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 > 【《读完古诗后的感受刘婷》500字】 读完古诗的感受

【《读完古诗后的感受刘婷》500字】 读完古诗的感受

时间:2019-11-29 09:20:5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读完古诗后的感受刘婷》500字

读了古诗后的感受

朝阳学校 四年级(3)班  刘婷

在学校的每一个星期三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教我们背古诗的,让我们能感受古诗中那深深的含义,让我们的知识更加渊博,我一年级学的第一首古诗叫“静夜思”在我刚看来没有意思,可是那诗句的含义是我们

想象到的。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只是写了仅仅的几句话,却很深的表现出诗人对家乡思念,让我有深深的感触。在以后我们接触很多的古诗,我们不仅要了解,还要把它牢记在心里,在很多同学心里,背古诗是件很难的事,绕来绕去,很难背下来,我告诉你一个背古诗的秘密,只要你很用心的理解每一句话,诗中的含义,在想象出画面,似乎看见了以前的情景,再把它们串起来,这样在背诗时,既可以很流畅的背下来,眼前也会看到以前的情景,这样就会背的很快,记忆力好的人,大概十分钟就能背会了。我们可以见到许多的古诗,它的第一首诗,第一句诗,第一个不同的音调,都能表达出一个不一样的意思和感情。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充满了浓郁的古诗气氛,让我更喜欢在古诗的海洋中激游,更喜欢阿娜多姿的星期三。

点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朴实,用具体的事例写出了如何诵读

古诗,感受深切,抒发了中华儿女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指导教师:马丽

作文二:《读完《乌塔》后我的感受是》400字

读完《乌塔》后我的感受是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在读完乌塔一课后一定会很惊讶: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竟然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中国的孩子说:“我要走遍中国!”那么我们会怀疑他是不是疯了。然而,在外国,这却是事实。

外国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在外国,一两岁大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父母便不在管他。孩子不慎跌倒,即使父母在他身边,也只是说一两句鼓励的话而已,最终还是要靠他自己站起来。

但是,在中国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父母不论多忙,也会跑到孩子身边,抱起孩子,亲亲搂搂。

外国的孩子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中国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把学习抓好,其余什么都不干。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其实恰恰耽误了对孩子独立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生活中,独立和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育儿方式。我自己的孩子大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那么依赖父母。路,要自己走。

内蒙古,新城区,呼和浩特市,北垣街实验小学四年级:萨仁高娃

作文三:《读完《乌塔》后我的感受是》400字

读完《乌塔》后我的感受是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在读完乌塔一课后一定会很惊讶: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竟然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中国的孩子说:我要走遍中国!那么我们会怀疑他是不是疯了。然而,在外国,这却是事实。

外国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在外国,一两岁大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父母便不在管他。孩子不慎跌倒,即使父母在他身边,也只是说一两句鼓励的话而已,最终还是要靠他自己站起来。

但是,在中国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父母不论多忙,也会跑到孩子身边,抱起孩子,亲亲搂搂。

外国的孩子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中国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把学习抓好,其余什么都不干。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其实恰恰耽误了对孩子独立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生活中,独立和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育儿方式。我自己的孩子大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那么依赖父母。路,要自己走。

四年级:赵艺萱

作文四:《读完小豆豆的感受》700字

读完小豆豆的感受

感触一:

理解孩子的心灵-----放回原处

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当小豆豆最心爱的钱包掉进厕所里的时候,小豆豆想尽了种种办法找到钱包的过程,这样的行为多难以让人理解呀!如果是我碰到这样的孩子,我一定会批评他并立即阻止这种行动。可当巴学园的校长知道此事时,处理的方式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弄完之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校长对这个行为怪异的孩子的引导,小豆豆才能健康成长 !

感触二:理解孩子的心灵(之一)

-----最差的衣服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差的衣服‟那一篇,小林校长总让学生穿最差的衣服来学校,他的出发点居然是这样可以让学生尽情的玩,而不用担心弄脏了新衣服,被父母骂,从而不能尽情地玩。

小林宗作校长一直在关心、关注孩子“优良品质”的培养,一直在呵护着“童真”的教育,一直在营造一个充满欢乐、童真的校园。通过欣赏《窗边的小豆豆》,我们有如沐浴在童话里。我认为,人长大了,尚且保留童真,是个性化的需要,更是人性化的需要。

感悟三:个性的学生,个性的教育

——鼓励的方法

• 善于教育孩子的教师、校长,会善于运用欣赏的眼睛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值得肯定的

地方,用激励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承认的愉悦。我常常在想,像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进巴学园、不碰见小林校长的话,多半会被当成是坏孩子,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顺利成长和才华的展示。这也让我再一次理解了欣赏和激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

• 思考二:

•      更多时候,我们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童

年生活的刽子手 。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更像一个孩子?

•        “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

地成长。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作文五:《《弟子规》的解释》15400字

《弟子规》

总 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白话: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白话: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白话: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白话: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白话: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白话: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白话: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孙中山先生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白话: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白话: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白话:为人子应早起,把握光阴及时努力,若经常晚睡、甚至熬夜,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好,也影响白天正常的作息。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防止肠病毒,要学会洗手,手心、手背、指缝间均要仔细搓洗)(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白话: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著以稳重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大处著眼,小处著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白话:饮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 (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饮食是为了吃饱肚子,不是为了满足口目。)当今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多为营养过多,与营养失衡所造成。应注意过份加工,太精致的食品,都含有化学添加物,有害健康,不宜食用。 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白话: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著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白话: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知道有人来了。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我,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其他版本: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

白话: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谚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自己有的话就不要吝啬】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白话: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注:复者实践也,约定的事情要合乎义理才能实践。)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论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白话: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白话: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白话: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论语?颜回 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反之,如果听到他人

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白话: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的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子曰: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又曰:知耻近乎勇。)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白话: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物种以竞争为目的。人类以互助合作为目的。)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白话: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白话: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白话: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换作是我,喜欢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白话:受人恩惠要时时想著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处罚自己,苦恼自己!’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白话: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著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白话: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白话: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在订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不耻下问)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白话: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之举。)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白话: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要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唐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弟子规易解

总 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

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易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

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易解:为人子应早起,把握光阴及时努力,若经常晚睡、甚至熬夜,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好,也影响白天正常的作息。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防止肠病毒,要学会洗手,手心、手背、指缝间均要仔细搓洗)(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易解: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著以稳重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大处著眼,小处著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易解:饮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

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 (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饮食是为了吃饱肚子,不是为了满足口目。)当今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多为营养过多,与营养失衡所造成。应注意过份加工,太精致的食品,都含有化学添加物,有害健康,不宜食用。 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易解: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著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易解: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知道有人来了。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我!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易解: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谚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易解: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

复也。注:复者实践也,约定的事情要合乎义理才能实践。)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论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易解: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易解: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易解: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论语?颜回 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易解: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的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子

曰: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又曰:知耻近乎勇。)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物种以竞争为目的。人类以互助合作为目的。)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易解: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易解: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易解: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换作是我,喜欢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易解:受人恩惠要时时想著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处罚自己,苦恼自己!’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易解: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著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易解: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易解: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在订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不耻下问)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易解: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之举。)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要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唐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作文六:《弟子规的意义》8700字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014-07-24  易孜   阅 13959  转 188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 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因此,我们称之为“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化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 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学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现在社会上正兴起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之风,一些志士仁人投身到了弘扬、践行《弟子规》这一伟大的教育事业中来,甚至还有一些人发愿倾其毕生财力长期开办《弟子规》培训班,免费向社会开放。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不明白当代人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更不了解学习《弟子规》的重大现实意义,也就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要极力主张践行《弟子规》。     如你想了解更多《弟子规》,请看《弟子规介绍》

其实,《弟子规》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因为它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采用儒家《论语》思想而编写成的做人之生活规范,具体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是教育人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也因此被人誉为“童蒙养正宝典”。

只可惜,这部由清初学士李毓秀所作的育人读物,却随着清末慈禧太后的专权而被废掉,到国民时期的“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遭到抛 弃,到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大**时期,这一中华独有的稀世瑰宝与孔圣先贤一道,

被彻底砸烂,扫地出门了。至今算来已经被断掉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致使我中 华三代人不知传统文化是什么,人民失去了做人的“航标”,只一味地将其当作封建糟粕而“**”掉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顾名思义,这本是规范教育儿童行为的启蒙读物,只因至今我们已经有三代人没有闻到传统文化了,人们又受到所谓“西方文 明”的影响,只知道享乐、竞争,彰显自我,渐渐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已不知何谓善恶、何谓五伦、何谓因果、何谓孝道、何谓廉耻、何谓礼让,导致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社会危机四伏。

凡学过《弟子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这千余个字的,简直就是一剂神药,只要按照其内容真心去践行、去落实,就会通过转变人生的态度,使人生命运得到彻底改变,甚至可以使许多疾病不医而愈。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去这半生我们没有闻到传统文化,不知如何做人,走错了路,因此导致内忧外患,烦恼疾病缠身,人生多灾多难。而《弟子规》恰恰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如理如法,才附合自然规律。只要相信,照着去做了,从改变自己的恶习开始,从此“断恶从善”,命运便得到转变了。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去做,如此检讨自己,必将会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这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之所在。

什么叫“规”?“规”即“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这里是指规则,规矩。“弟子规”就是指每个人从小必须遵守和养成的规矩。

一、《弟子规》是一本怎么样的书?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曾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编纂而成。内容包括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启蒙养正、教育人们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很好的读物。

用钱文忠的话说,《三字经》偏重于教人知识,而《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做人的规矩,《三字经》着重的是文化,《弟子规》侧重的则是文明,《三字经》和《弟子规》两者功能互补。《弟子规》将孔子老先生教诲(当然也有后代老先生们的)编写成人们的生活规范,凡1080字,共360句,曾经是讲给开蒙的小孩子们的养正宝典,将儒家的五伦大道用最平实的语言和最普通的事例呈现,而着眼于帮助听讲者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二、今天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1.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

李耀君教授认为(李耀君,和谐中国网总编辑,《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北师大兼职教授,担任多家机构顾问等),当前诸多社会问题,如:买官卖官、贪

污腐败、数起校园血案、连续跳楼事件、问题奶粉、问题疫苗、赵作海冤案„„等等,其根源均在于人们的伦理道德出了严重问题,导致了人们“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严重、漠视公平正义、思想道德沦丧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全民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

钱文忠曾经对媒体说,《弟子规》是一种文明,《弟子规》所讲述的内容,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因为现在的中国人不缺知识,缺的是礼仪和文明。这些年来,我们的文明没有增加,甚至有倒退的趋势。比如有些孩子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挣大钱,但如何挣钱,挣钱是为了什么?却说不出来。这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心态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今天我们的社会不够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和谐社会的建设讲,《弟子规》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教材。对于企业而言,把《弟子规》中讲的内容做好了,企业管理水平自然会提高。对于个人而言,《弟子规》是对自己内外修炼的最好的范本。”现在社会就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则,是非常危险的。就像钱文忠教授讲得,《弟子规》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遵循的戒律。

2.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今教育重知识,技能轻道德教育;重实用功利,轻思想精神;当前道德教育空泛抽象,缺少可操作性。有人比较了《弟子规》与《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几乎有一半的条例能在《弟子规》中找到,相比之下,《弟子规》更容易背诵记忆,更具有可操作性。试问有多少学生能熟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教育规划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德育为先,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弟子规》为落实德育提供很好地容易操作的载体。

3.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80后即将接过国家发展的担子。钱文忠教授提醒大家,中国有一亿四千万的独生子女,教育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这批独生子女聪明无比,非常优秀,但是他们远离中国传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家族制,而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有六个大人宠着。家长制在崩塌,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一部分面临‘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问题。”

“社会的现状,网络时代,人们的关系冷漠,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延伸出来的问题很多:商业化、信仰危机„„这些都会给当今社会教育提出深刻的思考,怎样学会做人做事,《弟子规》是行为规范的全面体现,浅显中却蕴含着大智慧。”如何让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宠爱、独占的孩子,在今天懂得感恩、分享、回报,从小享受很多自由的孩子,懂得约束、懂得退让,钱文忠认为要靠家庭教育,靠父母的努力,“如果我们要寻找一本教材的话,找不到比《弟子规》更合

适的教材。”

成功案例的启迪:

《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坏学生成了老师》自修自得,在于“悟道” ,在于强调人生基本面的

22岁的兰州青年胡斌来到高碑店市,再次坐在讲台上,面对市委书记等上千名观众,做传统文化的讲师。他上一堂课讲授于上个月25日,是在省会河北会堂举办的首届公民德行论坛上,有2400多人听了他的讲座,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关注他的人数达数以几十万计。

一年之前,他还是一个绝望的社会青年。曾因品行顽劣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辍学后离家游荡北京,挥霍家里的积蓄,天天KTV、不分昼夜上网打游戏、在马路上疯狂飙车„„,几年的疯狂享受带来了惨痛的恶果,不到20岁视力严重下降、记忆力几乎丧失、甚至有时站立不住„„,医生给他检查,叹息:你这个小伙子怎么连60岁老头的身体都不如?

生命的转机来源于一本小书。与爸爸分居多年的妈妈幸运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开始学习《弟子规》,改变了心性和人生。她将已经走入穷途末路、身无分文的胡斌召回,给儿子提出了一个条件:你只要看完一套《弟子规》的讲座,我就给你钱。

无奈,胡斌耐着性子开始看一套北京企业家胡晓林讲授的学习《弟子规》后身心和企业转变的光盘。没想到,三天三夜,他几乎没动地方,将这套讲座看完,不住地痛哭。源自孔子的古老的圣贤教育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他终于知道,人生在世,最基本的品德是孝道。他深深地忏悔,错了,自己全都错了„„

在妈妈安排下,他去一家养老院当义工,同时学习《弟子规》。很快,老人们都把他当成亲孙子看待,给他留好吃的零食,甚至要把孙女介绍给他,他感受着做一个好人给他带来的幸福与感动。

半年后,他加入了陈大惠带领的传统文化教育志愿者团队,在各地的公民德行教育论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到之处,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胡老师”。在石家庄,论坛刚结束,他就被请到两所中学演讲,一位校长说,小胡老师的经历太有代表性了,现在有许多问题学生,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办法,他的亲身体会非常有说服力,给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份古老的药方,那就是传统文化,那就是《弟子规》教育。

放眼世界,深知学习《弟子规》的紧急性。

【视野】松下政经塾每年只收8~10位学生、全部私塾的塾生也不到30人。迄今为止,松下政经塾累计的毕业校友不过300人,却已产生了2位部长、3位市长、30位国会议员等70个本土政治家,其中包括曾担任小泉内阁金融大臣的伊藤达也、外务副大臣的逢泽一郎等。而同一个时期,美国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总共毕业了1万7000人,却只当选了17位国会议员。

【理念】松下认为培养大格局的政治家,重点绝非知识的追求累积,而是参与、体悟、自修自得,在于“悟道” ,在于强调人生基本面的出发及回归,类

似孔子阐述的儒家士大夫,必须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通、五育并重的知识分子。松下的人道精神,与终身学习的态度,是他的两个核心精神,也是他希望政经塾的未来政界精英能自我修炼达成的境界。

【方法】由于政经塾重视的是通达的社会人,因此很重视实务、基层的操练。塾生每天早上先要打扫庭园,然后跑步,还要学习书道、剑道、茶道及《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典籍等,并修习坐禅。完成一次在24小时内走完三浦半岛整整一圈约100公里的极限挑战。除了这些基本修养外,政经塾其余时间的专业研究领域都是塾生自修自得直到“悟道”。一句话,日本正经塾的成功首先离不开的是做人道理的修为与务实的基本操练,其实就是类似于用《弟子规》规范他们的行为,操练他们的行为。要成就人才,首先要规范行为。

1988年,70多位诺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出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学习孔子的智慧。《弟子规》恰恰就是孔子思想的延续,教育我们做人的基本规范。

美国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本领,85%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与处事技巧。在此看来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至关重要,而人际关系就是古人常说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人类固有的相互关系。《弟子规》就是一部教导我们五伦大道规范的书,是教我们如何从根本上着手,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达到《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辩证地认识《弟子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如果没有规矩,早就陷入了崩溃。为什么中华文化可以传承数千年,即使外族来袭也依然无法改变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我想,这主要在于社会对规矩是需要的,这种规矩不是说禁锢人们的思想,而是要人们学会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有了这些守则规范,我们才能够经由对这些守则规范的遵守而变成谦谦君子。一旦一个民族缺乏规矩,胡乱为之,对于民族的伤害对于文化的伤害,其恶劣影响恐怕需要长久的修复才能够恢复一二。

在学习弘扬《弟子规》过程中,我们碰到许多人对《弟子规》的认识上有两个误区。一是有人“因噎废食”,片面地认为《弟子规》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中有些过时的理念和礼仪,因此就彻底不学或不给孩子教《弟子规》;如97岁老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先生)劝当今青少年勿学《弟子规》,张老先生说,那是按神权、君权时代的需要编写的,113件事儿,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青年人的需要。张老先生举例说,《弟子规》“孝则”中说:“亲有疾,药先尝。”可是,这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就连小学生都会对此批注说:“这真是怪事!药咋尝?请遵医嘱!”

二是还有部分人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的事。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李耀君先生认为,人人都是为人子女,人人都是为人弟子,因此,人人都有必要学习践行《弟子规》。鉴于《弟子规》的名称容易让一些人误认为是

小孩子的事,李耀君教授给其增加了一个副题或别名——《人之规》,以便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时,就要辩证地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做人一定要真诚才不会烦恼,不管是谦虚自己还是赞赏别人,都要发自内心。虚情假意的奉承和谦恭,非但不能使别人欣喜、满足,自己也会因为背叛了本意而心生不快。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了满足别人而难为自己,心里就会有不满、生怨恨,又怎么能感到快乐呢?所以,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本色,真心做事,真诚做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也能收获快乐。

真实,是一种修养。人,无信不立。儒家把“信”作为做人、治国的根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人要讲诚信,何况为政者既是社会人,也是具有公职身份的特定人员,肩负治国理政、造福百姓的重任,因而在道德上的要求要比常人更高,更应以诚为本,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能言行不一、欺上瞒下,更不能搞哗众取宠的政绩工程、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而要多做让组织放心、让领导信任、让群众认可的民生工程,这既是真实做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官德高尚的充分体现。

真实,是一种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也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所在。为政者要满怀真诚,立足实际,敢于承诺,全力兑现。每个党员在对着党旗宣誓的那一刻,那就是一言九鼎的承诺,对组织的承诺,对

人民群众的承诺;每个领导干部在向社会公开自己的施政纲要和发展蓝图时,这也是一种承诺,并且这样的承诺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承诺的兑现与否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威信、领导干部的口碑;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凝聚力。当然,不能怕兑现承诺,而不做承诺,更不能怕因言获罪而缄默不语,只要你坚持做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为政者,敢想敢干,敢于改革创新,勇于拼搏进取,满怀忧党之心,常思百姓之忧,恪尽兴党职责,以真诚面对每一份工作,以真心对待每一个百姓,以真实的自我去实现对组织、对人民的承诺。

真实,是一种境界。真善美,是人生的高境界,善与美是以真为前提,也即真是实现善与美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真”的意义,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事求是归根到底还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做人要真实,真实是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发扬“真实”精神,就应轻装简从的深入到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这样的干部人民群众最欢迎。发扬“真实”精神,就不能脱离实践、凭空决策,更不能当“甩手掌柜”,层层批转、坐而论道,整天沉浸在文山会海之中,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

件落实文件,这样的领导干部人民是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苦不但属火味,亦与心相关。而我们稍作深入,就会发现与苦联系最密切的痛它也与心相关,苦生于心,乐亦生于心。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苦与心相关,而在五志中,喜乐亦与心相关。痛苦属心,痛苦生于心,喜乐亦属心,喜乐亦生于心。痛苦、喜乐与心的这个特殊关系,便将宇宙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引发出来。

痛苦本为生理现象,但由于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之深、之大,我们很难将它们分割开来,因此,对于痛苦和喜乐我们完全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人类的问题千千万,但是,这些千差万别的问题能不能归结到一个点上,或者说一个问题上来呢?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从最究竟的意义去思考,这是完全可以的,这个点、这个问题就是痛苦与喜乐,简称苦乐。我们可以从纵向来看,也可以从横向来看,看看人类付之的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科学的也好,艺术的也好,宗教的也好,是不是都是在这个上面用功,是不是都是为了减少一些痛苦,增加一些喜乐。人类的所有行为,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这样一个宗旨?至少在动机上,在主观愿望上没有一个例外。因此,只要我们从苦乐的问题上去作意、去思考,那就把人类的复杂

问题、人生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真实化了。将人生的问题简单化、真实化以后,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便有了一个直截了当的思考和判断。

毫无疑问,解决人的根本问题,使人少苦多乐,甚至离苦得乐,是人类一切行为和努力的动机和宗旨,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而我们从本质上对所有的这些行为和努力作一个划分,则不外两类,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上的这个层面用功,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下的这个层面用功。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上的能力究竟有多大。而更具体地说,形而下的这个层面就是物质的层面,形而上的这个层面就是精神的层面,就是心的层面。上述这个划分建立以后,很多问题就十分清楚了,整个现代科学它是在哪个层面用功呢?她在形而下这个层面,在物质这个层面。她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这个点上,企图用改造物质的方法来作用人类,用这个物质手段来使人类离苦得乐。物质手段能不能使人离苦得乐呢?当然可以。肚子饿了,给你吃的,身子冷了,给你穿的,饥寒交迫的苦一下子得到了解决。但是,温饱的问题解决以后,物质手段还能在多少程度上使人离苦得乐呢?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会有感受,感受过了你就应该有思考。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痛苦,是不是他们已经完全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物质,已经占有了太多的形而下这个层面,是不是他们就已经完完全全地离苦得乐了?如果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他们的人生仍然充满了烦恼和痛苦,那

用物质手段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就会让人产生怀疑。

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上为什么有限?我们回观前文便能明白,因为人生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源,人生这个苦乐的根源,它不来自于形而下这个层面,它不来自物质这个层面,它们来自于形而上,来自于心这个层面。因此,用物质手段来着眼这个问题就很难从根上去解决。它是间接的,它始终绕着圈子。在温饱没有解决前,在饥寒交迫的这个阶段,物质的作用好像很强,但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一旦解决了,物质手段的能力就基本达到饱和。再往下走,物质手段所能起的作用便只是隔靴搔痒了。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直截了当,就必须从根本上抓,连根拔起,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那么,根在哪儿呢?当然就在形而上,就在心这个层面。笔走于斯,我们才恍然大悟,传统的学问,传统的儒、释、道为什么都强调"修心"?修心是为了什么?为什么都把在形而上这个层面、心这个层面的用功放在第一位?原来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最根本问题。你看《老子》,他不叫你去追求物质,他不叫你去不断地丰富这个物质手段,他叫你"知足者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他知道这个人生的乐不可能最终从物质这个层面得到,在物质这个层面上只要你不知足,那千万、亿万的家产、身价你也不乐,你也可能痛苦。因此,沿着物质这条路,沿着形而下这条路,你就是走到天上去了,走到太空,甚至外太空,人生的这个根本问题你还是没法解决。到时醒悟了你还得回头,你还得走形而上这条根本的道路。老子的致富之道。老子看清了

这一点,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不鼓励人们走物质探索的这条路,在这条路上他告诉你知足就行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干吗要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这个层面你去看中国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现代化这条道,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物质发展这条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文七:《弟子规的教学》3700字

“弟子规”与3-4岁幼儿良好习惯培养

【摘  要】幼儿良好行为的现状及幼儿学习弟子规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价值性、必要性、可行性。在幼儿学习弟子规之后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提高。特别是良好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通过教育方法言行身教为幼儿做好榜样。达到大家都学习弟子规,在生活中运用弟子规,力行弟子规得效果。

【关键词】弟子规 幼儿 良好 习惯 培养

弟子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它以被国内外许多幼儿园列为课程之一,颇受好评,教导幼儿读诵《弟子规》,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对于3-4岁的儿童,还有助于脑部的发育,扩增其脑的容量。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会给孩子最好的,但是却把孩子养的自私自利、霸道、目无尊长、自大。家长的教育对于幼儿非常重要。但,不是一味填鸭式的教育,不是只要学习就好,什么都不用管,如果这个孩子没有责任感,不孝养父母,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他有怎么样会对国家有用呢?

现在的家长都看不到这些言语行为点滴积累对幼儿德行的影响,很多能够增长孩子道德学问的机会一分一秒一点一滴都流失掉了。机会失掉之后,幼儿得到的不是圣贤教育,到时候要再教就很困难。

一、学习弟子规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学习弟子规对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现实说明,弟子规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是必要的。

(一) 学习弟子规的理论依据

在诵读经典时,幼儿只要耳朵听,嘴里放松跟着念就行。这种知觉学习法,能让脑的压力的到舒解,身心达到安定和平衡,智能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自然变好。反复读诵一篇文章,能训练小朋友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率。在华师大学课题组和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研究所采样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六十名小朋友经过两个月的诵读训练后,用国际量表来测试小朋友的注意力和识字,全部都有明显的进步。既然诵读的好处这么多,那么让幼儿诵读简单的歌谣也可以,美诗美文也不错,为什么偏要让他们去读那么深奥的经典文章呢?因为经典是经过几千年的流传,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是一些光辉,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品。读诵经典对儿童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和培养人格智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让幼儿懂得现在学圣贤学问,力行圣贤教诲,首先要做一个孝子,比如:帮妈妈端杯茶,帮妈妈洗脚,都是在力行圣贤教诲,做一个孝子。有很多孩子会说:妈妈,等我长大之后,一定买大房子给你住,买车给你开。很多妈妈听了后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每天都会跟她吵架,而她每天还想着以后买大房子给她住。所以孩子的孝心不应该寄望在几十年之后才来开始行孝,真正有孝心的孩子会从当下开始做起。

(二) 幼儿习惯现状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但是都很难让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心性。在幼儿园里的表现还好,但是一回到家里就有恢复本性了,这样的事情在大多数,而且现在的幼儿都不孝顺,对父母指手划脚,大吼大叫的。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的并不好!这样只会让效果更不好,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变现状。

二、弟子规在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价值

幼儿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养成良好得习惯。也可以让幼儿学会孝养父母,尊重他人,而且也开发了幼儿的智力。

(一)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弟子规》包含孩子日常生活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读书学习,如何做事、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可以从德育、饮食、行为三个方面说明。

1.父母教,需敬听的意思是父母教导我们,应该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的意思是 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对于幼儿得德育的教育是非常细致。例如:现在的幼儿有得拿人东西都不以为是什么事,用就用了,大不了会事后说一声,但是学习弟子规就会知道用人物,须明求。

2.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得意思是对于食物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对于幼儿的饮食方面是起到更好得作用。比如:正在学习弟子规得幼儿有不喜欢吃的菜时,就可以跟他说对饮食,勿拣择。他就会想学习做。

3.步从容,立端正的意思是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从一点一滴做起,良好得行为习惯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现在得幼儿步伐都是凌乱得,没有了从容大方。

这些,对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鼓励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弟子规引导幼儿,你跟父母讲话要和和气气;你每天可以帮母亲分忧解劳,做做家事;你每天能把书念好,让父母放心,这些都是真正去做孝子的工作,所以不会让他的志向定得跟他的生活脱节开。这样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就非常高兴,非常踏实。在学校可以当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就可以当一个好公民。很多的孩子看到一些老年人上车,就懂得马上让座,这么一让座,其它的长辈也好,小朋友也好,一看很感动,你看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让座,那我们要觉得惭愧才对,从而带动很多人都懂得去让座,让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懂得付出,更懂得助人。

三、弟子规在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可行性

学习弟子规,我们要做到以下得几种方法:

1、自然学习法

自然学习法就是用最自然的方式、最直觉的反应,读懂正确的意思。每天有固定的读经时间,安排学习四句《弟子规》的内容,采用活泼愉快、唱儿歌的方式,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的诵读。同时配合图片,相关的录像,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在含义。例如:可以用《剪羊毛》得儿歌来学习弟子规。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制造或模拟一定的现实生活片段,由学习者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言语、行为、表情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以学习新的行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弟子规是用真情来教的,教学要创设情境,只是一味地诵读是不适合学前儿童的。儿童的

认知因素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其中角色扮演能力和道德判定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教幼儿学习《弟子规》的最好办法是游戏,非凡是角色扮演。如:讲到“出必告,反必面”时,我们班上的两位老师就通过扮演母亲和孩子,让孩子们观看。孩子们在观看之后,就明白“出必告,反必面”的含义了, 从而学到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也可以根据每天学的内容,讲相关的一个小故事,这样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就通俗易懂,而且印象深刻。

3、行为强化法

行为强化法是教师运用奖惩等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或建立某种新的良好行为的一种方法。所谓強化是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手段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身边发生的有关事件进行学习,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强化,巩固以形成的习惯,并能进行灵活运用。如:孩子们多贪恋各种玩具,每当家长来园接孩子时,时常会出现家长千呼万唤而孩子却不欲理睬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可以提醒孩子们:“《弟子规》告诉我们父母呼唤时应该怎样做?”于是孩子们会一齐喊出“父母呼,应勿缓。”贪玩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即便有些不情愿,也会很快离开座位,跑到父母身边,乖乖地跟父母离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这一被动行为逐渐就会转变为主动行为。

另外还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诵读竞赛,看谁背得好,看谁背得快!

4、巩固理解法

利用晚餐后的时间,开展“我读弟子规”、“我说弟子规”、“我学弟子规”等活动,让孩子们真正了解读经的用处。

5、家园互动教育

通过“家园联动”和平日沟通,让家长更加关注《弟子规》的学习。一方面,在幼儿指读时,可帮助孩子正确指点所诵文字,保证孩子所指即所说,使他们对诵读是文字有一个印象。另一方面,父母子女齐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同时也加强了自身修养,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弟子规不只是教,还要实施到生活中,还要要求老师家长都要做到,如老师家长都做不到,会让孩子产生质疑,无法相信经典中的话,老师和家长的话。不可以做老师的累得要死,做家长的轻松愉快,一定要让当父母的人当好父母,可以规定回去以后每天读多少遍,让家长监督,念完之后,给孩子签名。因为家长也要学,当家长也能背诵弟子规的时候,弟子规就是他跟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曾经有个家长告诉我,孩子想赖床,他就对孩子说“朝起早,夜眠迟”。他一听就跳起来,赶快去刷牙洗脸,因为他想:我既然学了圣贤学问,就要做圣做贤。他知道“圣与贤,可驯致”。可以说,家长的参与程度越高,孩子就学得越欢喜,因为我觉得不止是我要做,我的父母都要做,自己很有福气。所以,要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背诵。背诵和讲解可以同时,每次课讲解几句,然后复习整个经文,有读有解,解行相应。

【参考文献】

①蔡礼旭 细讲弟子规 华艺出版 2007.11

②吉布森 知觉学习和发展的原理 浙江教育出版 2003.07

③英语大世界编辑部 英语国际音标自然学习法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04 ④蔡程芳 教育导刊 中外新闻传播杂志社 2007.10

⑤李毓秀 弟子规 华艺出版社 2007.11

作文八:《弟子规的魅力》4200字

弟子规的魅力

2012秋季,我又接受了六年级一个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一个星期之中,我发现:1.关系紧张,班上学生之间不和睦,喜欢吵架打架;2.浪费粮食,每天中餐过后,教室的一角不仅是垃圾桶装满饭菜,还有溢出铺在地上的也不少; 3.语言粗鲁,讲脏话、怪话的现象严重。

4.学风不正,课堂纪律涣散,发言不积极,完成作业马虎。

在我接手之前,该班有七位教师任过教(仅指语数学科),其中三位担任过班主任。频繁地调换老师会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问题,因为教师的观念及方法有异,学生适应是有一定过程的,小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多种教育模式。只要学生的行为心理健康了,学习态度、习惯就会随着变好。“要转变学生的心理品质,我只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罢了。”当初我这样想。找学生谈心、鼓励表扬、献身说法、名人故事、学习“五讲四美”……一个、两个、三个星期过去了,诸多方法,无济于事。怎么办?家访,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家访过程中,学生梁彬彬的妈妈苦闷地说:“我家彬彬越来越糟糕,太挑食了,这样不吃,那样不好吃,还发脾气哩。我们家条件孬了呀?”水果店、卤菜店、家电门市,生意红火,处于农村,的确够富裕了。有的家长说孩子回家不见读书写字,有的说孩子回家不做家务,做就是讲条件,有的说孩子与家长演对台戏,有的责怪学校、老师的教育……

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缺乏家庭教育、缺少父母关爱。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主要靠父母委托的临时监护人——祖父辈和亲戚,这就导致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隔代抚养”现象比比皆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没能指导孩子学习,即使管,不是溺爱就是观点落后,方法失度失当。祖父辈往往只求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要求,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教,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其他亲戚充当临时监护人大多也因为自己有孩子,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因管理尺度难以把握,容易造成管理空洞,也难于对孩子进行理想的家庭教育。父母没与孩子相处在一起,就缺少与孩子间的沟通,自然缺少了关爱。即使有所体现,也就是一个电话了事儿。但他们绝大部分也只关心生活,很少也很难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反而在金钱上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这些孩子就认为父母寄给监护人的钱所有权非他莫属,千方百计把一分一毫弄到手里,从而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父母关爱的严重缺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甚至失去成长方向。另外,现在每个家庭生育孩子1胎或2胎,农村家长受 “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束缚,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任性、贪吃、厌学等。还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其次,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较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农村,家庭对学生关注的主要是羞辱,回到家里,家长问的第一句话是 “今天有没有哪个骂你、打你”,学校关注的是成绩,邻里之间经常攀比的是孩子个性,胜人者光荣,让人者耻辱。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行为心理出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大。

第三,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不可否认。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代代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手段。墨守成规,学生是不喜欢的。往往“因材施教”、“为人师表”挂在嘴上,但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的现象是存在的。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庸俗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索利,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致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冷漠、敌对、功利等心理问题。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

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期望质高,但缺乏正面引导,给学校教育带来障碍。那么,学校、老师采取什么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的学生呢?我在反思自己的施教行为时,台湾教师蔡礼旭的演讲稿《如何让人生能幸福》给我启迪至深。我认认真真地读后,发现我们和家

长把对孩子的教育顺序颠倒了,从学习方面去引导的多,从做人方面去引导的少,才使孩子形成了扭曲的心灵。对孩子礼仪孝道教育不是没有进行,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内容和方法。蔡老师倡导的《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全文一千字左右。三字一句,文字优美,言简意赅,琅琅上口。它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饮食起居、穿着打扮、怎样做事、怎样做人,如何读书,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但由于内容以文言文呈现,学生诵读有一定困难,本着不加重学生负担原则,以学生为本,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切实提高诵读的实效性。我通过网络下载内容,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减轻抄写的负担。利用晨会、班队会组织学生诵读,不占用学科教学时间。具体做法是:

一、遵循必要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开展经典诵读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一开始 “范读引路”,在范读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多音字障碍;在学生大致了解诵读内容以后,再“引读点拨”。

2、以读为本原则

“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经典诵读更应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在读中学会理解、学会体会、学会思考、学会感悟

3、注重学生差异原则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阅历经历等因素的差异,允许、承认学生诵读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指导,“不求千篇一律,但求有所体现”,让学生在自身的感悟中诵读。

4、与学科结合原则

《弟子规》与语文学科密不可分,结合教学实际有机渗透其内容,增强学生诵读的兴趣。如教学《穷人》一文,学生明确本文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后,我引导学生背诵“泛爱众”篇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提高阅读经典的兴趣。

5、师生共同参与原则

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他们最能接受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无论采用何种诵读方法,都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从而在参与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全篇或片段地进行范读,胜过任何一种说教;教师作为文本的引读者时,其实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 此处引读不同语文学科的引读,重点关注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故事引导时,教师又要充分挖掘《弟子规》中的典故,如诵读“孝”篇时,我引进故事《精忠报国》、《咬指心痛》、《陆绩怀橘》、《卧冰求鲤》、《替父从军》……以其简单明快、形象具体的情节来吸引学生,从而萌发了他们想读、想了解的欲望,并在故事中明确了道理。

6、联系实际原则

经过诵读,最终要学生真正懂得《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够落实、能

够力行的人。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弟子规》,在诵读理解时,从生活中寻找事例。

二、采用适当的诵读方法

1、“不求甚解”法

“不求甚解”不是指不加理解地生吞活剥,而是领会主旨,产生共鸣。我不要求学生字字明意,句句通晓,而是通过讲解大概的意思,做到心领神会、熟读成诵即可。

(1)琅琅出声诵读法

《弟子规》三字成句,琅琅上口,让学生高声诵读,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让学生在强烈的节奏感中体味整齐划一的美感。

跟读:诵读主体为师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引读:诵读主体为师生,是一种互动诵读,老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老师读一句,学生接一句。从而在一引一读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

接龙读:诵读主体为学生,教师作为公正的评判者参与诵读活动,我在诵读前说清要求,规定每人读一句或二句,用“哪条龙(哪列车)开得最顺利,开得最快”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注意听辨,听清语音、语调,辨别正误、优劣,并在听读过程中学会自我调整,学会客观评价。

(2)低声诵读法

诵读《弟子规》时配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旋律,在低声读的过程中体会一种音乐美。

2、理解生成法

(1)故事引导法

根据小学生无意注意,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年龄特点,结合《弟子规》中有许多典故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

(2)主题活动诵读法

把诵读《弟子规》臵身于主题班会活动背景之中,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情趣。

3、节奏伴读法

通过游戏、阳光体育活动等形式,根据其鲜明的节奏开展诵读活动,体味其经典的节奏美。

我指导学生在踢键子、跳皮筋、跳绳活动中背《弟子规》,不以踢跳多少分胜负,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边踢跳边背诵,以背诵多少分胜负,规定时间还没到,只要还能接着背下去,就可以接着踢跳;他们能把语言节奏和活动节奏融合起来,深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4、体验分享法

学生每读一篇都要求付诸行动,把在实践中的感受讲出来,让全班同学来分享。如诵读“孝”篇后,我让学生谈“回到家里,跟父母讲话和和气气;帮母亲分忧解劳,做做家事,父母呼之即来,来之即做等等。父母夸自己长大了,自己感到乐滋滋的。”之类的事例。

三、信息反馈

组织诵读学习《弟子规》后,我通过家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大。我问梁彬彬的妈妈:“梁彬彬变了没有?”她欣慰地回答:“变了。”他姑姑抢着表扬道:“变得很!不挑食了,啥子都吃;电视也很少看了,门就不出,在家里读书写作业。”留守儿童袁鸿欣的外波笑嬉嬉地说:“我家鸿欣一下就勤快了,吃饭后,不要哪个喊,她就把碗筷洗了,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张小兰的妈妈莞尔一笑,说:“我现在感觉很轻松。星期天,我不煮饭了,干活回家有饭吃。”……班风学风也得到改善,违纪现象很少发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毕业考试成绩由原来的学区倒数第一上升到前三位。整个班的面貌从集体到学生个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道德行为规范了,成绩上升了,班集体荣誉也有了。我认为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弟子规》的魅力吧。

作文九:《弟子规的故事(六)》400字

弟子规的故事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东西虽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会感到伤心。

张元还杏: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张元。有一天,张元和他的 几个小伙伴一起在他家的花园里玩,忽然天上刮起了一阵大风,大风过 后,邻居家有不少杏子掉在了花园里,小伙伴们都去捡杏子吃,只有张 元没有动。他想了想,把杏子一个一个捡起来,送回了(邻居家) 。我 觉得这个故事讲了张元没有吃杏子,还把杏子还了回去,不是自己的东 西不要吃, (捡了以后一定要还给别人。 ) 陶母教子: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品极好。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 孝敬母亲。没想到,母亲却把鱼原封不动地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 一封信。 信中说: “你是国家的官吏, 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 虽然只是一坛腌鱼, 但也是为政不廉啊! ”陶侃深深记住了母亲的教导, 从此他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最终成为了晋朝著名的清官。

作文十:《弟子规的作文》3600字

现代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紧张,同事之间互相猜忌。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总是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摆脱以上烦恼。可是,最后的结果只是顾此失彼,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最近一个偶然机会,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百事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任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2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

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 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3

读《弟子规》体会

利用暑假,我好好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里教我们许多良好的习惯、品质,对我们与人、亲友、社会交往,培养良好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当我读到只一句时,对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不怎么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开这句的解释:读书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读书是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的一段。这段还未读完,不要应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别的一段,而东翻西阅,比坑定写信来,按部就班地读完。读书是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划好就要开始赶紧用功。   原来是这意思。看来,《弟子规》中的文言文字虽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奥,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究里面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时,我在写作业时经常分散注意力,一会儿玩笔,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想别的事。记得有一次,我汗流浃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东西后,就急忙打开语文评价手册来订正。没有仔细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题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写了下来。结果,第二天老师批改完后发下来,我打开本子,上面写着三个鲜红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细的熟读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这句,我高兴地说。看来,只有认真仔细地理解、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规》里还有着许多“规矩”,等着我们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

《弟子规》里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如果我们认真去践行,给父母开来的快乐是无限的,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从

小就要养成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将来,一定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