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研究 > 教学汇报 > 《牛氏家族的历史》2500字 裴氏家族的历史

《牛氏家族的历史》2500字 裴氏家族的历史

时间:2019-10-02 09:23:3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牛氏家族的历史》2500字

牛姓族史考略2006-11-27 03:47姓即表明家族的字。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古今姓氏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也约有3500个左右(新华社上海 2002年7月27日专电)。在众多姓氏中,牛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按姓氏人口多少为序排在第96位(《当代百家姓》,王大良著)。尽管如 此,但因牛姓寓意深刻,历来人才辈出,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倍受各界关注。

长期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牛姓的研究和发展孜孜以求,形成了丰富的史料。由于时事变迁,条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布极广,始终未形 成统一的谱系,社会各界对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对牛氏始祖的有关史料加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 系,从而睦敬族宗,共创文明新风。

一、牛姓起源

姓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然而,在商代以前汉族牛姓史无记载,最早出现牛姓始自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书·微子篇》记载,微子系商纣王庶兄(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为兄,其生时父帝乙尚未继承王位,母仍处于妾 的地位,故称庶兄。及至纣生时,父已为王,母亦为正妃)。纣自幼能说会道,及长则体格健壮,深得父王喜爱,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 商王,微子则成为他的卿士,共同维护商王朝政权。但纣王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微子启多次苦劝却无济于事(后来大臣比干以死相谏被剖心),一片忠心报国无 门。史载,其时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即箕子。据考证箕子后去朝鲜),最终听取了箕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愤而他奔。

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济源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微子启“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清道光元年 (1821)河南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 也”。山东省新泰市东牛家庄牛氏祖林谱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记载。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及历史传说均对牛姓起源作了与此一致的记 载,并把微子作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于微(今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见《议语》微子篇)。周武 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唐书·世系表》),后世遂称之宋微子。”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氏》载:“宋微子之 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书均对“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作了相同记载。现 在,国家筹巨资在陕西省建黄帝陵,有关机构在此编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对此作了确认,并刻制了牛父铜像供人们瞻仰。

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为避难而改姓尞(一说辽)近300年,而由皇帝赠姓恢复牛姓《隋书》,也有不少旁姓开明之士以牛姓为荣而自愿改姓牛 氏。同时,回、藏、满、纳西、蒙古、土家、白、东乡、朝鲜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尽管如此,以宋微子为始祖,牛父为得姓祖的牛氏始终为中华牛氏的主 体,且支脉清晰,源远流长。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后牛川得中进士,并迁任山西洪洞县令,遂成为遍布全国的“打锅牛(锅碴牛)”的起始祖。

二、牛氏世系

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子曰: 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 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候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候“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 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诸候国之一,宋微子亦 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

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牛川即为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 (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 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 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以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 (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作为牛 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除文中已有注明者外,本文参阅的其他资料有:

1、王根泉《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论语》

3、《春秋左传·文公二》

4、《鲁迅全集》

5、《中国姓氏大辞典》

6、《中国姓氏大全》

作文二:《我的家族历史故事烈士王鼎臣》1800字

我的家族历史故事

刘慧源

一个晴朗的下午,我独自来到了位于朱桥镇

河西村的太姥姥家。老人叫王福芝,是烈士王鼎臣的大女儿,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见我来老人

很高兴,我说明来意后老人开始慢慢地讲起了家

族的往事。

故事发生在1937左右。我的太姥姥在家里排

行老大,下面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最小的三

弟在三岁就夭折了。那时我的太姥姥只有9岁,

在马家读小学一年级,我的玄外祖父在梁郭镇教学,那时他就已经是地下党员了。我的太姥姥到梁郭找我的玄外祖父,门卫把守很严,从不让她进去。后来我玄祖父的爹让他到即墨做生意,可他志不在此,便从那瞒着家里人当了兵,去了鲁南。那时村里有鬼子的据点,他和两个护兵晚上从不敢早回来,即使早回来了他也不敢进家门,都是在玉米地高粱地里藏着,等到十点多以后才回家,先到爹娘那里说一会话,再回到自己的家,清晨在别人都还没起床的时候就又走了。每次他打仗的时候要是来了鬼子,他便扔下行李铺盖转移阵地,等回家后再向家里要行李,几次这般,本不富裕的家就变得更困难了。那时日本鬼子经常来村里扫荡,每当这时一家人总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我的曾外祖母带着一家人外逃,不敢呆在家里,晚上到沟里去睡觉,孩子们在沟里冻得鬼哭狼嚎。那时我玄外祖父长期离家,玄外祖母带着孩子们到别人家借宿,因为怕鬼子扫荡和共产党家属这一特殊身份,每年过年都不敢在家里过,吃完了饺子便匆匆到远亲家里住。我太姥姥清晰地记得当时是在她的四老姑的四儿媳妇的娘家过的年。

在我太姥姥14岁时我玄外祖父就牺牲了,但家里人都不知道,3年以后才知道,因为他逝世早,并且又都是半夜才回来,因此他的四个孩子中只有我的太姥姥记得父亲的面容,其他孩子甚至都没见过父亲的面。1942年12月21日夜,日军对丰、单两县进行拉网大“扫荡”,专署机关在转移中误入敌人合围圈,被敌人包围在单县东北的桥村,我的玄外祖父在突围时被日本工作打伤,他害怕连累两个护兵,便要求他们别管他赶紧走,两个护兵不愿意,他便要求他们给他一枪,了结了他的生命,省得落到鬼子手里受罪,也省的连累他俩。后来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的玄外祖父是为国家而死,为正义而死,他的灵魂永垂不朽。

我太姥姥的爷爷是个生意人,家境不错,算是上中农,娶了个比他小20多岁的女人,可非常封建,坚决反对我玄外祖父去当兵,总说好人哪有去当兵的,愣说是我玄外祖母咒他死,让他去当兵,再加上我我太姥姥的奶奶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所以四个孩子全由我玄外祖母拉扯。那时家里光景不好,穷得很,有件皮袄还没等穿就拿去换高粱面了,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次来了位伤员,名叫李法为,在张村养伤,每当来鬼子时村民们都抬着伤员四处逃窜,向东最远逃到小郎家,太姥姥一家便跟着人群一起逃。

1945年,终于抗战胜利了,不用再饱受战乱之苦,可日子还是很艰难。后来我太姥姥嫁到了我太姥爷这边,她嫁过来时我太姥爷还在以回收垃圾为生,家还是一穷二白,一间房子都没有,连盛米盛面的缸都没有,也没有土地,他们一家便住老婆婆家里,从别人书中点来四亩地勉强维持家里生计。后来家里有两间半房子要卖,我的太姥姥和太姥爷商议了好久,决定买下这两间半房子,单独过日子。买这两间半房子需要五六百块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我太姥爷沉默不语,因为这年头到谁那儿去借这么多钱,再说就算借到了又得什么时候能还清?太姥姥见他这样便自己到处奔波着去借钱,

借东邻10块,借西邻20块,又跑回娘家接到了200元,东拼西凑地终于把钱凑齐了。后来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就把东厢房拆了卖砖卖瓦。要拆房梁的时候,她的婆婆哭着闹着不让拆,说那是他的房梁,骑在房梁上不下来,没办法,只得答应她给她50块钱的房梁钱才罢休。十年文革时她的两个兄弟都挨了批斗,大的胆子小,整天提心吊胆,可二的胆子大,性子耿直,批斗是批斗,可他仍坚持他的原则: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那些人也拿他没办法,最后还是把他放了,还送他回来。不过还好,一家人在文革中也没出什么大事。

回忆着以前的那些峥嵘岁月,老人笑着说,日子苦是苦,可终究还不是过来了嘛,现在的新社会人民的日子都好过了,现在政府每个月还给她发钱呢。看着眼前这个饱经风霜但却满脸乐观的老人,我心中思绪万千。岁月不言,却一直默默地记载着那些感人至深的

历史故事,一如这头顶的天空,一直默默

注视着人间百态、世事变迁,可几千几百

年过去,这天空还是一样的蓝。

作文三:《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历史》12600字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曾经是在欧洲富甲一方、影响很大的金融大亨,她的发达史起源于梅耶·阿姆谢尔·鲍尔(Mayer Amschel Bauer)( 1744年至1812年)。 梅耶·阿姆谢尔·鲍尔于1744年二月23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拥挤的犹太贫民窟里(德语:Judengasse, 是一条约1/4圆弧形的狭窄的小巷),他的父亲是个犹太杂货商并兼做一些货币兑换生意。在这时候的欧洲,作为外来难民,犹太人是受到到严重歧视的,犹如20世纪八十年代前散居在东南亚的华侨一样: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做生意受到限制,不准拥有土地,被迫挂戴标志犹太人身份的黄色圆形符号,并经常受到反犹分子的暴力攻击 (犹如现在莫斯科光头党对非俄罗斯族的攻击一样)。他们甚至没有姓氏,一个当地反犹分子可以随意在一个犹太人的店铺或住家前挂一个牌子,随意写上几个字,这家犹太人就有 “姓”了: 罗斯柴尔德就来源于德语 “罗特希尔德”(

然而,聪明才智的树根是不会被环境的积雪所压垮的,一旦有机会它还是要发芽,正如人们后来看到的犹太名人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一样,精明的梅耶·阿姆谢尔·鲍尔后来也成了名人,一个创造了跨越二百余年历史的欧洲大银行家家族的名人。

当时,犹太人做生意虽受到种种限制,但是倒腾货币兑换和借贷以及买卖古玩字画(包括古稀钱币)等珍品,还是被容许的。梅耶自十岁起就帮他的父亲作货币兑换生意,在那个时候,欧洲的商人以及王公贵族越来越为在生意中搬运沉重的金块银条而感到烦恼,因而就给聪明而受歧视的犹太人带来了招财进宝的空间:你卖给我沉重的金块,我卖给你轻便、可靠、通行的钱币,我从中赚取一定的佣金,你也得到方便,这就是梅耶帮他父亲做的生意。

西瓜靠大边,梅耶总是极力以优惠价格为玩弄古玩字画、珍稀老钱的富贵人家找到可靠的货物,以赢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到二十五岁时,梅耶凭其生意上的精明和信誉获得了当时德国黑森州伯爵家管家的信任,被指定为伯爵家的古玩和钱币供货人,从此,梅耶走上了发财之路。

中国古语云: “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此话虽生于中国,然而运用到遥远的德国黑森州梅耶身上,一点不枉 “内销转出口” 的折腾。梅耶精明的千里马脸面渐渐在货币交易中攒露,但他没有地位,在当时的德国只是个犹太二流子,只能做小额买卖,要干大票的,还得靠伯乐提携,这个伯乐就是卡尔·弗里德里希·布德鲁斯先生 (Karl Friedrich Buderus) 。

要说布德鲁斯先生, 就得先说一说黑森州王子威廉一世。

黑森州王子威廉一世(1743年6月3日-1821年2月2 7日),是德国黑森州-卡塞尔伯爵弗雷德里克二世和英国玛丽王妃(英王乔治二世的女儿)的长子。

1785年10月,父亲弗雷德里克二世去世,威廉一世从其父亲身上继承了大笔遗产,这笔遗产在当时大约值三千多万盾(法兰克福银盾,以下简称盾--笔者) ,在当时的欧洲是首富。

弗雷德里克伯爵是如何积累起这笔巨额财富的呢? 说来让现在的读者有些意外,他的滚滚黄金竟主要是来自战争,当时的欧洲多有战事(如1756~1763年间的七年战争),老伯爵

把自己领地里的健壮男子训练成士兵,并寻主出租,收取租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便成了他的主要雇主。他去世前,大儿子威廉一世也参加到了这笔滴血的生意中来。

众所周知,1775年爆发的北美十三洲摆脱英皇的独立战争,给伦敦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但却给德国的弗雷德里克伯爵带来了巨额财富。当时,英国为镇压北美的独立运动,急需军队兵员,于是也就在欧洲的王公贵族领地上招聘雇佣军,弗雷德里克伯爵以高价把自己的黑森州卡塞尔领地军队出租给了大英帝国用于北美作战,他的价码如下: 每一名士兵收取基本租金76盾,每受伤一人再加收25 盾,每阵亡一人再加收 76 盾。另外,这笔钱不用现金支付,而是以无利息汇票(Bill of exchange)的形式支付给大儿子威廉在伦敦的银行账号上,当汇票要到期贴现时,他们再抬价把汇票转卖给德国的其他中间商,从而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增值。有资料显示,伯爵父子先后一共向英国皇家出租了16,800名士兵。

父亲去世以后,威廉继承了所有财产、领地和爵位,改称威廉九世。他继续做着投资基金债卷、贷款和出租雇佣兵的生意。到1803年,王子成为黑森州选侯(有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 ,到1806年时,他的总财富已累积到超过四千六百万盾。

显然,这样的贵人,梅耶是无法直接打交到的,尽管他在这个伯爵家族的外围帮闲。

大约从1783年开始,梅耶开始渐渐涉足买卖威廉父子的英国雇佣军汇票,但直到1789年,虽然他出的佣金较高,所能买到的汇票最大额度仍然只有800英镑,而他自己的胃口则是一万英镑。尽管如此,在这一过程中,梅耶仍然还是有一个重大收获,那就是他结识了威廉王子为其私生子们雇佣的师爷---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卡尔·弗里德里希·布德鲁斯先生, 布德鲁斯先生当时在黑森州已是小有名气的商人,同时还兼管王子的财务,在王子的手下迅速串升。

梅耶的精明得到了布德鲁斯先生的赏识,两人通过生意上的互惠成为商场朋友。布德鲁斯先生为梅耶打开了通往威廉王子金山的大门, 经布德鲁斯一再推荐,威廉王子终于在1796年同意梅耶直接参与他的大宗买卖。1798年,在布德鲁斯的关照和参谋下,梅耶以97.5%面值的优惠价格 (其他银行喊价98%),把10万盾(约1万英镑)的法兰克福市政公债转售给了王子的战争基金。这一票买卖,梅耶自己并没赚到什么即时油水,因为他是把这作为讨王子欢心的见面礼的,自己吃一时的小亏,为以后能在贵人处钓到大鱼奠定基础。

得了便宜好货,王子自然也就愈发重视这位能干的中间马仔。果然,到1806年,梅耶又先后被允许作为中介人参与了11宗王子的大笔贷款交易,其中有包括对丹麦国王(威廉的叔叔, 一说是堂兄) 和黑森州-达姆施塔特伯爵的重要贷款,并且还代表威廉王子交易了一些他本人不便直接出面的地产和珍贵文物买卖,甚至还替王子的情妇团理财。梅耶赚得的回扣佣金滚滚而来,最终摆脱了一个犹太街头钱贩子的地位,直至后来其财富超过了他的主人威廉九世。

流言飞语,是财富和名誉的另类

自从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展成为欧洲著名的银行家后,种种关于他们家族的神话歪说,便在坊间逐渐流传开来,并进一步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德国纳粹运动的兴起而发展成为恶意的阴谋论, 并被一些哗众取宠的

需要指出的是,坊间流传的一些罗家神话,起初的炮制者并非都是出自恶意,有些是因为出自对罗家的景仰,想利用罗家的名人效应,把罗家的一些事情拿来编造夸大,使其充满离奇色彩,为自己的出版物吸引眼球。这里笔者就向读者介绍二个流传甚广的罗斯柴尔德神话

神话一,威廉王子临危授巨金,罗斯柴尔德巧用生私财

这个广泛流传的神话,说的是卡塞尔伯爵家族因长期助英反法,招来拿破仑恨之入骨,于是下决心铲除。1806年,法国大军铁蹄踏进卡塞尔, 威廉王子别无选择,只好逃往丹麦投靠亲戚。出逃前他把五十五万英镑(一说是六十万英镑)留给老罗斯柴尔德去做英国政府的公债投机,但是老罗斯柴尔德却把这笔钱挪作他用,通过其在伦敦的儿子内森把这笔钱拿去向欧洲大陆走私布匹,猛赚了一笔,等几年后威廉王子回到卡塞尔向其讨钱时,老罗斯柴尔德归还了本钱及做公债应得的利息,却把多余的部分中饱了私囊,云云。这个神话,被多个关于罗斯柴尔德的阴谋论所引用。

然而,事实真相却是这样的:威廉王子出逃前,已经把他的大部分金条银块分散到了自己在乡间的秘密别墅隐藏,他的重要债卷,也由布鲁德斯偷运出境,另外的一些债卷、凭证、账本、银器、衣物和战争基金文件等一共装了48箱,也埋藏在了卡塞尔王宫里,王子情妇团的债卷共记24箱,埋在了罗文堡(Loburg),还有47箱银器埋在了一个狩猎行宫里,这些银器后来被法军发现并没收了,但布鲁德斯却以26万法郎贿赂法军将领拉格朗日,使得其中的42箱得以放行,最后仅只有4个装着一些并不重要的日常文件和零碎小钱的箱子留给了老罗斯柴尔德保管。就是这4箱不重要的东西,却被神话和阴谋论炮制者海夸成了60万英磅!!

事实上,在威廉王子出逃的三年里,老罗斯柴尔德虽然留在卡塞尔继续帮王子向过去的租赁人、债务人、投资对象收租子、收本利、收税,做些不大的贷款,甚至还照看王子留下的情妇团的财务,但他本人却没赚什么钱。这一切琐碎的苦心付出直到1809年才换来了回报,这一年老罗斯柴尔德终于被王子允许用他的巨额利息收入和王室津贴做英国公债投机,这样,他才在四年内(直到1813年底)通过三子内森在伦敦买下了约66万英镑的英国政府统一公债,罗家父子从中赚了多少钱呢?当然,从帐面上看,他们的佣金是1.125厘,也就是约7千4百英磅,但帐面下还另有利润,当时反法战争已近尾声, 英国政府公债市面价格正在逐渐下落,而远在丹麦的威廉王子不能及时了解, 罗斯柴尔德父子就利用了这一信息差,儿子内森在伦敦购入的实际价格要比其父亲在大陆和王子谈妥的合同价格低约2%,这样就又多出了约1. 3万英镑的赚头,罗家父子从这四年的公债交易中总共约赚了2万英镑。

从以上读者不难看出,是老罗斯柴尔德先期奴卜般的付出和后期及时的利用信息差给自己赚来了利润,而和所谓挪用走私完全无关。

神话二、拿破仑军惨败滑铁卢,内森狂赚伦敦交易所

这是流传甚广的关于罗斯柴尔德的第二个神话,这个神话也被多种阴谋论反复引用。它说的是1815年3月拿破仑率旧部逃离流放地厄尔巴岛,返回巴黎赶走路易十八,建立百日王朝,从而招致欧洲其他皇室的不满,引来了列强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联合进攻。1815

年6月17日,拿破仑率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南边的滑铁卢,与由威灵顿公爵挂帅的英军对阵,18日决战,拿破仑因右翼被普军猛攻而狂遭破阵,从而哀歌下亘古绝世的滑铁卢惨败. 而就在这大炮一响的黄金时刻,内森.罗斯柴尔德雇佣的暗探信使也在战场附近四处活动,及时探听到了拿破仑失败的消息并火速通过英吉利海峡传回给在伦敦坐阵的内森本人,这速度比威灵顿公爵还快一天。内森20日得报后,迅速来到伦敦证卷交易所,他开始故作镇静,接着就抛售英国政府公债,由于内森在交易所里是指标性人物,其他炒家见状,误以为威灵顿战败导致政府公债看跌,于是也就跟着纷纷抛售,英国政府公债价格直线下跌。内森继续推波助澜,导致英国政府公债被人为地恶性炒低,但是快要到收市前的最后一、两分钟,内森又暗令其手下不动声色地在最低价位大量吃进公债。第二天6月21日,当威灵顿公爵的信使到达伦敦宣布拿破仑被彻底击败的消息从而导致政府公债大幅度上扬时,公债已几乎全在内森手上,他不仅通过再转售公债而海赚了一笔巨额利润,而且还就此控制了英国经济和英格兰银行,云云。

这个神话被一些好事者广泛传播并被演义出不同的精彩情节,活灵活现,如有的说,为侦察战役信息,内森使用了高金聘请的特工,有的说内森使用了信鸽,有的说内森化妆成女人在前线亲自侦察,还有的干脆就说内森和威灵顿公爵并驾齐驱直接在滑铁卢战场上,等等。这一“滑铁卢大投机” 神话据说还以 “闻名世界金融史的” 经典案例身份被编入了欧美及日本各大院校的金融教科书里!

然而遗憾的是,神话毕竟是神话, 神话虽传得如同草船借箭一般精彩,然而事实本身却是关羽走麦城般的难堪,让我们揭开迷雾,来看看内森真实的滑铁卢吧。

事实上,内森的信使迅速向他报告拿破仑大败的消息是不假,然而内森在20日得报后,并没有隐藏这条消息,因为他这时已经归化为大英臣民,他要尽一个好公民的义务,于是就把这消息在20日当天就转达给了英国政府,但是由于消息过早,没有威灵顿公爵的证实,因而英国政府并没把内森的报告当回事情。这一点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权威研究者,美裔作家黑伯特.罗特曼(H.Lottman)和英裔作家尼尔.弗格森(N.Ferguson)的罗家传记中均有明确记载。

所以,所谓内森隐瞒消息、操控公债市场完全是一种戏剧化的编造。事实上,内森及其罗斯柴尔德兄弟在滑铁卢公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内森尽管算尽了小九九,却仍然失算了两着:第一、 他假想打败拿破仑会是一场持久战,第二、他假想战争会带来金融混乱,从而替他和兄弟们消除竞争对手。然而事与愿违,从拿破仑复辟到滑铁卢惨败前后仅仅只持续了三个月,而真正的战斗最后仅仅只有两天,因而罗斯柴尔德兄弟收购的黄金供过于求,到当年五月初内森就接到英国政府要求其停止供应黄金的公函。另外,加之战乱并不严重,他们的金融对手不仅没死反而纷纷杀进这份军需市场,于是在汉堡收购黄金的杰姆士很快就发现他无法控制黄金兑换价格。内森恼怒之下,竟把这一切麻烦都归咎于按他的意思大量收够黄金的五弟杰姆士,他在五月的一封信中指责杰姆士:

于你的疏忽我比预计损失了至少7/8的生意...

伴随着战争的过快结束,冲击内森的不仅是积压在手上的黄金大量贬值,同时退款也雪上加霜。在滑铁卢前线,当内森的财务代表终于找到威灵顿公爵的军需官准备收款时,军需官摔给他的却是价值23万英镑的普鲁士金币,一笔超过需求而无情退回的金币!

我们再回头看看伦敦证卷交易所,那神话了的公债操控你是看不到的,事实上在滑铁卢战役前一个星期,由于市场对战役结局不确定性的担忧,公债就已经跌到了最低点(53%面值),到6月20日这一天,又回弹到56.5%面值,内森当天的确是根据对战局的了解买进了一批公债,约20万镑, 一周后当涨到60.5%时售出,扣除税收和开销,最多不过赚了区区7千英镑,另外,他手上还有一些其他政府公债,也是情形差不多,因而总和不过是才万把英镑的赚头,根本就不敌黄金跌价带来的巨大损失。

被内森带动起来参加

这就是滑铁卢大投机的真相,和神话与阴谋论正相反, 罗斯柴尔德和拿破仑,双双败走了麦城!

直到1816年夏天,罗斯柴尔德兄弟的财政状况才得以改善, 内森在此时的一次股票投机中爆赚了13万英镑,不过这已经和滑铁卢战役无关了。

前文指出,二战前的罗斯柴尔德阴谋论因为带有浓厚的反犹色彩,战后被欧洲各国禁止,在主流媒体上消失了,然而在一些次要媒体上,一些好事者,有些出于猎奇,有些则是出于哗众取崇,却一直在玩弄着罗斯柴尔德阴谋论,形成了它的现代版,笔者这里给读者介绍两个比较完整和有影响的文献片。

第一、>

这是美国人比尔.特尔(Bill Till)1995年制作拍摄的一部文献片,长达三个半小时,该片主题是为了探讨当时美国社会的经济和金融问题,作者的态度应该说是极其认真的,但遗憾的是该片还是陷入了阴谋论,在谈到犹太银行家时,还明显地吸收了纳粹宣传的论调。他在片中的主要观点是:

美国的财政赤字、国债和个人债务已及美元贬值等等问题都是美联储造成的,而美联储则是个被犹太银行家们,其中主角当然又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但片中主角其实是英国一支),私有的中央银行,是犹太银行家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1907年阴谋制造经济危机从而导致了美联储的产生;犹太银行家们不仅控制了美联储,还控制了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从而控制了美国和世界。林肯不是因废奴而被刺杀的,而是因要和犹太银行家们争夺所谓货币发行权而被刺的;俄国末代沙皇是因为抵制美联储而被犹太银行家们报复设计推翻的,列宁是犹太

银行家们的小卒,共产主义运动和一战是犹太银行家们的阴谋,1929年大萧条是犹太银行家们的阴谋,二战也是犹太银行家们的阴谋,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也是犹太银行家们的阴谋,总之,一切都是犹太银行家们的阴谋,这一阴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世界中央银行(World central bank)来控制全世界,等等。

该片同样引用了罗斯柴尔德的

比尔.特尔把美国和世界的一切经济政治问题都归咎于所谓犹太银行家操控的美联储,并开除药方说是要废除美联储,改由美国财政部发行没有债务的流通券(currency note),这些显然是离谱的。

不过,下面还有更离谱的。

第二、>

这是笔者见过的最为荒唐离谱的现代版罗斯柴尔德阴谋论,制作单位署名为Amenstop Productions(但查不到这家公司),制作人是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女士,姑且称为X女士吧,制作时间大约是在2004年。该片也长达三个多小时,影片从古埃及谈起直到2003年萨达姆倒台,上下跨度达四千年之久。片名中的

该片集前述所有罗斯柴尔德阴谋论之大成,并进一步把

可能是X女士也发现了犹太银行家发动二战的说法多少和二战中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有些矛盾,于是,她又惊人地告诉你,经她研究,二战中被迫害的犹太人并不是真正的犹太人,而是俄罗斯人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云云。

当然在暗杀方面,罗家也是少不了份的:为争夺所谓货币发行权,林肯被罗家伙同其他犹太银行家给暗杀了,后来的肯尼迪父子也遭此厄运。

该片还有更大爆料,电视机的发明也是犹太银行家控制人类的阴谋,因为人们看电视就会被同样由犹太银行家控制的媒体所洗脑;苏联侵略阿富汗期间,阿富汗抵抗战士不仅是为了反抗俄国人而战斗,更重要的是为了保住鸦片生产,为谁呢?为华尔街银行家们走私鸦片赚大钱,等等。

最后,X女士号召观众,要反抗犹太银行家们控制人类的阴谋,她开出的药方是:拒绝

到银行存钱(改为存在自家保险柜里),拒绝使用信用卡,拒绝买卖股票证卷(改为买卖黄金),拒绝服兵役,拒绝选举,拒绝服从法律(因为法律是为犹太银行家们服务的),拒绝到超市购物(因为超市是犹太银行家们贷款建的),等等。整部片子,虽进行了语言包装,但仍然透露出浓厚的反犹气息。全片荒谬绝伦,如同疯子说话。

可能是发现的

X女士后继有人,在2008年8月8日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冲突爆发后,西方又有阴谋论炮制者荒谬地说那场冲突是罗斯柴尔德家挑起的,为的是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云云。看来,以后如有人说南极冰川移动也是罗斯柴尔德家的阴谋,读者请别奇怪。

以上,笔者逐一介绍了罗斯柴尔德家族阴谋论的起源和发展。读者不难看出,之所以罗家阴谋论连绵不绝,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仇富嫉妒、种族偏见、纳粹时期的政治宣传和现代某些人的炮制奇闻。

细心的读者仔细看便不难发现,现代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阴谋论和历史上的老阴谋论有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现代版的阴谋论是以英国一支,即内森.罗斯柴尔德为主角的,例如,前面提过的>,把内森说成是罗家兄弟中

原来,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这么写,那么阴谋论就很难自圆其说。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历史吧。

事实上,内森.罗斯柴尔德并不是所谓

由于内森在生意上常常算错利润、算错债务,因而在该信的后半部分,父亲继续指责内森,他说到:

接下来,老罗斯柴尔德说了一段既对内森,也对所有立志要成为商场大亨的读者都非常有启发意义的话,他说道:

良好的商人都会做得非常富有,相反,所有管理不善的商人最后都会破产。所以,亲爱的儿子,当我向你写这些看法时,请不要往坏的方面想(意指父亲不是在吹毛求疵--笔者注)。

由以上可见,内森.罗斯柴尔德作为商人是有粗心大意的严重缺陷的,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商场,特别是银行界成大气,“滑铁卢大投机

在一些阴谋论中,老罗斯柴尔德临死前把五个儿子招到病床前,面授遗嘱,分派他们到欧洲五大城市发展自己的银行帝国,瓜分世界,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老罗斯柴尔德临死前身边只有大儿子阿姆谢尔和四子卡尔,其他人不在身边。同时, 三子内森也并不是被老罗斯柴尔德派到伦敦去的,而是他因在父亲身边感到没有发展空间,同时还因得罪了一个生意伙伴而觉没趣,从而决定自我流放, 到伦敦去发展的。

1810年,老罗斯柴尔德开始准备后事,他把自己所有财产注册进一间金融公司,名为

细心的读者一算,不对,这上面还少一股呢?

对了,是还有一股,它分给了五子杰姆士,这时他才18岁,按现在的标准他才刚成年,那他怎会也得一股呢?原来呀,他才是罗家五兄弟中最聪明的,他才是为老罗斯柴尔德所器重的真正的 “老虎”。

五子杰姆士•戴•罗斯柴尔德,做事谨慎、细致,为人持重深沉,比较谦让,在个性上与做事马马虎虎、遇挫喜欢迁怒于人的内森反差很大。同时,他对犹太社区和犹太民族,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对后来移居的法国尽忠守责,决不把钱贷给法国的敌人, 也不贷给排犹的国家,即使要贷,也要严格附加改善犹太人状况的条件。他后来被法国授予男爵爵位。

三哥内森比杰姆士大15岁,1798年即出道伦敦,而杰姆士是1811年才出道巴黎的,在1818年以前,杰姆士的银行财产还不到内森的一半,然而,到1825年,杰姆士即超越内森并从此一直领先,到1874年时,杰姆士家族更是以约2千万英镑的财产雄居各兄弟家族之冠,此时的内森家族,财产才只有杰姆士的大约三分之一还不到。因此,法国杰姆士家族,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中最有财力、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一支。

这个家族在历史的天空下,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呢?

法国二月革命

1848年,欧洲大陆遍布革命浪潮,法国也爆发了二月革命,这场因对当时奥尔良王朝失败的经济外交政策不满而由工人和学生发动的革命,矛头一开始便指向了当时的国王路易腓立,同时由于仇犹和仇富的原因,矛头也指向了杰姆士家族,这是该家族面临的第一场冲着自己的暴力革命,显然他们无法靠玩一场所谓贷款

混乱中,警察对杰姆士家加强了保护,并希望他出逃,但杰姆士非常镇静,历史记载留下了他当时这样一段话:

这场革命最后以国王路易.腓立出逃,路易.拿破仑上台为结局。整个革命期间,杰姆士.罗斯柴尔德爵士为受伤的工人士兵捐出了5万法朗!

也是在这一革命中,为避兵役,杰姆士把儿子阿方斯派往美国,在罗家中阿方斯第一个发现了美国的富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他建议和伦敦家族合作在美国发展银行业务,但可能因为太年轻,杰姆士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与阴谋论中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飞快来到了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宝坐,纳粹以官方的权威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排犹,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德国的一支,不得不被迫于1935年起纷纷逃出德国,财产全被纳粹没收。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在维也纳的一支,也遭到同样的厄运。罗斯柴尔德家族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风浪尖上。

此时,罗斯柴尔德的法国一支,掌门人已传到阿方斯的儿子、杰姆士的孙子爱德华.戴.罗斯柴尔德的身上。德国入侵法国前,这一家子暂时还平安无事,甚至还曾幻想过纳粹的战火不会烧到法国来,不过在迷惑幻中他们还是面对了从德奥地区逃来的滚滚犹太难民潮,希律王的血液驱使他们尽力帮助了这些同胞。

但是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纳粹的战车疯狂开动了!

制服波兰后,紧接着,5月14日,德军重兵突破法比边界的色当要塞,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又飞速突破法军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慌忙建立的魏刚防线。6月14日,德军占领首都巴黎, 6月21日,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整个地区。6月22日,法国投降。法国北部及西南部由德军直接占领,其他地区则由贝当建立的傀儡政府统治,史称维希政权。

和阴谋论中的

二战爆发了,坦克和机枪的恐怖吼叫,代替了银行秘书小姐的甜甜嗲声,法国罗斯柴尔德家族也走上了与德奥兄弟家同命运的道路,结局如下:

爱德华.罗斯柴尔德携妻女在巴黎沦陷后被迫出逃纽约,有传说称他亲手携带了价值100万美元的珠宝,不过读者可以判断一下,他当时已是72岁,如何能拎得动那般重的细软?

爱德华在纽约当上了难民,与控制美联储的神话相反的是,他仍然不肯在美国开展大规模银行业务,只为当地犹太社区做些公益事情,后来参加了戴高乐领导的 “自由法国运动”。

兄弟马里尤斯1940年7月狼狈地经由苏格兰逃往加拿大,一度全靠伦敦家族接济过日子。

堂弟罗伯特挤在一艘超载的难民船里逃往英国,后也转往加拿大,最后落脚纽约,和爱德华相聚。

罗家财产,包括在捷克斯罗伐克投资的一家矿厂,一部份被盖世太保没收,一部分被维希伪政权勒令贱价出售;珍贵字画,大部被纳粹元帅戈林霸占, 法国罗斯柴尔德兄弟在战火中被迫演出了一场流浪者似的苦剧。

当然,罗家二战史也不全是哀叹,罗家法国第三代就非常可歌可泣:

爱德华的儿子盖伊(Guy Rothschild)在德国入侵前便应征入伍,编入一个轻装甲师,开往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的前线。法国战役爆发后,他奉命率队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在比利时对强大的德军进行了且战且退的抵抗,至1940年5月26日,他的部队只剩下不足40人,后来于6月初通过敦克尔克大撤退脱离了战斗。他因英勇表现而被授予了法军铜十字奖章。

爱德华的两个堂侄,阿莲(Alain)和伊利(Elie)也分别应征参加了战斗,均负伤被俘,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直到1945年美军解放。

这以上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中最重要的法国分支在二战中的遭遇,整个家族中,只有英国一支,即内森.罗斯柴尔德的后裔受战争影响相对最小,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罗斯柴尔德阴谋论要以英国一支为主角的重要原因,如果把法国的真主角拿来写,那就会出现罗斯柴尔德操控发动战争来折磨自己的荒唐怪剧,所以现代阴谋论必须淡化、甚至回避杰姆士一家。

二战以后到现在--何日君再来?

托盟军和戴高乐的福,大战后,法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复。掌门人爱德华.罗斯柴尔德于1949年去世,家族银行的大权传到了战斗英雄盖伊.戴.罗斯柴尔德的手上。

盖伊继续投资业务,随着二战后西方经济重新走向繁荣,对能源的需求巨增,盖伊把投资范围扩大到法属非洲殖民地的石油、矿山等原材料生产领域里,然而,命运似乎对罗斯柴尔德家越来越刻薄,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非洲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等殖民地纷纷独立,法国罗斯柴尔德在这些地区的产业几乎全被新独立的民族政权国有化。1970至1980年代,罗家的一系列投资项目又连遭失败,使得罗家在世界金融业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到1972年时,罗氏家族的银行资产排名在法国下降到第15位,到1985年时,盖伊.罗斯柴尔德的个人财富排名则下降到法国富人榜的第四十一位去了。

1981年社会党人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大力推行高福利和国有化政策,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也没逃脱国有化命运,盖伊.罗斯柴尔德一气之下远走纽约,直到80年代末期法国重新推行私有化政策,才由其儿子戴卫.罗斯柴尔德在法国重建新的自家银行,盖伊遂退居二线。

尽管罗家银行业不断由年轻人接班,但因坚持当年老罗斯柴尔德留下的家族传统,即只在姓罗斯柴尔德的家族成员中找合伙人和继承人,近亲繁殖, “品种”得不到优化,因而无法和实行现代经营模式(股份社会化、经营专业化)的国际投行集团相媲美,使其影响越来越小,加之罗家始终不重视纽约这个国际大都会,其纽约支行在华尔街上总是条小鱼,因而,它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金融业务上再无可圈可点的表现,尽管英国这一支曾把自己的私家花园作为西方首脑会面的场所,但也起不了什么关键性的影响。到2002年2月时,美国>杂志的世界十亿家族排名中(请注意:不是个人排名),欧洲所有罗斯柴尔德成员算在一起是15亿美元,仅居第二十六位,和其祖上雄居世界第一的威风,已相去甚远,所以现代罗家是否还能再现祖上荣光,看来也只能寄梦何日君再来了。

19世纪威震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兄弟,兴于家族运作,也衰于家族运作,这对具有儒家伦理传统的中国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现在,罗家主要银行力量是英法两支,其中还是以法国为主。笔者收到的关于他们的最近消息,是英国亚科夫.罗斯柴尔德在2003年想参与控股俄罗斯石油大亨尤科斯集团,但被普京铁腕制止。另外一条则是,中国银行在2008年9月份意图投资236亿欧元购买爱德蒙.戴.罗斯柴尔德(杰姆士最小的儿子爱德蒙的重孙)经营的La Compagnie Financiere Edmond de Rothschild银行20%的财产,看来罗家也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流动资金短缺了。此项买卖到本文书写时还未最终确定。

在以上的篇章中,笔者简单介绍了被夸大、扭曲了的金融巨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衰史,无疑,这已是个过气了的辉煌历史,但它对我们现代经济生活,仍有很多启发意义:

第一、金融资本只能做为产业资本的补充和润滑剂

第二、银行家不可能操控世界,而只能借势发财

第三、任何抱残守缺,都可能使你昨日成功的经验变成今日再发展的障碍

当然,反对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次

经指数期货交易的年轻交易员尼克·里森手上,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 曾以日经指数期货交易在1993年为巴林创下1000万英镑的利润,巴林欣喜若狂,放任自流,疏于监管,最终为自己掘下了坟墓。

里森现象正应了英国文豪狄更斯在其名著《孤星血泪>>中的一句著名讥讽台词:

无独有偶,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国际集团(AIG)也是被旗下的一家子公司拖垮的,这家子公司是因做保险衍生品CDS(信贷违约掉期)而断掉资金链的,而这个所谓的信贷违约掉期就是由JP摩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明的一种抵押贷款保险,是一种老银行家们都搞不懂的证卷衍生品。它简单说就是贷款方为它的贷款买个保险,若借贷方按时还本付息,则保险公司赚了保费;若借贷方违约,则保险公司赔偿贷款方损失。这种衍生品是一个双边合同,关系只涉及到买卖双方,可以再转售给愿意接盘的人,交易通常是通过电话进行,不经过交易中心,因而不透明,不被目前的美国联邦证券法保护和监管。当CDS经一再转卖,市值被越炒越高,泡沫被越吹越大,而其支点--房市却停止上升转为下跌时,违约就会大量发生,这时保险方就会被大量索赔,保险公司就会资不抵赔而宣告破产,贝尔斯登和AIG 就是这样被CDS拖到几乎破产的边缘的。危机爆发时,CDS的虚拟市值总数达六十二兆美元!

由此可见,现代金融证卷市场,已经远远超越了它应有的产业资本补充和润滑剂的地位,而被新兴的经纪人、交易员利用不同名义的衍生品变成了过度炒作的金钱赌场,这个赌场花样很多,什么CDS、MBS、CDO,等等,但是说到底,它们却只有一个支点,那就是:房市! 这一个支点哪能撑得起如此多的

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靠低利率刺激房市虚高所带来的巨大金融风险,早在2005年就已经被中国民间经济学家清谷子先生所准确地预测到,笔者在此向读者推荐清谷子先生2005年的作品:>。在该文中清谷子先生极其准确地判定当时欧美房市被高估了约20%,美国两房公司的以房屋贷款抵押为担保的债卷及其一切衍生品即将在两、三年内崩溃的情形,现在的事实不幸被清谷子先生所言中了,然而更不幸的是,他这个次贷危机的第一预言者的声音,在光怪的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重视!

金融衍生品交易,从来都不能创造产生财富,而只能在极大的风险下转移财富,只能给一些野心勃勃的投机家忽悠社会的机会,一旦炒作投机过度,就会把整个社会财富转移进

因此,要遏制金融衍生品的发明、遏制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加大监管,恢复金融资本做为产业资本的润滑剂的本来面目,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寻找新的经济亮点, 这样,东西方各国才能避免再次陷入紧急救市的危机。

最后,笔者以前文提到过的英国伊文利.罗斯柴尔德爵士(Evelyn Rothschild, 英国罗斯柴尔德银行主席,剑桥商学院上诉委员会主席)在2008年10月2日英国BBC电视台财经专访节目中的讲话做为本文的结束,他谈到次贷危机时说到:

该文章转载自

作文四:《历史上的宋氏家族》700字

历史上的宋氏家族

宋氏家族是指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的家族。

父:宋耀如,1863年2月—1918年5月3日,广东文昌人。原名韩教准,字耀如。

母:倪桂珍,1869年—1931年7月23日,浙江余姚人,倪蕴山之女。母亲姓徐,是徐光启的后裔。

他们有三子三女,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和宋子安。

宋耀如和倪桂珍现藏于上海市宋园路21号宋庆龄陵园内。

宋霭龄,女,1889年—1973年10月20日,生于上海,去世于美国纽约。丈夫:孔祥熙。

宋庆龄,女,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生于上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现葬于上海市宋庆龄陵园。丈夫:孙中山。

宋子文,男,1894年—1971年4月,生于上海,去世于旧金山。

宋美龄,女,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生于上海,去世于纽约。丈夫:蒋介石。

宋子良,男,1899年—1987年,生于上海。

宋子安,男,1906年—1969年2月25日,生于上海。

[返回论坛首页]今日关注

发帖说说您的育儿心得丰富好礼带回家

支招|上周6盘入市燕郊一盘半小时售罄

学区|第一学期结束谈谈海淀一年级教学

报名|西六环精装挑高小户型总价135万

现房|昌平地铁南邵站旁名企小户型110万

【树熊看房】小编实探南邵名企邻铁不限购盘[京城新房学区房大全(2016最新

版)][花香四季业施工进度]

今年西城小升初对口直升最新名单和比例[盘点2015年自住房七宗最][新一轮燕郊户口可以办理了!]

新年焦点红包盘盘有2016回家置业好买房[楼市奥斯卡评选进行时][解读回龙观两年涨幅超75%的真相]

野狗咬坏神车

兄弟这是在练车?

爽购新年看房季

自住商品房频道私人定制免费看房每周开盘精彩活动

作文五:《中国家族的历史变迁》800字

中国是一个家族传统浓厚的国家。历代王朝借助家庭伦理、家族制度及“三纲五常”的道德教化实行社会控制。

第一个时期,从西周至春秋初期,我国实行宗法制度。如周代,周王自称天子,天子是“天下宗主”,他把土地分封给各国诸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度及分封制的废除,宗族制度也开始瓦解。在此过程中,个体家庭开始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第二个时期,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的典型形式是世族门阀大家族。这一时期,原有的小家庭和小家族逐渐被以世族门阀为典型形式的大家族所代替。大家族的形成与土地兼并有直接的关联。到东汉时期,门阀地主已经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出现“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遍野,奴婢成群,徒附万计”的状况。东魏、北齐时,出现刘氏、张氏、宋氏、王氏、侯氏几个大宗族,“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

第三个时期是从宋代开始,至明清时代,出现庶民的家族或家族的平民化和大众化。这一方面是随着科举制度进一步推行,选拔官吏基本通过科举,人们入仕不再受门第的制约,“孙以祖贵的现象不多见了。”

在不同的时期,家族与国家的关系及家族的治理方式不尽相同。如果说在春秋战国以前,家族治理表现为家国不分、周王的一族治理的话,那么东汉至南北朝时代则表现为少数豪门大族对社会的控制,而宋代以后则是大众化的家族对社会的组织与管理。

我国家族的组织、功能和作用一直处在变化之中,现在的家族本身已经从一种权利共同体转变为一种文化共同体。从短期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族在一些地方有复活之势,但是,传统家族组织的权能已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说现实乡村社会中家族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复兴的话,那么,或许这正是因为在这个剧变的社会中个人的独立化也加深了人们的孤立感和无助感,家族的存在可以通过家族认同、血缘关系给人们以某种心灵上的归宿和寄托。但是,这种复兴的家族显然已经不再是原有的家族。家族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作文六:《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6000字

作者:胥文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8年10期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08)07-0038-04

闽北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闽越文化的摇篮,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朱熹曾在这里讲学、授徒,创建了综罗百代的理学体系,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从宋代以来,这里便很好地保存了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元素。在众多的家族教育样式中,峡阳镇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峡阳镇是福建首批命名的六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西北,东与茂地、大洋等乡镇相连,南同王台接壤,西与顺昌县交界,北与建瓯市相邻。玉屏山、招科山环抱其中,富屯溪贯穿全境,有“两山一水谓之峡,山南水北谓之阳”之称。(《峡阳镇志》,2006年印行,1页)峡阳山川灵秀,人文荟萃,文化醇厚,风俗古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家族教育传统。峡阳是南平六邑之首,又是朱熹讲过学的地方,得名贤之教化,故自宋代以来,文明大启,科甲忠贤代不乏人。宋有将军应环秀、状元应珍,明有北平知州应伯真,礼部仪制主事骆天闲。清代不但科甲题名甚多,而且为官清廉,造福于民,如修五里堰的应丹诏,保境安民的应銮阶,近代有多人出任重职,现代更是人文辈出,涌现出不少知名人士(《西峡应氏宗谱》,1994年印行,9页)。

作为千年古镇,经过长期的迁徙、聚集,峡阳形成了应、骆、张、范、连、梁六大姓氏,这些姓氏的繁衍史多被记载于谱牒中。“一部系统的谱牒,就是一部家族史,记录着家族的来源、姓氏源流、迁徙、生息、繁衍、发展、风俗、婚姻、丧葬、族规、社会变故,以及族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等,蕴藏着大量有关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及地方志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 在峡阳现存的各种谱牒中,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比比皆是。显然,峡阳的先人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变化气质、改造人性、完善人格中的重要作用,普遍通过家族教育,除对子弟进行知识传授外,还开展了心灵和人格的塑造。

据《西峡张氏百忍堂宗谱》记载,唐朝时,峡阳张氏的始祖张大琅自幼苦读诗书,官至奉政大夫,后辞官携家眷从河南光州的固始县一边行医一边南游,最后卜居峡阳,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张大琅重视道德传承,其子孙恪守“礼让先,爱敬洽,子不忘孝,少不忘弟,贵不忘贱,富不忘贫”等家训,出了不少人才,声名卓著。唐玄宗曾御赐为“百忍世家”,清乾隆时皇帝也曾亲书“百忍”金匾相赠。“世守百忍祖训,家垂两铭宗风”。张氏家族要求子弟在处理亲戚、族人、邻里、朋友、家人关系上,要宽厚忍让。提倡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做人原则,要求族中子弟从小培养宽厚待人、克己忍让的品德。《西峡范氏宗谱》记载的“品节详明德惟坚定,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百世子孙贤,一生心性厚”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峡阳的严氏家族也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始行仁自孝悌,始行义自慷慨,始行礼自谦和,始行智自沉潜,始一以贯之。”由于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氏后人能够弘扬美德,振兴家风。

“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成为中国传统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峡阳的家族教育中,也始终贯穿这一核心内容。长期以来,峡阳的民众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了浓浓的家族亲情。在当地,孝敬和友爱,成为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的体现,是家庭兴旺发达的根本。在峡阳黄氏的族谱中,一以贯之地蕴涵着“仁爱孝悌”的思想。如主张“孝父母”,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倾注了众多的心力,“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五刑之属三千为罪,莫大于不孝。又如主张“和兄弟”,强调“三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峡阳的应氏宗谱中列有十戒,如戒不孝、戒不睦等。在十训中,主张训父慈、训子孝、训兄友、训悌等。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此外,范氏宗祠的家训主张“敬老慈幼、事亲养志、谦诚礼让、平生正直、存心忠厚、为人作善”,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尊老敬贤、重信守义、中正宽厚的道德思想。

在峡阳的家族教育中,还有不少体现“培育子孙立志读书,报效祖国”以及崇尚教育的理念,范氏家族的“高平堂”堂上的几幅对联颇能表达这一理念的核心价值,如“善祖德无穷春秋永常祭典,贤儿孙百代昭穆远铭书香”、“功成身隐心系朝廷千秋留德,天下忧乐胸怀黎民万载永颂”、“文章华国,诗书传家”、“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奋读书”。应氏家族一向以诗书传家、忠勇报国相标榜,重视家族教育,善于垂训子弟,要求子弟国而忘家,使子孙自幼好学勤奋,学有家法,长期以来,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

在峡阳的家族教育中,还贯穿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教育思想。据《西峡黄氏宗谱》记载,黄氏的入闽开基大始祖黄峭山公娶有三位夫人,共生21个儿子。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黄峭山公在80寿辰大宴上当众宣布各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人,以奉晨昏,其余18位儿子每人各分“瓜子金(碎银)”一升,骏马一匹,家谱一套,要求他们各自出外谋生。行前赠《嘱子腾奔诗》曰:“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常纲,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西峡黄氏宗谱》,1997年印行,5页)这18位儿子带着父辈的嘱托,散居四面八方。随着人丁发展,其子子孙孙均效仿祖辈的分遣方法,逐步扩及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有的漂洋过海移居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建家园。峡阳的黄氏后裔,常以黄氏繁衍历史上的这个著名事例,教育家族子弟要自强自立,勇于开拓。在他们看来,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

中国自古就有母教的传统。不少圣贤豪杰秉承母教慈训而卓然有所成就。母教对他们励志苦学精神的培养和学业有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据应氏族谱记载,峡阳籍宋代状元应珍,其母亲林夫人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含辛茹苦促应珍入仕。受家风之熏陶,后来,应珍之子应阶等皆居进士。应氏几代人都受到林夫人的言传身教,从中吸取了刻苦自励、奋斗不止的力量。显然,“传统家教文化是以家庭教育为载体,通过家庭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传统家教文化始于人生之初,伴随人的一生,具有初始性、深刻性、长期性特点。这些特点,对人们的崇高爱国主义认知培育具有最优化、最良好的教化效果。”[2]

峡阳的一些家族还购置了族田,在经济上为家族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严家祖翁为鼓励子孙奋发读书,置办书斋田数十亩。凡是考取秀才者,都可以享受书斋田的收入。如有更高学位者,就归高学位者享受。如果享受者多了就再添置书斋田,这对鼓励子孙向学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例规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时,书斋田归公分掉而终止(《严氏家谱》,2005年,193页)。

在峡阳的各种家谱中,凡家族中的仕宦者或有功名者,一般要专列出来,对他们的生平履历、科名政绩以及功勋著作等,进行详细叙述记载,这类人物传记也称“仕谱”。《西峡应氏宗谱》记载“少年应珍,文韬武略,习无不精,中状元为官后,节俭奉公,勤修武备,保境安民,为民称颂。”在著名的延平四贤的影响下,宋太平兴国年间,应环秀仕宦归来,在峡阳镇守厚坊(将军街)设私塾讲学,训诲子侄,以明经敦行为本,教育后人,地方弟子纷纷慕名而来。私塾后来扩大规模,升格为书院,成为宗族子弟与乡里子弟共同的就学场所。后人称之为环秀书院,这是一所家族书院,对当地的人才培养、风俗改善、社会秩序的维护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峡阳古镇,家族教育的历史传统还体现在物态层面上。具体而言,通过透析与科举功名有关的建筑、历史遗存、文物古迹,可以直观地感受当地家族教育曾有过的成就。

科举是隋唐以后最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与官吏选拔制度。及第者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峡阳许多著名古民居大都由这些及第者建造。高高的马头墙,深深的居民房,步步高的三进厅,雕窗画栋的美宅阔院,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峡阳古民居的特点。这些建筑大多修建于明、清时代,当地人称之为土库。土库除四周的马头墙外,全是用木质材料建造。全镇现存大小不一的“土库”有二百余幢,占地面积小则几百平方米,大则几千平方米。这些建筑从柱基到斗拱,从大梁到屋檐以及门窗、隔扇,都精工细作。如石坂坪土库用石板铺地而得名,建房者应陶官进士出身。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下马坪土库,建房者骆姬伯青年时期经营木材、茶叶生意。因其有两个孙子取得功名,方能建此土库。坐落在峡阳新兴街北隅坪西边的一座土库房,建于明末,冠以“大衙”的美称,它是明末进士骆天闲的府第。敖州街的一座土库房则被称为“进士府”,因应丹诏中进士建造而得名。没有科举功名的人要建造土库,便会受到官府的干预。位于峡阳德胜街的大园土库,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据说主人应和璧是个没有科名之人,其盖美宅阔院被视为越轨行为。南平知县杨桂森闻知此事前来问罪,幸好应和璧的进士出身的远房侄子应丹诏出面打了圆场,土库的修建得以顺利进行。在峡阳古老的土库里,名人官宦题赠的匾至今还保存不少。如“文魁”、“武魁”、“宗风孙矩”、“大德得寿”等等。在“大圆”土库房里,至今还悬挂着民国国务总理萨镇冰为清末武秀才应虞典题写的“厚德延年”的匾额。应虞典70寿辰时,由同乡引见萨镇冰而得到他的墨宝,并请工匠精制成匾。应氏将之悬于楼楣,记于家谱,借以光耀门庭,也是一种无言的家族教育形式。峡阳土库建筑布局严密和谐,构筑精美气派,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宅建筑艺术的优长之处,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而且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伦理思想。土库的建造是峡阳家族教育现实的最好例证,因为争取科举正途出身是当时许多读书人的奋斗目标,也是当时主流社会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获取功名,不但可以光宗耀祖,而且可以获得类似建造土库这样的实际利益。

与土库建造并行的是石制旗杆的竖立,这也是旧时代峡阳家族教育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在峡阳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家族中凡是有考中进士的,须郑重写入族谱,并在家族祠堂前立石旗杆,以示荣耀。应氏家族重视教育,以科名激励子弟向学。清道光年间应蔚华考中进士,应氏家族便在祠堂前竖立了石旗杆。后来,当地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将这一石旗杆移置屏山书院,希望以这种直观形象的教育方式,来激励后人刻苦自励、奋斗不止。后人也从中看到了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以此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以获取功名,从而光耀门庭,扬名显亲。

峡阳的下马亭与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也有一定的关系。陕阳的张氏族人大都居住在峡阳街的中厚隅。据《西峡张氏百忍堂宗谱》记载:该家族坤七公派下的一支,由来瓜瓞绵长,簪缨骈集,涌现出了18位杰出的读书人,号称18贤士,不但在峡阳而且在整个闽北都很有名气。张氏族人就在街边盖了一个下马亭,以褒扬他们的功绩。有意思的是,此后当地的文官凡路过均须下轿,武官均需下马,时间一长便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这一事例鲜明地彰显了家族教育的成就,又对后来的家族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峡阳是名贤教化之地。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当地的李子坑结精舍讲学授业,留下了不少弥足珍贵的墨宝。据记载:李子坑旧属塘源里,“昔有精舍,朱子避地,尝居之”。峡阳名胜古寺金山庵、芦峰庵留有朱熹书写的“天光云影”、“道脉心传”、“鸢飞鱼跃”匾额真迹。受一代名儒的影响,峡阳的各家族重文尊儒,显示先祖勋业,也使子孙保有荣光。受名儒办学的启发,许多家族力图在地方教育事业方面发挥作用。书院的兴办,是家族融入地方社会、参与地方公共事业的重要方式。据《峡阳屏山书院记》记载: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地方官杨应斗认为峡阳民风“朴而未淳”,士习“端而近”,都是由于“熏陶之术未周”的缘故。因此,与诸士绅共募银两,在玉屏山建立“屏山书院”。书院中建有讲堂、后堂、东西两廊、门庑等共51间,结构俨然、错落有致。书院刊奉朱子“白鹿洞教条”,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目的在于移风易俗,教化乡里。

中国文化向来以家族本位著称,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几乎每个姓氏都有本姓的祠堂,作为族人集会议事祭祖之所。兴建祠堂追祀先祖的风尚,古往今来,无远弗届。修建祠堂、续修谱牒和传统的祭祖仪式,在峡阳得到了严格的传承。祠堂是族人探寻宗支之本、溯源追流、景仰先贤的丰功伟绩、表达慎重追远的孝思之心的场所。历经千年风雨,这些场所如今在峡阳仅存4家:应氏“状元祠”、骆氏“骆家氏庙”、张氏“百忍堂”、范氏“高平堂”。当地民众在每年的冬至前后,各宗族都会在这些场所举行祭祀仪典。在遵循古礼完成全部仪式后,全族男丁举行家族聚餐,借此联络情谊,长幼互相认识,彼此知道如何称呼。在祭祀的过程中,长辈们向子孙后代讲述祖先的来历、迁徙、创业的艰难历程,对子孙进行严肃的教育。在肃穆的氛围里,家族成员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这种广义的教育使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形成尊老爱幼的传统,家族的凝聚力也得以增强,从而提高了家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

峡阳的家族教育是通过各种形式,把生活哲理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慢慢灌输到家族成员的意识深处,使得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世守百忍祖训,家垂两铭宗风”。尽管一些家族所提倡的宽容忍让中包含着消极因素,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是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据“礼之用,和为贵”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强调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应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这样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一定的群体和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峡阳家族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对家庭关系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当地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形成了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最重要的手段,家族教育在峡阳的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峡阳传统的家族教育被注入新的元素。如把祖训教育与立志成才相结合,把祭祖活动与成年宣誓仪式相结合,把宣扬家族光彩历史与提倡成名成家相结合,这些都体现了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正是这种正确的扬弃态度,使家族成员摆脱了旧的宗族观念,更为注重家族的精神教化。通过长期的家族教育的熏陶,人们自然形成一种价值取向,获得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进行伦理孝道教育,参加礼仪活动,传承礼仪和民间礼俗,民俗风情在家族教育的形式下代代得以传承。显然,家族教育既是一种有关文化传承的教育,又是一种导示性很强的社会教育,这可以从峡阳家族教育的简要介绍中得到验证。当然,对传统的家族教育,我们应辨别良莠,判断优劣,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教以导之,风以化之,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教育形式在当代能够真正发挥教化功能。

收稿日期:2008-04-14

作者介绍:胥文玲,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 350108)

作文七:《历史语境下的家族文化》3300字

摘 要:随着电视剧《大宅门》的热播,其同名小说也开始畅销。该书主要以家族文化为核心背景,是一部大众文化读本。在书中所描写的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一家医药世家在社会动荡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命运变迁。全书以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大家族的伦理文化以及道德文化所承载的深刻内涵,作者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以批判手法看似平淡,实则强烈的叙述了家族文化在历史演变中扮演的角色,进而呼吁人们引起重视。

关键词:家族文化;伦理道德;批判手法

作者简介:冯佳玉(1993-),女,籍贯:辽宁省海城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2

《大宅门》全书以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把一幅冗长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画卷中,我们触目能及的是大的历史背景下“宅门”生活的一种家族文化,所谓一入“宅”门深似海,在这个大家族中,无论是父母亲友还是丫环奴仆,都逃不开悲欢离合的纠葛束缚,其沉痛深刻的批示揭露虽然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改变这样的历史环境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至少它让我们借机深刻地反思了我国历史情境下的传统家族文化。

在以历史大家庭为背景的《大宅门》中,作者在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将自己的批判立场隐匿在小说发展的整体构架中。《大宅门》是建立在光绪六年到抗战时期那种中西文化交融、是非观念模棱两可的时代背景上的,而“宅门”中的家族在多元、矛盾的文化生活中谋生存,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作者以小见大,以一个宅门深院反映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本文则追溯着《大宅门》到当时的历史,进而探究历史语境中家族文化所承载的伦理道德文化在经济背景与价值观念中的沉浮。

1、家族文化之伦理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看重纲常伦理,人们往往喜欢找出一套普遍有效的应然规范,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善恶对错,而人们则要谨遵伦理为人行事,否则便会为当时之人所不齿。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时代都有着一套伦理规范,然而,无论如何变迁,“家”永远位于伦理这个大金字塔的最底层,有大志者往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见得“家”为一切之本源,人在外,君为天,民以君为纲;人在家,父为天,子以父为纲;为人妇,夫为天,妻以夫为纲。在旧时代进程中,这是不能被违背的基本纲领。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鲁迅等新知识青年大力倡导文化启蒙运动,鼓励去除旧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甚至是吃死人的文化,融入进新鲜的文化血脉,然而最终“五四”运动以失败告终,我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他们对封建旧思想的伦理纲常的批判打压太过激以至于脱离了时代的轨道,最终无疾而终。正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道德、伦理、人情上的虚伪不合理,提出了在那个男人将自己的妻子当作玩偶饰品的年代妇女该从男人的奴役下解放的问题,驳斥了传统伦理中肮脏的部分。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是现代生活中,我们依然是谨遵着经过压缩的伦理行事,依然将其奉为我们生活的信条。但是,当仔细分析来看,我们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所谓的“理”上,而忽略了人性本带的最温暖的“情”,《大宅门》这本书很完美的加重了伦理中“情”的味道,或许,这也是其广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大宅门》中,白老爷白萌堂从一开始就被塑造了一个严肃、强硬的家主形象,能够管理得了这样一个世家的白老爷经常是口衔画笔,凝神作画,而且不惜被人打扰,即便是孙子白景琦的出生,也是无法撼动他的镇静的,雅萍来道喜时,他甚至说“生了就生了!”“谁让你进来的,出去!”,完美地展现了他作为家主,为他独尊的强势地位,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更多的则是展现了白老爷作为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无私、关爱与宽容。理解小孙子白景琦的淘气、信任二儿子白颖轩的为人、包容三儿子的中饱私囊等等,都反映了白老爷这个人物在家庭伦理观念中没有因循守旧、不思变通,反而是更具有灵活性的,思想开明,人情世故极为豁达,总而言之,全在“情”之一字。

《大宅门》在诠释家族文化的过程中,既写出了伦理规范中与道德背道而驰的方面,但同时也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伦理纲常中的积极情感。槐花上吊、白佳丽不认其母杨九红 ,白文氏因杨九红身份临死不让杨九红进白家的宅门等都是深刻的披露着伦理中不近人性的一面。然而白老爷病危时能够认清白文氏是一个为人处世和管理企业与家族的能力极强的女人,有着很深的感染力,因此可以不受伦理纲常的束缚,将白家偌大的家业托付给白文氏,这又是情的超越。而率性自由的白景琦拳打三叔、与仇家女黄春未婚先孕、娶窑姐杨九红 、私交日本人等等行为均严重地违背了当时伦理道德的规范。作者将情与理交融穿插其中,就是要给读者制造一个让你又爱又恨的场面,使读者自己深思,自己判断,将评判权交给读者自己。

2、家族文化之道德文化

自古以来,伦理道德并行,二者缺一不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大家族,白家也是以德治家,谨遵“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理念,所谓“德”,即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这种理念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同时也制约着家庭、平衡着社会。

在《大宅门》中,白大爷白颖园在路上将病倒的朱大娘接回家看病送药,并施与银钱,此乃医者之医德且存有恻隐之心,然而随着情节发展,白文氏和白景琦当家时,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将商业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演绎得淋漓尽致,白文氏讨好常公公、白景琦勾结官府以图私利,都严重地违背了白家“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道德根本,使同仁堂染上了污浊的颜色,但是这却巧妙的迎合了世俗的眼光。同时,在道德层面上,《大宅门》也完美地展现了仁义礼智信。白文氏体恤仆人、丫鬟为仁;白景琦拦住杨九红为孝;仆人对白家的不离不弃为忠,通通收录在了读者的眼中、心中。

然而,《大宅门》同时也揭露了伦理道德中不人性的一面,对于窑女杨九红,世俗的道德观念使之遭唾弃、鄙夷,无论怎样,白文氏也不许她踏进白家大门,即便是到后来,白文氏临终,也绝不让身为白家姨太太的杨九红为她戴孝,这都是对传统封建社会所谓道德的深刻揭露,底层女性被道德压制的无法喘息,通过《大宅门》这部作品帮助这些女性发出沉痛的呐喊。

《大宅门》将道德伦理中的优缺点交错的贯穿于整部小说中,在人们怀着矛盾的心情看完这部矛盾的历史背景下矛盾的作品不觉陷入对传统家族文化的沉思,对道德的琢磨。

3、家族文化之利益争夺

古今中外,无论是做什么都逃不过一个“利”字,帮助一个人,要先考虑利益在哪里,做个买卖要考虑利益在哪里,甚至就连张嘴说句话有时也要考虑一下是否有利益。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尽管儒家讳言利,可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而家族文化中所包含的一点就是如何能使一个家族长久发展下去,一个长期兴旺不衰的家族自然也少不了的就是心系利益。

《大宅门》中,白老爷之所以安心将白家都交付给白文氏也正是因为其尽管作为女人却足智多谋,为了一个“争”字费尽心机,为家族利益着想。她持家秉承着“小不忍则乱大谋”中的 “忍”和 “谋 ”来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她之所以忍是为了日后能够更有实力去争!为了盘回百草厅,她先认可董大兴承办,继而收买常公公,又自己承办南记百草厅,甘愿让自家的老号赔,最后得以盘回。

正是这种经济利益上的争夺方能是一个大的家族长治久安,试想,如果一个家族没有了经济支持,那么所谓的伦理道德又要如何维持,经济是最基本的支柱,先要确保了经济才得以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思想上的高度。

综上所述,《大宅门》是从不同的视野将历史中的家族文化呈现给大家的,它将“情”巧妙的融合进了伦理道德中,以这种引人共鸣的方式吸引读者视线,同时也增加了此书的购买量,加强了其商业价值,由于在人群中的广泛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读并且深入分析其中所承载的那种家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郭颖.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研究[J].人文艺术,2013(9)

[2]金铭.小说《大宅门》的艺术特色[J].剑南文学,2013(3)

[3]马广浩.由《大宅门》看家族文化内涵[J].商情,2011(7)

作文八:《中国家族的历史变迁》1900字

责 ,编青  常

和手法不同段但,家永续传承族的 理想 衣” 。了除地和财富土之外, 家永续  族传 续承的理  想唯依 靠有家企业族完 来一

直未变。

展另外一个途发径是考取功就和官名运 成 。  中国成 新后对立工 商企业 的系 统  性改造 使国中史历存上在过 家的企族

社会 统 ,血中缘关系 在 很程 大 通 。因为亨传统社会是  治的社会 ,  人

度上渗透于地土关和政系关治系, 地 土缺乏 制法的护佑 ,无权势无有财富单  业都 是已销声 匿迹 只,极有少的老字号

是可  以代世承的袭 ,村在 落中权力的关  够不 的满,门抄和财斩产充公时可能随  营企业 的民史历以可追溯到1 7 年    以9 系也8因 为地和财富 土的袭而承 巩。家  发生固。 要若常有青的业基 需要,权有 力前 , 因今天 此的民营企业几 乎无一不 财 贯 、米烂万仓、陈广厦千问,田良 万和地位  依的靠 ,所以传在社会统出现 便是 崭   的 。新这 些 风生 水 起  的 家族 新    富顷恩惠是代后最好财富 。的 伴着这随 些

“一

人得

道, 犬鸡天”升家,族个个莫  力 势核 心领的是域  国中民的营业 ,

企它大多们 集中 地 产 、能源于 和一新 些

的富有拥 ,人们乡在村和族群中的  权不 冠相庆弹 情的况。  力 关系地和位也始开凸 ,现些权力这关

新 中成立国后 ,随着伴地土改革 和 兴行。业

中国   数为 众 多 家的 族企 业   经

系在定程一上度可以不断世袭是的。  历生产资公料有化 囤,土积地传承孙是 子

史上

以缘血系为关纽维带系宗着制度  不 可 法能 的 。随着改 革 放 之开 ,国后家日     2 年多  的发展 业 已  完 成了   资 本 最 的0  家和族度制, 西周后数千年从此,皇如 益 推法进制建设 和主 民改革, 世袭的 权初积累  , 始走 向开裂 变十的路字口,    权 、族权是都缘血关系的 物产。 所人以  力地位和然无荡存 ,个的成就人要依需 面临着成 长的挑 战  ,如 突何 “破财  富们相 积信财累和后富有人继是族永家续  自己的靠努 力地,位权力需和民主选要  之泽 ,三 而衰世, 五 世而斩”的  年千

发展  关 的键。

和法制监举管 。

咒语 是破  茧之 途的要 重历程 。(  者作

“买到 良田多  广阔, 叹无官被 职

这样

一 来,会 阶层结构 社的代际  为 南 开学周大 来恩府管 政理学副院教

人欺

,县主丞还嫌簿小 ,要朝中挂紫 又复制  大很程度上受到 了 制 ,家族限

授)永嘲

Il

l l Il l

历史变

迁■ 继项 权

家的族理

治方式不相 尽。如果同说在

我国家 的组族 、功能织作用和一

春战国秋以前 ,家治族理现表家国不为 直处 在变之化 中现,的家族在身本 已

大的族所家代替。大族 家的形成与地土  分、王周一族的治理的话那 么汉至东 经从一种 利共同体转变权・种文化 为兼 有直并 接关的联 。到汉东时期 ,门   北南朝时则表代为现数少r豪3:-  v 族J社  对共同 体从。短来看 ,期2世纪8  代年   0

O地阀已经在主会 中社占治地位统 。现出 会 的 控制 ,而代宋后以贝是 大化众 家的 以 家族在一些地方来复活有势之,但   U

人之室豪 ,连数百栋 膏 田,遍野 , 奴族对 会的组社与织理管。

婢 群成 徒,附万计”的状 况东。魏、北  齐 ,出现时 氏、刘 氏、张 氏、宋氏、王

侯 氏个大几族 宗 , “一近宗万室 将烟, 火连  接比,屋而 ”。居

,传是家统族织的权能 组已去一不

复 返了如果说。实 乡现村社会家中族 在 某程度上 种现复出兴话 的,那 么或 ,簟  这许正是因为 这在剧变个社会 中个的 u  独的立化也加了深们的孤人立感和   人

第个三期是时宋从开始 代至,明清

无感助 ,族的家在存可以通过族家 认同 、血缘

系给关人们以某心种 灵f  -9

代 ,出现庶民时的族或家族的家平民

化大和众。化一这方是随着面科制度进举

宿和归托。寄是但 这种复兴的,族家

一推行步 选拔官,基吏本过科举通, 人

显已经不再是然有原 的族家。 族家的

入们仕不受 门第 再制的约, “   孙以 祖  的贵象不多见现。”了  在不  的同期时 ,家与国族家关系的

内和形式容经发生已 改了变。  (作者  _为 华 中 范师 大学中国  村问题 农究 研

中_教授心)  嘲

10 上 总2 0 I 27 00 第28期   1

作文九:《陈独秀家族的悲壮史|陈独秀|家族|历史》2700字

松年一家

叶尚志还记得安庆东南角上陈松年的破旧蜗室,墙上挂着其父陈独秀四十多岁的相片,陈独秀留了一撮短须,目光炯炯。旁边挂着生母高晓岚女士的相片,一副大家闺秀气质。高晓岚1930年在安庆病逝,她抚养了亲生子女五人,除小女幼殇外,余皆成人。

大哥、二哥、姐姐惨死,家破人亡,处境艰辛险恶。在漫长的岁月里,陈松年一家只得韬光养晦,使他养成谦恭本分、与人无争的性格,与两位兄长性格迥然不同。

日本侵略者即将占领安庆之时,28岁的陈松年弄了几条小船将家中的财产全部搬到乡下,藏在陈家的祠堂里,结果日本人还是将祠堂里的财物几乎洗劫一空,只剩下几件破家具。随后,陈松年夫妇带着祖母谢氏和刚满1岁的大女儿长玮从安庆乘船到武汉,见到了刚刚获释的父亲陈独秀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继母潘兰珍。

虽然日子十分艰难,但是陈松年一家的到来,给陈独秀平添了不少的欢乐。在陈独秀人生最后岁月里,陈松年是唯一陪伴左右的儿子。

解放后,由于其父身份和其他复杂因素,延年、乔年两位烈士的名字也不为人知,松年一家处境没有什么变化,甚至生活也无法维持。

1953年2月,毛泽东乘军舰“洛阳号”巡视长江沿岸。21日上午,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和市委书记赵瑾山登舰迎接主席下地。谈话间,毛泽东遂问:“陈独秀家里还有谁?”傅说:“有个儿子陈松年,在窑厂做工,生活比较困难。”

当得知陈松年尚在此地生活且曾卖房以维持生计时,最高领袖颇不以为然,说:“陈独秀后人有生活困难,可以照顾嘛!”

地方立刻确认了陈延年、陈乔年的烈士身份,颁发了烈士证书。中共安庆地委统战部开始按月发给陈松年30元人民币作生活补助金,且一直发到1990年陈松年过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有功底、见多识广的陈松年才被安排为市文史馆员,后为省文史馆员。1979年,正值拨乱反正之际,陈松年斗胆致信给安庆有关部门,要求重修陈独秀墓,很快得到了答复:以家属名义重修,钱由官方出。重垒一座如百姓无异的坟头、再加立碑,共200元人民币。于是有了陈独秀在故土的第二方石碑“陈公仲甫字独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

在恢复政策后,陈松年子女陈长琦、陈长璞等作为“受教育子女”才得以返城。子陈长琦现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陈长璞泼辣、开朗,曾任安庆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安庆侨联副主席等职,对家史非常钟情。

1981年,如先祖一样直率的陈长璞为陈独秀“历史遗留问题”上书中共中央,一位中央领导就坟墓一节做出批示:陈独秀墓作为文物单位保护,请安徽省考虑,可否从地方财政中拨款重修,并望报中央。

安庆市财政再拨款2万元,第二次修墓。这一次,墓身砌上水泥,但坟顶却未封,依旧黄土朝天,似寓意墓主人盖棺而论未定。碑也推倒重立,碑上只极简略地镌着安徽黄山画院院长张建中题写的“陈独秀之墓”五个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眼瞅着为陈独秀平反只差一步之遥了,不知为何却又杳无音信。陈长璞却坚信冰雪终将消融。1998年,在李铁映、曾庆红的批示下,安庆的“陈独秀工程”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历代后人的推动下,碑上的铭文从“乾生”到“仲甫”、再到“独秀”,公理在一年年复苏。

陈独秀的后人合照(前排左长琦、中松年妻窦珩光、右长璞;后排左长玮、右长玙)

同父异母的兄妹们

陈鹤年是陈独秀最小的儿子,他与三个哥哥延年、乔年、松年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与姐姐陈子美为高君曼所生。在他10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就离开了父亲,来到了南京,从此他们与父亲分居了。

陈鹤年1913年出生,曾在北平等地求学,考入北京大学政法系,在北大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妻子许桂馨则组织妇女为游击队做一些后勤工作。但由于其父陈独秀等复杂原因,陈鹤年不为各方所容,后远走香港。陈鹤年在香港改称“陈哲民”,埋头度日。

反右开始后,陈鹤年的大女儿陈祯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最后却成了右派分子。据说就是因为她的祖父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其父陈鹤年又在香港,有里通境外之嫌。

为了保护好几个孩子,无奈之下,许桂馨与在香港的丈夫陈鹤年宣布解除了婚约,以表示她与丈夫划清了界限。

即便如此,子女们还是未能走出阴影。二女儿陈祯荣在汇报思想时,天真地说了句“对祖父陈独秀也要一分为二”,便被定罪为“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陈独秀翻案”。三女儿年幼无知,到商店买毛主席纪念像章时认为价格太高,说了句“六角钱一个,太贵了”,又成了反革命。小儿子祯祺1968年被下放到内蒙古插队落户,一去就是13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鹤年的几个子女都陆续落实了政策。除了陈祯荣留在北京外,其他子女都去了香港。2000年,陈鹤年在香港走完了他帷幕深掩的余生,时年77岁。家人本着他一贯的低调,不予公告。

而陈独秀的次女子美,早年半工半读,进入职业学校,先学收发电报技术,后又学妇产科,经历不详。

上个世纪,陈子美落难成了牛鬼蛇神,走投无路之下,她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与儿子泅海偷渡香港。1970年,她身系五个酱油桶漂泊10小时到达香港。

在陈子美失踪后,世人都以为她已自尽,有的陈独秀传记中还注明“陈子美死于十年动乱中”。

谁也想不到,1997年9月14日的《环球时报》上,竟刊发了该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对陈子美老人的专访。

原来,在成功抵达香港后,因怕被港英当局遣送回内地,未等见其弟(陈鹤年),陈子美便又经千辛万苦亡命美国,直至1989年才成为美国公民。岂料1991年她因病住院回家后,却发现全部积蓄与财产被儿子拿走,从此只好靠政府补助金过活,因积欠房租一万四千美元而被公寓管理公司起诉至法院,若不在规定的期限内缴足欠款,88岁的她就只能流落街头。老人只筹得两千美元,但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当地报纸披露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之女陷入困境的消息后,纽约市政当局已应其本人要求提请法院延期审理此案,并资助了五千美元,但仍欠七千美元。国内主持陈独秀研究会的唐宝林闻此讯后,一边发动会员捐款,一边上书中共中央办公厅吁请紧急救助,后得上级通知:“中华海外联谊会”已将九千美元汇给了陈子美老人。

一个月后,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访问美国期间,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派出两位领事携鲜花前往老人的住处探望,并表示:以后有事可电话求助。陈子美遂于次日在住处召见记者,发表书面声明对中国总领事馆致谢。

2002年,陈长璞去美国探亲时曾见过陈子美,她评价这位姑姑说,“她是个相当独立、相当坚强的女性,一直能独立照料好自己的生活。”

2008年2月25日,陈子美突然发病被送进医院,此间无任何亲人来看望她。4月14日下午4时,陈子美客死纽约。她在美国纽约皇后区圣约翰医院冷清离世,少有人过问,后事拖了一月之余。

上一页

下一页

作文十:《家族历史的“遐想”与历史记忆的“失忆”》7500字

【摘要】从福建安溪《虎邱林氏族谱》等资料考察,中国传统族谱有许多关于家族历史的“遐想”和虚构,尤其是其远祖的追溯,家族内仕宦名人的记忆等。就这一族谱并结合已有的家族史研究论述看,学者们似乎更多地忽视了“元朝”这一历史阶段,呈现出历史记忆中的“失忆”。究其实,这与元朝儒家传统不绝如缕的断裂,中国尊祖敬宗等传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以及后世儒士对这一阶段的鲜见记述等有关。

【关键词】《虎邱林氏族谱》,家族历史,虚构,元代,历史失忆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0-0041-06

一、安溪虎邱林氏族谱概述

《虎邱林氏族谱》系福建安溪县虎邱镇林氏家族的族谱。“虎邱土塘龙蟠原有林氏族谱,由林乐植始修,林学可修成。据《虎丘林氏族谱》卷一之《龙蟠林氏族谱引》,因邓茂七之乱,该谱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被烧毁。明景泰三年(1452年)辑录《邱林家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董修族谱裔孙瑞忠、荣忠、资烧、本文、本扬、本茂’(见于族谱)等重修,名为《虎邱林氏族谱》”。现有道光(一至三卷)和民国两版(一、二、三、四、五、六、十一、十三、十五、十六、十七、二十卷)。其中卷一为源流图,卷二历世志,卷三至卷五为世系图,卷六为一至六世,卷十一为十三世,卷十三为下十四世,卷十五为下十五世,卷十六是上十六世,卷十七下十六世,卷二十为二十一世。就目前所知,这一族谱尚未被学界重视和使用。2011年5月,厦门大学历史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师生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掘出了这一族谱。鉴于本文集中讨论宋元及以前部分,故使用资料将集中于卷一至卷六(以民国版为主)。

二、中国传统族谱历史追忆中“虚像”的建构——宋元以前

目前所见大部分福建地区的族谱,多半将其族源追溯至宋朝甚至更早。而对于宋朝之前的历史追忆,大多族谱修撰者建构了一个“历史虚像”,以彰显家族的源远流长,族脉繁盛,名流辈出,极尽粉饰之能事。族谱之修撰,诚如一般家谱所论,“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之史,在乎别忠奸,明贵贱,为政治之龟鉴。谱之义在乎别亲疏,明昭慕,为伦常之重要,二者均不可无也”。追溯一族之源流,是为编修族谱责任之一。林氏宗族便溯其源流于商朝比干。

依族谱所载,这些记载是为唐代林蕴、清代康熙年间林麟娼所作林氏族谱序。宗其所论,可以获悉,林氏源自比干子坚。春秋战国时期,林氏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河南各地,子弟之中有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林放、《庄子》之中所见的林回、赵国宰相林皋以及林雍、林不狃等人。至西汉有太子太傅林尊。吴有将军林恂。晋有林皇后,又有林礼者,徙于下邳(今江苏徐州)。永嘉之乱后,其子晋安郡王林禄公随晋元帝远渡江南,禄公即为其人闽之始祖。禄公之下,发展至唐,林姓族人继续向南迁居至闽粤等地,其中就有泉州刺史林孝宝、瀛州刺史林元泰、饶阳太守林万宠、丰州司马林萍。至披公时,其九子同为九州刺史,成为著名的“唐九牧”,以至杞公之后,又出现“宋九牧”。关于“唐九牧”,各个时期的族谱序、祠堂记中都有大量的记载,例如林英的《林氏族谱序》、林大鼎的《林氏续庆图续》、程大昌《林氏宗谱序》以及《谕德公校正族谱叙》《闽林大宗谱系志叙》等,皆称颂林姓“唐九牧”。就族谱所见,综观林氏渊源史,从贤人、宰相、太子太傅、将军、皇后、郡王到刺史、太守、司马等均有林姓族人,可谓代代出贤良,世世为高官,林氏家族地位的显要与作为当地望族之兴盛,着实可见。

但是,对于这样的历史溯源,最早出现于何时,又从何搜寻其历史根据呢?

族谱卷二之《元和姓纂录辨》有这样一段记载:

《元和姓纂录》,唐太常博士林宝著于宪宗元和间,故以元和称。而夹涤郑氏议之,谓宝自昧其姓之所自出。近读蔀齐先生世谱,校正其辨。

据此可知,对于这样的历史溯源,在宋代就有人提出异议,即夹涤先生郑樵,认为林宝“昧其姓之所自出”,而在郑樵的《通志》中确实有及此的记述: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而谱家谓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长林之山,遂为氏。按古人受氏之义,无此义也。鲁有林放,仲尼弟子。齐有林阮,见《说苑》。林颣见《列子》,林回见《庄子》。林雍、林不狃、林楚,世仕季氏,故曰,林氏之先皆季氏之良也。然桓王之孙又有林茂、林英者,王子克之子也。恐有差讹,不应一族而同名氏者两人。又有邱林氏,改为林,虏姓也。

郑樵又云:

林氏在唐末为昌宗,而特详者,岂林宝做《元和姓纂》故尔?然林氏出比干之子坚之说,由宝传之也。著书之家不得有偏狗而私生好恶,所当平心直道。于我何厚,于人何薄哉。

据此可知,林姓出自比干之子说,可能肇于林宝。同时,他指出,林姓应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庶子林开,另外,也可能由虏姓改为林。无论是从古人授氏的角度,还是“一族不能同名氏者两人”来看,林姓出自比干之子说都不甚合理。“林氏之先皆季氏之良也”,他批评林宝作为著书之人,有“偏,狗”,生“好恶”,而应“平心直道”。对于这样的质疑,林氏族人也做出了相应的辩解,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十月,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闽县林家裔孙志在《谕德公校正族谱叙》中说:

林宝著《元和姓纂》时,官薄家状固足征,不诬矣。独夹涤郑氏志云,以字为氏,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且讥宝以不知其姓之所自出。子窃疑之,按《春秋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且唐人谱系志学家藏谱系志书,非若后世之泮涣无考也。宝之为博士,尚论其世,而乃昧其所自出乎?无是理矣……故今则据旧谱为定而复疏其异同,以备参考云。

通过自史书对周平王后裔的考察,以及林宝作为太常博士,家藏数多谱系志书,并且又讨论其当代的事实等,撰述《元和姓纂》所具有的资历,论述了其说法的合理性,以反驳郑樵之说。其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贵州程番府知府、侯官林家裔孙春泽撰《元和姓纂录辨》,也指出:

宝著姓在蕴之后,而与翱相去不远,何得谓昧其自出者耶?夹漈所称周平王,则姓纂著于唐,而吾林之本始,实识其所,子茚齐正于今,而吾林之流衍,实赖以不疑。余生也晚,非敢剿说,独以原始所系,不避僭烦以附申明之意云。

林春泽借林宝之子蔀齐先生世谱,校正其辨,认为林姓之流衍,并无疑点。

论述至此,暂且不论关于林氏渊源的哪一说法更为合理,其本身的争论就说明,林氏渊源问题存在着很大的选择性空间。从唐至今,又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何能够真正地叙清其源流,着实困难。冯尔康先生曾经对部分元人族谱进行考察,他认为:一般的家族十世以下,即大致宋代以后的世系,当是可信的;十世至二十世,始祖约在唐代,其世代的准确性有的就很可疑了,“以元代

族谱世系有数十代之远的情形而论,显然不实之处不在少数”。而《虎邱林氏族谱》将其渊源定为比干之子坚说,又是据何而言呢?其将各个时期相关的林氏族谱序收入至谱,又将《谕德公校正族谱叙》以及《元和姓纂录辨》收入,作为辩驳的根据,就能足以说明问题了吗?显而易见,目前存世文献之中,有关商周等上古史基本上是语焉不详,模糊一团;有关比干等等,更是记载寥寥。笔者以为,其中尚需更多的思考与探讨。况且,在其收入的族谱序中,唐人温彦博、林蕴,宋人程大昌等人的记述,是围绕整个林姓的探讨,这些记述与龙蟠林氏又有多大的亲疏关系呢?这是否也正说明了林氏尚未理清自己的族源,而仅仅是将这些显赫的家族渊源假托为一种惯常可见的历史虚像,以示荣耀?如果事实如此,那么,为什么林氏家族要将族源叙述至此,并且又是出于何种目的呢?

从族谱修撰的角度来看,修谱之人在修谱的过程中,确实如钱杭先生等人在研究泰和农村修谱过程中提到的,他们坚持着“突出对族内‘名人’加以记载的宗旨”,“在一方面固然是继承了旧时代宗谱重视宣扬科第功名的传统”,在中国形成的历来重视出身、家世背景,及祖先崇拜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功成名就或者贤德的“名人”,能够给予他们想要的尊荣与光鲜,甚至具有更强的保佑后代的灵性。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光鲜能够使其在地方社会上拥有更为崇高、受人敬仰的地位。学者或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Robert Hymes教授在注释南宋和元朝编纂家谱时谈到,有一种成立或加强一个‘地方权力根据地’方法”。尤其在明清时期,家族在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宗祠家庙所供奉的牌位就是他们用以证明自己家世出身最好的依据。

另外,林氏家族将家范镌于祠堂,使子孙耳濡目染,将有德行的先人作为“兄弟之范”“居官之范”等。可见,族谱、宗祠的建立以及贤德的祖先也具有教育和激励后辈的意义。针对这一点,冯尔康先生也曾论述道:“族谱中往往追述始祖以来诸位祖先的事迹,缅怀其功德,驾驭子孙,是子孙产生法祖的观念,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族规家训要求自己,从而收族。概言之,收族是宋元明清时期族谱的主要功能。”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各个家族在其溯源的过程中,不免会对自己的祖先有过多的粉饰,甚至于在其不能叙述清晰时,出现假托的行为,往往建构一个“历史虚像”,以扬显家族鼎盛而辉煌的历史。

三、中国宗族史研究中“历史遗失的环节”——蒙元时期

《虎邱林氏族谱》将其族源上溯至商代,历经多世之后,发展到唐,自以为已是“昌宗”。那么,这一家族发展到宋元时期,情况又是如何呢?在论述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这一家族的哪几世生活于宋元时期。通过族谱卷六《清溪林氏始祖叙世录》的记载可知“三世祖生于周长于宋,六郎公讳珊,居西头,金紫公次子,生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巳卯,十二月十九日墓葬在依仁里东山左畔”,“七世祖……生五子长敬宗,次度宗,三庆宗,四美宗,五安宗”,此五子即为八世祖。“八世祖生于元……安宗公仲麟公五子,时号下房生,子仕玉,玉生信祖。洪武初,移居本县感化里居住;景泰年间,德公跟寻回籍,后徙居晋江十四都下吴乡,今下吴是其子孙”。由此可知,林氏家族大约自三至八世处于宋元时代。

然而,综观这部族谱,不难发现,关于林家三至八世的记载却十分有限,换言之,从商代的记述一直到民国结束,其中关于宋元时期的论述相对较少,尤其元代,仅涉及零星的几点。这一点,首先从卷帙上即可发现。虎邱林氏族谱在整体上,自清溪林氏始祖一郎公(延皓公)起,叙至二十一世,共二十卷。而林氏从三至八世处于宋元时期,因此仅一、二、三、六卷可涉及宋元历史,第六卷有关涉明朝部分,其后的卷帙基本都是叙述清代。然而,就在仅有的四卷里,关涉宋元的内容也屈指可数。从此四卷族谱内容上讲,在各种谱序、祠堂记中,向上溯源的部分,大多从上古叙述至唐,而对于宋代仅几笔略过,诚如在第一部分引用的《闽林大宗谱系志叙》材料中:

杞生子景渊、景佑、景默、景辉、景泰、景元、景亨、景贞、景瑞等,皆仕九州知州,其簪缨与莆相辉映,而泉之林始盛矣。猗欤林氏祖裔商之仁人,其余周之博陵,继于济南,绵于下邳,而大于晋安。其源深蓄厚,故能发大而流长。

据此,叙述完“宋九牧”的辉煌,对于元代的情况只字未提,便总结林氏家族的发展路径。然而,此谱序尚且论述至宋,其他的序甚至只论述至唐代九牧而已。若非族人或族谱编撰者历史追忆之中出现了失忆盲点,似不应如此。下面论述两点更为明显的事例:

首先,关于世系图部分。就族谱可见,“唐九牧”之下仅经“天和”“定邦”两代,直到乾隆年间的“大漳、大雯、大猷……”一代。众所周知,从唐至清,至少八百年的历史,不是仅仅两代人就能说明的问题。这期间历经了多少世系,此世系图又是如何追溯至“唐九牧”的呢?疑窦甚多,尚待考察。

其次,即族谱之中关于林氏各代进士的记载。无论是“祖孙进士”,还是“父子进士”,其记述直接从宋代跳至明代,对于元代的情况只字未提。元朝确实历经一段科举停废的时期,但是,在其中后期便得到恢复。在几近半个世纪的年代里,林氏未有一人参加科举考试,未有一人中举吗?若非这一家族教育举措的巨大失误,或因族内举措失当而蒙元王朝有意断绝其科考之路,如此局面,在传统中即督促子孙读书追求科考中第的福建大家族中,显然令人难以理解。

综上所论,可明显看出,族谱记载中,关于宋元时期,尤其元代,着实成为“被遗失的环节”,并且林氏族人本身也承认这种缺失:

我闽林自晋隋,迄唐宋世系详明,惟元明以下稍残缺失次。今若详上宗而遗近派,序九牧而略众支,犹弗谱也,且何以见联宗共族之谊,因会议开局,分单续修支派图系。

由此可见,族谱修撰者即认为其祖唐宋世系详明,元明以下却残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虎邱林氏族谱》是一特例吗?还是在现存族谱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就目前我们的了解看,当前中国家族史研究之中的诸多成果之中,有关元代的记载和研究,多半是相当简略或一笔带过,我们姑且命名之为“历史的遗失环节”。常建华曾经也提到“不少学者论述族谱发展史多用‘宋元’、‘宋明’的提法,把元代的族谱学越过或作为过渡阶段一带而过”。这是在研究中刻意的回避?还是由于史料缺失造成的呢?其中有些可能后者的因素居多。由于元代族谱只有个别发现且难以看到,或者,有的如《虎邱林氏族谱》一样,明清以来所修族谱中元代部分资料十分零散,可靠性又值得怀疑。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故学者对其研究中叙及元朝者相对较少。而对于元代宗族已经做出的研究,如常建华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元代族谱研究》,是利用元人文集中的有关族谱资料进行论证;陈瑞在《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设》中,使用的是大量府志、县志记载,也

进行了新的尝试,而都未直接或者是少量的使用族谱资料。为什么这么多的族谱研究者在家族研究中,当其追忆自己祖先的时候,偏偏就缺失了元朝这一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境况的出现?其中又能显露出什么样的学术议题?无疑是十分耐人寻味且又颇具考察价值的。

四、表象背后的历史

《虎邱林氏族谱》元代“历史环节遗失”的现象,并非特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家族的谱牒、宗祠之中,这种缺失,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士族制度是社会的中心,士族的家世格外受到重视,故宗族谱牒兴盛。但是自唐以来,科举制兴盛,门阀士族衰落,正如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第一》所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旧的谱牒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尽管在宋元时期,儒家开始积极倡导恢复、重建宗族制度,但是,这种重建仅限于官僚士大夫家族或一些富有资财的家族,“从资料来看,无论是祠堂的建制、族田的设立,还是族谱的修纂,都是以大官僚为主的,大官僚为宗族带来了诸多好处,从而也成为宗族的核心”。而宗族制度的重建,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的完善起来,“明清时期的家族组织处于中国从传统向近代转变期中,即继承了宋代以来的传统,又适应时代的激变,不断改变其形式和内容,直接影响着近现代中国家族组织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家族史关键的一环”,“现存有关中国家族历史的私家记录——族谱,大部分形成于这一时期”。

其次,即是受当时的历史环境影响。宋元时期,战争不断,多次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世遇乱离,人不自保,遂使子孙不得尽知先世之所来”,给修族谱带来困难。先是宋辽之间的对峙,接着为宋金之间将近一百多年的战争,直到元军的征服以及统治,历时几百年的时间。尤其元代,蒙古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存在误导趋向,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礼教的兴废不予重视,“元代的礼制基本上依蒙古风俗实行,只是祭礼稍行汉族古制……可见元朝政府对设立家庙不重视……元代没有大臣设立家庙的正式制度”,“对于汉族社会来说,元朝是礼制荒疏的时代”,以致中原传统文化遭到浩劫,有人持论“崖山之后再无中国”。那么,这种深刻的文化背景,对于地方社会最明显的影响,可能就是导致具有中国传统儒家特色的尊祖敬宗传统,遭到挑战,家庙宗祠的衰败,打破了其承续渊源的动机。

再次,具体到福建地区,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福建地区由于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更是尤为昌盛,各个家族可能将更多的资金与精力投入至商业以及海外贸易中,而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下,也忽视了对于祖庙、宗祠、族谱等家族的建设。例如,通过族谱显现,大量的宗祠、家庙、坟茔都在明清时期才得到重建翻。另外,常建华《元人文集族谱序跋数量及反映的谱名与地区分布》的考察,也反映出元代福建一带似乎修谱之风稍减,而修谱以江西、浙江、江苏等地为盛。

通过以上对于《虎邱林氏族谱》的分析,可以得知,林氏家族出于扬显家族历史、进行祖先崇拜、教育后代等各方面的目的,在修谱溯源时,对于宋元以前部分,有过于粉饰甚至假托的行为,建构了一些“历史虚像”,并且在宋元时期出现了历史记忆“缺失”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源于多种因素,但是根源在于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的兴盛,致使宗族制度的衰落。且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中国尊祖敬宗、重视礼教的传统遭到破坏。《虎邱林氏族谱》所出现的现象,并非特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家族之中。

本文的论述,重点并不在于论证虎邱林氏家族族源的真假,其是否有假托行为,而是想指出在史学研究中,材料使用与鉴别的问题。自上个世纪年鉴学派的“总体史”以及“跨学科研究”观点提出以来,历史研究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同时,材料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区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成为热潮,时至今日,仍然是史学研究的热点。在此之前,不曾被重视且散在地方的谱牒、契约、文书等资料,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掘与利用,有些甚至直接成为研究的中心材料。然而,对于民间文献材料,尤其是族谱,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慎重地加以鉴别,分析文献编纂背景、目的、过程等相关问题,以确定其利用价值。如有可能,需要与其他史料,例如正史资料、方志、碑刻等,进行印证分析,以确保史论得出的客观性。而对于类似《虎邱林氏族谱》出现的遗失的历史环节——如历史记忆中“失忆”的缺憾,要对于相关的研究问题做出更深的挖掘和探讨,不能仅仅几笔略过。因此,历史研究中,在发掘与利用民间文献的同时,不能忽视正史等其他史料的相关记载,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作者简介】王志双,女,1974年生,河北易县人,厦门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史与古典文献。

王菲菲,女,蒙古族,1987年生,厦门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史。

【责任编辑:李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