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教师节 > 【《读国学有感》1000字】 读丁香结有感600字

【《读国学有感》1000字】 读丁香结有感600字

时间:2019-09-29 09:18:5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读国学有感》1000字

中华民族的魂魄---- 读国学有感

国学,铸就五千年华夏文明。“国学”一词,自古有之------国学者何?一国文化经典之学也。通过品读国学,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魂魄就在国学之中。

的确,从古至今国学经典如:孔子之《论语》,历两千余年而不朽,被推为国书;历代文人墨客著之诗歌,被后人吟咏,广泛传诵。其文,不华丽,却撼动人心;其理,简要明确,令人深省。

《论语》其中不乏做人之道:从孝到忠,由仁至信。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两句皆为如何孝父母。对父母,都要和颜悦色。“色难”,可这难吗?只要多一分关怀,多一分尊敬,就能做好。有了尊敬,就能不和父母相争。什么是敬?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之处,要委婉的劝阻。父母不听自己的意见,仍然要态度恭敬,而不要冒犯,即使忧虑发愁,也不要心声怨恨。孝道,为做人的根本,中华文化的延续,文明的传承,都是有了孝道为先,为根本,才能立世。一代代,一辈辈,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孝道一直未变。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忽?”要把仁德作为自己的职责,不要不断坚持,才能成为君子。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是仁的基础。孝/仁已经进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有孝和仁为基础,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坚韧/自强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利于世界之林,并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以前,经常看国外的动画片,看国外大电影,感觉国外什么都好。开始有些妄自菲薄,总觉得咱们什么都不如人。随着年龄增长,读到书多了,尤其是读了国学的经典文章,才知道国学是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看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在电视里看到许多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心中有深深的自豪感。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国学,虽然有些比较深

奥,但是我通过请教老师利于互联网学习。我要学好国学,让更多的人也一起来学国学,读国学,这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结晶。

国学,让我明白了做人之道,明白了爱国之情,明白了如何应对风雨雷电,明白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这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发展壮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作文二:《读国学有感》1200字

读国学有感

杨柳小学校  六二班  吴波 国学之风唤醒了一个个红领巾,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学国学,共同进步。 有一天,我从装课外书的专用书包里又拿《三字经》来看,当我看见了这几个字“六百载,至纣王。周武王,始诛纣。”时不禁让我联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电视剧《封神榜之凤鸣岐山》。这部电视剧记录了纣王的商朝灭亡的整个过程,具有历史教育性,我建议大家都去看一看这部电视剧。当我看完这部电视剧,对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了新的认识。

这部电视剧首先介绍了纣王好色,引出下文,妲己为什么能无法无天地残杀那么多的忠臣义士,还杀了黄飞虎的妻妹,逼迫黄飞虎造反呢。因为纣王以为加税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于是他就做了,没想到,本来农民的税就多,再加一点就成了天大的数字了,造成了民心涣散,从而失去了江山。我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大家一定不要去做坏事,哪怕是一件小坏事。就拿我班上个别男生说脏话的事情来说吧。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两个同学在厕所说脏话,他们不知道隔墙有耳,被魏老师发现了,全班点名批评,被全班同学嘲笑了一番,他们脸都红了!也许说脏话的同学认为说脏话没什么,可是他们这样做破坏了自己的形象。而且,作为六年级的大哥哥说脏话,假如有低年级的小朋友听到了,他们可能就会跟着学,将来他们长大了,和别人交谈也粗话连篇,别人肯定会不愿意跟他交往的。如果你从小就有偷鸡摸狗的毛病,我想你的后半生可能是这样的: 小的时候偷了一支钢笔,一元钱;

青年去偷别人的大钞;

中年去偷电瓶车,汽车;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你迟早会进监牢的。

就算你社会关系很好,官很大。但毕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看了这部电视剧,我对“勿以善小而不为”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如果你像西伯候一样,平等待人。西伯候为请出隐山高人姜子牙,自己亲自去为他抬轿。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后,他就把税免了,这些钱对于国库来说,简直就九牛一毛,对老百姓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喜悦,周武王免税后,老百姓民心归一,如同那无

数条小溪、大河汇流成黄河一样,使得他的周朝持续了八百年之久呀!我记得还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看见一个塑料口袋,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被郝老师发现后全校表扬,还加了分呢!“弯弯腰,换我们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我们这位同学只做了一件很小的好事,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还为班级争了光。所以,只要你多做善事,哪怕是几件小事,也一定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的。

做善事的心好似一颗金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你有一颗金子的心,你总会与众不同的!你不要以为我在吹牛,心在里面,怎么会使人与众不同呢?因为只要你有一颗金子的心,你就会有高尚的品质,你一但有了高尚的品质,你的气质,你的形象就会与众不同,就会比一般的人更高雅。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说明了只有你多做善事,你的江山才会长久。如果不读书,你的生命将是空白的,没有意义的。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一起徜徉在国学智慧的殿堂,让我们用国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21世纪优秀的少先队员。

作文三:《读国学有感》2800字

书 征 文 活 动

读《论语》有感

作者姓名:于艳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葫芦岛小学

通讯地址:葫芦岛市龙港区葫芦岛小学______

联系方式:15668953677__________________

读《论语》有感

我是一位从教二十年的老教师,对于传道授业的工作却认为不是那么轻松。故时来常读孔子的论语,希冀从先贤的论述中寻找做好事业的启迪。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其弟子遍布各行各业, 桃李满天下也。

关于治学孔子认为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我谈谈孔圣人对我的一些启发。

1、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中载:“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管学生的贵贱贫富,只要肯学习,他都会收为弟子,诲人不倦。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孔子的学生颜回很贫苦,假设没有孔子的教导,颜回大概也不会被后人尊称为“复圣”。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2、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篇》中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个小故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师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提倡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互适应,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3、启发式教育。

《论语·述而》中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原意是:教导学生的时候,不到他竭尽全力想弄明白而不得,我不会去点拨他;不到他竭尽全力想表达清楚而不得,我不会启发他。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提倡一味地灌输。这就是孔子典型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长于独立思考,能够独当一面。在独立面对困难时,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置问题情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4、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中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非常强调“温故”。《论语》的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说孔子把学习新的东西并即时加以复习作为一件很享受的事。他的弟子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他把自省当作是每天必须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我在教学中号召学生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读书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有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中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认为这句话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一无所得。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各种媒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但是缺乏的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神。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常常对他们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就如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学以致用。

《论语·子路第十三》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古人认为《诗经》是反映政治治乱得失的,从中可以明白政治得失之由和治理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熟读《诗经》三百首,却不能处理政事;到其他国家当使节,却不能独当一面,学的再多,有什么用处呢?这充分反映了孔子并不喜欢满腹经纶,纸上谈兵之徒。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中我常对学生强调,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然后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学习新知识来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7、基础与能力并重。

《论语·雍也》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意为:质地胜过文采,就显得粗糙,文采胜过质地,就显得浮夸。文采和质地都出色,才是真正的君子。

杨昌济先生在《恰同学少年》中引用孔子关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名言来启发少年时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修学储能不可偏废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如果光有能力素质,而学问修养不够,则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力;反过来,光是注意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知识就会变成死知识,学问就会变成伪学问,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杨先生的观点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个人能力和书面知识积累对人发展和成长的影响。

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质相当于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文则相当于

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两者兼备,才能全面发展。我们的学生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死啃书本,而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很欠缺。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所授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过程。

8、学习兴趣的培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要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朝闻道,夕死可矣”。 “数学王子”高斯、世界球王贝利、“现代艺术魔法师”毕加索,无数名人的故事都充分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教学实践中不局限于上好一堂课,而注重对学生科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孔子所讲的学习,内容极其丰富,我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理解学习。虽然我踮起脚尖,却难望孔子之项背。但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者姓名:于艳明

工作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葫芦岛小学

作文四:《读国学经典有感》700字

读国学经典有感

箕城小学     苗丽英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

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 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作文五:《读国学经典有感》10300字

读国学经典有感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的世界里,耳边充斥的是街市的喧嚣,广告的诱惑,夜晚的各种鼓噪耳膜的不雅的音乐;城市的风景经过人为的大肆造作,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清新,缺乏了纯真的韵味;吃着催熟的蔬菜瓜果,速成的鸡鸭鱼肉;喝着经过处理的“纯净水”;情感的泛滥,邻里关系淡漠,甚至对面住着不相识„„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变得心浮气躁,虚伪狡诈,攀比心日益严重,利欲熏心,欲望无边。那么身处闹市,怎么才能抛却浮华,生活的宁静、淡定、从容呢?没有什么人能给我们指条通达的捷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渐丰,读书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特别是读国学经典,从先贤古圣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塑造自己,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图解庄子》,《论语》,《大学》,《唐诗宋词赏析》,《细讲弟子规》,《了凡四训译解》,放在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桌上枕头边,工作闲暇了,心情郁闷了,工作不顺心了,随手拿来翻翻看看,品品读读,从中体会古人的观点、境界、做法„„会提升个人的悟性,给自己力量,修炼自己的品性,慢慢的达到恬淡宁静,忘却身边琐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善待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内心清净满足,人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读古文经典,书中精选的句段,相应的经典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原文的内涵,让我读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从中学到那种内心的和谐和安静,使我能时时提醒自己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所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间关心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言行对自己的子女、对学生的成长无不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从点滴做起,再小的事情都要将正确的做法先告诉孩子,身为父母、教师一定教给孩子如何去做。吃饭穿衣要学,行立坐卧要学,在里面学惜物,学敬物,学威仪,学自尊而尊人。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对长辈无礼,对父母、老师不尊重时,殊不知这些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这些作为家长、作为教师的教育失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处处体现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了古文经典,我深深地明白,良好的理想的成长环境、成才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书香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实际是怎么做的呢?不要埋怨现在的小孩子管教起来有多难,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要牢骚满腹,委屈愤懑。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虚伪,而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言行到举止,教师处处要谨慎,应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尽心尽力地付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个德行的

示范者。读了经典,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让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健康、自信、乐观、智慧的人,那么你就会影响你身边的人,你所在的环境就一定是快乐向上的环境。

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我在语文课本和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中,从《论语》中学到了很多启示。

一、学会学习

《论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我们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二 、与人为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现在我们多为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此考虑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对方有伤及自己利益的事情,多数情况表现出的是一种敌对、漠视、恶语,孔夫子教给我们对别人的冷嘲热讽要能沉住气,要用自己的仁义去感染对方,改变他人,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考虑问题,就是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施行个人的善行,

三、要讲诚信

孔子说:“与朋友交 , 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它说明了做人以及与人交往的原则,那就是要讲诚信。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那就是与朋友交往,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作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不然,就失去朋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待朋友要讲信用,以这样的方式和原则处理朋友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友谊。在我们的身边也也有着诚信的楷模孙水林

孙东林兄弟,从他们身上我们中学生也应认识到不仅对朋友要诚信,对待工作生活也要讲诚信。

总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圣贤先哲们的智慧,教育并指导学生的行为,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人际关系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 让这些先哲的学习智慧和处事之道继续指导我们前行,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国学经典,越来越爱读国学经典。有时国学经典会给我带来许多收获,会给我带来许多知识,会让我有许多新的认识。

我渐渐迷上了古典小说,渐进迷上了唐诗宋词,渐渐迷上了鲁迅,渐渐迷上了朱自清等。我也曾爱读金庸的武侠,也曾经爱看过精明的小说,也曾经喜欢浪漫的韩国小说,也曾经为科幻小说痴迷,也曾经幻想自己是一位侦探。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些东西的兴趣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对先人的敬仰!

我爱梦阮的多情,喜欢易安的柔情似水,欣赏青莲居士的放荡不羁和东坡先生的豪放,向往庄子那无限逍遥,敬佩孔孟治国之道。他们每一个人都使我充满无限敬仰。鲁迅让我时刻保持清醒,闻一多教会我爱国,朱自清使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骨气,老舍带我走进老北京,与观众带给我一丝淡淡的乡愁,茅盾告诉我要做白杨一样坚强的人。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都使我学到了不同的做人道理,是他们教我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是他们激励我前进。

我读他们的经典著作时总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用心去品味他们的思想,用感情去诵读他们的情感。每读完一遍我都会认真思考,将自己融入到作者的书中,将自己投入到树的意境当中。同样读一本书,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读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了解。

我酷爱《红楼梦》,使这部书把我带进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这部书让我对国学经典充满了热爱。起初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读这部经典小说,可是后来一发不可收,越看越是喜欢,于是一口气将这部书读了五遍。第一便知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第二遍是对书中人物的了解,第三遍是对书中诗词的欣赏,第四遍是带着作者的感情读进去的,第五遍是带着对当时社会的认识读进去的。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重新拿起这部书,我读出了真正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学常”,读出了作者“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苦处,被生活所迫的无奈,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同时也读出了作者的多情,作者的旷世才华。曾经为作者赋诗一首:《一声叹息》“一声叹息几多愁,感慨万千泪直流。一曲红楼在梦中,多情公子苦多愁。人人感慨玉多情,我言梦阮多情郎。多愁善感命多舛,柔情似水步步艰。天性恰如《西江月》,豪放不羁愤世俗。才气纵横干云霄,直追昌谷破篱樊。字字看来皆锋芒,堪与刀颖交寒光。托玉于世感世俗,梦回西山小石桥。”虽无韵,也无法上大雅之堂,但是这是我对作者的真情实感了流露。我认为要多读经典,要从经典中学到东西,要理解拙者的思想意境,要从作者的言辞中读懂作者的信。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知道个大意就可以,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读!所以要看有所学,读有所懂,要深入认识。小时候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记得那时候老师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认真去想作者的情感。可是那时年幼不懂老师为什么这么说,读了好多遍也不懂其意,后来达到了背诵的程度,可是仍只是觉得是一首普通的诗,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后来长大了,对事物的认识加深了,再加上身处异乡也渐渐明白其意。读懂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读懂了作者期盼海峡和平统一的赤子之心,读懂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作为中华儿女现如今每次读这首诗,心中油然升起对余光中的敬意之情,心中总是期盼祖国的统一大业。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

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

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

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

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

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读国学经典悟师道

张麟蜀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自学校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以来,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部分教师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不同年级开展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经典。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 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 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材不

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珍奇的宝贝。在儒家文化中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

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学生通过读经典,从各方面都有了变化,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老的经典文化被外国人当作宝贝研究学习。 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 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 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 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 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 教育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经典是培养学

生做人的好教材,同时也是铸造良好师德的好范本。

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 那

么我们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发现呢?这样会使一个

人受用终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

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

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身为人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

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至于已经从教多年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

发扬光大。

三、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老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有时不能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觉得自己水平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是一种内在活动,越学兴趣越高,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学习。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如同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

极其悲痛,“哭之恸”。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

要老师的呵护。

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论语》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这就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爱生如子,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

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庆幸,先贤们穷其毕生精力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有价值的经典之作,同时我们更应当庆幸,在有生之年中能够结识这些经典之作。它们开启了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教我们明辨是非,教我们感恩,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去选择,它们还教我们如何思考,让我们变得睿智。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喊出:

“与经典同行,幸哉!”  下。当我们的人生遇到迷茫时,这时不如抛开一切,去认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从中你会学到很多,从中你会找到方向,同时你也会懂得这些国学经典才是真正的精华,才是我们要学的,要认真去读的。

作文六:《读国学《大学》有感》1000字

读国学智慧系列之《大学》心得

文/才风

(师生诵读孔子名著《大学》 )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家要实现软着陆,中国文化也将受到很多国家重视,中文也会流行起来,国家也花大投资在国外建孔子学院,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古典文化更容易受到重视,古典文化字句不多,可从中学习到正其心,修其身,养其性,立其志,定其略,伐其谋,践其行,立德业之智慧,最近看了,受益匪浅,也来谈谈学习国学智慧系列心得。

《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燥;镇静不燥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想要或需要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我们越来越迷茫,不知道究竟能做什么,下一步我们会去哪里?

这是每个人迷惑的问题,我问过很多朋友,同事,我问他们现在过得的怎么样?他们一般会回答:瞎混。问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他们一般会说:还怎么想,每天都这样过呗。我们希望都有自己的想法,可现实完成你的想法很难,我们就放弃了当初的梦想,只能过一天就一天了,简简单单过每一天。

《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只要达到一定境界后,立长志,坚定走下去才会有收获,常立志,说明自己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一般会半途而废;

“定而后能静”,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燥,我们在这个现代社会,诱-惑的东西,往往怀疑自己的志向是否正确,是否能实现,我们就烦躁不安,慢慢自己的做的事情就偏离自己的志向,越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们就会烦躁不安,此话教我们,只有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燥,才能有心思想自己的目标前进;

“静而后能安”,镇静不燥才能够心安理得,“宁静才能致远”道理是一样,只有静下烦躁的心,才能想怎么样完成自己的目标;

“安而后能虑”,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如何事情需要完成,需要周详的机会,人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想周详的考虑,需要静心计算,静心思考。

最后“虑而后能得”,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我们想天上能掉馅饼,落在你手中,这个机会基本没有,看到别人得到的你想得到东西,并不是偶然,所以重点不是看到拥有什么,而是他们如何办到的,这才问题的关键,成功也有一番辛酸泪,周详的思虑不一定能办到,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计划,关注外围环境的变化,才会有可能对人生有所收获。

做任何事情是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事情,所以按照《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作文七:《读《国学经典》有感》1700字

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有感

“国学”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对世人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言,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弟子规虽浅显却极富哲理,能够给人以生活上的指点、学习上的教导,成长中的导航……它教会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它还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社交礼仪,这也是我们父母长辈的行为准则,因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国学激励着我们,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应乐观积极,努力争取向上,不要被挫折打倒,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自己的人生。古人所言:“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记载:“周朝闵损因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全,便再取了后母,而后母却虐待子骞。在寒冷的冬天只给他穿单衣,父亲知道子骞受后母虐待后,便要休了她,子骞便为后母求情,最终一家人生活和谐美满——单衣顺母。想想我们呢?身为人子,我们对父母却知之甚少,关心更是不多,任性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还天真地说着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话语。真的觉得自己不懂事。细细体会,其中包含着尊重师长、孝敬长辈、诚实守信等可贵的品质,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的民族精神,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让我们一起了解国学,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跟我们共同走进《弟子规》,体会国学的经典;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国学,品味精彩人生;让我们一起倡导经典国学,完善自己的人生吧!

读《游子吟》有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早心,报得三

春晖。”

读完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或许,大家认为母亲为儿女操劳是应该的,确实,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过于母爱!但是,大家发现了吗?母亲为我们操劳时,皱纹已悄悄爬上了她的脸颊,那乌丝般的黑发以快被那白发慢慢取代,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限的,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无法报答的。

母亲,一个神圣的名字;母亲,一个光荣的称呼;当母亲为你精心准备饭菜,为一家人默默奉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对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当你生病了,是不是母亲第一个把你送到医院,可母亲生病了呢?她是一推再推,一个劲儿的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了„„”难道真的没事吗?不!母亲只是不想让你担心罢了,她害怕你担心她自己,会影响学习。当母亲责备你时,你会心中不满吗?会认为她管得太多吗?不!她是在爱你!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责备自己的孩子。就算是在责备你,但她的心会比你更难受„多关心关心自己的母亲吧!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哪怕是帮她洗洗碗也好!

亲爱的母亲,用任何词语也形容不了你对她的爱!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经典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他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点染了沙土,而在当今,他似一个知识库,点亮了我们的心灵。

我能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能体会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能体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峥峥傲骨;能体会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洁身自好;能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更能体会到“莫道

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寂寞。。。。。。。

在生活中,我不但听见过许多名诗佳词,还见证过国学的非凡魅力。

一次退休的奶奶正和楼下的几位邻居聊家常,其中一位邻居说道:“现在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什么‘民主投票’都干得有模有样的。”“是啊!你们看,这不,退休职工的工资又要涨了。”一位邻居说道。大家听后都随声附和。听了她们的话,我心想:“是呀!国家这些年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推出和改进各项政策,让人民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使我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奶奶突然深有感触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听后连忙纠正她说:“奶奶,现在说这句诗不合适了,现在流行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她们听了我的话后,都哈哈大笑起来。奶奶还夸我说:“你这个孩子,还懂得不少呢。”我听后得意的笑起来。

国学,是你使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作文八:《读国学经典有感》2100字

读国学经典有感

——邱琳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的世界里,耳边充斥的是街市的喧嚣,广告的诱惑,夜晚的各种鼓噪耳膜的不雅的音乐;城市的风景经过人为的大肆造作,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清新,缺乏了纯真的韵味;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变得心浮气躁,虚伪狡诈,攀比心日益严重,利欲熏心,欲望无边。那么身处闹市,怎么才能抛却浮华,生活的宁静、淡定、从容呢?没有什么人能给我们指条通达的捷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渐丰,读书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特别是读国学经典,从先贤古圣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塑造自己,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我爱梦阮的多情,喜欢易安的柔情似水,欣赏青莲居士的放荡不羁和东坡先生的豪放,向往庄子那无限逍遥,敬佩孔孟治国之道。他们每一个人都使我充满无限敬仰。鲁迅让我时刻保持清醒,闻一多教会我爱国,朱自清使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骨气,老舍带我走进老北京,与观众带给我一丝淡淡的乡愁,茅盾告诉我要做白杨一样坚强的人。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都使我学到了不同的做人道理,是他们教我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是他们激励我前进。

我读他们的经典著作时总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用心去品味他们的思想,用感情去诵读他们的情感。每读完一遍我都会认真思考,将自己融入到作者的书中,将自己投入到树的意境当中。同样读一本书,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读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了解。

我酷爱《红楼梦》,使这部书把我带进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这部

书让我对国学经典充满了热爱。起初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读这部经典小说,可是后来一发不可收,越看越是喜欢,于是一口气将这部书读了五遍。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重新拿起这部书,我读出了真正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学常”,读出了作者“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苦处,被生活所迫的无奈,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同时也读出了作者的多情,作者的旷世才华。我认为要多读经典,要从经典中学到东西,要理解拙者的思想意境,要从作者的言辞中读懂作者的信。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知道个大意就可以,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读!所以要看有所学,读有所懂,要深入认识。

读这些经典文学要时刻去想,要经常拿出来去体验其中的韵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体味到不同的韵味,会对书有不同的认识,会懂得作者不同的情感。国学经典也许有人将他暂时抛到一边,然而历史的长河不会将他遗忘,指挥一点点地将它沉淀,将最精华的部分留下。当我们的人生遇到迷茫时,这时不如抛开一切,去认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从中你会学到很多,从中你会找到方向,同时你也会懂得这些国学经典才是真正的精华,才是我们要学的,要认真去读的。

而那些经典,放在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桌上枕头边,工作闲暇了,心情郁闷了,工作不顺心了,随手拿来翻翻看看,品品读读,从中体会古人的观点、境界、做法„„会提升个人的悟性,给自己力量,修炼自己的品性,慢慢的达到恬淡宁静,忘却身边琐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善待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内心清净满足,人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读古文经典,书中

精选的句段,相应的经典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原文的内涵,让我读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从中学到那种内心的和谐和安静,使我能时时提醒自己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所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间关心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言行对自己的子女、对学生的成长无不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从点滴做起,再小的事情都要将正确的做法先告诉孩子,身为父母、教师一定教给孩子如何去做。吃饭穿衣要学,行立坐卧要学,在里面学惜物,学敬物,学威仪,学自尊而尊人。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对长辈无礼,对父母、老师不尊重时,殊不知这些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这些作为家长、作为教师的教育失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处处体现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了古文经典,我深深地明白,良好的理想的成长环境、成才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书香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实际是怎么做的呢?不要埋怨现在的小孩子管教起来有多难,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要牢骚满腹,委屈愤懑。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虚伪,而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言行到举止,教师处处要谨慎,应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尽心尽力地付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个德行的示范者。读了经典,你就会

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让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健康、自信、乐观、智慧的人,那么你就会影响你身边的人,你所在的环境就一定是快乐向上的环境。

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作文九:《读《国学经典》有感》400字

读《国学经典》有感

《国学经典》是一本关于古代作品和古诗的一本书。这里面包含了许多知识,使我念念不忘。

这本书有许多古诗词。当然也有孔子的作品------《论语》。《论语》全文是按照孔子的观点来写的。每一篇文章都丝毫没有一点关系,可以说这是一本散书。但是因为这全是孔子的观点来写的,至今才保存的如此完好。

其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弟子规这一环节。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迅速到达,不要拖拖拉拉。父母命令你的时候,行动要快,不能懒惰行事。父母教导你的时候,要仔细的听,不要胡思乱想。父母责备你的时候,要接受父母的意见,不要不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就要让他(她)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凉爽。早晨去拜访父母,晚上要伺候父母上床睡觉。出去的时候要告诉父母自己去哪,什么时候回来。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不要随意更改。这对我很多启示。

《国学经典》对我有许多帮助,以后,我要继续理解他。

爱凡杰第一小学   四8班      母默涵

作文十:《读国学经典有感》1300字

读国学经典有感

(重庆110中学  龚茜)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的世界里,耳边充斥的是街市的喧嚣,广告的诱惑,夜晚的各种鼓噪耳膜的不雅的音乐;城市的风景经过人为的大肆造作,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清新,缺乏了纯真的韵味;吃着催熟的蔬菜瓜果,速成的鸡鸭鱼肉;喝着经过处理的“纯净水”;情感的泛滥,邻里关系淡漠,甚至对面住着不相识„„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变得心浮气躁,虚伪狡诈,攀比心日益严重,利欲熏心,欲望无边。那么身处闹市,怎么才能抛却浮华,生活的宁静、淡定、从容呢?没有什么人能给我们指条通达的捷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渐丰,读书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特别是读国学经典,从先贤古圣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塑造自己,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图解庄子》,《论语》,《大学》,《唐诗宋词赏析》,《细讲弟子规》,《了凡四训译解》,放在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桌上枕头边,工作闲暇了,心情郁闷了,工作不顺心了,随手拿来翻翻看看,品品读读,从中体会古人的观点、境界、做法„„会提升个人的悟性,给自己力量,修炼自己的品性,慢慢的达到恬淡宁静,忘却身边琐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善待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内心清净满足,人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读古文经典,书中精选的句段,相应的经典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原文的内涵,让我读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从中学到那种内心的和谐和安静,使我能时时提醒自己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所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间关心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无不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从点滴做起,再小的事情都要将正确的做法先告诉孩子,身为教师一定教给孩子如何去做。吃饭穿衣要学,行立坐卧要学,在里面学惜物,学敬物,学威仪,学自尊而尊人。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对长辈无礼,对父母、老师不尊重时,殊不知这些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这些作为教师的教育失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处处体现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了古文经典,我深深地明白,良好的理想的成长环境、成才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给自己的孩子

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书香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实际是怎么做的呢?不要埋怨现在的小孩子管教起来有多难,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要牢骚满腹,委屈愤懑。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虚伪,而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言行到举止,教师处处要谨慎,应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尽心尽力地付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个德行的示范者。读了经典,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让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健康、自信、乐观、智慧的人,那么你就会影响你身边的人,你所在的环境就一定是快乐向上的环境。

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