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体育教学 > 【《(11)渡荆门送别》400字】渡荆门送别中尽字很好

【《(11)渡荆门送别》400字】渡荆门送别中尽字很好

时间:2019-11-05 09:25:1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11)渡荆门送别》400字

(11)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⑵,来从楚国游⑶。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 【注解】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翻译】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作文二:《渡荆门送别》2400字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朗读《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品味情感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

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三、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

2、明确诗歌节奏。【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意节奏。尤其是律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

四、读懂诗歌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3、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表现了漂泊不定的生涯和离乡背井的感慨。

尾联情景相生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严峻的政治形势,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总结: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  悲

景悲——己悲——国悲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作文三:《渡荆门送别》1600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近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初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娥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衡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坐,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来还弄峨眉月。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入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访君平。

春夜洛阳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次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金陵酒肆留别

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凌风去,直出浮云见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次从绕林间。又文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次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流瀑湍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为胡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昔避长蛇,磨牙允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喜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西楼望吴月。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到澄江静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辉。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天开,

碧水中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晴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清溪主人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作文四:《渡荆门送别》1600字

《渡荆门送别》赏析及答案

转发   评论

2007-03-03 20:40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以上是2005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题)

(以下是2005年四川中考题)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08年乌鲁木齐)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以下是06年盐城中考题)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下为07年潜江、仙桃中考题)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答案:

1.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   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6.C

7.“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9.怜

10.A

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 标签: 送别 、 赏析 、 答案 、 故乡

作文五:《渡荆门送别》300字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初出巴蜀时作,时当在开元十二年秋。该诗可与《峨眉山月歌》相结合,前诗是去蜀未离蜀所做,此诗则是初离蜀中所作。

一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示,诗人远行的那一扁轻舟已过荆门,巴蜀的夹岸高山已渐渐远去,呈现在诗人眼中的是与故乡不同的更令他所心之向往的广阔原野。

诗歌的中间二联对平原景色的描写,给人以气象氤氲,万物飞腾之感,特别是第二联更是看出了诗人自胸腔内散发出的由内而外的雄阔境界,细读几遍竟让人心胸开阔。

而最后一联与题目中的送别相互呼应,个人认为是诗人与故乡所做的一个告别,更能体会出诗人对未来人生的向往和对投入新世界的迫不及待。

最后总结,该诗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格律虽工整,但又不失流动之气,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自成一股奔流的气势。

作文六:《渡荆门送别》700字

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一、预习导学

1、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被后人誉为“诗仙”。

2、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二、交流展示。

(1)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小组讨论)

三、精品点拨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从什么角度来写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4、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四、达标检测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和此行的(     )。

2.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  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4.《渡荆门送别》是(   )

A.诗人送别朋友时的赠别诗。B.诗人出游楚国前送别朋友的赠别诗。C.诗人出游时赠给来送别的友人的诗。D.诗人感谢朋友来送别的答赠诗。

作文七:《渡荆门送别》1700字

CWZ                         渡荆门送别

这首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

作文八:《渡荆门送别1》1600字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相关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2、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2、理解字词 (1)、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4)、怜:爱。     (5)、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3.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

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 “入” “尽”字好在哪里 ?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意境)?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4、从写作技巧方面赏析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赏析“下”、“飞”、和“生”、“结

“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2、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

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3、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四)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3、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作文九:《渡荆门送别》1600字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舟由蜀地过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令人陶醉!)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

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五、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作文十:《渡荆门送别》2900字

《渡荆门送别》教案

泉林初级中学    冯殿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你知道李白哪些诗?方式:比一比看谁背得多?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渡荆门送别》就是此时所写,出蜀至荆门所作。

二、活动任务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大声的朗读---与诗人相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感,读出音乐感,读出情感。

2、听读,尤其要注意停顿、韵律、情感。

3、学生齐读。

活动二、生动地译读---和诗人同行

1、认真朗读诗歌,结合注释 ,发挥想象和联想,理解诗文,(找出不理解或有疑惑地方共同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齐读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看到的景色及感受,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抒发了自己生气勃勃,意气风发的胸怀与进取精神,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三、流畅地读---品诗人笔法

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叙事,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对偶句)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写景,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对偶句)

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水中映月图,“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写夜间的静。天边云霞图,“云生结海楼”是黄昏的景。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还不忍分别。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活动四、优美地读---与诗人对话(探究质疑)

1、首联一个“渡”字,有何作用? “渡远”为什么不用“远渡”?“远渡荆门外”岂不更好理解?

“渡”字暗点故乡之水,有依依不舍之意。用“渡远”而不用“远渡”,其作用有二:一是点题,二是贯穿全篇写水,水是全篇的主线。

2、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不行。诗题“送别”就是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王夫之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活动五、用心的诵读—与自己对话(读有所获)

1、写作特色《渡荆门送别》全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2、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3、〖拓展〗诵读杜甫的《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课堂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叙事  首联 交代旅程

写景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抒情  尾联 思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