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研究 > 教学汇报 >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200字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200字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

时间:2019-10-10 09:19:1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200字

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的姿态》有感

上海实验小学    童超

读着自己敬佩的于漪老师的这本《教育的姿态》,感觉每翻一页就能打开我的思绪,让我触动颇深,好似有千言万语去诉说,然而写下来又觉得很难把思绪串到一起。那我就简单的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

书中提到“人的高大与卑微,大概不以身高计,不以学历计,不以名声计,也不以职位高低或荣誉多少来考量,而是看脊梁骨是否挺得直,精神上是否晶莹透亮,是否有仁爱之心,是否有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毅力。”教育者无疑是高大的一类人,教育者是教育大厦的建设者,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精力与智慧。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不少教育故事,生动、鲜活、动人,有些真是既扣人心弦,又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教师职业形象是高大的,所以形象起点是高大的,也是备受关注的。尤其是如今这个科技发达,信息公开的时代,教师的形象备受世人关注,人无完人,所以教育领域的确也是存在乱象的。教师的社会地位确实是比较难受的,教师曝光在公众下,为人师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从事教育的人当然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但还是可以做到内心的坚守,应有一颗赤子之心,在为人为事上,可以有点思想准备,有所为,有所不为,牢牢守住教育的底线,坚守培养儿童、青少年成长与承认的神圣使命,坚守教育者不媚俗、不向权钱卑躬屈膝的尊严。

上文说道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育工作者社会地位的不受重视,然教育这件事本是简单的事,在现在开来,教育者们却把简单的事复杂了。换句话说就是教育目的不单纯了,当然这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带来的变化,所以我并不认为是教育者们的错。就像书中提到的“教育领域也会有乱象,令人揪心,有些做法看似新颖,却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乃至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望。美好想法、创造意识和勇敢精神,令人不得不产生推心的忧思与疼痛。现如今普遍有幼儿园超前进行学科知识教育,小学一年级提高入学门槛,实施超前教育,也行是出于好心,出于纯洁之心,想让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个人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打着育英才的大旗,

去剥夺小朋友的童年,若干年后,小朋友是成才了,但是他人生中缺失的童年是无法弥补的。我觉得教育不是以育人成才为最主要目的的,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带孩子认知世界,享受人生。教育应是让孩子感到快乐的,就像写书法,黑和白的布局应是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是如此,应该恰到好处,一味的压榨孩子的潜力并不一定是对的,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欲速则不达,为了出成绩,对孩子要求的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不喜欢、没兴趣、不肯学、哭闹。教育者应有赤子之心,不受成绩等外在影响,成一时之事,而却忘了以生为本。把教育办的简单点,办学生喜欢的教育。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杨校长在内很多教育人都说过小学教师是很苦涩的。学生未来的成长亮点,都是在初中,高中阶段。我想了想虽然内心会有点失落,但是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不需要太在意学生的成绩,指标,可以单纯的教育,可以坚守内心的赤诚,上孩子喜欢的课堂,让彼此感到教育的幸福和欢乐。

作文二:《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00字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

广东高州中学      地理科组     李品连

于漪老师是名人,她的成就来自于数十年的勤奋不怠,潜心专研,这份执着令人敬佩。有一段关于她的评论,特别让我回味:“在于漪老师下的功夫中,苦读苦练,天天明灯为伴过午夜的板凳功固然令人钦佩,但她的田野功,反思功更为可贵。”是啊!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

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专门论及“教育的姿态”这个话题,但“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于漪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

更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的核心命题。她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学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个“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机械操练。它是走进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促进学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长。简洁地说,只有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滴灌”就是敬畏教师职业和敬畏学生生命的最佳形式。  1

在《“紫竹论道”的启示》中,于漪先生指出:教育不是口号,作为专业的学科教学是要“沉下去的,是有知识的建构的。口号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文化判断力”。这段话告诫我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拥有文化判断力是做好教师这份工作所必备的条件。“肩负重托的现代教师,理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锻造自己的‘精气神’”则是于漪先生关于教师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表述。

这里的建构,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要是思想者,是文化人。这里的“精气神”,既包含着教师教育的智慧、思想的锋芒和创造的才华,也包含着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深化思想、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还包含着既要“站在中国文化本土上”思考中国教育问题,又要看到广大教师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上所创造的一片片美丽的绿洲的开阔视野。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做教师的道路上,她永远保持着行走的姿态。

我们该如何领会这“行走”的内涵呢?一、学,勤于采撷;二、思,敏于发现;三、行,勇于探索。学,就是要站在文化的高点上广泛汲取人类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来提升自己的素养,滋养自己的心灵。思,就是要把思考与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境界。行,就是要直面教育现场,站在三尺讲台,用生命去歌唱,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由是,于漪先生给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提出了“好学善教,笔下生彩”的具体目标与行为准则。

静静地品读《教育的姿态》,我们不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构、行走这三种姿态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编排者的细节之中体味教师的情怀。该书6个专辑的题图分别是松、竹、梅和桃、李的果实,它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向我们昭示:松、竹、梅是教师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师的成就。

作文三:《《教育的姿态》读后感》800字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建青实验学校小学部 张雯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所著的《教育的姿态》一书,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当我们用永驻的痛心、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就会消除“火爆”和“急躁”,代之以“温柔”的方式去启发和诱导他们。也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一位家长放心地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去爱每一位学生,只有我们爱他们,他们才会爱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身边,聚集在你的周围,送出你的真心,发挥你的人格魅力,用爱与学生去交流,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当你做到了这些,你就能够让你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多少年来,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甚至是生命。所以,我们要学会奉献,把自己的一切都无偿地奉献给教育事业,不能要求回报,更不能因为想要得到回报而奉献,就只是单纯的奉献就好。

虽然我还只是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年多的新老师,但是我会在今后把我在书中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

作文四:《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000字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大岭小学  刘焕

这个寒假我有幸读到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一书,在这本书里,于老师写了六大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耄耋之年的老学者在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些做教育必须懂得的很多道理,那是她从教60多年来的讲台经验,也是他无数个独处时间的思考,语言够朴实也够真诚。这本书像于老师的日记一样。资料很多,触动也不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老师讲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我想说做教师也是小细节,因为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三尺讲台,联系着学生的生命,我们课堂上讲什么,教什么,传授什么知识,培养怎样的能力,给与怎样的思想熏陶,给与什么价值观,将来都会反馈给我们。现在的学习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生活。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为我的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

教师是培育人才的职业,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良好的有用之才,做教师的就必须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育人先育己,力求德才兼备。于漪老师把“师风可学,学风可师”作为她的座右铭,我想这也将成为我的教育追求。

在永远的良师益友,于老师从学、思、行,三个方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学,勤于采撷,好读书,不断汲取他人的优秀文化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

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思,在学的过程中把自己放进去对照,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从中获得启发,获得可借鉴的教育教学技巧;行,看到问题、不足,就要改进就要弥补,把他人行之有效的做法当做学习的榜样,深入钻研教材,了解研究学生,一步步改进,一步步实践。

在《教育的姿态》整本书中,于老师并未提及姿态二字,但在一辈子学做教师里提到的,于老师从一开始的在学校里摸爬滚打,尝试每个角色,到实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教育理想。于老师与时俱进,谦虚谨慎,学思行结合的精神,无不体现了最完美的教师姿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态。

一、敬畏生命。教师敬畏每们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尊重;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呵护;就因为敬畏,他们会研究。

二、把握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的培育场,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地。教师会精心备课,做好预设,同时,又具备教育机智,关注生成。他们深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扼杀学生的兴趣,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个人的魅力。

三、完善自我。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于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将铭记于老师的这句话,在教师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完善自我。

作文五:《最后的狼读后感》400字

最后的狼读后感

狼,在人类的印象中是残忍、凶悍的代名词。古往今来在人类的 文明史上,狼扮演的从来不是一个好的角色,就像《小红帽》中狡猾 的狼, 《东郭先生与狼》中忘恩负义的狼。然而,作为大自然的产物, 我们是否有思考过,我们人类在动物的眼睛里又是怎么的存在? 在《最后的狼》中一只只被人类屠杀的狼让我们在心中震撼着。 当英格兰野狼首领银毛倒在猎枪之下, 不禁感叹这只骄傲而勇猛的狼 是如此的让人感动,那样的场景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记。无论是狼群中 年龄最大的布兰德尔和加库,还是幼小的刚出生的小狼崽,无一例外 的死在了猎人的猎枪下,甚是是被猎人亲手掐死。这样的一幕幕场景 使我不禁泪流满面,在那些列强侵华的日子里,我们的中国同胞是不 是也是这样的无可奈何,面对列强的铁炮利器,我们的长矛是否也是 那样的毫无反抗之力。 我们一直在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自然造物,每一个物种 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或许狼在我们眼中是残忍的 ,可是在狼眼中, 人类杀死了它们的同类又怎么会不是残忍的呢?心存善念, 才是生存 之道。

作文六:《《最后的狼》读后感》700字

英格兰野狼首领银毛,被贪婪的猎人开枪打死。

肩部和脖子上长着一层长长的金色细毛的野狼康纳,被猎人用弩镖射穿了脖子。狼群中年龄最大的布兰德尔和加库被猎人杀死。

两只年幼的小狼慰被猎人枪杀。

一只刚刚出生尚未睁眼的小狼息被猎人扭断了脖子。

以上,是《最后的狼》这本书为我们描绘的几个场景。我们人类是文明者,狼在我们眼中是野蛮者。而在书中,所谓的文明者对野蛮者又都做了些什么?

那个双手沾满血腥的猎人是一个贪婪的恶魔。为了名垂史册,让英格兰野狼中的最后一只狼死在自己手上,他用那双可怕的眼睛四处窥视寻觅野狼。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狼都是恶的化身。丹麦的安徒生以一篇《小红帽》,使孩子们有了对狼的第一认识:狼是令人厌恶、痛恨的角色,它们恶毒凶残,不可信赖。中国的蒲松龄也以大量笔墨写狼,抨击狼的狡诈。可我不能只想到这些。当我看到狼眼里的仇恨化作一滴泪缓缓[中国作文帮]下滑,当我想到捕猎者狰狞、丑恶的嘴脸,当我读到刚刚出生不久尚末睁开眼睛的狼患就活活被猎人折断脖子的时候,我愤慨,我痛恨那猎人。然而,这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全部推托到那一个猎人身上的。在现实中,这样的猎人何止一个,何止数百,何止上千!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对狼如此排斥。狼也有自己的家庭、朋友。但它们却没有人类那样发达的智慧。它们永远不会忘记,人对它们来说是多么危险。千百年来,“狼来了”这古老的呐喊便意味着深夜中的火光,犬吠,人们的迫杀。石块击中它们的肋骨,铁器击碎它们的头骨,子弹呼啸而来。随后,皮毛的焦糊味,肉和管头在火中烘烤的气味在旷野里迷漫„„(读后感)

在同一块土地上,在同一片蓝夭下,命运却截然不同。人类高高在上,轻松地用一根乎指压下天平,动物只能在倾斜的天平一端摇摇欲坠。

今天被消灭的,是最后的狼。倘若人们还不觉醒,那明天将被消灭的,会不会是最后的人呢?

作文七:《最后的狼读后感》300字

最后的狼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英国作家迈尔文·伯格斯写的《最后的狼》这本书, 书里有几个触目惊心的场景:英格兰野狼首领银毛,被猎人开枪打死; 野狼康纳,被猎人用弩镖射穿了脖子;甚至连年幼的和刚出生的小狼 也难逃魔掌。读到这些血淋淋的场景时,我觉得那个猎人就是一个贪 婪的恶魔。他为了名誉,让英格兰最后一只野狼也死在自己手上, 他是那么残忍,难道他就没有一丝怜悯之心吗?

与此同时,小说中布恩一家对受伤的狼的悉心救治,又让我肃然起敬!很显然,乔恩一家的行为是尊重自然的表现,而猎人的行为则体现了与自然的对立。作者通过小说中不同人物与狼之间关系的描写,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类应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应关爱自然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后一只英格兰狼的命运让人感到悲哀,贪婪而又疯狂的人类应该为此而反思自己的行为了,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作文八:《《最后的狼》读后感》700字

英格兰野狼首领银毛,被贪婪的猎人开枪打死。

肩部和脖子上长着一层长长的金色细毛的野狼康纳,被猎人用弩镖射穿了脖子。        狼群中年龄最大的布兰德尔和加库被猎人杀死。

两只年幼的小狼慰被猎人枪杀。

一只刚刚出生尚未睁眼的小狼息被猎人扭断了脖子。

以上,是《最后的狼》这本书为我们描绘的几个场景。    我们人类是文明者,狼在我们眼中是野蛮者。而在书中,所谓的文明者对野蛮者又都做了些什么?

那个双手沾满血腥的猎人是一个贪婪的恶魔。为了名垂史册,让英格兰野狼中的最后一只狼死在自己手上,他用那双可怕的眼睛四处窥视寻觅野狼。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狼都是恶的化身。丹麦的安徒生以一篇《小红帽》,使孩子们有了对狼的第一认识:狼是令人厌恶、痛恨的角色,它们恶毒凶残,不可信赖。中国的蒲松龄也以大量笔墨写狼,抨击狼的狡诈。可我不能只想到这些。当我看到狼眼里的仇恨化作一滴泪缓缓[中国作文帮]下滑,当我想到捕猎者狰狞、丑恶的嘴脸,当我读到刚刚出生不久尚末睁开眼睛的狼患就活活被猎人折断脖子的时候,我愤慨,我痛恨那猎人。然而,这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全部推托到那一个猎人身上的。在现实中,这样的猎人何止一个,何止数百,何止上千!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对狼如此排斥。狼也有自己的家庭、朋友。但它们却没有人类那样发达的智慧。它们永远不会忘记,人对它们来说是多么危险。千百年来,“狼来了”这古老的呐喊便意味着深夜中的火光,犬吠,人们的迫杀。石块击中它们的肋骨,铁器击碎它们的头骨,子弹呼啸而来。随后,皮毛的焦糊味,肉和管头在火中烘烤的气味在旷野里迷漫……(读后感)

在同一块土地上,在同一片蓝夭下,命运却截然不同。人类高高在上,轻松地用一根乎指压下天平,动物只能在倾斜的天平一端摇摇欲坠。

今天被消灭的,是最后的狼。倘若人们还不觉醒,那明天将被消灭的,会不会是最后的人呢?

作文九:《《最后的狼》读后感》400字

《最后的狼》读后感

临清市尚店镇东白堌中心小学     侯耀庭

寒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麦尔文·伯格斯的《最后的狼》这本书。书中有几个触目惊心的情景:英格兰野狼首领银毛,被猎人开枪打死;野狼康纳,被猎人用弩镖射穿脖子;甚至连年幼的和刚出生的小狼也难逃魔掌。

读到这些血淋淋的情景时,我觉得那些猎人就是些贪婪的恶魔。谁都知道我们人类是文明者,狼在我们眼中是野蛮的代表。然而在书中的所谓的文明者对野蛮者都做了什么?那些双手占满血腥的猎人简直就是贪婪的恶魔。为了一己私欲,让英格兰野狼中的最后一只狼死在自己手上,他们用那双可怕的眼睛四处窥视寻觅野狼。他们是那么残忍,难道就没有一丝怜悯之心吗?

与此同时,小说中乔恩一家对受伤的狼进行悉心救治,精心照料。又让我不禁肃然起敬!很显然乔恩一家的行为是尊重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表现,而猎人的行为则是破坏大自然的表现。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作者想告诉人们:人类应该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应关爱自然,并学会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最后一支英格兰狼的命运,让人感到悲哀,那些贪婪而疯狂的人,应该为此而反思自己的行为了,请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上演了,收手吧!    指导教师:赵子秀

作文十:《最后的狼读后感》1200字

最后的狼读后感

最后的狼>读后感(一)

《最后的狼群之血林丛狼》是著名作家毛尔云写的长篇小说。

这本书特别的地方就在他是从狼的角度来看,他讲述了一群北山狼的生活。人们为了过跟好的生活,经常上山捕猎,一个叫秃头的人,是最不怕狼的,一次上山,他看到了一只小母狼,就狠狠的用枪打死了它,在一旁的树丛中小母狼母亲白凤就眼睁睁的看着残忍的秃头把自己的孩子杀死,可他又能怎么办呢?第二年,秃头又来了,他趁母狼们都不在,掏狼窝抓小狼崽,最重要的是,哪些是狼王的小狼崽。秃头行动引起了北山狼的愤怒,

但他们没有进攻。一天夜里,母狼白凤向小镇嚎叫,它呼唤着自己的孩子,但人们认为狼进攻了,秃头见了,打算成立一个灭狼小队,把狼杀了,来建一个农场养奶牛,秃头把山烧了一把火,一是把狼给灭掉,二是把草烧掉,来年栽种新的牧草,北山狼知道了消息,被迫离开了这里,去寻找狼王所说的格露露山,那里是狼的天地,格露露山远在千里之外,路上也不会有可以填饱肚子的猎物,路上许多狼不是被打死,就是饿死了,最后,只剩下了庭和皓,皓选择回去,它并不信狼王说的,而庭则自己独自去寻找格露露山,当皓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时候,和北山狼近似邻居的南山狼也遭到了攻击,山上只剩皓和南山小母狼玛雅,不久之后,母狼玛雅就有了皓的小狼崽,秃头一次上山,碰巧看见了狼窝和玛雅,秃头毫不留情的打死了玛雅,抓走了那些小狼,皓捕猎回来了,看见了这一切,对独自上山的秃头发起了攻击,他们竟纠缠了三天,当秃头精疲力尽的时候皓扑了过来,啪,秃头打中了皓,皓倒在了血泊之中,秃头的枪声引起了大雪崩,把秃头身后的工棚都淹没了。还有那只叫庭的狼最终找到了格露露山,它相信它的子孙会重新回到北山……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保持好生态平衡,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自作自受。例如,人们乱砍树,会引起沙尘暴。破坏环境会引起各种灾难。像秃头这样的做法,是不应该这样的,为了自己杀狼抓狼,还把北山烧了造牧场赚钱,导致最后雪崩,把自己掩埋了。因此,做任何事时应该考虑环境的保护,节制自己的行为,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制止这些行为,不要让人们破坏生态平衡。

最后的狼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英国作家迈尔文·伯格斯写的《最后的狼》这本书》

书里有几个十分恐怖的场景:苏格兰野狼首领银毛,被猎人开枪打死;野狼康纳,被猎人用弩箭射穿了脖子:甚至年幼的小狼也难逃厄运!

可能,狼在猎人的心目中,是邪恶,是凶残的,在所有的>故事里,狼都是邪恶的代表,可是,我不能只想到这些,狼也有家,狼虽然有时会陷害人类,但是,狼是出于无奈才这样的,狼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狼只是在为他们的生存找保障。而猎人,他们无辜的杀害狼,看到这里,我十分痛恨狼,可是,这样的猎人何止一个两个?   与其同时,小说中的贝恩一家又在对狼进行救治,这让我肃然起敬!

在这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残杀动物,要学会和大自然的一切做朋友,我相信我能做到,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