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研究 > 教学汇报 > 民间传说100字【《关于阿胶的民间传说》2800字】

民间传说100字【《关于阿胶的民间传说》2800字】

时间:2019-11-14 10:17:3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阿胶的民间传说》2800字

关于阿胶的民间传说

阿胶被称为补血圣品,性甘味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关于它的补血止血功效,有很多传说。

传说一——阿胶补血[1]

在东阿一带,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民间流传着一种怪病,病人面黄肌瘦,卧床不起,直到气喘咳嗽、咯血而死。一时间万户萧疏,村镇冷落。当时山东东阿县有位美丽聪明的姑娘名叫阿娇,她的父母也不幸身患此病,双双去世。 阿娇不忍见众乡亲被病痛折磨,只身赴东岳泰山寻求治病药草。一日,路过一位鹤发童颜长老。长老告诉阿娇,病可治,药难得:要用一头小黑驴的皮,而这黑驴是老种蛟龙驹,凶猛异常。但是阿娇想着众乡亲的病情,急忙拉着长老说:只要能救人苦难,豁出性命也心甘!长老听了,微笑点头,阿娇立刻拜师学艺。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阿娇把七十二路剑法练精通,就拜别恩师,到深山区寻找小黑驴。经过一番苦斗,阿娇支付了小黑驴,即按长老的吩咐,熬制驴皮。阿娇在锅内添了八八六十四担泉水, 烧了九九八十一担叠柴,熬了七七四十九个昼夜,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终于出锅了。病人服一个好一个,想找恩人致谢时,长老和阿娇都不见了。人们说,长老是药王菩萨下凡,把阿娇带上仙山当药童了。为了纪念阿娇姑娘,后来就把药胶叫做“阿胶”。

传说二——阿胶止血[2]

相传,过去山东阿邑一带流行一种怪病,传染性极强,人和牲畜只要得了这种病,全身都会出血而死,大夫们对这种病束手无策,因而百姓死伤无数。老百姓生怕传染上这种病每天都提心吊胆,寝食难安。阿邑城里有位名叫阿姣的姑娘,不忍见乡亲们受此病的迫害,决心外出寻医问药,为百姓把病治好,使他们可以过上像以前一样的生活。于是阿姣踏上了寻医问药之路,她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寻访了诸多的名医,结果还是一无所获,但阿姣并没有灰心仍然继续寻访名医。

一天,阿姣走到了泰山,在山上她遇到了一位老翁,阿姣便把自己为百姓寻医治病的事告诉了老药翁,老药翁很是感动,便告诉她此病必须用吃狮儿山上的草、喝狼溪河的水长大的毛驴的驴皮,经过煎汤熬汁服用后方能治好,得到老药翁的指点,阿姣十分感激,她开始四处寻找老药翁所说的这种毛驴,几乎问遍了狮儿山、狼溪河附近所有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阿姣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这种毛驴,并得知这种毛驴的主人叫王霸天。

于是阿姣登门拜访,她向王霸天说明了来意,并请求他帮忙救治阿邑的百姓。王霸天一见阿姣如此貌美便动了心,心想如果不答应阿姣的请求,染病的百姓一定是没命了,自己也得背负一个恶名;如果答应了自己心里又不甘心,不能白白地把毛驴送给别人啊!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王霸天想出了一个鬼主意,如果阿姣想把他的毛驴牵走就得答应他提出的三个条件之一:第一,付百两纹银;第二,做他的小老婆;第三,由阿姣亲自把毛驴处死。

阿姣听了王霸天的三个条件怒从心起,她斩钉截铁地说:“要钱没有,讨小老婆你可找错了人,要讨去讨你姑奶奶去!为了能治好乡亲们的病,我只好亲自处死这头毛驴了”于是阿姣找来一把刀,要处死毛驴。王霸天见阿姣选择了第三个条件,自己既得不到钱又得不到人,当然不肯让阿姣把驴处死,就上前阻止,阿姣为了能治好乡亲们的病什么都不怕,她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与王霸天展开一场殊死搏斗。阿姣的勇敢让王霸天败下阵来,阿姣也终于将毛驴处死了,然后剥下驴皮。阿姣带着驴皮回到阿邑,依老药翁说的话熬成药胶,给乡亲们服用。乡亲们服药后,果然人人都恢复了健康,大家都十分感激阿姣,把阿姣当成大恩人。

而王霸天,他的驴被阿姣处死后,心存芥蒂,又得知阿邑的人吃了驴皮熬成的药不但恢复了健康,还把阿娇当成他们的恩人,就更恨阿姣了,于是便派人暗地里把阿娇给害死了。后来阿邑的百姓就把用驴皮熬成的胶称作“阿胶”,以此来纪念和感谢阿姣姑娘的恩德。

传说三——阿胶止血[3]

那是很久以前,有一种无法医治的疾病,人若得了便会吐血而死。当时有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名叫阿娇。她独身一人去祭祀药王,寻求治好这病的药草。路上,一位老人告诉她:“要治好这病,非用食狮耳山和饮狼溪河水的小黑驴的皮不可。”阿娇听了,心中一惊,当时是有这么一头驴,它穿山越岭如履平地,连山上的猛虎恶狼都惧怕它三分。阿娇哪里知道,这头小黑驴是天上受贬的一条乌龙,所以神通广大。老人见阿姣有些犹豫,转身要走。阿娇又想起了乡亲们的痛苦,恳求道:“只要能为乡亲们治好病,豁出性命我也甘心。”老人见她心诚,便增给她一把宝剑,并教会她剑术。

阿娇来到狮耳山下,那头小黑驴见了她,大口一张就要咬,阿娇举剑便砍。相斗间,忽然小黑驴掉头向山下奔去,原来它想使出绝招,将阿娇踢死。好在阿娇早有提防,纵身一跃,跨到驴背上。小黑驴又想打滚把阿娇压死,可还没等它停住脚步,阿娇就抽出宝剑,对准小黑驴的头猛力刺去,把小黑驴杀死,并按照老人的吩咐,剥下驴皮熬成一块黄澄澄、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病人服下这药很快就康复了。大伙去感激阿娇,但姑娘却不见了。有人说,那老人定时药王菩萨下凡,带阿娇到仙山当药

童去了。从此,用黑驴熬制药胶治病的方法流传下来,人们为不忘阿娇的恩德,将此药叫阿胶。

传说四——阿胶补血[4]

相传唐朝初年,山东阿城镇上住着一对以贩驴为生的夫妻。妻子阿娇分娩以后,气血两亏,所以身体很虚弱,她的丈夫听说驴肉能补,于是打算宰驴给妻子进补。谁知道店里的伙计经不起驴肉的诱惑,将驴肉偷吃完了。情急之下,他们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入锅,倒满水。升起大火开煮,直到把驴皮熬化。不想汤冷却后,熬化的驴皮凝固成粘稠的胶块。本来不思饮食的阿娇,吃完以后觉得美味可口,很快把一盆驴皮胶吃完了。几日后,阿娇奇迹般地康复了,而且脸色红润,光彩动人。从此以后,驴皮胶的神奇功效便流传开来。

而在古代,阿胶历来是朝廷贡品,清朝权倾朝野的西太后慈禧,与阿胶的渊源颇深:当慈禧还是懿妃时。患有“血病”(现在成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或月经不调),经多方治疗不愈,后服用阿胶,血止病愈,以后更是顺利产下同治皇帝。因此,慈禧偏爱阿胶,把滋补阿胶当做养生的捷径,一生坚持服用,到老年时,皮肤仍滑腻。

其实,阿胶不止是后宫妃嫔养颜及延年益寿的珍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深受阿胶之益。李世民征讨天下时,在山东境内与对手王世充交战受挫,军队疲惫不堪,于是引军进入阿胶县重整旗鼓。当地人以阿胶熬汤来慰劳军队。结果第二天,整支军队如有神助,体力大增,一鼓作气,击败了王世充的人马。

阿胶的现代应用

阿胶除了做成饮片熬药以外,在现代还被做成了各种食物、中成药。

含阿胶的食物:阿胶固元膏、阿胶糕、阿胶枣……

含阿胶的药物:阿胶补血膏(补益气血,滋阴润肺。)、阿胶强骨口服液(补益肝肾,填精壮骨。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肝肾不足证)、阿胶铁口服液(用于缺铁性贫血)、坤泰胶囊(滋阴清热、安神除烦。用于绝经期前后诸证。)……

【参考文献】

[1]柴海强.阿胶名称的由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3)

[2]阿胶的传说[J].首都医药,2004(7)

[3]王续.阿胶的传说[J].解放军健康 ,2009(1)

[4]李英罗.阿胶中药典故及临床功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8)

作文二:《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3800字

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戴柳插柳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作文三:《关于蛇的民间传说故事》5400字

关于蛇的民间传说故事

 六朝志怪里记载了一个关于蛇和雷神的故事。

传说某山上有个伐木的,他上山时砍死了一条蛇,之后被雷公劈了一下。伐木的大难不死,跑到洞里躲起来。后来发现洞里有许多蛇,蛇王向雷公请求要惩罚伐木的,于是雷公就一个劲地对伐木的打雷。伐木的很生气,就对着雷公大骂,雷公被骂以后觉得伐木的有理,突然一个霹雳打下来,把蛇王一窝全劈死了。

另外也是六朝志怪里的记载,说六朝时有个地方闹大蛇,地方官和巫婆合计后,决定给大蛇送童女。当地有个姓李的美眉,智勇双全,她自告奋勇地要给大蛇当贡品。献贡那天,李美眉带着一条狗和一把剑,藏在庙里,等大蛇来到时,放狗咬蛇,同时跑出来一剑砍掉了蛇的头,为民除了大害。

 战国时,有个小孩叫孙叔敖。他的奶奶常常给他讲两头蛇的故事,说谁如果不小心遇到了两头蛇,必死无疑。

一天,孙叔敖外出玩耍,不巧遇到了两头蛇。他知道自己活不成了,还是搬起石头砸死了它,挖了个坑,埋了。回到家里,孙叔敖哭着扑到妈妈怀里说:“妈妈,我活不成了,我今天遇到了两头蛇。”

妈妈问他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怕别人也遇到它,所以,我把它埋了。”

妈妈笑着夸他是个为别人着想的好孩子。又告诉他,两头蛇

其实是一种畸形的蛇,人遇到它是不会死的。

后来孙叔敖成了楚国的宰相。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 量人蛇爱跟人比高,九尾蛇尾巴发毒液【奇蛇】

蛇是一种聪明灵活、神秘而又凶猛的动物,远古时代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既敬它,又怕它;既把它当做智慧的载体,又将它视为阴谋的化身,对它的感情复杂多样。一些古代典籍和民间传说中,也记录了许多神秘诡异的奇蛇趣事,让人读之,颇感新奇有趣,获益多多。

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等书中,记有一种叫量人蛇的毒蛇。这种蛇又名比蛇,生活在广东一带的山中,一般长两米左右。它有一个怪癖,就是爱跟人比身高,一遇行人,它就会竖立起来,长鸣一声我高!若行人没有反应,它便自鸣得意,将那人猛咬一口;若行人举起手中的家伙,应一声我高!它即垂头丧气,自行坠地而亡。因此,在山路上行走的人若遇上量人蛇,会将随身携带的雨伞、拐杖等高高举起来,以保护自己。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感于此,在《比蛇》一诗中写道:好向人间较短长,截冈要路出林塘。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诗中既批评了量人蛇不自量力、争强好胜的习性,也赞扬了它慷慨仗义、不搞阴谋诡计的优点,颇值得玩味。

跟比蛇的好比相反,有的蛇则懒得出奇。如山东半岛的

昆嵛山中,有一种叫土镢柄的懒蛇。这种蛇有剧毒,外貌跟眼镜蛇相似,颜色和山路相近,常卧于山路中央睡懒觉,不易被人发现。行人结队在山路上走,当第一个人从它身上迈过时,它懒得睁眼;第二个人跨过时,它也懒得欠身;但第三个人再碰上它,就在劫难逃了。它会毫不客气地猛咬那人一口,然后迅速跑掉。被咬的人如无蛇药及时救治,会很快死掉,俗谓三步倒。因此山里人得出经验:几个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千万不要前后鱼贯,而应左右排列,同时前进,以免被懒蛇所伤。由此可见,懒蛇其实并不懒,它只是犯而不校。但这不校也有限度,那就是再一再二不再三。如果一再受到侵扰,它就会坚决回击。

如果说以上两种蛇的所为只能算雕虫小技的话,那么九尾蛇的本领则大得令人生畏。清代袁枚在《续子不语》中所记的这种毒蛇,生活在江西的深山之中,生有九条尾巴,尾端能发射毒液聚成的毒弹,对人兽威胁很大,所以山里人都很怕它,每天日落前就关门闭户。有一次,一个商人来到山中,住进旅店。尽管人们告诫他山中有怪兽,夜晚不要出门,但他自恃会些武艺,又挡不住山中月夜美景的诱惑,便在晚饭后开门出去赏月。他走出旅店不远,忽见数十只猴子惊慌失措地从远处跑来,边跑边叫地爬上一棵大树。商人随即爬上另一棵大树,想看个究竟。不多时,一条大蛇从树林中窜出。它身如圆柱,两眼灼灼发光,腰以下的九条尾巴协调地向前爬行,并一路留下铁甲般的声响。这条蛇爬至猴群藏身的大树下,九尾倒立,一边像跳舞一样不停地旋

转,一边从尾端的孔中不断向树上发射毒弹。群猴中有中弹者,哀叫着一头栽到地上,腹裂而死。大蛇在树下慢慢地吞掉三只猴子后,才摆动着尾巴扬长而去。商人看罢,吓得两腿打战,大气也不敢出。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夜间外出了。

当然,蛇中有武林高手,也不乏文艺精英。清代学者陈鼎在《蛇谱》中,就记载了一种会唱歌的歌蛇:

是蛇至秋风清、秋月明之夜,辄长歌如蚓然,有节韵抑扬婉转,俨若刻羽流商。嗟乎!是蛇如可豢,不妨蓄十余头作一部歌吹。

陈鼎耽于蛇的长歌妙曲,想组建一个蛇演唱班子,这想法既新奇,又浪漫,但是却很难实现。因为蛇们的精彩表演,不都是与人为善,有时也别有用心,这从他所记的几种会说话的蛇中可以看出。

 《蛇谱》中写到越南北部的邱蟠山上有一种叫夜里叫的蛇,每至午夜,就大呼救命,声音听起来颇为恐怖。另一种蛇叫肚里饿,身长尺许,色如竹叶,不咬人,也不怕人,见了人就喊肚里饿。若投给它食物,它就接而食之,看上去倒很老实。还有一种唤人蛇,就跟老实不沾边了。这种产于广西山区的毒蛇,常伏在草莽间,当有人从身边经过时,它便关切地问道:何处来?哪里去?一口标准的河南话。这人如误认为蛇在向他示好,赶忙做出回答,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

蛇会暗地里跟踪他,他即使走出几十里外,进了家门,晚上蛇也会破门而入,将他吃掉,没有人能够制止。

由此看来,古人畏蛇,对它高度警惕,并非褊狭多心。因为蛇如人,有好有坏;蛇性如人性,复杂而多变。即使一些看似善意之行、平常之举,也往往包藏着祸心,埋设着陷阱。善良的人如不洞察明辨,极易上当受骗,付出沉重代价。

 据说,很久以前,蛇并非脱皮,而是人。人活到一定岁数会变老,便会躲到门的角落。七天七夜之后,便脱掉身上的老皮,而变地年轻。但是这样会很痛苦。于是上帝说,不如让蛇脱皮吧,让人活着少一点痛苦。于是蛇便每一年都脱皮。可是不脱皮的人却依然痛苦的活在这世界上。

还有一种传说:有人说蛇是龙在天庭犯了天条被玉帝就派人.把它的手脚.头等全砍掉了并且被扁下天庭就变成蛇了,所以蛇没有四肢。

 关于蛇的风俗

逢巳年出生的人属蛇,北方大都说属小龙的,也有说属长虫儿的。人们不说属蛇而说属小龙,大概是因为对蛇厌恶,而对龙情有独钟,因龙为神物,也有点“攀龙附凤”的味道。

汉族民间有“蛇脱皮”的说法,认为只要看见蛇脱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谚说:“见到蛇脱皮,不死脱层皮。”尤其是在春季更为大忌。在青海地区,若家中发现蛇,最忌杀死。认为若杀死蛇或蛇没有被子打死,蛇就会采取报复行动,于家门不利。所以若在家中发现蛇,就将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长杆上,然后送到山谷中,并求其躲进山洞,别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闽南一琏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各类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发现蛇,是不能打死的,人们认为蛇是祖先派来巡视平安的,进了谁家,就预示谁家居信平安。要是在路边发现几条蛇盘在一起,就要赶揪掉身上的某一颗纽扣丢去表示忏悔,然后走开,当作没有看见。据说这是蛇交配,观者为大逆不道。

农历三月五日为惊蛰节,贵州一带民俗忌雷鸣声,否则当年会蛇虫成灾。民谚云:“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

 很俗的《白素传》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

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 蛇生肖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