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 > 《知识与智慧》700字:我的智慧作文700字

《知识与智慧》700字:我的智慧作文700字

时间:2019-12-07 09:17:2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知识与智慧》700字

知识是模仿;智慧是创造。

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

知识是本,智慧是元,固本才能培元。

知识不等于力量,只有智慧才是力量。

知识是被动的接纳;智慧是主动的渗透。

知识是经验的总结;智慧是思维的结果。

知识教你如何生存;智慧告诉你如何生活。

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

知识是跟别人学来的;智慧是自己悟出来的。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实现价值的钥匙。

知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智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知识是学习得来的结果;智慧是觉悟出来的结果。

知识是枝杆枝条枝叶;智慧是芬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知识只能告诉我们真假,只有智慧能告诉我们善恶对错。

知识是客观存在,智慧则是主观;知识是学,智慧是悟。

知识是事物的规律;智慧是智商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可以花钱去读书,去寻找知识;但你无法花钱去购买智慧。

知识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智慧只能来自于你自己的存在。

知识是死的,可以传授和学到;智慧是活的,只能悟到和偷到。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智慧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知识是豆浆;智慧是卤水。知识多智慧少,总是一盆豆浆,点不成思想的豆腐。

知识是仅把书本和表象摄入底片的照相机;智慧是洞悉穿刺事物本质和内核的透视仪。

我们背一个公式,得到的就是知识;我们通过思考,想明白一个问题,得到的就是智慧。

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

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了智慧便拥有了未来。

知识是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智慧是聪明才干、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

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真理性的特点;智慧则具有普遍与特殊相结合、规律与变异相统一的特点。

作文二:《智慧与知识》1900字

知识与智慧

希腊人尊敬智慧,印度人尊敬神圣,意大利人尊敬艺术,美国人尊敬商业。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却一再强调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因此,博学家与智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胜过博学家,但智者对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两者比较就如一个知识女性和一个聪慧女性的比较,后者令人心仪的不是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在其灵性。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知识学习是智育的首要目标,但不是惟一的目标。知识学校的目的不在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应该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显示出它的价值。也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知识若不转化为智慧,知识越多越是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杜威曾经指出,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后者是机智的、消息灵通的,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新的知识观的提出,把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纳入知识的范畴,初步改变了知识与智慧的分离。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必须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慧观,认识到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灵感的重要性,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观。

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一个人学会驾车,学会电脑,但他却不一定富有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我想,真正的智慧之人,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还有什么比品尝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此外,他也可能武艺十八般,谋生之道样样精通,但却思想贫乏,内心空虚,没有信仰,没有对真善美的渴望,你能说这是有智慧的人吗?

例子:一位科学家曾做一个实验,找两个年轻的助手,交给他们各人一只灯泡,要求他们各自想办法求出灯泡的体积。其中一位找来一杯水,把灯泡投入水中,灯泡排开一定体积的水,,拿出灯泡,根据烧杯中的空出部分,很快计算出灯泡的体积。另一名助手,对灯泡又是用尺子测量,又是用公式计算,忙了半天也没有忙出结果来。我想,第二位助手也许并不缺少知识,但是他却缺少智慧。他迷信课本上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遇到灯泡这种非球非椎非柱非台的物体,没有具体的公式,他就变得束手无策了。第一位,他不仅知道书本知识,更可贵的是,他能知入知出,能变能化,善于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结合

起来,让棘手的问题变得迎刃而解了,智慧型的人才和知识型的人才的区别也许在此。

也许我们平时没有思考过知识和智慧二者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人只要有知识就行了。其实不然,时下我们往往只标记着知识的分量而没有标记智慧的度数。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把对人的勤勤勉勉踏踏实实,角逐高分当作人才,可是他们走向社会,接触实际生活时,变手足无措,一筹莫展,书本上的知识,依旧在书本上,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我认为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

关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我简单的理解是: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如果把知识比作米,那么智慧就是酒。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智慧,智慧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知识本位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建基于知识,并最终“酿造”人生的智慧。

作文三:《知识与智慧 (1)》3200字

知识与智慧

文/林巍

【1】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是人们历来愿意谈论而又似乎谈不清的问题;然而,它的确与人们的学习、教育、生活、科技等方面有关。

In a long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wisdom is what people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but merely can finger it out;however , it definitely connect with our study、education 、life and technology.

【2】“知识”可以理解为“人类至今对于物质世界里客观事实系统化的认知”,而“智慧”则很难定义。查阅了各种工具书,其解释都难以令人满意,因为所谓智慧常与能力或聪明相混淆。

“Knowledge ”can be regard as “th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objective fact in a material word”,however it’s hard to define “wisdom ”.Only to find some frustrated answers after looking up to various reference book,because that wisdom is often confused with the ability or clever.

【3】不同于许多人的观点,我以为,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因为不可想象,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无知的。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所以使出“借东风”的计谋,是因他有着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塞翁失马”所以复得,是因他熟知马的习性。故而,亚里士多德说,在某种意义上,智慧是一种知识。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I think that knowledge is the foundation of wisdom,for it’s hard to image that a wisdom man is ignorant.It’s because of the possession of the knowledge of universe and geography that the represent of wisdom- Geliang Zhu has made the “the advantage of east wind ”scheme;It is because of he knows the habit of horses that he also made the “Saig lost his horse ”and regain.Therefore, as Aristoteles says,in some manners,wisdom is some kind of knowledge.

【4】但是,有知识绝不等于有智慧。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可能把某个复杂的问题看得很透,而一个哲学教授却可能在某些简单事情上做出蠢事。

But,the simply possess of knowledge never equals to have wisdom.An illiterate  person might have a clear mind in some plex problem but a philosopher might mess up with a simple thing .

【5】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学”可理解为获得知识,“思”则是对于知识的运用,形成智慧。

Confucius says that “it ’s useless to only study but never think,and it ’s also helpless that only think but never study ”;in this sentence, “study ”may be understood as access to knowledge , “think ”means the use of knowledge,and finally became wisdom.

【6】知识可以占有,智慧只能发挥;知识向外求得,智慧于内感悟;知识越获越丰富,智慧越凝越升华。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You can possess knowledge but only to develop your wisdom ; you can seek out  knowledge while think by heart that achieve wisdom;Laozi says“for knowledge ,the more you acquire the better situation you are ,for wisdom ,the more wisdom,the more subjective you are”.

【7】对于人的智力,知识是分学科的,而智慧则是打通的;知识具有客观性、一致性、逻辑性,智慧则具主观性、个体性、创造性;知识没有善恶,智慧却可善可恶;知识最终为智慧所推论、总结、应用。

For us human ’s intelligence ,knowledge divide into subjects,but for wisdom,it ’s all the same . Knowledge is objective ,consistence,logicality,wisdom is subjectivity ,individualism and creativity ;knowledge only has one side ,however wisdom  has two sides;knowledge is the base for wisdom to deduce、summarize and apply.

【8】能力,是智慧在某一具体环节上的运用;聪明,则可理解为狭义的智慧。

Competence,is the application of wisdom using in some particularly link ;Intelligenc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stricted wisdom.

【9】智慧其实无法尽用语言概括——还包括情感、品格、观念、德行、性情以及天时地利等综合因素的整合, 而其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所以,应当厘清概念:人工智能只可代替知识、能力和聪明,却永远也代替不了人的智慧。

Wisdom can’t be generalized by words,it is a integration of some multiple feature like emotion 、personality 、values 、character 、temperament and also the good environment ,the highest level of wisdom is the be foolish.Therefore ,it should clarify the concep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only replace knowledge 、petence and intelligence,but it can never replace the wisdom of human.

郑洁翎 Irene                                                            双学位1班

2013190676

作文四:《知识与智慧》2500字

多数人会赞同:尽管在知识方面我们这个时代远远超越从前,在智慧方面我们却并无相应的增长。不过一旦要定义“智慧”并思考增进智慧的方法,这种一致赞同就无法达成了。我想先来探求一番:什么是智慧,然后是怎样传授智慧。

我认为智慧由几个因素构成。推为首要的是“比例感”,即对一个问题的各个重要方面都能予以考虑,并能准确衡量它们各自的比重。这一点比起过去更难做到,因为知识的专业化需要各种专家,专业化的知识又异常深广而复杂。比如你要致力于医学研究,这项工作非常困难,可能会耗费你全部的脑力,你就没有时间来思考你的发明创造会在医学以外的领域里造成什么影响。假设你成功降低了欧洲、美洲,还有亚洲、非洲的初生儿死亡率,(现代医学确实做到了)这个成绩产生了一个极为意外的效果:使得粮食供应不足,多人口区域的生活水准下降。还有个更令人注目的例子,是当前所有人都想到的:我们出于最纯粹的求知欲来研究原子的构造,结果无意间把毁灭人类的方法交到了掌权的疯子手中。这种求知,若不与智慧结合起来,就可能变成有害了。而“整体性的视野”这一智慧对于那些求知的专家来说,却并不是必需的。

但只有“整体性”还不足以构成智慧。还要对人类生活的目的有一个确切的认知。这一点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来阐明。许多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都是为祸多于行善,就因为他们是透过自己扭曲的激情来看待事物。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点也不缺少整体性,它从最远古的时代开始,一直到无尽的未来。但他所肆力鼓吹的历史结论无非是:从纪元四百年开始,到他的时代为止,德国都是最重要的国家,一直是世界进步的领导者。也许我们可以把构成智慧的“整体性”拓展一下,让它不但包含智力,还包含感知力:要找到一个智力宽广而感知狭隘的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这种人缺乏我所说的“智慧”。

我们需要智慧,不仅在公众生活中,在个人生活中也是如此。为了选择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摆脱个人的偏见,我们需要智慧。有些目标,如果能实现,就是值得追求的高尚目标,但如果它绝无实现的可能,我们对它的追求就是不明智了。许多古人穷其一生来寻找魔法石和长生不老药。毫无疑问,如果他们真找到了,他们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是„„,所以他们虚掷了一生时光。再说些不那么悲壮的事,假设有两个人,甲和乙,他们互相憎恨,因为彼此憎恨,他们终于走向彼此毁灭。如果你去问甲:“你为什么恨乙?”他当然会给你罗列乙的一长串触目惊心的恶行,部分是真,部分是假。你再去问乙,他也会罗列一串相似的甲的恶行,真假比例差不多。然后你再回头去对甲说:“你要是知道乙先生对你的评价和你对他的评价一模一样,你准会吃惊。”再对乙也如此这般。这样做的第一种效果当然可能是更增加他们彼此的仇恨,因为他们会震骇于对方不公正的评价。但如果你足够耐心又足够

善于诱导,你也许就能说服他们:他们每个人身上的弱点都在人性弱点的正常范围之内,而他们的仇恨对双方都有害。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说拥有一点智慧了。

我认为,智慧的本质在于尽可能地脱出“此时此地”的束缚。我们无法消除自我意识。视觉、听觉、触觉都是依附于我们自己的身体而存在的,这些感官不可能完全“客观”。类似地,我们的情感也源于自身。一个婴儿觉得饿,觉得难受,除非身体状况改变,这种感觉就不会改变。随着年龄增长,视野渐宽,他的思想和感受也相应地不再那样与身体状态紧密相连。他的智慧增长了。这当然是个程度问题。没有人能以完全客观的眼光来看世界。要是谁能这样,他就很难存活。但人是可以不断接近客观状态的,一方面是通过了解在时空之中更为广远的事物,另一方面是在我们的感知之中准确衡量它们各自的比重。能增进我们的智慧的,正是这种向客观状态的不断接近。

这种意识是可以传授的吗?如果可以,它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目的吗?对两个问题,我的回答都是:是的。星期天人家教育我们要“爱邻居如爱自己”,剩下六天的教育变成了让我们仇恨。但我们能记得:这条箴言的具体事例是“那个撒玛利亚人是我们的邻居”。(译注:此处指《新约·路加福音》中的一个典故:耶稣教诫人要“爱邻居如同自己”,有人刁难他:“谁是我的邻人呢?”他譬喻说:“有个人为强盗所伤,倒在路旁。一个祭司、一个利未人经过,视如未见。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将他救起。”耶稣问刁难他的人:“你猜这三个人哪一个是那倒霉汉的邻人?”意思是陌路人自然不会救你,只有认识你的邻居才会怜悯你。邻居是爱你的,所以你也应当爱他。)今天的人们当然无意于恨撒玛利亚人,所以我们就很容易忘记这则典故的真义。如果你想理解这句话,不妨把“撒玛利亚人”换成“共产分子”或者“反共分子”,换成哪个,视情况而定。有人会反驳说:恨有害的东西没有错。我不这么看。你恨他们,你就很可能变成和他们一样有害,并且很不可能劝导他们停止恶行。对恶的恨本身就是把人引向恶的纽带。解决之道是“理解”,而不是恨。我不是鼓吹不抵抗主义。我只是说,即使抵抗对于防止恶行扩散是有效的,与之结合的也应当是最大程度的理解、以及我们想要护卫拯救的那些美好事物所能容许的最低程度的暴力。

人们通常会认为我所宣扬的那种观点与行动力龃龉难合。我觉得历史并没有证明这种看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亨利四世的时代,几乎人人都是狂热分子,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两派都是。这两位却都没有犯过他们那个时代的错误,并且由于他们的超脱,他们都非常仁慈,并且绝不无能。亚伯拉罕·林肯指挥那场伟大战争时,也从未背离我说的智慧。

我说过,在一定程度上,智慧是可以传授的。我认为这种传授应该更多一些理智的内容,而不是用过去所谓道德教育中的那一套老办法。我认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顺带指出仇恨

与狭隘对于怀有仇恨和狭隘之心的人所能造成的灾难后果,是可以做到的。我不认为知识和道德应截然分开。不错,以各种专业技能为基础的专业化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极小。但作为补充,教育中应加入一些更为宽广的视角,以利于人们把知识放在全部人类活动最恰当的位置上。哪怕是最好的专家,也该是一个好公民。这个“公民”,应是世界的公民,而不是某一派某一国的公民。知识和技能每增长一分,对智慧的需要就增长一分,因为知识技能的增长会增强我们实现目标的能力,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明智,也就增强了我们作恶的能力。今天的世界比过去更需要智慧。如果知识继续增长,未来世界对智慧的需要,则会更甚于今日。

作文五:《智慧与知识》1700字

智慧与知识

智慧与知识有关,但不完全等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曾认为,博学并不等于智慧。

在古汉语中,“知”与“智”通,《释名·释言语》:“智,知也,无所不知也。”西方的“智慧”概念也有“一切知识”的意思。中国古代哲学中,智也是从知发展而来的,在甲骨文中和青铜器铭文中,智被写成由“矢”和“口”构成的“知”,即象征着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快速地获取知识。“知”在中国虽也有纯粹知识的意思,但更多的是指智慧,“知”或“智”都有指一个人有知识而且有智慧的意思。它不是仅指人“聪明”,而是与人的整个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关,带有明显的伦理性。因为中国之“知”力图化解各种人生困惑而知天乐命、参透人生,为人类提供一种征服自然的力量,这就使自然之知与人事之智完全合一了。

智慧虽然并不排除知识,但智慧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能成为智慧的养料,就像杜维明所说,有时“好像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慧的深浅没有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不少‘文盲’却很有智慧。譬如,世界各地没有书写文字原住民,就是靠他们的长老口传心授,把长期凝聚的智慧一代代承接下来的。就连公认的、极有智慧的人物也有不识字的,比如传闻中的六祖惠能„„儒家传统里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点,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陆象山曾说过,‘吾虽一个大字不识,也可堂堂正正做人’。这至少说明了人格的培养不能全靠知识的积累来完成”。知识是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它可以考证,可以传授,可以通过多年学习生涯积累,而智慧却不能。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人未必是智者。智慧不是知识多、心眼多,智慧要有远见、有眼光,要求对事物和人生的整体性把握,要有长期和全面的观点,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所创新。可见,智慧不离知识但又不等于知识。

知识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纯认知的态度,是关于整个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知识只是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样的,而智慧则是一种涉及人生主体实践的、体验的、醒悟的态度,会指导我们应当如何去做。智慧不仅涉及认识,而且离不开实践。只有把知识正确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产生智慧。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纯粹认知的思考探讨,其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类的实践。知是为了行,是为了完美人性,实现人生目的。怀特海曾经说过:“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是有害的。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的掌握,即存在于智慧之中。”

从知识与智慧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标准上看,知识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真理性的特点,而智慧则具有普遍与特殊相结合、规律与变异相统一的特点。现代知识论认为,真理就是具有某种普遍性、可重复、有规律的东西,而智慧虽然不排除这种普遍性的知识,但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比如,按儒家伦理普遍要求是“男女授受不亲”,但当“嫂溺”时则要根据这种特殊情景施之于权而“援之以手”,这种“经”与“权”的统一就是一种智慧。如果在这一具体实践场合,还一味地顽固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置嫂子生命于不顾,那不仅不是智慧,而且是愚昧或没有人性了。能够在各种特殊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动决断才是智慧。那种一味唯书、只会按条条框框办事的人不是智慧之人,而是书呆子和教条主义者。

知识只能告诉我们真假,只有智慧能告诉我们善恶对错。智慧本身就是一种德性,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根本性洞见和澄澈无比的精神状态,因而是一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能力。孟子将“智”定义为“是非之心”,董仲舒认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他们都把智慧看作是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智慧是正确行为的指导,不是一般的聪明才智,而是一种整体的实践能力;智慧就是得道,得生活实践之道。作为一种实践的智慧,更需要身体力行。不能付诸实践,不能见诸行动的智慧其实还是知识,至少无法从根本上有别于知识。对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来说,是非判断往往不难得出,难的是按照正确的是非判断的结论来行动。

承认知识与智慧的联系,要求我们在增强自己的智慧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但同时要看到,智慧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能力与德性的统一。因此,要形成智慧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勇于实践,即不仅要“学”,而且要“习”,将知识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不仅加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道德修养和人生的觉解。

作文六:《知识与智慧》700字

知识与智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明确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锻炼自己,学会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能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2.培养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达到有效管理自我的目的。

(二)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发现班级中有智慧的同学和智慧行为;智慧故事,课堂活动材料。

2、 学生准备:了解孙悟空、阿凡提、喜洋洋、一休的故事。

(三)活动建议

活动一:情景剧:智慧的玲玲(课本61页“心灵折光”)

1、找三个同学,一个饰演玲玲,两个演小偷。

2、第一段:玲玲放学看到两个陌生人在开自己家门。玲玲的内心独白:不好,这两个人我不认识,怎么在开我家的门。难道他们是···我该怎么办呢?

3、找几个学生续演。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怎么做?表演出来。

4、玲玲继续演完第二段。

5、讨论分享:

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智慧的?他的智慧表现在什么方面?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小结:智慧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我们青少年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沉着冷静,首先保护好自己,然后想办法寻求帮助,制服坏人。

活动二:建高塔

活动准备:报纸若干(每组八张)、透明胶带(每组一卷)、剪刀(每组一把)。 活动过程:

1、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

2、各组仅利用分发的材料,搭建高塔,要建的尽量高,尽量美观,尽量结实。

3、搭建过程中组员不许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进行沟通。

4、搭建完成后,各组的高塔都要摆在前面,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本队的高塔进行塔名、优点特色的讲解。

5、评选出最高、最美、最结实、最合理、最实用等几项大奖。

6、讨论分享:

在搭建的过程中,不许说话,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交流,统一意见和想法的?

你们的创意是谁出的?其他人的意见如何?

在搭建前,你有没有想过用报纸能建高塔?

看到这么多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高塔,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建高塔,你有什么收获?

作文七:《智慧与知识》1900字

. 智慧与知识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一再强调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知识学习是智育的首要目标,但不是惟一的目标。知识学校的目的不在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应该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显示出它的价值。也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知识若不转化为智慧,知识越多越是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杜威曾经指出,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后者是机智的、消息灵通的,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新的知识观的提出,把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纳入知识的范畴,初步改变了知识与智慧的分离。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必须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慧观,认识到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灵感的重要性,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观。

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一个人学会驾车,学会电脑,但他却不一定富有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我想,真正的智慧之人,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还有什么比品尝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此外,他也可能武艺十八般,谋生之道样样精通,但却思想贫乏,内心空虚,没有信仰,没有对真善美的渴望,你能说这是有智慧的人吗?

2. 二元论

二元论是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与一元论相对立,它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各自独立、相互平行发展着的实体,谁也不产生谁,谁也不决定谁,都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肯定精神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本身

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它承认物质是独立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又把精神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必然倒向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儿和德国的康德。

3. 书中的几个比喻和名言

( 1 )动物听音乐的比喻

可以结合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理解第一个比喻,黑格尔重在阐发哲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动物能听到只是“音调”,而不是“音乐”,因为它不理解音调中的“一致性与和谐性”,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不是人人都懂“哲学”,因为他的世界观缺乏“理论性与系统性”。而要达到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需要艰苦学习,黑格尔批评了那种不进行艰苦学习而高谈哲学的人。

( 2 )密涅瓦猫头鹰的比喻

可以结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理解第二个比喻,黑格尔重在阐发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的活动,“反思”即是对具体知识的“再思”。密涅瓦的猫头鹰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此时它已经观察到了白天所发上的一切,比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 3 )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教材第 5 页)

这是马克思早年在莱茵报工作时的一句名言。马克思此语强调的是哲学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哲学以比较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生活实践,它的形式具有抽象性,它的内容却是现实的。“人脑虽然不在胃里”比喻哲学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并不直接蕴涵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比喻哲学的内容具有现实性,它不能超越于世界之外,不能脱离生活实践。

( 4 )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教材第 21 页)

恩格斯此语意在阐明工人阶级的产生、运动和利益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表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身要求。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体现在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利益要求。这种利益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科学的意义在于阐发和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科学越是公正无私,就越是能够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前进方向,进而指明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原由和历史意义,也就在揭示真理的同时表达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追求。

作文八:《知识?与?智慧》2300字

智慧意味着你不是一只鹦鹉,而是一个人,意味着你不是在重复别人所说的话而是在表达自己;智慧意味着你不是一个复印本,你有你自己本然的面目。

知识不是知道,

知识看起来像知道,因此很多人为它所骗,

知识只是资讯。

知识无法蜕变你,你仍然保持一样。

你累积的资讯不断地在增加,但它们不但没有解放你,

反而成为你的负担,继续为你创造新的枷锁。

所谓的知识份子实际上远比所谓的傻子更愚蠢,

因为傻子至少是天真的 — 他无知,但他不会假装知道—

至少知道这麽多。但知识份子却非常地混乱:

他其实一无所知,却自以为知道。

完全地无知,却相信自己知道 —

如此一来,他必将永远地根植於无知。

知识是无知用以掩饰自己的一种方法 —

一种非常狡猾丶非常有效丶非常聪明的方法。

知识是个敌人,虽然它看起来像个朋友。

这是走向智慧的第一步:

去知道你并不知道,

去知道所有的知识,其实都是借来的,

去知道它还未发生在你身上,它出自别人,

但它并不是你自己的洞见丶你自己的体会。

当知识成为你自己的体会时,

它就是智慧。

智慧意味着你不是一只鹦鹉,而是一个人,

意味着你不是在重复别人所说的话而是在表达自己;

智慧意味着你不是一个复印本,你有你自己本然的面目。

知识使你变成一个复印本,

而成为一个复印本是世界上最丑陋的事。

那是发生在人身上最大的不幸 —

因为不知道却相信自己知道,

那时你将永远保持无知并身处黑暗之中。

如此一来无论你做什麽都将会是错的,

或许你甚至能使别人相信你知道,

你也许能增强你的自我,你也许会很有声望,

你也许会被视为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博学多闻的人,

但内在深处,你却是一无所有,而只是黑暗。

内在深处你还未邂逅你自己,你还未进入你存在的庙堂中。

无知的人的处境是比较好的,至少他没有矫饰,

至少他没有欺骗别人和他自己。而且无知有它的美—

一种简单的美,一种不繁复的美。

去知道「我不知道」立刻就能带来一个很大的纾解丶释放。

去知道丶去经验,完全的无知,将使一个人充满惊奇—

存在转变成一个奥秘。

那就是神的意义,

就是将这个宇宙视为一个奇迹,一个奥秘,

某种令人惊讶的丶令人无法穿透理解的 —

某种在它面前你只能以深深地感激俯首敬拜的,

你只能在敬畏中臣服,这就是智慧的开始。

苏格拉底是对的,当他说:

我唯一知道的是 —我一无所知。

成为有智慧的并不意味成为有知识的。成为有智慧的,

意味着去领悟某种关於你的意识的东西 —

首先是内在而後外在:

去感受你内在生命的脉动,而後外在的生命。

去体验那个你所身处其中的奥秘的意识,

一个人首先必须在他存在最深刻的核心体验它,

因为那是最接近神的门。

一旦你在内在知道那个奥秘的意识时,

就不难在外在知道它了。但记得:

有智慧的人从不累积知识 —

他的智慧是自发性的,

知识永远属於过去,智慧属於现在。

知识来自於过去,来自於别人,来自於经典。

而佛陀说过:我对真理的传递是超越经典的,

所以我在说的丶在传授的,我在分享的,

从来没有被写在任何地方,没有在任何地方被说过。

其实,真理根本无法被说丶无法被写。

真理是师父和门徒在深深的宁静中被传递出来的:

真理是一个爱的发生。

智慧是有很感染力的,它不是可以被教的东西,

记得:你可以接受智慧,但智慧无法被拿给你。

你可以对智慧敞开丶敏感,你可以处在一种持续地欢迎的状态中,

而门徒就是那样子坐在师父身边 —

准备好啜饮,准备好允许师父穿透他的内心。

开始时,那会是惊人的痛楚,

因为师父的意识会像一把利箭一样穿透你 —

唯有如此它才会到达你的最核心,那将是利箭般的剧痛。

知识满足自我;智慧完全摧毁自我。

因此人们寻找知识。

非常难得找到一个求道者不是对知识有兴趣,

而是对智慧有兴趣,愿意将自己交托给智慧。

知识意味着关於真理的理论,智慧意味着真理本身。

知识意味着二手的;智慧意味着一手的。

知识意味着相信:别人说而你相信,而所有的相信都是假的!

没有任何相信是真的,即使你相信佛陀的话,

当你相信它时,它就变成谎言。

真理不需要被相信 —或者你知道,或者你不知道。

假如你知道,根本没有必要相信;

假如你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相信。

如果你知道,你就是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你就是不知道。

相信是狡猾的头脑的投射 —

它给你一个知道的感觉,但你不知道。

印度教徒丶回教徒丶基督徒丶犹太教徒丶耆那教徒丶佛教徒—

这都是相信丶都是信仰。

相信是廉价的 —它非常容易得到,它没有任何危险。

你可以轻易地相信神,你可以轻易地相信灵魂不朽,

你可以轻易地相信转世。事实上,它们只会停留在表面—

内在深处你从未被它们影响过,一刻也没有。

当死亡敲叩你的门时,你将会知道所有你的相信都会消失。

在死亡敲叩你的门时,相信灵魂不朽一点也没有用—

你会大哭大叫,你会紧抓着生命不放。

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忘掉所有关於神的事;

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再也无法记得这些关於灵魂转世的理论丶

以及它复杂的含意。当死亡敲扣在你身上时,

它同时敲掉所有你在自己身上建立的知识体系 —

留下空无一物的你……以及觉知 —

觉知到你的整个人生已成为一个虚掷。

智慧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现象:智慧是经验,不是信仰。

智慧是存在性的经验,而不是「关於」。

你不必信仰神存在 —你自己知道。

你不必信仰灵魂不朽 —你已经尝到它的滋味了。

你不必信仰转世 —你记得它丶你记得曾经活过很多世:

你曾经是一颗石头丶你曾经是一棵树丶

你曾经是动物丶是鸟丶你曾经是男人丶是女人……

你曾经以这麽多的形式活过。

你看到形式会改变,但内在的意识保持不变;

你看到只有表层在改变,但本质是永恒的。

这是看见,不是信仰。

而所有真正的师父关心的是如何帮助你去看到,而不是去信仰。

信仰让你成为一个基督徒丶印度教徒丶回教徒。

让你相信是教士的职业。

师父首先必须摧毁你所有的信仰 —

有神论丶无神论丶天主教丶共产主义。

师父必须拆除你所有的信念体系,

留下再度成为一个孩子的你 —

天真的丶敞开的丶准备好探询丶准备好投身进入真理的探险中。

智慧是从你的内在升起的,它不是来自经典。

---Osho

作文九:《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智慧,知识与德行》1300字

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智慧,知识与德行

智慧是什么? 仁者见仁更仁,智者见智更智。

它是知识、记忆、能力、经验,它也有情感、逻辑、文化、操守、德行、境界。刚健笃实,辉光乃新,一个人的智慧就是培育气象和境界的过程,一个有智慧的人也必然是有着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智慧之人是由知识我、德行我再到宇宙我。

孔子在河川上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品秋水而明悟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 牛顿上帝的苹果而闻名遐迩; 贝多芬一生磨难,而在他的葬礼上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的题词写道,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馁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近期一位老人褚时健的褚橙大卖,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的智慧之悟。近几日的东方之星游轮倾覆,来自人民解放军的海军蛙人部队成了众多搜救力量中的尖兵,而蛙人中我的江苏东台乡友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一级军士长、潜水员丁春东,隐忍着丧父之痛,不顾儿子的高考,奔赴长江沉船救援现场,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操守使然、道德使然。古今中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哲人蔚起,智慧辈出。哲人的智慧牵动着芸芸众生之心弦,文人骚客的音符,捕捉着天地之万物,商人的故事又描述出人生之万象。

智慧之人,当然需要知识。人的生命是不断超越的过程,知识是智慧不可或缺的基础。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立的过程在茫茫天涯路上铸造知识我的智慧形象。当下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需要靠知识来自立。一个独立意义的生命,它不能脱离这个世界秩序的洪流,它在与秩序的协调中,创造新的生命。知识的获得是生命积淀的一种过程,必然同时也附有重要的行。知行合一,即知识实践的过程,知识和实践两者不可偏废。

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这里把知识演绎为良知,他在阐释良知是一种不经后天学习的先验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规范。前两天母亲节,我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乡下母亲道母亲节问候的时候,母亲一句话你还能想起我让我眼角湿润。十七年前母亲患食道癌症,当我把她推到病房时,她给我说的一句话是多让你费心了,五年前她不小心摔倒在地,当我赶回家在付清医院的医药费时,她把我喊到身边,一句又让你花很多钱了令我错愕。近年来我常常同理心挂在嘴边,我不知道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母亲,她总是为她的儿子,为他人想的这种质朴是不是一种没有知识学习的道德,我为我有这样的智慧母亲而骄傲。

当下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社会也充斥着欲求高涨,戾气升腾,精神疲劳,信用困顿。而所有这些正考量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智慧。德行我告诉我们,幸福生活不是生命的全部,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相对浅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一个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总是能被轻易满足,人们总是逃避困难和负担。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感觉良好,当一天你囊中羞涩,你会感到生活缺少意义,幸福感下降。

万物皆备于我,什么事物都让你占有,怎么可以呢? 万物皆备于我,是心灵和世界的融合。当你融入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都是你的空间,存在都是你的所有,山花烂漫,流水潺潺。宇宙我的智慧,强调着人的精神与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韫德修身和人格完善也就在于此。心灵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世界就光明而严正崇高,心灵阴幽黑暗,生活就阴幽黑暗。

作文十:《智慧、知识与创新》6200字

知识、智慧和创新

知识不等于智慧,愚蠢也不就是无知。创新不能没有知识,但创新的灵魂却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1 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人们常常会问:现在中国最缺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可□

能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而我认为,一个最准确的答案是,中国最缺乏创新。人们说;毛泽东时代的主题词是革命,邓小平时代的主题词是改革,而江、胡新一代领导人的时代是创新。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

葆生机的源泉”。

知识经济或新经济就是创新经济,当代经济竞争的主题是无形资产的创造,叫做八字诀:高、新、精、尖、优、奇、特、廉。美日两国经济实力的消长,是这一变化的突出表现。日本索尼老板盛田昭夫发表《日本可以说不》,宣称“21世纪是经济战争的世纪,而我们日本人将赢得胜利。”美麻省理工学院企管专家梭罗组成15人小组从个不同产业检视美、日经济的发展,发现美企业将2∕3经费用于R&D,只有1∕3用于生产过程的改善,而日本则刚好相反。梭罗称日本的模式为技术反转(reversed technology),认为这是21世纪日本取胜之道。可是他们都错了,美国90年代在决定未来竞争力的7大领域——微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电信传播、航空、机器人、软件——独占鳌头,在世界领先的50项高新技术中,美国占了44项,欧盟占5项,日本只占1项。结果2000年WEF(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排名中,美国高居榜首,日本降到21位;IMD(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国际竞争力)排名美也高居榜首,日本则位列17名。而1994年前,日本连续年排名第一,从1994年起,美国上升到第一位,日本下滑到第三。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但自主创新能力却是柔软的腹部。我国技术发明数量少,高技术产业专利基本上为国外公司所垄断。从专利授权量上看,我国1999年为10万余件,而日本1991年就达38.4万件。日本东芝1991年在美国拥有专利1 156项,差不多是我国五千家研究与开发机构一年获得的国内发明专利的3倍。人均授予专利数中国为1,美国是28,日本是94。用一句话概括我国的产品就是:没心没肺,魂不附体。格兰仕是世界最大微波炉厂商,但关键部件磁控管至今依赖进口。我国是世界最大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CPU芯片都在国外公司手里控制,我国自产的CPU不能与Intel打火机占世界市场的80%,但安不上保险锁。

3 创新是一个由许多环节构成的链条。人们常常拘守熊彼得的定义,认为创新就是技□

术创新,其实创新至少要上溯到基础科学发现。发现是创新,因为技术创新是新物质产品发明,而科学创新则是新精神产品(定理、公式、理论)的发明。而科学发现是创新的真正源头。斯塔尔的热效率公式之于瓦特蒸汽机,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之于马可尼无线电。

从基础科学发现到产业化平均需要20年的时间,没有超前的眼光,就不可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当前各国在纳米技术、超导、克隆、人类基因组工程等领域的竞争生动地表现了今日经济发展的超前性质。纳米技术美国要在未来8 年内培养80万专门人才,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创造GDP一万亿美元,占世界纳米市场的一半。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急待提高。我国现在年发表科学论文4 800篇,占全世界的1.77%。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一项统计,1981到1998年,在22个领域中筛选出7万多篇论文,其中每个领域再选出200篇“高影响论文”,结果包含中国作者的论文仅213篇,只占总数的0.27%。我国全部作者都在中国大陆的仅有47篇,占0.061%。看来,原始性创新能力的薄弱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4 中国人有极高的智商,四大发明就是明证。□《纽约时报》在上周(11月4日)发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从火药到下一次“大爆炸”》,他引用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的话说:“有个中国记者曾问我,‘你老实说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在哪儿?中国到底落后多少?’我当时开玩笑说,‘其实中国的高技术和美国的高技术只相差三个月——假如不考虑创造力的话。’20年前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美国在发生些什么。现在,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在网上提出什么见解,中国学生在三个月内就可以掌握。可是国内能不能有人去创造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中国人现在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善于制造新东西、模仿新东西,但是却不善于设计和创造新东西。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我们总是陶醉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但在后来几百年间,我们没能保持发明创造的步伐。四大发明充分证明中国人民是有创新能力的,那现在为什么不去做呢?我们需要回归那种状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革新精神正是我们当前所关注的问题。”

5 创造力的源泉是知识还是智慧?既是知识也是智慧,但主要是智慧,知识只是创造□

性能力的前提,智慧则是创造性活动的机制。构成创造力的要素是德、学、才、识,叫做创造性智能锥。学属于知识的范畴,德、才、识则属于智慧的范畴。

德:人生智慧——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品格修养

才:固有智慧——天赋才能,性格特征,心理倾向

识:反思智慧——思维方式,思辨能力,思想方法

6 才。天赋类型的差异,斯佩里(R.W.Sperry)□,裂脑人,split-brain man。

7 识。本体论指针,认识论指针。哲学的启示作用。宏观的启蒙,扭转思想习惯的方□

向,文艺复兴与清教主义。微观的启发,麦克斯威与波斯科维奇(R.G.Boskovich),超距论(the doctrine of direct action at a distance)。图灵机(Alan M.Turing)。DNA的发现,E.Schrödinger的《什么是生命》。

8 德。文如其人。道德文章。实践理性。理想和信仰具有决定性,生命中不可承受之□

轻和泡沫学术。太史公。

痴、迂、狂。轻狂,狂放,神狂,圣狂。

亚历山大·波普说:“自然和自然规律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上帝说道:‘牛顿出世了!’于是,一切都变得明朗了。”的确,牛顿也许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但是,这位无与伦比的伟大智者,在生活中,有时却“愚不可及”。据说牛顿养了两只猫,一大一小,他在墙上挖了大小两个洞,大的供大猫出入,小的供小猫出入。这一传说虽然不一定真实,但是,这样的呆头呆脑的事,在牛顿的生活中确实是司空见惯。给牛顿当过五年抄写员的汉弗莱和牛顿的学生兼朋友威廉·斯图克利,都生动回忆过牛顿的此类轶事:在饭厅吃饭,常常忘记吃东西,桌布撤走了,他还涓滴未进;接待朋友,起身去书房拿酒,却坐下写起东西来,把待客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煮鸡蛋时,竟然把表放进锅里„„。

无数成功人士,都像牛顿一样,对待事业如醉如痴,处理日常生活就不免颠三倒四。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有一次去饭厅就餐,走在路上遇见一位同事,谈起学术问题,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话说完了,他突然想不起来自己原来想干什么,于是问对方:“我刚才要做什么来着?”同事想了想说,你好像要去餐厅吃饭。维纳疑惑地问道:“那我吃过没有呢?”同事说,这我就不知道了。于是维纳推理说,如果我面向餐厅,那就是没吃;如果背朝餐厅,那就是吃过了。但在谈话中,两人已多次换位,维纳现在恰好是背对餐厅。他于是做出结论:我已经吃过了。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废寝忘食。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攻城时,正在演算数学题。

一帮罗马兵冲到他面前,拔剑要杀他,他的心思仍然完全集中在这道难题上,对杀人凶手说:“你等我把这道题算完,免得给世上留下一道未证实的难题。”完全置生死于度外。不迷无以成。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人,心无旁鹜,在无关的事情上,心不在焉,自然会被常人视为痴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借评论其中一位主人公说:“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也。”

痴的一种表现是迂。由于专注于学理,沉浸在艰苦的思维劳作中,学人们不谙人情世故,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笨拙鲁钝,直如孩提。金岳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是当代中国少数几个有自己独立哲学体系的大哲学家,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懂得近代逻辑学的人。想不到,这位逻辑思维无比精缜的大学问家,却不懂储蓄存款有死期活期之分,将五千元活期存折交厨师,令其每次持之购物。友人告以可将大额存成死期,小额存成活期,可以随时取用。他思之再三,仍觉不妥。因为他欲将其中一千元死后留给厨师,担心存成死期如果自己突然死去无法取出。友人告以可将此款为厨师另立户头存入,金先生闻言大喜过望,连连称赞:“你真聪明!”更有甚者,金先生竟然不会订牛奶。有一年溽暑,凡去金先生家做客的人,都被恳求“帮忙”喝牛奶。原来他冬天喜欢饮奶,订奶甚多,夏日饮量骤减,而又弃之可惜,却不知道订量可以随意增减。当友人以此理告知时,金先生又是钦佩有加地赞曰:“你真聪明!” 大数学家陈景润在解开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之谜方面,古今独步,但却算不开生活小帐。有一次上街买东西,营业员少找了五分钱,他居然坐公共车回去讨钱,而车费却要花一毛钱!由于始终埋首自己的精神世界,常有学者不问世风流转,言语行为不合时宜,有时简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闹出种种笑话。有一位蜚声国内外的大逻辑学家沈有鼎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这位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弗赖堡大学留学归来的数理逻辑大师,对政治形势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小学生。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次一条新的“最高指示”发表,沈先生竟当众评论说:这条“最高指示”中“要加上一个逗点就更清楚了”,结果召

来一个晚上的批判大会,差一点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曾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在“文革”初期曾对当时的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作过四点指示。1971年陈伯达就倒台了,可是很久以后,沈先生在一次批判会上还发言说:“根据陈伯达同志对学部的四点指示”云云,引起哄堂大笑,真是迂得可以。

痴、迂之外,还有狂。孔子在《论语》中,曾把狂分为两类。在《泰伯》中,孔子说:“狂而不直„„吾不知之矣。”意思是说,狂妄而不正直的人是不知其可的,这种人狂得毫无道理,语词中的轻狂、猖狂、疯狂都是这一类的狂。在《子路》中,孔子又说:“必也狂狷乎”,接下来的解释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种狂是志向高远的意思,语词中的狂放应当属于这一类。这就是说,孔夫子反对的是前者那种“消极的狂”,而提倡后者的“积极的狂”。有人对罗素说:“所有的男人都是疯子”,罗素回答说:“那正是他们最好的那一半!”罗素所称许的男人性格,大约也是孔子所倡导的“积极的狂”罢。

狂有什么道理呢?

有一种狂出于充分占有真理或对事物的深刻认知,由此建立起强烈的自信,“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因而雄视天下,睥睨万夫。自称“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李白,对韩荆州口出狂言,要“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因为他自恃有“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才能。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接受记者的采访,当记者说,听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懂得广义相对论时,爱丁顿沉吟不语;记者以为他客气,说:“您就别谦虚了,爵士!”爱丁顿回答说:“我不是谦虚,我是在想,那第三个人是谁?”如此倨傲是因为,恰恰是爱丁顿,而不是别人,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用天文观察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钱钟书之父钱基博老先生,曾嘱咐儿子拜访章士钊先生,他却抗命不从。后来看到章公的《柳文指要》,钱钟书傲然说道:“当年遵先君命,今日必后悔”。他借清人杜浚的话以明心志:“杜于皇所谓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亦不奉访,况余人乎!”真是掷笔而骄。台湾学者陆纬在《清华狂

才子,当代一鸿儒》中说,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是口出狂言第一;但同时他也是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原来如此!

还有一种狂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维护人格的独立,忘其鄙近,自致远大,结果高标见嫉,被视为狂人。据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的记载,李白“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当着皇上的面伸出脚,命令炙手可热的权阉脱靴子,这是李白独特的行为艺术,叫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屈原所说的那种“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浊世,狂是一种进攻式的自卫。它是钱钟书所说的“忤世之狂”,是所谓“刚肠疾恶,轻肆直言”。当年章太炎因这种“忤世之狂”被时人骂为“章疯子”,他那愤世嫉俗的特立独行,被讥为“章疯子大发其疯”,而鲁迅却赞扬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据说那批讥太炎先生为疯子的人,听到章骂人骂到他们对头身上了,于是又在报上撰文说:“章疯子居然不疯!”走在时代的前列,言人之不敢言,行人之不敢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样的狂,是精神自由的崇高境界。鲁迅自己就是这样的狂人。面对陈腐而又显赫一时的权威话语,他发出惊世骇俗的呐喊:“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对那些混迹文坛不学无术而又误导社会的衮衮诸公,他向青年大呼:“青年又何须找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这样的狂,不亦快哉!

另有一种不狂之狂。在特殊的境遇中,以冷峻的目光,旷达的心态,蔑视迎头袭来的横逆。这里不能不提到旷世奇才聂绀弩。这位黄埔二期的军人,莫斯科中山大学学员,老共产

党员,曾亲炙鲁迅先生的杂文家,一生坎坷,屡陷绝境。1957年被打成右派,旋赴北大荒劳动;因失火,被诬为反革命,判刑一年;文革中又被投入秦城监狱,受了九年缧绁之苦,出狱时已是73岁高龄的古稀老人。他以自创的“绝世奇诗”,昂扬豪迈、壮怀激烈地越过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悲苦生涯。年届六十的瘦弱老人,肩上压着沉重的水桶,他却自诩为“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在沉重艰辛的脱坯劳动中,他竟能高声长啸“看我一匡天下土,与君九合塞边泥”;在斗室中如驴一样,单调地转圈推磨,他居然仰天放歌“春雷隐隐全中国,玉雪霏霏一小楼。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就连肮脏污秽的清厕掏粪也是“澄清天下吾曹事”,而且“手散黄金成粪土,天降大任予曹刘”。蒙受千古奇冤,身陷囹圄,他报之以轻蔑的冷笑:“男儿脸刺黄金印,一笑心轻白虎堂”。在无边喑气、如磐高压之下,全凭内心的精神力量与之抗衡并取得胜利,这种狂,我无以名之,姑且叫它“神狂”罢。陈寅恪有诗曰“天生迂儒自圣狂”,“圣狂”二字庶几近之。可以说,这种狂,才是狂的最高境界。张之洞有一联可谓狂绝:“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气魄之大,罕有其匹;但是,如果和聂绀弩的诗“嵩衡泰岳皆O等,庭户轩窗且Q豪”相比,张诗虚夸空泛,气浮于外;聂诗豪情郁结,神思内莹,真是高下立判。

有一位现代西方管理学家说:“只有偏执狂才能取得成功。”这话其实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太公《阴符经》上说:“大智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不能成事。”痴狂对举,将其视之为成功的条件,看来是古今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