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历史教学 > 2023年度的历史学习方法11篇

2023年度的历史学习方法11篇

时间:2023-12-25 12:24:03 来源:学生联盟网

的历史学习方法1、寻找回答问题的规则和方法。夯实地基,我们应该注意回答问题的规则和方法。做综合题时,要准备两套好的复习材料,一套高质量的自测综合试卷,另一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的历史学习方法11篇,供大家参考。

的历史学习方法11篇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1

1、寻找回答问题的规则和方法。夯实地基,我们应该注意回答问题的规则和方法。做综合题时,要准备两套好的复习材料,一套高质量的自测综合试卷,另一套高质量的专项培训,经测试后用于相应的强化。根据高考时间做综合题,对发现没有掌握的知识做重点复习。这是一个测试和补充,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材料应附有解释和想法,答案很容易理解。达到5月中之后,回到课本上,适当降低练习难度,慢点`节奏。注意课本的重点章节,理清缺失的知识点。

2、根据教科书,掌握基础知识。综合复习应以教材为依据。综合考试的成败取决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练习上而不是课本上。离开最基本的,任何能力、技能是空中楼阁。它应该从教材中构建“树形”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找出历史上发展了什么“一般情况”,把整个历史放在一起;澄清和完善共同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

3、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历史知识的回顾不应局限于是列出事实,在教材中要注意对这些事实的评价,同时,要注意课外阅读。历史知识渊博,只要是简单地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知识,那只能得到简单的历史事实,所以便同时掌握教材的内容,我们也应该多读一些相关的资料,深入分析了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这将提高历史成就是很好。高中回顾历史有很多方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运用复习法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2

好好预习。不得不说,预习对学习所有的科目都是很有必要,不要觉得预习没有用,你尝试过了吗?或者你坚持每一课都预习了吗?那如何预习呢?首先要大概了解接下来的那一课要讲的是什么内容,然后画出所学事件的时间节点、定义、影响以及意义,基本熟悉就可以,不用完全记住。到上课的时候,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师所讲的对比一下,看看是否有出入,这个过程相当于第一次记忆。预习不仅可以解决了心中的疑惑,还为后面的记忆扎实了基础,上完课后相信你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认真听课。小编高中的时候也有预习的习惯,但也因此产生了“反正自己预习过随便听听课也能学懂”的想法,但其实这大错特错,听课了其实就有第二次记忆的机会。前面有说到了,老师讲课相当于是检验预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要是不好好听,你怎么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不对,如果按照错误的理解学下去,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时间?课堂上认真听讲非常非常重要!特别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更是重要,因为到了高三,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复习和查漏补缺,不可能像刚开始教的时候讲得那么细。

课后总结。听完课并不代表着完事儿了,课后我们还得看一遍课上的笔记,这时候是我们第三次记忆的机会,然后总结并理清逻辑。我们每次单独学的课程或者事件之间其实是有关联的,也就是说,如果学完一个课程不通过复习或者总结理清思路,就会很难真正看清整个事件的脉络,可能因此造成以偏概全的结果,个人觉得这是学习历史事件中最忌讳的一件事。

课后作业。小编高中的时候,课后作业一般是老师出的试题。这些试题大多都有一个偏向,我们就能够以此总结出所学的侧重点在哪里。做完题目之后还要做好错题集,分析自己不理解的点在哪里,然后查看书本或资料去改正,这过程我们自然又形成了一次记忆。

上面说的是第一遍完整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完之后就是要复习,保持长期的记忆了。如果想要不忘记某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去重复。平常遇到没有历史课,或者空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脑海里问自己:上节课学了什么?不能快速想起来的话就多想一会,不要马上去翻书。后期如果对课本产生了腻烦的心理,建议这时候去看笔记或者参考书,这又将是开拓天地的地方。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3

学习历史的时候,你上课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笔记、然后对于老师已经讲了的知识你要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比如说学到了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了解,然后把我们要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等,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方便了我们的记忆。

平时我们也可以多阅读一些课外书,做到理解记忆。有时候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全部,所以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长我们的见识,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课文。

其实学习高中历史还是需要我们来记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断地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还可以锻炼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我们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我们就可以马上想起他是有什么历史知识有什么背景。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4

1、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些同学历史没学好,主要是在平时对历史没有兴趣,多数的人都认为学历史就得死记硬背,需要在平时大量地背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误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间等当然要背了,不过得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就是死记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人就会主动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在学生的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经常和历史有关,有的是古代的,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现代史,不过我们要留心把它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能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2、想要学好历史课,我们应该要选对发放,大家要知道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要知道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3、生活中大家应该要建立历史网络体系,学生们学历史是一课一课地学的,在学习的时候都是学习一些单独的历史事件,学完一个单元或一本教材之后,就成了一个很完成的历史,这时就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学生还应该要达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不仅对加强记忆很重要,对加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4、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有自我分析的能力,主要的目的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并且也要知道历史的分析方法,这样就能系统地从历史事件出发,学生们应该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从复杂的历史变化中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到历史发展的必要性。

5、学会的知识点要运用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现在生活在21世纪初期,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历史发展中也会出现很多相似的事件。在人们的生活中总是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发展的信息。人们现在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评价这些新的历史时间,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做做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

6、做好笔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自,应该要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要记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最好要把整个历史时间有关的因素都勾画出来,看起来简洁清晰,这样方便我们理解,消化知识。

7、科学地应对历史考试在中学学习期间,无论是期中考试还是期末考试,都不要孤立地去背知识点,而要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把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既要记住重要历史事件的相关重要知识点,也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的脉络。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5

找准方向,明确目标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先根据课标的要求找准方向,明确“三维目标”,即明确每节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有针对性、有方向性,而不是漫无目的乱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归纳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归纳,哪一种效率高,适合自己就可以选用哪种。

掌握基本史实和观点

基本史实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明确每个历史史实的诸多因素: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这些要素作为学习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另外,对一些基本史实可以使用关键词记忆,如,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时,可以概括为“一转折、三拨乱反正、一新时期”。这样既可以简化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又可以提高效率,学的轻松自如。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6

历史学习方法一、掌握基本史实和观点

基本史实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明确每个历史史实的诸多因素: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这些要素作为学习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另外,对一些基本史实可以使用关键词记忆,如,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时,可以概括为“一转折、三拨乱反正、一新时期”。这样既可以简化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又可以提高效率,学的轻松自如。

历史学习方法二、加强运用能力训练

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上。典型而精确的练习题,既能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在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这一改革政策出现在什么时期?(2)它的实施有什么影响?(3)中国在什么时期还有哪些类似的政策?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这几次政策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对我国在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有了一个整体认识。

历史学习方法三、找准方向,明确目标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先根据课标的要求找准方向,明确“三维目标”,即明确每节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有针对性、有方向性,而不是漫无目的乱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学习方法四、归纳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归纳,哪一种效率高,适合自己就可以选用哪种。

历史学习方法五、学会探究新知识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改变被动地接受,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质疑,不能只局限在教科书中的知识,要多读书、多实践,培养自己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7

第一部分:学会学习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8

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特征,掌握历史学科学习规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导言首先概述了本单元的内容,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演进历程,其次,导言概述了本单元的三个学习要点:希腊先哲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倡导和弘扬;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第三,导言还指出了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9

三本必修教材之间其实有着很多的联系。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事件类别上,都有规律可循。如果各位同学能够根据唯物史观的几个基本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找出三本必修教材中各具体概念间的联系,你学习时对时间的支离破碎的感觉就会大大改善,记忆负担大大减轻,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

而会考完以后,普遍的公立中学都会集中进入选修课本的学习。在这一阶段,许多学生开始死心塌地学习文科,对两本选修课本投入巨大的精力。殊不知,这里面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事实上,在高考中,直观地看,选修课本分值有20%,但实际上只有大约4%的分值是真正需要靠选修课本知识解答出来的(具体细节请在百度搜索“邵轶辰”,网上的真题解析等多份资料都阐释了这一问题),所以投入大量精力,其实许多都做了无用功。关于选修课本,最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课本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以及选修课本与必修课本中知识的联系。切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学习完全局限在选修课本上。

最后想对高二的同学们说的是,选择了高中其实就是选择了高考,进入高二的你,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如果你能在高二的时候,提前接触一些高考的题目,,会使你的眼光、理论水平迅速得到提高,站上一定的高度,使你未来的学习变得更加简捷有效。所以,请大家及早着手,提前为备战高考做好准备,这一点小小的改变,会对你的高三生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10

一、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的特点

初中阶段三年的历史学科学习,从内容上看,已经较完整地接触到了通史。所谓通史,即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编写的历史,所以,同学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历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从课程要求上看,初中历史学习,具有普及历史知识的基本功能,所以,知识呈现中的特征以具体事实为基础,以某一个事物的特征为突破点,把事物的个性表现得尽可能地具有可读、有趣,增强同学们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乐趣和较深的印象。所以,要求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历史事件,留下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较为深刻的印象;对历史进程基本上能够勾勒出线索,从通史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轮廓;对历史现象作出符合规律和我们认识水平的一定的评价;培养出今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志向。从能力要求上看,同学们在学习中已经尝试了多种学习方法,并训练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例如:自读课文,从中选择较为关键的历史知识点的能力;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能够阅读课本材料、甚至有些同学还能够收集多渠道的材料,初步做到了采集资料、筛选资料、运用知识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学会了自己创造性地设计知识网络、表格等。总之,初中的学习,以感悟性为主,高中学习将走向以思辨为主的学习,这是一种飞跃。

鉴于这一关键性的变化,如果同学们不了解高中课程的特点,不能够尽快地在情绪和观念上进步上升到高中学习的要求上来,不先从经验上接受一定的方法,在学习中尝试的话,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怎么变得这么“迟钝”,大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二、认识高中历史课程

1、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特征。改变了过去以通史为主线的编写思路,形成《政治历程》《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三本必修教材和《民主思想》《社会改革》《历史人物《文化遗产》《世界战争》等选修教材,在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后,文科生学习选修的部分内容,理科生不学习选修部分。这是一种按照社会发展内容的类别编写的教材,它不是时序为主线,并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来人是全人类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成果。所以,构成了同类内容集中的特点。缺点是,由于割裂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直接联系,使我们在认知问题时,需要把学习过的知识经常反馈到脑海来,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相应的学习方法。

2、高中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对于一个从中学毕业的中国人和中国走入世界这样的潮流面前,历史课程设置的目标,就在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的技能,更应该具备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全面而富有哲理的洞悉能力。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辨别是非的立场等。。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有许多研讨课、探究课等,积极参与在当时是辛苦的,但却成为我们高中历史课程“晋级”的台阶。

认识了高中学习的目标,就等于认识了你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学习要求,这样在学习中,力争按照这样的目标,自觉、主动地训练自己。

3、高中教材的版本达到了四种,所以,从直面高考的角度看,不可能只依据我们学习的这一版本,只能依据《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具有的功能、特点和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科体系、学科观点等。这就给我提出了学习的一方面任务:既要记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又不能像初中学习那样死记;既要知道事物的表象,又要分析、研究、解析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既要会读材料,更要会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整合解答问题。既要有课内知识,还要有课外知识为视野。有利之处是,高考已经排斥了直白性的问题,所以不需要单纯背诵。减少了学习进场中的机械性。

4、高中历史课程在高中三年的地位。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就是高考考试的知识范畴,所以,成为一个学习整体。这就意味着,每学习一个专题册,他所具有的史学观点、驾驭教材的方法、能力、知识本身等都成为高中毕业自然要介入的部分。所以,已开始的学习,就不要忽视积累,从各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历史知识的本身特点看学习高中历史课的方法。

第一,历史知识的一度性。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的事物,具有一度性,不可能再现、重演。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研究它,只能凭借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因此,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在学习中,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读好材料本身的内涵,并学习用材料来论证问题,提供依据;用材料来发现可用信息,来阐述索要支撑的观点。课堂上首先要做好这方面的注释。

第二,具体性。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认识事物就是从认识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开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学习中可以创造多种比较性的学习、认识、笔记方式,进行比较,找到事物间的异同点,既能较快地掌握知识,又能深刻的解析和应用历史问题为现实服务。

第三,时序性。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历史现象的变化都是依时间推移的,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显现出阶段性。认识和研究历史,就要重视这种时序和过程,把握过程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阶段特征,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认识和掌握历史事物。但是鉴于高中教材已经改变了按时序编写教材,所以,在学习中,时序性的体现不显著,这就给我们学习时提

出了艰巨的任务,把学习的专题性问题,及时与其它册的同时代问题结合起来,构筑起同时代而不同社会活动内容的知识网络。勤于动手做整理性的笔记。

第四,因果性。历史上出现的具体事物看似偶然,实则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历史就要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联系。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求得对历史问题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对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对于后一事件或现象来说是因,而对于前一事件或现象来说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合乎规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观合乎目的性的一面。因为历史的运动是通过人(人群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既不能陷入机械唯物的宿命论,又不能陷入主观唯心的唯意志论。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即爱动脑思考的人。每当一个知识内容被你所接触,那么你就应该思考他出现的前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从而很快发现规律,事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构筑知识关系网络,让你能够宏观驾驭历史体系。

第五,借鉴性。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日益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了日益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李大钊所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史学要论》)就是这个意思。为此,我们的学习过程,会有许多与现实联系和紧密的问题出现,甚至老师教学中导入课堂内容的过程,你就会积累出每个问题与现实联系的着眼点,从而认识并解答好与现实相关的问题。

四,其他学习中注意的问题。

1、把握老师课堂教学中贯穿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分析的、推理的、迁移的、辩证的、逻辑的。将典型的思维案例记录下来,学会同理类推的学习方法。

2、把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要学会读书、学会在书中作微观记录,把老师讲解中的解读内容及时补充的课本之上。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讨论和研究。尤其是在听(专注),思(思维辨析),说(敢于发表看法和论证),写(辨析思路和知识的联系)等环节是拥有课堂的关键。

3、在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上,做一些梳理、筛选、总结、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把厚书读薄;迁移知识,类比知识,应用观点解答疑难,加以阐述把薄书再变厚。

4、向社会索要。社会生活中处处观察、处处留心,扩大课外知识和常识的认识,并思考体悟与课本理论间的关系,通过举一反三,理解课本的观点和学问。

5、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包括按时、按量、按要求、好问、及时处理不解的问题、听要专心、思不退缩、写不偷懒、问不可耻,计划有序等。

6、不能过早地选择性地学习一些科目而形成偏科现象。应该在基础课程学习结束

后,认真衡量自己的思维偏重;衡量自己的兴趣所在和特长优势;衡量自己投入精力的偏向以及可发掘的潜力所在。偏科容易制约自己学习方法的积累,限制自己的知识容量和知识面,也在和大程度上制约自己的思维活跃和发展。

历史知识的过往性决定了必须记住一定的事实,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的历史学习方法篇11

一、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学好世界历史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帮助?

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

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

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际交往就越密切。

中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更是与世界各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

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

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

我唐朝采取开放策,而清朝却闭关自守。

我们从日中两发展的运势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改革开放则运昌盛,闭关自守则运衰败。

一个家要想谋求发展和强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的文明成果为己所用。

这些启迪是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就能汲取的历史智慧。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

如19世纪法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感言:“科学虽没有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其爱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报效家,足见爱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二、学好世界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联合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妙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论语》中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警句,其中的“利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指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拥有了它,就等于获取了打开历史宝藏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学好世界历史呢

1、提纲挈领、关键入手

《荀子·劝学》中有言:“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成语“提纲挈领”也做了如下的解释:“纲”,指渔网的总绳;“挈”,指提起;“领”,指衣领。

含义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哲理,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掌控全局。

同学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备工具。

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历史内容的学习要点。

我们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及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而步入文明并进而走向整体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对这段历史,教材共划分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分别从时序性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单元下面的每一课从不同侧面来讲述所处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

如第一单元下设的3课中,分别从早期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概况,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况等角度来体现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

第三单元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将三个单元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就是世界古代历史多元、共容文明的总体概貌。

所以,熟悉目录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历史的学习要点。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构成了历史的关键要素。

我们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

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论等关键点入手去了解历史史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我们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版块为例,如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8课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学习,同学们从三大宗教的时间、出现的地点、创始人、基本的教义主张、传播及对当时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概要的认识。

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依然被众多信徒信奉并被社会所承认的原因,来深刻体会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形成如下历史结论──对那些体现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

而对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铲除。

这样的历史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宗教。

2、织网串珠、梳理架构

世界历史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它以对当时及后来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丝,以对人类自身和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为珠,并通过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纵横联系,进而形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

如果我们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归纳梳理,将大量零散的历史信息经过选择织网串珠有效运用,就能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的总体架构,进而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

我们以本学期学习的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板块为例:世界近代史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萌生、确立、发展和演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的历史。

在新航路开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近2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丝线上,就串有达·芬奇、哥伦布、瓦特、马克思、林肯和达尔文等约30多颗交相辉映的明珠。

而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涉及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

3、易思善疑、观察联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

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

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然后同学们可以接着提出下列质疑: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新航路能开辟出来吗?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有没有消极的影响?

哥伦布和麦哲伦是伟大的航海家还是殖民者?我早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半个多世纪,就有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认识?既然郑和下西洋较之哥伦布等的航海冒险活动有着“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样三个特点。

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样的质疑可以增强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但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思和疑的关系,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

只有三思而后疑,才能豁然开朗。

历史教材中历史信息的承载方式主要有文字、图表等。

文字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而图表这种形象化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视通万里”。

图表是文字的补充和拓展,它和文字一样都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

图表虽是无言之文,但我们观察其细微之处和整体面貌,就可以获得有价值的连文字都无法表述得到的知识信息。

如我们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一目时,书中有这样一幅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同学们可在下列方面进行观察──时间、地点、人物、服饰打扮、主题等,这样可从中获得如下历史信息:此幅图画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情境——建立了新式学校,有统一的学制,老师服饰打扮西化,体现当时政府提倡学习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这些信息充分说明当时的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关系。

因此,寻找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两个或多个相近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加以联系比较,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而中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从二者的不同结局中你会悟出哪些道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欧美各,为什么德和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为什么前者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成为之战的策源地,后者却以改革寻求出路?”“美立至今不过200多年,为什么发展飞速,短期内跃进到今天的霸主地位?这样的联系比较可以使我们从时空角度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神入历史,理解巧记

所谓“神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已深入其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

把这种方法借用到我们的历史学习之中,可以使我们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进而更深入的去感悟、理解和认知历史。

例如:如果我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为什么要发明电灯?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是怎样成功的?我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之外,我还能给世人带来什么?我为什么在别人说我是天才时要感慨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等。

同学们在穿过“时空隧道”神入历史情境的体验中,可以更好的体味爱迪生的创新求索精神以及给人类带来光明时的幸福与快乐。

并获得学习情趣,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

所以,历史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

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

可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比较头疼,大多在死记硬背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老师认为,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灵活巧记中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世界历史学习建议

同学们从我上述的介绍中,应该充分认识了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这些定会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历史。

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越来越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仅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对同学们进行考察,而且试题选题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命制不仅具有探究开放、综合创新等特点,而且题型更加灵活新颖多样,考试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我们九年级学习的世界历史内容,还包括我们七、八年学习的中历史范畴。

这些变化无形当中增加了我们初三阶段历史学习的难度。

而以往同学们在备考中,也出现一些如对历史知识积累不够,缺乏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缺乏关注,在审题、书写、语言表述、历史术语等学科基本应试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

那么,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备考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

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

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

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

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改革对教育的重视,之战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5、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

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

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

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

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

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

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

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

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