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音美课件 > 《[优秀作文]中国父母的十大错误教育观》900字_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中国父母的十大错误教育观》900字_优秀作文

时间:2019-11-18 10:11:3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优秀作文]中国父母的十大错误教育观》900字

中国父母的十大错误教育观

如何教育孩子始终是让父母最为头疼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入以下教育误区。

一、让保姆或祖辈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还有,保姆、爷爷奶奶与孩子没有切身厉害关系,他们只会把他照顾好,满足他的衣食需求,也不会去管到底自己有没有做对,也许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叫做对,甚至许多年轻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于是把爱就变成了伤害!

例如,孩子摔倒后,奶奶会赶紧抱起孩子,爷爷会骂:“都怪你,摔了我宝贝!”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小孩的一种推卸意识:什么都是别人的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把孩子当炫耀的工具。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里,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你的资本。他是你的生命的延续,因此,你要对他负起责任来!孩子不可以被用来充面子,那样只会从心理上伤害了孩子。   例如父母带小孩子去超市逛,小孩子看到喜爱的玩具会不走,甚至当父母不给买的时候会大哭,这时候呢,父母会觉得很没面子:“小祖宗,不要哭了,给你买还不行吗!?”看看产生了什么结果:孩子明白了意见事情,那就是只要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不管对不对。根源在哪里?对了,父母的面子,怕孩子哭丢自己的面子,于是没有了原则。为什么不这样的,问问他:“宝宝,为什么要这个玩具呢?”如果是合理的,去赞扬他再给他买,如果是不合理的,告诉他为什么,仅仅需要这样就可以了。

作文二:《英语作文 父母教育方式》1900字

Bitter-sweet memories

It is said that Parents are beyond question the first teachers of children. However, there are always some disagreements among my parents especially when it es to my education.

I was drawn to drawing from my earliest years for my father painted well. When I was a second grade primary school pupil, there’s a drawing contest in my hometown. I wanted to win the prize, so I tried my best to finish a painting. I took it to my mother, my mother saw the painting roughly and said:” good job baby,  your painting was full of exuberant colors!” Tense with expectancy, I asked my mother whether I could win the prize, my mother blurted:" of course you can, my daughter is the best!" then, she added:" but why don’t you ask your father for any help? Surely you can win the prize if he helps you revise your painting. ”I thought my mother is absolutely right, so I asking for help to my father.  Unexpectedly, my father refused me and told me to finish the painting all by myself with his rough words. It disappointed me so much as well as my mother. She couldn’t understand why he hesitated to help me and then a quarrel broke out between them.

there is much, much more things like that during my childhood. I always reproved myself when they quarreled with each other to my very face. I knew it well that both of them were love me , What sparked off the quarrel is just t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education.

My father was always hard on me, and sometimes with rough attitude especially when he was in a bad temper. Quite the opposite, my gentle mother was more like a good-natured teacher. But sometimes my mother tended to pamper and spoil me which I liked at that time. My father was sensible and foresight in this field.

Because of my parents different ways of educating me when I was a child, I experienced a great versatility even though sometimes I feel distress or affliction when they wrangled with each other over me. these are all what my bitter-sweet memories meant.

作文三:《[优秀作文]震惊中国父母的美国孩子的餐桌教育》1600字

第一次在美国朋友家就餐,我惊呆了。朋友家一岁半的孩子,自己坐在餐椅上,从头到尾,自己吃完。尽管他拿勺子的动作还很笨拙,但是他不慌不忙的,一勺一勺地吃得很认真。掉在桌子上的饭粒,他很自然地用手捡起来吃掉。吃完时,他一边把围嘴解下来,一边说:“我吃完了!”父母把他抱下餐椅,他端起碗,把碗里的剩饭倒进垃圾桶,再踮着脚尖把碗放进洗碗池。一切都是那么熟练和自然,一看就知道,他很早就养成了这个习惯。

在美国,餐桌教育是育儿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相比于中国人把喂饱孩子放在首位,他们更重视“吃饱”以外的其他事情,比如:孩子能主动吃饭并享受吃饭的过程,能遵守就餐过程中的礼仪,学会在餐前餐后布置与收拾餐桌并学会接待客人等等。

美国孩子从会拿勺子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尽管他们会弄得满身、满地都是饭粒,但是通过几个月的训练,他们的手脑达到平衡,可以稳当地把勺子放入嘴中。孩子自己决定吃多少,因为,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只有主动去吃饭,才会真正享受吃饭的乐趣。而且到点吃饭,逾时不候,如果孩子当时因为玩耍而不肯吃饭,那是真的要饿肚子的。

这一点对于中国父母来说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能让孩子饿着?看见孩子饿得直哭,父母肯定会很心疼,马上给孩子做饭去。但是也因此,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明白,我现在不吃也不要紧,反正家里的厨房24小时为我开着,我饿了自然会有人给我东西吃。他们没有主动进食的概念,也不会遵守严格的用餐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

大多数美国孩子从两岁起开始学习用餐礼仪,吃饭细嚼慢咽,不能发出声音,刀叉不能敲盘子,就算是不小心发出声响,也必须跟在坐的所有人说“对不起”。在餐桌上照顾别人的感受,是美国孩子很重要的一课,除了不影响到他人就餐,还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因为喜欢某道菜而放肆吃,这是不被允许的。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帮助父母做一些餐前准备,餐后收拾,减轻父母负担的同时让孩子有一种家庭参与感,学到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仪。

对于美国人来说,餐桌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最温馨场所。美国父母非常重视与孩子的就餐时光,无论平常百姓还是国家总统,都会把和家人的团聚看成是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的事情。下班回家后,每个人都急匆匆地往家赶,为的就是一家人能早日围坐在餐桌旁,享受一顿愉快的晚餐。

可能我们很多父母都没意识到,一家人一起准备,一起享用,一起交谈,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们很少把要和家人吃饭当成拒绝应酬的原因,相反,应酬是不回家吃饭最理所当然的理由。

中国人的早餐内容丰富,却很少家人一起享用。我们经常在早餐摊上吃,或者把早餐打包带走。即使在家里吃,也经常是孩子吃饭,妈妈忙着收拾书包。于是,美好的早餐时光就这样被匆忙消耗掉了。

美国人的早餐很简单,各种麦片圈圈泡在牛奶里,就是一顿。但是,一家人一定要坐在一起,慢慢享用。尤其是周末的早上,爸爸坐在餐桌旁看报,妈妈给每个人的盘子里放入一个鸡蛋或几片培根,孩子们给每个人的杯子里倒上橙汁,这是很常见的场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人在一起聊天、谈心、说笑,美好的一天就从那一刻开始。

孩子从餐桌上,学习到互相协作的精神,感受到彼此之间的默契,享受吃饭的乐趣,更重要的是,相比起一顿美味精致的早餐,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父母的沟通,和他们之间那份亲密无间。

我们常说,养育孩子是最考验耐心的一件事。但是,美国人会告诉你,耐心,不是等待的时间,而是等待的状态。他们很小就让孩子自己吃饭,面对满桌满地满身的狼藉,他们能心平气和。他们让违反规矩的孩子饿着肚子,面对孩子的哀求,他们不动声色,他们将工作琐事搁置,期待与享受每一个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这是一种怎样的淡定与平和。

当我们为了工作匆忙奔走,对于孩子的教育无所适从,急于求成,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先陪着孩子一起在餐桌旁坐下来呢?

作文四:《中国父母的几种教育方式》2400字

回风舞雪李子硕

中国几千年的来自社会的孔孟教育,来自家庭的言传身教,使中国人父慈子孝,望子成龙的思想根深蒂固。这本是好传统,但世事在变。执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每家不是独生子女,就是两个孩子。孩子少了,家长操心的反而多了。事无巨细,都是家长打理。又随着经济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好多家长就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了,有的也想到用经济刺激刺激孩子了,于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了。

下面,我总结了咱中国家长的几个特征。

一、碎碎念型

这部分家长一般比较温和,可能是对孩子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也可能觉得打骂不顶事,所以说一遍不管用,就再说一遍,还不管用,就再说,一直说一直说,就难免絮絮叨叨了。说的孩子受不了,可能就听从了,但也极有可能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要嘛变成碎碎念,要嘛对别人的话常当成耳旁风,不予重视。

二、放任型

有的家长认为“人有人道,猫有猫道”,各有各的活法。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抱着“由他去吧”的想法,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当然,这种教育心理的出现,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管不住孩子,人家不听,咱实在是没办法”下,一种无奈的选择。有的家长则是工作紧张,顾不及孩子。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

三、包办型:

与放任相反,有的家长却是事事、时时、处处包办孩子的事。总以为孩子还小,孩子离不开自己,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决定一些事,自己做一些事,当然也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或者说“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不知您注意过没有,上下学路上,拿书包的,多是家长,空手的,多是孩子。

这样培养出的孩子,特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依赖性比一般孩子强,一是叛逆性比一般孩子厉害。

四、“绑架”型

经济好转了,生活改善了,孩子数目减少了,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孩子的吃,要操心,这种食物有这种营养,那种饮料喝了不好。

孩子的穿,要操心,我都穿这么多,孩子怎么能少穿呢;我的孩子怎么能不穿名牌呢----其实,这也是家长虚荣心得流露啊。

孩子的住,那自然也要操心,这个卧室阳光充足,那个房间风水不行。

孩子的行,要操心,哪怕孩子参加活动,比如考个级,表个演,父母也要请假陪伴,生怕孩子没有被照顾好,生怕孩子受了委屈。

孩子的交往,要操心,交往的孩子优秀吗?是不是交往了个学习不太好的?

孩子的学习,那更要操心,从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这您从胎教的盛行程度就知道了;孩子两岁了,该学学画画音乐舞蹈了;快上小学了,赶快的找个辅导办培训班,要不到了学校,孩子学习会吃力,成绩会不如别的孩子,那孩子就会自卑,后果会很严重;然后是一系列的选择:学校的选择、班级的选择、老师的选择------所以,学区房从一线城市盛行到四线城市;高中毕业,考哪所大学,选哪个专业;大学毕业,选择什么工作,到哪工作,仍要操心,就连儿媳女婿的选择,也要操操心,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孙子。

“赢在起跑线”,是多少家长为孩子制定的起点啊!

孩子就这样被家长以冠冕堂皇的理由绑架了!

啃老族,也就这样培养出来了。

五、严厉管束型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中。大多数中国人崇善文化,崇善知识,也认为学历越高,学校越好,以后的工作就会越好,生活也会更好。所以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较好的前程。基于这种认识,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是不是您也为自己上小学的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买了几套试题集啊?

在学期中,我们要求孩子先做完作业再玩,或者再额外做一套题,假期中,……,不说您也知道。

六、刺激型

物质的社会,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家务,可以,拿钱来;同学完不成作业?我帮你完成,只要拿钱来……

家长的经济奖励制度,有偿劳动制度,刺激的,不是孩子的积极性,而是一切向“钱”看的可怕的亲情缺失,刺激的是感恩心的丧失。

七、“我的孩子就是好”型

人们常开玩笑说: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家的好。在有的家长眼中,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自己孩子说的话比别的孩子说的好听,有水平;自家孩子的动作比别家小孩做的好看,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到了学校,学的好了,是自己家孩子本身就好,学的不好了,是老师学校的问题,是老师教的不好,是学校管理不严;到了社会上孩子犯事了,是社会大环境不好。说一千道一万,自家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好!

八 、暴力型:

时至今日,还有家长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也有的家长脾气暴躁,好动手。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这种做法,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一是自卑心理,一是逆反心理。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暴力调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

九、依顺型:

孩子数目减少了,孩子身上承载的希望就多了。孩子可能是祖父母的期望所在,是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更是父亲母亲的期望所在。父母不能说,因为有祖父祖母护着,不然就是家庭大战;父母不愿说,因为就这一个或两个孩子,宠溺还来不及,怎么能说一下呢?曾经有家长找过老师的麻烦:我这个孩子我都没有说过一句重话,你怎么就能骂他呢……这样,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

现在,小孩子犯罪率越来越高,有的犯罪行为令人发指,不也是这种教育的结果吗?

十、智慧型

这类家长懂得真正爱孩子,为孩子,能够理智的区分溺爱和宠爱、严肃和严厉。能够真正为孩子的将来做准备。所以他们从小培养的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庭的问题,是国家的问题,是个大问题,也是个永不过时的大课题。

二零一七年二月四日

作文五:《養成教育中父母的作用》1300字

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父母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在養成教育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責任。家庭中養成教育的方向如何,水準高低,主要取決於父母自身的素質和是否對孩子善盡其責。筆者認為,在養成教育中父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目標導向。從未成年人的認知特點來看,由於各方面發展的不成熟,缺乏客觀地認識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而對他們的父母則保持著一種依賴的心理狀態。父母的言行用道德標準評判無論是正確或錯誤,孩子往往都會作為正確的、積極的東西接受。從未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並沒有佔優勢。因此父母的言行往往成為孩子道德認知的標準。父母按照自己的道德認知對孩子肯定與否定、讚賞與斥責、獎勵與懲罰,以及由他們自身的行為表現出來的道德傾向,孩子會將其內化為自身的某種認識和習慣,從而表現出或優或劣的行為。這種孩子對父母的認同,使得父母對孩子道德認知和行為習慣在家庭的養成教育中產生了或者積極、或者消極的導向作用。

二是行為示範。模倣是未成年人的一個重要心理特點,即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倣照他人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與之相同或相似。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孩子在為人處事、言談舉止等方面仍然把父母作為自己的模倣對象。父母作為被模倣者,在很多情況下是在被動、無意之中對孩子起了示範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從無意識的動作到衣、食、住、行,到自身的性格、風度、生活方式,以及對他人的態度等都可能被孩子所模倣。對未成年人來說,模倣是其實現社會化的一種手段。他們借助模倣學習基本的生存本領和與他人交往,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規範。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庭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養成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徑。給孩子作出良好的表率是成功的養成教育的必要前提。

三是效果強化。養成教育的過程就是未成年人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在行為心理學看來,人的行為習慣是隨著刺激情境而不斷重復出現的反應,只不過好習慣出現的是優良反應,壞習慣出現的是不良反應。這一理論對未成年人養成教育的重要啟示是,父母作為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接觸最多的教育者,要營造積極、有效的刺激環境,來強化教育效果。因為讚許動機是人的重要的心理需求,從嬰兒時起,就開始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形成條件反射,並經過父母的讚許得以鞏固。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的肯定、物質的鼓勵都成為良性刺激,可以使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將某些行為逐漸的建立和鞏固起來。同時,孩子為了得到更多的讚許,還會經常將這些行為表現出來,努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父母的要求,進而形成良好的穩定的行為習慣。

四是偏差矯正。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產生行為偏差不可避免。養成教育不僅僅需要正面引導,在孩子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批評懲罰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通過對不良行為的批評懲罰,幫助他們認識不良因素對自身和社會的危害,從中解脫出來,使不良行為發展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限度,避免形成不良個性傾向進而產生惡性迴圈。同時使其產生內疚、痛苦、悔恨等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其吸取教訓不再重犯。父母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矯正具有發現及時、與孩子互動頻率高、個體教育針對性強等優勢,如果方法得當,可以使不良行為消失在萌芽狀態,還能夠教育孩子從中學會抑制不良心理和行為,及時糾正行為過失的好習慣。

作文六:《中国式的父母》9300字

中国式的父母,大多有些自以为是

大部分中国的父母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命根,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刻起就决定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当个好父母,为这个小家伙负责。他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奔走努力,上火着急,却一不小心就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

1帮孩子做所有的事

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在父母眼里却总是个孩子,这句话道出了父母们共同的心理,对孩子永远呵护,永远疼爱,永远的不放心。也出于这种心理,有些父母喜欢为孩子包办所有事情,尤其妈妈们更是事无巨细,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也做不到,哪怕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还想着帮孩子穿鞋穿衣,完全是保姆式养育。

其实孩子远比你想象中要能干的多,早在你还没学会怎样当好一个父母时,他就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渴望尝试,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自以为是的父母却用包办阻止了孩子去锻炼自己的能力,慢慢的真正变成了父母所以为的什么都不会。

2为孩子做所有的决定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说的话,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来告诉孩子:我说的肯定是对的,你如果不听就等着后悔去吧。然后理直气壮的为孩子的所有事情做决定,帮孩子报最能加分的兴趣班,选最热门的专业,甚至是最门当户对的伴侣,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声音。

你有没有想过,你所经历的童年和孩子不一样,孩子所要面对的未来也和你不一样,你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在若干年后还依然适用吗?你自以为是为孩子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却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给孩子留,因为人只有一次,不能重来。

3总说为了孩子好

王朔曾在《致女儿书》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王朔的父母必然也是爱他的,可是他们的爱却让孩子对他们爱不起来。

我们总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为他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事事为他安排好,计划好,不让他走弯路。到头来孩子却根本不念你的好,在他看来,你只是自以为是的在他不需要的时候为他提供了过多的照顾,在该让他自己选择的时候限制了他的自由,其实他心里想走的也许正是那条你看不上的“弯路”。

4坚强总认为对孩子做出牺牲

养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父母放弃一些个人的东西。在经年累月中,有些父母会陷进一种情绪了:自己为孩子牺牲的太多了,牺牲时间照顾孩子,牺牲金钱培养孩子,牺牲梦想伴随孩子……我已经牺牲了这么多了,孩子怎么能够不乖巧听话,对我百依百顺呢?

这样的父母,与其说是在养孩子,不如说是在放债,因为他总想着要讨回来,真正的爱却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父母自以为的牺牲,当然值得孩子感恩和感激,却首先应该是心甘情愿的,父母不能以此来进行道德绑架,要求孩子做这做那,一辈子为了父母而活,做父母的提线木偶。

有人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如果做父母也需要学习和考试的话,那么中国的父母首先要学的一定是少为孩子操心,改掉自以为是的毛病,让孩子享有一个自由而没有遗憾的人生。

中国式家长的八大错误观点,爸妈看完都沉默了……

中国式家长,爱孩子是真的,不会爱孩子也是真的。他们一心一意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其实不然,如果你也有以下的错误观点,快快反省,请改正。

错误一: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恨铁不成钢,是为孩子好)

孩子说:“你看看别人家的父母!”

(这就叫白眼狼,不识好歹)

父母说:“人家父母好你给人家当儿子去!”

孩子说:“那你把别人儿子抢来啊!?看别人愿不愿意当你的儿子!”

于是父母说:“翅膀长硬了啊!”

孩子明明按照你的逻辑来的啊?

错误二:婚姻质量再低也不离婚

年轻的时候说:孩子还小怎么能离婚?

中年的时候说:孩子都那么大了离什么婚呢?

出轨的时候说:他不就是喝了点儿酒吗,忍忍就过去了……

吵架的时候说:老了总得有伴照应啊!

最后孩子在不幸福和争吵的环境中不开心时,

他们又说:我们都是为了你,才不离婚的!

过不好自己的生活,请别以孩子为借口好吗?

错误三:读书的时候不准爱美

读书的时候不许孩子爱美,

要恋爱了责怪孩子不会打扮。

如果孩子在读书时期打扮,就成了父母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等到大了却着了急,责问孩子:“这么不讲究穿衣打扮,还嫁的出去?”

在孩子应该学审美的年纪,

你却把粗糙的种子种进我心里。

错误四:除了学习禁止做一切

不许做家务,不许学特长,不用交朋友

什么事都不用去管,

理由是“耽误学习”。

现在却对着外人说“没用的家伙,好吃懒做。

“高分低能”真不是孩子的本意!

错误五:否定另一半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们合力带我到这个世界上来,

为何又互相拆台?

只有你们恩爱我才会幸福啊。

错误六:所有让你不爽的事都是为你好

偷看你日记因为你是我生的我有权利,

不让你早恋因为会耽误学习,

逼你打招呼因为你不能丢我的脸,

必须成为画家因为希望你替我完成梦想。

万事皆为你好,不管你愿不愿意。

错误七:孩子小就没有自尊心

孩子还小,哪来这么多阴影,犯错了就各种挖苦辱骂甚至动手,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大错特错!

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

错误八:不和孩子站一边

有父母口头禅如下: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错的永远是自家孩子。”

“都是一个老师教的,怎么人家就学的好呢?”

“你又和同学打架,肯定是你的错。”

可是孩子们只想要那个

在意自己是否快乐、支持孩子、保护孩子的妈妈。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眼睛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和对未来的憧憬,你知道你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吗?

赶紧往下看,测测吧!

测试问题:

下面的八只眼睛,请您在3秒钟内选择出最吸引你的那一只。

今天的测试结束啦,想知道测试结果吗?那就赶紧点击上方蓝色小字“沈阳亲子联萌”或者长按下方图片,到“沈阳亲子联萌”的微信公众平台留言“萌萌”。即可查看测试结果哦!

警惕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n.cztv./news/12111903.html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2016-06-26

中国的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的父母。但是中国的家教又存在很多弊端。MSN中文网指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看看这些普遍错误你有没有犯,它们对孩子究竟会造成什么伤害。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 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 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 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 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 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 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 呀!

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 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 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 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 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

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 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 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 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 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 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 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 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孩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四 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 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从很小的时候,很 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 教育问题。

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

自残式的付出,只会给人添堵://.92to./jujia/2017/03-18/18976276.html