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 > 《红楼梦片段赏析》6300字:红楼梦片段赏析800字

《红楼梦片段赏析》6300字:红楼梦片段赏析800字

时间:2019-11-16 10:06:3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红楼梦片段赏析》6300字

(一)《黛玉入府》赏析

此回借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夫人,宝玉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

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二)《凤姐出场》赏析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它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有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是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她先是赞美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作如许皱染,后文焉得不活跳于纸上!

(三)《宝玉亮相》赏析

紧接着凤姐出场之后,又接写了宝玉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乍一看,这段描写似和凤姐出场出于同一机轴,都是通过了黛玉的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和目中所见,都是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实际上作者是有意识地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加以对比描写,使之“相映而不相犯”(甲戌本脂批),这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凤姐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这一声可谓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凤姐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而宝玉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首先是“外面一阵脚步响”,接着是丫鬟的回话声。“一阵脚步响”,说明来者是个年青的男性(古代女性走路不可能发出脚步响),且是贾母前受宠爱的人(否则不敢如此大胆放肆),这就非常切合宝玉的身分地位;丫鬟的回话声,一开始就点明了来者系谁,这和凤姐出场时直至最后才讲出姓名来正好前后相映。因此,虽然同是“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同中又有异,且通过了所闻之声的不同,显示了人物身分性格的差异。如果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描写调换一下,凤姐出场是听到“一阵脚步响”,宝玉出场是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那就从根本上失却了这两个人物之神。

不仅如此,两人出场时在黛玉心中所引起的反映也不相同。凤姐出场,黛玉心中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里,黛玉的心中所思和以后的目中所见是一致的。而宝玉出场,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黛玉的心中所想和实际的宝玉正好适成反照。在此之前,黛玉早就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有个表兄,乃“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她本人入府后,又听王夫人亲口嘱咐:宝玉乃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一直到宝玉出场前夕,在黛玉心中所唤起的都是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在人物出场前一再加以贬抑的手法,一方面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必欲看个究竟的愿望,正如脂批所云:“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已毕有一宝玉矣,幻妙之至。只冷子兴口中之后,余已极思欲一见。及今尚未得见,狡猾之至。”(甲戌本)同时,它又和后面黛玉实际的目中所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更衬出了宝玉的神采风韵,脂批所云“这是一段反衬章法”(甲戌本)者是也。如果说凤姐的出场是以先声夺人取胜,那么宝玉的出场则是以强烈的悬念和反差见长。

(四)《乱判命案》赏析

贾雨村刚到任上,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金陵一霸薛蟠为争买被拐卖的香菱,纵容豪奴打死了冯渊,贾雨村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从门子处得悉其中利害,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此回情节之设,一方面是出宝钗之需要,同时亦是为揭露世途之黑暗。特别是其间通过门子之口所提出的一纸“护官符”,对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门子告诉贾雨村:“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金陵一省的“护官符”即为四句谚俗口碑,下面并注有其始祖官爵并房次: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居八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这里,小说借一纸“护官符”,提出了贾、史、王、薛四个典型的封建家族,它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盘根错节,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相互结成了一张庞大而错杂的封建关系网。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呆霸王”薛蟠打死人命而被贾雨村“就中维持”这一具体事件,就相当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正如戚本的一首回前诗所指的:“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此回于抨击封建吏治实是重要的一笔。

此外,甲戌本在门子介绍“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正文旁,又有行侧批云:“早为下半部伏根。”这实即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损”乃是一部小说之“根”,《红楼梦》的下半部就是围绕了这条“根”而展开的。所谓“荣”、“损”,亦即兴衰,这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封建家族兴衰史也提供了启示。总之,这一回亦如前五回的其他几回一样,在《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五)《宝钗扑蝶》赏析

此回情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及行动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仕女画。

文中描写那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起来玩,“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毕,抽身回来。这里,作者通过对宝钗内心活动的描写,显示了宝钗处事的谨慎和考虑问题的精细周密。这和宝钗平和、稳重的性格是十分相契的。但是,宝钗的性格又不是单一的,接着作者写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下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段描写,使人物的性格显得丰满,因宝钗虽是平和稳重,但毕竟是个少女,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也会在她身上表露出来。

从作者对宝钗扑蝶的细节描写来看,作者先写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将蝴蝶飞舞时的形态,描写得十分逼真。这不仅为我们增添了绘画美,而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人物活动:“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样的人物行动描写,不仅显得真切、动人,而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六)《黛玉葬花》赏析

此回写黛玉因将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而独自悲泣。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众姐妹在花园内玩耍,唯独黛玉却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因把那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

这是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情节场面描写,其新意有三:其一,是借葬花之举渲染伤感的气氛,这不仅别出心裁,而且对表现黛玉这样一位闺阁千金的伤感之情是十分贴切的。其二,以黛玉吟诗来抒发其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畸笏叟曾作批语曰:“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其三,以宝玉作陪衬,更加突出了黛玉的悲伤,作者写宝玉因听了黛玉的诗而恸倒在山坡上,这虽是淡淡的一笔描写,但却比直写黛玉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两段都是十分典型的情节描写,宝钗扑蝶,作者通过宝钗喜悦之情的描写,显示了她平和、开朗的性格特点。而黛玉葬花,则通过悲伤气氛的描写,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七)《筵席笑声》赏析

刘姥姥事先受了嘱咐,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在宴会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最难得的是曹雪芹写大家都在笑,但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笑得很合乎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心理,及至年龄和体质状况。

当贾母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同时自己“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听她这几句话,看她这副可笑的模样,“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小说写这两人最先作出这样的反映是很合理也是很真实的。这两位都是聪明过人的姑娘,但她们又不同,湘云颇有男孩儿豪爽不羁之风,所以她忍不住笑时就把口里不及咽下的“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则素来体质纤弱,所以气都笑岔了,肚子也笑疼了,于是“伏着桌子只叫‘嗳唷’!”但同样也是笑得肚子发疼的惜春,则是“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因为年幼的惜春是有奶母在旁随时照顾的。

作者写“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也很形象生动,薛姨妈在座上是属于上一辈的人,连她也不能自持,竟象湘云姑娘那样,把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而被薛姨妈口里的茶喷湿了裙子的探春,又不由自主地笑得把手里的茶碗合在她姐姐迎春的身上,可见把迎春的衣服也弄湿了。这连续性的动作反映出人们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写“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也极其简约而又准确地写了同这一老一小的神情动作,贾的欢乐心情和宝玉的撒娇神态,跃然纸上。至于写“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说不出话来”,更是传神之笔。王夫人想到这笑的一幕必定是出于凤丫头的促狭,但这既能博得婆婆和大家的欢乐,而又无伤大雅,也就不必深责,何况这时她自己也被笑的力量压倒了,所以她便只能“用手指着凤姐儿”而“说不出话来”。这种描写使人仿佛听到她的笑声,看到她的手势,还联想到她当时那种愉快的微妙的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突现了出来了。

恩格斯是很重视小说“细节描写的真实”(《致玛·哈克奈斯》)的。他又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反映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致斐·拉萨尔》)正因为曹雪芹绝不是一般地写他笔下的人物都在“笑”,而是具体地富有个性地写出人物各自在“怎样笑”,这就使得一段短短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感、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对《红楼梦》里那次宴会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八)《湘云醉眠》赏析

宝玉过生日,恰巧宝琴、平儿、岫烟也是这天生日,因此虽然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像往年热闹,但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凑了分子,在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摆下宴席,给宝玉等人祝寿。而且,“正因为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人管束,便任意取乐”,众人猜拳行令,“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紧接着就引出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妙文:“憨湘云醉卧芍药”。

这段文字不长,从小丫头笑喜喜走来报信,到湘云醒来吃了酽茶,衔了醒酒石,喝了醒酒的酸汤,不过四百余字,但却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花香,有动,有静,有梦境和诗意的少女春睡图。山石僻处,青板石凳上,湘云醉卧花丛。空中弥漫着花香,一群蜂蝶闹攘攘的围着。这里是安祥宁静的花的世界。只有蜜蜂轻轻的嗡嗡声,湘云在梦中“唧唧嘟嘟”的说酒令声,最后是众人吃吃的笑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和湘云的梦。这里是落英缤纷的花的世界,芍药花飞,洒在湘云酒醉的脸上和华美的衣襟上,连掉在地上的扇子,有一半也已埋在落花里。这是一个多么美的境界啊!这是有声的画,诗与画的结合,是一曲《睡美人》,也是曲《花之圆舞曲》。

美的图画中有美的意境,也有美的性格,醉眠花丛,香梦沉酣的正是也只能是热情爽朗,不拘礼节的史湘云,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林黛玉只会葬花埋香,吟着伤感的《葬花词》。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的薛宝钗也不可能像史湘云这么浪漫。只有史湘云,只有吟着“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菊》)和“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如梦令·柳絮》)这样诗句的史湘云,才有这般豪爽的雅兴。也只有史湘云,才这样洒脱不羁。她是醉了,但不是酩酊大醉,颓然醉倒的。她只是有几分醉意,想纳凉避静,来到花丛;又怀着美好的诗情,用鲛帕包了芍药花瓣为枕,在青板石凳上躺下,不觉悠然入梦。在梦里还念念不忘说酒令,真是憨态可掬。“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酒令也像她的心胸一样的清朗旷达。这梦是史湘云的梦,这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曹雪芹不光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的图画,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的性格,美的心灵。

作文二:《红楼梦经典赏析》19300字

■ 13级经典文学《红楼梦》赏析

红楼一梦,难解其中味

但凡爱好文学的人,都会爱上《红楼梦》这本巨著!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诗词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作品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如果不能很好地读解书中的诗词曲赋,你就不能真的读懂《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集建筑、美术、服饰、音乐、诗歌、饮食、陶艺、园林、心理学、管理学为一体。其中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

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史: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王: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

薛: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线索人物——

甄士隐(真事隐):历经梦幻,将故事的真相隐去。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一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人物。

贾雨村(假语存):用假言村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贾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后因婪索属员等罪,审明定罪。遇皇上大赦时被释放,递籍为民。

人物作用:串联整个故事,衔接前后情节。对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及来往引出来的。贾雨村因为做过林黛玉的老师,又与贾家同宗,故为后文林黛玉进京做铺垫,不仅引出主要人物林黛玉的身份家世,还引出黛玉和宝玉相识的经过,从相识到相爱,摆脱不了封建势力家族的束缚,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种解读:说是“真石隐”“假玉存”,用来折射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贾宝玉,说他不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是一块假宝玉,暗示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尾。

好了歌     跛足道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给《好了歌》的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鬃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好了歌:《红楼梦》中经典诗词,小说中为跛足道人所做,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和宗教思想。文中还有与之相和的《好了歌注》,承接并引申了《好了歌》的思想。诗歌内容隐射小说情节,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

《红楼梦》中人物——

男495人,女489人,其中有姓名的732人,无姓名的243人,总计975人。

统计:(一)宁荣两府本支:男16人,女11人,宁荣两府眷属女31人。(二)贾府本族:男34人,女8人。(三)贾府姻娅:男52人,女43人。(四)两府仆人:丫环73人,仆妇125人,男仆67人,小厮27人。(五)皇室人物:男9人,女6人。宫太监27人,宫女7人。(六)封爵人物:男37人,眷属14人。(七)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26人,只有职称的38人,胥吏男3人。(八)社会人物:各阶层男102人,女71人。医生男14人,门客男10人。优伶男6人,女17人。僧道男17人,尼婆49人。连宗男4人,女4人。(九)外国人:女2人。(十)警幻天上:女19人,男6人。合计: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称谓的243人。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秦可卿、李纨、妙玉、贾巧姐

主要人物赏析——

【贾宝玉】

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

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林黛玉】贾宝玉姑妈的女儿

林黛玉,别名“颦儿”,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母亲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敏,在林黛玉六岁时死去)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薛宝钗】贾宝玉姨妈的女儿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

【主要人物关系图】

贾敷

宁国府—贾代化———                贾珍—贾蓉/秦可卿

贾敬/尤氏

惜春

贾府

贾琏/王熙凤

贾赦/邢夫人  迎春

荣国府—贾代善/史太君               贾珠/李纨

(贾母)     贾政/王夫人  元春

宝玉

/赵姨娘  探春

贾环

贾敏/林如海—林黛玉

经典描写——尽显富贵、奢华

【薛宝钗吃的奢侈“冷香丸”】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天晒干,和在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天的落雨12钱,还要白露这天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天的霜十二钱,小雪这天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磁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刘姥姥吃的奢侈茄子】

凤姐向刘姥姥讲解说:“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桃仁、杏仁、腰果、榛仁、松仁、榄仁、花生仁、莲子、板栗)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中封严、吃时用烧的鸡爪一拌就可以了。”

【奢华服饰】

曹雪芹的家族史江南织造世家,所以见到的绫罗绸缎都是进贡品,档次非常高,这对于他写红楼服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服饰的选料、制作、颜色、款式上加入了服饰理念的元素,与人物的性格、命运、人物的特色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外表美、心灵美、智慧美柔和在一起,造就了红楼梦中人物。

贾宝玉的服饰:

第一次出场: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剑袖,束这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蛎璎珞,又有一根五花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第二次出场: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身半露松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雀金裘——由孔雀的翎毛织成的,贾母送给宝玉出门见客的衣服,俄罗斯进贡品,被宝玉不慎烧坏,匠人无人能补。现今只有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历史上确有此衣文物出土)珍藏品日光灯—照就会毁坏。雀金裘,中国古代织造工艺辉煌的代表。

王熙凤的服饰:

第一次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

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满,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必戴的饰品:头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凤凰似的金钗),脖子上挂着赤金的璎珞圈,裙边镶着豆绿的宫绦,挂着一个双衡比目玫瑰佩。

【奢华大观园】

大观园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为贾妃省亲修的别墅,元春看了后作诗形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在曹雪芹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 大观园是贾府为贵妃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别墅,它不仅是红楼人物活动的艺术舞台,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作出来的世外桃源,大观园的园林设计对后世的园林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怡红院: 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别号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绰号无事忙的贾宝玉的住所,是西方灵河岸上赤瑕宫神瑛侍者在凡间投胎的“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 。地名隐意:遗红怨。

匾额: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称“怡红院”。 潇湘馆: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地名隐意:消香馆。匾额:有凤来仪。 蘅芜苑:“苑”,帝王之院囿。而大观园这座以“苑”命名的院落,则是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地名隐意:恨无缘。 稻香村:李纨(贾宝玉亲哥哥贾珠的妻子)青春守寡的住所,是一处山野田园风光的院落。 秋爽斋:“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

暖香坞(蓼风轩):“坞”是位于地势凹陷处的建筑,“轩”指位于地势高敞处的建筑,一般认为是贾惜春的住处。

缀锦楼(紫菱洲):重屋曰“楼”,紫菱洲为缀锦楼所处的位置,为贾迎春在园中住处。 栊翠庵:妙玉在园中的修行处,是一所园林中点景的尼姑庵。匾额:苦海慈航。 省亲别墅:此地是贾元春省亲时,接受朝觐和驻跸的场所,是人间的太虚幻境的幻象。 芦雪广(音眼):大观园中一处具有田园风光的建筑群,临水而建,是一处水边的农舍,推窗就可垂钓。 滴翠亭:潇湘馆附近的一处水中之亭,四面俱是游廊回桥。 藕香榭:由水榭、水亭子、曲廊和曲折竹桥组成的观景建筑群,四面荷花盛开。 嘉萌堂、凸碧山庄、凹晶溪馆:为一组赏月祭月的建筑,其中嘉萌堂位于山角之下,是“祭月”的场所。凸碧山庄位于山脊之上,用于登高赏月,凹晶溪馆则是凸碧山庄的退居,是临水赏月之所。 红香圃三间小敞厅、牡丹亭、榆萌堂、蔷薇院、芭蕉坞:均为西部景观建筑,其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是芍药栏红香圃中三间小敞厅,榆萌堂是西部花园景区中的一处厅堂,比较凉

爽,牡丹亭取材于古典传奇爱情故事《牡丹亭》意境,蔷薇院是开满蔷薇的庭院,芭蕉坞是种植芭蕉的院落。

红楼“第一豪宅”大观园造价几何——

为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决定盖造省亲别院。大观园耗费巨大,直接拖累了荣国府的财政状况,是这个大家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房产开发,一建就建成了当世第一豪宅,连从皇宫里走出来的元妃也看花了眼,一面大加赞叹,一面直呼“太奢侈了”。按贾蓉的话说,即“再省一回亲,只怕就精穷了!”

大观园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先不说“堆山凿池、起楼树阁、种竹栽花”这些庞杂的基建工程,单说规模,贾蓉曾向贾政汇报说,丈量了三里半的土地,按保守的估算,这三里半是大观园的周长的话,那么大观园每一边长约为500米,总的占地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才7140平方米,整个大观园就相当于350个足球场。怪不得贾政等人在里面转悠了大半天,走得腰酸腿软,也不过“才游了十之五六”。

大观园内硬件一流,软件也是五星级的。贾家专门派人“下姑苏请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创办了一个私家艺术团——“女子十二乐坊”。仅组建“女子十二乐坊”,就花费三万两银子。在当时没有电影、电视、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私家艺术团应该是最奢侈的娱乐享受了。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缦就要两万银子。((以康熙时期1两银子折合330元人民币计)要知道文中还提到,当时普通人家一年有20两就能过得很不错了。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

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星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其中具备中国文学史上众多体裁的诗文佳作,不啻为一部个人撰写的小型《文选》。人们通所说的”红楼梦诗词“,其实是”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略称,它还包括”诗词曲赋“以外的各种韵文稿体裁。

诗:81首(其中五绝4首、七绝26首、五律9首、七律37首、排律2首、乐府1首)、词18首、曲18首、赋1篇、歌3首、偈4首、谣1首、谚语1首、赞文1篇、诔文1篇、灯谜诗13首、诗谜11首、曲谜1首、酒令16首、牙牌令7首、骈文1篇、拟故1篇、书启3篇、预言1则、对句2则、对联22则、匾额18个。上列各项总计225篇,除去匾额还有207篇诗文。

《红楼梦》中诗人多,吟诗作词的人物至少有28位:癞头僧,跛足道人,警幻仙姑,贾雨村,甄士隐,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李纨,史湘云,薛宝琴,妙玉,香菱,邢岫烟,李纹,薛蟠,贾政,贾环,贾兰,薛蝌,真真国女孩,冯子英,云儿,蒋玉菡。分等级,有一流、二流、未入流三等。

一流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薛宝琴、史湘云、妙玉。论才力,这几个人旗鼓相当。论用心专情及作品质量,当推林黛玉第一。林黛玉热爱诗歌,诗为心声,绝句、五律、七律、歌行、应制、分韵、联句、骚体、长短句,各式体裁,写起来皆得心应手。《红楼》

诗人,无出其右。

二流有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李纹、邢岫烟。这些人,比创作热情,探春最高,她是大观园集社赋诗的首倡者。比创作能力,探春也超过了迎春、惜春。第十七、十八回:“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比诗歌质量,她的《咏白海棠》,应是二流第一。

其余诸人皆未入流。其中,贾兰、贾环、香菱刚刚入门,贾兰则胜于贾环。第94回,贾母赏海棠花,两人做诗,贾母说贾兰的好,贾环的不好。揣其原因,是贾兰的“欣荣预佐合欢杯”,能够由花及人,以花祝寿。而贾环只晓得“冬月开花只我家”,就花言花,未能借花献佛,是不善立意了。贾雨村的诗则装腔作势,毫无韵味。

若挑佳作,最出色的可举二首。

一首是林黛玉的《葬花辞》。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葬花辞》,以花喻人,顾影自怜,伤痛孤苦伶仃的身世,悲叹不甘沉沦的情愫,音节哀婉,声调凄恻,听得贾宝玉“恸倒山坡之上”,是潇湘妃子最可人的写照,是《红楼》诗人最出色的诗稿,是小说作者最用心的创作。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一首是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lěi)》是我国长篇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主人公贾宝玉祭奠心爱的丫鬟晴雯时创作的一篇祭文,作品文采飞扬、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全面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不世文才。这是《红楼梦》所有诗文词赋中最长的一篇(有两千多个字),也是作者发挥文学才能最充分,表现政治态度最明显的一篇。

■ 经典文学《红楼梦》赏析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林黛玉《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见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知早觅。花开易见落难觅,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霄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贾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葬花词》反映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敏而多虑的性格特征;反映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也是林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胜要强的情绪宣释。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孤傲不阿的性格特征。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花是纯洁的,她认为若是将其暴露于世会玷污了她的贞洁,将其埋葬,随土而化,却有一番超脱世俗的清灵,而这正是孤傲的黛玉的精神所在。黛玉葬花,不仅仅只是她悲愤的一种宣泄,将全部情感都倾注于纯洁的花,更是她对世事不公的无声反抗与对自己不愿与贾家同流合污的真心证白!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提起《红楼梦》来,真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书本到影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单说《红楼梦》这部巨著,它不仅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珍奇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照耀着世界文学艺术之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200多年来,《红楼梦》正是以这样神奇的艺术魅力,荣登全球文学之巅。它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映照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拨动着人们生活的琴弦,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美的享受。通读了《红楼梦》的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说《红楼梦》是一个气魄宏大、细致入微、人物鲜活、景色美丽的人间世界,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

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它的时代,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而且也都表现了令人赞叹的艺术创造力和冲破传统的革新精神,使本民族的,乃至更大范围的文艺创作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曹雪芹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杰出地位的文学巨著。

作者曹雪芹,这位名列世界伟大作家之林的作家,一生就写了一部《红楼梦》,结果轰动了全世界,巨著自问世以来,读者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人读出了哲学,有人读出了文学,还有人读出了儿女情长,读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红楼梦”,也通过《红楼梦》在社会的延伸,说出了自己的“红楼梦”,应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红楼梦》的故事,虽然是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问题为中心,为主线的,但没有丝毫的“才子佳人”气。贾宝玉不是什么热衷于功名富贵的“才子”,而是个鄙薄科举仕途、要求个性解放的“逆子贰臣”;林黛玉也不是什么温柔敦厚、徒有才貌的“佳人”,而是个孤高自许、为世俗所不容的叛逆女性。薛宝钗是个颇合“佳人”标准的“窈窕淑女”,然而她却没有碰上“才子”,也没有给她安排一个“夫贵妻荣”的“大团圆”结局。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尽管不乏自由结合的个别事例,但制度本身是不允许青年男女之间有爱情的。

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笑容千姿百态,笑容种类三千四百多种,并对各种“笑”描写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笑的种类千奇百怪,无所不及。有冷笑、微笑、嘲笑、又笑、呕笑、也笑、调笑、陪笑、忙笑、忍笑、带笑、含笑、欲笑、遂笑、众人笑、含羞笑、哈哈笑、凑趣笑、赶忙笑、涎皮笑、嘻嘻笑、一旁笑、含羞带笑、掩面伏身而笑,一笑笑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笑笑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笑笑出了《红楼梦》的艺术风格,贾母的笑和刘姥姥的笑是不一样的,凤姐的笑与袭人的笑也不同,与黛玉难得的一笑更是大相径庭,宝钗的笑与众人的笑更不同,别具一格,纵观全书描写她的笑中,都不带感情色彩,几乎没有冷笑、大笑,而是悄悄笑、抿着嘴笑,而黛玉则时而用冷笑,这就说明每个人的出身、环境、性格特征不一样,笑也是不一样的,《红楼梦》描写出了每个人笑的特点,让“笑”笑出了艺术。

作者曹雪芹还运用大的场景来描写笑,当读到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就拉开了“笑”的序幕:“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是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这一段可谓笑的大观园,让你看了都想笑。作为描写艺术,我觉得《红楼梦》就是文学描写的艺术殿堂。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人生悲剧,曹雪芹巧妙地写出了悲剧中人物的哭相,他笔下人物的哭相也各不相同,贾母的“哭”:“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眼泪交流”、“贾母听了这话,那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宝玉的“哭”:“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不禁嚎啕大哭”、“宝玉又哭得气噎喉干”。黛玉的“哭”:“黛玉也哭个不住“、“黛玉听说,流泪叹道:她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的心”、“泪痕满面”、“眼圈又红了”。凤姐的“哭”:“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紫鹃的“哭”:“两泪汪汪”、“那眼泪似断线珍珠一般泪如雨下”、“哭得泪人一般”。平儿的“哭”:“擦着眼泪”。《红楼梦》里人物的“哭”也“哭”出了每个人的特点来,读完之后,总让您深深地回味。

透过曹雪芹对人物“笑”、“哭”的艺术描写,我又领悟到了他对环境的描写也是独具

匠心,下了一番功夫,用来渲染气氛。如:林黛玉刚进宁、荣国府时的环境描写:“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通过这样环境描写,就把宁、荣国府的富贵豪华之气给渲染出来了。

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堪称一绝。虽然《红楼梦》所创造的人物众多,但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丰富多彩。对宝玉、黛玉、宝钗、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迎春、探春、袭人、鸳鸯、尤三姐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几乎没有雷同,都具有典型性,正是运用了小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特点。如:在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林黛玉刚进荣国府时的人物描写,就很具典型性:“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体,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样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启发读者深思。

再看《红楼梦》里的语言描写,曹雪芹因生活在北京,充分运用北京语言的特点,来表达人物的个性,宝玉有宝玉的语言风格,黛玉有黛玉的语言特点,凤姐开口说出来便知是凤姐,刘姥姥的语言更是泾渭分明,书中人物语言各不相同,也就显现出曹雪芹的语言功力,从而彰显了《红楼梦》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看《红楼梦》,就像在浏览文学艺术宝库,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感受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受到很深的写作启迪,特别是《红楼梦》里的鲜活的白描手法,也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描写的典范。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兴衰。中国封建社会一向提倡所谓“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等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上层统治集团的“家”和“国”打成一片,造成家庭政治化和政治家庭化。因此,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和支柱的贾府这类封建大家族,上通宫帏,下连农民,并勾结各级官府盘剥敲榨,过着花天酒地、锦衣玉食的生活。这样的家族,在封建时代很有典型性,它简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表面看来,这个封建大家族在“温情脉脉的纱幕”下,好象数代同堂,绕膝承欢,充满了所谓“天伦之乐”。那一套晨昏定省、孝悌友恭的礼教,似乎也很讲究。实际上,这个封建家族的各个成员之间——父子、夫妇、妻妾、妯娌、姑嫂、兄弟、主仆,甚至奴婢与奴婢,等等,几乎无时无地不在勾心斗角,充满了猜疑和倾轧。这里也确实有阶级的区别和等级的差异:一方面是老爷少爷们的荒淫糜烂,一方面是少女丫环们的高洁清白;一方面是主子们的残酷迫害,一方面是奴婢们的勇敢抗争。

贾宝玉正是在这个“典型环境”中,从贵族与奴婢的对比中,从男性贵族的腐化、堕落和女奴、少女的不幸中,产生了对处于统治地位的男性贵族的鄙视、憎恶和处于被损害地位的女奴、少女们的同情、尊敬。使他觉得“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而且认定“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锺于女子,男人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种看法尽管天真,但在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是违背“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的,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他的叛逆思想进一步发展,便产生了对贵族青年必须走的 “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的怀疑和否定。他讽刺八股文是人们“拿它诓功名,混饭吃”的“饵名钓誉

之阶”;他痛斥那些“读书上进”一心“蟾宫折桂”、高官厚禄的人是“国贼”、“禄蠹”;他认为谈讲“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他指责忠君道德的最高体现——“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这种叛逆思想必然与封建传统思想发生尖锐的冲突。其母王夫人采取重用袭人、撵逐晴雯等手段来控制他,其父贾政更深恐“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的地步,采用“武力镇压”。他不仅没有屈服,而且在对自由婚姻的热烈追求中进一步发展。他的追求幻灭后,便陷入了无可医治的绝望之中。为了摆脱这种绝望的痛苦,便斩断“尘缘”,出家为僧,完成了他叛逆到底的悲剧性格。

《红楼梦》不只是写出了贾宝玉的悲剧,也不只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而是写出了整个青年一代的悲剧。元迎探惜四姐妹,早夭、远嫁、出家,命运是“原应叹息”的,金钏儿投井、可卿自尽、晴雯惨死、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芳官为尼、湘云守寡、妙玉被窃、鸳鸯自缢、凤姐病亡、司棋撞壁„„也都是令人“叹息”的。每一个人的悲剧有其各自的特性,或者说是“个性”;同时,一个个“行止见识”非凡的青年女性都过早地饱尝了人生的痛苦,甚至悲惨地死去,无不令人同情、惋惜、痛悼。这就是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即青年女性的共同命运,或者说是“共性”。如果只是写一个宝黛爱情悲剧,尽管说他们的爱情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超过了“男才女貌”的崔张、柳杜,但毕竟只是单个事例,毕竟只是一个婚姻制度问题。现在这么多女性悲剧,有的由于婚姻制度,有的并不是。她们的死,牵涉到各种社会问题,因而她们的悲剧,也不只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而是一出社会大悲剧: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的伟大

对于《红楼梦》的评价,自手抄问世之来就不曾断过,有争议,有不屑,还有骂声,但更多的是赞颂,甚至是极高评价的赞颂。

有评价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不可逾越的巅峰,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骄傲。

有评价说,《红楼梦》集人情小说之大成,它继承了《金瓶梅》的网状结构特点,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来写,其中涉及了大量的诗词,并且其中于人物外貌、心理都有很细腻的描写,并且从服装、语言等细节描写就可见其性格,有很深的语言功底,在情节的安排上,虚实结合,入情入理,引人深思。其中多次出场的人物多达一百个以上,特色鲜明,栩栩如生。他的艺术成就在于很好的运用了网状结构,内容细致唯美。

有评价说,《红楼梦》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他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这已经逾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

有评价说,《红楼梦》是“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了很多知识,如建筑、医药、园林、服饰、饮食、器用、地理、风俗、绘画、礼仪、典制、哲理、宗教、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无不头头是道,都有极其精彩的描述,从中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生活、发展。

有评价说,《红楼梦》中大量的写到了当时的政治、官场,从中可以看得当时官场的黑暗,百姓的无奈,并且给史学研究,带来了便利。其中还有各个人物之间关系的处理,我们从中可以很好的学会人情,了解怎样去处理人际关系。作为一部小说,她最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并且给人们带来很多知识,能人发人类共鸣,带来人生哲理的深思。

有评价说,《红楼梦》综合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小说的主体文字是白话,但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它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有时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态的描摹也从诗词境界中泛出,给人以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做到了真正的“文备众体”,且又都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份。其中拟写小说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能“按头制帽”(茅盾语),做到诗如其人,一一适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雍容含蓄、史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这一点尤为难得。

有评价说,一部《红楼梦》,且不讲他在清王朝鼎盛时期就预测了封建制度必然灭绝的超前时代性,也不讲他在书中提出被封建制度桎酷了五千多年的人本主义思想,更不提他草蛇千里的绝妙运笔。单单说大宴小宴、絮絮叨叨的日常琐事中,明写暗藏的处世玄机,就够受用终生!

有评价说,《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满清贵族阶层生活的华丽画轴,更是一部堪与《三字经》、《千字文》媲美的警世巨制!就放到今天来社会来说,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在社会哪个领域,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可以含括在内。

有评价说,《红楼梦》是一部浓缩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化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五千年封建史,要读懂中国者必读《红楼梦》,不读《红楼梦》者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有评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

毛泽东评价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鲁迅先生评价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写法和思想都被打破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目中的样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对于《红楼梦》,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甚至会因时代背景、个人修养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相差甚远。而鲁迅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由以上诸多评价综合来看,不能不说《红楼梦》的确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是在诸多伟

大之处中,哪一点是最伟大的呢?

如果让我来看,其实《红楼梦》的最伟大之处,在于用一种实例来给世人讲佛与道,告诉世人,一切富贵、权势、爱情皆为“空”,再大的富贵、再高的权势、再美的爱情,最后都会因为机缘变化而消失。得到越大,失去越大;爱得越深,离去越痛。这一点,可以从书中很多个环节可以看得出,从书中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的由起,从空空道人的道白,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从四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从甄士隐中年得女的快乐和失散巨大的悲痛,从“通灵宝玉”的入世体验„„

可以说,《红楼梦》的作者正是在参透了道与佛的境界,结合现世社会的种种机缘创作而成,以期给世人真正的警示和提醒,以免再成《红楼梦》之悲切。至于,大家对于爱情、文学艺术乃至揭露封建社会糟粕等方面,则不过都是其中一个单面理解。就像佛教的经书千千万,但是所有经书都是讲的一个事,那就是人生应该如何在出世的境界中幸福美满的度过,道教则是讲在入世的境界中幸福美丽的度过,就像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表达不同,殊途同归。

我读红楼梦

青石(笔名)

我知道,《红楼梦》是本好书,要把它当历史来读;不读《红楼梦》,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红楼梦》起码要读五遍,不读五遍,你就没有发言权。那话是“一句顶一万句”呀!于是,我以省吃俭用积攒的另星钱到书店买了部《红楼梦》,暗中三遍五遍地读,七遍八遍地读。开始通读,是好奇,漫不经心,只看看故事。不管对不对,我对人说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关系叫“三角恋爱”,其中有些情节翻多次了,心动了,也会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身世和不幸结局流下几滴同情的眼泪。

进了中文系,学了文艺理论,读法就不一样了。我懂了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人物写得成功与否乃是门面。一个作家,谁不想把自己笔下的人物装潢的精美一些。《红楼梦》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如果我是一个小说家,可以把散见于书中的一个特定的人的有关内容都拆下来,然后拿来拼凑、组装,横加干预,硬塞入自己的好恶,演化成一部中篇或长篇,然后躲在铅字后面,就可以去赚人们的泪和笑、时间和稿费。于是,我慢慢地进入到书中那些人物中去,开始注意起他们之间纵的和横的关系,注意起一个又一个近乎高潮的大场面的描写,也注意起一些细小的情节。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故事开卷不久就枝蔓横生,跌宕起伏,“剪不断,理还乱”,引人入迷;王熙凤为人的忽精明、忽干练、忽泼辣、忽贪婪、忽阴险、忽狠毒,这位典型的“正邪两赋”的女强人的多重性的性格,使人不得不侧目;贾母和刘老老,这一对年事已高的老妇,一个阅历丰富、福深、威重、深明大义、享得起富贵、又经得起风雨,一个老于世故、知理识趣、能随机应变、讨人喜欢,又能知恩必报,使人忍俊不禁;还有那只知一味高乐、玩弄女性的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人间的龌龊。。。。。。曹公笔下的人物,有心跳声,有脚步声,有悲欢离合,有恩爱屈辱,个个都有朦胧美,生命美,给人以遐想和想象、追悔和懊恼、失意和怨恨、伤感和诅咒,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笑有泪有含泪的笑有含笑的泪有希望有绝望有绝望中的希望有希望中的绝望还有的有结局还有的没有结局还有的结局并不是什么结局,不是什么结局也算结局——每一个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小的,都用酸甜苦辣在涂写自己的人生。《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的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场面,可

以使人读后久久不忘,可以使人粗粗地领略这个世界,明白人生的许多道理。

后来,由于从事政法工作,我又多次选读了《红楼梦》中涉及法律的事件和章节。象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的“枉法”,长安节度使拆散有情人婚姻的“曲法”,平安节度使“结朋党乱政”的“废法”,都察院被王熙凤玩弄于股掌中时的受贿、太监戴权的卖官、宦官夏太监以借为名的索取钱财等等的“目无王法”„„曹公,在一部“不涉及朝政”、“为闺阁昭传”的“适趣闲文”中,写出了清代官场的秽事丑行和吏治的败坏,暴露了清代官场的腐败堕落,和法制的荡废,剥下了《大清律例》神圣不可侵犯的虚伪外衣。这样,我对《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写谈情说爱的书,而是一部写“末世”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官吏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家庭制度、等级制度以及封建伦理道德制度的百科全书的说法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我读《红楼梦》,也喜欢读有关研究曹雪芹生平、身世的专著。读书要“知人论世”,曹雪芹的一生,由于史料的缺乏,本身就扑朔迷离,“梦魇”多多,如曹雪芹的祖籍究竟在哪里?曹雪芹的生卒年月是何时?曹雪芹的生父及夫人是谁?曹雪芹死后葬于何处?曹家是怎样与皇室发生密切关系的等等,二百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有人甚至把曹雪芹说成是三国时曹操、宋时开国大将曹彬的后代„„这些,都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抱着探究的心理,我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专著。虽然,有关曹雪芹生平的问题至今仍疑窦重重,但我却确信一点,那就是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冷落,晚年在贫病交加中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创作,最后在悲凉凄惨中死去。摩罗先生说得好:“一个没有被现实的苦难深深伤害过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而不会成为作家,因为即使一位平庸的作家,也是由造化的作弄和折磨造成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几乎非得以心灵的巨大伤害和严重残缺为代价不可。”曹雪芹正是一位这样伟大作家。     我读《红楼梦》,很看重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尽管与曹公的原著有些偏差,但必须承认高鹗的续版是红楼中续得最好的,我是在走了弯路后才说这句话的。出于红楼情结,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在不自觉中竟着手搜集起红楼续书来。从最早的清嘉庆元年逍遥子的《后红楼梦》,到后来陆续出的《续红楼梦》、《续红楼梦新编》、《红楼后梦》、《绮楼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红楼真梦》、《红楼梦补》、《补红楼梦》、《增补红楼梦》、《红楼复梦》及今人崔耀华《红楼梦续》(后四十回新编)、胡楠《梦续红楼》、《刘心武续红楼梦》等等,年复一年,居然累积了二十多种。《红楼梦》是一部闪古烁今的划时代的奇书,它的续书之多,蔚为大观,从古以来的其他小说无法与之匹比,这不能不说是这部奇书中的一绝。这些续书,在内容上,是续作者对曹雪芹前80回的某种解读;在形式上,大多仿效前80回的题材类型、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体现了续作者对曹雪芹原著强烈的参与意识。但续书大多是不成功的、令人失望的,它们在内容上粗制滥造、荒诞不经,无非以死而复生式、死后转生式或托生式来重新安排林黛玉、贾宝玉的命运。续作者为了为林黛玉、晴雯的死抱不平,便虚构出诸如出家的还俗,作鬼的还魂,使天下才子佳人,世世生生,永做有情之物;度世间痴男怨女,夫夫妇妇,同登不散之场,把结局由悲剧生拉硬扯成大团圆式的喜剧式的情节来。如:在《红楼幻梦》、《红楼续梦》、《红楼后梦》等书中,就写宝玉迷途知返,黛玉、晴雯死而复生,与宝玉结为连理。又如《红楼梦补》中就说:“前书事事缺陷,此书事事圆满”,黛玉被写成第一夫人,晴雯、宝钗则成为黛玉的左右“辅弼”。作者还把黛玉写成治家能人,她清除积弊,节流开源,扭转了贾府的经济困境,振兴了家业。再如《绮楼重梦》,

写了宝玉转世投胎为小钰,年幼时就有武功,又习得仙法,出征与倭寇打仗屡屡得胜,年少就封王,贾府因此得以重振家业,声势赫赫。《续红楼梦》竟然让宝、黛二人在太虚幻境结为夫妻,后两人还魂,最终使钗、黛同侍宝玉。我们说,《红楼梦》的伟大,就在于写精神悲剧、写人生悲剧、写时代悲剧,其思想内涵是极为丰富、极为深刻、极为典型的。但是,很多续书恰恰与其悲剧精神背道而驰,翻悲为喜,以大团圆作结,这是其艺术上失败的症结。这些续作者虽竭尽才力想把自己的续作写好,但最终还是难逃“愈作愈离,至后卷竟不成书”(清.裕瑞《枣窗闲笔》)的命运。

相反,只有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是个例外。高鹗与其他续作者比,其过人之处的关键在于,延续了前80回浓厚的悲剧性气氛:首先是宝、钗、黛婚姻爱情的破灭,林黛玉泪尽而逝,魂归离恨天;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宝钗只获得流于形式的成为宝二奶奶的婚姻,从此在无望的岁月中消磨自己多情的生命。其次是贾氏大家族的彻底败亡,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享尽清福的贾母,在被抄家后散尽余资,到头来无福可求,溘然长逝。再有那呈强好胜的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不但保不住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甚至连自己的女儿也保护不了,最后还搭进了自己的性命。还有那元、迎、探、惜四春,有的死了、有的误嫁给中山狼了、有的别家万里一去不返了,有的出家成尼伴青灯度生了,名副其实地成了“原、应、叹、息”。湘云、香菱、鸳鸯、妙玉等也都树倒鸟散,各寻各的路,各有各的归宿,“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鲁迅)„„续书后四十回的故事与前八十回的故事基本上是协调的、互相衔接的,是循着合理的线索发展下来的;前八十回的有关“伏笔”,后四十回也有较精细的接应。如黛玉之死、贾府之败、宝玉出家等,基本上符合前八十回的本意。而且,后四十回也不乏刻骨描绘的文字,如潇湘惊梦、黛玉焚稿等段落的描写,精彩动人,体现了极深刻的悲剧精神。当然,高鹗的后40回与曹雪芹的前80回比,也有不少缺陷,如关于贾府结局的安排,硬安排了一个“沫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的情节,违背了曹雪芹“食尽鸟飞独存白地”的构思和创作本意,也削弱了《红楼梦》的批判意义和悲剧精神。 尽管有人极力否定、诋毁高鹗的续书,指斥它是“伪续”,是“狗尾续貂”,应当把它“扔到纸篓里去”,但平心而论,高鹗续书的水平远超过其它的续书,应当予以肯定。在《红楼梦》二百多年的流传历史中,为亿万读者所认可的是120回曹、高足本,而不是不完整的80回脂评本。对此,王蒙先生说:“高鹗是与曹雪芹一样的天才,而且是特殊的不计名利与知识产权的天才,他不但能够钻入别人的生活、别人的脑子里,而且能够钻入到别人的行文中、语言挥洒中、结构“棋盘”中,这样的天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乎外乎,均无其例。《红楼梦》的流传,他功莫大也”(《不奴隶,毋宁死》)。在对待《红楼梦》续书问题上,之所以说自己“走了弯路”,是因为在收集续书、阅读续书过程中,化钱、化时间、化精力买了教训,而教训,是比什么都宝贵的。

我读《红楼梦》,还时时刻刻关注网页上开辟的《中国红楼梦研究网》、《悼红轩》、《红楼梦谭》、《红楼艺苑》等专栏,阅读网友的短论、随笔、漫谈、读后感。为了及时了解红楼学术队伍研究红学的动态,感受“红楼梦中人”脉搏的跳动。我还特意订阅了中国红楼梦学会主办的《红楼梦学刊》,并设法几乎补齐了自创刊号以来的各期期刊。

红学,似乎有着与其他任何一门学问的历久不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学习,有所谓杂学旁收也。读这些文章,可以开阔视野,加强与一些受到冷遇的、讥讽的“小人物”的非正统的、非专业的来自民间草泽的边缘红学研究群体的沟通,更

深切地体验“草根红学”的亲和力和强劲的生命活力。

《红楼梦》是我们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学颠峰之作。每当想起我们有一部《红楼梦》,就会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它经历了二百多年历史的考验,更新了几十代的读者。它虽然只有一百万字左右,然而,就是这一百万字,引出了多少“百万”的解读、研究、评议、争论的文字!又引出了多少“百万”的续书!凡是喜爱《红楼梦》的人,都会说:这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小说,任你从那里读起,都可以读,都能使人爱不释手„„比起其他古典小说的“高”也就“高”在这里,它给广大的民众、专家、文学爱好者留下了“悬念”,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余味缭绕,永远不绝。

作文三:《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3600字

红楼梦 精彩片段赏析

朱绪娟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

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

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

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童年》片段赏析

马兴振

【精彩片段】

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

“看来这世上递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着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的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笑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想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

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品读赏析】

《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文章以极其细腻而又饱含神情的笔触描绘了“外祖母”这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让我们沿着高尔基给我们营造的温暖而又流畅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细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个充满魅力的“外祖母”便会站在你的面前,对着你微笑……

当我(高尔基)醒来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到了外祖母正在梳理那一头浓密的头发时,一场对话便开始了。

在外祖母没有听的我的声音时,她的样子很凶,“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着气愤的光芒”。当我问到头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候,外祖母即刻改换了模样,“还是用昨天那样的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外祖母总是用这样温暖柔和的腔调对我说话。

把自己的头发长说成是上帝给自己的惩罚,自嘲中满含着幽默,一个多么开朗的人啊。“你睡吧,还早着,——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多像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一个慈祥老人所说的话呀,可以想象出她脸上洋溢的微笑,可以感受到她轻松和谐的语调。

“我不想睡!”感叹号昭示着我态度的坚决,显现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无拘无束乃至略微的放肆。对于我这样的言语,外祖母马上表示

同意“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外祖母就是这样尊重我——一个儿童的意愿!她的这样的平常的话,如同那窗外的阳光温暖着我幼小的心灵。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外祖母问话中隐含着轻轻的责备,但更多的是关爱。先前我说话时,外祖母并没有让我小声,任凭我喊出那样的话她丝毫没有生气,但现在却让我小声点。她边说话,边梳头,一边往沙发瞧。原来沙发上睡着我的妈妈!噢,外祖母原来不想这件事让妈妈知道,不想我受到妈妈的责骂。外祖母真是我的好朋友啊。于是我便沉浸在外祖母温柔的话语中,静静地注视着她……

她微笑时,“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有皱纹的面孔“年轻、明朗”,我的外祖母是乐观的、充满朝气的;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里射出发自内心的“永不熄灭、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外祖母又是顽强刚毅的;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却又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我的外祖母是又是可爱的。

在那天醒来的早晨,我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我的慈爱的、乐观的、坚毅的外祖母,让她的唱歌似的话语,如鲜花般在我的心底温柔地开放……

这便是透过高尔基文字的河流,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温馨的画面。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你愿意静静地用心来阅读,先认读,再细读,必要时再想读(想象着读),那么那些文字的河流便会幻化成鲜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里发芽,开花……

作文四:《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2200字

《红楼梦》第七回赏析 一、一切皆在情理之中 打发走了刘姥姥,对周瑞家的来说,忙碌了半天功夫,总算告一段落了,作为王夫人的陪房,还有一件扫尾的事情,就是要去回话。 王夫人在梨香院与妹妹“正长篇大套的说着一些家务人情话”。此时此地将目光适时地对准这里使我们觉得很是入情入理。薛姨妈一家也安顿下来了,姐姐得闲前来探望叙旧应该是极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姐妹二人亲切交谈的情景,当然少不了媳妇儿女、妯娌姐妹、娘家婆家、远亲近戚等的大事小情,还有当年的鼎盛,如今的颓势,也许还聊到了刚刚打发走了的刘姥姥...... 周瑞家的分送宫花,正是府里人们睡中觉的时候,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荣府小姐午后消闲图,勾勒出了个各人的静态形象和动态的心理活动。凤姐儿虽然说是在荣府里管事儿,但是这个大家族的权力关理上王夫人还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的。宴宁府从姐弟两个去赴宴,到宝玉和秦钟相识,再到焦大醉骂,全文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行文极其流畅自然,焦大骂赖二,骂贾蓉进而骂如今的主子,层次递进,很有生活,既是醉人的嘴脸,又是事情的必然,也是贾蓉对此事的挑衅。当然了我们看到这也是贾蓉和熙凤对这件事情欲抑弥彰的必然结果。尤氏的羸弱,贾蓉的骄横,凤姐的干练毒辣,焦大的醉态,宝玉的稚嫩,一一尽收眼底。 二、深入了贾府的日常生活 红楼梦是戏剧,宁荣二府是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已经看到了贾府的生活,只不过我们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我们只是管窥一斑,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大观园的生活真正开始了。镜头由远及近,有偏至正,对准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之中,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中。作者着墨如泼,用了五六回的篇幅文字,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 三、过渡和引入极其自然,出乎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作者的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带着我们往前走。因为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才领得送宫花的差事,借送宫花使我们看到了众姐妹们的生活进行时,并且通过他们接受宫花之时的反应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为他们见缝插针般的做一番介绍。此时周瑞女儿也忙里添乱,为夫婿之事来求助母亲,而最后处理之事却写得相当的清淡,使我们从中既看到了周瑞家的在贾府里的分量,又看到了贾家在串通官府上的轻松。这不正是为将来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吗? 凤姐儿被邀去宁府玩儿,按照常理来讲,冗繁平淡之事,下笔千言难以出彩,但是,作者却巧妙地在此转移视线,安排宝玉和秦钟在此相识,一个在第五回提及的事情,在这里再接着说,二人相见恨晚,语言投机,也为后来的事情发展设下了伏笔。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才有送秦钟,差焦大,和焦大的醉骂。其构思,其笔法不得不令人折服。 四、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有条不紊 如果我们整理一下本回所涉及的事件就会看到,累计起来有十八件之多。现罗列如下:周妇找王夫人;周妇同宝钗聊病说药;周妇会话,周妇叹香菱;周妇送花;迎、探春下棋;惜、尼聊天;链、凤嬉戏;周女求母;宝、黛游戏;遣茜雪探宝钗;凤姐回事,宁府赴宴;得会秦钟;妯娌们作乐;宝,钟投缘,焦大醉骂、宝玉、凤姐儿回府。 这十八件事情,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整体,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和凤姐儿、宝玉赴宴宁府两件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突兀之感,沿着作者的巧妙铺设一路走来,倍感轻松和惬意。 仅在本回中上场的主要人物就有20个之多,他们在刻画人物,交待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人物按照出场顺序依次是:周瑞家的、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香玲、迎春、惜春、职能、凤姐儿、鲍鱼、黛玉、周女、贾姆、尤氏、秦氏、秦钟、平儿、贾蓉、焦大。另外,还有许多陪衬人物,他们是:莺儿、金钏、司棋、待书,入画、丰儿、奶子、大姐、彩明、茜雪。我们不计没有名字的丫环、婆子、小厮和众人。更不计没有出场但书中提到的人物。也就是说三十多个人物参与了第七回的故事,可见这一回的内容分量之重,容量之大,地位之重要。 五、叙事之中见缝插针,行文过程草灰蛇线作者一开始就让我们留意那个在梨香院门前玩儿的留了头的小女孩,薛姨妈叫她到跟前吩咐事情,周瑞家的和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女孩叫香菱,接下来周瑞家的替我们探寻了这香菱的身世,其实是作者要告诉我们这香菱就是英莲,忙中偷闲的不虚一笔,见缝插针,人物名字的转换作者竟然用这种方式来完成的,不得不叹为巧妙,紧接着周瑞家的有说,:“倒是好个模样,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我们心中不禁要想,这句话能是闲来之笔?不会的吧?莫非是在暗示着什么?在此我们不猜测,但是我们相信不会是闲来虚笔。“明儿我也剃了头同他(指智能)作姑子去呢,”惜春见到宫花时候的这句话不就是给我们传递了很明显的信息吗,自然的联系了“看破的,遁空门”。“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本回中周氏的女婿冷子兴是一个古董商,因惹了事儿而遭解递,周瑞家的求救主子,我们看到书中很是轻描淡写的就解决了,可见这种事情在贾家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这也预示了贾家买通官府遭到法办的未来结局。还有就是焦大醉骂,作者借焦大一个醉人之口,给我们透露了很多信息,令后来的研究者费尽心机的评论、猜测和揭秘(关于焦大醉骂的问题我还有另文提及)。 一部>,,奥妙难尽数,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曹雪芹绝伦的文学才华!刘心武有一句话很有道理:“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可要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啊!

作文五:《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3900字

《红楼梦》经典场景赏析考核论文

《黛玉葬花》韵味品读                     授 课 教 师:汉风                       姓      名 :董良

学院年级专业:传媒与影视学院                                       11级广播电视编导                         手机号:      15052011316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关键词

共读西厢       花冢葬花      《葬花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由曹雪芹编写前八十回,后人有无名氏编写后40回,最终完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在读过《红楼梦》之后对于全篇仅仅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而当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解读》进一步加深对于红楼的理解之后,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特地重温了红楼里面我最喜欢的桥段

-----------黛玉葬花 。如果文中有言论不当的地方,望老师能予以帮助。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

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

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 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

休。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

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红楼梦》部分简介

感悟:曾经阅读过《红楼梦》,并不是很了解其中具体的人文特色,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解读这门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与引导下逐渐理解了《红楼梦》,学习到了阅读红楼梦必须结合它的时代背景等等来一同考究。在老师上课精细的解读当中我理解了曾经不理解的词句,体会到了曾经没有体会到的韵味,总体来说这门课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谢谢老师。

作文六:《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3200字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

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 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作文七:《红楼梦经典诗词《枉凝眉》赏析》4900字

摘要《红楼梦》一书家喻户晓,其中的词曲《枉凝眉》更因其重要地位而备受读者关注。本文试通过对小说中的《枉凝眉》的解释分析,重新审视《枉凝眉》的意义和内涵,使读者能在更好地领会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的同时,以更符合作者本意的感情来体会词曲《枉凝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红楼梦》 诗词 《枉凝眉》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其内容涉猎广泛,包括文学、医学、心理学、养生、处事、经济学、管理、诗词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红楼梦》展示出了中华古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而小说中的诗词当属整部作品的精华,它们在整部书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视和无法取代的。

品读《红楼梦》,应当以“赏诗”这样的心境来阅读这部小说。实际上,缺乏赏诗的眼睛和心境,是读不好《红楼梦》的。因为“诗词”是可以展示出中华文化艺术精华的一个窗口,而曹雪芹不仅是个大作家,恰恰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的挚友们在作诗称扬他的时侯,无例外地认为他的诗才为第一位。所以,《红楼梦》不但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是一部诗化了的艺术小说。但与中国其他古典小说不同,《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而是理解全书的重要线索。假如不能很好地读解《红楼梦》书中的诗词曲赋,就不能真得读懂《红楼梦》。而在《红楼梦》众多的诗词曲赋中,艺术水平最高、与人物命运最密切相关的诗词,则为揭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十二首词曲,《枉凝眉》即为其中一首。

一 《枉凝眉》在《红楼梦》整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枉凝眉》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的原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在这一回中,贾母应邀到宁国府会芳园观赏梅花,贾宝玉同去,其间宝玉小睡,睡梦中警幻仙子派人给贾宝玉演唱了十二首曲子,分别为:《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馀庆》、《晚韶华》、《好事终》。这十二支曲子分别预示了大观园中的十二个重要女子,即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的不同命运。其中的第二首即是《枉凝眉》,原词如下: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首曲子要表达的感情是极其耐人寻味的,不管是红学家还是普通读者都对这首曲子有着不同程度的见解。在传统的解释中,都把这首曲子看作是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及预示林黛玉悲惨命运的。这在《枉凝眉》的注解当中有详尽和明确的解释,一些红学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尽管“证据确凿”、“不容质疑”,但经过笔者的考证,还是认为这支曲并不是暗指林黛玉的命运,而是暗示了贾宝玉和史湘云在八十回后的相遇,是为二人的结合和凄苦命运埋下的伏笔。做出这样的结论是有一定依据的。本文试通过对小说中《枉凝眉》的解释分析,重新审视《枉凝眉》的意义和内涵,帮助读者领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以便更好地体会小说词曲的艺术魅力。

二 对于《枉凝眉》一曲的传统解释

当我们欣赏《枉凝眉》的时候,都不免会联想到曲中所指的主人公。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通行本,是当前我国最流行的一个版本。它对“枉凝眉”的注解为:《枉凝眉》曲名意谓徒然悲愁。曲子从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根据这番解释,得知此曲所指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凝眉”就是皱眉,因林黛玉眉间若蹙,贾宝玉送她一个妙字“颦颦”,从那以后人们常称她“颦儿”。因此,从这个曲名上看,这支曲子应该是说黛玉。“阆苑仙葩”是指林黛玉,“阆苑”乃传说中仙人居住之所,因为林黛玉前身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所以称之为“阆苑仙葩”,“美玉无暇”是指贾宝玉。因为他戴着通灵宝玉。林黛玉又最是爱哭,而林黛玉下凡的使命就是还泪,是把她的眼泪还给曾在天上用雨露灌溉过她的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到人间的贾宝玉,所以曲子里最后唱到“多少泪珠儿”是与黛玉的命运相契合的。在1987年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枉凝眉》也是被当作歌颂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主题曲。

但这样解释这首曲子的内涵似乎是有漏洞的:其一,词曲中的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似与小说上下文有歧义。“水中月”和“镜中花”通常来讲都是描述女性的词汇,用哪个词来形容黛玉都说得通,但用任何一个词代表宝玉都有些牵强;其二,“葩”解作“花”,“仙葩”指“仙花”,而黛玉是“绛珠仙草”,将“葩”与林黛玉联系起来,不免有些牵强,因为林黛玉自始至终都是天界的一株仙草。“花”和“草”当然是有区别的;其三,“今生偏又遇着他”一句中的“偏”字,含有不情愿遇到、不期而遇的意思,如果《枉凝眉》暗指宝黛的命运,则这句与黛玉下凡的初衷是不符的。林黛玉下凡就是要把她的眼泪还给曾在天上用雨露灌溉过她的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到人间的贾宝玉的,可以说,黛玉和宝玉的相遇,不是巧合,而是由神仙安排好的,是经过预先设计的。由此分析,《枉凝眉》所指的主人公并非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三 重新审视《枉凝眉》的内涵

《红楼梦》第五回中,太虚幻境中的四个仙女报了名字,分别为: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据有关专家考证,她们的名字暗示宝玉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四个女子,即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和妙玉。结合小说内容,以及“十二金钗”词曲所蕴含的内涵,笔者认为《枉凝眉》并非是用来咏叹宝黛命运的,而是以贾宝玉的口气来咏叹书中另外两个重要人物:史湘云和妙玉。

1 “阆苑”指大观园,“仙葩”指史湘云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红学的学者对“阆苑”和“仙葩”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新观点中,关于这两个词的解释是:“阆苑”这个短语泛指大观园,一处非常好看的园林。元春省亲的时候让众姊妹和宝玉赋诗,那些诗里就屡次地把大观园比喻是仙境。如:“谁信世间有仙境”、“风流文采胜蓬莱”、“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而“仙葩”所指为史湘云。在怡红院中种有一株海棠树,在第十七回中,作者用“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来形容这株海棠树。而史湘云的丫头恰恰叫翠缕,这绝不是巧合,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红楼梦》的文字有一个特殊之处,即小说中的人名、地名或其曲牌、诗词等,都为展开情节、表达主题作铺垫。所以,《枉凝眉》中的“葩”字绝非曹雪芹信手拈来,而是他有意用之。除史湘云的丫头翠缕外,在小说的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史湘云抽到的花签也是海棠花。由上分析,“一个是阆苑仙葩”中的“仙葩”所指应该是史湘云。

《枉凝眉》中的“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以往众多专家认为是宝黛对命运的慨叹,但若综合小说的其他词曲分析,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该是说贾宝玉和史湘云。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贾宝玉和史湘云两人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两人相处时并没有超出男女情感的交流,他们在一起更多的是天真无邪,更像是一对兄妹进行着自由的情感沟通。前八十回中,两人之间虽情感融洽,却没有产生爱情;但在八十回后,他们两个却又奇异地碰在了一起,所以才会有了“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这并非笔者的无端猜测,而是古本上有所记载的。清同治时期,有一个叫濮青士的名绅,他说在京师看到过《痴人说梦》一书,他转引《痴人说梦》里的描写,说有一个古本里记载:“宝玉实娶湘云,晚年极贫。”“拾煤球为活”。那个本子里还写到:“宝、湘其后流落饥寒,至栖于街卒木棚中。”由此可以判断,宝玉和湘云遇合后贫苦度日。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水中月”,应该是贾宝玉发出的嗟呀,“水中月”是嗟呀的对象,所指应为史湘云。在第七十六回中,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小说写道: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 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

这实际上也暗示史湘云后来的命运更加坎坷,她和宝玉的关系,就好像水中的月亮被石片打破一样,离散又聚合几次。

2 “美玉”指妙玉,而不是贾宝玉

“一个是美玉无瑕”中的美玉不一定指的是贾宝玉。贾宝玉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下凡,“赤瑕”是带有红色瑕疵的玉,“瑛”虽然是玉,但并非最纯净的玉,脂砚斋在批语里就明确指出赤瑕的意思:

“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由此判断,下凡后的神瑛侍者,也就是贾宝玉,他“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块病玉,并不是无瑕美玉。

而仔细阅读小说文本,我们会发现,妙玉更符合“无瑕美玉”之意。小说第五回中有关于妙玉的判词和暗示其命运的词曲《世难容》。其判词为: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词曲《世难容》则写到: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判词和词曲都在暗示妙玉是一块无瑕美玉。从以上分析,大致上能够排除拿“美玉无瑕”形容贾宝玉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枉凝眉》里所说的“一个是美玉无瑕”极有可能是妙玉。

3 “泪珠儿”是宝玉之泪

“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在以往的解释中,大多数人都把这句顺理成章地理解为唱的是林黛玉,因为林黛玉极爱流眼泪。但宝玉也是性情中人,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到冯紫英家去参加聚会,酒席间大家轮流唱曲,轮到贾宝玉时,他唱了一支《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此曲全当自我咏叹,第一句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是指贾宝玉的一腔痛泪。所以《枉凝眉》中虽然出现了流泪,并不一定是林黛玉的泪,极有可能是贾宝玉想起与妙玉、史湘云的奇异邂逅、生离死别,不知不觉中流下的不尽的泪水。

四 研究《枉凝眉》的意义

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词曲歌赋,来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等。通过其高超的语言艺术的发挥,将词曲自然地融到小说里,成为读者理解书中内容的一个重要线索。

笔者并不是什么红学者,本文对《枉凝眉》的重新解释有其合理性,也有可以商榷之处。一千个人看过《红楼梦》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受,这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本文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个人对于《枉凝眉》一曲的见解,这些见解显然与传统的解释不相符合,甚至大相径庭,但并不是对于潜心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的完全否定。只是在了解小说内容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利用红学家给予我们诸多的内容提示,做的一些个人的探讨和分析,其目的也是为能更好地理解《枉凝眉》的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周汝昌:《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原红蕊,女,1974―,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马宇清,男,1970―,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作文八:《红楼梦赏析》500字

1、小说三要素

2、《红楼梦》作者简介

3、《红楼梦》简介

1》共几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2》前四回简介

4、贾府简介

表面上看,这个封建大家族好像是数代同堂,绕膝承欢,充满了所谓的天伦之乐,可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勾心斗角。贾母是荣宁二府最上端的家长。因此她是这个家庭最受尊敬,也是最有权势的人物,讨她的喜欢,争取她的宠爱,便成了荣宁二府主子们很重要的事情。凤姐就在老祖宗面前大献殷勤,见风使舵

5、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6、生字

7、理清情节

文章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课本一共16个段落,可以分为3个部分

之所以这篇课文在整部《红楼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在这一回中第一次描写了贾府的一些主要人物,比如说王熙凤,贾宝玉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些人物的出场

8、介绍中国古典小说人物的出场方式

1》单独出场(王熙凤),集体出场(贾家姐妹)

2》只见其形,未闻其声(贾家姐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

3》未出场前充分铺垫(贾宝玉)

4》出场后进行充分描写(王熙凤)

作用:1》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王熙凤的出场,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有一定的用意,铺排,渲染都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从而对故事情节进一步的把握,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我们一起来通过文章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来分析一下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10、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11、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作文九:《赏析红楼梦》3900字

赏析中人物

第一次翻看红楼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刚入初中,并不解其中妙处,又都是古文体,便觉枯燥无味,只是随便翻看几回就放下了。后因问爷爷书中“肏”字是什么音,又是什么意思,才觉这不是一本正经书,扔下彻底不看了。待到升入高中时,四大名著只粗略的通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因电视上反复播出,纵使不看书也略知一半。只有《红楼梦》这部书,略知几个重要人物,其余书中所述各事就一概不知了。激发我对《红楼梦》的兴趣,是高中课本里截取的书中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老师做了三节课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红楼梦》,觉得曹雪芹刻画人物犹如神来之笔,描写得细致入微。此后,我就对书中人物的刻画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有了我这篇《赏析中人物》了。   《红楼梦》中女性描写颇多,其中金陵十二钗居多,而十二钗中林、薛又并列榜首,自然以她们两位为主。而我自觉林黛玉略胜一筹,读的最多的也是林黛玉的言语行为以其众人对她的评价看法——也就是林黛玉的侧面描写。虽然林黛玉有点小心眼,爱多愁又善感,眼泪整天不断,不及薛宝钗的老练稳重、通情豁达,却总喜欢听林妹妹的言语,看林妹妹的一举一动。我想这正是曹雪芹描写人物的成功之处,把一个性格上并不怎么好的女性,刻画成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姑娘,不得不佩服。

林黛玉作为绛珠仙草的化身,具有凡人所不能及的聪慧清秀,一出场便似一阵清风,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根据书中所写,林黛玉进贾府之时不过是六七岁的女童吧,以其所做之事,处世之道,却是凡人所不及!真真仙人也!且看她“两弯似蹙非蹙笈烟眉,一双似这非这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便知她慧比凡人之智,美比凡人之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也应了宝玉对她的评价“心较比干多一窍”。而正是多出来的这一窍,却又生出多少怨恨情愁,引出多少泪珠来呢?

黛玉心里想的多,嘴也利害。最出彩的一处便是第八回里黛玉因“金玉良缘”而大吃宝玉的醋,吃饭时因雪雁送手炉就奚落她,说出话来引得薛姨妈说她:“你是个多心的,有这些想头。我就没有这个心。”后又因李嬷嬷劝宝玉少吃酒,黛玉也趁势发泄心中的不快,堵得李嬷嬷又是急,又是笑,说了句:“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可见林黛玉不光可以做思想家,做个辩论家也是足够的。又如四十二回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游览一番后,因刘姥姥一句话,贾母命惜春照园子画下来,群芳齐聚稻香村商议此事。这一节林黛玉算是出尽了风头,别人还未想到,她早一股脑儿全说出来,旁边又有宝钗作释,黛玉之语便见其妙处了。且看宝钗之评语:“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景都显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后又有“有趣‘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落后一句最妙处是‘慢慢的画’,他可不画去怎么就有了呢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黛玉又接着为画题跋,引众人哄然大笑,又转向李纨,责她不教针线,反招其顽笑,李纨笑道:“你们听他这刁话。他领着头儿闹,引着人笑了,倒赖我的不是。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利害婆婆,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试试你那会子还刁不刁了。”这一段真见了黛玉才思敏捷,口齿灵快。

作为十二钗之首,美是少不了的。黛玉之美,首先体现在她的外表之美。林黛玉作为曹雪芹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自然在外貌上不会低人一等。每每新的人物出场,见了黛玉都觉得

她是个出类拔萃的,就连薛蟠这种傻人,也是“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也印证了黛玉的“病如西子胜三分”。其次,最重要的是林黛玉的才情之美。虽说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可作为富贵人家的小姐读书作诗是外头那些富贵公子所不及的。黛玉自幼习书认字,诗才必不用说,在众姊妹中,与薛宝钗不相上下。在元妃省亲一回中,元妃命姊妹们为园中建筑题诗。贾妃看毕,赞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且看出黛玉之才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而后又有一句更显黛玉才情又高薛宝钗一等,“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其中“胡乱”甚为重要,说明这与宝钗媲美的只是黛玉的素手涂鸦罢了。可见黛玉才智真是凡人所不及呀!后又替宝玉作了一首,纵也成了三首之冠,聪明才智可见一斑。而后的几回,几次诗社作诗,黛玉与湘云联诗更体现了她才情之美,令人惊叹。

书中与黛玉性格相似的有两人:一个是晴雯,一个是妙玉。自红学研究以来,就有“晴有黛影”的说法,而晴雯的反封建意识比黛玉更加犀利,更加直白,可以说是有黛玉的“性”。以妙玉来说,她自命清高,看不惯那些粗鄙的下人和攀权势贵的人,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说是有黛玉的“情”。而文中也提到若治好黛玉的病,需被化去出家,而妙玉可以说是黛玉出家后的一种影射。倘若黛玉出身在贫苦人家,境况就似晴雯这般了吧。在三个不同的阶层上:贫苦百姓,富贵人家,出家尼姑,把黛玉分成了三种境遇,却拥有这同样的情感,也映射出不论哪一层面都有反封建思想的存在,这也是曹雪芹立体化多角度表达思想的方法之一。

书中与黛玉性格相似的有两人:一个是晴雯,一个是妙玉。自红学研究以来,就有“晴有黛影”的说法,而晴雯的反封建意识比黛玉更加犀利,更加直白,可以说是有黛玉的“性”。以妙玉来说,她自命清高,看不惯那些粗鄙的下人和攀权势贵的人,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说是有黛玉的“情”。而文中也提到若治好黛玉的病,需被化去出家,而妙玉可以说是黛玉出家后的一种影射。倘若黛玉出身在贫苦人家,境况就似晴雯这般了吧。在三个不同的阶层上:贫苦百姓,富贵人家,出家尼姑,把黛玉分成了三种境遇,却拥有这同样的情感,也映射出不论哪一层面都有反封建思想的存在,这也是曹雪芹立体化多角度表达思想的方法之一。

薛宝钗是与林黛玉同列,其中定少不了她的描写,只是徒有大家闺秀之名,倒也不觉此人有什么特殊。却更觉探春比其更有可敬之处。遂不提宝钗,只点探春一两处赏析。

探春是个爽朗大方之人,从她生活居室的摆设便可看出。这一段有专家曾分析过,写出来只是借阅而已。“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答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得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这段描写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一定词“大”,也见了探春此人性情之开阔与众人所不及。探春虽是庶出,却拥有男子那般争强。在第五十五回里,凤姐病倒,王夫人请李纨、探春出来执事,有评论家就依此评探春是个没良心的人,连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都拿来当奴才看,“子还不嫌母丑”呢!又说探春是个极尽功利又不择手段的人。可是相比凤姐我觉得探春还差得远呢!探春并非是无情无义,只是赵姨娘只生她,并没有养她,是老太太跟前养大的姑娘。探春无赵姨娘的哺育之情却有王夫人的养育之恩,赵姨娘所欠王夫人来补。又因赵姨娘并不是什么通情达理之人,只是把探春当作攀高枝用的一颗棋子,在园中每每遭人唾弃。其母如此,必不提母女之情。幸而是探春理家,若是凤姐掌管,以其平素对待赵姨娘的态度,或许只取几辆银子打发了也未有不可,纵然不是探春给她的二十两银子。只是这矛盾偏生在这节骨眼儿上,以其母度其子,其子不该;以其子度其母,其母亦不该。两相比较,赵姨娘逼探春说出狠话,只是自讨苦吃

罢了。探春之语又令世人生出许多嫌隙来,曹雪芹之书亦是如此耐人寻味。

掌理家事,有权宜之计,所评者,觉凤姐最公。正是探春与赵姨娘闹后,平儿说与凤姐,说此一段话:“这正碰了我的机会,我正愁没个膀臂,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更小。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个天悬地隔两个人来。我想到这里就不伏。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拿定个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倒只剩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也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凤姐唯一肯定的人只有探春,可见探春的利害之处。又有她发起诗社,主持了许多事。群芳夜宴,探春拾得杏花,必得贵婿,应了后事,偏又庶出,正如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之情、之性,在众姊妹中也是独具一格的。正是她的独具一格之心,也在十二钗中坐了第四把交椅,也是曹雪芹相当器重的人物了。

书中其他几钗略有翻看,有的因枯燥无味不喜去看,有的因不喜其人物因而不在意其景,更有的就是描写的触目惊心,不忍心去看。就是凤姐害尤二姐这一处,只是略略读过,就深感凤姐的心狠手辣,不忍再读二遍。本应分析薛宝钗的,只是看着喜欢,说出来就不太愿意了。况且众人评她的少,她的话又直白,书中她便是一目了然的,因此不必提。后因在图书馆中不知翻阅了谁的书,评论探春不怎么好,我又极喜欢探春,故写探春以表我心。

我也想日后把没看的都看,把每位都评出来才好。也不仅要叹曹雪芹之书,说尽人世间辛酸史,也不枉我读过此书,从此依旧爱红楼!

作文十:《《红楼梦》赏析》1000字

《红楼梦》赏析

摘要:任何流芳千古的艺术作品,都是真善美的统一。

关键词:《红楼梦》 真善美 高度统一

任何流芳千古的艺术作品,都是真善美的统一。《红楼梦》则是真善美的高度的高度的统一。在古今中外百花争艳的艺术花园中,她是一株仪态万方、与众迥异的奇葩,因而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为之倾倒,为之惊叹。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在于她具有博大而精深的真。《红楼梦》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生活现象,把无数个别偶然的现象巧妙地组合起来,浑然一体,巧夺天工,波澜起伏,蜿蜒多姿。她对生活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如生活本身那样亲切自然。《红楼梦》撕破了封建道德、封建礼教金光灿烂的外衣,揭露了它们的反动、腐朽和残忍的本质。这样就使《红楼梦》具有征服人心的强烈的真实感。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还在于她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和进步的社会理想,以不可抗拒的形象逻辑否定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和整个上层建筑,合乎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所以说《红楼梦》是善的化身。

《红楼梦》所否定的都是恶的人物,如薛蟠、贾赦、贾琏、贾珍、王熙凤、贾雨村、皇帝;所歌颂的都是心地善良的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晴雯、紫鹃、司棋、鸳鸯、芳官、龄官等人。

“爱是真实的善,至高的善”(见《托尔斯泰传》)。《红楼梦》不但歌颂了宝黛生死不渝的爱情、龄官对贾蔷的爱情、司

棋对潘又安的爱情,而且还讴歌了贾宝玉对广大奴婢纯洁无私的广义的爱,忧奴婢之所忧,乐奴婢之所乐。金钏、晴雯、司棋的命运,都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痛苦,犹如“万箭攒心”,使他“五内俱伤”。

《红楼梦》之所以迷人,主要在于她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美。艺术美虽然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范畴,但一经物化就变成了客观存在的东西。美是生动的形象性与真善内在本质的统一体,不但符合人民的目的性,而且有赏心悦目的娱乐性,能陶冶、净化、丰富人们的心灵,它有一种征服人心使人陶醉的魅力,如林黛玉被《牡丹亭》的词曲弄得如醉如痴,心动神驰,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美与真、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艺术的真、善是美的基础和前提;艺术的美是真、善的结晶,是真、善与生动可感的直观性、一定的形式美的有机统一。《红楼梦》是至美的艺术珍品,她的迷人的美表现在许多方面。

一,是沁人心脾的语言美。《红楼梦》的语言生动自然,丰富传神,是整句散句巧妙的统一,恰如行云流水,又似山花烂漫,平中有奇,淡中有艳。时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