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青年节 > 《怀石逾沙》500字_怀石逾沙什么意思

《怀石逾沙》500字_怀石逾沙什么意思

时间:2019-09-23 09:18:1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怀石逾沙》500字

郭敬明早期散文作品集解曾经碰壁压抑的真实青春

作者:郭敬明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状态:选载

分类:纪实文学  点击数:855   字数:33819上线时间:2014-04-21

关键词: 最小说 四维 小时代 青春

简介: 第二卷内容以《岛》前期散文和《最小说》前期专栏为主,那段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经历很多挫折,也遇到很多变故。书名逾沙二字,取自成语逾沙轶漠,形容跋涉了很多路途,经历了很多事情。而怀石,则是指这段岁月的跋涉,尤其沉重,负担着心中的壁垒,依然艰难地前行。

分享到:

作品目录

十七岁的单车

1.十七岁的单车(1) 2.十七岁的单车(2)

梦声

1.梦声(1) 2.梦声(2)3.梦声(3)

8月天高人浮躁

1.8月天高人浮躁(1) 2.8月天高人浮躁(2)

断夏

1.断夏(1) 2.断夏(2)3.断夏(3) 4.断夏(4)

冬日的幻觉

1.冬日的幻觉(1) 2.冬日的幻觉(2)3.冬日的幻觉(3)

计月器

1.计月器(1) 2.计月器(2)3.计月器(3) 4.计月器(4)

毕业骊歌

1.毕业骊歌(1) 2.毕业骊歌(2)

猜火车

1.猜火车(1) 2.猜火车(2)3.猜火车(3) 4.猜火车(4)5.猜火车(5) 6.猜火车(6)

作文二:《郭敬明书名之谜:愿风裁尘、怀石逾沙是什么意思?》1800字

对郭敬明来说,散文写作,如“站在一片山崖上,然后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一幅一幅奢侈的明亮的青春,泪流满面”。2013年末,郭敬明出版了三卷散文集,其中《愿风裁尘》收录了郭敬明从2004—2013年间全部散文作品。《怀石逾沙》收录了郭敬明作品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部分文章,以及他于《最小说》前期的专栏,同时亦收录了他为旗下部分作者所作的新书序言。《守岁白驹》则以他的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的文章为主并加以增补。

三卷散文集的名字都是四个字,但并非成语,是郭敬明从不同渠道化用而来。“愿风裁尘”许是出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风、尘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略显混乱,但郭敬明将其扩展成一段文案,词语变得具象了:“愿风裁取每一粒微尘,愿灵魂抵达记忆的尽头,愿一切浩瀚都归于渺小,愿每身孤独都拥抱共鸣。愿衣襟带花,愿岁月风平。”

“怀石逾沙”中“逾沙”二字,取自成语“逾沙轶漠”,形容跋涉了长远路途,经历了很多事情;而没有出处的“怀石”,则被解释为虽然这段岁月的跋涉非常沉重,但依然艰难前行。仔细分析,“石”与“沙”轻重相对,与逾沙轶漠中“沙”与“漠”二字包含的渺远意象违背,新的组合抹掉了原意中的明朗。但经过郭敬明的解释,这个生造的新词语造成了一种陌生化效果,也衍生了新的意义。

“守岁白驹”意指留下这本书,化成一匹白马,守望曾经的岁月。这个词语从“白驹过隙”化来,源自《庄子·知北游》,本义指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郭敬明把形容光阴飞快的意思暗中转换,体现了他对语言的拆解能力,但同时把一个意象明晰的动态词语,变得非常含混。“守岁”和“白驹”都有时间感,但在感受上一缓一急,组合在一起显得混乱。三本书题目艰涩,但这三个编造的词语一旦成为书名,并辅以解释,很快就因其陌生感成为青少年间的流行词汇。郭敬明书名中词语使用的陌生化,在积极意义上,也算得上使词语摆脱知觉机械性的一种有益尝试。

另有一些郭敬明的书名,是根本无法领会其意思的。如《陈旧光墨与寒冷冰原》,“光墨”是画家何宝森提出的绘画概念,与郭敬明的文章并无联系,更不能用“陈旧”来修饰。通过阅读才发现,作者是把光线与墨水这两个意象强扭并置在一起,组成了“光墨”这个词语。郭敬明像是喜欢“墨”这个意象,2011年又创造了不明所指的“荒墨”一词。另如《绘日行》这个题目,在读完全文以后,依然无法揣摩出作者的用意。还有《雾时之森》、《翅影成诗》、《浪名前少年嬉戏》,都是让人不知所云的书名。除此以外,他还常把两个意象并列作为书名,如《虚构的雨水与世界尽头》、《灰蒙地域与萤火之国》、《荒芜尽头与流金地域》等。虽然这些作品最初刊登在《最小说》等青年时尚阅读杂志上,需配备插图,对题目有画面感的要求,但作者不顾合理性,把完全不相干的词强行组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词句的生硬嫁接。

对比郭敬明散文的原版与修订版,他除了对篇章进行选择,并没有修改内容,却有意改写了几个书名。《断夏》原名《某年某个春末夏初》,《七日左右》原名《七天里的左右手》,这两个改动是将原本啰嗦的书名精炼。《计月器》原名《四季歌》,《小围城》原名《围城纪事》,《杨花》原名《扬花》,这三个改动是将原本动态的书名名词化,加深了对月份、围城、杨花这些意象的强调。这些都足以看出郭敬明对意象的敏感。

甚至可以说,他的散文有很多从意象出发的,这在他后期开设在《岛》、《最小说》的专栏里尤其明显。这些专栏,题目多选取一个意象,如《人间森林》、《光之芒》、《静流的云层》、《投影仪》、《冬绒》,文章是这些意象的展开与想象。写法上的共同特征是,开篇描摹一个意象,展开一段不及物的抒情,把“我”嵌入到意象铺陈的情境之中,最后在自我抒发中照应主题

对意象的看重,使得郭敬明对描写对象永远近距离取景,将所取的景直接占据整个画框,把细节和微不足道的事物无限放大。这乍看似有日本“浮世绘”的特点,仔细分析起来,却觉得缺少浮世绘里要传达的婉转的人间之情,不关注所写对象真实的具体,只是将细节一味夸大。作者直奔某个生活主题,使读者发觉,原来生活中每一个事物都可以引发如此多的感叹,至于感叹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作者追求的。这种风格有它存在的理由,当前辈作家思考宏大的历史主题和宽广的历史场景时,发现他们思索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遭遇同样的问题,郭敬明则转而投向细节,把审美的意境、历史、时间都集中在一束小花、一个被赋予生命的茶杯上面,用细节承载情感。不是说不能用细节承载情感,只是在郭敬明这里,情感泛滥到了让人绝望的程度。

(作者系青年作家,主业小说,业余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