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免费课件 > 《南怀瑾与伪国学风波》2800字 伪国学大师的南怀瑾

《南怀瑾与伪国学风波》2800字 伪国学大师的南怀瑾

时间:2019-10-27 09:25:1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南怀瑾与伪国学风波》2800字

南怀瑾的打假之路

2007年的春天,南怀瑾主持创办的太湖大学堂的电话响了。“南老师,您是不是又出新书了,叫《听南怀瑾讲》。”南怀瑾的一名学生在北京机场内的书店给南先生打长途电话。  南先生当时心里就犯嘀咕,自己明明没有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过书,作者张保文、许庆元也没有来太湖大学堂听过自己的授课,但在书中却有诸多“南怀瑾认为”、“南怀瑾说”的论断。

之后的两年内,太湖大学堂的电话就没有消停过,“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了您的新书《听南怀瑾讲孟子》、石油工业出版社的《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的《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听南怀瑾讲全集》等”。各大书店、网站都在销售这些书。

据了解,南怀瑾仅跟东方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出版社定向合作,出的书都署名“南怀瑾”。南怀瑾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怎么成了一个高产的文化人,近两年出了大量非署名“南怀瑾”,也非这几家定向出版社出的书,多达27种。  南怀瑾觉得这事大了,再这样下去,不仅自己的名誉受损,“南怀瑾粉丝”们也会受到欺诈蒙骗,万一受到不好的国学思想的影响,精神偏轨是非常可怕的。  于是,他走上了诉讼之路。

南怀瑾为何这样红

比起南怀瑾发现的市面27种伪书的15家“冒牌”的出版单位,孙涵所在的东方出版社可谓是南怀瑾出书的“正牌”老东家。除了早些年南怀瑾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书外,进入20世纪,南怀瑾的书都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我与南怀瑾先生已有3年的交往了,因为我负责编辑出版他的书。”孙涵说。  孙涵眼中,南怀瑾是个非常低调、严谨的人。“他从来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他的书也从来不做宣传。他之前不满意其他出版社改动他的书,他对我们却非常满意,每个细小的改动,包括标点符号、广告用语都经过他的过目。我们尽量保留原作”。

尽管南怀瑾的书拒绝宣传,但都脱销,甚至要加印。“最差的销量在5万册,最好的《小言皇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达到了12万册”。

刚刚出版出来的“天书式”的《参同契》,孙涵一度害怕因为从古至今解读的人寥寥无几、过于专业难懂而影响销量,结果首印8万册已售罄。  孙涵和南怀瑾最近的一次接触是在2010年春天。她下江南来到太湖大学堂拜访南老。“南先生94岁的高龄,思维逻辑依然清晰,除了眼睛不大好,身体精力都不错”。  南怀瑾依然坚持着自己实实在在做事的风范。除了在太湖大学堂传授国学外,还开展了一系列儿童读经活动,让孩子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  孙涵告诉记者,从南怀瑾对于自己出书的严谨态度就能看出,南怀瑾不会随便地授权或者允许他人转述他的话语。“低调的他无法容忍市面上泛滥的伪书”。 南怀瑾每在东方出版社出一部书,孙涵都要认真地揣摩编辑,至今,书出了12部,她也精读了12部。绝对可以算是一名铁杆的“南怀瑾粉丝”。  南怀瑾的书都是根据他本人在太湖大学堂的授课录音整理成文字出版的,由太湖大学堂的人整理。  孙涵认为,南怀瑾用最通俗的语言,结合自己切身的经历,将中国传统文化生动地讲述出来,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他一生经历复杂,当过军人、经过商、做过学问,自己还闭关修行了一段时间。江湖上许多东西他信手拈来。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思考的角度上,还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比如道家服食牛黄,并不是绝对的有害或有益,要辨证看待”。

你说我说南怀瑾

而在哲学家李泽厚的弟子、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赵士林看来,南怀瑾并不高明。  赵士林告诉记者:“他没有接受过传统科班的教育,他的国学观点中,常识性错误多、价值观落后、逻辑混乱。这使民众不但不能吸收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反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虽然赵士林没有跟南怀瑾有过任何接触,但在国学领域冒出这么一个热门人物,他自然要关注。他翻阅了一些南怀瑾的书籍,越看越气愤,这样的“忽悠”,就是靠着自己读了点书,讲些切身体会,蛊惑大众,大众非但不抵制,反而痴迷,这是很荒唐的。  赵士林认为,南怀瑾比起李一、张悟本等江湖骗子,优势在于确实读了些书。但是和他们一样,耍嘴皮子,抓住普通民众上当受骗心理而牟利赚钱。拍传统的马屁,来否定西方的一切。

徐涵则反驳:“南怀瑾看的书是非一般人所能比的,而且闭关修行过5年,国学专家可能没有他这样深刻的实际经历。南怀瑾并不是否定西方文化,而是告诉民众不要一味迷恋西方,因为很多西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了。”  赵士林认为,真正甘于寂寞、坐冷板凳、搞学术研究的人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人尊重的。不能因为他们不擅长搞大众宣传、粉丝少而抹杀他们的可贵之处。当然学院派有些专业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朴素易懂的语言让民众接受。南怀瑾虽受民众追捧,但价值观并不一定就正确。  宗教文化出版社副总编史原朋觉得南怀瑾的书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俗易懂”,“南怀瑾也没有想把自己作为学术人物,自己的书作为学术研究的成果。对名人有非议是很正常的”。

与南怀瑾也有过交往的中国新闻社主任记者王学信对南怀瑾十分钦佩:“他为了留住中华民族的根,终其一生为弘扬传统文化不懈努力。南先生的理念传遍国内外,影响了一批仁人志士。”

名利“搞乱”文化市场

“现在社会很多东西都是假的,不假反而不奇怪了。”媒体工作者小陈对“南怀瑾伪书事件”不以为然,他曾经读过《南怀瑾选集》,“他书中的一些话对我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比如我对一些事情更加能看开了。

出版公司职员小杨认为,伪书事件并不新鲜,早年金庸、古龙的著作也经常被假冒。南怀瑾首肯出版的书,都有详尽的名单,读者稍加注意就能避免上当。  也有人认为,能醍醐灌顶于己的学说,说明是高于己所见,又何必在乎是真是假,何况假的不一定就不是真理。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南怀瑾粉丝”告诉记者,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听南怀瑾讲》,作者是潘鸿生。这些作者是借南先生的名气卖书的,内容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他在书店看过几本,水平一般。  孙涵发现,有些书在打擦边球,靠法律路径走不通,更多需要道德来约束、舆论的正确引导也非常重要。“我们要告知读者辨别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徐涌也希望媒体能多引导消费者,但更多的还是要通过行业的监管和法院的判决等制度上来约束。

依赵士林来看,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对它的研究。近几年的国学热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民有捍卫本土文化的强烈意识,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确有帮助。

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实实在在化作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针对市场上众多的“伪国学”,他身体力行打假,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他也以身作则,承担起学者的责任,出面正本清源。告诉民众国学是什么,如何辨别真伪,应该怎么去学。

作文二:《“我与南怀瑾的师生情”》2500字

2012年9月29日,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居住和传道的江苏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9月30日中秋夜,太湖大学堂沉浸在一片肃穆和哀伤之中。从各地赶来参加南怀瑾祭奠告别仪式的人们,向先生做最后的行礼。  斯人已逝,撇开学术纷争,在其弟子眼中,南怀瑾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和独特的魅力?几经辗转,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联系到远在台湾的书法家杜忠诰先生。他生于1948年,台湾省彰化县人,是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的硕士、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的博士。  南怀瑾身边有名望的弟子很多,但都颇为低调,杜忠诰也是如此。虽然和南老学习三十余载,在朋友眼中,他更是南老常常夸赞的好学生,但杜忠诰却一再向记者表示“绝不敢当”。“南老师不止一次对外称,他没有一个学生。只因他老人家标准太高,无人合乎他的心意,所以我不敢说是他的弟子,只是有缘和老师学习而已。”为了纪念老师,他掀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回忆了和南老交往的点滴:  师生缘始于买书  我和南老师相识30多年了。1977年2月,我们第一次见面。但事实上,我知道南怀瑾其人,是在1969年年底。那时,我还在当兵,是人生中最懵懂、困惑的时期:对自己的家庭出身心怀埋怨,对未来惶惑不安。我生在台湾省彰化县埤头乡一个清寒农家,父亲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赌徒。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眼睁睁看着家人辛苦耕种的田产,丰收后被送去还赌债,那种心痛无法言语,所以我难免会对父亲、对家庭有怨。  在军营中的一天,我在《青年战士报》上读到正在连载的南先生演讲记录稿《论语别裁》,虽然自认阅读过不少名家名篇,但南先生的文章纠正了很多我原本自以为是的知识见解,让看似教条式的《论语》突然变成对我有所启示的生命智慧,此种阅读体验从来没有过。  军中事务繁忙,每天等待那1000字左右的短文,成了我生活中最解渴的事。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家庭的态度似乎改变了,我学会感恩苦难,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才能很早地认识到如何靠勤奋改变命运。  1976年,我被保送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二年级就读。一天,突然看到报纸上说《论语别裁》要集结成书了,于是兴奋地去找出版方预约了一套书。不久,得到通知,因预约的人多,印刷成本降低,出版方主动降价。这让我很好奇,一般商人碰到畅销都会提价,他们怎么反而降价?我心想这是个儒商啊,很贴心。后来才知道,出版方人文世界杂志社(后改名“老古出版社”)是南先生自己创办的。拿到书后,我如饥似渴地读,爱不释手。  一天在班上,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冲动,突然向导师请求,能否在班会结束时,给我10分钟时间,我要给大家推介一本书。我把上下两册的《论语别裁》拿给同学分头传阅,没想到班上37人,最后登记要我代买38套书。时任人文世界杂志社经理古国治出面接待我,并慷慨地给我们打了折扣。  回到学校,不仅是我的班级,甚至整个系及夜校,还有每位教授的办公室,我都陆续前往推销。短短半个月时间,销出340多套。南先生听说后,非常惊讶,问此人是谁?结清尾款时,南先生托国治兄带来两件礼物,一件是南先生的新作,另一件是浅蓝色极华贵的西装料子。前者我欣然接受,后者则固辞不受。国治兄见状并未勉强,邀我择日去玩,说南先生想见见我。  1977年2月6日,我到了台北信义路的杂志社办公处。南先生把该社同仁,多半是他的学生,逐一介绍给我认识。我看大伙儿都称他“南老师”,也改口称“南老师”了。我们天南地北谈了不少,我问南老师:“很久以来就想研读佛书,可有一本较为精要的佛经推荐给我?”南老师一面说“有”,一面挥手示意国治兄到书房拿出一本《楞严经》来,并在封面上写下“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两行字。临别前,南老师还送给我不少书,包括他老人家已出版的整套著作及《法苑珠林》、《渊鉴类函》两套私人藏书。我是个爱书人,但以我当时的条件,又实在买不起这么多好书,因而不客气地照单全收,满载而归。  我的间接媒人  1979年春节,我承蒙南老师恩准,以全无禅修经验的“菜鸟”身份,参加了南老师在台北市辛亥路国际青年活动中心所主持的“禅七”(以7天为期,不安排其它杂务,专门精进修行)。禅堂与外界隔绝,依照规定不能谈话,也不准作笔记。7天下来,每天盘腿静坐。由于基础太过薄弱,我整天都在跟自己酸麻的双腿战斗,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悟道。尽管妄念纷飞,却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自照反省的机会。  在此之前,我跟已经交往多年,也曾谈婚论嫁的女友分了手。理由是性格不合,经常吵架。事实上,这位女友的表现已经有90分了,可我却只看到她不足的那10分。分手后,我一心寻找比前女友在那10分上强的女孩,后来也找到了。可交往后我才发现,这位新女友虽然在这10分上强,其他方面却大不如前女友。我不禁自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突然想到了前女友的好,她看上我这个“有恒心而无恒产”,赤手空拳的书呆子,不顾家人的劝诫,义无反顾地跟着我;而新女友,却摇摆不定。参加了南老师主持的禅七后,我照见了自己性情中龌龊丑陋的一面,悲痛万分,深为过往种种无知的行为而愧悔。  禅修回来后,我写了两封信,一封寄给当时的女友,表明“不合则去”的心情;另一封长信则寄给前女友,向她述说这次禅修的心得,同时向她表白我的忏悔之意。后来,前女友被感动了,嫁给了我,就是我现在的妻子张翠凤女士。我们婚后育有二男二女。7年后,我只身远赴日本,留学3年,她是我最佳的后勤人员;回国后第三年,我考入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班,一读又是9年,她始终无怨无悔地为我们这个家牺牲与付出。  饮水思源,南老师无形中扮演了我的间接媒人。这首度的禅修,竟成了我后半生命运的重大转折。  和蒋经国“借车”密谈  在这之后,只要有时间,我就往南老师那里跑。他像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解答我从别处无法得知的生命真相。我不仅爱听他谈佛论道,更愿意听他讲述自己的往事。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长岐乡南宅,少时学文练武,年未弱冠就名动一方。1948年,他比国民党早一步到台湾。初期南老师一度困顿,子女尚幼,家中生活清苦。他自己形容为:“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一手执笔,一手抱幼子,写出《禅海蠡测》等一系列著作。

作文三:《国学南怀瑾》4200字

南怀瑾《论语别裁》研究综述

前言

南怀瑾先生自2012年逝世,身为“国学大师”的南师及其著作《论语别裁》再一次引发公众关注。南师的粉丝层面甚广、范围颇大,三教九流都有,对他著作也是褒贬不一。本篇研究综述重在对比对立双方观点,展现各自立场,力求客观地还原真实的南怀瑾及《论语别裁》,以期给予后来的读者以温和理性的阅读态度。

一、《论语别裁》缘起

上世纪70年代,南先生在台湾的禅学班用11个月讲述他所理解的《论语》,因为听讲者中有一个会中文速记的蔡策先生,就促成了《论语别裁》的问世。南怀瑾从1975年9月起开始整理,到了第二年5月,《论语别裁》出版。1990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说:“《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意旨以及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编纂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既使读者免除了死抠文言文的苦涩,又使读者在兴趣盎然的读书乐趣中提到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二、大众关注及肯定

《论语别裁》自出版以来,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南先生以其深邃的学术功底,丰富奇特的人生经历给读者诠释了不一样的《论语》,他从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合参”的空前方式来阐述儒家思想。

1.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诠释方法

学者孙舟萍、陆信礼在其学术论文中说《论语别裁》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反响,与南先生独具特色的讲述方式有很大关联。对于《论语》的诠释,南师提出了四个具体观点:第一,《论语》不能分开读;第二,以经解经;第三,经史合参,即以历史上的史迹与《论语》中的思想相融合;第四,依文体义,在理解《论语》文字意义的基础上,以人生经验加以体会。下面对上述四种诠释方法分别加以简述。

1.1不能拆读

很多学者认为,作为中国儒家核心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因此他们主张采取分类阅读或研究的方式,比如清代焦循的《论语通释》、曹廷杰的《论语类纂》、赵纪彬的《论语新探》等。从读者角度来说,采取这种方法阅读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该书的条理系统。然而,南师极力反对该方法,在他看来《论语》一书自成条贯,若分开来读将会割裂其完整性。

当代学者对此持辩证观点,一方面,要承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论语》一书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不能夸大。虽然《论语》的每一篇都有其一个相对的中心,但并非每篇中的所有章句都讲述该中心。

1.2以经解经

以《论语》解《论语》有两层含义。其一,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因为唐宋以后中国本土思想以及外来佛学互动交融,各自思想都包含了其他学派思想的内容。宋儒理学家们所讲那一套“仁”的理论,已经不是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了。其二,以孔子自己的思想来注解《论语》,就是说,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入了解后,将其前后思想进行贯通的理解。

1.2经史合参

经史合参是南怀瑾先生解释《论语》和其他传统经典的主要方法,正如南师所说“以《论语》与《春秋》的史迹相融会,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紊乱面目,以见孔子确定开创教化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神。再来比照现代世界上的国际文化潮流,对于自己民族、国家和历史,确定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

1.4依文体义

注重从人生经验的角度加以体会,是南师讲述《论语》最重要的原则。就像他申明的:“我们现在要讲的便是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验,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的范围,重新来确定它章句训诂的内义。······因此若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在我们讲的文字言语之外去体会,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坚危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便是我所要馨香祷祝的了。”

2. 平时真切的语言表达

南怀瑾的阐释有别于任何一位注解《论语》学者的是,他既不困于原文章句,

又能根据该章句的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插入原文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加了读者对全面准确理解该章句所必须知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俚俗。这些是南怀瑾不同于一般学者注解《论语》的一个特别之处。

2.1 重视对义理的解读

古今众多的《论语》章疏,均工于章句的训诂译注,严谨刻板而只重考据。南怀瑾不重走辩词释义的训诂路子,南怀瑾的讲解风格是不离文字,但又不拘泥于就字说字、就文解文,而是从义理的角度,再现其精髓实质。因此,有时不去计较章句字词原释如何,而是将整个章句的语义直接结合事例引申了,他是活讲活用,所以不死摘死译。南师的这种深入浅出讲解方式更符合我们普通大众的接受度,因此广受欢迎。

2.2还原真实鲜活的孔子形象

经过历代儒者左释右解,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们这样一搞,使得千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印象是冰冷刻板、不拘言笑、不近人情,甚至是迂腐——因为圣贤之人是不能随意说笑、玩闹的,也不能生气、发脾气,甚至不能有作为正常人应有的情感和欲望。一句话,不能有喜怒哀乐。所以已经失去了孔子原本真正的面目。学界诸多学者常常般着严肃面孔,一字一字地考究《论语》中字词的解读,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偏于沉闷、单调,因而在阅读人群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这一点讲,当今学者对《论语》的诠释只是模仿和继承了既往的大家,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南怀瑾先生看到了这点,他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中,给读者展现真实鲜活的孔子形象。

其实,孔子很开明、很通人性,活泼幽默而多有言笑;比我们一般人更亲切随和,更懂人情、善解人意,而且情怀博大。我们来看看《公冶长》篇的5.8章句:“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这里的语句辞章近乎白话。所以,南怀瑾更不去逐文逐句地翻译,而是直奔本句对话双方所谈的内容“仁”。“首先他问子路的学问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说是否达到以仁道入世的程度?孔子说:‘不知也。’”然后,南先生根据孔子和孟武伯说话的语境和当时的对话场景,给我们提示了孔子对孟武伯的问话,不好正面作答的隐衷:“孔子说的是一句幽默的答辞,不肯定的话”对于孔子不肯定的答话,孔子为什么有不好正面作答的隐衷,钱穆先生也

有释解:“不知也:仁道至大,仁德至高,孔子不以轻许人,故说不知。”

三、学界质疑

《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即遭质疑;在大陆出版以来,各种质疑争辩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质疑之声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认同孔学,只是单纯纠缠于枝节末微的所谓学术批评的;另一种是赞成“打倒孔家店”,对南怀瑾坚信孔学“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大加鞭挞的。

前者的此类文章和评论散见于媒体和网络,归纳起来不过是指责南怀瑾解读《论语》太随意,不围绕原句原话、论述欠严谨,很多字词有偏差等。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所的高振铎教授曾于1992年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发表文章纠谬《论语别裁》,用高先生的原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中的诸多谬误应该提出来加以纠正,以免使读者受到损害,也将避免《论语》和孔子思想的研究误入歧途”。高先生对此提出了四类典型谬误——别出心裁、望文生义、疏忽大意、不知所云。并分别举出实例,引用诸多文献加以佐证南师的谬误之实。

后者的批评较偏激,甚至是诋毁和攻击,这类人中,以台湾斗士李敖和大陆学者张中行为代表,又因其名声显赫而备受关注。其中,以骂为“营生”的台湾作家李敖,骂钱穆、林语堂、徐复观、余英时等等,其逢学人必反、必骂,故而骂南怀瑾必在他的逻辑中;大陆学者中,作为“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在“集中”的骂南怀瑾的人中最具代表性。特别是张先生“三老”的身份和知名度,使得他那篇《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的文章,影响最大。张中行先生只读了《论语别裁》的前面一小部分,便不忍继续,痛斥南师缺乏学术的严谨与恭敬,只重“义理”而不考据,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去解读《论语》。诚然,正如南师自己坦言道“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南先生认为,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摧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四、小结与启发

对于《论语别裁》的评价,这里引用学者余世存原话来评价普通读者眼中的南怀瑾:“他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南怀瑾做了中国传统读书人、学院读书人不愿意做、不屑于做,今天看来也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因而,他把传统文化用一种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比较通俗的方法传递给现代的读者。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把传统经典学问只放在讲坛上、学院里面,没有推向大众的状况,使束之高阁的传统学说以平实的、常人的语言表述出来,完成了儒释道教义和传统学说的趣味化、大众化和世俗化。”对于南怀瑾本人的评价,台湾学者薛仁明概括的最中肯:“南怀瑾读书极多极广,却绝非一般所说的学者。他对生命之谛观与世局之照察,均非学者可望其项背。他是修行人,也是个纵横家。他是传奇人物,也是个在世间与出世间从容自在出入之人。”

如同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引发争议和批判。南怀瑾《论语别裁》也不例外。在一片褒贬声中,作为读者的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以一颗包容的心态去仔细聆听,而不是沉浸乖戾、焦躁的情绪中。正如在读南师《论语别裁》之前,冷静地看南师写的前言“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不必苛责其学术严谨性,不必肆意抨击作者本人。世界本因其多样性才美好有趣。若是解读《论语》的方式千年来也只被几家模式所霸占,循环颠倒,不是也令人索然无味吗?此外,在我们还未沉下心去细细品味经典之前,应该保持谦逊与温良。我们还需保持理性与冷静,从纷扰中学会独立思考,发现其中有价值能给予自身启发的东西。私以为,这才是我们做研究综述,对待南师《论语别裁》乃至学问的思辨观。

参考文献

【1】 孙舟萍、陆信礼.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南怀瑾先生诠释《论语》之方

法【J】,《海岱学刊》。

【2】 高振铎.《论语别裁》纠谬【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5期。

【3】 令狐国芳、王晶冰.从《论语别裁》管窥南怀瑾的学问观【J】,《太原理工

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4】 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5】 薛仁明.南怀瑾的学问与修行,《羊城晚报》。

作文四:《我看南怀瑾》1500字

中华历史与文化古来有成就的先圣先贤,都是拿自己生命作赌注,踏踏实实在儒释道医等多方面修证了悟的,不是只在文字空间里拾人牙慧,随波逐流。      对我这样自以为已心性迷失,而开始学习向内观照、盲修瞎练的困惑者来说,南怀瑾先生的《我说参同契》,是中华文化宝藏里的密笈般的天书。   自己几度阅读魏伯阳原著《周易参同契》,都因文字太过深奥晦涩而作罢。由于自己的愚钝,或者是注说者自己没有真修实证,几近两千年来的修道丹书,大都胡乱抄袭,七拼八凑,错解谬引,所以常常让我如同瞎子摸着石头在河里走,如同我多次阅读《易经》一样,衍生对这些中华文化经典的莫名恐惧,束诸高阁。可是,也许是老天爷同情我,可怜我这只大海盲龟,在我生命开始逐渐破漏、几近无救的枯萎阶段,赐给了我读懂这本天书的机缘。确切些说,是因为当代智者南怀瑾的《我说参同契》的出版,让我如获明灯指引,似乎有了一根有着孔洞的浮木,心灵得以栖息,免得大海漂流,茫然不知去向何方。拿到书后,我连续彻夜捧读,几度还潸然泪下。我一面读,一面觉得有如先生的那双无影手在剥我的皮――满身污浊的糟粕知识的皮垢,一层一层地在蜕却,我的原本应该也是清净圆明的自性,实在是沾染了太多太多的尘垢。   我一直是个上天厚爱的幸运者,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充满无数的惊奇和欢喜。只是读过《我说参同契》之后,除了内心惊喜外,我还能做的,就是建议大家也去阅读南先生解读的这本修身养性的书,这实在是中华文化的无极天书!要懂中华文化,如果不阅读《周易参同契》这个瑰宝,只能算瞎子摸象。而想要读懂这本天书,我个人真的认为,得先详细阅读南先生的《我说参同契》。   如果要我写读南先生的心得,我只能如此表述:一、克服了阅读《易经》的恐惧症。为了更清楚了解《我说参同契》里不断引用的《易经》十二辟卦,只好又把南先生讲述的《易经系传别讲》与《易经杂说》再拿出来读,然后发现自己居然越读越开心,慢慢有一种恍然小悟的喜悦。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如果连《易经》都读不懂,实在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文盲,应该很自卑,很惭愧的。二、梳理我对道藏的错乱解读与修习。多年来,我胡乱阅读各种道藏经典,并且错乱修习,常常认假信错而不自知。这本《我说参同契》,将我所读所知的传统儒道文化,做了一次大梳理。南先生总喜欢开玩笑说“难办”,我们却常解释说,就“南办”。其实,我个人对“南办”另有一解,就是“自己看着办”,尽管先生慈悲引领我们进门,修行还是在个人。虽然先生如此悲悯费心,不惜泄露天机地为我们解读这本道家经典,帮我们开启一扇大门;只是如果看完,而不能确实信解受持,也是白读了。三、这本《我说参同契》,如同南先生一直所做的,精确地援引佛法旁加解说,让原本对深奥佛法有诸多迷思不解的人,有如望见云开雾散一般的欣喜,不但对佛法增多了一层认识,也对天下同归一致更能了知。四、以自身生命的修证才能了悟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与文化古来有成就的先圣先贤,都是拿自己生命作赌注,踏踏实实在儒释道医等多方面修证了悟的,不是只在文字空间里拾人牙慧,随波逐流。   百年前,中华民族几乎崩颓灭顶的年代,那批揭橥革命大旗,要改造我们文化的先驱们,尽管见多识广,慈悲发心,然而也存在自心无明,乱起善念,用他们救国救民的白话文,强制灌输,导致我们几代人读不懂古文。中国人读不懂中国文字,怎么会有这样的人间荒唐笑话?套用时下年轻人的语言,那一代人制造西方山寨文化的账到底要怎么算?那笔文化“烂账”一定也会有水落石出的时代的。   我在想,我这花甲准老头,能为未来还有可能是中华文化盲龟的子孙们,做点什么?难道要把这根有孔洞的浮木丢给他们?我这根孔洞浮木,可是特别量身定造的,能适合别人吗?不适合!每个人都只有一个适合自己心灵大小的无形孔洞可以安身。■

作文五:《姜雪雁:我见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2900字

1998年12月28日,我在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当年是台湾在香港最敏感机构,据说就相当于大陆的新华社)举办画展。

我去香港,唯有办旅游签证,而三天的费用就得5000多元。当年落魄的我为这场开幕式愁煞了脑筋,我只能在深圳“女人街”专卖廉价服饰商店买了这件才150元人民币的白衣,短靴、小包是在香港买的,全身行头不到1000元人民币。

这本是我的个人画展,因发出邀请到展出时间仅一年半,可办一个工笔画画展没有三、四年的准备,是根本办不了个人画展的。我开始寻找可以和我一同联展的人。我邀请了两个人:深圳大学建筑系教授邹明,他是画写意菩萨的;北京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宗家顺,他是书法(他曾是赵朴初会长的大秘书)。

12月26日上午我到了香港后,下午宗家顺从北京飞来。主办方告诉我俩,晚上带上展出作品去见南怀瑾先生。见南老师?我简直怀疑是不是听错了,这个安排让我太兴奋了!我再三叮嘱宗先生带上相机。我们在一个热闹街口上了一辆车,我刚钻进车里,就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江素惠,这之前我只在几本刊物上看到介绍,而突然封面人物跳入我的眼帘,我惊讶她的美丽是那么的优雅!当年她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的主任——台湾国大代表——社会名流。我刚坐定,就情不自禁地赞美她:“您太美了,真是让人赏心悦目!”97回归的第二年,大陆还没有今天风尚流行,没有香港游、欧洲游、台湾游···没有打开的眼光,对一下子看到与大陆完全不同的修饰风格是感到印象深刻的,看到素惠大姐这样得体高贵优雅的打扮,加上上流社会书卷人物的高品味,审美一下会提升很多。也许是画人物画的缘故,我对这一切是敏感的。没想到后来在凤凰卫视资讯台以评论员身份亮相的素惠大姐是这样的伶牙俐齿,与男评论员争锋相对,涛涛雄辩,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见南老师那一刻,令我今天都记忆刻骨!只有八个字形容南怀瑾先生:仙风道骨,不是凡人!那天,他一袭深色中式长衫,个子不高,慈眉善目,两眼透亮,透射出智慧的光采。南老师家总是高朋满座,中国弟子、外国弟子···南老师拿出特别好吃的台湾小点心招待我们,聊画展、看展出作品、大家一起朗读诗···

能让南老师亲眼看画,我是幸运的!因为据讲,南老师从不参加任何展览开幕式。是啊,那大家一定不看展览,都追逐他的身影去了。南老师不去,是慈悲!他为渡化众生,佛事、佛教艺术都是法门。他一生颠簸,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弘扬佛法不遗余力,年已耄耋,还在讲经说法。这位传奇老人是在我人生低谷时,被天赐的机缘将我带到他身边,感受着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当主办方说给南老师看看画吧,我开始忐忑,在十余人悄然无声的围绕下,我蹲下身一幅幅打开卷起的画,看着看着,我听到南老师用不大的声音说“我从来没看到过画的这么好的佛菩萨像”,这是南老师的评语?我内心暗自兴奋也不紧张了。当我展开《西方三圣》图时,南老师指着这幅画,提高了嗓门“这幅画,我要了!”随后当众对主办方交待“你们一定要给人家钱啊”。我后来才反应过来,可能南老师耽心付了钱后,主办方(大陆背景)擅自留下,而不给画家。

南老师是大智慧大成就者,他的豪爽侠义,我是亲眼所见感慨万千!

看完画,大家都随南老师围坐在一张很大的圆桌前。这时南老师知道了,我是随旅行团进香港后“自由行”的,我很想参加完三天画展再离开,但所谓“三天游”掐头去尾,实际上是只能呆上一天。南老师明白我的情况后,动作非常敏捷,迅速地离开座位向电话机走去,原来他是打往新华社香港分社。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南老师的背影上,一片鸦雀无声,只听到南老师请新华社的人帮我,设法为我延长留港时间。南老师亲自拨电话亲口交待一件事,这并不多见吧?我真的太感动了!这么多年过去,都挥之不去这个已定格在我记忆里的画面!

席间,南老师让他的弟子,一位香港华比银行的中年男子,为我和宗先生看相。南老师“钦点”的人,一定是料事如神的。他的说法,几乎在今天应验。

此行最让我遗憾的是,在南老师家几个小时,居然没有留下一张合影照片!原来宗先生带去了相机,却忘了装胶卷!我真是不解,怎么会这样??菩萨引路,我幸运地见到了名冠全球华人世界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却留下了这样的遗憾!难道真正的完美总是缺憾的吗?连沈鹏先生(现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听说我见到南老师了,第一句话就是“你和他拍照了吗?”我的回答让他都连连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开幕式定在我到港第二天的傍晚6时,我遵照南老师的指点,一早去了新华社,那是一个星期天,我正在新华社大厅里等候,一个部长匆匆走到我面前,神情很凝重的说“南老师的电话,我们很重视,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可今天是香港假日,找不到人,刚回归,我们也不好过多的干涉,我们会将这个情况汇报给南老师···”我没有想到,连新华社也没辙!他问我“你应该什么时间离港?”我说“今天中午,这就意味着我连画展开幕式都参加不上?”我真的有些沮丧,又问“那你看我该怎么办?”他说了一句很肯定的话“那只有在12点离开香港了”。离开新华社赶往太古广场的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的路上,我满脑子都是“不甘心!”为艺术,我豁出了一切,默默咬牙熬到今天,刚刚走出一点点光亮,我竟看不到?还没等我赶到展场,就冒险做出决定:参加完傍晚6点开幕式再走!我为自己延长了八个多小时!让所有人都吃惊不已。

开幕式开始了,主办方、剪彩嘉宾、江素惠、三位画家一一上台发言。当素惠大姐发言时,她说到一半,向台下的我招招手,示意我再次上台(我已发过言),我不明白她的意思,站在她的身边时我也很平静,很享受大厅里的氛围,想不到她说了一句“姜雪雁小姐冒着被缔解出境的危险,也要参加这个画展开幕式!···”她的话音未落,我的眼泪如泉涌出!那个瞬间,我百感交集!那一刹那,我拼命想克制住不让泪水流下来,那副表情也被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的人抢拍下来(照片暂时未找到)。就这一句话,我感激素惠大姐!那些年的我,身边有几人可以读出你的心?何况我和她是初识。

今天的素惠大姐已在多年前从光华卸任,在香港成立了“香江论坛”,常见到她坐在凤凰资讯论坛上纵横古今中外的风采让人叹服!成为屈指可数的可以剖析海峡两岸两党政治的女性评论家!

同样幸运的是,我离港时很顺利,当香港海关了解到我的特殊情况后,非常绅士地“放”我走了。

离开南老师家时,他赠送了我一块非常好看的木制怀表,而我小时就对怀表很有兴趣:那长长的链子,挂在衣服外,真得好看!而我因长期长时间用眼过度,两眼布满血丝,南老师给了我几盒中药,这个台湾顺天堂的制剂名为《益气聪明汤》,我没吃完,还留着23包,它们都是我人生的美好纪念。

临别前,我拿出带去的南老师的书《圆觉经解析》,请他题字,有趣的是南老师一看书,就说“你这是盗版书”。正是这次在香港和南老师见面及1998年12月26日的题字,我才能坚持走到今天!南老师在佛教界的举足轻重,和他给我留下了几个小时的难忘记忆,使我在佛教艺术路上执着坚守心无旁鹜!他的题字,是对我的鞭策、鼓励,我在人生最低潮时依然可以踽踽独行在这条艺术路上,南老师的题字是最主要的动力!是艺术路上最亮的一盏明灯!可以讲在那个年代,画佛教画的画家可谓凤毛麟角!我明白南老师的良苦用心,一定不会辜负他的厚爱!

2008年1月,南老师又再次题字,托人将书寄给我。

身边出现过这样一位青史留名的人物,我除了感恩,就是感慨幸运!

姜雪雁

2009年3月19日

作文六:《五福临门与富贵---南怀瑾国学智慧》1400字

五福临门与富贵---南怀瑾国学智慧

过年时我们大家门口都会写上“五福临门”,会写,但是我们很少有人去研究它;

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五福里头很怪,言富而不言贵,贵并不等于福!有钞票,有钱就有富, 所以我们中国文字很怪,富贵富贵,富了就贵,不是贵富贵富,所以有钱,富了就贵。

那么这个富呢?如果讲中国文化,真正的哲学,富又分两种:

钱财富有谓之富;学问好、道德好、精神修养好也是财富。

“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孔子讲到人文哲学的现象、人为的社会的现象,也就是乾坤两卦的作用了。

人都要求这两样东西:“富与贵”。

“富”,财富集中在我手里;

“贵”,贵却不一定富。算命的就晓得,有些人命很好,但他是“清贵”, 贵是很清的,官做得很大,一毛钱没有。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大官,死了连棺材都没有,要靠朋友凑钱来买棺材。

像宋朝的岳飞当了大元帅,满朝文武认为岳飞家里多少会有几个钱。但是岳飞被杀抄家,除了几本破书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清贵;

所以贵不一定富,但富了自然就可以贵。

五经中《尚书》里边所说的五福,就是我们过年写对子的“五福临门”的五福,里边就没有“贵”字。

不过大家要注意,《易经》所谓的“崇高莫大乎富贵”,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富贵。

譬如说一个人学问好,这是他知识上的富,这不是金钱所能买得来的,你再有钱也买不到,没有办法;

他的道德高,也不是用金钱买来的。

所以“富贵”两个字大家要先搞清楚。

这里所谓的富贵,是广义的,不是指狭义的财富和做官而言; 因此说最崇高伟大的是富与贵。

一个人从物质到精神充实到某一程度就是大富,

大富当然是贵重的、值钱的,是无价之宝了。

所以“富贵”两个字大家要先搞清楚。

这里所谓的富贵,是广义的,不是指狭义的财富和做官而言;

因此说最崇高伟大的是富与贵。

一个人从物质到精神充实到某一程度就是大富,

大富当然是贵重的、值钱的,是无价之宝了。

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备物致用”。

但这并不是说我富贵了,家里边什么东西都有,才叫做“备物”。 备物是真正达到了大富贵,世界万物皆备于我,是本有的,

因为我们本体里具备了万物,具备了万物而能够起用。

“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譬如科学家很富贵。

我讲的科学家是指发明科学的科学家,不是现在的科学家技术家。 现在的科技是真正发明科学的人发明的,但是这些人都是很可怜的。

像有名的艺术家死了以后,一张画也许可以卖几千万,但是当他活着的时候,连饭都没得吃,说不定还是饿死的。

你说他的富贵在哪里?

他的价值是在死以后,他死了后很富贵。

这就说明,要能对百万人有利才是“备物”、才是“富贵”、才是“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才算是万物皆备于我。

然后建立一样有用的东西——就像科学家发明一样于万民有利的东西一样,这就是事业。

它可以使天下万代后人都得到你的利益,这也就是功德。

这一种崇高的智慧谁做得到?当然“莫大乎圣人”,就是得道的人。

所以“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这句话最重要!

人生自己没有建立自己的品德行为,而得了富贵,这是最不幸的!

官做得大,不一定算是有福!因为缺失功德,不能为百万人谋利做事,就谈不上真正的富贵。

这里告诉你,无德而富贵,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

尤其一个人没有好的人生观,有钱有了地位,自认为了不起,放肆沉溺到快乐享受的苦海里了。

为什么会这样?“居势使然也”,所处的那个地位、形势,促使他这样。

[键入文字]

(西纳维思:乳舟/辛果   整编配图)

[键入文字]

作文七:《五福临门与富贵---南怀瑾国学智慧》1300字

---------

过年时我们大家门口都会写上“五福临门”,会写,但是我们很少有人去研究它;

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五福里头很怪,言富而不言贵,贵并不等于福!有钞票,有钱就有富,

所以我们中国文字很怪,富贵富贵,富了就贵,不是贵富贵富,所以有钱,富了就贵。

那么这个富呢?如果讲中国文化,真正的哲学,富又分两种:

钱财富有谓之富;学问好、道德好、精神修养好也是财富。

“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孔子讲到人文哲学的现象、人为的社会的现象,也就是乾坤两卦的作用了。

人都要求这两样东西:“富与贵”。

“富”,财富集中在我手里;

“贵”,贵却不一定富。算命的就晓得,有些人命很好,但他是“清贵”,

贵是很清的,官做得很大,一毛钱没有。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大官,死了连棺材都没有,要靠朋友凑钱来买棺材。

像宋朝的岳飞当了大元帅,满朝文武认为岳飞家里多少会有几个钱。但是岳飞被杀抄家,除了几本破书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清贵;

所以贵不一定富,但富了自然就可以贵。

五经中《尚书》里边所说的五福,就是我们过年写对子的“五福临门”的五福,里边就没有“贵”字。

不过大家要注意,《易经》所谓的“崇高莫大乎富贵”,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富贵。

譬如说一个人学问好,这是他知识上的富,这不是金钱所能买得来的,你再有钱也买不到,没有办法;

他的道德高,也不是用金钱买来的。

所以“富贵”两个字大家要先搞清楚。

这里所谓的富贵,是广义的,不是指狭义的财富和做官而言;

因此说最崇高伟大的是富与贵。

一个人从物质到精神充实到某一程度就是大富,

大富当然是贵重的、值钱的,是无价之宝了。

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备物致用”。

但这并不是说我富贵了,家里边什么东西都有,才叫做“备物”。

备物是真正达到了大富贵,世界万物皆备于我,是本有的,

因为我们本体里具备了万物,具备了万物而能够起用。

“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譬如科学家很富贵。

我讲的科学家是指发明科学的科学家,不是现在的科学家技术家。

现在的科技是真正发明科学的人发明的,但是这些人都是很可怜的。

像有名的艺术家死了以后,一张画也许可以卖几千万,但是当他活着的时候,连饭都没得吃,说不定还是饿死的。

你说他的富贵在哪里?

他的价值是在死以后,他死了后很富贵。

这就说明,要能对百万人有利才是“备物”、才是“富贵”、才是“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才算是万物皆备于我。

然后建立一样有用的东西——就像科学家发明一样于万民有利的东西一样,这就是事业。

它可以使天下万代后人都得到你的利益,这也就是功德。

这一种崇高的智慧谁做得到?当然“莫大乎圣人”,就是得道的人。

所以“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这句话最重要!

人生自己没有建立自己的品德行为,而得了富贵,这是最不幸的!

官做得大,不一定算是有福!因为缺失功德,不能为百万人谋利做事,就谈不上真正的富贵。

这里告诉你,无德而富贵,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

尤其一个人没有好的人生观,有钱有了地位,自认为了不起,放肆沉溺到快乐享受的苦海里了。

为什么会这样?“居势使然也”,所处的那个地位、形势,促使他这样。

雅荷淡香书馆

://.360doc./userhome/7370924

作文八:《南怀瑾国学大师》9900字

近年来,在海峡两岸以及海外的中国人社会有一种说法: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

南怀瑾何许人也?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有人称他为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他为当代道家或现代隐士。这些称谓似是而非,因为每一种说法都只涉及了怀师学问人生的一个侧面,而犹未识其详。

南怀瑾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他是浙江乐清人,1918年生于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少即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礼义具备,诗文皆精,以神童名闻乡里,并习各门派武术,毕业于浙江国术馆。年稍长离家,求学于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后转赴成都中央军校,毕业于研究班第十期。抗日军兴,怀师遂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屯垦戍边,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旋返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怀师早年曾钻研道家学术,此时发心学佛,遂离军校,遁迹峨嵋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遍阅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出关下山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1947年,怀师深入康藏地区参访密宗上师。后经白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上师陆续印证为密宗上师。1949年到台湾后,怀师一面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传统经典;一面担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校教授。同时,先后创立“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化机构。1985年,怀师离台赴美客居,直至1988年到香港定居。在此期间,先后创办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和香港国际文化基金会等文化教育机构。

怀师自1955年出版第一本着作《禅海蠡测》以来,迄今为止已出版各种撰述三十余种,并译成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8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通。怀师教学数十年,门生弟子无数,并曾到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讲学,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尚设有南怀瑾学院。近年来,怀师更在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推广儿童诵读东西方经典的文化运动。怀师的学问兼及儒、佛、道三家,在精研中国文化之外,并摄入西方文明的精华。因此,很难说怀师的学问究竟是偏于儒家、佛家,还是道家。准确地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然而,近代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寻找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结果把账算到了传统文化头上。他们以为是旧的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五四”前后的一班人,为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文化的口号。可是他们分不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甚么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起来的精华,甚么是后人穿凿附会、肆意曲解,加进去的糟粕,结果把精华与糟粕一起抛弃。旧文化被抛弃了,新的中国文化是甚么却没有人知道。胡适等人更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要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他们就这样把文化传统拦腰砍断,致使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不绝如缕、命如悬丝。

怀师从青年时代起就一心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大陆到台湾,从美国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为家,但一直苦心孤诣地在为重建中国文化奔走、呼号。无论是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在与学生或友人的言谈中,怀师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甚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怀师说:中国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后,换了一家,儒、佛、道三家成为文化主流。因此,一个人必须深入儒、佛、道三家的学问,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精义。如今的学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将人类文化知识分门别类,成为专攻一门的专

家。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门径,使怀师不同于一般学者,而能出入于儒、佛、道之间。可以说,没有怀师这样的学养,实在很难担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历年来,海峡两岸陆续出版了南怀瑾先生的许多著作,但一般读者很难有机会系统地研读他的全部著作,于是往往从本身所接触到的部分去给怀师定位,而有儒家、佛家、道家大师等不同的说法。这就像《大宝积经》所言:“众盲摸象,各执一端”: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一根圆柱,摸到象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蒲扇,摸到象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绳子,谁都说不清楚大象的本来面目。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怀师学问人生的全貌,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这部《南怀瑾全集》。

全集包括了怀师迄今为止所着的29种著作,以及与怀师有关的附集4种。这些著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儒家、佛家、道家和文史诗词。当然这不是严格的分类,因为怀师的著作大多是触类旁通的,有时以佛入孔,以老入禅;有时以禅入老,以孔入佛;有时以孔入佛老;有时以佛老入孔;有时孔老佛俱入而俱不入;有时孔老佛俱不入而俱入。所谓四大类的分法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

第一类是儒学著作。诚如怀师所言: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乃是中国上古文化传统的总汇。“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专属于孔孟之道的学术思想。“四书”到两宋以后逐渐盛行而取代“五经”的地位。怀师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特的见解。收录在全集里的这方面著作有《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5种,都是怀师历年给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论语》是记载孔子生平讲学以及孔门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诚如怀师所说:“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20篇像语录一样,用简洁的文字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懿行。自唐以后,历代名儒都认为《论语》的章节是随便编列的,没有内在逻辑。经过他们的圈点、注释,《论语》变成了死板的教条。谁也不敢跳出这传统的范围,墨守成规,沿习成风。怀师的《论语别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摆脱千余年章句训诂的范围,将历代所讲的错误义理一一辨析清楚,重新确定含义,回复了《论语》的本来面貌。他指出:《论语》其实是经过弟子们悉心编排的。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全书20篇的编排也是首尾呼应的,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怀师以独特见解,点化出《论语》本身活泼的生命,使现代中国人能以现代的生活经验来了解《论语》真正的内在思想。

《孟子》是纪录孔子思想继承人——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战国时代人。他将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道德、政治学说发扬光大,因而有“亚圣”之称。《汉书·艺文志》着录《孟子》有11篇,现存7篇,相传另有外篇4,已佚。怀师的《孟子旁通》采取与历代名儒注疏《孟子》截然不同的方法,从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入手,联系上下五千年来的历史人事,探究为什么孟子学说会从古到今而颠扑不破。点明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道德政治而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境影响而有丝毫改变。他身体力行的正是自己所提倡的存心济世精神。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篇章。自宋朝朱熹的《大学》章句本流行后,长久以来被作为考取功名的敲门砖,原本反而逐渐不再为人所知。怀师认为,《大学》的思想源自《易经·干卦·文言》,是古代中原文化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脉络,对朱熹篡改原文大不以为然。因此,怀师讲述《大学》采用原本。《原本大学微言》对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修养次第及致用之学,都讲得很详尽透彻。怀师在书中指明:《大学》的总纲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围绕这个总纲,阐明内明与外用环环相扣

的密切关系。自“格物”至“正心”属内明之学,如果内明修养达到明德的境界,并由此外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须从修身做起。修身是内明与外用之间的重大关键。二千年来隐晦不彰的原本《大学》精义经怀师讲解而灿烂大白,提供现代人作为修身处世的指南。

《易经》为五经之首,是儒道乃至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共同的来源,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要真正认识中华文化,不可不了解《易经》。然而,易理艰深,读者每视为畏途,有志者或不得其门而入。怀师的《易经杂说》从“变易、简易、不易”和“理、象、数”这些基本法则入手,将《易经》知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把有志学易者引入门径。《易经系传》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怀师在另一部易学讲稿《易经系传别讲》中,不仅对《易经》有更精辟的讲述,也透过对《易经系传》的分析,深入探明孔孟思想、儒家学说的文化源头。内容涉及自然哲理、人文精神、政治艺术以及身心修养之道。

怀师的儒学著作有5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经解经。也就是将唐宋以后的批注推开,依靠熟读原文来理解儒家经典。因为在这些经典中,前文的意思往往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只要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就自然能理解经典作者原来的思想。《论语别裁》的写法基本上就是运用了这种以经解经的方式。

二是经史合参。也就是将儒家经典与相关的历史记载对照、比较、融会,来参究经典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思想。如《论语别裁》以《论语》与春秋时代的史迹相融会,看到当时社会、政治的混乱面貌,以见孔子所开创和确立的文化精神之伟大。《孟子旁通》以《孟子》7篇本经结合战国时代相关历史资料,来说明孟子存心济世的精神所在。

三是旁征博引。怀师几乎在每一种著作中都以其渊博的知识,包罗诸子百家思想精华,融会中外古今学说于一炉,且往往能触类旁通,解答令历来名儒却步的难题。例如,《大学》中提及的“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修证层次,是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化学养的特色,也是儒家心传的修养功夫。虽然这“七证”对后世影响甚巨,但《大学》中并未具体说明如何实践。宋明以来的理学家囿于门户之见,而无法疏解清楚。怀师在《大学微言》中借用佛道两家学术来阐明“七证”功夫,因而超越前人的见解。

四是深入浅出。怀师讲课写书都喜欢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态度平易近人,语言机智幽默。例如,以往《易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玄妙、莫测高深的感觉。怀师的两本易学著作则以独特的妙悟胜解,把高深的易理说得人人能懂。通过怀师的讲解,读者会发现《易经》其实是一门很平易的学问。

五是贯通古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怀师儒学著作的最大特点。在他看来“四书”、“五经”都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理解这些经典不能泥古不化,而要结合时代的变迁。在《论语别裁》和《大学微言》中,怀师不但每每联系今人今事帮助读者理解经典作者思想,而且经常比照现代世界文化潮流,指明自己民族、国家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因此,怀师的著作填平了古今文化隔阂的沟壑,成为当代中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

全集的第二类是佛学著作。这部分著作所占数量最多,包括《禅海蠡测》等17种。佛教是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它在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六朝以来的中国文化已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

佛教在今天这个世界仍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在当前这个时代,全人类都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现代化虽带来了物质进步,但也造成了社会病态。现代化的基调是理性化,理性主义获得最有力的表现是科学和技术。根源于科

学的技术实际上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性格。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称这种现代理性为“工具理性”,因为它只涉及达致具体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却根本无视生命的价值问题。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代表赫勃玛斯指出:“工具理性之高扬,导致科技意识之横决,已造成生命世界的殖民化。”在当今世界,人为追逐物质财富而忙碌,自己则迷失在忙碌之中。人们逐渐把自己异化成物,生命成为物的附属品。人们与自然疏离,与社会疏离,与家庭疏离,也与自己疏离,割断了与精神家园的古老联系。人们在表面上仍旧把幸福、成功或创造视作生活的目标,但实际上已没有目标。人们愈益被空虚、焦虑、烦躁、寂寞、孤独和绝望所煎熬,产生一种被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勃格称为“心灵的飘泊”的感觉。因此,如何安顿人的心灵,对完美人生来说已越来越重要。

此时,人们猛回头才重新发现宗教对人生的意义。宗教,唯有宗教才可以满足人类超越自我,追求永恒、圆满、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理需求。这是一切宗教共同具备的功能。因此,人的宗教精神可能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但它是不会消失的。西方基督宗教主张依靠上帝的拯救,实现这种超越。但“上帝万能”观念在现代理性精神冲击下已经崩溃。人们不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甚么都能做,甚么都可以做。用尼采的话说,就是“上帝死了”。人们可以放弃上帝这个“拯救者”的幻象,却不能没有宗教精神,放弃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佛教没有这个“拯救者”概念的拖累。它教人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佛教能够担负起安顿人心、提升人生价值的使命。这就是今天佛教由东向西,逐渐在全球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

怀师的17种佛学著作,大致可分成佛经释义、禅学、佛法修证等三部分。佛经释义包括《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甚么》和《药师经的济世观》5种。由于以往流传的汉文佛经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译,文辞古奥,语意晦涩。何况时历千载,理解阐释,古今完全异趋。因此,一般读者皆感到佛经难读,常常望而生畏。然而,这些佛经一经怀师讲解,就变得明白易懂,为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喜闻乐见。怀师讲解佛经的特点是:揉合翻译和解释,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义的前提下,采用现代语言来述说大义;另一方面用现代事物理则来解释佛法精要。例如,怀师推荐《楞严经》为全部佛法纲要。这部经典有条理、有系统地概括了佛法的中心要义。不仅给利智者指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也为钝根者道尽修行证验方法与次序以及种种方便。古贤称:“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可见《楞严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怀师指出,《楞严经》从七处征心与八还辨见开始,逐层深入、条分缕析地讲明心物一元的原理。怀师在《楞严大义今释》中对此作了现代阐释,说明《楞严经》是如何从身心的实验去证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如何从物理的范畴指出身心解脱实验的理论和方法。告诉我们:佛教所说的心物一元,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而且是基于人们实际心理情形,可加以实验证明的。因此,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和哲学的论据。

当然,佛经的难读不仅在于文字,许多佛经更因其内容博大精深,倘不能通达因明,善于分别法相,精思入神,并从真修实证入手,会之于心,实在很难窥其堂奥。例如,《楞伽经》被公认是最难读的佛经之一。苏子瞻曾言:“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其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怀师精研法相唯识,对《楞伽经》下过一番苦功,慎思明辨,严谨分析,归纳论据,融会于心。因此,他在《楞伽大义今释》中,为读者清晰地理出此经头绪:经中首先借大慧大士之口,提出108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但佛陀并没有一一作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心、说性、说相,对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分别加以辨析,然后引向形而上的第一义谛,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识作为总答,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可见《楞伽经》宗旨在于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经怀师一点拨,楞伽奥义昭然若揭。

怀师讲经不仅为读者理清脉络,而且往往点明重点,方便研读。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很大的一部佛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超越了一切宗教,又包含了一切宗教,不局限于佛教的范围。千余年来,无数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道,金刚经的奥秘何在?怀师在《金刚经说甚么》中指出:此经的重点在

善护念,这是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和凡夫同一个修持的方法。护甚么念?学佛就是证道,一切佛所证的,那个最高的境界叫涅盘。涅盘不是死亡,涅盘是圆满,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永远是清净。怎样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保持内心平静的这一念。纵然在动乱中,也在清净,如如不动。又如,《药师经》是一部通俗但并不易懂的佛经。怀师在《药师经的济世观》中点明:药师佛12大愿是此经重点,显示了救人济世的大乘精神之伟大。读者把握了这个重点再读《药师经》就容易读懂了。再如,《圆觉经》是一部指引众生如何修行成佛的了义经。此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答复12位菩萨所提的问题。这12位菩萨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着12种修行法门。怀师在《圆觉经略说》中将如何明心见性,如何修止、修观和修禅那的重点一一提示清楚。怀师在讲解佛经时,常常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说明道理。在《圆觉经略说》中,讲到见地、修证、行愿都详细举例说明。很多例子就是怀师自身的经历。在《药师经的济世观》中,怀师往往以亲生经历举例,融会经义来讲解,因而即使深入到极细微处,也使读者必能有所领悟。

怀师的禅学著作包括《禅海蠡测》、《禅与道概论》、《习禅录像》、《禅话》、《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等5种。当然,佛法修证部分的著作也大多与禅学有关,只为叙述方便而另列之。两宋以降,禅宗渐成佛教主流。天下佛徒称习禅者无计其数,佛寺号禅林者触目皆是。然大多数人对何为禅宗宗旨却浑然不知,有以枯坐不动为禅宗者,有以游戏文字为禅宗者。当今之世,像怀师这样通义理、有修持的禅者已绝无仅有。因此,如果只就这方面的成就而言,说南怀瑾是当代的禅学大师也是当之无愧的。

《禅海蠡测》是怀师最重要的禅学著作,不仅纪录了怀师毕生习禅的心得,也是一本禅宗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作。怀师开宗明义地点明:禅宗以明心见性,洞达法性为宗旨。广征博引,直斥各种文字禅、知解禅和口头禅,直探禅宗的活水源头。怀师着重阐明了禅宗与教理、顿悟与渐悟的道理。佛法在中国大致有十宗之分途,禅宗以外各宗皆依教理(经、律、论)而言修证,唯有禅宗标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禅宗之徒以为可以废弃教下经藏之学而悟道。其实,禅宗与教理的关系是“言其理则,佛说三藏十二分教,皆为所依。推其极致,则一字不立,扬眉瞬目,已是第二义事矣。”怀师指出:禅宗的古德,虽然不一定是先由学习教理而入禅,但大多数也都于悟前或悟后通晓义理,融会心宗。因此,习禅者不能忽视研习佛经,应当温故知新,融通诸说。

当初禅宗所以标榜“不立文字”,是希望摆脱教条,以独特的方法给陷入种种文字名相戏论中不能自拔的佛徒打开思想活路,进入一个充满自信和活力的世界。及至唐宋禅门活法已成死语,故诸家宗祖,不得不别标心法,如参话头、看公案、擎拳、棒喝等,以勘验学人,锤炼其知见。但后世习禅者舍本逐末,老死话下,永无出期。怀师有鉴于此,故不以话头为实法,不以棒喝为家风,回归禅宗活泼泼的本来面目。

禅宗自五祖弘忍门下有南北分途,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后世南宗风行天下,习禅者以为禅宗法门不需坐禅,只须于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就可以得道了。怀师指出:“尽一大藏教,统诸修行法门,皆渐法耳。即禅宗祖师,于言下顿悟者,亦由熏修渐积而来。”因此,习禅者必须注重修定。至于是先修后悟、修悟同时,还是悟后起修,怀师认为:三说虽异,通途是一,根器各异,自知适应,不必争论高下。怀师的禅法不仅融合佛教显密之学,而且贯通儒、道各家之言,相较比量,会归一旨,别开生面。

《习禅录像》是怀师历年主持禅七的开示语录,及十方来学的修行报告。假此文字因缘,读者或可一睹真正的禅门风范。禅七用意在克期取证,以求明了生命之真谛,生死轮回之原因,进而超越生死。怀师参照禅密,采用唐宋方法,因众生习气烦恼各有不同,打破传统打七方法,嘻笑怒骂,因人施教。读者如能将此书与《禅海蠡测》结合起来读,对怀师的禅学思想与造诣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禅与道概论》的前半部叙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以及禅宗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禅话》深入浅出地介绍历代禅门公案,堪称一部通俗禅宗史。《禅宗丛林制度与中

国社会》则详述禅宗丛林制度的特点、起源和演变。这3种著作从不同方面介绍有关禅宗的知识。

佛法修证著作包括《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定慧初修》、《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禅观正脉研究》、《如何修证佛法》等5种。学佛不同于学习其它知识,不仅要研读佛学理论,而且必须亲身实践。见地、修证及行愿是学佛修行必须依持的纲要,且三者密不可分。怀师在《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指出:行愿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一个学佛者必须把信念建立在普贤菩萨般的大行大愿上,才能突破来自多生累劫的罪障恶业,成就菩提道果。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密义,公开了普贤行愿的修持法门。《如何修证佛法》是怀师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对学佛修证的实际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体的指引,对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一一纠正。《定慧初修》是怀师传授止观、修定、修慧的讲记,适合初学者。其中,《观无量寿佛经大义》着重介绍修净土法门的入门知识,阐述了净土与禅、唯识学的关系,消除修净土只是有口无心念佛号的误解。大乘必须以小乘作基础,小乘的修法是甚么?怀师在《禅观正脉研究》中,以《禅秘要法》作底本,教授白骨禅观修法。经过这个观法的修持,我们身体不净的本相就会如实呈现心中,有助破除身见,进而见到空性。《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是有关静坐修持最权威的著作。怀师在书中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的原理,吸取藏密气脉、明点诸法的知识,配合中西医学,评述古往今来各门各派修道者的修持经验,传授正确的修定方法,解答气脉反应变化的各种问题。怀师对佛法修持的传授于今是独步天下的。他不仅融合了佛教显密,儒释道三家,中西医学,宗教、哲学与科学等各方面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有数十年亲身修持成就的功夫。怀师的禅定功夫是经过科学鉴定的。台湾的铁路医院骨科主任周孝儒医师和中兴医院麻醉科主任张庆灼医师曾使用测试仪器,对怀师入定时的生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的心电图上呈现一条直线,不再有上下波幅。科学证明禅定境界的“气住脉停”确有其事。

此外,收入全集的怀师佛学著作还包括《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两种。《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是一本简明的佛教史,从印度佛教起源,谈至佛法传入中国后的经过,以迄于当代世界各国的佛教现状,对了解佛教历史渊源提供了清晰的线索。《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介绍有关《易经》、中医、神仙丹道以及西藏密宗的原理,阐述密法真义,道破宗教神秘仪式之假象。诚如怀师所言:在人类文化中,神秘学自古相传至今,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学非哲学,亦宗教、亦哲学。中国作为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神秘学的策源地之一。以往神秘学因其神秘莫测而流行,人们往往牵强附会、妄引仙诀法要,甚至借此聚众敛财。倘能发扬科学精神,去伪存真,去芜存精,仍能从中发掘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全集的第三类是有关道家学术的著作,主要是《老子他说》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2种。此外,前述《禅与道概论》、《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等佛学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谈道家学术的。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学术自老、列、庄诸子以下,“综罗百代,博大精微”。自两汉后,道家一变而集于道教,因其“综罗百代”之故而不免生“杂乱怪诞,支离破碎”之弊。因此,到了近代社会,学者往往把道家文化视为迷信,更有一班孤陋寡闻者臆断道教本身没有思想学术,只是对佛教的抄袭而已。怀师早年曾钻研道家学术,深得其中三昧,因此对道家文化颇为推崇。他曾说: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虽然像《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出世思想,但到底是偏重入世,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道家的学问,老庄之学就更妙了,可以入世?

作文九:《国学大师——南怀瑾》11000字

添入收藏

公元二零零五年六月十八日

大师生平 |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著作

论语别裁

园觉经略说

易经杂说

金刚经说什么

原本大学微言

南师开示

谈忏悔

修行人的本分:达摩四观

听自己念佛声的观音法门

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

准提法修持仪轨简要

准提法修持要领

禅宗与中国文学

南怀瑾文化论的意义

南怀瑾的儿子谈父亲

南怀瑾批评(三)

南怀瑾先生访谈

我看南怀瑾

南怀瑾

学界楷模 一代宗师

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且名播遐迩,声誉日隆……。

早在四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灿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後,先生又奔走於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宏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一千二百八十六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资金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感佩。

南怀瑾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呢?

长忆峨嵋路 绳床月满天

1918年,一代奇才南怀瑾先生诞生於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家世代都乐善好施,并且每一代都有人出家,在历史上亦出过几位高僧。---编者附加)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焉。

这位孜孜以求的好学青年,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抗战军兴,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於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 川时又久

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植,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敦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禅寺灵岩寺,南先生至交传西法师在此寺住持。当时下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德,他散尽亿万家财,行脚遍天下,求法忘躯,大彻大悟,潜心内籍,栖志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见拈花而破颜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沉沦,众生之颠沛,乃以如来家业、孔老薪传,立己立人而及国家天下,与虚云大法师并世弘法,法镜高悬,宗风耀烁,一时影从之名流学者不借千里跋涉,南先生即其得意门生。

南先生於休假闲暇时常往来於青城山,在寺里小住,有缘结识了袁焕仙老先生,晤谈之下,深有了悟,遂为忘年之交。袁先生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每有会心之处,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而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时正二十五岁华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传,并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亲聆敦诲,随老师到潼南玉溪口过冬,更得老师亲炙:心得更是非同一般。其後,南先生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悄悄离开成都,奔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闭关修持。

峨嵋山是中国佛敦五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道场。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山上无水,所用只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迹罕至,确为闭关静修的好去处。由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经,又有挚友印华法师的提议,以及普钦大法师的首肯,南先生便选定此处闭关了。

三年闭关阅藏,南先生穿上僧衣,於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生受益无穷。其间,袁焕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并在大坪寺为侩众们举行了一次禅七,又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禅意隽永的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

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对於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记忆,“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对提议他到此处闭关的印华法师,南先生心中亦时时感念。印华法师为当时川西尼众中之翘楚,南先生闭关期间,她是虔诚发心供养的外护之一。南先生在一首忆印华法师的诗中写道;“

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

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

对当时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细的描述,亦对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挚的友情。

後来,南先生从峨嵋山又来到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由於闻讯而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抄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收获甚丰。

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风了和尚为他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为他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查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也许由於南先生拥有当时西康行辕公署少将参议的头衔,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带得到顺利的安排,并有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的方便。总之,南先生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师的印证,承认南先生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後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南先生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给了南先生。

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於修得大成,岂非前世因缘?南先生有诗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是即将离川的惘怅,还是哀民生之多艰,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禅语,或许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人生知何似 景德传灯时

南先生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於春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蓉城,讲学於四川大学。1947年,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於杭州天竺,细细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避乱世抄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棚清修。1949年春,先生挈妇将雏,经波历险,始来台湾。

南先生初莅台湾,受朋友怂恿,一时兴起,与友人合作经商,然先生以秀才之身,菩萨之心,豪爽待人,广济贫弱,而非有商贾之精明,适友人经营失误,竟至本利无归,陷於困境。然先生未

加责怪,反而多方抚慰,并备酒肴款待,闻者无不感佩有加。斯时,先生栖身基隆海滨一陋巷中,合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子女尚在髫龄或襁褓,生活甚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当时之情况为:“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故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蠢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其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之关系,钓玄剔要,精微阐述,为求证无上菩提大道者,铺设一条登堂入室之梯。

不久,南先生迁居台北龙泉街,寓於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污秽堆积,身居五浊陋室,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著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著摇篮,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闹,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自从一读楞严後,不看人间糟粕书。”前者探寻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门、悟证真空妙有的一部奇书,更是抱本修行、闭关悟道、直至证果均须臾下可离身的修持指南。後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堪称唯识学宝典。“楞伽印心”,禅宗五祖宏忍,均以其验证学人是否开悟。

在此困顿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书多为稻梁谋”和“煮字疗饥”,但先生自奉甚简,恬淡为乐,虽有在陈之厄,仍安贫乐道,收詹阿仁等学子悉心指导,以宏扬大法,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半夜人睡之时,悄悄将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让人有米为炊,觅於饥馑,如此嘉言善行,几不胜枚举。

几年後,南先生相继受聘於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其间,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以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面对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和岐见,先生挥如椽巨笔,正本清源,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该书亦以翔实史料纵论正统道家及隐士、方士、内丹、外丹各派源流变迁及其修炼要旨,使学术界耳目为之一新。该书一经问世,各界读者若久旱之望云霓,迅即畅销岛内外,南师之名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1969年,南先生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务於社

会与大众。

东西精华协会座落於台北市青田街,虽为一室厅的小公寓,却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厅中悬挂著南先生亲笔题写的两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海纳百川,龙奋风雷开宇宙:天容万象,鹏飞窅冥启东西。”其气势自是非凡。难怪莘莘学子,各界贤达深深为之感奋,捐资出力共襄胜举。台大资深教授李登辉先生一次便捐助500元,另一位资深教育家林葭蕃教授也始终积极襄助,时值今日仍不时购买南先生著作转赠学生。

协会会务繁忙,南先生讲学范围又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街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之特色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贩夫走卒,靡下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装革履,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听众下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东西精华协会会务发展,影响日大,三迁其址於台北信义路二段之复青大厦。其间,南先生不珲劳苦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四、五篇,皆为通宵达旦之作。杂志一期期面世,其中连载的长文《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引起众多读者的热烈反响。南先生此文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原理,参以中西医学学术成果,对数百年来各家修道者的修持经验,予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答,揭示了几千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南先生对历代禅门祖师公案予以新解的《禅话》相继刊印了单行本,以解学人之渴望。

接著,南先生创业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後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一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栽》、《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列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甚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其中相当一部份为讲学记录。与此同时,南先生整理出版了与袁焕仙老师合著的《维摩精舍丛书》、《定慧初修》,整理出版了历年诗词楹联等作品《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和《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真是著作等身,蔚为奇观矣

。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如先生者,今世能有几人?

杏坛春意满教化遍人间

1986年11月14日,台北《中央日报》有一则新闻称,澎湖马公市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张建胜,女的叫陈淑子,他们以骑马迎亲,按古礼仪式举行婚礼。当双方互赠信物时,新郎以《论语别栽》赠予新娘,新娘则以《孟子旁通》回赠。两书均为南先生之著述,先生於台湾青年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台北一家刊物将南先生赫然列入当前在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南先生的讲演录《论语别栽》,长达六十七万言,系先生以渊博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对论语原文作了翔实,准确、生动的讲述,并以经解经,阐发原文义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对原文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实为独步千古的上乘佳作。尽管先生自谦为“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然自《人文世界》杂志和《青年战士报》慈湖版连载和台北中央广播电台连播後,引起极大轰动。1976年5月,该书由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到1988年已印行了十八版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争相翻印,“洛阳纸贵”,信不谬也。

南先生以其等身著作,空中授受,教化人间,受益者启迪心智、增广学识、修养身心、博大襟怀,从东到西又何止千万?而那些一追随南师左右,耳提面命,亲聆教诲者,更是殊胜有加,何其幸运!

东西精华协会和十方丛林书院在南怀瑾先生主持下,会员学员无分老幼尊卑,无分在家出家,皆为同窗道友,如兄弟,似手足,俨然一个和睦兴隆的大家庭,而南先生便是大家共同尊崇的家长。在众多的学生心目中,身材不高,率常总是身穿一袭青衫、脚踏一双布鞋的南老师,既是骨格清奇、神采飘逸、眉宇间隐现著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又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学界泰斗,还是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永远宁静超脱且情意醇厚的仁慈长者,但更是永远微笑、呵护备至,较亲生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严师慈母。

宅心仁厚的南先生,素来轻财好义,慈悲为怀,每每舍己为人。协会会员的会费始终是新台币20元,虽会员们一再提议增加,但总被先生否决。协会的经费尽管十分拮据,但每年仍要捐出不少资助清寒学子的奖学金、救济金,鼎力赞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有时还要供养一些出家人的零用金。所须经费便全靠先生历年在各大学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讲学、著述的收入来维持。至於先生以密宗上师身份为弟子们灌顶所收受的供养红包,从来不打开看,遇有来访的小朋友,随手打开抽

屉便拿出来送人。先生之博爱襟怀,素以天下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的儿女为自己儿女,然对亲生子女庭训甚严,其子女可孟、圣茵、一鹏、国熙均天真活泼,聪慧过人,大学毕业後,即训练他们自立。如今他们在海外自我奋斗,已卓然有成。

“友天下士,读世间书”的南先生颇具古侠义之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凡来访宾客,无论男女老幼,各位高低,必留下就餐,就是送货的伙计、来收赈的先生,南师要让他们吃完饭再定,好酒好菜统统用来招待客人,常常席开四、五桌,南先生自己则几十年如一日,午、晚两餐各吃一小碗红薯稀饭,各色菜肴屉仅浅尝而已,早饭不食,酒几乎是点滴不沾。而南师每日的工作却异常繁忙,讲学、会客、教拳、礼佛、诵经、参禅、打坐、处理会务及往来信函,夜晚还要巡视全楼,待夜阑人静时,方能坐拥书城,阅读写作,常常是“未眠人在书斋里,寂寞银灯晓色临”匆匆中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先生极爱读书,藏书之富、读书之多,世人难以企及。所藏之书,上起先秦,下至民国,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佛道经典、名人传记、世界经济、外国史地、哲学论著、各国政论、中西医药、当代科技,甚至中外美术、音乐、武侠小说……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先生读书既多且快,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随口引证,令人叹为观止,诚天纵之资,非常人所能及也。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从南师学习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国文化薰陶,逐渐进入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与南师有若家人父子。一位德国来的学生学成归国时,更向南师行中国的跪拜大礼辞行,起来时仍泪眼婆娑,依依不舍。有一位加拿大青年学子从师先生门下,下到一年,竞比下少中国人还中国化,他谦恭有礼、敬业乐群,好学不倦,文质彬彬,堪称西方儒者。受中国孝道影响,求学期间他还设法将寡母接到台湾观光。他学成归国後,任加国政府专员,公余之暇,他将《论语别栽》译为法文,以广教化。委内瑞拉学者达易理擅长禅意书画,对易学兴趣尤深,他专程来台从南师研习易经,经先生亲炙及严格的考试後,获先生亲自签署之适任海外易学教授证书一纸。达易理欣然返国,执教於其国立大学,专任

中国周易课程。

出身名记者的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法号大心净圆,其弟子遍及五大洲,为了寻禅宗之根,卡普勒带弟子贝克先生和般森女士特来参访禅宗大德南怀瑾教授,两夕彻夜长谈,卡氏心悦诚服,受益良多,临行紧紧拥抱南师,激动地一再说“我不能不再来。”回国後,卡普勒极口称赞南师是一位现代难得的开悟者,一位了不起的当代禅宗大师,并常介绍他在欧美等地的禅门弟子,不断到南师处来访问求教。

以一部《中国科学文明史》而闻名於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道家之学极为推崇,在写这部巨著时,曾专程赴台访求有闳这家学术方面的学识和资料。陈立夫先生陪同他来南怀瑾教授处访谈,相见之下,晤谈甚欢,谈了五个小时仍兴致盎然,庆幸自己如入宝山,迭获宝藏,终下虚此万里迢迢之行。

1985年盛夏时节,南先生乘上赴美班机,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於东西方文化沟通,宏扬中华固有之学术凡三载。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拜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籍华人、旅美侨胞……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钜子,他们下但来请教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话题亦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来时虔诚、尊敬、走时喜悦、满足、倾心於南先生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来看南先生的还有一些小职员,小餐馆的老板,做临时工的黑人等等,南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他们说:“听老师讲话真开心,我们在听笑话中就懂得了许多道理。”

春风化雨,百草沾恩,南师教化凡四十余载,其著作惠及当世,亦将泽被後人,有幸街法乳之惠者,又岂可以数量计之?

龙天齐问讯 回首照中原

旅美三年,南先生未尝一日下思念中华故土,岁在丙寅中秋月圆,先生夜不能寐,口占一绝以慰思乡之情:“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到家乡”,每逢生日从不言寿,而遵佛陀教导,将生日称为“母难日”,每届此日,均有诗感陵,如“丁巳母难日并闻旱象”诗云:“恩亲飞梦到家山,手自焚香泪自潸。化作慈云功德水,春雷普覆护重关。”思亲恋乡之情发於五内,感人肺腑。就南先生来说,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故土的依恋是统一和谐而不可离分的,久而弥深,老而弥笃。

在美期间,南先生在台门生络绎於途,而留美的大陆学子也

纷纷拜於门下,先生关怀爱护青年,使其不如沐春风。浙江温州市领导人知悉先生在美情况,遂专程拜访这位乡贤前辈,并欢迎先生返乡贡献心力。先生对大陆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早有认同,对邓小平先生重视农业之举尤感欣慰,并认为改革过程须避免“向钱看”等弊病,而应实实在在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科技,确实达到淑世济民之目的。

1988年,南先生移居香港,中共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等来访,极盼先生倡导、推动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万苍生黎民。金温铁路自1915年浙江省长公署向北洋政府提出建议起,到1984年浙江省向全国人大提案修建该路,并获邓小平先生批示,七十年间几次“胎死腹中”,盖因山高水急、投资过巨而搁浅。先生以苍生为念,为造福桑梓、振兴中华经济,不避艰险,竟发大愿心,慨然应允,挺身作了金温铁路的催生者,旋与弟子成立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并撰《对金温铁路的浅见》一文交温州市领导人参阅。不久,经大陆多层机构审批,中外合资金温铁道开发公司正式注册登记,联盈公司一千二百八十六万美元业已分期提前注入。1992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举行开工典礼,十万民众自动涌来参加,人人额手称庆,大陆、港台传媒亦纷纷报道。近一年多的施工建设中,虽困难重重,然先生矢志不移,迭献良策,鼎力支撑。目前,金温铁路的建设由国家铁道部全面主持,10月17日,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开始了紧张的机械化铺架,其建成竣工亦将指日可待矣。(现在已完全竣工------编者附加)

几乎与催生金温铁路同时,南先生的著作在大陆不陉而走,热潮迭起。继北京团结出版社率先於1989年推出南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之後,1990年,在出版界享有盛誉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不甘人後,隆重推出先生的三部权威著作《论语别栽》《禅与道概论》与《历史的经验》。後者亦为先生讲演录,该书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经》精华,参以历史兴亡成败之实例,精辟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并对《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逐句串讲,辅以近一百五十则历史故事,供读者经史合参,从中悟得创业待人处世之真谛。此数部著作出版後,讯即引起轰动,几经再版印刷,仍供不应求。

次年冬月,上海佛学书局恢复伊始,便推出国内信众早就向望的南先生五部佛学专著,《如何修证佛法》,《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信念》、《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书局负责人周家俊先生在序言中介绍出

版缘起时敬称:“南教授对佛学书局素有好感,有深缘。闻悉今夏上海佛学书局恢复,生大欢喜心,即委托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向上海佛学书局联系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养有缘,以示对书局的庆贺和支持。上海佛学书局为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为著弘扬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举。正是因缘殊胜,功德圆满,谨录数言,聊以为序,共沾法益。”

南先生《如何修证佛法》等重要的佛学著述在大陆印行後,深受侩俗大众及佛学界人士欢迎,多次加印而仍难购求,往往一书在手尚未读完,而亲朋好友已有十数人等待於後。有鉴於此,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於1993年再授权有影响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简体字印行《如何修证佛法》,出版後下到一年,又发行三万余册。

《如何修证佛法》原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为避免与其他经论混淆,才改为现在较为浅显的书名。本书系南先生於1978年春在台北闭关静修期间,抽暇为海内外弟子们所作的系列讲座,共二十八讲,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讲解和具体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尤为难得的是,本书对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一一点破,并将楞严经所讲五十种阴魔境界所蕴藏的修行解脱的大秘密合盘托出,对学佛者确是弥足珍贵。

该书於1989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九版之多。1990年,该书即引起美国学术界关注,美国翻译界有名的两兄弟之一杰西·克里瑞立即著手将其译成英文,去年已在美出版了上半部,下半部将於今年年底问世。杰西,克里瑞的弟弟汤玛斯·克里瑞则翻译了南先生的《禅与道概论》,现已付梓,将於明年出版。汤玛斯在给南师门生、《如何修证佛法》英译本序言的作者包卓立的信中,谈及他们兄弟从1980年便开始阅读南怀瑾教授的著作,认为南氏学术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证,为当代所罕见。他强调,该书英译本出版後,将对西方造成震撼,因为南氏的讲解和表达是前无古人的。

在大陆“南怀瑾热”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与《老子他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作《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禅观正脉研究》、《普贤菩萨与普贤法门》、《禅海蠢测》、《禅话》、《习禅绿影》、《参禅日记》、《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南先生移居香港後,居处顿成热点,在台、在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

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益。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接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李登辉先生都曾向先生有所请教,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肃政之、崔之道、刘安褀、廖祖述、苏志诚等都曾拜於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政治,唯以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学而下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去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厦门南普陀寺的节目气氛比往常更浓烈,许多大陆人士从各地纷纷赶来,还有不少人士从美国、加拿大、法国、台湾和香港等地专程前去,参加这里举办的一次别开生面的禅修富践活动。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此次禅修活动的主持人南怀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法师的再三邀请下,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土。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先生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此次禅修活动,即是南先生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对於此次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自致函祝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特赋诗志喜,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此举办了大型欢迎宴会。

禅修活动在南普陀寺新建成的禅堂举行,这座禅堂系南先生弟子李传洪、李素美捐资修建,为大陆目前最现代化的禅堂。尽管此次活动没有对外公开,但楼上禅堂的二百三十个座位和楼下讲堂的四百多个座位仍全部坐满,海内外近七百人参加,年龄最大者八十岁,最小者不到十岁,实为海内外一次中华文化盛会。在七天的禅修中,每天从早晨八点到晚上十点,由南先生亲自讲解禅修要义并指导全体学员进行禅修实践,先生将自己毕生修学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不时参引佛道经典和古德诗文以启迪学员,有时还亲自傲动作示范。禅修七日,人人皆有所得,绝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转化身心,开阔了人生境界,初步验证了人体生命的真谛。

先生以七十七岁高龄犹尽全部心力度化众生,不避风霜劳苦,唯以天下为念,正是:高山苍苍,河水泱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世人也将永远记得……

“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力,继续著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文章出处: 南怀瑾缘 文章作者: 佚名

[返回]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guoxue@guoxue.

010-68900

作文十:《南怀瑾精研国学》3000字

南怀瑾精研国学,对儒、道、佛造诣精湛,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著作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他情系两岸,致力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一手促成「汪辜会谈」。

二零一二年人月两圆的中秋前夕,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于九月二十九日下午四点,因感冒引起心肺衰竭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四岁。南怀瑾近年长住江苏苏州的吴江,并在当地设立太湖大学堂。一个月前因感冒引发肺炎,住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后来病情转为严重。据亲近他的弟子透露,约两周前,南怀瑾要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这动作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为南老记录,或写传记,都被拒绝」,「应该是南老知道时间到了,要求弟子一一记录自己的故事」。九月二十九那一日,南怀瑾写完了自己的生命故事淡然而去。

南怀瑾精研国学,对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诸门学问,他生前居于江苏苏州的太湖大学堂,其著作多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很多粉丝的家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一大套书籍,足以说明「一代宗师」的头衔于他而言,当之无愧。学界对南怀瑾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南怀瑾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出生。在听闻南怀瑾去世的消息之后,乐清不少市民自发前往南怀瑾先生纪念馆拉起悼念横幅,上面写着「家乡人民怀念南怀瑾先生」。

虽然南怀瑾一生致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是国学大师、也是诗人,论著精湛,弟子无数。但鲜为人知的是,南怀瑾情系两岸,致力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是他一生愿望,更一手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是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使者。

南怀瑾集国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一身,在两岸三地享有盛誉,更重要的却是他的政治贡献。曾经在南怀瑾晚年多次探访并深谈的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对亚洲周刊表示:「其实,南怀瑾最关心、最在意的还是政治。在两岸交流中,他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南怀瑾与虔诚佛教徒肖武男多次会面,其中有二次会谈超过了四个半小时,谈话的内容却不是佛教、国学,而全部是有关政治,话题始终围绕着两岸。谈到当年两岸关系发展时,南怀瑾曾连说几个:「可惜、可惜。」

为两岸搭建密使平台

那是一九八八年,南怀瑾移居香港还不到一星期,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找上门来。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怀瑾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南怀瑾的引荐下,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了。此后几年里,双方往来频繁。

李登辉执政期间的核心幕僚苏志诚与刘泰英等都是南怀瑾的学生。李登辉卸任后不久,岛内便爆出「两岸密使事件」。南怀瑾弟子魏承思二零零零年七月撰文披露,两岸密使会谈,南怀瑾曾居间扮演关键角色。不过,台湾的消息称,一九八八年,大陆通过南怀瑾释出希望与台湾接触的消息,当时的台湾代表就是苏志诚与「中视」前董事长郑淑敏。对此,李登辉二零零五年曾称,当年苏志诚、郑淑敏赴大陆,「不是我派去的」,而是因他们两人的老师南怀瑾在香港,他们去香港找老师,才辗转秘密会晤当时的大陆高官。

曾起草两岸统一建议

在一九九二年一次会谈后,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份,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会谈时说得好好的,但建议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肖武男说,从美国来到香港,南怀瑾关注、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他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过努力却没有成功,「他跟我说,当时什么都谈好,形成文字,就差双方签字了,最后功亏一篑」。南怀瑾为此深感遗憾,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肖武男说:「南怀瑾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他是两岸和平的开拓者,却留下了没有完成的遗憾。」 肖武男说,南怀瑾为人热情,当年第一次向他的秘书提出求见时,「秘书要求我提供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并告知,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通知,南老师要我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面时,他很远就丢掉拐杖迎上来拥抱我。还拿出熊猫牌香烟,一定要为我点上」。肖武男最后一次与南怀瑾见面是二零零七年七月十一日,南怀瑾希望他常来,还为肖武男改了一首词: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管得;先天下,后天下,万家犹乐总关心。

香港九七回归前几年,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经常去南怀瑾家长聊。两人政治、历史、文化什么都聊,成为忘年交。陈平忆述:「他的家被称为『人民公社』,两岸都有人经常去坐坐。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也派秘书和他接触,听他对两岸关系的见解。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在陈平的眼中,南怀瑾是传统国学中很有造诣、尤其深谙野史的民间国学家。「他深怀正义之感,也有传统文化、士大夫依附的一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一场政治风波后,不少受迫害的学生学者出走海外,有的连衣服都没有,南怀瑾接济他们。陈平说,他及不少来到香港的大陆人士都曾受惠于南怀瑾大师。「大陆出来的很多人常去南怀瑾家,他家的菜做得很好吃,这也是我常想去的一个理由。」

晚年,南怀瑾将所有精力全部投放中国大陆,从香港到大陆,带着毕生的收藏,装了数十个集装箱。引起大陆海关的关注,要查扣。此事惊动时任港澳办常务副主任陈佐洱,陈佐洱指,这样的仁人志士请都请不来,应该全部放行。受到有关部门的关照,南怀瑾所有进关物品及藏书都毫无「过滤」,全部畅通无阻过关进入大陆。

拒绝陈良宇来拜访

到了大陆,他不改心情耿直。有年轻学生到访,说是学经济学的。南怀瑾心直口快地说,中国哪有经济,在中国学什么都比学经济强。有北京来的宗教局长到访,对南怀瑾说:「我来拜访您。」南怀瑾答道:「你不懂宗教,当什么局长!」当年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要去看望南怀瑾,但遭拒绝。

南怀瑾不幸辞世的噩耗传来,身居上海的原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发起人之一的邓可瑾感伤不已。曾经多番聆听南怀瑾教诲,喜爱读南怀瑾的著作,邓可瑾前不久还与《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周瑞金一起餐叙,谈起前几年到座落在上海番禺路长青公寓探访南怀瑾的轶事,并相约再一起前去探望南怀瑾,如今已不能如愿以偿。邓可瑾对亚洲周刊表示,二十多年前,两岸汉贼不两立,南怀瑾就不畏人言,为两岸和平发展奔走,虽然临终功亏一篑,但仍然功不可没。「我缅怀他,不仅是因为他的学术思想、爱国理念,还有他的为人师表。尤其是《论语别裁》中反映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高境界呀。」

国家领导请他开示青年

邓可瑾清晰记得,二零零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到上海兴国宾馆听南怀瑾演讲,那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听者全是从北京而来,不少还是官二代,其中有北京最高层领导的孩子。那一年,南怀瑾八十七岁,他称自己不算高龄,也不算低龄了。他对自己的评价为八个字,平生「一无是处,一无所长」。邓可瑾说:「他讲读书和工商文化,据悉,国家主要领导还亲笔给南怀瑾写信,委请他为年轻一代开示。实际上是请他为中国的年轻一代进行文化教育。」

一代名师乘鹤西去,留下无限追忆。网民「中医心灯」为怀师作一挽联:一代指路明灯,开后代入世之德化不忘鞠躬尽瘁;万世正法传承,继前贤立命之道心甘愿死而后已!徒哀无用,我辈当接过衣钵,济世利人,阿弥陀佛。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