一件很好的工艺品。稻草龙在民间最为神圣,龙身通体为稻草编成,大小长短随意,舞动起来的时候,犹如真龙翻腾,使人顿生敬畏之心。每逢过年舞龙时节,稻草龙上

路时,其他龙要避之,为之让路。在乡间,稻草龙的红包也比较丰厚,这在衡阳地区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大革命期间,境内农民革命组织纷纷成立,耒阳县农协会为欢庆各区协会建成,于1926年9月14日舞出一百条滚地龙,县城为之沸腾,地主豪门望风披靡,避之三舍。民国25年(1936年),常宁县柏坊街绅易信孚、阳钦葵、谢回春等人倡首,大兴龙灯以祈丰年。经过两个多月筹备策划,组成千人灯队上路。擂得山鸣谷响的十个报子鼓打先锋,各族大红旗足有百面,大小彩龙二十条,各种乐器几十套,各种置戏文的假山、凉亭、八抬大轿几十乘。灯队沿着湘江大堤,向松柏方向进发,轰动四境邻县。抗日时期,衡阳出现了“狮灯”贺年形式。狮灯容易组织,且设备也没有龙灯那样豪华讲究。一般狮灯队,两条单狮四人舞,走街串巷,到每家每户去舞狮贺年,深受城乡贫大众喜爱。狮舞有毛狮、木狮、手狮三种。毛狮舞  常见的狮舞,用竹篾扎成毛狮头盖,糊上彩纸,作好眼、鼻、口等“五官”及狮须、狮被(狮身)、狮尾等部位,狮尾内装小柄,以操持起舞。锣鼓伴奏,拳棍叉耙武术表演,形成热闹气氛。此时,单人或双人钻进“狮身”起舞,表演狮子的翻、滚、爬、跳,旁人赞狮,耍出多种故事。毛狮舞在岳北地区尤为盛行。祁东县谷陂塘的武狮艺术代代相承,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又称赞狮,多用于赞唱新春,狮子凭赞狮人的赞语表演各种造型和故事。武狮是舞蹈与武术的结合。

民国29年(1940年)秋,为庆祝抗日湘北大捷和慰问伤员,他们在祁阳县王府坪表演双狮抢球,双狮悬梁,双狮倒挂缠柱,从2丈高处挂牌蹦下来连打三个滚子,全场万人喝彩。1952年7月,谷陂塘雄狮武术队后起之秀邹子玉、邹子高、邹学俊等参加衡阳地区雄狮表演赛,被选拔参加湖南省代表队巡回至江西、武汉、上海表演,参加在北京的雄狮表演比赛,并在怀仁堂表演,从9米高的高空挂牌纵跳打滚,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木狮舞  木狮又称边狮,木雕狮脑,分雌雄两种,用两米见方的黄布缝合狮身。舞动之时,雌雄对舞,动作变换多样,狮的雄伟威严俱现。原有72套故事节目,流行于衡山糖铺、耒阳盐沙、哲桥等地。“文化大革命”后保留无几,今许多舞技失传。手狮舞  流传于马迹、贯底等乡,历经200余年。其法为木雕狮形脸谱,系上长6米、宽0.3米的红布。表演者一臂举狮头,一臂举狮尾形成狮身,由4~8人分组对舞。演出节目如“文广教枪”、“虾米跳涧”、“金鸡啄米”、“四人抬宝 ”、“观音坐莲台”等穆,表演时鼓乐齐鸣,喊“杀”连天。拳棍叉耙武艺与手狮舞紧密配合形成群舞,故又称“武灯”,现已失传。1982年,县文化馆搞民间舞蹈集成时,特聘老艺人罗春和、彭纯武示范表演,录相保留。为庆祝抗日湘北大捷和慰劳伤员,境内多处开展活动。

民国29年(1940年)秋,祁阳县在五里坪举行慰劳大会。该县柳木塘、谷陂塘(后来划归祁东)等狮子武术队,表演祖传节目。运动员舞狮倒悬梁上,地下助手向狮子口连射三把铁叉,一一被狮子衔住。

50年代初,各乡龙狮灯队贺年,在农民协会主持下演出,革除许多封建陈规。衡阳县合济、清平等乡,率先出现了有妇女主任擎牌灯,女教师念赞词或妇女参与舞龙狮的灯队,冲破自古以来女性不能摆弄这类“神物”的传统习俗。

1952年2月,衡阳地区举行狮灯会演选拔赛,祁东县谷陂塘队被评为优胜队,并且代表地区参加湖南省农民舞狮表演赛,又获胜被选。由省组织有谷陂塘队参加的湖南农民舞狮演出队,相继去武汉、江西、上海等地演出。4月进京参加全国雄狮表演比赛,运动员邹子天、邹子禹、邹学俊等人,在怀仁堂表演了“猛虎下山”节目,以跃腾高空9米挂牌,绕柱蹦跳打滚转体1080度呼啸下地,动作威武惊险,受到中央领导赞扬以及中外观众称羡。该队获中央颁发锦旗一面、狮子绣被一床,运动员全身套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境龙狮灯具一律焚毁。到70年代初期,又萌发机,祁东、祁阳等县率先在境内敲响舞狮锣鼓。

1973年,肖家坪、下马渡区又先于衡阳各地举办了耍狮武术表演赛。随着富民政策的东风吹拂衡阳城乡,龙狮灯这一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在全境普遍开展,而且灯队的规模、质量也随之升级,1983年元宵节,衡南县三塘区、镇举办了“衡南之春”的“百龙会师”表演。全区、镇共有50多条龙760多头狮参加,观光者数万人。同年,“花灯”再次在境内兴起。衡阳县金溪庙黄土堂的一队花灯以装扮梁山108条好汉为文戏和48面南京铜锣开前道而闻名遐迩。该县渣江区一堂花灯,除规模宏大之外,还特别讲究文戏的内容和武术的功底。 80年代中期,这两队花灯,连续几年轮番到西渡演出。衡南县九龙乡的“七巧龙”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而著称,该灯队的龙体不大,每龙七节,一灯四龙,舞姿潇洒敏捷,犹如波涛滚滚,群龙跃水。

1985年被湖南省文化厅作专题录相。翌年,又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属龙的戊辰年间(1988年),雁城举行第七届“衡阳之春”活动。来自七县(市)五区的龙狮灯代表队,涌向雁峰广场、中山南北路、先锋路、解放路以及人民广场。南岳衡山素有“八百蛟龙护岳山”之说,此时在首峰回雁峰下得到生动体现。龙群中有质地优良色彩缤纷的草龙、火龙、布龙、纸龙等;从造型上讲有神态不一巧夺天工的文龙、武龙、游龙、摆龙、蛤蟆龙、滚地龙、板凳龙、娃娃龙等,在众灯队中,祁东的板凳龙、耒阳的滚地龙、审南的七巧龙,南岳的故事龙、衡阳的稻草龙、常宁的棉花龙等,都因其风格独特而著称。稻草龙获本届大会一等奖,并且应北京市邀请代表衡阳市参加“北京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获三等奖。

90年代,龙狮表演比赛闹元宵,已在衡阳形成传统。优胜队则代表市出席上一级的赛事。1993年,作为市代表队的衡南县“七巧龙”,参加全省比赛,夺得金牌。翌年,衡阳市郊北塘村龙狮队,代表湖南省出席在福州市举行的全国农民舞龙大赛,获总分第3名。1995年5月,全国首届舞龙比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天津、广州、湖南、大连等17支参赛队伍,汇集在颐和园里,角逐激烈。由祁东县组队,衡阳市杨东林副市长为团长的湖南省代表团,摘取赛龙亚军并舞狮最佳表演奖。

一年一度,一度一年,当春风又绿了江南岸的时候,我们的传统——龙狮舞,可以继承,可以发扬,可以流传,毕竟这也是我们国魂的浓缩。

有这么一句诗: “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衡阳又雅称雁城。衡阳山奇水秀,有叫人流连忘返的衡阳八景,有令人仰慕的蔡候祠,有千古之迷的禹王碑,有叹为观止的江口鸟洲,有惊险刺激的西江漂流,有风景如画的天堂山、天堂湖,有风情迥异的浦竹瑶乡,有碧竹万倾的黄市竹海,有神秘瑰丽的锡岩仙洞,特别是南岳衡山,以山川形胜而独秀,以佛道共存而扬名,享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中华寿岳”的美誉,是名满天下的旅游胜地!“大南岳:南国圣灵,中华寿岳”,文化重地——湖湘文化‘蓝墨水上游’(重要发祥地)!

中国造纸术发明者——世界伟大发明家蔡伦,伟大思想家王船山,一代至尊、至勇、至信、至强、至情的奇男子彭玉麟,开国元勋罗荣桓,现代言情大师琼瑶等衡阳籍骄子!中国抗战名城!

舜帝南巡,大禹杀白马得治水金简,朱熹、张试衡山唱酬,胡安国父子南岳设坛,曾国藩衡州练兵,王闿运东洲讲学,蒋介石、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南岳抗战,张良、徐霞客、杜甫、张飞、庞统等过往衡阳的名人所留下的文化内涵!

王氏宗祠位于粟江隆市乡大渔村,原名崇本堂。始建于北宋嘉裕6年(公元1061年),明永乐12年(1414年)重建,改名为“王氏宗祠”。后经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数次维修扩建,占地约2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前殿、中殿、后殿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东西名有厢房;左有节孝祠,羹梅阁;右有贤达祠、培槐阁;后殿为崇本堂。48根石柱支撑全部建筑。各式斗拱千姿百态。有木雕300余处,泥塑100余处,人物故事、珍禽怪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石柱、门框有明代名人题写的

石刻楹联40余副。明永乐20年,,衡州知府史中题为“衡阳第一家”,其书法苍拙朴茂。

衡阳的特色工艺:

陶艺:界牌的瓷器,演陂的瓦罐陶缸,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

竹艺:南岳、石市的竹席、竹编、竹雕。

木艺:库宗桥的木器一条街。

草编:衡东、祁东的草席、草帽等。

石艺:耒阳导子乡的奇石。

地方特产:

西渡的湖之酒,祁东的黄花菜、槟榔芋、豆腐乳,南岳的云雾茶,渣江的水藕、莲子,栗江的荸荠、红枣,甘溪的板栗,开云的柑橘,长乐的薯粉,耒阳的藠头、香菇、茶油,洪山的柰李等。都是色鲜味美的绿色佳品。

有句话这么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衡阳地区的各种各样的民俗一时是说不完全的,只有深入地了解才能真正了解衡阳人民的民俗。

作文四:《蔗山民风民俗》6000字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