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教师节 > 诗歌写作【《诗歌的写作》4200字】

诗歌写作【《诗歌的写作》4200字】

时间:2019-11-12 10:10:2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诗歌的写作》4200字

【技法梳理】

诗歌是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的文学体裁。它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和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抒情言志,宣泄的是个性的心理感受。诗歌的语言追求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诗歌呢?

一、从捕捉和创造诗歌的意象入手

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诗歌的创作,必须从捕捉和创造诗歌的意象入手。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捕捉和创造意象是诗歌写作的重点,有意象就有了诗味。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从一匹可怜的老马联想到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而“老马”这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不仅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也表现了别致而深刻的哲理。

二、以创造意境为最佳切入点

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写诗是由一个意象走向意境的创作过程。

三、注重诗歌的构思,抓住行文的关键

诗歌的构思十分重要。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心体验。”“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的作用),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遵循这个构思方法,在写抒情诗时,由于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创作主体(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应该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情境”。

构思诗歌的过程包括:提炼诗情、选取角度、布局谋篇、锤炼语言。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

四、注重诗歌的分行与押韵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律规定,运用分行来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诗歌分行的标准是: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分行应有独创性;分行更应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其次还应关注音乐美,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与歌不分。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音乐美方面主要表现在押韵上,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等。其他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范文精评】

星雨无痕

彭金萍

星雨

划过

照亮了夜空

奔向大地

短暂的一瞬

是星雨

灿烂的一生

一瞬

一生

是星雨绚丽地出世

到灿烂地消失

(这一小节营造了一个静夜星空的意境,抓住了流星雨的特征,写出了流星雨的那一份独特的凄美)

看夜空划过的

弧线

是星雨生命的历程

一生

转瞬即逝

天空中的亮光

是对自己

一生的诠释

星雨划过

然而

星雨无痕

(这一小节托物言志,借写流星雨来写人。人应该像流星雨一样,要有生存的价值)

点评

人生正如诗中所说的“星雨”一样,在我们寻梦的历程中,也许是短暂的一瞬,但也应像星雨一样,从绚丽地出世,到灿烂地消失。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应让短暂的一生有光芒,有灿烂;即使再短暂,也应该照亮神圣的瞬间。作者用语含蓄,却极富有内涵。诗中处处渗透着人生哲理。

应用文起跳

应用文写作之声明

王永祝

【基本概念】

声明是机关、单位、团体为表明对重大事件、重要问题的立场、态度、主张或说明某种真相而在一定范围内发表的公开的文告。

依据声明所针对的事件的不同,声明可以分为遗失声明、免责声明、维权声明、版权声明等多种。

【注意事项】

1.声明作为一种应用文,一定要注意行文的一般格式,不能随意撰写。

2.声明要直截了当、郑重地宣布有关事项,用词要精练准确,用语要严肃恳切,语气要果断坚决,要表现出鲜明的态度与严正的立场。不能笼统,含糊,留有回旋余地。

3.声明可以由企业发布,也可以授权给律师,由律师代表企业发布,也可以由企业和律师共同发布。

【基本格式】

声明一般要包含标题、正文、落款等内容。

1.标题一般由“单位名称+事由+文体类别”组成。如:《中澳发表关于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联合声明》。有时还会在“声明”前加上“严正”“郑重”等词语,以表明发出声明者的鲜明态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例如:《关于〈同一首歌〉从未有过冠名权拍卖行为的严正声明》《南京市全体金鹏大厦业主郑重声明》。

另外,有时为了简便起见,还可以直接书以“声明”二字作为标题。

2.声明的正文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发出声明的原因、目的。比如“本公司不慎遗失××账单一本,其流水号为××××”“据举报,近来在××市场屡屡有人向游客兜售本公司的**品牌商品”等。

二是声明的主要事项以及要声明的立场、态度、主张等。如果涉及的事项较多,还可采用分点列举的方法,以显示其条理性。

3.落款时要写单位、时间。标题标明单位的可不写单位,只签署法人代表的职务、姓名;有的还可直接签署法律顾问的姓名。

【范文示例】

搜狐公司严正声明

自2007年10月至今,不断有搜狐网友以及搜狐代理商反应,一名为“统搜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公司擅自以“搜狐全网通”名义对外进行合作,其注册运营的网站域名为:://.省略/及://.省略。该公司行为严重侵犯了我公司包括商标权、名称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就此,我公司曾多次致函“统搜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要求该公司立即停止其侵权行为,但该公司置若罔闻,至今仍旧打着“搜狐全网通”名义招摇撞骗。对此,我公司深表愤怒,为防止更多网民上当受骗,我公司已经准备提起诉讼,现向各界发表如下严正声明:

1.现我公司与“统搜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签署任何协议,我公司与该公司没有任何合作关系或委托代理关系。

2.统搜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省略/及://.省略网站所描述的“搜狐全网通”业务与我公司没有任何关系,系该公司擅自恶意使用我公司商标以及名称的严重侵权行为。特此声明。

搜狐公司

2008年2月28日

【跟踪训练】

1.“天红牌”是利民食品进出口公司于2001年依法申请的注册商标,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但最近发现某单位未经该公司许可,擅自制造销售该公司“天红牌”注册商标标志,并在同类商品――白砂糖包装上使用此商标。请为该公司拟一份声明,以禁止有关非法制造销售活动。

2.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成立于2001年的惠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资企业公司。近段时间来国内出现了不法分子冒用该公司的名义或以其分支机构的名义搞一些非法的商务活动。请你以该公司法律顾问的名义为该公司拟一份声明。

本期参考答案

《应用文写作之声明》

1.郑重声明

“天红牌”是利民食品进出口公司于2001年依法申请的注册商标,该公司享有此注册商标的所有权。“天红牌”白砂糖是利民食品进出口公司享誉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但最近发现某单位未经该公司许可,擅自制造销售该公司“天红牌”注册商标标志,并在同类商品上使用此商标。

此种行为是违反我国“商标法”的严重侵权行为。为维护该公司合法权益,本律师经其特别授权郑重声明:

凡有上述商标侵权行为的单位,必须立即停止其非法行为。否则一经发现,本公司将诉诸法律,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利民食品进出口公司

×年×月×日

2. 声明

本律师作为惠丰贸易有限公司常年法律顾问,经授权声明如下:

惠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资企业。本公司自2001年成立至今,从未在国内任何地方设立任何形式的办事处或其他分支机构。

凡未经本公司法人代表授权在国内冒用、盗用本公司名义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务活动,包括签订的一切合同一律无效,由此产生的后果本公司不予承担。特此声明。

惠丰贸易有限公司法律顾问

×年×月×日

作文二:《诗歌的写作》6600字

诗歌的写作

初学者怎样学习写诗呢?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 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 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 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 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 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 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 拔的精神素质。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 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 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二、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一)诗的灵感

构思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构思是什么引起的?简单的回答是:创作的 冲动——灵感的爆发。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 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

对于一首诗来说,灵感是因;对于客观世界而言,灵感是果。由客观世界获得灵感,由 灵感开始创作。这是诗人写诗的过程。 在“灵感”爆发之后,创作就进入具体的构思。

(二)诗的构思诗歌构思十分重要。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你提到了构思,我觉得这是抓住了关键的”。 关于诗的构思的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首先关于适合于诗的构思的内容,我们可以马上把纯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对的程度上排除。诗所特有的对象或题材不是太阳、森林、山川风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状如血液、脉络、筋肉之类,而是精 神方面的旨趣。诗纵然也诉诸感性观照,也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但是就连在这方面,诗也 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观照而工作。”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 心体验。”“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 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美学》第三 卷下册,第54页)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 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遵循这个构思方法,在写作抒情诗时,由于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创作主体(诗人自己) 的内心生活,诗人应该只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情境”。(黑格尔《美学》)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 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 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如闻一多的《口供》。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 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 景写感。如前边提到的臧克家的《老马》。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 考虑。这就要思索: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 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我们将在本 章第三节作专门的研究。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 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    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等。

诗歌的语言

“诗实际是一种语言”、“作为诗的观念的传达手段,文字这个因素也和用在散文里的表现有所不同,它在诗里本身就是目的,应该显得是精炼的。”“诗也不能停留在内心的诗的观念上,而是要用语言把意造的形象表达出来。在这方面,诗又有两种事要做:第一,诗必须 使内在的(心里的)形象适应语言的表达能力,使二者完全契合;第二,诗用语言,不能象日常意识那样运用语言,必须对语言进行诗的处理,无论在词的选择和安排上,还是在语言的音调上,都要有区别于散文的表达方式。”(黑格尔《美学》)

诗的根本语言是意象语言。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与情思。意象语言具有直觉性、表现性、超越性等特点,它更应该符合诗人主观的感觉活动与感情活动的规律,而不是客观的语法规 律。这是诗性语言与实用语言的本质差别。所以,诗歌这种艺术无法以日常实用语言为媒介。

诗人只有对实用语言加以“破坏”、“改造”,如艾略特所说那样“扭断语法的脖子”,才能使之成为诗的语言。为此,作诗必须研究诗的语言修辞,也就是要掌握诗的语言的表现手法。诗的语言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修饰方法,它们都有助于诗情诗意的表现。习作者唯有通过阅读、研究和多写才能掌握诗的语言修辞技巧。写诗,不仅要重视修辞,还要重视词句锤炼。古今的著名诗人都注意诗句的推敲和锤炼。诗句的推敲,决不是单纯的形式技巧问题,它与诗意、诗味,和表现诗的主题密切相关。像 “黑夜过去了就是光明”这样一个意思,如果平白地直说出来,会令人觉得淡然无味,臧克 家反复寻思,最后才把它写成:“黑夜的长翼

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

诗歌的语言是最本色的文学语言,有其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

声调,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的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

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

诗歌的模式

【象征模式 】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 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 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 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 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

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 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 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 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 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 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 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 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作文三:《诗歌的写作》8100字

论文网

诗歌概述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歌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国历来强调“诗言志”。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诗论》)

诗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思想内容的集中性。诗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表现。“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吴乔《围炉诗话》)诗歌思想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它是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二)表达方法的抒情性。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贵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郭沫若)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三)语言形式的音乐性。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毛诗序),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点。马克思说: “既然你用韵文写,你就应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鲁迅要求:“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总之,诗的本质是:通过精心制作的语言,形象地表现独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从特殊中显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

诗歌的写作

初学者怎样学习写诗呢?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

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二、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一)诗的灵感

构思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构思是什么引起的?简单的回答是:创作的冲动——灵感的爆发。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

对于一首诗来说,灵感是因;对于客观世界而言,灵感是果。由客观世界获得灵感,由灵感开始创作。这是诗人写诗的过程。在“灵感”爆发之后,创作就进入具体的构思。

(二)诗的构思诗歌构思十分重要。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你提到了构思,我觉得这是抓住了关键的”。关于诗的构思的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首先关于适合于诗的构思的内容,我们可以马上把纯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对的程度上排除。诗所特有的对象或题材不是太阳、森林、山川风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状如血液、脉络、筋肉之类,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诗纵然也诉诸感性观照,也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但是就连在这方面,诗也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观照而工作。” 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心体验。”“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4页)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遵循这个构思方法,在写作抒情诗时,由于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创作主体(诗人自己)的内心生活,诗人应该只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情境”。(黑格尔《美学》)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如闻一多的《口供》。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如前边提到的臧克家的《老马》。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考虑。这就要思索: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作专门的研究。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

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等。

诗歌的语言

“诗实际是一种语言”、“作为诗的观念的传达手段,文字这个因素也和用在散文里的表现有所不同,它在诗里本身就是目的,应该显得是精炼的。”“诗也不能停留在内心的诗的观念上,而是要用语言把意造的形象表达出来。在这方面,诗又有两种事要做:第一,诗必须使内在的(心里的)形象适应语言的表达能力,使二者完全契合;第二,诗用语言,不能象日常意识那样运用语言,必须对语言进行诗的处理,无论在词的选择和安排上,还是在语言的音调上,都要有区别于散文的表达方式。”(黑格尔《美学》)

诗的根本语言是意象语言。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与情思。意象语言具有直觉性、表现性、超越性等特点,它更应该符合诗人主观的感觉活动与感情活动的规律,而不是客观的语法规律。这是诗性语言与实用语言的本质差别。所以,诗歌这种艺术无法以日常实用语言为媒介。

诗人只有对实用语言加以“破坏”、“改造”,如艾略特所说那样“扭断语法的脖子”,才能使之成为诗的语言。为此,作诗必须研究诗的语言修辞,也就是要掌握诗的语言的表现手法。诗的语言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修饰方法,它们都有助于诗情诗意的表现。习作者唯有通过阅读、研究和多写才能掌握诗的语言修辞技巧。写诗,不仅要重视修辞,还要重视词句锤炼。古今的著名诗人都注意诗句的推敲和锤炼。诗句的推敲,决不是单纯的形式技巧问题,它与诗意、诗味,和表现诗的主题密切相关。像 “黑夜过去了就是光明”这样一个意思,如果平白地直说出来,会令人觉得淡然无味,臧克家反复寻思,最后才把它写成:“黑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

诗歌的语言是最本色的文学语言,有其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

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的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

诗歌的模式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 “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作文四:《试论“悲秋”书写与海子的诗歌创作》13200字

本 科 生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题目:试论“悲秋”书写与海子的诗歌创作

教学单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___

姓    名 喻森蝶________________

学    号 201130403131________

年    级 2011级_____________

专    业 对外汉语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吴雪丽___

职    称 教授___

2015年4月29日

目录

引言 ............................................................................................................................... 1

一  中国文学中的“悲秋”叙事 ............................................................................... 1

二  “悲秋”与海子的诗歌写作 ............................................................................... 3

三  “悲秋”与海子作为诗人的命运 ....................................................................... 7

结语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10

试论“悲秋”书写与海子的诗歌创作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中,感伤文学贯穿其始终,其中,悲秋是自始至终人们从未放弃过的感伤文学叙事母题。秋天是庄稼成熟的时候,也是草木凋零、枯叶摇落的时候,天地间一片萧瑟肃杀。但秋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身并无悲喜可言。秋是自然的事,悲是社会的事。秋之悲是社会之于秋的人的主观悲感情绪。秋天是四季自然的终极点,海子在创作诗歌时善于根据终极点巧妙运用终极意象,大大扩大诗歌所表现的境界。秋天的悲伤也正是因为身陷社会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之中的人站在这个终极点时,面对“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的尴尬无奈局面,顿生的悲戚伤感。

关键词:悲秋 终极点 根本矛盾 海子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sentimental literature throughout its always where Autumn is the people never gave up throughout the sentimental literary narrative motif. Autumn is ripe crops,

vegetation is withered, leaves shake off when a bleak chill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But autumn is just a natural phenomenon, which itself has no resurrection at all. Autumn is a natural thing, grief is a social thing. Autumn is a munity of grief in the autumn of subjective emotions sadness. Autumn is the ultimate point of the four seasons of nature, Hazel adept at writing poetry based on the clever use of the ultimate image of the ultimate point, greatly expand the realm of performance poetry. Autumn sadness is also because people caught in irreconcilable social standing among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of this ultimate point, the face of "this has not yet been obtained, the loss of the long lost" embarrassing helpless situation, a sudden and devastating grief sad.

Key words:Sad-autumn Ultimate-point Fundamental-contradiction  Hai Zi

引言

秋。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往今来,文人们似乎逢秋必悲,见一叶落而悲天下秋。从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始,秋与悲便隐约结下不解之缘。《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屈原《九章·抽思》: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到屈原为止,秋与悲虽然已经结下不解之缘,但它们更多是一种隐性的关系,还没有直接的显然的联系。将秋与悲直接捆绑在一起,大量写入文学史的悲秋现象,滥觞于宋玉。他在《九辩》中开篇便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此,人们似乎言秋必悲,言悲必秋,秋与悲、悲与秋再也切割不开。曹丕《燕歌行》:乐往哀来摧心肝,悲风清厉秋气寒。庾信《伤心赋》:悲哉秋气,摇落变衰;魂兮远矣,何去何依。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革命女侠秋瑾就义前,只在敌人的逼供词上写下七个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海子《秋》)。由于海子对终极点及终极意象的巧妙运用,悲秋到海子境界进一步扩大。

悲秋的诗词语句,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文人都有见秋悲、悲见秋的潜意识思想。对“悲秋”的研究,有学者着眼于文学史,研究其原型、历史续接及影响;有学者重点研究“悲秋”的言语叙述方式;有学者从一系列“悲秋”意象中研究“悲秋”的意义;大部分学者则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研究“悲秋”。本文主要从中国文学中的“悲秋”叙事、“悲秋”与海子的诗歌写作、“悲秋”与海子作为诗人的命运三个方面试论“悲秋”书写与海子的诗歌创作。

一  中国文学中的“悲秋”叙事

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在中国文学史中,感伤文学贯穿其始终,其中,悲秋是自始至终人们从未放弃过的感伤文学叙事母题。在有文字记录以来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悲秋现象开始正式见诸文学: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到宋玉时,他在《九辩》中开篇直呼:“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他还道出悲秋的一个重要原因——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从此,无论人们是否受其影响,似乎言秋必悲,言悲必秋,秋与悲、悲与秋再也切割不开。尽管历史上有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两汉的兴盛,魏晋的洒脱,唐宋的繁荣,清朝的中兴,但是悲秋之声没有片刻停歇过。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一个原

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

秋为四时之一,是一种春秋代序的自然现象。《尔雅·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旻犹愍也,愍,万物凋落。《尔雅·释天》阐述四季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说文解字注·禾部》:秋,禾谷熟也。段玉裁注:“其时万物皆老,而莫贵于禾谷,故从禾。言禾复言谷者,晐百谷也。礼记曰: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揫也。

秋作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秋季——庄稼成熟的时候,秋天既有庄稼熟饶、景色宜人的繁荣景象:“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今年两麦俱有秋,高下黄云遍千里”(沈德潜《刈麦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同时,秋天也充斥着万物凋零、草木衰败的肃杀之气,枯叶摇落,天地间一片萧瑟肃杀:“秋风萧萧愁杀人”(汉乐府《古歌》)“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国人在写秋时,很少有人去写秋天丰收的喜悦,人们大多专注描写萧瑟肃杀的秋气,使秋染上浓浓的悲伤色彩,弥漫着凄凉、悲苦、酸楚、哀痛、悲壮的气息。

其实,自然本无可喜,也无可悲,秋是自然的事,悲是社会的事,但是悲秋一词就将自然的事“秋”与社会的事“悲”捆绑在一起,“悲秋”中的悲就是社会之于秋的人的主观悲感情绪。在中国文化中,文人言秋,则常常少了秋的喜悦,更多沉浸在秋的伤感气息中,这也许正是因为身处社会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之中的人面对肃杀秋景时,感物伤怀,触景生悲,借衰败秋景来抒发心中的愁苦。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较早说出了悲秋的强有力原因:“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肃杀寒凉,阴气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时。有似叔世危邦,主昏政乱,贤智屏拙,奸凶得志,民贫财匮,不复振起之象。是以忠臣志士遭谗放逐者,感事兴怀,尤切悲叹也。”刘永济用更简短的话表述了类似的意思:“秋天的悲伤,就是对时光流逝而没有能够完成任何可感知的事业的悲伤。”

在中国文学的悲秋写作中,文人常常借助一定的意象来完成悲秋叙事,抒发自己心中的悲秋情怀。这些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植物类意象(包括秋菊、芦荻、江枫、梧桐等一些特殊意象),草木由盛变衰,枯萎衰败,文人触景生情,看到的更多是失落和感伤,还有对时间流逝的恐慌,使人产生生命的脆弱之感和生命将逝的恐惧,如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动物类意象(包括秋燕、秋蝉、秋雁、寒鸦、鹍鸡、蟋蟀等),秋天来临,各种动物或迁徙、或悲鸣,这些动物意象都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寒秋有关,作者取其或迁徙返乡、或即将死亡、或清冷孤独等含义,将动物的这些特征赋予人的情感,或暗示或象征人的种种遭际,如宋玉《九辩》“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柳永《戚氏》“正蝉吟败叶,蛰响衰草,相应喧喧”、白居易的《闻蛩》“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秋日天象类意象(包括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取其在秋日的残缺或凄寒,映照人生的惨淡遭遇,如吕岩《梧桐影》“明月斜,秋风冷,古人今夜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柳永《八声甘州》“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二  “悲秋”与海子的诗歌写作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辞世。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海子是一颗光彩灿烂的流星,快速划过美丽的夜空,瞬间绽放所有的光和热。当时,80年代的人们正在如火如荼地划分诗歌流派、争夺思想学术阵营、分秒必争地赚钱,很少有人抬头仰望一下天空,错过观赏千古无一的流星的机会。这颗流星的绽放注定是孤独的,无论他瞬间绽放的光芒多么璀璨夺目,媲美太阳,忙碌的人是无法发现美的。凡是美的东西,都希望别人投来认可和赞许的目光,自负美丽的更是如此。海子自负是诗歌之王,对自己写诗的天才因素,他是充分自我认可的,因此,他更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认可。

1983年6月,海子油印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小站》。他在“后记”中引用惠特曼的诗,强烈地呼唤着人们可能存在的理解和对话:“陌生人哟,假使你偶然走过我身边并愿意和我说话,你为什么不和我说话呢?我又为什么不和你说话呢?”然后,他满怀信心的向人们保证:“我期望着理解和交流。„„对宽容我的我回报以宽容。对伸出手臂的我同样伸出手臂。因为对话是人性最美好的姿势。对帮助我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以更加成熟的产品奉献给他。”后来事实证明,海子没有辜负自己的承诺,但是人们给他的理解和交流实在是太少了。他从开始写诗起,一直到魂归西天,人们给他的更多是打击和讽刺,没有获得多少理解和交流。人们几乎没有给海子提供一个舞台,让他可以尽情展示自己天才般的风采。

这是社会本身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也是诗人身份的时代悲哀,因为真正的诗人是直指真理和存在的本质,不去唱哗众取宠的颂歌和无病呻吟的滥调,所以真正的诗人不为其所处的时代所容。但是当诗人死了,人们却如丧考妣地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灵魂的导师”,开始过度关注一位死去的诗人,对诗人及诗作进行解读或误解,也企图给诗人盖棺定论。这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活着的诗人死了,死去的诗人却活着,海子正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因此,海子的诗歌创作与悲秋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死亡意象也是其诗作中常见的书写意象。

秋天是四季自然的终极点,万物到此都须有一个终结。海子喜欢站在这个终极点写诗,看庄稼丰收后荒凉的大地,海子在《黑夜的献诗》写到:“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海子没有停留在丰收的喜悦中,而是沉浸在丰收后的荒凉里,在荒凉中看到了死亡,这与海子的遭遇有关,人们在秋天或许会有收获,但海子的诗作极少获得世人认可,作为诗人的精神生活日渐枯萎,与人们的丰收相比,更突出海子遭遇的悲凉: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黑夜的献诗》)。身陷社会根本矛盾中的海子除了死亡触手可及,似乎一无所有,因此他的诗中充满大量的死亡意象:倾心死亡/不能自拔(《春天,十个海子》);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和所有一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祖国(或一梦为马)》);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赶上最后一次/我戴上帽子,穿上泳装,安静地死亡(《七月的大海》);我请求/在夜里死去/我请求在早上/你碰见/埋我的人(《我请求:雨》)。死亡意象是海子处理与社会根本矛盾间的调节器,海子借以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也用它创作出无数杰出的意境高远的诗篇,传递出高尚的殉道者精神。

海子偏爱秋天,偏爱终极点,他的诗作中多次出现终极意象: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日记》)。海子对终极意象的运用,提升了其诗歌的意境和悲秋的审美意境,更突出秋的悲凉,衬出诗人绝世的孤独,如《弥赛亚》:我在天空深处/高声询问/谁在?/我从天空中站起来呼喊/又有谁在?可是正如诗

中写到,天空的门紧紧地关着,没有人进来也没有人出去,没有人上来也没有人下去。这种终极意象和孤独意象在《太阳》诗剧中也有突出表现: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前面没有人身后也没有人/我孤独一人/没有先行者没有后来人/在这空无一人的太阳上„„

海子在创作“悲秋”作品时,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惯用的“悲秋”意象,大量使用终极意象和死亡意象,使“悲秋”到海子达到最高境界。下面将通过海子将“悲秋”推倒最高境界的作品《秋》进一步分析终极意象和死亡意象在其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对新意象的运用: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秋天深了。这是一个时间场景,也是一个环境场景,而“深”字便将所有焦点和矛盾都聚焦在这里。回归秋的本义,秋是庄稼成熟待收获的时候,同时也是万物凋零萎谢的时候。而这个“深”字,正好使这种尖锐的矛盾白热化,这是一切的终结点,是最后的时间。“悲秋”中的悲是社会之于秋的人的主观悲感情绪,接下来,我就谈谈海子是怎样看待社会之于秋的人的主观悲感情绪,身陷社会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之中的人面对秋有怎样的感触。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这就是社会对人的影响,也是身陷社会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之中的人的一种存在状态,作者借“鹰”与“神”的关系来表现。下面,就需要知道神、家、鹰和集合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才好进一步探求隐藏在社会深处的悲秋的原因是什么。

神是什么?在人类传统文化中,神代表完美与尊贵,大爱与祥和,是一切真善美的化身,是一切救苦救难帮助弱者的力量。每个人提到神时,都有一种敬爱之心油然而生,尤其是弱者,特别希望能够获得神的帮助,脱离困厄。当然,也有人提到神时畏惧之心顿生,因为他做了亏心事,头顶三尺有神明。在人们心中,神赏罚分明,除恶扶善,帮助弱者,是人间最温暖的太阳。神也代表一切善良的人,主动生产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财富,乐于帮助他人。

家是什么?家是家园、故乡,是家人共同生产劳动和栖居的地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避难港湾。“神的家中”这四个字给人带来的是温暖与祥和,爱与希望,它喻义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人有吃有住,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如同一家人,没有掠夺和不平等,只有爱和希望。

鹰是什么?鹰代表力量和掠夺,它性情凶猛,喜食肉。鹰不从事生产,随时准备掠夺食物,弱小的家禽野兽都很难逃脱它强有力的鹰爪的抓捕。因此,鹰和死亡有关,鹰在哪里,死亡也必降临在那里。鹰和死亡有关,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有的鹰喜欢吃腐肉,在《圣经》中,鹰出现于人子降临前的灾难,“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秋的深意也是死亡,秋、鹰都和死亡有关,它们的降临都很残酷、冷漠无情。海子在另外一首《秋》中写到: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

集合一词是一个军事术语,容易使人想到沙场秋点兵。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匈奴经常集合军队南侵,对华夏家园杀烧抢掠。在华夏大地上,一小部分有权力的人集合军队,对大部分人杀烧抢掠,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抑或是几方有权力的人集合军队,相互杀烧抢掠,战国之乱,长平之战,楚汉相争,三国对峙,安史之乱,五代十国,靖难之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无不是杀烧抢掠和死亡。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地区也是这样。尤其是世界近现代史,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全世界到处杀烧抢掠,中国是深受其害的国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随之而来的有北伐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继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人类灾难之后,美国正如其国徽鹰的标志那样,在全世界开展掠夺行动,朝鲜战争、入侵古巴、越南战争、入侵格林纳达和美苏冷战等,以及在冷战笼罩下的苏军入侵阿富汗、两伊战争、中东战争和英阿马岛战争等,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破坏。

神的家中鹰在集合,代表的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权力暴力侵占了。鹰在空中掀起狂风暴雨,整个世界陷入一片凄风苦雨中,寒冷冰冻人心,贫困麻木心灵。家的温暖祥和已经荡然无存,到处充斥着寒冷与冷漠。这是一个贫困的时代,被权力和物质遮掩的,是一无所有。“神”在自己的家中,也被权力剥夺了言语权。语言是存在的家,当言语权都被剥夺了,这个时代何其贫困!

在贫困的时代里,诗人何为?诗人是人类精神的神圣祭司,他们敢于直面存在的本质,思索存在,直言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当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被权力暴力掠夺了,甚至连人们的话语权也被剥夺了,诗人面对如此惨淡的世界,该怎么做?秋天深了,王在写诗。诗人只能写诗了,用诗揭示存在的本质。诗歌之王海子也在写诗,似乎也只能写诗,这无疑是天地间最富有诗意的画面,也是最无可奈何的画面。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诗人海子写下了什么呢?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诗人只写下十六个字,已经道尽秋天的悲哀,世界

的苍凉,个人的凄惨。它使海子成为千古悲秋之王,古今中外悲秋者,无出其右。《秋》通篇没有一个“悲”字,却处处透出令人无法抑制的悲伤,这是终极意象和死亡意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子的悲伤源于自然的秋天、社会的秋天和个人的秋天,自然的秋天只是一个契机,社会的秋天和个人的秋天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海子的凄凉遭遇,似乎印证了这句谶语:他得到的,悉数在他生后,他失去的,全部在他生前。海子在死亡之前就几乎失去了生命,他在死亡之后却获得了长生。

三  “悲秋”与海子作为诗人的命运

秋天对四季自然来说,它是一个终极点,所有东西到这里,都会有一个终结。尽管它后面还有冬天,但是冬天好比坟墓,秋天已经是最后盖棺定论的时候。中国自古流传一句话——秋后算账——说的大概也是如此。西方诗人里尔克的《秋日》里也有类似的诗句:谁此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秋的可悲就可悲在这里,它是一个终极点,是最后盖棺定论的时候。如果谁这时还没有获得该得到的,他就永远再也得不到,但是他已经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假使一个人平时没有多少付出,深秋时他也不会寄希望有多少收获,即使最终没有收获,也不会怎么失落。但是如果一个人平时付出了很多甚至是全部,深秋时却收获寥寥无几,而且造成这种付出与收获巨差的原因不是个人的付出和才华,而是某种社会因素所致,那么个人的悲怆就唯恐泪难干了。

海子正是后者,他的命运悲剧在所难免。海子的诗歌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8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黄金时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思想引导下,80年代是一个思想自由、思想活跃的时代,王家新说:“80年代是一个荒凉的、从漫漫长夜中醒来的时代,是一个富有诗的冲动和精神诉求的时代,是一个在‘文革’的废墟上重新为生存寻找根基的时代。”当时诗坛热闹非凡,各种大型小型官方民间的诗歌社团、诗歌活动数不胜数,诗会频繁,诗人更非常活跃。有人开玩笑说,这一时期,如果天上掉石头砸伤十个人,其中有九个一定是诗人。如此看来,身在八十年代的诗人是非常幸运的,但海子却是个例外。

1983年6月,海子从《小站》开始诗歌征途,这个在诗坛热闹中启程并希望得到理解和给予理解的诗歌之王,踏上的却是一条悲壮的孤独之路。诗歌时代的热闹不属于他,诗歌时代的理解不属于他,诗歌时代的诗歌更不属于他。海子的诗作在生前知音很少,才艰难地公开发表了五十首,发表在官方刊物的仅有二十首左右,这还是在好友骆一禾等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发表。海子的诗歌很少获得别人的理解,得到的更多是打击与讽刺。在诗歌时代,诗人就像现在娱乐时代的

大明星一样受到众人追捧,有时候出行都需要警员开道。海子却不同,人们唯恐避之不及。有一次,他踱进昌平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可没有那种尼采式的浪漫,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在诗会上朗诵自己的诗歌,也被多多等诗人讥刺是不是想让他们打瞌睡。

诗歌界对海子也没有宽容,同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守旧诗人抵抗和封杀海子等先锋诗人,先锋诗人也不信任和排斥海子。有诗人批评海子的诗歌水分太大,语法错误太多;有诗人在诗会上对海子的长诗大加指责,说他写长诗是犯了一个时代性的错误,并把他的诗贬得一无是处;北京作协在开会时,居然有人给海子罗列了两项“罪名”:“搞新浪漫主义”和“写长诗”。诗界内外相互倾轧的阴暗丑相,使被剥夺言语权的海子的身心受到深深的伤害。

诗歌路途的失意,现实物质的贫困,海子也燃起过爱情的希望,可是四次短暂的虎头蛇尾的爱情都是四次灾难。但是海子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他开始迷恋远方,在遥远的地方放逐自己和诗歌。他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写到: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一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海子的诗歌理想很高,他不为某一个时代歌唱,直接歌唱永恒,在永恒元素中歌唱生命。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于是,他凭着天赋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渊博的知识,全力冲击诗歌与生命的极限,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近200万字诗歌。

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现实生活容不下海子,他便迈步远方。远方的世界畅通无阻,但是远方有什么呢。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黑夜的献诗》)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远方》)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日记》)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我还爱着。(《太阳》)

已经走到人类尽头的海子,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但是他还爱着。1989年3月26日,他选择在他25岁生日这天离开,这时恰逢春暖花开。海子死时兜里只剩两毛钱,留下九字遗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生前饱尝寂寞、困苦、打击和排斥,处于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边缘,诗歌仅艰难地发表了五十首;他死后却声誉日隆,不但诗集接连出版,诗界频繁纪

念,诗歌入选教材,而且被推举成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甚至有人提议将他每年的祭日定为中国诗歌节。海子已经成为20世纪的一个神话。他的诗也被入选诗歌朗诵会和谱曲传唱,甚至被商家用来打广告。海子故居、海子墓、海子纪念碑和海子纪念馆等已经被作为旅游景点开发。海子生前不名于世,困苦贫寒,欲在饭馆诵诗易酒而不得,在诗会上朗诵诗歌也被多多等诗人讥刺是不是想让他们打瞌睡;他死后却像资本陡增,大家都在拿他赚钱,就连参加北大纪念海子的诗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有票据”、“有身份”的人才能享有的权力。演唱海子《九月》的歌手周云蓬,在一本自印诗文集《春天责备》里写有这样一段文字:“3月26日,我去你的母校参加你的纪念诗会,会场门口戒备森严,比进核武器基地还难。起初我没有入场券,被轰了出来。后来,我要了一张入场券,可门卫又要我出示身份证、工作证,还追问我票是从哪儿弄来的。我愤怒以致悲哀,悲哀的是你竟成了一处新开发的旅游景观,门票昂贵的旅游景观,贵得恐怕连你自己都买不起。”

海子身份的悲哀转变,同许多大诗人大艺术家是一样的,如屈原、杜甫、梵高,活着的时候贫困潦倒,一名不文,作品不被世人和同行看好,甚至遭到排挤和打压,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他们;他们死后却身价剧增,炙手可热,作品都成了经典,被追封为某某大师,为他们建纪念馆纪念碑修故居等,人们像崇拜活菩萨一样崇拜他们的遗像。诗人身份转变的时代悲哀,使我想起客子的一首诗《悲剧时代》:

没有一个时代是适合爱情的

正如没有一个时代适合诗人一样

诗人永远属于历史

爱情永远属于故事

活着的诗人是不幸的

现实的爱情是悲剧的

悲秋的内在特质与海子诗人身份的时代悲哀达成的内在契合,使海子这个诗歌之王注定成为千古悲秋之王。

结语

秋天是庄稼成熟的时候,也是草木凋零、枯叶摇落的时候,天地间一片萧瑟肃杀。但秋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身并无悲喜可言。秋是自然的事,悲是社会的事。秋天的悲伤,源自社会的悲伤。秋之悲是社会之于秋的人的主观悲感情绪。

悲秋是自始至终人们善于书写的感伤文学叙事母题,从古到今,各朝各代都有杰出的文人创作出杰出的悲秋佳作,供后代人吟咏。“悲秋”写作到海子,其诗作所表现的境界进一步扩大。海子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悲秋意象的堆砌和无病呻吟,而是以其天才般诗才运用新的意象——终极意象——来表达“悲秋”这一长盛不衰的感伤文学叙事母题,扩大了“悲秋”诗作的境界。秋天是四季自然的终极点,海子在创作诗歌时善于根据终极点巧妙运用终极意象,大大提升了诗歌的审美意境。悲秋的内在特质与海子诗人身份的时代悲哀达成的内在契合,是海子写“悲秋”写得空前绝后的原因。海子无疑是悲秋圣手,千古悲秋之王。

是什么使得千百年来人们对“悲秋”的热情没有丝毫降低?我想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秋天的悲伤。

秋天的悲伤,就是身陷社会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之中的人,站在四季自然的终极点时,面对该得未得失去已失的永恒的悲伤。

参考文献

[1]荣格著,冯川、苏克译:《荣格文集·心理学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

[2]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西川:《怀念》,见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王家新:《为凤凰寻找栖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死亡后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6]赵晖:《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金松林:《悲剧与超越:海子诗学新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致谢

白马追不上时间。四年大学时光,匆匆而逝。四年的努力和付出,与老师和同学共处的或欢乐或忧伤的时光,随着论文的完成,都将为大学生涯划上一个永恒的记号。

我的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吴雪丽老师,在吴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才确立了论题和写作方向,最终完成了论文。吴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

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吴老师指引我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出其中误谬之处,用红色字体标出很多需要增删的地方,并为我指出了更严谨的思考和论证方向,为我对论文的修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学习、工作中的榜样。吴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在一次次的回稿中,她认真严谨的批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在论文之外明白了作学问所应有的态度。通过这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和搜集相关文献,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论文能够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地帮我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提供很多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完善,最终完成了整个论文。另外,我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正是因为你们的悉心教导,我才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最后,我要感谢所有校领导和所有学校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正是因为你们的无私付出,我才有了学习的地方、吃饭的地方和娱乐的地方,我才能度过四年健康的快乐的大学时光。

再次感谢吴老师,感谢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以及给我帮助和鼓励的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谢谢你们!

最后,由于我才疏学浅,论文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与不足,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和指正。谢谢!

作文五:《中英诗歌中描写秋天的对比(英文)》6900字

the Poem Comparison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s 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 and litterateur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Fan Zhongyan are of uniqueness with exquisite insight from the politician’s point of view. We can feel it by reading his poems and learning the history at his age. The poem actually represents patriotism of the general and soldiers for their country and determination that sacrificed themselves at any tim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motherland. Meanwhile, it also represents the emotion of soldiers’ miss to their families when they were in the army far away from the country. The first part of the poem depicted a gloomy picture by the descriptions of views they camped where land was wild and dreary. However, soldiers within deep love for the country and their families defensed enemies at any time. It also implied emotion of soldiers’ love for the home.

The second part depicted the different life in the army and resolution to protect the country. Meanwhile, it reflected soldiers’ wish to e home earlier after the defense war. Viewing from the whole poem, bleak prospects and vivid images reflected the situation what the author saw and heard, even experienced, and expressed inner emotion in soldiers and himself.

Keats’ famous poem To Autumn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s with all great poems, its greatness can only really be justified by one’s experience of the poem; but by looking at details of the way the poem is posed and structured, and the important themes the poem addresses, one can e to understand why one has, or ought to have, certain experiences in reading it.

Keats opens his first stanza by addressing autumn, descriping its abundance and its intimacy with the sun, with whom autumn ripens fruits and causes the late flowers to bloom. In

the second stanza, the speaker describes the figure of autumn as a female goddess, often seen sitting on the granary floor, her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d, and often seen sleeping in the fields or watching a cider-press squeezing the juice from apples. In the third stanza, the speaker tells autumn not to wonder

where the songs of spring have gone, but instead to listen to her own music. At twilight, the “small gnats” hum among the

Firstly,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me. The poem politely reflected the contradictory emotion between soldiers’ patriotism and strong wish to e home by depicting the bleak views of the battlefield, thus it gave expression to the author’s taciturn

patriotism. n both its form and descriptive surface, To Autumn s one of the simplest of Keats’s odes. There is nothing confusing or plex in Keats’s paean to the season of autumn, with its fruitfulness, its flowers, and the song of its swallows gathering for migration. Th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of this poem lies in its ability to suggest, explore, and develop a rich abundance of themes without ever ruffling its calm, gentle, and lovely

description of autumn. “To Autumn” is concerned with the much quieter activity of daily observation and appreciation. In this quietude, the gathered themes of the preceding odes find their fullest and most beautiful expression.

Secondly, they express different feeling about autumn. The Chinese poem created a scene which was stagnant and stagnant. Wild goose flied away, sunset came, frost covered the ground, solders’ eyes full of tears. All of the s here are lifeless. Autumn in Keats’s ode is a time of warmth and plenty, but it is perched on the brink of winter’s desolation, as the bees enjoy “later flowers,” the harvest is gathered from the fields, the lambs of spring are now “full grown,” and, in the final line of the poem, the swallows gather for their winter migration. The understated sense of inevitable loss in that final line makes it one of the most moving moments in all of poetry; it can be read as a simple, unplaining summation of the entire human condition. Despite the ing chill of winter, the late warmth of autumn provides us with ample beauty to celebrate: the cottage and its surroundings in the first stanza, the agrarian haunts of the goddess in the second, and the locales of natural creatures in the third. We are able to experience these beauties in a sincere and meaningful way.

Thirdly, they have different structure. The Chinese poem include two parts in which the exact number of words is the same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exact sentence in the

poem. The first part emphsised on depicting the scene while the second part payed attention to express emotion. The whole poem touches by its realness. To Autumn is written in a three-stanza structure with a variable rhyme scheme. Each stanza is eleven lines long and each is metered in a relatively precise iambic pentameter. In terms of both thematic

organization and rhyme scheme, each stanza is divided roughly into two parts. In each stanza, the first part is made up of the first four lines of the stanza, and the second part is made up of the last seven lines. The first part of each stanza follows an ABAB rhyme scheme, the first line rhyming with the third, and the second line rhyming with the fourth. The second part of each stanza is longer and varies in rhyme scheme: The first stanza is arranged CDEDCCE,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stanzas are arranged CDECDDE.

Lastly, they used different rhetoric. The Chinese poem mainly used two kinds of rhetoric. “Wild goose flied away and didn’t want to e back”. This sentence used personification to reflect depressing scene surrounded the camp and implied

soldiers’ eagerness to e home after battle. The second sentence “We can not e home before we plete our assignment” used a story to express their inner patriotism for the country and that they had no choice but to fight with the enemy. In to Autumn, autumn is personified and is perceived in a state of activity. In the first stanza, autumn is a friendly conspirator working with the sun to bring fruits to a state of perfect fullness and ripeness. In the second stanza, autumn is a thresher sitting on a granary floor, a reaper asleep in a grain field, a gleaner crossing a brook, and, lastly, a cider maker. In the final stanza, autumn is seen as a musician, and the music which autumn produces is as pleasant as the music of spring — the sounds of gnats, lambs, crickets, robins and swallows. In to Autumn, the metaphor is developed; the sense of ing loss that permeates the poem confronts the sorrow underlying the season’s creativity. When autumn’s harvest is over, the fields will be bare, the swaths with their “twined flowers” cut down, the cider-press dry, the skies empty. But the connection of this harvesting to the seasonal cycle softens the edge of the tragedy. In time, spring will e again, the fields will grow again, and the birdsong will return.

作文六:《秋的诗歌》500字

我们赞美秋天

因为秋天给我们增添了收获的希望

我们喜爱秋天

因为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久违的阳光

秋天

清凉的风

送走了闷热的空气

也吹去了连绵的阴雨

秋天

枯黄的残叶

告诉我们万物的轮回

生物的进化 生死的规律

春天播下的种子

等待着秋天的收获

春天留下的思念

可望着秋天的结果

枫叶红了

红的那样灿烂

那是秋天的给予

那又是希望的美丽

越过去吧,秋天 看到太阳以庄严而平稳的声调 从远方飘着落叶的季节吹着号角走来 我想 我是应该赞美秋天了 赞美那花朵凋尽的云群 那高高的原野 还有不愿回答的树枝 风在其间扬起沉郁的嚣骚 我赞美那流光异彩的娇阳 划一叶云织的轻舟向梦的妖娆中荡去 流下一片五彩斑斓 霞洒五洲 我赞美这秋天 这是人们的季节 他们在平分这个收获的季节

而冬日尚未压倒一切 枝叶以回答的形式沉默 此时的冬日 正被一群灰色的鸟雀驱赶 和着一群叛变了的枯叶席卷覆盖了他的深情 裸体的月 训良的星 在我的榔前旋绕 在这喜悦的季节里 在酒香弥漫的大气中 呼吸长于语言 声音无休止地延伸 我听见一个自久逝秋天传来的呼喊 越过去吧,秋天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作文七:《文体写作(诗歌)》13400字

第二章        诗歌

第一节     诗歌的概念和分类

一、诗歌的概念

1、什么是诗?

诗歌是文化的先河。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这样的记录:“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毛诗序》中这样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最早的诗歌,是与音乐、舞蹈合为一体的,但当时的诗和歌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其中不合乐者称为“诗”,能合乐者称为“歌”。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繁复和历史的发展,诗和歌逐渐合流,统称为“诗歌”。 古代的诗歌包括律诗、词曲等诸种文学样式。 当代的诗歌专指词曲以外的狭义的诗歌,是一种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

2、诗歌在写作学上的文体特征

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饱含情感和想象;

形式上,集中精练,特别讲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3、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定义是:诗歌是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练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分类

1、按内容和表达方式分,诗歌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1)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抒发感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的诗歌。

抒情诗的表现手法:抒情诗以情感的层次和变化来贯穿诗歌。一般不具体叙述生活或事物的全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对一些生活片断或事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感悟

讲情诗的抒情方式:抒情诗的抒情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是直截了当地抒发和表露主观感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依附于人、事、理、物的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理、托物言志、因事缘情等。

(2)叙事诗

叙事诗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情感的诗歌。

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叙事诗以情节和人物来串连全诗,注重表现诗人于其中的情感。注重挖掘细节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加以渲染、放大。

叙事诗的分类:按取材的特点和篇幅的长短,叙事诗可以分成史诗、长篇叙事诗和小叙事诗。

史诗

史诗一词,源于古希腊,传到我国大约是晚清时期。

史诗所表现的往往是一个民族创世的传说和英雄斗争的历史,其中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一般都有雄浑的气势、恢宏的画面。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马克思曾经评价说,它表现了“一去不复返的人类童年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现已整理出的古代史诗,如藏族的《格萨尔王》,叙述了天帝之子格萨尔杀妖降魔的丰功伟绩,情节曲折,规模宏大,百万行一千多万字,也为世所罕见。

长篇叙事诗

长篇叙事诗指的是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它容量较大,可以叙述较为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塑造多侧面的、发展变化的人物性格,展示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我国古代就有许多优秀的长篇叙事诗,如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等。现代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等也各呈异彩。

小叙事诗。

小叙事诗篇幅短小,长的百来行,短的数十行,它们往往只是截取社会生活的某个横断面或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作为题材,故事情节不求完整,但一定要生动;人物性格不必复杂,但要鲜明。

2、按形式上的表现划分,诗歌主要可以分为旧体诗、新诗和歌谣

(1)旧体诗

又叫旧诗,主要是指按一定的格律写成的诗。这种诗体式整饬,格律严谨,每句字数、平仄、对仗、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谓诗有定行,行有定字,字有定韵。比如《登鹳雀楼》。

(2)新诗

新诗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白话诗。

新诗的“新”是与旧诗相对而面言的。它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平仄不

限,写法自由,长短灵活。比起旧体诗来显示出一股不拘格律的自由灵动的活力。如胡适的《老鸦》。

新诗的类型:新诗虽然都用白话写成,但对格律的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使新诗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主要有自由诗和新格律诗两种。

自由诗

自由诗的“自由”是针对诗歌的格律限制而言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诗歌的句式、章法和押韵都较为随意。作者可以根据抒情的需要自由组织排列字句。但要注意,自由诗的自由并不等于“绝对的自由”,它仍然具有语言和节奏形成的韵律。

新格律诗

这种诗体的提出是在1926年,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

新格律诗与自由诗相比,其诗句的字数、诗节的行数、全诗的节数,以及音节和押韵等都有一定的规律(但较宽松) ,形式齐整,音韵规则。如闻一多的《祈祷》。

(3)歌谣。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代则统称为歌谣。

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大部分为群众口头创作、传诵,格调清新刚健,

语言朴实,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一般每节为四句,其音韵和节奏都暗合劳动时的步调。 歌谣从社会劳动中获取了历久常新的生命力,使它成为文人学习的榜样。如刘大白创作的歌谣体诗歌《卖布谣》。

3、其他类型的诗歌

(1)讽刺诗

讽刺诗是指以幽默辛辣的笔调对丑恶的世态和卑劣的行径进行讽刺鞭笞的诗歌。它多用曲笔,夸张嘲讽,明褒暗贬,声东击西,既寓庄于谐,又穷形尽相。

(2)朗诵诗

朗诵诗是一种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浓烈的情感,语言跌宕和谐,晓畅上口,专为听众朗诵的诗歌。朗诵诗因为主要诉诸听觉,所以特别注重韵律和节奏的锤炼,追求琅琅上口,的艺术效果。

比如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就是一首专为朗诵而创作的诗歌。诗歌饱含血泪,每节基本押韵,音调铿锵有力,节奏急促高昂,情感由沉痛而愤怒,既沉郁顿挫又层层推进,朗诵起来,宛如爱恨交织的怒涛,读来铿锵有力。

(3)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西方诗坛,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我国流行,其得名于章明的评论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是中国诗坛影响较大的一个诗歌派别。 朦胧诗一般指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主题朦胧多义的一种诗歌。它常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追求多层次的艺术折射,往往给人多种阐释和回味。比如舒婷的《致橡树》。

(4)街头诗

街头诗,指写在墙上、街头、壁报上,形式短小精悍,专门进行鼓动宣传的诗歌。这种诗以民众为对象,以宣传为目的,但又绝非口号、标语,它不仅精练通俗,易诵易记,而且构思精巧,形象鲜明,在鼓动号召民众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例如著名街头诗作者田间在抗战期间写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5)新生代诗歌

在舒婷、北岛之后,出现了一群更具叛逆精神、也更年轻的诗人,他们一出道就喊出:“打倒北岛! ”“超越舒婷! ”的口号,并努力在诗艺上做出新的突破。他们被称作“新生代”诗人。

“新生代”诗人在创作上普遍存在后现代的倾向,比如喜欢诉诸直觉,或人的下意识、潜意识等,表现出强烈的反抒情特征,往往不惜以粗俗鄙陋的字眼以达到对传统诗艺的反叛。在意象选择上,多数直指个体生命的某些特殊现象,或个人的特殊感觉乃至本能这样一些基本层次;在主题的选择上,则倾向于思考人是什么、或是人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以及人类的生存境况等等存在性的命题。

第二节  诗歌的特征

一、注重情感的抒发

1、诗歌中的情感必须饱满,这是对诗歌中的情感“量”的要求。

从诗歌的产生看,它源于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几千年的诗歌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诗

贵有情,情感的激流,推动着诗人的创作,他们不仅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意愿,而且以抒情的方式打动、教育读者。不含情的诗是呆板僵硬,无以动人的。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作过一个精妙的比喻,他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对一首诗来说,情、言、声、义缺一不可,但生命的根基却是情。无情则无诗。只要是诗,就要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是诗的“血液”和“灵魂”。无论是激愤,还是淡漠;是热情奔放,还是冷若冰霜,只要有情感,有感受,诗歌就具备了打动人的基本条件。

2、诗歌中的情感要美,这是对诗歌中的情感的“质”的要求。什么是美好的情感呢?

(1)真。

真,首先要说真话,也就是要真实地反映现实。诗歌可以进行艺术夸张,但并不等于粉饰太平,哗众取宠。虽然,“说真话会惹出麻烦,甚至会遇到危险。但是,既然要写诗,就不应该昧着良心说假话。”(艾青《诗人必须说真话》)诗人一定要有一种坚持真理和正义的无畏精神,忠于自己的信念,这样写出来的诗,才有气概有生命。

真,还要抒真情,就是表现自己真性情。艾青在《归来的歌》序言中指出:“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没有兴奋而要装出兴奋,必然会撒谎。自己没有感动的事,不可能去感动别人。”的确,由于经历、学识、修养和性格的不同,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诗人所写的,应该是自己的感受、情绪,每一首诗里,都应该有“真我”.不能人云亦云,矫饰伪装。

(2)健康、高尚。

诗中的情感还应该是经过提炼、升华的情感,不应把个人的刹时悲欢或一触即发的官能反应带进诗中。诗中的情感是作者个人的,但也应超越作者的自我,具备更高更广泛的审美意义,才能打动读者。正如英国艺术史家约脱洛斯金所说的,一个少女可以歌唱 她所失去的爱情,但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它所表现的情绪的高度。诗歌所抒情,应该纯真美好,健康高尚,这样的情感,才具有真正的艺术审美价值。

(3)纯粹。

诗中的情感应该经过沉淀、过滤,具备某种普遍性或是更为接近事物的本质与内核,不能是庞杂的,纯个人的,而应该具有某种共通的性质,能让所有读到的人产生心灵的颤动,引发他们对某些共同的情感体验的回味和想象。

(4)有时代感。

伟大的心灵,总是负载着人民的苦乐爱憎,汹涌着时代的激流,所以,优秀的诗篇,出色的诗人,总是使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息息相通,把自己置身于人民中间,让诗歌中的“小我”和“大我”达到统一。因此,只要诗人是站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上,表现人民的苦难和伟大,表现时代的情绪和力量,诗歌就会具有强大恒久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3、诗歌中的情感要有好的“载体”。

有了丰富美好的情感,还应该把“她”表现出来,将“她”传递给读者。所以,在诗中,抒情是第一位的。凡是诗歌都要抒情,哪怕是叙事诗也不能例外。诗人臧克家指出:“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两个大字:抒情。叙事诗也不能忽视这个特点。”

在诗歌中,表现情感的载体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象,它是情感内涵的形象化,

是诗之貌;一是音韵,它是情感内涵的音乐化,是诗之声。前者侧重于诗歌的内容,后者侧重于诗歌的形式。它们共同为表现诗歌中的情感服务,契合无间,相辅相成。 二、注重意象的营造

什么是意象?

诗歌的情感需要形象的表现。“情能感人,好诗便有情趣;理能喻人,好诗便有理趣。”(流沙河)这趣,内在是情与理,外在则体现为韵与象。韵是节奏、韵律,是诗之声;象是意象,是诗之貌。

一般而言,“意象”指的是表意的象。“意”即作者的情感和想象;“象”即具体表现出来的形象,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存意莫若象”,能与情思直接相连,并真切地表现情感思绪的,无疑是形象。形象的直接感知性,使到物象的外在结构与心灵的意绪结构相契合,令现实的材料转化成诗美世界的构成元素。这,就是意象。

#注意:不能把意象看作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单纯载体,成熟的意象应当是外壳的客观性与内核的主观性的智性结晶,具有与情感、诗思契合无间而体现出来的含蓄蕴藉,流畅和谐的音乐特质。

2、意象的形成

让我们以纪弦的《你的名字》为例,来看看诗歌意象的形成。

因为爱慕的深切而对于爱人的名字产生特别强烈的感受本是一种可以感知但无法眼见、无法触摸的情绪,怎样使之变得形象可感,又蕴含丰富呢?这就要借助于诗人的各种相关感受和经验,并配合以想象来加工润色、融汇贯通了。在这一首诗里,诗人将对爱人名字的强烈感受与呼唤、涂写、描画、梦见、刻写这样一些逐渐加强的举动粘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堕入情网的主人公对爱的“疯狂”。而随着动作的加剧,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爱慕之情的升温,从而体会其爱情的强烈和火热。这样,内心的爱情就变成了生动鲜明的形象呈现在诗里,既让人感受到爱恋的奇妙和强烈,又使全诗形象生动,情趣盎然,韵味浓郁。

可见,诗人受到客观物象的触动,内心情感发生变化,就会自觉调动、综合以往的经验、印象,并配合以想象,在脑海中创造一个新的形象。这个形象起初可能是模糊不清的,这个时候它还不是意象。只有当它变得意念鲜明、具体生动,已经能被“捉稳”了时,它才是意象。但这时意象还只在心里,要使它成为诗歌“可视”的貌,还需组织文字,将它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意象才算完成。

3、想象对于意象营造的重要作用。

情感是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必须借助有形的形象才能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诗人有了某种情感的表达欲望以后,必然不想也不能只拘泥于眼前的具体事物,因为现实中的的形象很多时候并不足以表现情感的丰富、复杂与微妙,诗人往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寻找和发现能够表现自己独特心灵感受的意象。而想象正是通往这一“更广阔的领域”的必由之路。正如英国诗评家赫主列特所认为的:“想象是这样一种机能,它不是按事物的本相表现事物,而是按照其他的思想情绪把事物揉和成无穷的不同形态和力量的综合来表现它们。这种语言并不因为与事实有出入,而不忠实于自然;如果它能传达出事物在激情的影响下在心灵中产生的印象,它就是更为忠实和自然的语言了。”

因此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诗歌开展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和艺术情境的主

要手段。也正因为如此,诗歌被称作“想象的语言”。

三、注重张力的扩充

1、什么是张力?

张力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的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内部产生的企图恢复形变的力,也叫弹性力。

诗歌中的张力指的是诗歌层面之间显示出来的聚合力与扩张力的对立与统一。

2、扩充诗歌的张力

(1)增强意象或意象之间的聚合力,令意象的情感内核更具普遍性,更纯粹,更接近本质。

(2)增强意象或意象之间的扩张力,令意象的形象外壳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

单一、纯粹的情感内核外化为丰富、多样的形象外壳,而后者又都指向一个统一的情感内核,向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聚焦,两者的相互冲撞、涌动,就使诗歌产生出向内——情感内核聚合的力与向外——形象外壳扩张表现的力的对立统一运动,它们共同撞击读者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想象,令诗歌焕发无穷的艺术魅力。

(3)令诗歌的音韵、句式与诗歌的情感内核相应。

#注意:  能组织意象的材料很多,但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不加选择地一律录用,反而会因为庞杂、累赘而破坏意象的鲜明与灵动,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所以,诗人应该对成象材料精挑细选,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也即它们所能共同指向的情感内核。因为正是共同的指向使各个不同的成象材料得以相容、组合,也正是它们这种内在联系的有条理的交织构成了诗歌的张力,这张力就像一张网,“收缩拉紧”,令诗歌的意象结构紧凑集中。所以,如果材料太多,过于密集的话,这张“网”就会太大太厚,缺少“收缩拉紧”所需的空间,无法发挥“收缩拉紧”的力量,诗歌也就松散笨重了。  四、注重字句的锤炼

由于诗歌与音乐、舞蹈先天的“血缘”关系,它对字、词、句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精练内蕴,而且要富于节奏和韵律,使诗既回味无穷又琅琅上口。

1、炼字

诗歌总是力求以较少的篇幅容纳较多的内容,所谓“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言简意深,耐人寻味是诗歌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诗的作品里,每个字都应该求其尽力发掘为整个作品思想所需要的全部意义,以致在同一语言中没有任何其他的字可以代替它。”

所以,诗人必须在诗句中排除散文化的因素,将日常语言提炼和纯化,不仅使字句准确地表达心灵的意绪和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要令它们能带出言外之意和味外之味。

2、炼音

五、注重音韵的和谐

(1)有节奏感

※节奏的含义:在诗歌里,节奏指的是语音、语调的有规律运动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高低间隔和时间间隔。

※节奏在诗歌中的表现方式:具体体现为诗中的顿和逗。

※节奏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中的节奏不仅具有凝聚词句和调节呼吸作用,还具有传达并唤起情感起伏变化的作用。

※诗歌对节奏的要求:外在的声音节奏和内在的情感节奏统一正是诗歌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表现豪迈激昂的情绪,往往来取明快紧凑的节奏;而表现深沉婉转的情绪,则常采用平和舒缓的节奏。如徐志摩>

(2)有韵律美 ※韵律的含义:在诗歌里;韵律也即押韵,就是相同的语音在诗句的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韵脚的含义:由于押韵的那个字,往往是诗行最末尾的一个字,因此就叫韵脚。

※现代诗歌对押韵的要求:一般也要求押大致相近的韵,即不追求声调而只要求韵母相同或大体相近。

※押韵的密度与方式:现代诗歌的押韵方式不外一韵到底和换韵这两种。表现在诗中,又有押得疏和押得密的区别。常见的押韵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偶句押   ABCB 式

三行韵   BBAB 式

交错韵   ABAB 式

双迭韵   AABB 式

连环韵   ABBA 式

全节韵   AAAA 式 具体而言,一般要根据诗的内容和情感浓度来决定韵的疏密和押韵的方式。表现豪情壮志,比较激越的诗,可以押密一些,或一韵到底,使诗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而婉转深情,比较缠绵的诗,则可以押得稀疏一些,或者采取换韵的方式,使诗读起来一唱三叹,宛转深沉。

#注意:除了韵的疏密和押韵的方式与诗歌的情感要相适应以外,声韵的响亮度与诗歌情感也应该互相配合。一般说来,要表现昂扬热烈或轻松明快的情绪,多采用发音响亮的韵;而表现忧郁低沉,悲天悯人的情绪,则会采用发音压抑,不太响亮的韵。如戴望舒> 现代汉语中,作为押韵依据的“十三辙”按声音的响亮度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区分:

※声调搭配形成的音韵美:由于汉语言的特殊性,除了节奏和韵律,声调的搭配同样也可以形成音韵美。汉语有阴、平、上、去四声,前两者统称平声,即平;后两者统称仄声,即仄。平仄交错,音调就会有起伏。我国古代的格律诗,特别注重平仄,对此有严格的规定。新诗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但也常用这一手法来丰富诗歌的音韵表现力。如余光中>

六、注重行列的形式

诗歌的排列方式主要体现为行列的形式,即由诗行的长短,以及诗行与诗行之间,或诗节与诗节之间的回环相应而形成的各种组合和变化。因此,与别的文学体裁相比,诗歌在“形体”

可以显出更多的变化。

1、整齐的行列。

这是多数格律诗所选择的排列方式。如闻一多>全诗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个字,形成整齐划一的方块阵形。而在音韵上,每句都是九字四顿,音节恰好与其视觉外形相一致。由此,全诗达到了形体美和音乐美的和谐统一。

诗行的字数、顿数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变长或变短。这是诗歌最常见的一种行列形式。如林徽因>这种行列的诗歌,其外形并不整齐,但是,这种“乱”所形成的的节奏却是与情感的起伏变化相一致的。所以,别具一种步调谐调的美,也更为诗人们所喜爱。

这是为了应合诗中激切的情感,所采用的一种“楼梯式”的行列。它基本上以一个音节为一行,既形成短促有力的节奏,又在视觉上造成一种步步突出,层层进逼的递进感。这种形式比较适于用来表达情感激越的诗歌,它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气势,带动起读者的情绪。如贺敬之>

这种行列是在各个诗节之中(或之间)有相同或相近诗行令它们相互联结,使全诗一环扣一环,相呼相应。比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全诗共四节,每节都以“教我如何不想她”作结,既在外形上节节相扣,相呼相应,又使情感的抒发形成连绵不绝之势,令诗歌的情思与形式浑然一体。

第三节    抒情小诗的写作技巧

一、捕捉灵感,诱发创作力。

1、灵感的含义

对于诗歌创作而言,灵感可以说是“诗人创作过程中,凭着丰富的生活积累,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突然爆发出来能使思路豁然开朗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诗人形象思维从量到质的突变所产生的一种创造力”。(《写作大要》)。

灵感,往往出现在以整个身心投入的艰巨劳动中,出现在思维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的时候。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在其诗作《秋》中,曾形象地描绘过灵感勃发时的情景

2、灵感的特点

(1)灵感是“情感被诱动的高潮”(臧克家)

(2)灵感是“创造力达到最终点的一刹那”(臧克家)

(3)灵感转瞬即逝

3、获得灵感的根本途径

(1)深入生活,拓展体验。平常的生活里就有诗,关键是要有“发现的眼睛”和“善感的心灵”。广泛的社会接触、人际交往,以及敏锐的情感体验都是“量”的积累的必由之路。

(2)博览群书,提高修养。读书,是间接地考察社会,体会人生的最好方式。书不仅能为诗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创作材料,更重要的是,书中的知识可以使人明智,而一个明智的人无疑更纯粹、更深刻、更敏锐,这些,正是一个诗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总之,要想使灵感成为经常光临的朋友,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内在丰富,情趣广泛的人。这样,才能捕捉到灵感,写出好诗。

二、严格炼意,精选视角

生活中触动找们的事很多,但是并非所有的触动我们的事物都能写成诗,其中还有一个酝酿提炼情感,确立写作视角的过程。因为,刹时的触动常常是粗糙肤浅的,只有不断琢磨、提炼才会使之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能统领全诗的意念。

要有健康高尚的意念,诗人首先必须具有健康高尚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格,这样才能从纷繁并荣的社会现象中挖掘生活的主流和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的“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艺概》)。

另外,诗歌中表现情感和意念的角度是否恰当、独特也是不容忽视的。生活的事物千姿百态,同一事物又有许多不同的侧面。是什么事物打动了你,你又对哪一个侧面感受最深,或者最有把握对其作充分的表现,写诗的时候,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让自己选择最佳的立足点,最富表现力的创作视角。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两首诗。同是乡愁乡思的主题,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和洛夫的《边界望乡》表现的角度就不同。前者通过大胆的想象,融现在、未来、过去于一炉,突出缅怀故园之情的至死不渝;后者则着眼于眼前的情景,渲染“望乡”那一刹那的悲喜,强调思乡之情沉积之厚,抑制之难。

三、组织意象,扩充张力

抒情诗展现的主要是情感世界和人生感悟,这决定了它主要采取非线性的描述方式,因此,营造意象就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非常必要的工作。诗歌的写作最忌的就是有意无象或者有象无意。形象鲜明,意蕴深远,才能富于诗美。

那么,应该怎样营造意象呢?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串接式

即有明显的成象线索,或按时间发展,或接感情变化来组织形成意象。这种组象方式线索分明,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比较适合于初学写诗者。比如,以下这首《季候》,就是以情感的变化来营造意象的。

聚焦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以一个中心或一个主干为架构意象的主要聚合点,围绕这一点选择和组织材料,最终突出一个主要意蕴。比如余光中的《乡愁》

贯穿全诗的意蕴就是“别离”,围绕这一意蕴诗歌选取了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和故园别四组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的离别图。

堆叠式

组合一幅幅互不相涉的场景或空间,使它们因为堆叠而于不和谐中呈现出某种共通的形象意义。堆叠式的组象方式可以拓展想象空间,从而增强诗歌的情感张力。比如意象派代表诗人庞德的著名诗作《地铁车站》

正如庞德自己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说的,这种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的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因此,诗人有意抽掉了“面孔”和“花瓣”之间的连接词,在平面上堆积起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以它们的不和谐突出它们的相互映衬,从而唤起读者对其相似点的高度注意,从而加强情感的深度、强度。

跳跃式

诗人在架构意象时有意打破常规性的逻辑,令其在组合时表现出表面“悖理”,内在“有序”的特征,从而将逻辑上相去甚远的意象出人意料地组合在一起,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比如台湾诗人痖弦的《盐》

诗歌意象不拘逻辑的跳跃,以时空的交错和物象的换位,戏剧性地表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每天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挣扎的悲惨状态。站在二嬷嬷的立场,她每天要挣扎的,不是精神价值问题,也不是善恶问题,而是最根本的生存问题,但苦命的老太婆不但被读书的少爷们开玩笑(二嬷嬷的生活状态对于读过妥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的洋少爷来讲,似乎仍是不能理解的),甚至连老天爷也开她的玩笑,革命于她无补于事,生的希望离她万分遥远,她最后不得不象蚂蚁一样死去,正可谓生也无痕,死也无迹。诗歌中看似互不相关的意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更加突出了场景的悲惨,令人齿冷心凉。

四、开头结尾,巧用心思

1.开头

(1)开门见山,直接道来。这是最常见的开头方式,如前文所举的《当我死时》、《边界望乡》、《你的名字》,都是这样开头的。这种方式易于掌握,特别适合初学者。

(2)先言其他,再入正题。这是一种渲染、铺垫式的开头,容易形成一种气氛,将读者慢慢引入正题。具体而言,又可分为起兴、曲折和层叠三种。

※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作为开端,再说正题。这里的“他物”跟诗中表现的事没有必然联系,但在情绪、气氛上会有某些共通之处,所以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比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跟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没有必然联系,但却渲染了离别时缠绵排恻氛围。

※曲折,就是从别的事物慢慢说起,渐渐进入正题。比如苏金伞写于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的《地层下》,意在赞美被压抑却不能被扑灭的生命力,但却从沉寂冰封的大地写起,第四节才转入对“地层下”的生命的描绘:

※层叠,就是层层铺叠,造成一种递进之势,逼向正题。比如诗人社运燮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雷》,歌颂革命的到来如春雷滚滚,势不可挡,开头就用四行诗作了四层铺垫,造成一种“春雷”将至的迫人气势

(3)设疑比喻,造成吸引。设疑起头,即用疑问、设问或反问的形式起头,造成悬念,吸引别人读下去。比如汪静之的《蕙的风》,用疑问起头,立即就给全诗笼罩上一层如真如幻的迷蒙之美

2.结尾

(1)自然收束。这种方法比较常见,也易于掌握。如前文所举的《当我死时》,顺着现在——未来——过去的线索把思乡的意念表白完了,就自然收笔。

(2)呼应开头。结尾时对开头再作一次重申或强调,使全诗头尾相应,能造成一种循环回绕的美感。如《你的名字》。

(3)引起遥想。临近结尾,尚有话要说,但却不说了,而把这层意思在结尾时稍稍透露一点,以引起读者的思索和怀想。比如殷夫的《别了,哥哥》,作为同反动阶级决裂的宣言,诗作表示了要与之作斗争的决心,但将如何进行这场战斗呢?诗里面没有再讲,只是在结尾稍露端倪,让读者接着去想象

(4)点题强调。结尾时将诗作的主题点明,这种方式收束比较有力,可以起到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的作用。比如公刘的《五月一日的夜晚》

诗歌不长,意思也很明白,但结尾的两句无疑使前文的狂欢之夜有了更深的意义。有了这两句,整首诗的分量就不一样了。

五、艺术手法,灵活多样

1.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如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全篇运用比喻

2.对比。就是把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对照,以彼物衬此物,最终突出此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常被采用。如大家熟悉的臧克家的《有的人》就是通过有力的对比突出了鲁迅的高贵品质和战斗精神。

排比是用相似的句法将同一性质的事物—一排列。在诗歌中,运用排比的手法铺陈罗列各种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形成铺排奔涌的艺术效果。

反复是用同一句子或词语,重复地一再表达某种情感,给人以单纯强烈的印象。它和排比相似,但并相同。反复的手法有两种,一种是重叠式的反复,即连续重复相同的句子,由于单调而强化某种情感;另一种是间隔式的反复,即每隔几行诗或几节诗就将某些诗句重复一次,这样既串接了全诗,又强化了情感与韵律,使诗歌气韵深长,给人以缭绕不绝之感。

4.象征。

就是借用某一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表现、暗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与比喻不同的是,只出现借用的事物,不出现要表现的事物。

象征是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正如诗评家吕进所说的:“象征的修辞手法总是在诗篇中创造两个各自完整而又相互和谐的境界。诗篇描写的物质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读者一旦突破外在境界而进人隐蔽境界,就会获得某种诗趣。”(《诗歌创作艺术》)

六、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文章不厌百回改,诗歌更是如此。诗歌的修改包括改字、改句、改音、改意四个方面。前三者是小修小改,一般用增、删、换、调的方法即可;后者则是大修大改。随着思考的逐渐成熟,诗歌的意蕴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作者对部分甚至全篇诗歌进行重写。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只有不厌其烦的推敲修改,才能写出好诗。

第二章        诗     歌

第一节   诗歌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

1、最早的诗歌是与音乐、舞蹈合为一体的。合乐者为“歌”,不合乐者为“诗。”《诗经》中就既有“诗”,又有“歌”。

2、以后将律诗、词曲等文学样式统称“诗歌”。

如五言诗、七言诗、五绝、七绝;词;散曲

3、当代的诗歌专指词曲以外的狭义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定义为: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炼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分类

按内容和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按形式上的表现分为:旧体诗、新体诗和歌谣

艺术风格独特:讽刺诗、朗诵诗、街头诗、朦胧诗

(一)抒情诗和叙事诗

1、抒情诗

以抒发感情为表达方式,侧重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不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没有完整的情节。以情感的层次和变化来贯穿。

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理、托物言志、因事缘情)

2、叙事诗

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书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情感。以情节和人物来串联。

又分为:史诗、长篇叙事诗、小叙事诗

作品:《荷马史诗》、《孔雀东南飞》、《琵琶行》

(二)旧体诗、新诗和歌谣

1、旧体诗(格律诗):诗体整饬,格律严谨。律诗、绝句、词曲

2、新诗(白话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不拘格律

又分为自由诗(句式、章法、押韵都较为随意)和新格律诗(字数、行数、节数、音节、押韵有一定规律)两种。

注意:自由诗的自由是针对诗歌的格律而言的,即诗歌句式、章法、押韵等都较随意。不是绝对的自由,它仍然具有语言和节奏形成的韵律。

3、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

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常为人们提及的还有:讽刺诗、朗诵诗、朦胧诗、街头诗等。

朦胧诗: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曲折的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主题朦

胧多义。具有模糊性、多义性、暗示性的特点,含蓄隽永,追求多层次的艺术折射。

“新生代诗人”:存在后现代倾向,喜欢诉诸直觉、或人的下意识、潜意识,表现出强烈的反抒情特征;在意象的选择上多数指向个体生命的某些特殊现象或特殊感觉乃至本能,思考人的哲学存在等问题。

梁晓明《各人》

各    人

梁晓明

你和我各人各拿各人的杯子 /我们各人各喝各的茶

我们微笑相互/点头很高雅/我们很卫生/各人各说各人的事情/各人数各人的手指/  各人发表意见/各人带走意见/最后/  我们各人各走各人的路

在门口我们握手/各人看着各人的眼睛/下楼梯的时候/如果你先走/我向你挥手/说再来/如果我先走/你也挥手/说慢走/然后我们各人/各披各的雨衣/如果下雨/我们各自逃走

第二节    诗歌的特征

浓重的情感、鲜明的意象、强大的张力、锤炼的字句、和谐的音韵、优美的形式

一、抒情

诗歌中,抒情是第一位的。

情感要真、要健康、高尚、有时代感。

1、诗人反映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应该而且必须是自己深切感受到的、体会到的,有真情实感,有自我个性的诗,才能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别人。

2、诗中的情感应该是经过提炼、升华的情感,而不应该把个人的霎时悲欢或一触即发的官能反应带进诗中。诗中的情感既是作者个人的,也是超越作者自我,具有更高更广泛意义的情感。

3、诗人应该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敲击出时代的最强音。优秀的诗篇,应该是时代本质的真实影像。

二、意象

意象:指的是表意的象。“意”即作者的情感和想象;“象”即具体表现出来的形象。

1、成熟的意象应当是客观性与主观性智性的结晶,是情感与诗思契合无间而体现出来的含蓄蕴藉、流畅和谐的音乐特质。

2、想象对于意象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象是诗歌开展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和艺术情境的主要手段。

3、没有独创性的诗歌意象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诗歌作品。

三、张力

诗歌层面之间显示出来的聚合力就叫诗歌的张力。

四、字句

推敲

五、音韵(节奏感和韵律美)

节奏:语音、语调有规律运动所产生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即顿、逗。             韵律:根据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来决定韵的疏密和押韵的方式。

六、形式

第三节  抒情小诗的写作

捕捉灵感、挖掘意境、组织意象、扩充张力、写好首尾、多种手法运用、反复修改

1、架构意象的四种方法:串接式、聚焦式、堆叠式、跳跃式

2、开头结尾的写法:

开头——开门见山;起兴、曲折、层叠;设疑比喻。

结尾——自然收束;呼应开头;引起遥想;点题强调。

3、多种艺术手法运用:比喻、对比、排比、反复、象征、平仄。

思考与练习

一、说说诗歌的分类。

二、旧体诗和自由诗有何不同?

三、怎样理解自由诗的“ 自由” 。

四、诗歌的特征有哪些?

五、情感对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诗歌情感有什么特点?

六、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举例说明诗歌意象形成的过程。

作文八:《英文诗歌写作》1200字

Name :____________

I. Write a list poem.

List poems  全篇:虚拟语气

结构:总-分-总

Show Time: My mid-term English exa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Write a cinquain.

Sample:

Show Ti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九:《描写秋天的古诗和儿歌》1500字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儿歌

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一封给山村的孩子们,别忘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叶子都到哪里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寄走了!

写给秋天的歌

秋风吹

秋风吹,白云飘,

飘过山,飘过桥,

飘上柳树梢,

挂住不动了.

我叫奶奶取下来,

做件暖和的大棉袄.

秋天到了,树妈妈给叶子娃娃换上了黄色的衣服,风伯伯来了,叶子们高兴的乘着风伯伯去大自然旅行,有些飞到了河上,有些飞到了山洼,还有些飞到了田地,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秋天到

收获多

叶子妹妹却把泪儿落

秋风哥哥连忙笑呵呵

妹妹妹妹别伤心

明年春妈妈还请你来做客

秋娃娃来了,秋娃娃来了,

山野变成了美丽的图画。

黄色的树叶变成一只只漂亮的蝴蝶,

飞呀,飞呀,飞向小溪,飞向大海。

秋天到,秋天到,稻子弯着腰,苹果就像小朋友的脸蛋,芝麻就像小朋友的头发一样黑亮,秋天多美丽啊!

秋天很美,

树叶穿上金色衣裳,

准备远行;

草垛像一些巨人,

站在收获过的田野上;

风儿展开透亮的翅膀,飞过过座座果园。秋天很高,站在秋天,我们看得很远。 秋景

一声声唧唧的知了叫声,已从树林里消失了;一棵棵翠绿的树木也换上了金黄色的睡衣;呼呼的西风也匆匆赶到;这景象告诉我们,秋天已来临了。

秋天到,秋天到,枫树叶变得火红红;一队队大雁往南飞。勤劳的农夫收割着金子般的稻穗,我们大家总是想着这秋天的景色,吃着香甜的月饼。

秋天到,秋天到,我们漫步在田间小路上.看高梁涨红了脸,玉米棒子又粗又大,红薯苗长得很茂盛,厚厚地铺满了田地.扇子大的芋头叶子,随风东摇西摆.

秋天到,秋天到,果园果子长的好.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灯笼似的挂在枝头.黄澄澄的橘子,多得压弯了树枝.一个个橘子,似一个个铜铃,好像正在丁当作响.

秋天到,秋天到

秋天的风景真美好!

天转凉,风变爽

细雨霏霏飘,

草儿脱去了绿纱裙,

树叶披上了黄衣裳,

黄澄澄的鸭梨,压弯了树腰.

红艳艳的苹果,挂满了树梢.

秋天啊秋天,你可真美好!

秋天姑娘在写信,

写给谁呢?

哦,写给田鼠,

让它准备过冬的粮食.

写给农民伯伯,

让它快快收获稻谷和果实.

秋天到了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我们摘下红脸蛋的苹果、小灯笼的梨子、月亮般的香蕉...... 吮吸着芬芳。

放入我们的小书包,

校园里到处都充满了诱人的香味。

秋天到,秋天到,

果园里水果飘四香。

柿子喝醉了酒,

苹果羞红了脸,

甘蔗拼命的往上长,

黄澄澄的橘子累弯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

学校里的景色真美丽。 桂花香飘万里,

挺拔的树苗排排站。 宽敞的教室,

整齐的桌椅,

传来阵阵的读书声。 秋天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秋天是个彩色的季节, 黄色的菊花开了, 红红的苹果熟了, 橙色的橘子挂满枝头,

还有那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 秋天真美呀!

田野里,落彩霞, 五彩缤纷一幅画: 高粱红,举火把, 玉米抱着黄金塔。 豆荚荚,一嘟噜, 谷穗好像狗尾巴。 芝麻穗,一条鞭, 棉桃吐絮绣球大。 画儿美,是谁画? 农民伯伯是画家!

秋天的儿歌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田野一片稻花香,

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 农民伯伯笑开颜.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果园里果子香飘飘, 黄澄澄的是梨,

红彤彤的是苹果, 灯笼一样的是桔子. 秋天真像一只大果盘.

秋天的公园

秋天到,秋天到, 秋天的公园真美丽。 菊花的姿态各异,

有的像绣球,有的像蟹爪。 枫树的叶子羞红了脸, 在风中片片飞舞。 梧桐树的叶子染黄了,

像美丽的蝴蝶在空中舞蹈。 还有那桂花也开了, 发出阵阵香味, 熏得游人都醉了。

秋天到,秋天到, 校园景色多美好。 落叶像彩蝶,

菊花朵朵开,

桂花香气飘。

小朋友们蹦又跳。 秋天到,秋天到,

果园果子长的好。 梨头像灯笼, 苹果柿子圆又红, 葡萄像珍珠

果农忙着摘果子。

作文十:《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2500字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更多关于秋天的作文

描写秋天的诗

《秋晚的江上》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年)

《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一九一八年)

《秋晨》于赓虞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一九三四年)

《沪杭车中》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私语》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秋月呀》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

《秋月》徐志摩

一样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 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 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它展开在道路上, 它飘闪在水面上, 它沉浸在 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 水底; 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 万千的城砖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 它抚摸着 错落在城厢外内的墓墟, 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 想见新旧的鬼, 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 眼珠放着光, 咀嚼着彻骨的阴凉: 银色的缠绵的诗情 如同水面的星磷, 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 听那四野的吟声 永恒的卑微的谐和, 悲哀揉和着欢畅, 怨仇与恩爱, 晦冥交抱着火电, 在这幽绝的秋夜与秋野的 苍茫中, 解化的伟大 在一切纤微的深处 展开了 婴儿的微笑!

(一九三0年十月)

《秋天的梦》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一九三一年一月)

《霜花》戴望舒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雾的娇女, 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 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 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一九三五年十月)

《秋》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一九七九年秋)

《江南草》李季

菊花怒放的秋天,

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

虽然我来也匆匆,去又忙忙,

但你的美丽却一千倍地超过了我的想象。   望着你那花团锦绣的城市,

最美丽的画卷都失去了颜色;

漫步在风光明媚的水乡,

就是传诵千古的绝吟也显得苍白。   你的美丽使我感到羞愧:

词囊里竟找不到一个形容你的词藻。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天堂只不过是人们按照你的模样编织的幻想。   我知道秋日里还不能显出你的神奇美妙,   我见到的也只是你那千里花香中的一棵草。

可是,我就要回去了,

我就要带着这片草叶回去了。   我要把这片草叶带到沙漠上,   我要把这片草叶带回我的家乡。   我要把它种在戈壁滩上,

我还要对我的乡亲们这样讲:   用我们的汗水灌浇它吧,

让我们的大戈壁也变得像江南一样!   (一九五七年八月)

《秋歌之一》郭小川

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空里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海岸的青松啊,风卷波涛;   江南的桂花啊,香满大道。   草原的骏马啊,长了肥膘;   东北的青山啊,戴了雪帽。

呵,秋天、秋水、秋天的明月,   哪一样不曾印上我们的心血!   呵,秋花、秋实、秋天的红叶,   哪一样不曾浸透我们的汗液!   历史的高山呵,层层迭迭!   我们又爬上十丈高坡百级阶。   战斗的途程呵,绵延不绝!   我们又踏破千顷荒沙万里雪。   回身看:垒固、沟深、西风烈,   请问:谁不以手抚膺长咨嗟?   风中的野火呵,长明不灭!

有多险的关隘,就有多勇的行列。

浪里的渔舟呵,身轻如蝶!

有多大的艰难,就有多壮的胆略。   我曾随着大队杀过茫茫夜,   此刻又唱雄关漫道真如铁。   我曾随着战友访问黄洋界,   当年的白军不知何处死荒野!   只有江河的流水长滔滔,   只见战斗的红旗永不到!   只有勇士的豪情日日高,   只见收获的季节年年到。   哦,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空里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哦,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秋歌给暖暖》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琼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都留下了

相关作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