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音美课件 > 读后感优秀作文_《[优秀作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优秀作文_《[优秀作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后感》1200字

时间:2019-10-18 09:25:1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优秀作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后感》1200字

我读完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知道了《三国演义》是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群雄争霸,成败有道;《西游记》是说西天取经,斩妖除魔,惩恶扬善,修成正果;《水浒传》是说被逼无奈,揭竿而起,劫富济贫,落草为寇;《红楼梦》是说才子佳人,情痴情种,情投意合,悲剧收场。但这些是主要内容,本本小说都不同,我们要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首先,从文字语言上来看。最早的《西游记》,写于宋朝,那时文人们都写文言文,《西游记》原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看懂的。而元朝写的《水浒传》,虽说也是文言文,但已有了很大改观,蒙古等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使语言有了较大的改变,所以,看《水浒传》的原文就容易多了。元末明初写的《三国演义》就又更进了一步。清代写的《红楼梦》则是一个飞跃。由于清军入关,满人统治汉人,文化又一次大融合,所以,《红楼梦》完全从文言文的圈子里跳了出来,它接近于现在的白话文,我们要看懂原文已相当容易。这是清代文学逐步跳离文言文的一个见证,可见,“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运动也不是无端冒出来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红楼梦》这部小说用词相当恰当,语句相当优美,所以它也成了后来白话文初期效仿的对象,这是对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都有很大的影响的一部小说。所以它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也是当之无愧。

接着,我们还可以从内容上来看。《三国演义》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事情,那时候封建制度才开始几百年,人们的观念相对没有那么封闭,例如曹操的所作所为,这样奸诈,封建礼教的仁义是决不会允许的。但是那是封建制刚开始,统治不深,所以曹操还能成功。人们也都积极向上,励精图治,望成霸业,看来中国在进步。到了唐代,《西游记》写的就是那盛唐屹立于世界之东,大唐的僧人没有哪个国家敢不尊敬。大唐的通关文书更是通行西域。那时,老百姓们对周边的国家已有所了解,所以在吴承恩笔下才会有一些真实的国家。那时,是封建王朝的极盛,曹操那种人已是不可能成就事业的了。《水浒传》讲的是宋朝,那时封建制的顶峰已过,许多奸臣钻着儒家思想的空子,下坑百姓,上欺天子。国家已被他们搞得满目疮痍,所以一些绿林好汉揭竿而起。但那时封建思想已根深蒂固,潘金莲与西门庆是一例,李逵探母是一例,宋江招安又是一例。人们已丢不下忠孝二字,和对女性的约束,那怕造了反仍然不忘。这种观念直到今天尚有遗存。到了《红楼梦》,是写明代的内容,还是封建专制,父母包办婚姻,使有情人不成眷属。但清代的作者曹雪芹已大胆的多,小说的中心敢公然反对封建礼教,这也表明,明清时封建制已走上了下坡路,尤其是清代,在列强的重压下,急转直下。四部书,反映出了中国的兴衰,也反映出人们的观念从开放到封闭再到开放的过程。

因为四部名著早已有许多大师评论过,观点更是千家百说,我若妄加评说只能是班门弄斧。所以我只能浅谈一点自己的拙见,试看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之发展,为的是抛砖引玉。望大家斧正。

作文二:《古典名著读后感》3800字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

首先,感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任课老师秦碧霞老师让我得以重读经典之《中庸》,甚有收获。在此,边译边品成感言数千,与君分享,请多多指教。

《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其书的构成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认为此书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作,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宋代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此均为有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著名典籍。全书共有序言一篇,三十三章内容。

我通读全文后,认为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较为妥当。从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为第一部分,言道不可离之意。从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为引孔子之言点明道不可离之大意。从二十章到最后为第三部分,言人之修养之方特别是至诚之要。

精读全文不难发现如下关键之词:宽恕、中道、修身、诚信、三纲五常、天地之道、为人之道、尊亲配天、谦虚、慎独、强弱相依、隐恶扬善、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一直以来儒家思想都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中庸》也有涉及如何治国,但是我认为本书主旨还在于修养人性。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能够预知未来;积极入世但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则应明哲保身;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模仿圣人言行、举止、思想;谨言慎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更严格要求自己。等等都是修身养性之方。其中最为突出强调的是至诚之心。以下从序言开始,逐一进行品读(要重点有舍弃),其要尽在其中。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尔有得焉,则终身用之,又不能尽者矣。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物各偱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秉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改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无时不在,无物不有,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

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言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心行,故鲜能之,今以久矣。论语无能字。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言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第五章

感叹道不行或不行道的原因是不明道也。

第六章

此章承上启下。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言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不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末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补了告以善哉。众论之极致,此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确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三者亦知任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任孰,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第十一章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任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之路之事明之。舜知颜仁子庸,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君子之道费(用广)而隐(体微)”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以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言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臣、弟、友之相互关系应该本着“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的处世态度。

第十三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此言君子在其位谋其政。

第十四章

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顺势谦逊之理。

第十五章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始终,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

第十六章

此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此说,大德之人之行符合天理,之果为尽己之力受之于天,德高之人理所当然。

第十八章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第十九章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要在于修身,修身之方需遵道,行道之始为仁。“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五达道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天下之三达德为知、仁、勇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天下之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等。此九经从首至尾依序行之则可天下太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未雨绸缪之积极功效。“诚者,天之道„„”为诚

之五目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

第三部分

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矣,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言诚之重要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言天道也。

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言至诚乃人道也。

第二十四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言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是之谓天道也。

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此言,天地之道为诚乃人道也。

第二十六章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君子是全面发展的,是行中庸之道之人。

第二十七章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此人道之要义,当需谨记。

第二十八章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君子的言行举止当为世人的楷模。

第二十九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万事万物相伴而行且不相违背是为天下之大道也。

第三十一章

言至诚为本而非有所侍以成。

第三十二章

言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笃恭而天下平之理。

第三十三章

综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之功。

《中庸》博大精深,虽已读几遍,可还未能彻底领悟其要义,仅可以此之学结合《伦理学》之知识,应用于待人接物,方可增进见识。此书需常读,更需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错误,自我锤炼,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谦谦君子是以学到的励志之言。从头至尾以诚信为本,遵循天道以行,则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境遇,成惊天动地之事,赞万物之化育,感时事之英明,学不可已矣。至此,本人受益匪浅 ,相信定能受用终身。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可成千秋之功也!

学生:王杰

2010年8月1日

作文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课程古典名著读后感》4000字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古典名著读后感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

姓   名:王杰

专   业:伦理学

学   院:法经学院

学   校:新疆师范大学

班   级:2009级硕士研究生班

代课老师:秦碧霞老师

指导老师:买买提· 吐尔逊巴拉提教授

2010年8月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古典名著读后感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

首先,感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任课老师秦碧霞老师让我得以重读经典之《中庸》,甚有收获。在此,边译边品成感言数千,与君分享,请多多指教。

《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其书的构成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认为此书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作,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宋代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此均为有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著名典籍。全书共有序言一篇,三十三章内容。

我通读全文后,认为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较为妥当。从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为第一部分,言道不可离之意。从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为引孔子之言点明道不可离之大意。从二十章到最后为第三部分,言人之修养之方特别是至诚之要。

精读全文不难发现如下关键之词:宽恕、中道、修身、诚信、三纲五常、天地之道、为人之道、尊亲配天、谦虚、慎独、强弱相依、隐恶扬善、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一直以来儒家思想都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中庸》也有涉及如何治国,但是我认为本书主旨还在于修养人性。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能够预知未来;积极入世但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则应明哲保身;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模仿圣人言行、举止、思想;谨言慎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更严格要求自己。等等都是修身养性之方。其中最为突出强调的是至诚之心。以下从序言开始,逐一进行品读(要重点有舍弃),其要尽在其中。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尔有得焉,则终身用之,又不能尽者矣。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物各偱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秉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改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无时不在,无物不有,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言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心行,故鲜能之,今以久矣。论语无能字。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言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第五章

感叹道不行或不行道的原因是不明道也。

第六章

此章承上启下。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言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不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末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补了告以善哉。众论之极致,此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确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三者亦知任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任孰,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第十一章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任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之路之事明之。舜知颜仁子庸,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君子之道费(用广)而隐(体微)”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以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言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臣、弟、友之相互关系应该本着“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的处世态度。

第十三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此言君子在其位谋其政。

第十四章

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顺势谦逊之理。

第十五章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始终,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

第十六章

此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此说,大德之人之行符合天理,之果为尽己之力受之于天,德高之人理所当然。

第十八章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第十九章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要在于修身,修身之方需遵道,行道之始为仁。“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五达道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天下之三达德为知、仁、勇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天下之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等。此九经从首至尾依序行之则可

天下太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未雨绸缪之积极功效。“诚者,天之道„„”为诚之五目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

第三部分

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矣,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言诚之重要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言天道也。

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言至诚乃人道也。

第二十四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言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是之谓天道也。

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此言,天地之道为诚乃人道也。

第二十六章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君子是全面发展的,是行中庸之道之人。

第二十七章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此人道之要义,当需谨记。

第二十八章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君子的言行举止当为世人的楷模。

第二十九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万事万物相伴而行且不相违背是为天下之大道也。

第三十一章

言至诚为本而非有所侍以成。

第三十二章

言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笃恭而天下平之理。

第三十三章

综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之功。

《中庸》博大精深,虽已读几遍,可还未能彻底领悟其要义,仅可以此之学结合《伦理学》之知识,应用于待人接物,方可增进见识。此书需常读,更需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错误,自我锤炼,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谦谦君子是以学到的励志之言。从头至尾以诚信为本,遵循天道以行,则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境遇,成惊天动地之事,赞万物之化育,感时事之英明,学不可已矣。至此,本人受益匪浅 ,相信定能受用终身。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可成千秋之功也!

学生:王杰

2010年8月1日

作文四:《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6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

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作文五:《中国古典名著》1300字

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审美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古典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读者看后感觉如亲眼所见,对号入座,现实生活中却又寻不出这个人来,真可谓把人物写活了。其写法如下:

一、以貌写神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想极俭省的写出一个人来,最好是写他的眼睛”。俗话说:“眼睛心灵的窗口。”如写王老师“大眼睛,双眼皮,黑溜溜的眼珠,仔细一看,她的眼睛还会说话呢。”活画出人物的善解人意。

再从《水浒传》中找一个例子。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如“武松怒杀西门庆”中,介绍武大郎是这样介绍的:“这武大郎身长不满五尺,清河县人,人们见他生得短矮,给他起个诨号,叫做“三寸丁谷树皮”。将猥琐、短小的武大郎活画在纸上。

二、以动传神

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表现出来。

如写实的作品《儒林外史》中范进考中了秀才,他的老丈人“提着一根大肠和一瓶酒走来”,可见他丈人的屠户身份。见着范进,劈头给他一顿教训,说是给范进贺喜,可他自己吃光了大肠,喝光了酒走的。

当范进要去考举人,没有盘缠去向丈人借时,他丈人又骂了他个狗血喷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当范进中举后,他丈人这回去贺喜,满嘴恭维话,对范进的称呼也变了,称呼他“相公老爷”了。而且范进给了他六两白花花赏银后,他“笑眯眯低着头走了”。   范进在庙前乐疯了,被他老丈人一巴掌打醒。由于疯时满地打滚,起来时衣服下摆都是褶子,往回走时,“他丈人在后面扯了几十下”,将这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嘴脸活画了出来。

再比如《聊斋志异》中描写空灵的狐狸精婴宁时,通过她每次出场都变换拿着不同的花,和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在当时世俗观念严重的清朝,将一个不受世俗约束的清纯、娇憨、率真的女孩形象刻画在读者眼前。

三、遗貌写神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千变万化,人物形象个个活灵活现。有些人物,并不写外貌,看似写的不真实,却能从中看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如《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有人认为不现实。说司马懿多少万大军兵临城下,在几十米远的城头,能看到诸葛亮抚琴,难道司马懿不会派个神箭手,一箭把诸葛亮射倒。或者派个先遣队进城去打探虚实。其实小说是虚构的,可能是别人做的事安到了诸葛亮头上,目的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再如《聊斋志异》中的“红玉”活脱脱一个侠骨柔肠的侠女形象。红玉这个狐仙,在和秀才相如交好的情况下,由于相如父亲不同意,红玉便给他介绍一个品行端方的卫家女子,幷赠相如白银四十两做聘礼。后来相如妻死子丢,父亡家破,红玉又携相如和卫家女子所生儿子福儿来找相如,帮助相如成家立业,功成名就。   又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那一段。林黛玉在山坡那边葬花吟诗,宝玉在这边山坡就能听见,而且一句句落在耳中,记在心上。有人又说不现实,什么人能那么过耳不忘。这又是小说中的虚构。是为了表现黛玉借花喻人,感怀伤世。“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正体现了黛玉在人世间遭受冷嘲热讽,寄人篱下,“风

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因而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黛玉冰清玉洁、高洁的本质。这就是不描写人物外貌,却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人物的风骨来。

作文六:《中国古典名著》1800字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

1、孙悟空是一只猴子,是有        变成的。

2、孙悟空由于发现      才被众猴子拜为大王,被尊称为     。

3、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哪里学到了                本领。

4、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是从        讨来的        。

5、孙悟空被太上老君招上天宫,被封为      官职,后辞官不做,回花果山自封为           。

6、玉皇大帝进攻花果山,孙悟空打败       和       ,被玉皇大帝招到天宫管理           。

7、孙悟空偷吃      蟠桃和       的金丹,并且大闹蟠桃会,玉帝第二次讨伐花果山,孙悟空打败    、     、      。在与      交手时    抛下金刚圈才活捉了孙悟空。

8、孙悟空被玉帝活捉后,被太上老君放到炼丹八卦炉中焚烧,反而练成了         。

9、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出面降服孙悟空,被压在        。

10.。唐玄奘是       时期的人,姓        ,其实是如来佛的徒弟         ,被派到人间目的是            。

11、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地是          ,要取得经书是          。

12、唐僧被         赐为御弟,尊号为            。

13、孙悟空被唐僧收为徒弟后,法号为              。

14、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其实是        送给唐僧来控制孙悟空的,如果唐僧念        孙悟空就会头疼难忍。

15、取经路上的的白龙马,是             犯了        错误才变成的。

16、猪八戒原来是             ,使用         兵器,由于犯了天规被罚到人间,误投猪胎,在          被孙悟空降服,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取法号           。

17、唐僧在        收伏的沙僧,取法号             。

18、唐僧师徒四人中,师傅是        大师兄是       二师兄是          三师弟是         。

19为考验师徒四人取经决心,后来         、          、         、          、变成一个寡妇和三个女儿要招四人为夫,结果      上当。

20、红孩子儿居住在          ,他的父亲是        ,母亲是       ,最后被         降服。

21、黑水河        和通天河的        都想吃唐僧肉,后都被          降服。

22、通天河的老龟求唐僧要办的事情是

23、西天取经路上,在      遇到了青牛怪,后又在     女儿国一难。

24、         变成了假孙悟空,才有了真假孙悟空之战。

25.、为了通过火焰山,必须向          借芭蕉扇,没有借到,反而被扇到五万里之外,后来孙悟空吃了   才不被扇动,最后请来      、      才制服牛魔王和    借到扇子扇灭火焰山的大火。

26、孙悟空在七绝山骆复庄打败    、在朱紫国打败    ,在      打败七只蜘蛛精。

27、在        遇到法力巨大的三个魔王,他们分别是      、     、          。

28、在比丘国降服          ,在玉华县被豹头山虎口洞妖怪偷走兵器,这个妖怪是         所变。

29、师徒四人在           识破真假公主,原来这个假公主是      变的。

30、终于到了如来佛的灵山脚下的玉真观,第二天乘   到达灵山,到达了取经的目的地               。

31、由于没有给如来佛手下的            、         礼物,便送给唐僧的是无字经书,虽然孙悟空找如来佛理论,最后唐僧送上         才换来真经。

32.在取得真经返回大唐的途中,经过         ,老龟问唐僧是否帮自己办了事情,唐僧突然想起自己忘记了,老龟震怒,四人跌入大河之中。

33、唐僧四人历经         困难才取得真经,到达西安向

唐太宗复命后,四人又返回到             。

34、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是      朝代           。

35、,《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话小说,但是历史上确有唐僧取经的事实,发生在        年代,历经     年,取得真经      部,长安就是今天的      ,天竺过就是现在的        。

作文七:《《西游记》:中国古典名著》2600字

基本资料

《西游记》: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 吴承恩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小说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搜狐书库

第一部分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行者降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山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行者落伽山诉苦 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

第六十一回 八戒助力败魔王 行者三调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紫国唐僧论前世 行者施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象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八十九回 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计闹豹头山...

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毒 圣显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刬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作文八:《列出中国古典名著目录》300字

列出中国古典名著目录(诗+作者) 录入时间:2010-07-11  访问:246 次

东——(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西——(明)吴承恩《西游记》;

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水——(明)施耐庵《水浒传》;

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

红——(清)曹雪芹《红楼梦》;

官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儒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三言——(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今古——抱瓮老人辑的明代话本选集《今古传奇》; 聊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

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

镜——(清)李汝珍《镜花缘》。

作文九:《中国古典名著书名英译》700字

中国古典名著书名英译

中国古典名著书名英译1.《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2.《水浒传》The Water Margin or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3.《西游记》Story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or The Pilgriage to the West 4.《红楼梦》A Dream in Red Mansions or A Red-Chamber Dream 5.《聊斋志异》Strange Stori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6.《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7.《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8.《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9.《孟子》The Words of Mencius 10.《诗经》The Book of Songs 11.《书经》The Book of History 12.《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 13.《礼记》The Book of Rites 14.《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15.《山海经》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16.《战国策》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17.《史记》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18.《世纪新说》New sayings of the World 19.《西厢记》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参考书目:北京外国语大学主编:《英汉词典》。

作文十:《中国古典名著名言》5300字

中国古典名著名言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 (《老子·七十四章》)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论语》)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9、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0、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12、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14、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

1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7、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

1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19、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20、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2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2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3、天行不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2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2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26、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

27、以子之予,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28、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29、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吕氏春秋·尽数》)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足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31、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32、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3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

3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35、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睢》

3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3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经·郑风·风雨》)

3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39、人之多,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将仲子》)

4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邶风·相鼠》)

4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魏风·伐檀》)

4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4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东毂》)

46、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诗经·小雅·巧言》

4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4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4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50、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系辞上》)

5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52、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衰郢》)

5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5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55、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楚辞·国殇》)

56、闭心自慎,终不过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楚辞·桔颂》)

57、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楚辞·国殇》)

58、悲哉秋之为气也!箫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59、时日曷表,予及当皆亡。 (《尚书·汤誓》)

60、多行不义必自毖。 (《左传·隐公元年》)

61、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闵公元年》)

6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63、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64、人心之不同,如其而焉。 (《左传·襄公三十·三十一年》)

65、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6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67、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战国策·秦策》)

68、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战国策·赵策》)

69、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策·燕策》)

70、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战国策·燕策》)

71、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兵法·九地》)

7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

7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对联)

7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75、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7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77、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7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9、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80、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笑林广记》)

81、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增广贤文》)

82、情随境变,字逐情生。 (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8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84、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85、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86、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令草泽见奇雄。 (施耐庵《水浒传》)

87、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施耐庵《水浒传》)

88、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主。 (施耐庵《水浒传》)

89、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知心。 (施耐庵《水浒传》)

90、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吴承恩《西游记》)

91、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吴承恩《西游记》)

9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吴承恩《西游记》)

93、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蒲松龄《聊斋志异》)

9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对联)

9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

96、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

9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录》)

98、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清·袁枚《品画》)

9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00、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01、眼上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会》)

102、英雄一人狱,天地亦悲秋。 (清·章炳麟《狱中赠邹容》)

103、观化百代后,独立万古前。 (清·魏源《偶然吟》)

10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105、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清·梁启超《志未酬》)

10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瑾《对酒》)

107、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10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109、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鲁迅名句:

110、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111、横眉怜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112、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毛泽东诗词名句:

11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114、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115、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为女民兵题照》)

116、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17、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七律·到韶山》)

118、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1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20、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121、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

122、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12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2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2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2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3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13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3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3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34、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13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36、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3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3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39、纸上得来终觉浅,缘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书示子津》)

140、王师此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141、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文章》)

14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14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14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4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14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14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姜夔《扬州慢》)

14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4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50、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5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15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5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154、近水楼台先得月,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15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15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15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158、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杷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

159、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关汉卿《窦娥冤》)

160、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16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日记故事》)

16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163、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元·王实甫《西厢记》)

16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

165、不是一番寒彻骨,争(通“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166、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元·白朴《喜来春》)

167、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题墨梅》)

168、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169、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170、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17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