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英语教学 > 《有关德育学习的感悟》2600字:

《有关德育学习的感悟》2600字:

时间:2019-11-26 09:29:1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有关德育学习的感悟》2600字

有关德育学习的感悟

不得不承认,通过有关德育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一些知识性内容,也明白只是教师成长必经的洗礼。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xx同志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近阶段对师德师风的学习,本人深刻地体会到,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师爱最受公众期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

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三、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

践。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教师。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

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总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时刻按照此要求去奋斗。坚信:有一天,我的付出,定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作文二:《的有关建议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3000字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网络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下面谈一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学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要引导他们遵循操作规范,如不用力按开关,不乱敲键盘,不乱按鼠标,自觉遵守开机和关机程序、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等。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的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提炼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使他们了解这样做可以避免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

2.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目录中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演示中保存和另存文件时,注意这个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分门别类存放文件的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3.培养方法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要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又要持之以恒。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1.结合教材,收集相关材料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芯片都是美国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计算机是外国人发明的,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从硬件来说,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七十年代末的“七五七”计算机,再到我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从软件来说,WPS文字处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杀毒防毒软件等也层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讲到病毒时,可以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2.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字处理、幻灯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教学中,有意识介绍我国相关软件的发展;在录入及排版练习中精选练习文稿和图片,要求学生制作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等为主题的作品,并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如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以国庆节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同进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德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美育等内容。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它能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

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在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邮箱、申请个人主页后只在期限将过时才予以更新或者自“访问”以增加点击数,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删除等等,这都是对有限的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学生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据报道,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有利于在群体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复习时,若没有深入思考问题,没有尝试操作,就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到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作文三:《有关高中德育主题活动的思考》3500字

摘 要 我校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了“学习李向群,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系列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何开展高中德育主题活动?现在结合实践,谈谈笔者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 高中 德育 校园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1文化引领,目标培养

学校充分认识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提出分阶段的目标、计划和实施方案,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中的品德测评,落实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机制。

道德规范分年级目标:

高一: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孝敬父母,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高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勤劳俭朴,探寻有效的学习方法。

高三:志存高远,自信自强,学会感恩,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道德规范教育操作方法:

熏陶+训练:为学生构建蕴含人文气息的环境建设,赋墙面山石以生命,辐射育人功能;举目可见国旗地图,胸中长怀华夏、世界;播名曲于耳畔,品乐音于课间。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强调师德垂范,让教师成为学生道德规范的引领者。下发《新生读本》,并逐条反复训练,树立新洪高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形象。

自律+监查:各班根据《新生读本》和年级道德目标制定相应班规,通过值周班运动、“中华经典诵读”、学生“道德讲堂”、“比一比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文明有礼洪高人形象大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地要求,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校内则以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和值周班检查督促评比,开展自查与互查。

评价+激励:每学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机制和对话制度,每年开展阳光学生、明星学生、文明住读生等评选活动,予以奖励,在各种公开场合适时推介,以榜样带动群众,形成道德规范的良性循环。

课内+课外: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求教师立足课堂,立足生活,充分挖掘基础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在课外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增加锻炼体验的机会,形成思想道德的自我感悟和自我教育。

2实践体验,道德养成

2.1营造和谐校园

我校对学生提出了“文明礼仪,健康成长”的要求,让学生寻找以及讨论身边的陋习,每个班级总结出所发现最集中的5大陋习。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各班总结出的陋习进行汇总,将剩菜剩饭、破坏公物、浪费资源、不爱护校园环境等一系列陋习进行了曝光,在此基础上动员学生制定改正陋习的计划,做一个讲文明、有道德的中学生。

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德育论坛活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自定主题,自己主持,开展讨论,讨论的话题涵盖了学习、生活、娱乐、热点新闻、处世等多个方面,学生通过自己讨论,相互影响,形成正确的、健康的观点,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班级舆论氛围。

每天由一名学生担任值日班长,对班级一整天的情况进行观察、管理、评价,并把每天的值日心得,对班级进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心语及时地向班主任和其他同学反映,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从而关心集体,强化集体意识,班主任则通过班级日志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提出“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行为要求,提倡四个学会,即“学会分享,学会谦让,学会互助,学会尊重”,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创建“平等、公正、真诚、互助”的教师人际环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

2.2强化道德体验

守望相助。我校杨灿“孝亲勤学”事迹被荆州电视台报道后,学校三千多名师生迅速达成一致,展开了一系列爱心行动:全校团员积聚操场,举行了一场感人、动情、充满意义的捐赠仪式,捐赠仪式上学生会主席代表学生会和校团委会首先向全体团员发出“省下一份钱,爱心满校园”的倡议书,号召团员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的弱者,从而在实践中体验民族精神。

生命教育。定期聘请法制宣讲团成员到校开展安全、健康等相关讲座,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进行防盗、防骗、自护教育,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学生进行禁毒签名,让学生认识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对学生遭遇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自我救治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培训,不定期地在全校范围进行疏散演习,增强学生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2.3提高教育实效

学会感恩。学校利用传统节日重阳节开展了“孝亲敬老周”的活动,全校学生首先通过观看于丹《论语心得》中的孝敬篇,学习如何孝敬长辈;此后各班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班会,用传统故事、辩论赛、交流会等活动体会长辈的恩情以及感恩长辈的重要性;在一周的时间内,团员主动完成孝亲敬老“三个一”,即给长辈写一段话,陪长辈聊一次天,为长辈做一件事,实践感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与父母有隔阂,不愿与父母沟通,不关心父母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因此学校利用学生的十八岁成人仪式,开展“一封家书”活动,在活动前要求每位学生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家书,谈谈家长的感想,提提父母的希望。

体验艰辛。为了让同学们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学校组织同学们于寒假期间在家自主开展生态德育学程――“今周我当家”活动,即在寒假过年期间要求各位家长放手让孩子们当一次家,从点滴做起,感悟生活,让孩子们认真体会当家的责任和艰辛、体会当家的“难”与“乐”,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恩。具体活动有:做好一周家庭CEO:包括一周内家庭收支预算,定好本周家庭食谱,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买生活必需品,亲自下厨做饭做菜,节水、节电、节气、节约粮食、饭后洗涮餐具,营造家庭环境。当好家庭“外交官”,接待来访亲友或到亲友家拜访。 当好家庭“新闻官”,召开一次“家庭新闻发布会”。汇报一周工作情况及思想、感情的变化。总结“今周我当家”工作的情况。设计好“元宵节”,让全家过一个活泼、节俭、温馨、和谐的元宵节,与家庭成员贴近感情。 认真制定当家计划、记录当家日志。     回望恩情。高三毕业即将踏上另一级台阶,回首过往的学习、生活,无处不在的是辛劳的父母,毕业典礼上,我们邀请了部分学生的家长来到学生中间,让孩子们说一说多年来对父母的感谢,向父母道一声辛苦,相信在父母与孩子拥抱的瞬间,学生又再一次体会了孝顺的涵义。

全家共享。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活动中,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让学生懂得了强健身体的重要性。每年的艺术节,我们都会邀请家长的共同参与,“唱响青春,欢度圣诞”艺术节活动中,家长来到学校聆听了校园十佳歌手美妙的歌喉;“青春飞扬,洪高畅想”活动中,家长被邀参加了我校举行的迎新文艺汇演中,与学生一起欣赏形式多样的艺术展示。

2.4投身志愿服务

祭扫李向群日,开启向善门。每年3月5日,学校都要在向群广场举行隆重祭奠活动,在李向群雕像下,宣誓着又一年学英雄活动之旅的启程,坚定地传承李向群精神的信念与使命。

体验伴成长。学校开展的传承向群精神、升华向群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志愿者服务队”一次次的深入社区,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慰问品,为老人表演节目,为孩子们义务补习;每年的“学李向群”演讲比赛、“李向群精神”辩论赛;每学期一次的“李向群之星”的评比,在学生中树立了大批学李向群先进典型。

3常抓不懈,持续发展

举措一:开展道德明星学生评比。对本次活动将过程性评价与典型性评价相结合,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评选表彰学生道德模范,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形成辐射。

举措二:创新丰富道德教育载体。学校将力图寻找更切合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心理、更受学生喜爱的道德教育形式,转变学生对于道德教育是无聊的、空洞的观点,真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道德教育活动,从中收获。

举措三:营造道德教育文化氛围。教会学生共处。学校学生公寓建设档次高,管理规范,今后创建“温馨寝室”活动中要制定实施“男生行为十不准”、“女生品德规范”等,教育学生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

引导学生生存。继续推行 “文明餐桌”,在学校食堂内的醒目位置张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好饭为今天负责,睡好觉为明天负责,读好书为终生负责”,“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标语。

引领价值取向。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凝练向群精神,孕育“对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深情,对家长的真情”的教风,雕琢“善言、善行、善身、善心”的校风。重新规划向群广场,拓宽向群纪念馆面积,增加馆藏物品,强化向群物质文化建设。构建“水声、枫声、读书声,生生不息”、“泥香、花香、墨锭香,香气宜人”、“湖景、塔影、四季景,景景入画”的生态园林学校。启动文化标识建设,以“向群文化”来命名校园亭台、楼宇和道路。

作文四:《有关中学生德育问题方面的探讨》2900字

作者简介:倪铮,男,(1985.-)汉族,籍贯:四川自贡,本科 单位:自贡市旭川中学

摘要:德育工作是许多人共同关注的中学生重大教育问题。本文从中学生德育问题,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德育的方式,等具体层面进行探讨,并寻找对策,以有利于以后的中学德育实践。

关键词:中学德育;实践性;困境

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现在我们要摆脱中学生德育问题面对的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动力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使中学生德育问题教育得到提高。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 此外,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鸣指出“内容决定了方法。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 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四、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

中学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后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 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我们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当代的中学生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

②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③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

④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自贡市旭川中学)

参考文献:

[1]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2]杜威著,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59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研与实验》,1997—4。

作文五:《学校德育工作对有关文件的落实情况》900字

学校德育工作对有关文件

精神的落实情况

霍城县第一中学政教处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德育工作对有关文件

精神的落实情况

自治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暨自治区级德育达标示范学校命名表彰大会是继自治区党委六届十二次全委会议之后,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召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会议精神为指导,回顾和总结中央八号文件下发以来,全区贯彻落实中央八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的有关情况,分析当前形势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命名表彰自治区级德育达标示范学校及各地区各学校好的做法和经验推动我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 总结经验,认清形势,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八号文

件的使命和责任。

(1) 深入学习中央八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

(2) 全面部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青少年学

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入。

(3) 建立健全全校德育工作督导机制注重创新拓宽德

育途径,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4) 全区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分工协作,齐抓共管青

少年思想建设的整体初步形成。

二、 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把贯彻落实中央八号文件

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入学习。进一步发挥学校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要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德育首位意识。第二,要大力推进德育内容、手段和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 加强领导,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加强和改进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动力。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国家兴,加强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是时代的使命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推进中央八号文件和自治区常委一系列部署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我区中小学思想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文六:《网络环境下有关德育问题的研究》45600字

《络环境下有关德育问题的研究》阶段性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网络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将认知与能力的培养与道德情感的渗透、品格素养的渗透和行为规范的渗透等多种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育人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的品质。

二、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等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依据。学校的道德教育应深刻领会和把握其重要的核心内涵,借鉴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重视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倡导以关心为基点的情感教育,努力使学校道德教育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舆论和教育在内的各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变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育者要想要更好的完成道德教育任务,就应当了解这个过程并探索其中的心理规律,然后才有可能酌性采取合理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前进。教者也只有正确认识网络,正确对待网络,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地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网络德育模式。探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新理念、新对策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探索网络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探究网络德育的规律,构建网络德育的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网络德育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网络德育打破了传统的强化灌输教育模式,以其开放性和主体性等优势为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德育资源。网络德育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网络德育的模式也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优势,拓展网络德育的空间。

1.网格模式。网络具有沟通互动功能。网络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模式,使人际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每一个点均可以对应不同的点,实现互动,通过电子信箱、电脑查询、电子游戏、电脑网络上的小组讨论、语音信箱、语音邮

递、自学辅导等建立起一个网格状的信息通道,人们可以通过网格式的信息通道展开讨论,交换意见。网格中的任一点既是信息的传播方又是信息的接收方,网格模式下的信息交换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2.辐射模式。辐射模式是指网络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一点迅速向全球传播,使得世界各地的用户,都能充分地接受来自四面的信息。辐射模式使得德育具有了非常强大的覆盖功能,德育的面更宽、渠道更多、手段也更先进。

3.防护模式。网络德育既是一个过程、一项活动,也是一门科学,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构建一种防护模式的网络德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思想问题或意外事件,把被动地解决问题转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预防问题,把教育工作做在前面,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提高社会效果,减少时间和精力。

4.咨询模式。网络德育能够对受教育者在网上选择信息予以帮助,为受教育者提供引导、劝告、解疑等服务,当然网络德育也可以为受教育者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这种导向和说服为网络德育发挥咨询选择功能奠定了基础,网络德育的咨询功能使受教育者有选择地接受教育,解决思想和心理存在的问题,德育更具针对性。

5.环境模式。网络德育可以通过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旋律一致的强大德育氛围、技术氛围和市场氛围。在当前形势下,德育工作要主动走上网络,积极探索网络德育的规律性,发挥网络德育对人们行为发展的有效的引导作用。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德育工作要以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这一工作为重点,抓住机遇迅速把德育与网络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德育网络体系,构建网络德育的新模式,保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实效性和持久性。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实施之前和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后,组织对研究对象的“综合前测”、“综合后测”以及单项测试,借此调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研究的推进达成情况。

2、个案研究法:从研究对象中选择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典型标本(学生)建立个体全程发展规律档案,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3、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网络情感、态度,边实践,边总结,对学生的行为施加影响。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拟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2011、2——2011、7);调查分析阶段(2011、7——2011、12);实施阶段(2012、1——2012、12)

七、课题研究过程阶段报告

(一)  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

1、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聘请研究顾问。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组长:刘芹;组员:田素凤、张丙霞、肖俊英、李泽涛等;顾问:赵明清、王志刚。

课题组成员先熟悉网络中青少年学生能触及的各个方面,如网络游戏的种类、QQ世界等,认真钻研心理学理论,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研究学生沉湎与网络的原因。

(1)初步进行课题的方案的设计,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借鉴好的经验,力争有发展、有突破。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网上调查等方法,我们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他们从网吧和网络里获得的主要益处是获取知识,亦即学习;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网吧和网络可以给他们带来交友的好处;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因上网导致的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总之,网络有害信息淡化学校德育的教育、引导功能,使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认识紊乱,误导学生形成消极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纵自我,追求低级庸俗的感官刺激,诱发学生不良习气和违法行为,消减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有的学生因接受这些有害信息后,产生了真实体验的动机,甚至误入歧途;学生痴迷网络,荒废学业,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尽情表达的空间,但网上运行的信息是公开的和共享的,上网的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难免有制造大量网络垃圾和黄色信息者,而青少年学生尚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还不完全懂得取舍之道,如BBS上的一些观点就常常让学生难以辨别,进而受到毒害,为我们教育学生正确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2)强校园网络建设。

组织精干教师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

① 形式多样的栏目设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

家乡巨变:进入这个栏目,就可以领略到商河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并会立志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模拟实验: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活动者在不同道德观念支配下的不同行为反应将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毒品的危害”、“竞争与合作”、“知法守法”、“道德警戒线”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感受某种做人的道理,把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结合了起来。

校长热线:校长是学校德育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校长亲自抓德育,带动学校全员参与德育工作;通过校长热线可以实现与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沟通。主动

接受社会对学校办学的监督和支持。

教师频道:为教师依法从教、规范从教、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渠道。

学生频道: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选择、学会判明是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创设展现个性、倾诉心声的环境;让学生通过班级主页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家长频道:为家长提供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让家长更便捷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工作,倾听家长地进言,接受家长对学校办学的监督,争取家长配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心灵之约:探索德育心理化的新方法。由于网上心理咨询活动是间接进行的,避免了某些话题因面对面的尴尬而难以启齿的现象,便于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通过提供网上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测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还有我的校园、时事之窗、德育动态、学校信箱、世界之窗、知识竞赛、时事追踪、自我测试等等。并与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扩展德育资源,如与:中国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权网、血铸中华、民族魂、中国基础教育网、人民时政、人民时评、三个代表学习基地、公民道德建设基地、全民健心网、中国素质教育网、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科学教育网、湖北教师教育网、中小学德育资源网、中国环境保护网、班主任俱乐部、政工之窗、红色网站、网络与管理等网站链接,充分运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体现学校德育的新观念和现代气息。

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就可以直接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并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生由原来被动地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要求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净化了心灵,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② 建立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在校园网上学生自己动手建立班级网页,通过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增强集体意识。各班级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地设置栏目,如班级展示、德育目标、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而且通过班级网页评比,又能增强竞争意识。在制作中不断地扬长避短,使内容更丰富、页面更新颖,不但能使访问者耳目一新,更能使制作者在技术上得到很大提高。

③ 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

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可以设立德育档案、学习体会、生活信条、理想风帆等栏目,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种德育工作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并对教育内容做出反应。

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德育工作的快乐。他们在创造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3)利用家长学校,共同培育网络德育平台。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76的学生能够在家里上网登陆学校网站,我们认识到这是拓展家长学校的重要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形成教育合力,这正好是发挥网络的最大优势的有效手段。

(4)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网络德育活动和传统德育活动各自的利弊。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论文材料,并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论。并在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接受专家评审,完善总结。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敞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我们相信,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一定能为德育教育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可以设立德育档案、学习体会、生活信条、理想风帆等栏目,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种德育工作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并对教育内容做出反应。

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德育工作的快乐。他们在创造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3)利用家长学校,共同培育网络德育平台。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76的学生能够在家里上网登陆学校网站,我们认识到这是拓展家长学校的重要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形成教育合力,这正好是发挥网络的最大优势的有效手段。

(4)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网络德育活动和传统德育活动各自的利弊。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论文材料,并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论。并在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接受专家评审,完善总结。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敞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我们相信,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一定能为德育教育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谈谈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学特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那末,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强知识点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度”,加深印象,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选素材。

素材的恰当与否关系到趣味的效果,这就要求所选择的素材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吻合,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对学生理解教材、记忆知识有帮助,决不能为趣味而趣味,选格调低俗的素材。历史典故、歇后语、成语、小故事、图画图表都是好的素材。

二、选准时机。

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巧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开头。一节课的开头,可以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一个有趣的成语,提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画)一幅有趣的图画.把学生的心吸引到听课上来。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首先出示《时局图》,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些什么?”接着,教师指出“是鬼”,一个“鬼”字,既揭示了帝国主义是吸血的魔鬼的本质,又使学生产生“为何是鬼”的想法,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

2.插入。在授课的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有趣的手势,既像“兴奋剂”一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像“调料”一样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讲鸦片战争清朝的腐败无能时,插入“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学生听讲,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败无能,官僚的愚昧无知,中国的封建落后。讲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时,教师面向地图,右拳打在山东、左拳击在陕甘宁边区,风趣形象。

3.结尾。新课结束时,学生一般都精神不振.如能加上一个有趣的发问,讲一个小故事,一句风趣的话语,那就截然不同了。如**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总结全课时,问学生“谁知道路易十六是怎样被捉住的吗?”然后教师指出;“是由于他的马车太大被城门卡住。”这样,学生既对路易十六被处死这一知识点加深印象,又进一步强化了王室的挥霍无度。讲“淝水之战”时补充到:当胜利的捷报传来,谢安正在与人奕棋,为表示镇定,他仍然继续下棋客人沉不住问他战报如何,他都轻描淡写地说“小孩子们把敌人打败了。”可在客人走后,谢安兴奋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入室时头碰在了门框上,鞋的木齿被门槛折断。胜利的喜悦渲染学生,使他们会心地笑着,对战争的情景、印象更为深刻。课完,余音来了。三、注重语言。

1.讲述语言。教师的讲述要做到生动有趣.如讲述拿破仑上台的背景时,这样讲述:“„„在内外交困、危机四起的情况下,惶恐不安的大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换马’,需要一个霹雳闪电式的英雄人物,能举起双刃宝剑,一面砍向还要继续‘造反’的民主派和老百姓,一面砍向企图复辟的王党分子和外国同盟军。而以‘葡月炮弹’著称的波拿巴将军在他们看来,正是理想的‘佩剑人’„„”这样的讲述别出心裁,扣人心弦。

2.描述语言。教师在描述场景、图画、人物时注意语言生动有趣.如介绍《时局图》时,教师这样描述到:“一群魔鬼张牙舞爪。一只北极熊正在我国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它就是沙俄;一只凶猛的西洋虎正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残害生灵,它就是英国;一只青蛙正在珠江里‘哇哇’直叫,它就是法国;一只面带杀气、目露贪婪之光的巨鹰正扑向中国,抢夺这块肥肉,它就是美国„„”学生听而有味,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印象更加深刻。 3.提问。有趣的提问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讲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时,提问:恩格斯当工厂主的父亲不让其上大学,是不是让他‘下海’当‘冒尖户’呢?”这一问,把往事与新词联系一起,新而有趣,吸引学生,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对恩格斯未上大学但勤奋学习、知识渊博;出生资产阶级家庭但最终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这两个知识点的印象更深刻。

四、巧设作业。

长期以来,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死板乏味。将作业改成趣题,那就不同了。既可以使

学生喜爱做作业,又能起到巩固提高,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1.整理题。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画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照表、红军四次反“围剿”对照表,画奴隶社会朝代时间带。

2.连线题。用线把相关的人事连接起来。

3.巧记题。让学生想法巧妙地记住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类知识。如用谐音记忆法记住“阿尔(地名变人名,原为阿尔萨斯)杀死洛林”;用特征记忆法记住红军长征的三个重要时间:1934年10月、1935年10月、1936年10月,都间隔一年;用附加意义法记住日本19世纪中期的统治阶级:“天皇率领将军有名(大名)的武士去打仗。”

4.收集材料题。组织学生收集与学过的知识或将学的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如古钱币、歌曲、故事、诗歌等,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如讲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后.要求学生收集毛泽东同志关于长征题材的诗歌,学抗日战争叫学生收集抗日歌曲、抗战故事。

5.讨论题。组织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某一事件、某一人物进行评价.如“谈谈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看法”、“西安事变爆发后能杀蒋介石吗?为什么。”

6.编故事.把某一历史事件编成小故事。如“红军第三次反‘围巢’”、“萨拉热窝事件”等。 总之,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充满生气,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的巩固,对作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在教学法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初中历史课尤其如此。因为,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不存在于今天,给予人以陌生感;而学生年龄又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抽象地理论灌输,或者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腻情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历史学习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这一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我们知道1997年7 月1日,我国全国欢庆,这是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终于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英国是哪一年侵占香港的?是如何进一步步侵占香港的?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我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多媒体把《时局图》充分展示出来:一条红肠代表德国流到了山东,一只黑熊代表俄国吼叫着占据了长城以北和新疆,一只青蛙代表法国呱呱叫着跳到了两广和云南,一只色彩斑谰的老虎怒吼着气势汹汹扑长江流域,一只黑鹰展开双翅、虎视眈眈、盯着中国版图„„ 这样把一幅《时局图》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

面前,这样给学生装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学生松松地记住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三、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作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解和记忆。如讲授《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出示投影片《秦始皇》,我对秦始皇的刻画如下:“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两眼虎视眈眈,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他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挂满珠子的皇冠,身穿绣花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帝王身分;他面带微笑,仿佛为自己功高盖世、流芳万代而流露出洋洋自得的满足感。”短短几句话的描述,把秦始皇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插入故事教学: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沟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讲鸦片战争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时,我插入了一个“马桶御洋兵”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听课。

五、有趣地设问: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地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具版图辽阔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版图渐渐变小。我在讲《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象一头肥猪,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就变成了一头瘦骨嶙峋的小猪了呢?

六、巧妙设计和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作业设计完成以后,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结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基本环节之一,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完整、紧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尾,是课堂教学进程发展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课堂结尾这一重要环节,一是因为课堂中传授新知识的目标基本完成,二是时间较少,因此许多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要么直接灌输,要么一笔带过,不作任何解释。这样不但不能体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会大打折扣。笔者根据这几年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历史课堂的结尾的方式。

1.内容梳理式。讲课结束前,把当堂所讲内容作一番梳理,把重点、难点再突出强调一下,把知识结构与脉络理清。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学生总结、归纳、质疑、谈心得体会。更能发现问题和便于我们解决问题。

2.归纳总结式。前面的归纳总结侧重点是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讲知识进行总结。而这里所说的归纳总结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结构、规律和方法的提炼。如在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可以作这样的总结。“这”一节课可以简单地小结为一、二、三、四、五。一个

原因: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两个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南线。四大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和日德兰海战。五个年头。

3.省略中止式。把课堂教学的高潮放在结尾,在高潮处嘎然而止,给学生留有余地,留有思考的余地。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往往上一课与下一节课有逻辑意义上的关系,最好这样处理。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学完希特勒在西欧侵略成功时,可以这样结尾“希特勒在占据除英国以外的欧洲后,人力,物力达到极限,希特勒被侵略的胜利充昏了头脑,接下来他又把侵略的目标投向哪里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4.首尾呼应式。课堂教学结束时应呼应开头提出的问题,以便给学生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比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开头提出了林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被刺杀了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谈一谈原因。

5.问题升华式。它是在学习新课的基础上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整理、挖掘和提炼,揭示其深刻的内涵。比如说,在讲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这一内容后,我进行了如下总结提问:①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有何意义?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一: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并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的民族政策,不但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②回忆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关系方面的状况如何?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二:实行民族歧视、民族隔阂、民族压迫政策,造成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社会不稳定。③比较中共与国民党在民族政策上的不同以及出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提示:比较两个阶层的根本原因不同,应从哪个方面着手?在经过我提示后,学生能很快回答,这是由两党的阶级性不同造成的。④在建国后,哪些事件能体现中共的正确民族政策?学生得出结论之四:西藏和平解放,援藏干部孔繁森等。⑤联系当今时事政治,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在思考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使学生掌握了面对同一问题,不同阶层,不同政党处理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由两党、两个阶层各自的阶级性所决定以及正确民族政策对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等这些结论,从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客观规律,更主要的是,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绘图列表式。这种方法是运用图示或表格概括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板书即为运用此法进行小结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完《三大战役》一课时,设计了以下表格让学生填写作为本课小节。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经过(主要战役)  结果  意义

7.练讲结合式设计。练讲结合式结尾设计,是指教师在讲完新知识后,通过一些练习题的设计,在学生完成和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完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并揭示历史事件的实质及规律。比如说:我在讲完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B.政府中混入了一批立宪派和旧官僚

C.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党人、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D.是一个具有妥协性的革命政府

(2)帝国主义始终不承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主要原因是()

A.要在革命政权和封建政权之间“严守中立”B.临时政府不承认列强在华特权

C.临时政府存在时间短暂D.革命派要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3)袁世凯能够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由于()①袁世凯发动兵变②帝国主义国家支持③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④孙中山的妥协退让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4)对辛亥革命的性质,表述最完整的是()

A.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B.一次反封建革命

C.一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D.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要做好材料分析题,首先要了解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eduwg.

转载请注明出处。必须要了解材料分析题中都有哪些材料。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分为以下几类: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

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

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

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

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

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

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

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

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

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 、读材料、链接、 答题 。

一、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

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

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二、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

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

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

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

材料的出处。

三、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

系。

四、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

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

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

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

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

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作答案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

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

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答

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

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喜新”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

最烦教师一种方法、一种音调上课。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长期的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和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创新。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一味过多过繁使用,效果不一定为佳。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让老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不如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在讲“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教师过多的词语来粉饰赞美“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如让学生动笔算一算“中央红军一年行军二万五千里,大概每天走多少里(大概每天68里)”。随即老师补充到:这期间包括休整、打仗,过雪山、草地,翻越高山、涉过险滩,而我们正常人轻装步行每小时才能八到十里路„„这样学生便体会更深。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潜心设计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精髓之所在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有这样艺术感慨:“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如今有的公开课或部分新教师的课想做到完美无暇,冗长的结课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又不见树干”。我个人认为课堂小结应删繁就简,起到画龙点晴之效,才能尽显课堂的生气、灵气以及教师的才气,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致用”,我个人认为即便是历史学科,新课结束后一定要或多或少由教师根据课堂实际、学生易错、考试实际等创造性地超越课本的习题而设计出一些练习题:比如我讲述“鸦片战争”时,这几届学生我都设计一道“鸦片危害及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怎样的态度”的材料题和“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选择题。这样适当的练习设计来结束教学,既可巩固当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能力,还可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和方便教师查缺补漏以及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真可谓一举数得。可见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是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精髓。

当然以上是我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粗浅认识,我深信:只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内容,明确大纲要求,大胆探索,灵活教学,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你的课堂会更加有效,甚至高效;你的学生会放飞希望,得到快乐,收获成功!

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初探

王仲孚教授说:“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历史是基础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我校历史组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学校的实

际情况在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为期二年的“发挥历史功能,激发爱国情感”的实验。作为实验组的一员,我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模式,寻求“发挥历史功能,激发爱国情感”的方式、方法。本文根据实验心得,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的经验,对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入法作一些探讨。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 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 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与实验组其他人员注重研究导入方式。在备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有些课有三种导入方式,在上课时根据班级情况再灵活运用。导入方式重视抓住学生兴趣,重视投入小而收效大,抛弃了以前纯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陈旧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

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 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恰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他是暴君,有的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既有功也有过,那我们上一堂课学了他的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过。通过这种导入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五、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 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

巧设导入语,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课改的深入,对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正在积极研究的课题。同样,怎样提高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是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犹为关心的话题。作为一名农村历史教师,我想就我的工作经验简单谈一谈我的看法。

在应试教育的年代,甚至今天,有不少人认为历史课程就是仅仅依靠记忆进行的一门学科,是对已经存在的不可改变的事实简单叙述。教师把课本上的知识简单机械照搬下来,传给学生,要求记住背过即可。事实上,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尤其注意结合历史知识的讲述,进行技能思维的训练,在灌输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

习的知识和未学的知识间进行迁移。这就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那么,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课堂中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课堂的导入语,也不容忽视。这就如同一篇文章的开头,一开始抓住了读者的心,便会有不得不读下去的念想。历史课堂也需要这种效果。下面,就我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有关如何设计这个环节的几点看法。

(1) 利用优美的诗词,创设教学意境。古典诗歌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能将其巧妙地用在课堂中,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辅助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两汉时期的和与战》一课时,先出示了古诗:塞上香风暗渡时,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从对昭君出塞的情节入手,配合优美的画面,既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巧妙地暗示了授课的重点,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讲有关隋朝一课时,我用皮日休的《卞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做导入语,从大运河入手,引导学生对隋炀帝作出评价,紧抓学生好奇心理,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    (2 ) 借助歌曲,课前烘托氛围。根据授课内容,挑选歌曲,利用多媒体,可以在授课前烘托教学氛围,使之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中。例如,讲有关秦朝历史时候,针对正在流行的电影《英雄》,我播放了一段主题歌,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开始争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我很顺利的由此导入教学,学生津津有味地上完这一节课。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播放了流行歌曲《春天的故事》,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了兴趣。下课前,我又播放了《走进新时代》,学生始终在高昂的激情中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借助小故事小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听一位教师讲《戊戌变法》时,他一上课就宣布了一条消息:河南项城要花费巨资修缮袁世凯的旧居,并且列举了一系列数字。这一下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们纷纷耳语,对此难以理解,有的学生说袁世凯是个卖国贼,老师适时引导“为什么说他是卖国贼呢?”这样的导入既与时事紧密相关,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能不好吗?当然,这种方法既需要教师博闻强识,也需能具备厚积而薄发的素质。

当然,根据课时的安排,授课的内容等,开门见山,点出授课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把课前导入永远当作新学习不断发生的源头来做,那么,讲求艺术和思想,就成为导入语的内在灵魂。由此看来,更新导入语的观念,就显得犹为重要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计与教学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它在历次考试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 加强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计与教学。

一。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

1 .从材料结构上看,可分为文字材料式即所用材料是一段文字;图片材料式即所用材料是一幅(组)图片;表格材料式即所用材料是一张表格;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组合式即所用材料是由文字材料和图表组合而成的。

2 .从材料数量上看,可分为单一材料式即一题只有一个材料;组合材料式即一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组成。

3. 从材料来源上看,可分为课内材料式即材料都是来自课本,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常见、最主要的来源。具体来说包括:课文中正文部分的文字、图表,辅助文部分文字、图表及课文中小方框内的引文(黑体字)。课外材料式即材料来自课外,常见的有:国内外重大时事材料如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课本知识联系比较密切的图表,反映某一历史事件的歌曲如《春天的故事》,名人(如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名言等。课内课外组合材料式即材料由课内材料和课外材料组合而成。

二。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计要求

1. 材料的选择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不管是来自课内还是课外,都必须是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关的材料,即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教学和训练;材料提供的信息必须充分,否则会影响学生答题;材料必须精炼,不要拖泥带水。

2. 如何设问

一要小、巧、活、新,所提的问题不要太大,设问角度要巧妙、新颖、灵活。

二是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更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理解、综合运用等能力。   三要对材料充分挖掘,从多角度进行设问。

四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和材料脱节,不能把材料解析题出成了问答题。

五是设问的语言要精炼、准确。

我在《美国的诞生》教学时对美国《独立宣言》中的材料是这样设问的: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请问:

①。 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件?

②。 该文件是何时由何机构发表的?

③。 “这些联合殖民地” 指的是什么地方?它们为什么要“独立” ?

④。文中 “ 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 、“大不列颠王国” 分别指谁?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⑤。“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其实是从什么时候“完全废止”的?   ⑥。该文件的发表有何意义?

⑦。它们为成为 “ 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 ,在该文件发表后又进行了哪些努力?

⑧。该文件是在什么历史事件中发表的?

⑨。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⑩。你对该事件的主要领导人有何评价?

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教学

根据教学进程不同,在不同时期训练的重点和难度也不同,课堂教学(新课)训练一般以单一材料为主,并且材料就来自于课内,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考查,所考查的知识以本课内容为宜。

单元教学训练时材料可以是单一材料,也可以是组合材料,材料一般仍以课内为宜,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要考查学生的能力,所考查的知识以本单元内容为宜。

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阶段,材料可以是单一材料,也要有组合材料,以课内材料为主,也兼顾课外材料,考查的范围要广,既注重知识的考查,更注重能力的考查。

四。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

学生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出处,知道材料是课内材料还是课外材料。

其次,要理解材料的含义,知道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第三,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每题有几个小问题,需要用哪些知识来回答。   第四,要注意每题的分值,分值对答题的详略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般说来,分值小的题要简明扼要地回答,分值大的题要回答全面、完整。

第五,答案要规范、准确,书写要工整

要做好材料分析题,首先要了解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

。必须要了解材料分析题中都有哪些材料。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分为以下几类: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 、读材料、链接、 答题 。

一、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二、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三、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四、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

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作答案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初探

[内容摘要]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人的重点,而深度的思维能力依靠高度的自学能力,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点。新课程条件下尤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更要先行,利用新课程实施的大好时机,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自学能力

新课程告诉我们科学教育以培养人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科学教育即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之所以新,其中之一就是这次新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強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把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提高能力。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的活动,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自主地进行学习,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而我在刚刚涉足教坛的时候,曾进入教学误区,坚信好的历史成绩是“背”出来的。因此,学校每周一次的历史午读、课间、晚自修,我都严抓抽检学生的背诵情况。依靠新教师所有的高涨热情,我坚持了三年。但是,我发现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应变能力很差,而且欠缺学习积极性。于是,我转变教学方法,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经过几年的实践,自我感觉收获甚丰。因此我借这大力推广新课程的时机,向大家提出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

课堂教学是真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阵地与途径,但认真备课,优化教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教材,吃透教材,挖掘其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因素,那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事半功倍了。例如,在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专题时,为了培养学生层层深入的思维能力,我作了以下设问: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哪个朝代?萌芽的情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状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什么时期,为什么?产生后,它的初步发展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又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由萌芽到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是否已经取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什么长期以来,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样安排教学,响应十分好,特别是在最后一问,学生们都陷入沉思,提高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目的自然达到了。

二、课堂上施展百般武艺,激活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的活力

备课等于备战,课堂才是真正的战场,打一场漂亮的战,教师要施展百般武艺,给学生“猎物”,给学生每人“一杆猎枪”,让学生都成为优秀的“猎户”。做到以上这些,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无论在哪一个教学阶段都应予以重视。也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兴趣,他们才会自主地学习,自觉思考,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景方式有许多种,运用情感、语言创设氛围,利用图片、实物展示直观,运用计算机、录像再现情景等等。

创设情景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就如同导演,必须灵活运用各种

方案,巧妙设计课堂。例如,庄子可与“梦周公”相联系;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刘邦大封同姓王可以结合俗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关于墨家在战国的影响力可以讲一讲刘德华主演的《墨攻》……。把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学生兴致昂扬,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十分重要,是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问题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

问题教学有三方面要注意:

第一,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乏味,而且传统误区使学生认为历史课只是背背而己,对其难度认识不够,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到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时,可以设问“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怎么做?”讲到明太祖废丞相也可设问“面对如此重臣的威胁,你会怎么做?”学生融入了历史角色,在之后的课文正题当中我门就会事半功倍。

第二,问题教学要做到以问题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即自学能力。而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就是精心设疑。例如,我提问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许多学生不以为然地回答:“不就是中国落后,软弱吗?”我再问,中国的落后表现在那些方面?其中哪一点最为关键?学生们一时议论纷纷。由此,我再问中国的失败只是中国单方面的原因吗?从而我引出了分析事件的原因应有内因、外因,主要的是内因。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会了以一分为二的角度分析事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朱熹曾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所以问题教学是双向的。不一定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学生质疑的过程,其实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就等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

三、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授渔”教学就是传授学生灵活使用历史知识,学以致用的本领。“授渔”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本领,教师必须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完善、提高教学手段。

(1)教会学生疏理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是关键。学生只有懂得独立思考,才可以说是学会了“渔”之技巧。而教会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就等于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自学能力落到实处。例如,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知识零散无章。为了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我列举如此线索:二战后初期,恢复 50年代中~70年代初高速发展 70年代中~80年代初滞胀 80、90年代复苏、繁荣。在每一阶段我列出原因,如此简单明了的线索,学生一目了然。

要加强教学效果,还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特别是一些疏理知识的笔记一定要记。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有很大的帮助。

(2)指导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纵横向比较

历史学科有严密的系统性、整体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讲课时,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纵横向比较的教育。让他们注意,并且学会纵横向联系与比较,再进行分析现象的本质。例如,许多学生不明白课本为什么老是说,在中共领导下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为什么中国不可以走资本主义?针对这一点,我引导学生注意中国走资本主义的两次努力尝试: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原因在于他们的领导者都是民族资产阶级,而民族资产阶级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走上资本主义,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自然就落在革命性最强的无产阶级的肩上,所以说,这是历史的选择。这样一个纵向

联系下来,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纵横比较联系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纵横比较分析的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3)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现实是残酷的,一个学科只有拥有实用性才会得到大众的认同。所以,虽然历史有过去性,我们不可以就此让它真的“过去”,而应把历史知识与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应该学以致用。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广泛兼容性,它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音乐、绘画、自然科学上各种学科的发展史,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把各种学科知识融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讲到学以致用,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成功经历,其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对现实的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知识为观察分析当时社会热点。例如台湾问题、南斯拉夫的阿塞两族矛盾、巴以问题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但注意不要与“历史”脱节,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实用价值。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认识,仅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点探讨,还有待不断完善和充实,恳请同行教师指教。

自主学习成为一个人适应信息时代必备的能力,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由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以应付考试转变培养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社会。但完成这样的转变,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实践交流、思考探索。下面结合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办法。以期引起教育同行们更多的交流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自主学习势在必行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世界范围内的物质的、观念的许多形态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凭着曾经拥有的知识想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讲,就越显重要了。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知识更新速度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及时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随着时代的洗礼,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完全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宰,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的讲、问、练团团转,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严重的压制和损害。传统教育下,有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出现了,每一个呀呀学语的小孩,求知欲望都非常强烈,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正是在这样强烈的自主思考中,他们能够很快很好的学到许多知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阶段的提高,他们反而再也不去主动的思考,他们习惯了从老师那儿接受“是什么”,再也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了。殊不知,这正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磨灭了这些孩子先天的自主性,最终使他们成为老师的“应声虫”,至多也只不过是前辈科学家或知识分子的“应声虫”。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势在必行。

二、问题的思考──自主学习的理解

“自主”就是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活动、自我拓潜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要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所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

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刻苦的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必须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下,使学生经过不间断的培养,才能达到的。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的历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概括,提出了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

三、问题的解决──自主学习实施办法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安排,一般为每周2-3课时,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相去甚远,这使历史老师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一般历史老师任教班级又较多,多者甚至同时任教8-9个班级,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相比,又超之甚多。时间少,要接触的对象又多,要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好像就更加困难了。其实不然,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在于接触的时间多少,当然更不在于那些说服教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当老师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变得容易多了。所以,我们老师应努力增加自己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们历史老师,更不能忽视每一个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机会。我们要及早的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放弃“师道尊严”,用一颗真诚的心,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只有当我们老师做到这些,真正用一颗真诚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看着朋友,热情爱护、平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要充满期望,充分相信,对学习困难者更要倍加关心,适时启发点拨,才能通过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

2、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首先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所以,我在上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其次应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再次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例如历史课上讲大汶口文化时,学生发现:“大

汶口居民之前社会没有贫富差别,而大汶口居民出现了贫富分化。”随后提出“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但面对问题时不能直接解答,而应该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面对问题,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千块钱,我一分钱没有,让你分我一半,你愿意吗?”有的同学马上就明白了:“当然不会,那是私有财产,这就出现了贫富分化。”紧接着学生又提出:“那么大汶口居民以前怎么没有私有财产呢?”我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一个原始森林,又冷又饿,想打只野兔充饥,可你一个人又打不着,这时你看见一个陌生人,他跟你一样,你会怎么办?”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己不断的思考寻求答案,而且就把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变得非常生动有趣,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时,及时、热情、耐心、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自主学习指导

阅读指导。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开始的时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的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可以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散性思维、横向纵向联系、多层次比较,达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接着要对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进行纠正。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致使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历史材料使用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正确的答题思路,在教材大量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

思维指导。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历史的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探究指导。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历史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学习方法,敢于讨论、善于发表自己见解时,教师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老师等多种提问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做到了集思广益,同时也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4、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既然要构建的是历史自主学习模式,就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那么传统教育下,专门供老师滔滔不绝讲课的地方──讲台也应该成为历史了。因此,我提出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上就不要老师了,而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转变了,由原来的“授鱼者”变为“授渔者”。这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依靠拥有的“鱼”已经不行了,老师必须不断地研究“渔”之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开始,老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舞台和表演节目。如针对原始人类的学习,开展一堂想象课,学生根据书本内容并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又如针对秦朝历史的学习,开展一堂辩论会,以“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辩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再如针对中国古代历史遗址与建筑的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利用北京拥有历史悠久的人文优势,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对北京各处的历史遗址和古建筑进行档案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等等。

经过一定的培养训练后,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课题内容、自己来设计课堂形式,并可以邀请各个班级之间互相观摩学习。这既有相互竞争,增强积极性,又有彼此学习,共同进步之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为了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内驱力空前提高,教室、老师办公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到处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历史的身影,三五成群,或排练着历史小品、或探讨着历史学习中的新发现、或查找资料编纂着历史小论文等等。经过他们自主学习,付出艰辛而得来的学习成果,他们深受着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迫不及待地想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所以,课堂上,每个学生都非常兴奋,汇报着、探讨着、辩论着,有的时候甚至老师都插不上嘴,而且有时老师的言论也会遭到学生们“肆无忌惮”的反驳。虽然老师从讲台上“退位”,虽然老师的“师道尊严”不复存在,但这不正是我们所要构建的历史自主学习的模式吗?

总之,在我实践研究、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潜能得到发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使学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我构建的这一模式还需不断充实、完善。希望与教育同行们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以促进我们教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会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思想,是当今世界各个学科都在探讨的课题,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的方法,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对于运用历史理论深入分析、认识、理解掌握复杂的、交叉的、矛盾的历史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自学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所以首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更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

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二、 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三、落实教师的指导地位,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一节课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系统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准确的历史概念。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导修正,使教学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运用创造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多注重设计历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对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

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新教材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近几年的实践我做了以下尝试仅供参考。

(一) 读课文、找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阅读,并在通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段进行概括,找出本目的重点并逐段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对识记内容要求学生用顺口留形式进行整理,如四字句或五字句,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对重大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掌握时间、背景、经过、影响并用表格的形式归纳。通过学生个体阅读、总结,再分组讨论,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己初步掌握。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时给予指导,让其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掌握其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 挖教材、找联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每一课教师都要要求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并说出它与哪课或哪个故事、典故有联系,让学生自己去发掘。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比如: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答考题,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二是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对初中学生而言考试是评价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手段。

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单元练习、单元检测和讲评,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每次单元练习或单元检测后,我通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来提高学生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同时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 要求学生阅读适量的课外历史书籍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每期开学我都将根据教材内容建议学生阅读有关历史书籍,提供阅读书籍的名称供学生选择,同时提出要求。如写读书笔记、心德体会、小论文等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十分活跃,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第5单元同步验收试题

I. 单项选择

1. Jim, ______you have a TV?

A. Do  B. Is  C. Are  D. Does

2. --- Let’s play soccer, Jill.

--- That _______ boring.

A. sound B. is sound  C. sounds  D. sound is

3. --- ________volleyballs do you have?

--- Three.

A. What B. Where  C. How many  D. Do

4. --- Does your brother play ping-pong ball?

--- Yes, ________.

A. he is B. he does C. he doesn’t D. it does

5. Frank ________ English dictionary.

A. is a   B. have an C. has an D. have a

6. Let’s ________ puter games.

A. playing  B. to play  C. don’t play D. play

7. ---Let’s play soccer.

---No, it’s _______. I want to watch TV.

A. interesting   B. relaxing   C. boring       D. funny

8. ---What do you _________?

--- Tennis rackets. I have four.

A. have     B. do       C. like            D. let

9. We ______have a baseball.

A. aren’t      B. don’t   C. doesn’t     D. isn’t

10. I have a sister, a brother ________ a cousin.

A. or    B. for        C. for         D. and

11. Sonia Hall plays ______ basketball every day.

A. a    B. an      C. the       D./

12. Ed Smith only _______ volleyball games _____ TV.

A. watch, in  B. looks, on C. watches, on  D. sees, in

13. —

Li Wei, do you have any pencils?

________! I don't have any.

A. Excuse me  B. Certainly  C. OK    D. Sorry

14. Every day _______ has a good rest and does his homework after school.

A. Tom B. Kate  C. Tom and Kate

D. Tom’s sister

15. Lily and Liz _______ a cat. They like it very much. A. have   B. has

C. there is   D. there are

II. 完型填空

Look at this girl in the picture, she is    1    good friend.    2    name is Lily. She is   3   .She is thirteen. This is me. My  4  is Li Ling. I’m a Chinese girl. I am one year younger than Lily. We are ____5___ the same class.

Lily likes collecting sports things. She  6   a great sports collection. Look, these are her things. She has 10 tennis rackets, 8 baseballs, 6 basketballs, 12 soccers   7  18 volleyballs. But he  8  sports. He  9  likes collecting sports things. His brother, David, likes soccer. He plays  10  every day with his friends.

( )1. A. I        B. me C. my D. a

( )2. A. She  B. Her C. My   D. His

( )3. A. an English B. English girl

C. English     D. England

( )4. A. friend B. father C. mother D. name

( )5. A. in   B. at    C. on  D. for

( )6. A. is  B. are    C. has     D. have

( )7. A. and   B. or   C. but  D. /

(   )8. A. like      B. likes   C. is like     D. liking

(   )8. A. don’t    B. isn’t C. doesn’t    D. am not

( )9. A. no   B. not   C. many  D. only

(   )10. A. football        B. basketball

C. baseball        D. ping pong

III. 阅读理解

( A )

Frank is my good friend. We are in the same class. He is fourteen, one year

older than I. His parents are both teachers in No. 7 Middle School. Frank is a good student. He studies hard. His English and math are very good. He often helps other students with their English and math. Our teachers like him very much.

We go to school together by bike in the morning. We have lunch at school. After school in the afternoon, we often play sports. We play soccer and baseball. In the evening, he does his homework at home. Sometimes he watches soccer games on TV. On Sundays, he goes out with his parents in his father’s car. They play in the park and do sports there. Sometimes my father takes me there, too. We play sports together. We have a good time.

1. Who is Frank ? He is a ___________.

A. teacher  B. soccer play C. student D. driver

2. I am _________ years old this year.

A. fourteen B. thirteen C. fifteen    D. twelve

3. Frank is good at __________.

A. Math and Chinese            B. English and Chinese

C. math and English             D. English and Chinese

4. Frank _________at school.

A. has breakfast  B. has supper

C. has lunch      D. watches TV

5 When does Frank do his homework? ____________.

A. In the evening      B. In the morning

C. In the afternoon     D. At noon

( B )

The children often play football in the garden and sometimes break(打破)Mr. Black’s windows. One afternoon Mr. Black is at home and reads a book. In a minute he closes his eyes and goes to sleep. At that time a little boy knocks at the door. Mr. Black opens the door and asks, “Do you break my window again(再一次)?”

“Oh , no” says the boy;“Your window is open this time and our football is in your room. May I get it please?”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 R )误(W )。

6. The children often play football in the park.

7. Sometimes the children break Mrs. Black’s windows.

8. Mr. Black watches TV one afternoon.

9. The children’s football is in Mr. Black’s room.

10. The children break Mr. Black’s window again.

(C )

Peter is sixty-six. But he looks young. He has two children-one is a son and the other is a daughter. He has 10 tennis rackets,12 soccer balls,8 baseballs,6 basketballs and 18 volleyballs. But he never plays sports. He

only collects sports things. His son, Carl, likes soccer. He is a member of the city soccer club. He plays soccer every day with his friends. And his daughter, Nancy, likes volleyball. But she doesn’t play it. She watches it on TV.

根据短文回答问题。

11. Does Peter look ol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How many children does Peter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Who plays soccer every day in Peter’s fami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Does Peter do sports every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Does Nancy play volleyb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V. 短文填空(首字母已给出)

Mr. and Mrs. Green h  1  a big house. Their house h  2  a kitchen (厨房),four bedrooms and three other rooms. There are some trees n  3  to their house.

They h  4  two cars. One is for Mr. Green and the other is for Mrs. Green. They h  5  two children. One is a s  6  ,and the other (另一个) is a d  7  .The children like s  8  very much. The son has five b  9  ,nine s  10  balls and many baseballs. He likes playing b  11  every day. The daughter has eight v  12   balls, ten ping-pang balls a__13__ seven t  14  balls. She

plays   15  ball every day.

V. 词汇

A)写出下列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1. watch(第三人称单数)_______2. have(第三人称单数)_______3. number(缩写形式)_______4. do not(缩写形式) ________5. us (物主代词)__________6. know (同音异形词)______ 7. we ( 宾格形式)_________     8. do (第三人称单数)__________

B)根据汉语写出单词。

1.She likes ________(体育运动)very much.

2.________(让我们) play tennis.

3.Sue has two ________ (篮球).

4.My mother ________(打) ping pong every day.

5.I have a puter game. It’s ____________(有趣的).

6.My mother _______(想要) a nice book.

7.That music ____________(听起来) good.

8.Do you want to ____________(加入) the English club?

9.To play soccer is ____________(困难的).

10.Wele to ____________(我的) school.

C)根据句意,用适当的词填空

1. ---_______you have a basketball?

---Yes, I _______.

2. ---Does Gina _______ a math book?

---No, he _______.

3.--- _______ Chi-Young have a tennis racket?

---Yes, _____ does.

4. ____ play volleyball.

5. My brother ______ have a notebook.

6. She ______ sports every day.

7. That sounds ______.

8. My sister _____ five baseballs.

9. ---Do you have ______ ball?

--- No, we_____.

10. I don’t like math. It’s ________.

VI.按要求转换下列句型。

1. Li Ping has a Soccer ball.(变为一般疑问句)         Li Ping       a soccer ball?

2. Does she have a CD?(做肯定回答)         , she       .

3. He has a baseball bat.(变否定句) He     __ ______a baseball bat.

4. You have a volleyball.(一般疑问句)

______you _______ a volleyball?

5. The boy doesn’t have a TV.(肯定句)

The boy______ a TV.

6. I have a nice book.(改为否定句)

I ________ ________ a nice book.

7. He likes his new room.(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__ he ________ his new room? 8. Frank has four baseballs. (就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 _________ Frank ________? 9. My parents have five good friends.(就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 ______ friends do your parents have?

10. Do your father and mother like sport?(做肯定回答)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VII. 从Ⅱ中找出与Ⅰ相对应的句子。

Ⅰ           Ⅱ

(  )1.Let’s play soccer.       A. Yes, they do.

(  )2.Do you have 70 tennis at school  B. No, he doesn’t.

(  )3.Do they like watching TV?      C. No, we don’t.

(  )4.Does Eddy like sports?   D. Great! That sounds fun.

(  )5.Do you and your friend

play soccer every day?     E. No, I have sixty.

(  )6. I’m sorry I            F. I like both soccer

can’t play tennis.         and ping-pong.

(  )7. How many baseballs

do you have?.       G.It’s in my backpack.

(  )8. Where’s your

ping-pong bat, please?   H. Yes, it’s interesting.

(  )9. Do you like           I. Don’t worry, it’s easy,

puter games?.        let me teach you.

(  )10. What’s favorite sport?       J. Only one.

VIII. 补全对话

A) 每空填一词, 补全对话。

Mike: Hi, Tony, let’s___1_____ baseball.

Tony: ____2____sounds good, Mike. That ____3____ fun.

Mike: Do you___4____ a baseball or a baseball____5___?

Tony: Oh, no. I don’t have a baseball and I don’t have a baseball bat. Mike: ____6___your sister have a ball or a bat?

Tony: Yes, ___7___ does. Hi, ____8____! Where____9___ your baseball and bat? Gina: They’re under the bed.

Tony: OK!___10____ play.

B)填入适当的句子,补全对话。 A: _11_____________, OK?

B: Sorry, Bob, I don’t have a volleyball. But I have a baseball. A: I don’t want to play baseball. __12______________? Do you know? B: Maybe Eric has one. Let’s go and ask him. A&B: __13____________, Eric? C: Yes,___14______. But it’s at home.

A: I’m sorry to hear that.

B: Well. Let’s play football, OK? C: __15___. Let’ go and join them, Bob.

A: OK. Let’s go.

IX. 下列句子中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1. Lily and Liz has a cat. They like it very much.

A                B   C   D 2. Are you have any ping pong balls?

A       B    C              D 3. I like to watch football games at TV.

A      B                C    D

4. He don’t play baseballs.

A   B   C    D

5. —Do you have a TV?

A       B

—Yes, we have.

C       D 6. We have eight watchs.

A   B    C      D 7. I am not have a watch

A   B     C      D

8. Let’s to go to play football.

A       B     C       D

X. 连词组句 (请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

1. she, does, a volleyball,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don't, they, a soccer ball,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ports,you,do,lik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every day, Sue, sports, pl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puter games, play, let's, sounds, that, interest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I. 根据汉语完成句子。

1.咱们去踢足球吧。play, socc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有一个电视机吗?have, TV se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朋友没有电脑游戏。not, have, puter g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儿子喜欢体育吗?son, like, spor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收集了很多中国画。Have, a great collection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II. 书面表达

A)你喜欢体育吗?你都收集了哪些体育用品?说来给大家听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七:《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2500字

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巧设作文题目,赋予德育内涵

二、提供德育素材,熏陶学生心灵

三、凸现德育主题,深化德育教育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以来,举国上下掀起德育教育高潮。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李长春同志指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大事”,因此各校在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学校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基于这一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渠道。

一、巧设作文题目,赋予德育内涵

每一个作文题目都影射了出题者的训练意图,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抛出一些让学生能受到德育教育的作文题目,通过这些作文的写作收到了极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谓是一石二鸟。为了让学生“尊重教师、感悟爱心”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学生布置像“烛光里的爱”、“老师,我要对你说”、“谁为我的成长伸出他的双肩”这样的一些作文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写写“母(父)爱下的我”、“爸爸(妈妈)我应为你做些什么”、“孝敬父母是不是也是一种时尚”这样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的精神,让学生们练练“面对歹徒,我能做些什么”、“在邪恶中,谁能挥起正义之剑”这样的一些作文;面对校园里到处乱扔的大块面包、残存很多饮料的塑料瓶等现象,引导学生写写“如此浪费,对吗”、“小康社会呼唤节约”、“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这样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让学生写一些关于“《锄禾》,让我读懂了什么”、“我劳动,我光荣”、“我在汗水中收获快乐”一类的作文题目;在暴雨肆虐的时候让学生写写“在洪流中,是谁筑起人墙”,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受到献身精神教育;为了在学生中渗透环保意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主题,就让学生写写“我为世界增一片绿色”、“是谁污染了这片土地”、“还我一个碧水蓝天”

这样一些文章。这样的一些训练极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这样即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受到德育教育。

二、提供德育素材,熏陶学生心灵

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德育主题,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训练中要想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德育教育就得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有关德育的素材。多数学生由于受阅读面及时间限制所掌握的素材不够丰富,应付写作可能有些吃力,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或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德育方面的素材。一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典型的德育素材,用真人真事直接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二是让学生直接在语文教材中获得素材。现行语文教材有很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美文,让学生直接予以借鉴;三是提供书目让学生在图书室去借阅,获得一手资料;四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影视节目中获得这方面的素材;五是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印刷资料等直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德育素材。学生通过搜集、整理、阅读、观看、利用这些大量的可歌可泣的德育素材,使他们的视听得到震撼,心灵得到熏陶,这样他们在资料的收集使用中得到德育的熏陶,这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凸现德育主题,体现三维目标,提高语文素养,深化德育教育

所谓主题,就是贯穿串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材料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

学生通过对教师有意识抛出的一些体现德育教育的作文题目的思考(这样的一类题目极易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在写作过程通过对一些相关德育素材的分析、研究、选择、提炼、加工过程中既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同时又自然而然地提炼出一个反映德育教育的主题,而学生在拥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并在各类素材的提炼加工过程中思想受到各类鲜活的德育事迹的熏陶和震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写出的文章也一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极易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而这一过程又使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收集整理各相关德育素材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社会知识同时也使书本知识得以延伸,写作过程也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这充分体

现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学生在材料的收集使用及写作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文字组合方法、各类与写作相关技巧与方法等,这又充分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而学生在写作有关德育题材的文章,兴趣盎然,而在各种有关德育素材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洗礼,同时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也极易写出相对成功之作,这又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得以很好的体现。在引导学生写这样的一类文章时,只在教师激发学生方法到位,学生就能拥有极强的写作欲望并一定能想方设法写出优秀的文章。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既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综合提高学生四方面的语文素养(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自主的得到效果极佳的德育教育,这要比泛泛的德育说教效果强数十倍。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永恒的课题,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是一孤立的课题,它应渗透在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很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这将会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得到更好的拓展、收到更佳的效果。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呼唤德育教育。在此,我呼吁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们在作文教学中多多关注德育教育、更多的渗透德育教育,这将为学校的德育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文八:《作文:(德育作业)“我的感悟”》500字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人对我们的付出。小时候,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如今,我们已长大,成为了一个中学生,更应体会到家人的艰辛。

暑假,学校布置了德育作业,让我们安排家庭一周的开支,懂得怎样分配钱,使用钱,珍惜钱。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我们学会帮助家人分担家务,体会家人的艰辛,懂得怎样管理这个家庭。

在进行《当一周的小管家》作业时,我感到要管理好这个家是多么不容易。每天要早起,买好早餐;买菜时还要算好,不能超出预支,为了节约一些钱,还要和那些商贩讨价还价。想起以前家人不管刮风下雨,都早早地准备好早餐,现在我当了小管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管理好一个家是多么不容易,要为这个家付出多少艰辛。

看着家人每天都辛辛苦苦做饭给我们吃,我也想亲自下厨,为他们做一顿饭。可是,行动起来才知道,原来做饭是这么累的一件事,既要调好每样菜的味道,还要知道一些炒菜的技巧,里面还有很多学问呢。做好一顿饭,就如同在烟熏火燎的战场上战斗。所以我感到:梁想做好一顿饭真不容易呀!

做完德育作业后,我深感家人对我的付出实在太多太多了,通过这次作业,我用事实证明了我的成长,以后也要多帮家人分担家务,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管家。

作文九:《作文批改中的德育》2000字

给心灵的窗户除尘

——作文批改中的道德教育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文集中反映了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水准。教师为学生批改作文,是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一条绝佳途径。当我们面对着一篇篇水平参差的作文时,就仿佛是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学生站立于我们的面前。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成人的。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强调“作好文,首先应学做人。”将“作文”与“做人”并列起来。所以,当我们为学生的作文写批改评语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给予中肯的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下面是我在作文批改中的一些体会。

一 借题发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学生在习作《放学后》一文中,写了许多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 ,如:在上坡的路上帮拉车老人推车;拾到钱包后多方寻找失主;帮助迷路的小孩找到了亲人;给同学耐心讲解难题;把自己的零用钱送给了残疾人„„我在讲评作文时对这些行为予以高度的评价和赞扬,这样,无不培养了学生的人道感、友谊感、自尊感等多种多样 的道德。还有一位学生在作文写道:“乘车回家时,看到车上有一个扒手扒走了一个老妇人的钱包,老妇人毫无知觉。我吓得发抖,不敢声张。最后,老人下车时发现丢了钱,嚎啕大哭,我回家后想到自己的怯懦也痛哭了一场。”我在作文批改时写道:你除了发抖和痛哭之处,还可以悄悄地告诉周围的人,依靠大家的力量与坏人作斗争„„这样,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深切感受为教材,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正义感,教育学生做见义勇为的人。

二 分析错误言论,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习作中,学生喜欢引用名言警句,如果运用得当,无疑给作文增色不少。但往往有引用失误的现象,这些错误不仅成了文中的败笔,还表现出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错误,教师若不及时纠正,将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腐蚀作用。如“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讲评时,我就给学生作辩证分析:“吃苦中苦”应该大力提倡,这可以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但“为人上人”应该批判,这是封建残余的反映,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又如“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学生作文中也常出现,我给学生指出“书中自有黄金屋”反映了封建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利思想,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的读书目的是为了追名逐利,社会主义社会的学生是为了多学知识和本领,将来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祖国作贡献。如果老师不指出其错误,学生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宗旨求学,即使将来能学有所成,也还会有斩

不尽杀不绝的贪官污吏。

三 在作文批改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有的学生作文语句通顺,也无错别字,但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识。通过作文批改,能提高学生对正确与谬误、真善美与假恶丑、先进与落后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如某学生在《发生在家里的事》一文中,记叙了妈妈请法师来家里施法驱邪的事,并写了他对此事的看法:“法师贴一些花里胡梢的东西难看死了,法师在家里跳上跳下,闹得我心里很烦,也影响了我写作业。”我在批改中指出:施法驱邪属于封建迷信,你应该站出来制止他们,当然也可以到派出所报案。学生弄清了事情的性质,提高了认识,以的遇到类似的事情,绝对不会是仅仅是发一通牢骚而已了。

四 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各种情绪进行思想教育

对于某些存在着生理缺陷或成绩低下的学生,他们在作文中常流露出自卑、颓丧的情绪,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自认低人一等,不敢与人对视。我就给此类学生的作文批改评语中多加鼓励。使他们明确: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努力和作为。抬起头,勇敢地向前走!

个别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畏难情绪,缺乏坚毅品质。我就多鼓励他们:站起来,别趴下。胜利常常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对于个别学生因受社会、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而在作文中流露出消沉、厌世或羡慕高消费、追求吃喝享乐等不良现象。我就适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且很讲求形式和措词。

五 评价学生书写时也有思想教育

作文书写要求工整、端正、规范,但书写习惯不好的学生往往达不到这个要求,并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写字的习惯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以喜欢写潦草字来为自己开脱责任。教师在批改中应该教育学生:这不单纯是写字习惯问题,而是表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你心里有别人,要让别人阅读方便,而不是让别人看着难受或根本看不懂,让别人别看边猜,浪费了别人的时间。端正了写字的态度,也可以训练学生对待工作和事业要严肃认真,不苟且,不敷衍。

总之,作文批改,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疑是有益的。在作文批改中始终渗透德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以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切实指导学生识别假恶丑,辨别大是大非,能在复杂或突然的情况下坚持真理,抵制邪恶,纠正谬误,拒绝各种有害侵蚀。这样能帮助和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成为适应新世纪建设所需要的完整品格的高素质人才。

2004年2月

作文十:《作文中渗透德育的案例》1500字

作文课中如何渗透德育

——《学会感恩》的作文教学案例

黄陂姚集中学  潘红辉  18971449228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事物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过“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再现。现以我的一次作文指导课——《学会感恩》为例,谈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创设故事情景,渗透品德教育

导课环节,我先让学生听故事《一杯牛奶》,听完后想一想,其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在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的时候,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后来,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像这样的故事导入的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出“感恩”话题,并让学生扪心自问:你有感恩之心吗?(学生闭上眼睛,以手扪心,拷问自己)。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去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搜集交流材料,渗透品德教育

为了让学生能更丰富地掌握素材,可以在作文课前几天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然后在作文课上交流。当然,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或班级也可当堂直接交流。例如名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谚语 );再如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又如典型故事: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割肾救母,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等。

学生在搜集交流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许多人物感恩的先进事迹,知道了许多有关感恩的名言诗句,潜移默化中领会了应当感恩的道理,也为写作打下了很好的素材基础。

三、调动生活体验,渗透品德教育

我在作文课上做了一个现场调查:你是否了解你的妈妈:请说出你妈妈的生日、体重、身高、穿的码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水果、喜欢的蔬菜、喜欢的日常消遣活动等。然后让学生比较父母为“我”所做的事和“我”为父母所做的事,让学生明白要感恩父母。进而启发设问:除了要感恩父母以外,你还应该感谢谁?学生发言后归纳:我们需要感恩的有:父母的呵护、哺育;老师的指导、教诲;朋友的关心、提醒;自然的恩赐、赋予;失败的鞭策、启迪等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该如何感恩?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点拨:

感恩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在爱的天平上一杯清茶和一座豪宅是等值的。

经过启发教育学生既学会了观察生活,又学会了做人。学生在寻求情感的倾诉中,懂得了亲情的珍贵,懂得了珍惜与感恩。学生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态看待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学会了饱含着激情去抒写平常的事情,也在无形之中增进了学生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作文也在学做人。

四、欣赏音像资料,渗透品德教育

在整节作文课中,我播放了两次歌曲,一次是在做了解妈妈的现场调查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在饱含深情的吟唱中,学生更能感受母爱的伟大,领会到要感恩父母的道理。另一次是指导课结束时,全班跟着音乐齐唱《感恩的心》,在整节课的铺垫后,学生唱的很动情,说明学生真的受到了感染熏陶。

写作文忌讳“假、大、空”,“假”即虚情假意,学生无感而发当然没有真情。作文课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满含真情的作文。因此,作文课中德育的渗透,既是写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做人成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