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信息课件 > 父母课堂读后感800字 [《课堂方法读后感》700字]

父母课堂读后感800字 [《课堂方法读后感》700字]

时间:2019-12-09 09:17:2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课堂方法读后感》700字

读《课堂方法》有感

西双版纳第二中学    陈蕾

我时有感受,课堂上讲得越多,讲得越深入,学生变得越糊涂呢?为什么教师越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担心学生没听懂或没听进去,可是学生的成绩却越是提高不上去呢?看了《课堂方法》之后,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话和举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大家都有感受:补的再好的课都是不完整的,学生课后花再多的时间学习、巩固都不如课堂40分钟的效果好。使我明白了备课的重要性,既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通过返工而得来的成果始终是欠缺的;

精讲多练,采取有效方法化解难点。“如果一节课只能讲5句话,你是将这句话重复5遍,还是用不同的方式讲5遍,还是讲不同层次的5句话?”这使我明白了:当学生听不明白教师所讲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以适应学生,而不是埋怨学生笨的同时又用原来无效的方式重复讲解。比如当遇到一个难的知识点时,讲一遍才几个人懂,再讲一遍多了几个,再讲还是如此,甚至不想听或根本不听。此时我采取的有效方法是:学生前后4人一组,互帮互助,“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都不懂举手问老师。这样既化解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又使学生掌握了难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还有,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知识唯一的地方,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地方,不能勉强学生一定要在当堂掌握所有知识。即要允许学生在课下消化领悟当堂没有掌握的知识,也要让学生在课下通

过应用而更好地掌握知识,那些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让所有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教师,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负责任,其实是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且这“责任”是教师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通过读书我发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在《课堂方法》这本书的启发下,我能做更好的自己!

作文二:《高效课堂读后感》1000字

高效课堂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范军

从我第一次步入课堂就对知识有着迫切的渴望,但是由于我的老师一直不能用钥匙帮我打开知识的海洋大门,所以学习只是为了一个目标——将来能有一个好的生活!于是求学的生涯无比枯燥乏味。

终于有一天,我踏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岗位玩笑般的居然是老师,在我应聘的时候我就说过一句我几年来一直想推行的一个理念,那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觉得乏味无趣,进而使得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老师教学也就轻松很多!我的这个想法也正符合了领导的思想:“发掘学生的内驱力”。然而对于我这个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毛头小子,却不知道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

曾经有很多智者都告诉我们,在你迷茫的时候多看看书,在你无助的时候多看看书!于是我决定多读几本书,用名人的经验来解决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需要教师的课上的有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心情去思考,学习!是啊,在我这一年半的教学当中,我何时这样去设计一节课了呢?那就何谈学生能有好的状态和学习的高涨情绪!想到这里感觉这一年的教学似乎有些失败,现在学校正在大力倡导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那么对于问题的设计需要精心设计,应该想到学生能够想到的所有问题,但是对于初

来乍到的我简直太难了,我也试着用了一些这样的方案,例如,在高一第二学期的时候,我讲了一节《功》的公开课,在那次课上,我精心设计了一些题目,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我把题目设置的层层深入,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看到问题后的积极程度绝非平时所能及的!这可能就是一堂课的魅力吧!从那堂课上我吸取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问题设计的心得:那就是用问题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另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对于高中知识来说就比较乏味,没有初中物理结合实际的多一些,理论性强了许多!那么这个时候学生最容易丧失学习的激情。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位老教师的话说“忽悠着他们学”。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关于物理有趣实验视频信息的网站,提供给学生一些有趣物理方面的书,另外可以在课堂之余让学生看一些当代社会中物理现象的影像等等,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之,不论利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对探索学习始终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的重担不容忽视,从现在开始充实自己,让自己先强大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才能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作文三:《叩问课堂读后感》1200字

叩问课堂读后感

经学校推荐,我拜读了周彬博士写的《叩问课堂》第二版一书,这本书写出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的许多心声,这使我有些激动,可是继续看下去后,我又陷入了无尽的沉默与反思中。

周博士的一句“为课堂而沉沦的教师”是那么的写实,他写出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及我们的可悲的发展趋势甚至是可悲的职业结局。每当我们提到教师,就会联想到无私与奉献。

“当我们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时,强调的是如何通过燃烧自己来达到照亮别人的目的,而不是去追问,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在照亮别人时,还在使用如此落伍的‘蜡烛’;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还没有开发出一种既让自己得到成长,又让学生得到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来。这难道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吗?”确实值得我们反思,这么多年来我们也只是倾其所有一味的付出,并未曾更好的塑造自身的专业修养,更广泛的开拓自我的视野,更全面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丰富的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们自己都没有一个精彩的内涵,又怎么去感染自己的学生呢?自己的积淀都不深,又拿什么来输送给学生呢?人们常说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可是,教师现在的情况是自己桶里的水给完了,却没有及时补给,这不是面临枯竭吗?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拥有无私与奉献的精神的同时,更要有注重自己、提升自我、充实自身的意识。

“上一堂课,并不是什么莫大的牺牲,上一天课,也不是什么莫大的牺牲,但天天都上课,教师牺牲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还有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当教师始终以为了学生的心态日复一日地上课时,上课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只要把课上完了,也就对得起学生了。如果只是一堂课,或者一天的课,教师有这种想法,那么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堂堂课都是为了学生,天天上课都是为了学生,那就意味着教师除了享受‘为了学生’这点道德优越感之外,将一无所获。如果把每堂课都上了,把每天的课都上了,就应该对得起学生了,但如果每堂课、每天的课都没有对自己产生影响,那就意味着每堂课都只是对前面课堂的重复,每天的课都只是对昨天的课的重复。这样,不但不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多大助益,而且会让自己的教学生涯在每堂课、每天的课的重复中沉沦下去。”想想任英语教师的自己,一天要在几个班上同一节课,这是机械的‘重复’呢?还是各有收获呢?自己只是清晰的记得在各个班上完课后的心情不同,有时是哼着儿歌回去的,有时是满脸通红、眉毛都拧到一处回去的。每当学生没有达到自己的期许时、每当学生课上调皮捣乱时,我同样会用这样唐僧似得口吻语重心长的对学生说着‘都是为了你’,其实自己更应该意识到每上一堂课,都是对自己备课的实践,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检验,对自己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应急能力的培养,更是自己学习、巩固知识的很好的机会。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相长’贯穿于每一堂课,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样的,每堂课都要有收获,这样我们的教学生涯才不会沉沦。

总之,这本书,不仅是对课堂的叩问,更是对我们教师心灵的叩问,我们要在它的引领与指导下去实践中认真去揣摸、思考、探索,进而无愧于我们的职业,并能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片美丽的天空。

作文四:《《问到课堂》读后感》800字

读《问道课堂》有感

郭永娟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热心的教育工作者们为寻找最适合孩子们的课堂教学,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今天,在基础教育领域,高校课堂已然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然而对于高效课堂,我们很多人或是进入了一些误区,或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甚至不敢前进。读《问道课堂》一书,给了我颇多启示。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发挥课堂最大的育人功能,而不再是把孩子教到教材里去。我们强调“少讲甚至不讲”,关键要注意不是不讲,是精讲,是点拨,是引领,是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想,在自己的课堂,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就如何将自己的所思所得转化为措施,并进行有效地操作。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拥有一颗耐心和恒心,坚持实施下去。因为,学生所拥有的课堂并不是一天中的某一节,而是其整个的发展过程。

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

率”、和“效益”的结合。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些,得有一个大的前提,也就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保护开发学生的学习力,使得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为,高效课堂培养的是有仰望星空兴趣的人。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种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一是要切切实实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课堂学习状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样我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的帮助,才知道有没有必要去帮助。二是要善用鼓励机制,让自己的每一次举措都靠近甚至是直击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保持的学习上的向上姿态。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不管怎样,我想,我正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敲击着高效课堂的门扉。阅读,也不失为了解它的一种好途径。

作文五:《道德课堂读后感》1000字

道德课堂读后感

付喜娟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育人即育德,发展德为首。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合乎道、至于德”的遵道崇德教育,一切教育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因此无论是古时儒家、道家的道德教育思想,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育德为首、育人全发展的理念都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今日之教育更多的来源于课堂教育,课堂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是培育人的高尚道德、健全人格的主阵地。

田局长所讲的“构建道德课堂”其实并非独创,其实是对教育范围的具体化——课堂教育,对教育内容的突出化——道德为首。面对现实教育中出现的“不道德”“伪道德”等种种教育之怪状,如何构建“道德课堂”实施新课程,专家们分析很透彻、讲的很清楚。

我认为“道德课堂”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而言应是“随机而发、没有预设,充满激情、火花四射,精彩纷呈、终生难忘”的课堂。随机不是随便,不能把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随意提高它的工作量——搞“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随意增加它的难度系数——办奥赛班讲竞赛题。我们面临的一群需要感情交流、思维碰撞的、充满无限思想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可以搞“程式化、模式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该是新颖自创、充满激情的,是不拘一格、活力四射的。我们既要遵照课堂模式的引导,更要随机而发突破模式的束缚,创造出预设之外的东西,任课一节课如果没有创新和独到之处,没有别出心裁和亮丽特点,那它就不算是一节好课、不是一节道德之课。道德之课就是要考验我们教师的素质、智慧和能力,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每节课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不妨我们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作为成年人对于自己上学之时最难忘的老师、最难忘的一节课是什么呢?我想我们一定记不起那个教师曾经传授(灌输)给予我们多少知识,那个教师曾经教育我们考出多么优秀骄人的成绩。也许是某老师带领我们进行的一次户外实践活动,是某老师课堂上给我们穿插的故事和笑话,是某老师不经意间给我们的一个批语鼓励帮助感动,是某教师曾经因为我们的无

知犯错而受到伤害和泪水,是某教师课堂上所搞的一个无比激烈的知识竞赛„„其实我们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可以是很多很多,是教案上无法预设书写、课堂教学中有感而发随机而成的。

我觉得“道德课堂”其实就是让学生记忆犹新,永生难忘的课堂,让学生有所收获、感悟增智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互动修得的课堂,让学生自由发展、快乐成长的课堂,道德课堂就是“用心教、用心学”的课堂。

作文六:《课堂观察读后感》1400字

课堂观察读后感

看了《课堂观察》这本书,在对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平时我们可能思考更多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对任何听和观察别人的课则少有研究,而这本书正是从听评课的角度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到底怎样才能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态度还要虚心。听课首先要有目的,争取在某方面要有所突破,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听课没有目的的,就好像是大海上航行的一艘船,往那个方向是由海上的风决定的,这就注定他到达不了目的地,甚至会沉没在大海中。事实上只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才能深入透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而方向的确定更需要认真仔细地分析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它需要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种种行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分析批评自我的过程。其次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主动地参与。一直以来,我都是要等到进入听课的教室才知道今天听的是什么内容。并且在听课过程中,我更象一个记录员,在进行机械的记录。而如王老师所说:听课要听老师的独创之处,因此在听课前在你的脑子中要有课的原创,熟悉教材,带着问题去听,老师是怎么上的,自己又是怎么上?事实上就是要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获取好的方法奠定基础。

但是要让听课取得最大的效果,还要看。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教和看两方面要兼顾。看教师的教法学法的设计,也要看学生课堂表现,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亲切,教学组织的设计,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教法选择是否得当,指导学习是否得法,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是否巧妙。看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感知教学内容,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练习是否正确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师生情感是否融洽,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等。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听评课活动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如: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等。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特别对于教师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观察现象,探寻本质。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就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课堂观察老师的提问技术:提问是师生互动最经常的方式。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频繁地发生,但很多老师对提问的类型、方式、对象、节奏等缺乏良好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比如,有些老师可能不自觉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或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或偏好于向男生或女生提问;有些老师可能一节课不停地在提问,而真正有效的问题却很少,等等。这些不当或低效的提问行为可能连老师自身也没有明确意识到。然而经过观察研究的反馈,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调整,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我想学无止尽,教也是无止尽的,“教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一个值得讨论与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作文七:《《有效课堂》读后感》3000字

读《有效课堂》有感

武汉市汉铁寄宿初级中学   李柏生

《有效课堂》一书探讨了课堂教学的九种策略,行文中有理论有例证,条理分明且饶有趣味。特别是其中的合作学习对指导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将合作学习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一、合理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办法通常有固定分组与动态分组两种。

1、固定分组。可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状况,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以及课型情况等进行合理分组。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同质编组或异质编组。同质编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异质编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开展“帮教”活动。

2、动态分组。课堂教学中分组教学应用较多,若一成不变,学生渐渐地缺乏参与活动的兴趣。所以必须要有动态分组来调节和补充。动态分组主要有自愿分组与按见解的不同分成正反两组。自愿分组有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按见解的不同分成正、反两组进行争论与辩论,在争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弄清问题本质。

固定分组和动态分组是课堂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分组方式,笔者认为两者无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 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做好示范工作。主要是给学生的小组合作提供一个活动模型,这种形式主要用在对于练习性、游戏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而开展的小组活动。虽然是练习性的内容,由于学生不知如何合作,怎样进行操作,需要示范指导。如一年段上册的“数学乐园”,其中的一个活动“对口令”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教师先选一个水平较高的小组(2人)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两个学生手里都有1-10的卡片。一个学生举3,并说3与几组成

8。另外学生接着举手5,并说3与5组成8。这样依次进行、2和6组成8,4与4组成8„„ 没等8组成全对完,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小声对起口令,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活动了。

2.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提供充裕的时空环境和热情的帮助环境,并选择恰当时机适时适当的激励。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3.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

(1)选好合作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应根据以往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发现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实现最佳学习效果的知识点进行解剖。设计出可供学生揭示规律聚集性的问题,设计出可供学生判断正误思辨性的问题,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出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问题,设计出探究性问题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新知,培养他们合作能力。

(2)找准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段,即一是部分人已经弄懂,部分人尚未完全弄懂,部分人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比较适宜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当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出现时也可开展合作学习。三是一个探究性问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进行操作、探究才能解决时,就应开展合作学习,四是大部分学生尚未弄懂的疑难问题出现时,应当开展合作学习。五是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让思维相互碰撞,实现集体智慧的飞跃。同时要控制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富有成就的探究。

4、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小学生不懂如何交流,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加强训练,教给他们合作的技能。

(1)学会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会分工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集体意识。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分工。即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材料收集)、报告员(负责反馈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如二年级教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测量黑板教室等物体的长度时,需要有人拿米尺测量,需要有人在旁边帮助扶平米尺,做好记号。也需要有人记录测量结果。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量、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

(3)学会与同学交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发表见解。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①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思想或知识,对别人的发言做好评价。通过交流最终形成共识,促进共同提高。②学会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又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思维更严密,更有逻辑性。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们在合作交流时经常处于听众的位置,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在交流时要敢说、多说,并且要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让这些学生先说。③学会文明交流。在小组讨论时,要尊重别人的发言。有不同看法,要等人家把话讲完再各抒己见。同时,不要大声说话,控制适当的说话音量,不妨碍其他小组,防止互相干扰,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积极地引导,深入地指导,细心地发现,要使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

神与形成合作能力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要关注“两极”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对于学优生,要指导他们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学会鼓励、帮助别人,使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既组织好,又协调好,当好主持人;对于学困生,则要帮助其建立信心,鼓励他们参与到合作活动中去,指定一些适合他们完成的任务,使他们也能有所为,不至于被小组同伴冷落、搁置在一边。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合作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合作与交流往往密不可分。但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合作的效率、合作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是以优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谦让、相互欣赏,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的价值之一,就是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价值之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那么,非但不能实现这两个价值,无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还会完全地“事”与“愿”违。

作文八:《读懂课堂读后感》2500字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语文组 白珺

学校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超越世俗的偏见,倾听并回应教育变革的呼唤,将使教师的教育生涯拥有时代的价值和专业的智慧。《读懂课堂》这本书既有作者对课堂、学生、教师的经典论述,又有作者因应现实教育生态所作的全新的建构申发,点评鞭辟入里,语言生动平实。全书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场域,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地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绩效的各种困惑,呼吁教师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

在书中有一章节是关于“重视儿童的表达活动”,而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要关注的。

在课堂中首先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我觉得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景,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而是一个共同参加学习活动的伙伴;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培养,同时树立起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的自信。同时,在课堂的导入、新课展开、反馈讲评、巩固延伸、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我都尽量采用亲切的语气、协商的口吻,尽可能地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

再次要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并且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得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肯想愿说。数学语言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准确、严密、简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除法时,关于余数的表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而学生往往会说“余数不能比除数大”,教师要引导学

生对比,了解到两种说法的不同,深入体会到数学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的美,而感受到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说好的兴趣。学生只有在不断得到鼓励时,他们的语言表达才能完全与流畅的思绪一致,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也才有畅所欲言的欲望和兴趣。所以,我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各显其才的机会,坚持面向全体,紧抓少数的原则,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水平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来回答:难度偏低的问题,让一些学困生回答,那怕是说头丢尾,也以鼓励为主,再请其他同学补充,让后进生拿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记忆更深,又不打击说的积极性;好学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不太难的问题则安排中等学生回答,这样,调动每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策略,如数与代数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算法、概念、法则以及公式的来源;统计与概念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描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可能性事件;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训练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过程,对自己的推理和思考进行合理地解释;空间和图形重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给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的策略,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会说。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学生在对某个概念抽象概括时,将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非本质性剔除,抓住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并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述。学生语言表达是否严密,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其实对学生进行规范数学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只有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善想善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还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

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的语言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练,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只有重视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对学生数学语言精确、规范化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在规范学生数学语言的同时,作为教师本身更应注意语言的规范化,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教师语言作为典范,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所以教师语言要具有准确性、示范性,教师说话时必须语法规范,用词恰当,言简意明。对概念陈述时要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讲求顺序性。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头脑好!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2016.9.1

作文九:《《读懂课堂》读后感》1100字

《读懂课堂》读后感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识。引言部分提到三个要点:超越偏见、读懂课堂、潜心变革是作者对学生、课堂、教师三要素的简要论述。该书以现代社会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根本,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的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发展、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的困惑,呼吁教师超越偏见,读懂课堂,获得成长。

在书中第二辑倾听儿童的声音第22小节“儿童的规范意识与家长角色”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现代社会有关青少年成长中重要一环。

养育儿童的终极目标是儿童的社会化(即儿童在社会中维持着除双亲以外的人们的交际关系而生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儿童的生存场所由家庭到更大社区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掌握社会规范。儿童通过学校生活发展规范意识,而传递遵守规范的重要性这一责任,家长们责无旁贷,家长是社会的代表,对于儿童而言,承担着社会的第一道屏障的作用。

规范通过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以及通过受教育者体验而得以内化,成为“规范意识”。“规范意识”萌发的发展基础,在婴幼儿期及幼儿期前半就急速发展起来,拥有规范意识是儿童人格成长不可或缺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习得规范意识的过程就是儿童人格接受打击的过程,儿童通过克制自己的冲

动,学会周遭世界的规则。这一过程中家长应当让儿童受到限制,使之明白

每一个人不能为所欲为,我行我素。这是儿童融入社会过程中的先驱条件;

二. 规范意识是作为同他者分享的尺度来发挥作用的,“不受约束”“打扰他人”

的行为往往是受社区排斥的。这需要家长引导儿童进行亲身体验;

三. 规范意识同理想与目标联系在一起,为儿童明示了成长的方向。所谓让儿童

掌握规则,无非就是培育儿童以符合外在的标准来制约自己的力量。

为了发展儿童的规范意识,作为家长,要求发挥教育的作用与安全基地的作用两种作用。作为教养的作用即让儿童感受规范,形成规范意识,主要通过“教养”由家长传递。“不能如何”“应当如何”应该由家长言传身教来修正儿童的行为。随着儿童的成长、社会生活的扩大所遭受的新局面就是对新的规范的学习,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不应任其发展。零用钱、放学回家时间、读书与娱乐时间的分配,需要家长更加关心而不是将儿童放到学校交给老师后听之任之。家长的态度很重要,作为“社会的代言人”,必需教导儿童在家遵守一定的规范,到校仍要遵守新的纪律与规范。作为“安全基地”则要求家长在儿童感到焦虑和恐怖之际能通过家长这一渠道获得安心感。让家庭成为儿童的避风港对成长而言是尤为重要的。而在承担这两种功能时,也要求家长掌握一个平衡,不过分偏于教养让儿童产生抵触;也不过分偏于安全而对儿童过度溺爱。

作文十:《魅力课堂读后感》4800字

《魅力课堂》读后感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魅力课堂》这本书,他主要表达对于“什么是好的教学”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时这次暑假的90学时培训也学习了“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认知解释”、“促进学习的问题设计与教学实施”“初中科学疑难实验研究”“教学疑难问题的有效破解”等等有助于提升课堂的魅力的相关课题。这些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活动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魅力课堂”?其实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其答案往往最简单。教学成就了学生智慧的头脑,饮食成就了学生健康的身体。什么是好的食物?我想大家一定有共识——“有营养”“好吃”。什么是好的教学?其标准看来也很简单——“高效”与“有趣”。

教学必须高效。教学是有目标的,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付出的青春年华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须追问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形式的把握是否优化,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的收获,这种收获不只用于应对考试,更应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必须有趣。关于学习的古训“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暗示学习与快乐无缘,是艰苦乃至痛苦的。无趣的、痛苦的学习使学生处于被迫、压抑的状态,他们不会在学习中投入感情,也不会从学习中收获感动,这样的教和学又怎能高效呢?现实中,其实有大量的教师苦苦地教、学生苦苦地学。但是,有没有高效又有趣的教学呢?肯定的!书中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面对重重压力使教学变得有趣确实不易,但这更显示其迷人和美丽,更值得我们教师追求。

对教师来说,高效与有趣的教学要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把握好教学内容,二是把握好教学形式。

把握好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够凸显学科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成分,这类似于厨师选好的、对的食材;把握好教学形式意味着教师能够以恰当的、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精华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富有热情地学习,这类似于优化菜品的“卖相”和用餐环境。

把握好教学内容体现在五个方面:高、思、实、正、通。

把握好教学形式体现在五个方面:引、问、比、动、趣。

新教改本来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急起直追。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我们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足够敏感,找到问题才能确定改进的方向。由自己生成的问题针对性更强,由问题驱动的行为哼持久也更有效。

第二,我们要加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在信息时代,影响进步快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拥有信息的多少和搜寻信息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面临具体问题时需要收集信息,借鉴前

人和同行的经验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平时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观摩和讨论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

第三,我们要训练自己的理论化思考。理论是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一定是盲目和低效的。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将实践和理论思考结合起来,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发现教学的规律和本质。

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 , 把握好教学形式中的“问”非常关键。金鹏教授认为原始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计算结果的发散性;解决问题的最佳性。

原始问题又分为以下几类:定性问题;半定量问题;定量问题;实验问题。

好问题的价值

(1)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从动物到人类都具备的重要的心理过程,被好奇心驱动的学习行为最为高效,也最为愉悦。

(2)激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被动接受,另一种是主动收获,后者更为有效。主动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加工,经过思考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达到深入理解的状态。

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需要主动地回忆、联想、对比、类推、概括、推理,教师的提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学习状态对提高教学效率很重要。

(3) 创设学习情境、澄清学习目的。 对于学习这样一件需要付出巨大时间和精力成本的事情,学生当然想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以提问的形式澄清学习目的是好的方法。

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与学习目的形成了直接的关联,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达到学习目的的过程。这些问题创设了一个情境,这个情境中有一个清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学的知识与解决的问题形成直接关联,这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4) 成为师生互动和驱动教学的载体。 基于提问的师生互动也是驱动教学的良机。学习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中,教师可通过提问驱动学生学习;学习后,教师可通过提问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科学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提问误区: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被当作工具;不需要思考,总结标准答案;只有少数同学参与;学生不知所措或不为所动。

例如: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无需思考即可完成;要么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不管是否理解,只要对照教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要么问题指向性不清晰,学生不知如何思考;要么问题确实很难,学生根本没能力解决;要么呈现形式是知识点加练习题,学生学生厌倦。

如何提出好问题? 针对学习目标直接提问;将问题置于现象之中将问题置于故事和典故之中;将问题置于现实问题或事件之中;将问题置于学生的认知弱点和价值观的转变之中。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魅力课堂》这本书,他主要表达对于“什么是好的教学”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时这次暑假的90学时培训也学习了“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认知解释”、“促进学习的问题设计与教学实施”“初中科学疑难实验研究”“教学疑难问题的有效破解”等等有助于提升课堂的魅力的相关课题。这些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活动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魅力课堂”?其实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其答案往往最简单。教学成就了学生智慧的头脑,饮食成就了学生健康的身体。什么是好的食物?我想大家一定有共识——“有营养”“好吃”。什么是好的教学?其标准看来也很简单——“高效”与“有趣”。

教学必须高效。教学是有目标的,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付出的青春年华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须追问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形式的把握是否优化,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的收获,这种收获不只用于应对考试,更应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必须有趣。关于学习的古训“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暗示学习与快乐无缘,是艰苦乃至痛苦的。无趣的、痛苦的学习使学生处于被迫、压抑的状态,他们不会在学习中投入感情,也不会从学习中收获感动,这样的教和学又怎能高效呢?现实中,其实有大量的教师苦苦地教、学生苦苦地学。但是,有没有高效又有趣的教学呢?肯定的!书中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面对重重压力使教学变得有趣确实不易,但这更显示其迷人和美丽,更值得我们教师追求。

对教师来说,高效与有趣的教学要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把握好教学内容,二是把握好教学形式。

把握好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够凸显学科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成分,这类似于厨师选好的、对的食材;把握好教学形式意味着教师能够以恰当的、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精华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富有热情地学习,这类似于优化菜品的“卖相”和用餐环境。

把握好教学内容体现在五个方面:高、思、实、正、通。

把握好教学形式体现在五个方面:引、问、比、动、趣。

新教改本来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急起直追。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我们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足够敏感,找到问题才能确定改进的方向。由自己生成的问题针对性更强,由问题驱动的行为哼持久也更有效。

第二,我们要加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在信息时代,影响进步快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

拥有信息的多少和搜寻信息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面临具体问题时需要收集信息,借鉴前人和同行的经验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平时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观摩和讨论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

第三,我们要训练自己的理论化思考。理论是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一定是盲目和低效的。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将实践和理论思考结合起来,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发现教学的规律和本质。

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 , 把握好教学形式中的“问”非常关键。金鹏教授认为原始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计算结果的发散性;解决问题的最佳性。

原始问题又分为以下几类:定性问题;半定量问题;定量问题;实验问题。

好问题的价值

(1)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从动物到人类都具备的重要的心理过程,被好奇心驱动的学习行为最为高效,也最为愉悦。

(2)激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被动接受,另一种是主动收获,后者更为有效。主动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加工,经过思考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达到深入理解的状态。

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需要主动地回忆、联想、对比、类推、概括、推理,教师的提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学习状态对提高教学效率很重要。

(3) 创设学习情境、澄清学习目的。 对于学习这样一件需要付出巨大时间和精力成本的事情,学生当然想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以提问的形式澄清学习目的是好的方法。

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与学习目的形成了直接的关联,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达到学习目的的过程。这些问题创设了一个情境,这个情境中有一个清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学的知识与解决的问题形成直接关联,这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4) 成为师生互动和驱动教学的载体。 基于提问的师生互动也是驱动教学的良机。学习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中,教师可通过提问驱动学生学习;学习后,教师可通过提问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科学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提问误区: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被当作工具;不需要思考,总结标准答案;只有少数同学参与;学生不知所措或不为所动。

例如: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无需思考即可完成;要么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不管是否理解,只要对照教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要么问题指向性不清晰,学生不知如何思考;要么

问题确实很难,学生根本没能力解决;要么呈现形式是知识点加练习题,学生学生厌倦。

如何提出好问题? 针对学习目标直接提问;将问题置于现象之中将问题置于故事和典故之中;将问题置于现实问题或事件之中;将问题置于学生的认知弱点和价值观的转变之中。

如何提高解决原始问题的能力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建立和强化应用知识。2、从整体出发,抓主要矛盾,建立正确的简化模型。3、学会挖掘和挑选有用的数据。4、运用创造性问题。5、学会运用信息反馈方法。

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 , 把握好教学形式中的“动”是又一个关键。

审美大事朱光潜指出:“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个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于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这三位大师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共同的期许——让学生“动起来”!

科学教学中,我们往往设计大量的小组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探究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有效吸引学生的有向注意;跟踪思维;体验科学事实;理解科学本质。

李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